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60 十地經論-後魏-天親菩薩 (master)


No. 1522


《十地經論》序



侍中崔光製


《十地經》者,蓋是神覺之玄苑、靈慧之妙宅,
億善之基輿、萬度之綱統,理包群藏之祕、
義冠眾典之奧,積漸心行,窮忍學之源,崇
廣住德,極道慧之府,所以厚集肇慮朗成
圓種,離怖首念赫為雷威。其為教也,微
密精遠,究淨照之宗;融冶瑩練,盡性靈之
妙。自寂場啟旭、固林輟暉,雖復聖訓充
感、金言滿世,而淵猷冲賾,莫不網羅於
其中矣。至于光宣真軌、融暢玄門,始自
信仁、終泯空寂,因果既周、化業彌顯,默耀
大方、影煥八極,豈直日月麗天洞燭千象、
溟壑帶地混納百川而已哉!既理富瀛岳、
局言靡測,廓明洪旨、寔係淵儒。北天竺
大士婆藪槃豆,魏云天親,挺高悟於像運、
拔英規於季俗,故能徽蹤馬鳴、繼迹龍
樹。每恨此經文約而義豐、言邇而旨遠,乃超
然遐慨、邈爾悠想,慕釋迦之餘範、追剛藏
之遺軌,誠復歲踰五百、處非六天,人梵乖
遼、正像差逈,而妙契寰中、神恊靡外,通
法貫玄,莫愧往烈,遂乃准傍大宗爰製
茲論,發趣精微、根由睿哲,旨奧音殊,宣譯
俟賢,固以義囑中興、時憑聖代,大魏皇帝
俊神天凝、玄情漢遠,揚治風於宇縣之外、
敷道化於千載之下,每以佛經為遊心之
場、釋典為栖照之囿,搜隱訪缺務乎炤揚、
[001-0123b]
有教必申無籍不備。以永平元年歲次玄
枵四月上日,命三藏法師北天竺菩提留支,
魏云道希,中天竺勒那摩提,魏云寶意,
及傳譯沙門北天竺伏陀扇多,并義學緇儒
一十餘人,在太極紫庭譯出斯論十有餘卷。
斯二三藏並以邁俗之量高步道門,群藏
淵部罔不研攬,善會地情、妙盡論旨,皆
手執梵文口自敷唱,片辭隻說、辯詣蔑
遺,于時皇上親紆玄藻飛翰輪首,臣僚
僧徒毘贊下風。四年首夏翻譯周訖,洋洋斖
斖莫得其門,義富趣玄孰云窺測,剛藏
妙說更興於像世,天親玄旨再光於季運。
忝廁末筵,敢竊祇記。


《十地經論》初歡喜地第一〔之一〕-【宮】之一之一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留【三】【宮】*流=留【宋】【元】【明】【宮】*流支〔等〕-【宋】【宮】,等=奉詔【元】【明】等譯流支等譯


「 說此法門者,
 及諸勸請法,
 分別義藏人,
 受持流通等。
 法門等最勝,
 頂禮解妙義,
 欲令法久住,
 自利利他故。」



十地法門,初地所攝八分:一、序分;二、三昧分;
三、加分;四、起分;五、本分;六、請分;七、說分;八、
校量勝分。


經曰: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成道未久,第
二七日在他化自在天中自在天王宮摩尼
寶藏殿,與大菩薩眾俱,一切不退轉,皆一生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他方佛世界俱
[001-0123c]
來集會。此諸菩薩,一切菩薩智慧境界悉得
自在,一切如來智慧境界悉皆得入,勤行不
息善能教化一切世間,隨時普示一切神通
等事,於剎那中皆能成辦具足;不捨一切
菩薩所起大願,於一切世一切劫一切國土
常修一切諸菩薩行,具足菩薩福德智慧,
如意神足而無窮盡;能為一切而作饒益,
能到一切菩薩智慧方便彼岸,能令眾生背
世間道向涅槃門,不斷一切菩薩所行,善
遊一切菩薩禪定解脫三昧神通明慧,諸所
施為善能示現;一切菩薩無作自在如意神
足皆悉已得,於一念頃能至十方諸佛大
會,勸發諮請受持一切諸佛法輪,常以大
心供養諸佛,常能修習諸大菩薩所行事
業;其身普現無量世界,其音遍聞無所不
至,其心通達明見三世,一切菩薩所有功德
具足修習。如是諸菩薩摩訶薩功德無量無
邊,於無數劫說不可盡,其名曰:金剛藏菩
薩、寶藏菩薩、蓮華藏菩薩、勝藏菩薩、蓮華勝
藏菩薩、日藏菩薩、月藏菩薩、淨月藏菩薩、
照一切世間莊嚴藏菩薩、智慧普照明藏菩
薩、妙勝藏菩薩、栴檀勝藏菩薩、華勝藏菩
薩、俱素摩勝藏菩薩、優鉢羅華勝藏菩薩、天
勝藏菩薩、福德勝藏菩薩、無礙清淨智藏菩
薩、功德藏菩薩、那羅延德藏菩薩、無垢藏菩
薩、離垢藏菩薩、種種樂說莊嚴藏菩薩、大光
明網照藏菩薩、淨明勝照威德王藏菩薩、
大金山淨光明威德王藏菩薩、一切相莊嚴
淨勝藏菩薩、金剛焰勝胸相莊嚴藏菩薩、焰
[001-0124a]
熾藏菩薩、宿王光照藏菩薩、虛空庫無礙智
藏菩薩、無礙妙音遠藏菩薩、陀羅尼功德持
一切世間願藏菩薩、海莊嚴藏菩薩、須彌勝
藏菩薩、淨一切功德藏菩薩、如來藏菩薩、佛
勝藏菩薩、解脫月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
薩,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
量、無有分齊、不可說不可說種種佛國土集,
金剛藏菩薩而為上首。


論曰:時處等校量顯示勝故。此法勝故,在
於初時及勝處說,此處宮殿等勝是名處勝。
何故不色界說?此處感果故。何故不初七
日說?思惟行因緣行故,本為利他成道。何
故七日思惟不說?顯示自樂大法樂故。何
故顯己法樂?為令眾生於如來所增長愛
敬心故,復捨如是妙樂悲愍眾生為說法
故。何故唯行因緣行?是因緣行顯示不共
法故。何故菩薩說此法門?為令增長諸菩
薩力故。何故唯金剛藏說?一切煩惱難壞,此
法能破,善根堅實猶如金剛,故不異名說。
何故名金剛藏?藏即名堅,其猶樹藏。又如
懷孕在藏,是故堅如金剛如金剛藏。是諸
善根,一切餘善根中其力最上,猶如金剛。
亦能生成人天道行,諸餘善根所不能壞,
故名金剛藏。已說序分,次說三昧分。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
入菩薩大乘光明三昧。


論曰:入三昧者,顯示此法非思量境界故。
已說三昧分,次說加分。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入是菩薩大乘光明
[001-0124b]
三昧,即時十方過十億佛土微塵數等諸佛
世界,有十億佛土微塵數諸佛皆現其身,
同名金剛藏。是諸佛如是讚言:善哉善哉!
金剛藏!乃能入是菩薩大乘光明三昧。復次
善男子!如是十方十億佛土微塵數等諸佛
皆同一號,加汝威神,此是盧舍那佛本願力
故加。


論曰:何故多佛加?顯法及法師,增長恭敬
心故。何故同號金剛藏?加本願力故。何故
如來作如是願?顯示多佛故。此三昧是法
體,本行菩薩時皆名金剛藏,同說此法;今
成正覺亦名金剛藏,故不異名加。又是
菩薩聞諸如來同己名已增踊悅故。何故
不言過無量世界?方便顯多佛故。何故定
言十億佛土?為說十地故,此經如是多
說十數。彼佛先作是願,今復自加,後餘佛
加,故言盧舍那佛本願力故加。何故加?為
說此法故加。復云何加?


經曰:又一切菩薩不可思議諸佛法明說,令
入智慧地故、攝一切善根故、善分別選
擇一切佛法故、廣知諸法故、善決定說諸
法故、無分別智清淨不雜故、一切魔法不能
染故、出世間法善根清淨故、得不可思議智
境界故,乃至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又得
菩薩十地始終故、如實說菩薩十地差別方
便故、念隨順一切佛法故、觀達分別無
漏法故、善擇大智慧光明方便故、令入具
足智門故、隨所住處正說無畏辯才明
故、得大無礙智地故、憶念不忘菩提心故、
[001-0124c]
教化成就一切眾生界故、得通達分別一
切處法故。


論曰:此二十句,依一切菩薩自利利他故
加。如是初十句依自利行,後十句依利他
行。是中一切菩薩者,謂住信行地。不可思
議諸佛法者,是出世間道品。明者,見智得證。
說者,於中分別。入者,信樂得證。智慧地者,謂
十地智。如本分中說,此是根本入。如經「又
一切菩薩不可思議諸佛法明說,令入智慧
地」故。此修多羅中說,依根本入有九種入:
一者攝入,聞慧中攝一切善根故,如經「攝
一切善根」故。二者思議入,思慧於一切道
品中智方便故,如經「善分別選擇一切佛法」
故。三者法相入,彼彼義中無量種種知故,
如經「廣知諸法」故。四者教化入,隨所思義名
字具足善說法故,如經「善決定說諸法」故。
五者證入,於一切法平等智見道時中善
清淨故,如經「無分別智清淨不雜」故。菩薩
教化眾生即是自成佛法,是故利他亦名自
利。六者不放逸入,於修道時中遠離一
切煩惱障故,如經「一切魔法不能染」故。七
者地地轉入,出世間道品無貪等善根淨故,
如經「出世間法善根清淨」故。復有善根能
為出世間道品因故。八者菩薩盡入,於第
十地中入一切如來祕密智故,如經「得不可
思議智境界」故。九者佛盡入,於一切智入智
故,如經「乃至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是諸入
為校量智義差別次第轉勝,非根本入。
一切所說十句中皆有六種差別相門。此言
[001-0125a]
說解釋應知除事,事者謂陰界入等。六種
相者,謂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總
者是根本入,別相者餘九入。別依止本,滿
彼本故。同相者,入故。異相者,增相故。成相者,
略說故。壞相者,廣說故。如世界成壞。餘一
切十句中隨義類知。第二十句,所謂得菩薩
十地始終故。此根本始終,是中始者,信欲親
近等。終者,念持諸地。復有阿含及證,如是次
第依初相,應知依根本始終。有十種始終:
一者攝始終,思慧智隨所聞義受持說故,
如經「如實說菩薩十地差別方便」故。二者欲
始終,令證一切佛法故,如經「念隨順一切
佛法」故。三者行始終,觀分時中無漏道品分
別修相覺故,如經「觀達分別無漏法」故。四
者證始終,見道時中法無我智方便故,如經
「善擇大智慧光明方便」故。是中善擇者,擇
中最勝。最勝者,法無我智故。大智慧者,過小
乘故。光明者,對治無明故。此事中彼時中
皆善知故。五者修道始終,出世間智智力得
入法義故,如經「令入具足智門」故。此處菩
薩於菩提有五種障:一者不能破諸邪論障,
已說正義,他言能壞,復眷屬離散。二者不
能答難障,於他問中茫然無對,設有言說
人不信受。三者樂著小乘障,自不能得大
菩提,復捨利益眾生。四者化眾生懈怠障,
於中捨利他行,不助他善,復自善根不增
長故。五者無方便智障,不能善化眾生,
復自菩提行不滿足故。對治是障有五始
終:一者能破邪論障始終,隨彼所著顯己
[001-0125b]
正義,對治邪執無畏辯才性不闇故,如經
「隨所住處正說無畏辯才明」故。二者能善
答難始終,證大無礙智地故,如經「得大無
礙智地」故。三者樂著小乘對治始終,大菩提
願大菩提念不忘失故,如經「憶念不忘菩
提心」故。四者化眾生懈怠對治始終,利益眾
生無疲倦故,如經「教化成就一切眾生界」
故。五者無方便智對治始終,於五明處通達
分別故,如經「通達分別一切處法」故。已說
何故加,復云何加?謂口、意、身加。云何口加?


經曰:復次善男子!汝當辯說此諸法門差
別方便法故、承諸佛神力如來智明加故、
自善根清淨故、法界淨故、饒益眾生界故、
法身智身故、正受一切佛位故、得一切世
間最高大身故、過一切世間道故、出世間
法道清淨故、得一切智人智滿足故。


論曰:此十句中,辯才者,隨所得法義憶持
不忘說故。諸法門者,謂十地法。差別者,種
種名相故。此法善巧成,是故名方便。依根
本辯才有二種辯才:一者他力辯才;二者自
力辯才。他力辯才者,承佛神力故。云何承
佛神力?如來智力不闇加故,如經「承諸佛
神力如來智明加」故。自力辯才者有四種:一
者有作善法淨辯才,如經「自善根清淨」故;二
者無作法淨辯才,如經「法界淨」故;三者化眾
生淨辯才,如經「饒益眾生界」故;四者身淨
辯才,是身淨中顯三種盡:一者菩薩盡有二
種利益、二者聲聞辟支佛不同盡、三者佛盡。
菩薩盡者,法身離心意識,唯智依止,如經
[001-0125c]
「法身智身」故。二種利益者,現報利益,受佛
位故;後報利益,摩醯首羅智處生故。如經
「正受一切佛位」故,「得一切世間最高大身」
故。二乘不同盡者,度五道復涅槃道淨故,
如經「過一切世間道」故,「出世間法道清淨」
故。佛盡者,入一切智智滿足故,如經「得一
切智人智滿足」故,「自力辯才校量轉勝上
上」故。已說口加,云何意加?


經曰:爾時諸佛與金剛藏菩薩真實無畏身、
與無障礙樂說辯才、與善淨智差別入、與
善憶念不忘加、與善決定意方便、與遍至一
切智處、與諸佛不壞力、與如來無所畏不怯
弱、與一切智人智無礙分別法正見、與一切
如來善分別身口意莊嚴起故。


論曰:此十句意加。無畏身者有二種:一者與
無上勝威德身,如王處眾自在無畏;二者
與辯才無畏身,前色身勝、後名身勝。是名身
有九種:一者不著辯才,說法不斷無滯礙
故,如經「與無障礙樂說辯才」故。二者堪辯
才,善淨堪智有四種:一者緣、二者法、三者
作、四者成,善知此義成不成相故,如經「與
善淨智差別入」故。三者任放辯才,說不待
次、言辭不斷、處處隨意、不忘名義故,如經
「與善憶念不忘加」故,「是不忘加意力加」故。四
者能說辯才,隨所應度,種種譬喻能斷疑
故,如經「與善決定意方便」故。五者不雜辯
才,三種同相智常現前故,如經「與遍至一切
智處」故。六者教出辯才,得佛十力,不壞於
可度者令斷煩惱故,如經「與諸佛不壞力」
[001-0126a]
故。七者不畏辯才,得佛決定,無畏於他,言
說不怯弱故,如經「與如來無所畏不怯弱」
故。八者無量辯才,於一切智隨順宣說修
多羅等法六種正見故,如經「與一切智人智
無礙分別法正見」故。九者同化辯才,得一切
佛無畏身等三種教化,隨所度者顯示殊勝
三業神化故,如經「與一切如來善分別身口
意莊嚴起」故。又諸佛有力有慈悲,何故以
十種無畏身唯加金剛藏而不加餘者?


經曰:何以故?以得菩薩大乘光明三昧法
故,亦是菩薩本願起故、善淨深心故、善淨
智圓滿故、善集助道法故、善修本業故、
念持無量法故、信解清淨光明法故、善得
陀羅尼門不壞故、法界智印善印故。


論曰:以是菩薩得大乘光明三昧法,餘者
不得故。得三昧法有二種:一者本願成就
現前故,如經「亦是菩薩本願起」故;二者三昧
身攝功德故。此三昧身攝功德有八種,依自
利利他故。一者因淨,深心趣菩薩地,盡清淨
故,如經「善淨深心」故。深心者,信樂等,復是一
切善法根本故。二者智淨,趣菩薩地,盡修道
真如觀智故,如經「善淨智圓滿」故。此真如觀
內智圓滿普照法界,猶如日輪光遍世界故。
三者身轉淨,生生轉勝善行成滿故,如經「善
集助道法」故。四者心調伏淨,善斷煩惱習
故,如經「善修本業」故。五者聞攝淨,堪能
受持一切如來所說祕密法故,如經「念持無
量法」故。六者通淨,得勝通自在故,如經「信
解清淨光明法」故,「以決定信力攝取通」故。
[001-0126b]
七者辯才淨,善知陀羅尼門不相違故,如
經「善得陀羅尼門不壞」故。於中所有初章字
者是陀羅尼門,一一字門攝持無量名句字
身故,不壞者前後不相違故。八者離慢淨,
謂真實智教授不異故,如經「法界智印善
印」故。於中三昧身攝功德有四種依自利
因:善淨深心故、善淨智圓滿故、善集助道法
故、善修本業故。此修多羅中四句次第說:精
進因、不忘因、勢力因、彼不染因。復依利他
因有四種:念持無量法故,斷疑因;信解清淨
光明法故,敬重因;以神通力示現不思議
處,令諸見者決定信入故,善得陀羅尼門
不壞故,轉法理因;法若壞時假餘尊法誦
持故,法界智印善印故,教授出離因。如是
化者,得自利不忘故。已說意加,云何身加?
摩頂覺故。


經曰:爾時十方諸佛,不離本處以神通力
皆申右手,善摩金剛藏菩薩摩訶薩頂。


論曰:不離本處而摩此者,顯示殊勝神力,
若來此處則非奇異。是如意通力,非餘通
等。已說加分,云何起分?


經曰:諸佛摩金剛藏菩薩頂已,爾時金剛藏
菩薩即從三昧起。


論曰:即從三昧起者,以三昧事訖故。又得
勝力說時,復至定無言說故。已說起分,云
何本分?


經曰:起三昧已告諸菩薩言:諸佛子!是諸
菩薩願善決定無雜不可見,廣大如法界,究
竟如虛空,盡未來際覆護一切眾生界。佛
[001-0126c]
子!是諸菩薩乃能入過去諸佛智地,乃能入
未來諸佛智地,乃能入現在諸佛智地。諸佛
子!此菩薩十地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
今說當說,我因是事故如是說。何等為十?
一名歡喜地;二名離垢地;三名明地;四名
焰地;五名難勝地;六名現前地;七名遠行
地;八名不動地;九名善慧地;十名法雲地。
諸佛子!此菩薩十地,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
說今說當說。佛子!我不見有諸佛世界是
諸如來不歎說此菩薩十地者。何以故?此
是菩薩摩訶薩增上勝妙法故,亦是菩薩光
明法門,所謂分別十地事。諸佛子!是事不
可思議,所謂菩薩摩訶薩諸地智慧。


論曰:何故不請而說?若不自說,眾則不知
為說不說,又復不知欲說何法。願善決定
者,如初地中說發菩提心,即此本分中願應
知。善決定者,真實智攝故善;決定者即是
善決定。此已入初地,非信地所攝。此善決定
有六種:一者觀相善決定,真如觀一味相故,
如經「無雜」故。二者真實善決定,非一切世
間境界出世間故,如經「不可見」故。三者勝
善決定,大法界故、一切佛根本故,如經「廣
大如法界」故。大、勝、高、廣,一體異名,法相義故,
一切法法爾故。復法界大真如觀,勝諸凡夫
二乘智等,淨法法爾故。復法界大方便集地,
謂說大乘法法爾故。復法界大白法界,善法
法爾故。四者因善決定有二種:一成無常
愛果因善決定。是因如虛空,依是生諸色,
色不盡故。如經「究竟如虛空」故。二常果因
[001-0127a]
善決定,得涅槃道,如經「盡未來際」故。五者
大善決定,隨順作利益他行,如經「覆護一切
眾生界」故。次前善決定,此願世間涅槃中非
一向住故。六者不怯弱善決定,入一切諸
佛智地不怯弱故,如經「佛子是諸菩薩乃
至入現在諸佛智地」故。復此十地生成佛智
住持故,如經「諸佛子此菩薩十地是過去未
來現在諸佛已說今說當說」故。於中善決定
者是總相,餘者是別相。同相者善決定,異相
者別相故。成相者是略說,壞相者廣說故,如
世界成壞。何故定說菩薩十地?對治十種障
故。何者十障?一者凡夫我相障;二者邪行
於眾生身等障;三者闇相於聞思修等諸法
忘障;四者解法慢障;五者身淨我慢障;六者
微煩惱習障;七者細相習障;八者於無相有
行障;九者不能善利益眾生障;十者於諸法
中不得自在障。何故十地初名歡喜乃至十
名法雲?成就無上自利利他行,初證聖處
多生歡喜,故名歡喜地。離能起誤心犯戒
煩惱垢等,清淨戒具足,故名離垢地。隨聞
思修等照法顯現,故名明地。不忘煩惱薪智
火能燒,故名焰地。得出世間智方便善巧,
能度難度,故名難勝地。般若波羅蜜行有
間大智現前,故名現前地。善修無相行功
用,究竟能過世間二乘出世間道,故名遠行
地。報行純熟無相無間,故名不動地。無
礙力說法,成就利他行,故名善慧地。得大
法身具足自在,故名法雲地。如是受法王
位,猶如太子於諸王子而得自在,是處有
[001-0127b]
微智障故不自在,對治此障故說佛地。又
如懷孕在藏,菩薩十地亦復如是,以諸
地有障故。如子生時,佛時亦爾,事究竟
故。又如生時諸根覺了,佛亦如是,於一切
境界智明了故。藏有十時:一者陀羅婆身
時;二者捭羅婆身時;三者尸羅他身時;四
者堅身時;五者形相似色身時;六者性相似
身時;七者業動身時;八者滿足身時,於中
有三種:根滿足時、男女相別滿足時、廣長諸
相滿足時。如是十時諸地相似故。佛子我不
見有諸佛世界是諸如來不歎說此菩薩十
地者,顯此勝法,為令時眾增渴仰故。佛
世界者,於中成佛,喻如稻田。往作佛事者,
亦名佛世界。歎說者,於中有二種:一者為
說阿含義;二者為證入義。摩訶薩者,有三
種大:一願大;二行大;三利益眾生大。勝妙法
者,諸法門中最殊勝故。光明者,此大乘法顯
照一切餘法門故。法門者,名為法故。分別
十地事者,顯示世間智所知法故。是事不可
思議,所謂菩薩摩訶薩諸地智慧者,顯示出
世間智故,此非世間分別地智能成菩薩
清淨道故。已說本分,云何請分?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說諸菩薩十地名
已,默然而住,不復分別。是時一切菩薩眾聞
說菩薩十地名已,咸皆渴仰欲聞解說,各
作是念:何因何緣,是金剛藏菩薩說諸菩薩
十地名已,默然而住不更解釋?時大菩薩
眾中有菩薩名解脫月,知諸菩薩心深生
疑已,即以偈頌問金剛藏菩薩曰:
[001-0127c]


「 「何故淨覺人,
 念智功德具,
 說諸上妙地,
 有力不解釋?
 決定此一切,
 菩薩大名稱,
 何故說地名,
 而不演其義?
 此眾皆樂聞,
 佛子智無畏,
 如是諸地義,
 願為分別說。
 此眾皆清淨,
 離懈怠嚴淨,
 安住堅固中,
 功德智具足。
 迭共相瞻住,
 一切咸恭敬,
 如蜂欲熟蜜,
 如渴思甘露。」」



論曰:何故默然住?欲令大眾渴仰請說故,
復增菩薩尊敬法故。何故解脫月菩薩初
請?彼眾上首故,餘問則亂眾調伏故。何故偈
頌請?少字攝多義故,諸讚歎者多以偈頌
故。此五偈說何等義?顯示說者聽者無諸
過故,若有過者則不應說。是中顯示說者
淨覺無過故,復顯聽者同法決定故、有樂
聞故、復示餘者淨心故,又顯此眾皆堪
聞法故,偈言迭共相瞻住故。云何歎說者?
偈言:


「 「何故淨覺人,
 念智功德具,
 說諸上妙地,
 有力不解釋?」」



何故唯歎淨覺?淨覺是說因故。覺名覺觀。是
口言行有淨說因,何故不說?歎淨覺有二
種:一攝對治;二離諸過。是中念智具者,攝
對治故。所治有二種:一者雜覺;二者雜
覺因憶想分別故。念者四念處,對治雜覺
故。智者真如無相智,對治雜覺因憶想分別
故。餘者顯示離諸過。是過有三種,有三過
[001-0128a]
者則不能說。何者為三?一慳嫉;二說法懈
怠;三不樂說。慳者,其心悋法。嫉者,忌他勝
智。功德具者,不瞋等功德具,示無初過故。
說上地者,示無第二過故。有力者,示無
第三過故。如是二種淨覺歎說者已,次歎
聽者。偈言:


「 「決定此一切,
 菩薩大名稱,
 何故說地名,
 而不演其義?」」



決定者,黠慧明了故。決定有三種:一、上決
定,願大菩提故;二、名聞決定,他善敬重故;
三、攝受決定,彼說者善知故。偈言:菩薩故、大
名稱故、說地名故,如是次第應知。雖有
決定堪受法器,心不欲聞亦不得說。偈
言:


「 「此眾皆樂聞,
 佛子智無畏,
 如是諸地義,
 願為分別說。」」



決定者,是中有阿含決定非證決定,有非
現前決定無現前決定。如是決定,法器不
滿足故不能聽受,示現此眾具足決定故,
能聽受偈言佛子智無畏故。智有二種:一
證法故;二現受故。如是善知法器滿足請
金剛藏,如是諸地義,願為分別說。已歎同
法眾決定樂聞功德,次復歎異眾。偈言:


「 「此眾皆清淨,
 離懈怠嚴淨,
 安住堅固中,
 功德智具足。」」



清淨者,不濁故。濁有六種,離此諸濁故言
清淨。何者為六?一、不欲濁;二、威儀濁;三、蓋
濁;四、異想濁,妬勝心破壞心故;五、不足功德
濁,善根微少故,是故於彼說中心不樂住;
[001-0128b]
六、癡濁。謂愚闇等故。此對治有六種不濁,
安住堅固者,於所說法修行堅固。如是次
第相對:離懈怠者,對不欲濁。嚴者,對威儀
濁。淨者,對蓋濁。堅固者,對異想濁。功德具
者,對不足功德濁。智具者,對癡濁。此六句
示現是二偈顯同生眾淨,次一偈顯異生
眾淨,後一偈顯二眾清淨。偈言:


「 「迭共相瞻住,
 一切咸恭敬,
 如蜂欲熟蜜,
 如渴思甘露。」」



迭共相瞻者,示無雜染心故。咸恭敬者,示
敬重法,非妬心故。下半偈喻敬法轉深。此
偈迭共相瞻是總相,一切咸恭敬是別相。如
是餘偈,初句總相,餘句別相,同異成壞如上
所說。偈曰:


「 「大智無所畏,
 金剛藏聞已,
 欲令大眾悅,
 即時說頌曰:
 難第一希有,
 菩薩所行示,
 地事分別上,
 諸佛之根本。
 微難見離念,
 非心地難得,
 境界智無漏,
 若聞則迷悶。
 持心如金剛,
 深信佛智慧,
 心地無我智,
 能聞智微細。
 如彩畫虛空,
 如虛空風相,
 智如是分別,
 難見佛無漏。
 我念佛智慧,
 第一世難知,
 難信希有法,
 是故我默然。」」



論曰:此初偈中,欲令大眾悅是總,正詶答相。
詶答有二種:一、堪詶答;二、不怯弱詶答。偈
言大智故、無所畏故,離不堪答、離不正答,
[001-0128c]
此二示現自他無過故。何者是正答相?此法
難說復難聞故。云何難說?偈言:


「 「難第一希有,
 菩薩所行示,
 地事分別上,
 諸佛之根本。」」



難者,難得故。難有二種:一、最難;二、未曾有
難。偈言第一故、希有故,此二示現所說難。
何者是難?偈言「菩薩所行示,地事分別上」。菩
薩行者,是出世間智。示者,顯示故。地事者,
謂諸地菩薩行事。分別上者,說勝故。何者
菩薩行?偈言「諸佛之根本,佛者覺佛智」故。已
說難說,復說所以難。何者是難?彼菩薩行
事義住,不可如是說。云何彼義住?偈言:


「 「微難見離念,
 非心地難得,
 境界智無漏,
 若聞則迷悶。」」



此偈中難得者是總,餘者是別。難得者,難證
故。是難得有四種:一、微難得;二、難見難得;
三、離念難得;四、非心地難得。微難得者,非聞
慧境界故,麁事不須思惟。難見難得者,非
思慧境界故。離念難得者,非世間修慧境
界故,示現三界心心數法分別世間修道智
非境界故。非心地難得者,示現報生善得修
道智非境界故。此示現心境界者,是心地
此誰境界?偈言「智境界」。何者是智?見實義
故。何故非餘境界?無漏故。無漏者,出世間
義,是義非世間智境界,如是甚深義、如是
可解、如是不可說。若聞則迷悶者,云何
迷悶?隨聞取著故。聞者即聞,非是不聞。已
辯難說,復顯難聞。偈言:


「 「持心如金剛,
 深信佛智慧,
[001-0129a]
 心地無我智,
 能聞智微細。」」



如金剛者,堅如金剛。堅有二種:一、決定信
堅;二、證得堅。此三句示現堅者是總,餘者
是別。云何深信佛智慧?唯佛所知,非我境
界。佛菩提無邊,佛化眾生所說法門種種
信故。何者是心地?云何無我智?心地者,隨心
所受三界中報,又隨心所行一切境界亦名
心地。無我智者有二種:我空、法空,如實知
故。能聞智微細者,難知。如是微細,如前所
說。復以譬喻顯微細義,偈言:


「 「如彩畫虛空,
 如虛空風相,
 智如是分別,
 難見佛無漏。」」



此偈示現如空中畫色如壁,是中不住故
不可見。如空中風如樹葉,是中不住故不
可見。此動作者,非不空中有是二事。如是
虛空處、事不可說處,是畫、風如說,以非自
性不可得見,是不住故,以其客故,非
不於中有此言說,如是佛智言說顯示地
校量勝分別難見。畫者,喻名字句身。何以
故,依相說故。風者,以喻音聲。說者,以此二
事說。聽者,以此二事聞。若如是可說、如
是可聞、如是難見,何故不說?


「 「我念佛智慧,
 第一世難知,
 難信希有法,
 是故我默然。」」



難知者,難證故。難信者,難生決定心故。此
偈示現有證有信、可說可聞;世間難得證
信,故我不說。


經曰:爾時解脫月菩薩聞說此已,請金剛
藏菩薩言:佛子!是大菩薩善淨眾集,善清
[001-0129b]
淨深心、善清淨諸念、善集諸行、多親近諸
佛、善集助道法、具足無量功德、離癡疑悔
無有染污。善住深心信,於佛法中不隨
他教。善哉佛子!敷演此義,是諸菩薩於是
深法皆能證知。


論曰:聖者解脫月何故復歎此眾?上言世間
證信者難得,示現此眾有堪能故。善淨深
心者是總,此善淨深心有二種:一、阿含淨;二、
證淨。是阿含淨有五種:一者欲淨,隨所念
阿含得方便念覺淨,如經「善清淨諸念」故。
二者求淨,得隨順身口敬行,如經「善集諸
行」故。三者受持淨,於無量世多聞憶持不
謬故,如經「多親近諸佛」故。四者生得淨,願
得上上生勝念勝,如經「善集助道法」故。五
者行淨,求善證法習少欲頭陀等成就多
功德,如經「具足無量功德」故。證淨者有四
種:一者得淨,現智善決定故,如經「離癡疑
悔」故。二者不行淨,修道中一切煩惱不行故,
如經「無有染污」故。三者無厭足淨,不樂小
乘得上勝悕望心,如經「善住深心信」故。深
心者,悕欲故。信者,決定故,復念持彼功德
故。四者不隨他教淨,趣盡道中自正行故,如
經「於佛法中不隨他教」故。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言:佛子!雖此菩薩眾
善清淨深心、善清淨諸念、善集諸行、多親
近諸佛、善集助道法、具足無量功德、離癡
疑悔、無有染污。善住深心信,於佛法中不
隨他教。其餘樂小法者,聞是甚深難思議
事多生疑惑,是人長夜受諸無利衰惱。我
[001-0129c]
愍此等,是故默然。


論曰:是聖者金剛藏領彼解脫月菩薩所歎
眾清淨功德已,於所說法中不見法器聞
增疑惑,是故不說。於一法中有二種過:疑
者正行相違猶豫義故;惑者心迷義故,能壞
善法遠離善法故。如是顯示不受行因、受
行退因。


經曰:爾時解脫月菩薩請金剛藏菩薩言:善
哉佛子!重請此事,願承佛神力,善分別此
不可思議法佛所護念事,令人易信解。所
以者何?善說十地義,十方諸佛法應護念,
一切菩薩護是智地勤行方便。何以故?此是
菩薩最初所行成就一切諸佛法故。佛子!譬
如一切書字數說皆初章所攝、初章為本,
無有書字數說不入初章者。如是佛子!十
地者是一切佛法之根本,菩薩具足行是十
地能得一切智慧。是故佛子!願說此義,諸
佛護念加以神力,令人信受不可破壞。


論曰:聖者解脫月何故復重請?示彼疑惑
此不可避,若不說者有多過咎,不得成就
一切佛法故,以是義故重請金剛藏菩薩。
若諸佛有力能令生信,何故眾生於彼法
中猶起謗意?有二種定:一、感報定;二、作業
定。此二種定,諸佛威力所不能轉。最初所
行者,依阿含行故。成就一切佛法者,謂是
證智。書者,是字相,如嘶字師子形相等。字
者,噁阿等音。數者,名句。此二是數義,說者
是語。一切書、字、數、說等,皆初章為本。


經曰:爾時諸菩薩眾,一時同聲以偈頌請
[001-0130a]
金剛藏菩薩言:


「 「上妙無垢智,
 堪無量義辯,
 演說美妙言,
 真實義相應。
 念堅清淨慧,
 為十力淨心,
 無礙分別義,
 說此十地法。
 定戒深正意,
 離我慢妄見,
 此眾無疑心,
 唯願聞善說。
 如渴思冷水,
 如飢思美食,
 如病思良藥,
 如眾蜂依蜜,
 我等亦如是,
 願聞甘露法。
 善哉清淨智,
 說勝地無垢,
 具十力無礙,
 盡說善逝道。」」



論曰:初偈歎證力辯才成就。第二偈上句歎
阿含力辯才成就,以證力阿含力故能有所
說,是故讚歎。上者是總,又復上者顯證力
辯才勝故。歎辯才有三種:一、真實智;二、體
性;三者果。真實智者是無漏智,勝聲聞緣覺
智等。偈言「妙無垢智」故。體性者成就無量
義辯才,偈言「堪無量義辯」故。果者字義成
就,復是滑利勝上字義成就,偈言「演說美妙
言,真實義相應」故。第二偈上句歎阿含力,
偈言:


「 「念堅清淨慧,
 為十力淨心,
 無礙分別義,
 說此十地法。」」



念堅者,受持顯說故,是菩薩於阿含中淨慧
無疑故。如是歎證力阿含力已,次令聽者
入證入阿含,是故請說云何入證?已入地
者令得佛力故,未入地者令得入地故,
偈言「為十力」故、「為淨心」故。云何為入阿含
[001-0130b]
無礙分別義?令受持十地法故。如是歎
說者成就證力阿含力已,次復歎聽眾堪
受阿含及證力故,偈言:


「 「定戒深正意,
 離我慢妄見,
 是眾無疑心,
 唯願聞善說。」」



此偈中唯願者是總。唯願有二種:一、求阿
含;二、求正證。有二種妄想不堪聞阿含:
一、我;二、慢。以我慢故,於法法師不生恭敬。
復有二種妄想不堪得證:一、見;二、疑。見者
顛倒見故,疑者於不思議處不生信故。妄
者謂妄想見中同使故。有二種對治堪聞
阿含:一、定;二、戒。定者心調伏故,戒者善住威
儀故。次有二種對治堪能得證:一、正見;
二、正意。正見者善思義故,正意者得歡喜
故。深者,細意善思惟故。復以諸喻顯示大
眾求法轉深,偈言:


「 「如渴思冷水,
 如飢思美食,
 如病思良藥,
 如眾蜂依蜜,
 我等亦如是,
 願聞甘露法。」」



此四喻者喻四種義門,示現正受彼所說
義。何等為四?一、受持;二、助力;三、遠離;四、安
樂行。此義云何?如水不嚼隨得而飲,如是
聞慧初聞即受隨聞受持,如食咀嚼身力助
成。如是思慧嚼所聞法智力助成,如服良
藥藥行除病。如是具聞思慧,隨順正義如
法修行,遠離一切煩惱習患。如蜜眾蜂所
依樂行住處;如是聞思修慧果聖所依處,
現法愛味受樂行故。如是讚歎說者聽者請
說已,次歎所說法利益咸皆共請。偈言:
[001-0130c]


「 「善哉清淨智,
 說勝地無垢,
 具十力無礙,
 盡說善逝道。」」



善哉者,所說法中善具足故。善哉有三種:一、
所依;二、體性;三、果。所依者謂淨慧,體性者謂
說諸地未曾說法,勝地者地挍量勝。無垢者,
說不違義。違義說者有三種垢:一者倒說;
二謗如來;三誑聞者。果者,謂具十力無障
礙佛菩提故。如是請已猶故不說。何故不
說?請不滿故。
《十地經論》初歡喜地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