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100 道德真經集義(一)--危大有 (master)


[006-001a]
道德眞經集義卷之六覆九
    盱江危大有集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下德爲之而有以爲上
仁爲之而無以爲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上禮
爲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何氏曰莊子古之人在混茫之中與一世
 而澹漠焉人雖有智無所用之此之謂至
 一莫知爲而常自然逮德下衰及唐虞始
[006-001b]
 爲天下興治之流𣻏淳散樸離道以善險
 德以行然後去性而從心心興心識知而
 不足以定天下然後附之以文益之以博
 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無以反其
 性情而復其初此章大㫖盡在是矣夫上
 德不德則混茫澹漠也不失德而無德則
 爲者敗執者失矣上德無爲而無以爲則
 至一自然也下德爲之而有以爲則所謂
 始爲天下矣上仁爲之而無以爲至仁無
 親去德猶未遠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以義
[006-002a]
 制事則下仁已一等以仁義視道德則所
 謂離道以善險德以行也曰不德曰無以
 爲皆無心無所爲而爲之謂天曰不失德
 曰有以爲皆有心有所爲而爲之謂人上
 禮爲之而莫之應又下義一等附之以文
 禮也於忠信爲薄益之以博智也於道爲
 華其去性初轉遠矣上禮者盛禮也施厚
 報宜厚報不敵施爭由是起攘臂引去貌
 敗禮之人也扔引也字從亻者非○林氏
 曰爲之而莫之應者强民而民不從之也
[006-002b]
 抉引也民不從而强以手引强掣拽之也
 只是形容强民之意故曰攘臂而抉之○
 李氏曰上章云常無爲故次之以上德不
 德上德無爲故合道下德有爲不合道仁
 義猶近德可爲進道之階禮者純是作爲
 以禮齊物轉不齊蓋有爲終有失也執之
 不失亦可漸入佳境自仁而反德自德而
 反道直造無爲也○淮海秦氏曰道德者
 仁義禮之大全而仁義禮者道德之一偏
 以道爲本以仁義爲用
[006-003a]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
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
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何氏曰首亂始愚極言禮智流弊所至耳
 莊子歷歷舉此失道而後德以下五句而
 曰今也以爲物也欲復歸根不亦難乎其
 易也其惟大人乎雖則云然抑且曰匿而
 不可不爲者事也遠而不可不居者義也
 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節而不可不積者
 禮也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一而不可不
[006-003b]
 易者道也雖此數者有上下先後之序而
 以聖人並用之則何莫非道也昔有通玄
 者云道也者妙萬物而爲言總兩儀而稱
 德得之上者爲道得之中者爲仁義得之
 凉者爲禮智凉而失之者非人也此言最
 簡而明也○吕氏曰夫道者德之體德者
 道之用仁義由出於中爲可尚也至於禮
 則去性益遠華盛而實虧從事乎繁文末
 節而不求其本忠信日以衰薄雖施於日
 用之間外則燦然而其中則無有也順之
[006-004a]
 則治違之則亂間不容髮豈非亂之首乎
 故曰三皇之有道也不知其道化爲五帝
 之德五帝之有德不知其德化爲三王之
 仁義三王之有仁義不知其仁義化爲秦
 漢之戰爭此之謂也且世人以智爲鑿從
 事浮華雖自以爲見而不知至愚自此而
 始也故曰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吴氏曰忠信者德之厚也漸變而薄一降
 而爲仁再降而爲義三降而爲禮而忠信
 之厚德薄矣禮者欲其理而不亂也而適
[006-004b]
 以基亂故曰亂之首前識猶言先知謂智
 也道猶木之實也未生之初生理在中胚
 胎未露既生之後則德其根也仁其幹也
 義其枝也禮其葉也智其華也根幹枝葉
 華皆自道中生出智者欲其哲而不愚而
 適以肇愚故曰愚之始也○李氏曰前識
 者智識也智識者失道之始故曰道之華
 有道者不處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
其華故去彼取此
[006-005a]
 何氏曰夫處厚不處薄言其及禮於忠信
 所以息禮之爭也居實不居華言眞智於
 道也所以救智之弊也故曰見其文者弊
 其眞飭其外者傷其内去彼取此捨澆返
 樸之道也○吴氏曰結上文處厚不處薄
 謂貴德而不尚禮居實不居華謂體道而
 不用智彼謂其薄其華此謂其厚其實又
 曰此篇乃分說道德仁義禮智六字以道
 爲無名以德爲有名自德而爲仁義禮智
 每降而愈下也故此章之等以道爲一德
[006-005b]
 爲二仁爲三義爲四禮爲五智爲六也○
 吕氏曰聖人目擊道存尚其淳厚捨其澆
 薄安其誠實摘其華綺去彼禮之華末取
 此道之大體天下治矣譬如己之攝生反
 其質素敦兮若樸處其厚也行乎無路遊
 乎無迹遠其薄也出乎無門入乎大方居
 其實也屬其精神偃其聞見去其華也去
 彼華薄取此厚實何不可之有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
[006-006a]
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
一以爲天下貞其致之一也
 何氏曰莊子太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
 起有一而未形夫以昔之得一者冠於章
 首言一之爲道自古以固存也一者道之
 所生不曰得道而曰得一者見道之尊其
 獨無對爲物不二列子不生者疑獨此言
 獨者即一之㫖也故曰疑獨其道不可窮
 ○林氏曰一者道也天之所以清明而垂
 象地之所以安靜而載物神之所以虚而
[006-006b]
 靈谷之所以虚而盈皆此道也萬物之所
 以生亦此道也侯王之所以保正萬邦亦
 此道也其致之者言其清寧靈盈生貞皆
 因此道而得之○吕氏曰昔之得一者謂
 往古太極既判而天地谷神萬物侯王所
 以能清能寧能靈能生能盈能貞者無他
 蓋得一氣之妙用也夫一氣者無匹合於
 夭下也爲大道之子神明之母混元之先
 萬化之祖上下匪常古今不二是以聖人
 近取諸身天者首之圓象也得之則髮紺
[006-007a]
 髭黑目碧耳聰百靈清爽矣地者黄庭眞
 土也得此則覆載萬物滋生百昌安寧不
 動神得之咀嚼六氣凝結胎仙然後變化
 通靈矣谷得之則腦滿髓實天谷虚盈中
 生紫眞萬物者六腑五臟九竅百骸是也
 得之則七液洞流五内堅固沖和滋潤故
 能乆視而長生矣侯王乃元神心君也得
 之則頓躋聖位形將自正矣此無他皆一
 炁之所致也○吴氏曰一者沖虚之德也
 上篇所謂抱一所謂爲一後章所謂道生
[006-007b]
 一皆指此而言莊子謂之太乙又但謂之
 一此乃自然之道所爲其用則虚而不盈
 後而不先柔而不剛前章固屢言之而此
 章盡發其藴得者謂得此一以爲德以者
 謂以此故能若是也言天之清地之寧神
 之靈谷之盈萬物之生生不窮侯王之立
 乎天下之上其所以致之者皆得此一之
 故也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
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
[006-008a]
恐滅侯王無以爲貞而貴高將恐蹶
 何氏曰清明者爲夭不知此一此道以之
 清無以則晝冥宵光清者將分裂矣寧靜
 者爲地不知此一此道以之寜無以則山
 崩川涸寧者將發泄矣靈應者爲神不知
 此一此道以之靈無以則其神不靈而將
 消歇矣盈滿者谷不知此一此道以之盈
 無以則谷不盈而將枯竭矣生生化化者
 萬物不知此道此一以之生無以則其生
 不植而將衰滅况侯王以一身處臣民之
[006-008b]
 上得一且致一而後可以爲夭下貞苟非
 此一此道之有以也則位高者危德二三
 者凶蹷敗之來可不戒哉貞者正也○吕
 氏曰天者積陽之德表君之象倘無以清
 則陰陽謬矣紀綱弛絶沖一不運而開裂
 之兆見矣地者積陰之德表臣之象倘無
 以寧則剛柔卷折山川崩决沖一不守而
 發泄之形著矣神者陰陽不測無以靈則
 禍福生怪祅祥勃興沖一不居而廢歇之
 時至矣谷者虚以容物倘無以盈則流潤
[006-009a]
 之失崩夷之憂沖一不盈則枯竭之患作
 矣萬物有形者也倘無生則堅强枯槁沖
 一散去則滅亡之期應矣王者貫三才而
 有萬物儻無以貞而貴高則百官不職四
 海不歸而蹷敗之禍隨之矣且夫人之一
 身至陽赫赫在乎上自天柱第一椎玉京
 關之上皆天也其不清則腦髓减齒落目
 昏形將壞裂矣己之地無以寧則眞土乾
 枯黄芽不生靈津發泄矣己之神無以靈
 則赤子困悴胎仙蕩散七液不流乆而逝
[006-009b]
 竭矣己之萬物不生則關節無寳臟腑虚
 羸而終於寂滅矣己之侯王恃其高貴則
 丹元不正性眞失常心影既偏將恐蹷仆
 矣○林氏曰裂分裂也發言動而不定也
 歇消滅而不靈也竭盡也虚則能受不虚
 則盡止而不可受矣蹶顛也處貴高之位
 而無此則顛蹶之矣
故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是以侯王自謂
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爲本邪非乎
 林氏曰貴賤高下兩句亦只是譬喻無賤
[006-010a]
 何以爲貴無下何以能高下與賤乃貴高
 之基本也侯王之稱曰孤曰寡人曰不穀
 皆是自卑之辭又以此爲虚而不自有之
 喻非乎言我如此說豈有不然者乎此兩
 字亦是文之奇處○吴氏曰此章以六句
 並言而此以下承上文貴高二字專爲侯
 王言之蓋侯王之位貴且高而沖虚之德
 不欲盈惟當自處於下賤也孤如無父之
 孤寡如無夫之寡不穀不善此皆不美之
 名非人所願有者而侯王以此自謂是以
[006-010b]
 下賤自處也先云下爲基賤爲本而後但
 云賤爲本蓋舉一以包二省文也○李氏
 曰非乎豈不然哉○何氏曰貴本於賤高
 基於下是以侯王自謂孤寡無助不穀不
 德亦可反其本而不失其道矣易曰常以
 一德謙以制禮常德之固謙德之柄是也
 此道家所謂雌一之道守約而施博也
故致數車無車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林氏曰數車無車一本作數譽無譽譽字
 誤也此兩句本譬喻若作譽字下文如玉
[006-011a]
 如石意不相屬矣○李氏曰數車之名件
 無一名車者數我之一身無一名我者轂
 輳合一則名車四大合一則名我不欲如
 玉如石者貴賤兩忘惟抱一也○何氏曰
 如數車而裂於名數之異如玉石而偏於
 貴賤之質則非一與本之道莊子萬物一
 齊孰短孰長以道觀物何貴何賤此也故
 章末取喻以戒之○柴氏曰輪輻等物皆
 車中微賤者然非此莫成車盡其名件數
 之無一名曰車者故曰數車無車石中出
[006-011b]
 玉不敢貴玉賤石蓋愈乆愈不忘初也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林氏曰反者復也靜也靜者動之所由生
 即易所謂艮所以成始成終也能弱而後
 能强專於强則折矣動以靜爲用强以弱
 爲用○吴氏曰道之至靜反於道故動道
 本至無反於道故有是以虚無恍惚之根
 萬物共本之元囿於出入之機墮於動靜
 之域皆道之體用也極物之眞必守其本
[006-012a]
 命物之化必守其宗故動而生者不與之
 俱化則知出者之必入不與之俱徂則知
 動者之必靜觀物之出必終於反觀物之
 動必終於靜而夭地之心可見矣且春夏
 則萬物芸芸競作根荄芽甲並發于外出
 而有生豈非反於動乎秋冬則萬物去華
 而就實各斂于内歸吾性宅順而不亂豈
 非弱而用乎譬之身焉欲修長生要識所
 生之本欲求不死當眀出入之機謂之反
 還謂之動靜反者返其眞元也動者發其
[006-012b]
 天機也自一陽來復於靜定之中運轉樞
 要斡旋泝流得七返之㫖鎮補三田流通
 百脉非動則無以復命也故曰反者道之
 動夫道無形無聲非柔不能制剛非弱不
 能制强故專守雌靜若嬰兒之未孩且天
 下之柔弱莫過於水水莫過於氣氣莫過
 於道道氣神水之所柔弱者通貫金石爍
 鋭磨堅無乎不入故曰弱者道之用○李
 氏曰反者道之動神一出便收來弱者道
 之用專氣致柔也
[006-013a]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林氏曰有夭地然後有萬物故曰物生於
 有然天地敦生之天地之始生於太虚是
 生於無也因動靜强弱而推言言有無之
 始也○吕氏曰天下之物有無相生迭出
 迭入未始有盡非有則不能顯無非無則
 不能生有萬物生於天地之内是因有而
 生也天地形於太虚之中是因無而有也
 有生則復於不生有形則復於無形有無
 之相生若循環然而反復之義大矣哉聖
[006-013b]
 人深達厥理即水以觀之不觀其流必觀
 其反流即木以觀之不觀其華必觀其去
 華則物雖有萬之不同目擊而道存矣然
 天地爲萬物父母而人爲萬物之最靈己
 之有者形也己之無者神也胞胎成其形
 有生於無也百靈生於身無生於有也故
 眞有不有眞無不無達斯㫖者自契於眞
 有眞無也○何氏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
 生於無反求其初也有天地然後有萬物
 也天地者萬物之一初先天地生有物混
[006-014a]
 成混淪者又天地之一初無有生有無形
 生形有生則復於不生有形則復於無形
 始自無而散諸有終自有而反諸無則道
 樸豈終散於器乎彼流蕩而忘反者宜其
 失於强盛而去道遠矣○李氏曰天下萬
 物生於有即有名萬物之母有生於無即
 無名夭地之始也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
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
[006-014b]
 林氏曰勤而行之者言聞曰必信也若存
 若亡者且信且疑又以爲有又以爲無也
 最下鄙俚之人則直笑之耳惟最下之人
 以之爲笑方見吾道之高退之論文且曰
 人笑之則以爲喜况道乎○何氏曰道者
 自然行者能得聞者能言能行勤行士之
 上也中人求道不宏不篤焉有焉無繫念
 存心萬中無一至於世俗浮薄雖謙下爲
 懦弱笑虚無爲荒唐然不足發或者之笑
 亦不足見此道之大以知道者希故也
[006-015a]
 吕氏曰上士者大資純厚達於妙理聞道
 則洞然曉悟信而不疑篤志行之惟恐不
 得故曰勤而行之中士受性中庸可上可
 下始樂而終厭初勤而後情聞道則猶豫
 多疑取捨不决欲進則不能果於力爲欲
 退則猶有所顧惜故曰若存若亡下士賦
 性污濁不達至理聞道則以爲迂闊荒唐
 不止於不信又且大笑而非之然而不爲
 下士之所笑者豈足以爲清淨之道也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
[006-015b]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質眞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
象無形
 林氏曰建言者立言也言自古立言之士
 有此數語明道以下數句是也此亦是設
 辭言此數句不出於我自古有之明道若
 昩惟昩則明前章曰自見者不明又曰不
 自見故明即此也進道若退者能退則爲
 進也夷平也夷道大道也大道則無分别
 類同也和光同塵之意上德若谷能虚而
[006-016a]
 不自實也大白若辱不皎皎以自異也廣
 德若不足若自足則狹矣偷竊也欲爲而
 不敢爲也建立其德是有爲者爲之於不
 敢爲所以能建立也質眞若渝眞實之質
 純一而不變而自有若渝變之意此亦足
 而不自足之意大方者太虚也太虚雖有
 東西南北孰見其方隅哉大器晩成如鑄
 鼎之類豈能速成哉大音希聲天地之間
 音之大者莫大於風霆豈常有哉希者不
 多見也大象夭地也易曰法象莫大乎天
[006-016b]
 地夭地之形誰得而盡見之○何氏曰建
 言有之古之立言之士如下文所云皆爲
 世所訕笑而大道存焉明道若昩大悟同
 未悟也進道若退大勇同無勇也夷道若
 類平等同無等也上德若谷實若虚也大
 白若辱清若濁也廣德若不足有餘不敢
 盡也建德若偷建諸天地而如朝夕偷安
 者質眞若渝質如金石而如長乆渝變者
 大方無隅無門無房大器晩成匪雕匪琢
 大音希聲非律非吕大象無形離色離名
[006-017a]
 混沌太無非可名狀可謂費而隱矣此皆
 極大道之形容廣乎其無不容淵乎其不
 可測也○吕氏曰夫過欲陽而功欲陰過
 陽則能消功陰則能全諺謂之陰德者不
 欲人知因物自然興著不顯其能退藏於
 密故曰建德若渝
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林氏曰道隱無名不可得而名也貸者與
 也推以及人也有道者能以與人而不自
 有也成者道之大成也成己成物而後謂
[006-017b]
 之大成也○何氏曰無名者不可指定而
 名也故有如上文摸寫不盡者然道雖無
 名而有實善貸且成貸註韵施也人人咸
 備物物周普如夭施地生小以成小大以
 成大何莫非道也莊子化貸萬物而民弗
 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游乎
 無有者此也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
而抱陽沖氣以爲和
[006-018a]
 何氏曰虚無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一一
 生天地天地生萬物萬物抱一而成得微
 妙氣化凡人物背寒向暖背暗向明背惡
 向善皆爲負陰抱陽之意抱陽即抱一道
 之生氣之化也人與天地參爲三而於物
 最靈故人也者天付以神地付以精沖和
 付以氣人貴護氣保精愛神與天地並立
 所以保養沖和以謙不以盈也書曰滿招
 損謙受益時乃夭道○林氏曰一太極也
 二天地也三三才也言皆自無而生道者
[006-018b]
 萬物之始自然之理三極既立而後萬物
 生焉萬物之生皆負抱陰陽之氣以沖虚
 之理行乎其間所以爲和也○吕氏曰道
 生一氣一氣生天地夭地生萬物所以道
 生一者太極未判一氣之渾淪也一生二
 者謂清濁既分而天地位焉易所謂易有
 太極是生兩儀是矣赫赫發乎天肅肅出
 乎地兩者交通而成和故人倫成焉一陰
 一陽之謂道言負而且抱者不可須臾離
 也可離非道也鍊養家以月爲衆陰之母
[006-019a]
 曰爲衆陽之父所以負抱者常當嘻吸天
 光咀嚼沖氣則天谷虚盈二景纏絡萬神
 安寜出入元化飛駢玉清○董氏曰几動
 物之類則背止於後陰靜之屬也口鼻耳
 目居前陽動之屬也故曰負陰而抱陽如
 植物則背寒而向暖而沖氣則運乎其間
 又統而言之則神陽而質陰神運於中曰
 抱質見於外曰負氣則動陽而靜陰乃濟
 之以中和而沖乎形質爲神所乘之機也
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爲稱故物
[006-019b]
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何氏曰稱孤稱寡不穀者托於無輔無善
 之稱此王公卑以自牧之名三名者人之
 所甚惡而亦人之所以教蓋位峻者顛輕
 豪者亡固理之常而損中有益益中有損
 又物之變故聖人爲三才宗主執沖含和
 寧處人之所惡寧受物之所損安知自下
 者人不高之自後者人不先之惡未必非
 美損未必非益也經曰道沖而用之或不
 盈盈者沖之反也易曰有大者不可以盈
[006-020a]
 故受之以謙謙與盈相反也○林氏曰人
 之所惡莫若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爲稱此
 亦譬喻有道者自卑自賤之意其意蓋謂
 天地人皆自無而有萬物以陰陽爲質而
 其所以生之者皆沖虚之和氣學道者當
 體此意則必以能虚能無爲貴天下之物
 或欲損之而反以爲益或欲益之而反以
 爲損損益之理有不可常如月盈則必缺
 此益之而損也既缺則必盈此損之而益
 也
[006-020b]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將
以爲教父
 何氏曰金背銘强梁者不得其死又繼以
 好勝者必遇其敵亦以見古之人皆以此
 爲教而我亦不求異以爲教然且爲教之
 父者蓋指約而易操也教之父道之母也
 無他天地物類生皆從一道以沖爲宗○
 李氏曰人之所教無非爲善我亦如是教
 之也○吴氏曰此言用弱之事梁亦强也
 以木絶水以木負棟皆曰梁也取其力之
[006-021a]
 强也不得其死謂不得善終如子路之行
 行夫子以爲不得其死後果死於孔悝之
 難教父猶言教之本父謂尊而無出於上
 者人之所教教以用弱我亦以此教之强
 梁而不能弱者必不能保其身以强梁勝
 人之益而有不得其死之損所謂益之而
 損者此最爲教人第一義故曰教父○倪
 氏曰老子言道每譬之母此特曰父者母
 主於養父主於教爲人師者必尊嚴如父
 可也
[006-021b]
   第四十三章
天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
吾是以知無爲之有益也
 林氏曰堅者易折柔者常存以至柔行於
 至堅之間如水之穿石是也無間無縫罅
 也無有即無形也如人身榮衛之間可謂
 無間而氣脉得以行之無隙之隙而曰月
 之光亦入之此皆無有入無間也○何氏
 曰夭下莫柔弱於氣氣莫柔弱於道道之
 所以柔弱者包裹天地貫穿萬物老子嘗
[006-022a]
 以是語關尹知道與氣所以柔也天地之
 氣雖至堅如金石無所不透其道亦然其
 來也幾微易簡其究也廣大堅固故至柔
 非弱至堅非强如泰山之溜穿石如單極
 之綆斷榦亦此類也馳騁者莊子所謂乘
 天地馳萬物之意可以執道御有者由至
 堅而遡至柔由至柔而遡至元列子體合
 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舉此
 見無介然之間道其至矣乎然後知無爲
 之有益無爲神歸無動氣泯决本常根入
[006-022b]
 乎無間默悟之可也○吕氏曰天下至柔
 莫過於水然猶未免有形者也或似無形
 而入於有形則氣是矣氣本柔也且氣本
 柔養之至大至剛人莫能禦以堅禦堅不
 折則碎以柔禦堅柔亦不縻堅亦不病夫
 一已之至柔者道氣是也馳騁乎至堅者
 謂氣能穿關通節也故曰夭下之至柔馳
 騁天下之至堅以有入有捍而不受以無
 入有無未嘗勞有未嘗覺惟大梵之氣無
 有形質故能包裹天地而無外密襲秋毫
[006-023a]
 而無内聖人體之德性是也見道朗徹何
 往不通所以致治四海謂之神化喻夫至
 人臻襲氣母引鍊太和神明在躬出入無
 間淵乎不可測度故曰無有入於無間無
 爲者居象帝之先處太極之中道之妙用
 實寓于此聖人則之立不教坐不議虚而
 往實而歸無有不可豈小補哉至人無爲
 無事而形不勞忘我忘人而精不虧非欲
 於道道自歸之故曰吾是以知無爲之有
 益也
[006-023b]
不言之教無爲之益天下希及之
 林氏曰前兩句皆譬喻也以此而觀則知
 無爲無不爲者至理也不言而教自行無
 爲而功自成此皆至道之妙用而天下之
 人知不及之故曰天下希及之有益有功
 用也○何氏曰何謂不言之教如天地有
 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
 成理而不說精誠所感吾何言哉何謂無
 爲之益如水行用舟山行用橇因高爲田
 因下爲池簡易之化吾何爲哉此皆專氣
[006-024a]
 致柔極虚本無以道運化故也故天下希
 及之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保眞懷道而天
 下自從又誰得而企及之哉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林氏曰名貨皆外物也無益於吾身則雖
 得雖亡何足爲病而不知道者每以此自
 病○何氏曰莊子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下
 盜跖死利於東陵之上二人所死不同其
 於殘生傷性均也烈士殉名貪夫殉利以
[006-024b]
 身殉之雖死不悔曾不知身重於天下况
 死名死利乎知道者身尚非我有况美名
 美利皆外物耳不知道者試以名比身世
 以名爲華身固有名高而身危則名豈不
 疏於身乎試以財比身世以財爲資身固
 有財多而身害則財豈不少於身乎故曰
 生我名者殺我身益我貨者損我神當其
 無得無失之初如水未波及亡於既失之
 後無病自灸敦若本無之無事乎敦能自
 遣於既失之餘乎○吕氏曰先身而後名
[006-025a]
 貴身而賤貨是猶未能忘我也夫忘我者
 身且不有而况於名貨蓋名無實實無名
 夫貴者夜以繼日思慮善否其爲形也亦
 疏矣富者苦身疾作競名積財而不得盡
 用其爲形也亦外矣然聖人貴以身爲天
 下非忘我則不然使天下之人知名之不
 足親貨之不足多故伯夷餓死於首陽之
 下是殉名也盜跖死於東陵之上是殉利
 也其於身貨敦多敦寡焉以身殉名世必
 謂之君子以身殉利世必謂之小人得之
[006-025b]
 則悦失之則憂貪得忘失見利忘義是猶
 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雖得雀而珠已
 亡蓋所亡者重所得者輕也可不哀哉蓋
 志在乎得而不得者以亡爲病及其既得
 而患於失則病又甚於亡者惟齊有無均
 得喪而後始無疵矣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林氏曰愛有所著則必自費心力以求之
 愛愈甚則費愈大此言名也貪而多藏一
 旦而失之其亡也必厚無所藏則無所失
[006-026a]
 藏之少則失亦少多藏乃所以厚亡也此
 二句發明下三句○何氏曰多取美名是
 謂甚愛名者爲實之賔名大而費心亦大
 矣居其奇貨是謂多藏利者治亂之媒利
 厚而亡物亦亡矣○吴氏曰愛謂愛名大
 謂身也以名比身則身大於名慕名者甚
 其愛而愛身反不如愛名必至耗費心神
 而損壽是因名而使身之大者耗費也故
 曰大費藏謂藏貨厚亦謂身也以貨比身
 則身厚於貨嗜貨者多其藏而重身反不
[006-026b]
 如重貨必至喪亡身命而隕生是因貨而
 使身之厚者喪亡也故曰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乆
 林氏曰惟知足者不至於自辱惟知止者
 不至於危殆如此而後可以長乆此三句
 却是千古萬古受用不盡者○何氏曰知
 足則於名於利已得之中知有分量而此
 身早退何辱之有知止則於不當得之名
 與利截然一毫不求而此身能隱何殆之
 有乃可乆也○吕氏曰心足則無求於外
[006-027a]
 故無辱心止則萬縁俱息故無殆可以長
 可以乆也○吴氏曰知内分之有定則足
 而不貪故不至失舉虧行之辱知外物之
 無益則止而不求故不至損壽隕生之殆
 而可長乆也○李氏曰名貨得失皆有爲
 也終不長乆惟知足知止可以長乆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
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林氏曰有成則有缺大成者常若缺則其
[006-027b]
 用不敝矣有盈必有虚大盈者常若虚則
 其用不窮矣前章窪則盈敝則新即此意
 大直則常若屈然枉則直也曲則全也大
 巧者常若拙然不自矜也大辯者常若訥
 然不容言也○李氏曰上章知足不辱故
 次之以大成若缺德有餘而爲不足者壽
 財有餘而爲不足者鄙大成若缺大盈若
 沖至於若屈若拙若訥皆德餘而爲不足
 者用之無盡也○吴氏曰以成爲成以盈
 爲盈以直爲直以巧爲巧以辯爲辯小矣
[006-028a]
 若缺則非成若沖則非盈若屈則非直若
 拙則非巧若訥則非辯乃爲成之大盈之
 大直之大巧之大辯之大者也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爲天下正
 林氏曰躁之勝者其極必寒靜之勝者其
 極必熱躁靜只是陰陽二字言陰陽之氣
 滯於一偏皆能爲病惟道之清靜不有不
 無不動不靜所以爲天下正○何氏曰道
 以清靜爲正亦惟清靜爲大躁勝寒陽極
 生陰靜勝熱陰極生陽皆極於所偏勝若
[006-028b]
 夫天清地靜乃天下至正之道無勝無極
 而可以大且乆者經曰人能常清靜天地
 悉皆歸是也


道德眞經集義卷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