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009 大品經義疏-胡-吉藏 (master)



大品經義疏卷第十
胡 吉藏 撰


道樹品第七十一



此下第二明發心修行此中有三第一從此品竟六
喻品明自行第二從四攝品以下明化他行第三從
畢定品明自他二行無不信皆不退初中有二第一
從此品畢念次品明發心脩行次第漸增二從一念
品竟六喻品明行既純熟故眾德斯備就前次第漸
增中有四第一此品明方便起心無所依著希有可
歎次道行三善兩品明菩薩正行成就第三遍學一
品明菩薩正行既成故遍學諸道第四三次一品明
次第漸增故入菩薩位也初品中為七第一明方便
起心無所依著希有可歎第二如佛歎第三以體如
[010-0324c]
同佛故勸學如學如必須發心前第四勸發必有所
念前第五明發所念之法既明所念之法次脩行前
第六明起行方便第七明諸法雖無所有不失如義
道樹品者上三慧三智三度即是二離用今明合明
一道正言二非定二所以可合一非定一復可離合
皆是道今雲譬以明道前言道樹品問此云道樹樹
為是因樹因道為果佛樹佛道答此語通也言道是
無上菩提道樹亦是無上菩提樹也若行菩薩道則
以為通亦是因樹也問此道樹是自行為是化他答
具足二也菩薩求佛道樹是行以此華果答眾生以
此樹華菓是化他初須菩提歎希有者論云十上無
所得耶是得故歎未曾有如文也然種樹具有難易
自有於地種則易於空種則易斯次成華菓如幻化
人所作於地種則難成內道亦爾自有人見有眾生
可度則發心度之則易忽向其道無有眾生可度則
大難自有云實有眾生云何可度然則大難若知眾
生虗妄不實易可度耳此求為易也今云空中種樹
是所得人作語有所得人見眾生是有不知是空空
中度眾生於其是難今為此難菩薩為難也佛答云
如人不識華藥而溉灌者須菩提但明眾生不可得
為眾生種樹不明樹體有無佛答則具二事不識樹
者此明菩薩體樹不可得也須菩提云明度眾生無
眾生可度今明求佛樹無佛樹求也前云不識樹也
不識者體樹無所有也葉陰涼除三惡道熱華可愛
[010-0325a]
是人無果也菓堅實謂三乘道也。


須菩提白佛是菩薩如佛下第二如佛難先難佛述
正正作斷惡歎為如佛也次舉三義成之一生善二
斷惡三佛答如故能滅惡生善即釋上功能佛也體
如故名佛菩薩二體佛如豈不如佛差菩薩別體如
不體佛如者可不如佛耳問云道如此是佛何不如
佛答於彼成不如不故如佛也。


應學如下第三勸學如既體如故如佛豈不學如耶
此中明體如故具自行知眾生根體如化他根具足
者知眾生信等五根具足也知果者菩薩見眾生得
行信等五根而未可即度者此是其過去罪果重故
云知果也得智具足者菩薩既知過去罪果而為得
者眾生即罪業既過去不生畏畏故求行智遍知三
世事既知巳為說未來當墮三惡道眾中方便受也
淨三世慧者通慧三世無礙也知知過去善惡未來
果報又現在眾生根具知此事故方能化眾生淨佛
道也。


如是須菩提下第四勸發心既學如有如此自利利
他故也發心既勸發心故須勸心功德故有六格量
也乃至格佛功德者歎佛德無邊使發心人欣慕也
又佛德無邊云如則知其福亦無邊也。


當念何等法第五明始行所念也般若深妙一無定
相故令始行標心佛心果也恐既捨也樂未得出世
樂便生改悔故念佛道則雖失世樂得出世樂雖捨
[010-0325b]
獨善小余得共眾生大人樂也何等緣增上者恐耳
念種智可念故無相寂滅令心如境也念為增上者
此謂智為念也種智雖畢竟淨而能知一切法故云
念為增上也。


何等方便下第六明修行方便也上云種智及一切
法自性空令問云何等空中方便修行耶佛答於無
所有中起方便行行萬行此是無有不二行雖自性
空而眾生行即是空不礙有有不礙空善巧之義故
名方便也此文中略就檀一行中成熟眾生淨佛國
土餘行皆應爾也無法尚不可得何況法性者得佛
時畢竟空故始是方便故因中不著有無果亦如是
可謂行無生滅因不得常斷果即其證也問又云得
法用得法得何前是答得法者得佛道用得法是菩
薩道也。


白佛下第七明諸法雖無所有而不失能知之義問
意從上非佛作生諸法非作無所有者誰知如此無
無所有法耶佛答明第一義中未曾有不有今隨俗
故云佛知無所有而為眾生說有不有也。


道行品第七十二



此品第二上第一正明歎菩薩依無所得發菩提心
今第二明修行菩薩良由無所得發心然後亦得行
無所得行也知善則云發心菩提心為欲學菩薩行
也就兩品為二初正明行菩薩第二明方便成今云
道行品者上譬說得名今法說為因也。
[010-0325c]


品三第一明菩薩行第二明得果三重釋前不行義
今前問次答論云佛上處處說般若須菩提別聞般
若上雖說菩薩行今亦別問菩薩此是通料簡上經
生也若別而為論上既明發心故今修行所以問也
問菩薩行耶答此義有通別別為論般若可是實論
云般若是慧論云般若名諸法實相慧若是菩薩行
具實方便二慧則知般若別菩薩行通也又般若但
是慧菩薩具修福及以三果也若通為論名般若經
而菩薩行者則別般若修是菩薩行也以般若經中
無所不具具二慧及福德也佛初答為菩提為菩薩
行也標答也次求正於菩薩行謂不二心行也此是
空悲二道雖行一切法畢竟空不有不無無此生心
動念而失大悲心行一切行雖大悲心行一切而成
不曾生心動念此即菩薩行也。


白佛何義故為佛下第二明得果為二初明得佛二
明菩提又是通料簡上義如前也此中亦四義釋佛
佛解四名畢了義無異也有解云第一句佛自知實
相義初是知無異也有解云第一句佛自知實相義
[010-0326a]
初是知義無礙智也是自知第二句自既知實相以
名相為眾說即是法無礙智復是化他第三句釋佛
具知二義所以也佛以二緣故自知實相義一者智
圓二者界盡餘菩薩聲聞不得名佛者無此三義也
第四句總上三法謂知義亦知有知無故云一切也
次釋菩提義之如實際名菩提義之如實際名菩提
者化即如是頭境云何名菩提云名菩提耶今經中
云只如義是菩提義無差別差別為論體悟如法生
菩提故如法亦是菩提無差別為品如法即是菩提
境智不二也復云名相是菩提義者前義我無礙礙
第一義諦智名菩提今智名字是知法無礙智為菩
提知世諦也第三義外即名相為菩提第四義內絕
念想為菩提第五舉人釋法。


第二人簡異二乘菩薩也初二句從真俗境得名也
白佛下第二問答料簡成前菩薩義四義一者明菩
薩心無得失二者明所行般若不以二行三者以不
二故功行滿之外惡不干四明菩薩善惡兩提行名
正觀問何故不為善根答一往為論不為有得善也
二往為論上既勸作不二善根方便言不二是善根
凡夫二乘作不二善根故亦明二不二善皆不行也
佛釋不為善善根云若菩薩未供養諸佛者佛意云
菩薩本為佛道佛道為究竟汝所行善根未是究竟
云何保著如百論為除惡善行若入道則須捨善也。


三善品第七十三


[010-0326b]


此明供養諸佛脩善根植善知識皆名為善故云三
善亦三善根品此品中論菩薩善根故以目品此是
第二明方便善成就中為二第一論上具足善根義
二正菩薩方便善本也先問云菩薩不行三多得婆
若不者下云菩薩不為善根故行般若因此生問不
為善根則不行三多便應得佛所作此問者善惡皆
捨皆空行須行善佛舉有破無明行三多尚難得道
況不行耶上品是用無破有故云不為善故行時眾
著無故舉有破無然用此有無令成者於有無二見
也次問云行三多何故難得道耶佛答舉方便無方
便答無方便有所得行三品多故難得道有方便無
所得行故易得道也。


世尊何等方便力下第二明方便善成先問次答答
中幻六度云為六也論云此中用有無為方便如文
云從發竟施佛乃至施人是有義是時眾生布施想
以下是無義三事宛然有故不著無礙未曾三事故
不著有巧離有無故是方便也問餘處云離有無是
方便今云何因有無為方便答此是方便有無故能
假此有無於即常有無故是方便也如此行施故正
觀善根增益能嚴土化人下者此爾也地獄道因果
此三異兩十惡果為道也因者是三毒如貪欲長氣
起貪癡不善道瞋恚增長起恚增不善道愚癡增長
邪見不善道三毒見不善道因三不善道因是七不
善道因故云因也受身心苦果故不果也人天是受
[010-0326c]
道惑時得道故不說應遮也。


白佛若四念處下第二明諸法性空不妨脩道也就
中為四第一明道體雖空不妨脩道第二勸菩薩如
道而行三勸脩無相第四廣出取相之失成無相之
得先問次答問意念處助道法皆空何脩此道得菩
薩佛答中初法印其問明諸法實理空若眾弱悟無
取無捨則菩薩不佛別道品等諸行良由於眾生不
空相今欲令眾生悟空故分別道品因此道品得菩
提也復次何但道品空為眾生說有也。


菩提以智見證應學下第二勸如道而學也學者學
諸法空無取捨也而分別者眾生以世俗分別也復
深入名見故云知見又出小乘解智見四句一者有
智非見謂盡無生二智息心故非見也又除五見世
間正見餘慧皆名智是非見也二者是見非智五見
世間正見諦中八忍是也餘無漏慧亦名□見亦名
智也離此以外非見非智也次釋善法云不合不散
者凡夫與三毒合二乘為散此二智耶非正法也今
了三毒不合不無故非散名為聖法聖法者正法也
[010-0327a]
白佛不學舉色相下第三明勸觀學無相先問次答
問從上佛答末後一句之學巳不得諸法相生佛先
既云遍學諸道不遍學智諸相耶佛答好體應例既
遍學諸道豈不遍學相今就菩薩正觀為論故破一
切有所得相畢竟無所有何以學耶亦應例二乘道
畢竟空無所有亦可不學此反覆皆得也。


遍學品第七十四



此下第二上明菩薩正行及方便具足亦名菩薩遍
學諸道所以須遍學者欲以遍化故也善不學知二
乘何由得化他如不苦行六年何由得伏外道耶。


品為四第一乘前品歎菩薩方便具足不受世間果
報第二明離諸戲論故得入菩薩位得出世間果第
三明菩薩遍學諸道第四明種種智勸發心脩行。


今是初上明方便力行六度不受世間果故歎希有
問菩薩方力行出世因而不受世間果何事可歎答
除有所得人亦行六度便受有所得果菩薩行六度
能作無所得行故不受有所得果所以可歎又餘人
亦作無所得行無方便而成有所得菩薩有方便能
了悟無所得故不受有所得果故可歎佛答諸法中
不動者成其歎也以菩薩能於正法性中行其心不
為諸見所動故不不受世間果也。


白佛無所有能得所有下第二明菩薩離諸戲論得
出世間果先明佛果次明得出世間菩薩位以不受
世間果故便得出世間果也所有者是無為法是以
[010-0327b]
作四句四問如文也何等是戲論下第二句明離戲
論得入菩薩位此中先明戲論次明離戲論後結入
菩薩位合三句如文也。


白佛若諸法無有性行何等道下第三正明遍學兩
問初問乘前無戲論生三乘道法無戲論菩薩何道
入菩薩位耶佛答中三句法譬合也譬中舉小乘見
諦為譬如文第二句為三初領遍學二歎遍學三結
所不解領中先領諸道名異次領佛遍學如文是菩
薩若生八道下第三二正歎遍學歎意云若生見道
即應作八人乃至生緣覺作緣覺也若二乘則不得
入菩薩位也應經歎意若不作二乘則不學二乘也
若菩薩學二乘不作二乘者二乘者二乘學二乘亦
不作二乘也問但應云學二乘何故文云生耶答學
二乘觀即有二乘有二乘觀心生故云也至據其始
生據其終也我當云何知佛所見義第三結所不解
也佛答中四初印其難次釋其難三明二乘智斷是
菩薩忍四結勸遍學初如文菩薩從初發心意下第
二正答其難以智觀直過去明菩薩以智觀智此是
二乘道意直過入菩薩位也觀智二乘是四諦中行
直過八一實諦觀智二乘是生滅中行直過入無生
滅觀也論云如人親繫獄著乘之而與不其同重桎
梏也八人智斷菩薩無生忍者第三文也問先云菩
薩觀二乘生滅中行故直過入無生滅觀今云何言
二乘智斷是菩薩忍若是菩薩過何處耶答論云佛
[010-0327c]
示須菩提二乘人於佛菩薩得少忍一天分故云二
乘智斷是菩薩無生忍也二乘信氣分故云是也二
乘與菩薩所行懸遠故云直過如前累教品中須菩
提得空比菩薩不可為喻也次論有中所行也二乘
智斷者智斷學入八智無學人惑九惑十是鈍根羅
漢不得無生智故九一云雖名十斷論謂五下分五
上分也須斯二人略說斷三結廣說八十八結那其
略說斷五下分廣九十二羅漢略說斷三漏廣說斷
一切煩惱也如是須菩提下第四遍學也。


白佛何等是道種智下第四段明舉道種智勸發脩
行所以有此文者上菩薩過二乘道以道種智入菩
薩位得佛果益眾生是故今問何等是菩提道種智
也文為二初舉道種勸發脩行二明諸法雖空不妨
脩道即是論辨上義也佛答先明菩薩自得道種淨
復為眾生說善觀根緣隨緣吐教而言淨智者此智
畢竟淨異二乘取證不淨也菩薩遍知諸道而未曾
有知故是淨也佛自佛非有非無相者此問乘佛答
一相無相語生令不因相脩般若後不因無修若今
因何物修般若無如此是相始是無相脩般若也。


何以故有法念者下第四廣前有相之失成無相之
得也不得小乘順忍耶答須大乘道耶問何故不意
不得小乘煗頂而言順忍耶答大小乘經皆說煗頂
退故不說也成論人云處巳不退恐非正大小乘義
也以忍法不退故說也。
[010-0328a]


三次品第七十五



此下第四明菩薩次第漸增得入菩薩位為三第一
因前只未明大乘順忍之相即顯無生忍第二為始
行菩薩開之次第第三須菩提取惑情為難請如來
今通使教無應初段中為二第一正顯大乘順忍第
二如來弘巳當證顯脩行之方初有兩問答第一問
意上品未既明有所得失及無小乘順此是失念問
無所得有小乘順忍乃至十地等不耶此問得也佛
仰可知也第二問言有諸法相下問菩薩大乘順忍
明菩薩行般若時若有一豪法相而無一豪法相色
等是有佛答不見如此有無故是菩薩順忍也有法
是菩薩道無法是菩薩果故解云因中行有法故有
法為道果地行無法無法是果也論之不爾三釋一
云八聖道是法行八聖道斷煩惱得無為得無為是
果也二解云五度為是法道般若無法為果三解云
如法性無為法是果以下從因緣生故若般若相應
知慧量有法為道也問前集散品明實相能生般若
般若是果實相是因今何故般若是道實相為果答
般若就境智敬故實相能生般若般若是果今明由
般若斷煩惱得悟實相故實相是果般若是因也前
明順忍今言道果是無生忍以何故知云斷煩惱得
無為果能斷之起豈非無生忍耶。


白佛若一切法無所有性下第二明佛自印引為經
成脩行義先問次答答中大言以無所得起行一切
[010-0328b]
行故能斷一切義得佛道巳初禪離欲者離欲界五
欲也離惡者離五蓋五蓋蓋狩人入惡道故惡歎諸
善故名不善此是初禪所離也護也喜樂者離欲不
五欲初禪喜樂也二禪俱有喜樂初禪喜樂從離五
欲生二禪喜樂從宣生何者二禪曰初定生喜樂故
云定生初禪先定可目但從離欲界五生故云從離
生也問初禪離欲界煩惱名從生二禪亦離初禪煩
惱何不從生答亦得如此但初禪無說離生二禪說
定生也又學欲界煩惱是不善憂離之則今能離故
說離生色界是先說煩惱此是依數義如此不說依
離生但覺觀因緣失禪故佛說滅覺觀因緣失禪故
佛說滅覺觀內心清淨故得二乘也諸禪及枝取者
此是脩初禪時取禪枝相皃而脩也不念有禪者得
禪念恐著禪味故現無光不念有禪異外道也從禪
五通也一念相應慧者此是從禪發五通竟迴心入
偏盡通以一念相應菩提見四諦故得十力等其文
次第也。


新學菩薩云何次第行下第二為始行菩薩開行次
第也論云須菩提信受佛語諸法雖空而能起五通
等此是知菩薩所能行也新學菩薩云何於無所有
中脩行次第此間言云始學之中無所有便有言無
次第故問也佛答中約三種明次第一者約發心明
次第二者約六度明次第三者得六念明次第問何
等是新學答雖未得無生現前無量劫脩行皆名新
[010-0328c]
學人解三次有四說一行學道三名異了義更無異
二云初行中名學後道三云布施名行持戒名學智
慧名道三云戒名行定名學慧名道約八正戒定慧
亦然四云檀與精進六度為行持戒與禪二度為學
忍是善般若是慧具足故名為道也此中明始行菩
薩但從聖人邊開法者聖說多無依著故緣覺不說
法故不從緣覺聞向發心中云何有次第行學道耶
答此約初中後明學道故發心亦具三也次約六度
明行學道一一度中具行學道亦是約初中後為三
也此中度皆具四行一自行二化他三歎人有人雖
自能行施不能教化行施以畏嗔故又畏為巳教布
施以之為息故不能教化行施有人雖能教化行施
而自不能行有人具三事一自行施二能教他三歎
布施法見破戒惡人行施也皆不具四事菩薩具足
四事以是布施因緣下上行四事為因此二得出也
果下五皆爾也問此云菩薩因布施生五分得入菩
薩位云何作之答菩薩布施故得果報如竟不猶戒
即生眾又施眾生無畏亦是戒眾以持戒故得空空
故發慧發慧斷煩惱得脫眾生可知見證解脫名解
脫知見眾也五分身六度相攝者尸羅攝戒身攝解
脫身及定身般若攝慧身及解脫智見而解脫身應
入般若般若斷或云何屬定身答云云竟論禪定是
功德藂林故解脫攝屬也第二約六念明三次如文
也。
[010-0329a]


須菩提白佛下第三須菩提取惑情為問請佛今通
使教通無應問意云若諸法實無所有則無有次第
行學等佛反問汝聲聞人見色等法是定實不須菩
提答一切法從因緣假名有無有實定故我不見其
實定一也佛與汝既不見實定有云何以次第不離
空次須菩提便領解云我巳得道不復生疑但為當
來學大乘人鈍根惡取空故聞空便無垢無淨土家
持戒名淨凡夫惡人為垢也破正見者惡取空是邪
見故破正見內破正見故外破戒及威儀以不畏罪
故便妄語求利故破淨命也。


一念品第七十六



此下第二段有兩品明脩行純熟故一念具足斯備
也先未得無生故未能無礙行一念中不能具足眾
行今得無生無生一念中具足一切行也兩品為二
初法說第二譬說又先明一念具足萬行歎其功能
後品明無作而積應眾德顯無所失也初品為三第
一明於無所有中起行第二明一念中具起萬行第
三明行空無相故具足諸行初中為二先一問答明
無所有中發菩提心次一問答明於無所有中修行
初問來者上品釋六念中皆云無所有性中尚無少
許念況心等便作是解生於斷見須菩提騰斷見將
來欲令佛破之是故問也正是著空人作問既空何
有菩提發心定見眾生下何所度空無有佛上何所
求有佛答良由無所有故得發心耳盡淨一切顛倒
[010-0329b]
令畢竟無所有故名無所有始得發心道心名發菩
提心也若作因緣無所有者明因緣宛然何無縱跡
處所故名無所故之發心所有心所有心所有豈礙
發心耶諸有著難可解脫此破有所得者明有所得
著有著無所有皆不得發心也亦是寄須菩提喻眾
又汝聞無所有便著無所有故便言不得發心作此
難者歎可得解脫也。


白佛無所得者有道有畢如下第二明無所有中修
行先既發心故脩行也亦先明無所有中得化他今
明無所有中自行亦先明無所有行因今明無所有
中得果也所有即是道果者不見所有先所得反名
無所有如此了悟實相即道果也古解云其法離無
所有別有道果故佛答云無所有即是道果也云何
初地乃至十地者問答竟與上同但據自行為異也
又一義論云眾中有始行人著諸法無所有佛上雖
破其著便更著所破法故更問令佛恩其見有何差
別者即明萬行不二無有差別今有差別者為物故
有也云何無所得法施乃至神通者古解云此問時
節也問云何能得無差別行耶答從初發心忘於三
事。


淨差別云何念中行下第二段明一念具萬行論云
初發心時著有無心重故漸次第行令有無悉捨故
無所不能故明一念中具萬行也就初發心亦作捨
有無觀但有無病強中道觀弱也諮中先作此問者
[010-0329c]
開般若是無礙相無所不能問云何一念中具萬行
萬德耶第一問云何能具也第二云何不離第三云
何不二云何不二佛先明不二者以不二觀行萬行
故萬行皆不二故今問云何不二答竟以先願欲攝
諸度故能禪其所願而得不二也第四問云何攝義
也最後答無漏無心此是無生忍以得無生忍故有
萬行如上五華散然燈佛具萬行也問云何得無生
忍具萬行答無生願行萬行萬行皆無生也又得無
生忍不見三事即具檀不見持犯即轉無生忍名戒
不見過智轉無生忍名般若等也。


白佛何空無相無作具六度下第三段功用三空具
萬行也二乘有所得人行三空則失萬行修萬行則
失三空故是取捨生滅觀今菩薩行空脩萬行萬行
不動三空故空有不二不與名無生滅觀也先明一
多無礙今空有不礙也先問次六度即六一一中為
三標釋結也釋一一中具心義一者自體滿具足二
者能攝諸功德三者兼濟眾生曰行化願化願成得
果而文中或二三四何故明一行攝眾行答先須菩
提問攝故答攝也亦能滿足一切眾生第三兼濟
也問竟於一行中具明如此等義答寄持事菩薩
得無生忍巳後能住畢竟空觀中具行一切行能於
一中攝一切行復能以一行益一切眾生復能以一
行得佛道也尸羅中但事一尸羅體二益眾生如文
忍中具四事如文問割截羅漢亦不與菩薩何異答
[010-0330a]
不義同而漢羅不能於一切眾生起無緣慈悲於眾
生者也問得無生忍割截不痛何足為喻答得無生
忍應不生六趣今能以無生作生用入六道中為割
截始為常有二乘得無生入無生觀內不能為生用
非為希有也精進中二事體二乘益體中三論茇標
身心二精進次茇釋三茇結禪度般若皆具四如文
也。


六喻品第七十七



此下第二就譬說一心具萬行正意就譬說中明住
空無相無作具六度喻上品第三段也此品來有三
義一者上品三度一者無所有中發心修行二一念
中具六度三住三空行萬行附會便言有如此功德
故生著心故今泯之如此等皆夢幻有也何有耶二
者明虗寂之中無所不行二乘有得何迷漠處若畢
竟空云何能具所為若有所為云何是畢竟空故今
明空有無礙者如故約化事也幻有無礙無幻無礙
有也二者為人耳上品菩薩畢竟空而行行利物時
眾生心不生行既無菩薩法應不見今明實見云何
無菩薩耶故舉六喻曉之眼也見便言有者亦見夢
幻可言有耶。


品為二第一正舉喻釋上六事第二乘釋疑初先作
四問次答四問還問上第三段中六度各有四義耳
第一問上第一六度能明無相不可分別中而能滿
足六度能耶第二問上第三外道云何無異中而能
[010-0330b]
分別益眾生自行化他故相逐也第三問第二攝眾
行義諸法空無相云何有相攝耶第四問第四諸法
空無相云何得成佛道此欲成因果一雙相次也。


佛答中為二初總答次得六度別答雖總別二答不
別答四問但總答也問意云既空無相應無四事佛
答夢幻等四事何共四事如夢幻四事何曾事耶即
是答四問也以是因緣故下別答六度答異也上法
說中一一度具四事今喻說中亦一一度具四事但
法譬不同故有兩品也釋第六度中云不見夢乃主
夢者上來借六喻以喻法法既不可得六喻亦淨故
菩薩耳法不曾虗實也第二段更問者上來明菩薩
所生功德問於六喻來例萬法今欲例於萬法故復
問也。


四攝品第七十八



此下第二明外化方便前是內行方便亦前是自行
今是化他由內行滿足故能外益生就此為二第一
從此竟成就品中無眾生可度總明化德第二從何
等是菩薩道以下盡盡後品明二種要門謂成就眾
生淨佛土也就總明化德中為三第一此品明菩薩
為化道無方巧化非一第二善達品明為化之能第
三實際品明為化之意初品為二第一明菩薩化攝
無邊為益無量第二明菩薩雖能廣利不存化功初
為二第一明生身方便益物第二明法身菩提化物
遍滿十方也初三一同問二答三領解稱歎初問來
[010-0330c]
昔論有三義生起一者云上來巳作此問今更問者
無始來有所得病難破故也二者說經將訖空是入
道之要如云離三解脫問無知無見是故更問空義
也三者佛在世眾利根易悟佛滅度五百歲後眾生
鈍根難悟多生著心聞說空便言若空如夢幻者何
以有善惡報耶須菩提愍末世眾生是故問也上品
末問與今問同上品末答明無所有破病今品答明
法雖無所有於凡夫有也佛答中為二初約眾生述
失二明菩薩化之初中云凡夫著夢著夢者此是著
空亦著實如是空有一切著也以內有所著故起身
口意三業生三界諸法雖無所有於凡夫成有也是
菩薩下第二明菩薩化之好體直為說實相不空有
不虗實但為眾生故漸漸化之先於慳中拔出令持
戒持戒是中根人故次於戒中拔出令修定如是於
三界拔出令得二乘二乘中拔出令得大乘大乘中
拔出令悟無三無一如是漸漸令還原本淨悟實相
不是空有不虗實不大小是菩薩空權巧也決領解
秤歎希有。


佛告須菩提下第二明法身菩提方便外化為三初
正明化身利物二明於佛明為證廣明化物三明四
攝利物今是初文中為二先通明菩薩則法二陀攝
取眾生次世尊云何以布施饒益下第二別明布施
攝眾生為二初明外施次明內施外施中為二初正
明平等施為得次明簡擇施為失須知簡擇不簡擇
[010-0331a]
但得失安無明無知心中簡擇不簡擇但失若有方
便簡擇不簡擇俱得或為緣識是非取捨及以識勸
義故則簡擇也或為彼眾生取捨高下心故則不簡
擇也次明內施中亦二文初明平等施二正明內施
如文。


次我以佛眼下第二引證亦上來是利根益人道三
利益三惡道上大慈用今悲行上說法今說通也。


復次我以佛明四攝下第二明四攝即四先釋布施
布施中為二初明財施二明法施初明財施中先明
法施如文也次明法施中亦初明世間法施二明出
世法施白佛菩薩得一切種智不者因上聖無漏法
果文生問也初問菩薩得一切種智不者此問為菩
薩時得種智不問須菩薩提何故問云菩薩得一切
種智不答此是進退難也此問應云為先得種智故
作佛為先作佛故得種智若菩薩時先得種智者既
作佛云何佛云何先得種智若前作佛後得種智既
作佛竟何用一切種智又未得種智云何作佛答意
當得種智名菩薩巳得種智名佛也次釋出世法施
中廣列諸科者序品列成為勸學廣大乘列為成大
乘今列為成法施勸學中最廣略無四十二字法施
長行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問三十二相云何是
出世間法答此是無漏果無漏業日起問上來何故
不明相好至此始明耶答生法二身上來明法身法
身最勝故次明生身生身劣故也問小般若以色見
[010-0331b]
我是人行邪道今何云說相好為法施耶答經說相
是般若相即是非相如作解相起行耶道不見如來
若見相非相見佛只見非相相亦見佛也彼云法身
實無色若見即是惑心今問若見色是惑心見法身
非色亦是惑心若見非色非惑見色亦非惑經云光
明者即是智慧見色云何是惑光明既是智慧智慧
亦是光明起如實等皆能說法色豈非智慧寧得無
色是惑心耶八十種好中識滿足論云此識是果報
亦生即自然智識一切好醜也若見凡夫識不具足
故學作人法用也又佛一歲具足一滿足乃至故身
識皆具足餘人八月九月處胎云十月菩薩處胎十
月總得一切歲身根具足故果報得識亦具足也次
釋餘三攝如文問何故廣釋布施若布施在初既廣
後亦例廣後略明亦略也布施具財法故釋人也。


善知字門下第二明菩薩不教化功為人初明不教
化功故得聖道今是初文古解云此中明字門應入
法施中例廣乘皆是摩訶衍也而今不入者上明生
法二身為物皆是假名字欲明如此名字無礙故不
可得非但生法身所施為無礙不可得只名字亦無
礙不可得也一字生四十二字生四十二字者如兩
一名二百一名百等乃至萬一名萬等也四十二字
入一字論四十二字皆有阿分故入阿中也須菩提
問意乘四十二字生若諸法畢竟空無名字者云何
定生法二身菩薩為眾生既無所說法亦無也此就
[010-0331c]
空有相遣作歎菩薩心既知諸法空無眾生無菩薩
無所說法而口不應為眾生說法故以所說徵菩薩
心空也答初印其問得法空菩薩如是菩薩法空巳
久正答其問菩薩口雖為眾生說法此說無所說而
不失空相今分佛答中為三初明菩薩心亦空有不
違第二明菩薩拔出眾生空有不二故不相違三結
歎菩薩心所住外說無過也空有不二未曾相違如
化人雖說意無所說也又化人雖示種種事竟無心
而示生法二身菩薩化物亦爾也拔出於顛倒地者
第二度眾生空不違上明菩薩口說不違心空爾明
雖拔眾生竟無所拔故云待不得也如是須菩提菩
薩者此下第三結歎菩薩內心無所住外為物說法
下益眾生上問眾無過失也色與法雖異不者夫論
一事巳竟今更難若道理無異者不應有分別佛益
第一義無分別也世諦有分別也須菩提難云世諦
故有分別者第一義中無有分別論解須菩提就第
一義門作難凡聖先別難由來諸大師云就世諦作
諍若以世諦有各別者凡夫亦見世諦聖人亦見世
諦凡夫應是須陀洹也佛答凡夫不知世諦故非是
聖人然望文論釋為得也須菩提難云世諦故有分
別者第一義中無有分別凡聖不異凡夫應是須陀
洹正難就第一義作難不就世諦作難若世諦有分
別凡聖異第一義諦無分別凡夫無差別凡夫豈非
須陀洹耶須陀洹是聖始故標初為言也佛答凡夫
[010-0332a]
不知二諦不語二諦也悟世諦有即悟第一義空悟
二即悟不二故得道也大經云世人名世諦者此標
於清為諦非是放諦也。


白佛修道得果不此菩薩下第二明不教化功故得
聖果也所以問云脩道得果不者上即既明凡夫不
知二諦故非須陀洹等賢聖當知修道得果不脩是
者不得果故問也以四句皆禪以見修不修皆是有
所得故云不也上明凡夫是須陀洹則是凡夫一見
今聞異須陀洹便作凡聖異見皆是著故並非之也
問大經明於緣是淨緣知是於以不答不知於諦不
諦皆是佛名之世也問佛語同故知是世諦應是初
果答緣作凡知今此中據了悟久知耳。


善達品第七十九



此下第二明為化之能以化之能者以善達法性故
能無心而化華嚴云無心於彼而能應一切也又品
來上品明菩薩遍入六道謂此菩薩妙慧此摧故能
入諸道今明欲恩之明善達善達者雖遍化六道而
無心云化也。


品為七段第一乘前品明菩薩善達法相故起行第
二明菩薩出化處第三明菩薩解法化名相堪得大
利益第四明菩薩解法無相故增益善根第五明學
法性名學一切法第六明諸法雖是法性要須修行
第七略釋法性成上修行立義也。


今是初文問上來上處處明善達法性今何故更問
[010-0332b]
答云般若甚深無定相耳無厭足是故問也又唯佛
究盡法性降佛巳還未能具知是故問之菩薩未依
佛何能通達法性也佛答寄化人以喜心菩薩悟幻
人非凡聖非有為非無為不垢不淨菩薩之心亦爾
也化人有脩道不者上明化人不行前境今明化人
內無所修也白佛色如幻化上寄化明菩薩妙悟又
舉菩薩妙悟例問萬法故高之一觀也。


白佛諸法夢如響下第二明菩薩作出之處謂菩提
須菩提拔眾生如人沒泥中而拔之是說問也佛答
但名相中者此據其所著處也明空謂故為名空故
名為相此中色若麤若細皆相謂有云何由來人年
其折盡無盡耶豈可折人化盡耶。


白佛若一切法但有名相下第三明解法但名相故
得大利益若法非但有名相者則有定性定性則不
生福滅罪道為罪道為罪故無自利利人無定性故
罪可捨福可修故有自利利人也若諸法豪釐許有
者此引得佛為證若有一豪相可得者則坐道場不
見諸法相應是僻悟以坐道場無有小悟故得佛是
知諸法無一豪相也。


須菩提菩薩學一切法相下第四明菩薩解法無相
便增益善根也問菩薩學無相云何知一切法是有
云何學空二能知一切有法答菩薩學空出三界盡
三漏相破一切法中無明起知一切法也。


如是須菩提菩薩應學法下第五明菩薩學法於即
[010-0332c]
是學一切法也。


須菩提白佛若一切法即是法性何以學般若下此
是第六明諸法雖是法性要須修行雖分別諸法不
壞性法也問何故云出法性外有法不求菩提耶答
出法性外見法則是道若道者無明不事轉。


云何得佛般若法性先後中有異者第七略釋法性
以釋上修行義法性先有後無同足凡夫法不成脩
行義何者先時無後從因緣生與世間法何異若法
性先有後無則墮斷見亦不成修行義今法性前後
中皆清淨故菩薩能之目得佛亦能人也。


實際品第八十



此下第三明為化之意菩薩所以為化萬端者正欲
置眾生於實際中是故此品明為化之意然實際是
無之異名正法之別目耳何但是此經為化之意十
方三世佛菩薩為化之意亦令悟實道也。


品為二第一正明為化之意建立眾生於際第二廣
明菩薩建立之法今是初文眾生畢竟不可得者上
品須菩提種種難若諸法空云何有五道生死善不
善等法今難眾生畢竟不可得菩薩為誰非般若先
難法為眾生今難眾生為法又上來問難應有四句
一者以法難法如六度不可得云何行六度二者以
人難人眾生不可得何故度眾生前為四句也佛答
為實際故行般若者須菩提取有所得心為問菩薩
為眾生故行般若為實際故行般若則及倒情也實
[010-0333a]
際不異眾生際者釋為實際意也良由實際不異眾
生際故菩薩為眾生即是為實際也問何故作兩際
不異語耶答有所得人皆云實際是真諦故眾生是
世諦但為度眾生故行般若不度真諦故般若所以
佛破之云二際不異度眾生即如度實際實際無所
度度眾生亦無所度也復次須菩提難二際不異若
爾便是一際一際云何還建立一際如指端不自觸
今眾生即是實際云何將實際置中耶先作二際異
問今作二際一問也佛答初作難一際不論建立也
次正釋難建立眾生於實際耳次此語與前違故云
雖立云出於實際而云出於實際不異實際然眾生
望謂故實際成眾生際菩薩建立眾生悟云出際與
實際故名建立云出於實際也。


白佛何等是方便力下第二廣明菩薩建立之法就
建立中有二就因行以建立令往六度第二就果德
以建立令住種智因中建立令住六度一一度中具
五事一者住慳法中建立令住布施二者恐著布施
故說布施空三初思惟不分別故趣甘露味得甘露
果甘露果者謂以正道五者教智果空始終建般若
中見五領不具可相兼也精進中初後次為際惡後
次為生善也。


白佛若諸法常空下第二就果明建立為二第一明
建立眾生於一切種得實觀照第二建立眾生於菩
提令證平等正道初中為二第一明諸法雖性空不
[010-0333b]
妨行因得果無有斷絕第二明諸法雖性空而能除
顛倒虗妄得大利益初中具四義一者由性空故得
成菩提為眾生說法下第二由性空能說法也若內
空性不空二者明性非但有不可得非空亦不可得
上明有不可得今明十八空不可得十八空無空諸
法十八空云何不空若十八空者諸法亦不空也以
十八空入諸法空此十八空亦空乃名性空故知有
性不可得空性不可得如是五句本性無所有也不
知何以因之強歎為性空此空亦名為佛佛性名第
一義空亦名正法般若涅槃法則也內空性不空則
壞性實者十八空若不空則是道見豈不壞性空耶
性空即是外道也住是中發心第四明由性空故發
心如性空既是故即發道心正道不曾空不空菩薩
發心亦見發也是菩薩行般若不退轉三菩提第四
義明由體性空故不退轉也。


性空中不行我下第二明體悟性空能除顛倒亦具
四義一者由悟性空能化眾生除顛倒第二歎性空
為修行之本三歎性空能成遍疫之義四歎性空法
得果今是初有此文來者上明悟性空故不退今後
欲作眾生除其顛倒也初中法說直明性空無有次
鉾說明住空為物如化人說三合譬正明除眾生顛
倒不顛倒不二者上說云於顛倒拔出便恐謂倒不
倒二故今明不明二便言之所損故云雖不異多倒
於緣成二故今悟不二名拔也須菩提所有諸無漏
[010-0333c]
法下第三歎性空第一為眾行行本是菩薩行是性
空般第下若三歎性空能等化他之行須菩提過去
佛下第四明由悟性空故得道果果謂七果道謂八
正七果應是四果緣覺佛菩薩也次須菩提領解秤
歎及佛述皆成第四得果句故不取為別段也。


白佛若一切行無分別下第二建立眾生於菩提平
等正道為二第一先歎菩提寂滅離分別取捨第二
明菩提雖寂滅要須具於萬行方得之今是初問從
上不見是念是非空若不見空不空論之乃至不見
亦空上非空非非空乃性空若爾菩薩信何處得菩
提耶佛答良由不見如此相即得菩薩也見如此事
即不得也舉化人喻菩提無處行是處喻也舉羅漢
如文中菩提何處行是重虗喻也眠有二一者眠而
夢羅漢無此眠也二者消息眠羅漢有此眠也論更
出一解云有人言得禪定則得色界繫四大來在身
中故斯果畢竟不眠非但無夢眠亦無有消息眠東
解脫羅漢不得色界定故無色界四大事入身有眠
也此是消息眠夢眠也若得言者不眠那令及凡夫
得定者皆不眠也。


將無菩薩不行十地下第二段菩提雖寂滅要具萬
行方乃得之為二第一明要具萬行方得菩提第二
入後品初明具萬行之方便今是初如文。


具足品第八十一



此品初明以方便故具足菩薩道故能得佛道名具
[010-0334a]
足品就第二以方便故具足菩薩道中為三第一明
方便故具足菩薩道能得佛道二明習般若故以本
方便第三以般若成就故能化度眾生而無所度此
文接上品次第相生上品具足菩薩道故得佛今明
具方便故具菩薩道後次般若故成方便成故能眾
生無所度也初有一問答問意但問云能所具足菩
薩道故所以道耶故異上品來問也佛答初據一檀
行明方便義不具二事故不墮有見中亦不離不事
故不著無也見於一施中得中道觀遠離二邊名為
方便然既離二邊亦不著中道始是方便取如此而
行是菩薩道也。


舍利弗白佛下第二明修習般若故成方便習應只
及開持品習義如上菩薩今復明習者但為成方便
義亦習多是為習實相也何以得知既明二道全屬
方便道文中後正明方便故知習方便也身子問來
者既耳上與須菩提明方便故具亦萬行萬行相得
佛道所益雖深然後無益性定云何而習即佛答以
般若心行檀不壞色不墮也即是般若亦是習方便
義也二乘折色空為壞凡夫論眼見色墮想心言色
可見見色想墮色生三毒為墮也亦不壞不墮即是
一義不觀色常無常真俗等為不壞也心不墮起常
無等見為不墮也第二問云既不壞不墮則無有無
有則無物云何習般若若不習般若云何得佛道答
良由了法無性無取故既是習是般若得菩提也。
[010-0334b]


菩薩見諸法無所有下第三明般若成就化度眾生
而無所度上來自行成今是化他成也說法中先說
布施乃至智慧此非六度中乃是凡夫世間之行下
云然後乃為說聖法謂四諦等等是為說出世法也
次身子問意自得無所有法後為眾生說無所有法
令眾生得此無所有若爾既言得無所有即是有也
得所佛答菩薩行般若無有有所得過罪也菩薩不
得有亦所得無但以方便住空有二常為眾生說法
為著有者說無著無者說有說二令二離菩薩亦著
二故是無所得亦是方便也即二諦但無義二中眾
生雖不可得之二諦俱不說常何得言真諦無眾生
世諦有眾生耶若言十六我諦中無者不然今是為
眾生說法而假名眾生二諦不可得開我見耶悟我
不可得者舉即事說遠也即事吾我求而無從說未
來言有人得佛道耶次身子領解秤歎云云眾生菩
薩心曠大者次菩薩心不依有無五句而能度故廣
大心若有無則是小心人也佛述成之舉失明顯得
若諸法有後無則罪過是故知菩薩了諸先不有今
不無也數人謂眾生先來無今入涅槃亦無此義一
性無過而五陰先有後無故是過論人云有眾生五
有陰後入滅時俱無故是大罪也問此義是佛說佛
云在生死有眾生有五陰入無餘時俱無此是佛罪
過云何是數論人罪耶答佛說無餘之無為於生死
有也既不有何所無若不見有若勉有還無復沒無
[010-0334c]
為生死坑中也。


須菩提白佛下第二大段上總明方便外化巳竟今
別明二種要行文為二初一問答略明二要行次廣
明二要行論云須菩提雖知菩薩道俱中間說甚深
空義今聽者生疑云何的明菩薩道耶。


白佛下是第二廣明二要行即為二初廣明成就眾
生二廣明淨佛土初中二第一正明成就眾生第二
明菩薩自性借豈教生問菩薩悟共成菩提初中三
第一別佛六度廣化眾生第二總約六度道品成就
眾生第三明展轉傳化也今是初初中總就六度中
為四第一明菩薩始行施說三事空令眾生得道果
如是須菩提布施生剎利居士性下第二明菩薩住
布施果中以四事攝取眾生先是因門成就眾生今
是果門成就眾生也菩提易得者大心弱故為人云
菩薩易得也須菩提常作轉輪王下第三重明住果
成就眾生色天著縛樂故不作梵王欲天著妙五欲
難化之不作天王故但作轉輪王也復次須菩提下
第四明住檀中攝五度成就眾生也住檀攝戒成就
眾生中此是必貪故破戒次則化之得持戒若以富
是習惡破戒者更以餘法化之忍中不稱意瞋者以
如意珠施之也若失好者三除土不可化無色天不
可化色天禪不可化故天妙欲不可化生人中邊地
及諸根不具不可化諸根具世智菩薩聰著耶見故
不可化也今得人身無此諸過正是受化時名好時
[010-0335a]
也云何住檀下第二總明六度道品成就眾生然猶
是乘上住檀攝諸法成就眾生也以供養具修之生
道品者菩薩以四事供養坐禪者或以諸攸禪或以
禪經等給之後教其禪法令得禪也汝等從哉取下
第三明展轉化菩薩以財施令人更行施也。


淨土品第八十二



此下後文明淨佛土故云淨土品云初是成就眾生
二段明菩薩自住勝道教眾生今自菩薩共證菩薩
就文為四第一明菩薩自住勝道二者化眾生令因
菩薩住勝道三者令眾生傳化四眾生令悟共證菩
提今是初須菩提坐然問者論云須菩提上來數問
時眾謂須菩提然體寂之人而多言統故哩念孫問
者人有一子在不淨中喜戲藏土為殿為穀米以草
木為鳥獸而生受著有人舊之瞋恚喘失其父知巳
然子令稚受著此事易觀也年大自覺何以故此物
非真故若所著遂意是真物雖復年至百歲而著之
轉受不可得捨也菩薩觀眾生著不淨臰身及五欲
其是虗妄易度也得五根成三節只自差也故其心
竟後方便力度度亦五恐著六度巳後成盡故令其
悟不可如是五句皆捨故得道也。


一心得菩提下第四明菩薩及眾生了悟皆住菩提
也白佛作用生道得菩提者菩薩觀有為生無道歡
用此觀得菩提耶又以生滅以是因中以得菩提耶
佛答不也次無生心是無為二不得菩提此中明四
[010-0335b]
句一者無道以道不得菩提之道亦無道非道非無
道皆得菩提由來云金剛以是無常得佛此云何謂
耶佛答若依燈炷喻者明無有菩薩諸天深入禪定
不好語言而欲得法利故須菩提不發言默念問也
言而佛言答云何不妨入禪人九答佛身覩之無厭
佛歎耳聞之只不厭只不妨禪定故異須菩提也此
問從上品三以生上三段皆明菩薩行六度成就眾
生只的問何等是菩薩道也佛答六度等三科云是
生身日道一切法身菩薩所行道法身菩薩舉之動
出乃至不見廣業之事而非道者於是菩薩道從初
巳來第二明菩薩見住勝道今教眾生問菩薩悟此
是向道之眾生故教其二同菩提悟也此中思惟無
始終來由有所善故在生死受苦萬謗令斷一切著
以財道自至菩薩如是思惟下第三明傳化自既了
悟更他未悟觀眾生心在不寧虗妄中行菩薩爾時
以大勸喜作是念眾生多受了苦巳著有空則不可
度良由著虗妄故易度也如所得即是得也今此不
作如此答正破須菩提因果二見如汝必言因果二
故行因得果故作四句問也今因果不二即果是因
豈可言行因得果耶菩提是果豈是用也次須菩提
難不二義即是果菩提應是佛先因果二見今聞不
二作一見故作一句也佛答為二初更破其人法二
見次增其疑故問云何汝言佛得菩提人法二轉先
破因果二今破因果二今破人法二不也若二分別
[010-0335c]
答其難汝言因即是果菩提即是佛者不然因果既
非二只是故菩薩行萬行故方得菩薩也。


白佛云何淨土第二明淨佛土文為二初明淨土因
二明淨土果因中有二初明無惡因二明有善因初
中有六淨次明無惡初復次三障惡論云惡得業故
地土發蔬詣誑曲以故地則高下不干慳貪多水旱
不調土地多諸沙礫不作上諸惡故地平多珍寶同
十惡巳有慳貪何故更說六蔽答是六法不入十
惡十惡是煩惱眾生法但㹅眾生慳以但自惜財㹅
眾生貪有二種一者貪他財未㹅財生二貪以轉迷
等而不得財欲家之此是重貪財不名業道以能起
非瞋不業名道重瞋能業故名業道故別說六弊也
問云六度中巳說戒不淨答破戒是煞等麤罪戒不
淨即是細如餘細不入十惡攝又外破五眾戒不破
所受戒常為三毒覆以不憶念戒迴向天福耶見持
戒不淨最收復次取善惡常無子皆是麤業故知真
諦淨土起有見心所得之王之非無土如行不生滅
因得不生滅不常斷果也此依正更天無二品目正
觀為土也。


自布施下二明善業為二初總約六度明行善次別
發願初如文戒以三千珍寶下第二別明發願也願
中初因財次發願次因法以發願餘事易明五故從
增罪云何以施眾生答有人貧窮故作十惡今得五
欲無所乏不作十惡但有受慢之罪而菩薩復為除
[010-0336a]
之也問若以五欲化眾生者土何佛勅弟子行聖種
答是惡眾生於四事貪著為是人故說四聖種也淨
土中受五欲不過起貪著不妨妨修道問若爾律云
受欲不障道者人應可青耶答佛言受欲不障道為
白衣說也此比丘不解佛意安置出家法中故應呵
也問但在家人受五欲亦得出家法人受耶答罪重
貪著者不得受若以不貪著亦許出家受出家人所
應受者謂好衣食等復次菩薩復初禪下第二同法
發願也。


是國土中無三惡名下第二明淨土果果與因相攝
二明二果一無惡果二有善果三重明無惡果四重
明有善果今是初無毒邪見者一解云有三毒但未
發耳二解云此中皆是法性身菩薩佛教化此人勝
教餘人也問故淨土無二乘名答佛於五濁世故有
二乘也問阿彌淨土何故二乘耶答法華云彼佛出
時雖非惡世以本願故說三乘法此亦是未極淨土
故有三世無有無苦空名者此中無有常病故不須
此二義也無諸果者先明無教今明無果修教之人
也風吹七寶樹下第二明有善十果欲使眾生易聞
故樹枝於法音又云奇特事樹木能說人皆信以木
無欺誑以故也是諸眾生下第二重明無惡也下必
至菩提第四重明有善果也。


畢定品第八十三



此下第二大段明自他行成位階不退就中為二第
[010-0336b]
一明自壞成第二明化他德成初中為二第一所但
大乘畢定作佛第二明畢定菩薩所於果報永無八
難須菩提問者下解云上章明菩薩大行成就兼濟
無方應形同迹真偽難明未達之源壞疑不次但觀
其迮謂之府故釋其所疑而致問佛答意言通二遇
據其實行是則畢竟方便為物現為不定也論生起
三義一者上不退品巳明不退今更以異門明菩薩
相故云畢定也二者佛三達洞照巳知其畢定但於
餘人智身未及故云不畢定耳三者須菩提聞法華
經所作功德皆作佛又聞上不退品有退不退是故
生疑為畢竟為不畢竟空也佛答皆是畢定者明一
切不退無有退也次問三乘中何乘畢定者須菩提
入涅槃為畢定者問二乘何乘畢定佛答大乘中畢
定也第三問大乘中約亦中後以故何心人畢定佛
答上中下三人皆畢定也問佛何故說一切菩薩居
不退答此即證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無有二乘性無
退詺也而上大明品中我以佛見十方眾生求大乘
若一若二住阿鞞地餘皆退者此亦如大經以遲得
故名退也終無有退又論解云退皆是般若遍緣所
用為人增惡小乘不求小乘欲求大乘而於大乘後
生懈怠如此之人小進退無取故下受生死大苦為
此人說汝若能取小乘則宜取之若不能取大乘宜
退取小為此人故說退也又有人堪任得佛而大悲
亦得云菩提難得多有退者不如早取涅槃為是人
[010-0336c]
故云無有退處初以復心皆空作佛也問若此文云
菩薩皆不退何故呵二乘不許言取二乘言無有退
何用呵取答菩薩欲退作二乘會不得離汝從目迂
迴於佛道稽留也是故呵之問二乘無三界法捨身
生何處行行化佛答生於三界淨土此中無煩惱之
名於中發心修行作佛也若生淨土受法界身諸根
應利應疾作佛何故云迂迴稽留答此人著小捨眾
生及佛道又虗言得道是故相鈍不道性菩薩論云
二乘作此唯佛能知不敢釋也。


隨惡道中生者第二明畢定菩薩不生八難前是得
果今是難果也先問次答以上言初意菩薩只畢定
時橫謂此菩薩未勉惡道是以致問也惡邪見家六
十二見皆名耶見也無作見家者無作見亦是耶見
但無作見最重不作一切善以求涅槃名無作是故
別說也若言自在無等作難是邪見而亦有修善義
也。


世尊菩薩如說自在本生下第二如化他位成為二
初正明自位既成故能化物無染第二出其化本亦
是初文同意未者報執其先言以難今有得說也以
上言菩薩從初發意具於諸善故不墮惡道然如來
言備受諸當爾之時為何所右耶。


白佛菩薩住何等善根下第二出其化本為三初以
般若方便力故現生惡道惡道不染二以般若方便
力起神通三以神通力化眾生淨佛土滿菩提今是
[010-0337a]
初先問曰善根者意謂菩薩善根微弱為惡所事是
佛同言住何善根也答意從發心悉具諸盡終成菩
提也云何菩薩如是白淨無漏法惡道者驚駭而同
也云何成就如無漏法而受畜生身自下答就譬喻
門中明其方便非實受也白佛佳何白淨法下第二
明般若為化本即是由實起故方便慧也云事空者
論云一者菩薩身二者所作麤為三者所用法此三
皆性空云亦不著空空無著空空無著法無故罪生
無故法無亦無也。


白佛云何起神通下第二明方便起神通方便神通
而起諸行也須菩提問意神通是有有般若是空云
何住般若中起神通佛答中為二初略故通二廣明
神通略中三佛答中為三明般若故起神通二明得
神通故自行化他皆念也今是初文佛答以空無礙
故得起通此是空有不二觀故能爾也住是神通起
天眼下第二明起神通自他行成為二初明具神通
自他行菩薩用天眼通人眼下第二明以神通成化
他行此中為兩第一略明神通利物二廣明利物初
中三一明自化廣說一地法利物二因通教眾生六
度三請歡修道也三一又易知也是菩薩用天眼見
如恒沙下第二廣明神通利物上但用天眼故略今
具用六通利物為廣先明自通利物次歎苦樂不法
者不因苦生瞋受樂生貪也。


菩薩應如是遊戲神通淨佛土下第三以神通力化
[010-0337b]
眾生淨佛土滿菩提願也論土成就眾生是他行淨
佛土具自行化他以共以生土故也此中不分別三
事為菩薩具足道因緣者論云著之所行故多過一
者既著三事便失出世間道若破三事便著空則世
出世俱失也二者著三事行施受者不滅其因則生
瞋限之者著三事施或有人侵奪其物便然瞋寂之
四者著之事為故實行施若無應施則墮耶見言見
因果是故菩薩忘三事行施具足菩薩行故得佛餘
事亦爾也。


差別品第八十四



此下是第三明方便得果四品為二第一三品明得
菩提果如化一品明得涅槃果菩提涅槃更無前後
後俱文前後明之耳又亦得著論前後如大經明菩
提果涅槃是果果由智得斷故先明智後明斷也初
三品為二平等初中為四第一明佛菩薩所行雖內
而有漏不滿異之第二明空雖不二迷悟不二第三
佛雖不得六道為眾生故證得菩提廣說四諦第四
明稟教得悟更能傳化也亦是初文先問次答上品
來主上品明一切菩薩法是菩提佛今菩提如佛行
六度乃至一切種智是故今問若如佛行一切菩薩
亦如是行者佛與菩薩何異答所行是同但當現為
異也佛現得菩提當得結菩菩薩所行之道更後何
異耶無礙行名佛者此義以用數無礙斷惑解脫道
出界外名斷惑也然不可漏言佛不斷前序品云一
[010-0337c]
切智種斷煩惱及習後是佛智斷隨緣用也。


白佛自相空法中下第二明空雖不二約迷悟不同
也問意據無差別而難具差別也答意所以有以差
別者以眾生不然自知無有離故三界業是故菩提
於無所有中為之脩行得果以益之此是也俗有差
別道門無差別也。


白佛得菩提巳得六道不者此就以難所說也上既
云菩薩為眾生脩行得果以益之是故今問得菩提
時見六道不答云不得者理實無得也云何說是地
獄者此難如來先所說也若不得眾生亦不得業云
何說此道差別實耶答意云以眾生不知故菩薩為
之發心而行行得菩提而有此說耳此文中明次第
從諸佛發意者求菩提者眾生發心也一切善法內
般若中者為物行行也行是菩薩道得三菩薩者是
得果也既得果巳說四諦也說諦之中初說四諦次
說一乘實諦亦初說世諦後說第一義諦用苦諦得
度之智得度以時悟聞悟四諦教得道便計之斯智
言苦成聖將欲泯其境智二見令悟不二之一實諦
也得之須菩提即是二開難也若以苦諦得度者中
爭有苦無智何不先得道耶若以苦智得度無苦境
何由得有苦智又若無苦智何由名為諦耶但應云
苦也佛答泯其境智二見令悟不二即緣觀俱寂方
得道也。


達實諦故行般若者第四明化諸眾生食令得悟巳
[010-0338a]
智之人轉化來悟也為通達故行般若者上明為般
若眾生說四諦平等今明受化之人脩行之時唯為
實諦而行般若不為餘事自下所明辨此菩薩內心
明悟入菩薩為未悟之從諸法空而成菩提後明般
若非是凡聖所造本性清淨也四聖諦攝不攝者三
諦攝有為盡滅諦但攝數緣故攝餘二也菩薩了攝
不攝法皆入實諦中住是性地不墮須者論云菩菩
薩位名性地也如小乘四善根名性地住四善根必
得正位菩薩住性地必作佛此善巳如勸學品論之
也下明菩薩用自相空者論中此是中道空內外等
三空為非空畢竟空為深空此是中道空有理破故
心不沒也若諸法不空智力利令空則非理也今得
諸法自相空名為謂破也。


七譬品第八十五



上明菩薩自他行成故得菩薩果此譬明本性清淨
二明不二平等初品為三第一所諸法雖本性清淨
而迷悟不同故有六道差別三乘之異二明虗實平
等真偽不二第三明雖有見聞而無垢淨也從第三
章舉七譬明雖見聞而無垢淨故云七譬品亦言性
空品亦云法性非作品也初中先問次答問中為二
初領前旨次正設難領前旨者上品來明新學菩薩
言於平等得成菩薩然此等巳理本性清淨非凡聖
之所造也云何分別第二設難諸法非凡聖所作本
性平等云何有諸道異耶此中凡兩邊列諸道初列
[010-0338b]
諸道上作難明不應有諸道異也世尊無法性法下
第二列諸道明應無諸道異前明不應是無也問上
來巳處處作此問答意景同而所因所因事異異者
今目非凡聖所造本性清淨是故致問同致問同者
同問無所有中云何有六通三乘異也同同意同何
須重問答良由眾生鈍根不性如聞空著空聞空空
著假令中絕言諸斷以行之著故聞著性生著聞不
著往亦著故以道與心及故不悟道菩提與佛因種
種形勢令其得悟故作禪禪問也雖作種種問終令
悟一道故自不因之意同也如人懷瞋結恨久不可
釋餘人欲令其解釋瞋恨故非種種方便雖作種種
方便意終為除恨也問何故凡夫著心聞無著法答
如人目翳視清淨珠見其自影便謂珠不淨也既是
著心聞不著亦著也。


佛答中為二初印述其所領非凡聖所作如文凡夫
不入聖法下第二釋其難釋難為三初釋有六道難
二釋有三乘難初釋有六道難者明迷故有六道凡
夫入聖法了悟則無六道也如須菩提所言下釋有
三乘難明實慧二釋方便慧拔出前六道眾生此中
答意直明三乘即是本性無著本由斷顛倒差別故
有三乘差別今所斷顛倒尚不可得何況有三乘可
得耶有中尚不能得有三乘無所有中云何得三乘
差別耶改須菩提是菩薩下第二明方便拔出六道
前直明迷故有故六道今始明拔出之又至人既悟
[010-0338c]
無所有復今欲拔出眾生悟無所有也。


白佛返有下第二明虗實平等真偽不二也問意領
上凡夫皆是顛倒不實既有不實必得實相凡夫應
有實相佛答意實由不實實也故實皆不可得也如
自論何有相待一破相故也論問云世諍無不實第
一義亦不實答為顛倒故有第一義也顛倒既不實
第一義亦無也問真俗俱不實實何說第一義破顛
倒耶答以輕不實於重不實如十惡十善雖問不實
以善於惡也此義即破由來何得言得佛時無復世
諦而真諦獨在耶而汝義得佛時俱無二諦耶答今
明得佛時尚不有二何曾無二不二皆是為緣也。


今為汝說譬喻下第三明雖有見聞而無垢淨有此
文來者疑言既凡夫何見皆是虗妄本無所有何故
有六根見聞等耶是故今明如夢等中雖無有二而
不妨見聞雖有聞而無實所有也。


平等品第八十六



此下第二明諸法畢竟平等不二智以目品品開七
段第一因須菩提問略說平等然第二益平等之行
第三明平等果四釋平等義第五明故有一切教門
第六明一切法平等第七出平等相今是初前問次
答問中為三第一領悟無垢淨二重難無垢淨三漸
遣垢淨兩人今是上品末云如實見者無垢淨不如
實見者有垢淨須菩提白佛此語思惟非但如實見
者無者二無垢淨不實見者亦無垢淨下何以故解
[010-0339a]
無義釋以一切法無所有故何有垢淨無所有中無
垢淨下第二重難明無垢淨無所有斷見此中何有
垢淨有所有中是常具亦無垢淨所以重難者上既
以無所有釋無垢淨滅者下受故更以二門推無也
云何如實悟者第三漸迷悟兩人云何上品明有實
見者不垢淨不實見垢淨耶。


佛答中為二初正答二破著正答中云印述其問實
無垢淨但非垢非淨難美為淨故云說是淨也世諦
也世諦說下第二破著時眾聞非垢非淨平等便生
著言實有平等平等可說是故云世諦故說平等耳
第一實義中何曾等不等耶。


須菩提白佛下第二意平等之行論云須菩提領解
平等之義但為新發意菩薩作問問從上第一義過
一切言語生別言一切法空不可說佛上差別品中
何得言菩薩從諸佛所聞諸法自性空也發意求菩
提今問既如夢約無所有云何發以故願行耶答佛
反問明布施皆如夢不答云如夢此是破甚先心義
也世尊云何不虗妄諸行般若下明虗妄法不成以
今明虗妄法不成以今明虗妄法不成脩行也是不
實虗妄法不得菩提下第三句明虗妄法不得菩提
也是法然助道不能答果者上破始行之發心修行
果三義今破懈怠之人明三義還成三句非不次第
先明脩行二明得果三明友心今是初論云聽者聞
是如夢行是虗妄故便生懈怠會是虗妄何須行耶
[010-0339b]
今明佛如此行雖是虗妄而然助道道者如前三解
正亥智慧為道涅槃為果布施等是為道二有為故
然助道涅槃之無為不生不滅故不可增益如雨然
助草木令增長長不然益虗妄也無生無出者此領
果相也難日故力云三諦是有為一滅諦是無為以
諦是有為故道滅諦無為故是樂為涅槃此就四諦
如此判道果此是就有為無為判之此云礙之也知
夢如幻者明菩薩悟解也明菩薩悟解也所作善業
檀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明脩行也用是不取故得
一切種智明得果也知一切不取也發菩提心明發
心也從此發心乃至須菩提白佛菩薩悟解都無所
為而所以為者為眾生故也論云有三種人下品人
自利中品人自利利他上品但為利人三有為三無
為皆名有然無平等義論人世諦不等真諦等也今
此中明平等非有為無為非真非俗也離有為無為
不可得者釋非有為非無為也有為無為因緣義因
有為故無為則非無為由為故有為則非有為是平
等也。


如化品第八十七



此下第二明涅槃果有人言差別品明菩提即智果
謂般若也七譬品明無垢淨顯解脫果平等品辨正
法等是法身果離三德也今明此品即是總明三德
為涅槃果也今明難作如此義亦復可然俱大經三
德別有其意忽將配此少成傷巧也此品論諸法如
[010-0339c]
化不如化故以目品之為二第一因上只菩提化眾
生義二者正論諸法如化今是初先問次答問曰上
問是事今何故更問答是事甚深課平等法中不真
不俗不凡不聖而住此觀中利中利中而不動此歡
親於有所得人為礙是故問諸法既平等菩薩但應
住平等中云何於平等中利物佛答眾生自知平等
菩提於不平等利物如人病久自知治病得差無俟
藥四也然意謂此中問答不相主對問家之平等是
空化物是有相礙云何住空中得利物佛答品應云
菩薩空有不礙不二故能空中化物云何乃益眾生
自知空不須菩提化耶解云云歡論釋維問答令二
意一者空有相礙不應住空化物二者諸法既空不
見化物不物何故化物耶此就第一義悉檀為問答
後如前眾生自知空則菩薩不須化不化良由眾生
不知空故須菩提化物也此是用對治悉檀答也答
前同次空有無礙故於平等中化物也雖我相是人
空他也一切助道法名甘露涅槃是甘露住處也故
菩薩且令眾生入甘露性復令得住甘露處也。


白佛住世諦得菩提下第三明平等果以故得菩提
果也問即難若以世諦得道世諦是虗妄不應得若
第一義得道第一義中無得不得佛答淨中以假名
故說得道也故得之言故於世諦也。


白佛何等是平等下第四釋平等義也佛答離有無
亦不著平等如此中偏俱捨始是平等也。
[010-0340a]


白佛佛於法身自在者須菩提謂餘人知未圓惑未
斷故未究平等故不能平等法到平等邊今智圓惑
盡應能行到也佛答汝見平境兩行智是能行有境
智二故佛此問也佛今約智境不二緣觀俱絕豈作
難耶上來明有無平等今明境智平等也。


白佛品我從佛聞義下第六明由平等不二故有一
切故門上來明有無平等今明境智平等境智不二
聽者逐作不二解故今明不等不二而不礙故佛力
於平等不二中說一切教門也問佛不說亦智有六
道何故言佛說方知答一者佛不說不知雖復是空
謂知六道而不知是空謂佛今二小名其是空謂也
二者空謂知耳不如實知如自外道見便總別一異
四種雖言知使竟不知觀日為總是便為四枝為然
別是使般若之總是則非者除別以何為總耶若別
是使者四枝百然則成百使本是一使遂成百使如
此總別為使者不可也若總別為一者使段中有使
之也若總別異者除別總故在也如此見使總別一
異四種故云雖云知使竟不知唯佛知也。


白佛是有為無為下第七於平等相須菩提故知平
等大有利益是故問佛也佛答中平等非有為無為
者數雖色相是法空故為物說二空也次問何等空
故一切法空此問不問十八空中用何物空乃問眾
人計空不同或言人空法不空或言法空人空但微
塵不空或言平等無空如便中無馬今菩薩用何等
[010-0340b]
空而今一切即佛答以畢竟空故一切法空也而云
一切法自相離者於一切中生有所得相則一切法
空矣初一問答釋說二空釋教意二問答文二空所
以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下第二正明諸法如化文為四明
一切如化無何下第二正明諸法如化不如化文為
四初明一切如化無化差別第二明一切法如化差
別第三明涅槃不如化第四明涅槃如化今是初於
意云何如化不如化者須菩提為新發意菩薩聞上
佛答一切法畢竟空心便驚故佛舉化答之諸法既
如化豈不定耶汝現見化人化人實畢竟空凡聖法
皆爾也空故一切空者十八空空諸法故言如化今
復空此化法故言空也問空此化何得是空空答人
皆知此化是空空此化即是空也於是法中即是聲
聞變化。


次下第二明雖同是化化義不同故有六種變化聲
聞四諦道品為變化乃至佛以十方等為變化煩惱
能起種種業為煩惱變化乘能得六道身為果變化
論云凡聖德論皆是變化垢果是凡化淨果是聖化
今於果中開為二化也。


白佛下第三明一往明無為法不如化上論凡聖皆
有為故如化也。


世尊如佛自設下第四論涅槃如化也然今云何始
行人設涅槃不如化為為最悟者皆如化此是一種
[010-0340c]
語耳自有為始行說生死涅槃法皆如化以始行之
生死虗妄相如化涅槃真實故如化為此始行則說
一切如化自他有為始行說生死如化涅槃實有不
如化云云本有今無耶者始行人聞涅槃亦空故生
斷見亦明涅槃本不有今不無何斷之有生死亦然。


常啼品第八十八



上第十既說方便自果今第二結勸脩行欲明其不
虗說必宜行故也兩品本意者初品若欲受法奉修
不復艱苦要以得為期者當知薩陀波崙差欲善死
大道不違法相說禪根緣有大利益者當知曇無竭
也故初品就行法者為名後品就說法者為目也今
就二品總開三段第一初求般若如薩陀波羅崙第
二於其求法之相第三結勸修行今是初文所以有
此品來者論生起云上品未明云何離始行菩薩令
知生死涅槃悉如化佛答諸法本有今無耶佛意明
性空非是難得雖知諸法本性清淨若能一心求者
必得薩陀婆崙即其人也為此因緣故說此品常啼
三釋一云其人小現時好啼故父母為之立字名曰
常啼此常啼是表菩薩大悲之相也二解此菩薩見
惡世眾生生老病死大悲心所以名常啼也餘經云
常悲常悅即其人也三解云其人十日空困林中悲
設天龍鬼神為其立字名常啼也今在大審音佛所
者一解云菩薩法無量其人雖曠劫積行猶未得佛
故為菩薩也二解久成佛如文殊之流為物故迹居
[010-0341a]
不足地也。


白佛下第二於其人求般若相為三三第一廣明其
人求法之相使物喜之二者佛精苦求法故得具足
聞三明聞科益諸三昧初中為二第一正明求法感
應二明尋善知識初中三感三應第一精誠致感空
聲應二悲啼致感空中佛現三得三昧感十方佛現
今初兩感兩應明其內忘身命外道名利故能感也
應中不觀有誡從是東行是觀也善念下是觀也誡
勿念內外外是五塵內是巳身內外無空性空不應
念也勿壞身相此細誡也是總身一異見有無皆壞
身相也色受想行勿壞別相也問空中聲聞應是誰
聲耶答一解佛菩薩天龍等愍云故應塵也二解云
是常啼善友作鬼神此鬼神又求佛道以曉示之始
如達善友鬼神示須達令往見佛也。


報空中聲下第二戒發三願一者一切眾生墮在無
明暗我為燃大智明二一切眾生有煩惱病我欲集
一切法藥三者一切眾生墮在耶道我今為求無上
道第四重應中正是觀觀中為二初重法次觀尊人
重法中初觀於三空生信次觀相心求若離般若為
二空合三空為般若也二空入道之要故先明也離
相求般若經久唯明離人相論解具明離人法二相
也。


當親近善知識下下第二觀尊尊釋中為二初觀次
誡也法中但觀不誡者初感中以誡意念故今不煩
[010-0341b]
也觀中先觀親近善友發於真善發相必得聞法次
明近善發得益觀尊欲報恩如文法以世利下第一
誡也初誡以世利者既觀親近好好師必滅名利明
身子始初為求法後詶名利也次觀覺魔此中有兩
師一者魔作五欲亂說法者弟子見之但取其法勿
見師受欲過天云假為法故令受者魔作五欲反為
亂於師弟而假託為法令受也若說法菩薩入實法
門下此是高行之人示受五欲為利眾生而無所詶
汝不應故行心意是不淨行師也後覺知魔事者第
三誡也脫重住高名重德之師不領錄汝者勿生怨
恨應自破慢心自責是我宿世罪報得小人故師不
領錄也非師過也。


爾時薩陀波崙下第二感應三有四句謂兩感兩應
也初感中三法譬合也我何不同空中聲者上但領
誡勸之言妄問三事一不同者近遠二不問者不問
所處三不問所從人所以妄問者先既大歡喜故便
妄問也譬中一子正喻波若也論云以三義喻也一
者戀人長大無得其力般若力得阿鞞成佛道又善
男子於父孝行終身無有異心般若於菩薩乃至成
佛終不遠也又父母見子則大喜菩薩見般若亦大
喜也然此大意取其受變不捨為喻也就應中為二
初秤歎安次答其三問今是初所以七日方應者自
少則精進未深遇多則然憂妨令故七日而應問間
空中既感佛現何不即為說般若耶答以其人與法
[010-0341c]
尚有深重因緣故佛不能度之問空中是何等佛答
有解云非真佛是諸化佛身及大菩薩化作佛取或
云即是真佛也所以引道過去本行安慰者然其自
責罪深於進業為妨故也從是東行不次答其三問
即三去此五百旬答其云當遠近問也有城名眾香
講其何處去問其不同東正但門何國土去故答之
也文為二初序國土二明人物須知此智是般若非
依非正依正二種方便此即是般若也勿言般若品
是心今此人物皆是般若用也示行般若故得此果
報勿言般若是空無有果也處所中為二先明通處
論眾香城次明別處即法尚害舍文處易知也問眾
香城在何處答過去佛滅後遺法未滅爾時佛法不
遍閻浮提故閻浮提中別有眾香國土也。


曇無竭與六萬千婇女下第二明示物先受俗樂次
明受樂此意顯般若能生世出世樂又異世樂故受
果說法行法故修因也又是引物也行般若具得世
出世二樂宜應之眾生聞般若但得於世樂者不即
行受也。


汝善男子下詶其第三當從誰聞般若問也。


爾時薩陀下第二重明感應也先感中為三法譬合
也譬中毒箭者以邪見云毒疑為箭以貪瞋等煩惱
毒除云必喪往身慧命以見善發說般若拔之也斷
有得心名斷諸有以也時薩陀下應即得諸三昧利
益為應也初以聲應次以形應亦以法應亦是心應
[010-0342a]
故色聲心皆是利物也論云得六萬三昧也諸法性
觀三昧者了法無生滅也法性不可得三昧者亦不
著無生滅觀也破無明三昧者由破無明故得上三
昧也破有多品無明只亦多也又伏無明亦名破也
離暗三昧者上破輕無明今破重無明也無相續三
昧者五陰一期念念相似相續故言無異也若生死
相異則斷相續此名為異也破六度鄣故云金剛三
昧者魔民恒欲見菩薩恒合轉之今其恒見菩薩好
事也。


住是諸三昧中下第三感應以三昧能感故十方佛
應也應中初安慰義本行菩薩道亦如今日懃汝勿
自謂薄福也次不見入於三昧者常啼既得諸三昧
故今破其著心即是略說般若也於佛法中信應下
重觀尊人重法也從三昧故不復也。


見諸佛下大段第二更勸尋善友求般若也五者一
因不見佛生疑二受身供養人即與彼為欲斷疑三
因賣身值善友得財心因財正往覓善知識五列所
至處中二種供養六者見善知識陳求法之誠請次
所疑今是利問既佛疑來去何故不入三昧請佛疑
答十方佛既言往尚是其善友故應問法尚不得同
也。


復作是念下第二賣身供養所以須供養一為他人
見其遠來空無有物則不生喜心故須供養具二者
欲引導眾人其是貧窮尚辦供養等云何而不行耶
[010-0342b]
二者欲明般若檀為其初問常啼得六萬三昧見十
方佛何故貧耶答其人雖有見佛之緣過去復少罪
生貧窮家故無財物二者雖生富家去家遠在深山
學道故不取財物也問賣身屬他誰供養善友耶一
解云寄他供養二解云此是及世身雖屬他許其前
供養聞般若便歸也今謂於市賣身則眾人無不感
其奇時必招致財物復得友人心是故賣身問魔何
故不煞常啼而惱亂之耶答魔不感其奇命但破其
求佛心也又天神法人無大罪不得害之若無此法
人無語者也問其在空林之時魔何不來耶答爾時
未得諸三昧未能決定忘身故不能動魔亦得諸三
昧能決定忘身故魔乃驚也小菩薩未能動魔巳得
無生亦不動魔將出魔境將入道門故魔來也長者
居士不聞自賣聲者此是居舍之士非四姓中居士
也長者女獨聞聲者一解是人不死因緣故其得聞
二解是法尚神力今其得取三云與常啼宿世善友
善根既深魔不能弊也問帝釋得他心智何不知其
心而來誡耶答天主但知世人心世人以作佛必非
其知二者雖知其心為欲發起眾人示希有事故誡
也大利第一利者十地為大利佛道第一利般若為
大利方便第一利者五度為大利般若為第一利也
時有長者女下第三值善友得財物也問長者女前
聞自賣何故不來答今見其奇特之事方始來耳前
有空言事來功故不來也此中少薩陀波崙略為女
[010-0342c]
說法謂因果真應自德化他今三法門可礙也與我
三菩提者二解一高去人心尊佛道更無異之故發
言便云得化也三解云天王既因苦之故知天主於
佛前無力以此語折之也身即平後後者五不可思
議中龍力尚不思議況復天耶以空中有魔故福業
力聚塵令身平復也女報母言我等亦隨喜是心歡
喜我終不斷其善根者此諸小難解論云女以父母
為法是聽不惜寶物亦隨喜心為之歎喜也。


是時長者女下第四正法香城為法尋善友也論云
五百女親屬及眾人見聞者皆苦相隨去也。


既入城下第五到所至處申二供養論解云善根深
人者從曇無竭聞般若善根淺者從經卷中故有金
牒書般若也此中又解云眾生所樂不同或見經卷
或樂聞法又解云鈍根人見曇無竭為白衣受五欲
法必眾護著治何為也說無著法是故於其經文為
此人也一解是十寶印印曇無竭手常自報將次解
是求佛道七大神王如金剛神之類守護金牒不令
魔等改汎其文故言七印也。


因曇無竭言下第六自護求法請決疑也。


法尚品第八十九



勸和道之人常如法尚故明此品論云鬱伽陀之法
咸以方便力生在眾香國土盛弘般若法故云法盛
若曇無竭此云法尚以其弘於大法而物宜欽尚秤
法尚也一解是生身菩薩利根智慧神通能利物無
[010-0343a]
疲二二是法身菩薩具足神通方便利物也彼土無
主以法尚為王故世出世樂具足也品初是第二彼
具足聞法就中為二第一為疑斷第二正說般若斷
疑即是明佛來云無來去明果我說般若妙法明因
義須知如此因果皆是般若未曾因果果悟般若般
若名果因怙般若名因也初中為二第一正為斷疑
二聞法歡喜報恩供養初中復為二第一廣明佛來
去無來去義第二例一切法來去見無來去義初中
為兩第一明來去無來去辨法身義二明無來去去
辨應身義初中為兩第一正明法身來去無來去二
結其得失初中為二第一正就法說名無來去二舉
譬重釋疑此明法身無來去應身有來去何得常云
般若經猶是天帝佛來明常佛但是第二即彼何得
言四時故皆是造唯涅槃方是本耶問今文意云如
法性無來去何時云法身無來去答汝不觀亦了文
言諸佛不可以色見法佛法身無來無去此與涅槃
華嚴更復異華嚴云欲令眾生生歡喜故現生王宮
故令眾生生戀慕吾示雙林滅如來法身實不出世
亦不涅槃何以故法身常住法界故也問若如此者
復還與常曰明應身無常住復何異耶答須得經意
為對薩陀波崙去來疑故云無去來耳而法身未曾
去來亦不曾無去來未曾常未曾無常亦非二諦內
亦非二諦外故百非不能非百是不能是能是所不
是非是亦不是非非所不非是非亦不非何者以正
[010-0343b]
法為身故名法身正法性遠離一切言語道一切起
不起未皆寂滅性豈得定是常彼又須識亦無去來
義今今只去來宛然而無去來勿言別有無去來異
去來異去來故經云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也
問薩陀波淪得諸三昧巳解法空何故不解佛無去
耶答始行之人雖總相知諸法空於佛身來能了語
是故疑也古來復有二解一云佛是世諦今言如是
佛者頑境何寧修行今來頑法耶是即真故耳復有
師用真諦為佛即用今文也論文中有二諦語世諦
則有佛第一義諦佛空今問為用二身為用二諦釋
今文耶答隨緣所宜何所礙耶答開有無方便則世
諦有佛第一義無佛世諦有去來第一義無去來故
有無去來無去來無皆是教門道未曾去來無去來
有無也若佛二身方便則如前釋問二諦是二身不
答他則不得也今論文中明二諦則是二身故言世
諦中隨眾生故以色身為佛第一義佛即是法身也。


譬如春來日下第二舉譬釋疑若佛無去來於諸數
法者何故明見有去來耶故明涅槃水有去來耶其
人云悟尚無涅槃水豈有來去尚無所見之佛況有
來去耶。


有人不知是法下第二結得失先結失次結得也問
施畜生尚得百倍報有何物虗食信施耶答今引能
生施主無覺果報名不虗食若生施虗妄有覺果報
名虗食也又食此食能令施主度生死為不虗食食
[010-0343c]
施主食竟不能度之名虗食也。


譬如大海中實下第二明無去來去來即是應身義
亦前明無去來破其有見今破無去來破其無見中
識中道即識佛大經云中道之法名為佛也論云亦
難有無二邊名為佛也二譬異者初譬正明感應因
緣次譬明因因緣果大海譬十方六道國土寶喻佛
四天下眾生福德因緣海山此寶四生福業因緣故
感佛也此寶雖生大海而有不得者佛雖為物出而
有見不見又大海有寶不惜身命一心去乃得不爾
不得眾生一心精進乃見佛不爾不見也空次然喻
者正因果因聲不從無因緣生亦不從少因緣生佛
身亦爾不從無因緣生謂無六度萬行亦不從不具
足萬行生也北人云上無來去是法身大海寶是應
身令報身然三佛不無此義也正法為身名為法佛
行因所得名為報佛應化眾生名為應佛佛未曾三
二隨眾生假名不失此義根音惑捍音蒲法乃出嵆
康琴賦也。


爾時釋提桓因下第二除疑報恩供養天主與華三
義一者天主受樂佛故道以華菩薩令供養法師二
者為欲引物常啼一心求佛道故得天供養餘人宜
應觀之三者如文釋明常啼得聞法故以華施之今
供養報恩也次常啼以身奉法尚者天主唯教其外
施其今行內施也長者女應以身施法尚而施常啼
者女人智恒不棄本師又且寂人誠論者向隨他心
[010-0344a]
女人著染也又自常啼得聞法故也以誠心屬我者
隨我分處如分心物也受以還施常啼者前為說法
生其慧也今受其施生其福也迴施者展轉生福無
窮也又顯法尚無貪著心也女本者屬常啼之遂其
本志也。


說法同況起入空下第二為說般若也為二初入定
為說法緣由二起定正為說法所以七年入定者定
既二則說法二深故也又上受欲無染故是受無所
受無受而受此是二不二義之明入定不說出定方
說無於入於入示不二二義平其文也又七年入定
者常啼及始行之人見法尚居家受五欲或言有染
故七年入深三昧則顯無所著也又真淨土常聞法
惡國土都不聞香城雜處或聞或不聞故七年不說
也又示世模軌願欲說法凡欲說法必須靜心也問
常啼云何能七年不坐臥耶答此時好世七年如今
七日又時人福德康健雖七年不以為患也又天神
護令不疲極也示末世彼尚七年今人云何不少時
精進耶求水不得何不剌血不出耶答魔見其決志
雖求水不得其心不異故不更惱之又恐魔五是成
菩薩行也上來數由魔故說希有事可以意知也善
不增智慧不照者令其於身自輕心生愛染則善根
不增以憂愁覆心故智慧不照如霞覆日其明不照
也問何以智法問七年應從定起答數有此事初來
不知令教見定故眾人云爾也又法尚初入定時自
[010-0344b]
誓云七年方於也。


諸法等故下第二正為說般若此文世門間故開為
七意初八門就諸法異相以顯般若般若諸法實相
也第二三門就譬喻歎般若無德不備第三一門歎
般若雖無德不備而無不久子第四二門歎般若無
心於物而能斷惑累第五第六三門明般若然性空
寂第七門般若不可思議諸法等故般若等者諸法
非等不等不知何以目之為破眾生不等病故歎以
為等也不言般若等故諸法等者恐惑者言諸法萬
化不等以般若力故今言良由諸法實性本來平等
故後若觀平等耳若諸法本不平等不生般若平等
觀良諸法本性平等故有人人平等觀也若無不平
等慧隨意說之第二門諸法離平等也本有不等故
有平等無不等故云無等也離等不等故其心不可
動故有第三門也所緣既覺觀心之淨故無論則念
想觀除也故有第四門也以緣觀俱寂心生怖畏今
明緣觀俱覺無一切皆無以何為畏耶第五明無畏
明無畏門也如此而了唯佛法有此味只是一味九
十六無此味又唯一解脫味無三乘味又唯一無所
得味更無味故云一味故有第一八門也或者便言
一道正味是一邊味異道是二邊如是三乘無得有
各邊故今明一切諸邊不可得故有第七門家此邊
般若歡生後明無生以聞無生便言生心須滅故說
無滅也。
[010-0344c]


如虗空下第二喻說上來明般若雖妙絕心行言說
詔斷而包含廣博故如虗空如大海如寶山也殊盡
云須彌一寶所成課黃金亦是曇及諸經謂四寶所
成九山繞其半四海在其下問上有三十三天宮日
月二十八宿等莊嚴之九寶山短須彌故言半海水
在山下須有天宮明莊嚴之相也般若亦爾未得具
足謂人天果報莊嚴得具足謂三乘於世莊嚴也如
虗空無分別者雖復德斯備而無所分別如虗空不
分別東西及遠近也色無邊下第四二門明般若順
遠法也上來明般若深妙恐學者秤其幽遠建故今
明則了身心邊蹤造不可得即是般若道遠乎哉即
事而真聖遠乎哉然之即神也如金剛等第五門明
般若雖能破一切惑而無心彈破如金剛隨疑惑破
之無增受心也無分別者成無心義也凡夫不得實
相故有分別也得實相故無也諸法性不可得者第
六門明般若然性虗實也初一句不見眾緣中有性
第二句既不見性亦不見眾緣第三句非性與緣皆
不可得故無人能作無法可作第七門以不可度曇
心不然行言不能述故最後明不可思議也。


即得諸法等三昧下第三聞法得益也法尚如行說
常啼如說行論三昧心說說不動三昧令悟還如來
昧而悟悟不異三昧也論云今從師同一心思惟名
三昧攝心不散智慧及名三昧也成論云爾時有二
種如實知名慧攝心名三昧也。
[010-0345a]


爾時佛告下第三結觀修行之般羅蜜深入佛智慧
者論云初地至七地名無生忍八地九地十地名深
入佛智得一切種智作佛也。


囑累品第九十



此下第二明付屬流通方便般若此品別而為論付
屬流通方便智慧與方便云何異耶答論云般若方
便無有二物隨用不同故開二耳如金剛與金更無
有異而善巧以金為釧故有金有釧二事不同也直
觀法無依無得無生無滅畢竟名實慧知空而空而
於空不證然度眾生備行諸行名方便也問方便治
何惑耶答論云直明般若惑生四事若疑若耶見也
若入涅槃若作佛今除耶見薩疑及入涅槃三惑是
為方便治惑用也宜聞說明般若畢念空無方便惑
生四種若畢念空無方便惑生四種若疑若耶見惑
入小乘涅槃言作佛若有方便則不生疑耶見不入
涅槃也決了作佛也若有方便治疑或三或也問何
故佛付屬流通耶答慈悲攝物何俟問耶佛尚破身
利益況法寶耶又上說空破有捨今何屬破空欲示
中道故付屬也問知付屬有利何故不付屬菩薩而
屬阿難阿難是聲聞人般若是菩薩法也答欲令物
信故阿難得總是佛從弟子又為給侍又是佛法弟
三師曰因緣身子乃是二佛但知其壽短故不付屬
也是故阿難所說人皆信受具如大經所辨法菩薩
皆有重任廣嚴自身調伏眷屬又誤能弘宣人不信
[010-0345b]
受故不付菩薩也菩薩知般若恩德自弘宣之不須
付屬阿難是小乘人不知般若恩是故佛付屬也問
若爾法華等付屬喜王等菩薩耶答法華明二乘作
佛是秘密法般若是顯現法顯現法易用秘密法難
用小藥師能用藥為藥大藥師乃用毒作藥也又有
共不共二般若不共般若付屬菩薩共者付聲聞也
問此般若定有幾偈而付屬答大般若十萬偈今萬
二千偈也問付屬阿難三藏三藏在屬山與迦葉結
集付阿難般若何處集耶答文殊將阿難結集未知
何處一云還在屬山二云是鐵圍山邊也問何不於
三藏中即結集般若耶三藏正有三十萬偈九百九
十萬言大乘則無量諸龍王等問經修羅問經有十
億萬偈佛非一身說一世說無量世巳說豈入三藏
小法中又教門名異大小不同故結集亦別也。


品為二初明付屬流通二大眾歡喜奉行初三第一
明慇懃付屬令尊重供養二明付屬阿難令流通不
絕三明付囑之意也今是初文問佛知阿難是弟子
何故今方問耶答二義一為簡真偽佛有偽弟子如
須那剎多為財寶故詐為弟子佛不為說於是反戒
言非弟子也又須尸為盜佛法故作為弟子是故今
問也二者釋疑諸外道謂阿難本事外道著草衣求
仙佛既是其親囑故不獲巳事佛也心實不信故今
問文釋外道疑也如用身口意惡業與有弟子口善
而心不善有心善有心善而身口不禪阿難具足故
[010-0345c]
現在三業事我我滅後以三業事般若也第二第三
者佛法不過三事不受佛語便是逆人金剛神便煞
之又過多則大過不足故但其三也汝莫忘莫失下
第一付囑令流通不斷絕也人子不能紹繼家業為
斷種人最為耻今小能流通般若則佛經於汝一身
上便斷亦是失中大也隨爾所時下第三付屬意也
以有利深故付屬耳。


佛說是經以下第二奉行也問無憂無喜是羅漢功
德尚無不喜云何言大喜答羅漢於四諦無疑於一
切法中皆疑今說般若破其種種疑心喜也盡此無
餘也。


大品經義疏卷第十


嘉元三年二月下旬候以東南院古本終交合切
了但彼本第二第四欠之間至第四卷者以真禪
院本補之第二卷者兩本共欠迄尋他本可書續
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