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d0040 黃帝內經素問補註釋文--王冰 (master)


[031-001a]
黄帝内經素問補註釋文卷之三十一宜七
    唐太僕令啓玄子王氷次註
    宋光禄卿直祕閣林億等校正
    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刺志論篇
黄帝問曰願聞虚實之要岐伯對曰氣實形
實氣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陰陽應象大論曰形歸氣由是故虚實同
 焉反謂不相合應失常平之候也形氣相
 反故病生氣謂脉氣形謂身形也
[031-001b]
穀盛氣盛穀虚氣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靈樞經曰榮氣之道内穀爲實穀入於胃
 氣傳與肺精專者上行經隧由是故穀氣
 虚實占必同焉候不相應則爲病也○新
 校正云按甲乙經實作寳
脉實血實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脉者血之府故虚實同焉反不相應則爲
 病也
帝曰如何而反岐伯曰氣虚身熱此謂反也
 氣虚爲陽氣不足陽氣不足當身寒反身
[031-002a]
 熱者脉氣當盛脉不盛而身熱證不相符
 故謂反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氣盛
 身寒氣虚身熱此謂反也當補此四字
穀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
 胃之所出者穀氣而布於經脉也穀入於
 胃脉道乃散今穀入多而氣少者是胃氣
 不散故謂反也
穀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
 胃氣外散肺并之也
脉盛血少此謂反也脉少血多此謂反也
[031-002b]
 經脉行氣絡脉受血經氣入絡絡受經氣
 候不相合故皆反常也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虚身熱得之傷暑
 傷謂觸冒也寒傷形故氣盛身寒熱傷氣
 故氣虚身熱
穀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
 脫血則血虚血虚則氣盛内鬱化成津液
 流入下焦故云濕居下也
穀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
 胃氣不足肺氣下流於胃中故邪在胃然
[031-003a]
 肺氣入胃則肺氣不自守氣不自守則邪
 氣從之故云邪在胃及與肺也
脉小血多者飲中熱也
 飲謂留飲也飲留脾胃之中則脾氣溢脾
 氣溢則發熱中
脉大血少者脉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
 風氣盛滿則水漿不入於脉
夫實者氣入也虚者氣出也
 入爲陽出爲陰陰生於内故出陽生於外
 故入
[031-003b]
氣實者熱也氣虚者寒也
 陽盛而陰内拒故熱陰盛而陽外微故寒
入實者左手開針空也入虚者左手閉針空

 言用針之補寫也右手持針左手捻穴故
 實者右手開針空以寫之虚者左手開針
 空以補之也捻音/涅
   針解篇
黄帝問曰願聞九鍼之解虚實之道岐伯對
曰刺虚則實之者鍼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
[031-004a]
而泄之者鍼下寒也氣虚乃寒也菀陳則除
之者出惡血也
 菀積也陳乆也除去也言絡脉之中血積
 而乆者針刺而除去之也
邪盛則虚之者出針勿按
 邪者不正之目非本經氣是則謂邪非言
 鬼毒精邪之所勝也出鍼勿按穴俞且開
 故得經虚邪氣發泄也
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徐則
虚者疾出針而徐按之
[031-004b]
 徐出謂得經氣已乆乃出之疾按謂針出
 穴已速疾按之則眞氣不泄經脉氣全故
 徐而疾乃實也疾出針謂針入穴已至於
 經脉即疾出之徐按謂針出穴已徐緩按
 之則邪氣得泄精氣復固故疾而徐乃虚
 也
言實與虚者寒温氣多少也
 寒温謂經脉陰陽之氣也
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言其冥昧不可即而知也夫不可即知故
[031-005a]
 若無慧然神悟故若有也
察後與先者知病先後也
 知病先後乃補寫之
爲虚與實者工勿失其法
 針經曰經氣已至愼守勿失此之謂也○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若有若亡爲虚與
 實
若得若失者離其法也
 妄爲補寫離亂大經誤補實者轉令若得
 誤寫虚者轉令若失故曰若得若失也針
[031-005b]
 經曰無實實無虚虚此其誡也○新校正
 云詳自篇首至此與太素九針解篇經同
 而解異二經互相發明也
虚實之要九針最妙者爲其各有所宜也
 熱在頭身宜鑱針肉分氣滿宜員針脉氣
 虚少宜鍉針寫熱出血發泄固病宜鋒針
 破癰腫出膿血宜䤵針調陰陽去暴痹宜
 員利針治經絡中痛痹宜毫針痹深居骨
 解腰脊節腠之間者宜長針虚風舍於骨
 解皮膚之間宜大針此之謂各有所宜也
[031-006a]
 ○新校正云按别本䤵一作鈹鍉音/氐
補寫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
 氣當時刻謂之開已過未至謂之闔時刻
 者然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
 氣在少陽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四
 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不已氣行不已如是
 則當刻者謂之開過刻及未至者謂之闔
 也針經曰謹候其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
 逢時此所謂補寫之時也○新校正云詳
 自篇首至此文出靈樞經素問解之互相
[031-006b]
 發明也甲乙經補寫之時以針爲之者此
 脫此四字
九針之名各不同形者鍼窮其所當補寫也
 各不同形謂長短鋒穎不等窮其補寫謂
 各隨其療而用之也○新校正云按九針
 之形今具甲乙經
刺實須其虚者留鍼陰氣隆至乃去針也刺
虚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鍼下熱乃去針也
 言要以氣至而有效也
經氣已至愼守勿失者勿變更也
[031-007a]
 變謂變易更謂改更皆變法也言得氣至
 必宜謹守無變其法反招損也
淺深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
 志一爲意志意皆行針之用也
近遠如一者深淺其候等也
 言氣雖近遠不同然其側候皆以氣至而
 有效也
如臨深淵者不敢墯也
 言氣候補寫如臨深淵不敢墯慢失補寫
 之法也
[031-007b]
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
 壯謂持鍼堅定也鍼經曰持鍼之道堅者
 爲實則其義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實
 字作寳
神無營於衆物者靜志觀病人無左右視也
 目絶妄視心專一務則用之必中無惑誤
 也○新校正詳從刺實須其虚至此文見
 寳命全形論此又爲之解亦互相發眀也
義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
 正指直刺針無左右
[031-008a]
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氣易行

 檢彼精神令無散越則氣爲神使中外易
 調也
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謂跗之者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跗之作低胻太素
 作付之按骨空論跗之疑作跗上
舉膝分易見也
 三里穴名正在膝下三寸胻外兩筋肉分
 間極重按之則足跗上動脉止矣故曰舉
[031-008b]
 膝分易見
巨虚者蹻足胻獨陷者
 巨虚穴名也蹻謂舉也取巨虚下廉當舉
 足取之則胻外兩筋之間陷下也
下廉者陷下者也
 欲知下廉穴者胻外兩筋之間獨陷下者
 則其處也
帝曰余聞九鍼上應天地四時陰陽願聞其
方令可傳於後世以爲常也岐伯曰夫一天
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
[031-009a]
形亦應之鍼各有所宜故曰九鍼
 新校正云詳此文與靈樞經相出入
人皮應天
 覆蓋於物天之象也
人肉應地
 柔厚安靜地之象也
人脉應人人筋應時
 人脉應人者盛衰變易人之象也人筋應
 時者堅固貞定時之象也
人聲應音
[031-009b]
 備五音故
人陰陽合氣應律
 交會氣通相生無替則律之象○新校正
 云按别本氣一作度
人齒面目應星
 人面應七星者所謂面有七孔應之也○
 新校正云詳此注乃全元起之辭也
人出入氣應風
 動出往來風之象也
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
[031-010a]
 身形之外野之象也
故一鍼皮二鍼肉三鍼脉四鍼筋五鍼骨六
鍼調陰陽七鍼益精八鍼除風九鍼通九竅
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各有所主也
 一鑱針二員針三鍉針四鋒針五䤵針六
 員利針七毫針八長針九大針○新校正
 云按别本䤵一作鈹
人心意應八風
 動靜不形風之象也
人氣應天
[031-010b]
 運行不息天之象也
人髮齒耳目五聲應五音六律
 髮齒生長耳目清通五聲應同故應五音
 及六律也
人陰陽脉血氣應地
 人陰陽有交會生成脉血氣有虚盈盛衰
 故應地也
人肝目應之九
 肝氣通目木生數三三而三之則應之九
 也
[031-011a]
九竅三百六十五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無此七字
人一以觀動靜天二以候五色七星應之以
候髮毋澤五音一以候宫商角徵羽六律有
餘不足應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餘九野一
節俞應之以候閉節三人變一分人候齒泄
多血少十分角之變五分以候緩急六分不
足三分寒關節第九分四時人寒温燥濕四
時一應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
 此一百二十四字蠹簡爛文義理殘缺莫
[031-011b]
 可尋究而上古書故且載之以佇後之具
 本也○新校正云詳王氏云一百二十四
 字今有一百二十三字又亡一字
   長刺節論篇
刺家不診聽病者言在頭頭疾痛爲藏針之
 藏猶深也言深刺之故下文曰○新校正
 云按全元起本云爲針之無藏字
刺至骨病已上無傷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皮者針之道故刺骨無傷骨肉及皮也
陰刺入一傍四處治寒熱
[031-012a]
 頭有寒熱則用陰刺法治之陰刺謂卒刺
 之如此數也○新校正云按别本卒刺一
 作平刺按甲乙經陽刺者正内一傍内四
 陰刺者左右卒刺之此陰刺疑是陽刺
深專者刺大藏
 寒熱病氣深專攻中者當刺五藏以拒之
迫藏刺背背俞也
 迫近也漸近於藏則刺背五藏之俞也
刺之迫藏藏會
 言刺近於藏者何也以是藏氣之會發也
[031-012b]
腹中寒熱去而止
 言刺背俞者無問其數要以寒熱去乃止
 鍼
與刺之要發鍼而淺出血
 若與諸俞刺之則如此
治腐腫者刺腐上視癰小大深淺刺
 腐腫謂腫中肉腐敗爲膿血者癰小者淺
 刺之癰大者深刺之○新校正云按全元
 起本及甲乙經腐作癰
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針爲故正
[031-013a]
 癰之大者多出血癰之小者但直針之而
 已○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刺大者多而
 深之必端内針爲故正也此文云小者深
 之疑此誤
病在少腹有積刺皮𩩻以下至少腹而止刺
俠脊兩傍四椎間刺兩髂髎季脅肋間導腹
中氣熱下已
 少腹積謂寒熱之氣結積也皮𩩻謂齊下
 同身寸之五寸横約文審刺而勿過深之
 刺禁論曰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
[031-013b]
 滿由此故不可深之矣俠脊四椎之間據
 經無俞恐當云五椎間五椎之下兩傍正
 心之俞心應少腹故當言之間也髂謂腰
 骨髎一爲髀字形相近之誤也髎謂居髎
 腰側穴也季脅肋間當是刺季肋之間京
 門穴也○新校正云按釋音皮𩩻作皮䯏
 是䯏誤作𩩻也及遍尋篇韵中無𩩻字只
 有䯏骨端也皮䯏者蓋謂齊下横骨之端
 也全元起本作皮髓元起注云齊傍埵起
 也亦未爲得髂口亞切䯏光抹切
[031-014a]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
寒刺少腹兩股間刺腰髁骨間刺而多之盡
炅病已
 厥陰之脉環陰器抵少腹衝脉與少陰之
 絡皆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其後行
 者自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繫廷孔其
 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簒後别繞臀至少陰
 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内後廉貫脊
 屬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故刺
 少腹及兩股間又刺腰髁骨間也腰髁骨
[031-014b]
 者腰房俠脊平立陷者中按之有骨處也
 疝爲寒生故多刺之少腹盡熱乃止鍼炅
 熱也○新校正云按别本篡一作基又初
 患反
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
上爲故刺分肉間不可中骨也
 分謂肉分間有筋維絡處也刺筋無傷骨
 故不可中骨也
病起筋炅病已止
 筋雍痹生故得筋熱病已乃止
[031-015a]
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痹傷於寒濕刺
大分小分多發針而深之以熱爲故
 大分謂大肉之分小分謂小肉之分
無傷筋骨傷筋骨癰發若變
 針經曰病淺針深内傷良肉皮膚爲癰又
 曰針太深則邪氣反沉病益甚傷筋骨則
 針太深故癰發若變也
諸分盡熱病已止
 熱可消寒故病已則止
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
[031-015b]
骨痹深者刺無傷脉肉爲故其道大分小分
骨熱病已止
 骨痹刺無傷脉肉者何自刺其氣通肉之
 大小分中也
病在諸陽脉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曰狂
 氣狂亂也
刺之虚脉視分盡熱病已止病初發歲一發
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病刺諸
分諸脉其無寒者以針調之病已止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云刺諸分其脉尤寒
[031-016a]
 以針補之
病風且寒且熱炅汗出一日數過先刺諸分
理絡脉汗出且寒且熱三曰一刺百日而已
病大風骨節重鬚眉墮名曰大風刺肌肉爲
故汗出百日
 泄衛氣之拂熱
刺骨髓汗出百日
 泄榮氣之拂熱
凡二百日鬚眉生而止鍼
 拂熱屏退陰氣内復故多汗出鬚眉生也
[031-016b]
黄帝内經素問補註釋文卷之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