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04 華嚴經探玄記-唐-法藏 (TKD)


[47-0598c]
迴向品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第六隨順
一切堅固善根迴向於長行内亦二謂位行位
果位行中亦三謂標釋結釋中有三初行所依
身二離諸業障下明依身起行三摩訶薩若能
以此善根迴向下弁行所成益初行所依身者
依轉輪聖王身而起施行有四意一在家是能
施位二有七寶可施三明難捨能捨四攝化無敢
違命文中二先顯王統攝自在德後此摩訶薩
下辨王正報殊倫德前中輪王成就七寶義略
作三門初顯名者下文云一金輪寶名勝自在
二象寶名日靑山三紺馬寶名勇疾風四神珠
寶名光寶雲五主藏臣寶名日大財六玉女寶
名淨妙德七主兵臣寶名離垢眼得是七寶於
閻浮提作轉輪聖王二辨相者先辨輪寶依涅
槃經頂生王於十五日處在高樓沐浴受降卽
於東方有金輪千輻轂輞具足非工匠造我當
試之以左手擎此金輪右手執香爐右膝著地
而發願言若是輪寶不虛應如過去轉輪聖王
所行道去作是誓巳是金輪寶飛昇虛空遍四
天下巳還來住在王左手依俱舎論伹閻浮提
有輪王出以福力故令帝釋宮内地熱帝釋卽
知有輪王出遣守宮門五百夜叉扶一輪寶下
應輪王以得輪寶故日輪王又有小論說輪王
未出此輪寶等在鐵圍山間諸大力鬼神守護
輪王亦出卽遂至王所是故先有住處在准此
經上文云譬如轉輪王成就勝七寶彼無從來
明知伹由業力所起無別來處然此
[47-0599a]
探玄記第八第二丈東
*輪有四種一鐵輪二百五十輻二銅輪五百輻
三銀輪七百五十輻四金輪千輻菩薩本行經
輪有千輻縱廣四十里周匝百二十里王欲行時
輪在前導不賓伏者金輪自然在頭上旋自然
降伏不用兵仗工象寶者七支至地六瘤成滿
如白蓮華行疾如風王乘其上一念之頃周四
天下三馬寶其色紺炎髦尾金色行不⬤驟迅
踰疾風致遠不疲乘者安豫廵遊四方不失主
意一念頃遍四天下四神珠寶依涅槃經於王
宮内自然有摩尼珠大如人骨能於闇中照一
由旬此珠力故若天雨渧如車軸能作蓋覆一
由旬遮此大雨不令下過此珠依觀佛三昧經
說是金翅鳥心依智論是佛舎利於末法後變
作摩尼珠又依賢愚經有三品上者置高幢頭
王燒香請隨王意雨諸財寶及飮食等滿入十
由旬中者雨四十由旬下者雨二十由旬其光
常明及遮雨亦爾又菩薩本行經中珠寶晝夜
常照千六百里又眞諦三藏云如意珠有三種
一如意珠能隨人意所欲從心二清水珠令濁
水變清三吐金珠自有三品一下品投一雨金
得千倍二中品投一雨金得万倍三上品投一
兩金得無量五主藏臣寶依倶舎主藏臣寶得
眼根力能見一切地中伏藏以手攬海寶隨五
指現又菩薩本行經典藏臣王意欲須金銀七
寶衣被飮食披其兩手七寶財産一切所須隨
意所欲從手中出而無有盡六兵寶未伏之處
立計平論無斯不伏又菩薩本行經典兵臣王
意欲得百千万兵自然而至七玉女寶不長不
[47-0599b]
探玄記第八第三幅
短不黑不白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其目視一由
旬耳聞鼻齅亦爾其舌覆靣以手觸王衣卽知
王身安樂病患亦知王心此女定從蓮花化生
又依菩薩本行經女香潔如優曇華王意欲得
清涼之時身自然冷王欲得温時身自然温聲
如梵聲常使王喜三諸門者有五重初一約麁
報謂有皮寶能遮四十里兩等是相似七寶如
薩遮尼經云云二約細報謂實報金輪王七寶如
前弁三約行緣謂菩薩輪王七寶等物皆是菩
薩淨業所起勘爲菩薩修行所用准有五義一
令菩薩不生愛染二令成施行三滿乞者意四
令乞者發心修行五堪令敎化衆生故智論十
二云寶有三種一人中寶能雨物如輪王寶等
二天寶能解語使喚等三菩薩寶能說法化衆
生等故也四約深報謂如圓敎世界性等巳上
有万子巳去輪王所有寶等如白淨寶網轉輪
聖王有錠光頗梨珠照十佛刹塵數世界海以
一恒河沙金轉輪王善根所生如是等五約行
德如下經云波羅蜜金輪諸通爲象寶神足爲
馬寶淨惠無上殊妙行爲女寶四攝寶藏臣方
便主兵寶無上轉輪王今此文中據後三門所
說以於無盡法界中成普賢無邊行海故後此
摩訶薩下明正報殊倫那羅延此云堅牢力依
倶舎能持一大千界風輪是那羅延量依涅槃
經校量可知二依身起行中三初略標行事二
摩訶薩如是諸善根迴向巳作如是念下廣顯
行相三摩訶薩以此善根迴向時下行極契眞
前二卽是菩提衆生迴向後一卽是實際迴
[47-0599c]
探玄記第八第四幅向又前二是廣大迴向後
一甚深迴向初中有三先略標七十事所施之
物從飮食至來座十從住處至蓋二十從幢至眼三十
從耳至宍四十從心至爪五十從爲法投大至以身
覆佛六十從以身施一切至悉能捨離爲七十於
中有内施外施内外施又財法無畏代命救殘
是無畏施斷殺有二望所殺是無畏望能殺令
持五戒等是法施普告佛名亦是法施又釋此
等旣並是法門是故倶通三施也又此並是無
盡法界大緣起門普賢無㝵自在之行以如是
等若内若外情非情物及法門行盡以施與於
一衆生如一衆生一切亦爾如於一世界一微
塵處施一切衆生一切塵處皆亦如是如一世
界虛空法界等一切世界處皆亦如是頓成大
施於一刹那卽遍如是法界世界行此施行如
是念念盡前後際一切諸刧一切刹那皆亦如
是此一菩薩以滿法界身備起如是無邊大施
仍有純雜門別若約純以施眼門者卽見如上
一切處一切時一切物一切田唯施於眼畢竟
不見所餘諸門何以故餘門不觀如虛空故卽
此一門遍法界故不見施眼之初際亦不見施
眼之後際以無始終故餘門亦爾隨其純雜皆
悉不同可准思之二若諸衆生下明對田成施
三作如是念下顯施所爲中有八句有人解云
此攝取佛果三堅是迴向菩提今謂此文猶弁
菩薩攝取稱法界之依正在此堅固善根門内
令具勝行之緣更得成稱法界之行勝人是國
中人眷屬是已眷屬餘文可見第二廣顯行
相中有二初別顯向
[47-0600a]
探玄記第八第五幅前
七十門大施之行別明迴向後此摩訶薩以如
是等下揔結所爲大喜迴向前中七十門有開
有合至文當弁初施食内二先明自施心離過
後以此惠施下正明以此施食善根迴向衆生
伹以法食者依阿含經出世間食有五種一禪
悦食二願食三念食四解脫食五法喜食永離
摶食者阿含經世閒食有四種謂叚思觸識爲
化衆生現受搏食者令衆生成化身佛攝論云
爲生施主善伹如來食時諸天爲受施諸衆生
令得成佛故示現以手觸食施食獲五果經言
得常命色力安無㝵辯又瑜伽云施飮食能感
大力問若貧無多食頗有得成大施行不荅有
如大乘方便經上卷云若生貧窮家是菩薩乃
至乞食若得一持食持用施僧若施一人不以
爲愧應作是念如佛所說心増廣大勝以財施我財施
雖小以一切智心願是善根成一切智令諸衆
生悉得寶手猶如如來以是緣故具施戒禪定
禪處是名菩薩行於方便施飮中迴向内得淨
法受是法喜食法身柔濡是解脫食三昧調心是禪
悦食施味中先擧所施二善根迴向於中得上味相甘露
充滿者是佛三十二相中上味相也經云如來大牙
後有甘露泉伹食入口悉爲甘露下諸
迴向悉以事同法相似相類而成迴向三是爲
下結名施乘是令得代步喜施衣令得蔽形喜
瑜伽施衣服能感妙色又若能新作衣成持用
供佛有二種一蹔獻便取得無量福二作時分
施亦得大福如今日午時以衣施佛直至明日
午時若中間取卽是取佛物至期限滿取卽
[47-0600b]
探玄記第八第六幅
無失有福施華令得供養喜又華令人喜施自
身者如智論第十三韋羅摩菩薩施外道有諸
天遣自施福勝外道無量如彼具說鬘嚴飾喜
有二種一貫華作環量於頭上二以線穿華絡
於身上西國尙此也施端正報香亦供養戒德
氛氲故同香也塗香亦嚴身床座令安隱喜上
是初十也施住處及房舎亦令安隱喜施燈明
令破闇喜近令得好色報逺令衆生得佛惠光
瑜伽施諸燈眀能感淨明又燃燈功德經中燃
燈供養大滅罪生福令發願言願能以大海爲
油須彌爲炷燃大燈明遍佛刹海供養無休又
願以法性爲油大智爲炷大悲爲燈普曜世閒
故經云淨信心爲炷慈悲爲香油正念爲寶器
燃彼曜世燈施湯藥令除病喜自近得無病如
薄俱羅比丘五不死等遠得藥樹王身又人藥
王子手觸疾病無不皆愈死後取其燒處灰土
亦能除疾身疾旣除心病亦遣施器令得盛貯
喜施車令得運載喜亦是代步瑜伽施車乘能
感快樂於中有三先列五種福田次列十種寶
車後隨田成施以善迴向此中施五田卽爲五
叚初施佛及塔有二種流類迴向一約田相似
迴向如文今衆生乃至云得諸如來無㝵解脫
一切種智等二約所施物相似迴向令衆生攝
取大乘等餘文中亦有約施心迴向謂歡喜心
施亦卽隨發迴向等並通准之一施菩薩及善
知識迴向三施佛大衆僧寶迴向四施聲聞緣
覺迴向五施一切福田迴向菩薩十種道者十
度行乘又十地道也四輪義略作三門初弁相
[47-0600c]
探玄記第八第七幅金知者一住正國輪莊嚴
論第六云有四種不放逸輪一者勝土輪土勝
有五因緣一易求謂四事供身不難得故二善
護謂國王如法惡人盗賊不得住故三善地謂
處所調和無疫癘故四善伴謂同戒同見爲伴
侣故五善寂謂晝日無喧夜絕聲故二者善人
輪善人亦具五因緣一多聞成就阿含故二見
諦得聖果故三巧說能分別法故四憐愍不貪
利故五不退無疲惓故三者自正輪亦具五因
緣一善緣妙法爲緣故二善聚福智具足故三
善修上觀諸相應時修故四善說無求利故五
善出所有上法恭敬修故四者先福輪先福亦
具五因緣一可樂由住勝土爲因故二無難由
値善人爲因三無病四三昧五智慧此三以自
正輪爲因第二除難者依成實論四輪除八難
住正國輪彼論名住善處輪謂生中國除五難
謂三塗北州長壽天依正土輪彼名依善人謂
値佛世除佛前佛後難平等願輪彼名自發正
願謂正見除世智辯聰難本功德輪彼名宿植
善根除生音龍瘖瘂前五是惡處難第六是惡
時難第七是惡因難第八是惡果難第三成德
者四中初二是外緣後二是内因謂願是智因
德是福因菩薩無邊淨行皆賴此因緣而得成
滿上通約三乘敎弁又正國眞如法性土也正
土般若正觀也功德施等五度行也本願菩薩
十種大願也此約終敎弁又正國卽十
佛國土海正土卽十佛正報功德卽性起功德
願卽普賢願海此約圓敎同一無盡大法界緣
起故也象馬別施合以迴向施床
[47-0601a]
探玄記第八第八幅金知
座中前所施是汎爾床座今此是聖王所坐之
座故不同也三種世間所不能壞者弁法師
地前願樂世間初地至七地名功用世間八地
至等覺無功用世間令得佛殊勝座因位三種
無常世間所不能壞衍師云是三灾不壞今釋
以應是不爲過未等三世之所遷壞三相亦得
以是稱法性之座故經云諸法空爲座第二十
施蓋中如寶積所持如來合蓋遍覆三千明攝
化境也又菩薩本行經佛從欝卑羅國涉熱而
行有枚羊人卽以淨心編草作蓋覆佛隨行佛
便微笑阿難問故佛言此人草蓋覆我十三刧
中不墮地獄天上人間生便輒有七寶之蓋隨
而覆上後得出家成譬支佛也幢幡合施亦可
是幢上懸幡倶施百緣經云佛出世時有長者
子名波多迦生巳空中有一大幡遍覆城上隨
行覆之値佛出家得阿羅漢阿難問故佛荅昔
毗婆尸佛滅後起七寶塔時有一人於塔設會
作一長幡懸著塔上發願而去九十一刧不墮
惡道隨所生處幡常蔭上今得見我開寶藏施
中令得十六智寶者依小乘八忍八智爲十六弁師
云地前光得等四定地上大乘光明等四定各
有自分勝進爲十六依此發智爲十六智寶以
下釋云三昧正受究竟増廣智慧之寶又有人
釋佛地四智智各有四爲十六以果位自在㸦
得融通施莊嚴具中百福具好者依涅槃經菩
薩修身不殺戒十善有五種心謂下中上上中
上上乃至正見亦復如是是五十心名初發心具
足終成有五十心如是百心名百福具足以此
[47-0601b]
探玄記第八第九幅百福
共成一好故云百福具好而自莊嚴又依瑜伽
決擇中百福行者謂離十不善業道少分離殺
生乃至小分離耶見是初十行多分離殺生乃
至多分離耶見名第二十行若全離殺生乃至
全離耶見名第三十行若少時離殺生乃至少
時離耶見名第四十行若多時離殺生乃至多
時離耶見名第五十行若盡壽離殺生乃至盡
壽離耶見名第六十行若自離殺生乃至自離
耶見名第七十行若勸他不殺生乃至勸他不
耶見名第八十行若稱物讃述不殺生乃至讃
述不耶見名第九十行若見離殺生乃至見離
耶見者慶悦大喜名第十十行又依肇法師法
華疏中十善爲本一善以九善莊嚴名爲百福
不知出何聖敎施冠珠中以施熏心令更成勝
進大施故云向増上因此施念令惠深見施中
正理故云修惠又因施作意令成捨根謂究竟
大捨也因施作意令惠廣覺餘一切行迴何中
令得無見頂相者是佛三十二相中無見頂相
表佛勝出更無過故也摩尼寶冠者如文殊師
利頭上天冠是毗楞伽寶所成首楞三昧所起
於中常現無量佛刹及諸佛身救獄因若如大
悲菩薩等者此等菩薩主當此門於一切處一
切時常行此行餘下諸門所列菩薩皆亦如是
身代死因者是捨身命比前財施極超過如菩
薩本行經中過去有五百長者子各出珎寶象
馬車乘衣被飮食隨乏悉与有一貧人見而問
言汝等施福求何等願荅欲求佛道又問何謂
佛道荅中廣歎佛德貧人聞巳自念我今
[47-0601c]
探玄記第八第十幅欲習學此願廣度一切加
復貧窮無財行施當持巳身而用惠施念巳索
蜜塗身臥於塚間我今以身施与一切若須血
肉皮頭目髓腦悉以与之持是功德用求佛道
廣度一切作是願巳應時三千大千世界而大
震動諸天惶懅帝釋天眼見於菩薩臥在塚間
以身布施下來欲試化作衆狗鳥獸來就欲食
菩薩見有欲來噉身心便歡喜無有退轉傾動
之意天帝復形讃問所求爲求輪王帝釋梵王
荅言不爾唯求佛道廣度衆生帝釋諸天同讃
善哉語菩薩言汝此勇猛過彼五百菩薩所施
百千億倍不可計倍當先作佛時貧人者今我
身是五百長者子今此彌勒五百菩薩是我以
精進勇猛之力故超諸菩薩所作功德而先成
佛施連膚頂髪及髻明珠者有二事一割剝頭
皮連髪而施二依西國貴種皆初生時刀開頂
皮内一神珠封藥著巳珠在皮内今有人乞執
刀開施梵言周羅此云頂髻第三十施眼中依
瑜伽四十九菩薩内施有二一揔求菩薩身以
身施而作僕使有三意一爲速證菩提二爲衆
生利益安樂三爲布施波羅蜜多速圓滿故二
別求眼手足頭目支節血宍筋骨乃至髓者隨
其所欲一切施与又智論十四云舎利弗六十
刧行菩薩道欲度施河逢乞眼退不到彼岸迴
向内令衆生得十種眼又如与他貫鍼衣道並
是施眼之用亦應如是迴向後漸能揔捨施耳
鼻用亦准應同靣門者有人解是口光統云鼻
下當柱爲靣門豈以施鼻得口端正施牙齒中
象王者如十輪經說
[47-0602a]
探玄記第八第十一幅
又智論第十四云如象王施牙是法身菩薩又
引法身菩薩變身作象与猕猴及鳥爲親友存
仁敬以化人獸等施舌中亦有施用施頭中菩
薩本行經月光王欲捨頭与婆羅門諸臣諌王
王身是我等一切人共有如一妙寶衆人共有
豈得一人獨自用耶王語婆羅門汝何不展處
索汝今少去我安慰臣語臣言此於我有宿怨
今若不償更何時還後去頓喚婆羅門汝於林
中待我後至令彼断取其頭遂以王髪繫樹下
刀斫之誤斷樹枝婆羅門謂巳斬竟卽生歡喜
以諸天力不令見王身首等全樹神呵嘖婆羅
門婆羅門謂眞斷頭怨心得解卽便還去手与
足合施問若菩薩施身支節等爲一切所求皆
施爲有不施時荅瑜伽三十九云廣諸菩薩於
所行施意樂清淨見有無量利衆生事正現在
前設有來求自身支節不應施与彼菩薩爲令
於施意樂得清淨故須捨現前利衆生事而施
身分若魔天衆幷魔所使衆生來乞菩薩身分
支節不應施与其魔惡心恐彼當獲上品罪故
有癡狂人來求菩薩身分支節不應施与由彼
不住自性心故不爲義利而乞求故其心狂乱
不自在故空有種種浮妄言說是故不應施身
分除上所說來求菩薩身分支節隨其所欲悉
皆施与是名菩薩於内可施乃不施也壞身出
血及髓宍合施智論第十四中月光太子出城
見癩人問醫人言可治不醫人言可治但藥難
得謂須從生來不嗔人血髓和藥塗之卽差菩
薩自憶生來不省有瞋卽出血髓救彼令差願

[47-0602b]
探玄記第八第十二幅法經
法身差其心病此施宍是第四十也五藏中心
別施腸腎肝肺四藏同施又智論十四施有三
種施飮食等爲下施衣服珎寶爲中施
頭目五藏等爲上施廣引釋迦本行此三
施事如彼說支節諸骨同施施皮者智論
十六中如毒龍受一日夜戒被剝五色皮忍巳
施之又金剛脅塵王者菩薩本緣集經第四中
菩薩往世墮畜生中而爲鹿身兩脅金色脊似
琉璃餘身雜廁種別難名踝如硨磲角如金精
其身莊嚴如七寶藏身色光炎如曰初出爲諸
羣鹿而作饒益於大暴河見人欲溺投身救之
其人得濟後遂背恩告王將兵欲殺鹿取皮將
王及兵至鹿指示兩臂倶落王知背恩發心禮
鹿謝過而去廣如彼說也施手足指中如有練
指供養等亦是其類第五十施連宍爪者亦求
法而施也爲法投火中七仞者一仞七尺七七
四十九尺火坑也爲法受苦者如勇健王者菩
薩本行經過去有王名處闍那彌梨爲求一偈
剜身千燈後因帝釋問立誓表心遂還平復所
求一偈言常者皆盡高者亦墮合會有離生者
有死王聞偈喜忘其所苦勅舉國人皆令書誦云云
爲法捨國等如法華提婆達多品說等教斷
敎等是無畏施以施其命故過一切也智論世
間所貴各唯巳命無有價直五戒等望能殺是
法施望所殺是無畏三種戒者是律儀等三聚
戒也救毀形苦亦是無畏施倶舎論有黃門救
五百頭牛毀形之事以此善根力故男形具足
是其現報也文中肆字者是恣也具足無上丈

[47-0602c]
探玄記第八第十三幅正法者依涅槃經莫問
男女具四相義卽名丈夫謂自正正他能隨問
荅善解因緣義若不具此四種相義雖日男子
不名丈夫女以反上卽名丈夫又云雖是女人
能信自身有佛性者卽是丈夫若有男子不知
自身有佛性者我說彼人猶是女人又云七丈
夫趣者有四說一依世間依瑜伽中丈夫有七
義一長壽久住二妙色端嚴三無病少惱四非
僕非女非半擇迦五智慧猛利六發言威肅七
有大宗業具此七法名爲丈夫亦有趣故二依
小乘亦有七丈夫卽七賢聖一隨信行人二隨
法行三信解脫四見到五身證六惠解脫七倶
解脫信他得度名信行不從他信名法行鈍根
三果是隨信行所得信果離縛名信解脫利根
三果是隨法行所至故名見到滅盡正受法似
涅槃与身合故名爲身證障有二種一煩惱障
二解脫障伹離煩惱障名惠解脫二障並除名
倶解脫三依大乘瑜伽有七地亦是賢聖丈夫
所遊履故名趣也一種性地二勝解行地三淨
勝意樂地四行正行地五決定地六決定行地
七到究竟地初二是地前次一是初地次一從
二地至第七次一第八地次一第九地末後是
第十地及佛地合說以因果倶究竟四依瓔珞
本業等亦有七位一信二十住三十行四十迴
向五十地六等覺七妙覺歡佛出世是法施如
上普莊嚴童子讃佛偈聲普遍世界又如悲華
中釋迦往作大悲菩薩行遍諸國大聲敎言如
來出世如來出世爲甚難遇等施大地中如來
及塔菩薩知識幷父母
[47-0603a]
探玄記第八第十四幅就巳
等是恩田亦敬田聖僧二乘是德田亦敬田餘
乞者是貧人等是悲田亦若田此等皆能生福
故名福田從喻爲名又有四句自有是敬非悲
如佛等自有是悲非敬如貧苦衆生等自有亦
悲亦敬如貧病羅漢等自有非悲非敬除上所
餘等智論十四云一若憐愍施謂於貧窮下賤
及諸畜生二恭敬施謂於佛及法身菩薩等三
憐愍恭敬施謂於老病貧窮阿羅漢辟支等問
悲敬二田何者爲勝荅有三義一若就約境救
彼現苦約心増大悲行爲利他行本卽悲田爲
勝是故像法決疑經中乃至施佛菩薩聲聞衆
生不如人施畜生一口飮食等二若就約境恩
深德厚約心領法増智爲自利行源卽敬田爲
勝是故挍量功德經中施畜生得百倍等挍量
又甚希有經以七寶等供滿四洲施四果聖人
及滅度後起極度塔不如造溥麦等佛塔功德
乃至等數譬喻非比等又大品中天帝云我非
不欲供舎利伹舎利從波若中出是故寧供養
波若也三若約二利齊均悲智雙舉卽二田平
等如淨名云一分施難勝如來一分施最下乞
人猶如如來福田之想无所分別等于大悲此
之謂也問等是敬中如父母恩田与聖僧德田
勝劣云何荅如挍量經乃至云供養百羅漢不
及供養一生身父母又阿舎經中供養父母功
德共供養一生補處菩薩功德齊等問等是恩
田師僧与父母勝劣云何荅舎利弗問經在家
人父母恩大師僧恩次出家人師僧恩大父母
恩次以師僧於在家敎授力劣出家反此又以
[47-0603b]
探玄記第八第十五幅信師
僧生育法身法身累刧無盡父母生育生身思
及七世問等是德田供養別衆勝劣云何荅如
梵網經別請五百羅漢不如僧次一凡夫僧問
施有三事一田二物三心此三勝劣云何荅有
四句一自有田劣心等勝如罽胒吒王禮讃尼
乾子塔塔遂崩倒二田勝心物劣童子施土於
佛鉢中戲爾故心輕由田勝故得作鐵輪王三田
心勝而物劣如智論第九中老婢以泔澱奉佛
得十五反受人天福後得辟支涅槃有人疑佛
以妄語佛以舌覆靣用決彼疑引尼拘子小生樹
大等四三事倶勝如龍女獻寶珠速成佛等今
此中菩薩興施心悲智齊於虛空辦施物事種
窮乎法界舉施田凡聖盡於十方是故此中三
事性盡深無底三事殊特勝無比三事廣大遍
無涯三事相融倶無㝵又倶舎論問施支提塔
此中無能受用云何成福荅福業有二種一棄
捨爲類若由捨物此福業得生二受用爲類若
由受用所捨物此福業生若施支提有捨類福
無受用類福類是因義問若不受用云何有福
荅若福要由利他得成福者修慈三昧及正見
等應皆無福如慈等心觀中雖無能受用及利
益他有無量福生從自心起今此文中前施佛
造殿堂受用生福後施塔是棄捨生福舎利者
正音名設利羅此云身謂是如來或全身或碎
身塔者正音名窣堵波譌名偸婆更譌單名塔
也此翻爲歸宗之所也依長阿含經四人應起
塔一佛二辟支三聲聞四輪王眞諦三藏引十
二因緣經八人應起塔一如來露盤八重巳
[47-0603c]
探玄記第八第十六幅信上是佛塔二菩薩七
盤三緣覺六盤四羅漢五盤五那含四盤六斯
陀含三盤七須陀洹二盤八輪王一盤若見不
得禮以非聖塔故又依僧祇律有凡僧亦起塔
謂持律法師營事比丘德望比丘應起塔旣非
聖人揔無露盤仍令在屛處若違結罪准此等
文今有爲師造塔廣起露盤非直現人得罪亦
乃累彼先亡深可悲矣又汎論造塔有六意一
爲表人勝二爲令他生淨信三令標心有在四
令供養生福五爲報恩行畢六生福滅罪問如
造佛塔得幾福荅有二一近得梵福依倶舎中
得梵福有七種一此地未造支提於中而作二
立僧迦藍三僧已散能和四修四無量五代父
母佛命六自出家教人出家七建立法幢若人
於上七業中隨作一業如梵光行天受喜樂報
一刧其梵福量者用諸衆生共業感一三千大
千世界業爲一梵福之量二遠盡苦際得脫生
死故無上依經供佛舎利芥子等悉得究竟脫
生死苦大悲經亦同施僮使令其代勞又捨自
身爲彼給使是爲第六十門也是同事攝也是
以自身作蓋作蔭覆障如來成孝供養又身施
衆生爲奴僕是躬代勞苦又以己身奉給諸佛
爲報恩行等施國土及王位者問如有惡人乞
此王位欲惱害衆生豈得施与荅菩薩見此亦
不施与如瑜伽四十九若有上品逼惱衆生行
暴惡業來求王位終不施與施嚴飾大城者前
通施國土此文別施王所都處大城自居異餘
小城故也寶女卽爲侍人非是二物合施問此
寶女等爲是化作爲是實
[47-0604a]
探玄記第八第十七幅順冝
報荅是實報經云皆是菩薩淨業果報而用布
施又下法界品中皆是往昔同善根願如妙德
女等故云若能眷納峩甘心受此苦又如賣華
女等是故施之皆不生惱問瑜伽云若有衆生
來求種種能引戲樂能引無義所施之物不應
施與今此寶女旣生彼貪染云何施與荅此中
有三義故是故施之一菩薩觀彼有益無染方
乃施與若有染過則不施之二此女旣實是菩
薩同行眷屬是故不令前人生於貪染三此女
能以法門有利益彼是故施之若反上三義則
不應施攝論中有利益有染汚無利益無染汚
有染汚無利益此三菩薩不行有利無染汚菩
薩乃行瑜伽約前三此六據後一故不相違也
施妻妾男女此亦合論如須達拏者此云善愛
或云好愛如太子經具說施妻子等現莊嚴王
者卽大王莊嚴經中說施妻子等又菩薩本緣
經中一切持王子施王子大戰象与怨國人王
臣同瞋擯王子於雪山山中施二子巳天帝化
來從乞妻得還寄王子後更乞眼王子欲挑乞
者止之且還寄汝我須卽取汝更不得施人王
子言我今何得受兩物寄廣如彼說問此中所
施妻子等爲是實報爲是化作又彼乞者爲亦
是實爲亦是化荅此有三義一約上品倶實而
施如一切施王施兒与婆羅門婆羅門鞭打將
去至一樹下更欲打之樹神手擬婆羅門婆羅
門卽倒神欲斷彼命奪王子遂還王子告神請
勿害之我若再還今我父王檀行不足卽爲不
孝之子神遂放之解云准此妻兒亦是同修菩
[47-0604b]
探玄記第八第十八幅順冝
薩行人尙須自捨身命豈有辭苦而退二約中
品㸦有實化亦行布施如賢愚經佛昔爲王有
毗沙門作夜叉語從王索妻子食食訖爲說偈
云一切行無常生者皆有苦五陰空無相無有
我我所說此偈巳復本形妻子猶存此則妻子
是實乞者是化淨名經中多是住不思議解脫
菩薩爲調練餘小菩薩増其行位故作此乞人
欲破此菩薩妻子愛盡是故對前示現食之又
攝論中此荀陀王捨兒与婆羅門是逼惱他事
此兒是化作是故無惱解云此乞者是實見是
化也以菩薩方便滿婆羅門願令怨心盡故作
是化也又如菩薩化爲女色施貪愛者調命離
欲等三約下品倶實不施瑜伽三十九菩薩於
自妻子奴婢僕使親戚眷屬若不先以正言曉
喻令其歡喜終不強逼令其憂惱施來求者雖
復先以正言曉喻令其歡喜生樂欲心而不施
与怨家惡友藥又羅刹凶暴業者不以妻子形
容耎弱族姓男女施來求者令作奴婢解云此
據耎根初心說也又若兩倶是化則㸦無義利
故無此句也施家宅令衆得住處喜施園林令
得遊歡喜設大施會者是無遮大會種種皆施
謂不限物不局時不遮衆無前無後等施一切
故也如下香牙園處設大會等梵名般遮于瑟
此云無遮大會也施一切資生具者是第七十
門也以別說諸門不可盡故是故末後揔就一切
資生之具而成大施上來隨大門有七十若更
細論所施物中種類不同依光統師有一百二
十次廣有八万四千何者謂百二十事中皆有
[47-0604c]
探玄記第八第十九幅大亡十善業而行施故
成一千二百以七施法乘之成八千四百一一
行中具十種迴向故成八万四千施行之門七
施法者隨相有六入理復一故爲七也隨相六
者心有三種卽三時喜等事有三種卽施者受
者及財物等入理有一謂照三事空一寂之理
又釋以七聖財乘之亦得如一施行有八万四
千餘一一行皆亦如是若散說行相無量不可
說第二大段此摩訶薩以如是下㧾結所爲生
喜迴向於中有四初結行所爲二有來求者下
顯行成無失三菩薩爾時下度行無失而生大
喜四摩訶薩善根下以所成喜行用將迴向初
中二先約行結意二以大悲下約心顯意瑜伽
三十九又諸菩薩於諸有怨以慈意樂而行惠
施於諸有苦以悲意樂而行惠施於諸有德以
喜意樂而行惠施於諸有恩親善同意以捨意
樂而行惠施當知亦名菩薩巧惠而行布施建
立如來論者上云受持諸佛本行顯現諸佛本
行如行能說故云立論由立此論令生不斷佛
善也下顯行成無失中二初明三事成行無失
於中初明稱乞者意離乖意失二施心無悔離
雜念失三捨一切等眀施物廣多離匱乏失二
於諸衆生下重釋成初釋上施心視如一子悲
心深也是我善知荷其恩也由初心故長養大
悲由後心故長喜心倶由上二心令悲喜不壞
依此悲喜廣行大施心也下釋上以物豐遂求
稱意欣悦問何菩薩見乞生喜於財無染荅以施
行熟故施障盡故何者施障瑜伽三十九云又
諸菩薩於施障及對治如實
[47-0605a]
探玄記第八第二十幅大亡
了知施障有四一先未串習二施物尠闕三耽
著上妙物四欣樂當來具足財果一若菩薩現
有種種可施財物乞者現前而施心不發卽以
正惠知我於施先未串習過失決定知我先世
於施未曾串習致令有財乞者現前而施心不
發若今世不强施者復於來世定背施行是故
菩薩力勵思擇而行惠施二乞者現前由財物
少施心不發以正惠通達或由我宿業有過失
故或由現在繫屬他故令我現受飢渴等苦不
能益一切衆生設今行施乃至殞殄猶爲最勝
況有菜葉可以活命是故忍苦而行惠施三乞
者現前由可施物妙施心不發卽以正惠通達
是我耽著過失我今於苦妄生樂想由此顚倒生當
來苦是故菩薩勵力行施四若菩薩施巳欣樂當
來大財利果不求無上正等菩提卽以正惠通
達是耶果見過失觀彼諸行皆念念滅所受用
果速疾滅盡速疾離散是故滅彼樂耶果見施
行迴向無上菩提問准此經中諸大菩薩財寶
無盡悲心復廣如何世間猶有貧苦衆生類耶
荅依攝論偈云見業障㝵善厭現及惡憎害他
彼衆生不感菩薩施此有五義一菩薩見衆生
貧不作惡業富卽作惡業二衆生貧卽修福富
卽障善三衆生貧卽猒生死心現前富卽不猒
四衆生貧卽慈善富卽憎惡他人五衆生貧卽
不能害衆生命富卽損害他命菩薩見由此五
種義命衆生百千方刧常貧窮不作惡業染著生
死不令衆生於一刹那富放逸作惡墮四惡趣
是故瑜伽中於諸有情有安樂無利益菩薩亦

[47-0605b]
探玄記苐八苐二十一幅宝植
作第三慶喜文二初勝喜資神文夫行論中菩
喜樂過於世間及彼二乘涅槃之樂此中伹
望世間超過後摩訶薩下因喜増心五句可知
第四善根迴向中有十句五對一令離苦因果
二令得樂因果上二對各先因後果三境心四
心行五分滿上來廣顯行相卽衆生菩提迴向
竟自下第三明行極契眞卽實際迴向又前明
行廣大此下彰行甚深於中有二初顯行心無
念揔明迴向而無縛著二摩訶薩下明於境無
染別顯迴向而無縛著前中以此迴向時牒前
行於身等不縛著揔明能迴三業無念而成迴
向下別顯無念之相於中二初明無我等法想
後明無業報等念前中初九句明無我想禪頭
者古人云此名見一切生有形有體今更問三
藏法師云此翻名生者二無有想下十句五對
明無法想一離有無法想二離三世流轉法想
三離常無常想四離三界非界想五亦離想離
無想上明能緣自體無想下明能緣業用無念
謂不爲想念所羈名無縛著遊空無㝵而成迴
向故云無縛無著解脫心迴向於中思及思報約意
業因業及業報約身語業又業約似業思約業
體如是無心無無心而作如前大施迴向自下
明於境無染別明迴向於中四初別明無著一
摩訶薩若於下別明無縛三若於此法而不縛
下別明解脫心四摩訶薩以此一切善根下別
明迴向初中如是迴向時者將欲別釋如前所
作大迴向時常無緣念是故今更重揔牒之下
別顯無著於中内是六根外是六塵緣是能緣境
[47-0605c]
探玄記第八苐二十二幅是所緣餘可知二無
縛中先牒前無著者依前起後也謂心染於境
名爲著境緾心爲縛楞伽云心縛於境界覺想
地隨縛此之謂也由貪著境深是故心被境縛
不得自在今皆無也於五藴上各有三義
一不縛色者是揔顯無縛不縛色取者別約凡
夫執取五藴不縛色滅者別約聖人無取五藴
又不縛不取者不縛有也不縛滅者不縛無也
俱無執著不爲所縛下明解脫心於中三初標
謂牒前起後於此法者於上五藴有無法也由
本了彼法本自無縛性本解脫非今始脫故云
亦無有脫次徵下釋先別釋於前有法之中性
脫所由謂此有法卽無生滅等故性自脫也後
菩薩如是見法下別釋於前無法之中性脫所
由見法則非法言語斷故牒前有法卽性自無
非法爲法者起後於無而亦性離以不住無故
不㝵有也前則有不有故於有解脫此則無不
無故於無解脫由不壞業故具修行不滯空故
不同二乘是故不退求一切智餘句可見四別
釋迴向先揔謂向種智以化衆生下別顯先問
起後答顯有十句皆是敎化衆生成此等事故
名迴向可知土來實際迴向竟揔是大段第二
依身起行竟自下第三辨行所成益於中有二
初正成迴時須同因果益句別有九初二須同
佛寶法寶次二同因智果智次二同隨事心境
謂義是境義次二同入理心境後一順同清淨
法界二自下明迴同巳後令自他入法益於中
亦九句初句利他益餘八自行益謂稱法而了
故無違失又不捨眞空不違緣
[47-0606a]
探玄記第八第二十三幅克夫
有空有無㝵故云法力具足也佛子下結名上
來位行竟自下第二明當位所成果句別有
十一外蒙佛護二内得堅法三上修佛智四善
解所詮五照達理性六得堅固善七滿足所願
八得行法順堅不可壞九得堅固願十於法自
在又此十種望前行益配釋可知第二大段
偈頌中二先序說偈因緣後正顯偈頌前中承
佛力明起說所依下辨依力所成有十句一觀
十方同說二觀大衆明說所被三觀法界明所
說義四深入等明能說之敎五修無量等顯起
說之心六覺悟等明開覺說智七入佛功德明得佛說德
八逮得等明得佛說身九分別等明了根應時十
隨順法身等明依眞起應應起順眞是故卽說
而常不說正偈頌中四句成頌有四十一偈但
頌位行不頌位果於中分三初五偈頌上行所
依身二菩薩具行布施下有三十偈半頌上依
身所起之行後隨順思惟下五偈半頌上行所
成益就第二所起行中初十九偈頌上略標行
事及廣辨行相卽是迴向衆生及菩提於七十
門施巧略不盡說菩薩觀察一切法下十一偈
半頌上行極契眞卽實際迴向於中初二偈頌
上㧾明無念迴向次心不分別下七偈半別頌
上於有不著而性自解脫後菩薩雖復推求下
二偈別頌上於無不住而自解脫餘六可見
第七等心隨順一切衆生迴向於長行内亦二
初位行後位果初中亦三謂標釋結就釋中分
三初明擧所修行相二摩訶薩離垢清淨菩提
心下攝將迴向三摩訶薩行如是迴向勝出下
[47-0606b]
探玄記第八第二十四幅克夫
明迴所成益初中二初明所修菩根二摩訶薩
行如是等下明因修成德又釋前明行體後明
行用前中三十句初十直說善體次十約境以
明善根後十約十度行以明善根光統云初十
行出自中次十起從緣發後十功成在巳初中
増長三品善者有二義一三品各別各別増長
令倶廣等二於一善根始修熏識初成種時名
増丁品從種生現令更増長名増中品重熏成
種名増上品又釋起隨事行名増下品令行入
理増成中品依理起行令稱理廣大名増上品
無量等下皆是上品善中差別四行德非一名
無量善五各等法界名爲廣善六隨緣不同名
種種善七體深莫測八妙用難思九數不可窮
十絕於際畔下約境中一因求佛境所生得善
二因求法境三因學僧行四因求善友依上四
境生智善根五緣衆生爲境生悲善根六令悲
智相導名方便境七倶同契眞名微妙境八自
利善名内九化他善名外十揔結多門名無量
功德各生善根故也後十約十度行境所生善
根初六可知七方便巧知衆生心器八大願積
集諸淨功德九念力廣業用十大智普被下明
二所成德中乃至開解巳者牒前起後也則
能下正明所成於中二先明體德圓備後普能
下明作業殊勝初中二先成自分德有二自利
中初忍二善調等戒三永離等惠堪爲等結三
行成法器普爲等是利他後常爲下成勝進德
中先由佛守護生善滿願後由深樂佛心得等
佛二作業勝中二先上供佛業謂供行順理不
[47-0606c]
探玄記苐八第二十五幅求等離過也二一切
善根下明下救生業於中二初化他德備二於
生死中下成化他行具於中三初令出生死安
菩提大智二普示下令捨塵染得大淨功德三
令一切衆生下揔結所益上來明所迴行竟
自下第二攝將迴向於中四初約菩提心收攝
菩根二摩訶薩作是念如此善根若有果報下
以前善根迴成行具謂令修行之時諸緣不闕
稱本期願而成大上三以此善根念念迴向下
以此依行所起善根迴向衆生令得菩提四修
行如是迴向時不著業下明行極契眞行無所
行迴無所迴前則衆生菩提迴向此則實際迴
向又前則以智從悲成廣大迴向後則以悲從
智成甚深迴向初中先標擧大心所攝善根作
是念下顯所攝善根之相於中十句前五約心
體起善後五約心業用成善前中初一揔後四
別一自分始二自分終三勝進始四勝進終業
用中初一此心以大悲爲本愍物起善次二爲
衆生故求佛果智一始二終後二集起彼因一
行廣稱法界故二行堅不退故自下第二迴前
善根以成行具於中先揔擧要期謂此菩提心
所攝善根若決定有果不虛者我當盡未來刧
行菩薩行不捨衆生等此有二意一以此善根
如我意願成益生果故二以此善根所得依果
令我修行攝衆生時緣無所闕是故我能盡未
來際修菩薩行此文取後意二令無數世界下
別顯所成行具於中二初迴成資財施行二復
次下命成生財施行問何不迴向令成餘行而
亦成此惠施行耶答此中
[47-0607a]
探玄記第八第二十六幅閑
*菩薩爲益衆生行菩薩行由此施行具有三義一
財等現益令得離苦二因施攝令入法成行三
以所生善迴施衆生餘行不具故准此也初資
財施中有四一資財廣有十一事故二明乞者
廣一切衆生故三明施心廣四施時廣盡未來
故就施心中有十一初於怨不簡名平等心二
於親不著名無偏心三不爲世名四情樂非强
故名無惱五施巳稱慶故無中悔六住想菩提
七不雜無明故云清淨八情無異念故云一向
九大悲現前十調離有爲十一住入無爲第二
生財施中三初財廣亦有十事婆羅馬王者三
藏說正音具云婆羅訶此名雲馬謂遊行空雲
迅疾無㝵因以爲名又云大海內有一洲名跋
陀羅此馬常居其中毎恒出聲云誰欲出海我
當送之此應是龍馬然有慈心或菩薩所化也
二修習下約時處對人明施行廣大三摩訶薩
復作是念下明施心純淨有十四種心一不著
施因二不求施果三遊空離繫四寬遍普被五
与理相應上五是入理心六巧施攝生七等施
無偏八不計身命九慳結巳破名善調心十定
心利物十一於生不惱上六是攝生心後三是
求果心十二求果不捨名安住等十三觀解照
法十四趣入佛果又前五離有爲心次六攝衆
生心後三求佛果心又前五護煩惱次六護二
乘狹心後三護二乘小心又前五是直心次六
大悲心後三是深心上來迴成行具竟第三迴
向衆生令得菩提此卽是捨施智論十四去有二種一世
間人能捨財不能捨施二出世間人能捨財能捨
[47-0607b]
探玄記第八第二十七幅元呂
施也此中文長分齊難見伹一一句各是一行
亦不可別分今且依遠法師分爲二分初明慈
心迴向二如是菩薩憐愍巳下明悲心迴向前
中揔有一百十八句分二初八十句迴向衆生
令修因趣果二令衆生詣諸佛所聞法下三十
八句迴向衆生令因圓果滿又可前明自分後
明勝進前中有六初今修善趣賢首位行二令
得不可壞正直之心下令成種性位中修行三
令具足菩薩無量清淨下令成解行位中修行
四令成就清淨平等施下令十地位中修十廣
等行五令修平等行具諸善下令於等覺位中
修行六令顯現一切嚴淨下令在佛果行第二
勝進行因圓果滿中有四一令衆生於種性位
因行圓滿二令於諸法中得離虛妄下令解行
位中因行圓滿三令悉得菩薩不退下令十地
位中因行圓滿四令得薩婆若成等下明成佛
果滿上來慈心迴向竟第二悲心迴向中有三
初令離惑業而成苦行二令衆生安住下令離
喧得靜成平等心行三以如是等下㧾結迴向
利益之相可知上來廣大迴向竟自下第四
明甚深迴向卽實際迴向也於中二初明會事
同理迴卽無迴後摩訶薩如是迴時作如是下
明依理起事無迴作迴又初卽離有後卽離無又初
是自行同如後則令他亦同又初正是實際迴
向後是迴向所爲前中修行如是迴向時者牒
前廣大下顯甚深有十句五對一約巳業報因
果一對二約自正報身財一對三約依執方處
一對四約所化衆生有無一對五約所迴行法
[47-0607c]
探玄記第八第二十八幅元呂揔別一對皆云
不著者無分別也皆云迴向者明上廣大迴向
之時常如此不著而恒作彼迴向行事故亦不
無彼迴向矣下明修迴所爲如是迴時者牒前
甚深之迴下顯所爲有五句初二句標次二句
釋後一辨位初中一佛智是菩提二淨心是涅
槃三釋初句四釋心淨佛家是位上來明迴向
行竟自下大段第三明迴向益卽是此行所成
廣大之德於中有四一成因德廣大三摩訶薩
修行時成就下明成果德清淨三摩訶薩如是
行迴不違下明成會違自在德四摩訶薩得平
等業下明得違盡平等德又初一是現成德第
二是當成德此二因果一對三是會相是得實
此二攝法一對初中十句初二揔歎顯勝下八
別顯勝相一行廣勝二以少下音見勝三悉得
下持辯勝四於念念下現生勝五又於念念下
嚴土勝六令不可說下益生勝七得無㝵下聞
法勝八住無所有下神足勝准此德用若非圓
敎諸位相攝何容地前得有如是無㝵德耳自
下第二明有成果之德於中三先牒現况當二
懸辨當相三擧當結現初牒現況當結前生後
謂結前因德尙爾無盡况當成果位豈可量也
二所謂下懸辨當成果德之狀句別有十初六果
相圓後四果德滿果相中初二嚴土攝生淨次
二正報揔別淨謂根是眼等根也下二是主伴
圓淨謂業報是主淨也後四是果德滿中初二
行圓證極入法是證也後二是願滿自在皆言
清淨者染無不盡也平等者理無不證也此等
並是由此位中迴向力故令此
[47-0608a]
探玄記第八第二十九幅仁京
菩薩當成如是佛果之德三摩訶薩下擧當結
現謂得淨法門是德體離染莊嚴是德相圓備
此是現所得也自下第三明會違自在於中三
十句爲十五對分三初七對明融緣起事令違
相斯盡次有一對理事㸦融俱無障㝵後七對
會緣就實顯理融無違此亦是顯法之漸次也
前中初此迴向行爲淨佛刹故云不違刹爲安
生故亦不違二令衆生依刹起行刹業不違三
業依心起王數不違又思是業體熏本識心故
不違也四業託境成思境不違以是唯心所現
之境故云心境五業所感果則緣報不違六業与
業迹正助無違遠公云解或等心起業所依名爲
業迹辯師云方便造作名業根本業道名迹今釋
謂決定思是身口業所遊履處名爲業迹又釋
初刹那思爲道引發第二刹那思爲業體道卽
迹也又釋思體爲業熏在本識成種子爲業迹
又釋思爲業業有感諸道果報功能爲業道道
卽迹七法體与相能所不違謂彼業等旣是有
爲必具四相上來有二不違一由各緣起相資
相順故離相違二旣各相依㸦無自性自性無
故其誰相違次一約理事雙融以明無違謂法
生不違性者以緣生卽無性故性不違生者依
無住本立一切法又初不壞假名以說實相後
不動眞際建立諸法下七約理融明無違謂刹
与衆生相隨似異平等之理此彼不殊故無違
也餘句可知自下第四得違盡平等於中二初
十句明得平等由前違相盡故得此平等稱性
之事謂業報等十也後得見佛下十句得成行
[47-0608b]
探玄記第八第三十幅仁京
位究竟並可知佛子下結名上來位行竟自
下第二明位果中有十六句二二爲一攝爲八
對一斷染果謂伏魔怨止惡緣也拔欲刺斷惡
因也二入證果謂無生道修證因也到無二正
證性也謂理絕能所故無二也智契彼法故云
到也三得無量下成益生果謂道法救生神通
化物四常樂下寂用無㝵果五悉能下明行願
廣大果六分別下智通殊勝果先智後通七得
無㝵下明見聞自在果八修諸下行修具足果
下結可知第二偈頌中有二十一偈分三初
半頌上行相中間諸偈頌上迴向末後一偈頌
上迴益就頌迴向中三初三像頌上迴成行具
二以此下六偈頌上因行生善迴向衆生令得
菩提三深入下十偈半頌上實際迴向於中二
初三偈半頌上不著業等自行同如二菩薩觀
察下七偈頌上令他入實後一結歎益可知
第八如相迴向同理善根是如相稱理而迴名
如相迴向此与上下何別者謂前七明會事向
理此第八明事盡理現是故行等倶是如相而
迴向後第九明從理起用第十明用同體同體
而用故云法界迴向也長行内亦二初位行中
亦三標釋結釋中亦三初擧行體二摩訶薩以
如是等善根迴向欲令下正將迴向三摩訶薩
如是迴向時下明迴所成德初中先有三十句
擧差別善根末後一句結成一觀前中初十句
顯所修善根二惠眼下十句明長養善根令更
増廣三摩訶薩下十結歎善根差別具德初中
先二句明觀成入理善初句標下釋顯謂離癡
[47-0608c]
探玄記第八第三十一幅釋智正念釋念堅固
釋安住不退釋不動此是正念成止離癡成觀止觀
雙運無㝵現前故云成就等也後得大乘下明隨事大行以
集善根有依八種心集善根一依深心以起善
根先擧心能謂心依理起故勇無畏二依此猛
心起二善根一廣多無盡二稱理勝妙三依自
淨證起同體大悲卽悲心也四明直心正念念
諸佛五迴向心稱理不轉六依求道心巧出堅
善七依正念心出一切善八依巧惠心辵成利
他下明長養善根十句初惠眼觀察善根之實
是故令此善根増長此是長養喜根所由下明
所長善根於中初句㧾顯下八別辨一明善根
分齊不同故云分別等二備德無缺故云具足
三體離染過四唯住菩提不向凡小故云一
向五修治使増六修行所成七思惟令廣八稱
實廣說自下第三結歎差別於中明此善根多
能異德故堪成迴向十中一種種門者通遊非
一種種境者所緣不同種種相者體狀區分種
種事者緣成各異種種分別者分齊不雜無量
行者施等多種語言道者此善根是無量言敎所
行處也出生等者依此善根能住多分別智修
行等者諸善㸦嚴悉能等者倶趣佛果下結成
一觀顯甚深中謂雖有如是多門種種然皆一
味同於眞性故云無二一切智境者謂此同性
之善唯佛智能知又釋此同性善堪成佛故是
彼境也此則前諸門無差別之差別故有多門
此卽差別之無差別故唯一味歸於佛果上
舉所迴善根體竟自下第二用之迴向於中有
四一因成自行以修迴向二復
[47-0609a]
探玄記第八苐三十二幅次
下因事起行復修迴向三摩訶薩善根如是迴向
不著世下明前二迴迴無迴相前二是衆生菩
提迴向此是實際迴向四如法門下明稱性純
熟自在迴向又初二是廣大迴向次一是甚深
迴向後一是深廣迴向以同如之善根成稱眞
之迴向釋成如相也初中二先以前善根迴成
自行後如爲巳身下正向衆生前中二初迴成
法身三業行二得離癡下迴成嚴飾淨土行前
中三初成身業行二成口業行三成意業行意
業行中三初明依心成自行德二任持下成利
他德三具足下一句揔結所成初中依七種心
成七勝行一依無㝵心成清淨行謂洞理無㝵
令行淨也二依大施心成財施行滿衆生意也
三依照法心成法施行四依不壞心成求佛智
堅行五依菩薩心成照一切法行六依念佛心
成三昧行七依正直心成離染行下明利他行
中句別亦七初一成化行謂攝機不失名任持
充滿一切是廣化也而無休息是常化也次二
句明化行所依一化同佛智故云安住也二依
定起用以赴羣機故云得深三昧次二句明攝
化處一廣遊二遍住次一句成化他事故云化
生不息也後一句成化智謂成方便惠也下一
句揔結所成謂具足成就自他行惠深廣難測
故不思也自下二明淨土行先別顯有六對初
中離癡是體分別是用謂離分別而分別也二
一念嚴土是用廣也於諸通惠是用所依三入
實法是體深示現等是用廣四一見一切是用
無㝵究竟等是用所依謂持一切不令壞也
[47-0609b]
探玄記第八第三十三幅五以
菩薩具嚴是德體應現調生是用相六一佛世
界等是體廣得究竟等是用持下揔結所嚴之
土令衆生滿謂本嚴土只爲攝生迴向分別持
智者是揔結上來迴向持刹之智也上來成自
行竟爲欲迴向救衆生故先辨自行爲本方堪
長刧攝衆生也自下第二正迴向衆生於中先
舉自例他結前生後下正顯迴向有三初迴令
出障六句初三出三障謂一離報障二離業障
三離煩惱障後三成治行初一對離煩惱二對
離業三對離苦可知下令成德如大雲雨者有
五義一普通故二成潤故三能出雨四雨能滅
塵炎五雨能生卉木迴向大願亦具五義可知
下別顯所成有九句初二成行一離過名淨二
生善名田次二令入證一入證方便觀謂如來
藏令不忘失名護受持二正證成就故云住淨
法界次二令成德一成心自在德二令身自在
德後三成三善根一無癡善二無貧故名攝淨
三無瞋善自下第二因事起行復修迴向前巳
成自行迴向今更成因事迴向故云復次也於
中三初因事起行二摩訶薩如是迴向下正將
迴向三如是摩訶薩下明迴所成益初中二先
因見勝事二巧隨起行有三初明所成行德有
法喻合謂隨所見事託彼成行故云修巧方便
等旣見可樂之事卽樂求實義等是也二巧妙
下明行勝用三如善根等結行同體二正向衆
生中皆令得可樂者由前見可樂之境遂起可
樂之善今迴向衆生成可樂之德此是巧便之
用耳於中三初未入法者令得入法此
[47-0609c]
探玄記苐八苐三十四幅在地前二令菩薩下
巳入法者令得入地此在地上三具菩提下巳
得地者終令得果初中十句初中非伹見佛不
取體性亦乃見衆生亦不取故云亦復如是也
又釋令見佛知法於佛不者不取法性見法不
著無數衆生等於僧無著故云清淨維摩云不
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衆求同於此也二令作
稱佛意之侍三令圈淨可樂四樂所求法處五
令樂出世法六樂持不忘七得正惠法明下明
地上行中初二句成初地財法兩施行二得三
昧下明二地巳去功用位行一得深定二得揔
持三得記智四得勝通上是自德下明化德五
廣說六巧說七化心謂悲是八常化不息九廣
化謂於多時多處也下明八地巳下無功用位
行於中初由現佛勸得捨寂起修名巧方便二
稱理起行名深方便三永離下明八地以無癡
故捨愛佛菩提等貪心故云離欲深解等明攝
治行成四具足下明八地入無生觀五九地中
稱機說法名無諍六十地中得金剛無間道現
前名成滿滅微細著㝵等障故云滅障道
法下明地滿成佛果可知自下明第三迴所成
益謂由前因事起行迴向力故令自善根轉更
増多名爲長養得淨下別顯有十句初内増明
惠二外善友護此是生解益三佛惠照心四癡
闇障盡上二是斷障益五修法入智是證法益
六善學下起後智益七一切善根下大願益入一
切菩薩下盡福原益九成就下成智堅益
十明解下顯解廣益上因事迴向竟自下第
三明前二迴向無所迴卽
[47-0610a]
探玄記苐八苐三十五幅文
實際迴向此上諸迴向實際与此何別者上皆
攝相歸體此中攝相歸相故異也於中有二先約
行辨後如是下約心顯前中二先明此迴向卽
常無著二觀甚深下明以無著而成迴向前中
四初不著有謂於上嚴土攝生倶不著故是故
不著界等也心無依者明所取無相寂然不乱
者能取不起正念法者明妙絕能所正理相應
起信論云住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此謂
之也二具足下於無不著不㝵起行無分別智
名無選擇不違迴向是不㝵起行不違正法是
不㝵入時三不壞佛相下明雙離有無初不壞
佛相不著無等觀三世不著有此約所敬無著
了衆生空是不著有也無所依是不住無謂不
於無而住著也此約悲境不著是卽觀如來空
而不失敬養了衆生寂而不失攝化此之謂也
四順如來下明離著之益有三初正解漸至益
二如實分別下智慧周圓益三未曾下明寂用
倶行益有法喻合可知不明以無者而成迴向
觀上深法以生實智謂不著有無之智依此實
智而成迴向下別顯初明理事無㝵止觀倶融
迴向二以前無㝵成自行迴向三攝取下成化
行迴上來約行竟自下第二約心辨有八種心
一不法弱心迴向佛法二廣大心迴向淨衆生
三無顚倒心迴不染刹四無餘心迴不染境五
離世心迴得出世六無著心迴成悲行七見法
心迴成趣果勝道是也入猒離有爲心迴生眞
善上來實際迴向竟自下第四明純熱自在
深廣迴向於中廣明如相迴向釋眞如義作
[47-0610b]
探玄記第八第三十六幅文宝
四門一釋名者不壞日眞無異稱如前則非
四相遷後則體無差別此約始敎又不變曰眞
順緣稱如由前義故与有爲法非一由後義故
与有爲法非異二義合爲一法名日眞如
二種類者或唯一味謂約實無差別故或
二謂安立諦眞如非安立眞如又二空所顯亦
二卽生空所顯眞如法空所顯眞如又二謂空
眞如不空眞如染法不染名空具性功德名不
空或三謂約三無性卽無相如無生如無性如
等又有善法眞如不善法如無記法如出雜集
論此約詮辨也或七顯揚論云一者流轉眞如
謂思惟諸行流轉實性二實相眞如謂思惟諸法無二我
性三者唯識眞如謂思惟諸法唯識之性四者安立眞
如謂染汚法體思惟苦諦五耶行眞如謂染法因思
惟集諦六清淨眞如謂淨法體思惟滅諦七者
正行眞如謂清淨行思惟道諦或十眞如謂約
十地中所證眞如有十種等或百門謂十十無
盡應於圓通無㝵法門也或通一切
法也三明德用者一成依持用謂染淨法依持
而立二成觀境謂入證用三依起信論有三大
一體大謂眞如平等不増減故二相大具足無
流性功德故三用大能成一切世間出世間善
因果故問不喜等法旣非眞用應離如體答由
違眞故不離眞由違眞故非如用此論意以諸
善法順眞故並是眞用問經說如來藏興造一
切世間猶如伎兒作種種伎兩等准此染法亦
是所造所以言非答理實染淨倶是所持而得
建立伹違順異不同也何者如觀施行三事空
令施福廣大
[47-0610c]
探玄記第八第三十七幅等於虛空若觀罪體
空則令罪障滅何以不亦令罪廣大是知罪違
於眞入如則滅善順於眞入如則廣故不齊也
此則遍興染淨順用非違此上約始終敎說又
別隨緣通一切法揔是眞用具帝䋄微細重重
無盡自在圓融卽相不待會卽性不待隨如
此百門所辨約圓敎顯耳四約敎顯者眞如有
二門一乘眞如三乘眞如一乘亦二門一別敎
謂圓通理事統含無盡如因陀羅䋄及微細等
廣此百句如中說二同敎首則与三乘義同伹
由智迴向故入一乘攝二者三乘眞如亦有二
門一頓敎如維摩直默以顯玄意者是此如絕
於敎義相想倶不及如大般若經那伽室利分
說二漸敎者略有三門一終二始三世間所知
初終敎中復有二種一始如三十二菩薩顯不
二法門者是二終卽文殊所顯不二者是此始
終兩門並具無分別敎義空有二門二始敎中
亦二一始如百法論云六無爲屬一切法攝顯
人法二空得知眞如不及二空爲上此門通分
別無分別敎義二終者如維摩爲迦栴延說不
生不滅是無常義等又金剛波若微塵則非微
塵等又對法論開六無爲成八則三種眞如屬
無爲攝得知眞如成無爲上此初敎始終並通
分別無分別敎義無分別義者謂證眞如無分
別敎者謂此觀意言無分別境語大乘言敎故分別義
者謂敎義則空故今初敎中眞如伹是空義不
同終教也三世間所知眞實者復有二種一始
謂人天正善根及愚法二乘等入眞實性攝故
中邊論云世間所知眞實
[47-0611a]
探玄記第八第三十八幅入眞
實性攝准彼論文世間唯除靈誑妄語等餘並
八眞實由許是菩提逺方便故二終者故論云
一切法伹有名謂分別名思惟名得知不同遠
方便法此義唯局二種十名中爲是大乘近方
便故眞如者乃至流在十名理不可壞故同是
眞如也於此文中數有百句撿文欠一句初
一句是揔餘皆是別揔中眞性不異名如自體
妙軌稱法通智遊入日門亦是不同生滅門故
名門也至一切道者顯其分齊謂明理遍衆行
無量無邊善根迴向者明行遍如理謂稱如而
成迴向又釋理實眞如遍一切道無量無邊差
別之法則彼諸法爲如詮門眞如於彼異異詮
門而全體顯現門乃多途故云遍一切等令且
就百門明十十無盡此則一切法是眞如之門
故云如法門也此順梵語故是倒也若正應言
如遍一切道無量無邊彼一切法是如之法門故
云如法門此是標也遍一切等釋顯謂一切道
者道是門也以能顯眞如故善根迴向者謂明
以同如普遍之善根隨異門而成迴向下別顯一
一句中皆有三義一如如者標舉如理謂如彼
如二善根亦爾者舉善同如三迴向等者以
同如善根迴成同如之益是故所迴善根及所
向衆生幷所成益相倶是眞如而有所成也又
此三中初釋如二顯如相三釋迴向故名如相
迴向也又初辨如體二相三用則是眞如三大
也下一一句皆亦如是於此別中英法師分爲
十分謂初十明賢首位中如二十明十住位中
如三十明十行位中如四十明十迴向位中
[47-0611b]
探玄記第八第三十九幅文住
如五十明淨心地中如六十明行迹地中如七
十明決定地中如八十明究竟地中如九十明
等覺位中如十末後十明佛地中如此等分文
亦未見其順又靈裕法師北臺意法師炬法師
等各分作十各悉不同然於文勢並皆不順故
不敍之遠法師云此等何異異相難識今且言
之初之十句約就地前所行弁如後八十八就
初地上所行辨如此判亦難今謂諸門各是一
法並收眞如體相用盡亦不可相從科爲分段
於中諸門眞如皆體從緣異謂性如非相如等
善根同如亦隨門別是故性如善根非是相如
善根等從異門體起用亦異是故性門迴向無
性相門迴向實相等下諸門皆准知之過去非
同等者相州大範法師云此破小乘三世之執
謂彼執過去爲有若是有者便同現在今旣滅
無故云非同言未來非故者小乘亦執未來有
法流至現在若爾應是故法今旣未來緣未至
故畢竟無法云非故現在非異者彼執現在決
定是有今明待緣假合推之則無故不異過未
之無故云非異裕法師云過去非同者集起而
無集起非故者轉變而非轉變非異者相別而
非相別發起新新者稱過去也除滅生死者同
未來也清淨生者似非異也遠法師云過法無
常同歸盡滅於現本無故日非同未法新生非
本有性故曰非故現法皆空故日非異各此三
非以之爲如炬法師云過去非同者明如體雖
在過去而非遷滅不同於無未來非故者雖復
集起而無起相明巳起之處非故現在非異者
[47-0611c]
探玄記第八第四十幅文住雖在現在而無形
處不異過未英法師云過去滅法与無相似名
之爲同今明依如起新行願不同彼無故日非
同謝落故業當報方受名之爲故今明證如捨
彼故業故云非故現造業結不同過未名之爲
異今觀業結本無造起畢竟清淨故云非
異發起新新等釋過去除滅等釋未來也清淨
等釋現在也今更釋汎論三世法有二門一性
空門二成有門性空者謂過去巳滅故空未來
未至故空現在不住故空今此文内約成有門
謂前念法是過去滅以能引起後念法生是故
過去非同一往唯斷滅也後念是前念家未來
雖由前念滅令此後念生然無前念法可轉至
後念故云未來非故也故是前念中舊法今無
彼也現在法望前念同未來望後念同過去故
云非異是故前念流滅雖非同燼然無法至後
後念續前雖依前起然法新非故是故迴向中
發起新新菩提心者以前念非同令後
念續起令菩提心不斷也由後念非故所以念念新
新令菩提心不常也除死淨生顯心作業文意
如此思之可見又現在念念成正覺者謂了達
現在亦平等故見理名覺上來四段揔是第二
正迴向竟自下第三結迴所成德如是迴時者
牒前起後也謂由前善根同如迴向是故得一
切法卽平等而利用也十句分五初二約處一
卽等而成嚴二卽等而於中轉法輪二次二約人
一菩薩卽等而出彼願謂起一切智願者是菩
薩也二觀多佛體不殊三次二約法一約法性
二約法相又一眞二俗四次二約行一菩
[47-0612a]
探玄記第八第四十一幅惠
*薩行二佛行五後二約德一約佛體等二約佛
用等是名下結名可知上來位行竟自下第
二明位果中得十果一得佛法果謂得無邊淨
法門者證法多也深也是約佛體也爲人雄者
成佛相也無畏吼者得佛說也成就菩薩者得
佛所化也不休息者得佛化時也又初證法深
也二成人高也三化益廣也四化時常也此上
是揔句下九別顯一得佛圓身二得佛圓音三得佛圓
力四得佛圓法謂超出衆生故云勝而卽赴機故云
示現一切也五得佛圓通六得佛圓用謂不思
解脫是也七得佛圓定八得佛圓辯九得佛圓
覺謂現佛等覺於衆生也下結第二偈頌中
二十九頌分五初二頌前行體二菩薩思惟下
四頌迴向衆生及菩提三以此下二頌實際迴
向四深樂下十六頌純熱無
㝵自在迴向於上百門略頌不盡又不次第
也於中初七正頌前純熟同如迴向後九兼頌
後位果思之可見五末後五偈頌迴所成德可
知第九迴向作四門分別初釋名者此無縛無
著解脫心迴向約無㝵大行立名無縛無著有
六種一由離凡故不縛生死以出小故不著涅
槃二離六識取外境不縛離第七執於内不著
三離現行縛無種子著四不取有縛不執空著
五無惑障縛無智障著六無麤使縛絕習氣著
故名無縛無著此明行體解脫是大用無㝵非
但脫離諸障此是行用也心者是行體用所依之心謂菩薩大智之心是善根所依以此心中所攝善根皆用持迴向成於普賢深廣之德故
[47-0612b]
探玄記第八第四十二幅惠
*以爲名此後能迴向立名問下文亦有無縛無
著解脫等所攝善根亦成迴向何故標名唯就
心立名答理實通餘伹彼下文十門之中此無
縛無著解脫心內百門迴向文處廣辨餘並准
通是故就此廣處爲名二來意者前會相從
體今依體起用顯純熱自在故此位來三法
體者以普賢三業無邊自在甚深廣大無㝵大
用爲此位法四釋文者就長行中亦二初位
行後彼果前中釋内有一千門釋分二初無縛
無著解脫心内百門廣釋餘九百門准例通釋
就前中百門内復分二初二十門辨能迴行體
餘八十門顯所向行用就前中亦二初十以不
輕心攝善根二常樂下十積集長養擬將迴向
前中初一心是㧾辨餘九心是別顯別中准揔
具言應云於出生死善根不生輕心故云不輕
出生死心下皆准此何故不輕者二義一以從
佛果流故二堪成無上大菩提如法花經中乃
至一小音皆以成佛道等如尼倶陀子小果大
等如上賢首品中掃塔等善成佛果中端嚴光
等故不可輕也問理應更有勝妙善根何故下
一約合掌等而明不輕答此最微少世人所輕
菩薩收攝下至於此尙爾不輕况餘一切故約
此等辨也別中一離惡二攝善三廣修餘可知
二積集中十句初一㧾由不輕前諸善根故是
故常樂攝受彼善下九句別一攝令不失明二
契合相應故云安住三思念不斷四巧便更増
名長養五不以染心汚彼善根故云不著六純
以正心而成彼故云具正等七無過失可簡却
[47-0612c]
探玄記第八第四十三幅故云不選擇又亦有
善斯收故云不選也八堪成佛果故云隨順九
能得佛果故云得自在前句順向佛果此
句正得佛果擧所迴善竟自下第二正迴向中
二初六十門明廣大迴向二從不妄取世間下
二十閒明甚深迴向深廣無㝵爲大迴向又亦
初是菩提衆生迴向後是實際迴向前中有六
十門内廣顯普賢自在德用於中初一門是揔
謂無縛無著解脫心是能迴之心彼善根者彼
前所攝諸善根迴向具足等正是所向也問此
中不言迴向衆生何耶答伹令成就普賢三業
方能盡窮衆生界而攝化也是故亦是迴向衆
生等也下別顯普賢三業德用於中伹知一一
門皆攝法界自在德用或理或行或智或境或
自行或化衆生或體或用或因或果或人或法
皆各揔攝一切法故不可相從別科今麤分二
初二十四門顯普賢因位究竟二從於一一境
界下三十五門顯普賢果位究竟以普賢門内
通因果故有此二門也又釋前約自分後約勝
進以二分無㝵是普賢德故前中亦二初中十
四門明普賢自在三業二復作是念下十門明
普賢廣大三業前中初一是行所依謂由勇進
令行德成下明所成德初四門明揔持無㝵是
意業自在次六力用無㝵是身業自在次一明
圓音無㝵是語業自在後二門於衆生世間器
世間自在第二明廣大三業中十門分四初三
門明普賢廣大語業一說聲遍二持所說三說
無休次二門明廣大身業一體二用次二門明
廣大意業一因智二果智
[47-0613a]
探玄記第八第四十四幅後三
通結三業一明三業廣勤二明身語深廣三辨
意業攝法上來普賢因竟自下第二明普賢果
德有三十五門隨相分三初十門明得普賢攝
法廣大德二於一念頃悉能下十五門明攝法
自在三妙智知色微細下十門明普賢微細智
又初是一重平漫知法二相卽相入重重知法
三微細容持甚深知法此亦是漸次之相也前
中一巧智自在名方便王二無明住地盡名離
癡法王三惠照行法名法明四巧成所化名爲
方便於中列十如是等下揔結無盡問前段明
普賢因何故彼中亦有佛行此中明果何故亦
有菩薩行耶答辨公釋前擧果顯因此舉因顯果又云
菩薩修行与佛等名普賢行佛行大行名爲普
賢行今更釋經云雖得佛道轉於法輪入於涅
槃而不捨於菩薩之道是菩薩行謂因滿成果
用得果而不捨因又以因果二位卽入無㝵各
収法界謂因法界具於果也果攝法界合於因
也五身業令見喜六知語淨口業七知一切法
智八得佛法身自體相用九得圓滿根根有二
義一生後義謂出生無盡二受法義謂根器領
法無限量故約所出所領說及自體差別列十
六種可知十得無盡神力於中初一句揔後十
句別依此等力修普賢行也自下十五門明重
重攝法無㝵自在於中初一無㝵身智謂身能
外遍而内含容智入無生而生大行二生如來
家修法界行智三以普眼見自在法界故云於
一毛道等也容一毛之路名爲毛道於中二法
圓滿一容一切刹約事二一切法界約理
[47-0613b]
探玄記第八第四十五幅
*女三究竟空界就事空何故爾耶謂有二義一
以法性融通事隨理融故二以緣起相由無㝵
卽入容持自在故此有同體異體准上思之四
入刧智自在謂長短無㝵五身業自在謂令一
身卽多多内各容六見佛聞法自在謂不著佛
不倒法七入世界自在智謂迴動轉變隨智無
㝵八知想自在智謂一切法皆是想念中而成
立故是故一切悉是想也於中有三初一句是
揔二列三十八種所知之想三如是下顯能知
之德先明離障德後一切如來下明知心所成
德可知九知心自在智謂諸心相入及業依心
異十知處自在智謂一卽一切等十一知業自
在智十二知法自在智十三知語自在智謂得
無㝵淨耳十四得知根說法智十五知根自在
智上來十五並是一中一切而了知耳自下十
門明普賢微細智自在初一明智世間法微細
智於中有三初一句揔擧能知之智二列十一
種微細之法衍法師云所知之事幽微故能知
之智微細也辨公云此等並難知故名微細今
准上下經文於一法中有一切法齊頭炳然同
時顯現是微細義也三如是下明能知之德二
知衆生微細智初列十種所知後結能知之德
三知菩薩行德微細智謂擧初發意等取一切
諸菩薩也列二十種所知微細也四知菩薩位
德大用智先列四十二種所知初十一明行位
成滿生兜率天下明位滿大用謂八相等也二
如是下明能知之德謂成普賢自在行德五知衆
生性智先列十種所知後如是下能知之德六

[47-0613c]
探玄記第八第四十六幅*女世界智初一揔
次列二十種別有三世間自在後如是下結能
知之德又此等皆云微細智者是智從境名也
又此微細在智中故智卽細也七知法界智先
擧所知一揔十別後結能知之德八知八刧智
微細初一句揔無量下別列十種後如是下結
能知之德成十種心可知九知法智微細先
十種微細法智後如是下結能知成德前中法
義有四重一法體具德二一切卽一等明法用相
卽三入非法等明理事相卽四入方便無餘是
體用善巧十知無餘智微細先列十種所知後
如是下結能知之德皆出生者謂量智從理起
名出生知無不盡名無餘此門亦是揔結故
云知無餘也上來廣大迴向竟自下第二明甚
深迴向中二十句中皆兩兩合擧揔爲十對一
世与世法假實相對二菩提菩薩圓分一對三
體用一對行是體出生死是用梁攝論云於分
別依他性不見菩薩所行行及行道此之謂也
四人法五生熟謂不調者是根熟也六行願大
自他八施受九因果十境智此等是上廣大迴
向之中諸事雖成廣大自在之德而於彼法無
妄執取是故皆云不虛妄取也上來百門竟自
下第二類餘九百中列十種章門初一結前
百門所屬餘九次第結後九百謂如無縛無著
心所攝善根成此百門迴向無縛無著解脫身
所攝善根亦如是迴向餘皆准此十中初三是
三業次二業報次二染淨土謂世間染是化處
也次二根藥謂衆生是所化法是法藥也下一
正智此十皆是無羈自在而生
[47-0614a]
探玄記第八苐四十七幅公
*善根用成迴向具普賢德是故皆云無縛無著
解脫故也初一置善根如是迴向餘略令准皆
合具有應知上來廣略揔一千門大迴向竟
自下第二明彼果中有二初行果後位果前中
有十句初三同三世佛菩薩迴向行四得正敎
五滿正法謂證法也六等境界謂衆生爲悲境
也七同善根八等所住謂大悲地是所住論名
梵住九同一境謂眞諦十不違等不㝵多也上
來釋竟佛子下結名位行竟第二明位果於
中十二句得二種果一現成果二轉生果現成
亦二初行堅果二行勝果初二句摽此二果一
切衆魔下釋顯初果二普現下三句釋行勝果
一廣行勝二巧化勝三離染勝二摩訶薩下六
句明轉生果亦二初外得眷屬果謂不壞眷屬
也二内得成德果有五句一成法器德二深行
德三因圓德四果用德五因果無㝵德第二
偈中有五十一頌分三初三偈頌所迴行體二所
作下四十四偈頌廣大迴向略不頌甚深迴向
三過去一切下四偈頌迴所成果就第二四十
四中初一頌普賢因位究竟餘頌因圓果滿於
中初世間無量羣生一偈頌知世間微細智次
一偈頌知衆生趣微細智次一偈頌知世界智
次一頌知心智次一頌知根智次一頌知業智
次三頌入刧智及知三世癡慢等次十方世界
諸如來下二十七頌菩薩行位成滿大用於中
初一揔頌次一頌住兜率天次一頌入胎是微
細故胎中具八相也次二頌初生次四頌七步
現笑誠吼放光各一頌可知次一頌在宮及出
[47-0614b]
探玄記第八第四十八丈
家次五頌坐道場降魔成覺次五頌轉法輪次
三頌般涅槃又顯餘趣所現自在次一結此菩
薩善根迴向次三頌迴向大果之行儀上來位
用竟次有數無數下四偈頌入刧及刹幷所行行次
二頌出生無餘智次一頌衆生性微細智下四
頌彼果分中初二頌行果後二位果可知
第十迴向中亦作四門初釋名者法界等無
量迴向從法立名有其四義一約所迴行法謂
以法施之行成迴向故名法界等也二約所迴
向行體謂所迴行體廣大無邊等於法界三約
能迴之智四約所迴之德謂以稱法界之大智
迴等法界之善根迴向法界之大用故立名也
此則位滿至極故標以法界之稱二來意者前
明依體起用此明體用無㝵圓極自在故次來
也三法體者以法施廣成普賢自在大善巧德
是此法也四釋文中長行内亦二位行位果
行中三標釋結釋中三初擧行體二摩訶薩於彼
善根迴向下正明迴向三如是迴向時下明迴
所成德前中二初舉所成行二摩訶薩下明長
養善根又前自分後勝進又前利他後自利行
前中十句初一句揔明得法師位如第十地受
位分得離垢三昧垢染斯盡受職位滿内得彼
定灌其心首外相顯彰故云繫頂法從喻稱名
離垢繒伹有此繒繫其頂者卽知彼人得離垢
法受位成滿由得此位方能雲雨說法廣益羣
生故云般大法師記又如楞伽中大惠等十地
菩薩得佛手灌頂神力故能自在說法同於此
也然受職有三一約喻如輪王太子受位等
[47-0614c]
探玄記第八第四十九幅二約理行如内心證
理灌其智頂三約位事有五重一約信行滿如
賢首品說二約住位滿如上灌頂住及下海憧
比丘頂上佛說法處辨三約行位如十行滿處
入因陀羅網法界等說四約善巧位如此位說
五約證位如第十地說此五重内隨一成處必
具理行内相應故又五中伹一位滿卽因圓究
竟更不待餘又若得一卽得餘位又揔是一法
界受職隨門差別五位不同法體融通全攝無
㝵此約圓敎宗說若餘敎中不通此事思准之
下九別顯法師之德初一句明法師德立能廣
法施者辨惠無竭成大慈悲者顯施心無盡也
安立等者所施成益也謂令得大心成於大行
方是法施故經云若以小乘化我則墮慳貪又
法施過財百千億倍乃至不可說分非其比也
丈夫行論云云古德云夫法施者一則發
之以智慧爲生解之妙方二則化之以多人作
津濟之弘躅三則爲起行之本寔倚仗之良詮
四爲入聖之階標引導之要路故此經中託人
以弘道多嗟法師之勝德寄行以表法母引普賢
爲末篇故知施爲究竟之道智慧爲滿足之極
自利利他功之不杇其唯法施也二饒
益等者明常施謂以菩提心生長善根廣益衆
生不休息也三建師名謂作敎授之師示成佛
之道四照之以法日前師此法故名法師卽所
授行法也五顯法師心謂等心是無偏心廣大
心不倒心也欲令等是常心六増長等明福惠
化増二嚴謂善根是福也七爲衆生等明導之
相採寶所示正路也八以利他爲
[47-0615a]
探玄記第八第五十幅*京先
修諸行故得爲慈悲法師九化今更事餘諸善
友不局於巳是無著法師如善財知識更示餘
人令求者是也下第二明長養善根有六句一
依此法施善攝取佛果心二徹到彼岸三依法
施善修金剛菩提心西成大願五依善友正意
求法六了達果境是故令前法施更復増廣也
行體竟自下第二正明迴向於中亦二初以
善根成廣大迴向後安住法界下成甚深迴向
前則衆生菩提迴向後則實際迴向前中廣大
有十五門初一門以彼善根迴向見佛修自他
梵行於中三初以善根迴向同念三世佛菩薩
行建奇特想二得是想故下明依想見佛三諸
佛菩薩下明依佛起行於中三初爲他修自行二以
自化他行三何以下釋他以須自初中有二十
句初十明巳成後十上修前中初五離染一揔
顯二性成三威儀具四性離濁五威儀無垢下
五順法一守行心堅二外緣不壞三上順聖心
四下無異求故云無依也五稱理平等故無所
有後十上修中一不執著名離倒二不爲所拘
名無㝵三不取戒相又離戒取四將護物心名
無訁又不非先制不更造立五無失可擇六契
合相應故云安住七過二乘八情專故不動九
不散十離瞋皆離染之極故云梵也自下以自化他行
十二句初一擧自列也修習下別顯令他所成
一始修二行具三無失四不執五照理六離我
七離惑八離犯九犯離無慚十持心決定十一
不强生惱下三釋成中二初反釋後順釋前中何以
故者徵問云此中菩薩行巳滿何
[47-0615b]
探玄記第八第五十一幅故不
但說法化人令修梵行而自修耶下釋若自不
修令他修者無有是處有十句可知攝論云若自
住耶行設欲正他非是人終不能制正他過失
後何以故順釋中先徵問云旣自不修敎他不
得若爲卽得敎他修耶下釋中先揔釋自如說
行離倒能說離倒授人言行相應故云實語實
行下明淨三業離染滅障益下別釋自行敎他
五句一直二忍三離疑四信五堅法是軌持法也善
根如是迴向結上迴也第二復次下明迴向令
得諸法於中十句一令得法門謂能證法能摧
耶論二悉得三世下令得法海先揔標於一一
下別顯十種法海一生法是立宗相二方便是
因喻等巧成宗法三語言法是隨方語則四施
設是施名於義及隨機意樂立義前後次第成
等五文敎成範又安布敎則六由言顯義說授
儀式七所說解通日門又諸宗法門八令人開
解名入九宗義分明令解決定十結宗究竟成
義安立名住法悉得無盡法藏揔結所得也三
得無畏法下令得法辯四得不退下令得法明五
得法界等無量身下令得法身
六得法住七得法實故云決定法八學多法九
住行法十向內證如是迴向下結成果也第三
復次下明二利行圓初十自行圓謂見法界
無量佛等可知復作是念下復令衆生同巳故
云如我無異十一句等顯無異也第四復次下
明行稱法界亦有十句初智依理起故亦同性
無邊法界莊嚴衆生者有三義一依此法界衆
生得成故云莊嚴二以衆生卽同法界令衆生
卽清
[47-0615c]
探玄記第八第五十二幅淨也故云莊嚴三以
衆生同在大法界緣起門中攝法界故令衆生
具德也第五復次下明見佛解法於中三先揔
二有十句見佛成行三有十句解法界初一不
隨緣變故無生二不守性故三不二故四非是
能依五妄不能染六非是所緣故離相七非是
能緣故寂静八滿一切處非一切處故云無處
九隨流不去染現不集又捨染不去淨現不集
十在諸位中性不改故云不壞照達法界同名
解也第六復次下令衆生成法師於中令成二
十種法師令衆生成佛及大菩薩爲法師也二
十句中各二皆先標法師名後釋顯義亦是所
作也以是同類迴向故是法施善根迴向令成
法師等也法花法師品中云云大菩薩藏經法師品
仁王經有十三種法師謂十二住及佛是

也又於十方界佛滅度後守護受持如來正法
廣宣流布開化不絕爲法師也如辯積法師及
那羅延法師他摩室利法師等並由其人使佛
法再興久住世間等此爲持正法法師也覺諸
魔事者如莊嚴論中有魔詐現神通作羅漢形
惑乱諸比丘愚皆歸伏有多聞比丘以阿毗達
摩石磨之假金遂露卽呵嘖之餘愚人瞋此法師後
方知云云第七摩訶薩下明無分選擇行
不選擇者是不分別也又以所作諸事皆稱性
無失無可簡擇故云不選文中十句成法是所
成果法也餘句可知第八摩訶薩下明成無著
大行中二先明無著簡所不欲二但欲下明所
願樂爲成大行前中十八句初十七護煩惱不
著世間後一護二乘不著
[47-0616a]
探玄記第八第五十三幅順眞
小果毒心迴向者如沙彌迴向作龍等壞善根
迴向者迴向作魔王等及作大力王滅三寶等
此無彼也二欲成大行中九句謂成自他普賢
大行故迴向也第九摩訶薩如是平等心下明正
悕望大行中有四初十句明能迴之心二令一
切衆生下四十二門迴向悕欲成自他大行於中
分別緣起得法化生心者謂由分別彼法生起
智心故云從法化生也此等並是普賢大行也
三明離染先標何以故下釋成離染四如是迴
向時下結迴向利益第十復次下迴向令衆生
得法音語業初一是揔餘三十二音是別並是
佛圓音具德之貎可知第十一復次下迴向衆生
令得法身中三初十令得十身行體二摩訶薩
下十令得十身行相一映無不徹名明淨身二
於中普現五道衆生體無闇障名離濁身三因
圓果滿名究竟身四淨德内充名清淨身五煩
惱障盡名離塵身六所知障盡名離種種塵身
七習氣亦滅名離垢身八常光恒照名光明身
九一一身上各有十蓮花蔵塵數相好名可樂
身十形充法界色遍十方虛通不障名無㝵身
三以如是下明十身勝用初揔示現衆生菩薩
行下十句別顯用相下一句結迴向所成第十
二復次下明成無邊大行於中初身遍起行爲
能益之緣見者不空下正明所成益一令發心
二不壞心三廣行四具悲化物五見佛修善六
安生住法得法輪聞惠也法明是思行菩薩行
是修也七入衆生下十一句明照法原故云入
略擧十一實卽無盡是爲結迴也第十三復次
[47-0616b]
探玄記第八苐五十四幅順眞
下迴成嚴土於中二初明同體嚴有二先同法
界二㸦相攝得最正覺顯巳成佛彰是佛土耳
二彼一一刹下別相嚴於中有十事嚴一寶嚴
二香三花四鬘五塗香六末香七衣八蓋九幢
十幡就初寶嚴中三先辨能嚴差別二復如是
念下顯所嚴分齊三是爲下結初中有百事嚴
内從初座悵乃至樂器有八十三事外法莊嚴
寶身巳下十七事明内法莊嚴謂三業六根等
寶趣者意趣也又是志趣高遠矣餘可知良以
依正無㝵㸦嚴顯勝也初寶嚴竟二如寶嚴下
舉寶例餘九門各有百事成一千種莊嚴令准
知故云亦復如是也第十四如是摩訶薩下明
結迴向大意於中三初一句爲長養善根謂由
此廣大迴向力故令善根増長是故迴向二有
一句爲嚴淨佛刹故是故迴向三有二十句爲
令衆生清淨平等是故迴向此一句是揔下十
九是別爲令衆生皆得平等一一嚴淨德圓備
摩訶薩下結平等結清淨可知第十五摩訶薩復作是
念下明令衆生證法起說於中三初令證法謂
得之言證所證深廣名無量法海二於一一下
依證起智三令衆生下明依智起說有十句一
令善敎二令持義三同果辯四同佛身五說法
心六得說智七遍說處八無間說九令樂求十
令喜說上來衆生菩提迴向竟自下第二明
實際迴向准下地品安住之言此文當是淨治
迴向行耳二十八句初十約三業五陰三科内
外卽相同眞故迴法界内謂正報外是依報餘
十八約行約事會同法界故說迴向上來正迴

[47-0616c]
探玄記第八第五十五幅竟自下第三大段明
迴所成益謂由三業等皆同法界故是故得安
住法界等無量清淨三業等也十句中初六句
明平等三業法界攝化後四句明廣大三業調
生安善可知上來釋竟佛子下結名上來位
行竟自下第二明果位謂此位滿成四種果一
得普賢行願成滿果二嚴淨法界佛刹果三證
理圓滿成佛果四普賢廣智德用果初二如文
三具足成就下明第三果於中三句一理智深
證得佛體二現身成佛得位三悉得下十二句
明得佛量智自在德可知四悉得無邊滿足下
明第四果於中有十句一得普賢眼二得普賢
耳三得普賢量智四得普賢眼淨五得普眼理智
六得普賢語業七得普賢光八得普賢速成果九得普賢
令生淨十具足成下得普賢究竟彼岸上來正
說竟下明說益謂動地生信興供表行文中初
動地後興供供中先外供二天身下内供上來
揔是一世界中說此大迴向法竟二如此下明
十方法界等世界中亦同說此是故合成一切
會也於中一切四天下者明此世界中百億四
天下也上來一說一切說揔明說分竟自下
第六明證成分於中先證此界中說後證十方
界前中二先來到歎說二我等下述彼同此
證成竟第二偈頌中二先序意可知後正頌中
九十四偈分四初十四偈頌前行體一行頌得
法師位餘頌法師德二菩薩法施下六十八偈
頌前廣大迴向三譬如如如下二偈頌甚深迴
向四如是殊勝下十偈結歎顯勝就第二廣大
迴向中顯任放辯才說不待
[47-0617a]
探玄記第八第五十六幅次言
辭不斷普賢行德無㝵自在於中麤分爲八初
八頌前菩薩自行殊勝二十方一切無量下八
偈頌嚴土攝生行三一切佛子下四偈頌上得
佛自在果四菩薩能於一念下十二偈明於一
切處供一切佛五無量無邊一切諸刧下六偈
明於一切時供一切佛六悉能覺悟一切法界
下十五偈明以一切供供一切佛七安住普賢
下十三偈頌攝普賢行悉以迴向八身口諸業
下二偈頌上迴向所成德餘文可知問此
經上下多說普賢行之願此品之内說之最廣
何故入地竟不涉言荅此約一乘地約三乘故
問一乘豈無地上三乘豈無地前何不齊顯答
理實是齊但地前顯一乘便地上攝三乘便故
作是說何者是便謂地前劣位卽得普賢顯位
自在之便故若於地上勝位得普賢自在相不
顯餘意下當別辨第五會竟花嚴
經探玄記卷第八乙巳
歲分司大藏都監開扳
[47-061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