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45 日講書經解義-清-庫勒納 (master)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日講書經解義卷三
 夏書
  夏是大禹有天下之號書共四篇紀夏家一代事蹟
  禹貢作于虞時而亦繫之夏書者禹所以王在此也
 禹貢
  禹貢一篇史臣紀大禹平水土定貢賦及經理天下
  次第獨以貢名篇者水土平而貢賦定舉其成功而
[003-1b]
  言也
 禹敷土隨山刋木奠髙山大川
  此一節書總言禹治水之要而以三事該之敷分而
  畫之也隨循也刋除而去之也奠定也史臣曰昔大
  禹治水經理非一事總其大略盖有三焉當時洪水
  横流汜濫于天下山林原隰一望瀰漫而區域不可
  辨矣禹自受命後乃先分别土地以為冀兖青徐揚
  荆豫梁雍之九州然後知某州最下治之宜先某州
[003-2a]
 最髙治之宜後可以隨地施功矣凡水皆發源于山
 只為山徑阻塞草木榛蕪則道途不通而水遂有懐
 襄之患禹乃隨山而行相其便宜除去樹木以通其
 道然後知某水為某山所壅必須開鑿某山為某水
 所出必須濬治可以因勢利導矣九州既分又須各
 立一州之表識以為之紀綱禹乃定其山之髙者川
 之大者為一州之疆界知某處有某山便可尋衆山
 之脈絡某水在某處便可尋衆水之脈絡而導山導
[003-2b]
 水之功皆可舉矣區域辨而九州地勢之髙下可知
 道途通而九州水勢之緩急可知紀綱定而九州道
 路往來出入之數可知三者隨在施功非有先後大
 禹治水之略已具于此
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陽覃懐厎
績至于衡漳
 此五節書是紀禹冀州治水成功之序也冀州今直
 隷盛京山西河北之地既者已事之詞載者經始之
[003-3a]
 意壺口山名在今山西平陽府吉州梁呂梁山也在
 今山西汾州府永寧州東北界岐狐岐山也在今山
 西汾州府孝義縣西修因鯀功未成而復修之也太
 原即今山西太原府岳太岳即今山西霍州之霍山
 覃懐地名今河南懐慶府之地厎績猶言成功也衡
 漳水名衡古横字漳水有二清漳出山西樂平縣之
 沾嶺濁漳出山西長子縣之發鳩山二水合流横入
 于河故總云衡漳史臣曰唐虞建國皆在冀方則冀
[003-3b]
 州乃天子所都宗廟社稷百官萬民皆在于此施功
 不可少緩故禹治水必從此始冀在雍河之東河從
 雍州自北而東自東而南壺口之山適當南下之衝
 乃先治之以殺河勢由壺口而東有呂梁狐岐二山
 皆河水所經山石崇竦壅閼為甚自壺口疏鑿而後
 即繼治此二山以開其道由是河得順流而行而冀
 州無河之患矣自梁岐而東有太原汾水之所出自
 太原而南有太岳汾水之所經鯀嘗治之而功未成
[003-4a]
 乃因其功而修之修太原以濬汾之源修岳陽以導
 汾之流由是汾得順流入河而冀州無汾之患矣自
 岳陽而東有覃懐之地地近河河水之所衝也往時
 河水汜溢平地皆水又有清漳濁漳皆横流入河其
 閒之地致功為難今河汾既治則覃懐之地致有平
 治之功而無墊溺之患以至于衡漳所經凡為平地
 亦無不厎績焉盖水患息而土皆奠冀州之地無有
 不平者矣禹之施功于冀者如此
[003-4b]
厥土惟白壤厥賦惟上上錯厥田惟中中恒衛既從大
陸既作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于河
 此五節書是紀禹定冀州之田賦貢道也柔土曰壤
 賦田賦也錯閒雜不等之意恒衛二水名恒水出今
 真定府曲陽縣恒岳北谷衛水出今真定府靈夀縣
 大陸平地也在今北直邢臺趙州深州之境作耕治
 也碣石山名在今永平府之南史臣曰禹既平一州
 之水患則必辨一州之土宜然後可教民稼穡而制
[003-5a]
 其貢賦冀州之土色白而不雜性柔而無塊雖一州
 未必盡然而白壤者居多土宜既辨田賦乃定田有
 肥瘠之異故賦亦有多寡之殊通九州而言之大約
 定為九等八州皆田之賦先田而後賦冀州之賦非
 盡出于田併場圃園廛漆林所出而賦之獨先賦而
 後田以其土廣人稠生之者衆而又恐地力年分之
 不齊故賦為上上錯第一等而雜出第二等若田則
 為中中居第五等焉田賦既定尚有水小地逺向時
[003-5b]
 不暇先治者曰恒水出恒山而東入滱水曰衛水出
 恒山而東入滹沱河今各導之使順其流而二水有
 相從之勢矣又有地髙廣而近河卒難治者曰大陸
 今皆可耕治而人得施其功矣此二者以其功成最
 遲故紀之于最後也冀為甸服其所貢皆在常賦中
 更無别貢惟越在海島者始有皮服之貢焉若其貢
 道則東西南三面距河皆可直達惟北方貢賦之來
 諸水皆阻絶髙逺不與河通必由北海入河南向西
[003-6a]
 轉而碣石適當其右轉屈之閒如挾在右掖相似故
 曰夾右碣石也入于河即達于帝都而冀州之事畢
 矣
濟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灉沮會同桑土既蠶
是降丘宅土
 此五節書是紀禹兖州治水成功之序也濟是濟水
 河即大河兖州今直隷大名府及景州滄州山東東
 昌府及徳州武定州濵州濟寧州曹州諸處皆是九
[003-6b]
 河徒駭太史馬頰覆鬴胡蘇簡絜鉤盤鬲津八條支
 河竝河之正派總為九河也禹時在今河閒府滄州
 一帶地方雷夏澤名在今山東濮州灉沮二水名灉
 水出曹州沮水出濮陽降下也宅居也史臣曰冀州
 帝都所在天下歸往不言疆界封域自可知其餘八
 州則必取境内山之髙者川之大者標而出之以表
 一州之鎮所謂奠髙山大川是也兖州之域東南據
 濟水西北距大河故禹以濟河表一州之鎮兖州水
[003-7a]
 患莫大于河其次莫大于濟河自大陸而來兖為下
 流之衝其勢愈大為害愈甚禹則當其將入海之際
 疏其正派分其支流以為九河使皆入于海由是經
 流行于中支流行于外既順其道而河為安瀾矣河
 水未治濟水因而横流入雷夏之澤汜濫奔潰九河
 治濟水亦治上流有歸下流有洩故雷夏亦能蓄水
 而成澤矣水自河出為灉濟出為沮河濟治則灉入
 于沮沮承夫灉而會同以趨于海矣兖地卑下較他
[003-7b]
 州獨甚雖宜桑之髙土向俱湮沒水中今者土出于
 水悉復其舊髙土之桑亦既可蠶矣民苦墊隘每依
 丘陵以居今者始得下丘陵而居平地矣地利既興
 民居永奠而兖之土始無不平禹之施功于兖者如
 此
厥土黑墳厥草惟繇厥木惟條厥田惟中下厥賦貞作
十有三載乃同厥貢漆絲厥篚織文浮于濟漯達于河
 此四節書是紀禹定兖州之田賦貢物及貢道也墳
[003-8a]
 土脈髙起之貌繇蕃盛貌條滋長貌貞正也作耕治
 也篚竹器織文錦綺之屬濟漯二水名漯水河之支
 流舟行水上曰浮由此及彼曰達史臣曰兖州之土
 其色則純黑其性則墳起土性既復地利自興故其
 草則繇而蕃其木則條而長盖下流之地與草木不
 甚相宜繇條若此則無難耕種之土可知而田賦可
 定矣兖之田在九州中為中下居第六等而其賦則
 居第九等君天下者以薄賦為正故不曰下下而曰
[003-8b]
 貞以見此乃貞正之道也然聖人之愛民正復無已
 水患之後并其賦之薄者而緩征之必俟十三年後
 乃始與他州同供賦稅焉盖以天道言則氣化一紀
 而周以人事言則生聚十年而復如是而民力始足
 正供可辦此又其至仁之心溢于法之外者也貢物
 兖地厥木惟條漆有所生則使貢其漆桑土既蠶絲
 有所出則使貢其絲若絲之織成幣帛有文采而可
 貴重者則又使盛于篚而入貢焉聖人不貴異物而
[003-9a]
 器用有所必需故因其所宜而制之貢也若其貢道
 兖之濟漯二水皆可通河故近濟者浮濟以達河近
 漯者浮漯以達河各從其便以達帝都而兖州之事
 畢矣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濰湽其道
 此三節書是紀禹青州治水成功之序也岱泰山在
 今山東濟南府泰安州青州即今山東濟南青州登
 州萊州及盛京奉天府廣寧開原諸處嵎夷今山東
[003-9b]
 登州府地即堯典所謂宅嵎夷者是略者制為經界
 也濰湽二水名濰水出今山東青州府莒州箕屋山
 北至萊州府昌邑縣入海湽水出今山東濟南府萊
 蕪縣原山至青州府夀光縣入濟史臣曰青州封域
 東北至大海西南至泰山故禹以海岱表一州之鎮
 青州之東惟嵎夷之地最逺迫近於海施功為難今
 水患盡去可以正疆界畫溝塗髙下咸就經理逺者
 如此近者可知是土無不平者矣青州之水濰出琅
[003-10a]
 邪湽出原山二水向嘗汜溢今者濰入海而湽入濟
 各循其故道二水如此餘水可知是水無不平者矣
 青州地雖卑下不當衆流之衝去海為近水易有歸
 故其功特簡于他州如此
厥土白墳海濵廣斥厥田惟上下厥賦中上厥貢鹽絺
海物惟錯岱畎絲枲鉛松怪石萊夷作牧厥篚檿絲浮
于汶達于濟
 此四節書是紀禹定青州之田賦貢物及貢道也地
[003-10b]
 之平衍曰廣土之鹹鹵曰斥絺細葛也錯雜也畎谷
 也岱畎岱山之谷枲麻也牧畜也檿山桑也汶水名出
 山東萊蕪縣原山之陽西南入濟史臣曰青州之土
 有二其在平地之土色白而性墳此一州所以定田
 賦也其在海濵之土則廣闊而斥鹵可以煮鹽此一
 方所以備貢物也白墳之土其田在九州中為上下
 居第三等其賦為中上居第四等盖準田以為賦適
 相當也貢物鹽所以佐飲食絺葛所以供服御海物
[003-11a]
 非一所以供燕享此貢之出于通州者也絲枲鉛松
 怪石以岱畎者為良所以供器用山桑之絲以萊夷
 牧地者為善所以為琴瑟之絃繒帛之用此貢之出
 于隨地者也若其貢道青水距河皆逺惟汶水出原
 山去濟最近而濟與河相通故由汶西南以達濟由
 濟而東北以入河則帝都可達而青州之事畢矣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東原
厎平
[003-11b]
 此五節書是紀禹徐州治水成功之序也徐州即江
 南徐泗宿海邳等州及兖州府之南境淮沂二水名
 淮水出今河南南陽府桐栢縣沂水出今山東青州
 府沂水縣蒙羽二山名蒙山在今山東兖州府費縣
 羽山在今江南淮安府海州贑榆縣即舜殛鯀處藝
 樹藝也大野澤名在今山東兖州府鉅野縣豬者蓄
 而復流之意東原地名在今兖州府東平州地境史
 臣曰徐州之域東至于海南至于淮北至于泰岱故
[003-12a]
 禹以海岱及淮表一州之鎮徐之水莫大于淮沂向
 時二水多氾濫逆流自禹功既施而淮水東入于海
 沂水西南入于泗而二水皆得其治矣蒙羽二山為
 淮沂之下流淮沂既治而後蒙羽之山皆可種藝矣
 至于大野之澤乃兖之濟水分流之處向時不免潰
 決今則濟水既治於是大野始能容受衆流有蓄有
 洩而既豬矣東原之地又大野所環抱之處大野既
 豬而沮洳盡去皆為安土而東原亦無不平矣禹之
[003-12b]
 施功于徐者如此
厥土赤埴墳草木漸包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厥貢惟
土五色羽畎夏翟嶧陽孤桐泗濵浮磬淮夷蠙珠暨魚
厥篚𤣥纖縞浮于淮泗達于河
 此四節書是紀禹定徐州之田賦貢物及貢道也土
 黏曰埴漸進長也包叢生也羽畎羽山之谷夏翟雉
 之五色者嶧陽嶧山之南在今淮安府邳州孤桐特
 生之桐也泗濵泗水之旁泗水出今兖州泗水縣陪
[003-13a]
 尾山以其四泉竝發故名南至邳州入淮浮磬石露
 水濵可作磬者蠙蚌屬史臣曰徐州赤土其性黏腻
 而墳起水退之後草木漸而進長包而叢生惟其土
 近厚故田在九州中為上中居第二等而人工尚稀
 故賦為中中居第五等貢物有一州所出者則赤土
 之外有五色之土可為建社封國之用此一州之通
 貢也有隨處所產者羽山之谷有五色文雉其羽可
 以為旌旄嶧山之陽有孤生之桐其材可以成琴瑟
[003-13b]
 泗水之旁石露若浮于水叩之其聲清越可以為磬
 淮夷之地有蠙蚌之珠可以供服飾之用魚可以供
 祭祀之需赤黑之幣曰元黑經白緯之繒曰纖純白
 之繒曰縞三者亦淮夷所出命其盛諸篚而貢焉以
 備章服此隨地之貢也若其貢道從徐而北必先浮
 舟于淮由淮以入泗自泗而上或由灉或由濟皆可
 達河以達帝都而徐州之事畢矣
淮海惟揚州彭蠡既豬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厎定
[003-14a]
 此五節書是紀禹揚州治水成功之序也揚州即今
 江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諸處彭蠡湖名即今江西
 鄱陽湖陽鳥即鴈也三江謂松江婁江東江也在今
 江南蘇州松江二府之地震澤湖名即江南蘇州府
 太湖史臣曰揚州之域北至于淮東南盡于海故禹
 以淮海表一州之鎮揚之澤莫大于彭蠡匯江漢之
 水跨荆揚之地向時氾濫不能蓄洩今既蓄而且流
 無潰決之患矣于是澤旁洲渚無不厎平而隨陽之
[003-14b]
 鳥亦得安居以遂其性此既豬之驗也次莫大于震
 澤震澤一曰具區周遭數百里演泓停蓄三吳諸水
 皆納其中而松江婁江東江實在下流又受震澤之
 水以洩于海惟先疏治三江使其入海之路無有阻
 滯則震澤有所宣洩自然氾溢盡去可以吐納衆流
 而不至于震蕩矣此既入之于厎定相繼而成功也
 揚州雖江淮下流而江淮之水已受治于徐荆故舉
 二大澤以見揚州之水無不治禹之施功于揚者如
[003-15a]
 此
篠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喬厥土惟塗泥厥田惟下
下厥賦下上上錯厥貢惟金三品瑶琨篠簜齒革羽毛
惟木島夷卉服厥篚織貝厥包橘柚錫貢沿于江海達
于淮泗
 此四節書是紀禹定揚州之田賦貢物與貢道也箭
 竹曰篠大竹曰簜敷布也少長曰夭髙茂曰喬塗泥
 卑溼也三品金銀銅也瑶琨石美而似玉者卉服用
[003-15b]
 草織成之服貝錦名錫貢命而後貢也史臣曰揚州
 水患既平植物皆遂其生如篠簜之竹皆敷布而生
 草則夭夭而長盛木則喬然而髙竦但其地卑溼故
 其土皆淖而為塗泥其土性既惡故其田亦瘠薄而
 難耕治在九州中為下下居第九等而賦則以人工
 漸修為下上上錯第七等而間出第六等貢物金銀
 銅三品可充國用石之似玉者名瑶琨可為禮器篠
 可為矢之笴簜可為樂之管象之齒犀兕之革可為
[003-16a]
 車甲鳥之羽獸之毛可為旌旄木可備棟宇舟楫之
 用此通州之所出也海島之夷以卉服來貢而織貝
 之精者又盛于筐篚以見其鄭重焉此則一方之所
 出而皆為常貢也又有食物用包裹者小曰橘大曰
 柚可為供祭祀燕賔客之用此則必待錫命之至而
 後貢焉盖不欲以口腹之故而勞我百姓故不制為
 常貢也若其貢道則禹時江淮未通必順流沿江入
 海自海而入于淮自淮而入于泗自泗而上則或由
[003-16b]
 灉或由濟皆可達河以達帝都而揚州之事畢矣
荆及衝陽惟荆州江漢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濳既道
雲土夢作乂
 此五節書是紀禹荆州治水成功之序也荆山名在
 今湖廣襄陽府南漳縣衡陽南岳衡山之南也在今
 湖廣衡洲府荆州即今湖廣及廣西桂林平樂梧州
 三府河南信陽州廣東連州皆是江漢二水名俱發
 源于梁州春見曰朝夏見曰宗諸侯見天子之名也
[003-17a]
 九江分言之則沅漸元辰漵酉澧資湘合言之則洞
 庭也即今湖廣岳州府巴陵縣洞庭湖孔甚也殷正
 也沱潛二水江漢之支流沱水在今湖廣荆州府枝
 江縣潛水在今湖廣安陸府潛江縣雲夢二澤名雲
 澤在江北即今湖廣安陸徳安二府及沔陽州諸處
 夢澤在江南即今湖廣江夏華容諸處史臣曰荆州
 封域其北境抵南條之荆山其南則包乎衡山之南
 故禹以荆及衡陽表一州之鎮荆之水莫大于江漢
[003-17b]
 江水出于岷山至大别而會于漢漢水出于嶓冢至
 大别而會于江二水雖發源在梁而合流實在荆禹
 故因而導之由是會同東下雖距海尚逺而其奔趨
 之勢猶諸侯之朝見于京師欲止而不得也九江一
 曰洞庭乃江漢之所經江漢治九江之水皆成安流
 而甚得其正矣江之别流為沱漢之别流為潛江漢
 治沱潛二水皆各循其道而無逆流之患矣是江漢
 之經流與其支流無不治也雲夢二澤旁近之地向
[003-18a]
 苦水患淪沒無涯江漢治雲地雖未可耕種而已見
 乾土夢地不但土見而且可耕種一則其害已去一
 則其利漸興是江漢相近之地無不治也禹之施功
 于荆者如此
厥土惟塗泥厥田惟下中厥賦上下厥貢羽毛齒革惟
金三品杶榦栝栢礪砥砮丹惟箘簵楛三邦厎貢厥名
包匭菁茅厥篚𤣥纁璣組九江納錫大龜浮于江沱潛
漢逾于洛至于南河
[003-18b]
 此三節書是紀禹定荆州之田賦貢物與貢道也杶
 栝栢俱木名杶可作弓榦故云杶榦礪砥磨礱之石
 砮石鏃也丹丹砂也箘簵竹名楛木名三邦地名匭
 匣也菁茅草名纁幣之絳色者璣珠之不圓者組綬
 也洛水名逾過也凡言逾者皆水道不通從陸而後
 達者也史臣曰荆州之土其性塗泥與揚州同故田
 亦相似在九州中為下中居第八等但其地既廣闊
 而人工益修故賦則為上下居第三等荆之貢物亦
[003-19a]
 略與揚同而各以所產之善者為先羽毛齒革與金
 銀銅三品皆以資國用杶可以為弓榦栝栢二木可
 以為棟梁礪麤砥細可以為磨礱之石砮石為矢鏃
 之用丹砂資繪畫之事箘簵楛竹木之可為矢者荆
 之三邦出焉戎事尚精良故三邦必致貢其有名者
 菁茅供祭祀縮酒之用祀事尚敬故既包而又匣之
 元纁二色之幣及璣珠組綬皆朝祭服飾之需不可
 輕䙝故亦以篚盛之此一州之常貢也至九江所出
[003-19b]
 大龜為國家斷大疑定大䇿太卜之所必用但其物
 非可恒有若偶得之則使納錫于上而不制為常貢
 也若其貢道則荆州距河逺先浮舟于江沱以達于
 潛漢漢水與洛水不通又必舎舟登陸以至于洛乃
 由洛而至冀之南河則帝都可達而荆州之事畢矣
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澗既入于河滎波既豬導菏澤被
孟豬
 此四節書是紀禹豫州治水成功之序也荆即荆州
[003-20a]
 之荆山豫州即今河南之開封河南南陽歸徳汝寧
 五府及江南潁州亳州湖廣均州隨州山東曹州皆
 是伊洛瀍澗四水名皆在今河南府境内滎水在今
 河南開封府滎澤縣波水在今河南府永寧縣水自
 洛出謂之波菏澤在今山東兖州府曹州孟豬澤名
 在今河南歸徳府虞城縣被謂餘波所及史臣曰豫
 州封域西南至南條荆山北距大河故禹以荆河表
 一州之鎮豫水之大者有四曰伊水洛水瀍水澗水
[003-20b]
 而洛水為尤大四水向嘗横流今則伊瀍澗三水皆
 入于洛與洛水合流而入于河矣又有濟水之所溢
 者曰滎水洛水之所經者曰波水今濟入海而滎能
 受濟之溢洛入河而波能安洛之流無復奔潰之患
 豫州之水無不治矣菏澤為濟水所經孟豬乃蓄而
 復流之水二澤向皆氾濫今則菏澤既治更導其餘
 波以入孟豬之澤而孟豬亦能安然容受豫州之澤
 無不治矣禹之施功于豫者如此
[003-21a]
厥土惟壤下土墳壚厥田惟中上厥賦錯上中厥貢漆
枲絺紵厥篚纖纊錫貢磬錯浮于洛達于河
 此四節書是紀禹定豫州之田賦貢物及貢道也土
 之疏散曰壚紵苧麻也纊細綿也磬錯治磬之器史
 臣曰豫州之土色雜故不名一色而性則柔細而無
 塊其低下者則性墳起而疏鬆故豫之田在九州中
 為中上居第四等其賦為錯上中第二等而閒出第
 一等以其在中土人工最修故賦獨優于田也貢物
[003-21b]
 漆以備器用枲與絺紵以備服用纖為黑經白緯之
 繒為禫服之用纊為細緜二物則以篚盛之此一州
 之常貢也至于治磬之錯乃攻玉之石非所常用則
 必待錫命而後貢也若其貢道則豫州去冀最近入
 貢之道東境徑自入河西境則浮洛而達于河以達
 帝都而豫州之事畢矣
華陽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藝沱潛既道蔡蒙旅平和夷
厎績
[003-22a]
 此五節書是紀禹梁州治水成功之序也華陽華山
 之南在今陜西西安府華隂縣黑水水名在今陜西
 肅州衛梁州即今四川貴州雲南及陜西之漢中府
 階州皆是岷嶓二山名岷山在今四川成都府茂州
 嶓冢山在今陜西鞏昌府秦州沱潛江漢别流之在
 梁州者非荆州之沱潛蔡蒙二山名蔡山在今四川
 雅州蒙山在今四川雅州名山縣旅祭名和夷地名
 史臣曰梁州封域東境則距華山之陽西境則據黑
[003-22b]
 水故禹以華陽黑水表一州之鎮江漢之水皆發源
 于梁岷山乃江水之源嶓山乃漢水之源二水氾濫
 既去故其地稼穡可興二山之間皆可種藝而江漢
 之上源治矣江之别流在梁者曰沱水漢之别流在
 梁者曰潛水今則皆加濬治沱水西入大江潛水西
 南亦入于江各順其道而江漢之下流治矣蔡蒙二
 山之間沫水所經其勢漂疾為害今水土既平于是
 旅祭其山而告成功焉二山平凡土之髙者無不平
[003-23a]
 矣和夷地下而險逺難于成功今則咸加經略可以
 耕種而致有功績焉和夷治凡土之卑者無不治矣
 禹之施功于梁者如此
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賦下中三錯厥貢璆鐵銀鏤
砮磬熊羆狐貍織皮西傾因桓是來浮于潛逾于沔入
于渭亂于河
 此四節書是紀禹定梁州之田賦貢物及貢道也黎
 黑色也璆玉磬也鏤剛鐵也西傾山名在今陜西洮
[003-23b]
 州衛因循也桓潛沔渭俱水名桓水在西傾之南沔
 水在今陜西漢中府褒城縣史臣曰梁州之土其色
 青黑而性則甚雜不可舉一言之其田在九州中為
 下上居第七等其賦為下中三錯本第八等或一年
 而進第七等又或一年而降第九等共三等盖地方
 之厚薄不同而年歳之豐惡亦異所以隨時制賦不
 遽定為常額也貢物有玉磬石磬以供作樂之用有
 柔鐵剛鐵以供制器之用有白金以供國用有石砮
[003-24a]
 以供作矢之用梁地之所產也熊羆狐貍之皮可以
 為裘其毳毛織之可以為罽此服御之所需皆常貢
 也若其貢道梁州之境可以達河者皆不必書其西
 南境之絶逺者由西傾山之南循桓水而浮舟于潛
 潛與沔不通乃舎舟登陸以逾于沔沔與渭又不通
 復跋涉而入于渭至渭而後可以横絶渡河達于帝
 都矣冀州在河之東故必横渡而始達也而梁州之
 事畢矣
[003-24b]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涇屬渭汭漆沮既從灃水
攸同
 此五節書是紀禹雍州治水成功之序也雍州即今
 陜西之地弱水在今甘州衛地涇渭汭漆沮灃六水
 在今西安鳳翔二府境涇水在今陜西平凉府涇州
 地至西安府髙陵縣入渭汭水在今陜西平凉府涇
 州地入涇水漆水沮水在今陜西西安府耀州華原
 地合流至同州朝邑縣入渭灃水出今陜西西安府
[003-25a]
 終南山至咸陽縣入渭史臣曰雍州封域西境則據
 黑水東境則距冀州之西河故禹以黑水西河表一
 州之鎮雍之西有弱水力不能載一物其性西流禹
 因其性導之使由合黎以入流沙而雍水之異常者
 無不治矣雍之諸水惟渭為大禹既施導渭之功氾
 濫悉去諸水俱順于是涇水西至涇州受汭水南至
 髙陵入渭水共達于河是涇水在中上承汭下達渭
 彼此聨屬而無散漫之憂矣漆水沮水從華原合流
[003-25b]
 至朝邑同入渭而共達河以小從大而無横流之患
 矣灃水出終南山至咸陽入渭而達于河竝流同歸
 而無壅滯之虞矣如是而雍大小之水無不治矣
荆岐既旅終南惇物至于鳥鼠原隰厎績至于豬野三
危既宅三苗丕敘
 此三節書是紀雍之水患既平凡山林原隰以至絶
 逺之地無不平成也荆岐終南惇物鳥鼠俱山名荆
 山在今陜西西安府富平縣與荆州之荆不同岐山
[003-26a]
 在鳳翔府岐山縣終南在今西安府城南惇物在今
 西安府武功縣鳥鼠在今臨洮府渭源縣豬野澤名
 在今凉州衛姑臧城三危地名在今陜西肅州衛沙
 州地三苗國名宅安居也敘有功也史臣曰雍之山
 有荆山漆沮所經有岐山涇汭所經有終南灃水所
 出有惇物灃水所經有鳥鼠渭水所經皆名山也諸
 水既治諸山皆無懐襄之患于是荆岐二山可行旅
 祭以至終南惇物鳥鼠三山亦皆平治如荆岐而雍
[003-26b]
 之髙土無不平矣地之廣平為原下溼為隰水患既
 息凡原隰之地皆已成功以至豬野最下之處亦皆
 平治如原隰而雍之卑土無不平矣不特近地如此
 險逺若三危皆可安居向時三苗之竄居此者無不
 格心向化大有功敘觀于地之極逺人之極惡者且
 然則信乎無不平之土無不格之人矣禹之施功于
 雍者如此
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賦中下厥貢惟球琳琅玕
[003-27a]
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會于渭汭織皮崐崘析支渠
搜西戎即敘
 此五節書是紀禹定雍州之田賦貢物及貢道而幷
 見逺方之向化也積石龍門二山名積石在今陜西
 河州衛西北龍門在今陜西西安府韓城縣東北織
 皮所貢皮服也崐崘析支渠搜三國皆西方之戎即
 敘就治也史臣曰雍之土色黄而得其正性壤而得
 其常故其田在九州中為上上居第一等但以地狹
[003-27b]
 而人工不修故其賦僅列于中下居第六等焉貢物
 玉之美者曰球琳可以為珪璋石之似珠者曰琅玕
 可以飾冠冕此皆雍土之所出也若其貢道則有二
 其東北境跨大河浮舟于河水所經之積石以至于
 龍門而入冀州之西河其西南境則或由灃涇或由
 漆沮而會于渭水之北以入于河則皆可以達帝都
 各從其便也雍事既畢不獨境内皆安而已西徼之
 外凡織皮之國如臨羌之崐崘河關之析支朔方之
[003-28a]
 渠搜亦皆傾心革面順服教化無不就理禹功所及
 之逺如此故特紀于雍州之終以見其盛云
導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壺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
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傾朱圉
鳥鼠至于太華熊耳外方桐栢至于陪尾
 上言九州之成功此下詳言導山導水以見九州施
 功之序此二節書是紀禹導北條大河北境南境之
 山也導疏引也岍岐荆三山屬雍州岍山即今陜西
[003-28b]
 鳳翔府隴州吳嶽壺口雷首太岳厎柱析城王屋太
 行恒山碣石九山屬冀州雷首即今山西平陽府蒲
 州首陽山厎柱在大河中流即三門山在今河南陜
 州東四十里析城在今山西澤州陽城縣王屋在今
 河南懐慶府濟源縣連接山西陽城垣曲二縣之境
 太行在今河南懐慶府之北連亘數州恒山在今山
 西大同府渾源州此皆北條大河北境之山也西傾
 朱圉鳥鼠太華四山屬雍州朱圉山在今陜西鞏昌
[003-29a]
 府伏羌縣太華即華山熊耳外方桐栢陪尾四山屬
 豫州熊耳山在今陜西西安府商州外方山舊傳即
 是中嶽嵩山在今河南府登封縣桐栢在今河南南
 陽府桐栢縣陪尾在今湖廣安陸府此皆北條大河
 南境之山也史臣曰凡水皆出于山皆經于山故禹
 濬川之功自隨山始山水皆發源于西北故禹導山
 之功又自雍州始其在大河以北則從雍之岍山東
 及岐山又東至于荆山無不施功則其間不但河之
[003-29b]
 經雍者無有壅塞而渭水之入河涇灃漆沮汧汭之
 入渭皆有次第矣雍功既畢則自龍門渡河以至冀
 州自北而南先治壺口以殺河𫝑又南而雷首以至
 太岳汾水之所經又自南而東厎柱析城以至王屋
 濟水之所出又自東而北太行恒山以至碣石無不
 施功水勢至此皆合同入海則其間不但河濟順流
 而汾洚漳沁恒衛等水皆有歸向矣其導大河北境
 諸山之序如此其在大河以南則從雍之西傾東歴
[003-30a]
 朱圉鳥鼠又轉而之南以至太華無不施功則其閒
 凡渭桓等水出入于諸山者無不治矣雍功既畢即
 由是東至豫州自熊耳而東歴外方桐栢又轉而之
 南以至陪尾無不施功則其間凡伊洛淮等水出入
 于諸山者無不治矣其導大河南境諸山之序如此
導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岷山之陽至于衡山
過九江至于敷淺原
 此二節書是紀禹導南條江漢北境南境之山也嶓
[003-30b]
 冢屬梁州荆山内方大别屬荆州内方山即今湖廣
 徳安府章山大别山在今漢陽府此南條江漢北境
 之山也岷山屬梁州衡山敷淺原屬荆州敷淺原舊
 傳即今江西九江府徳安縣博陽山或云即廬山此
 南條江漢南境之山也史臣曰禹導北條之山既畢
 則南條之山所當施功梁州之嶓冢漢水之所出荆
 州之荆山内方漢水之所經禹先從嶓冢以濬其源
 至于荆山内方以引其流使由大别以入江而漢之
[003-31a]
 源流治矣其導南條北境諸山之序如此梁州之岷
 山江水之所出荆州之衡山九江敷淺原皆江水之
 所經禹先從岷山至于衡山以通其上流又渡過九
 江至于敷淺原以通江之下流自此順而趨海無有
 阻滯而江之源流治矣其導南條南境諸山之序如
 此
導弱水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導黑水至于三危入
于南海
[003-31b]
 此二節書是紀禹之導水而先序極西異常之水也
 合黎山名在今陜西行都司西北弱水環之流沙地
 名在今肅州衛舊城之西其沙隨風流行故名餘波
 旁流也史臣曰天地之勢西北髙而東南下故導水
 亦必自西北始弱水在雍西北性又西流故先順其
 性而導之其正派至于合黎之山其餘波入于流沙
 而弱水治矣黑水在雍之西其水南流禹導之至三
 危以清其源入南海以靖其流而黑水治矣二水地
[003-32a]
 既最逺而又皆非常之水故特敘于導水之始
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厎柱又東至
于孟津東過洛汭至于大伾北過洚水至于大陸又北
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
 此一節書是紀禹導北條之大河也華隂華山之北
 大伾山名在今直隷大名府濬縣孟津地名在今河
 南懐慶府孟縣洚水水名即今真定府冀州枯洚渠
 逆河海潮迎而逆流也史臣曰北條之水莫大于河
[003-32b]
 河源出西域多伏流至雍積石山始大故導河即從
 此始此時河行山峽中為所迫束怒而相激四出為
 害禹乃疏其險阻通其壅滯以至龍門自龍門而下
 山開岸闊豁然奔放于是自北而南則至華山之陰
 自南而東則至冀之厎柱又東而至豫之孟津由是
 又東而過洛水合洛之流以至大伾之山河至此始
 出險而就平地矣由是又自東而北流過冀之洚水
 以至大陸自大陸而北則為兖州之域地曠土疎河
[003-33a]
 尤易決用是播之為九以分其力而殺其勢至近海
 之處則復合為逆河入海而河始全治矣禹之導河
 大約起于雍經于冀豫入海于兖有如此當時洪水
 為虐惟河獨甚鯀竭人力障之九載績終弗成所謂
 鯀陻洪水是也禹治之自始訖終無别䇿唯順其性
 以導之而已始鑿龍門洩其上流之怒終播九河洩
 其下流之溢無非使水有所歸自不奔潰横出為平
 陸之害故其力省而功倍也夫古之治河惟去其害
[003-33b]
 後世用以通漕兼資其利時異勢殊故治之較難然
 河流雖南北不同而順下之性未之有改治之之䇿
 惟有急疏其入海之路使水得所歸則自不為害矣
 不疏其入海之路而惟事隄塞纔塞于此復決于彼
 費愈多害愈甚不法禹之智而祖鯀之術未見其可
 也古人以民喻水謂衆怒不可犯水怒不可遏咈民
 則民叛壅川則川潰豈不信哉
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
[003-34a]
别南入于江東匯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于海岷山導
江東别為沱又東至于澧過九江至于東陵東迆北㑹
于匯東為中江入于海
 此二節書是紀禹導南條之漢水江水也漾漢水源
 也漢水在今陜西鞏昌府成縣于今湖廣漢陽府漢
 陽縣入江滄浪三澨悉漢水所經之名滄浪在今湖
 廣襄陽府均州三澨一在今安陸府京山縣其二無
 考匯會也岷山江水源也沱澧悉江水所經之名東
[003-34b]
 陵地名即今湖廣岳州府巴陵縣迆邪行之意匯即
 指彭蠡史臣曰南條之水莫大于江漢而江漢之水
 有分流有合流如漢之源出于梁州之嶓冢故自此
 山導之其初名漾未名漢也自嶓冢東流始為漢水
 又復東流而為滄浪之水雖異其名仍皆漾水也由
 是而過三澨之小水以至于大别之山而南入于江
 焉漾小而江大至此而與江合流也入江之後又復
 東流停蓄周迴而為彭蠡之澤既聚為彭蠡又復東
[003-35a]
 流而為北江順流入海而漢水治矣江之源出于梁
 州之岷山故自此山導之自岷山而東流别為沱水
 又東流出三峽而至于澧水乃過荆之九江而至于
 東陵又東向迆邐而行北會漢水而同匯為彭蠡之
 澤又東流而為中江順流入海而江水治矣太約江
 漢之水皆發源于梁經流于荆而終入海于揚也禹
 之導江水漢水者如此
導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溢為滎東出于陶丘北又東
[003-35b]
至于菏又東北會于汶又北東入于海導淮自桐栢東
會于泗沂東入于海
 此二節書是紀禹導濟水與淮水也沇水濟水源也
 陶丘地名在今山東兖州府定陶縣菏即菏澤史臣
 曰濟水性下力勁穿地而行出入無常伏見不一故
 順其性而導之其源發于王屋山始見而為沇水既
 見之後即伏于地東至濟源又見而為濟水自此入
 于河即伏于河中復從河溢出又見而為滎水既再
[003-36a]
 伏再見矣又濳伏地中東至陶丘北而復湧出是三
 伏三見也于是不復伏矣乃東流而至菏澤之地又
 東北流而與汶會焉又轉而北東入于海其水若斷
 若續而脈絡可尋大約發源于冀經于豫兖而入海
 于青也淮水出胎簪山至桐栢山始大故自桐栢導
 之徐有泗沂二水淮則東流㑹之又東流至于淮浦
 而入海焉大約始于豫經于徐而入海于揚也禹之
 導濟水淮水者如此
[003-36b]
導渭自鳥鼠同穴東會于灃又東會于涇又東過漆沮
入于河導洛自熊耳東北會于澗瀍又東會于伊又東
北入于河
 此二節書是紀禹導渭水與洛水也鳥鼠同穴山名
 其山鳥鼠同穴而處故以為名史臣曰渭水出南谷
 山至鳥鼠同穴之山始大故自此導之由是而東流
 會于灃水又會于涇水又東而過漆水沮水于是至
 華山之地而統衆水以入河矣渭水治而雍州之水
[003-37a]
 皆安流也洛水出冢嶺山至熊耳山始大故自此導
 之由是而東北流會于澗水又會于瀍水又東會于
 伊水乃復東北流而統衆水以入河矣洛水治而豫
 州之水皆順流也禹之導渭水洛水者如此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刋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
海會同
 此一節書是敘禹功既終而九州四海水土無不平
 治也四隩四海之内水涯之地九山九州之山刋除
[003-37b]
 也旅祭也九川九州之川九澤九州之澤滌疏濬也
 陂隄障也史臣曰大禹治水勤勞八年山則窮其脈
 絡水則順其源流故九州之疆域雖異而水土之平
 治則同如土之卑者則為四隩之地向苦墊溺難于
 定居今者險阻既逺而厎績降丘無不可安宅矣土
 之髙者則為九州之山向苦荆榛蔽塞今者斬木通
 道而既藝旅平無不可祭告矣如水之流者則為九
 州之川其泉源已皆濬滌而無復有壅滯之患水之
[003-38a]
 止者則為九州之澤其陂障已皆堅固而無復有潰
 決之虞由是四海之水無不會同而各有所歸九州
 攸同豈虚語哉信乎美哉禹功而眀徳之逺也
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財賦咸則三壤成賦中邦
 此一節書是紀禹定九州貢賦而著其愛民經國之
 實也交正謂交相參較三壤上中下也成定也史臣
 曰天下之大患既息則天下之大利斯興水者百貨
 之源五行之首方洪水横流凡水火金木土榖所謂
[003-38b]
 六府者皆失其條理今水患既去六者俱大修治而
 財用有資貢賦可定矣禹于是因地之宜以制國之
 用九州庶土髙下肥瘠不同各以其名物所出交相
 叅錯而辨正之以致謹其財賦之出入有通州之貢
 有一方之貢每歳之貢為常貢待命而貢為錫貢不
 取盈于少不責有于無其定土貢者有如此至于九
 州榖土髙下肥瘠尤不可不辨孰為上等孰為中等
 孰為下等各品節之或應從厚或應從薄或應間雜
[003-39a]
 不等隨其所定之則而賦于中邦之内上無過取下
 無厚斂經制既立一成而不變其定田賦者又如此
 大抵聖人之治天下極勞而取于民又極慎非獨以
 為愛惜物力當若此盖深知上下一體國家之足必
 本于百姓之足留不盡于民正所以裕無窮于國誠
 後世為人君者所不可不知也
錫土姓祗台徳先不距朕行
 此二節書是紀禹修封建之法而并及其敬徳之心
[003-39b]
 也錫土立國也錫姓立宗也祗敬也台我也距違也
 史臣曰水土既平經理天下不可無人禹乃佐天子
 封建諸侯錫之土地或百里或數十里使之立國以
 君其民而教事君之忠錫之姓氏或以地或以官使
 之立宗以保其子孫而教承家之孝所謂弼成五服
 治功之盛如此然禹未嘗有一毫自滿之心也自言
 曰治功雖已粗定要惟敬我徳以先天下則天下自
 傾心從化不能違越我之所行盖其不矜不伐而惟
[003-40a]
 専以徳化民又如此此其所以開三代有道之長而
 立萬世人主之則也
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
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此一節書是紀禹弼成五服之事而首定甸服之制
 也甸服畿内之地也禾之莖穂全曰總半藁曰銍半
 藁之去皮曰秸服服輸將之事也粟粗榖也米細榖
 也史臣曰禹敬徳以先天下固可以必教化之行而
[003-40b]
 教化之行實自弼成五服始五服首為甸服在王畿
 之内四面皆五百里以其供田賦之事故謂之甸服
 而其貢賦之法則于每五百里中分為五等百里去
 王畿最近則并其稻禾與莖穂而俱納之盖芻秣之
 用并取給也二百里次近則使刈禾半藁而納之三
 百里又次近則并去其半藁之皮而納之然此三百
 里之民不惟使之納總銍秸而已又令服勞轉輸而
 兼力役之征焉自是以外四百里去王畿稍逺則去
[003-41a]
 其穂而納榖五百里尤逺則并去其榖而納米盖地
 方愈逺納賦愈從輕便而并不使服輸將之事矣同
 一甸服而近逺稍殊即為之等差分别若此聖人制
 國用必體民情抑何其周且至哉
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諸侯五百里
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
 此二節書是紀禹定侯服綏服之制也侯服侯國之
 服也采卿大夫之邑男邦男爵小國也諸侯大國次
[003-41b]
 國也綏綏安之意揆度也文教者安内之雅化奮揚
 也武衛者攘外之逺謨史臣曰甸服之外四面又各
 五百里以其皆侯國之事謂之侯服内四面百里迫
 近甸服定為卿大夫之采邑又其次四面百里定為
 子男之小國所封此外四面尚各有為百里者三定
 為公侯伯之大國所封采邑以供内臣之禄男邦諸
 侯以别外臣之爵小國居内大國居外所以安内而
 靖外也其分侯服五百里為三等如此侯服之外四
[003-42a]
 面又各五百里以其漸逺王畿而義取撫安謂之綏
 服内三百里宻邇甸侯當以文治之為建庠序設師
 儒而揆之以仁義禮樂之教外二百里漸迫要荒當
 用武防之為簡車乗訓卒伍而習之以威武奮揚之
 事盖内治不可不修而外患亦不可不防以其地介
 乎中外之間故文教武衛各有所獨重所以因勢而
 制治也其分綏服五百里為二等如此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
[003-42b]
蠻二百里流
 此二節書是紀禹定要服荒服之制也要要約之意
 夷遐逖之人蔡斥逐之人荒荒逺之意蠻疎野之人
 流放棄之人史臣曰綏服之外四面又各五百里曰
 要服其去王畿已逺法制簡略稍示要約而已内三
 百里以處逺人外二百里以放罪人其地絶逺所謂
 寄棘之地不與同中國者也其分要服五百里為二
 等者如此要服之外四面又各五百里曰荒服其去
[003-43a]
 王畿益逺直荒野之地治以不治而已内三百里蠻
 人居之外二百里罪人所犯最重者則用此地流之
 比之于蔡又加等者也其分荒服五百里為二等者
 如此觀大禹五服之制而知其居重馭輕安内撫外
 井井各有條理古今立國規模孰有加于此哉
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禹錫𤣥
圭告厥成功
 此一節書是總敘大禹之成功也漸漬也被覆也暨
[003-43b]
 猶及訖盡也錫與也史臣曰大禹祗徳之化無逺不
 届所定五服雖相距止五千里而其風聲教化所及
 實有被于靡窮者東則漸漬而至于海西則覆被而
 至于流沙若南北所及道里尤逺不可以地為限四
 海内外罔不率俾盖至是而禹功乃成矣于是以圭
 為贄上于帝舜以告成功而復命焉圭取其黑象水
 色云夫當洪水横流下民昏墊自舜命禹而地平天
 成萬邦作乂不獨蕩平一時之禍害實整頓萬世之
[003-44a]
 乾坤此其功為何如可見古來能命臣者莫如舜能
 不負君命者莫如禹君有知人之眀臣有任事之忠
 故能成此豐功盛烈禹貢一篇治迹具在讀其書不
 益想見其人哉
甘誓
 此一篇書是史臣記夏王啓親征有扈國誓師于甘
 之言因以名篇
大戰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
[003-44b]
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𠞰絶其命今予惟恭行天
之罰
 此三節書是史臣記夏王啓誓師于甘而因載其誓
 詞先言討叛伐罪之意也甘地名有扈氏國之南郊
 也六卿是六鄉之卿古者天子六軍卿其軍將也六
 事之人指六卿以下凡有事于六軍之人也威暴殄
 也侮輕忽也夏史臣曰夏王啓繼大禹即位諸侯有
 扈氏不服夏王啓親率六軍征之有扈恃強抗衡遂
[003-45a]
 大戰于其國之甘地夏王啓乃于將戰時召六軍之
 將而誓戒之夏王啓嗟歎以誓曰爾六卿及凡有事
 于六軍之人我今誓戒告汝以有扈氏之罪水火木
 金土之五行資于民生乃侯國所當節慎有扈氏暴
 殄輕忽之不順天時以虐下子丑寅之三正頒自王
 朝乃侯國所當遵守有扈氏怠慢廢棄之不奉正朔
 而背上以此獲罪于天天用𠞰絶其命今我率師討
 罪惟敬行天之罰而已豈敢輕于用武哉史書大戰
[003-45b]
 所以深著有扈之不臣盖諸侯守國尊王制重民用
 即所以敬天職也夏王啓以威侮怠棄責之可謂得
 討罪之正矣
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
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于祖不用命戮于社予則孥
戮汝
 此二節書是夏王啓誓戒將士一以嚴車戰之節制
 一以昭軍前之刑賞也左右車上在左在右者也攻
[003-46a]
 治也御御馬也古者天子親征則載遷廟之主與社
 主以行祖在左而社在右賞罸即于其主前行之示
 不敢専也夏王啓曰軍法坐作進退合于法度方能
 克敵制勝車左主射之人専治射于左若不治而射
 法未精是汝不敬我命于左矣車右主擊刺之人専
 治擊刺于右若不治而擊刺未精是汝不敬我命于
 右矣車中主御馬之人當專心求合于馳驅之法若
 馳驅失節而非其正是汝不敬我命于中矣三者皆
[003-46b]
 足以致敗各宜戒之且今日刑賞之典非敢有所私
 徇凡汝在六軍之人能用我命以取勝我即論功賞
 于軍中祖廟之前不用我命以取敗我即論罪戮于
 軍中大社之前不但戮汝身將并戮汝妻子功必賞
 罪必刑汝等可不恭命哉凡臣下奉行君命惟恭則
 其事治不恭則其事不治而人君奉天之恭倡臣下
 奉命之恭者要在刑賞至公而能斷使激勸昭著于
 人心不獨在師中為然此夏王啓所以能敬承繼禹
[003-47a]
 之道也
五子之歌
 此一篇書是史臣記夏王太康之弟五人因太康失
 國作歌以發其怨痛之意遂錄其歌以名篇
太康尸位以逸豫滅厥徳黎民咸貳乃盤逰無度畋于
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窮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
五人御其母以從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
以作歌
[003-47b]
 此三節書是夏史臣序太康失國五子作歌之由也
 太康啓之子也尸如祭祀之尸言居其位而不為其
 事也御其母侍其母也水北曰汭夏史臣曰太康繼
 啓為夏王十九年不治朝政尸居君位惟以縱逸豫
 樂之事滅棄敬承之徳黎民皆有二心太康不知省
 改乃安于逰娛無有限度逺出畋獵于洛水之外至
 百日之久猶弗返國有窮國君名羿者素蓄不臣之
 心因民弗堪忍于供應遂乗機舉兵拒阻太康于大
[003-48a]
 河之南使不得歸國當太康出畋時其弟五人隨侍
 其母渡河從之追太康弗及乃待于洛水之北及聞
 羿叛五子見宗廟社稷危亡不可救母子兄弟離散
 不可保皆悲痛嗟怨推究禍亂之源實由于太康荒
 棄祖訓因述大禹之所垂戒衍為詩歌寫其憂思焉
 大禹河洛之功在萬世而啓之賢又深得民心至太
 康一失徳遂不能邀祖父餘庇可見繼世人主當兢
 兢業業深以盤逰逸樂為戒盖先世之功徳不足恃
[003-48b]
 而創造之艱難不可不思所以保守弗墜也
其一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一人三失怨豈在眀不
見是圗予臨兆民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
何不敬
 此二節書是五子上述祖訓而下復申結其義也皇
 大也近親之也下疎之也不忍斥言太康而稱予乃
 臣子引咎自責之意三失言所失多也五子之歌第
[003-49a]
 一章曰我皇祖大禹有訓言君之于民勢分雖逺情
 同一體當時時念民之疾苦可以情而親近之不可
 自恃其尊肆于民上但以勢分而疎下之盖人君保
 邦之事雖非一端獨惟民為邦國之根本民心愛戴
 而根本堅固則邦國安寧自無傾危之患此民之所
 以可近不可下也由皇祖之訓以觀今日則邦之不
 寧者豈非本之不固哉人君之勢分似非小民所能
 勝然我視天下之民即愚夫愚婦皆能勝我不必其
[003-49b]
 衆多也所以行事有失遂足取怨于民况以一人而
 積失再三則民心之怨豈待顯眀而後見惟當于未
 及見時預謀所以消弭其怨心耳今以多失之一人
 臨勝予之兆民凜然可危若朽索之馭六馬必至于
 馬駭而索絶矣民之可畏如此然則居民上者奈何
 逸豫而不敬乎盖太康惟不能敬故日流于逸豫敬
 則能親民而民心固結不敬則必虐民而民心離怨
 邦國之安危惟在乎君心之敬肆五子之言可謂知
[003-50a]
 本者矣
其二曰訓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
牆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
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厎滅亡
 此二節書是五子一述祖訓之所垂戒一自發其傷
 今懐古之歎也荒者迷亂之謂甘嗜皆好之無厭也
 五子之歌第二章曰我皇祖大禹之訓有言人情所
 不能無者要在節之以禮苟不知節而縱其情之所
[003-50b]
 欲有如内焉迷惑女色而作色荒外焉娛逰畋獵而
 作禽荒沈酣旨酒而不止耽溺音樂而無厭竭財費
 以髙峻屋宇極華麗以彫繪牆壁人君于此六事但
 有其一必至政務廢弛未有不亡其國者祖訓垂戒
 昭然今我子孫獨不以為念而犯禽荒之戒乎五子
 之歌第三章曰我夏后建都冀州所由來者逺矣自
 陶唐帝堯始都于此一傳帝舜再傳我祖大禹三聖
 人授守一道奉天子民故能奠王畿以綏四方今乃
[003-51a]
 逸豫以失其道而紊亂其政刑之小紀大綱陶唐以
 來相傳之基業遂致滅亡可勝歎哉富時紀綱之亂
 皆由于犯禽荒之戒而堯舜禹之所守太康之所失
 惟在能敬與不能敬而已歌内互相發眀不但見五
 子之怨誹而不亂亦足為萬世炯鑒矣
其四曰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關石
和鈞王府則有荒墜厥緒覆宗絶祀
 此一節書是五子述大禹之貽謀詳備而歎太康不
[003-51b]
 能守也明明明而又明也百二十斤為石三十斤為
 鈞關通也言彼此通行而無異也和平也言人情兩
 平而無乖也五子之歌第四章曰我祖大禹以明明
 之徳照臨萬邦萬邦愛戴以為君其在當日之紀綱
 固已盡善至為後世子孫慮久逺而政教禮樂之大
 有經常之典章有中正之法則遺傳子孫可以遵行
 無弊是治天下之本無不備也即制度微小如一秤
 物之器石取其關通鈞取其和平王府中亦有留藏
[003-52a]
 者昭世守之法物是治天下之末無不詳也凡此本
 末詳備我祖大禹之心正欲我子孫保守其統緒耳
 今乃逸豫盤逰而荒廢棄墜之以致逆臣僭竊覆有
 夏之宗絶配天之祀豈不傷哉大抵創業之君經歴
 世變既多審察民情最熟所以為善後計者纖悉畢
 具循之則治悖之則亂信乎法祖為帝王之要道也
其五曰嗚呼曷歸予懐之悲萬姓仇予予將疇依鬱陶
乎予心顏厚有忸怩弗慎厥徳雖悔可追
[003-52b]
 此一節書是五子指切當日情事而結言其作歌之
 哀思也鬱陶言哀思也顔厚愧之見于色也忸怩愧
 之發于心也可追言不可追也五子之歌第五章曰
 可歎我母子流離河上何地而可歸乎此予懐之所
 以悲也萬姓皆怨仇于我衆叛親離我將誰人是依
 以圖存乎故哀思鬱結我心而羞愧之狀徴于面而
 顏厚不容自掩發于心而忸怩不能自解推原所由
 惟弗能敬慎其徳以法祖保民而乃逸豫盤逰釀成
[003-53a]
 今日之禍敗至于此極雖欲悔改前失豈可追及乎
 我且終如之何矣按一章及五章予字五子之意雖
 指太康而始終不忍斥言上述祖訓下察民情中稱
 已過兄弟一體之仁臣子引咎之義纏緜惋惻哀感
 行路盖其發于至性非作而致其情也後世三百篇
 中藎臣孝子之謳唫貞夫嫠女之浩歎令人讀之歌
 泣竝至而屈子離騷猶能得此意以寫其怨誹之懐
 雖衰世之事乎亦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然使上有
[003-53b]
 聖眀又何得有此哉
胤征
 此一篇書是史臣記𦙍侯奉夏王仲康之命征羲和
 而誓師之詞故以𦙍征名篇實亦書之誓體也
惟仲康肇位四海𦙍侯命掌六師羲和廢厥職酒荒于
厥邑𦙍后承王命徂征
 此一節書是夏史臣序𦙍侯奉王命征羲和之由也
 𦙍侯𦙍國之侯也唐虞羲氏和氏夏合為一官夏史
[003-54a]
 臣曰自夏王太康十九年出畋為羿所拒不得歸國
 居陽夏十年而崩太康之弟仲康始即夏王位臨御
 四海乃于諸侯中選擇𦙍侯為王朝大司馬命之總
 掌六軍以收羿之兵權當時諸侯有羲和者附羿黨
 惡敢廢其世掌天文之職日蝕不奏聞飲酒荒迷于
 私邑仲康命𦙍侯征之𦙍侯遂承王命率六師往征
 羲和雖未能即行天討于羿而翦其羽翼亦制之以
 漸也按仲康即五子之一義應嗣太康為王非藉羿
[003-54b]
 之援立史稱肇位謹正始也繫以四海大一統也命
 𦙍侯征義和得討罪之權𦙍侯承命往征得敵愾之
 義所以終仲康之世羿猶不得逞其逆志與
告于衆曰嗟予有衆聖有謨訓明徵定保先王克謹天
戒臣人克有常憲百官修輔厥后惟明明每歳孟春遒
人以木鐸徇于路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其或不恭
邦有常刑
 此二節書是𦙍侯先申眀大禹之訓令以見羲和違
[003-55a]
 犯之罪也天戒日蝕之𩔖遒人宣令之官木鐸金口
 木舌施政教時振以警衆者徇行示也官以職言師
 以道言𦙍侯告于衆將士曰嗟我六軍之衆欲知羲
 和之有罪當考聖祖之訓辭我夏聖祖大禹本敬天
 勤民之心而為垂示子孫之言著有謨訓其言皆眀
 切徴驗可以定國保邦我後世君臣所當遵守也謨
 訓有曰古先帝王平日之徳政固足格天一遇天以
 變異垂戒遂能增修其徳省改其政以加謹焉其時
[003-55b]
 之輔弼大臣能修省其燮理之常法佐主上以回天
 意下至百官亦皆勤修職業以匡輔君徳朝政無一
 人敢怠忽者夫既有克謹天戒之眀而大小臣工又
 共加恐懼修省故其君内無失徳清眀在躬外無失
 政治道光顯而為眀眀之后矣謨訓昭示如此猶恐
 人心或久而易玩每歳首孟春之月遣宣令官遒人
 手摇木鐸傳諭于路曰凡職官有道者或遇朝廷之
 徳政闕失即直言以相規正百工技藝之人如遇竒
[003-56a]
 巧足以蕩上心者亦各執所司之事隨事進諫此規
 諫者責難于君之恭也其或不規不諫而緘黙容身
 是謂不恭國家自有一定之刑不爾宥矣聖祖著令
 又如此則不恭猶有常刑而况廢職如羲和者哉盖
 日蝕之變正人君所當戒謹而羲和不奏聞則是蔑
 棄常憲不肯修輔非特不恭之刑而已也𦙍侯將正
 言羲和之罪而首舉先王訓令以眀事君之大義庶
 幾人臣知所取法矣
[003-56b]
惟時羲和顛覆厥徳沈亂于酒畔官離次俶擾天紀遐
棄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
走羲和尸厥官罔聞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誅政
典曰先時者殺無赦不及時者殺無赦
 此一節書是𦙍侯聲言羲和廢職之罪以見天討所
 必加也次位也俶始也擾亂也辰日月會次之名集
 和輯也房房宿也瞽樂官無目而審于音者也嗇夫
 小臣也政典先王政治之典籍也𦙍侯曰聖祖之謨
[003-57a]
 訓謹天戒而著令嚴不恭如此内外大小臣工孰不
 恪遵訓令各供乃職惟是羲和獨敢顛倒覆敗其徳
 沈溺昏亂于酒心志既迷因而違畔所治之官職離
 去所居之位次日月星辰為天行之紀羲和世掌天
 文未嘗擾亂今失于推步占候始擾亂之而逺棄其
 所司之事如季秋九月朔日月交㑹之辰其行度不
 相和輯日被月掩而虧蝕于房宿間天子方謹天戒
 于上率羣臣行救護禮樂官奏鼓嗇夫小臣庶人賤
[003-57b]
 役亦皆馳走助救日甚急羲和専司厯象乃尸居其
 官若無聞知是其昏迷于天象干犯先王所必誅之
 條其罪大矣先王之政典曰厯官職掌凡躔度節候
 俱要推算合時或失于先時或失于後時罪當殺無
 赦今羲和犯先王後時之誅我所以承王命而往征
 也按日蝕為君弱臣强之象羲和不以奏聞直欲夏
 王不知有天戒而疎忽于逆臣之防其黨惡于羿眀
 矣𦙍侯但就昏迷不及時責之或因勢未能除羿姑
[003-58a]
 正羲和以可受之罪耳
今予以爾有衆奉將天罰爾衆士同力王室尚弼予欽
承天子威命火炎崐岡玉石俱焚天吏逸徳烈于猛火
殲厥渠魁脅從罔治舊染汙俗咸與惟新
 此二節書是𦙍侯勉將士以忠勇而又戒其濫殺也
 將行也崐山名出玉岡山脊也逸過也渠大也魁帥
 也渠魁指羲和言首惡之人也𦙍侯曰羲和擾亂天
 紀昏迷天象是天所必加之以罰者今我率爾六軍
[003-58b]
 衆士奉行天罰乃天子威命所臨而王室之公事也
 爾衆士各務奮其忠勇同心竭力于王室庶幾輔我
 以敬承天子之威命使罪人不得逃其罰焉然將帥
 奉天子命而行天罰謂之天吏又當知天子體天之
 心以好生為徳不可過于殺戮盖人之有善有惡猶
 山之有玉有石火炎崐山之岡勢必玉石俱焚儻將
 帥用兵不分善惡濫殺而有過逸之徳則酷烈甚于
 猛火今我往征但誅其首惡羲和其餘迫脅相從之
[003-59a]
 黨非出于本心者當原宥而不治至于舊染汙惡之
 俗非本不善者亦皆與赦除使之改過自新斯則誅
 惡宥善兩得其道而無負王命克當天心者矣觀脅
 從舊染之言則羲和必煽誘叛黨將以助羿為逆&KR1015
 侯若猶為之𨼆忍者殆由仲康未及加天討于羿故
 僅責羲和廢職之罪而實深誅其黨逆不臣之心也
嗚呼威克厥愛允濟愛克厥威允罔功其爾衆士懋戒

[003-59b]
 此一節書是𦙍侯申飭軍法以勵六師之用命也威
 嚴眀之謂愛姑息之謂&KR1015侯歎息曰將乃國之司命
 安危存亡繫焉行兵之際為將者紀律嚴眀而執法
 破情有犯必誅使威常勝其愛則人皆畏將而不畏
 敵奮勇敢戰信能濟伐暴除殘之大事矣若専務姑
 息而徇情廢法當殺不斷使愛常勝其威則人皆畏
 敵而不畏將觀望退縮不待敗績而信其無成功矣
 我今不得不以威勝愛爾六軍衆士當知我之威不
[003-60a]
  可犯愛不可恃懋勉于同力警戒于逸徳以共濟弼
  承王命之功哉盖拊循軍士為將何嘗無愛但師出
  以律自有威在必行者決不可牽制于愛耳知用威
  用愛之宜則非獨將之馭兵而人主馭將亦猶是矣
 
 
 
 
[003-60b]
 
 
 
 
 
 
 
日講書經解義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