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04 華嚴經探玄記-唐-法藏 (TKD)


[47-0538a]
是第三會盡文圭
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佛昇須彌頂品第九
將釋此文四門同上一釋名有二初會名者
約法名十住會約處名忉利天會准釋可知二
品名者佛是化主動靜無㝵不去而進故云昇
昇至何處謂須彌頂須彌此云妙高山謂以四
寶所成故云妙謂東靣黃金西白銀南頗梨北
馬瑙餘山唯金故非妙獨出九山故云高高八
萬四千由句縱廣正等亦名安明山頂者山巓
也謂此山頂中央有帝釋宮四靣各有八埵如
臺去釋三由旬中別有宮城三十二天補弼帝
釋幷釋有三十三也今趣釋宮故云頂也約處
表法明十住成位不退勝故居山頂也卽從人
用及處三義立名問何不在人間說耶荅爲顯
行位漸昇進故又表成位離染故居天也問何
不至四天王天荅有三意一以彼是雜鬼神天
顯法非勝故超過也二爲寄法以十信是外凡
退位十住是内凡不退欲表進退懸殊故越四
天王處也三若未至山頂容有進退到山頂上
即安住不退是故越彼山腹處天至此頂處以
表法也二來意亦二初會來者一荅前十住
問故二前巳明信今顯依信起解故次來也三
前信但是位前方便方便旣滿正位顯彰故次
來也二品來者前品弁信究竟今將赴後位故
來也三宗趣亦二會宗亦二先約人謂化主
及助化各有體相用約住准之二約法謂十住
教義義中以平等法界爲體十住行位爲相應
[47-0538b]
探玄記第五第二幅
教所詮爲用教中以六決定爲體十住不同爲
相益機爲用相卽無㝵准上思之二品宗者以
嚴處請佛如來赴感爲宗四釋文者就此會
中有六品分二初二明方便發起卽序分
餘四品是當會正宗前中二初品是如來應
感序明果德備後品明集衆光讃序明因德圓
卽顯十住位中具因果圓備故也前中三初辨
化緣二爾時帝釋下嚴根欲三爾時世尊下明
根緣契合初中二先體融遍周法界後明用融謂
不動而進前中初一句明體融所由謂佛力
也下明融遍之相於中十方各一一閻浮等者
是上光明覺品所弁十方各乃至不可說不可
說虛空法界等世界中皆有菩提樹下盧舎那
佛各与海會菩薩衆幷与文殊師利乃至賢首
等悉各說法以諸會衆各不雜故云自謂在也
今並同時集衆各昇本界天上而不離本處也
若約小乘三乘等中說經施化但論在某處等
無此一說一切說等今欲明一乘法卽主伴圓
明故法如此也於中一三世閒融二依正二融
三於正報中有三寶相融謂說種種爲法寶菩
薩爲僧對如來故四於諸菩薩有三業融謂顯
現是身說法爲語自謂爲意問何須集此者荅
欲明具主伴凡一法起必具一切故問何故皆
以菩提樹爲本荅以是得法初處故又是覺門
故第二用融中初一句用融所由次不起等
正明用相此中不起此而昇彼者古人三釋一
云本釋迦身不起道樹別起應化以昇天上若
依此釋昇天之身是重化身旣非深妙恐乖文
[47-0538c]
探玄記第五第三幅意一云不起是法身昇天
是化用此恐非理豈可法身坐道樹耶一云此
昇天是不往而至以往卽不往故所以不起也
不往卽往故所以昇天是也如不來相而來名
善來等若依此釋但是無昇相而昇天非是樹
下有不起之身故亦難用今解此文略有八義
一約處卽入門謂以一處中有一切處故是故
此天宮等卽本來在彼樹王下中故云不起也
然先未用此天宮處今欲於中說法用故說爲
昇也又相卽故不起也門別故有昇也二約佛
謂此坐樹王下之佛身卽遍法界一切處故是
故佛身本來在彼忉利等處故不待起也今欲
用此忉利門中之佛故日昇也是故若起卽不
成昇也三約時謂由此樹下座上佛身卽遍前
後際等九世十世一切時故是故此佛坐樹下
時昇天去時到天處時一一時皆遍法界攝前
後際盡卽知坐樹下時永無起時故云不起也
若正去時亦如此故唯有去無餘也皆念念不
相至各各收法界如是緣起門無㝵恒不雜四
約法界門謂此昇去無自性故卽攝眞如法界
以彼樹下座等亦不異眞故同眞如在去門顯
顯故不起而昇也五約緣起門謂坐由行故坐
坐在於行中行由坐故行行在於坐中是故由
行中坐故昇天卽不起也由坐中行故不起而
昇天也行坐無㝵故卽昇常坐卽坐恒昇故也
六約佛不思議德謂卽不起此坐卽是行卽是
臥卽是住卽是到一切處卽是作一切事並非
下地所知七約所表謂表前位行成究竟堅固
不壞故云不起前座
[47-0539a]
探玄記第五第四幅
而有赴機用故云昇也八約成會謂後會必具
前故不捨前而成後若捨卽壞緣起是故不起
前而昇後也第二嚴根欲中遥見佛來者約
佛用從體起約機境從心現故也於中二先嚴
座表相於中先揔後別別中初外報後内報二
合掌下辨欲第三根緣契合中亦二先昇殿
益後昇座益前中二先赴感二成益此二各二
謂此界及結通益中二初寂然等示得定益後
偈讃發惠益於中二初憶本行二頌顯德頌中
理實過去一切諸佛體同用融法尓無二皆於
此殿說十住法而今却次但說十佛者爲顯無
盡故爲說十住故迦業是姓此云飮光拘那含
牟尼此云金仙人拘樓孫此云所應斷巳斷謂
生死煩惱等也隨業亦名毗舎符此云一切勝
亦云遍現謂諸處皆身現故尸弃此云有髻毗
婆尸此云種種見新名淨觀弗沙此云増盛以
無闕減故亦是星名提舎此云說謂常說法也
亦名光也波頭摩此云赤蓮花錠光是燃燈佛
此佛爲太子初生時一切身邊如燃燈故名燃
燈太子太子成佛亦立此名問此中後七佛是
過去莊嚴刧中佛何因得於此賢刧中切利天
宮而說法耶荅此天宮等有麤有細麤者前刧
燒滅細者常存故也如經天人見刧盡我此土
常安隱等又三乘所說者滅一乘所弁者常存
故第二昇座益中二初此土後結通前中二初
昇座後弁益謂廣其殿者改常所見故破情也
同天處者顯同理故也前昇殿益人此昇座益
處者爲顯依正倶勝故也
[47-0539b]
探玄記第五第五幅菩薩
雲集品第十四門同上釋名者菩薩是體
雲是相以諸菩薩含法雨故相齗齶故集是用
殿是集處妙勝有三義一佛衆爲妙勝妙勝者
之殿二於中說此妙勝法故三殿昂妙勝以稱
性故說偈是語業謂法界菩薩如雲而集各以
妙辯宣揚佛德故云菩薩雲集說偈品也二來
意者前明如來昇天將欲說法必有所被機緣
故次來也又前明果德臨機今因力助化先主
後伴義次第故三宗者謂集衆放光偈嘆爲
宗衆有三類一助化衆謂十方菩薩影嚮如來
二表法衆謂諸首諸惠諸林諸幢等各爲寄人
表示法也三當機衆謂教所被等此文通茲三
也四釋文中三初集衆二放光三說偈初中
二先此土後結通前中二初顯所從來處二佛
神力下明菩薩集來前中二初明分量者前十
此百顯行位漸増故也此中意者取百佛世界
末爲微塵如是東方過尓許塵數刹外有一世
界名因陀羅從此向東復過如上百塵刹外有
土名蓮花如是向東十重世界各各相過百塵
界外所以說十重者以顯無盡故如東方十界
餘九方亦尓世界佛名菩薩等皆同故云一一
方各十界等並同列名也此唯據斯一天宮會
餘十方界皆各如此爲法界無邊會耳謂一會
一切會等如結通處弁二正顯本處三世間名
其世界名雜者表所解法相非一故佛同名月
者此是住中果相有其三義一約體是圓滿義
二約用是光照義三約德是清涼義又初是正
體次是後得後是大悲用月表況菩薩同
[47-0539c]
探玄記第五第六幅名惠者是住中因相謂解
逵眞俗明了義故各於本佛修梵行者顯因依
果成故相順故二正集來中二初至此致敬二
敬巳安坐皆云佛力者是來坐所由果力加成
也充滿十方者是緣起無㝵義第二放光序中
六一放光人二光出處謂如足指按地乃得住
立表此十住成位不退故名住也三光數四光
相謂解相炳著故云妙色亦是名也五光照處
謂是上光覺品所弁又是諸文結通之處前品
佛力顯現菩提樹下諸身今光照樹下及天上
六如來大衆等明照所顯現通同爲一法界圓
明之會故也又云樹下須彌頂知之第三偈
讃中十菩薩昂爲十叚初一揔後九別以是說
法主故名法惠是故揔敍此會本未以顯佛德
後九皆於此揔說上歎差別德是故揔別無㝵
唯一如來法界身於中或昂理卽事昂教昂義
昂因昂果卽人卽法卽心卽境圓融自在舉體
全攝此等卽是十住中法下諸偈應准知此
意初偈中分二先七敍此會事後三釋疑前中
初二敍昇天品事次三敍此處集相次二敍結
通事於中先明所由後顯其相二釋伏疑疑云
佛果自在可得一身赴一切會無有障㝵思議
不逮菩薩因人旣局不足何因亦得如此普遍
釋中三初偈初發心深二修行深三成
德深故得同佛遍也二一切惠者以解一切法
離相故十偈分五初三明佛非妄取所見一明
小菩薩取相見佛不覩眞法二明凡夫妄染揔
不見佛三明二乘雖觀法執不亾著假名法也
次三旣安取不見誰
[47-0540a]
探玄記第五第七幅能
見耶謂離妄正解佛常現前於中一見眞佛二
泯能所以無所取無能見故三顯觀益三一偈
明妄取何失而不見耶謂癡冥故四二偈眞佛
何德而超妄耶謂法界淨等故於中初偈約佛明修
生功德不生滅義謂初二句明相好功德離三
世生滅卽立宗也下二句舉二因釋成一云以
此功德住於無住之本故同無住也又顯卽無
自性故云無住是故卽不生滅而不無功德一
言若無明未盡障隔眞如令修生德未全同眞
故有生滅今卽返此始覺因本故云悉淨故不
生滅也後偈約法以見緣起法卽是佛故以因
緣生卽是不生故見理佛与第四偈不生滅見
佛同五後一偈推功在本三勝惠者以淨惠
勝眼解佛深智爲勝也十偈分五初三舉妄情
失一迷或佛深智二妄取障佛相三迷陰障法
身次二弁惠解益於中初偈中若約三乘觀法
不實卽見理佛一乘卽見舎那法界身通理事
後明陰轉無我是佛次三喻顯前失於中初雖
因闕緣失二雖緣因雜失謂雜無明故心不淨
也亦是無信心也三雖緣闕因失次一喻顯前
益後一推功在本四功德惠者以福莊惠故
十偈分四初四弁迷失一取相二見取三無明
四無法眼又釋上二起妄後二迷法前中一執
虛爲實二取劣爲勝後二中一迷自心二迷眞
空次四弁解德一求法眼二心無著三有淨眼
四離能所見上二句無見卽見下二句見卽無
見次一歎佛順法攝生後一推功五進惠
者以離妄想放逸故十偈分二初一明
[47-0540b]
探玄記第五第八幅癡妄
之失後九明惠悟之得於中初一雙了眞僞謂
了妄僞不實眞理是實次二捨僞歸眞謂初約
所執無相觀後約依他無生次三明眞僞雙融
卽圓成無性一倶眞二倶泯三釋不倶所以後
三僞盡眞圓一不可議二不可思三觀益六善
惠者知佛離害心故善說明淨道故十偈分四
初三偈舉佛寶德一二利圓妙二積德方見三
同理超情二四偈弁佛所說法一顯法無說二
明無說之說說無盡也又亦前偈明無說故盡
言此偈明盡言亦離故云無盡三釋前見大名
稱初偈明無見見中衆生是見者此亦無也後
偈明見無見中不壞者一見不待破故二見不
壞之理故三見體卽眞故三一偈半結前知佛
及說益相四一偈半推功七智惠者聞教生
惠故十偈分四初一弁自順教生惠故立其名
次六明衆生違理損於中初二擴計人法故不
見佛初人後法謂不觀身實相故後四約位明
不見佛初二約凡位一就情過二就正理謂生
死涅槃相待故倶不可得又是二乘涅槃故又
染分是生死淨分是涅槃雙融故倶不可得後
二約二乘一約迷教二取相如菴提遮呵
舎利弗云我在靜室中尊常目前現仁稱阿羅
漢常隨而不見次一勸令順理成益次二舉法
釋成謂何以執有不見佛耶釋云法實是無以
佛智求不可得故又云以明了三世一切法空
故名如來是故當知若取相等不見佛也
八眞惠者見法身眞理故又惠同理名眞惠十
偈分二初二歎佛名德一標二釋後八明佛義
[47-0540c]
探玄記第五第九幅德於中二初二會佛所知
二諦境成法身觀一標謂以僞無和合故俗等
眞二釋約三時來合相不得三成觀益次五會
佛境智成絕能所行於中四一舉境智二泯能
所謂境智一亦不可二亦不可證如反望無如
外智故無覺亦無智外法可取故無所覺是佛
所修故無一無三也此有三義一約境眞俗非
一二二約智虛照非一二三約境智非一二准
釋可知三釋無一二以境智無合故又上半標
宗下釋以一法無自所依故爲衆也爲一亦尓
兩倶無性何有緣合又藏性依緣一爲衆也諸
法依藏衆爲一也㸦無自性各無所依無所依
故云何有緣合以體用倶泯故云作者及所作
倶無也四若能下明觀成益二句標四句釋謂
此不可得處是佛所依此中絕能所故云無
依無覺也九無上惠者惠離上相故十偈分三
初一釋巳名次八顯佛德於中初六弁佛内證
德謂一境離麤妙修生德是麤由空故不作也
眞理是細本有不希望也二離數無數此二約
境三離照無照此約智四一偈半離依無依五
一偈半離一二相此上約境智倶融後二顯佛
外化德一教令住法無所住也二得見眞身
無所見也後一推功十堅固惠者知佛恩不可
壞故十偈分三初六舉佛恩深次三慶巳逢遇
後一結歎無盡前中初一句標恩餘釋顯恩相
一爲物出現二見物染苦三明救苦唯佛四与
樂亦佛五佛衆亦能六見聞獲益二慶遇中一
慶巳益二衆同益三重慶見智益亦是結巳所
說後一是揔結上九
[47-0541a]
探玄記第五第十幅人說
十住
品第十一初釋名者菩薩是人十住是法謂
得位不退故云住住法應圓依則說十卽帶數
釋又此住法是菩薩所有是有財釋又菩薩之
住依主釋又菩薩卽住持業釋問前外凡賢
品唯約人名後十地聖位唯約法名於此内凡
三賢之中人法合目者何耶荅前位未成故就
人爲目三賢位劣人法合稱聖位顯著故唯約
法名此亦是施設漸増之相問等是人法合目
何故十行十迴向提別人名此中舉通名耶荅
於賢位中有三謂下中上此當下品劣故舉通
名十行是中賢次故雖提別名然約義少改名
花聚等也迴向是上賢勝故稱本別提名金剛
幢迴向也二來意者序義旣彰正宗宣顯故
次來也三宗趣者十住法爲宗依此得果爲
趣餘義如本分中說四釋文者就正宗中有
四品分二初三品是當位行德後一品是
勝進趣後前中三品卽爲三叚初品明位次
品明行後品歎德又初是解次是行後顯德同
上明難等三品問何故前會無別勝進趣後此
中有耶荅此中位成故勝前故又前信無位揔
爲趣住方便故今此位成是故別有進後方便
也問若尓何故迴向品後無勝進耶荅以世閒
位滿故不須也又揔攝前諸位作證地方便故
也就此品中有七分一三昧分二加
分三起分四本分五說分六證成分
七偈頌分初中何故入定者有六意一以
此三昧是法體故二顯非證不說故三顯
[47-0541b]
探玄記第五第十一幅此法
非思量境故四察機審藥故五爲受佛加故六
爲顯諸佛同說故文中四一弁入定人何故法
惠入者是衆首故餘入卽乱衆調伏故顯十住
法惠能說故二顯非巳力三明所得定謂簡佛
果故云菩薩觀解善巧故云方便卽住法也方
便多端故云無量卽是十種也四納法在心故
云正受二加分中三初揔弁能加二顯加所
爲三正眀加相初中六初顯能加佛處所遠近
二能加佛數論云何故多佛加顯法及法師所
増長恭敬心故又欲顯一切佛同說是以承諸
佛神力於此法惠說卽是一切佛說也此通因
果二說故三顯佛名同者有四意一明得法不
異故二彼菩薩聞諸如來同巳名巳重増踊悦
故三顯住中因果同故四倶諸佛於此住門中
爲能加顯顯皆名法惠以法力故法尓故四歎
得此定乃能者是希越之辭明希有能入此三
昧者問何故諸佛於大衆中歎入此定荅以彼
法惠嘿入斯定爲衆不知所入是何無心渴仰
不得爲說是故諸佛舉三昧名對衆稱歎起衆
欲樂也五善男子下明得定所依謂彼諸佛自
說由巳作加力故令得此定六又盧舎那下彼
佛自釋作加所由有三句一由舎那本願力故
今我作加依地論釋舎那過去曾見有一盧舎
那加一法惠菩薩說十住法當時能加諸佛同
名法惠因卽發願願我成佛亦有斯事今如本
成是故加耳二亦是舎那現在神力相感同加
三是法惠自善根熟堪說法益衆上感諸佛是
故同加略無大衆機感之力後會處具有
[47-0541c]
探玄記第五第十二幅圴莊又舎那宿願顯法
根深謂久遠巳來修此住法擬於今時爲機宣
說威神力者正顯今時傳授此上是化主力後
一助化力顯因果倶融主伴合弁以成化事耳
二顯加所爲中初句揔次九別後一結同異成
壞准可知別中一増長本有佛性眞惠令向佛
果成不退故此約智也二開解在緾法界眞理
令得顯現此約境也又開示解釋法界理故三
剖㭊衆生性類令弁在十住等位各差別故又
知五性差別此約後智又衆生之界卽如來藏
分別者爲了因故又是解釋故又分別一衆生
處卽有一切衆生及一切諸法門等故也四約
一乘卽治滅性滅三障四障使習等故三乘除
外道我執上心黑障此約斷德五無明障盡智
冥眞境故云入無㝵境也又入因陀羅境故云
無㝵也此約勝進入果境六巧入果智相攝揔
持此約入果智卽入密智也七明照眞俗此約
智用八知衆生根生熟多端又知同如又知一根
卽一切根如根欲性海等九稱根說法任持根
性使不差失又持行不失持義不散又持法不
滅等結者謂廣說何法成此等事所謂菩薩十
住也三加相中三業加口加勸說以増辯意加
冥被益智身加摩頂以増威何故先口加以因
前語便故次意加中二初加後釋加中十句初
一揔謂令於大衆中說法無㝵卽無㝵解也九
句別顯無㝵同異成壞可准之一無住著故無
㝵卽無著辯才二說時不斷謂不忘名義卽住
放辯才說不待次言辭不斷等三說時不雜無
明以不乖正理故四所說理
[47-0542a]
探玄記第五第十三幅決定
故又異論不能壞故五善淨無過故謂不求名
等惡故六於一切法能隨順說故又達一切義
故七超過下位故又餘無能越故八說無猒惓
故又離慢故九言無退失故又言無退理故又
言不退屈故下釋偏加所由諸佛有力有慈悲
何故唯加法惠不加餘者釋有二因一以得定
力故二法尓故謂如水流法尓趣下今此亦尓
凡有能說十住法人理數如此諸佛神力流聚
在中故云也身加摩頂者増其威故令從定覺
故安慰令說故又彼諸佛等不來至此手亦不
長而摩此頂又諸佛手皆全摩其頂而㸦不相
㝵是法界緣起不思議法也第三起分者有
四意故一巳内證法故二巳得勝力故三說時
至故四定無言說故是故須起也前初會普賢
爲果法深細故定中說又顯普賢自在故此明
因行故寄出也第四本分中二先證本後教
本亦是先體後相初中先對前後諸位料簡者
何故信中無此義者以未成位故此是位體故
何故此名種性乃至十地名善決定者以此位
最劣約種爲名十行次増約依種所發業行爲
名十逈向更増故約行後大願爲名迴前諸行
向正證故十地巳得眞證必然故名善決定此
等並是位中通體隨位漸増有茲階降是故十
住十行無大善決定者是劣故也又以三賢中
下故最劣故未弁此大用也又以自利増故又
以約種未現行故種性義略作三門一釋名種
是因義性是體義又性是族義謂種族也又性
是類義謂種類也二出體有二一性種性
[47-0542b]
探玄記第五第十四幅
二習種性性種有二門一就有爲無常門如瑜
伽云六處殊勝無始展轉法尓所得云云二約無
爲常住門如寶性論云眞如性者如六恨聚經
中說云云習性有無者一約護月唯本性二勝軍
唯習性三護法倶二四如緣起倶離三諸門分
別作五門一約性習前後二約五性三約六性
四寄位五諸教並如別說又性起品云菩薩摩
訶薩自知身中悉有一切諸佛菩提何以故彼
菩薩心不離一切如來菩提故如自心中一切
衆生心中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無處不有不可
破壞不可思議文中六句初一句揔謂五種性
中簡去餘位故云菩薩種性下五句別顯種性
義一甚深者是幽遂義一約有爲性徹窮後際
故二約無爲性眞如法性離相離性故三約用
出生勝德不可盡故四徹同佛果故又照窮逾
遠日甚畢竟無底日深幽玄無極故日甚深二
廣大者是苞含義普遍義無邊義前卽深無底
此卽廣無涯此通有爲無爲能生所生因果等
法准別顯之三与法界等者是勝善義謂大白
法界等故又具足人法教義因果理事等一切
法故也四与虛空等者是因善義謂成無常愛
果因故如虛空以在地前略無常果因又亦由
上深故等法界廣故同虛空或倶通二或与上
別可知五是不怯弱義以從佛種中生故亦是
釋種性名義又亦得諸佛從菩薩性中生又是
釋上諸句謂何以得知深廣等法界等耶釋云
以是三世佛種性能生一切菩薩等故二顯相
中三初標數引證謂三世佛果無不皆由十住
[47-0542c]
探玄記第五第十五幅玄起因感如大王路
理無歧徑故云同說二列名謂一周圓以明十
種三結說此中十住義略作十門一䆁名二弁
體三明所依身四所行行五所觀境六所離障
七所成德八所寄法九所攝位十所成果初釋
名有二一揔名如前釋別中初者謂依外凡十
千刧來修信善根方便行滿於大菩提起決定
心入位不退故云初發心初發心卽住是持業
釋此當起信論中信成就發心也二釋練此心
使離染明淨故云治地謂鑄治心地也三妙觀
空有而正行熏修故云修行四生在佛家種姓
尊貴故云生貴謂此寄當無流位故五巧不滯
眞起悲愍物滯眞隨俗此二合觀離邊巧備故
云具足此同五地難合眞俗而能合也六觀無
二法旣漸純熱閒讃毁佛等心不傾動故云正
心心卽是正故云正心又正是境心是智以心
住正理故云正心七止觀雙運緣不能壞故云
不退此同七地雙行相八三業光潔離染如童
童行性成物莫能沮故云眞也此同八地無功
用行九應機善說紹嗣法王故云子也十住位
滿足成就智身諸佛法永以灌其頂故云也若
依圓教此灌頂位滿卽成佛更無十行等如下
文海幢比丘處說若三乘教卽不如此但是解
相未證眞故得名有三謂第四八九十從喻爲
名第七約離過受稱餘並約功能爲目可知二
明體性者作三門一約所依卽以無量方便三
昧爲體以依此定說十住故下論云此三昧者
是法體故二約本卽以前種性甚深等爲體以
彼是此十住體故但隨位說
[47-0543a]
探玄記第五第十六幅應招
十而無別性三剋性約所緣以眞俗二諦約能
緣以悲智二行餘行眷屬皆此所攝又眞俗境
倶融悲智准一此二復圓倶融法界無障㝵具
德自在是其體也此約圓教弁餘門別作
第五說分者十住有二分一果分圓融不可說
二因分隨說有二分一約普賢自體行二約普
賢位相此有二分一阿含位如此品說二證位
如十地品說今此正說阿含位於中有二初明
攝體之位後弁隨相之位初中釋十住卽爲
十叚一一皆有二謂先標後釋釋中皆二初修
行是其別相以一一住中各修一行故二觀解
是其同相以諸住皆有解悟相故前中各二初
自分行後學十法爲勝進行勝進行各二先正
修後何以下釋修意其中第一第十文相加者
以初爲行本頼多緣故後爲位滿德深廣故又
釋一一中皆二謂標釋釋中皆三初明入住行
二學十法爲淨住行三住滿得果准地論諸地
皆有因體果相卽入住爲因淨住爲體住滿爲
果並可知今且依前釋初住中先標名後釋義
釋義中二先別行中二先自分後勝進前中二
先明行本謂發菩提心爲十住之本但轉此心
漸増勝故成後諸住故也二所得前中初六句
舉發心所依緣次一句明所發心體次一句明發所求後一句
明不退還又釋初六句釋發次句釋心次句釋
菩提後句釋住義前六句中二處聞說法者初
聞餘人說後聞佛說又初略說後廣說又初說
因法後說果法又七緣發心准弁又一向不迴
者簡異外凡也二所得中分是
[47-0543b]
探玄記第五第十七幅應招
因義謂由初發心得成十力果法之因故此約
始教弁二分是未圓義謂由入住不退始生佛
家得佛體分故謂於十力隨分而得此約終教
弁三分圓無㝵故得分卽得圓伹以就普賢門
中弁是因而非果故云分也此中於流盡智亦
分得者准教知之又此十力小乘中至佛果始
得三乘中地上始分得一乘入位卽得故也二
勝進中二先正弁後釋成前中有十句一供諸
佛二歎諸菩薩能捨自樂忍苦求果三以勝妙
法化諸衆生不令彼心墮凡小位故云護又護
善根令得増長四准下頌當第三常歎賢聖此
云親近者此約自利頌約利他謂進而常歎也
五歎淨妙法魔等不壞故知不退也六以佛功
德安立菩薩故云修此順頌七巧化衆生令得
見佛故云歎美生諸佛前八善修三昧以教衆
生故云方便九轉妙法輪滅生死輪故云也十
爲生死苦類作清涼歸處又釋九令離無常苦
十令其得常樂此十並准下頌文知之二釋意
中先徵後釋徵云發菩提心巳何故復須學此
十行釋有三義一欲使此心轉増勝故二令堅
固故三令成果故又一令自分堅固二勝進轉
増三終成佛果故須也二同相中明悟必頼緣
故云有所聞法解從內發故云不由他悟然他
義有三一小教忘外三性外自解亦三翻前可知
故下云雖知一切法不由他悟而求善知識無
有猒足下諸住中隨位漸増義皆同此二
住中初自分内十心者有二義一隨於一衆生
卽起此十心以顯無盡二爲弁十心別異相
[47-0543c]
探玄記第五第十八幅正三故明於十種衆生
處起一於怨憎衆生不念加報二於受苦衆生
三於乏資具衆生四爲不善衆生令住善行故
論云安者因處樂者果處五於得善因樂果衆
生六於有流衆生度令發心七於初發心衆生
八於修菩薩道少劣於巳衆生攝令同己九行
与巳學推之同師十德少過巳敬同於佛此十
並如第二地集果中釋二勝進十行中初一揔
謂若不多聞行無所依又以何化生故須也餘
九別一標求多聞意又是捨離巳欲二近善友
三順其教四不非時請問五不畏不得法又不
畏深法六解深義七達正教八於教義中擇取
修行之法九依法正修離障成德故云不動也
下釋云以此十行修治慈等令更増廣故須
修也三住中初十自分是護煩惱行謂是中令
行不住故揔明無常義初一是揔無常者是無
物可爲常謂自性不成實無常等三性准之二
苦謂五藴洞達空爲苦等三空謂三無性眞理
空等四無我謂無二我又於我無我而不二等
具如掩提遮說五繫屬因緣不得自有所在六世
法妄穢惡不淨相又以速滅樂所以不逮七成
無所集壞無所散八無實可當名又不得須臾
住九相有體無曰虛執虛爲實稱妄又無實故
虛誰實故妄十世法速滅縱加心防護亦不能
令住又釋緣中無力故云無精懃由無力故無
和合無和合故無堅固也此十無常如三地論
中釋後十句勝進中是護小乘行於中初一是
揔謂分別衆生假名不實等又分別種類差別
等餘九是別一知衆生惑業
[47-0544a]
探玄記第五第十九幅正三
染淨法界差別故二知衆生依處別次四知四
大成衆生別次三知三界別衆生麤細別又釋
第三句揔知依報次四大出器體次三界弁器
相皆分別卽空及差別等釋中徵云前旣但觀
無常空等何故復起如此分別釋云以卽空分
別事方令惠明淨故也四住標中釋名可知
法華云從佛口生從法化生等初十
自分同四地中十種法知初三攝心八理以修
止行一證心於佛二窮法原底三安心契彼以
此寄當出世位故於三寶得不壞淨信後七照
達事相以修觀行一分㭊所化聚類多端二應
機現刹差別非一三衆生依報染淨類異四業
有黑白不同五果有苦樂之異六生死有七種
別七涅槃二四五異皆於此等分析顯空及
聚類差別二義准之又釋七中一㧾舉正報染
淨次二依報染淨次二因果染淨次二分位染
淨可知後十勝進中初三尋思簡擇次三擇巳
正修後三修巳成滿未後一揔結無二又釋初
三教法次三行法次三果法後一理法徵釋
可知五住中初自分内初一㧾餘九別前第二
住發起此心此住舉善根顯所爲漸熟故別也
九中一令修善行二令得樂果三不令著樂四
令修出道五令所生處離八難等又令離惑業
等難六畢欲令出分叚變易等苦七示以正法
令滅不信及疑故喜八授以三學控御造修九
令得學果又七智八定十斷果勝進學中一由
無對治故生死無邊二此約去來故爲二句三
約現在苦四約十方又約體性又約根欲五約
下二界六
[47-0544b]
探玄記第五第二十幅元幹
約無色界又約類多七約所執性八九約依他
性謂初句依緣後句無實又初無性後似有十
約圓成實中空如來藏弁又七約無相八約無
生九約無性十㧾結三無性下釋中無染著有
二義一旣以善根救攝衆生以學知衆生無邊
等故不著限分等心卽是廣常二心也二學知
空等故不執著實是不顚倒心也由此所學令
前慈等方得順理行増故須學也六住自分
十中初四約所敬三寶修平等觀次三約所悲
衆生修平等觀後三約知法界明平等以讃毁
之辭皆從緣起同無自性無性之理是此觀境
是故不動名正心住也又佛具勝德理冝壞讃
故聞歎不動若執佛情有旣非正理故聞毁不
動又毁相令盡讃理令顯故皆不動也是故商
主天子經云又復問文殊師利若復有人毁汝
所說彼將何去荅言當向涅槃又問何緣作如
是說答言一切無有不毁語言而能得至聖解
脫中者所以者何其聖道中無有名字章句語
言可說可示若不信者彼等當不解脫又問何
緣作是說答言不可巳得解脫復得解脫又法
界隨證有淺深故云量無量也世界多故云法
界成壞故頌中云世界成壞也空不空爲有無
也由得此十種決定心故於緣逆順皆不能動
於此位中有示現退爲別初心懈慢等故如舎
利弗法才王子等是故第七方名不退勝進十
中初三約三無性觀四約惑業五約果報六約
能現七約所現八無體九現實十緣集又釋此
十皆展轉釋疑疑者聞所執法無相卽謂依他
[47-0544c]
探玄記第五第二十一幅元幹爲有釋從緣無
性復執旣無依他在緾眞如豈不須修顯釋性
淨故不待修也復云眞若性淨煩惱業等豈不
斷除釋無所有故執云若尓何故現有依正果
報釋以依眞不實故復云若世法不實眞理與
諸法作依此應是有釋如虛空与色等爲依然
自體非有復云所依若無能依諸法應有釋以
依他無自故復云若尓應壞業果釋如幻故復
云若爾世人何不見是幻而見是實釋以在夢
故復云夢者見夢境悟者卽不見世法不爾凡
聖同見釋如響雖長幼倶聞然了不了別也何
以故者問云前聞十法心定不動巳順正理何
須更觀如是等耶釋云欲更深人令得後位
不退忍故七不退住自分中心堅不轉者与前
正心何別釋前正心入理今理事不退以念念
淳至雙現前故同七地也又可前位會事入理
此倶行後位從理向事以漸純熟故也是故前
位但於三寶等處聞讃不喜聞毁不憂猶未堪
聞有之与無以不勝故此中聞有無利害轉深
堅固不動故過前也此中約理爲無約事爲有
以是有卽無之有故聞有亦得無不爲有所動
以是無卽有之無故聞無亦得有不爲無所動
以得雙行故尓也又約三性以釋有無又不出
生死者以無可出故大悲不捨故又三世同如
故一相不壞差別故非一勝進中十法五對一
一多相卽二教義相依味是教也三有無無㝵
一所執理無爲非有卽是情有故爲有二有此
理無故非有是有三約理法謂非情有是理有
四依他似有故非有有此有故
[47-0545a]
探玄記第五第二十二幅孝道
以爲有五依他無生爲非有不壞似有故爲有
大有此無生故准之七眞如離相故非有有此
眞故爲有八空眞如爲非有卽是不空爲有九
無性性爲非有有此爲有十隨染隱故非有性
本淨故爲有也有是非有者翻前十義卽是應
知四相非相無㝵五性非性無㝵並具十義逆
順同前准知又釋後三對約三性三無性如次
應知釋所學中欲使雙行無㝵善巧圓滿故云
具足等也八住中謂從理向事而不失理故
云心得安立自分中初三業無染是童眞體以
不失眞理令事清淨是自利行餘是利他行以
三業淨故能受生自在知信等心從心起欲樂
習欲成性依性造業並如第九地十稠林處說
又如發心功德品說知器世界二十刧成等又
知集故成散故壞等神通自在揔結三業勝用
也勝進中初六外器自在後四自身自在又釋
初七明廣學知廣大三業後三明自在三業初
中光明意業中一揔知器二知巳能用二雖
動以願力持令不壞又持令當用四觀其卽眞
等又觀染淨差別將欲往詣故五明身業謂觀
巳須往處詣之六非但次第往詣亦能一時遍
至也佛刹定有佛也世界通有佛無佛也七明
語業謂若至有佛處能問佛妙法若至無佛界
能善答衆難別本中同後釋八明自在身業謂
非但一身至多世界又能變化復作多身成法
界身業九語十意皆成法界自在勝用可知下
徵釋中明凡於一切法卽得巧用自在圓滿成
就故九住中同善惠地於自分内一解六趣
[47-0545b]
探玄記第五第二十三幅
卽是生行稠林二是使行稠林三習氣行稠林
上三是所化四是能化方便智五是智成就解
法藥六知化儀示法師威儀七解化處謂所化
衆生住處八解化時謂所化根機生熱時等故
知三際也九不動眞際建立諸法十不壞假名
示諸法實相勝進中旣爲法王之子故湏學知
法王住處等於中一住處者有八一約法身無
住處二約智住眞理卽住無所住也三約報身
住淨土等四約行德住四梵三空及慈悲殿等
五約化身住摩竭國等六約十佛住國土海七
住花藏界等八内住無障㝵法界二善知外化
現四威儀謂隨衆生須行卽行等三善知安立
法王處者謂由機感及悲願赴故身土方現故
云安立別本名興立也四巧證眞理又巧就應
機五依證起說又就機剖別六知佛以智水灌
得位菩薩頂等七知佛正法當以何持而堪受
持八知佛十無畏荅難不怯等九知佛處世不
染又無著辯才等十知歎佛之軌則又知佛可
讃之實德釋中爲得九地四十無㝵智故
十住自分中二先十顯所成就智後十歎其勝
德前中初五明世界無㝵智一隨心迴轉二暉
光照覺三願等任持四自在普入五至處皆嚴
次三知衆生心行智一知心二知心所行境界
三知根海後二授法智一應根与法二令滅惑
成德故云調伏也又亦初標意後釋成謂云何
度以三學調伏故也二弁勝德十中初四明身
業不可知卽是業目在義後六心智不可知卽
是智自在義前中一身色微妙二依身起勝業
[47-0545c]
探玄記第五第二十四幅三變現奇異四奇特
無㝵又釋初身體二用三神足體四用皆不可
知者以事卽同理而顯事故又以用遍顯密故
後六中初三智窮三際卽三達妙智知一切時
也四嚴淨刹智卽器世間自在智知一切處也
五衆生世間自在智以染淨集起心是衆生故
六智正覺世間自在智又釋心卽定也後爲惠
也又釋心境是俗諦以是集起故卽是上九之
本智境是眞以照理故卽結歸眞也以此眞俗
無㝵雙照懸鑑故皆不可知下簡定其位謂豈
可同位菩薩及佛亦不知邪今釋如文後勝進
十中學佛一切智一切種智卽當位滿足灌頂
作佛以攝諸位皆具足故如下入法界品海幢
比丘頂佛說法處知之一准下頌文揔學三世
諸佛智二學佛教法智三理法智四理事多門
無㝵智五大用普周智六對緣覺照智七世界
依持智八下窮生界智九上盡佛果智十果德
多門智此中灌頂有受職義与法雲等同異云云
第六顯實證成分中二先顯實後證成此二
各二先此界後結通顯實中此界内三先動地
内一動因二動處三動相二雨供卽身業三出
音卽語業以法准之二證成中此界内四一菩
薩來此於中有來因來處來人也二發言讃美
三述巳引證中一說人同二處同三主同四義
同五衆同六教同四顯其來意正結成證第
七偈頌分中以四句成一頌卽有一百一頌半
分二初有九十二頌半頌前十住法後九頌結
歎勸修前中頌十住卽爲十叚就初住有四十
六頌於中分三初三頌前
[47-0546a]
探玄記第五第二十五幅
發心緣及體二三十二頌得十力分三從菩薩
如是發心巳下十一偈頌應學十法第二中亦
三初十頌十力行二有二頌求所知二諦法發
心三震動下二十頌爲求佛三業發心於中初
十頌身業二十方巳下三頌語業三一切十方
下六頌意業下一結歎又此廣大三業是此住
中所得謂三業隨智行等云云三頌勝進所學中
不退教者說順正理教無改易又說此入位不
退之義故又順此教法得不退故前是持業後
二依主於前勝進十法之中十頌次第各頌一
法後一揔結並可知第二住中六頌初二頌自
分後四頌勝進第三住中有五頌初二自分後
三勝進第四住有六頌初三自分後三勝進第
五住有四頌半初三自分後一半明勝進第六
住有五頌初四自分後一勝進第七住有四頌
初二自分後二勝進第八住有五頌初三自分
後二勝進第九住有三頌初二自分後一勝進
第十住有八頌初五自分次一顯德後二勝進
第二大叚結歎勸修中九頌分三初一揔歎十
住二有七別歎初住後一以初住倍類顯後
梵行品第十二初釋名者離妄念之染故云
梵會無我之理故云行此行卽梵二離染中極
名梵卽眞境也智能證此故云行三涅槃果爲
梵以寂靜故修因爲行此二梵之行淨与梵何
別者有六別一約報欲天爲淨色天爲梵二約
人在家戒是淨出家戒爲梵三行位信中修爲
淨行入位巳去修爲梵行四約二利三學自利
爲淨行四等利他爲梵行此如涅槃經說五約
[47-0546b]
探玄記第五第二十六幅
二行隨事造修施戒等爲淨行離念契玄爲梵
行如文六約因果涅槃爲淨道諦行爲梵經云
梵行巳立是也二來意者有五一前位次行
謂前明正位今弁成位之行故文云何修習梵
行具足十住二前眀正位今弁依位起行三前
別此通謂前十住之中各修一種別行今弁諸
位中同行之行四前通此別謂前弁位通今別
明出家人行五前顯位相差別今會緣入實卽
前相後體故也三宗趣者以無念正行爲宗
所成十住位及速成佛等爲趣無念理觀略作
五門云云四釋文有二初問後荅問中明受離
染法之器故寄天子離妄念器方能受故名正
念具如下文天光女文也文中初舉事信家非
家是空法非家也二彼諸下正問有三初問修
梵行二成位三得果答中所以法惠說者以照
法之惠方能示法故也於中亦三初答修梵行
問二又復修習下答成位問三如是觀者下答
得果問又亦可此品重更釋成上十住中初住
之義於中三謂初釋上發心二釋發心所得十
力三釋上自悟得果會同法界是故卽此初住
具攝十住也初中有四一明尋思觀二又知過
去下明如實觀三菩薩正念下觀成益相四是
名下結觀名初中三先舉十法爲所觀二應如
是觀下以理微破顯梵行眞理三當如是下結
故伹就十法觀者以攝法略盡故謂身口意
是有爲果三業是彼因佛法是出世果僧戒是
彼因又出家人修出世行要依此十法方成梵
行謂三寶及戒是四不壞淨境卽所信所入也
[47-0546c]
探玄記第五二十七幅身口意是能修行具卽
能信能入也三業是對境所修所成行今推求
此梵行在何法中旣求不得卽相盡理顯方爲
眞實梵行是故文中約此十法唯徵梵行不徵
餘法文中二先以理案定二若身是下縱破顯
非又初是揔後別初略後廣此中徵覆十法
卽爲十初中若身是梵行者定其所立下以理
推徵謂梵旣淨法身是雜穢故非也以此身等
六事是通染淨法故是故但約染淨相違明非梵
行不破彼六之自體後四是淨法順梵行故卽
別推析以顯眞理身中八句初一揔餘七別一
無所軌則非是出世之法二飮食資成三惡氣
熢勃四具三十六物五垢汙塵染六邪命自養
七諸虡妄食依觀佛三昧經佛將成道魔來惱
時佛以白毫擬之令彼魔女自見身肉膿囊淨
唾九孔根本生藏熟藏迴腑宛轉踊生諸虡有
八萬戶戶有九億諸小虡等遊戲走入小腸中
張口上向大虡遊戲入大腸中張口亦尓唼食
藏髓脈生虡細於秋毫數甚多其女見此卽便
嘔吐等又小乘中說虡頭向內虡尾向外編作
人皮又此虡是觀境故雖實有之作虡觀時方
見如白骨等亦觀時見也小乘卽實初教卽空
等准之上來伹是縱破故云當知梵行則爲
虫等若具應云虡等旣非梵行明知梵行不卽
是身如身無梵餘門亦爾以依此等成梵行故
是故於此十法求梵不得離此十法亦求不得
故下文云何等是梵行梵行法爲在何處
等其意如此隨文准知二身業可知三口中
心觸者是觸數緣境起
[47-0547a]
探玄記第五第二十八幅字修
言助發口業倶舎論十六種觸中名増語觸
四口業中語言与前何別者前約報體後約業
用故別也實論口體屬身分攝但取能發語邊
名語所發語法名語業是故新翻爲語業古譯
就相名口也作無作是語業體中表無表義也
五意中幻夢者以睡中意識行故夢中所見能
所等事皆心幻作故也此中覺觀等旣是心法
猶是舉數以徵王也六意業中約遍行五徵
之以是根本動作故想是想數施設是思寒熱
飢渴是觸苦等是受略無作意也上來但染淨
相反顯非梵不待細破後四順梵故別破細析
方顯眞理故不同也第七佛中一約五陰二
約相好三約神通業報者示金搶等也此上三
處皆依前起後次第徵之八法中六句一淨
教二理果三約緣生不生四就體實不實五就
情爲虛妄六成壞爲合散此中通有三義一淨
謂初二句二染謂虛妄三非染非淨謂所餘句
以約三性隨見一分餘分性不異故倶非法也
又約執故梁攝論云計涅槃以無生寂靜爲體
能離三苦爲用等皆成法我及我所執是故倶
非法也九僧中一約位求僧謂四向四果以
同證無我和合者誰故無僧也二約德用求謂
三明六通三約根求謂鈍根羅漢假託時處方
得解脫名時脫利根反此名非時脫十戒中
尋思可知上來是四尋思方便亦名求知一以
名求二義求三自性求四差別求自下第二
明如實智觀於中六初徵梵行所依時謂三世
皆空初揔觀後別釋謂此現在法無體可住故
[47-0547b]
探玄記第五第二十九幅字修
無流至過去世中又由無體故無可續流至未
來世又以過去滅無故無物可相續流至於現
在又以未來無體故無法可起令至於現在刹
那前後當知亦爾二徵梵行體三徵梵行所依
處謂於上十法何者是梵梵在何處四徵梵行
主五約有無徵六約五陰徵第三觀成利益中
初觀成中先法說如上約三世觀十法皆空故
云分別三世諸法平等後喻況可知二如是下
明益相有二初妄不㝵心益謂云何得不㝵以
不取相故何因不取以無性故二洞照法界益
法喻可知又亦可前觀身等六法平等如空後
觀佛等四法如空第四結名可知答初問竟自
下答第二問由前觀行成故更増修勝行入十
住位文中有三初深觀果智二増長大悲三悉
分別下以理導前二卽是三心三戒成三德三
身等也以彼上文於初住中得十力分故今行
成入位最初弁也初二文可知第三内二初法
後喻法中二先以理導悲謂不捨寂滅不捨衆
生以空有不二是衆生故般若大悲是一心故
二以理導果謂行無上業不求報者以卽空故
不求以不壞故常行亦是止觀倶行空有不滯
中道行也何因得如此以觀諸法如幻等故無
體如幻現實如夢有用如電緣聚如響成事如
化答第三問中二初牒前二起後起後中兩重
顯少因得大果於中各二先標後釋初標中以
少方便是因疾得等是果釋中何以少因而疾
得大果釋以常樂觀悲智空有等無二法故是
故疾得故云斯有是處也第二重中標者初發
[47-0547c]
探玄記第五第三十幅妄存心時是因成正覺
是果亦是轉釋前謂前云疾得佛果未知何時
名疾得今釋初發心時卽得故下云初發心菩
薩卽是佛故悉与三世諸如來等此明行滿入
位時卽得普賢位故一位卽一切位乃至佛果
無不圓備故云正覺下釋何因得如此以知一
切眞實者顯理圓也具足惠身者智德備也不
由他悟者内自開覺也豈是因中說果耳此一
乘普賢行位因果圓融相卽
無㝵故致然也宣須思准之發心功德品第
十三初釋名者本覺内熏大心創起故云發心
行成位立名爲菩薩功超遠刧德廣塵沙故云
功德此明菩薩初發心之功德是此所弁爲簡
二乘故云菩薩簡終心故云初發此明初發心
所攝功德非弁發心之相故以題名二來意
者有三一前住及梵明行位體今顯其勝德故
來也二前品末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未知此心
有何功德便能如此爲釋此義故來也三前二
品以法就機說令行位有分齊今則以機就法
顯德量無限是故前二通同別二教今則唯明
別教爲一乘玄妙故下偈中以美言詞讃述
故次來也三宗趣者弁初發心攝普賢德具因
果分量与法界等是其宗也四釋文於此品中
有說分爲四分初請二說三證四頌今說於中
有二初長行散說後偈頌㧾攝前中亦二初此
界後結通前中亦二初正說後證成前中亦
二初問後答答中三初揔歎甚深令生希欲二
校量顯勝生其淨信三當相弁深令生正解初
中天帝問者在天故顯功德
[47-0548a]
探玄記第五第三十一幅自
在故法惠說者稱法之惠方窮功德之際二說
中二初歎深令信二雖然下正說令解又釋前
起其希欲後正授法理又釋前顯體甚深後明
用廣大又釋前顯義大深後顯教大廣故也前
中初句揔六句別一自不能知二他聞不信三
思惟不解四言宣不明五修惠不能通六報生
智不能分別故甚深也又釋一敎量難知二義
深難信三思惟難解四應教難說五欲證難通
六數極故難分別也第二校量顯勝中揔有
十一叚校量一約益物校量喻二約步刹校量
喻三筭刧成壞喻四善知欲樂喻五善知諸桭
喻六善知怖望喻七善知方便喻八善知他心
意喻九善知業相喻十善知煩惱喻十一供佛
功德喻論中攝以爲六初三爲三次五爲一次
二爲一後一爲一故爲六也釋有三門一對前
六甚深二約菩薩菩提心相似三約治六障初
中有二先校量顯勝後何以故下釋勝所由前
中有十重爲二初一別說後九通說初中有四一
舉廣事二正徵問三答顯廣四弁超過初中亦
有四廣一所供廣謂僧祇衆生等二供事廣謂
一切樂具三供時廣謂一劫等四利益廣令修
五戒等下九中亦四初倂舉九事於中亦具四
廣准初知之但増多等爲異二問三答四超過
並可知耳二釋顯勝中二初何以故正徵責徵
責有二意一云如前所說功德甚多何因比此
而非類故釋云初發心菩薩不爲齊限爾所等
故非比也二云初發心菩薩有何勝德而超過
前位釋云悉欲不斷佛種等故是故過前
[47-0548b]
探玄記第五第三十二幅也下
諸文皆准之二佛子下釋成釋成中二先明不
爲齊限事故發心顯前四廣非爲廣也二欲不
斷佛種下明爲無齊限事故發心是故顯此超
過彼也此中有十二句初一位過是揔以菩提
心是佛種菩薩恒起名不斷又菩薩化衆生立
如來種中不令取小果亦名不斷不同前五戒
也餘句是別一是心過准下應云欲以慈悲心
充滿十方界翻前十僧祇界等二行過謂欲度
一切衆生翻前限局故云一切也三知器相成
壞過是知所化處謂知成壞差別又知成卽壞
等是佛一切智是故廣也四知器中衆生報類
垢淨皆由業異卽是業力智也五知前器體本
淨是如理智也六知所化生使習麤細是流盡
智謂知彼卽空亦卽成障等也七是生死智通
卽天眼力也八根力智九他心智十是三達智
亦有宿命智十一亦如理智又此十一中初二
是大悲餘九是大智智中第五及十一是佛地
一切智餘是一切種智並無分齊故是故超過
也第二步刹校量喻中亦二先明喻所不及
後何以故下釋顯勝相前中喻相有一百重初
十重別說餘者揔說釋中二先徵責後釋成釋
成中亦二先明不爲齊限事故顯前不及後悉
爲下明爲無齊限故顯此過前此中亦十二句
初二約悲心初揔標後別釋謂欲令度得果故
云爲也次十約智爲成自在智故於中初一揔
知次八別顯後一結意又初一平漫普遍知次
八重重卽入無㝵知此中一大小相卽二多少
相卽三廣狹四一多五相入六染淨七帝
[47-0548c]
探玄記第五第三十三幅綂八相生此八中有
二義謂相卽相入此二各有二謂同體異體此
二復有二義得成卽入一約緣起門二約眞性
門初中亦二義一約體有空有義故得相卽二
約用有有力無力義故得相入約緣有待不待
義故有同異二門也約性亦二義一不壞緣故
相入二緣相盡故相卽並圓融無㝵自在之
義准上思之第三筭刧校量喻此中亦二初明
喻所不能及後何以故下釋超過之相初中亦
二先辨喻廣大二對顯超過前中初辨東方有
十重倍倍可知後類結九方亦各十也二釋中
先徵後釋釋中二初不爲齊限知爾所等故是
故過前也後菩薩欲悉了知下明爲知無齊限
事故是故不可喻也此中有十句初一揔知次
八別知云何分別知邪謂如是卽入重重相攝
自在無㝵如是知耳亦可初是平遍而知後重
重卽入無㝵而知顯純熟之相此八中一長短
相卽者長是大刧短是小刧又娑婆界是短劫
安樂界等是長刧相卽故無㝵也二一多相卽
三約佛有無如莊嚴刧及賢刧等是有佛刧如
過去星宿刧後有六萬二千刧空過無有佛以
此二刧相卽故也四約佛多少者如星宿刧中
有八萬佛出是一刧中無量佛也如大通智勝
佛出世時梵王讃云或千刧等空過無有佛今
始得見大通一佛亦相卽故云也五異無異者
是純雜無㝵或過未名異現在名無異過未入
現現入過未故云也大盡不盡者是存滅無碍
如天人見刧盡此土常安隱等七一念卽無量
刧以積念成刧無別刧體
[47-0549a]
探玄記第五第三十四幅惠
*故卽念也八有無相入者推妄歸眞刧入無刧
依眞起妄無刧入刧又初以事從理後以理從
事故無㝵也結中初揔結所知後結其本誓是
故功德等於佛果故不可說也第四知衆生
欲樂校量中亦二初明喻所不能及十方各有
十重倍倍可知後何以故下釋超過於中初責
勝所由後釋勝所以此中先不爲齊限等明前
不及此後欲悉知下明過前之相此中初一句
是揔謂以如來一切衆生欲樂智力知於衆生
欲樂之海故云種種欲樂也下別顯中有二初
約法別知後一一衆生下約人通知論名前爲
遍知後名微細知亦得前是異相後是同相前
中有二十三句一約衆生求心別名無量欲同
期一果名卽一欲雖同期一果然求行恒別故
云不壞一切欲性又以悕望之念無二同是別
境中欲數所攝心法不殊故云卽一而所樂差
別故云不壞等也此約一衆生心前後欲樂多
端而相卽無㝵耳二樂欲繁多深廣如海三異
類衆生欲樂心海緣起無㝵故相卽也又知一
衆生善惡無記一切衆生亦爾故云也四於一
衆生隨三際中前後欲樂種種而知一一衆生
悲皆如是故云一切等也五於中流類同者名
相似所樂異者名不相似六約三乘欲別名一
切同歸一乘名卽一欲實卽一乘名爲一欲權
開三乘名一切欲又約緣起無㝵通自他等位
可知七同佛果智是十力中欲樂智力故也八
求三乘等名有上欲求一乘名無上欲九於所
求處若是究竟名無餘欲反上名有餘十求果
[47-0549b]
探玄記第五第三十五幅惠
*名等求事名不等十一託餘心所是有所依獨
起欲數名無所依又依境起欲名有依知境唯
心心智無寄名無依十二同求名共異求名不
共十三欲在因位名有邊至佛果位名無邊以
惑障盡故十四順理名善欲違理名不善十五
隨流名世反流名出十六求佛智德名大智欲
十七求佛斷德名淨欲十八過凡小位名勝欲
十九求成菩薩諸地證智波若之欲又論中釋
大智欲在種性位淨欲是見位勝是修位無㝵
智是八地巳上無功用位二十在佛果位大智
無㝵圓明解脫二十一染而不染名清淨欲不
染而染名不清淨又若離世名利名淨求世名
利名不淨二十二多求名廣少求名狹又大悲
救生名廣專求自脫名狹二十三求深名細求
淺爲麤下約人辯欲同相中初舉十數列名有
八此是減數十也一因生死苦逼遂樂涅槃謂
因苦念樂如因求脫二於善惡事中因聞思惟
而生欲樂故名方便欲三於可意事求名悕望
欲四得巳不捨名味著欲五由宿因種子生名
隨因生又從思想生經云欲欲知汝本但從思
想生我今不思汝汝還不得生六外託境生名
隨緣生又爲善惡發化引生亦名隨緣生七無
法不求名盡欲又求涅槃盡滅亦名盡欲八廣
求諸法名一切欲又求無邊菩提亦多一切欲
下揔結中欲綂者有三義一難脫義如世羅網
魚鳥難脫由種種欲綂生死難出此約染欲二
澇漉義如世綂澇漉謂起淨欲漉諸有情令出
生死告海下文云智惠王所說欲爲諸法本應
[47-0549c]
探玄記第五第二十六幅漢平起清淨欲志求
無上道此約淨欲三隱映義如帝綂差別染淨
等欲交涉無㝵重重相入故云綂也此約欲
體第五知根校量准例亦應具顯爲類同故文
中略辨爲求如來十力中種種諸根智力第
六悕望与前欲何別通卽是一於中分別欲據
始故根前說之悕望行就終故根後說之第
七知方便者造緣起行名方便是發業方便
故不同業第八知心意者爲求如來他心智
故前明心法此辨心體第九知業者爲來佛十
力中業智力也此上五門並略舉類上欲門
應知第十知煩惱校量中二先明喻所不能及
後釋顯勝相勝相中先徵後釋釋中先不爲齊
限知故顯此過前後悉欲分別下爲無齊限流
盡智力故明前所不及也此中初句揔所謂下
別顯有十八句略作十門分別初二句約輕重
分別謂率略心起名輕煩惱慇厚心起名重煩
惱又微起易止名輕麤起難息名重又正使爲
重殘習爲輕又本煩惱爲重隨煩惱爲輕又隨
中小隨輕上中重可知二有二句約使緾分別
使謂十使卽五見及疑貪嗔癡慢緾謂十緾卽
無慚無愧睡悔慳嫉掉眠忿及覆地持瑜伽說
八緾除忿覆何故除者爲有論師說忿覆是使
性謂忿是嗔使性覆是貪使性爲貪他利覆藏
巳過使纏何別者雜心云根本名使津液爲纏
垢急縛名纏輕縛名垢又此中結卽是九結可
知三有二句約因果分別一一衆生無量煩惱
是貪嗔癡等所起果煩惱覺觀是煩惱因由彼
而生故涅槃經說有八種覺觀
[47-0550a]
探玄記第五第三十七幅故云
種種一欲覺求可意事二嗔覺念欲嗔他三惱
覺念欲惱他四親里覺憶念親緣五國土覺念
世安危六不死覺積財資養七族姓覺念族高
下八輕侮覺侮是慢念自恃欺人四有二句約
本末分別亦是癡愛分別謂無明是無明住地
依無明起是恒沙上煩惱愛是欲色有三愛是
有愛住地相應是与愛相應之煩惱也謂因愛生
憂等五有四句約三不善根分別可知六有二
句約地起分別初句是五住起後句是五住地
也七約利鈍分別我我所是利慢是鈍八約相
生次第分別邪念虛妄是心想見三倒生煩惱
是從三倒生四倒九約諸見本未分別謂六十二
見皆依身見生以彼爲本故十有二句約過患
分別蓋謂五蓋卽貪嗔睡眠掉悔及疑覆蓋行
人不得禪智故名蓋也障謂二障卽煩惱所知
以所知障亦得名煩惱故下結中以煩惱難脫
通名惑綂由委細了知一切煩惱是一切種智
皆欲斷令永盡是大慈悲也第十一供養佛
功德校量中二初舉事校量明喻所不及後何
以故下釋顯超過前中有十重初一重別說餘
九揔說前中四初舉廣二對問廣不三荅顯極
廣四校量顯勝初中先舉東方後類餘九前中
有五初一念見多佛多衆生二自於多時興多
供三勸前衆生同巳供四自起勝塔供五勸他
亦同起塔供餘文可知就釋顯超過中二先
徵後釋徵問意云且如東方一念卽見無邊諸
佛以此念力經無量刧供明佛等甚廣如東方
餘亦爾卽顯極廣如一人旣爾更復勸
[47-0550b]
探玄記第五第三十八幅他一
切衆生亦如是況復倍倍過前至第十明此
德分限難知因何比此發心功德乃至於不可
說分中不及其一故云何以故也下釋中先明
不爲齊限故顯前劣此後欲悉下爲無齊限故
顯此過前此中過相雖復無量太略而言有六
種一處過謂盡欲供養十方無盡法界虛空等
無盡世界處佛故此通帝綂等處故不同前二
時過謂盡三世佛卽通九世十世等無盡重重
時也三佛過謂盡佛境界所有諸佛皆供養故
非但如前四供過謂盡法界中有自他色心理
事行等並以供養非但如前五心過謂於前無盡佛
境一一佛所各以無盡供事各經無盡時供心
猶不盡是故過也六行過謂了達能所三事平
等圓融無㝵故過也問只可全比非等豈可不
可說分中不同一分邪荅此發心功德卽同法
界不可分析故縱不可說分中一分亦卽遍法
界無問多少皆無比也如常住僧穀米一斛亦
遍十方僧乃至一合亦遍十方僧以是不可分
故思之可知第三當相顯深中二先標後釋
初中發是心巳者牒前諸喻所校量之心卽是
標發心字得知下標辨功德甚深於中初攝因
盡故深二等佛果故深此中是發徹後際之菩
提心是窮盡佛境也前中初舉所知境謂知三
世佛功德智惠二成深行謂信向是十信受持
是十住修習是十行十迴向得證是初地巳上
身證是十地滿巳還又内證爲得證相外彰故
云身證如小乘中以滅盡定爲身證此亦同也
又初是行證後位證又初智相應後
[47-0550c]
探玄記第五第三十九身相應又可得證約因
圓身證約果滿二悉等諸佛功德者是等佛果
故深也二何以故下釋前二標於中三初釋因
等次釋果等後結因分齊初中先徵問謂何以
知初發心巳卽能證得三世諸佛大福智邪下
釋中二十句顯謂同三世佛昔所行路故云等
也於中初十一句外化德後九句内自德又前
是悲德後是智德前中初一句是揔謂化衆生
使發菩提心紹繼佛種故云不斷也後十句別
顯一起愍物心二作救度意三知所化住處四
知所化類別謂善惡業起苦樂報故云垢淨起
亦是十力中業力智也五起廣大意亦是令離
業障六知所化惑障輕重亦是求流盡智力亦
是令斷煩惱障七知輪轉相亦是天眼智力亦
是令捨報障八知根生熟是起行所依卽是諸
根智力九知心造修正明起行亦是他心智力
十揔結所知亦是三達智力也下九句求佛自
利德中初一是揔餘八別於中初二因果分別
初知菩提果二知菩提因謂淨法是也次二理
行分別初知理法平等二知智行緣淨次四體
德分別初三佛德一十力二無畏三不共後一
佛體謂實智平等故也二釋果等中先徵起後
釋成釋成中初一句揔二別三結初中卽是佛
者有人釋或云因中說果或云解同佛境或云
約理平等若約三乘教亦得如上說今尋上下
文約一乘圓教始終相攝圓融無㝵得始卽是
窮終方原始一由陀羅尼門緣起相攝故二
由普賢菩提心遍該六位故卽因是果也三由
法性無始終故發心入
[47-0551a]
探玄記第五第四十幅
始卽正是終故也是故上文云初發心時便成
正覺具足惠身不由他悟此之謂也二別中有
十五句初五句約佛内德滿滿等後十句約佛
外化用普周等初中一捻四別別中初二所依
法等一俗諦境二眞境後二能依德等一身二
智二外用中初一揔餘九別別中初三化令出
苦一勸令生信二照令驚覺三正令出苦後五
化令入法一嚴化處二現成佛三現通令喜四
正令入法五入法巳護令不失後一結外化智
又釋此十五句中初一揔十四別別中初五句
是智正覺世間自在等於中初二約法等一所
緣及分齊等二理教等下三三業等謂所化約
語業辨也次四器世間自在等於中一動二照
三除四嚴後五衆生世間自在等一爲現二令
欣二授法四護持五得果若不護恐墮二乘地
故也第三結因分齊中不離三世之中三寶衆
生染淨等法者此有二義一由菩薩得通三世
之身是故常遍三際無所不在故也二由菩薩
得卽法界之身豎含染淨橫遍三際故云不離
餘文可知第二顯實證成中二先顯實中一
動地二雨供三振音四放光二證成中二先現
身證後舉益證前中何故佛自證者以初發心
卽攝佛因果此事難信故佛自證又表因果同
性故又表勝進之因果攝成故二舉益中舉彼
一切世界之中法惠所說旣有此益明知此法
決定不虛亦以此說難信受故致此證也由此
心藏攝德圓淨故名淨心如來上來此一世界
中說竟第二結通中二先顯法普周無盡世
[47-0551b]
探玄記第五第四十一幅界後
有十句釋遍所由謂何故此法遍於十方說處
說人說法及證悉皆同邪釋佛力等十句故也
一此舎那佛及一切佛各以現在威神之力同
共加持故使然也二諸佛本願之所攝持三爲
欲顯示佛所得法理數如此遍十方故四明佛
智光使普照故五欲令解悟眞理普遍故六法
界緣起相由法爾故須遍說七爲欣大法者示
此稱性廣大之法令歡喜故八佛德普周欲具
讃故九顯示十方一切諸佛同所得法謂平等
無差故也十爲令解知十方法界無二轍故由
是十義故說普遍所以說十亦是式則顯無盡
耳上下諸文結通之義並准此知之上來此界
他方揔無盡世界一切處長行散說竟第二
大叚偈頌捻持中二先序說意後正重頌初中
十句一以十方無盡世界同說此法故須觀也
二欲令十方一切衆海悉同聞故三爲顯自心
如空無偏局故四觀成就衆生之法門故五觀
稱法性雖淨如空而因果不失故也六欲令離
惑七得一乘解脫八了達根海九會緣八實十
現自無盡發心功德令衆見巳而修學故就正
頌中揔有二百四十一頌半分四初一百六十
三頌半逆頌前第三叚當相之文二有二十九
頌頌前第二喻校量文三有三十九頌頌前寂
初略顯甚深文四有十頌結難顯勝就初文中
長分有二十七叚初六頌頌前欲令慈悲心充
滿十方世界等文二從欲悉分別知下七頌頌
前欲悉知一切世界廣狹卽入等文此中幷顯
作用益生等三從欲令佛種下三頌頌前
[47-0551c]
探玄記第五第四十二幅欲不斷佛種故等文
四從信心不可沮下二頌頌前悉得諸佛智惠
光明文五從悉能分別知下二頌頌前欲知衆
生種種業種種心種種根性等文六菩提心無
量下六頌頌前欲得法界等三世諸佛平等智
惠文七從清淨無量心下二頌頌前供養一切
佛文八於諸甚深法下八頌頌前得佛智惠因
緣文謂智惠所因卽是甚深三昧及從眞如境
所生也此中幷顯通惠作用故也九從具足大
悲心下九頌頌前度脫一切衆生等文十從世
界若成壞下三頌頌前知世界成壞等文謂此
成壞唯佛智境今信佛無疑故亦了知十一從
盡於未來際下五頌半頌前依息一切世界衆
生諸惡道苦十二從菩薩放大光下七頌頌前
悉能普照一切世界此中兼辨所照刹中問佛
說法十三從明淨利智惠下四頌頌前与三世
諸佛正法等文十四從清淨妙法身下十一頌
頌前悉於一切世界示現成佛等文十五一身
悉充滿下八頌頌前得佛智惠平等文十六從
一切諸世界下八頌頌前得如來一身無量身
等文十七從其心無所染下十頌頌前亦与三
世佛境界等文此是分齊境界有十種齊等一
離染等二救生等三智惠等四相好等五所知
等六證理等七深定等八行堅等九心安等十
充滿等十八從欲求導師惠下二頌舉德勸修
十九從菩薩摩訶薩下四頌顯說分齊上二不
頌前文二十從善分別衆生下六頌頌前得三
世諸佛智惠此明謂照俗境常在眞故二十一
從無量不可數下四頌頌
[47-0552a]
探玄記第五第四十三幅
前悉能嚴淨一切世界文二十二從惠眼無障
㝵下八頌頌前與諸佛所化衆生皆悉同等文
二十三悉能分別知下四頌頌前知刧長短相
卽相入等文二十四成就智惠力下十二頌通
頌前初心所得佛十方智二十五從一一毛孔
下九頌頌前悉能震動無量世界謂入帝綂等
二十六如是深法門下七頌頌前悉欲長養諸
佛智惠文二十七從菩薩摩訶薩下六頌頌前
菩薩不離諸佛菩薩及二乘衆生等文上來至
此揔是逆頌第三叚當相辨文竟自下第二有
二十九頌頌前第二約喻救量文於中初六頌
頌第一益生喻二從無量無有邊下二頌頌前
第二步刹喻三從去來現在刧下有四頌頌前
第三筭刧喻四十方世界中下大偈頌前欲等
五喻謂一欲二悕望三根四方便五心法合可
知五一切衆生類下四頌頌前第九第十知業
煩惱二喻六十方諸世界下七頌頌前第十一
供養諸佛上來第二大叚喻挍量竟第三三世
人中尊下有三十九頌頌前第一標歎顯深文
於中分七初有七頌頌前㝡初揔句甚深之文
謂深徹佛果故深超羣有故深同法性故深用
普遍故深智遠知故並如文可知二常修妙下
有七頌頌前第二難知甚深於中初四句深廣
難知次二佛以深德加持難知後一結德難知
謂德如虛空非筭能知故名難知也三初發菩
提心下五頌頌前難信甚深謂以初發心卽成
佛果無邊功德此難信受故也四一切辟支佛
下八頌頌前難解甚深謂令二乘三界所得安
[47-0552b]
探玄記第五第四十四幅樂乃
在菩薩初發心中此事難解是故文中初四頌
標二位得樂各二頌後四釋彼二位得樂所由
亦各二頌可知五無量智惠明下五頌頌前難
說甚深謂智深德廣業用數多言說難及故云
稱讃不可盡也六普觀一切法下四頌頌前難
通甚深謂心住平等爲衆說法二位相違令極
相順甚難通會故也七無量妙功德下三頌頌
前難分別甚深謂此初心同佛位際限難分故
也第四大叚欲得一切佛下十頌結歎勸修初
二舉德勸修次二顯德深廣次四顯德用勝能
後二勸學究竟明法
品第十四四門同前初釋名者有四義一
後位行法垂明前位此明卽法也二明是教法
是義三明是智法是境此二法之明明之法四
智行離染當相名明卽明可軌是以稱法又諸
行煥照稱性爲明當體妙軌故亦云法故云明
法不爾是闇卽亦非法二來意者前明當位
體德今辨勝用趣後義次第故是故來也又前
明自分今顯勝進故次來也三宗趣者明法
不同有四種一理法謂眞如性二行法謂六度
等行三教法謂十二分教四果法謂菩提涅槃
今此正明行法兼明餘三故以爲宗又此四中
依理起行依行成果教說前三故唯四耳四釋
文者此文分三初請分二說分三證信分初中
二初長行後偈頌前中二初領前自分後問後
勝進前中若非懃筞照理之機無以堪受勝進
轉増之法又若非具此洞眞淨行法無以能說
故進惠問法惠說也領中有八句一揔七
[47-0552c]
探玄記第五第四十五幅別別中一大誓自嚴
二行乘果乘三入於因位離猶無也謂王無生
位道餘處釋爲初地位也此在地前相攝故也
四背五向六同佛住七定成果二正問後勝進
中二先正問行法之體後問依行所成之德前
中揔有十一句初六自利行次四利他行後一
通結倶利究竟前中彼菩薩者牒前發心具德
之人初句問修習何行令功德轉勝問前品中
云甚深諸三昧無量陀羅尼諸佛自在力無量
妙功德莊嚴初發心又云卽是佛等何所少故
更修習邪答此圓教普賢行中大位有二門各
攝法界前約自分此辨勝進前中亦具後後中
亦具前然前恒非後後恒非前謂具前之後非
前具後之前非後故位分前後攝義恒周故也
二問修習何行令如來歡喜是故云何修習之
言貫通下諸句准之三問位地四依位起行五
大願助成六積德成藏利他中初應物機化二
不廢自行三赴欲度生前生此熟爲異四化令
趣菩提故使三寶不絕成興隆耳下一結倶利
中善根境結自利方便結化行二倶究竟故云
不虛善哉下乃至欲聞此文有二意望上卽爲
結請勸說望下卽是希聞後問二問所成德中
如諸菩薩所修功德者揔舉所依之德滅除巳
下明依德所成是所問法也於中准下答揔有
十八句分二初十七句明德備後得善根力下
明勝用前中二先十六句内德圓後天王下外
尊敬前中二先九句明自利德後具足佛刹下
七句問利他德前中二先有七句問因德後莊
嚴下二句問果德前中二
[47-0553a]
探玄記苐五第四十六愊悟吉
先六句明行修具足後菩薩一切下衆德圓備
前中有二初四句是斷障行謂先離無明住地
是離惡因也二伏魔三制外道是離起惡緣四
離塵垢是離惡習也二修善行有三初修成福
德二超離惡果謂離三惡八難也三修具淨惠
此惠下文將爲益也故唯有六句揔是除二障
成二嚴行修具足故也下德圓中有七一攝十
地二具十度三多三昧四妙揔持五六通六三
明七清淨法揔結也下果德中二先依正三業
果後力無畏等攝衆德差別果下利他中四初
一句應機現刹具足二隨成就衆生下以正行
攝生於中初隨成行緣二及諸菩薩下正結行
法有五一勝德二所軌三依法造修四行能至
果五廣攝所緣及分齊皆悉滿足是揔結也三
速成等者明行有辦果功能故云速成也四成
護法行有四初句揔明護法行云何護邪下三
句別顯一廣說敎開示義二不爲異道所侵三
自具丈義揔持常說頓說而無窮盡上來内德
圓下明外敬護中有二初揔舉世閒十王及佛
法王宋護二別顯中三先一切世閒等顯前十
王護二常爲下顯法王護三一切菩薩下明同
位護行體德圓備竟下明勝用謂依諸德有此
勝用於中四句初増自無流法故云自法卽自
成證行也二能開等者以證法敎人三自具敎
行四次第等敎人敎行二偈頌中四句成頌有
十一頌初一揔請下別頌別中二初一頌頌前
文二云何下正頌問後行法於中初頌前十一
種行法二人雄下頌前依行所成德於中初二
[47-0553b]
探玄記苐五第四十七愊悟吉
句頌上善哉願說文次一頌半頌上行修離障
次二句頌衆德備次一句略頌果德法次隨其
下三句頌上利他中行緣次一切下一頌頌上
護法行後一頌上十王敬護於中四初智德無
畏猶師子二福德圓備如滿月三斷德離染若
蓮花四淨果現前如㝡勝此四亦是頌上善根
力増白淨法等勝用文也第二答中二初直
說後重頌前中二先歎問許說後以法正答前
中二先歎問後佛子下許說分齊前中先歎所
問益後歎能問者德前中先辨益謂饒益増善
因安樂授樂果惠利令得出世法利後哀愍下
結意歎能問中先歎自分德有五一稱實惠二
動而進故云大力三無閒修故云一心等四
位成就故云不退五當位滿故超出世也又初
句明有解後四明有行又此等亦是釋進惠名
可知下歎勝進德謂於問自在等如來也
下正答中二先答前十一問行法之體後答彼
依行所成之德前中依問次第答之答初句功
德轉勝有二十句初十始修後十終成又初是
自分後是勝進前中巳得發心之藏牒前擬後
也應離癡等是揔舉也又涅槃經云不放逸根
深固難拔因不放逸根固一切諸善根皆得増
長不放逸有二一約事如論釋云云二約理如法
集經云云下別中三初標數二列名三結數列
中此中對冶十種放逸一破戒逸二迷菩提逸
三失悲心逸四嬾墯逸五樂諠雜逸六樂世閒
逸七樂劣善逸八樂二乘逸九染功德逸十生
絕分逸如次十句對治應知初者旣得發心巳
[47-0553c]
探玄記苐五第四十八愊玉*要須持菩薩三
聚淨戒然持三種一不作三業惡二不爲名利
三不起戒見此是標中守護也二者不於菩提
起有無等見而發心此是標中離癡也三依言
攝物故離諂曲四所作善根必使終成故云不
退此是標中精懃也餘皆不離此等三也五者
造業求生是凡夫行菩薩離之常樂寂靜有二
種一約身有二一所住靜謂離家室喧擾等處
二能住靜謂持淨戒離三業非此以福捨罪離
在家凡夫二約心亦二一所住謂眞空妙境二
能住謂定惠之心此以惠捨惑離出家凡夫六
猒背世樂七專修出業八雖求出捨二乘無悲
救世之心九雖修菩薩大悲功德而不見能所
修故無汚也十知巳身有四義一知身從緣而
有離我我所二知巳道行力若劣終不强對煩
惱境界三知力若强卽須精苦作進修行四定
知巳身有菩提種當得佛故二勝進中淨法者
謂練治前行使純熱離染故云淨也十中一正念
淨一捨離下離過淨三安住下正行淨四常樂
下求法淨五隨所下除疑淨六具足下智惠淨
七心常下三昧淨八聞好下解空淨亦是嚮忍
淨九等視下勝想淨十恭敬下報恩淨亦是
敬養淨第二答令如來歡喜有二十句亦初
十自分後十勝進前中初結前不捨下生後於
中初句牒下初五句二心無倚牒下第六修甚
深法牒下七八二句於無諍等下牒下第九第
十是故揔標下十行稱可聖心故令如來歡喜
下別十中初三修有行初一懃勇行次二於有
中離過行謂内身不惜外財不求
[47-0554a]
探玄記苐五第四十九愊
次二修空惠行一加行修空二正證照實三後
得分別而猶無倚七常求菩提故名大願八勝
相現前故云光明九隨有離過故云善知損益
云云十以無著心造履諸法故云清淨也下明勝
進十法修巳成就故云安住十中一對過不染
二證實捨相三四慈悲攝物五六行滿離染餘
四願智具一大願具二巧惠雙行三思擇勝力
四達性無㝵故云無依止也第三答菩薩所
住功德亦二十句初十自分中一起行心二正
行行三智順理故超言此上修始也四近善友
五若不精懃雖近無益六若不取意㑹法雖懃
無益又善取佛意者有三種一約敎以二諦三
性三量四理四悉檀四意四密六相六釋八聲
五力等會取經意而受持之二約義謂言近意
遠雖說法相諸門意在眞理超言之處三約行
謂意在滅惑成德非但口言故也七若不依行
會意亦何益此上修次也八成大誓二嚴九因
位成滿十圓同果位此上修終勝進中二先明
觀解後摩訶薩作是念下明依解起行前中初
結前生後謂善成諸地名巧方便又於地不著
亦名巧便成地之要故云先應修習也十中初
八是所成地法初一揔二是諸地證智三施戒
等行四所依淨土五所緣及分齊六勝通及十
自在等七示現異身八後智說法此並諸地非
一故皆云隨其也下明能成方便謂雖分別而
無著是方便也由心造者釋無著所以謂知心
外無法故無所著心造有三重一轉識分別作
二本識隨熏作三眞心依持作皆心作故不有
[47-0554b]
探玄記苐五第五十愊
心作故不無是故無著也菩薩若能下結能成
地下明起行於中三先標二釋三結並可知
第四答清淨行有二十句初十自分中謂十度
純熱出障故淨謂初施卽無不捨二戒卽無毁
犯等皆明清淨相也前六可知七巧成諸行故
是方便也八大願堅誓尊重如山此同下尊重
行九由思擇力修習力說法除熱如世涼池十
智度攝生令同佛法後勝進中以後過前故云
轉勝十中初三宿成行次三依緣行後四悲智
行前中一内有實德外感佛念二由依護念更
増勝善三能同佛八相現麤隱細名密方便又
了達如來玄密之義如王髻中珠等又善解權
密之敎等故名安住也次依緣中一近善友謂
身親近心依附二依善友起正行三生正解謂
攬別成揔故非揔分揔成別故非別全奪倶盡
雙融無㝵是故緣起倶非揔別後悲智行中先
一大悲後三大智於中一實智後二巧智一成
因巧二向果巧第五答大願滿有二十句初
自分中所求皆得名願滿一忍惱攝生二嚴土
爲物三於佛興供四於法守護通論護法有四
重一護理法謂照理不雜無明等二護行法謂
行不雜名利懈怠等三護敎法謂如法說授廣
宣流布等四護果用法謂存護形像等五令物
身生淨土六令物智入法門七令他願滿八無
足修行謂行盡未來際令如須臾不生猒惓又
願刧隨心轉九願因究竟十願果圓淨後勝進
十中一大誓嚴心不慮不成故無憂也二仰念
勝侣轉取彼願三悉願徃生者煩起諸行四究
[47-0554c]
探玄記苐五第五十一愊竟等常起所行上自
利五化令願滿六常化不惓七處苦益生八捨
樂利物九授以果法十得果平等上利他第
六答得菩薩藏初結前生後揔有十句謂以藴
德成藏深廣無盡故無勝進一見佛二持法卽
是持藏三說法卽辯藏四悲普五妙定六勝用
七入證八依證起通謂以天眼見地伏藏及海
中衆寶幷知衆寶出處價直等事九佛加増
德十智達器界第七答隨其所應而化度之先
結前生後謂稱機授法名隨應化於中三初知
根機二敎離過三敎修善初中亦三初知衆生
病患所冝二知宿習因緣三知現在心念二敎
離過中三先一句揔次九句別第八由觀自他
平等不起慢於他也第九心諂曲者多爲名利
喧心不直菩薩知其非有故心靜也三如是下
結三敎修善中初一句揔標下十三句別顯於
中初八自分法化後五勝進法化前中初二於
法能說一觀理等而不違事別二折事壞而不
㝵理存良以理事雖復相奪倶盡而不㝵雙存
故也又釋分別是說謂於平等法上雖更以異
門種種別說而皆不失本宗故云先後無違此
是本未無㝵二說緣起法無性名破壞而亦不
㝵緣起法界無所散滅此是成壞無㝵巳下於
人能益三化令生信信除疑故歡喜也四化令
生解解實理名入下敎令起行五福行趣果下
敎惠行六破相行七入實行八無著行法皆依
心二邊倶離故云無染下明勝進化九敎以此
無二平等之念念敬諸佛此近佛身十敎自學
軟音而無所著十一於他
[47-0555a]
探玄記苐五第五十二愊安
*異音而無差別此二學佛語業十二學佛法敎
十三具足下修佛智惠此二學佛意業下結可
知第八答不捨諸波羅密先結前生後此有
二義一雖常化物而内心恒寂故云不捨自行
二爲他行此是故不捨自行卽是利他故云也
以十度中後四是第六中開出故但標六又以
後四嚴前六故云一切諸度具莊嚴六
於十中第二内不倚戒以自高又不執戒爲有
故令淨也三中初安受苦忍聞惡無憂等耐怨
害忍聞好無喜法思惟忍未曾等雙結違順四
中初懃修佛因究竟下懃修佛果五禪中一入
定體捨欲等是初禪次第入是後三禪此是事
定入而不著故云無染下明滅惑出定是理定
下明定用起通二超次謂於八九次第入及超
越入此是上事用三入一知多四漸具智德此
二是理定用六智度中初求聞惠次所聞等下
明思惠次入眞等明修惠上是加行智次妙善
等辨正證智次具足等明後得智趣佛惠七方
便中有六種方便皆以悲智相道巧無住著故
云方便一悲示威儀智離愛見二悲現身智無
染三悲外示童智内具黠四悲現縛脫智巧不
取五悲智現嚴六悲能入趣智了所行八願中
有十一一皆願盡彼原際各云究竟初化衆生
願二淨佛土願三供養佛願西攝智惠願五修
法界行六大志願謂以志力修上行時盡來刧
住謂若須臾七修促願謂願以長刧爲促上句
但轉能見之心此迴所住之刧是故上句有住
字此無也八成壞願謂願解達世界成壞一緣
集成不
[47-0555b]
探玄記苐五第五十三愊安
*作壞二刧初成刧未壞皆願了達九現淨土願
十成正覺願九力度中有十義皆有堪能不可
屈伏故名力也一一各初標名後釋義初中釋
内離煩惱等是離過也具淨等是成德也此二
成自行故名自專正二釋中謂以勝力正理他
時無能壞者故也此揔舉利他三拔苦心滿四
与樂心齊悉能覆護一切是力義也此二利他
心五持力内藴法義六辯力外宣應機此二利
他德七大行具嚴力八弘願不斷力九因力多
出十果力普覆十智度中謂識病了根稱理授
法故云智亦有十句於中初四知病輕重次三
知根欲謂一知病者學位二知其心中串習所
行卽根行也三知欲樂悕望次三知法藥初知
境法二知智法三知境智無㝵無邊法門故云
法界第九答所請衆生皆能度脫中三先結
前生後二敎化一切下十句正顯度脫於中初
一化出惡道謂初句修善因後出苦果二化出
衆難謂精進修出因超難出八難果次三敎治
三毒但貪欲有二種一貪色敎不淨觀二貪財
敎離欲觀嗔亦二種一嗔有情敎慈心觀二嗔
無情敎平等觀以不稱意無情物与稱意物無
二故云平等愚癡亦二種一頑嚚無知敎界分
別觀二邪見愚癡敎因緣觀以諸法從因緣生
非自在等作故也又以不信因果故敎因緣觀
也次三敎化令出三界初敎離欲恚等捨欲
界至初禪等二敎増上觀捨色界増上至無色
處三教細微智以照察細想令斷盡證空超出
三界次二句化令入三乘初敎寂靜行有三義

[47-0555c]
探玄記苐五第五十四愊以彼二乘
修離生死喧雜行故二令修證入人
空寂靜行故三無餘涅槃名寂靜修
彼名行二敎以卜力等是超過凡小
嚴顯大乘三下釋所請度義謂如初
發心擧其本願指本曰如見生墮惡
舉願所爲大師子吼舉其願辭誓言
決定名師子吼知病法濟正顯願相
此中文意顯從初發心見衆生告故
以決定言請取一切衆生誓悉度之
具足下結意可知第十答興隆三寶
中三初標次釋後結釋中初九別後
一揔別中九句爲三重有釋云初約
敎道次約證道後約不住道今更釋
謂初中後分三也旦約佛寶初敎發
菩提心次巳發菩提願者讃彼大願
令不退轉三令依願起行使佛因圓
故云下佛種等因圓果發名生正覺
牙是故始終相繼令佛寶不斷二約
法寶者初示深敎法次釋理法三護
持等明行法又釋初揔示深法次以
法深難解故須解釋令解法流行三
法旣行巳卽加守護不顧身命是故
令斯法寶廣行不絕又釋初契經次
是對法後是毗尼故須嚴護二約僧
寶者初受持威儀敎法是僧行方便
次行六和敬僧行成就成行不乖曰
和行和相導曰敬謂三業慈爲三同
戒同施亦云同捨同見亦云同惠故
有六也後善御大衆心無惱是僧德
巳成統攝綰御是故能令僧寶常存
下揔結可知此中有三寶章如別說
第十一答所爲境界不虛於中初結
前從菩薩如是安住下生後於中三
初揔次別後結揔中三初語業不空
二彼菩薩下身業不虛謂所作不謬
是也三如是一切下
[47-0556a]
探玄記苐五第五十五愊意業
智惠迴向不虛二別中三初法次喻後合法中
初標次列後結列中初五明自依正嚴後五明
法攝生嚴前中初三三業卽正報嚴次二依執
嚴於中初明土離染謂受用此土長道滅惑故
也後明土具淨德謂常有光明故也後五中一
攝勝衆二示神力令生信三授聖敎令生解四
化現成佛謂涅槃者此非是圓寂之義梵云泥
畔此名化也是此所用故應云化地嚴謂是現
化處故五量機授法餘結可知喻合亦可知上
來答初問竟第二答行所成德中有二十句
初滅愚癡是牒前問具智惠故是答也下諸句
皆先舉問後顯答二慈悲答降魔問三惠功德
力答制外道問四入金剛定除心習垢答離塵
垢問卜來離過行也五於先佛所等答具足成
一切德問六淨惠滿足答能離惡道等問上六
揔是行修具足七次第方便智惠力答諸地等
六種名衆德圓備一地二度三定四通五明六
無畏上來因圓八白淨法力答佛依正三業之
問九智惠分別速解諸法等答得佛十力等問
前句明依正相好果此句明功德差別果此二
揔明果滿也上來揔是自利門竟十願力神力
智力答隨其佛刹問十一隨應受化等答隨成
就衆生等問十二菩薩如是修行等答修行成
佛問十三於無量刹等答護持法藏問十四成
就四辯等答分別廣說問十五於大衆中無所
畏等是牒問具足増上般若是答魔不能壞問
十六次第分別等答攝持正法無窮盡問十七
具足大悲下答於一切世界悉能演說問
[47-0556b]
探玄記苐五第五十六愊松守
十八十王敬護略無答文又此是行果故無答
又除佛無過等亦是通荅耳問十地滿後受職
菩薩方云唯除如來餘無能過何故此中位是
地前十住之處卽有此言答此是圓敎普賢位
相陀羅尼法是故一位成滿之處卽攝一切諸
位皆盡如下海幢比丘頂上佛說法處十住滿
後卽補處成佛更不言入十行等者同此說此
據初位爲言如下小相品中從地獄出卽到十
地無生忍後位至離垢三昧前等者彼據終位
而說中閒二答位准可知矣十九一切世閒恭
敬等亦無答同行果故亦可同在後門内通二
十佛子下答得善根力増長白法等問於中初
揔舉後釋成前中初身業勝利次以慈心下意
業勝後具足辯才下語業勝下釋中有十一句
初六成自分因德一成證智淨二如證而巧說
三於敎能念持四如念能巧說五於巳得法能
記持六於未得法能推求後五成勝進果德一
得佛外力用二得佛内實智三得佛巧說智四
正說深法五成佛勝智謂具理量及菩薩願智
等也第二偈頌中有二十偈初十三頌前初
段十一種行法後有七偈頌後十八種行所成
德前中初四偈頌初二段謂初一偈半頌所修
轉勝謂名初發心住爲初地也巳得發心功德
之藏故云長養也次句頌滅於逸次句頌離癡
闇次二句頌菩提心不忘等下二句頌如來歡
喜次一偈重頌修勝初三句頌不退轉下一句
頌離在家出家凡夫餘略不頌後一偈重頌佛
喜可知次有二偈頌次三段謂初五句超頌第
[47-0556c]
探玄記苐五第五十七愊松守四清淨之行次
具足諸地一句却頌第三所住功德下半頌第
五大願成滿次半頌第六得菩薩藏次一偈半
頌第七隨其所應而化度之次一偈頌第八不
捨諸波羅蜜次一頌第九隨所請衆生皆悉度
脫次一頌第十興隆三寶次二頌菩薩所爲不
虛自下七偈頌行所成德於中初一偈半頌十
八句中初九句因圓果滿文也次二偈半頌護
持正法及廣說等次三偈頌第十八三業利益
文謂頌上於大衆中安諦威猛堅固甚深說法
除惑故也下明所說契理故如來隨喜所說合
機故大衆奉行此上第
三會竟花嚴經探玄記卷第
五乙巳歲分司大藏都監彫造
[47-055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