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04 華嚴經探玄記-唐-法藏 (TKD)


[47-0463c]
差別下
釋成何故問也釋以空無相故即空
之跡亦不可分別也三非無行跡是
第三句以有鳥行故非無跡又此三
中初揔擧二離有三離無下合中三
句次第合如是鳥跡處牒前初句名
等住處證智攝者合之以法准法驗
喻應言如是鳥行跡處虛空所攝文
中存略也名句字身合鳥行住處證
攝合跡
[47-0464a]
探玄記第一第十九幅元正
說又云初以三乘引導衆生然後伹以大乘而
度脫之又第三云我滅度後復有第子不聞是
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
想入於涅槃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
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惠大
智度論第九十五亦同此說又法華論中四聲
聞内退菩提心及應化此二聲聞佛与授記決
定及増上慢此二根未熟故菩薩与授記方便令
發心解云旣但云未熟不言無根故知定當得
佛菩提又復云方便令發心即是發菩提心也
又入楞伽第二第四第七皆同說二乘無實涅
槃但是三昧力住後必常得無上菩提法華論
云第四人者方便令入涅槃城故涅槃城者諸
禪三昧城過彼城巳令入大般涅槃城此同楞
伽住三昧樂離分叚故假說涅槃而實有彼變
易身故於淨土中行菩薩道勝鬘經云言諸二
乗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來得般涅槃又
此經及無上依經寶性論佛性論皆說入滅二
乘於三界外受變易身又密嚴經中二乘必無
灰斷永滅如是等文亦是大乘不許三乘決定
差別是故名爲一乘敎六定權實者或有說
者一乘是權三乘是實以深密經第一時敎唯
爲發趣聲聞乘者說即揔無成佛第二時敎唯
爲發趣修大乘者說即揔無不成佛此二若過
若不及故倶非了義莫若第三時敎有種性者
成無種性者不成方爲了義法華旣當第二時
敎即是密意權說是故勝鬘經以一乘爲方便
說是故理實但約不定種性說爲一乘攝論㽵
[47-0464b]
探玄記第一第二十幅
嚴論顯揚論等皆同此釋又法華第三生滅度
想入涅槃等依瑜伽八十一並是變化聲聞示
現入滅楞伽密嚴皆同此會釋無上依經寶性
等論並是不定二乘向菩提者増壽變易非謂
入滅更起受身瑜伽說本轉二識成就不成就
四句中第四倶不成就者爲聲聞獨覺入無餘
依涅槃界時又八十云無餘依涅槃界中唯有
清淨眞如法界依此等文八涅槃巳身智倶滅
根識永無豈有變易修行成佛是故唯有一乘
非極了義深密經中第三時普爲發趣一切乘
者說名爲了義故知三乘是盡理實敎又深密
第二第四皆云一乘是密意說故知是權也或
有說者一乘是實三乘是權謂法華經唯一佛
乘是深密經三乘後說定性二乘滅亦不存故
方便說三實唯一故若言法華是第二時敎爲
引不定二乘故說一切悉皆成佛而猶未說定
性不成故非了者若尓法華之時猶未說有定
性二乘何因彼論立四聲聞彼定性言從何處
得若有定性豈得揔成若許揔成何名定性故
知定性之言牒前深密所說後至法華明悉全
成佛是故彼論順此經文會前權說歸後實敎
故知法華定在深密後說妙智三敎一乘在三
乘後梁論成立正法三中亦一乘在後並同此
說法華中生滅度想入涅槃等釋爲變化示
現滅者極違敎理違敎者若是變化聲聞即實
是諸佛菩薩豈可迷自所示涅槃乃生滅度之
想若作此釋元未讀經違理者若入涅槃是永
斷滅諸佛菩薩於所化前示現涅槃若佊所化

[47-0464c]
探玄記第一第二十一幅**定種性是勇猛
者不怖生死能修勝行若有一類性怯弱者怖
畏生死學佛菩薩先入涅槃擬欲於後行菩薩
道汝宗入滅旣無有起豈不悞彼一類衆生此
乃悞衆生何成引導況復此文無不相干又亦
未見勝鬘經意乃輒斷一乘以爲方便彼經云若如來隨
彼所欲而方便說謂二乗即是一乘無有
二乘二乘入於一乘一乘者即第一義乘又彼
經中廣破二乘云無涅槃又云此經斷一切疑
決定了義入一乘道豈說一乘以爲方便解深
密經一乘是密意者是未說法華之前故作是
說及後說法華時會前三乘皆是方便瑜伽轉
本倶滅顯揚六義說一乘攝論十義說一乘皆
同深密會釋以此等論隨彼經造故法華論說
決定二乘亦受記等是隨此本經造故若不信
一乘守權乖實甚爲可愍故百喻經第二卷云
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中有好羙水王
勅村人常使日日送其羙水村人疲苦悉欲移
遠此村去時彼村主語諸人言汝等莫去我當
爲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二由旬使汝得近去來
不疲則往白王王爲改之作三由旬衆人聞巳
便大歡喜有人語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無有
異雖聞此言信王語故終不肯捨世閒之大亦
復如是修行正法度於五道向涅槃城心生疲
倦便欲捨離頓駕生死不能復進如來法王有
大方便於一乘法分別說三小乘之人聞之歡
喜以爲易行修善進德求度生死後聞人說無
三乘故是一乘以信佛語終不肯捨加彼村人
亦復如是解云此經即是金口
[47-0465a]
探玄記第一第二十二幅
**良斷權實顯然可息諸說耳第七顯開合者
然此三乘一乘各有二種三乘二者一異時三
乘如深密經初時唯小乘第二唯大乘二同時
三乘如第三時普爲發趣一切乘等於此敎中
一乘相隱三乘相顯是故就顯揔名三乘一乘
二者一破異明一如法華經破二實滅及涅槃
經破無佛性倶是對權會破方說一乘二直體
顯一如花嚴經不對二乘無所破故爲大菩薩
直示法界成佛儀故是故初說花嚴無權可會
終說涅槃會前諸權是即非盡權無以顯實是
倶名一乘又復更開各有三種初三乘三者一
始別終同三謂始約因修四諦緣生六度等別
終就得果三乘之人身智同滅如倶舎等說此
約初時小乘敎說二始同終別三謂同聞般若
同觀無性三乘之人各得自果如前所引說若
據聖諦緣生六度行異亦得名爲始終各別此
是第二第三時敎說也三近異遠同三謂法華
等初以三乘方便誘引後同以大乘令得度等
一乘三者一存三之一如深密等說二遮三之
一如法華等三表體之一如花嚴等是故通
說有其四句一或唯三無一如倶舎等二或唯
一無三如花嚴等三或亦一亦三此有二位初
三實一權如深密等後一實三權如法華等四
或非一非三約理絕言故大般若中舎利子問
善現云如來授諸天子記於三乘中何乘得記
善現荅言於法相中無一無三云何問言於何
乘得記是故一乘三乘有存有泯諸說不同或
聞唯破二乘即謂唯約不定種性或聞無二亦
無三
[47-0465b]
探玄記第一第二十三幅
**即謂大乘實敎亦破或聞不破大乘即謂大乘
權敎亦存今釋有二位一約事破二乘實滅二
約敎亦會大乘權敎大乘權敎許入寂二乘不成佛故伹深破二乘
即是破三是故破二破三皆不相違第八敎前
後者今辨如來一代所說約時顯教大例有
四一本末差別門二依本起末門三攝末歸本
門四本末無礙門初中本末同時始終一類各
無異說然有三位一若小乘中即㝡初度彼憍
陳那等最後度於須跋陀羅中閒亦復唯說小
乗唯益小機如四阿含經及五部律辵敎等說
二若約三乘即從始至終皆說三乘通益三機
如前所引力士經大般若等諸大乘經於中雖
有權實不同皆具三乘三若約一乘即從初至
極爲大菩薩唯說一乘如最初時說花嚴等其
中不通二乘復攝九世該於前後是故至極更
無異說然此三類旣依此世根定者說此即諸
敎相望各通始終竟無前後二依本起末門者
有四類一謂初時爲大菩薩說大乘次說中乘
次說小乘後說人天如此經下性起品云譬如
日出先照一切諸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
金剛寶山然後普照一切大地如來應供等正
覺亦復如是成就無量無邊法界智惠日輪常
放無量無礙智惠光眀先照菩薩摩訶薩等諸
大山王次照緣覺次照聲聞次照決定善根衆
生隨應受化然後悉照一切衆生乃至耶定爲
作未求饒益因緣又此品中如三千界初始成
時先成色界諸天宮殿次成欲界諸天宮殿次
成人處及餘衆生諸所住
[47-0465c]
探玄記第一第二十四幅**處如來應供等
正覺亦復如是先起菩薩諸行智惠次起緣覺
聲聞及餘衆生一切善根依此等文眀佛初時
說大後漸說小約法以眀依本起末非約根器
以無先學大後學小故問法豈不別耶荅小乘
之法定從大乘所流出故文殊問經云十八及
本二皆從大乘出普超三昧及入大乘論意並
同此三攝末歸本門者依無量義經初時說小
乘次說中乘後時說大乘依解深密經初時唯
小乘第二時唯大乘第三時具三乘依妙智經
初時唯小乘次具三乘後唯一乘此即無量義
經合大開小深密等合小開大謂於大乘開於
權實然深密妙智旣各聖敎不可取一捨一是
故合此二經揔有四門一初時小乘二經同說
第二時唯大乘唯深密說第三時具三乘此是
深密第三妙智第二第四時唯一乘唯妙智第
三時說是故當知妙智經在深密後說若謂妙
智經此土未翻而不信者彼深密經旣當第三
時敎然許定性二乘及無性有情並不成佛具
足三乘名一切乘者是即法華涅槃旣在深密
後說然定性二乘及無性闡提悉皆成佛當知
即是第四時名一乘敎是故与妙智經懸會
無疑又初小乘敎依法華等佛成道後三七日
等說依眞諦三藏記云佛成道七年後說諸部
般若是第二時敎又云三十八年後說解節經
當第三時敎今依法華經及無量義經並云四
十年後說法華等故知是深密後說眞諦此說
必有聖敎若無聖敎豈可自作年數若不信此
者即涅槃經最居末後是即無
[47-0466a]
探玄記第一第二十五幅
**疑然此四時皆前權後實以後會前法華涅槃
會深密之三乘歸究竟一乘其義決定是故此
四從淺至深眀攝未歸本之漸次也四本末無
礙門者謂初擧照山王之本敎眀非本無以起
末後顯歸大海之異流眀非盡未無以歸本是
即本末交映与奪相資方爲攝生之善巧也是
故通論揔有五位一根本一乘敎此如花嚴說
二密意小乘敎三密意大乘敎四顯了三乘敎
上三如深密經說五破異一乘敎如法華涅槃
等說此上四門旣圓通無㝵是即前後即無前
後無前後即前後皆無障礙思准之耳
第九以義分敎敎類有五此就義分非約時事
一小乘敎二大乘始敎三終敎四頓敎五圓敎
初小乘可知二始敎者以深密經中第二第三
時敎同許定性二乘倶不成佛故今合之揔爲
一敎此旣未盡大乘法理是故立爲大乘始敎
三終敎者定性二乘無性闡提悉當成佛方盡
大乘至極之說立爲終敎然上二敎並依地位
漸次修成倶名漸敎四頓敎者伹一念不生即
名爲佛不依位地漸次而說故立爲頓如思益
云得諸法正性者不從一地至於一地楞伽云
初地即八地乃至無所有何次等又下地品中
十地猶如空中鳥跡豈有差別可得具如諸法
無行經等說五圓敎者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
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滿心即攝五位成正覺等
依普賢法界帝網重重主伴具足故名圓敎如
此經等說若約所說法相等者初小乘法相有
七十五法識唯有六所說不盡法原多起異諍
[47-0466b]
探玄記第一第二十六幅
如小乘諸部經論說二始敎中廣說法相小說
眞性所立百法決擇分眀故無違諍所說八識
唯是生滅法相名數多同小乘固非究竟玄妙
之說如瑜伽雜集等說三終敎中少說法相廣
說眞性以會事從理故所立八識通如來藏隨
緣成立具生滅不生滅亦不論百法名數不廣
又不同小亦無多門如楞伽等經寶性等論說
四頓敎中揔不說法相唯辨眞性亦無八識差
別之相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實唯是絕
言阿敎勸離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亦
無佛無不佛無生無不生如淨名嘿住顯不二
等是其意也五圓教中所說唯是無盡法界性
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如因陀羅網重重
無際微細相容主伴無盡十十法門各稱法界
具如下說然此五教有開有合亦有五重一或
揔爲一謂唯是如來一大善巧攝生方便也二
或開爲二謂一乘三乘敎前諸教中雖有存三
泯二不同然皆通三乘趣入故名三乘敎後一
直顯本法不通二乘故唯是一即智論中名共
敎不共敎此亦同上卬師等所立二敎也三或
分爲三謂小乘三乘一乘敎智論旣將此經爲
不與二乘共故名爲不共即是一乘大品等爲
通三乘同觀得益故名爲共即是三乘義准四
阿含經旣不共菩薩亦名不共即是小乘依此
三位梁攝論第八云如來成立正法有三種一
立小乘二立大乘有本作三乘字三立一乘第三最勝
故名善成立此亦同上妙智經說又眞諦三藏
部異執疏第二卷中亦同此說四或分爲四此
[47-0466c]
探玄記第一第二十七幅陳*有二義一於上
共敎中約存三泯二開兩敎故爲四一別敎小
乘二同敎三乘如深密等三同敎一乘如法華
等四別敎一乘如花嚴等二約歷位無位開漸
頓二敎故爲四一小乘敎二漸敎三頓敎四圓
敎五或散分爲五於上漸敎復分始終二敎此
上五敎非局判經伹多分而論如上所指通
諸經論並可知第十以理開宗宗乃有十一法
我倶有宗謂人天位及小乘中犢子部等彼立
三聚法一有爲法二無爲法三非二聚即初二
是法後一是我又立五法藏一過去二未來三
現在四無爲五不可說此即是我以不可說是
有爲無爲故二法有我無宗謂薩婆多等彼說
諸法二種所攝一名二色或四所攝謂三世及
無爲或立五法一心二心所三色四不相應五
無爲此即但有此法無別有我三法無去來宗
謂大衆部等說有現在及無爲以過未法體用
倶無故也四現通假實宗謂說假部等彼說無
有去來二世於現在法中在藴爲實在界處爲
假隨應諸法假實不定成實論及經部別師亦
同此類五俗妄眞實宗謂說出世部等彼說世
俗法假以虛妄故出世法實以非虛妄故六諸
法伹名宗謂一說部等一切我法唯有假名都
無實體此又通於初敎之始七一切皆空宗謂
大乘初敎說一切法悉皆性空超於情表無分
別故如般若等經辨八眞德不空宗謂終敎諸
經所說一切法唯是具如如來藏中實德攝故
眞體不空具性德故九相想倶絕宗謂頓敎中
絕言所顯離言之理理事倶泯
[47-0467a]
探玄記第一第二十八幅
**平等離念十圓眀具德宗謂如別敎一乘主伴
具足無盡自在所顯法門上來分敎開宗粗陳
挭槪廣引敎理具眀義相如別記說
第四敎所被機者通有十位於中前五簡其非
器後五正顯所爲前中五者一違眞非器謂
不發菩提心不求出離依傍此經求名求利莊
餙我人經非彼緣故非其器下云爲名利說法
是爲魔業又如不淨說法墮惡道等二背正非器
謂詐現大心偽修耶善近感人天終成佛怨墮
阿鼻地獄多劫受苦如提婆達多爲闡提頂又
如八大善人當成不善前據初即可知此就終
時方顯下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爲魔業
經非此緣故亦非器三乖實非器謂雖不巧偽
然隨自執見以取經文遂令超情至敎迴不入
心故成非器地論云聞作聞解不得不聞又如
隨聲取義五種過失等此上三位俱是凡愚衆
生境界下云此經不八一切衆生之手唯除菩
薩良以此經非是衆生流轉之緣故不入手四
狹劣非器謂一切二乘無廣大心亦非此器下
文云一切聲聞緣覺不聞此經何況受持又舎
利弗等五百聲聞皆如聾盲不聞不見五守權
非器謂三乘共敎諸菩薩等隨自宗中修行未
滿初阿僧祗亦非此器故下文云菩薩摩訶薩
雖無量億那由他刧行六波羅蜜修習道器善
根未聞此經雖聞不信受持隨順是等猶爲假
名菩薩問瓔珞經等十千刧修十信行滿何故
此中無量億等不信此經荅以彼但於行布位
中修行信等於此圓融普賢十信一攝一切猶
[47-0467b]
探玄記第一第二十九幅
**未聞信由此故知二宗差別若不尓者修行旣
經尓許時刧不信此經何名菩薩摩訶薩也簡
非器竟第二顯所爲中五者一正爲者謂是
一乘不共敎中普機菩薩正是此經所爲之器
下文云如是經典伹爲乘不思議乘菩薩摩訶
薩說不爲餘人解云乘者運轉爲義若依別門
初運至十信次轉至十住乃至佛果次第相乘
以階彼岸名可思議若依普門一位即一切位
故亦一運即一切運名不思議乘乘此乘者十
信滿心即得六位如賢首品等說又十住等位
皆亦如是如下文諸會處說又如善財一生具
五位等皆是普法相收故也又舎那品云非餘
境界之所知普賢方便皆得入又普賢誠衆云
普眼境界清淨身我今演說仁諦聽如是可知
問何故此法非餘境界荅以盧舎那周遍塵方
普應法界一切羣機若彼別機稱自根器伹各
見巳所見聞自所聞皆不見他所見不聞他所
聞此普賢機乃見一切所見聞一切所聞皆盡
盧舎那能化分齊故云普眼境也是故當知普
別二機感普別二法各不同也二兼爲者謂辵
法中見聞信向此無盡法成金剛種當必得此
圎融普法如下文吞服金剛喻又小火廣燒喻
等又如兜率天子從地獄出得十地無生忍展
轉利益不窮盡等皆由宿聞此法爲本因故又
下文云雖在於大海及刧盡火中決定信無疑
必得聞此經三引爲者謂彼如前共敎菩薩於
彼敎中多時長養深解窮徹行布敎源即當得
此普賢法界旣云無量億那由他刧不信此經
[47-0467c]
探玄記第一第三十幅即知過此刧數必當信
受以離此普法更無餘路得成佛故經不說彼
過此刧數猶不信故問若彼地前過彼刧數必
信受者即知地上二宗不別豈彼所信無十地
耶荅於彼敎中具有行布十地漸次乃至佛果
長養彼根器務令成熟極遲之者至此刧數定
當信入如其疾者是即不定可准知耳四轉爲
者謂諸二乘以根鈍故要先迴入共敎大乘捨
二乘名得菩薩稱然後方入此普賢法故說此
經唯爲菩薩不攝二乘若不尓者餘大乘經有
聲聞衆爲所被機亦引二乘令其入大唯獨此
經衆無聲聞之機文無迴小之說何成了義深
廣之典設第八會有聲聞者爲寄對顯法表如
聾音非是所被其六千比丘非是羅漢故不相
違是故當知一切二乘揔無頓入普賢法界依
究竟說無有二乘而不迴入共敎菩薩無彼菩
薩而不入此普賢之法是故展轉無不皆是此
法之器五遠爲者謂諸凡愚外道闡提悉有佛
性以障重故久遠亦當得入此法如佛性論及
寶性論皆說以一闡提謗大乘因依無量時說
無佛性非謂究竟無清淨性又如此經性起大
樹於二乘闡提二處不生牙亦不捨生性等又
如日照生盲喻等是故當知一切衆生究竟無
不皆入此法以此普法衆生具有故下文云菩
薩知一切衆生身中有如來菩提等問若尓何
故瑜伽等論定性二乘及無性有情定不成佛
荅此由敎門有了不了故有諸說若依小乘一
切衆生揔皆無有大菩提性如小論說若大乘
初敎即五性差別一分
[47-0468a]
探玄記第一第三十一幅**有
性一分無性如瑜伽等若依終敎一切衆生悉
有佛性如涅槃等經佛性等論若依頓敎衆生
佛性一味一相不可言有不可說無離言絕慮
如諸法無行經等說若依圓敎衆生佛性具因
具果有性有相圓眀備德如性起品如來菩提
處說等
五能詮敎體者通論敎體從淺至深略有十門
一言詮辨體門二通攝所詮門三遍該諸法門
四緣起唯心門五會緣入實門六理事無礙門
七事融相攝門八帝網重重門九海印炳現門
十主伴圓備門初中有二先辨小乘後顯大
乘前中依薩婆多宗諸德三說一云伹名句文
身以爲敎體故發智論云十二部經以何爲性
荅名身句身文身次第住等一云以聲善故是
佛敎體名等無記是敎作用婆娑論第一百二
十六云佛敎云何荅謂佛語言詞評論語音語
路語表是佛敎乃至說者語業爲體佛語何法
荅謂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
連合此即揔顯佛敎作用解云評家正義音聲
爲體經部宗亦以音聲爲性故順正理論第十
四破經部云汝不應立名句文身即聲爲體又
無性攝論破彼云諸契經句語爲自性不應理
故初是法處後是聲處亦又因前二說諸德合
取以爲敎體餘如彼說就大乘宗有四句初攝
假從實唯聲爲體以名等依聲屈曲假立無別
體故無性攝論云依弘誓願立菩薩聲雜集論
云成所引聲謂諸聖說二分假異實以名等爲
性故唯識論第二云若名句等不異聲者法
[47-0468b]
探玄記第一第三十二幅
**詞無礙境應無別三假實合辨亦聲亦名等維
摩經云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十地論
中說者以二事說聽者以二事聞謂音聲名字
問依此宗聲表善惡聲是無記又名句文是自
性無記何得無記爲聖敎體荅若有漏心變可
是無記若佛菩薩後得智說俱是善攝十地論
云依止何事者謂音聲及善字四假實雙泯非
聲非名以即空故言即無言故維摩云文字性
離是即解脫十地論中風喻音聲畫喻名字若
動樹葉風及壁上畫是即可取若空中風及空
中畫皆不可取大乘聲名當知亦尓皆不可取
以相盡故此上四句爲一敎體是故空有無礙
名大乘法謂空不異有有是幻有幻有宛然擧
體是空有不異空空是眞空眞空湛然擧體是
有是故空有無毫分別故佛藏經云諸法如毫
氂許不空者即諸佛不出世又下云諸法畢竟
空無有毫未相如是非一也第二通攝所詮
門者非伹如前取能詮敎亦漸通取所詮之義
以並是所知所解法故喻伽八十一云諸契經
體略有二種一文二義文是所依義是能依如
是二種揔名一切所知境界解云以義依文而
得顯故第三遍該諸法門者謂一切諸法悉
爲敎體此亦二種一有爲法二無爲法以無不
能令生開覺故如下文花鬘寶地香樹雲閣法
界法門無非佛事如勝音菩薩及所坐蓮花即
通人法敎義行位因果理事揔能發生勝解行
故並爲敎體准思可知第四緣起唯心門者
此上一切差別敎法無不皆是唯心所現是故
[47-0468c]
探玄記第一第三十二幅**倶以唯識爲體
然有二義一本影相對二說聽全攝初中通辯
諸敎揔有四句一唯本無影如小乘敎以無唯
識變現等故達摩多羅等諸論師多立此義二
亦本亦影如大乘始敎衆生心外佛有微妙色
聲等法由聞者善根増上緣力擊佛利他種子
爲因於佛智上文義相生爲本性相敎由佛此
敎増上緣力擊聞法者有漏無漏菩根種子聞
者識上文義相生爲影像相敎二十唯識論云
展轉増上力二識成決定護法論師等悉立此
義三唯影無本如大乘終敎離衆生心佛果無
有色身言聲事相功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大
悲大願爲増上緣令彼所化根熟衆生心中現
佛色聲說法是故聖敎唯是衆生心影像故下
文云一切諸如來無有說佛法隨其所應化而
爲演說法又云如來法身不思議無色無相無
倫匹示現色像爲衆生十方受化靡不見如是
非一龍軍堅惠諸論師等並立此義四非本非
影如頓敎中非直心外無佛色等衆生心内所
現之佛亦當相空以唯是識無別影故色等性
離無所有故一切無言無言亦無故是故聖敎
即是無敎之敎如經云如來不出世亦無有涅
槃又密嚴經眀佛常在法界無不出世等龍樹
等宗多立此義此前四說揔爲一敎圓融無礙
皆不相妨以各聖敎從淺至深攝衆生故思之
可見第二說聽全收者亦四句一離佛心外無
所化衆生況所說敎是故唯是佛心所現此義
云何謂諸衆生無別自體攬如來藏以成衆生然
此如來藏即是佛智證爲自體
[47-0469a]
探玄記第一第三十四幅
是故衆生擧體揔在佛智心中下文云諸佛悉
了知一切從心轉又云如來菩提身中悉見一
切衆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成等正覺乃至見
一切衆生寂滅涅槃亦復如是皆悉一性以無
性故又云三世一切刧佛刹及諸法諸根心心
法一切虛妄法於一佛身中此法皆悉現又佛
性論第二如來藏品云一切衆生悉在如來智
内故名爲藏以如如智稱如如境故一切衆生
決定無有出如如境者並爲如來之所攝持故
名所藏衆生爲如來藏是故離佛心智無一法
可得二揔在衆生心中以離衆生心無別佛德
故此義云何佛證衆生心中眞如成佛亦以始
覺同本覺故是故揔在衆性中從體起用應化
身時即是衆生心中眞如用大更無別佛起信
論中盛眀此義又下文云若人欲求知三世一
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三隨一聖敎全
在二心以前二說不相離故謂衆生心内佛爲
佛心中衆生說法佛心中衆生聽衆生心佛說
法如是全收說聽無礙是謂甚深唯識道理四
或彼聖敎倶非二心以兩倶形奪不並現故雙
融二位無不泯故謂佛心衆生無聽者故衆生
心佛無說者故兩倶雙辨二相盡故經云夫說
法者無說無示亦其聽法者無聞無得又此下
文云衆生所生非是生亦無流轉生死中又經
云如來不說法亦不度衆生如是等是故此四
於一聖敎圓融無礙方爲究竟第五會緣入
實門者亦有二義一以本收末二會相顯性初
中以諸聖敎皆從眞流是故与眞性常不異如
[47-0469b]
探玄記第一第三十五幅
海起漸不失鹹味論中名爲眞如所流十二分
敎又云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敎法等是故以本
收末唯是眞如也二會相顯性者謂彼一切差
別敎法皆悉從緣起從緣起故必無自性無自
性故即是眞如是故空相本盡眞性本現唯是
眞如故經云一切法即如也又下文云彼生滅
法如如相也第六理事無礙門者亦有二義
一謂一切敎法擧體眞如不礙事相歷然差別
二眞如擧體爲一切法不礙一味湛然平等前
即如波即水不礙動相後即如水即波不失濕
體當知此道理亦尓是故理事混融無礙唯一
無住不二法門維摩經中盛顯斯義又此經云
知非有是有有是非有非相是相相是非相良
由本以非有爲有是故此有即是非有聖敎准
此理事無礙思之可見第七事融相攝門者
亦有二義一相在二相是初中先一在一切中
謂如一敎法不礙存事全是眞理眞理遍餘一
切事中同理敎事亦如理遍是故一切法中當
有此一依是義故無一微細塵毛等處無佛說
敎故此經云一切佛刹微塵中盧舎那現自在
力弘誓願海振音聲調伏一切衆生類二一切
在一中謂無分齊理旣不改性而全是事是故
一事攝理無不皆盡餘事如理在一事中以理
無際限不可分故隨一事處皆全攝也是故一
中常有一切依是義故此經云於此蓮花藏莊
嚴世界海之内一一微塵中見一切法界又云
於一法中解衆多法衆多法中解了一法若具
通說有其四句初一在一中謂別說一切差別
[47-0469c]
探玄記第一第三十六幅事中一一各有彼一
法故二一在一切中謂通說一切悉有一故三
一切在一中謂別說一中攝一切故四一切在
一切中謂通說一切悉有一切故又此常含一
切之一即復恒在彼一切中同時有在無障無
礙不動一方遍十方等皆是此義思之可見旣一
切法悉爲教體皆㸦相收圓融無礙方是此經
教之體性二相是者先一即是一切謂如一教
事旣全是眞理眞理則爲一切事故是故此一
即是一切一切即一反上應知此經云若一即
多多即一義味寂滅悉平等通亦四句準前思
之良以全理之事與全事之理非一非異由非
一門故得相在也由非異門故得相是也深思
可見依是義故一句即是一切句而無窮盡一
切亦爾丁文云欲具廣說一句法阿僧祗劫無
窮盡如是有在是此敎體第八帝綂重重門者
二義先辨一門後類顯一切前中如一句内
即具一切此一中一切復一即一切如是重重
重重重重重重重重則不可窮盡揔是一句二類顯者如
此一句餘一切句一一皆爾是則無盡無盡無盡無
盡無盡無盡無盡無盡無盡無盡唯普眼所知非是
心識思量境界下文云於彼一一修多羅分別諸法
不可說於彼一一諸法中又說諸法不可說又云若
於一小微塵中有諸佛刹不可說於彼一一佛刹
中復有佛刹不可說解云如是重重如因陀羅綂
是謂此經圓宗教體第九海印炳現門者亦有二
義一約果位如前差別無盡教法皆是如來海印定
中同時炳然圓明顯現設所化機亦同緣起在此
中現是故唯以此三昧海爲斯教
[47-0470a]
探玄記第一第三十七幅*修
體如下文云一切示現無有餘海印三昧勢力
故二約因位要普賢等諸大菩薩方得此定同
前業用亦無差別是故十信滿處普賢位中亦
得此定如賢首品說第十主伴圎備門者謂
此普法敎不孤起必主伴隨生如下文普莊嚴
童子聞佛說一切法界無垢莊嚴經有世界微
塵數修多羅以爲眷屬如是等文處處皆有此
眷屬經有其二義一同類二異類初同類者如
說十住十方各有十刹塵數菩薩來證同名法
惠我等佛所亦說十住大衆眷屬名味句身等
無有異是故當知一十住經十方各有十刹塵
數修多羅等以爲眷屬如一十住餘一切處所
說十住皆攝尓許塵數
眷屬十住旣尓餘十行等一一品會皆有證法
數量准釋可知二異類者謂隨一方一界爲一
類機說一會法旣無結通十方等說故非主經
然亦与主爲勝方便故爲眷屬是故主經必十
方塵道同時同說伴經不尓隨方各別是故一
一主經各有塵數眷屬是謂本未相
資主伴圓備敎體門竟第六宗趣者語之所表
日宗宗之所歸日趣然此大經宗趣難辨略
敍十說以顯一宗一江南印師敏師等多以因
果爲宗謂此經中廣眀菩薩行位之因及顯所
成佛果勝德下文所說不離此二故以爲宗
二大遠法師以花嚴三昧爲宗謂因行之華能
嚴佛果此上二說但得所成行德辵其所依
法界三依衍法師以無礙法界爲宗四依裕
法師以甚深法界心境爲宗謂法界門中義分
爲境諸佛證之以成淨
[47-0470b]
探玄記第一第三十八幅*修
上法界即是一心諸佛證之以成法身是故初
品之内初天王偈讃無盡平等妙法界悉皆充
滿如來身未後復眀入法界品故知唯以法界
爲宗此上二說但得所依法界辵所成行德
五依光統師以因果理實爲宗即因果是所成
行德理實是所依法界此雖義具然猶未顯
六今揔尋名案義以因果緣起理實法界以爲
其宗即大方廣爲理實法界佛花嚴爲因果緣
起因果緣起必無自性無自性故即理實法界
法界理實必無定性無定性故即成因果緣起
是故此二無二唯一無礙自在法門故以爲宗
七別開攝法界以成因果謂普賢法界爲因舎
那法界爲果是故唯以法界因果而爲宗趣於
中分別有十事五對一所信因果如初會中舎
那品内先眀蓮華藏世界果後顯普莊嚴因二
差別因果如第二會至小相品說於中初二十
五品說五位差別因後三品說三德差別果三
平等因果如普賢品說平等圓因性起品說平等
滿果上二門是生解因果四成行因果如離世
閒品中二千行法内先眀因行後顯果行五證
入因果如入法界品先祗洹林中現自在果後
善財童子辨證入因因果五周一部斯畢是故
唯辨因果不失所依但以因果爲宗理亦無咎
八會因果以同法界法界法門略顯十事五對
一敎義相對擧此所說敎法爲宗意顯所詮義
理爲趣或反此以辨義深敎勝故二理事相對
擧事法爲宗意取理性爲趣或反此以依理性
方成事故三境智相對擧所觀境意欲令成觀
[47-0470c]
探玄記第一第三十九幅智行故或反此以令
修起智證同眞境故四行位相對擧所依之五
位意令依之修成勝行或反此以積行成位故
五因果相對勸彼修因意在證果或反此以擧
果勸樂令修因故此上五對通於一部處處皆
有故不別屬是故唯辨法界不失所成但以
法界爲宗理亦無違九法界因果分相顯示中
亦有十義五門一無等境即理實法界此有二
位一是出緾㝡淨法界二是在緾性淨法界此
二爲所信所證故二無等心此亦二義一大菩
提心爲普賢行所依本故二信悲智等隨行起
故三無等行此亦二義一差別行各別修故二
普賢行一即一切故四無等位此亦二義一行
布差別位比證不同故二圓融相攝位一位即
具一切位故五無等果此亦二義一修生果二
修顯是此五門十義通收此經一部略盡
是故具以爲宗義亦備矣十法界因果雙融倶
離謂性相混融無礙自在亦有十義一由離相
故因果不異法界即因果非因果也二由離性
故法界不異因果即法界非法界也三由離性
不泯性故法界即因果以非法界爲法界也四
由離相不壞相故因果即法界以非因果爲因
果也五由離相不異離性故因果法界雙泯倶
融迴超言慮也六由不壞不異不泯故因果法
界倶存現前爛然可見也七由上存泯復不異
故超視聽之法恒通見聞絕思議之義不礙言
念也八由法界性融不可分故即法界之果統
攝法界無不皆盡因隨所依亦在果中是故佛
中有菩薩也九即法界之
[47-0471a]
探玄記第一第四十幅因
攝義亦尓故普賢中有佛也十因果二位各隨
差別一一法一一行一一德一一位皆各揔攝
無盡無盡諸法門海者良由無不該攝法界圎
融故也是謂花嚴無盡宗趣餘義如指歸等說

七釋經題目者略釋十名一數名二法名三喻
名四義名五德名六事名七開名八具名九合
名十品名初數名者依梁攝論第十勝相云
百千經者是花嚴經有十萬頌名百千經此即
從本數以立其名二法名者依智度論屬累
品云名不思議解脫經有十萬偈又彼中自指
是花嚴故良爲此經所說之法皆一攝一切無
不悉是不思議解脫故以爲名三喻名者依
涅槃經及觀佛三昧經名此經爲雜華經以萬
行交飾緣起集成從喻標名猶雜花耳四
義名者如下離世閒品出生菩薩深妙義花等
十義立名至彼當辨五德名者如性起品未
就十勝德以立其名亦至彼當釋六事名者
花嚴之稱梵語名爲健拏驃訶健拏名雜花驃
訶名嚴飾日照三藏說云西國別有一供養具
名爲驃訶其狀六重下闊上狹飾以花寶一一
重内皆安佛像良以此經六位重疊位位成佛
正類彼事故立此名人天八會亦似彼應知七
開名者於此一名開爲十事五對一通別一對
謂大方廣等一部通名世閒淨眼是當品別目
二就通中敎義一對謂大等是所詮義經之一
字是能詮之敎三就義中法喻一對謂大等是
法花嚴爲喻四就法中境智一對謂大等是
[47-0471b]
第四十一幅所證所覺佛是
能證能覺亦是人法一對五就境中簡持一對
謂大字是能簡方廣爲所簡即簡大異小簡實
異權簡果異因故也八具名者大有十義一
境大謂十蓮花藏及十佛三業無邊依正爲所
信境如初會等說二心大謂依前大境起大心
故如賢首品及發心品說三行大謂依大心起
大行故如離世閒品等說四位大謂積大行成
大位故即五位圓通等如等二會至第六會來
說五因大謂行位普圓生了究竟如普賢品等
說六果大謂隨緣自體果德圓眀如不思議品
等說七體大謂大用平等皆同眞性如性起品
等說八用大謂念念益生頓成行位如小相品
等說九敎大謂一一名句皆遍一切如下結通
等說十義大謂所詮皆盡無邊法界如一塵含
十方一念包九世八會等說此上十義一一統
收一切法盡莫不稱大又有七義如喻伽等七
種大性相應等以釋大義又依涅槃經更有三
義釋大經云所言大者名之爲常又言大者其
性廣博又云能建大義名大涅槃又起信論亦以
三義釋大謂體相用等次釋方廣亦有十義一
周遍義謂言敎廣遍諸塵方故二普說義謂普
宣說一切法故三深說義謂說甚深法界海故
四備攝義謂普攝無盡衆生界故五廣益義謂
要令衆生得佛菩提大利樂故六蕩除義謂
遍除二障及習氣故七具德義謂具攝無邊諸
勝德故八超勝義謂獨絕超餘無比類故九含
攝義謂通攝衆多異類法故十廣出義謂能出
生佛大果故然此十義如二論
[47-0471c]
探玄記第一第四十二幅一中說入大乘論一
爲衆生說對治法故二有衆多乘故三多莊嚴具故四能
出生無量大果故五除斷一切諸耶見故名毗
佛略又雜集論釋方廣者謂菩薩藏相應言說
名爲方廣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所依處故宣說
廣大甚深法故亦名廣破以能廣破一切障故
亦名無比法無有諸法能比類故次釋佛義亦
有十種如無著佛等尋文具辨次釋花嚴問花
有幾義復何所表以花爲嚴荅花有十義所表
亦尓一微妙義是花義表佛行德離於麤相故
說花爲嚴下並准此二開敷義表行敷榮性開
覺故三端正義表行圓滿德相具故四芬馥義
表德香普熏益自他故五適悦義表勝德樂歡
喜無猒故六巧成義表所修德相善巧成故七
光淨義表斷障永盡極清淨故八莊飾義表爲
了因嚴本性故九引果義表爲生因起佛果故
十不染義表處世不染如蓮花故次釋經字亦
有十義如寶雲經說餘義同上九合名者大
即當體爲目包含爲義方即就用爲名軌範爲
義是方法故性離耶僻是方正故能治重障是
醫方故遍虛空界盡方隅故廣即體用合眀周
遍爲義謂一切處一切時一切法一切人無不
周遍皆重重如帝網此中且就一攝一切名大
一遍一切稱廣前廣後大理亦不違方即是廣
大即方廣皆持業釋此是所得之法佛是能得
之人覺照爲名果滿爲義此中人法境智有相依
相即相依者智依境故方廣之佛簡下乘佛境
依智故佛之方廣簡因位法此二相依各有有
力無力緣起四句思
[47-0472a]
探玄記第一第四十三幅敦
巾之可見皆依主釋相即者謂佛即方廣方廣
即佛人法無礙全體相即空有四句亦准思之
此唯持業釋旣佛非下乘法超因位果德難彰
寄喻方顯謂萬德究竟瓌麗猶花㸦相交餝顯
性稱嚴此有二門一諸德㸦嚴亦有相依相即
各有四句存亡俱泯皆持業釋思之可見二理
行㸦嚴亦有相依相即初相依四句者一理由
修顯故即行花嚴性也二行從理起故即理花
嚴行也梁攝論云無不從此法身流無不還證
此法身三理行倶融不二而二非眞流之行無以
契眞非餝眞之行不從眞起良以體融行而因
圓行該眞而果滿是故標爲佛花嚴也四現行
倶泯二而不二以理之行故非行行之理故非
理是即能所兩亡超情離相非嚴非不嚴是謂
花嚴相即四句理行全收准思可見是知法喻
交映昭然有在餘如前釋十品名者世閒是
法淨眼爲喻世者是時閒者是中時中顯現故
云世閒世閒不同有其三種一器世閒爲所依
處二智正覺世閒爲能化主三衆生世閒爲所
化機此品之内不越此三故立斯名器有二種
一場地別處二花藏通處智正覺亦二謂三身
十身衆生亦二謂同生異生淨眼三義一洞徹
義況器世閒内徹理故下文云法
界不可壞蓮花世界海二現像義況智正覺下
文云清淨法身無像而不現三照矚義况衆生
世閒下文云猶如淨眼觀明珠又若通論此三
世閒各有淨眼三義思准可知又釋佛未出世
無善導故如盲如來創出世閒淨眼現名世閒
淨眼是故佛
[47-0472b]
探玄記第一第四十四幅敦
巾涅槃時言世閒眼滅品者類也別也餘義可
知第八部類傳譯者亦有十義一恒本二大
三上本四中本五下本六略本七論釋八翻譯
九支流十感應初恒本者下不思議品云一
切法界虛空界等世界悉以一毛周遍度量一
一毛端處於念念中不可說微塵等身盡未來
際刧常轉法輪解云此通樹形等異類世界各
毛端處念念常說無有休息此非可結集不可
限其品頌多少亦非下位所能受持二大本
者如下海雲比丘所受持普眼經以須彌山聚
筆四大海水墨書一品修多羅不可窮盡如是
等品復過塵數此是諸大菩薩陀羅尼力之所
受持亦非具葉所能書記三上本者此是結
集文中之上本也故西域相傳龍樹菩薩往龍
宮見大不思議解脫經有三本上本有十三千
大千世界微塵數頌四天下微鹿數品四中
本者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此
上二本並秘在龍宮非閻浮提人力所受持故
此不傳五下本者有十萬頌三十八品龍
樹將此本出現傳天竺即攝論百千爲十萬也
西域記說在于闐國南遮倶槃國山中具有此
本六略本者即此土所傳六十卷本是彼十萬
頌中前分三萬六千頌要略所出也近於大慈
恩寺塔上見梵本花嚴有三部略勘並与此漢
本大同頌數亦相似七論釋者龍樹旣將下
本出因造大不思議論亦十萬頌以釋此經今
時十住毗婆娑論是彼一分秦朝耶舎三藏頌
出譯之十六卷文纔至第二地餘皆不足又世

[47-0472c]
探玄記第一第四十五幅*一菩薩造十地論
偏釋十地一品魏朝勒那三藏及菩提留支於
洛陽各翻一本光統律師自解梵文令二三藏
對御和會合成一本見傳者是金剛軍菩薩及
堅惠菩薩各造十地釋並未傳此土又魏朝此
土高僧靈辯法師於五臺山頂戴花嚴膝步殷
懃足破血流遂經三載冥加解悟於懸瓮山中
造此經論一百餘卷現傳於世後勅請
法師入内於式乾殿講此大經八翻譯者有東
晉沙門支法領從于闐國得此三萬六千偈經
幷請得北天竺大乘三果菩薩禪師名佛馱跋
陀羅此云覺賢俗姓釋迦氏即甘露飯王之苗
裔曾往兜率天就彌勒問疑以晉義煕十四年
歲次鶉火三月十日於楊州謝司空寺別造護
淨法堂於中譯出此經時堂前有一蓮花池毎
日有二靑衣童子自池之出堂灑掃供養暮還
歸池相傳釋云以此經久在龍宮龍王慶此傳
通躬自給侍後因改此寺名爲興嚴寺沙門法
業及惠嚴惠觀等親從筆受時有吴郡内吏孟
顗右衞將軍禇叔度等爲檀越主至元煕二年
六月十日出訖至大宋永初二年十二月二十
日与梵本再挍勘畢於法界品内從摩耶夫人
後至彌勒菩薩前所欠八九紙經文今大唐永
隆元年三月内有天竺三藏地婆詞羅唐言日
照有此一品梵本法藏親共挍勘至此欠文奉
勅与沙門道成復禮等譯出補之九支流者
謂此大經隨力受持分成多部兜沙經一卷是
第二會初菩薩本業經一卷是淨行一品小十
住經一卷是十住品大十住經
[47-0473a]
探玄記第一第四十六幅眞
一四卷漸備一切智德經四卷並是十地品如
來性起微密藏經兩卷是性起品顯無邊佛土
經一卷是壽命品度世經六卷是離世閒品羅
摩伽經三卷是入法界品近於神都共于闐三
藏翻花嚴修慈分一卷不思議境界分一卷金
剛鬘分十卷此分翻未成三藏亡歿今現於神
都更得于闐國所進花嚴五萬頌本幷三藏至
神都現翻譯其慈恩寺梵本与舊漢本並同無
異新來梵本品會及文句有少不同眀此大經
數本故也此並大經支流隨器分流第十感
應者宋主請西來三藏令講此經其人恨以方
音未通恐說不盡旨乃入道場祈請纔盈七日
遂夢以漢首易己梵頭因即洞解宋言講授無
滯又九隴山尼敬重此經專精轉讀二十餘載
遂感目覩毛端刹海又五臺山尼常誦此經從
曛至曉一部斯畢口中光輝遍耀山谷又北齊
炬法師崇重此經闕於師受專讀祈解十五餘
年遂夢善財授聰眀藥因即開悟造疏十卷講
五十餘遍又定州中山修德禪師翹誠護淨鈔
寫此經後開函放光照一百二十里又閹人劉
謙之因於五臺山專讀此經遂復丈夫形諸如
此例事極繁廣具如五卷花嚴傳中
說第九顯義理分齊者然義海宏深微言浩汗
略擧十門撮其綱要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廣
狹自在無礙門三一多相容不同門四諸法相
即自在門五隱密顯了倶成門六微細相容安
立門七因陀羅網法界門八託事顯法生解門
九十世隔法異成門十主伴圓眀具德門然此

[47-0473b]
探玄記第一第四十七幅益
明門同一緣起無礙圓融隨有一門即具一切
應可思之就初門中有十義具足一敎義具足
二理事三境智四行位五因果六依正七體用
八人法九逆順十應感具足謂衆生機感如來
應赴下云一切衆生所樂示現雲然此十對同
時相應爲一緣起隨一各具餘一切義如初門
旣尓餘廣狹等九門皆各具前十對伹隨門異
耳是故一一門中各有十百千等思之可見今
目於一事法之上辨此十對餘可准知如下
文中一蓮花葉表令生解爲敎即是所詮爲義
如下勝音菩薩蓮花處說二花相爲事花體是
理下云法界不可壞蓮花世界海三花是所觀
亦即能觀以此經中可以内行爲外事故四行
事之花結成位故五因事之花攬成果故六花
臺所依亦入正故如國土身等七花體同眞用
應機故八全攬爲人恒是法故九逆同五熱順
十度故十應赴羣機亦能感故如一花事旣尓
餘一切事皆准知之事法旣尓餘敎義等一切皆
然准思可見如具自十對旣尓彼一花葉具前
十門亦然何者此蓮花葉具前十義同時相應
具足圓滿故是初門也二即彼花葉普周法
界而不壞本位以分即無分無分即分廣狹自
在無障無礙下云此大蓮花其葉遍覆一切法
界是故或唯廣無際或分限歷然或即廣即狹
或廣狹倶泯或具前四以是解境故或絕前五
以是行境故下皆准此三即此花葉舒己遍
入一切法界中即攝一切令入巳内舒攝同時
既無障礙是故鋊融或有四句六句准前思之

[47-0473c]
探玄記第一第四十八幅益明云以一佛土
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四此一花葉廢己同
他擧體全是彼一切法而恒攝他同巳全彼一
切即是已體一多相即混無障礙解行境別六
句同前下云知一即多多即一等五花能攝
彼即一顯多隱一切攝花即一隱多顯顯顯不
倶隱隱不並隱顯顯隱同時無礙全攝倶泯存
亾倶成句數同前下云東方見入正受西方
見三昧起等六此花葉中微細刹等一切諸法
炳然齊現下云於一塵中微細國土曠然安
住七花葉一一微塵之中各皆並現無邊刹海
刹海之中復有微塵彼諸塵内復有刹海如是
重重不可窮盡非是心識思量所及如帝釋網
天珠眀徹㸦相影現影復現影而無窮盡下
云如因陀羅網世界等八見此花葉即是見於無
盡法界非是託此別有所表下云此花蓋等
從無生法忍所起等九即此一花旣其遍一切
處亦復該一切時謂三世各三攝爲一念故爲
十世也以時無別體依花以立花旣無礙時亦
如之是故下云過去一切刧安置未來今未來
一切刧迴置過去世又云無量刧即一念一
念即無量劫等十此圓敎法理無孤起必眷
隨生下云此花有世界海塵數蓮花以爲眷屬
又如一方爲主十方爲伴餘方亦尓是故主主
伴伴各不相見主伴伴主圓眀具德如一事花
帶自十義具此十門即爲一百門餘敎義等亦
各准之故成千門如敎義等望自類十義及同
時等十門有此千門彼同時等亦望自類十門
及敎義等亦成千門准思可見
[47-0474a]
探玄記第一第四十九幅端午
問有何因緣令此諸法得有如是混融無㝵荅
因緣無量難可具陳略提十類釋此無礙一緣
起相由放二法性融通故三各唯心現故四如
幻不實故五大小無定故六無限因生故七果
德圓極故八勝通自在故九三昧大用故十難
思解脫故初緣起相由故者謂大法界中緣
起法海義門無量約就圓宗略擧十門以釋
前義謂諸緣起法要具此十義方緣起故闕即
不成一諸緣各異義謂大緣起中諸緣相望要
須體用各別不相和雜方成緣起若不尓者諸
緣雜乱失本緣法緣起不成此即諸緣各各守
自一也二㸦遍相資義謂此諸緣要㸦相遍
應方成緣起旦如一緣遍應多緣名与彼多全
爲一故此一即具多箇一也若此一緣不具多
一即資應不遍不成緣起此即一一各具一切
一也三倶存無礙義謂凡是一緣要具前二
方成緣起以要住自一方能遍應遍應多緣方
是一故是故唯一多一自在無礙由此鎔融有
大句或擧體全住是唯一也或擧體遍應是多
一或俱存或雙泯或揔合或全離皆思之可見
此上三門揔眀緣起本法竟四異門相入義
謂諸緣力用㸦相依持㸦形奪故各有全力全
無力義緣起方成如論云因不生緣生故緣不
生自因生故若各唯有力無無力即有多果過
一一各生故若各唯無力無有力即無果過以
同非緣倶不生故是故緣起要㸦相依具力無
力如闕一緣一切不成餘亦如是是故一能持
多一是有力能攝多多依於一多是無力潛入
[47-0474b]
探玄記第一第五十幅端午
一由一有力必不得与多有力倶是故無有一
而不攝多也由多無力必不得与一無力倶是
故無有多而不八一也如一持多依旣尓多持
一依亦然反上思之是即亦無多不攝一一無
不入多者也如一望多有依有持全力無力常
全多在巳中潛巳在多中同時無礙多望於一
當知亦尓倶存雙泯二句無礙思准之五異
體相即義謂諸緣相望全體形奪有有體無體
義緣起方成以若闕一緣餘不成起起不成故
緣義即壞得此一緣令一切成起所起成故緣
義方立是故一緣是能起多緣及果倶是所起
是即多爲一成多是無體一能作多一是有體
由一有體必不得与多有體俱多無體必不得
与一無體倶是故無有不多之一無有不一之
多一多旣尓多一亦然反上思之如一望多有
有體無體故能攝他同巳廢巳同他同時無礙
多望於一當知亦尓准前思之倶存雙泯二句
無礙亦思之可見六體用雙融義謂諸緣法
要力用交涉全體融合方成緣起是故圓通亦
有六句一以體無不用故擧體全用即唯有相
入無相即義二以用無不體故即唯有相即
無相入也三歸體之用不礙用全用之體不失
體是即無礙雙存亦入亦即自在倶現四全用
之體體泯全體之用用亡非即非入圓融一味
五合前四句同一緣起無礙俱存六泯前五句
絕待離言冥同性海此上三門於初異體門顯
義理竟七同體相入義謂前一緣所具多一
与彼一緣體無別故名爲同體又由此一緣應

[47-0474c]
探玄記第一第五十一幅緣故有此多一所應
多緣旣相即相入令此多一亦有即入也先眀
相入謂一緣有力能持多一多一無力依彼一
緣是故一能攝多多便入一一入多攝反上
應知餘義餘句准前思之八同體相即義謂前
一緣所具多一亦有有體無體義故亦相即
以多一無體由本一成多即一也由本一有體
能作多令一攝多如一有多空旣尓多有一空
亦然餘義餘句並准前思之九倶融無礙義
謂亦同前體用雙融即入自在亦有六句准前
應知此上三門於前第二同體門中辨義理
竟十同異圓備義謂以前九門揔合爲一大緣
起故致令多種義門同時具足也由住一遍應
故有廣狹自在也由就體就用故有相即相入
也由一攝多時爲顯令一入多爲隱多攝亦尓
又就用相入爲顯令就體相即爲隱即顯入
亦然又異門即入爲顯令同體爲隱同顯異隱
亦尓又由以異門攝同體中相入義故現微細
門也由異體相入帶同體相入故有重重無盡
帝網門也由此大緣起法即無礙法界法門故
有託事顯法門也由此融通自在令依此法上
所辨時法亦隨此無礙自在故有十世門也由
此法門同一緣起相帶起故隨有一門必具一
切故有主伴門也此之一門於前第三門中以
辨義理上來十義揔是緣起相
由門竟餘門如指歸中
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