KR6l0011 阿毘曇毘婆沙論-北涼-迦旃延子 (master)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二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智揵度他心智品第二之四


我生已盡者。為盡過去生。為盡未來生。為
盡現在生。言我生盡耶。若盡過去生。過去生
已滅。若盡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盡現在生。
現在生不住。答曰。應作是說。盡三世生。所以
[052-0381a]
者何。此中言生者。是非想非非想處四陰。行
者於三世中。盡明見故能離非想非非想處
欲。尊者佛陀提婆說曰。佛經說。牟尼見生
盡。亦作是問。為見過去生未來生現在生盡
言生盡耶。答曰。應作是說。見未來生盡。所
以者何。行者修一切梵行苦行。盡為止未來
生故。如人有三厄難。一者已受。二者今受。三
者當受。已受者受竟。今受者忍受。當受者若
以財物。若因親族力。作諸方便。斷當生者。行
者亦爾。過去不用功已滅。現在生當忍受竟。
未來生以正方便滅。永令不生。生有多種。或
說。入母胎時名生。或說。出母胎時名生。或說。
時五陰名生。或說。不相應行陰少分名生。或
說。非想非非想處四陰名生。何處說入母
胎時名生者。如經說。諸家生彼彼處生出現。
出母胎時名生者。如說。菩薩已生。行於七步。
說時五陰名生者。如說。有緣生。說不相應
行陰名生者。如說。一剎那頃。誰起耶。謂生
也。說非想非非想處四陰名生者。如此中說。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者。為立學道。名梵行已
立。為立無學道。名梵行已立。答曰。已立學
道。名梵行。已立無學道。名今立。所作已辦
者。已斷一切煩惱所作事已竟。復次畢竟盡
一切界。畢竟盡一切生。畢竟斷一切增長生
死法。名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者。是明無生智。
尊者和須蜜說曰。若不斷煩惱。不名生盡。若
斷煩惱。名為生盡。若不斷煩惱。不名梵行已
立。若斷煩惱。名梵行已立。若不斷煩惱。不名
所作已辦。若斷煩惱。名所作已辦。若不斷
[052-0381b]
煩惱。名受後有。若斷煩惱。名不受後有。問
曰。一切阿羅漢。不盡得無生智。何以故。一切
經中。盡說不受後有耶。答曰。佛說利根。與經
相應者。然集經法者。一切經中皆說。復有說
者。集法諸尊者。皆有願智無礙智。以觀察
之。若利根與經相應者說之。後有不善誦持
經者。一切經中。皆作是說。評曰。應作是說。
一切阿羅漢。盡不受後有。


問曰。何等阿羅漢。修二種慧。何等阿羅漢。修
三種慧。答曰。或有阿羅漢。心善解脫。慧善解
脫。或有心善解脫慧不善解脫。若心善解脫
慧善解脫者。修三種慧。若心善解脫慧不善
解脫者。修二種慧。復次或有以苦智集智盡
三界結者。或有滅智道智盡三界結者。若以
苦智集智盡三界結者。修三種慧。若以滅智
道智盡三界結者。修二種慧。復次或以空苦
集無願三昧。盡三界結者。或以無相道無願
三昧。盡三界結者。若以空苦集無願三昧。盡
三界結者。修三種慧。若以無相道無願三昧。
盡三界結者。修二種慧。復次或有為定入聖
道。或有為慧入聖道。若為定入聖道者。修
三種慧。如定道慧道。定多道。慧多道。欲可定
道。欲可慧道。鈍根利根。緣力因力。說亦如
是。復次或有以定修心以慧得解脫者。修二
種慧。或有以慧修心以定得解脫者。修三種
慧。復次得內心寂靜不得觀慧法。或有得內
心寂靜亦得觀慧法。前者。修二種慧。後者。修
三種慧。復次若人成就四法。甚為希有。一親
近善知識。二從其聞法。三內正思惟。四如法
[052-0381c]
修行。若成就初二種法者。修二種慧。若成就
後二種法者。修三種慧。復次或有從他聞法
多。或有內正思惟多。若從他聞法多者。修二
種慧。若內正思惟多者。修三種慧。或有無貪
善根多。或有無癡善根多。若無貪善根多者。
修二種慧。若無癡善根多者。修三種慧。


我生已盡。是說盡智。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
受後有。是說無生智。復有說者。我生已盡。梵
行已立。是說盡智。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說
無生智。復次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
辦。是說盡智。不受後有。是說無生智。問曰。
無有阿羅漢二盡智剎那後起無生智者。何
況多。何故作是說。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
作已辦是盡智耶。答曰。雖是一剎那。而有三
種義。故作是說。尊者波奢說曰。如是說者。不
說盡智。不說無生智。亦不說無學正見。此是
讚歎阿羅漢辭言。阿羅漢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復次我生已盡。是說盡
智。梵行已立。是說道智。所作已辦。是說滅
智。不受後有。是說無生智。復次我生已盡。是
說知集。梵行已立。是說知道。所作已辦。是說
知滅。不受後有。是說知苦。說盡作證亦如是。
復次我生已盡。是說斷集。梵行已立。是說修
道。所作已辦。是說證滅。不受後有。是說知
苦。復次我生已盡。是說斷因。梵行已立。是說
修道。所作已辦。是說得果。不受後有。是說知
體。復次我生已盡。是說集智。梵行已立。是說
道智。所作已辦。是說滅智。不受後有。是說苦
智。復次我生已盡。是說集無願。梵行已立。
[052-0382a]
是說道無願。所作已辦。是說無相。不受後
有是說空及苦無願。


問曰。何故名盡智。為以緣盡故名盡智。為以
煩惱盡身中生故名盡智耶。若以緣盡故名
盡智者。滅智應是盡智。若以煩惱盡身中生
名盡智者。無生智無學正見。亦應是盡智。答
曰。應作是說。煩惱盡身中生故名盡智。問曰。
若然者無生智無學正見。應是盡智。答曰。若
智在初。一切皆有者。名盡智。無學正見。雖一
切皆有。而不在初。無生智不在初。亦非一切
皆有。盡智在初。一切皆有故。問曰。十六聖行
外。更有無漏慧。不此中問答。廣說如雜揵
度。云何學明。云何學智。云何無學明。云何
無學智。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世間以種種
世俗諸論。以為明想。不識真明。欲止如是說
者意。亦明真明義故。而作此論。復有說。所以
作此論者。此是佛經。經說。佛告居士。如汝以
學智學見學明見四聖諦。今此耶奢童子。亦
以無學智無學見無學明。見四聖諦。不復更
住居士家受五欲樂。佛經雖作是說。而不廣
分別。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今欲廣分別故。
而作此論。


云何學明。答曰。學慧是也。云何學智。答曰。
學八智是也。云何無學明。答曰。無學慧是也。
云何無學智。答曰。無學八智是也。謂四法智
四比智。此是明體性。乃至廣說。


所以今當說。何故名明。明是何義。答曰。覺
識了了義是明義。問曰。若覺識了了義是明
義者。善有漏慧。亦覺識了了。是明義耶。答
[052-0382b]
曰。若於四真諦。覺識了了。畢竟了了。更不
生顛倒。廣說如雜揵度。問曰。若善有漏慧。
不名明者。佛經云何通。如說。無學有三種明。
無學念前世智證明。無學生死智證明。無學
漏盡智證明。答曰。有少分明勢故名明。何者
是少分明。與煩惱相違。亦不雜煩惱故。名少
分明。復次此二明。能生能隨順實義無漏
明故名明。是故尊者和須蜜。作如是說。第一
實義。無漏明者。是漏盡明。餘二明。能生此明
故名明。復次念前世智證明。知前際增長法。
生死智證明。知後際增長法。漏盡智證明。
知涅槃寂靜法。尊者佛陀提婆。亦作是說。念
前世智證明。知此眾生從彼處沒來生此間
過去世因果相續法。生死智證明。知此眾生
作如是業當生彼處未來因果相續法。漏盡
智證明。知此眾生以如是道能盡漏因果畢
竟法。是名第一實義明。復次念前世智證明。
覺識了了過去世事。生死智證明。覺識了了
未來世事。漏盡智證明。覺識了了無為涅槃。
復次念前世智證明。除過去無知黑闇。生死
智證明。除未來無知黑闇。漏盡智證明。除於
涅槃無知黑闇。問曰。何故六通中。三立明
三不立明耶。答曰。身通是工巧法。天耳通。
聞聲而已。他心智通。緣別相法。此三明。能
隨順厭離法。能棄生死。隨順善法。能到涅槃。
問曰。此三明。云何能隨順厭離法能棄生死。
隨順善法能到涅槃耶。答曰。念前世智證明。
見過去世事。生大厭離。生死智證明。見未來
世事。生大厭離。以厭離故。漏盡智證明。能作
[052-0382c]
正觀。斷於煩惱。復次念前世智證明。知過去
相續種種諸因。生死智證明。見諸眾生未來
陰。如散微塵。生大厭離故。漏盡智證明。能作
正觀。斷於煩惱。復次念前世智證明。知過去
自身衰惱事。生大厭離。生死智證明。見未
來他身衰惱事。生大厭離。以厭離故。漏盡智
證明。能作正觀斷於煩惱。復次念前世智證
明。除於有愚。生死智證明。除眾生愚。漏盡智
證明。除於法愚。復次念前世智證明。對治常
見。生死智證明。對治斷見。漏盡智證明。對治
二邊。住於中道。復次念前世智證明。能生
空。生死智證明。能生無願。漏盡智證明。能生
無相。以如是等義故。此三明隨順厭離之
法。能棄生死隨順善法。到於涅槃。集法經
說。有三種無學明。謂念前世智證明。生死智
證明。漏盡智證明。云何無學念前世智證明。
答言。知諸眾生生死為相續法無學智。云何
無學生死智證明。答言。知諸眾生自所作業
無學智。云何無學漏盡智證明。答言。盡漏
無學智。問曰。漏盡智證明。言是無學可爾。
餘二明是非學非無學。何故說是無學明耶。
答曰。集法經。應作是說。無學人有三明。而不
說者。有何意耶。答曰。二明雖是非學非無學。
以是無學人身中可得故。亦名無學。如施設
經說。三昧有二種。一是聖。二非是聖。聖三昧
有三種。一善有漏。二無漏。三不隱沒無記。善
有漏三昧。以善故名聖。不以無漏。無漏三昧。
以善故以無漏故名聖。不隱沒無記三昧。亦
非善亦非無漏。而名聖者。以是聖人身中可
[052-0383a]
得故名聖。彼亦如是。問曰。何故無學人身中
立明。學人身中不立明耶。答曰。以明義勝故。
若以法而言。無學法勝於學法。若以人而言。
無學人勝於學人。復次不雜無明故名明。學
人身中慧。雜無明故不名明。


如來身中所有漏盡智有四事。一名通。二名
明。三名力。四名示現。通者是漏盡通。明者是
漏盡明。力者是漏盡力。示現者是說法示
現。辟支佛無學聲聞所有漏盡智有三事。一
是漏盡通。二是漏盡明。三是示現非力。如
來身中所有念前世智生死智有三事。一是
通。二是明。三是力非示現。辟支佛無學聲聞
所有念前世智生死智有二事。是通。是明。非
力非示現。學人身中所有念前世智生死智
有一事。謂是通。非明。非力。非示現。問曰。如
來身中所有智立力。非辟支佛聲聞身中智
耶。答曰。無障礙義是力義。聲聞辟支佛智
為無智所障礙故非力。曾聞佛世尊。尊者舍
利弗。共一處經行。有一眾生。來詣其所。佛告
舍利弗。汝可觀是眾生。過去世中。何處與
是眾生而共同止。時尊者舍利弗。即以初
禪念前世智觀不知。乃至以第四禪念前世
智觀亦不知。即從定起。而白佛言。我觀是眾
生。都不能見所從來處。佛告舍利弗。辟支佛
所有智見。過於汝等。復過辟支佛所有智見。
此眾生從某世界來生此間。後時世尊與舍
利弗。復在一處經行。時有一人命終。世尊
見已。告舍利弗言。汝可觀是人。為生何處。時
尊者舍利弗。即以初禪天眼觀之。而不能見。
[052-0383b]
乃至起第四禪天眼觀之。亦不能見。即從定
起。而白佛言。我以天眼觀察是人。不知為生
何處。佛告舍利弗。過辟支佛所知境界。有某
國土。此人生於彼中。問曰。如來所有念前世
智生死智勝妙可爾。如佛漏盡智聲聞辟支
佛亦爾。何故佛漏盡智立力。非聲聞辟支佛
耶。答曰。佛漏盡智亦勝妙。如來身中所有漏
盡智。其性猛利。若緣煩惱。煩惱即斷。聲聞辟
支佛漏盡智。不猛利故。數數緣煩惱。煩惱乃
斷。譬如二人斫樹。一人勇健加用利斧。一人
性劣又用鈍斧。雖俱斫樹。而勇健以利斧者
疾。非性劣以鈍斧斫者。彼亦如是。非以自
身所有漏盡智名為力。令彼眾生得漏盡故
名力。世尊知此眾生以苦遲通能盡漏。此
眾生以樂速通能盡漏。是故名力。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