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009 大品經義疏-胡-吉藏 (master)



大品經義疏第六
胡 吉藏 撰


問住品第二十七 亦云無生品



從答作名今從三問中初問為目也此去是第四般
若體中第三周為下人請說初自說次是說今請說
三眾前後三集故三說前眾得悟即去次眾東來也
復亦爾為三根故三說上根至此三聞三重轉悟中
根至此三聞兩悟下根至此三聞一悟雖三周之說
能說之人唯兩一佛說二弟子說所為有三根能為
[006-0260c]
唯歸第若就難問之人亦得有三初周身子為問次
周善吉為問今是天主問但非說教之主故非三人
也三品判文開為二初諸天請二受請為說初二第
一明眾集二發言致問初中二第一列眾二現瑞生
疑問三周列眾何異答初周列一切眾謂此云他方
及大小凡聖次周但列他方如其相品說今但列此
土皆知上列他方具菩薩天人眾今但列諸天眾也
問何故是下根但列諸天眾答以欲色諸天著五欲
及禪樂故多根鈍也一列眾中先列欲天次列色天
眾諸天果報生身光明下第二現瑞惟為說之由也
諸天本有光諸佛光故不現則諸天言有智慧地佛
智慧則無復慧也又佛身光既耀能蔽諸天光則智
慧之光必應破癡闇中也又此巳身光由般若欲得
此身當學般若也。


爾時釋提下第二發言致問為二初請說次正問正
問有三一問深入究竟住二問般若體三問初脩行
然此三種次第不同一者前明體次脩行脩行後得
深入住二者前明脩行脩行得住後明般若三者前
由終深住次明始初行既明始終行第三明般若體
今天主三問並非三次第也初問深入究竟住者二
義一者般若以無住為宗故倒以住著為本今欲破
顛倒住著是故發音明無住也二者脩道之人意欲
慕仰深法故初問其深住何由得住須識般若故次
明般若竟後方脩行故明脩行也答中為二初明答
[006-0261a]
之緣起二正答初中為二一許說二初發心許說者
詶其上請說也又云承佛力者後眾生未知是佛力
說又善吉欲自謙故也次勸發心者欲脩菩薩行必
須發菩提心如善財先發心後明行菩薩行也二乘
不能發心何故勸耶答由來明般若中未辨二乘作
佛則於今之為妨若決不作何事勸發心耶此是空
二二耳今明此文即是明二乘可得發心作佛故勸
其改有所得菩薩心也問前文云入正位不能發心
今文言勸發心者前就情謂未改故云不能發心今
望轉悟義故勸發心也。


次正答問說般若為三初答三問說般若二釋疑說
般若三疑除悟解頎答因說此說般若生起云云
答中三問為二初答後二問二答初住問答二問為
三初答二問二佛讚成三善吉明說意初答二問釋
者不同北人云先答行般若問次答般若體問今明
先答般若體問次答行問論並無明判文分也答般
若體問先明無常觀次明從無常觀轉入無生觀也
此中明十五觀為般若者故若無一定相隨病何用
諸天著樂情深其根又鈍故具明十五無常觀也問
五陰俱有十五過更有過耶答雜阿含經呵五陰有
百過罪也今略說也問此中十五幾是聖行幾不入
聖行此十五為一人三人耶答若約十六諦明聖行
前苦無常空無我是四一聖行餘十一非聖行為三
根說為利根說四諦又苦諦故得道為中根說八事
[006-0261b]
為鈍根難厭故說十五也苦無常空無我易知如病
者五陰能生惱故如病有人聞如病輕微故說癕疽
有人聞如癕疽雖箭或可著故說如箭鎬入體不可
得生有人以箭鎬在體雖洗陰難拔以良醫妙術猶
可令出故主常病根次明如衰者常有不吉若人著
五眾常無安從以有衰故常畏怖畏怖故不安也列
十五名如經文也經文既明五陰即應十二入十八
界及六種但誦寫者脫落故文無界入也問二乘亦
作十五觀與菩薩何異答此中初以應薩波若後明
無所得故異二乘觀無常破常病不著常無常亦息
故不著無常即中道正道觀故是般若也觀色寂滅
下第二北人云始是答般若體問二答行問故論云
觀色寂滅但為般若波羅蜜故不合上十五觀共說
然作此判亦可然但論意直辨上十五是常觀今是
轉無常入無生寂滅觀三乘共行今觀五眾本來無
生寂滅既即是涅槃故獨是菩薩觀也問二乘第三
滅諦亦是寂滅則二乘人亦觀寂滅云何言寂滅獨
是菩薩觀耶答二乘根鈍初不能即觀五陰寂滅要
初作無常苦觀入第三諦方寂滅菩薩根利初心則
作寂滅觀也。


脩四念處下第二答有行問既云無所得萬行苦非
行耶復次但諸法因緣下此文來者初說無常等十
五觀次轉入無生寂滅觀此明諸法非常也從四念
處答脩行問明萬行相資成雖空不失萬行得非空
[006-0261c]
有義諸法乃是空有因緣而無我人誰行道作佛耶
故釋云雖無有人但因緣互相因藉故不失行萬行
因得佛道此亦是法長人短義以無乘人故人短因
緣故有諸法是法長也菩提心不立迴向心者有人
言上來皆是答行問此文始是答般若體問今不同
也此文來者亦明因緣相由故行因得果物便因能
生果果在因中果能詶因五在果中故今明二心不
相在迴向是因中方行心菩提心是佛果心二心畢
竟不可得云何相在耶論云須菩提此中不如世諦
如夢如幻說但就第一義諦問說故言二心不可得
云何相在也。


爾時佛歎下第二佛讚成也。


第三須菩提自陳說意者一為報現在佛恩我因佛
故得脫生死故報佛恩二報過去佛恩現在釋迦由
過去佛故得成佛我既助佛弘法法報過去佛恩如
人我父即我其祖也示者示耶正善不善等教捨耶
學正利者行因時未得果恐心退沒為說法令其心
利所以俱於因時求果俱懃行後必得果竟者隨其
所行而讚歎行令其心意也。


爾時須菩提下答第三法入究竟住問就文為二初
明住不住二釋身子念初中先誠聽開住不住門次
釋住不住門他分住者住真諦不住世諦又住者實
相不住者不住觀照又住者住真脩不住者不住緣
脩令明勿開張者只一句意也云何是正住般若一
[006-0262a]
無所住是住般若住般若則無所住言住者不住以
為住無所從不住真俗有無一切皆不住生死涅槃
亦皆不住是住住般若若何所住一切皆不應住以
不住為住也。


色色空下第二雙釋二門又三初釋不住住門釋住
若不住一切章門三雙結二門也初中直明了人法
畢竟空人法病盡假名住般若也次釋不住門者天
主問次答次答中為二初別明不住次釋不住別明
不住凡舉十科法涅槃中亦舉十對得無得義也舉
陰界入中不應住復以色是常下第二舉常無常中
不應住也須陀洹果無女根下第三科有此文來者
先觀諸法空無所有心欲退後取於涅槃故一說無
為相不應住也第四舉諸果福田不應住菩提欲行
檀先求因得因故得無量福故聞初果因因量欲作
初果故今明不應住也次明佛因不應住住者得平
等大悲心故不圖尊卑故不應住也菩薩初發心第
六廣舉因果自他德行不應住也有八人下第七舉
三乘賢不應住經論列二十五賢聖不得一種而定
今列二十七者見諦中二人謂信行法行次初果為
四人一擬七生初果二家家人三現滅四中間滅足
前六也分第二果與向各一足前為八也第九那含
向斷第七品第十一種第十一即上品十二即羅漢
向望後應有生滅行滅住解脫見得及身證為十八
學人足九羅漢成二十七也四如意足下第八舉四
[006-0262b]
神足等不應住云一世界下第九舉淨出果報不應
住當使我世界無有色名下第十重舉無所有亦不
應住五陰道品十地皆從病故有也無病何須此物
耶得主道理有此耶何以故下第二總釋不應住也
爾時舍利弗下第三雙結住不住文四一樂興念若
一切皆不住云何得住般若若不住般若云何得作
佛第二次第次廣問云云第三身子答明諸佛無住
第四善吉正為會通住不住義也。


爾時尊中下第二釋疑釋般若所由諸天根鈍雖聞
上答而未能悟解是以生疑今破彼疑即是般若依
論可得有十疑一釋舉況二破著現見大眾聚集有
所作疑第三破甚深妙難解疑第四云破其無所說
欲退疑第五破其用何等聽法疑第六破其聽者與
說不如化疑第七破其佛道涅槃不可化疑第八破
般若深妙無信五大疑第九破以智慧無別諸法疑
第十破無所有故無利益疑若來此十疑為三初四
後正破其疑次幻聽品示其聽法之方第三明住受
耶舉況疑者諸天子聞須菩提上說般若無定相不
可取不得有無四句內外故舉夜叉為況夜叉言雖
不可解此度思量則得其意故解其言須菩提周常
辭說法而意礙不可知夜叉意可解故語不可解亦
成解解須菩提意不可解故語二不解也憍尸迦喜
見城九百九十九門所居青衣守之此諸夜叉王語
浮偽情趣妖謟諸天賤之不以在意故不解其主而
[006-0262c]
意語可知也次善吉答意主我無所論說汝聞何法
何不解耶。


如佛化下第二釋觀見大眾聚集有所作疑諸天子
心念若無說無聽今自大眾聚集何作故此中舉四
喻釋之也。


爾時諸天子心念下第三釋轉深妙疑諸天子心念
舉此喻欲令易解此喻轉更深妙是故不解也須菩
提知諸天子心迷沒般若中不能自出是故說般若
不畏五眾五眾即般若故有何深妙耶。


諸天子所作是念下第四釋諸天子夫說欲退藏云
諸天子既不悟大道故分為二分下破之破之即設
作二乘亦須學悟此法故不離是忍如小般若一切
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也論主意直云諸天子
知須菩提雖說法忍無所說次釋須菩提印成此語
故非但我明法無所說三世一切賢聖皆悟諸法無
所說也。


幻人聽品第二十八



若依大段則是教其用心聽法之前善吉無心而說
諸天子有心而聽故諸天子不解善吉之言所以今
合聽說相秤我見無心而說說無所說汝須無心而
聽即得悟幻聽者不言無能正言能無所聽如幻也。


釋第五用人聽法疑云前第一章無說無聽巳自難
解也第二章復言說聽皆如幻化復覺深妙第三復
云非深非妙第四復云遮欲退令我脩學而我等諸
[006-0263a]
天根利尚別想遊離此用何人聽法耶故須菩提釋
汝身心如幻化用此心方解我說也汝若言有身心
後欲求實解終不解也。


眾生如幻下第六破聽者說者皆如幻疑疑意未能
雙幻或可聽者如幻說者不必如幻故釋云說者聽
者亦皆如幻也。


爾時諸天子下第七破佛道涅槃亦如幻疑疑云若
佛道涅槃皆如幻我將不悟能須菩提將不謬說所
以作此疑者即主生死虗妄故可幻也佛道有異應
不如幻耶答意云求二皆不可得豈非皆如幻耶未
對眾生故有佛也既不名眾生豈有佛耶若於隨情
有眾生謂有涅槃但是情謂故幻也問大經云佛不
如幻與今相違答今是破其二病有幻有不幻異故
明二大經破其不二病故聞二也若言大品是不了
義教明不二者涅槃何何得直大品言我無我無二
相又可得言華嚴中明生死涅槃不二亦是不了義
也。


爾時諸大弟子下第八破無信受疑亦是大章第二
得信受自既解聽今須生信受也阿難作答者非但
須菩提明有能信人今阿難是第三師須明此可信
故知之能信之人四人住初人大乘中深行後人大
乘中始行中間小乘中學無學也。


須菩提不以空分別色下第九破人智分別諸疑法
若本空何須智分別於法空耶故釋云求法自非空
[006-0263b]
智分折法念空也空即是色非色作空此意大明空
有不二未曾空有也問須菩提何故作此語耶答釋
成信義也云何信耶能如此無所分別即是信也又
二初智分別諸法次破諸天我初中凡學七條法也
須菩提訖天子下第二邊破諸天我心也。


爾時舍利弗下第十破無利蓋疑疑云既無所學此
何利耶故今明般若所有非無所有無所有有有不
有具足不有有義則有一切三乘等法有無所有未
曾一三所以身子明此義者欲成上信義上明無所
有故可信今明無所有亦可信也文四初身子歎二
善吉述三重聞四一來答攝取菩提法者般若中正
明菩薩法從一地至一地上雖言二乘意正教菩薩
故攝取菩薩也學般若無礙法故得無礙辨也有人
雖掖疾根鈍相不脫入脫入則利故有利辨也諸法
實相無盡今說無盡法故有無盡辨也般若無諸戲
論無能問難絕者名不可斷辨也隨眾生根緣所應
可說如隨眾生辨說涅槃實義名義辨說大乘最上
法名最上辨也。


散華品第二十九



此第三諸天疑除悟解散華供養故以目品品為二
第一諸天財供養須菩提因此說般若二者諸天法
供養須菩提因此說般若財供中為二第一諸天財
供二因此說般若初中為二初得悟意念欲供養二
正初供養意念者皆須菩提說諸法實相而不失因
[006-0263c]
果業行可謂諸法究竟然畢竟淨畢竟淨宛然諸法
此是中道正觀即是二慧故歡喜供養雨法雨者小
乘文理未具如不足大乘究竟具足猶如時雨無所
不用也又雨能生正觀根本又雨能除及三毒熱氣
等也次正化華供養不取實華供養者恐還慶聽般
若故又責熹其餘悟上既令聽說如幻化今了悟故
遂以化華供養即絕聽而雨華也三者因此化華論
無生義若實華供養則不得發天生論也華臺二釋
一云是諸天力化諸天小不能大故以臺供養也二
者是般若力般若行因小得果大也。


須菩提念心下第二因華論無生非樹生天主是難
須菩提也明是華無生何以言但不解樹生耶須菩
提即反責云華不從樹生復不從心樹生二處不生
則非華也若云是化華則是化生則從心生非是無
生也次天主心伏兩處無生即兩處無華既非實華
是化華亦非實生是化生也兩義中欲論無生義故
得但華不生色等亦爾云云問既從色至佛皆無生
今大小乘云何說耶答雖同無生而顛倒空謂故有
六道空惓次有諸教雖顛倒及教門普皆無生憶念
下淨也若不生不名色者通得云是不名為色是名
為色也。


爾時釋提下第二因法供養自稱歎為法供養也為
二初天主一人稱歎為法供養二諸天同時稱歎為
法供養就初盡下又二第一稱歎須菩提謂供養人
[006-0264a]
第二稱歎般若供養然初三一天主心念二佛述三
善吉述成因而勸學天主上歎善吉稱根緣今歎不
違法相也不壞假名者若有一法實可論壞與不壞
未曾有一法實何有壞不壞耶又若有一有若有一
無則說有壞無說無壞有今諸法無有無無故不說
有壞無說無壞有如常義有二諦雖云世諦有說真
諦無則壞有若說無不壞有則無竝如二用也問何
故言無壞不壞是不壞假名耶答諸法有雖壞不壞
今說諸法無壞不壞則是壞諸法何諸法無壞不壞
故今說無壞不壞故是不壞諸法。


須菩提下第三因此述勤學北人云就文為三初學
二示學相三示學處初少文憍尸迦下第二示學相
為二初明學之方法第二明如此學故即是學薩婆
若初中三第一明不學有第二明從色空不學色空
明不學無第三明不二學如文可尋也是菩薩能學
無量下第三明如此學故即是學薩婆若文為二初
正明學般若因行成二明學得薩婆若果也無量無
邊即是一切種智之異必在菩提心中量在佛心中
無量也見男女好醜故是壞色之破色故空是咸也
不受不滅者以空故無所受用果相續故不滅也十
八空但舉內外空者亦空若初故又受者空故為內
空也色空故為外空也能到一切種智第二明學得
果當於何求下第三示學處前明無所得學今示所
得處將三種般若是所學處謂文字實相正觀明此
[006-0264b]
三即須菩提品者從轉教其受請說皆是須菩提品
問何不云佛品中求耶答云天主問意除佛一人外
誰能說耶故推菩提也又佛隨根緣說不定或佛無
常行名或戲生空名般若求或畢竟空名般若如是
三乘一乘皆名般若故所說不定云佛品若須菩提
純說無依無得法無悟之法學之則易也問對弟子
初略說般若亦是純明無得何故不云佛品答應爾
但今根緣囑在善吉何以知之若根緣不囑善吉則
不語善吉佛應自說也又一義佛加善吉說即是佛
說善吉品即佛品也次天主問善吉云是汝巧說般
若故云即身稱歎推崇即是善吉品中求耶善吉謙
故非我力皆是佛力亦非我品是佛品也。


天主云一切皆無受相下第二因破神力明實相般
若果學處為二初天主歎次佛答中初作即歎次作
離歎一切法無所受則無佛云何言是佛力離無受
相下離歎無受相中無佛離等復無佛上就即真諦
中無佛今離真諦無佛問如與無受云何異答曰皆
是實相異名即諸法不可著故名無受取戲論不能
破故名如也又云畢竟空實相名如也。


次須菩提答天主難即是印來廣奢所說也文為二
第一明略印述其歎第二歷法廣述其離然上難中
初就即無受中無如來次難中無佛但述其離無義
但依中論作五求破一即無受非如來二久離妄非
如來三如來不在無受中四無受中不在如來中五
[006-0264c]
如來不有無受初句是即下四句為離今文但是離
義就離中二句初直明離無受無如來離如來無如
來也無受相中如來不可得如中如來不可得此是
離中第二句如來不在無受中如人不在陰中間何
故就此二句破耶答人多之體悟如故名如來體悟
無受故名如來所以云離如來離無受無如來誰體
悟如耶如來無受如來無受中無如來也復誰體悟
耶。


色如中如來不可得第二歷法廣明如來不可得為
四初就如中求不可得二就法相中求不可得三明
無合散故無如來四結是佛神力故可謂畢竟離上
誰法始是佛始是力故亦是初之如中如來不可得
此是色中無佛義問只應云色中無佛如陰中無人
答色如屬色如來如囑如來亦就色中求如來不可
得即是就色如中求如來不可得也如乃至無屬不
屬既名色如攝色如互色也法相中如來法相不可
得下第二就法相中求佛不可得法相如性無受皆
是一體但上須辨如與無受求佛不可得恐言皆是
智慧破故言無所以今明法相自示無也色如中不
合不散下第三結明如來又二初就如中明無合無
散次就法相中無合無散色如即是如來如此是一
如中則無可論合散若離色如復無如來可論其合
散也解常義佛與如空一故是合境智異故是散故
今欲破之法相亦爾第四結是佛神力文可知也。
[006-0265a]


當何處求下第三明觀照般若即是正明求學論云
上因佛神力說般若今正明求實相即發正觀故是
觀照波若然息一切觀是正觀息一切求故是正求
然就文前明無所求次何以故皆是傳釋不須作離
開也。


釋語須菩提是摩訶般羅蜜下第二天主秤歎般若
即是法供養般若就文為二初歎二述歎初二前止
二秤歎須陀洹下釋歎良由出三乘因果故名為大
無量為無邊也問天主前歎人今歎法何意答上歎
人然意業亦歎法口業歎人中阿含經中云天主是
初果人有解云此問天主是初果人也亦是法身菩
薩愍眾生故所說般若也。


須菩提下第二述歎亦二第一總述歎亦二第一總
述歎色大下第二別述述三即三色大般若大者由
來云境大故智大解若色是世諦小般若非般若境
真諦空無色何所言是般若境世諦中色若為主大
今經文何以故下自釋求色初中後際不可得則非
大亦非小作大名歎色此色般若色故非頑亦爾智
非礙非不礙是何物所謂般若色也色無量下述第
二無量歎只色等如虗空非有非無非常非無常故
名無量也前明大未必無量如山王雖大而是有量
故今明無量經文舉虗空釋之次第三述無邊歎中
為三初明絕三世故無邊二明緣無邊故無邊三明
眾生故無邊初不異前大義釋也緣無邊中三義一
[006-0265b]
者緣無邊法故無邊論云四緣攝法盡故四緣虗妄
求之不可得故無邊也二者緣無邊法性故無邊三
緣無邊故無邊第三眾生無邊中亦三義如文可尋
也。


三歎品第三十



此是第二諸天大眾得悟解稱歎為法供養歡喜之
其同時反稱歎故以目品初諸天歡喜稱歎二述三
領解重歎初文二第一歎須菩提說般若二行般若
人初四句第一出能歎人二即同時出歎辭第一命
下出所歎人皆是佛大恩力下第四稱歎以由佛出
世故得命善吉說故我等獲利終是佛恩力也。


若菩提下第二歎行般若人為二初作如佛歎何以
故下舉般若釋歎由般若能出生三乘方便此人既
行般若故與佛無異也上天主歎善吉歎能說之人
及歎般若所說之法今諸天歎佛歎佛恩中及歎行
般若人則始絕何論歎事周遍故兩品不同也第二
佛述中二初述歎亦引證初中明述其如佛次明佛
不可得始是如佛也次引燃燈證者昔悟無生故般
若理前萬行法成萬行皆不離無生故爾時既悟無
生萬行具足故爾時既是如佛此證如佛義來也。


爾時諸天子下第三重領解更明不斷不常中道正
觀義諸天上歎人亦歎人得悟也云毗侈遮羅明行
足也脩伽度善逝也路伽憊世間解也。


爾時佛歎四眾下三十四品明若妙義間為三此是
[006-0265c]
第二大段前三十品三周為三根人明般若體巳竟
二從此去其隨喜九品經歎般若所生功德他云既
廣格功德即是流通義如開善釋金剛般若云同同
明受處處辨流通合亦如下付屬可是流通此直歎
般若功德何謂流通耶問既非流通何以有此格格
量耶答論自云前為在家釋道之流故說般若體此
為在家世俗解故歎般若功德為二緣異故有二緣
合文為俗緣故是流通者前又為出俗緣亦是流通
耶但俱為二緣正是正說若欲為流通俱是流通也
二者般若非智慧非功德前為屬智慧緣故說智慧
今為屬功德緣故說功德此經功德智慧既為兩緣
則金剛般若師明此兩事亦是為兩緣也又前明智
慧體諸法畢竟皆無所得故不墮斷常中即明般若
中雖無所得無所不得故具一切德故不墮滅斷中
又由般若故諸功德而成也不由般若則成顛倒猶
深罪業不成功德故有所得三業名麤非業也如依
佛性作功德方成功德也又雖言為兩緣亦成為一
緣所以爾者為欲令人受持信悟上般若故今明功
德也又勿作二心解今功德而無所得只是上般若
無所得也何以知之此是般若功力所得豈實般若
耶。


九品為二第一八品半明受持乃至正憶念般若故
所得功德格量顯稱歎勸脩二者隨喜一品直明作
般若心隨喜所德功德格量顯勝稱歎脩就八品半
[006-0266a]
經開為三周明五果格量第一從此意品明五果格
量即擬第一周說般若也第二從滅諦竟述成三品
第二周明五果格量擬第二周說波若也第三初勸
持竟法施五品經第三周明五果格量擬第三周說
般若也。


初文為二第一明受持般若得現世五果第二明格
量初中三句一佛普觀大眾如前說般若體亦前大
眾巳集今亦普觀大眾今多偏告天主以天主正是
在家人故功德而告之也先則告身子是出家人故
㸦文為論了五果者一魔及魔民不得便二人非人
不得便三不橫死四所住安無恐怖五者諸天守護
論云樹王下得佛破煩惱及天魔入涅槃故破陰魔
此方便之說也今此中云魔即天魔不得便也善男
子下第二明人不得便上深行人體悟實相般若故
云菩薩摩訶薩魔不得便今通約深淺受持般若人
故云善男女也上以魔怨大故深行空無相故魔不
得便以怨大故治道亦大今人非人不得便以怨小
故治道亦小故說四無量問不得深也是樂說也不
橫死也第三果滅毒藥共抗橫病等復次下第四住
處安無怖畏爾時三千大千下第五諸天守護果若
就文明果唯五就文則六第一魔不得便二人不得
便三不橫死四觀諸天發心受持般若五明住處安
亦諸天守護若三千大千下第六明格量格量行般
若人也正舉二乘格量菩薩三義智勝二乘一應薩
[006-0266b]
婆若心行二菩提不離六波羅蜜功三由菩薩智斷
三惡道出生三乘也。


滅諍品第三十一



此下第二周三品從滅諍至大明述成明五果格量
為二第一明五果第二辨格量明五果即應五但文
有四第一合明魔不得便人不得二果第二明諸天
守護果第三辨不橫死果第四明住處無恐怖果三
果在此品兩果大明品也滅諍品者下文明般若能
斷爾許諍斯斷一切煩惱一切諸見然今略明二種
諍一人諍謂魔魔民外道增上慢人乃至一切有所
得人欲破菩薩正觀及以破般若皆名為諍云何為
諍此等諸人或罵或打或煞或作大風大水大火空
大熱名利大五欲引之令心須起一念妄正觀心智
名為諍下十惡與十善諍十地與五住地諍常與無
常諍生死涅槃真妄皆名為諍體然菩薩行正般若
非十惡故十惡滅非十善故十善滅非無常故無常
滅乃至非涅槃故涅槃滅此義為易解佛作此釋論
主作此釋地論主佛如此釋也常自他自作有所得
義自相諍耶。


品為二第一天主稱歎二世功德第二如來述成初
中為二第一明天主之受持般若故得二世功德第
二受持般若故得受持一切功德初為二第一受持
般若得現世功德二明得後世功德應有十二種一
聽聞謂從佛菩薩邊聞二見聞便行以行力故名受
[006-0266c]
三念力故名持四親近以得般若氣分承迎誕受五
讀為不失故六誦七為他說更得未行八解釋其人
語難解故須釋九正憶念十不離薩婆若心十一思
惟十二明脩習今文但有前八事也始終但十二如
聞持品釋也今文云得如此現世功德即指上三歎
品明五果亦成就眾生下第二明得後世功德上五
果皆是自行今明後世功德具自行化他也快哉希
有下第二歎受持般若故總攝一切功德。


第二佛述中二第一述其第二明受持般若總攝五
度第二述其第一明得二世功德所以迴互者天主
廣歎次略釋歎佛今先略述次廣述即是釋難也。


復次憍尸迦下第二廣述即是釋歎文三初許誡聽
二受旨三廣明功德初二如文第三中為二第一廣
明二世功德第二重明現在功德初明二世功德即
二前明現世功德次明後世功德現世功德中二初
正明現世功德次舉化他功德釋成之今是問前三
歎品中巳明三種惡人不得便今何故更明答前明
三種惡人為欲總害行般若人故來今此明三惡人
為欲破般若法故舉問此三人云何欲破波若法耶
答梵志是一切出家外道之總名若其法亦是梵志
其人愛著其所得之法中般若中說諸法實相破一
切法故不信般若一欲破般若也增上慢人是佛弟
子得四禪未得聖道自謂為得聞般若中說諸法實
相畢竟無所得無初果二果乃至無道無涅槃待其
[006-0267a]
心故欲破般若也魔民欲破可解此三攝一切惡盡
謂內外人法住六度中亦令眾生捨內外二亦六度
中行此得菩薩自他兩淨因城即自他兩無諍因是
故現在無有諍果有無諍果也。


復次下第二重明現在果文三法譬合上巳兩處明
三種惡人今復明之與上異者初來為煩惱人次來
為破波若法今來欲雙破人法又前兩來直明不能
煩惱人破法之亦轉歎波若力故今惡兩功德轉增
乃至漸得三乘脫苦是則兩來直明不能通他善生
他惡今來非正不能通他善生他惡及令其惡通其
善生也譬說中蛇譬三惡人蟲譬行般若菩薩藥喻
般若也第三合譬中為二第一正合次何以故下釋
正合中以般若力故有三品惡人利根惡輕者即降
伏令得道二中根者降伏是弟子三下根者但伏道
而去也釋中舉歎說易明一切諸見一切法愛此是
歎以般若力能斷之說三惡人瞋恚闘諍心易滅何
不能滅耶。


復次憍尸迦下第二明諸天守護果問與上三歎品
諸天守護何異耶答上諸天自發主守護今是佛試
言明諸天守護事必不虗二者上但明天護今明佛
復守護上明三種惡人不能惱今明諸善人所守護
也文三初明諸天及佛守護二明菩薩行般若故利
益三明行行得失不同今是初云佛守護者正言此
人行佛道入佛境界故諸佛守護諸天欣之亦助守
[006-0267b]
護。


不善法滅下第二明受持般若故內益凡四重一惡
滅善增益二具足眾善益三迴向佛道四得曉悟初
中前開章門一不善法滅二善法轉增次釋二章門
可謂標轉增下先釋轉增善二章門不說無益語下
釋不善法滅章門也自不教下第二具足眾行益此
人深樂善法故具行眾善二乘之人十善中但有具
不敘無餘三行菩薩具足也又二乘作自善亦不成
謂善惡二故菩薩知惡不滅善不生不惡不善故名
也是菩薩行六度時迴向下第三迴向佛道與眾生
共既具眾行所得果與物共之又轉此善不趣善道
但趣佛道也我若不施下第四得自曉悟益有二陳
初自陳云我若不施不能自他兩益若自他兩益故
行施也次自陳云善惡二行中我不應隨惡行作惡
不隨善行故不作善行也問何故自陳答菩薩未得
無生煩惱未盡故諸煩惱起時須自陳也。


釋自佛下第三明得失上既歎菩薩具自行化他等
法俱行此四法有有所得得行無所得故須簡其方
便無方便也然得無得可具三者緣無得二者教有
得無得緣得無得者如一六度未曾得無得但於有
得緣成有得無得緣成無得也教得無者為有得世
間根緣說有得為無得出世善根緣說無得故論云
有得是無所得初門今文是教有得無得亦有具緣
義也。
[006-0267c]


大明品第三十二



此品明第三不橫死果。


第四住處安無恐怖果歎般若力如明呪能令大水
不能傷藥毒不害乃至住處常安如大明呪之力故
言大明品又歎般若大力能滅自他一切煩惱亦如
呪力滅毒故目品品初明不橫死果有二第一明刀
箭不傷二明水火等不害初明刀箭不傷中有二第
一正離橫死果二何以故下釋意云斷三毒是內刀
箭在內自他既兩除外刀箭刀等則不害也內無故
果無也問此人既讀誦般若何故入陳答既是王民
何得不入又既脫值灾難處所自然不傷也問法句
中云非空非海中避之不得脫如佛豈不行般若而
為石等傷指耶答法句中明定果此中不定果不定
果多定果少也又欲深誠不令起樂惡不可作般若
力尚不能滅罪豈可作耶今欲歎般若力故云諸難
不傷也然一往對十善明十惡三毒是刀箭以十善
非刀箭如一往對十地故以五住地及鄣是刀箭乃
至對涅槃故生死是刀箭若望道行生死涅槃十善
十惡皆傷正觀並永道皆是刀箭也決同明水即是
供養舍利耶答今取種智是佛相好身非佛理自論
般若生而是佛非佛故顯般若勝也問若種智是佛
相好非佛可得供養種智得供養相好身不得福答
為是義故佛下釋云相好身理非佛以種智依相好
身住故供養相好身亦得但劣種智也他人即釋今
[006-0268a]
文云般若是第二時教用種智作佛今明此中不二
二義開身智二無優劣優劣義歎種智勝耳優劣無
優劣俱勝也第二格量優劣中初二格量優劣次釋
如文可尋也。


爾時釋自佛下第五釋為二初疑二釋疑釋疑中四
第一反問答第二正答第三釋答第四證答今是第
一兩求同兩求答相開為四也所以信三寶少者今
數論言別體三寶豈是信也常又云一圓智上說法
僧是信三寶此亦不成住地論人不體三一體三住
持三化佛報佛法是信三寶亦不義成住也問惟無
疑決了何異答一解云無異以無疑故不惟以無了
故無疑也又外道為不惟修道為無疑無學為決云
了又解以八正道中三分戒身是不惟四分身智是
無疑正見智是決了也佛告釋如是如是下第二正
答既一切門少當知般若固行少不便疑也何以故
是眾生無世不見佛下第三釋答今數論及地論人
有所得解義有佛可見有法可聞此至不見佛不聞
法也我以佛眼下第四證答明見如此也。


以是故下第二勸聽聞文二第一正勸第二何以故
釋勸諸餘善法皆入般若者論主謂法華大雲等經
皆入般若攝也論四十七卷云諸摩訶衍中波若最
大今人何得轉易般若言是第二時耶何以故下三
何以故釋勸初何以故歎般若是佛所學第二何以
故歎般若是三乘所應學亦是三乘法印第三何以
[006-0268b]
故轉廣明般若是依止及是三乘五乘人依止也。


第二舉寶塔格量者塔與舍利但是末般若是本但
舍利是能住之身塔是所住之處舍利是佛正火不
害不死果文為二初明離次明得離中先正明離次
何以故釋離也自不總身者不起諸見也亦不總他
不起貪恚也亦不兩總不起無明也深取何但三毒
是自總總他只一切有所得若十善若十惡五住地
生死涅槃常無常等皆是自總總他又何以故下重
釋所以起三毒自總總他者正言帶我人之心三毒
任運自總總他心菩薩持般若明呪就破我我所故
不起三毒三毒不起故不自總總他得三菩提下明
得果也。


復次下第四明得住處常安果與前異者前明受持
乃至正憶念住故處安今但明書般若經卷供養不
受持乃至憶念亦無所恐怖果也問此人既讀誦般
若云何書般若供養答其人既聞般若有大勢力故
雖不讀誦而亦書也供養此中先明不怖畏果次舉
道樹力釋證之初先明得福次何以故下釋之。


釋白佛下第二周中舉格量格量與前寶塔者前舉
供養二乘人格今舉寶塔格量也就文為二第一舉
舍利格量第二舉寶塔格量初中云一天主問二佛
反質三天主答旨四佛正格量五釋疑六結勸天主
問者二義一者欲顯般若功德勝勸人受持般若故
舉供養舍利問其優劣二者有二種眾生一住根多
[006-0268c]
者好供養舍利二慧根多者好供養讀誦般若也為
此二人故問其優劣第二佛反問答者明之優劣不
定自有無得心供養舍利則福勝有得心供養般若
則福劣俱門無所得心供養二事則俱勝有得則俱
劣以此事不定故反問天主為舍利是本為般若是
本今但問其境之本末不及問心有所得無所得也
第三天主答云般若是本舍利是末第四佛述成之
為二第一述成本末二格量優劣今是初明生法二
身從般若生故般若是本故供養般若功德多相好
是生身種智是法身也問種智及舍利皆從般若今
供養般若供養種智何故不供養般若寶塔是眾生
業起是佛依果又舍利微細塔則高顯人巳塔大故
謂福必多又上言供養舍利未知佛何物供養此中
明起塔供養也文二第一佛自格量優劣第二天主
領解舉塔格量優劣初中七階初舉一塔二舉滿閻
浮三四天下四小千五中千六大千七大千中一一
人皆起塔供養不及般若問此為實為假答佛今欲
領般若功德今人信悟修行意不在假實不應問二
者有此事小輪王佛塔一閻浮提大輪王滿四天下
大梵王亦能心生變化起塔滿大千三解實假設今
住悟一一中皆三謂反問開答旨及正格量也。


釋自佛下第二天主釋領解格量此中為二第一天
主自格量第二述成一品遊成天主格量義初二第
一領解稱歎般若第二從十方如恒沙下第二正格
[006-0269a]
量為三初證二佛答三天主正格量格量中二初正
格量二釋格量也與前異此中取十方恒沙世界中
人一一人皆起塔亦不及也文處可知也。


述成品第三十三



亦云無邊福德者文中佛述天主格量辯般若有無
邊福德故以自品述成者即天主格量中第二段佛
述天主上云十方恒沙世界一一眾生起一七寶塔
不及供養般若更有大天及時會疑也天主品品天
主未得一切智格量或可有謬故佛述成頌天主不
假明般若福深品二初直述歎般若功德無邊次佛
格量勝劣兩中各二初中二者初述歎般若功德無
邊次何以故下釋無邊所以也格量中亦二初明般
若功德勝次何以故釋勝所以也般若在三世實世
世者般若未曾生滅無生滅在不在今為方便為物
故有生滅無生滅在不在若實相般若是生滅義故
常在觀有二種一者無□生滅無為般若如來智則
常在菩薩觀是無生滅生滅在不常在文字般若隨
法住久遠近故有在不在也今云般若世是文字般
若也此是一法不定為物故作此開何處離文字別
有實相耶。


勸持品第三十四



此是第三周明五果格量凡五品為三第一有兩品
餘明五果第二兩品餘文明格量五果者第一勸持
品明不橫死果人不得便果及後世功德第二遣異
[006-0269b]
下品明人不得魔不得便兼明諸天守護三果也第
三尊導品明住處安故無怖畏果後世功德諸天守
護二果問勸持品明不橫死果人不得便後世功德
與上二周何異答異上但明上人不橫死今明人天
皆不橫死上但外難不傷謂水火毒葉葦今明具內
外歎皆不能傷水火刀毒是外難四百四病是內難
也上就因果判今世功德言因中功德名為現世當
得三菩提為後世也今取以人不便以為今世不難
十善皆名後世也問何故如此迴互答上第二周中
就因果以判因先果後故以因為現在果為後也此
中據身而辨則身可得為現世次身可有名後世在
也品依果而判故明不橫死果。


第二明人不得便果今總二果名為四第一諸天勸
持二佛述勸持三天主勸持四佛述勸明兩勸兩述
也勸持品者三義一者佛上自勸二天主來勸三諸
天勸以眾人共歎般若力同者信受也今正是諸天
勸持故以自品也諸天勸中二第一諸天勸次釋勸
釋勸中二初明減損修羅增天眾此是出世善滅世
惡也從佛種不斷者明生世善也。


第二佛述勸中三初舉三事勸以釋勸三事者一令
修羅惡心滅善心生非助天也若天與修羅闘修羅
誦念々々々天惡滅善以生也問諸天何不常誦般
若兩陣戰時方誦答諸天著樂不能常誦也又諸天
不淨果不得不闘但闘時須誦般若也第二舉諸天
[006-0269c]
五地死相既時誦般若得勉勸先舉修羅來明不為
他教今明誦般若故自免也五死相者一頭上華委
二腋下汗出三華來著身四不樂在生處五更見有
天來巳生處也聞誦般若云何得免五死耶答聞波
若解脫無常等十五勸因無常入無生實相觀智不
生不死是故免五死也設令不免五死亦得還生本
處也第三事舉人天非般若漸得三菩提前二事離
力今明有得所力也。


第三天主歎中有二第一舉二說歎二舉生善滅惡
釋歎二說歎者一大明說者能滅大惡果謂生老死
等故名大惡又能滅大惡因謂貪瞋等故名大說六
道眾生令成佛菩提大人故名為大也無上說者具
如上利益故名無上說也無等說者三義諸天佛人
有說名報又尼能知他人心有說名健陀涅槃能死
行力至有說能住奉千萬成如此說無與等者於此
無等說中般若出過無量名無等等也二云諸佛無
等般若說能令與佛等故云無等等也三云諸佛等
說是佛所作故云無等等。


第四佛述中二第一述其三說第二明二世果初中
三法譬合云云夜中所見皆星月力生死夜有所見
皆佛菩薩力有時月喻菩薩佛喻取生死皆如長夜
故此取星月喻也復次憍尸迦第二明二世功德為
三第一佛開二章門二釋兩章門三結兩章門即二
釋初章門初問次答答中為二前明不橫死果二明
[006-0270a]
人不得便果前巳說水火不害今更說者二義一者
前為欲今為復苦二者前外難不害今具說為外今
則水火不害內則勉四百四病也四大四百病不出
冷熱二病水風起冷病地水二起熱病地堅難消故
起熱病也官事起第二明人不得便未說大熱人謂
之事等又上雖說人不得便未說人還恭敬供養也
第二釋後世功德中有二第一明得不離諸善法因
二明諸善法果中兩果二因皆善至四無色世間善
法因念處乃至十八不共出世善法也果中二初得
離果謂三惡道及人中惡二明得果謂三十二相乃
至菩提也以是故下第三總結勸持般若得二世功
德也。


遣異品第三十五



此品明三果謂人不得便魔不得便魔諸天守護問
此品得三果與上何異答此中明人及魔不得便釋
成上來三周明五果義也上雖有言未見有其事今
欲明證驗事故品來何伏之問之問天護及不橫死
非人不得便何不證驗耶答二既驗後三自微也又
此諸天自發誓護即是驗也魔聞勝非人魔尚不得
便況非人耶故不須證驗非人也住處安果即是巳
驗本為魔及非人未恐怖總不安也今即巳伏即是
處安不橫死果未有橫死之人故不得說也。


品依果分為三初明人不得便二明人魔不得便三
明諸天守護今總三果為五一降伏外道天魔二諸
[006-0270b]
天歡喜供養求波若之力三如來述成四諸天重發
誓護行般若下五如來重述成有二初第一降外道
二降天魔降外道中五第一名外道來二正以般若
力降之三外道伏道而去四身疑念下如來釋疑今
是初神力召外道來者上雖言人不得便亦欲證驗
故神力召來外道作是念是聚言在王舍城耆闍崛
中說波若明一切法畢竟空引致眾生我等共往破
此空法空法若破佛則自退我等還得如來名利是
故來也第二天主誦般若而降之佛不誦者佛誦波
若便言是佛力令欲顯波若證驗力故天主誦也第三
外道復道而去者顯波若能令想退尚不能其邊況
令能作留難耶圍繞佛者外道見佛威德大便之我
若往佛所往自因苦於佛無損若我直去人論性弱
故作現恭敬繞佛而去第四身子生疑者身子本是
梵志今見波若空來空去故起愍心又顯般若力雖
天主誦般若故外道去大眾未知何因而去今欲令
大眾知是般若力去而所以嘿念令佛種之身子有
三疑佛有三釋三疑一意誰力故伏外道而去二者
佛大慈悲般若著論云何獨隔諸外道令無益而去
三者彼來既欲破般若何故不能得破而去耶。


佛知下第二佛為釋疑即為三別今答第一疑明般
若力故令外道去也舍利弗下答第二疑舍利弗我
不見說般若時一切世間下第三疑凡佛天帝守護
起說般若時無能壞也皆有標及釋如文可尋也爾
[006-0270c]
時惡下第降天魔文二初魔來次以般若力來降之
文爾時一出中下第二諸天見般若力能摧伏天魔
外道故歡喜供養秤歎般若也。


第三佛述如文。


第四諸天重供養稱歎故得守護者上供養秤歎般
若法令欲秤歎守護行般若天也文為二初諸天發
願守護秤歎行般若人二帝釋舉往因歎行般若人
第五佛述但述帝釋不述諸天以天守護如佛次佛
等諸義前來述之故今不述論云得法性身菩薩為
如佛宍身信悟為次佛也般若望般若是生因即是
生母薩婆若能說般若是故說母因果名因義名因
果母義名母如十地與佛身為本末從佛智慧海出
生十地佛為本十地為末如是十地義諸德之根本
十地為本佛為末然般若未曾因果作因名說薩婆
若未曾因果作果名說此因是果因此果是因果非
果能果非因能因不二別者不二而二義開因果二
二而不二義因果未曾二故轉因為果如實相非為
略故云不二也問既㸦說為因果亦㸦為先後答非
未曾因果而開因果二章未曾前後而開先後既得
果為因果亦得㸦先後也由來因定金剛心先果定
金剛心後豈得言不二不別吉亦互相顯耶。


尊導品第三十六



亦云稱譽品即稱譽般若為尊導也就五果為論即
是第五住處安無恐怖果兼明三世功德與上異者
上但明離舍宅曠野人非人等恐怖不云恭敬今明
[006-0271a]
能離大眾之畏而反更恭敬乃至覺夢常安始為大
益也。


品為二第一釋疑二重明二世功德辨住處安無恐
怖畏釋疑者先疑次釋疑有人言從佛對身子說般
若未是歎般若因此生疑次解云從佛命善吉巳來
之偏歎般若從此生疑次釋從說巳來偏歎般若從
此生疑今謂不然從上三嘆品身中明五果格量巳
來偏歎般若故生疑今云品甚稱波羅蜜又互相資
成何故偏歎般若答此二義由般若故五方名波羅
蜜也若不因五五不成度故歎般若也若相資者雖
互相資成般若為主如石散雖有眾物相資成而石
為至主故歎石也問為石等有得成覺無得若無得
若是有得云何可導成無得是破彼義若是無得須
導成無得他云導有先導後義導後義者從出觀門
出有中循萬行不著也導先如三十心中循行帶取
相今登初地斷前三十心中相惑則或諸行皆成無
相也今明導不爾以般若心中修萬行萬行方成萬
行不以般若心脩萬行成有所得斷常如此論宗也
問文云迴向薩波若方秤此云何是釋導義答由般
若知施無尋如此施不起三有及二乘地故是導也
問般若導五為中之尊可爾云何導一切種智為一
切種智中尊答由般若導方成無得一切種智也歎
般若為本亦是尊也此中問答次第可尋也。


第二續明功德者此文應續勸持品為中間降外道
[006-0271b]
及為釋阿難疑故今方得說也問何不待廣說功德
衣方降魔及釋疑耶答義亦無在但若一句廣歎物
不明其驗情不信故前須歎次即證證竟後歎物生
信心境也未盡者北人云心田四句有盡心無盡田
無盡心有盡田無盡心無盡田有盡心有盡田盡位
者小乘苦忍之前是即盡智忍巳上是無盡大乘四
十心是有盡登地巳去是無盡也有盡心盡田者如
阿難供養佛佛田無盡阿難心有盡無盡心供養有
盡田者如佛施餓狗食也餘兩可解今云有相心施
無相田爰亦是四句有相心施無相田無相心施有
相田餘二句可解也亦明欲作此義亦得言功德未
盡者般若是無盡田以無盡心供養知福無邊云云


文四第一天主明受持波若功德二佛廣明功德三
天主發願守護行般若人四佛重述諸天守護故得
諸利益今是初明天主云受持功德未盡總標何以
故下是釋釋中得五功德一明受持般若故即受持
三世諸佛道二明受持般若故諸善法現於世間三
明受持般若使有人天果報四受持般若故則有二
乘五受持般若故即有佛出雖有五句但作二意初
句明由般若故得求佛道以四句皆是化他為度眾
生故集諸善法始自十善終至不共因此善法故有
人天乃至佛述現在也第二佛述中明非止五種功
德更後有四種有二初明非止有五更有餘功德次
何以故下更出四經一明受持般若得佛五分法身
[006-0271c]
無量戒眾者餘人一世持戒或百千世佛無量劫持
此時長故勝也二明受持波若與佛無異三明受持
般若所有五分法身勝二乘五分之上四明書持經
卷得二世功德問但書持供養經卷則云何得二世
功德耶答如意珠是無記色法一心供養尚滿心欲
況波若法實不得耶亦有供養不得現在功德者此
是不一心故又雖是一心先世罪重故也第三天主
發願守護行般若人如文第四佛述重明功德為二
先廣明功德二結勸就文大明有六果第一明得瞻
力說法不即果天有甘露微細能沾入人毛孔故得
瞻力能更說法也天上自有般若所以來者以憐愍
人令惡鬼遠去能益法師氣力今說法不斷又令眾
生益加信敬第二復次得無畏果有二義一者有不
二義不見我不知畏此是實慧二者般若中雖說一
豪善法而無所不有無所闕少故不畏故學大智論
具識一切大小假名方便也第三復次得三果一者
得人天敬果二後世得行眾行不斷絕果三者降制
惡人果第四復次得諸天眷屬果以受持般若感致
二界淨天皆來也第五復次明受持般若則是法施
果言法施者非是此人為諸天說般若名法施但此
處有般若經卷故諸天來禮拜供養等讀誦之故名
法施也憍尸迦三千大千所有四天下巳此第六明
受持般若人得諸天守護就文三一正明諸天守護
二釋天來所以皆發菩提心天來為利益行者三釋
[006-0272a]
肉眼人疑既無天眼故不知來所以釋疑四明來有
利益益中二種一謂大天來故惡鬼去二覺夢常安
無諸不可並如天也如是憍尸迦下第二結也。


憍尸迦下第二段明格量文都有九種格量第一舉
供養生身佛格量供養經卷第二舉舍利格量經卷
第三舉經卷與他格量自受持正憶念第四舉經與
他格量為他解釋其義也第五二善教他格量以經
卷與他第六舉定散二善教他格量自受正憶念格
量為他說般若第八舉自具行化他格量乎自行第
九舉世出世善格量具自行化他初二格量是自行
格自行謂自供養十方佛不及供養經卷自取十方
舍利不及取般若經卷第三自受持正憶念不及持
經卷與他供養舉自行格量化他也第四舉經卷與
他不及為他解義此是化他格量化他也第五以定
散二善施他不及以般若經卷與他此是以是世間
化他格量般若化他又舉定散二善教化不及急持
正住念念般若此是以世間化他格般若自行第六
自受持正憶念不及為他說般若此是舉自行格量
化他第七明單為他說不及具自行化他第八舉世
出世二善格量具自行化他義也今是初供養般若
經卷勝供養十方佛問般若在佛身中供養一佛則
是供養般若云何供養十方佛不及供養論以二義
釋之一者般若是本能生十方佛二者云境實無優
劣此就心判若供養佛則取人相而佛未曾是人不
[006-0272b]
人於眾生取人相故因雖大而福劣若供養般若經
卷及應取法相但此人知供養般若經卷則聞般若
中明無所得法故不取法相及以人相以無所得心
供養則應福大也。


法稱品第三十七 亦云舍利品



法稱知經則是法實舉舍利稱般若法優劣故言法
稱又云般若與舍利通是法稱此二法優劣故云法
稱持公云舍利作稱用閻浮舍利作稱後乃至滿十
十方舍利作稱應般若經卷今明不爾本稱二物重
輕云何用舍利作稱今以佛教法稱稱舍利般若優
劣也如詔稱稱物重輕對詔稱故云法稱也前是離
字釋今是令字釋也。


品中明二格一以自行格自行即是舉舍利稱格量
般若經卷二舉自行般若格化他。


初為三第一舉滿閻浮提舍利對般若經卷稱其優
劣亦舉大千三千舉滿十方舍利對經卷稱其優劣
初中先問次天主答上品舉塔格量經卷此是舍利
在處格今是舉舍利對經卷格上舍利則少今則舉
多也問何故舉舍利對經卷答有二緣一出家緣好
智慧二在家緣好功德則是智緣智慧是解脫因緣
舍利生福之因緣緣是果因緣為此義故格其優劣
天主是在家受樂人中最勝故對之明也問上品巳
明供養十方佛不如供養經卷今何須後舉舍利稱
答上明受持後供養經卷故緣供養十方佛今直供
[006-0272c]
養經卷與供養舍利故後格之二者前為現在眾生
舉供養十方佛不及供養般若今偏為未來眾生情
貴舍利故次舉之又欲廣顯般若。


天主答佛中為四第一正問本末不同故有取捨二
身子問於取捨三答取捨四佛讚成五天主領廣明
優劣今是初明直致舍利與人天骨何異由舉經卷
故為經卷所重故為人天供養故知經卷則是本舍
利則是末故取經卷也次身子問意同明般若中不
明取捨亦不言舍利劣經卷勝稱汝云何欲取經卷
第三天主答其異如此只般若能令人悟無優劣取
捨故取般若經為舍利不能爾故不取舍利也問般
若無取捨今取此無取捨猶是取捨義也答實無取
捨以世諦無取捨為引道眾生故作取捨說也第四
佛讚成天主無取捨義前往說若人欲得法性下舉
譬述也釋白佛下第五領解歡喜廣稱優劣義更舉
五義一勸供養般若本末故取經卷二明能離怖畏
故取經卷三明能離三惡道故取經卷四明能離二
乘地故取經卷五明能令人劣見佛□心故取經卷
對此即明舍利無此五義故不取舍利初中三法譬
合法說云一切世間應禮般若者天主自知般若勝
佛後讚成其勝義故歡喜即起敬心故歡一切禮般
若也譬者二解一指坐處喻舍利巳身喻般若由巳
身故坐處得敬由般若經卷故舍利得敬二云坐處
喻經卷巳身喻佛雖滅亦云應供養經卷如天主不
[006-0273a]
在亦應敬坐處也第三合中具兩義如文我爾時無
怖畏第二明般若能離怖畏故取般若第三離三惡
道第四離二乘地第五令眾生得佛道故取般若復
次如天也。


復次滿三千下第二舉三千舍利格量經卷依論意
凡有六復次第一明本末舉見經卷與見現在佛無
異釋成初本末義也經卷明諸法實相現在佛亦明
實相與見佛何異又經卷具明生天生二身現在佛
即是生身亦有法身故復無異也見舍利但是見事
生佛身也第二兩復次明受持般若經卷與佛齊功
德復次舉佛化他與學持經卷為他說若高功德第
二復次十方化他與巳說般若高功德論十八卷及
釋四攝品云三事謂神通知他心說法也復次世尊
下第三明供養經卷與供養佛等問前品未明供養
經卷勝供養十方佛今云何等耶答上正明供養經
卷後明受持故勝也直供養十方佛無受持義也今
直明供養不明受持故與供養佛等也二者上有所
得心供養佛無所得心供養經卷故不等今俱是無
所得心故云等也第四復次明離三惡道超二乘漸
住佛道永無衰漏故取經養也第五復次明離內怖
法譬合般若王舍利貞定疑飢渴等以有身必有此
患負責此人依王故不還責及得供養舍利依般若
故不畏諸患反而得人天供養也。


復次世尊在所三千下第二歎般若能離外怖畏舉
[006-0273b]
摩尼珠為喻但此珠有通別者通具足別者有珠出
衣不出食有除毒有避鬼今借通用喻般若能滅一
切苦與一切樂也此珠輕妙四天下物皆於中現也
凡有四釋一云天帝釋手執與修羅鬪碎落閻浮提
變為如意珠二云生在體惱二三云過去佛舍利法
滅盡變為如意珠以益物四云眾生福德自然生如
地獄苦具解如無價摩尼者辨珠名也。


所住處下正明用凡出用物的譬言上人不得便如
人熱病下第二能治內煩惱為月廣論四百四病欲
略明根本唯四風冷熱雜也廣論八萬四千貪欲二
萬一千以不淨法乃至等分二萬一千總以三藥治
成不淨或以因緣略論根本唯四謂三毒等等分二
釋一云具毒等二云分為等分以分具起三毒也風
為嗔癡為冷貪為熱也問以四藥治四病云何遠是
般若乃是空慧也答常義實非般若今明此四藥是
般若方便不以般若則墮有所得中如無常治常雖
捨常而見有無常般若者諸法未曾常無常以有常
病故作無常說常病若消無常即息也闇中能令明
下常三歎般若能滅三界無明闇也上橫論治四病
今竪論治三界惑上總說四根本法無明也熱時能
令凉下第四法冷熱力因貪嗔以為熱無明不信懈
怠不恭敬等不從般若能治此冷熱因熱而不冷因
能冷而不熱非如意珠具二用不如意同同巳明法
令毒今何故更說答上雜論今合三毒為論毒為論
[006-0273c]
熱三也上直說愚癡今明不信懈怠不恭敬等癡既
異雖二亦異也為毒所蟄者第五治毒力問貪等即
是毒上巳多過明今何故復說答上法輕今法重者
故經引難也等貪欲所笠鴦掘重嗔所傷等復次眼
病第二治眼病力用問上四病攝四百四病今何故
更說答眼病為一身可最癡是病中之重是故不說
法說為論初喻人非人不得便治外病中間四事治
內煩惱病今別治三種章癡渴傍正法即是破慧眼五
逆五癡創惡腫即四重此經滅罪與涅槃不異何得
為不了戒教耶果衣著水中下第九明珠色用珠無
定色隨色而變般若無定法隨緣不同也水隨珠作
一色心隨般若同般若作一色以物裏珠在物水隨
物色以般若珠在萬行內安眾生心中而最生心隨
順萬行死所依著色也縹色是虗空色行者得般若
觀諸法空心亦隨順空而不著空也若渴水者下第
十用諸煩惱撓心水故渴得般若珠即淨土雖別治
本是總治也阿難問下此一事明云何處薰篋下第
十一明珠所重處熱用珠喻般若篋喻舍利珠篋故
人愛敬篋般若薰舍利故愛敬舍利問此是合譬分
譬答分譬也珠侶法方般若治心珠但治鬼般若治
天魔惡珠但治四大病不能治四大般若能治四大
也問文云珠薰篋故人愛敬篋般若運舍利故舍利
得供養若等文但應云是般若力復何得是禪等諸
行力但應云舍利是般若住處何得言是行住處答
[006-0274a]
舍利皆為萬行所薰皆是萬行住處但般若為重為
是故偏說般若耳又萬行皆是般若異名也。


第三舉十方恒沙舍利格為二初正格量二釋疑正
格中為二第一格量般若即歎般若法第二有一問
答歎行般若人初為二初自格二佛述成初中四復
次第一復次明本來與上明本末異者此中廣歎也
明供養舍利尚得說般若是舍利本耶又明供養般
若本相得舍利末也第二明欲見生法二身量受持
乃至為他說般若以般若中具明生法兩身相也第
三復次明無得也現在佛當受持般若問見現在佛
即是見二身云何更說答先明具見二身今對人情
云佛過去故亦云欲見現在佛也問前明見十方現
在佛二身今云何更說現在則答云復次二種法相
下第四復次明般若能攝有為無為二法相良由般
若未曾為無為相能攝為無為舍利但是有為故取
波若舍利問文中何故云有為無為中智慧是有為
耶答此品亦說耳自有有為智慧無為智慧如為無
為二般若即是因果二般若如意二慧品自有為無
為二境自有境是為無為了境之智是有為此中是
也文為二用二重問一一釋也佛述如文以天主歎
行波若人及以述歎亦如上文。


爾時釋自下第三釋疑為三初疑次釋次領解稱嘆
論如來格量顯勝皆歎般若則知般若是究竟圓行
行波若因是何須行餘行次佛釋中三法譬合法中
[006-0274b]
二義一者二不二義眾行皆是波若行般若即是行
眾行假令行眾行行皆是波若異名行眾行即是行
波若二者不二二義開波若與眾行二即波若為重
能藥成眾行故般若也若善男子女人書般若經卷
下第二舉自行化他又兩問先天主舉般若自他為
問佛告下第二佛舉舍利反質釋白佛下第三舉舍
利與他勝自奉答佛告下第四佛明般若經卷與勝
他勝自似得答也問自持尚應勝將經卷與他何況
自受持復正憶念不及將經卷與他答此人同上三
周歎般若功德便作是念分自受持正憶般若無邊
功德分若將經卷與他人我則不得受持正憶念便
先般若功德其人貪著功德相是有吾我無大悲今
將經卷與前人此是無吾我有大悲故勝也復次為
他說下第四舉化他格化他所以有此文來者肘令
既同將經卷與他得種多便欲重施經卷不為人說
則運心不能大千下舉教十方恒沙人行不行經卷
與人也問何故不及答經卷生善至涅槃十善不至
二者經卷生善是無漏十善是有漏三者十善迂迴
經卷生善直進不退四者十善生則退經卷生善不
退五者經卷生善是常樂因緣十善是苦無常因緣
六者經卷生善得聖人十善得作凡夫故不及也初
文三一佛舉教閻浮人行十善為問二天主答甚多
三佛格量格量三初明勝劣二舉譬說三合譬說中
前正明勝劣何以故下釋用能生三乘人法不能生
[006-0274c]
三乘我人法故勝劣教以人得法也桓下第三舉解
凡舉二況一舉小乘初果次明教一人得初果勝教
閻浮提人行十善今教一人經卷勝教閻浮提人行
十善也次舉佛說亦爾教一人作佛勝閻浮提故今
明為人壇釋勝將經卷與人前文三第一明勝何以
故下第二釋勝意二初明般若能生三世諸佛一坐
故為他開示所以勝分見尺是益下第二明般若獨
是佛依止故為他解釋所以勝以是故下第三結勸
供養也。


法施品第三十八



可具二義定散二善教化此是有所得法施今舉此
格量般若經卷與他人故云法施對上財施格量也
二者此品初將般若經卷與他即法施中間為人說
般若勝自行亦是法施復廣明為他說般若勝世出
世勝皆是法施今明般若法施故以目品三者此中
具明得二法施欲格其優劣故通云法施也。


初舉定散二善格量經卷與他此是第五舉世間化
他格出世經卷化他為二第一舉散善格經卷二舉
定散格經卷初有六一舉閻浮提二四天下三小千
四中千五大千六舉教十方恒沙人行十善不及持
經卷與人也問何故不及答經卷善至涅槃十善不
至二者經卷生善是無漏十善是無有漏三者經卷
生善直進不退十善冷退四者經卷生善是常樂因
緣十善是苦無常因緣五者經卷生善得聖人十善
[006-0275a]
得作凡夫故不及也初又三一佛舉教閻浮提人行
十善為問二天主答甚多三佛格量格量中三初明
勝劣二舉譬說三合譬說初中前明勝劣何以故下
釋明能生三乘人法人法不能出三乘人法勝劣教
一人得恒下第二舉譬說凡舉二無一舉小乘初果
次明教一人得初果勝教閻浮提人行十善今教一
人經卷勝教閻浮提人十善也次舉未說亦爾教一
人作佛勝閻浮提人得初果今經卷與人勝教閻浮
人行十善也以是故憍尸迦下第三合譬也餘五得
如也次第二舉定善格量可對前來離欲善今是離
欲善上但一界今擬三界亦應如上六法何以義優
劣也。


復次下第六合舉世間定散教化他二善格量般若
自行是名舉定散化他格般若自行也論解云爾巳
經文云受持讀誦說可義應是化他但此中明說說
亦是自行也此中為三先格量勝劣次釋勝劣又中
實應舉閻浮提定散其方恒以定散二善格般若因
行但略故舉閻浮耳正憶念去下釋如文今所明無
依無得正憶念方勝也若有所得正憶念則不勝以
同是有所得故也問今舉定散二善非正格自憶念
具格自受持讀誦正憶念今日何故偏釋正憶念也
答受持但生種不生慧正憶念具生福慧即能說行
故最勝所以種釋也釋中明非二非不二正憶念則
例作非二非不受持讀誦也又云正憶般若非二非
[006-0275b]
不二於萬行非二非不二也。


復次憍尸迦下第七舉般若化他格自行前是有得
化他無得自行自行則勝今自行化他等是無所得
就無所得中自有勝劣無所得自行則劣無所得化
他則勝也。


次第八舉具自行化他巧說般若格單自行如文。


釋自佛下第九舉世出善格具自行化他為二第一
明巧說般若其福無邊第二格量初如文第二格量
中為三第一舉世善格量第二舉出世善格量初中
三第一舉有所得善以格無所得般若第二勸說無
所得六度三明相似不相似二般若成亦兩義明無
得說者其福無邊也初又二第一枝橫供養十方佛
二枝行廣時時者無量劫廣者具行六度並不及般
若也第二章尋經文略不云也第三明相似不相似
中即二他云三十心名似初地去是是真小乘五方
便為似苦忍為真也今依論釋言同意異為似心是
有所得說無所得言似佛言而意異佛意如因說無
常般若常有無常即是似知包未曾常無常為著常
病故說無常若常消無常息也名真也常義云金心
定有無常豈非似耶問此中何故說相似不相似答
恐未來世人說法悟受學者亦自悟故佛分別也何
者上來九格明四功德說般若是第九其福最多人
聞此便貪福故欲說般若令識此似不似人可捨說
不似也。
[006-0275c]


復次教一閻浮提下第二得出世格量為二初得小
乘格二得大乘格得聲聞亦得緣覺格初中先得果
二例四果文可知得大乘格中為二第一正得大乘
格二供養稱歎莊近菩提者成前轉勝可義初中為
二第一得本格量第二佛深淺格量問教十方住阿
鞞何故不及說般若本令住阿鞞耳答有言說般若
是無所得教住阿鞞是有所得義不然也亦解般若
直通不與別相相比此明般若何但教人住阿鞞亦
令十方眾生皆作佛何但十方恒沙住阿鞞窮法界
眾生佛地也問教十方眾生巳住阿鞞今直說其功
德勝為令十方眾生得是阿鞞故勝答般若力能令
得是阿鞞住一地也又說般若但住阿鞞亦令眾生
得初心得二乘天人也故般若可力無是不離無德
不成今但住阿鞞故其則劣也又今是歎波若為根
本故勝阿鞞阿鞞及始行與小乘皆是其末也次約
深淺格者教十方發菩提心不及教一人令得阿鞞
教十方恒沙不及教一人近佛道菩提如供養大千
勝供養一切人供養天子勝供養十方東子經中明
福四自有四句一者供養初心劣後心勝二反此語
如法本云云有人作色罵佛一劫得罪少罵弘經人
少時得罪多罪既爾福亦然餘三句可解也供養初
心劣後心勝乃至供養後心劣初心勝兩句疏中釋
可解也何者供養初後俱勝俱劣如淨名云施難勝
如來與餓狗一等以心平等故福德俱勝也此是無
[006-0276a]
所得心施若有得心施前後二田俱為劣田可間少
般若云四句得福勝捨大千七寶此事云何五解一
者七寶是財施則有盡持經是法施則無盡二云七
寶是有相施雖多而劣今持經無相施雖少而勝也
三約位但七寶是三十心人施故劣持經是初地施
勝也四解七寶施是緣順故劣持經是直明順故勝
五云內外云云


大品經疏第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