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100 道德真經集義(一)--危大有 (master)


[010-001a]
道德眞經集義卷之十噐四
    盱江危大有集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
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林氏曰勇於敢爲者必至於自戕其身臨
 事而懼是勇於不敢也活者可以自全也
 敢者之害不敢者之利二者甚曉然天道
 惡盈而好謙則勇於敢者非特人惡之天
 亦惡之也而世人未有知其然者故曰敦
[010-001b]
 知其故聖人猶難之者言聖人於此道爲
 難能也○何氏曰强梁者不得其死好勝
 者必遇其敵此勇於敢則殺之戒也臨事
 而懼好謀而成此勇於不敢則活之道也
 爲此說者言君子則吉小人則凶也然此
 二者或利或害爲善得吉故多其幸而罹
 於凶者有矣爲惡未始不及於凶其幸免
 者亦時有焉由前之說吉凶之於善惡猶
 影響也由後之說禍福之來似不在我常
 人之慮遂以天道好惡有不可知其故有
[010-002a]
 不可知其事有不可信者聖人畏天命修
 身以俟曾不敢以常人之見而輕用其心
 也惟知天之不假易而其難其慎又豈無
 其故哉○李氏曰接上章民不畏威言世
 人不畏公法敢以好勇殺身之本也勇於
 不敢終身無害勇於敢血氣之勇也勇於
 不敢者義理之勇也天之所惡造化不容
 也孰知其故知則不敢是以聖人猶難知
 者不敢輕示也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
[010-002b]
來觶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林氏曰聖人之於道雖以無爲不爭而是
 非善否一毫不可亂此數句又以天喻道
 也○何氏曰天雖剛德猶不于時此不爭
 也而人衆勝天天定勝人乃勝之善者天
 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感必有應應復爲
 感乃應者不召而自來如日月寒暑之往
 來天高日鑒於陟降誰其召之繟然而善
 謀古韵繟緩也寬也於義爲長如作默然
 則與不言之意重如作坦然則與不爭之
[010-003a]
 意復天道雖似悠緩而其巧於報應尤甚
 於人之機謀則似有神其筭者繟然寬緩
 如書云須暇之意故天網恢恢乎有容雖
 不密亦不漏也○河上公曰繟寛也天之
 網羅恢恢甚大雖曰踈遠而察人之善惡
 無有所失○董氏曰此章告人當勇於道
 不當勇於力繼明天道之自然而末又戒
 之天網之不漏使人信之無疑也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
[010-003b]
爲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林氏曰此章言人之分别善惡自爲好惡
 至於泰甚者皆非知道也故以世之用刑
 者喻之言用刑者不過以死懼其民而民
 何常畏死使民果有畏死之心則爲奇邪
 者吾執而刑之則自此人皆不敢爲矣故
 曰吾得執而殺之敦敢今奇邪者未嘗不
 殺而民犯者日衆則民何嘗畏死哉○吴
 氏曰奇不正也使民常有畏死之心而奇
 邪爲惡之人吾得以執而殺之則人人知
[010-004a]
 畏孰敢爲惡然雖殺惡人而人之敢爲惡
 者不止則是民愚不知畏死雖爲惡者必
 遭刑殺彼亦無所惧上之人奈何欲以死
 懼之而輕易殺人乎○河上公曰老子傷
 畤王不先道德化民而先刑罰
常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
希有不傷其手矣
 林氏曰殺者造物也天地之間爲善爲惡
 常有造物者司生殺之權其可殺者造物
 自殺之故曰常有司殺者爲國而切切於
[010-004b]
 用刑是代造物者司殺也以我之拙工而
 代大匠斲削則鮮有不傷其手者此借喻
 之中又借喻也此章亦因當時嗜殺故有
 此言其意亦豈盡廢刑哉天討有罪只容
 無心可也○吴氏曰不以殺人懼其民則
 爲惡之人可不殺乎曰有司殺者在司殺
 者天也惟天能殺人惟大匠能斲木人而
 欲代天殺人猶非匠而欲代匠斲木也代
 匠者其手必多有傷以譬代殺者其身必
 有害也蓋不有人禍必有天刑○何氏曰
[010-005a]
 夫刑威雖一人之權而非一己之所得私
 常有司其刑殺者人主政不欲以己代之
 孰爲司殺之司上有司於冥冥之中者天
 討有罪五刑五用是也下有司於昭昭之
 中者書曰士制百姓于刑之中是也人主
 中持其柄折民惟刑有不得已者則奉天
 憲付有司以示平民之治曰百姓自有罪
 爾自有罪子一人何心焉殺人者天也士
 也非我也人誰得而怨其上者此而不行
 乃拂天之理倚官之刑認作威爲己事是
[010-005b]
 猶大匠宜斲彼袖手旁觀而吾血指汗顔
 以代之豈不傷哉人主以天人之心爲心
 欲善而民善矣焉用殺有君如此則天下
 遷善遠罪皆樂其生而重其死導迎和氣
之大者此聖人言外之意也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
以其上之有爲是以難治
 林氏曰食稅之多言取於民者太過也上
 之有爲言爲治者過用智術也上貪利則
[010-006a]
 民愈饑上好智則民愈難治○吴氏曰食
 謂君所食於民者稅則民之所出以供上
 之食者也上多取於民則民貧而饑矣上
 有爲而以智術御其下則下以奸詐欺其
 上而難治也○吕氏曰民者國之本也八
 政以食爲先食之爲論以鄙而司農以爲
 大計其如此用在於民稍失其宜爲害亦
 大聖人授之田勸督百官使不違其時征
 輸有制使不傷其力疏爲九一之法定爲
 什一之賦務從其輕耳倘或違民之時奪
[010-006b]
 民之力以非常之求供無厭之欲民困其
 稅斂之重爾爾疲瘵民有饑色野有餓□
 盜賊貧窮變詐百出奸生於國人莫之知
 矣身以氣爲民氣足則神全今言其饑是
 氣之不滿也是其不能忘言塞慾故曰民
 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古之民安
 居樂俗耕而足食織而足衣孰云難治乎
 若上以有爲有欲有事網密令苛政煩信
 弛故擾其民而民不勝其擾故難治也譬
 之己也氣之難清而易濁息之易粗而難
[010-007a]
 柔况有爲而擾之乎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惟無
以生爲者是賢於貴生
 林氏曰凡人過於自愛反以喪其身飲食
 太多亦能生病此其一也過於自愛自養
 欲其謀生故曰求生之厚輕用其身以自
 取死故曰輕死忘其身而後身存故曰無
 以生爲者賢於貴生貴生猶前章曰益生
 求生之厚者也貴猶勝也○吴氏曰輕易
 也生生之厚謂求生之心太重也賢猶勝
[010-007b]
 也貴生謂重其生即生生之厚者也求生
 之心重而保養太過將欲不死而適以易
 死至人非不愛生順其自然無所容心若
 無以生爲者然外其身而身存賢重於其
 心以貴生而反易死者也○何氏曰夫無
 以生爲者是賢於貴生所謂與造物者爲
 人而遊乎天地之一氣忘其肝膽遺其耳
 目反覆始終不知端倪茫然彷徨乎塵垢
 之外逍遥乎無爲之業則不以物傷生此
 乃過於賢厚其生天下亦賴以全其生豈
[010-008a]
 不美哉
   第七十六章
民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强萬物草木之生
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吕氏曰夫道者神之主神者氣之主氣者
 身之主道存則神存神存則氣存故人之
 生也含元和之氣抱眞一之精形全神旺
 萬炁朝元流通不息故其柔弱可知也及
 其死也元和之氣散眞一之精竭形虧神
 逝百體堅强矣故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
[010-008b]
 也堅强嘗試論之萬物草木之生也天地
 之炁流行乎其内陰陽之炁潤澤乎其外
 春氣一動膏雨遍沾芽蘖敷榮鮮妍秀發
 風霜纔扇殺氣相仍枯槁變更柯條凋謝
 有識者以道存亡爲生死無識者以氣聚
 散爲枯榮故曰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
 死也枯槁○吴氏曰人生則肌膚柔軟而
 活動可以屈伸死則肌膚冷硬而强直而
 不能屈伸也草木生則枝莖軟脆死則枝
 莖枯槁堅硬也○林氏曰柔弱堅强皆借
[010-009a]
 喻也老子之學主於尚柔故以人與艸木
 之生死爲喻
故堅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吕氏曰陽氣之所居木可卷而草可結也
 陽炁之所去水可凝而冰可析也故神明
 陽炁生之根也柔弱滋潤物之芽也欲剛
 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今夫
 堅强不能養和也與物爲敵豈免傷乎柔
 弱者不失中也與物同波故能全其生也
 ○何氏曰天下之柔弱者道也氣也所以
[010-009b]
 能貫天地而包萬物故人物與生爲徒者
 必其道與氣存焉與死爲徒者必其道與
 氣去之○林氏曰徒類也○吴氏曰上文
 言人與草木之形體生則柔死則堅推此
 物理則知人之德行凡堅强者不得其死
 是死之徒也柔弱者善保其生是生之徒
 也
是以兵强則不勝木强則共强大處下柔弱
處上
 吕氏曰兵凶險之器鬭爭之具也所觸之
[010-010a]
 境與敵對者也恃其强而輕其敵非義也
 不義而輕於用事豈勝乎故曰兵强則不
 勝木之小也柔且弱及其强則合拱矣木
 猶如此况於人乎况於國乎故曰木强則
 拱强大者勇敢之士柔弱者君子之道推
 以力者强大爲勝推以德者柔弱爲勝故
 天下有常勝之道曰柔有常敗之道曰剛
 蓋世之人任力不任德忘本而逐末達者
 以道觀之則柔弱勝剛强此理之必然者
 也○何氏曰齒剛則折舌柔而存理也共
[010-010b]
 如木墓拱之拱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也兵
 强則反不勝何也以其恃國家之大矜人
 民之衆欲見威於敵國者故曰驕兵兵驕
 者滅也强大處下柔弱處上非但以木爲
 喻而以柔道理天下乃君上之道如妄自
 尊大不過井蛙之見耳爲人上者可不鑒
 哉非但道家以卑弱自持也○林氏曰兵
 之恃强者必不勝木之初生者皆柔乆則
 堅强至於拱把則將枯矣故知道者以柔
 弱爲上堅强爲下○吴氏曰共兩手所圍
[010-011a]
 也○董氏曰此章言柔弱可以保沖和之
 氣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
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吕氏曰天法于道與道同功無爲而成不
 言而化四時資之以行百物待之以生未
 嘗差忒而不失公平正直之理故曰天之
 道其猶張弓乎夫工人之爲弓也無殺無
 生無噏無張制以規矩督以準繩弦高急
[010-011b]
 者寬而緩之弦弛下者攝而上之其有餘
 者削而損之其不足者補而益之故弓可
 抨而矢可行也人君道當法天道抑强扶
 弱損有利無弛之張之調之練之百發百
 中以準的爲道虧盈益謙稱物平施相爲
 表裏與夫天道均其用也得之於心應之
 於手故曰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
 之不足者補之○李氏曰接上章强弱之
 義損有益無天道也强大者必受損柔弱
 者必受益○董氏曰天道無私皆當適中
[010-012a]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
不足以奉有餘
 吕氏曰無爲而尊者天道也有爲而卑者
 人道也主道化者天道宰禮法者人道蓋
 天地有餘則損不足則與非有心者所能
 得遠非無心者所能得近感而遂通默而
 行之者也人則不然性失中而情不一好
 高惡下奉有棄無不能同天道損益去道
 遠矣○林氏曰天之於物每每然也而人
 之爲道何爲而不然乃欲損人而益己欲
[010-012b]
 以天下之不足而爲一己之有餘失天意
 矣
孰能以有餘奉天下惟有道者
 吕氏曰且夫有其餘者不可不損其不足
 者不可不補也故有道者不獨親其親不
 獨子其子以天下之子而爲子其待人也
 如此之重其待己也不輕矣非聖賢之心
 其孰能爲是也故曰孰能以有餘奉天下
 惟有道者○林氏曰惟有道之人乃能損
 我之有餘以奉天下○李氏曰惟有道者
[010-013a]
 則天而行損情益性損多益寡損己益人
 損有餘補不足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
是以聖人爲而不恃功成不處其不欲見賢
 吕氏曰聖人圓通爲智因物爲心𩐎萬物
 而不爲義澤及萬世而不爲仁無自伐之
 心施爲而不矜恃其美無自滿之志功成
 事遂而不居其不欲人知其賢德也若昭
 昭于世則是自賢豈有道之士乎○林氏
 曰聖人雖有爲於天下而不以自恃雖功
 成而不居其功雖有至賢之行而不欲以
[010-013b]
 此自見此爲道曰損必至損之而又損也
 ○吴氏曰聖人之功能蓋天下此其有餘
 者也不自恃其所爲之能而若無能不自
 居其所成之功而若無功不欲顯示其功
 能之賢於人皆損己之有餘也
   第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勝
其無以易之也
 吕氏曰天下之物不同而柔弱之極者莫
 過乎水而已平山澤穿金石通滯礙攻堅
[010-014a]
 强善利萬物善入萬物任人壅决隨器方
 圓化而爲氣爲雲雨爲霜雪故天一生水
 源泉混混浩浩蕩蕩雖千曲萬折未始失
 其爲水者是得夫沖一之妙者然施之於
 物能强能弱能剛能柔故能勝物幾於道
 不可以易一身柔弱莫過於華池靈液至
 人斡旋運轉無乎不至或漱咽以溉五臟
 或搬運而達三關至於透尾閭過夾脊泝
 流直上而補於腦非神水其可以易哉○
 何氏曰東西可决而流天下至柔弱者莫
[010-014b]
 如水而穿太山之石决千金之堤攻堅强
 者亦莫如水此古今不易之論也○林氏
 曰水之至弱而能攻堅强世未有能勝之
 者千金之堤敗於蟻穴之漏是弱之勝强
 者無以易於水也
弱之勝强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吕氏曰水之滅火陰之制陽舌柔齒剛舌
 存齒亡天下莫不知而世俗之所共聞也
 天之道不與物爭故勝物世之人常欲勝
 物故鮮有勝者蓋知而莫能行之者不可
[010-015a]
 得志於天下有知而能行之者决能得志
 於天下也○何氏曰列子天下有常勝之
 道有常不勝之道常勝之道曰柔常不勝
 之道曰强二者易知而人未之知黄石公
 授子房亦惟柔勝剛弱勝强兩言耳此易
 知而未知且雖有知者而莫能行惟聖人
 能知能行耳○林氏曰弱勝强柔勝剛如
 水之易見人莫不知之而至道在於能柔
 能弱者莫之能行也○李氏曰柔勝剛弱
 勝强天下人皆知而莫能行何哉不肯卑
[010-015b]
 下故也
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
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吕氏曰聖人之德同於天地天地至大洪
 纎巨細好惡皆在其中聖人至尊賢愚貴
 賤皆往資之又能忍垢藏蓄奈辱包荒以
 輔仁義柔弱善勝之道則民仰其德而不
 離散可以常奉社稷而爲主矣聖人謙讓
 柔順法天之行兵戈水火疾厄旱蝗皆劫
 運之所至是天之或有警策于人也惟其
[010-016a]
 不移罪於人而移罪於己則四海歸仁六
 合宅心亦可爲天下之王矣故曰受國不
 祥是謂天下王世俗以受垢受不祥爲可
 惡聖君以受垢受不祥爲可樂樂其樂也
 未必不爲福惡其惡也未必不爲禍正言
 若與俗相反蓋世俗掩己之惡揚人之惡
 聖人認己之惡而掩人之惡所以背馳非
 至正者故曰正言若反○何氏曰孤寡不
 穀王公所稱是皆柔勝剛之意此天下之
 正理而世人不知不行聞聖人有柔勝剛
[010-016b]
 之言似乎相反而實正論也○董氏曰此
 章言柔弱能容則爲物所歸也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爲善
 林氏曰恩怨兩忘方知至道人有大怨於
 我而必欲與和雖無執怨之心猶知怨之
 爲怨則此心亦未化矣雖曰能與之和此
 心未化則餘怨尚在安得謂之善道此誠
 到理之言亦借喻也○吕氏怨讟已深仇
 隙已甚卒未易以口舌和也縱然非其所
[010-017a]
 是而是其所非報之以德直之以義豈能
 終無憾乎不若兩忘其和而化之以道則
 怨者不待和而和矣碧虚子言知有怨而
 和之不若無怨而不和若以刑政和報怨
 惡安可以爲善乎○李氏曰接上章剛柔
 之義以恩和怨怨雖解而心尚存安可爲
 善不如責己恩怨兩忘恩怨兩忘則民自
 然而感德契之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林氏曰左契如今人合同文字也一人得
[010-017b]
 左一人得右故曰左契此契在我則其物
 必可索聖人雖執此契而不以索於人忘
 而化之也○吕氏曰古者結繩爲約而民
 不欺破木爲契而民不違是以聖人以人
 道而合天道以人心而合天心故執之千
 左爲契合之于右爲信不責於人亦應于
 天在此無斁在彼無惡上下相親無責於
 怨故曰執左契而不責於人○吴氏曰執
 左契而不責於人謂無心待物也契者刻
 木爲券中分之各執其一而合之以表信
[010-018a]
 取財物於人曰責契有左右左契在主財
 物之所右契以付來取財物之人臨川王
 氏曰史記云操左契以責事禮記云獻田
 宅者操左契是知左爲受責之所執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林氏曰有德者司主此契而無求索之心
 無德者則以明白爲主徹明也猶今人言
 必與之討分曉也有德司契者善人也天
 道無親而此等之人天必祐之故曰常與
 善人○何氏曰契爲要約也書契合同之
[010-018b]
 類有德則得道多助如契在我不求而自
 合無德則失道寡助雖强求通徹於人人
 誰應之莊子好通物者非聖人此也夫苟
 有道德豈惟人與之而天固與之皇天無
 親惟德是輔故曰行善者我不知行惡者
 我不知積善善氣至積惡惡氣至積善神
 明輔成天道猶祐於善人此也○李氏曰
 契者信約也徹通也有德之人執其信約
 無德之人司其明徹只知通爲明斷殊不
 知盡法無民矣安可爲善司契者存誠信
[010-019a]
 與民心契也○吕氏曰書曰皇天無私惟
 德是輔易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蓋天之
 道未嘗分别取與爲善則善氣生爲惡則
 惡氣生自然相應也若乃上善之人自然
 符會惟善是與何用司契而責於人哉此
 太古之風也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
而不遠徙
 林氏曰小國寡民猶孟子言得百里之地
[010-019b]
 皆可以朝諸侯一天下之意老子蓋曰有
 道之人若得至小之國不多之民井而居
 之使有什伯如今之保伍也人人皆有可
 用之器而不求自用是人皆有士君子之
 行而安於自退重死而不遠徙小人皆畏
 不爲惡而各安其居也○何氏曰小國寡
 民非不可於廣土衆民也以道用國即小
 以明大耳什伯人之器按西漢詔天下吏
 舍無得置什器儲偫顔師古注五人爲伍
 十人爲什則共器物故通謂之什伍之具
[010-020a]
 爲什物猶今從軍作役者十人爲伙共蓄
 調度也十人爲什伯人爲伯可以數計使
 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無往來免儲偫省
 徭役事無事之意國於天地無小無大無
 爲則治有爲則難民卒流亡始輕其生今
 既樂生則無復轉道塗者孰使之與○吴
 氏曰十人爲什伯人爲伯什伯之器謂重
 大之器衆人所共者也不用者不營爲不
 貪求則重大之器無所用也重死者視死
 爲重事而愛養其生也不遠徙者生於此
[010-020b]
 則死於此而不他適也老子欲挽衰周復
 還太古以國大民衆而難治故謙退而言
 若得小國寡民而治之則當使民無慕於
 外自足於内如此也
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
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
其俗鄰國相望鷄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
相往來
 林氏曰雖有舟車無所乘之不致遠以求
 利也雖有甲兵而不陳列不恃力以求勝
[010-021a]
 也舍書契而用結繩復歸於素樸也甘食
 美衣安居樂俗鄰國相近鷄犬之聲雖相
 聞而老死不相往來各自足而不求也○
 何氏曰舟車以通其欲今民少欲又何所
 乘甲兵以用於爭今民無爭又何所陳結
 繩未有書契以前事自今復用反古之淳
 又敦使之與甘食美服耕而食織而衣不
 饑不寒也安居樂俗其卧徐徐其覺于于
 自得自適也鄰國相望鷄鳴犬吠相聞而
 莫往莫來無求於世以老以死以淳風之
[010-021b]
 盛皆由上古之人有道以使然爾○吴氏
 曰此言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也舟車甲兵
 皆非一人所可獨用也所謂什伯之器也
 無所乘之無所陳之謂不用也無所行往
 則無用乎舟車無所爭競則無用乎甲兵
 民淳事簡則雖上古結繩之治可復雖有
 書契以代結繩而亦不可用不但不用什
 伯之器而已以所食之食爲甘以所服之
 服爲美充然自足以愛養其生所謂重死
 也以此身之居爲安而安之以此地之俗
[010-022a]
 爲樂而樂之謂不遠徙也重其死者惟老
 死於所生之處孰肯輕易遠徙哉民皆懷
 土則雖有相鄰之國目可以相望其鷄犬
 之聲耳可以相聞雖如此至近而亦不相
 從至不但不徙於遠而已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
者不博博者不知
 吕氏曰信實之言淡乎無味其猶水也水
 淡而能乆不美者以其質而苦也美好之
[010-022b]
 言甘而滋益能悦於人其猶醴也醴甘則
 易絶不信者以華爲虚也故曰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善於心者貴乎能行而不求辯
 守素樸也辯於口者貴其能說滯於是非
 未必能知也故曰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
 其道者明於理而達其根本得其要而已
 矣所謂通於一萬事畢也何必博乎博者
 通於物務於事文滅質博溺心求彼是而
 已矣不知所謂多則惑也故曰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林氏曰眞實之言則無華采
[010-023a]
 有華采者非眞實之言也莊子言隱於榮
 華以博物爲能以博物爲誇非知道者○
 李氏曰信言不美忠言逆耳也美言不信
 巧言令色也眞實之言淡泊虚妄之言華
 飾善爲道者無分别故不辯善辯者致爭
 之由也故不善眞知者光而不耀故不博
 廣博者明見於外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

 吕氏曰莊子天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内服
[010-023b]
 聖人之所謂不積者演道德以爲人人受
 其益而聖德愈彰如鑑之明未嘗少瘀分
 浮財以與貧貧受其賜而浮財愈有若井
 之泉清徹不竭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子
 列子以財惠人謂之賢人以德分人謂之
 聖人皆無積之謂也有積也故不足無藏
 也故有餘故曰聖人不積既以爲人己愈
 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何氏曰聖人不積
 何也莊子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生聖
 人運而無所積故海内服故曰以有積也
[010-024a]
 故不足無藏也故有餘聖人所以既以爲
 人己愈有與人己愈多或分人以德或分
 人以財示人以信與人爲善積而能散博
 而能化莫非天下爲公之意○林氏曰聖
 人之道虚一而已何所積乎未嘗不爲人
 也而在己者愈有未嘗不與人也而在己
 者愈多其猶天道然虚而不屈動而愈出
 爲人與人言以道化物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爭
 吕氏曰天道陽也故好生而惡殺謂之有
[010-024b]
 利而無害春夏故生之育之秋冬故成之
 熟之以其至公無私每成人之善而不成
 人之惡與人之利而不與人害故曰天之
 道利而不害天不言而善應常應之以實
 而不以文聖人體之以爲和法之以爲用
 施而爲之明於天通於聖所謂六通四闢
 爲萬物之宗而不爭也○何氏曰善利萬
 物而不害者天之道善爲萬事而不爭者
 聖人之道易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
 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元剛健中正純粹
[010-025a]
 精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體乾聖人備道
 全美博施濟衆大有爲而靡有爭一乾元
 之妙用也老子末章先去言中及人後同
 天聖人功用至此豈不大備哉知易則知
 老○林氏曰天之道雖有美利而不言所
 利則但見有利而無害纔有利之之名則
 害亦見矣聖人之道無爲而無不爲而未
 嘗自恃其有故不與物爭而天下莫能與
 之爭一書之意大抵以不爭爲主故亦以
 此語結○李氏曰天地大德曰生故曰利
[010-025b]
 而不害聖人守位曰仁故曰爲而不爭只
 這不爭二字爲日用乆乆純熟則自然造
 混元之境眞常之道至是盡矣象帝之先
 明妙之本得矣
道德眞經集義卷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