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100 道德真經集義(一)--危大有 (master)


[009-001a]
道德眞經集義卷之九噐三
    盱江危大有集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爲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吕氏曰古之君天下者治必有亂對安必
 有危對當其國家安靜則易爲維持及其
 傾危則難於守禦故周書曰制治於未亂
 保邦於未危蓋芽糵未堅則其脆易破悔
 吝未著則幾微易散取之己也少壯身安
[009-001b]
 之時易於行持見功猶速蓋疾病未兆其
 修煉則易謀而易成暨乎嗜慾過多神衰
 精損疾病一作便逐逝波儻保養得宜神
 氣沖和或染微痾亦易治也故曰其安易
 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且未
 疾之人易爲醫也未危之國易爲謀也若
 預爲之防則未然之禍何由而萌若先爲
 之計則未形之患何縁而超是以聖人不
 畏多難而畏無難况禍福本相倚伏自其
 胎基之未兆而慮之禍可轉而爲福任其
[009-002a]
 已然忽之福可移而爲禍不可救藥矣故
 治身調心之道盍亦預防其情慾和適其
 神氣而使之不亂也○李氏曰按上章之
 義其安易持言作事謀始修眞志士正心
 於思慮之先抑情於感物之前則心易正
 情易絶茍治事於已亂遠禍於已萌不亦
 難乎○林氏曰方其安時持之則易及至
 危則難持矣事之未萌謀之則易見其形
 見則難謀矣脆而未堅攻則易破及其已
 堅則難攻矣事必爲於未有之先治必謀
[009-002b]
 於未亂之始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
里之行始於足下
 吕氏曰患不預防惡不杜漸其由植木乎
 初生於毫末可拔而絶之甚易爲力矣及
 其合抱青青百尋烏可伐哉又若築臺焉
 超土於一畚可蹴而超之又何難哉及其
 九層也聳百尺之勢烏可毁哉又若遠行
 始於跬步可旋踵而返及其千里長涉渺
 渺烏可還哉故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
[009-003a]
 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李氏曰積小成大不可救也故易有履霜
 堅冰之戒傳曰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
 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漸矣由辯之不早
 辯也○林氏曰合抱之木其生也必自毫
 末而始九層之臺其築也必自一簣之土
 而始千里之行必自發足而始凡此以上
 皆言學道者必知幾
爲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爲故無敗
無執故無失
[009-003b]
 吕氏曰有爲於分别則敗其自然有執於
 欲利則失其精神未若安其所安守其所
 守則治而不知其治爲而不見其爲矣聖
 人察夫事之所敗超於有爲不爲則何敗
 之有意之所失失有所執不執則何失之
 有治身有爲則形勞神役心靈疲葡有執
 則偏滯方隅不離衆有去道遠矣曾未嘗
 無爲無執天眞純粹故亘萬劫而無敗無
 象可執何失之有○何氏曰聖人作事謀
 始善始善終曾不敢輕於有爲執其所見
[009-004a]
 蓋懷微妙抱樸質不敢超天下之爭心循
 理而舉事吾何爲因時而立功吾何執名
 各自命事由自然吾何敗何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
敗事
 吕氏曰世人雖務於善事摩不有初鮮克
 有終皆初勤而後惰始樂而終厭幾於成
 而復敗之良由抱一不固則胎眞不凝丹
 液漏泄故乃曰炁亡液漏非己形若夫至
 人則用志不分始終如一萬神自正敦能
[009-004b]
 敗之○何氏曰凡民好爲者以因循爲無
 能好執者以通變爲無守所以事敗於垂
 成此言不能慎終如始而爲有初鮮終之
 戒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
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爲
 吕氏曰至人非無欲也欲人之所不欲不
 以物易性則難得之貨又奚貴之有非無
 學也學人之所不學不以摶溺爲心凡衆
 人之所過吾得以復之故曰是以聖人欲
[009-005a]
 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衆人之所
 過以至不益生不助長順物自然無容私
 焉道可以爲親德可以爲友以道德輔佐
 其體觸事莫非自然而然曷敢有所爲也
 ○吴氏曰聖人之欲以不欲爲欲聖人之
 學以不學爲學難得之貨人所欲者不貴
 重之是不欲其所可欲也故曰欲不欲衆
 人之所趨者我則不趨衆人掉臂過之而
 不願者我則遣反其處是不學衆人之所
 學也故曰學不學凡此不欲不學者蓋以
[009-005b]
 萬物之理無爲而自然故吾亦無爲與萬
 物同一自然如輔之以輪輻相依附而爲
 一也○何氏曰此章先言爲之於未有中
 言爲者敗之末又言不敢爲然則爲者是
 乎不爲者是乎皆是也豈不曰爲無爲則
 無不治○林氏曰衆人之所不欲者聖人
 欲之衆人之所貴者聖人不貴之借喻語
 也衆人之所不學者聖人學之衆人之所
 過而不視者聖人反而視之復返也此亦
 借喻語也聖人惟其如此於事事皆有不
[009-006a]
敢爲之心而後可以輔萬物之自然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爲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
治以其智多
 吕氏曰古之時善爲治化民者以道集虚
 以性開天正心誠意欲導斯民於樸質之
 地盛德容貌終日如愚使民終身由之而
 莫之所以然善以道自治者非顯彰其光
 耀以眩惑於世俗同乎無知抱樸而已○
 吴氏曰上古無爲而治其民淳樸而無知
[009-006b]
 後世有爲而治其民澆偽而有之是以難
 治也○林氏曰聰明道之累也聖人之教
 人常欲使之晦其聰明不至於自累故曰
 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智巧多則民愈難治
 故以智治國者反爲國之害也○李氏曰
 將以愚之者謂其政悶悶也民之難治以
 其智多者謂其政察察故也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
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
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於大順
[009-007a]
 林氏曰以智治國者反爲國之害蓋上下
 相尋皆以智巧則亂之所由生故曰以智
 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兩者智
 與不智也能知智之爲賊不智之爲福則
 可爲天下法矣能知此法則可以謂之玄
 妙之德深矣遠矣者歎美之辭也大順即
 自然也○吕氏曰夫弓弩畢弋之智多則
 禽亂於上矣鈎餌網罟之智多則魚亂於
 水矣智詐漸毒頡滑堅白解垢同異之變
 多則俗惑於辯矣夫上以智御下則下以
[009-007b]
 智應上故上下殽亂奸臣賊子侵權怙勢
 何所不有此不謂之以智治國而何且古
 之有國者結繩畫地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不治而自治所以開人之天曾未若開天
 之天此不謂不以智治國而何若治身而
 以智自役則神明不安烏得不盜其眞氣
 乎生而不以智爲者謂之以智養恬也智
 與恬交相養則百神平泰萬氣皆融非忘
 形抱道者敦能此乎故曰以智治國國之
 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蓋用智者蠹政害
[009-008a]
 民不用智者善政養民兩者楷模而法式
 之也既知楷式而不用其智致斯民於富
 夀循天之理與天同德矣故曰知此兩者
 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夫玄德者深
 不可測遠不可窺至幽至微不可察也然
 觀其用似與物違反究其理則與物同歸
 入于自然之境而無所逆也至人者與世
 俗萬事相反而復乎素樸同於大通大通
 則無礙矣故曰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
 然後乃至大順○何氏曰聖人不以智治
[009-008b]
 智與天下相尋於機巧法術之中而以愚
 治智挽之歸簡易平直之道有由也哉故
 曰上誠智而無道則天下大亂矣何以知
 其然也夫弓弩畢弋機變之智多則鳥亂
 於上矣網罟醫笱之智多則魚亂於水矣
 智詐漸毒頡滑堅白解垢同異之智多則
 人惑於辯矣故天下每每大亂罪在好智
 自三代以下是矣以智治國則賊夫民不
 以智治國乃福夫民知此兩者亦楷式乃
 有國者之良法常守此良法則德玄且深
[009-009a]
 且遠矣故曰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
 多其治一也人卒雖多其主君也君原於
 德而成於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者無爲
 也天德而已矣與物反者彼以其智我以
 其玄彼以其賊我以其福相反而不相入
 也正言若反乃至大順順之至也豈在用
 私用智與物相靡相刃而莫之能止也○
 李氏曰無爲寬大治平天下民之福也有
 爲謹嚴宰制下民國之賊也民之難治以
 其多事是以聖人以無爲清靜治國使夫
[009-009b]
 知者不敢爲也雖與物相反反貫自然民
 遂其生獲百倍之慶天下治平成大順之
 化盡此道者是謂玄德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
能爲百谷王
 吕氏曰江海之王百谷者謙卑處下虚以
 待之無爲爲求而百川自然來也由此觀
 之卑損之爲道也大矣人身以臍間下丹
 田爲氣海乃五臟六腑生氣之本一萬三
[009-010a]
 千五百息之源十二經脉之祖人能謹守
 下丹田氣海守之不間則百關之氣自然
 朝之○何氏曰江海不讓細流故能成其
 大自有王百谷氣象然非强爲大也水無
 分於東西而分於上下也海居下則百谷
 斯朝宗矣經曰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
 於江海此道何道也聖王知雄守雌也○
 林氏曰百谷之水皆歸之於江海江海爲
 百谷王之尊而乃居百谷之下此借物以
 喻自卑者人高之之意
[009-010b]
是以聖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
身後之是以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樂推而不厭
 吕氏曰聖人能體謙下之道將欲處人之
 上故必先以其言下於人者知滿之必招
 損也故言則謙柔名則孤寡以下於物而
 盛德日崇大寳彌固自然爲物所推而居
 於上矣將欲首出庶物必先身謙言遜退
 在人後者蓋謹身順道不以先物故能爲
 物所推而處於先矣故曰是以聖人欲上
[009-011a]
 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後之故能
 處人之上而不以爲重其從之也輕處物
 之前而不以爲害其利之也衆不重故不
 輕不利故不害利害輕重付之自爾其何
 容心哉故天下共黄老清靜之化而無厭
 者以其謙卑之德所至故天下樂推而不
 厭上學之士天下自然欽敬上於人先於
 人謙光而尊德之所致何厭之有○何氏
 曰聖人心如太虚道如天地以柔靜待天
 下又何欲焉欲上人欲先人示人以可則
[009-011b]
 可效順人情而言之也聖人何心哉人皆
 取福己獨曲全故處民之上而彼不以爲
 重而壓己自下者人高之也人皆取實己
 獨取虚故處民之前而彼不以爲害而傷
 身自後者人先之也托小包大志弱事强
 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常情所惡而忌者
 變爲樂推無復厭斁○吴氏曰以言下之
 謂卑屈其言而不尊高以身後之謂退却
 其身而不前進然此皆聖人謙讓之盛德
 非有心於欲上人欲先人讀者不以辭害
[009-012a]
 意可也○林氏曰聖人非欲上人先人而
 後爲此也其意蓋謂雖聖人欲處人上人
 先猶且如此况他人乎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吕氏曰聖人常以虚爲身以無爲心心形
 既定物孰可爭書曰汝惟不矜天下莫與
 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此之
 謂也夫至人者忘其耳目遺其肝膽消殞
 萬縁泯絶身世和以天倪與物委蛇而天
 下敦與爭乎○何氏曰人心天理可以道
[009-012b]
 感不可以力爭也以其不爭而天下莫能
 嘗語文子曰聖人欲貴於人者先貴人欲
 卑人者先自卑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
肖乆矣其細
 吕氏曰夫道曠然無形無名充遍萬物雖
 有而若無其與物無一相似此其所以爲
 大也若肖似於物道亦物爾而何足大哉
[009-013a]
 ○董氏曰若有所肖似則同於一物何足
 爲大也○何氏曰聖人以玄德自持不欲
 見貴於世宜其天下亦以爲博大無所肖
 似夫惟大則混混冥冥人不可得而名如
 有所肖似則細行之人爾肖似也○林氏
 曰一本於謂我下添道字其細下添也夫
 字皆誤也
我有三寳寳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
敢爲天下先
 吕氏曰人能抱道持身有如持寳固當愛
[009-013b]
 護持守而不失也所履踐者有三體仁博
 施愛育群生慈也節用厚人不耗於物儉
 也不爲事始和而不倡不敢先也至人保
 持三寳者廣度衆苦衣被萬物慈之至也
 儉視聽則神不蕩儉言語則氣不耗儉嗜
 欲則心不摇此養生之至寳也能後其身
 謙光自隆故曰我有三寳保而持之一曰
 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何氏曰
 聖人不以珠玉爲寳而所寳惟道何道也
 慈儉後三者之道也匹夫撫劍疾視是則
[009-014a]
 好勇者細人自逞之氣而我以慈爲寳小
 器塞門反坫是則好廣者細人自侈之見
 而我以儉爲寳也名利都府衆人所馳是
 則好先者細人自矜伐以爲能而我以不
 先爲寳○吴氏曰持謂守之而不失慈謂
 柔弱哀憫而不剛强儉謂寡小節約而不
 侈肆不敢爲天下先謂謙讓退却而不锐
 進持此三寳故雖大而似不肖也
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爲天下先故能
成器長今捨慈且勇捨儉且廣捨後且先死
[009-014b]

 吕氏曰知謙和柔弱能勝剛强順化有情
 曰慈遂可以言勇知節儉爲可貴用之不
 可既曰儉遂可以言廣知先人後己可以
 克己復禮惟仁是與遂可爲器用之長夫
 剛强則易挫慈柔則不可敵慈也者不剛
 而勇儉愛精氣神明不勞而我道彌廣未
 嘗先人故樂推不厭遂成法器之主故曰
 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爲天下先故能
 成器長今世俗則不然捨棄慈仁將爲勇
[009-015a]
 義費氣輕生不能保嗇節用崇奢尚侈傷
 財害民反招匱乏無謙退之心有剛强之
 志好處物先耻居人後皆非長生大道之
 術乃喪身之具爾故曰今捨慈且勇捨儉
 且廣捨後且先死矣○林氏曰器形也成
 器即成形也凡在地之成形者我皆爲之
 長故曰成器長今人捨慈而用其勇捨儉
 而用其廣捨後而用其先此非保身之道
 也故曰死矣○吴氏曰捨謂不用不用慈
 儉退後之寳而剛强以爲勇侈肆以爲廣
[009-015b]
 锐進以求爲先則將不能保其生皆死之
 徒也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

 吕氏曰且慈兵入於敵境也則人知有所
 庇矣不踐禾稼不穴丘墓不踐積聚不焚
 屋室則人人悦之何必陳兵以戰野而後
 勝重門擊柝以爲守固哉故天道福善禍
 淫善人自天祐之開其心志使之無所不
 慈無所不慈則物爲之衛矣至人能守慈
[009-016a]
 勇以戰世縁則萬邪不能入千魔不敢干
 其道曰固蓋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故曰夫
 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
 之○林氏曰戰交物而動也猶莊子曰與
 接爲構曰與心鬬也守猶莊子純氣之守
 也人能以慈爲主則外可勝物内可自守
 前言三寳此舉其一能慈則二者在其中
 ○吴氏曰慈者生之道仁之德爲三寳之
 首故此以下專言慈之一寳而二寳在其
 中矣慈者人人親之如父母豈有子而敵
[009-016b]
 其父母攻其父母者哉故以慈而戰則人
 不忍敵是能勝也以慈而守則人不忍攻
 是能固也縱有來敵來攻之寇人之助其
 父母者多亦必能勝能固或人力不逮天
 亦救助之而不令其敗且潰天之所以救
 助之者以其能慈而救護之也○李氏曰
 慈之一字戰則勝守則固仁者無敵眞勇
 也
 第六十八章
善爲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爭善
[009-017a]
用人者爲之下
 何氏曰公儀伯以力聞諸侯周宣王備禮
 以聘之觀形懦夫也宣王曰爾之力何如
 公儀伯曰臣之力能折春螽之股堪斷秋
 蟬之翼王曰吾之力能裂犀角之革曳九
 牛之尾猶憾其弱汝而力聞天下何也公
 儀伯曰善哉王之問也臣之師有商丘子
 者力無敵於天下而六親不知以其未嘗
 用其力故也今臣之名聞於諸侯是臣違
 師之教彰臣之能也然則臣之名不以負
[009-017b]
 其力者也以能用其力者也善爲下者不
 武槩事見矣莊子市南儀僚弄丸而兩家
 之難解孫叔敖甘寢秉羽而郢人投兵此
 不怒者善戰不爭者善勝也韓信解廣武
 君之縛東向師事之問燕齊之策此善用
 人者爲下也古之善爲士者不怒而威於
 斧鉞不戰而屈人兵則有道存故有人曰
 我善爲陣我善爲戰大罪也國君好仁天
 下無敵焉○吴氏曰古者車戰爲士謂甲
 士三人在車上左執弓右執矛中御車掌
[009-018a]
 旗鼔皆欲其强武戰卒七十二人在車下
 將戰必激發其勇與所敵爭雄而取勝慈
 者之用兵則不以此爲善也士不欲其强
 武戰不欲其奪怒勝敵不待與之較力兵
 刃不施彼將自屈古之智能○林氏曰四
 者之善皆不爭之用也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
之極
 何氏曰不爭之德仁不以勇也用人之力
 群策屈群力也配天古之極天道不爭而
[009-018b]
 善勝自古以固存道合其極○林氏曰以
 其不爭之德可以配天可以屈群力用天
 下自古以來無加於此故曰古之極○李
 氏曰不爭之德用人之力皆仁慈之謂故
 曰配天以此修身則形存而夀永也○柴
 氏曰惟善則合上古立極之道故曰配天
 古之極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爲主而爲客不敢進寸而
退尺
[009-019a]
 何氏曰吾不敢爲主而爲客者是所謂應
 兵也故曰救亂誅暴謂之義兵兵義者無
 敵加於己不得已而超者謂之應兵兵應
 者勝爭恨小故不忍憤怒者謂之憤兵兵
 憤者敗利人土地貨寳者謂之貪兵兵貪
 者破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衆欲見威於
 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此五者老子嘗
 以語文子今言不敢爲主而爲客者主先
 而客應之非得已不敢進寸而退尺見可
 而進知難而退慎之至也而非怯也臨事
[009-019b]
 而懼好謀而成也○吕氏曰古之有言兵
 略者必以先舉爲主後應爲客也主造事
 者也客應敵者也且聖人之兵沉機密用
 雖有敵至我則坐觀其變隨變而應迫而
 後起不得已而後動若輕動者所謂輕敵
 也大抵有意於爭爭之未必勝無意於爭
 爭之未必負機謀進止其亦有待焉至人
 應世一視一聽一語一笑萬縁交接皆謂
 之魔也戰勝之决不敢爲主之先倡儼然
 若客常居靜定之中精神不亂進寸則有
[009-020a]
 敵退尺則無爭故曰用兵有言吾不敢爲
 主而爲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以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何氏曰兵之常勢行有行陣攘有手臂扔
 有對敵執有兵徒而乃一無有焉如無手
 行拳又如枕席上過師不戰而屈人兵之
 意所以然者重而不輕也扔引也如攘臂
 而扔之扔扔古本並從才音同有揮敵意
 河上公曰彼遂不正爲天下賊雖欲行誅
 之不成行列也雖欲大怒若無臂可攘也
[009-020b]
 雖欲扔引之若無敵可扔也雖欲執持之
 若無兵可持也○林氏曰此皆兵家示怯
 示弱以誤敵之計扔引也引敵致師也如
 此用兵方有能勝之道也輕敵而自矜自
 眩則必至於喪敗○王弼本仍作扔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寳抗兵相加哀
者勝矣
 何氏曰勿曰何害其患甚大此輕敵之戒
 禍之大者聖人以慈爲寳而天將救之以
 慈衛之今對敵而輕用其鋒以求勝於天
[009-021a]
 下則是先自喪其道之寳矣故兩兵相遇
 哀矜者勝故曰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俱死
 以慈戰則勝一言而三軍如挾纊吮疽而
 士卒父子爭死夫誰與敵此章言兵不可
 輕用而不用爲之大用有出于兵之外○
 吴氏曰行三軍者臨事而懼不敢輕敵也
 輕敵則輕戰以致殺人而喪吾慈寳矣禍
 莫大焉雖未進戰然一有輕敵之心則以
 有殺人喪寳之漸故曰幾喪吾寳抗舉也
 哀者慈心之見而天人助之勝也○蘇氏
[009-021b]
 曰兩敵舉兵相加而吾出於不得已則有
 哀憫殺傷之心哀心見而有天人助順之
 勝矣○林氏曰擊鼔其鏜踴躍用兵則非
 哀者矣此章全是借戰事以喻道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何氏曰道者何清靜是也簡易爲上耳道
 本清也人自濁之道本靜也人自動之道
 本簡也人自繁之道本易也人自難之玄
 聖所言以我觀甚易知易行以人觀乃不
[009-022a]
 能知不能行術豈異哉蓋亦反其本矣且
 言剛强則難言柔弱豈不易言華飾則難
 言樸素豈不易而惟其易知反成不知惟
 其易行反成不行爲其太近也列子善力
 舉秋毫善聽聞雷霆知道之言也○李氏
 曰前章云哀者勝謂仁慈無敵故次之以
 甚易知易行世人莫能知莫能行者信不
 及也間有信者又不能行力不及也○吴
 氏曰老子之言教人柔弱謙下而已其言
 甚易知其事甚易行也世降俗末天下之
[009-022b]
 人莫能知其言之可貴故莫有能行柔弱
 謙下之事者
言有宗事有君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
者希則我貴矣
 何氏曰老子兩語文子以言有宗事有君
 而曰至言去言至爲去爲曰失其宗本伎
 能雖多不如寡言此也秉要執本則得所
 以知所以行所以易也無他泛知則難寡
 者衆宗於此而知斯易矣泛行則難靜爲
 躁君於此而行斯易矣然知道之說有三
[009-023a]
 甚易者近也莫能知者味也而惟無知者
 忘也故道由易知而至於無知聖人事也
 吾超然不識不知之境又誰得而測識之
 關尹子能忘道乃能有道又曰有人問於
 我我尚不知我將何爲我所此無言無事
 内知而抱玄也吾尚不自知宜其人之不
 吾知人之得以知其道亦何貴哉故得道
 畏人知又先畏自知人己兩忘云爲俱泯
 至貴者道大音希聲豈在求知哉而難易
 之知又不足言矣○林氏曰衆言之中必
[009-023b]
 有至言故曰言有宗舉世之事道爲之主
 故曰事有君世無知至言至道之人所以
 莫有知我者故曰夫惟無知始不我知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何氏曰列子居鄭圃四十年無識者國君
 卿大夫視之猶衆庶也君子盛德容貌若
 愚由是觀之聖人譬如被者褐懷者玉外
 不自貴而中有至貴者存褐毛布賤者之
 服故云褐寬博○吕氏曰聖人無名至人
 無己神人無光雖衣弊履穿蒙以養正心
[009-024a]
 如玉石積蓄至寳韜藏光耀未嘗顯露默
 養道胎故曰是以聖人被褐懷玉○林氏
 曰聖人之道足於内而不形於外猶被褐
 而懷玉故人不得見之也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聖
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林氏曰於其至知而若不知此道之上也
 於不可知之中而自以爲知此學道之病
 也人能病其知之爲病則無此病矣聖人
[009-024b]
 之所以不病者蓋知此知爲病而病之所
 以不病此一章文字最奇○李氏曰知不
 知上接上章吾言甚易知聖人無所不知
 不自以爲知眞知也世人無所知自以爲
 知妄知也故曰病若知妄知爲病而病其
 病則妄知之病瘥矣聖人所以不病者以
 其病其多知是以不病也○吕氏曰至哉
 妙道沖默淵奥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
 不可得而測度不可得而擬議知之外矣
 不知内矣知之淺矣不知深矣聖人禀氣
[009-025a]
 沖粹天性高明内懷眞知萬事自悟始能
 無知不以自矜是謂眞知眞識乃知不知
 不識者也且世之人不知至道之精而知
 事物之粗不知至道之極而知事物之末
 方且爲緒使方且爲物駭内多機智徒事
 誇大而實不知道弊精神役思慮以文滅
 質以博溺心而强辯飾說以爲知之是德
 之病也至士達道明眞得之固窮鉗口結
 舌保而秘藏不敢宣泄常若不知而况不
 知其道而乃肆高雄之辯辯者不善知者
[009-025b]
 不博博者不知也○何氏曰莊子聞以有
 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故深知而
 不自以爲知於道爲上始於不可知之中
 强自以爲能知於學爲病莊子太清問乎
 無窮曰子知道乎曰吾不知也又問無爲
 曰吾知道問無始曰弗知深矣知之淺矣
 弗知内矣知之外矣太清知而歎曰弗知
 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大畏至矣
[009-026a]
 河上公曰威害也人不可不畏小害不畏
 小害大害至矣○吕氏曰君子有三畏畏
 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人能體常盡變
 以全性命之理則内眞赫然充塞于外思
 慮憂愁無自而入衆之所畏不可不畏世
 愚不知天命樂高好大負威任勢矜尚賢
 能南華經大愚者終身不靈大惑者終身
 不解勿謂小惡無傷遂闊略而不知悔苟
 積累之乆人威將不能加天威必至○何
 氏曰昔人有言畏威如疾民之上也從懷
[009-026b]
 如流民之下也見懷思威民之中也是則
 人心最不可無所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
 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大人者
 君父之嚴及大德之人固可畏不可狎聖
 人所言犯其告戒必不免其有身固可畏
 不可侮而三畏之中又以畏天命爲先天
 命者乃天所付與萬物當然之理畏之一
 念一動一言天地鬼神臨之罔敢玩易道
 者萬物共由得之者生失之者死民受天
[009-027a]
 地之中以生能者取福敗者取禍故君子
 畏義小人畏刑皆畏天也不此威之畏則
 威有大於此者易曰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小人以小惡爲無傷而弗去故惡積而不
 可掩罪大而不可解荷校滅耳凶豈非不
 畏威而來大威哉○林氏曰不畏刑者常
 遭刑也
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是以不厭
 河上公曰謂心居神當寬柔不當急狹人
 所以生者爲有精神若忽其道好其色是
[009-027b]
 謂伐本厭神夫惟獨不厭精神之人洗心
 滌垢澹泊無欲則精神居之不厭也○何
 氏曰人與道居則能居天下之廣居故欲
 無狹所自居不則室無空虚婦姑勃磎矣
 人以道生則能生天地之所生故欲無厭
 所自生否則心無天遊六鑿相攘矣夫惟
 樂遣而内不自厭則上不見厭於天下不
 見厭於人是以皆不厭也○林氏曰居廣
 居也生長生乆視之理也人皆自狹其所
 居自厭其所生不能安於退而務於進不
[009-028a]
 能觀於無而惑於有是自狹也自厭也無
 者戒飭之辭言不可如此也夫惟不厭者
 而能乆安故曰是以不厭○董氏曰狹隘
 也厭棄也無當作毋居者性之地居天下
 之廣居則與太虚同體矣生者氣之聚含
 太乙之至精則與造化同其用矣惟曲士
 不可以語道苟不溺於小術而實諸所無
 以自狹其居則必棄有著無而蔽於斷滅
 以厭其所生矣是以告之以無狹無厭使
 學者知夫性者氣之帥而其大無量當擴
[009-028b]
 而充之以全其大生者道之寓而其用不
 窮當葆而養之以致其用則養氣全生盡
 性至命而不生厭棄之心所以體無非强
 無而無非頑也長生非貪生而生非下也
 夫如是則生與道居而道亦未嘗厭棄於
 人矣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
取此
 河上公曰自知者自見己之得失不自見
 者不自顯露德美於外藏之於内也自愛
[009-029a]
 者自愛其身以保精氣不自貴者不自貴
 高榮名於世也去彼者去彼自見自貴也
 取此者取此自知自愛也○何氏曰聖人
 自知則是非美惡不敢昩而自見則自足
 之心生矣自愛則安危去就不敢輕而自
 責則自驕之氣動矣此乃畏不畏之所以
 分一彼一此何去何取可不知所擇哉




[009-029b]
道德眞經集義卷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