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009 大品經義疏-胡-吉藏 (master)



大品經義疏卷第九
胡 吉藏法師 撰


不退品第五十五



舊云序品魔事品阿鞞䟦致品所以有三者此依論
意生起耳論云初說般若義中明留難今說阿鞞相
也即前六十品三段明之詔之也阿鞞此云不退退
[009-0305b]
三種行位念釋之不同南北異說北人云習種之初
一發菩提心必得成佛後遭苦難不可動轉名位不
退也行不退者布施持戒一切諸行皆能修假使外
道天魔不能阻壞其退轉性地菩薩巳能成就名行
不退也三念不退者現見實相煩惱都盡疑網亦除
名念不退也三不退中今明阿鞞者此是初地巳上
無生忍地取正解不退義也南土人云退有四種一
未滿一恒沙前共位中二滿一恒沙至六心巳還位
退三七心巳上至六地行退四七地有念退八地巳
去具免四退今師有時云非是三十心中七心勉位
退皆為是十信中六信是位退七信以上勉位退也
又今論不退者有二種阿鞞一學阿鞞雖未得無生
忍入菩薩位久種三多今聞般若畢竟不退二今品
具二義以後為正也小乘人從三僧祇劫未是阿鞞
後百劫種三十二相業方是阿鞞位也問故說阿鞞
相耶答四義一者為阿鞞人說阿鞞相曠劫行行求
不退轉今悞無生逐當本門故說其相皃令生歡喜
二者欲令不退之流自知心量不過自取恃慢失道
三異其人位欲令眾生皈而受化四者今未得阿鞞
識之眆其修行也。


就文有六品識經即是第二大段明上根人行相就
文為兩品明上行人相第二深奧去至不證品中秤
歎阿鞞菩薩行位無異就初為二第一明阿鞞菩薩
體相二明阿鞞無生果報相也。
[009-0305c]


初中先問次答問中行類相皃者一解云三事無異
也又云行阿鞞人三業同必上業表其人相也類者
以智慧分別此是阿鞞類此非阿鞞也相皃除行類
更以餘事得知為相皃也問行是其三業此據所以
類標能知智慧除此復有何相答行直就阿鞞三業
異餘人見其如此三業即是阿鞞名之為行今今或
見聖正彼守護之故是因餘相知也佛答諸地皆一
如者其行悟了悟二乘六道皆一如故知未曾凡聖
亦不曾大小此得無生慧故名不退人然也直定無
擬者觀般若地同是一如。


雖復諸魔外道說彼人天二乘對樂直進退不迴亦
不作無益語下第二明無生果論云上明阿鞞正體
自下盡是畢竟空無生忍故能不說無益語及諸魔
不能故是行果報也就文為兩一明阿鞞分內巳成
就行二明分外勝進行初中為兩第一麤相巳成就
行二細論巳成就行初中又二一明開行縛二章門
二釋兩章門初標行章門次標縛章門此中明上人
三章為行章門也不說無益口業必有五乘之利及
有利之遠緣及發言也無則不言也不觀他長短者
聞二乘不化物可不觀其短長菩薩欲化物應其好
惡云何不觀長短答前緣可化則觀其長短而誡勸
之不可化即說長短則增其罪也無行類為相者上
為人未識上人三業相故說三業為相今時會聞上
行相便欲從上昇高生於取著故佛今明無相乃是
[009-0306a]
其相也。


向佛於何法輪下第二標轉章門上行門但明身口
業今轉是意業也然亦得二章為略說行轉義釋兩
章門亦得是廣說行轉義也轉名不轉者二業一者
無所有故名無所轉名為不轉二者如此轉畢竟不
退轉為不轉也不觀外道下第二廣說行轉即釋四
章門即兩釋初門為三第一明離內過為上人行相
二離惡為上人行相三雙結三轉為上人行相初有
十八復次明十八種行觀不觀外道面皃言語者明
是外道必正見若有正見必非外道今不觀相皃其
面是及言說此外道或有正見或無正見也不生疑
不著戒取及隨邪見者初果人斷五見疑今初得無
生此事也耶見是四見也并戒取為五見故斷五見
及疑也深信因果四果故不求吉事及供養餘天破
慢本故不生下賤界不鄣他功德常勸聞善法故不
生八難也具足行四十種善法云何十善不如凡夫
二乘不具足行及有所得也於甚深法不疑悔者上
是於四諦無疑猶濫於小乘故今明甚深法中無疑
也無八萬戶䖝者法身阿鞞故自無也肉身阿鞞亦
無也八大地獄下第二離外道為上人行相凡四事
初云佛授地獄記大小凡為菩薩必代物受苦始發
心未能真代阿鞞是真代佛即授阿鞞記豈非授獄
記又如人發願生復遂生天菩薩發願代物苦豈不
受耶阿鞞人皆代物受苦是善出豈足入地獄方便
[009-0306b]
人者則不復苦也第二勸令捨前所修行願此皆是
非師之說也恐相悞義故宜應棄之第三說三界繫
法令捨行願一生受身巳是大患況復逕歷生死豈
可忍耶為我說似道者得初果為真道今乃說初果
之方便故為似道也雖欲見損乃為大益遂因似識
真因真識似故為益也菩薩所以坐嘿然者是大人
故不與魔諍又既有大益次願正聞之若友之體秤
非則魔不得更說便失利也是時其魔下第四事魔
見菩薩嘿然便言信受其法故魔取餘人證前言弘
法人次正化作多人如文復次須菩提菩薩作是念
下第三雙初結內過若菩薩覺知下結外緣也。


向佛於法轉下釋第二轉不轉章門有三初正明轉
不轉二明惡緣不能動三明於善法得自在初如文
轉一切有所得心即是不退轉菩薩也。


堅固品第五十六



有人言不退與堅固左右相成所以不退者由堅固
也所以堅固者由不退也又人解云內煩惱不能壞
為不退外惡緣不能動為堅固也二論釋三心言煩
惱箭射不能入為堅固於三菩提不退為不退外惡
緣不能動為不動心也品初是第二外惡緣不動上
四事歷以有法不能動今以空教望令福也然在空
有心即是魔也波若與虗空等者佛果空也諸法亦
空者萬行因果也此二句法空也無有得菩提者即
無得果行因人人空也亦無失者上來明無人法無
[009-0306c]
自行恐云有失道者萬化故今明無失者也汝所聞
菩提是魔事指前佛說為魔指後魔說無為佛說也
前前實是佛說言今外道等魔語前人云此是魔說
非佛說也後無佛道等實是魔語前人云此是真佛
說也菩薩覺知者道道空有耶汝著空見故云空為
道也雖自相空者更簡也魔行明空是耶見空佛法
明自相空不壞假名說實相也白佛轉故名阿鞞者
不問因佛答三心中有不轉心又云行六波羅蜜入
菩薩位此是轉心二云相違是故今問不縛名阿鞞
縛亦名阿鞞耶佛答縛不縛俱名阿鞞者論云世諦
故說於二乘地縛名阿鞞第一義諦實無所縛亦名
阿鞞也復次菩薩善入初禪第三明於善行中得縱
任自在也於四儀中入出一心者左行正觀故云一
心又恐惱眾生故於四儀中一心也在居家閻浮珍
寶布施者雖復道路遍時從檀為行首攝物之要示
故若家也為轉王故四天下物布施為大梵王大千
珍寶施也金剛神守護者無生忍菩薩不假外護但
既無生故任運得此果報也又餘天龍見此神守護
菩薩則增加信敬又使未得阿鞞之人多怖畏者令
其欣慕也未得佛時則隱形護得佛時現形護五性
者一云有五大神即地水火風空神也又云執五種
物為法一執金剛二執鏡三執和雅羅四執境界五
執安隱也次明得菩薩五根者五根有三謂凡夫二
乘菩薩也二乘脩生滅觀故無菩薩五根故不見聞
[009-0307a]
菩薩形教如入法界五百聲聞如盲聾也如人無五
情根故不能見聞也問菩薩得無生忍之菩薩五根
亦應不見二乘答盲可不見有眼有眼云何不見盲
耶問餓鬼惡業故見火人善業果根菩薩不應見答
此中亦勝能見劣是善業也不作呪術者不作耶命
事也。


今當更說下第二明細論純熟行也不好陰界入事
者此有何定相而決定執無如數論之流耶不好說
官事等者自行則一行求實相妙慧若化他則六道
眾生皆隨火宅之中行急救之何暇得轉輪此罪事
事為此二義不說閑侶事也外道無有正道唐受供
養不知何以報他故說國土成敗吉凶事耳行檀時
不為慳事者論云行六度不說六弊事也。


具足菩薩神通下第二明勝進行也處魔事著實際
中者魔以顛倒故實際成魔際菩薩了悟魔際是實
際也作次身來者魔上說空有教不動菩薩今復作
佛身望欲福也魔必知是真阿鞞則不亂之為未識
故破諸誡也護真空不惜身者邪見亦說空二乘及
有所得亦說空皆非真空今中道無所得空能破有
無諸見故須護之問何故不言護有答欲空一切見
故言空也問天龍語不疑悔者為天龍語皆是佛法
故也又聞正知是正不疑正見邪邪亦如此也。


深奧品第五十七



此品四是第三歎阿鞞人行德無邊也深奧者論中
[009-0307b]
歎阿鞞人所行處甚深淵奧作名師有時云借喻入
海斯潮奧避有無斷見也如入海中大風起入潮奧
中避之今有斷少風起即入深奧中避之故云深奧
品也為三第一明自行功德無邊二明化他功德無
邊三雙成二行得成所以然者欲明菩薩運心則前
人後巳應前化他後巳應前化他後自行今先自行
後化他者但要須自行得成就後能化他也此是為
他故修自行若不為化他則不須自行此乃是他得
也然自行化他二行成者要由學空不證故不墮二
乘地亦不墮凡夫地然後二行方得成耳故第三釋
二行也。


初三第一明因行無邊二明因行無邊故得菩提果
第三釋疑破以成上義初中為三第一正歎菩薩因
行無邊第二格量顯勝三者釋成勝義初三第一因
上二作三種秤歎二者釋成三歎第三明菩薩秤理
脩行功德無邊也初中須菩提作三歎次佛述所以
設三歎者此中所歎猶是上二品所明功德也但此
大士功行無量若當曲辨其相則窮劫不能盡將欲
問其玄根振其對要故總作三歎也次佛述如文何
以故下第三釋成三歎就文為二第一舉大智釋深
境釋所以功德無邊者良由有般若大智故也住是
智慧生四無礙者具唯一般若也離一般若為四無
礙也一般若即是自行四無礙即化他知諸法實相
是義無礙識諸法名字是法無礙是名要由語言故
[009-0307c]
次辭無礙具知三事隨物所樂而說名樂說無礙也
白佛佛恒河沙劫歎者佛上二品巳說阿鞞相今開
四無礙則更欲歎阿鞞功德是故歎佛佛智無盡阿
鞞功德亦無盡古解云須菩提將欲窮其淵底故詩
息其枝末若曲并功德沙劫未周今請略其末事欲
問其根下問深奧即根本也。


何等深奧事者第二舉理深奧釋成三歎由體深理
故生大智是以深理為根本也有大知故破上三歎
也佛答三空為深者凡夫邪見空非深二乘但空亦
非深此是菩薩不可得空不見空不見不空故名深
也無生滅亦三一凡夫見諸法常故無生滅如僧佉
二十五諦雖麤細不同終無所失即是常故無生滅
也次二乘無生滅故無生滅此是但義三菩薩被生
滅不著生滅亦不著無生滅也無深染者染是煩惱
甚深難除今能除深染故名深也如法性學之多僻
悞故深涅槃二義一者九十六術不能得故深二者
一切賢聖入者不更退還出故深也非即色離色者
論云如陰成就非即非離此是因果義今還是因如
是果亦不得即離色是生滅如無生滅如無生滅故
不可即離生滅何處有無生滅故不可離也亦得雙
彈即離兩見也以方便離色處涅槃者二乘無方便
力離色而住涅槃菩薩方便力雖離色不著涅槃以
色故不著生死方便力故不染涅槃。


須菩提若菩提下第三明稱理而行功德無邊為二
[009-0308a]
初明功德無邊二格量今是初問二乘無邊法破裂
生死尚無果報今無生忍菩薩云何得大果報論一
解云二乘煩惱盡無果報菩薩煩惱未盡故有果報
二云二乘證實際燒盡功德故無果報菩薩不證處
有生故有果報三云少於實理僻故得福少於實明
理不僻故故得福多菩薩秤實理而行其福彌多云
何言無耶一日行般若下第二格量為二初自分功
德格二他分功德格今是初有人解云菩薩一日行
般若功德且分為十分之餘殘一分取此餘殘一分
功德比無方便有所得滿恒河沙大千功德不及此
餘殘一分也猶亦不咸者此是不等義也此解二義
非也今正是自分無所得功德格量云何及格量有
所得格有所得格有得下七種格量復是何物二者
不咸應不相感此是義云何乃云不等又不咸之意
都不然也依論釋一日行般若功德定有形取滿十
方恒沙大千世界於一日中正功德體猶自不減喻
如取大海水一時出外而於大海水都不覺咸今亦
爾取一日功德布施滿十方恒沙大千而本功德猶
不覺咸也餘功德即正功德體也有分不及者取滿
洹沙世界功德作一分正功德體復作一分明恒沙
功德比正體功德百分不及一乃至譬喻不及一也
總持師云滿恒沙功德為方便對正功德體格量此
不成解此中不論方便功德如前解真格量一日行
般若功德少多也復有論師云取恒沙方便功德作
[009-0308b]
一分取正體功德少許分作百分取百分中一分比
方便功德亦不及至分正體功德作不可說分取一
分比方便功德亦不及也此是大悞如前釋也。


復次下第二舉他分功德格量即是舉他人有所得
功德格一日行般若功德自格無所得功德也此中
七復次初三舉有所得財施格二兩復次舉有所得
法施格三有兩復次舉有所得隨喜迴向格也。


白佛因緣起法從妄想生者上來格量稱歎巳竟今
第三釋結成功德勝義前問次答問即是疑疑云佛
常說有為法虗誑不能生正見亦不得菩薩位云何
一日功德猶勝上七種格量耶佛答初印其有為實
虗誑故不應有勝功德品不得入菩薩位也何以故
是菩薩善學自相空下此方釋功德勝義明菩薩功
德巧學自相空故不著虗妄有亦不著十八空用十
八空破有病也既有去無即隨盡如此淨悟便得入
位故功德無邊也文云漸得者從初心即漸學無所
得法故但有得強無得觀弱漸得無邊功德至無生
現前故功德具足也恐但云至無生忍時方有無邊
功德爾前應無故佛漸說也白佛以無量無數下此
問來者前明格量次復釋成功德勝義恐或者間阿
鞞實有無量無數無邊功德便生著心今息其命也
無量無邊無數亦只是畢竟空之異名又非有法復
何著耶但報云無數名不墮數中謂有為性無為性
不墮三世中名無量十方邊不可得名無邊也頗有
[009-0308c]
色亦無數者明非但功德數量畢竟空萬法皆爾也
無量無數無邊義無有異者恐或有云諸數量等皆
空何得有無數無量無邊異名耶故今明亦無異名
也次番即云雖無異名佛以方便力故無異名為眾
生作異名不可說為眾生故說也。


世尊不可說義有增減不下第三明得菩提義有二
飜初翻就不增減義明得二翻就無增減增減義得
也須菩提難意既不增則善根不增減菩提何由可
得既其無增減煩惱何由可離此就平等門設難也
佛答以是不增減應應般若以般若方便秤無般若
增咸之理如無增減而悞故能成至功果也初心得
後心得者第二就無增減增減義明得菩提也由語
無增減故正觀增明知淵咸損故行菩提若無增減
則正觀減顛倒增如住般若故不住顛倒住顛倒則
不住般若也今此論菩提無常行正作善根不增答
難也雙定二門雙能兩難次釋難竟及正難也為初
心得兩亦亦得也初心不至後心結難也初心亦生
即滅不假至後也後心時無復初心後心時無復初
心後心豈在初心中耶如是心心數法不俱者此釋
難意有初心時未有後心有後心時無初後心故言
不俱也云何善根增益者正作難也若爾則臨至佛
時唯有一念善根也爾前皆巳滅無則善根從初發
心終至十地但有一念遂無增損云何得佛道耶佛
答為二初就法譬門答二重就法說門答初開譬答
[009-0309a]
二合譬答由來論師義開此文證實法不斷惑等實
法火不能燒假名相續故有斷燒等用今經論無有
此意初云不燒者實法不燒不離初者假名燒也今
問若爾可云非初心得非離初心得正是後心得應
云不離後心得云何言非後心耶又問此兩不斷句
可得不燒兩不離句此後燒復何得更問炷為燒不
今明此是四禪非即初燒非離初燒非離後燒而因
假名燒四句不得而因緣假名得也若初心得便初
心是佛何須後心若離初心得離心何由有復耶若
即後心得不應因初若不因初何由有後若離後心
得者後心應不得初心番應得也炷為燋不者以眼
見因緣炷燋我亦佛眼見因緣假名得問云何因緣
假名得道論云初炎初心集無量功德後心則具足
具足故斷諸煩惱習故得佛道也燈總譬菩薩十地
也炷喻無明等煩惱也初炎初地智後炎十地智無
明煩惱炷燋盡得佛道也須菩提是中菩薩具足十
地下第二重就法說明得菩提義從初心乃至十地
因緣具足故得佛道也白佛何等十地者以十地有
二種故問簡別之成論地論等師皆云乾慧等三乘
共法歡喜等是獨菩薩法今明不共此義須知是般
若方便有此共不共義只此共是不共而不共不共
義也乾慧地者未得定水於小乘是四善根前也於
大乘未得順忍三十心前也性地小乘四善根大乘
是順忍三十心也八人小乘見道十五心大乘無生
[009-0309b]
忍入菩薩位也見地小乘初果大乘是阿鞞地也然
無生忍即是阿鞞地但八人地據初地入心見據初
地滿心也薄地小乘第二果大乘二地至十地論云
過阿鞞乃至未成佛正斷煩惱及習亦立薄名薄地
離欲地小乘那含大乘不配地但明菩薩離欲得五
通也巳辦地小乘無學大乘佛地也此七地不列別
名故配菩薩辟支既列別名故不辨配也菩薩地二
解一云歡喜等二即從初發心至法雲皆名菩薩地
也。


須菩提言去是因緣甚深下大段第三釋破疑明中
道行也所以有此文來者上明阿鞞因行及從得果
巳竟然此因果之義非二乘所及非菩薩所知故聲
聞生疑而菩薩起執故須釋破也為兩初釋聲聞人
疑等小破非菩薩執初須菩提秤歎生疑秤歎者明
因緣甚深所謂過去心不滅不住而能增益得無上
道也生疑者是事甚深難解此心為住為滅耶佛反
問云若心滅諸法雖無生滅為眾生故以六情所見
生滅問也須菩提答去滅巳不生若滅巳更生則墮
常見也次問心生是滅相不上問過去巳滅心今問
現在未滅心也答云是滅相巳滅者不可更生今現
生者必滅有為之法先生後滅也次問心滅相是滅
不者此問承上生所言現在心後時必滅只現在心
生即有滅不此文語密人好不學即心字為生滅字
為滅故問云心滅是不答云不也若心滅有滅者若
[009-0309c]
一時有二相一者心生二者後有滅云何一時中有
生滅二法耶次問亦如是住不者汝既言當心時未
有滅畏墮一時之生滅二法則生應心時無滅便是
常住則生時有滅還墮二相過佛如是反覆難善吉
辭理既窮不知何答故云如是住如如住明此是過
故無有生滅故名常住如如而住也自上來顯聲聞
人不解因緣生滅也寄善吉破餘聲聞亦破凡夫生
滅心無生滅也論文難解今以鑽求作此釋也脫不
諧更俟人當作實證不者汝說心相同如住去即是
實際可心作實際不好體應例而小乘智劣但得云
心同如如是定義也實際是涅槃即滅身心故不得
云心作實際也次問是為甚深不生須菩提云心同
如不得作實際故今問汝既云心同如如深不須菩
提不能遍了如故云甚深前明小乘不知心是實際
今復明其不能遍知如也次問但如是心不答云不
也心有知如無知故心不得是如次問離如有心答
云不見一切法皆如心云何獨離如耶心與如既不
得即離就如中自有見如不答云不也如中無物相
見也能如是行為行深般若不者明菩薩不住如中
而能行菩薩道故佛問如是行深般若不須菩提自
觀小乘智淺大乘法深故答佛菩薩如是得行是行
深般若也後當作實際巳來明小乘人不了無生滅
義也故知因緣生滅皆是阿鞞所了絕二乘境也古
解不同今更列之有人云心生是滅相不者問有滅
[009-0310a]
相不也心體是無常故答云有滅相也是心滅有滅
者既有滅相頗實滅不答以體即虗乎故答云不也
如是住不既無生滅如是住不答以體同於如故云
如如住也當作實際證不者問有證果不答以心體
同如故云不也但如是心不者遣彼同如之心也如
見不者既遣於心今又遣如也上來過去心不生現
心即滅又無證果即是明深奧也此釋智功恨乖論
未辨得失也師未依論之時釋三句是因緣義也佛
有三句須菩提三答答中初句與第三句皆不也答
第三句云心生是滅求此三句唯成是非兩句耳佛
問心滅更生不答云不更生若有生法可滅云何即
滅法可生則是無生滅義也不生不滅而說生則指
滅為生故云心是滅相也此滅是生滅滅豈是滅故
第三句云滅相非也又一勢釋上無初心後心因此
更論心生滅義佛問滅更生不答云滅不更生答第
二云心是滅相然此二答相違前既云滅不更生亦
應今生不復滅今生既生前滅亦應更生好體應例
而不例者此為破病眾生多著常病故云滅去不復
更生今明有為之法生而必滅故云生是滅相故兩
句皆是破常也第三句既是滅相不可答云是生滅
故復不可答是滅相故答云不也然師望通方無礙
因緣義不可加也但與論不同故復示之須菩提如
是行為何處行第一義中行第二破小菩薩執有此
文來者須菩提上來辭理屈此中有未得無生忍菩
[009-0310b]
薩便云小乘智淺自謂菩薩道深故佛破云菩薩如
是行為何處行答云如是行無處行菩薩住如中行
實無所行何以自高耶次佛問如是行為何處行既
間破行便墮斷滅故明第一義中行何故無行耶二
行不可得者聞第一義中行便有行相故明此是無
行行也所行是能行二相耶亦有所得行為二行無
所得為不二行也下一一責破有無二見也不行相
者不著有也不懷相者不著無也。


今菩薩離二邊行中中道菩薩為眾生入三下大段
第二段明阿鞞人化行為三初明為眾生起行二明
為眾生起願三願既成即便得果起行即是成就眾
生明願即是淨佛土阿鞞所行不出此二故明之也
初中二第一明此品未明為眾生起三昧三昧行也
二夢行品初論辨此義也為眾生入三明昧者菩薩
既得悟亦令物同悟又上明菩薩不在有無中行今
欲入空三昧者此是為物故同空也菩薩所得未始
空有也此中先明無作次空次無相去六道皆以願
故受生三塗則臨終起愛三善道亦然皆起愛願生
故菩薩先破其愛願令不生六道脫生老病死苦也
愛願何由斷須我空故說空行雖不見我猶見男女
萬相次無也。


夢行品第五十八



若凡夫覺果夢覺行是行夢行非行菩薩了夢覺不
二夢覺既行覺夢亦行若覺夢不行夢覺亦不行今
[009-0310c]
正明菩薩夢覺不二行故云夢行亦又此亦文中具
論三種義一步論夢中行有益無益二論夢中行集
成不集成三論夢迴向非迴向通論夢中行三事故
以目品也然經中明夢不同若如十喻明夢則生死
涅槃凡夫皆如夢故有一法過涅槃者亦如夢也此則
取凡夫知如以之為夢取聖人如此了悟故如覺意
識潛行非現譬如夢然此之覺夢皆是虗妄非但覺
行般若無益夢行般若亦無益也二者二乘所行望
凡夫夢皆分明故如覺望凡夫所行皆是夢如此夢
覺皆不行般若也三者二乘所行望菩薩所行二乘
則是覺則菩薩覺是行般若也前凡聖二覺夢皆非
也更一節意菩薩所行非覺非夢始是正行般若也
此中三章一論菩薩夢中般若有益無益二汎論餘
夢中業集成不集成三論夢中成迴向不成迴向身
子所以問者上品未明覺時入三昧自行兼人故今
因此問夢中事也凡引兩經請須菩提決之一經云
夢中通三性則夢中有一長行便應夢行有益二經
云夢是虗妄而謂有此二相夢中定有益為無益也
須菩提般若正觀離二邊益明夢中有三性豈可無
益夢是虗誑豈可言有益是故直依實故益不見夢
不見覺亦不見益與無益此是了悟覺行既益夢豈
不益別夢行不益則覺行亦不益也。


次身子問有集成不集者第二論夢中集成不成身
子般若實相非夢非覺非益不益不復更難此事故
[009-0311a]
別問夢業集成不集成事也集是業集能成果報名
成也問言云夢中心微弱云何得業集能成果報耶
此是難信夢中集成業聞經中夢通三性故明夢中
有集成所以身子難了須菩提益云夢中驚生覺巳
稱將快此意明單夢起善惡則業不集成若覺巳復
因緣助資則夢中不便集成也次身子益一切業有
因緣則生無因緣則不生因緣者謂見聞覺知業是
身口業思是意業明二業假四因緣生無因緣則不
生也此答意明因覺故夢中起善惡業然此夢中善
惡復假見覺時助資則成不助資則不成下須菩提
述成必答次身子問如佛說一切業自相離者上須
菩提明假覺因緣故夢中業成今總一切業皆空尚
無覺時業成況有夢中不業耶須菩提亦總答一切
夢覺業雖空於凡夫取相故有集成也。


第三論夢中迴向義者身子二種難一者前夢不二
生難若夢覺不二覺迴向既成夢中迴向亦應成迴
向二者明覺時有所得尚不成迴向況夢中成迴向
耶須菩提推彌勒者此猶是一類義別當答之不異
前說今推彌勒彌勒更就異門答之故彌勒云名之
與體真之與俗皆不可得以何而答既悟不問不答
不夢不覺覺中迴向既成迴向夢中豈不成耶汝上
來紛云見有夢異覺復云有能答所答作如此有所
得難了身子次問如所說空證此空不著者此云異
彌勒有證便即有能答所答故彌勒答云既不見能
[009-0311b]
答所答何有證耶佛下呵身子汝小乘人尚不見證
況菩薩耶。


佛告須菩提下第二明為化起願亦是淨佛土也文
二初正明發大誓願二防始行退心初兩一別約六
度發六願二總約六度發願文處一問起知見眾生
有穢故願淨土耳菩薩未曾淨穢也問何故明淨佛
土耶答阿鞞菩薩既了悟巳心淨故云淨今欲令眾
生同菩薩了悟故心淨土亦淨故唯以成就眾生淨
佛土為行端也無有所應者上來猶是麤願耳令捨
土沙生於寶玉今令淨穢皆捨故一無所著也。


生死道長下第二防小菩薩退心見生死道長眾生
性多故欲退耳今了悟生死何曾短長眾生未曾多
眾生之與無眾生詮何物少多耶誰厭耶厭何物耶。


河天品第五十九



此第三明願行無成便得受記先明成就眾生後發
願是淨佛道行亦得但是願度眾生故入三三昧願
取淨土但先受行名後稱願因問此是阿鞞人二行
亦是阿鞞人得記耶答是巳得記阿鞞明二行則不
復得記但餘人聞阿鞞二行了悟故得記也若未得
記阿鞞人悟二行故得記也若未得理阿鞞人悟二
行故得記也一解云此女父母就何天神求此女故
神若名為河天也二云令名為定也。


品三初明願行成二二得受記三出因釋得記所由
也初三一餘悟二供養三迴向問上明淨土行應有
[009-0311c]
多人得悟何故此女獨羅疑以為受記答多有發淨
土願去不發言女人性輕疎好勝世世習氣故獨發
言亦解云諸外道云大人有得道分餘人無分佛法
不爾不簡大小同悟便為受記也又若此女不從眾
起便與記者人則不測所由故因其發言故與記也
佛微笑下第二正授記亦三初現瑞二問瑞所由三
正授記二文多知正受記云轉女身後方作佛也問
此女人劫積功德何故行無生忍後方轉女身答五
欲難斷女人著欲性情多雖世世積德猶不能轉故
曰記後行轉也二解云此女宿世以多種女人身子
受記為引接人也三解云經說女人有五礙不說不
得受記何須問耶阿難問是女何處殖德下第三出
往因釋得記之由也。


不證品第六十



四品明上根行相為三初明自行成二明化他行成
三雙釋成二行亦是第三所以二行得成者猶學空
證也自行不證有二種一不證有二不證空小行之
徒以有為有以空為空二邊俱滯故計有為患以空
為大安是以方便捨有而住心求空及其正觀現前
息心而不進菩薩在有非有處空非空故文中明此
二種翻彼二心言不證者處空捨有見也不證空故
捨天見即方便實慧捨空見即實方便慧故論云實
慧明入畢竟空方便慧非出畢竟空二慧既成則自
行生自行生故便能化他所以是釋上二行成也。
[009-0312a]


品三初明學不證二明不證故二行成三明二行成
須菩提稱歎希有初兩問答先問云何學空云何入
空此問始行之人云何學空入空初明學空終名入
空也此中三空及道品是聲聞法佛勸菩薩令遍行
故須菩提問三空及道品聲聞行故直趣涅槃令菩
薩云何行耶佛答應觀色空者若其始行學空義也
作是觀時不令心亂若其入空菩薩得深禪定故心
不亂心不亂故能深入空亦不見空若見空則證空
以不見空故不證空何以故下釋不見不證之所以
也學自行空色法中乃至微塵不留遺餘微塵之分
無色法中乃至不留一念故直入畢竟空亦復空所
以能不證故云不有餘不有分第二番聞云何菩薩
不證空既學空入空云何不證耶二乘在空觀時亦
能不取空相云何獨證耶佛答具足觀空者具足是
深入空不見空故不見涅槃何以證耶二乘見有涅
槃是不具足故證空也先作是願重釋不證菩薩先
有願故不證也二乘無願故證也問何名先作是願
答菩薩觀空時先作是思惟我為出即病故觀空也
有病消豈住空耶問上云深入禪定不定心亂今云
何言不專攝心答上據深入定知空不令餘事得入
故言攝心今據初入時恐於空不能自拔故不專心
在空也。


菩薩如是大善妙法成就下第二明不證故二行成
為三初明自行成二化他行成三雙釋二成所以今
[009-0312b]
是初不證之意凡有二種一者佛法未具二眾生未
度故是學萬行時非證涅槃時若佛法具足萬行證
也問二乘證空菩薩不見空故不證空今得佛時亦
是不見空云何得佛時方證耶答得佛時實不見空
亦不證者據得佛不退求義為證也非不見有空證
也譬如壯夫下第二化他行成先譬次合壯夫是能
化菩薩出母等是所化眾生器杖是五通二慧伎術
等是萬行嶮道是生死長賊劫害等是內外魔也
還皈本處者菩薩運眾生置涅槃中何自皈生死行
菩薩道度眾生也安立不動是菩薩畢竟空慧內外
魔不能動也譬如有翼鳥者第三兩譬雙釋二行成
也時會疑云既畢竟空菩薩何所行耶翼喻二慧鳥
喻菩薩也如鳥不行空分不得飛若住空則墮地菩
薩若心不遊空則不得捨有見若住空則墮二乘地
也有解云壯夫喻菩薩行空不證亦名此義也證云
欲明了是義故況善射喻禪定為卷實慧為善射三
脫門空復以方便箭射實慧箭令不墮涅槃地。


須菩提白佛第三二行既成秤歎希有也。


須菩提菩薩作是念下大段第二先第一十一品明
三根人行第二歎三根人二慧既成方便利物為五
第一明三根人方便利物故不證空二明得失三明
憑師法四明五明行成諸天歡喜發願。


初文五句第一總明菩薩行三空為眾生在欲拔之
令出以本願力持菩薩故不證空也第二復次亦總
[009-0312c]
明行三慧但菩薩直觀深法恐墮二乘地故前以大
悲心眾生欲破其田患故菩薩不證空也次有三復
次若約行三空各對治易見也。


應當誡問下第二明得失為二初略明得失次後品
總明得失初為二先明失次明得問何故明得失耶
答上來明學空不證巳明其內行空今欲驗之當觀
其所說相秤以不故試問也但應觀空者明其人答
云但應一心作空行不學知而巳此與二乘同解是
故為失也而學空者行不學知而巳此與二乘同解
是故為失也而學空者本為除有病所以須知空有
病若失用空為譬如所以聽外書者為止答曰衣問
誰崇此為勝為好計學空亦應爾但須知而巳彼不
知即是極法證空故為失也若是菩薩示能答第二
明得有二句明真阿鞞人能答次明未得真阿鞞亦
能答薄地者論云得阿鞞煩惱也非是三薄地三乘
十地為地過阿鞞位也論意初地名薄地古解云此
是六位住名為薄地也北人亦釋不同一云三十心
斷四住或餘四住斷及無明住地正體及習故初地
名薄地二云三十心斷五住正體及四住習無餘無
明住地習在故初地名薄地也。


夢誓品第六十一



前云夢行者如文夢中脩行今是夢中發願故兩品
行願各舉也此品亦云夢中不證者不證明覺時不
證今夢中亦不證也上云證據覺不證今明夢誓就
[009-0313a]
夢中發願明此菩薩善根純厚非但覺行般若亦夢
中亦行即夢覺相對亦是願行一雙亦是上不證是
自行今發誓是化他也此品初是第二廣明得失為
二初廣得二廣失問從上不退品至不證巳廣明阿
鞞相今何故更說答此體始終皆說般若即是說阿
鞞行相似般若是菩薩行故也亦應此經始終皆說
阿鞞行相似阿鞞所行即是般若故也但佛隨眾生
信悟故或就人門說或就法門說或就人法門雜說
也又解前說為前今後說為後念也今依章段二者
從不退品來入不證品多明得無生真阿鞞相從上
品末明未得阿鞞人亦能如是答此明未得無生忍
直有無生信不可動亦名阿鞞上巳略明其相今欲
廣明此人人行相也問鞞有幾種耶答三雙六人也
初得記未得記一雙次於得記中現前得記有不現
得記三不現前得記中復有受記因緣具足及不具
足具足者直信實相不可動未具足脩六度也今此
中云阿鞞者正是未具足人也夢中不貪二乘及三
界者菩薩為二事故退一貪二乘二貪三界覺時既
不貪此二事故資夢中亦不貪也若云不貪二地夢
中不證空也不貪三界不證有也現法如幻夢者覺
覺夢教化此觀故貪二地三界此釋上名貪義也夢
中見兵起上善夢為阿鞞相今何得惡心不動亦是
阿鞞相也以覺中見惡不怖資夢中亦不怖也得三
菩提時無三惡道者此明夢中脩淨土行也何以故
[009-0313b]
者問以何知夢中有此念故將來國土清淨也夢及
諸法無二無別言彼明鑒在懷觀彼諸法覺夢無異
以無異故也今有此念故將來土畢淨也見地獄火
燒者上淨土如文今成就眾生夢也又上夢中起行
今夢中發願也見城墎火起者上論如文相對此二
論夢中相也燒一家者破法罪故破燒小阿鞞無力
釋被燒亦是阿鞞相也置一家者阿鞞力故置也。


菩薩遠離六波羅蜜下第二明失也此中明四事一
空誓失二說先以經事故失三說宿命故失四持空
閑故失問上不退堅固品巳辨空有形聲不能動菩
薩今何故更明魔來答四事不能動菩薩今以異門
明四事能動未得阿鞞菩薩也又上四事皆是奪大
與小今奪小與大其事轉妙難覺知重說令覺也初
空誓為失對上阿鞞實誓令非人生也然自有非人
去皆得自有去菩薩見去心不動故為願也得去不
去心動故皆失也問云何去不去耶答阿鞞力故令
非人去眾生罪重故不去此去不去皆得也去不去
皆失者未是阿鞞不能令非人去故失魔勑非人令
去菩薩謂是巳力故失也此皆就外緣明得失義若
就內因明得失者內心無所得行故為得有所得行
故失也復次魔作種種身第二說前所經事故失上
一事是密亂此品三事皆顯亂也復次下第三說其
宿念故失此中前明其無內因次受外亂不久行六
度不知名字相不知色相者明無內因也不知名字
[009-0313c]
者不知五陰和合處有眾生名不識人也不知色不
知法也次受外亂如文重四禁者第四妄語得羅漢
非妄語故得悲非心非著更起自言我作佛大妄語
得大罪也過五逆者輕實行般若合是破般若法故
罪重如信毀之說也微細魔事者此是順情濡財難
覺復次下第四恃樂其為失也外書云小隱隱山林
大隱隱朝帀況佛法以山色而判得失故在方等不
在喧靜也問行人居山林或林或讀誦感瑞華等得
除相云何皆是魔耶答謂有實瑞亦不應心動若心
動恃輕他雖見實瑞即是魔也。


親近善知識下第三明段也有此文來者上魔作顯
密二亂而菩薩受記者由內無功德外不親近善發
故爾若近善發即為其示耶正則不受魔亂也又經
初來雖歡善發未出善發故今出之文三初出善友
故今出之文三初出善友二明親近三明得果初二
一明人善友二明法善友人善佛菩薩及羅漢也若
生滅羅漢教菩薩作二乘者此是惡知識此中羅漢
教人大道故為善友也理中為論是內祕之人其事
中為論如身子六十劫行菩薩道雖退為聲聞而報
佛恩常教菩薩猶勸人行菩薩道也。


六波羅蜜下第二法善也為二初通明一切法為善
友二別明般若為善友初中為四第一明三法善友
二秤歎三釋四勸親近也人善友略法善友中廣者
人善友數祕法善友希明時眾有生疑故廣釋也三
[009-0314a]
法中六度是正行道品是遍行佛果為妙行如法實
性此是住能發生正觀故二是教故理教故理教皆
是善友也是世尊下第二十句秤歎也是父母者五
度為父般若為母何以故下第三釋善友也以是故
下第四勸親近也以是故下第二別明般若為善友
以般若是宗故偏勸也就此為二初勸親近善友二
出善友相今是初也白佛何等為般若相第二文也
聞聞相品巳問般若相今更聞者論云般若深妙無
一定相十地尚未滿解況小乘人耶以聞無厭足故
更問也又上觀親近般若善友今欲親近欲問善友
之相也又雖聞同上而答異上但答般若相今將般
若相欲例諸法相白佛若一切法下此是難也難中
為三初餘牒佛語正難並結也正難中二初明無垢
淨次難無菩提可得如文也佛答中不答得菩提難
但答無垢淨難初中為二初答無垢難次答無淨難
以實無垢成垢如前云無所有如是有也若眾生無
我我所心下第二答無淨難以了如即有無所有便
名淨也。


白佛如是不行為行者第二親近法善友也以如善
友相而行為親近也為二初正明親近二結勸修行
初中三一自行具足故得果二化他行具足故得果
三雙結二行也今是初云不行一切者須菩提聞佛
上說故思惟籌量明親近波若善友則不行一切法
方是親近聞人上說波若為宗要故令親近時眾便
[009-0314b]
云有般若可行故是親近波若所以今明所行也不
能降伏者明自行得果謂得超凡果越二乘果並得
佛道果也若閻浮提眾生下第二明化他行具足故
得果也此中但明說波若為化他行舉二事格之初
二如文次教大千眾生得佛不及說波若者說波若
遍化十方三世得佛今但教三千故不及也又此中
迂迴先教得人身次教二乘後方作佛今說波若直
𨒬成佛為易故不及也是菩薩不遠離下第三雙結
成二所得功德也小乘從念處至羅漢大乘從發心
至佛名為福田但佛為福田之極極故名邊菩薩行
般若遂作佛亦是田之極也又言佛田為極今菩薩
次佛故至於田邊也。


欲不虗色下第二結勸修行為二初正勸次助修行
常行波若常說波若者即聖說法聖嘿然從般若心
說般若說般若竟還入波若心如行說如說行故語
嘿皆是波若如行而說此即是說如說而行即是嘿
也從正觀起說即是說也說竟還入正觀即是嘿也
如行說如說行故語嘿皆是波若唯一切有所得心
不得入也非但說波若是波若以波若心說一切法
一切法皆般若若不以波若心非但說一切法非波
若只說波若亦非波若也就佛性法性涅槃作語嘿
亦然金光明云如來遊無量法性此是聖嘿後說法
即聖說法也。


白佛一切念性離下第二明脩行為三初明無所念
[009-0314c]
二明無所行三明無得記初明無念者佛上舉失珠
喻令常念波若時眾便作念解今破念也白佛波若
空不堅固下第二第二破行謂有空念故不得無相
始是行故破行破行中先略就四門破空不行有不
行即波若不行離波若不行也受想行識是行不廣
行也所見法行波若不者餘處即是照明品中答云
於一切無所行即是行波若如一切法不生波若生
今為須菩提聞一切不行論云須菩提急就佛求不
見行故佛却責責明無有行也彼猶作求不見之心
佛即破之不得示得行餘處行者不作求不見之心
示之各有來意不可一處求之也是名無生忍者於
一切法不行即不生心名無生忍也白佛諸法無生
中須菩提下此第二破得記既聞無生故得記作無
生解上來見行故是生病今則無行著無生病故更
息無生何者汝見有生於生法生心見有無生生無
生心如此生無生皆生心皆是生故洗破之令一無
所寄方乃得道也。


魔愁品第六十二



此是第三親近善友得無邊功德為三第一明不雜
心得大功德二明巧學般若令魔驚怖第三廣明留
難令行者識知從第二段作名故言魔愁然魔見行
十善五戒見行二乘乃至見行五度無般若見行般
若無方便乃至有所得一豪有所得則不愁若菩薩
如上品末三轉行則魔驚怖也初文為二第一天主
[009-0315a]
歎第二比丘歎初中先歎次佛述歎中先般若法也
不雜心數法者釋上品行般若得功德義上品明自
行化他得無邊功德者此是不雜餘心純行般若心
故得無邊功德也一解云六弊心為餘心二云二乘
心為餘心三云無記散亂心四云一切有所得妨正
觀者皆名餘心也次佛述亦二初佛述次格量上品
格化他行次故格量重此品格其自行故格量輕問
法施品中舉滿十方恒沙教十善五通不及自受持
般若定何乃舉一閻浮提耶答此中是略舉耳又上
是深行此中格淺行也。


爾時一比丘下第三比丘前品是佛歎行般若天主
歎人行般若人今此比丘後歎文物欣慕眾人共歎
也以天主是大福德故指事而歎也又此比丘亦聞
天主得聲聞通故受菩薩勝汝也天主答非但勝義
者時眾聞比丘云菩薩勝天主生輕心故今云非我
遍勝久無方便菩薩也阿難見天主德居聲聞而說
問菩薩故疑也次天主釋疑佛述如文也是菩薩習
學般若大千魔生疑下第二魔怖也白佛魔為常嬈
亂下第三魔示留難令行者識知也阿難總料簡上
來義上來數明魔亂行者故今云菩薩盡有魔怨亦
有無者佛答純淨心行般若者則外無魔若內不純
淨行故外有魔事若內應法相外定不能為亂若內
有一毫不淨外魔即來也此中九事前亦兩兩相次
第一心不信解第二生疑次有二者一為惡友得二
[009-0315b]
常行惡法次復有二一者欲巳不解故斷他巳自不
解聞他有明了勝其者復遮以斷他人不令他說現
是好事不許他作即是斷他二者自謂巳得輕慢餘
人也下二一以鬪諍故為魔得便也阿難白佛是罪
定有出除不者般若深妙信得大福毀得罪故今問
菩薩相照結根此罪可得出除不耶佛答雖修施戒
等諸行若猶結根者罪則不滅也以照是即生滅復
慈攝物故偏誡也。


共住云何下大段第二憑二忍心也行為二初憑法
忍佛種種教菩薩今教其住也如世尊知者當來皆
是佛也以有佛性故也又眾生畢竟空平等不二也
六度為明四流水佛道為彼岸問皆如世尊者應更
者化敬和上可化弟子耶釋云不如此一切皆當作
佛道耳輕慢惡言詈之今佛是現成一切悉是當來
也又一切眾生也又一切眾生皆畢竟空何物生高
心也。


等學品第六十三



此第二憑法忍以近行而云等學者佛示學者佛示
諸法平等令其學又令菩薩學此平等故言等學也
品為五第一示平等體二教平等學三明等學利四
秤歎等學五明等學得失。


初先問次答答中前明等空破不等次次舉自相空
釋平等非以空破法法本相非平等破不等法本平
等也。
[009-0315c]


白佛為色盡學下第二示等學方先問次答問意先
明為盡復問為色不生者此直云菩薩先知色無常
念念滅後得入空故是眾生如常義故說無常令厭
後析法入空佛答學如者明色本不和合不集今豈
滅耶上明學盡盡為平等此明不作書離及不生學
者此是除空也。


復次須菩提如是學如下第三明得學利就此為二
第一略明學利答如文若魔天以下廣明學利答即
釋成前義此中為二第一明等學悉生益小劣之人
第二舉劣說勝下劣有三人一云自身及來身此應
得受四生六道何寘我事二云我若遍度眾生盡後
佛復何所度又盡則墮見故不應發願遍度眾生窮
平等也第三人聞大乘說諸法畢竟空便言無度不
度我何應度耶問此中乃學畢竟空為上人不學平
等為下劣耳何故舉遍度不遍度釋耶等此是學平
等遍度遍度而平等乃是學平等也直學平等而不
遍度非學平等也問前云下劣者不能遍度故不攝
惡人破戒等上人既遍度何故云不攝惡人破戒耶
答深行之人無不攝也故善星調達雖惡如來與之
共住今無始行之人則行差別若惡人破戒可度者
則攝之不可度者則捨之若不捨則於彼無益於乘
有損也在家人惡為惡人出家人惡為破戒人又起
意地三惡為惡人起身口七惡為破戒也一切法得
清淨何以故下第四學平等得化他益也。
[009-0316a]


譬如大地下第四明結歎勸修為二初結歎次勸修
欲諸波羅蜜到彼岸第二文也。


須菩提行般若作是念下第五明得失既聞等學大
利便言有等法可學有人此學故託其斯令萬法既
等豈有能所之人法耶。


淨願品第六十四



此下第五明菩薩行成得大功德故眾生秤歎為第
一諸天見菩薩妙行既成得大功德故意地隨喜次
願供養第二明諸天見菩薩行成身業禮敬第三明
十方諸佛見菩薩行成故意業護念第四明諸天口
業秤歎第五明十方諸佛口業秤揚從初作名云淨
願品上巳二品教學平等此復是更教菩薩今見化
他行成宜應更生隨喜發願供養勿起癈忘之心也
就初段中為二第一明隨喜功德無邊大果報二明
正觀成就得菩提果初中三一明隨喜發願供養二
釋隨喜功德無邊三明隨喜得果初意業歡喜願樂
散華發願隨喜亦是初上大眾及天主聞菩薩行成
得大功德故咸歡喜六情不可並陳故申天主獨念
也出一切眾生之上者小乘人言補處菩薩猶是凡
夫不及沙彌無量律儀大乘弊惡下劣人一發菩提
心勝辟支佛羅漢此二皆失也今明若初發大心大
願則發心為勝二乘為劣若就戒定慧行為論則二
乘為勝發心為劣如鳥望人互有勝劣以飛言之則
鳥勝人劣人以五戒果智慧鳥但是十惡之果以人
[009-0316b]
勝鳥劣也今據發心為論則出一切眾生之上若得
無生發心則願行皆勝也次散華發願者即以散華
之福願於行人疾成菩提不令有退凡倍加精進此
即是隨喜也亦願天主於福無行著故迴與眾生也
於初發意隨喜下第二明隨喜功德福無邊涅槃中
眾生佛念能如上隨喜得福多未知初發心隨喜於
久發意隨喜多何差別故天主問佛總答隨喜福無
邊則知久發意近佛道菩薩隨喜其福不可量也。


若有人於菩薩能者隨喜以下第三明隨喜果為二
初正明得果二舉因緣釋成初如文何以故善男子
下第二文此中明二種因故得福多一者此人於十
方佛菩薩行生隨喜心故得上果報是諸菩薩至將
心非雜心第二重明因得大福得明此菩薩隨喜心
是般若正觀非心非觀心以隨喜心故不心此是不
有心也無非心故有心非心故不見是正觀道正心
也他云般若是空解隨喜是有行故隨喜福多今問
隨喜既是有行云何福多耶今明只以般若心隨喜
故論云佛令須菩提就隨喜門說般若般若隨喜方
成隨喜耳故般若中具空有習因果萬業豈心空解
須菩提白佛下第二明正觀成得菩提果為二初明
無所得因即秤果因次明無所得果即秤因之果一
師云因則不生不滅果即不常不斷從來去以無常
因得常住果豈可變無常作常耶而汝云因不生不
滅果不常不斷此是常因變得常果耶答今言不生
[009-0316c]
不因此是破有富生滅菩薩從發心即不作生滅觀
故云不生不滅為因因見不生不滅果不斷不常不
如他斷生死盡為斷得常住果為常問因既不生不
滅與果何異答此是因中不生不滅因中無富果不
生滅果所得不生滅具足故名果具足不具足名因
然既無生滅斷常亦未曾因果假名諸為因果耳就
明因中為二初須菩提與佛論因業得業第二身子
與須菩提論因得果業也今是初人須菩提難上非
心非離心隨喜得無生菩提果也偏取非心為難既
非心則心如幻化云何得無生菩提耶古解云上辨
隨喜迴向非心非離心意謂非心則無心不離心則
有心故言如幻自下論業破其二邊皈中道也佛反
問答汝見有此空心如幻不須菩提答云不見此空
心此一問答依論破空心也第二佛反問汝既言不
見空中都無有無相不答言不見空心中都無有無
有無相不答言不見此問答其破有無也第三問汝
見離有無外別有法得無上道不答云不見此一問
答破離有無之見外別有法得道者離有無外更見
有法此終是有也我今不見有無豈見離有無外別
有法此終是有也我今不見有無豈見離有無別有
法得佛道也若法畢竟離中云何有所得第四問答
作斷見難也時節既同上不見有心無心得佛復不
見離有無外別有心得佛若爾即無有能得之因也
因既不見有無亦不見離有無者亦不見果有無亦
[009-0317a]
不見果離有無是則無果無果故名果離無因故名
因離二離之中云何有能得所得耶如指觸空空無
觸故指不能觸況無二物而欲觸耶佛答良由體悟
二離故得佛道耶復次人須菩提下此下更舉有無
業無得佛業顯成得業初舉有業不得佛若言非離
則是定性有即是常云何有得業如中論四諦品破
性有業無得也以無得難者此破空有得佛業恐離
之有既無有得空豈有得故今明亦不以離得離也
須菩提云如我解佛所說不為離者化就世諦中有
須菩提就第一義中說故第一義中無難也問佛何
故就世諦說明難須菩提就第一義明無難答為有
人聞菩提難得而生寶香故說難得方乃在心恐有
人聞難得而生退悔復不能發心故問此中何故舉
木人譬答此中明菩薩畢竟無所分別而無所行雖
具修萬行而未曾修如別雖造木人而來竟無心言
我從彼作而無心有作而無所不作也就第一義明
其易得無難既無分別則應六道分別亦不應有三
乘分別須菩提答以不悟無分別故有六道由悟無
分別故有三乘如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而有差別
也。


如是舍利弗菩薩行無分別般若下第二明得果為
二明得果第二復不泯空實之心也。


度空品第六十五



此下明度眾生如度空能度眾生亦是度眾生生非
[009-0317b]
空言眾生非有何不度有尚知度空即是度有度有
即是度空空有不二但惑者聞度眾生皆言度有故
今言度空耳破有富人度眾生故今明度空破有富
人上於佛果故言求空度空度無所度求空無所求
乃是求佛如淨名無求章說也品初少許是第二泯
虗實忽有此問答來者解將欲遣著般若病故身子
問為行真實為不真實也上品雖復廣辨前理空寂
未明智體無相是以遣之也論云身子聞上品無分
別法心大歡喜故為菩薩為行真實為行無真實真
實即是自性空定可取可著不真實即是因緣虗妄
此問為有一豪真實可行為一切皆是虗妄耶須菩
提初答一切是虗妄菩薩知一切皆虗妄如此而行
也此是以虗破實此中須作如此用也無真實尚不
可即者明菩薩得無真實般若觀尚不可即況有從
來所見實可得耶故虗實俱息緣觀皆淨始是成上
業也。


爾時欲界諸天下大段第二諸天見菩薩成行故身
業禮敬為二第一明諸天心念作禮表菩薩所行甚
深第二明諸天子身業致敬今是初諸天子作禮者
以般若菩薩行菩提平等而不作證謂之為難是故
禮也此是上品中事須菩提語諸天子於平等法不
證為當難者等諸不證此是遊空不著故不足為難
今能證心靜慮涉有化人而不休息是乃難也論問
云平等法不證眾生畢竟空云何一難一不答平等
[009-0317c]
是不著法而菩薩依理不著故不為眾生是假名法
應生著而不著故為難也此中先明知眾生空故不
怖次明知空故不怖所以法空者空者釋上眾生空
不怖也若眾生空法不空是可怖耳今眾生空法復
空無有不空者何所怖耶又眾生空故無心怖故不
怖也色離即眾生離者明空無二無礙故色空即眾
生空也次佛問須菩提何故不沒不怖者眾生中有
疑佛為之發問總簡前聞聞空不怖此生法二空是
甚深法聞應生怖如入深水應沒何故不沒又上來
明生法空此欲明般若空故聞有此深般若何故不
沒耶下答云沒者及實法空即是般若及所觀境亦
空舉多況少也問生空有何深耶答眾生宛然而畢
竟空法亦爾故深也不如斷見空言深也。


菩薩如是行下第二諸天身業禮敬也上須菩提反
佛歎菩薩難事巳禮若欲禮者宜須禮也過是上光
音天者欲天內有覺觀外有五欲梵天外不著五欲
內有覺觀皆是不淨天而敬菩薩未足為貴故說過
是上天敬菩薩也。


今現在十方諸佛下第三非但諸天身業敬禮亦為
十方佛護念也二諸魔不能壞者上云魔無如何未
如竟是何力故今出之成就空非二道故魔不能壞
空而不悲則墮空見悲而空則著有見今空不礙悲
悲不是空空有既無礙故內捨有見故外魔不能動
也又以解空故不退為凡夫不捨眾生不退為聲聞
[009-0318a]
也次所作如所言即五金剛護之魔不能壞二為諸
佛所念如魚子得成也。


菩薩如是下第四諸天口業秤歎諸天雖未得一切
智但奇既長曾見此故記菩薩佛不夕見相者見行
空悲二行也。


十方諸佛於大眾中下第五佛口業秤歎歎何人耶
解凡三人得歎一者得無生忍現前二者深信無生
隣於不退必爾無疑三者從初發軫其心屈也文為
二初明為佛可歎二明得果初如文須菩提白佛如
何所說下第二明得果也。


囑累品第六十六



此中第二流通實相般若也所以付囑流通者一為
利現在現在眾生見佛慇懃付囑必知般若是大法
實如父臨終付子如意珠則知無價物故增眾生信
敬也二者為利來世出世本懷以利物利物無過般
若故付明令未來得聞堪聞之人要具二慧阿難是
般若大小之人是般若聞持陀羅尼田義陀羅尼田
故阿難也又是佛第次以人甚信受也大經呵聲聞
為老病不堪付囑者此呵有所得聲聞耳阿難是但
小復是大小遠居但小故被呵是方便之人故堪付
囑也累即憑累委付為累十教即是實相般若教也
品為二第一將欲付囑故先印述二人所說不違法
格量顯勝勸修第二正明付囑初中為三第一印述
二人二格量顯勝三勸修今是初為印述天主次印
[009-0318b]
成須菩提也天主所以自陳者請佛印述故也所以
請印成者天主迹居三乘中果中下果惑未淨智未
圓故容應有謬二者眾中多有阿鞞菩薩漏盡羅漢
及離欲諸天疑天主生未得一切智云何能盡般若
邊底是故自陳請佛印定也須菩提比丘下第二歎
須菩提所說即是印成也佛述中但述其所解不印
其所說者上來巳數歎所說竟今但述其內解內解
既深外言無謬也。


欲此菩薩下第二格量為二初明得利所以此中格
大小所解優劣者下八百比丘應聞小劣大勝得悟
故也又將欲付囑般若般若是菩薩法故須顯菩薩
解深即知般若是深法也又人聞般若是空慧便謂
大小所解不殊故須分別也問生法二空何異而言
聲聞不及菩薩答二乘智劣故見空淺菩薩智深故
見空亦深也如燈照物不可燈火即便明了也又二
乘行但空菩薩得不但空也又二乘但見於空不見
不空菩薩見空不空也又二乘無空資有定故空劣
菩薩就眾生淨佛國土用此空有資有空故勝也又
二乘無二乘無空本謂中道由中道故有假名無中
即假名不失也是時天雨華下第二得利既聞菩薩
行勝願欲行之以華墮衣上即以供養內華供養故
得佛時土常雨華此八百人宿世善故得同時而悟
道也。


以是阿難下第三因前得益結修行得大菩提也人
[009-0318c]
中死生聞等者上往生品信毀品成辦巳說竟今更
陳者從上成辦品十五明信般若三根人行相竟今
將欲付囑還結之又上八百比丘得悟非是孤然從
人中及天上來也應了了行六波羅蜜恐者云但行
五度便得解脫何用般若故今釋云雖行六度於佛
田不盡欲得三乘解妄行了了行度也。


囑累汝下第二正明囑累為二初明付囑流通二修
行流通今是初古解云上來所明般若究竟無遺相
囑累又云為彼時聽既久諸人懈倦將欲起發時情
故復囑累也論云除般若以外失十二部經其罪小
小若失般若其罪則大所以然者要悟無所得乃道
也故此經正是道之經若失之則無由入道是故罪
大也問若爾餘經應不得道答餘經辨無所依得而
悟道者皆是般若異名也文中舉四事釋之失得大
罪一者若受持則為受持三世佛菩提二者若供養
即為供養三世如來三者信心愛樂三世佛是故不
應妄失也。


若善男子受持為他人說下第二修行流通上既受
持復不忘失今流布未聞也文為四第一勸為他說
二釋時眾疑三歎無覺四出舌相體信般若有大功
德今是初論云教三千大千眾生得羅漢不堪作佛
復不解教他佛又無大悲又無一切種智也教菩薩
當及種如意樹爾時佛神力下第二釋疑疑云佛既
無所著何故慇懃時付囑如似著心舉事釋云四罪
[009-0319a]
無復所見我心亦所著皆是宿誓願此世慈故付囑
也又舉事表一切皆畢竟淨義寂滅不應也若人欲
得般若邊際下第三歎般若無量釋成付囑義也佛
出覆面舌相證信解若得福不虗者我父母生身有
此舌生成不妄語故受持般若必得實利不現通力
令舌大者恐舌非實大通力使大也故但出覆面舌
也世間妄語為要引名利佛於萬德萬行中而無著
恐名利也此中言陀羅尼是般若異名在聲聞名道
品在佛心菩提在菩薩尼也。


無盡品第六十七



此下第二明方便道前是般若道生起如前依論解
二慧不同一云自行為實化他為方便亦云上皆實
慧如實虗通無㝵為方便慧三明於如此皆如實智
名實慧於如此等法無取無著名方便四者通是巳
所行為實慧以此隨喜迴向與眾生共名方便慧亦
云前說三乘共般若自下說獨菩薩般若欲明前來
般若虗靜實照故二乘隨分得入自下多顯菩薩方
便俱巧奇能妙用故是菩薩所為二乘無分也就文
為二初二十三品正明方便因果大用第二常啼法
尚兩品結勸修行所以說方便因果大用者本為令
物修行故有第二段也初段為三第一從初竟方便
品明方便體用秤歎令行第二有三慧畢竟品明發
心起行第三從四諦巳去明方便得果初中又三第
一明方便慧體妙窮法實第二明方便慧用惡無不
[009-0319b]
除善無不積第三秤歎方便勸修行。


無盡品者上品巳般若無盡今須菩提更問明此義
論云般若若有和有集故有滅有盡無和無集故無
滅無盡故三世佛悞之而成佛也須菩提作是念菩
提甚深者論云須菩提初聞佛說畢竟盡中聞囑累
有法從般若無有量下還明畢竟空故知取有相失
般若取空相亦失般若如是五句皆是戲論故知般
若甚深既有深不可窮盡邊底佛上略說無盡義故
今且問無盡也云何生般若者以此般若實曠濟無
岸三世諸佛從中而起故知妙理湛一而不可窮盡
也恒欲生之於靈府是故問生也色不可盡故般若
生者了諸法實相故般若生也色若生故有滅滅即
名盡以色無生故無滅所以言無盡也空等十二因
緣亦爾十二因緣獨菩薩法者就名作空觀即墮斷
見中若作有觀即墮常中今作因緣觀甚深便妙悟
中道不著斷常為方便慧體也獨菩薩法者凡夫直
順十二不求是非邪正二乘但知其過盡無我我所
欲滅之入無餘並不窮因緣之實菩薩知其本自不
生今亦無滅故非凡夫行非賢聖行獨菩薩行故名
為獨也未得無生巳來亦作此觀而未明了具足得
無生觀解明了具足故云坐道場應如是觀也。


能除諸邊顛倒下第二明方便妙用惡無不除善無
不積為二初惡無不除二明善無不積初中為二前
明除內惡二明除外惡中為五一除諸邊顛倒外道
[009-0319c]
多著斷常空實等邊凡夫多見身有常樂我淨四倒
今菩薩觀內緣無此過也第二離二乘地第三離我
見第四離無因邪因見第五離法見文易知也不見
色若常若無常古解云上明除諸邊顛倒除四倒今
具除八倒不應言此經未明除八倒也亦不見般若
者明緣盡今明觀淨故菩薩爾時緣觀俱絕惡魔便
大愁毒如箭入心此即生下第二離惡緣也。


具足檀下第二明生道為二初明方便力故令六度
名得滿足第二明一一度中具足六度此中是得無
生方便人具足六施極而未嘗施戒於戒而未嘗戒
故六度具足也未得般若方便間施則著有間施空
即滯空斷常成即施若人成施斷常不成也。


攝五品第六十八



此下第二明一一行中具足眾行未得無生時即一
行非是一行信得無生忍能無㝵行故一行中具足
能生眾行也問此中是何物攝耶答此是相生攝以
本攝末此中明攝與前弁才品明攝異者前明相攝
欲以眾行多功共成多之功力顯莊嚴有大力勢能
破生死直趣佛道今明一一度中而起諸行為顯方
便也。


方便品第六十九



法華明一乘為實三是方便故開方便門顯真實義
勝經明一乘大方便一乘尚是方便三乘寧非方便
此語須進退論之若望道門三一皆是為緣故皆是
[009-0320a]
方便道門未曾三一大如品須菩提呵身子云汝欲
令有一菩薩乘不身子答云尚無三乘豈有一乘故
知三一皆是方便也若望三乘是方便即一乘非方
便也今經云方便者照空為實遊空不著涉有無滯
運用善巧故名方便也勝鬘總二慧為一乘即若方
便若實皆名為方便今此中開一乘為二慧故有實
慧與方便也是即法華明一乘為實勝鬘一乘為方
便皆是總義今即開一乘為方便故是別義也上明
方便體及方便用竟今第三歎釋方便勸學者修行
第一明昔因久遠歎行方便人第二歎方便妙用窮
能善巧第三歎行方便人得無邊功德由久植因故
得妙用有妙用故得無邊功德也。


初問答乘上品生菩薩方便力能行一行具足眾行
故問因久近也雖發心時久未必多見佛故問供養
幾佛雖復見佛或住人天二乘及有得善根故問種
何等善根佛答初發心度無不具足問得無生可言
具足六度云何初心便是具足答發心畢竟二不別
故初是後初初後既具後亦具初後得無生後初即
亦行無生若後初不行無生何由得初後亦此初非
後初非習因也是故發心即作無生觀故六度具足
也。


譬如日月下第二歎方便妙用言能善巧為三初歎
導達方便二便二歎起行方便三歎堅明方便初中
為三一歎般若為眾行之首二歎般若有導達之能
[009-0320b]
三學二譬結歎般若勝義初有十譬古解言十譬兩
三相著皆是歎上無盡品中三事也初二喻一能成
體二成名擬上能成功德也第三第四明一明外惡
不干二明成內行此擬上斷惡也第五第六一明因
中隨順二明隨慎故到果第七第八一明初建二明
後慎第九第十一明其解二於解中而不分別也依
論初日月喻菩薩二慧答四生也又如眼而無日月
即無所見眾生雖有世善無菩薩般若不見正道也
問五度是眾生流般若是大海何故乃取薩婆若為
大海答論云薩婆若是般若異名由般若故五度成
無留故是五度入般若中皆成般若般若變薩婆若
各入菩薩中五度亦隨般若而變入薩婆若中也古
手便者疑云六度各有力何而有便不便也最後喻
輪破賊以常住王宮前空中住聖王是菩薩輪是般
若破魔巳在薩婆若空中住輪雖導而無心般若雖
導亦無所導也。


爾時須菩提下第二明方便導達之能為二第一正
明導達之能二明學般若有得失初問因上諸波羅
蜜如野馬不應施行得果也答言所以造行為眾生
是故行於盡也第二問上第八譬就於有中於其無
別而問其所以別也又云領前諸法自性空無差別
故答言所以得此無差別功由般若如羅眾色到山
雖皆無別無別由山故歎山也第三問真諦不應最
上也答俗諦故最上也問般若無分別即是真諦真
[009-0320c]
諦有何最上答云言最上是世俗言也論云先就未
得聖道空故直云空今說得聖道空故云第四問者
般若有何意故得最上也答以能取一切法到薩婆
若故在上也。


須菩提菩薩是念下第二明得失為二初明失次明
得也失中四失第一明能如上作生法二慧行亦失
也內著我外著空云我能行生法二空無富法故生
也第二破著空方是般若復著般若即是著空著空
故失第三菩薩作是念下著菩薩道故失初著空亦
耶見次著空空亦耶見今住波若能具萬行是行菩
薩道此亦失也此人謂由般若故能具萬行雖非是
空不空終有般若能成萬行故失也第四失菩薩作
是念我是生死凡夫未能了無生故所學皆失唯諸
佛不取相無過失我所學佛所知如佛所知為眾生
說法亦是失也論云著佛道故失今諸法實相何佛
不佛而起佛見耶何曾有悟不悟而汝言凡夫未悟
佛是悟耶乃見有失不皆是失見悟不悟皆是不悟
也云何無生過下第二對失明得也上四皆失今不
應無得故問云何無是過失也佛答無有故不取者
以了諸法無所有即無取著不著空不著空空不著
菩薩道不著佛一無所取故是清淨故無上過失也
須菩提次問云汝是清淨般若無過失者為離自相
不若有自相即有所著若無自相復何所行佛答能
了一切法不失即不見常無常及人法豈更生心作
[009-0321a]
有無意雖即有無也。


譬如轉輪王下第三舉二譬結成此近接上生以能
如是不見離不離無過失行故無行般若諸行皆隨
從第二譬釋疑諸行自有力今故隨順般若釋云如
車雖有所行女須御者也又是結勸失若隨善御必
不失道隨般若善御不失正道故無上過也。


何等是道下第二明起行方便為三初明將修行故
先乘道非道二識道是非故正修行三明以修行故
得果初四一簡道是非二歎般若能乘道三明道雖
無生滅而行之即萬行成四明以萬德成故結勸令
行今先問次答問從近遠生從上來歎般若為勝近
聞無所取是行般若今將欲修行故先問道是非也
事起下第二須菩提聞道非道後歡喜歎般若能乘
耶是大事也般若無所生下第三明道雖無生滅畢
竟空而不妨行無生萬行此豈是不礙也以是故下
第四結勸也。


白佛云何習般若下第二明行既御道故得道也佛
答中初作不合散習有諸煩惱為合正觀求不得為
散今深習般若不見此合散也次作不住習恐不見
散謂是正觀故欲寄心於中住故明無住習也。


士夫種士夫種樹下第三明得果為二初得果為二
初明得果二更勸修也士夫是菩薩樹子為般若水
為五度得無上菩提果也大經以眾生為正因六度
為緣因此經以般若兩打斷分五度得無上菩提果
[009-0321b]
也大經以眾生為正因六度為緣因此六度為正因
五度為緣因也次勸修如文。


白佛修觀相下第三難釋照達方便得此方便於一
切法皆明了也為二初明照達第一深義勸令依學
二明是門無礙學者皆入初中有三初就教明廣略
二就四法明三結勸修學所以廣略者大明佛教不
出廣略得般若方便皆悉了達也一解云八萬法藏
為廣一部為略乃至一長行為廣一偈為略也二解
云略廣是總別義也知一切法皆無生不二為略知
一切法不二二義為廣也六波羅蜜若略若廣者自
有三乘法略廣今明菩薩所行略廣也須菩提意云
何知略廣相下第二約四法明略廣謂如法性實際
不合散四法也所以約此明略廣者由了悟如法故
方識佛教略廣也非是於如法性等四中論廣略悟
此四乃識佛教之廣略也明四法之四句也法性無
有此彼分故云無非分也第四句不合散者人多謂
如等三法為境悟此三法生智智與境合故今明不
合散也是名略攝般若者第三結勸令學略攝般若
者知如等四法故便知略廣名略攝般若也此但以
四便知略廣豈非略攝波若耶。


利根菩薩入是門下第二明悟人也即以上四法為
門也所以有此魔事欲起。


即滅下三歎行方便人有大功德為二初明功德次
明得智慧初如文善知字門下第二明其人有智慧
[009-0321c]
也字門即四十二字門非字門謂如法性此應是理
教故云知也一語能明了一義為一語也二三四亦
爾捨道謂捨下地得地得地不著喜捨下地不憂也
不捨道謂住是地中也善知一切見者學無學見也
善知行相者謂十六行也須陀洹者道人也須陀洹
道者見諦道也須陀洹果者十六心心法及無漏戒
等法是也善知根者知他根具足未具足故可度不
可度亦自知根具足不具足如鳥子自成洲成未也
慧者一切智慧總智也速知諸法名疾慧有人雖速
知而智力弱故說有力慧雖有力而有鈍者故說利
慧能於種種難中拔出又能於煩惱中免出至異名
出慧於佛法究盡通達慧道俗有無等廣慧深入無
礙為慧具上諸義名大慧又佛大故佛慧名大慧也
於波若中亦不著般若此釋妙絕無所為喻名無等
慧如如意寶能滿心願名為實慧待眾生者六度皆
為眷屬菩薩雖要待眾生共度生死也得義法亦無
礙為善知語得辭及樂說故知義具此四能說三乘
此中五陰先廣說後略說故先言前知色後云善知
陰入界此中先略說緣後廣說故云因次第緣增上
也。


三慧品第七十



第一明方便慧體秤歎勸修巳竟今第二明修方便
因行為二初三慧品將欲辨於因行先明修行之軌
模第二道樹以去正明修行經及論無三慧名直云
[009-0322a]
行生修般若耳若以般若為慧於義得也三慧有二
聞思修三此多就無階級階級為論耳行生修三慧
多就階級無階級為論故經云從初發心至坐道場
應行修也但法師及論釋不同一言三十心為行初
地得無生為生慧生是本無今有前未得無生今始
得故為生慧也修慧二解一云初地既為生二地去
屬修慧故地論初地為見道二地屬修道二解初地
至六地為生七地去為修也論云有人言乾慧地為
行得無生為得無生以後用禪波羅蜜薰修為修慧
也有人言梁武解初地具行生修但義說三也然論
中直出階級解而不將之父直明無階級此意明具
階級無階級三義也。


品三一明三慧三慧二明三起三明般若初為二周
一者略明三慧二廣明三慧略中為三一明三慧體
二明修三慧時節三明修三慧之方初中先問次知
問來者上品歎般若功德故言善知一切法聽者愛
敬般若故須菩提為之發問也佛答三界三答初行
中四句言初有兩句明菩薩深悟五陰即是涅槃寂
滅次兩句既深悟五陰寂滅即知諸有五陰是虗妄
如此而了名般若也又解云前兩句是第一義後兩
句是世俗二諦故是行般若也如虗空生者答第二
生問數論及外道虗空或是常或是無常法今不借
此為喻般若中明空不有不無常如涅槃相今明菩
薩觀一切法亦如虗空不有不無不常不無常等則
[009-0322b]
般若觀生故云如虗空生也然虗空無生無不生假
說生般若亦爾也前就五陰寂滅明行義今約虗空
者此據六種門也品淨此六種令不可得是行生義
也修一切懷者答第三修問論云菩薩得般若巳入
深禪定以般若力故觀禪及禪定所緣皆不可得不
見散靜能緣所緣故名懷一切為修般若也。


須菩提白佛應歲時下第二明修三慧時節時眾云
一切法必有時節故須菩提為問也佛答初發意坐
道場者此是無始無終義故說始終也問從初發意
至坐道場應行萬行何故言行般若答論解方便品
云有人言不必具修餘行得佛但聞般若即作佛如
師子皷音世界是中人但聞無生無相便得悟無生
也何有人行施戒等事既行般若故今但問般若也
又須菩提上偏問般若不淨答般若三世又以般若
心行萬行萬行皆為般若攝般若萬行故偏說得佛
時轉名薩婆若故三慧之名但至道場也。


白佛次第次心下第三明修三慧方法不令餘念得
入者遮一切有所得念隨起破之不令入也心心數
法不行者小乘人罵此言也凡厥心數不行聖願四
處一者凡得無想定心不得無相天擇心行不行此
因果心不行也聖人得有餘入滅定時心不行入無
餘時心亦不行菩薩云何得心心常不行耶論主答
云此小乘法作此說也大乘法與小乘異故明菩薩
一切心心不行也然明餘心不入此禪一切有所得
[009-0322c]
心不行今明心數不行只菩薩行般若心雖行實無
所行叡公釋淨名經云菩薩以法身為身雖處而非
三界妙慧為心雖緣而常寂滅也。


自修般若得薩婆若下第二同廣明三慧即三初明
修次行上明行生修今明修生行者既始終具足三
慧故無深淺所以論之令無前後也二者文勢故前
明修慧上明心心數法不得故問言既不行今修般
若得薩婆若不耶佛答修是心常修習心心法也不
行云何有修而薩婆若耶修尚不得何況不修耶又
言真諦理則無修世諦有觀心故言修此二俱過故
言亦不可得也此破四句得義也然此上明修慧今
修不修四句皆淺則知行生亦然也後問云何當得
者亦破得巳想故今問得也佛答如如想者汝解如
有四句得不即如實際者須菩提不解如故以其證
實際為喻實際有四句後不解實際得薩婆若故如
法性問須菩提應解實際云何不解答乃解其實際
不解薩婆若如實際也問常云如法性實際今云何
必實際法耶答是法性例人性故迴之在後也又約
小乘人為論彼云學道為如無學道證實際證實際
竟後方通達無量法性故法性在後也我性可得不
者答云初果人尚不見我況羅漢耶問我畢竟不可
得則無我是橫計今得菩提亦橫計不答有所得得
亦橫計也今得是無所得取我無所有為少分喻也
菩薩應學色下第二明行慧就文為五初明無所行
[009-0323a]
是行般若第二無得行第三無為無作行第四不住
行第五假名行今是初不起行業有無者上生滅是
生滅是無相門今不起有無業是無作門下自相空
是空行也不起業有無者有即三有業也凡夫外道
離般若正觀以邪見心欲滅三有業也此是起無業
也大略而言凡厥有無心皆是有見業也。


初發心云何行下第二明無所得行問二竟無一者
不行是行初心迷悶若有行為行則性屬今云何耶
佛答今發心則學無所得無所得者淨一切有無諸
見故一師云發心之學無生滅觀就無生心修萬行
不如他云有中修萬行然後以空導之故今及之前
并當有所得心盡畢竟空然後只修萬行也若留一
豪有所得心則不成脩行此行還成有所得也白佛
徒有所得中無所得者正問得無得愛際義若從無
所得得無所得此無所得正則是自然無所得菩薩
發心應先行有所得後入無所得此句常住佛義不
可從常得常從佛得佛亦不可無常反作常常若可
作則常作無常佛答俱不可也汝見得無得二故作
問也若見得無得二還是有得如前二法是有所得
也今若不見得無得始是無所得也他得無得平等
始是無得今還問為從平等得平等為從不平等以
得平等答若有此問還同前答汝見等不等二終是
不等也佛意明約眾生迷悟強詺作得無得也何曾
有得無得定性耶若通理實有有所得終不可悟無
[009-0323b]
所得良由空謂為有得也何有得之所有耶。


白佛為何事故行般若下第三無為無作行般若也
初問答正明無所為無所作故行般若也白佛云何
分三前者問意既無為無作何分別有三乘耶佛答
中初印成其問明無為無作中無有分別三乘有所
為有所作中自分別耳何以故凡夫愚人下此呵善
不應生疑凡夫人未得道著五陰亦著空故可生疑
云不應分別三乘也汝巳得道空有俱不著何故此
疑耶我以五眼不得菩提者此更釋凡夫生疑所以
也我有五眼故不見菩提又我是得菩提人不見菩
提可得凡夫未得菩提言有菩提可得凡夫未得菩
提可得故大可恠也問慧眼見真諦故可見菩提菩
提世諦佛智云何言五眼不見若言真諦遣五眼起
不見者是亦不然若遣五眼則無五眼今正對凡夫
無五眼明有五眼云何遣五眼耶此於常義大不可
解今明五眼不見者不見凡夫所見菩提凡夫所見
菩提皆是總謂何處有此菩提可見而凡夫想謂言
有此菩提可見而凡夫想謂言有菩提可見也又今
見菩提而見無所見故云不見也。


譬如他人下第四不住行般若也舉化來者釋佛無
所住故得通即明菩薩無所住故行般若也因必化
廣明化事也須扇多是無本有迹句四句易明也又
有本長迹短本短迹長此即其事也須扇多無本有
迹釋迦有本無迹三本迹一時者如釋迦受純陀化
[009-0323c]
身受餘人也本迹俱無只此本迹即不本迹即第四
句也本短迹長即須扇陀是也本長迹短者如釋迦
或一時應現即是本長迹短故云即其事只須扇多
等是也問若言我禮化佛得真佛福亦應毀化佛得
真佛罪論主答云若惡心毀化佛身血為之出亦得
逆罪問若爾律中何故明毀化人無罪答律中為結
戒為護佛法隨世俗故作此說也人見煞化牛羊等
不深責是故無罪煞真作心不異者得罪一等也。


是諸法實相不應懷者第五假名行也此如可然品
隨俗語無過佛菩薩雖知諸法無所有隨俗假名說
也著有亦著空者此釋疑也恐言既隨俗假名說則
佛菩薩應著假名故釋云假名若著假名者空亦應
著空也空不著空名豈著名耶。


爾時須菩提下第三明三智為二初明智優劣次明
斷不明今是初須菩提問從上佛答中行菩薩道得
一切種智生是故明若先定佛說一切種智也一切
種智謂知內外者外即六塵內即六根二乘知此十
二入苦空無常無我也不能用一切種一切道者不
能以定為有故言無一切種也不能一切道度眾生
也道種智是菩薩智者菩薩以四道度眾生謂人天
乘為福樂及三乘道二乘及人天但為眾生佛道自
為之人也第二明斷但明若二乘斷不明菩薩斷者
小乘中不明菩薩有斷今依小乘中作問故佛但答
二乘斷也又無生忍菩薩斷煩惱與二乘略同如二
[009-0324a]
智斷是菩薩無生忍中說也問菩薩智與二乘異經
云何同答云云論云即時有差別斷巳無差別者佛
與二乘智有利鈍故斷時有差別斷後俱無正使故
斷後無別也凡夫愚人為之得罪者論凡夫見聞二
乘人習相如見身子瞋習畢陵伽罵恒水習便言聖
人有瞋慢故成罪也此中先明無為差別據所悟無
為無異無為即實相也後明無為中有諸聖不同據
能悟之智也道斷結說後際者聖斷結盡故得無餘
無餘即後際也。


第三釋般若文為四第一明般若能彼岸故名般若
波羅蜜第二明般若功能生善滅惡無第三明般若
能成諸觀義第四明不耶義非義兩捨明般若初中
為三第一就智行以明波羅蜜第二復次就果德明
波羅蜜第三有復次就境以明波羅蜜就境中有二
先兩後次就二諦以辨後一復次就一實以明也問
上巳明三慧三智今何故更問波若答上離波若為
三慧今合三慧為波若又上但明波若今釋波羅蜜
故一品具釋般若波羅蜜也第一度者聲聞下度緣
覺中度菩薩第一度也能生一切樂說辨下第二滅
惡生善用無常義下第三成諸觀也般若非常非無
常具常無常用若非般若無常則無常見今捨常不
著無常故是般若無常也義非義下第四兩捨也無
為般若者般若非有為非無為為無為具足先明般
若非常非無常次文明般若無常今文明般若常故
[009-0324b]
無一定相而具一切義也無為二種一者實相般若
為果地般若是無為也說智及智處皆名般若實相
是無為般若觀照文字是有為般若也以實相為因
觀照為果亦得觀照為因實相名果以修解觀照方
知如法性實際由觀照了法性法性為果須尋經文
陳因果等義也。


大品義疏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