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100 道德真經集義(一)--危大有 (master)


[003-001a]
道德眞經集義卷之三覆六
    盱江危大有集
   第十五章
古之善爲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
可識故强爲之容
 吴氏曰士謂有道之士旁達曰通妙萬物
 者無所不通其妙也微而不顯其通也玄
 而難辯淵乎如水之深而不可測其中深
 不可測故强爲之模擬其外之容以示人
 也下文七者是也○林氏曰此章形容有
[003-001b]
 道之士通於玄微妙可謂深於道矣而無
 所容其識知惟其中心之虚不識不知故
 其容之見於外者皆出於無心故曰强爲
 之容豫兮以下乃是形容有道者之容自
 是精到○何氏曰士之爲道也微妙而難
 窺玄通而不滯誰得而測識之既非情識
 所到雖名狀亦强耳故取譬如下文所云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
客涣兮若冰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
谷渾兮其若濁
[003-002a]
 吴氏曰豫猶皆獸名豫象屬猶犬子也象
 能前知其行遲疑犬先人行尋又回轉故
 遲回不進謂之猶豫冬涉川者怯寒畏四
 鄰者懼敵是以遲回而不進有道者不敢
 爲天下先其容如此儼矜莊貌若客隨而
 不迎也涣解散貌若冰將釋融液而不凝
 浸也敦篤厚貌樸材未成器也曠空豁貌
 若谷虚而善應也渾黄濁貌若濁美惡玄
 同不自潔也○何氏曰十二月輿梁成民
 未病涉也此冬涉之難士之持重而豫兮
[003-002b]
 者似之無易由言耳屬於垣此四鄰可畏
 也士之慎密而猶兮者似之主人不問客
 不先舉士之不爲物先而儼兮者似之水
 結成冰冰消反水士之於物無滯而涣兮
 者似之敦兮若樸之未斲曠兮若谷之不
 盈渾兮若濁之受垢歷歷形容善士之道
 相似未易殫於言也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乆動之徐生
 吴氏曰此承上濁之一字而設問曰孰能
 濁乎濁者動之時也動繼而靜則徐徐然
[003-003a]
 而清矣又因靜之一字而設問曰孰能安
 乎安者靜之時也靜繼以動則徐徐而生
 矣安謂靜定生謂活動蓋惟濁故清惟靜
 故動以是推之則曠者不盈而盈敦者不
 器而器涣者不凝而凝儼者不爲主而主
 猶豫者不爲先而先從可知矣○何氏曰
 是道未嘗不包體用貫動靜而非直空言
 也和其光同其塵與世混濁而有淡乎泊
 乎者清寓於濁也閉兊塞門雖安汝止而
 有油然勃然者動生乎靜也兩云徐者言
[003-003b]
 徐徐自然而非數數然也此言靜則可使
 濁者徐徐而清動則可使安者徐徐而生
 動靜互用也○林氏曰此兩句只是濁中
 有清動中有靜耳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吴氏曰成謂完備凡物敝則缺新則成敝
 而缺者不盈也新而成者盈也保守此道
 之人不欲其盈故能爲敝缺不爲新成也
 章内七容皆敝缺而不新成也○何氏曰
 保此道者不欲盈虚其中也道沖而用之
[003-004a]
 或不盈惟不盈故與物相反人皆趍新趍
 成而我甘其敝不急於新成○林氏曰不
 欲盈者虚也敝故也敝而不新則千載猶
 一曰也能如此而後爲道之大成是以能
 敝不新新是一句成是一句○李氏曰接
 上章道紀之義發明後學存誠致敬常慎
 其獨不住於相而抱一潜虚爲日用至於
 頓息諸縁消融萬幻撓之不濁澄之不清
 是謂微妙玄通深隱也
   第十六章
[003-004b]
致虚極守靜篤
 吴氏曰致至之而至其極處也虚謂無物
 外物不入乎内也極窮盡其處也守固内
 禦外如守城之守靜謂不動内心不出乎
 外也篤力不倦也○吕氏曰虚之又虚神
 得其居靜之又靜神得其正列子靜也虚
 也得其居也西昇經人能虚空無爲非欲
 於道而道自歸之○何氏曰列子或謂子
 奚貴虚曰虚者無貴也非其名也莫如靜
 莫如虚靜也虚也得其居也故曰虚者道
[003-005a]
 之常今至虚且極則性太空矣故曰靜者
 萬物之始今守靜且篤則心永寂矣性空
 心寂自然道生虚極生神靜極生覺矣於
 此可以坐觀物化而不化於物者矣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吴氏曰作動也植物之生長動物之知覺
 皆動也復返還也物生由靜而動故返還
 其初之靜爲復植物之生氣下藏動物之
 定心内寂也○吕氏曰且萬物之並作兆
 於和氣發於無形觀其復也反於杳冥歸
[003-005b]
 於自然至人體自然之妙用猶夭地之於
 萬物作者動復者靜斡旋樞機運鍊元和
 含養胎息則眞炁來復返本還元矣○何
 氏曰列子有生者有生生者又曰有生則
 復於不生聖人妙見作復之理觀物之出
 於機者必入於機故吾不與之俱盈觀物
 始於艮必終於艮故吾靜而不與之俱往
 復也者謂歸於道而常存也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吴氏曰芸芸生長而動之貌凡植物春夏
[003-006a]
 則生氣自根上達於枝葉是曰動秋冬則
 生氣自上而返還下藏於根是曰靜天以
 此氣生而爲物者曰命復於其初生之處
 故曰復命○吕氏曰萬物皆作於性類草
 木之根也出乎震見乎離說乎兊勞乎坎
 終歸於其根也夫草木枝在上根在下人
 則不然四肢在下根在上即泥丸宫是其
 根也黄庭經腦神精根字泥丸乃帝眞之
 靈域精神所聚處也人能内觀於此則萬
 神自集萬氣咸臻胎仙成矣故曰夫物芸
[003-006b]
 芸各復歸其根夫至士造道必始於窮理
 次之以盡性終之於復命未有不窮理盡
 性而能至於復命者也今夫明白四達窮
 其理也至虚極守靜篤盡其性也廣成子
 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必靜必清汝神將守
 形形乃長生長生則命乃復矣○李氏曰
 致虚靜篤復命歸根純是神妙若向這裏
 具隻眼一生參學事畢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
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乆没身
[003-007a]
不殆
 林氏曰得至復命處乃是常乆而不易者
 能知常乆不易之道方謂之明人惟不知
 此常乆不變之道故有妄想妄動皆失道
 之凶也知常則其心與夭地同大何物不
 容既能容矣則何事不公王天下者即此
 公道是也以公道而王則與天同矣天即
 道也故曰王乃天天乃道乆常也人能得
 此常道則終其身無非道也又何殆之有
 何氏曰夫惟知時物代謝之爲常則盈虚
[003-007b]
 消息之理得而不察察於細故曰常乃容
 知美惡是非可容則蕩蕩無偏故曰容乃
 公至公無私則公之道即王道也至大無
 外則王之道即天道也悠乆不息則天之
 道即常道也道歷千萬世而無弊何殆之
 有此虚靜之極功也○吴氏曰殆謂危其
 身也按殆字從歹訓危訓將訓近凡字從
 歹者多是死之義也殆者危而將近於死
 也没猶終也
   第十七章
[003-008a]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侮
之信不足有不信
 吕氏曰太上者其教無爲其治無迹與道
 同體無上可加故曰太上雖有其位而不
 自尊不尚貴任物自然各安其所若華胥
 之國則天下不聞治而自治人雖知有其
 君而謂帝力於我何有周詩曰不識不知
 順帝之則故曰太上下知有之且上古之
 世民結繩而用巢居穴處不知四時歲月
 推遷可謂至治矣伏羲神農氏作民始耕
[003-008b]
 而食織而衣趍於仁義禮樂毁譽之說著
 焉爲君者澤加於民被其仁者則視之如
 父母懷其義者譽之如日月親譽之理愈
 彰則於上古之道日愈遠矣南華經曰舜
 有羶行百姓悦之是也故曰其次親之譽
 之後世治出變詐仁義失禮樂廢愚智相
 欺天下衰矣未免道之以政齊之以刑示
 其威令使民僶而從之故民不畏威而化
 爲欺罔民欺罔則侮上之心生矣故曰其
 次畏之侮之五常者以信爲主魯語云民
[003-009a]
 無信不立信全則天下安信失則天下危
 儻焉文質相勝得喪相隨權詐聿輿欺罔
 並起此信之不足也信既不足則民有不
 信之心生焉所謂周人作誓而民始叛是
 也故曰信不足有不信○林氏曰太上言
 上古之世也下天下也上古之世夭下之
 人但見有君而已而皆相忘於道化之中
 及其後也民之於君始有親譽之意又其
 後也始有畏懼之意又其後也始有玩侮
 之意此言世道愈降而愈下也上德既衰
[003-009b]
 誠信之道有所不足故天下之人始有不
 信之心此啇人作誓而民始叛周人作會
 而民始疑之意○何氏曰聖人在上懷道
 不言而澤及萬物官府若無事朝廷若無
 人無勞役無冤刑天下莫不仰上之德當
 是時知有君而不知其它如魚相忘於江
 湖時也此太上之道也其次大道廢有仁
 義則與夭下相親相譽於禮樂之中如魚
 相呴濡時也又其次則其政察察其民缺
 缺而天下始畏於法令之下又其次則法
[003-010a]
 立而奸生令行而詐超而民始罔上行私
 疾視其上而玩侮於後矣此如魚相吞噬
 時也莊子古之明大道者道德已明而仁
 義次之賞罰最居其後正有見乎此世道
 愈降如江河固難復望帝力何有於我之
 世而伯王道雜人心隨之遂有愛畏敬慢
 之變皆超於上之人誠信不足以感人以
 至此極也又曰必我不足於信而後人有
 不吾信○李氏曰太上以下不能無爲親
 之譽之不言之教也畏之者刑禁也侮之
[003-010b]
 者上失信也上失信於民則民不信
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李氏曰猶兮其貴言不言之教也不言之
 教無爲而成刑不試而民自服也至於功
 業成遂還淳返樸則親譽畏侮皆忘矣百
 姓安居樂俗忘其所自故曰謂我自然○
 何氏曰聖人所以豫兮猶兮以言爲重而
 不敢事聲色之化民也必得不言之教無
 爲之爲功成事遂自然之化使民賛美而
 不自己者乃所以救世變於無窮也○吕
[003-011a]
 氏曰太古之化無爲之理不言之教而已
 其貴言也如此易曰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則知聖人一言而爲天下之法自知其言
 之可貴是以損之又損默之又默猶貴其
 言未嘗輕發今之人徒貴其言亦虚文也
 故曰猶兮其貴言有道之君使民日改月
 化遷善遠罪安居樂俗垂拱而視夭民之
 阜淳化之風可復功既成事既遂百姓咸
 謂得其自然之道也
   第十人章
[003-011b]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僞
 林氏曰大道行仁義在其中仁義之名立
 則道漸漓矣故曰大道廢有仁義譬如智
 慧曰出而後天下之詐偽生○吴氏曰前
 章下知有之者大道也親之譽之者仁義
 也畏之侮之者智慧也自大道而一降再
 降已是三等智慧又變爲大偽則共有四
 等然大道廢而後有仁義則其變猶稍緩
 智慧出遄有大偽則其變爲甚亟○吕氏
 曰大道者太古無爲之道也大道之隆仁
[003-012a]
 義行於中民用之而不知其爲道耳聖人
 之學先道德而後仁義世俗之學先仁義
 而後道德殊不知陰陽者天之道剛柔者
 地之道仁義者人之道其仁義初未嘗離
 於道而道亦何嘗棄於仁義奈何後人執
 於仁義爲定名遂使樸素之道微而蒙蔽
 之害生焉曾未若絶仁棄義返本還元造
 乎自然則道不廢矣故曰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起於仁義盜賊超於貧窮仁義隱則
 智慧生智慧生則大偽出智不足則繼之
[003-012b]
 以偽故曰智慧出有大偽○何氏曰莊子
 至德之世端正而不知以爲義相愛而不
 知以爲仁實而不知以爲忠當而不知以
 爲信是以行而無迹事而無傳由是而觀
 之仁義忠信之名不立而有其實所以爲
 至德之世大道之行也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林氏曰六親不和而後有孝子之名國家
 昏亂而後知有忠臣之名此二句皆是譬
 喻○吴氏曰六親父子兄弟夫婦也苟尊
[003-013a]
 卑長幼各由其道而無有不和則子孝者
 乃其常分不知其爲孝也瞽叟不父嚚傲
 參會然後知有大舜之孝子國謂君之國
 家謂臣之家君臣上下各由其道而無有
 昏亂則臣忠者亦其常分不知其爲忠也
 啇受不君奸回群聚而後知有三仁之忠
 臣○李氏曰接上章親譽畏侮之義與其
 國亂顯忠臣不若無爲民自化○吕氏曰
 夏桀立而龍逄彰啇紂亡而比干顯
   第十九章
[003-013b]
絶聖棄智民利百倍絶仁棄義民復孝慈絶
巧棄利盜賊無有
 吴氏曰絶謂絶之而不爲棄謂棄之而不
 用聖智即智慧也巧利即大偽也○吕氏
 曰形度法象功用陳迹皆爲聖也權變謀
 慮揣摩縱横皆爲智也苟有心於爲智豈
 知至智者乎至人恐天下之人惑於聖智
 失眞愈甚貴乎務本絶其聖棄其智使民
 如童蒙專事農桑其利於民也豈止百倍
 故曰絶聖棄智民利百倍夫孝慈者夭之
[003-014a]
 性仁義者人之情也夭性出於自然不可
 易也仁者愛物則民親之義者宜物則民
 譽之親譽之心生而性命之和失矣至人
 絶之於未有棄之於未然使人返於本復
 於初則孝慈之道全矣故曰絶仁棄義民
 復孝慈夫雕琢刻削機械扃鐍事之巧也
 珠玉斛斗權衡符契物之利也競事之巧
 則不顧其耻趍物之利則不顧其義起盜
 賊一端也苟能返其性宅歸於樸鄙則盜
 賊何自而起乎故曰絶巧棄利盜賊無有
[003-014b]
 ○林氏曰聖智之名出而後夭下之害生
 不若絶之棄之而天下自利仁義之名出
 而後有孝不孝慈不慈分别之論不若絶
 而去之與道相忘則人皆歸於孝慈之中
 而無所分别也巧利作而後盜賊起不若
 絶而棄之即所謂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
 爲盜○李氏曰發上章之藴聖智仁義巧
 利一切棄絶不復見用則民從其化而返
 樸也○林氏曰或謂老氏絶仁棄義得非
 與孔子背馳蓋推尊道源之所從出以仁
[003-015a]
 義禮樂非不可以爲治不如以道化民而
 相忘於吾道之中爲上也
此三者以爲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
少私寡欲
 吕氏曰絶聖棄智一也絶仁棄義二也絶
 巧棄利三也皆入道之序未睹其實也道
 不可言言之皆其似者也達者聞似而失
 眞未免紀之以文垂之以教猶恐人之疑
 似焉是明而不著知而不用去文而尚質
 别有所循使其涣然冰釋故曰此三者以
[003-015b]
 爲文不足何謂令有所屬純粹而不雜見
 素也靜一而不變抱樸也守己至公不好
 外美少私也節儉制情恬然安密寡欲也
 如是而治國則躋民於仁壽之鄉羲皇之
 世不難及矣如是而治身則其神虚白物
 不能染豈非見素其神不虧存於混沌豈
 非抱樸食息起居無非公正豈非少私棲
 神希夷諸縁迥絶豈非寡欲以彼易此有
 何不可○何氏曰非聖智巧利之不可用
 於天下也謂此三者之名皆其文而非其
[003-016a]
 實也使天下安其性命之情則三者可無
 以名爲也夭下不安其性命之情而人徒
 尊三者之名而惜之惑之甚也文則有所
 不足者若屬之道德之鄉始爲實也故曰
 夫巧智神聖之人吾自以爲脱焉故曰𩐎
 萬物而不以爲義澤及萬世而不爲仁覆
 載天地雕刻衆形而不爲巧故曰愛利出
 乎仁義捐仁義者寡利仁義者衆夫仁義
 之行唯且無誠且假夫禽貪者器是以一
 人之斷制利天下也此言利之假之無以
[003-016b]
 誠之則皆文之以義而已於仁義何有去
 道遠矣但世俗未達其㫖笑絶聖棄智爲
 荒唐鄙絶仁棄義爲徑庭曷不思玄聖之
 意欲使天下修混成之道捨文返質以遊
 其天故曰守其一不雜其二治其内不飾
 其外明白入素無爲返樸體性抱神夫如
 是何以文爲由少私寡欲而入於無私無
 欲淳厚既返澆競自祛則昭灼之聖無所
 用機鐍之志無所行兼愛之仁無所措裁
 制之義無所施利器伎巧無所用天下混
[003-017a]
 然歸乎大順此則聖人立言之大㫖也世
 俗未足以識此奈何輕議○吴氏曰大道
 之民外之相示以素内之自守以樸素者
 未染色之絲也樸者未斲器之木也質而
 已矣何以文爲
   第二十章
絶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
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李氏曰絶學者絶常人之學而學人之不
 學絶世之學也俗人惟務學於事益其所
[003-017b]
 聞惟恐進道不精故常憂聖人棄絶所有
 惟務於味道故無憂也相去幾何言相去
 不遠也相去何若言太遠也人之所畏不
 可不畏言善惡可畏也○何氏曰此絶學
 即大道也自然無爲乃至離色離名此絶
 學也宜其憂思頓忘也既曰無憂夫又何
 畏雖無思無慮然必敬必戒蓋以唯阿一
 聲也幾何其遠而唯敬阿慢善惡一念也
 幾何其闊而善美惡醜莊子美成在乆惡
 成不及改可不慎歟此又於無憂之中有
[003-018a]
 可畏者聖人雖忘世而不敢玩世由絶學
 無憂而言則無色之色爲之見無聲之聲
 爲之聞無味之味爲之甘不言之教爲之
 教目中無全牛又何憂焉由唯阿善惡而
 言則目不敢妄視耳不敢妄聽口不敢妄
 言形不敢妄動視蝨有大如車輪奈何不
 畏莊子曰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此人畏
 亦畏之說也曰謷乎大哉獨成其天此絶
 學無憂之說也蓋道至無爲而極弘道則
 自善而始無巨無細無起無止欲求其渠
[003-018b]
 央荒乎其不可尋也吾復何所用其心○
 董氏曰荒大而莫知其畔岸
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
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吴氏曰熙熙和樂貌泊靜也兆如龜兆之
 微坼衆人之爲學者循外爲悦如享太牢
 而食可悦口者甚美如登春臺而觀可悦
 目者甚備我則泊然而靜情慾未開無端
 倪可見如嬰兒未能孩笑之時一不知外
 物之爲樂也○林氏曰衆人之樂於世味
[003-019a]
 也如享太牢如登春臺而我獨甘守淡泊
 百念不形如婴兒未孩之時兆形也萌也
 此心不萌不動故曰未兆嬰方生孩稍長
 也嬰兒之心全無知識○何氏曰衆人方
 如享太牢之適口體也如登春臺而恣遊
 觀也熙熙然其足樂也吾則兆眹未形如
 嬰兒初生未至於孩迎之不見其首也
乘乘兮若無所歸
 吴氏曰乘乘謂寄寓於物若無所歸謂不
 住著於物○何氏曰乘乘兮無所歸乘物
[003-019b]
 遊心如乘風履虚無所凑泊隨之不見其
 後也又曰乘乘如乘風乘雲皆乘風駕浮
 之象○吕氏曰隨世混迹與物同波心融
 形釋與神爲一若虚舟汎汎而東西木葉
 飄飄而高下不知風之乘我我之乘風莫
 知所往故曰乘乘兮若無所歸
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林氏曰衆人皆有求盈餘之心而我獨若
 遺棄之此意謂我之爲道而無有餘之心
 也○吕氏曰世人循其所知汨於富貴自
[003-020a]
 謂樂有餘矣至人則不然粃糠名利針芥
 軒冕知身世皆妄心如虚空無乎不忘故
 曰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吴氏曰遺
 失也衆人喜其所得之多我則一無所得
 而慊然若有失也○董氏曰遺忘也蓋有
 若無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吕氏曰窮天下之辯者不在辯而在訥極
 天下之智者不在智而在愚終日如愚者
 以其不虧其神也○吴氏曰沌如渾沌之
[003-020b]
 沌冥昩無所分别也與莊子愚芚之芚同
 謂無知也○林氏曰沌沌混沌無知之貌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吕氏曰世人用神於外光而且耀惟求多
 聞增益其見學以衒人若揭日月而行至
 人則智週萬慮靈光内燭被褐懷玉外無
 文彩故曰衆人昭昭我獨昏昏世人嚴明
 苛刻矜誇有爲執持其偏急從事於細微
 見察淵魚智窮毫末而不知止也至人則
 體天法道逍遥任物寞然寬大無乎不容
[003-021a]
 昏默難知晦冥罔測故曰衆人察察我獨
 悶悶○林氏曰昏昏悶悶即混沌是也俗
 人昭昭察察而我獨昏昏悶悶此其所以
 異於人也○吴氏曰昭昭已明察察尤明
 昏昏已不明悶悶尤不明也俗人皆以有
 知爲智我獨無知而愚也
漂兮其若海颼兮似無所止
 林氏曰如乘舟大海之中風颼颼然而無
 所止宿此若乘乘兮無所歸之意○吴氏
 曰如漂浮於海中任其所適而不知所定
[003-021b]
 向如颼颼之長風隨其所起而不知其所
 止息
衆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
 吴氏曰衆人皆有以者有以知其所止所
 定也頑謂面頑如麻痹不知癢痛者鄙謂
 鄙人我獨頑然無知有似遠鄙之愚人也
 几人居國邑繁庶之地者多知居於遠鄙
 僻陋之地者無知也○林氏曰有以有爲
 也衆人皆有爲而我甘於不求故若頑若
 鄙○董氏曰以用也頑然無知也鄙野也
[003-022a]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無用之用
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
 吴氏曰此一句總結上文自人之所畏至
 我獨若壝言人爲學者務多能而我獨一
 無所能自愚人之心至我獨頑似鄙言人
 之爲學者務多知而我獨一無所知此我
 之所以獨異於人而我之所貴者則大道
 玄德也大道者萬物之母也故曰食母食
 母即乳母也司馬氏曰乳哺元和○林氏
 曰我之所以異於人者味於道而已有名
[003-022b]
 萬物之母母即道也食味也貴求食於母
 言以求味於道爲貴也○李氏曰聖人棄
 絶所有惟務於道而求食於母守雌抱一
 而已故曰無憂○吕氏曰道者萬物之宗
 如魚之有水魚失其水則死人失其道當
 何如哉要當知其神爲炁之子炁爲神之
 母非母乳之無以自活非炁飼之無以自
 生故曰虚而乳之綿綿上下則形可以不
 化神可以不虧故曰而貴食母○或曰有
 以而貴求食於母而解者有以兒貴食於
[003-023a]
 母而解者其辭不同何也曰其辭雖不同
 而其理則皆歸於味道也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吕氏曰常道無名惟德以顯至德無本順
 道而成道無形也及其運而爲德則有容
 矣未嘗須臾離道故曰惟道是從○吴氏
 曰孔德猶言盛德容謂有而可見者從由
 也萬有皆本乎德凡形氣之可見者德之
 容也然德之所以有此容者由道中出○
[003-023b]
 林氏曰孔盛也知道之士惟道是從而有
 見外者自有盛德之容德之爲言得也得
 之於己曰德道不可見而德可見故以德
 爲道之容也
道之爲物惟恍惟惚
 吕氏曰夫道杳然難言何物之可擬也言
 物者强名以究妙理也道既無形當何所
 從乎今也即物求道不可得捨物求道道
 亦無涯扣其恍惚之端則恍似有也無中
 之有惚似無也有中之無居無非無即空
[003-024a]
 是色居有非有即色是空恍惚之理可想
 像矣故曰道之爲物惟恍惟惚○吴氏曰
 似有似無不可得見故曰恍惚
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沓兮冥
其中有精其精甚眞其中有信
 吕氏曰恍中之象方其有象也其來無所
 從故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視聽既不
 可得所謂杳冥之物又安得涯涘也謂之
 無則能妙萬物謂之有則莫見其形太虚
 之象似有而無造化生焉萬物兆焉太虚
[003-024b]
 之物似無而有風雷生焉霜露降焉有象
 則物之名立矣有物則因至精而生焉杳
 而深窈寞而寂默無中妙有包乎萬化之
 根藏乎太虚之精畜乎自然之信是以萬
 類生焉三才備焉廣成子言至道之精杳
 杳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原其身也心
 爲恍惚之宫腎爲杳冥之府心藏神腎藏
 精一身之精神寓於恍惚之中矣故曰惚
 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杳兮冥
 其中有精若精者經緯萬方妙乎一身在
[003-025a]
 丹謂之大藥在易謂之中孚萬變不能遷
 自然不可移妙中之妙眞中之眞感之立
 應故能春生秋殺未嘗差忒注之於身飛
 騰祖炁斡旋泝流回黄轉赤其道應時故
 曰其精甚眞其中有信○何氏曰昔有通
 玄者論此章曰物非常物精非常精也天
 得以清地得以寧人得以靈夫能抱玄守
 一求精於杳冥求物於恍惚形神洞達與
 道合眞矣夫曰象曰物曰精皆在恍惚杳
 冥無中有也而曰其精甚眞且言有信則
[003-025b]
 無無而有有也○吴氏曰先儒謂沖寞無
 眹而萬有森然已具者此也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閲衆甫吾何以知衆
甫之然哉以此
 吕氏曰爰自上古下及來今湛然常存隨
 時顯用未始有名强名眞精亘千古而不
 動儼一性之長存坐觀天地之衆美死生
 之終始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閲衆
 甫然衆甫之變日逝不停何以知萬物資
 禀乎亦由其道之所至也蓋道者杳冥恍
[003-026a]
 惚常在不去故能應變爲治也如此○何
 氏曰是道也先天地生而不爲乆長於上
 古而不爲老雖常無名而名不去即首章
 常名之名是謂常道之道坐閲衆甫之自
 出甫美也衆甫全美也以備道也故曰淡
 然無極而衆美從之此天地之道聖人之
 德也何以知衆甫之然哉以此以此道也
 閲衆甫如閲天下義理之閲皆更歷意○
 林氏曰道之名在於古今一日不可去而
 萬善皆由此出衆甫衆美也閲歷閲也萬
[003-026b]
 善往來皆出此道也以此者道也○吴氏
 曰不去謂長存也閲猶歷也甫美也衆甫
 萬有也萬有之美皆有時變滅惟孔德由
 道中出者自古及今不滅變而常存然如
 此也吾何能知萬物之變滅無常如此哉
 以此孔德有常之道而知




道德眞經集義卷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