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d0040 黃帝內經素問補註釋文--王冰 (master)


[043-001a]
黄帝内經素問補註釋文卷之四十三榮一
    唐太僕令啓玄子王氷次註
    宋光禄卿直祕閣林億等校正
    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五常政大論篇下
黄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滿東
南右熱而左温其故何也
 面巽言也
岐伯曰隂陽之氣高下之理大小之異也
 高下謂地形大小謂隂陽之氣盛衰之異
[043-001b]
 今中原地形西北方高東南方下西方凉
 北方寒東方温南方熱氣化猶然矣
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故右熱而左

 陽精下降故地氣以温而和之於下矣陽
 氣生於東而盛於南故東方温而南方熱
 氣之多少明矣
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於上故左寒而右

 陰精奉上故地以寒而和之於上矣陰氣
[043-002a]
 生於西而盛於北故西方凉而北方寒君
 面巽而言臣面乾而對也○新校正云詳
 天地不足陰陽之說亦具陰陽應象大論
 中
是以地有高下氣有温凉高者氣寒下者氣

 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紀大論云至高之地
 冬氣常在至下之地春氣常在
故適寒凉者脹之温熱者瘡下之則脹已汗
之則瘡已此湊理開閉之常大小之異耳
[043-002b]
 西北東南言其大也夫以氣候驗之中原
 地形所居者悉以居高則寒處下則熱嘗
 試觀之高山多雪平川多雨高山多寒平
 川多熱則高下寒熱可徵見矣中華之地
 凡有高下之大者東西南北各三分也其
 一者自漢蜀江南至海也二者自漢江北
 至平遥縣也三者自平遥北山北至蕃界
 北海也故南分大熱中分寒熱兼半北分
 大寒南北分外寒熱尤極大熱之分其寒
 微大寒之分其熱微然而登涉極高山頂
[043-003a]
 則南面北面寒熱懸殊榮枯倍異也又東
 西高下之别亦三矣其一者自汧源縣西
 至沙州二者自開封縣西至汧源縣三者
 自開封縣東至滄海也故東分大温中分
 温凉兼半西分大凉大温之分其寒五分
 之二大凉之分其熱五分之二温凉分外
 温凉尤極變爲大暄大寒也約其大凡如
 此然九分之地寒極於東北熱極於西南
 九分之地其中有高下不同地高處則濕
 下處則燥此一方之中小異也若大而言
[043-003b]
 之是則高下之有二也何者中原地形西
 高北高東下南下今百川滿凑東之滄海
 則東南西北高下可知一爲地形高下故
 寒熱不同二則陰陽之氣有少有多故表
 温凉之異爾今以氣候驗之乃春氣西行
 秋氣東行冬氣南行夏氣北行以中分校
 之自開封至汧源氣候正與歷候同以東
 行校之自開封至滄海每一百里秋氣至
 晩一日春氣發早一日西行校之自汧源
 縣西至蕃界磧石其以南向及西北東南
[043-004a]
 者每四十里春氣發晩一日秋氣至早一
 日北向及東北西南者每一十五里春氣
 發晚一日秋氣至早一日南行校之川形
 有北向東北西南者每五百里○新校正
 云按别本作十五里○陽氣行晚一日陰
 氣行早一日南向及東南西北川每一十
 五里熱氣至早一日寒氣至晚一日廣平
 之地則每五十里陽氣發早一日寒氣至
 晩一日北行校之川形有南向及東南西
 北者每二十五里陽氣行晚一日陰氣行
[043-004b]
 早一日北向及東北西南川每一十五里
 寒氣至早一日熱氣至晩一日廣平之地
 則每二十里熱氣行晩一日寒氣至早一
 日大率如此然高處峻處冬氣常在平處
 下處夏氣常在觀其雪零草茂則可知矣
 然地土固有弓形川蛇形川月形川地勢
 不同生殺榮枯地同而天異凡此之類有
 離向丙向巽向乙向震向處則春氣早至
 秋氣晩至早晩校十五日有丁向坤向庚
 向兌向辛向乾向坎向艮向處則秋氣早
[043-005a]
 至春氣晩至早晩亦校二十日是所謂帶
 山之地也審觀向背氣候可知寒凉之地
 凑理開少而閉多閉多則陽氣不散故適
 寒凉腹必脹也濕熱之地凑理開多而閉
 少開多則陽氣發散故往温熱皮必瘡也
 下之則中氣不餘故脹已汗之則陽氣外
 泄故瘡已
帝曰其於壽夭何如
 言土地居人之壽夭
岐伯曰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
[043-005b]
 陰精所奉高之地也陽精所降下之地也
 陰方之地陽不妄泄寒氣外持邪不數中
 而正氣堅守故壽延陽方之地陽氣耗散
 發泄無度風濕數中眞氣傾竭故夭折即
 事驗之今中原之境西北方衆人壽東南
 方衆人夭其中猶各有微甚爾此壽夭之
 大異也方者審之乎
帝曰善其病者治之奈何岐伯曰西北之氣
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温之所謂同病異
治也
[043-006a]
 西方北方人皮膚閉腠理宻人皆食熱故
 宜散宜寒東方南方人皮膚踈腠理開人
 皆食冷故宜收宜温散謂温浴使中外條
 達收謂温中不解表也今土俗皆反之依
 而療之則反甚矣○新校正云詳分方爲
 治亦具異法方宜論中
故曰氣寒氣凉治以寒凉行水漬之氣温氣
熱治以温熱强其内守必同其氣可使平也
假者反之
 寒方以寒熱方以熱温方以温凉方以凉
[043-006b]
 是正法也是同氣也行水漬之謂湯浸漬
 也平謂平調也若西方北方有冷病假熱
 方温方以除之東方南方有熱疾須凉方
 寒方以療者則反上正法以取之
帝曰善一州之氣生化壽夭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勢使然也崇高則陰氣
治之污下則陽氣治之陽勝者先天陰勝者
後天
 先天謂先天時也後天謂後天時也悉言
 天地生化榮枯零落之先後也物既有之
[043-007a]
 人亦如然
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帝曰其有壽夭乎
岐伯曰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地之小大
異也小者小異大者大異
 大謂東南西北相遠萬里許也小謂居所
 高下相近二十里三十里或百里許也地
 形高下懸倍不相計者以近爲小則十里
 二十里高下平慢氣相接者以遠爲小則
 三百里二百里地氣不同生乃異也
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陰陽更勝氣之先
[043-007b]
後人之壽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氣

 不明天地之氣又昩陰陽之候則以壽爲
 夭以夭爲壽雖盡上聖救生之道畢經脉
 藥石之妙猶未免世中之誣斥也
帝曰善其歲有不病而藏氣不應不用者何
也岐伯曰天氣制之氣有所從也
 從謂從事於彼不及營於私應用之
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少陽司天火氣下臨
肺氣上從白起金用草木眚火見燔焫革金
[043-008a]
且耗大暑以行咳嚏鼽衂鼻窒曰瘍寒熱胕

 寅申之歲侯也臨謂御於下從謂從事於
 上起謂價高於市用謂用行刑罰也臨從
 起用同之革謂皮革亦謂革易也金謂器
 屬也耗謂費用也火氣燔灼故曰生瘡瘡
 身瘡也瘍頭瘡也寒熱謂先寒而後熱則
 瘧疾也肺爲熱害水且救之水守肺中故
 爲胕腫胕腫謂腫滿按之不起此天氣之
 所生也○新校正云詳注云故曰生瘡瘡
[043-008b]
 身瘡也瘍頭瘡也今經只言曰瘍疑經脫
 一瘡之别本曰字作口
風行於地塵沙飛揚心痛胃脘痛厥逆鬲不
通其主暴速
 厥陰在泉故風行於地凡淫所勝故是病
 生焉少陽厥陰其化急速故病氣起發疾
 速而爲故云其主暴速此地氣不順而生
 是也○新校正云詳厥陰與少陽在泉言
 其主暴速其發機速故不言甚則某病也
陽明司天燥氣下臨肝氣上從蒼起木用而
[043-009a]
立土乃眚凄滄數至木伐草萎脅痛目赤掉
振鼓栗筋痿不能乆立
 卯酉之歲候也木用亦謂木功也凄滄大
 凉也此病之起天氣生焉
暴熱至土乃暑陽氣鬱發小便變寒熱如瘧
甚則心痛火行干槁流水不氷蟄蟲乃見
 少陰在泉熱盛於地而爲是也病之所有
 地氣生焉
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心氣上從而火且明
 新校正云詳火且明三字當作火用二字
[043-009b]
丹起金乃眚寒清時舉勝則水冰火氣高明
心熱煩嗌乾善渴鼽嚏喜悲數欠熱氣妄行
寒乃復霜不時降善忘甚則心痛
 辰戌之歲候也寒清時舉太陽之令也火
 氣高明謂燔灼於物也不時謂太早及偏
 害不循時令不普及於物也病之所起天
 氣生焉
土乃潤水豐衍寒客至沉陰化濕氣變物水
飲内蓄中滿不食皮𤸷肉苛筋脉不利甚則
胕腫身後癰
[043-010a]
 太陰在泉濕盛於地而爲是也病之源始
 地氣生焉○新校正云詳身後癰當作身
 後難
厥陰司天風氣下臨脾氣上從而土且隆黄
起水乃眚土用革體重肌肉萎食减口爽風
行大虚雲物摇動目轉耳鳴
 巳亥之歲候也土隆土用革謂土氣有用
 而革易其體亦謂土功事也雲物摇動是
 謂風高此病所生天之氣也
火縱其暴地乃暑大熱消爍赤沃下蟄蟲數
[043-010b]
見流水不冰
 少陽在泉火成於地而爲是也病之宗兆
 地氣生焉
其發機速
 少陽厥陰之氣變化卒急其爲疾病速若
 發機故曰其發機速
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白起金用草
木眚喘嘔寒熱嚏鼽衂鼻窒大暑流行
 子午之歲候也熱司天氣故是病生天氣
 之作也
[043-011a]
甚則瘡瘍燔灼金爍石流
 天之交也
地乃燥凄滄數至脅痛善太息肅殺行草木

 變謂變易客質也脅痛太息地氣生也
太隂司天濕氣下臨腎氣上從黑起水變
 新校正云詳前後文此少火乃眚三字
埃冒雲雨胷中不利隂痿氣大衰而不起不

 新校正云詳不用二字當作水用
[043-011b]
當其時反腰脽痛動轉不便也
 丑未之歲候也水變謂甘泉變鹹也埃土
 霧也冒不分遠也雲雨土化也脽謂臀肉
 也病之有者天氣生焉
厥逆
 新校正云詳厥逆二字疑當連上文
地乃藏陰大寒且至蟄蟲早附心下否痛地
裂冰堅少腹痛時害於食乘金則止水增味
廼鹹行水減也
 止水井泉也行水河渠流注者也止水雖
[043-012a]
 長廼變常甘美而爲鹹味也病之有者地
 氣生焉○新校正云詳太陰司天之化不
 言甚則病某而云當其時又云乘金則云
 云者與前條互相發明也
帝曰歲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何氣使然岐
伯曰六氣五類有相勝制也同者盛之異者
衰之此天地之道生化之常也故厥隂司天
毛蟲靜羽蟲育介蟲不成
 謂乙巳丁巳己巳辛巳癸巳乙亥丁亥己
 亥辛亥癸亥之歲也靜无聲也亦謂靜退
[043-012b]
 不先用事也羽爲火蟲氣同地也火制金
 化故介蟲不成謂白色有甲之蟲少孕育
 也
在泉毛蟲育倮蟲耗羽蟲不育
 地氣制土黄倮耗損歲乘木運其又甚也
 羽蟲不育少陽自抑之是則五寅五申歲
 也凡稱不育不成皆謂少非悉无也
少陰司天羽蟲靜介蟲育毛蟲不成
 謂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甲午丙午戊
 午庚午壬午之歲也靜謂胡越燕百舌鳥
[043-013a]
 之類也是歲黑色毛蟲孕育少成
在泉羽蟲育介蟲耗不育
 地氣制金白介蟲不育歲乗火運斯復甚
 焉是則五卯五酉歲也○新校正云詳介
 蟲耗以少陰在泉火剋金也介蟲不育以
 陽明在天自抑之也
太陰司天倮蟲靜鱗蟲育羽蟲不成
 是謂乙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乙未丁未
 己未辛未癸未之歲也倮蟲者謂人及蝦
 蟆之類也羽蟲謂青緑色者則鸚鵡鴷鳥
[043-013b]
 翠碧鳥之類諸青緑色之有羽者歲乘金
 運其復甚哉
在泉倮蟲育鱗蟲
 新校正云詳此少一耗字
不成
 地氣制水黑鱗不育歲乘土運而又甚焉
 是則五辰五戌是也
少陽司天羽蟲靜毛蟲育倮蟲不成
 謂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甲申丙申戊
 申庚申壬申之歲也倮蟲謂青緑色者也
[043-014a]
 羽蟲謂黑色諸有羽翼者則越燕百舌鳥
 之類是也
在泉羽蟲育介蟲耗毛蟲不育
 地氣制金白介耗損歲乘火運其又甚也
 毛蟲不育天氣制之是則五巳五亥歲也
陽明司天介蟲靜羽蟲育介蟲不成
 謂乙卯丁卯已卯辛卯癸卯乙酉丁酉已
 酉辛酉癸酉之歲也羽爲火蟲故蕃育也
 介蟲諸有赤色甲殻者也赤介不育天氣
 制之
[043-014b]
在泉介蟲育毛蟲耗羽蟲不成
 地氣制木黑毛蟲耗歲乗金運損復甚焉
 是則五子五午歲也羽蟲不就以上見少
 陰也
太陽司天鱗蟲靜倮蟲育
 謂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丙戌甲戌戊
 戌庚戌壬戌歲也倮蟲育地氣同也鱗蟲
 靜謂黄鱗不用也是歲雷霆少舉以天氣
 抑之也○新校正云詳此當云鱗蟲不成
在泉鱗蟲耗倮蟲不育
[043-015a]
 天氣制勝黄黑鱗耗是則五丑五未歲也
 ○新校正云詳此當爲鱗蟲育羽蟲耗倮
 蟲不育注中鱗字亦當作羽
諸乘所不成之運則甚也
 乘木之運倮蟲不成乘火之運介蟲不成
 乘土之運鱗蟲不成乘金之運毛蟲不成
 乘水之運羽蟲不成當是歲者與上文同
 悉少能孕育也斯并運與氣同者運乗其
 勝復遇天符及歲會者十孕不全一二也
故氣主有所制歲立有所生地氣制己勝天
[043-015b]
氣制勝己天制色地制形
 天氣隨已不勝者制之謂制其色也地氣
 隨己所勝者制之謂制其形也故又曰天
 制色地制形焉是以天地之間五類生化
 互有所勝互有所化互有所生互有所制
五類衰盛各隨其氣之所宜也
 宜則蕃息
故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此氣之常也
 天地之間有生之物凡此五類也五謂毛
 羽倮鱗介也故曰毛蟲三百六十麟爲之
[043-016a]
 長羽蟲三百六十鳳爲之長倮蟲三百六
 十人爲之長鱗蟲三百六十龍爲之長介
 蟲三百六十龜爲之長凡諸有形蚑行飛
 走喘息胎息大小高下青黄赤白黑身被
 毛羽鱗介者通而言之皆謂之蟲矣不貝
 是四者皆謂倮蟲凡此五物皆有胎生卵
 生濕生化生因人致問言及五類也
所謂中根也
 生氣之根本發自身形之中中根也非是
 五類則生氣根系悉因外物以成立去之
[043-016b]
 則生氣絶矣
根於外者亦五
 謂五味五色類也然木火土金水之形類
 悉假外物色藏乃能生化外物既去則生
 氣離絶故皆是根於外也○新校正云詳
 注中色藏二字當作已成
故生化之别有五氣五味五色五類五宜也
 然是二十五者皆中根外悉有之五氣謂
 臊焦香腥腐也五味謂酸苦甘辛鹹也五
 色謂青黄赤白黑也五類有二矣其一者
[043-017a]
 謂毛羽倮鱗介其二者謂燥濕液堅軟也
 夫如是等於萬物之中互有所宜也
帝曰何謂也岐伯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
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絶
 諸有形之類根於中者生源繫天其所動
 浮皆神氣爲機發之主故其所爲也物莫
 之知是以神捨去則機發動用之道息矣
 根於外者生源繫地故其所生長化成收
 藏皆爲造化之氣所成立故其所出也物
 亦莫之知是以氣止息則生化結成之道
[043-017b]
 絶滅矣其木火土金水燥濕液堅柔雖常
 性不易及乎外物去生氣離根化絶止則
 其常體性顔色皆必小變移其日也○新
 校正云按六微㫖大論云岀入廢則神機
 化滅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岀入則無
 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
 藏
故各有制各有勝各有生各有成
 根中根外悉如是
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同異不足以言生
[043-018a]
化此之謂也
 新校正云按六節藏象論云不知年之所
 加氣之盛衰虚實之所起不可以爲工矣
帝曰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
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
 始謂始發動散謂流散於物中布謂布化
 於結成之形所終極於收藏之用也故始
 動而生化流散而有形布化而成結終極
 而萬象皆變也即事驗之天地之間有形
 之類其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强凡如此類
[043-018b]
 皆謂變易生死之時形質是謂氣之終極
 ○新校正云按天元紀大論云物生謂之
 化物極謂之變又六微㫖大論云物之生
 從於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相薄成敗之
 所由也
然而五味所資生化有薄厚成熟有少多終
始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地氣制之也非天
不生地不長也
 天地雖無情於生化而生化之氣自有異
 同爾何者以地體之中有六入故也氣有
[043-019a]
 同異故有生有化有不生有不化有少生
 少化有廣生廣化矣故天地之間無必生
 必化必不生必不化必少生少化必廣生
 廣化也各隨其氣分所好所惡所異所同
 也
帝曰願聞其道岐伯曰寒熱燥濕不同其化

 舉寒熱燥濕四氣不同則温清異化可知
 之矣
故少陽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
[043-019b]
穀蒼丹
 巳亥歲氣化也夫毒者皆五行慄盛暴烈
 之氣所爲也今火在地中其氣正熱寒毒
 之物氣與地殊生死不同故生少也火制
 金氣故味辛者不化也少陽之氣上奉厥
 陰故其歲化苦與酸也六氣主歲唯此歲
 通和木火相承故無間氣也苦丹地氣所
 化酸蒼天氣所生也余所生化悉有上下
 勝剋故皆有間氣矣
陽明在泉濕毒不生其味酸其氣濕
[043-020a]
 新校正云詳在泉六惟陽明與太陰在泉
 之歲云其氣濕其氣熱蓋以濕燥未見寒
 温之氣故再云其氣也
其治辛苦甘其穀丹素
 子午歲氣化也燥在地中其氣涼清故濕
 温毒藥少生化也金木相制故味酸者少
 化也陽明之氣上奉少陰故其歲化辛與
 苦也辛素地氣也苦丹天氣也甘間氣也
 所以間金火之勝剋故兼治甘
太陽在泉熱毒不生其味苦其治淡鹹其穀
[043-020b]
黅秬
 丑未歲氣化也寒在地中與熱殊化故其
 歲物熱毒不生木勝火味故當苦也太陽
 之氣上奉太陰故其氣化生淡鹹也太陰
 土氣上生於天氣遠而高故甘之化薄而
 爲淡也所以淡亦屬甘甘之類也淡黅天
 化也鹹秬地化也黅黄也○新校正云詳
 注云味故當苦當作故味苦者不化傳寫
 誤也
厥陰在泉清毒不生其味甘其治酸苦其穀
[043-021a]
蒼赤
 寅申歲氣化也温在地中與清殊性故其
 歲物清毒不生木勝其土故味甘少化也
 厥隂之氣上合少陽所合之氣既无乖忤
 故其治化酸與苦也酸蒼地化也苦赤天
 化也氣无勝剋故不間氣以甘化也
其氣專其味正
 厥隂少陽在泉之歲皆氣化專一其味純
 正然餘歲悉上下有勝剋之氣故皆有間
 氣間味矣
[043-021b]
少陰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辛苦甘其
穀白丹
 卯酉歲氣化也熱在地中與寒殊化故其
 歲藥寒毒甚微火氣爍金故味辛少化與
 少陰陽明主天主地故其所治苦與辛焉
 苦丹爲地氣所生辛白爲天氣所生甘間
 氣殊化以間止剋伐也
太陰在泉燥毒不生其味鹹其氣熱其治甘
鹹其穀黅秬
 辰戌歲氣化也地中有濕與燥不同故乾
[043-022a]
 毒之物不生化也土制於水故味鹹少化
 也太陰之氣上承太陽故其歲化甘與鹹
 也甘黅地化也鹹秬天化也寒濕不爲大
 忤故間氣同而氣熱者應之
化淳則鹹守氣專則辛化而俱治
 淳和也化淳謂少陽在泉之歲也火來居
 水而反能化育是水鹹自守不與火爭化
 也氣專謂厥陰在泉之歲也木居於水而
 復下化金不受害故辛復生化與鹹俱王
 也唯此兩歲上下之氣無剋伐之嫌故辛
[043-022b]
 得與鹹同應王而生化也餘歲皆上下有
 勝剋之變故其中間甘味兼化以緩其制
 抑餘苦鹹酸三味不同其生化也故天地
 之間藥物辛甘者多也
故曰補上下者從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
寒熱盛衰而調之
 上謂司天下謂在泉也司天地氣太過則
 逆其味以治之司天地氣不及則順其味
 以和之從順也
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過能毒者
[043-023a]
以厚藥不勝毒者以薄藥此之謂也
 上取謂以藥制有過之氣也制而不順則
 吐之下取謂以迅疾之藥除下病攻之不
 去則下之内取謂食及以藥内之審其寒
 熱而調之外取謂藥熨令所病氣調適也
 當寒反熱以冷調之當熱反寒以温和之
 上盛不已吐而脫之下盛不已下而奪之
 謂求得氣過之道也藥厚薄謂氣味厚薄
 者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胃厚色黑
 大骨肉肥者皆勝毒其瘦而薄胃者皆不
[043-023b]
 勝毒又按異法方宜論云西方之民陵居
 而多風水土剛强不衣而褐薦華食而脂
 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内其治
 宜毒藥
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
中傍取之
 下取謂寒逆於下而熱攻於上不利於下
 氣盈於上則温下以調之上取謂寒積於
 下温之不去陽藏不足則補其陽也傍取
 謂氣并於左則藥熨其右氣并於右則藥
[043-024a]
 熨其左以和之必隨寒熱爲適凡是七者
 皆病無所逃動而必中斯爲妙用矣
治熱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熱凉而行之治
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熱而行之
 氣性有剛柔形證有輕重方用有大小調
 制有寒温盛大則順氣性以取之小軟則
 逆氣性以伐之氣殊則主必不容力倍則
 攻之必以是則謂湯飲調氣之制也○新
 校正云按至眞要大論云熱因寒用寒因
 熱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
[043-024b]
 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
 可使必已
故消之制之吐之下之補之寫之久新同法
 量氣盛虚而行其法病之新久無異道也
帝曰病在中而不實不堅且聚且散奈何岐
伯曰悉乎哉問也无積者求其藏虚則補之
 隨病所在命其藏以補之
藥以祛之食以隨之
 食以无毒之藥隨湯丸以迫逐之使其盡
 也
[043-025a]
行水漬之和其中外可使畢已
 中外通和氣無流礙則釋然消散眞氣自
 平
帝曰有毒無毒服有約乎岐伯曰病有乆新
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下品藥毒毒之大也
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中品藥毒次於下也
小毒治病十去其八
[043-025b]
 上品藥毒毒之小也
無毒治病十去其九
 上品中品下品無毒藥悉謂之乎
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大毒之性烈其爲傷也多小毒之性和其
 爲傷也少常毒之性減大毒之性一等加
 小毒之性一等所傷可知也故至約必止
 之以待來證爾然無毒之藥性雖平和久
 而多之則氣有偏勝則有偏絶乆攻之則
 藏氣偏弱既弱且困不可長也故十去其
[043-026a]
 九而止服至約已則以五穀五肉五果五
 菜隨五藏宜者食之已盡其餘病藥食兼
 行亦通也○新校正云按藏氣法時論云
 毒藥攻邪五穀爲養五果爲助五畜爲益
 五菜爲充
不盡行復如法
 法謂前四約也餘病不盡然再行之毒之
 大小至約而止必無過也
必先歲氣無伐天和
 歲有六氣分主有南面北面之政先知此
[043-026b]
 六氣所在人脉至尺寸應之太陰所在其
 脉沉少陰所在其脉鈎厥陰所在其脉弦
 太陽所在其脉大而長陽明所在其脉短
 而濇少陽所在其脉大而浮如是六脉則
 謂天和不識不知呼爲寒熱攻寒令熱脉
 不變而熱疾已生制熱令寒脉如故而寒
 病又起欲求其適安可得乎夭枉之來率
 由於此
無盛盛無虚虚而遺人夭殃
 不察虚實但思攻擊而盛者轉盛虚者轉
[043-027a]
 虚萬端之病從兹而甚眞氣日消病勢日
 侵殃咎之來苦天之興難可逃也悲夫
無致邪無失正絶人長命
 所謂伐天和也攻虚謂實是則致邪不識
 藏之虚斯爲失正氣既死則爲死之由矣
帝曰其乆病者有氣從不康病去而瘠奈何
 從謂順也
岐伯曰昭乎哉聖人之問也化不可代時不
可違
 化謂造化也代大匠斫猶傷其手况造化
[043-027b]
 之氣人能以力代之乎夫生長收藏各應
 四時之化雖巧智者亦無能先時而致之
 明非人力所及由是觀之則物之生長收
 藏化必待其時也物之成敗理亂亦待其
 時也物既有之人亦宜然或言力必可致
 而能代造化違四時者妄也
夫經絡以通血氣以從復其不足與衆齊同
養之和之靜以待時謹守其氣無使傾移其
形乃彰生氣以長命曰聖王故大要曰無代
化無違時必養必和待其來復此之謂也帝
[043-028a]
曰善
 大要上古經法也引古之要㫖以明時化
 之不可違不可以力代也


黄帝内經素問補註釋文卷之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