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45 日講書經解義-清-庫勒納 (master)


[012-1a]
 欽定四庫全書
日講書經解義卷十二
 君陳
  周公遷殷頑民於下都親自監治之周公既殁成王
  命君陳代周公此其䇿命之詞史錄之以君陳名篇
 王若曰君陳惟爾令徳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
 命汝尹兹東郊敬哉
  此一節書是成王䇿命君陳之詞蓋先叙其徳之美
[012-1b]
  而命之也令善也尹治也東郊洛邑下都因在王城
  之東故曰東郊成王呼君陳而告之曰惟爾有令善
  之徳著于孝恭故今欲畀爾以政焉盖事親以孝子
  之道也事長以恭卑幼之道也爾能孝于親友于兄
  弟則内而修身教家者外而必能忠君體國于以施
  諸政事使教化大行風俗淳美為治何難哉今東郊
  下都近畿之邑也命爾尹治之爾當敬盡厥職廣布
  人倫之化以成淳厚之風不可少有懈怠以負予命
[012-2a]
 也
昔周公師保萬民民懐其徳往慎乃司兹率厥常懋昭
周公之訓惟民其乂
 此一節書是欲君陳法周公以為治也師教訓也保
 安養也率循懋勉也成王曰東郊之治不自今日始
 也昔我周公治兹東郊之日有師之道以教訓斯民
 所以戒飭者無不備有保之道以安養斯民所以撫
 恤者無不周是以東郊之民懐思教養之徳如被生
[012-2b]
 成之恩久而不忘也今命汝尹兹東郊所司者即周
 公之職所臨者即周公之民汝當謹其所司之職循
 其所行之常不可變易舊章更用新法盖周公之訓
 布于當時者萬民方思慕不忘爾若能勉力尊奉闡
 揚而光大之則民之懐徳不異于周公之初而翕然
 其順治矣爾敬遵厥命可也
我聞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徳惟馨爾尚
式時周公之猷訓惟日孜孜無敢逸豫
[012-3a]
 此一節書是述周公之訓以勉君陳也馨者香之逺
 聞感者通達無間之謂猷訓是有關道理之言式時
 取此也成王曰我聞周公嘗言之矣曰為治有本而
 感應之機必有所自郅隆之治教化洋溢百姓和樂
 其協氣休聞之所𤼵越如馨香之旁達而不可禦由
 是郊焉而天神格廟焉而人鬼享雖幽如神明亦莫
 不感通而無間焉然所以馨香而感神者非僅于享
 祀之際黍稷豐備遂可云馨香也務在平時克明其
[012-3b]
 徳俾體于身心者至精至粹措諸政事者盡善盡美
 夫而後斯足為馨香可以感格神明耳周公之訓如
 此可見有是徳則有是治有是治則有是馨香感應
 是徳者致治之本不可不務明之也爾尚取此周公
 𤼵明夫道理之訓而大法之身體而力行終日孜孜
 不怠無敢使一時之或晏逸無敢使一念之或戲豫
 如此則徳修治定雖神明可格而况殷之頑民又何
 足言哉夫周公之訓在于明徳而法公之訓在于能
[012-4a]
 敬莊敬日強所以進徳也人君以無逸豫之心為心
 而徳有不明神有不格者哉
凡人未見聖若不克見既見聖亦不克由聖爾其戒哉
爾惟風下民惟草
 此一節書是欲君陳鑒恒情而倡率之也克見謂能
 得見克由能循聖道也成王又曰吾見常人之情當
 未見聖人之時亦知向慕聖人若以不獲終身一見
 為憾者是其秉彝好徳之良心有然也至既見聖人
[012-4b]
 之後自宜效法聖人矣乃究不克奮力自強而率由
 聖人是其志氣昏惰物欲蔽錮所致也不亦虚此一
 見哉彼常人之情大抵如此爾昔曾與周公同朝亦
 既親見聖人矣今繼周公之後撫周公所治之民倘
 不能由周公之訓以化民則與常人見聖不克由者
 何異爾其以此為戒哉盖爾身居民上實操鼓舞感
 動之機其猶風也在下之民惟有聼順率從而已其
 猶草也惟風之動物也妙于無迹而草之從風也亦
[012-5a]
 不知其然而然爾誠由訓以端風化之本則下民必
 從訓而有草偃之勢矣尚其勉諸
圖厥政莫或不艱有廢有興出入自爾師虞庶言同則

 此一節書是欲君陳慎政事以由訓也圖思維展布
 也艱持重謹慎之謂廢革也興舉也師虞與衆共籌
 度也繹尋繹而極思也成王又曰今爾尹兹東郊政
 事多端凡圖謀措施之際無論小事大事斷不可有
[012-5b]
 一毫輕忽之念務兢兢業業莫不以艱難之心處之
 蓋一事行之而善則百姓受無竆之福一事行之不
 得其宜則百姓受無竆之害不可不艱難而慎重也
 爾今繼周公之後政之大體固無容更張然時與勢
 殊政由俗革其間不無斟酌損益之事或法久弊生
 有宜廢者或便民利俗有宜興者但未可遽然興之
 廢之也盖一己之意見不可偏執而衆人之公論實
 有可採必也出入反覆與爾同徳之衆盡心籌畫以
[012-6a]
 求至當倘衆人之言同然一辭以為當興當廢矣猶
 未可遽然興之廢之也更宜謀之于心紬繹而深思
 之灼見其利弊然後措之施行夫既叅乎人之同又
 斷于已之獨則廢所當廢而非變常法興所當興而
 非作聰明所謂莫或不艱者如此盖圖治之道不博
 謀廣益則自用之病生不折衷羣言則紛紜之患起
 二者所宜深戒此大舜所以好問好察執兩端而用
 中也與
[012-6b]
爾有嘉謀嘉猷則入告爾后于内爾乃順之于外曰斯
謀斯猷惟我后之徳嗚呼臣人咸若時惟良顯哉
 此一節書是欲君陳盡忠順之道以由訓也嘉美善
 也措之政事曰謀準諸理義曰猷良者徳備於一身
 顯者譽昭於天下成王又曰人臣事君之誼莫大于
 進思盡忠而人臣處已之道莫過于善則歸君爾于
 稽衆繹思之際有切于事情而可云嘉謀者有合于
 理道而可云嘉猷者未可私之為己有也即入告爾
[012-7a]
 君于内使爾君獲時聞善言焉人臣之忠君應如此
 又未可自以為能也爾乃将順于外曰凡此嘉謀嘉
 猷皆我君之大徳臣何能預焉此非獻諛也人臣之
 自處又應如是也夫既使善言得以上聞而克盡靖
 共爾位之誠又能廣宣上之徳意而克敦無成有終
 之義此真忠亮不二之臣也嗚呼使人臣皆能奉法
 守職國爾忘家如此則其徳豈不純良而其名譽有
 不光顯于後世者哉此又吾之所深望于爾也夫人
[012-7b]
 臣不可無譲善之心而人君不必有專美之意成王
 此言亦謂臣職當如是豈謂君道當如是也哉
王曰君陳爾惟𢎞周公丕訓無依勢作威無倚法以削
寛而有制從容以和
 此一節書是實言由訓之意也𢎞者恢廓之謂丕是
 大削刻削也制謂品節詳明成王又呼君陳而告之
 曰昔周公之訓規模逺大非尋常之訓乃大訓也體
 用俱備巨細兼該寧尚有未𢎞者但爾繼前人之政
[012-8a]
 茍止以持循因襲為心則拘泥陳跡未免近于狹隘
 惟奮然作興取周公之丕訓開拓而光大之可也今
 爾既尹兹東郊則勢固爾所有矣然此乃朝廷之勢
 位所藉以為統馭斯民之具也斷不可存一毫之私
 意作威以暴虐其下且法又爾所必用矣然此乃國
 家之法度所恃以為保全斯民之術也斷不可執一
 毫之偏見朘削以苛刻其衆此雖爾必無之事然亦
 不可不以為戒也今此殷民頑梗之習雖變向化之
[012-8b]
 心未堅則張弛之道尤宜急講盖寛大固足以得衆
 然一于寛則或失之縱矣務于寛裕馴擾之中而黙
 寓品節限制之意乃為寛之得也和易固足以宜民
 然遽期于和則或失之柔矣務于從容積漸之久而
 徐幾和平樂愷之治乃為和之當也此今日𢎞訓之
 急務也
殷民在辟予曰辟爾惟勿辟予曰宥爾惟勿宥惟厥中
有弗若于汝政弗化于汝訓辟以止辟乃辟狃于姦宄
[012-9a]
敗常亂俗三細不宥
 此三節書是言刑罰之施於有罪者而首一節戒君
 陳之徇君第二節申言辟之惟中第三節申言宥之
 惟中也在辟謂罹於刑宥赦也中者輕重合宜之謂
 若是順三細謂三事中之小者也成王又曰一人之
 喜怒無常情五刑之重輕有定法何得漫徇人主之
 意而不裁以大中至正之理哉凡此殷民茍有犯法
 而入于刑辟之内者倘予之意以為當辟矣或其情
[012-9b]
 罪猶有可生之理爾勿徇予之意而遂誅戮之也予
 之意以為宜宥矣或其情罪實有不可縱之處爾勿
 徇予之意而遂姑容之也惟當刑而後刑使無辜者
 不至濫及當宥而始宥使有罪者不獲倖免一斷以
 至中之理可耳然必如何而後可辟可宥也其有習
 于強梗于汝之政令悍然不肯順從是蔑視王章者
 有甘自暴棄于汝之教訓藐然不知遵循是怙終不
 悛者如此之人而不加之重典何以示懲宜亟置之
[012-10a]
 法則刑一人而千萬人俱知儆戒是用刑適所以止
 刑也夫如是乃從而刑之所謂辟之惟中也其或在
 内為姦在外為宄狃于反側不靖而有關于天下安
 危之機或不孝不友毁敗綱常而有關于聖賢名教
 之大或奢侈踰制壊亂世俗而有關于人心風化之
 原如此之人所犯雖小所係甚大何可姑息而或宥
 乎此實防微杜漸之意而以不宥為宥者也所謂宥
 之惟中也
[012-10b]
爾無忿疾于頑無求備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
徳乃大簡厥修亦簡其或不修進厥良以率其或不良
 此三節書是言教化之施於平民者而首一節言待
 殷民之道第二節申言無忿疾于頑之意第三節申
 言無求備于一夫之意也頑謂愚頑忿疾忿怒疾惡
 也簡謂簡擇區别修謂職業修舉良謂行義良善成
 王又曰為上之道宜緩于懲惡以彰待人之寛更宜
 急于取善以昭用人之恕凡殷民之頑愚未化者固
[012-11a]
 不可度外置之縱其終于為頑亦何可有意刻求深
 惡而痛疾之也爾須委曲勸導俾漸入于善則無不
 可化之人矣人各有能有不能若于一人之身而責
 以全能天下安得有全人乎爾須因材器使俾各效
 所長則無不可用之人矣夫此忿疾之心皆不能容
 忍之心為之也輕躁之念不足以圖事必能勉強堅
 忍而克制其忿疾之心則舉動詳審不至激變生亂
 而化民成俗之事庶其有濟淺狹之懐不足以畜衆
[012-11b]
 必能寛洪包容而克忘其忿疾之念則此心之徳含
 𢎞光大有天地萬物一體氣象民亦將積漸自化乃
 可云大則亦務為容忍以化民而已何必忿疾于頑
 乎上之于民不貴有求全責備之意而貴有勸率化
 導之方盖殷民雖漸染商紂之汙俗自薰陶于周公
 之化其中善惡不同有力田安居能修其職業者亦
 有游手好閒不能修其職業者爾當簡其修者表厥
 宅里亦簡其不修者殊厥井疆不使混淆而無别將
[012-12a]
 修者益自奮而不修者亦知愧矣有和身睦家而善
 其行義者亦有好勇鬭很而不善其行義者爾當擇
 其良者舉而登進之使不良者有所觀感鼓舞將良
 者得效用而不良者亦知勸矣則亦務為簡之進之
 以牖民而已又何必求備一夫乎帝王必有容人之
 量知人之明乃可以宰制天下驅䇿智勇而樂為之
 用無忿疾求備有忍有容所謂容人之量也修與良
 者簡之進之不修不良者簡之率之所謂知人之明
[012-12b]
 也量由於涵養明在於致知然非致知無以為涵養
 之地也使知有未致以致賢否混淆用舍不當而曰
 豁達大度寧有濟乎
惟民生厚因物有遷違上所命從厥攸好爾克敬典在
徳時乃罔不變允升于大猷惟予一人膺受多福其爾
之休終有辭于永世
 此一節書是欲君陳本諸身以端化原也厚淳良之
 意遷改也命以令言好以行言典彝倫也徳者實踐
[012-13a]
 之謂變改薄為厚也大猷至治也休嘉也辭美譽也
 成王又曰天下無不可化之民顧倡率之何如耳惟
 此庶民受天地之氣以成形禀健順五常之理以成
 性其生本淳厖而惇厚也但自有生以後一為物欲
 所誘于是惇厚者或日遷而幾于澆薄至其本性之
 厚未嘗滅息也然則轉移之機在上不在下導民之
 道以身不以言故條教號令上之命也躬行實踐上
 之好也使上所命如是而所好未必如是則民未有
[012-13b]
 不拂然違之者茍所命在是而所好亦在是則民未
 有不忻然從之者甚矣好尚之宜審也爾誠能取五
 倫之常道篤敬而力行之務在實有諸已以為徳由
 是我無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朴罔不盡變澆
 薄之習而為淳厚之風將見教化行而習俗美道徳
 一而風俗同信乎斯民之治其自此而日升于大道
 矣夫人君不言福以風移俗易為福人臣不言休以
 化民成俗為休果能本身及民如此則予一人得以
[012-14a]
 垂拱于上享受無疆之福其在于爾亦有無窮之休
 美庶幾君臣相得而益彰名譽光顯亦終傳誦於來
 世矣爾其朂哉按君陳一篇始言君陳之孝友以見
 其有作君作師之徳繼舉周公之訓以見為治之要
 終言民性之厚以見化民之原其間風草之喻圖政
 之難入告之忠與夫宥辟化須無非由訓中事而由
 訓最肎綮處則不外寛而有制從容以和二語盖君
 陳之時當寛和之時也然其始曰惟爾令徳孝恭敬
[012-14b]
 哉末復申之曰爾克敬典在徳可見徳者致治之大
 本而敬者修徳之大要也能篤敬則徳日新民可化
 而治可致不能篤敬其效反是此實君天下之極則
 豈特尹兹東郊者所宜知也哉
顧命
 顧命一篇是成王將崩命羣臣輔佐康王之詞及羣
 臣迎立康王傳授遺詔之事也
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懌甲子王乃洮頮水相被冕服憑
[012-15a]
玉几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畢公衞侯毛公師氏虎
臣百尹御事
 此三節書第一節是敘成王𤼵命之由第二節是敘
 慎重之意第三節是敘聼命之臣也洮盥手也頮沃
 面也相相禮者被冕服以衮冕服被王身師氏大夫
 官虎臣虎賁氏百尹百官之長及諸御治事者史臣
 曰成王襲文武之基業在位三十七年四月十六月
 始生魄之日感疾不豫至甲子日病勢漸增將傳位
[012-15b]
 太子命羣臣輔佐之于是力疾而起猶用水盥手洗
 面以致其潔命左右扶相之人被之冠冕朝服以致
 其敬然後憑玉几而𤼵命焉盖臨羣臣不可以不敬
 也是時太保奭領冢宰事芮伯為司徒彤伯為宗伯
 畢公為司馬衞侯為司宼毛公為司空此六卿也又
 宿衞之官有師氏虎賁及百官之長與諸治事之臣
 俱以王命同召至王前聼顧命焉盖託後嗣傳大位
 所係甚鉅不可不慎重而面命之也
[012-16a]
王曰嗚呼疾大漸惟幾病日臻既彌畱恐不獲誓言嗣
兹予審訓命汝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奠麗陳教則肄
肄不違用克達殷集大命在後之侗敬迓天威嗣守文
武大訓無敢昏逾
 此三節書俱成王顧命之詞第一節是王自敘𤼵命
 之故第二節是述文武創業之艱難第三節是言在
 已守成之不易也漸進也幾殆也臻至也彌甚也畱
 纒綿之意嗣繼續也審詳察也重光二王相重也奠
[012-16b]
 麗定民之衣食肄習也不違感化也侗愚也天威天
 命也迓欽承之意成王嘆息而言曰我自承先業以
 來不敢少自縱恣今不幸疾已大進但幾希不絶耳
 然病勢日至既彌甚而畱連不可復起矣恐一旦遂
 亡不得出誓言以嗣續我之志此我所以詳審𤼵訓
 以命汝羣臣也汝羣臣尚敬聼之哉我周之有天下
 實自文武肇造盖非一日矣昔先君文王武王克明
 其徳由是至徳所昭光輝𤼵越文既宣著其光于前
[012-17a]
 武復宣著其光于後後先繼美君徳之盛無不同也
 如此故其政教之善亦無或異衣食者民之所以為
 命者也文武𤼵政則能定民所依使饑者得食寒者
 得衣又以治民不可有養而無教乃陳列教條使曉
 然于尊親之理坦然于仁義之途是以我周之民感
 其教養之澤莫不服習而無所違越用能風聲遐播
 雖殷邦之逺亦肆達而無間焉惟其政教之逺暨如
 此然後民心咸歸天心眷佑而大命始集于我周我
[012-17b]
 周之得天下盖若斯之艱難也逮予小子繼文武之
 後雖侗愚無知然亦知天命靡常至為可畏務夙夜
 祗懼敬慎以迎之是予之敬天如此其不敢怠也至
 文武敬天勤民之大訓予小子兢兢承繼而保守之
 無敢昏昩逾越是我之法祖如此其不敢忽也然後
 克享天心延長世徳則守成之道又豈易言哉
今天降疾殆弗興弗悟爾尚明時朕言用敬保元子釗
𢎞濟于艱難柔逺能邇安勸小大庶邦思夫人自亂于
[012-18a]
威儀爾無以釗冒貢于非幾
 此三節書亦成王顧命之詞第一節是欲羣臣輔元
 子以保天下第二節是欲其輔元子盡為治之道第
 三節是欲其輔元子端為治之本也興是起悟是覺
 釗康王名𢎞大也艱難謂肩任之不易也柔謂懐來
 之能謂撫循之安是寧止勸是化導亂治也貢進也
 非幾不善之幾微也成王又曰今我忽爾遘疾實天
 之意將降災于我身殆弗能興起且弗能醒悟矣繼
[012-18b]
 我而為君者非元子釗乎以宗社之重基業之大付
 之一人可謂艱難矣爾羣臣務明記我所命之言用
 以同力一心敬慎保䕶元子釗大濟乎艱難之業守
 丕基于久逺而無忝祖考可也所謂𢎞濟艱難者宜
 何如人君為萬民之所依頼故地雖有逺近不同而
 人君不可以逺邇異視汝等必敬保元子于逺方之
 民則懐來而柔順之于近地之民則馴擾而調習之
 此御萬民之道也人君又為諸侯之所則效故國雖
[012-19a]
 小大不等而人君不可以小大異視汝等必敬保元
 子于小邦之諸侯則撫綏輯寧以安之使之得以自
 立于大邦之諸侯則督責開導以勸之使之不敢自
 肆此懐諸侯之道也然柔能安勸之要必始于一身
 而修身之本又在于一心我嘗思之凡人一言一動
 之際皆有當然之則必有威可畏有儀可像方無愧
 于人道况人君之威儀尤天下所觀瞻者其可不治
 乎然此非他人所能代謀也又在已時時檢㸃收歛
[012-19b]
 庶乎動容周旋靡不中節矣至幾者動之微善惡所
 由分而威儀之本也茍一念之幾微或出于邪則吾
 身之威儀咸失其正如之何其弗慎也爾等務敬保
 元子釗致謹于念慮之微以端威儀之則慎無冒昩
 進于不善之幾也如是則内外兼治心正身修為治
 之夲端而艱難之業可濟矣爾其無負朕命哉
兹既受命還出綴衣于庭越翼日乙丑王崩太保命仲
桓南宮毛俾爰齊侯吕伋以二干戈虎賁百人逆子釗
[012-20a]
於南門之外延入翼室恤宅宗
 此以下史臣敘事之詞而此二節書一記成王之正
 其終一記康王之正其始也還退也綴衣是帳幔俾
 使也桓毛二臣名吕伋太公望之子逆迎也延引也
 翼室路寢東夾室也恤宅宗為居憂宗主也史臣曰
 是時羣臣既受成王之顧命遂俱退先是發命之時
 設幄帳于坐次𤼵命既畢羣臣皆退乃徹其幄帳于
 庭中至明日乙丑成王遂崩維時太保召公總事機
[012-20b]
 之重一號令之權于是日即命仲桓南宮毛二近臣
 傳命使齊侯呂伋以干戈二虎賁之士百人迎太子
 釗於路寢南門之外所以顯之于衆也引入路寢東
 夾室為居憂宗主所以示繼體有人天位之已定也
 其體統尊嚴樞機周宻防微慮患之意至矣哉
丁卯命作冊度越七日癸酉伯相命士須材
 此二節書是記召公重傳命之典備慎終之禮也冊
 度冊書法度伯相召公也須取也史臣曰成王崩後
[012-21a]
 第三日丁卯召公將傳顧命于康王先命史官作冊
 書以紀成王臨終之言并定受冊之禮儀法度盖傳
 命大典不可不慎重而預定也及作冊後第七日癸
 酉成王既殯伯相召公命山虞匠人之屬廣取材木
 以供喪間雜用盖喪用浩繁不可不先期而豫辦也
 其持大體慮事周詳又如此
狄設黼扆綴衣牖間南嚮敷重篾席黼純華玉仍几西
序東嚮敷重底席綴純文貝仍几東序西嚮敷重豐席
[012-21b]
畫純雕玉仍几西夾南嚮敷重筍席𤣥紛純漆仍几
 此五節書皆是為傳顧命陳設儀物坐位以象成王
 之生存也狄樂吏之稱黼扆畫斧為屏篾席桃竹枝
 席黼純以黑白雜繒為縁也華彩色也仍因生時所
 設也序廂房也底席蒲席也綴雜彩文貝有文之貝
 也豐席筍席也畫彩色雕刻鏤也西夾西廂夾室之
 前筍席竹席也紛雜也以黑色雜為之縁也漆漆几
 也史臣又曰召公將傳成王之顧命于是又命狄人
[012-22a]
 于每御座之上俱設畫斧文之屏且各施幄帳于其
 上又于路寢牖間向南之處設三重蔑席其席之縁
 則以白黑雜繒為之其所設之几則仍華玉所飾者
 此成王平日覲諸侯見羣臣之坐坐之正也于路寢
 西廂向東之處則設三重蒲席其席之縁則以雜彩
 為之其所設之几則仍文貝所飾者此成王平日聼
 事之坐也于路寢東廂向西之處則設三重筍席其
 席之縁則以彩畫之繒為之其所設之几則仍雕玉
[012-22b]
 所飾者此成王平日養國老饗羣臣之坐也又于路
 寢西廂夾室向南之處設三重竹席其席之縁則以
 黑色之繒雜為之其所設之几則仍漆几此成王平
 日親屬私燕之坐也此三坐俱隨事而設者也茲將
 傳成王顧命則神之所依或在于此或在于彼俱不
 可知是以兼設之以為成王靈爽之所憑藉耳
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𢎞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
天球河圖在東序𦙍之舞衣大貝鼖鼓在西房兌之戈
[012-23a]
和之弓垂之竹矢在東房
 此一節書是陳設器物以象成王之生存也越及也
 五重五品之重玉赤刀以下皆言寶玉之陳列也赤
 刀赤削之刀大訓帝王之訓𢎞大也琬琰圭名大玉
 出於華山夷玉來于東土球玉磬河圖龍馬所負之
 圖&KR1015國名大貝如車渠鼖鼓長八尺兌和垂皆古之
 巧工也史臣又曰當時所陳設者不特黼座几席已
 也又命狄人列五樣之重玉陳設各樣之寳器其寳
[012-23b]
 則赤削之刀帝王之大訓其玉則有𢎞璧及琬琰之
 圭此俱陳設在西序其玉則又有華山之大玉東夷
 之夷玉及天球之玉磬其寳則又有河圖此俱陳設
 在東序又有𦙍國所製之舞衣可供文舞大貝可供
 服飾鼖鼓可供音樂制度精妙為文事所需皆寳也
 則陳設在西房又有古時兌所製之戈和所製之弓
 及垂所製之竹矢制度精妙為武備所需皆寳也則
 陳設在東房盖此皆先王世傳之寳器且成王素所
[012-24a]
 服御手澤尚存故亦備設之以象其生存耳
大輅在賓階面綴輅在阼階面先輅在左塾之前次輅
在右塾之前
 此一節書是陳設五輅亦以象成王之生存也大輅
 玉輅也綴輅金輅也先輅木輅也次輅象輅革輅也
 賓階西階也阼階東階也面南嚮也塾門側堂也史
 臣又曰當時所陳設者不特寳玉器物已也又有成
 王素所乗之五輅焉其陳設之次序則惟玉輅以祀
[012-24b]
 不以封為最貴故設在西階南向金輅所以封同姓
 為次貴故設在東階南向木輅所以封蕃國為最賤
 故設在左塾之前北向與玉輅相對象輅所以封異
 姓革輅所以封四衞俱為次輅故設在右塾之前北
 向與金輅相對此五輅之序也凡此狄人之所設非
 獨盛靡文彰備物以為國容觀美而已也盖天位峻
 極幄座靚深寳玉熠耀車輅森列入其庭登其堂惻
 然有以感康王事死如事生之念悚然有以起康王
[012-25a]
 懼不克負荷之心則遺大投艱之意不已不言而傳
 哉至儀物之設俱以西為先者成王殯在西所以尊
 先王也
二人雀弁執惠立于畢門之内四人綦弁執戈上刃夾
兩階戺一人冕執劉立于東堂一人冕執鉞立于西堂
一人冕執戣立于東垂一人冕執瞿立于西垂一人冕
執鋭立于側階
 此一節書是陳儀衞以迎新主為將受顧命而設也
[012-25b]
 弁士冠雀弁赤色弁也綦弁以文鹿子皮為之惠三
 稜矛畢門路寢門上刃刃外嚮也堂亷曰戺冕大夫
 冠劉鉞類戣瞿皆㦸類鋭當作鈗亦兵器也堂前堂
 也垂階上也側階北陛之階也史臣又曰是時將迎
 新主傳授顧命則儀衞不可不整肅也太保召公因
 使武士二人戴雀色之弁執三稜之矛立于路寢門
 之内又使武士四人戴文鹿子皮之弁俱執㦸將刃
 外嚮立于東西兩階堂亷之處每階各立二人如相
[012-26a]
 對而夾者然此堂下之儀衞也又使大夫一人戴冕
 執劉立于路寢東廂堂之上又大夫一人戴冕執鉞
 立于路寢西廂堂之上又大夫一人戴冕執戣立于
 東廂之階上又大夫一人戴冕執瞿立于西廂之階
 上又大夫一人戴冕執鋭立于北陛之階上此堂上
 之儀衞也凡此者一則大壯國威以起萬國之觀瞻
 一則預防不測以絶一時之覬覦其區畫周密為何
 如哉至儀衞之陳則以東為先者康王居憂在東所
[012-26b]
 以敬新主也
王麻冕黼裳由賓階隮卿士邦君麻冕蟻裳入即位
 此一節書是記康王之將受顧命也麻冕黼裳皆祭
 服隮升也蟻裳黑色之裳如蟻色然史臣又曰儀物
 既皆陳矣宿衞既皆備矣于是乃迎嗣王入受顧命
 焉盖此大典攸關非常禮可拘故君臣皆用吉服是
 時康王則戴細布之麻冕衣黼繡之裳由西階升堂
 因未受顧命猶以子道自居不敢當主也公卿大夫
[012-27a]
 及諸侯亦皆戴細布之麻冕衣蟻色之裳從王而升
 既升階之後則康王就受命之位羣臣各就助祭之
 位焉其斟酌得宜體統尊嚴如此
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瑁
由阼階隮太史秉書由賓階隮御王冊命曰皇后憑玉
几道揚末命命汝嗣訓臨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
用答揚文武之光訓
 此二節書是記三卿授顧命於康王也彤纁色介圭
[012-27b]
 大圭也同爵名瑁天子所執之玉以合諸侯之圭璧
 者秉持也書即載顧命之冊皇后大君也末命臨終
 之命卞法也燮和也史臣又曰王與卿士邦君既升
 階即位矣是時太保太史太宗三大臣亦皆戴細布
 之麻冕衣纁色之裳因即位大典故亦皆用吉服太
 保為受遺命元老而大圭乃天子之所守則太保奉
 承之宗伯為典禮大臣而同爵為祭祀之主瑁為朝
 覲之主則上宗奉持之二人皆由東階升堂盖奉先
[012-28a]
 王之符寳以傳嗣王有主道故也太史職載筆遺命
 冊書乃其所作則太史執之由西階而升堂所以尊
 先王之遺命也太史于是遂以冊命進之于王復口
 陳大義而言曰大君成王當疾大漸之時親憑玉几
 宣揚臨終之命命汝嗣守文武之大訓以君臨我周
 之天下盖居天下之大位必守天下之大法凡所以
 柔懐萬民安勸庶邦者務遵循先王之大法于以調
 燮和順天下之臣民使皆相安相樂而無一人不得
[012-28b]
 其所如是將文武光明之訓可以慰答宣揚而無負
 矣先王之所以望于汝者如此篤摯汝可不敬承之
 哉
王再拜興答曰𦕈𦕈予末小子其能而亂四方以敬忌
天威
 此一節書是康王既受顧命而致其敬謹也眇小稱
 而如也亂治也敬則不忽忌則不敢天威上帝之明
 威也史臣又曰康王既受顧命乃再拜以致其敬起
[012-29a]
 而答曰開創固難守成尤不易民心天命所關于君
 身者亦甚重矣以眇眇然微末之小子繼極盛之後
 處臣民之上何能居大位守大法致大和如我祖父
 之奠安四方以敬畏上天之明威而無所隕越乎此
 吾之所深懼也
乃受同瑁王三宿三祭三咤上宗曰饗太保受同降盥
以異同秉璋以酢授宗人同拜王答拜太保受同祭嚌
宅授宗人同拜王答拜太保降收諸侯出廟門俟
[012-29b]
 此四節書第一節是康王祭告成王言已受顧命意
 第二節是太保報祭成王言已傳顧命意第三節是
 因康王居憂太保代行飲福之禮第四節是祭畢而
 候新君之正始也宿與肅同謂致敬而進爵也祭是
 祭酒咤是奠爵曰饗傳神命以饗告也異同他同也
 酢報祭也宗人小宗伯之屬祭酧酒于地嚌飲福至
 齒宅居也收撤器也廟門路寢之門也史臣又曰康
 王既拜受顧命乃受大宗伯所奉之同瑁焉其受太
[012-30a]
 保所承之介圭亦可知矣是時瑁尚未用同則用之
 以祭康王乃三次致敬進爵于神所三次酧酒于神
 坐三次奠爵于神前盖每一進爵則一酧酒每一酧
 酒則一奠爵如此者三告已受顧命也宗伯乃傳神
 命而言曰先王已饗之矣此初獻之事也康王祭畢
 遂以同爵付與太保太保受之因係康王所奠之爵
 不敢用之以祭于是下堂盥洗其手以致敬潔之意
 復以别同置于璋内奉璋以報祭遂授同于宗人使
[012-30b]
 之代安神坐因下拜以成禮告已傳顧命也是時康
 王以子道自處且太保係託孤元老王遂代尸答拜
 焉此亞獻之事也凡祭將畢必飲福酒以領神賜是
 時康王方居喪不可行此禮又不可廢此禮太保乃
 代王受同爵先酧酒于地以致其敬然後舉酒至齒
 而止盖亦不甘其味也遂退居其所立之位以同付
 與宗人而下拜以謝神賜王又代尸答拜焉此終獻
 之事也祭禮既畢太保乃下堂有司遂收撤祭器及
[012-31a]
 所陳設儀衞器物而助祭之諸侯亦皆出路門候見
 新君與之更始焉按顧命一篇始載成王臨終之言
 其拳拳於創業守成之艱難輯侯安民之要術以及
 端本澄源之論深切著明可謂始終不渝垂憲後昆
 者矣中記儀衞器物之陳設末記羣臣之授顧命於
 康王及康王之受顧命其事死如事生之心防微杜
 漸之意與夫君臣父子間相與授受之正迄今猶可
 想見洵足為萬世法程也
[012-31b]
康王之誥
 此一篇書是康王初登大位羣臣進戒於王及王望
 助羣臣之詞故以康王之誥名篇
王出在應門之内太保率西方諸侯入應門左畢公率
東方諸侯入應門右皆布乗黄朱賓稱奉圭兼幣曰一
二臣衞敢執壤奠皆再拜稽首王義嗣徳答拜
 此一節書是康王朝見羣臣與之正始也應門是内
 朝所在太保即召公馬四疋曰乗布陳列也布乗黄
[012-32a]
 朱者言陳布四黄馬而朱其鬛也賓是諸侯稱舉也
 壤奠以地所出為贄也義宜也史臣曰康王既受顧
 命登大位羣臣皆候見新主康王乃出廟門立于應
 門之内盖執瑁以朝諸侯也是時太保召公為西伯
 乃率領西方之諸侯入應門左畢公為東伯乃率領
 東方之諸侯入應門右分領所屬叙立已定遂皆陳
 布黄馬四匹而朱其鬛以為庭實諸侯乃舉所奉之
 守圭及幣帛致敬而言曰天子新即大位羣臣禮宜
[012-32b]
 朝見我一二臣子為王藩衞者敢各執壤地所出之
 馬與幣以為贄見之儀致詞已畢遂相率再拜稽首
 至地而致敬盡禮焉維時康王為繼統之新君宅憂
 之宗主揆之于義宜嗣前人之徳者故亦答拜盖禮
 當如是也
太保暨芮伯咸進相揖皆再拜稽首曰敢敬告天子皇
天改大邦殷之命惟周文武誕受羑若克恤西土惟新
陟王畢協賞罰戡定厥功用敷遺後人休今王敬之哉
[012-33a]
張皇六師無壊我高祖寡命
 此二節書是召公率羣臣進戒康王之詞第一節是
 述文武得天下之難第二節是叙成王守天下之難
 因以勸勉之也羑若當作厥若誕受羑若言能大受
 天命而順承之也新陟王成王新升遐也張皇振厲
 奮揚也寡命言艱難寡得之基命史臣曰諸侯既禮
 見康王畢維時太保召公及司徒芮伯與在朝之臣
 遂皆前進相與揖讓以定其序復皆再拜稽首以致
[012-33b]
 其敬乃言曰今王貴為天子臣等有所欲言敢敬告
 焉夫王所仰而承之者天也然天命之去就無常甚
 為可畏在昔商之成湯實有聖徳乃克享天心逮紂
 肆行無道皇天遂一旦改革大邦殷之命天之棄殷
 如此其不少寛假也是時惟我周之文王武王二聖
 相繼大受天命而順承之撫恤西土之人使之莫不
 各得其所是以人心歸于下天命眷于上我周之創
 業盖如此其艱難也豈偶然哉惟我新升遐之成王
[012-34a]
 凡事莫不以兢業處之而于賞罰之際尤加意焉一
 賞一罰必合乎大公至正之理而不少狥一己之私
 是以賞必當功賞一人而天下莫不知勸罰必當罪
 罰一人而天下莫不知懲民志定王業安而文武之
 大功然後底定而不至于揺動用以施及後世之子
 孫亦有盈成熙洽之休成王之繼統盖亦如此其不
 易也今王嗣位承皇天眷佑之隆受祖宗付畀之重
 尚其敬之哉敬之維何自我文武以來深仁厚澤規
[012-34b]
 模已定但治安之久易有陵遲之漸踐祚之初宜絶
 覬覦之萌必也振飭戎備奮揚武烈張大六師之制
 使器械嚴整士氣鼓勵以鎮定天下之人心斷毋徒
 為一切姑息廢弛之政使我高祖文武不易得之天
 命或墜壊而不終也臣等之所深期于王者如此按
 此述文武創業之艱難成王守成之不易可見嗣服
 圖終防危保泰非安享太平已也至於兵者非聖人
 所輕試乃曰張皇六師盖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
[012-35a]
 無備控制中外鎮服人心必先於此綢繆未雨之意
 至深逺矣
王若曰庶邦侯甸男衞惟予一人釗報誥昔君文武丕
平富不務咎底至齊信用昭明于天下則亦有熊羆之
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用端命于上帝皇天用訓厥
道付畀四方
 此二節書皆康王答羣臣之詞第一節是言𤼵命之
 由第二節是舉文武得天下之由以見求助羣臣諸
[012-35b]
 侯之意也丕大也平謂均平富是富足務者專用力
 於此之意咎咎惡也底至謂極其至齊信兼盡其誠
 也康王若曰爾衆邦侯甸男衞之諸侯皆有所陳戒
 于我我固心誌之矣惟我一人釗將亦有誥詞以報
 之焉尚其敬聼之哉昔我周文王武王之為君也有
 溥博均平之徳輕徭役薄賦歛使天下家給人足莫
 不富厚有餘以豐民之財文武務徳之廣如此人或
 有罪不得已而用刑則輕省而不務深刻謹慎而不
[012-36a]
 致錯誤寧失出母失入不專意求人之罪惡而務置
 之于法文武用罰之謹又如此其務徳不務罰之心
 見之于外則推行而底其至而無一毫之踈畧存之
 于内則兼盡而極其誠而無一毫之虗偽由是内外
 充實徳輝𤼵越昭然顯明于天下文武具此聖徳似
 無更藉于羣臣之輔者然在當時則又有如熊如羆
 之武士與忠實不二心之賢臣相與同心協力保䕶
 經理我周之邦國惟其君仁于民臣忠于君各盡其
[012-36b]
 道如此故文武用能受正大之命于上天上天亦因
 此大順文武之道謂其可以君臨天下而遂付之以
 四方之大也文武以大聖之徳尚賴賢臣之力而况
 我今日其有望于諸臣之盡心匡弼也不尤亟乎
乃命建侯樹屏在我後之人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顧
綏爾先公之臣服于先王雖爾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
室用奉恤厥若無遺鞠子羞
 此一節書是推文武建侯之意以致勉勵羣臣諸侯
[012-37a]
 之詞也伯父謂同姓諸侯先公謂諸侯之祖父鞠子
 者稚子之意康王自謙也康王又曰我文王武王既
 得賢臣以創王業猶慮在後之子孫繼體守成無與
 共襄治平也乃命建侯邦樹立屏藩俾輔佐我在後
 之人先王為子孫慮久逺如此今我一二同姓之伯
 父繼爾祖父為臣惟爾祖父先公皆能盡為臣之道
 以服事于我先王用能遺爾之休今爾等庶幾相與
 顧念而不忘安定而不改以爾先公之事我先王者
[012-37b]
 事予一人可也夫人臣之事君惟在一心雖爾等之
 身俱奉職在外爾等之心須孜孜報國念念常在王
 室斷不可一念或忘也用以此心仰奉在上之憂勤
 而順承無違無或不盡此心以遺我鞠子之羞如此
 則顧綏之道盡而無愧于爾先公矣予一人何幸如
 之予之所深望于爾諸臣者如此
羣公既皆聼命相揖趨出王釋冕反喪服
 此一節書是總記以結之也史臣曰太保召公等既
[012-38a]
 皆恭聼王之報誥遂相與揖讓而趨出焉所以盡人
 臣順命之恭也康王乃釋去衮冕復衣喪服盖行吉
 禮已畢仍行人子居喪之禮也按康王之誥一篇當
 嗣位之始為之臣者即進言而責難於君為之君者
 即報誥而責難於臣君臣之相責難如此可以法矣
 至康王受黄朱圭幣之獻及釋喪服而被衮冕諸家
 紛紛議論以為非禮不知易世傳授國之大事當嚴
 其體統而王侯以國為家雖先君之喪猶以為己私
[012-38b]
 服也故召公權一時之宜而遽正君臣之分盖三年
 之喪天下之通喪繼世以正大統天下之大義通喪
 上下之所同而大義天子之所獨故不以通喪廢大
 義而吉凶不可相亂則不得不以冕服朝諸侯耳以
 為常禮固不可以為非禮則亦不可孔子錄之於經
 盖權之於道以立萬世之準云
畢命
 康王以成周之衆命畢公保釐此其冊命之詞也故
[012-39a]
 以畢命名篇
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越三日壬申王朝歩自宗周
至于豐以成周之衆命畢公保釐東郊
 此一節書是敘康王使臣以禮并一篇之綱領也朏
 月出初三日也保安釐理即寓不剛不柔之意東郊
 即下都也史臣曰惟康王踐位之十有二年六月初
 三日庚午越初五日壬申康王于是日之早乗歩輦
 從宗周啓行至于豐豐文王之廟在焉乃親祭告之
[012-39b]
 盖畢公嘗相文王國之元老故于文王廟命之若文
 王親命者然所以尊先王敬大臣也遂以洛邑下都
 之衆命畢公徃保釐之夫殷民自周公君陳以來向
 化雖久而餘風尚存必愛惜䕶持以保安之寓恩意
 于旌别之中而不失之暴戾且區處分别以釐正之
 嚴品節于旌别之内而不失之姑息然後能成周公
 君陳之政而垂周家無疆之休也康王命畢公之意
 大畧如此
[012-40a]
王若曰嗚呼父師惟文王武王敷大徳于天下用克受
殷命
 此一節書是告以得殷之難欲其重保釐之任而無
 忽也康王先歎息之以悚其聼復隆稱之以致其意
 而言曰父師亦念我周得殷之艱難乎自我文王武
 王以來二聖相繼歴有年所我文王徽柔懿恭懐保
 小民我武王聰明作后寵綏四方深仁厚澤敷布于
 天下惟文武之相承甚久而徳之所及又甚廣如是
[012-40b]
 是以受有殷之天命而撫此殷民創建王業也盖得
 殷之難有如此
惟周公左右先王綏定厥家毖殷頑民遷于洛邑密邇
王室式化厥訓既歴三紀世變風移四方無虞予一人
以寧
 此一節書是告以化殷之難欲其慎保釐之事而無
 怠也康王又曰惟此殷民得之固難而化之尤不易
 則周公之功有足述者惟周公以王室懿親累世勲
[012-41a]
 舊既佐我先王文武復相我先王成王相與安定國
 家光大王業所謂綏定之功若何當時殷民反側無
 常頑梗難化周公則加意謹毖而防閑之將此頑民
 遷于洛邑使密近王室日聞我周之仁聲善政日親
 我周之仁人君子由是潛消其悍暴之習而漸化于
 徳義之訓其毖殷之民委曲而周至如此自遷洛以
 至今日撫摩馴擾歴三十餘年老者盡少者壯世運
 久已變更然後舊染汙俗咸與維新而風俗始有轉
[012-41b]
 移之機矣夫惟殷民向化四方乃翕然從風幸無可
 虞之事予一人得以垂拱于上而享此一日安寧之
 福也豈易致者哉盖化殷民之難又如此
道有升降政由俗革不臧厥臧民罔攸勸
 此一節書是直示以化殷民之道也道謂世道升降
 言有治有亂也革改臧善也康王又曰為治之道貴
 審乎時勢有時風俗淳厚人心和順此世道日升之
 象也有時風俗薄惡人心澆漓此世道日降之象也
[012-42a]
 為政者必觀其俗之厚薄以行其政之寛嚴務變通
 以合宜不可拘泥而寡當也昔周公之時殷民惡習
 未悛世道方降是以謹毖而遷之其治宜嚴及君陳
 之時殷民漸化于善世道初升是以從容以和之其
 治宜寛是皆因俗以施政也至于今日世變風移善
 者固多而不善者亦容或有之務必寛嚴竝施興起
 其為善者且懲治其為不善者庶幾殷民有所畏慕
 益相觀而化耳倘有職業修行義良孜孜為善之人
[012-42b]
 而不有以尊顯之大善其所為則善者固安于自怠
 而惡者亦將阻于自新民又何從而勸也父師其念
 之哉
惟公懋徳克勤小物弼亮四世正色率下罔不祗師言
嘉績多于先王予小子垂拱仰成
 此一節書是康王言畢公徳業之盛而將寄以保釐
 之責也懋盛大也小物細行也師師法也康王又曰
 國家立綱陳紀移風易俗必賴勲舊徳望之大臣以
[012-43a]
 表率而風勵之惟公夙具盛大之徳而于言動視聼
 起居出入之間不敢以為末節細行而必致其謹則
 其大節之不茍可知矣自文王武王成王以及朕躬
 凡四世皆藉公輔弼之力朝宁之上丰采端凝儀容
 嚴肅以倡率羣臣凡大謨大議皆資公言為裁定百
 爾羣工莫不祗敬而師法之嘉美之績已素著于先
 王之時矣以此盛徳大業而寄以保釐成周之任予
 小子惟垂衣拱手以仰藉公之成功而已此今日之
[012-43b]
 命所以不容已也盖勲徳元老國之倚毗古人不敢
 以新進而薄老成以才猷而輕徳器盖謀慮周慎則
 處事無輕忽之傷徳望素孚則進言無嫌疑之避人
 君左右安可一日無此等人哉前有周召後有君陳
 畢公此成康之所由盛也
王曰嗚呼父師今予祗命公以周公之事往哉
 此一節書是以周公之事望畢公也祗命敬以命之
 也康王又歎息呼畢公而告之曰昔周公之治成周
[012-44a]
 化導殷民以基太平之業今公之徳業無愧于周公
 故予告之于廟臨之以祖敬命公以周公之事盖非
 公之徳不足以繼周公非周公之事亦不敢以勞公
 尚其徃治成周以盡保釐之道可也康王于尊禮元
 老之中而致其屬望之意如此可為敬大臣之法矣
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癉惡樹之風聲弗率訓典殊
厥井疆俾克畏慕申畫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
 此一節書言保釐之要務在美風俗而固王畿也淑
[012-44b]
 善也慝惡也癉病樹立也康王又曰習俗者治之大
 本風勵者上之大權今成周之民有為善者當旌奨
 之有為不善者當簡别之于善人所居之宅里則大
 為旌表彰顯其善以病其為惡者使之忸愧慙赧中
 有不自安之意善者之風聲使之卓然樹立顯于當
 時傳于後世聞者莫不觀感而興起其不率訓典者
 則殊異其井疆不令與善者雜處使之畏為惡之禍
 而慕為善之福則旌别之道得而習俗美矣王畿者
[012-45a]
 天下之極國外曰郊郊外曰圻其逺近疆界已經規
 畫者益申明之封域之内髙深險阻已設守禦者益
 謹飭之疆域不致歲久而湮守備不因時平而懈則
 王畿尊嚴而成居重馭輕之勢四海永寧而長享太
 平之福矣
政貴有恒辭尚體要不惟好異商俗靡靡利口惟賢餘
風未殄公其念哉
 此一節書是示以為治之道戒其好異而徇俗也辭
[012-45b]
 辭令也體要理完言簡也靡靡隨順意康王又曰立
 綱陳紀莫大于政然政必貴乎有恒行之必以其誠
 持之要于能久勿朝行而夕改勿方舉而隨罷則民
 之率履不越矣𤼵號施令莫大于辭然辭必尚夫體
 要義理期于完備詞㫖歸于切當勿泛濫而失實勿
 誇多而鬭靡則民之視聼不惑矣凡人之作聰明逞
 意見者皆起于好異政而好異安能有恒辭而好異
 安能體要此為治之所當深戒也况商之舊俗君驕
[012-46a]
 于上臣諂于下阿順為能從諛成風靡靡久矣其所
 尚者惟以便佞利口為賢雖經累朝之化導而習染
 之深餘風未盡殄絶公徃而任保釐之責其尚深念
 于此而以有恒之政體要之辭盡革其舊俗而後可
 哉從來風俗當極弊之後教化衰則人才廢波靡久
 則民志漓有聖人出而裁成變化譬如琴瑟不調必
 改而更張之器用窳敗必陶鑄而更新之以立一代
 之規模而後可維持數百年之天下周經文武成康
[012-46b]
 之餘周公君陳之後而猶兢兢以此命畢公風俗之
 難變也固如是乎有天下者欲挽彫敝而登淳厚誠
 不可不加之意也
我聞曰世禄之家鮮克由禮以蕩陵徳實悖天道敝化
奢麗萬世同流
 此一節書是引古人論世族之言也蕩驕蕩也敝壞
 也康王又曰凡致治莫先于風俗而風俗先敝于大
 家我聞古之人有言曰世享禄位之家習于逸樂而
[012-47a]
 不知稼穡之艱難安于豢養而不知人事之勞苦嗜
 慾薰蒸其能以禮制心者寡矣人心之欲無窮而無
 禮義以養之未有不蕩檢踰閑者由是視有徳之人
 以為迂闊而不足道而侵蔑欺陵之盖福善禍淫滿
 招損謙受益者天道也此軰之行事實與天道相悖
 一二人倡之舉世從而和之敝壞風俗所尚者惟奢
 侈所好者惟美麗此理勢之必然而萬世一轍未有
 不坐此弊者古人論世族之言如此則欲挽回風俗
[012-47b]
 可不先于世禄之家而致謹哉
兹殷庶士席寵惟舊怙侈滅義服美于人驕淫矜侉將
由惡終雖收放心閑之惟艱
 此一節書是言殷士怙侈之習當閑也席憑藉之意
 怙恃也康王又曰觀古人所言世禄之家鮮克由禮
 今之有殷庶士正如是矣彼其憑藉前人之榮寵已
 非一日惟怙恃其驕侈而不少遷改不知名分為不
 可越不知防檢為不可踰而侈然自滅其公義其所
[012-48a]
 尚者惟以服飾之美相為誇耀而身之不善全不知
 恥流而不返以至于驕縱淫佚矜高侉詐無所不至
 必將以罪惡終其身而不可救矣蔽錮既深積習難
 挽雖以周公君陳整齊化導于前以收其放逸之心
 而侈泰之念尚不無潛滋黙蓄于中者防閑之而不
 使其復萌誠為甚難可謂世變風移而不思所以謹
 毖之哉按服美于人特怙侈之一耳而大端已可見
 紊等威之辨啓淫巧之風長虗偽之漸貽暴殄之愆
[012-48b]
 故康王特舉以垂戒况宫室器用吉凶賓嘉之禮僭
 越無等有更甚於此者有國家者安可任其波靡而
 不思所以隄防之道也與
資富能訓惟以永年惟徳惟義時乃大訓不由古訓于
何其訓
 此一節書是言徳義為訓俗之本也資資財也永年
 年壽長久也康王又曰今兹殷士席累世之寵挾富
 厚之資無禮義以為之閑則嗜慾熾而鮮有不戕其
[012-49a]
 生者若資富矣而又能恪遵教訓則豐亨以養其身
 禮義以養其心可以保性命之正而永其天年矣然
 所以訓之者豈有他哉惟心之所得謂之徳心之所
 制謂之義以徳為訓則有性情之樂而不奪于外誘
 之私以義為訓則有節制之嚴而不溢于繩檢之外
 盖徳義乃人心之同然天下之公理此之謂大訓古
 之教天下者亦不過以此為訓而已使不以古人之
 訓為訓則言之無徴何以致斯民之信從乎盖大訓
[012-49b]
 者本諸同然而民易從古訓者參諸已然而民易信
 閑之之道孰過于此
王曰嗚呼父師邦之安危惟兹殷士不剛不柔厥徳允

 此一節書是言殷士所係之重而望畢公以中道化
 之也徳謂民之徳也康王呼畢公而告之曰嗚呼父
 師今汝所保釐者殷之庶士也而抑知其係于國家
 者甚重哉盖殷士化于徳義則首善以安而四方無
[012-50a]
 虞邦之安惟兹殷士餘風未殄放心未閑一失其防
 則亂自此生邦之危亦惟兹殷士今日馭兹殷士之
 道在于寛嚴得中張弛盡善若慮其不從而以剛制
 之則必怨慮其難制而以柔處之則必玩惟不偏于
 剛柔而處之以中防閑雖密而愛䕶未嘗不周茹納
 雖宏而區别未嘗不慎則殷士咸感徳畏威濳移黙
 化將厥徳允修而我國家亦藉以有安而無危矣
惟周公克慎厥始惟君陳克和厥中惟公克成厥終三
[012-50b]
后協心同底于道道洽政治澤潤生民四夷左祍罔不
咸賴予小子永膺多福
 此一節書是望畢公以成終之道也三后謂周公君
 陳畢公也康王又曰從來致治之道謀始者難而成
 終者亦不易昔周公謹毖殷民遷于洛邑是謂克慎
 厥始君陳以從容寛和而化導之是謂克和厥中迄
 今三紀世變風移公能剛柔互用以終二公之烈是
 謂克成厥終三公所遇之時不同而其化殷之心則
[012-51a]
 一當周公之時頑梗未平宜謹毖戒飭當君陳之時
 反側漸安宜從容以化惟公之時放心雖閑而餘風
 未殄宜剛柔相濟以觀其成亦同歸于致治之道而
 已心協道同後先繼美將見仁漸義摩而道化浹洽
 綱舉目張而政事修治四方之民莫不沐浴休養于
 膏澤之中四夷左祍亦皆仰藉徳化而來享來王矣
 予小子垂拱而永享有道之長皆于公實頼之則今
 日成終之烈豈小也哉
[012-51b]
公其惟時成周建無窮之基亦有無窮之聞子孫訓其
成式惟乂
 此一節書是以無窮之美期畢公也建立也訓順也
 成式成法也康王又曰惟我成周之基周公開之而
 君陳承之然不有公以成厥終未可冀其無窮也公
 其行保釐之政成澤潤之功美風俗固人心以永安
 王室而建此無窮之基則徳業之盛傳于後世亦與
 此基為無窮公之子孫有治民之責者亦遵守成法
[012-52a]
 以致洽安譽流奕世謀詒後昆皆于公今日基之矣
 可不盡乃責哉
嗚呼罔曰弗克惟既厥心罔曰民寡惟慎厥事欽若先
王成烈以休于前政
 此一節書是終篇戒勉之詞也既者竭盡之意前政
 指周公君陳而言也康王又曰嗚呼致治之功既不
 可畏其難亦不可忽其易畏其難則憚心生忽其易
 則玩心生此二者為政之大弊也爾今保釐東郊勿
[012-52b]
 曰任大責重汝弗克勝惟盡厥心以圖之而無不可
 成之業勿曰殷民寡弱可以自恣惟慎厥事以治之
 而無不可化之民誠能敏皇以圖功不以難而自阻
 兢業以馭衆不以賤而可輕則治功其日茂矣盖此
 殷民遷洛乃文王武王成王大烈之所在而周公君
 陳政治之所施也今當敬順先王之成烈使安者益
 安休美前人之政治使顯者益顯則保釐之責盡而
 成周為有光矣按康王之命畢公其大指在於區别
[012-53a]
 善惡以鼔舞之訓廸徳義以化導之挽商俗之侈靡
 謹大家之驕泰以不剛不柔調其化以勿難勿易警
 其心其於保治之道可謂詳且盡矣
君牙
 君牙臣名也穆王命君牙為大司徒史臣錄其誥命
 之詞以君牙名篇
王若曰嗚呼君牙惟乃祖乃父世篤忠貞服勞王家厥
有成績紀于太常惟予小子嗣守文武成康遺緒亦惟
[012-53b]
先王之臣克左右亂四方心之憂危若蹈虎尾渉于春
冰今命爾予翼作股肱心膂纘乃舊服無沗祖考
 此三節書是述君牙先世之忠貞與今日之委任而
 望其克纘舊服也太常旌旗之名畫日月於其上古
 時人臣有功於國家則書之於太常以紀之亂治也
 翼輔翼也股肱心膂者一體相成之意服事也沗辱
 也穆王之命曰嗚呼君牙惟爾乃祖乃父相繼為王
 朝之臣皆能忠而不二貞而不撓世守此忠貞之心
[012-54a]
 以勤勞王家之事成功偉茂銘于旂常此先臣之休
 美為子孫者所當取法也我國家基業創造于文武
 紹述于成康予今日以藐躬嗣守文武成康之遺緒
 任大責重亦思有忠貞世篤如先王之臣者以左右
 匡贊乂安四方得其人則累世之遺緒有光不得其
 人則先代之丕基恐墜所以心常憂危若蹈虎尾而
 懼其將噬若渉春冰而畏其將陷兢兢業業惟爾臣
 工是賴今命爾以大司徒之官以輔翼予一人若股
[012-54b]
 肱之要心膂之親職任匪輕倚毗甚切汝惟纘乃忠
 貞之舊服以先臣之事先王者事予一人無沗爾之
 祖考可也以承家者輔國豈待逺有所取法哉按君
 牙為穆王初年之書而其後猶不免於放逸使能常
 守虎尾春冰之懼豈非有周之令主哉
𢎞敷五典式和民則爾身克正罔敢弗正民心罔中惟
爾之中
 此一節書是告君牙以教民之道而勉其以身率也
[012-55a]
 式解作敬穆王曰司徒職司邦教而彰教莫大于明
 倫父子君臣兄弟夫婦朋友之道其常行而不可易
 者謂之典爾其大而布之使民無不聞五典中有親
 義序别信之理其截然而不可越者謂之則爾其敬
 以和之使民無不化然此特為教之道耳至于立教
 之本則在爾之身與心典則欲其至正而無偏爾身
 不先自正求民之正難矣盖上之于下猶表之于景
 源之于流也表曲而求景之直源濁而期流之清必
[012-55b]
 無之事矣爾身能先自正而民敢有不正者乎典則
 欲其至中而不悖然民心不能自即于純粹無疵之
 地惟視爾之中以為化導爾心微有不中而望民之
 中也得乎盖敷典和則者彰教之事修身正心者立
 教之本司徒之責如此豈易盡哉
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厥惟
艱哉思其艱以圖其易民乃寧
 此一節書是告君牙以養民之道而勉其思艱也咨
[012-56a]
 咨嗟也祁大也穆王曰教養之職兼領于司徒未有
 民生未遂而教化可興者民生之要莫切于衣食當
 夏日暑雨之時稼穡未登盖藏寡乏民未有不怨咨
 其無食者當冬日大寒之時無衣無褐何以卒歲民
 未有不怨咨其無衣者夫小民終歲勤動求温飽而
 不可得饑寒切身怨咨無告何其生理之艱哉惟賴
 上之人思其所以艱而圖其所以易艱之故有二使
 之不以其時民以失業而艱用之不以其節民以竭
[012-56b]
 澤而艱易之故亦有二以時使之能開其衣食之源
 則易以薄歛之不奪其衣食之利則易不徒思之而
 又圖之則小民庶無怨咨之苦而家室乃寧矣爾任
 司徒之責可不勉哉夫言教則先以身率言養則重
 以思艱可謂識先務者矣
嗚呼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啓佑我後人咸以
正罔缺爾惟敬明乃訓用奉若于先王對揚文武之光
命追配于前人
[012-57a]
 此一節書是言文武謨烈之盛而勉君牙之取法也
 丕大也謨謀畫也烈功業也若解作順先王謂成康
 前人謂君牙之祖父也穆王曰嗚呼我國家累世之
 基成于文武由今思之光于四方顯于西土者文王
 造周之謀善繼其志善述其事者武王興周之烈其
 謨烈之盛不止顯承于一時而已也所以開導扶助
 我後人者皆大中至正而無一事之或偏且綱舉目
 張而無一美之不備其垂裕後昆者如此在昔先王
[012-57b]
 成康已恪守而行之爾之祖父亦嘗左右成康以對
 揚之矣今爾能敬明司徒教養之訓以輔弼予一人
 使得奉順成康之舊以對揚文武光顯之命則股肱
 心膂之託無負于今而忠貞服勞之功無慙于昔亦
 可以追配爾之前人矣穆王之命其臣述祖徳而重
 民事孜孜以前人之烈勉之其猶有三代之遺風也
 與
王若曰君牙乃惟由先正舊典時式民之治亂在兹率
[012-58a]
 乃祖考之攸行昭乃辟之有乂
  此一節書是申命君牙之法祖也先正謂君牙之祖
  父式法也乂治也穆王于終篇呼君牙而命之曰爾
  之乃祖乃父世篤忠貞功載旂常垂為典則爾亦惟
  是先正之舊典從而法之以盡乃職可也盖大司徒
  敷五教擾兆民責任𢎞鉅能式舊典以教養斯民則
  治不能式舊典以教養斯民則亂治亂之關全在于
  此爾亦惟率由乃祖考之行事以正民之徳厚民之
[012-58b]
  生俾安養遂教化行以顯乃辟政治之美不亦休哉
  此予之所惓惓致望者也按虞廷之命司徒曰敬敷
  五教在寛此亦曰敬明乃訓又曰式和民則盖祗敬
  者表率之根本而寛和者化導之微權其詞雖有煩
  簡之不同而垂訓之意則一豈非古今不可易之道
  與
 
日講書經解義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