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161 佛法金湯編-明-心泰 (master)



佛法金湯編卷第十六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都燕。起世祖。至順帝。凡八主。□十□年。


世祖



世祖諱忽必烈。姓奇渥溫氏。蒙古部人。睿宗第四子。
庚申即位。改元中統元年。大赦。普度僧尼。十二月以
梵僧八念思八為帝師。授以玉印。統釋教事。二年五
月賜僧子聦劉太保也懷孟刑州田各五十頃。賜慶壽寺
海雲大士陸地五百頃。三年十一月作大佛事於昊
天寺七晝夜。賜銀一萬五千兩元史。至元元年甲子都
燕。設會度僧。詔國師扮彌達癹思八登座授秘密戒。
八月拜劉秉中太保參領中書省事通載。二年詔諭總
[016-0441b]
統所僧人通五大部經者為中選。以有德業者為州
郡僧錄。判正副都綱等官。仍於各路設三學。講三禪
會。三年正月勑僧道祈福於中都寺觀。詔以僧機為
總統。居慶壽寺。六年十一月作佛事於太廟七晝夜。
七年詔請膽巴金剛上師住持仁王寺。十二月建大
護國仁王寺於高良河。勑更定僧服色。八年五月修
佛事於瓊花島。十一年建國號曰元。九年集都城僧
誦大藏經九會。十四年建大聖萬安寺。二月詔以僧
亢吉祥.憐真加加瓦並為江南總攝掌釋教。除僧租
稅。禁擾寺宇者元史。十五年正月旦設會齋僧。十八年
詔除道德經外其餘化胡等經悉燒毀之。勅翰林院
臣唐方.王構.李謙.閻復.李鑄.王盤等撰碑文具通載。二十
五年正月十九日江淮釋教都總統楊輦真迦集江
南禪教至燕京問法。徑山住持雲峰玅高對揚稱旨
事備通載。帝嘗問帝師曰。修寺建塔有何功德。師曰福蔭
大千。由是建仁王寺。命帝師齋竟。天雨金華。帝曰何
故有此祥瑞。師曰。陛下心華內發。天雨金華讚歎。帝
問蜀僧元一曰。孔老徒眾何以至少。如來徒眾何以
至多。元一曰。富嫌千口少。貧恨一身多。帝設資戒大
會隨處放光。帝問帝師曰。光從何處來。師曰。感應道
交。佛光應現。帝詔十高僧於內殿供養。帝端坐不動。
諸大德亦復默然。帝乃曰此是真實功德。帝萬機之
暇自奉施食。持數珠課誦。帝召群臣曰。朕以本覺無
二真心治天下。如觀海東青取天鵝。心無二故。帝目
[016-0441c]
有天下寺院田產二稅盡復之。普令緇侶安心辦道。
世祖實錄百餘篇。字字句句以弘教為已任弘教集。在
位三十五年。壽八十。國語曰薛禪皇帝。


成宗



成宗。諱鐵木耳。世祖之孫。裕宗真金第三子。即位改
元元貞。是年詔悅堂誾公至闕。入對稱旨。賜號通慧
禪師并金襴法衣。大德元年給鈔千錠建臨洮寺。世
祖甞以五臺絕境欲為佛寺而未果也。帝繼志建寺。
賜名萬壽祐國寺。命真覺國師文才為住持。三年命
弘濟大禪師江淛釋教總統。補陀僧寧一山賷詔使
日本九年。輦真監藏卒。賻金五百兩。銀一千兩。幣帛
萬疋。鈔三千錠。仍為建塔寺。國語曰完者篤皇帝元史
并通載


武宗



武宗。韓海山。順宗答剌麻八剌長子。即位改至大。元
年發軍千五百人修五臺山佛寺。帝幸上都。建佛寺
於大都。又以銀七百五十兩。鈔二千二百錠。幣帛三
百疋。施昊天寺為水陸大會。至大間特旨賜元叟端
公師號曰慧文正辯并金襴袈裟元史并塔銘。國語曰曲
律皇帝。


仁宗



仁宗。諱愛育黎拔刀八達。順宗次子。武宗弟也。壬子
即位改元皇慶。元年以西僧藏不班八為國師。賜玉
印。賜大普慶寺金千兩。銀五千兩。鈔萬錠。修香山普
[016-0442a]
安寺元史。延祐元年勅建旃檀瑞像殿。封普庵禪師加
號。詔曰。朕聞佛氏以空寂為宗。凡學所遵者寧欲建
名號殊稱謂以示天下後世哉。而國家非此無以昭
尊德樂道之意也。朕自即位以來。聞袁州路南泉山
慈化禪寺普庵寂感玅濟真覺昭貺大德慧慶禪師。
紹臨濟之緒。超華嚴之境。德映當代。澤被方來。其道
甚尊顯。心切慕之。可加定光之塔曰定光靈瑞之塔
通載。三年設水陸大會於金山。命元叟端公升座說法。
竣事入觀於便殿。從容奏對。深契上衷。加賜佛日普
照之號并金襴袈裟塔銘。六年賜大興教寺僧齋。食鈔
二萬錠。乾元寺鈔萬錠。俾營子錢。供繕修之費元史。帝
聞天目中峰明本之道。聘之不至。製金紋伽黎衣賜
之。號之曰佛慈圓照廣慧禪師。賜獅子院額曰正宗
禪寺。勑翰林學士承旨吳興趙公撰碑以賜廣錄。國語
曰普顏篤皇帝。


英宗



英宗。諱碩德八剌。仁宗嫡子。即位改至治。元年詔各
路立帝師殿。勑建帝師殿碑通載。作大佛事於寶慈殿。
以西僧牙八剌里為元永延教三藏法師。授金印。又
命拜住造壽安山寺。又作佛事於光天殿。鑄銅為佛
像。置玉德殿。又脩佛事於文德殿。以僧洪為釋源宗
主。授榮祿大夫。帝幸上都。遣使賜撤思加地僧金二
百五十兩。銀二千五百兩。袈裟二萬。幣帛旛茶各有
差遣。呪師朵兒只往牙濟.班卜二國取佛經。作金塔
[016-0442b]
於上都。藏佛舍利。勑天下諸司命僧誦經十萬部。勑
京師萬安.慶壽.聖安.普慶四寺。楊子江金山寺。五臺
萬聖佑國寺。作水陸勝會七晝夜。三年詔僧儒書金
字藏經。是年召湛堂澄公至京入對明仁殿。被旨於
青塔寺校正經律論三藏。特賜金襴袈裟。帝重天目
中峰之道。封香製衣遣使即其居修敬。帝為格堅皇
元史.廣錄.塔銘


晉王史稱泰定帝



王諱也孫鐵木兒。顯宗甘麻剌之長子。裕宗嫡孫。即
位改泰定元年。帝次中都修佛事於昆剛殿。命僧作
佛事於大內。以壓雷塑馬哈吃剌佛像於延春閣之
徽清亭。修西番佛事於安山寺。六月癸亥作禮拜寺
於上都。修黑牙蠻塔哥佛事於水晶殿。帝受佛戒於
帝師。繪帝師八思巴像頒行各省俾塑祀之。二年命
西僧作燒香壇佛事於延華閣。三年建殊祥寺於五
臺山。賜田三百頃。以西僧公哥為帝師。賜玉印。命帝
師作佛事於天源延壽寺。致和元年命帝師修佛事
於禁中。帝御興聖殿受無量壽佛戒於帝師。命僧千
人修勝會於鎮國寺。詔帝師命僧修佛事於鹽官州。
仍造浮屠二百十六所以厭海溢元史


文宗



文宗。諱脫脫帖睦耳。武宗次子。即位改天曆元年。革
行宣政院。立十六處廣教總管府。命高昌作佛事於
延春閣。二年命改集慶潛邸建龍翔集慶寺。建承天
[016-0442c]
護聖寺元史。帝聞中峰高行。於是賜謚與碑。謚曰智覺。
塔曰法雲。召奎章閣學士虞集至便殿。命撰中峰塔
廣錄。龍翔集慶寺成。妙揀碩德開山。笑隱訢禪師首
膺其選。特升三品文階。明年驛召赴闕入見奎章閣。
賜坐。咨問法要。對揚稱旨塔銘。詔以平江官田一百五
十頃賜龍翔寺及崇禧寺。詔諸僧寺田自金宋所有
及累朝賜予者悉除其租。其有當輸租者仍免其役。
僧還俗者聽復為僧。武宗忌辰命高麗漢僧三百四
十人誦經二藏于崇恩福元寺。至順元年帝及皇后
燕王受佛戒。以西僧旭你迭八答剌班的為三藏國
師。賜金印。帝幸上都。命西僧作佛事於乘輿。命西僧
於五臺山及霧靈山作佛事各一月。為皇太子祈福。
遣使召趙世延於集慶。以泥金畏兀寺書無量壽佛
經千部。詔以泥金書佛經一藏。命西僧於萬歲山閔
忠閣作佛事元史


順帝



順帝。諱妥歡貼睦爾。明宗長子。即位改元統元年。二
年正月罷廣教總管府。復立行宣政院。是年大普慶
寺住持善達密的理表奏。以先師明本廣錄入藏。帝
可其奏。加普應國師廣錄。至元三年徵西域僧迦剌麻
至京。號灌頂國師。賜玉印。至正元年十一月命永明
寺寫金字藏經一藏。免天下稅粮。三年十二月詔寫
金字藏經。六年十二月詔復立護國仁王寺。七年二
月興聖宮作佛事。賜鈔二千錠。二十八年國除。
[016-0443a]


大明皇帝以其知順天命。退避而去。諡曰順帝元史


瀋王



王姓王氏。諱章。號海印居士。高麗王子也。仁宗時為
駙馬太尉。聞天目中峰之道。嘗使人從師問法要意。
以為未足。請於仁宗親往見之。於是萬里函香登山
拜禮。起謂人曰。吾閱人多矣。未有如師福德最勝者。
獲師開示。涕泪感發。王乃構亭岩前曰真際。表得法
中峯塔銘。王問法書曰。弟子太尉瀋王章頓首百拜和
南。天目中峯和尚大禪師座下。章眇德。叨預天婣。爵
祿雖榮。常遵佛化。仰靈山之付囑。懷覺樹之潛輝。每
對真容。誠切瞻戀。至於修崇勝事。聽演教乘。頗嘗及
矣。而禪宗向上一著罔知所趣。伏審吾師。道傳天目
名簡帝心。良以江山迢遙尚阻執侍。渴仰醍醐。思沾
花雨。極懸懸也。緬想天人叶贊法候勝常。今專遣洪
鑰謹賷信香代伸禮敬。久向和尚養高泉石。他方多
請住持。曾未垂諾。柰無相法身欲隱彌露。曷若出世
度生廣開利益。然聞江南靈跡聖境久欲遊觀。秋冬
間倘得旨南來。首當參扣。願興悲濟。先此布區區。幸
祈法照廣錄


劉秉忠



秉忠。字仲晦。因從釋氏。又名子聰。拜官後始更今名。
其先瑞州人也。世仕遼。曾大父仕金為刑州節度使。
因家焉。遂為刑州人。父潤為刑州錄事。秉忠生而風
骨秀異。志氣英爽不羈。八歲入學。日誦數百言。年十
[016-0443b]
三為質子於帥府。十七為刑臺節度使府令史。以養
其親。居常鬱鬱不樂。一日投筆嘆曰。吾家累世衣冠。
乃汩沒於刀筆吏乎。丈夫不遇於世。當隱居以求其
志耳。即棄去。隱武安山中久之。天寧寺虗照禪師招
致為僧。俾掌書記。復遊雲中。留居南堂寺。世祖在潛
邸。海雲禪師被召過雲中。聞愽學多藝。邀與俱行。既
入見。應對稱旨。屢承[厂@既-旡-日+口*頁]問。秉忠於書無所不窺。尤𨗉
於易及邵氏經世書。至於天文地理律曆三式六壬
遁甲之屬無不精通。論天下事如指諸掌。世祖大愛
之。奔父喪。賜金百兩為葬具。服除。復被召奉旨還和
林。上書數千言。秉忠雖居帝左右。猶不改僧服。時人
稱為聰書記。世祖至元元年翰林承旨王鶚奏言。秉
忠野服散號。深所未安。宜正其衣冠。崇以顯秩。帝覧
奏即日拜光祿大夫位太保參預中書省事。以翰林
侍讀學士竇默之女妻之。十一年扈從至上都。其地
有南屏山。嘗築精舍以居之。秋八月秉忠無疾端坐
而卒。年五十九。十二年贈太傅。封趙國公。諡文貞。成
宗贈太師。謚文正。仁宗又進封常山王。初世祖征雲
南伐宋。秉忠贊之。以天地好生為德。佛氏以慈悲濟
物為心。方便救護。所全活者不可勝計。秉忠自幼好
學。至老不衰。雖位極人臣。而齋居蔬食終日淡然。不
異平昔。自號藏春散人。以吟咏自適。其詩蕭散閑澹。
類其為人。有文集十卷。無子。以弟秉恕之子蘭章為
元史
[016-0443c]


王磐



磐。字文炳。廣平永年人也。世業農。進資德大夫。致仕
閒居不妄言笑。年九十卒。追封洺國公。謚文忠。世祖
至元十八年十月二十日焚毀道藏偽經。勑磐等撰
碑文。略曰。昔在憲宗朝。道家者流出一書曰老君化
胡成佛經。及八十一化圖。鏤板傳布。其言鄙陋誕妄。
意在輕篾釋門而自重其教。罽賓大師蘭麻總統.少
林長老福裕奏聞。時世祖居潛邸。憲宗有旨。令僧道
二家同詣上所辨析。二家自約。道勝則僧冠首而為
道。僧勝則道削髮而為僧。僧問道曰。汝書化胡成佛。
且佛是何義。道對曰。佛者覺也。覺天覺地覺陰覺陽
覺仁覺義之謂也。僧曰。是殆不然。所謂覺者。自覺覺
他覺行圓滿。三覺圓明故號佛陀。豈特覺天地陰陽
仁義而巳耶。上謂近侍曰。吾亦先知仁義是孔子之
語。謂佛為覺仁義。其說非也。道士又持史記諸書以
進而欲取勝。帝師板的達癹合師八問曰。史記有化
胡之說否。道曰無。又問老子所傳何經。曰道德經。曰
道德經中有化胡事否。曰無。曰。史記中既無。道德經
中又無。其為偽妄明矣。尚書姚樞曰。道者負矣。上命
如約行罰。臣磐等聞老氏之為道也。以清淨為宗。無
為為本。謙冲以處己。損抑以下人。非有貪欲好勝之
事。厥後支分派列。徒屬䆮盛。襲訛成偽。誇誕百出。清
淨一變而為汙穢。無為一變而無所不為。且夫釋氏
之教宏闊勝大。非他教所儗倫。歷千百世聖帝明王
[016-0444a]
莫不尊崇。東[曰/月]扶桑。西極昧谷。氷天桂海山河大地
昆虫草木胎卵濕化有情無情百千萬類皆依佛蔭。
生息動止於天地之間。故天上天下惟佛為尊。超出
乎有生之表。歸極乎無礙之真。智周三界。神玅諸方。
澤及大千。功用不宰。其大有如此者。慈航所至無溺
不援。法雨所霑有生皆潤。臣磐等敬為之書。俾學老
氏者有所警焉通載


程文海



文海。字鉅夫。避武宗諱。以字行。自號雪樓。特授光祿
大夫。贈大司徒柱國。追封楚國公。謚文憲。仁宗建旃
檀像殿。鉅夫撰記。略曰。道非有像。作易者必擬諸形
容。法本皆空。度世者暫資於色相。謂如指空為鏡。不
若以鏡而喻空。即樹占風。將使識風而忘樹。是以雙
林付囑舍利以凡聖而遍分。千輻經行足跡亘古今
而常在。非眩神通於幻境。實開方便於迷津。所謂由
自以會心。即心而即佛者也。栴檀瑞像者。佛之真像
也。其猶萬影沉江如如不異。孤光透隙一一皆圓。夫
豈擇地而容。盖以隨緣而應。望梅林而止渴。靡不同
瞻。泛竹葉以言歸。誰堪共載。惟我聖天子道躋先聖。
慈等覺皇。祝長樂之春秋恒遊佛地。企如來之歲月
坐閱人天。爰命集賢大學士李衎及教禪耆德敘其
本末。乃云。釋迦如來。淨飯王太子。生於甲寅四月八
日。為成周昭王二十六年。既生七日。佛母摩耶夫人
往生忉利。太子出家進道。穆王三年癸未道成。八年
[016-0444b]
辛卯思報母恩。遂升忉利天為母說法。優闐國王自
以久失瞻仰。欲見無從。乃刻栴檀為像。目犍連慮有
缺漏謬。躬以神力攝三十二匠升忉利天。諦觀相好。
三返乃得其真。既成。國王臣民奉之猶真佛焉。及佛
自忉利天復至人間。王率臣庶同往迎佛。像騰步空
中向佛稽首。佛為摩頂授記曰。我滅千年之後。汝從
震旦廣利人天。由是瑞像在西土一千二百八十五
年。龜茲六十八年。凉州十四年。長安十七年。江南一
百七十三年。淮南三百十七年。復至江南二十一年。
汴梁一百七十六年。北至燕京居今聖安寺十二年。
北至上京大儲寺二十年。南還燕宮內殿五十四年。
大元丁丑歲三月燕宮火。尚書石抹公迎還聖安寺。
居今五十九年。當世祖至元十二年。遣大臣孛羅等
四眾俻法駕仗衛音伎奏迎萬壽山仁智殿。建大聖
萬安寺二十六年。自仁智殿奉迎於寺之後殿。世祖
躬臨大作佛事。計自優闐王造像之歲至今延祐三
年。凡二千三百有七年矣云云。古之聖人教民追遠
報本之道。而於祭祀之禮。廟則木為之主。祭則孫為
之尸。後也乃有像設焉。而不知其所由始。由斯觀之。
其原於西域之俗也歟。夫佛為世出世間之尊。又何
俟於贊述。然欲知佛之為佛。固不在於色相。而況於
其似色相者乎。然苟不自其似而求之。又將無所措
其歸向之心。是故法身無相必假相以表真。至道絕
言亦因言而階玅。若於粗者猶拳拳而不忘。則其進
[016-0444c]
也殆庶幾乎。夫以金石之捍堅猶未能必可久。今以
一木之為而綿歷若此。然而佛之自衛固甚周。而人
之保之也抑豈一手足之功哉。嗟夫遡延二千年有
奇。至於陛下然後發德音。紀洪烈。非緩也。熈明之治
至是而始隆。雖典祀之外猶必以斯文文之也。然則
化之漸被者廣矣。不其盛歟通載


趙孟頫



孟頫。字子昂。吳興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後也。至
元二十三年行臺侍御史程鉅夫奉詔搜訪遺逸。於
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見。孟頫才氣英邁。神彩煥發。如
神仙中人。世祖顧之喜。使坐右丞葉李之上。或言孟
頫宋宗室子。不宜使近左右。帝不聽。累官至翰林學
士承旨。至治元年六月卒。年六十九。追封魏國公。謚
文敏元史。孟頫四五歲時聞母丘夫人說臨月夢一僧
入𥨊室。覺而生孟頫。故十一二歲便好寫金剛經。後
但與僧語便若眷屬。至於今六十有五矣。日擾擾人
事。不能有所悟入。恒以自嘆公跋華嚴經合部。孟頫重天目
中峰之道。每受師書必焚香望拜。與師書必自稱弟
子。公提舉江淛儒學。叩師心要。師為說防情復性之
旨。公後入翰林。復遣問金剛般若大意。師答以略義
一卷。公每見師所為文輙手書。又𦘕師像以遺同參
廣錄。中峰有勸修淨業偈一百八首。孟頫作贊曰。淨土
偈者。中峰和尚之所作也。偈一百八首。按數珠之一
周也。憫眾生之迷途。道佛境之極樂。或驅而納之。或
[016-0445a]
誘而進之。及其至焉一也。弟子趙孟頫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三千大千世界中。恒河沙數之眾生。一一
眾生一一佛。一一惟心一淨土。而諸眾生無始來。因
癡有欲增愛濁。根塵纏染不自覺。流轉生死墮惡趣。
我師中峯大和尚。慈悲憐憫諸眾生。殷勤為作百八
偈。普告恒沙諸有情。如是受病等痛切。若人依師所
教悔。一念念彼阿彌陀。一念念巳復無念。自然往生
安樂國。阿彌陀佛為接引。徑坐金色蓮華臺。池中蓮
花如車輪。微風吹香遍法界。頻伽並命及鸚鵡。白鶴
孔雀播玅音。黃金界道七寶樹。宴坐受茲勝玅樂。諸
惡苦趣咸無有。悉皆吾師之所度。實無眾生師度者。
惟眾生心淨土故。是故我今稽首禮。重讚我師之弘
廣錄并本集


袁桷



桷。字伯長。四明人。大德初。閻復.程文海.王構薦為國
史院檢閱。累官至翰林侍講學士。謚文清。有清容集
行於世。撰禪林清規序。略曰。釋氏之教為三宗。見於
動作日用。不敢一有犯越者為律宗。達磨之學則不
然。調伏於準繩之外。放形骸。黜邊幅。守禮者莫能與
之辯。而其從心不踰矩。卒有合於自然。是則繕性之
効。略外以理內於斯。見之矣。淫欲嗔恚皆謂之道。大
雄氏託言為喻。將以語夫上智。愚者不察。悉得以自
恣。職教者憂之。於是為清規而曲為之防云云。華嚴
寺碑有云。大雄氏曰。性本至善。遷以隨欲。欲由妄生。
[016-0445b]
性日益昏。故為物為變。至於摩蕩轇轕生死靡分。於
是有懺解之說焉。有追崇之說焉。使生得以斷。死得
以離。則本性湛空無有垢累。道奚病矣。華嚴說辭以
富貴為喻。終之以返真復初。俾世之所景慕。由境以
入。因境而悟。入於無相。其於喻也深有旨矣。書噩上
人撰慈照師行述。略曰。佛氏之言汪洋浩愽。譯潤有
工拙。體製則一言。佛者三宗。而習禪學者必以悟入
為證。將從其言耶。則質野不足以傳遠。引而刪之。又
懼其不與道合。夢堂噩上人示所為慈照師行述。泊
焉若玄酒之致其誠。韜兮若絅衣之蒙其飾。逞奇闡
幽大小委折。各當其職。合儒者之辭。傳信永遠為無
疑也清容集


虞集



集。字伯生。宋丞相允文五世孫。其先蜀人。父汲。宋黃
崗尉。宋亡僑居臨川之崇仁。大德初始至京師。以大
臣薦授大都儒學教授。除國子助教。自將仕郎十二
轉為通奉大夫。封仁壽郡公。謚文靖。甞闢右室。書邵
堯夫詩題曰。邵菴故世稱邵庵先生接方外士。必扣
擊其說。以為聖人之教不明。為學者無所底止。苟於
吾道異端疑似之間不能深知。而欲竊究夫性命之
原。死生之故。其不折而歸之者否矣元史。甞曰。佛以因
果二法制服得天下人心。無智愚賢不肖。總出不得
這兩個字。撰北磵簡公塔銘。有曰。自昔奇偉之士。或
曠世一遇。其不恒見於天下者何也。盖甞聞之。豈無
[016-0445c]
其人哉。自夫世務之沉冥。俗學之纏糺。有不足以摯
而留之者。於是脫然自拔於浮沉起滅之表。以求其
本初之極至者。皆其人也。晦機熈公塔銘有曰。聞佛
氏之宗。禪者其度人也。以悟為則。必使自致於思慮
之所不及。時至機應則決而啟之。是以言發意解。解
泯言忘。謂之不立文字。豈欺我哉。水陸緣起贊略曰。
一切眾生皆具佛性。如摩尼珠五色隨應。如何累劫
業識相因。無明展轉生死根塵。我佛慈悲施方便力。
如大醫王救彼痼疾。餓者與飽渴者與漿。幽暗與明
熱惱與凉。況爾六道諸苦隨業。不藉佛恩何由自潔。
杭州報國寺鐘銘曰。我以慈悲大願力。運大音聲作
佛事。充滿虗空體無礙。有間即覺成解脫。人天龍海
無盡際。過去未來見在者。一音所攝悉平等同我報
國如報佛。永住堅固宣玅法邵庵集


揭奚斯



奚斯。字曼[厂@既-旡-日+口*頁]。龍興富州人。大德初擢為授經郎。累官
至翰林直學士侍講學士同知經筵事階中奉大夫。
封豫章郡公。謚文安。甞撰中峯廣錄序。略曰。叢林㘽
培滋植必以其道。苟不以其道而偷安利養貪欲嗔
恚。是皆叢林斫伐之斧斤殞獲之霜霰耳。至於推明
其法。必使之斷言語。絕依解。參則真參悟則實悟。乃
始謂之傳佛心宗。其煅煉之穩密。勘辯之明確。無假
借。無回互。凜凜然烈日嚴霜可畏也巳。至若提撕放
揚。則如四凟百川。千盤萬轉衝山激石。不歸於海不
[016-0446a]
巳也。其大機大用見於文字有如此也廣錄并元史


馮子振



子振。攸州人。自號海粟居士。其豪俊與陳剛中略同。
剛中敬畏之。子振於天下書無所不記。當其為文也。
酒酣耳熱。命侍史二三人潤筆。以俟子振疾書。隨紙
多寡頃刻輙盡元史。甞撰梅花百詠呈中峰和尚。又為
中峰撰淨土偈贊并序曰。幻住道人淨土偈。一百八
首數等念珠。若人念念阿彌。如晉唐向上諸賢劉遺
民.白香山輩同參淨社。是人獲福無量。即得淨土現
前。到他日持珠默坐時。一百八偈三千二十有四言。
元不曾說一字爾。時發願學人馮子振稽首作禮而
作讚曰。我觀幻住師。於幻無所住。雖不住於幻。能覺
如幻人。幻人汝當知。垢與淨相對。雖垢即淨性。淨土
應現前。是故幻住師。演說淨土偈。偈本不須說。說偈
一巳多。手提古佛機。數與念珠等。善知識觀察。是偈
非世間。假使古佛生。所說亦如是。悟即一偈了。百八
偈亦然。凡夫一偈迷。何況百八偈。一偈偈四句。句句
義畢彰。字數逾三千。其實無一字。偈迷念珠轉。偈悟
轉念珠。若人於此中。一一總無念。於無念念佛。無念
亦復無。紅爪紺髮螺。種種日毫相。有目具瞻仰。月面
照日輪。花敷四色蓮。出微玅香潔。所生皆淨土。云何
更西方。是人見彌陀。悉得安隱住。


柳貫



貫。字道傳。東陽人。甞為太常博士。撰竺元道公語錄
[016-0446b]
序。略曰。禪有機而兵有法。故談禪如用兵。必至於客
主兼對迹用雙泯。而後忘法證法忘機契機。勝玅圓
明有不足言矣。少林初祖佩道東來。以為三世諸佛
實無有法而實未甞忘法。道不累言。言累道矣。其曰
不立文字見性成佛者。將以蕩雜識之情塵。示明心
之指要。非徒以矯夫造論稱師枝辭蔓語之失而巳
也。


黃溍



溍。字晉卿。婺州義烏人。延祐二年第進士。授台州寧
海丞。自將仕郎七轉至中奉大夫。封江夏郡公。謚文
獻。有日損齋稿三十三卷。溍與抑貫.虞集.揭奚斯遊。
人號曰儒林四傑元史。甞撰虎丘寺記。略曰。自佛學行
於中土。法幢所建必天下之名山。莫不侈為寶構華
居以宅夫形勝。盖以表靈山之未散。作大眾之依怙。
俾來者睹相而生信也。丹青土木之事。雖若涉於有
為。而事之於理不相留礙。推理而適於事。清淨覺地
即大伽藍。混事而歸於理。積土聚沙皆巳成佛。一切
世間成住壞空之相。固未有出於心境之外者。苟非
乘方便力。遊戲如幻。安能具大莊嚴為無上之勝因
也哉。蔣山誌公塔院記。結語云。若夫聖師為如來使。
密贊化機。乘方便而示現有生。假神通而攝誘群品。
不思議事固非凡情所能度量也本集。茲上人扁其庵
曰息。公為之銘曰。謂庵非人。孰累於名。謂人非庵。名
孰與嬰。所息者境。能息者智。庵耶人耶。依正不二。剎
[016-0446c]
那之頃。能所雙忘。十剎何短。一息何長。勿生疲勞而
止中路。出此草庵非汝住處。


胡長孺



長孺。字汲仲。號石塘。永康人。主寧海簿。晚寓武林坐
逝。甞搆齋曰顏樂。與趙孟頫.韓明善.段吉甫.郭斯道
諸公論道齋中。汲仲甞著大同論。有曰。孟子沒一千
四百年。道潛統絕。子周子出。然後潛者復光。絕者復
續。河南程氏二子得周子之傳。周子之傳出於壯固
竹林寺壽涯禪師。程子四傳而得朱氏文公。文公後
得張欽夫講究此道。方覺脫然處。曰。前日所聞於竹
林而未之契者。皆不我欺矣。元來此事與禪學十分
相似。學不知禪。禪不知學。互相排擊。都不胷劄著病
處。亦可笑也大同論


韓性



性。字明善。山陰人。魏忠獻公韓琦八世孫。隱居不仕。
謚莊節公。淹貫經史。精通內典。甞曰。佛居西土。風教
有異。然極能勸化得人。我觀今人凡修佛事。未有不
端心正念者。雖愚夫愚婦欲聞經禮像。必預齋戒持
敬去欲。然後從事。雖吾聖人復生。勸人為善不過如
此。正恐未能也。甞謂顏樂齋門人朱仲弘曰。佛去世
巳久。後人如此恭敬他。誦他的言語。你道佛要人如
此耶。教人如此耶。若強人從己。誰人肯從。如今人一
句言語要行於一鄉亦不可得。且佛之言語奚翅數
百萬里。凡日月光照所及處無不信服。仲弘聞之默
[016-0447a]
性學指要。撰金剛助顯序曰。世雄利見普拯群迷。隨機
立教。破我法之二執。遮種現之二疑。開摩訶衍之要
門。示修多羅之總要。其惟金剛經乎。言密旨微。論說
莫既。洪惟大士入日光之正定。奉覩史之密言轉授
天親。輔傳聖教。譯八十行之偈。斷二十七種之疑。內
鑒泠然。若合一揆。若夫潤文釋疏而意明。因疏通經
而理現。義必宗於二論。釋每貫乎群言。其惟金剛助
顯乎。助顯者。山陰定法師之所著也。迨今二百年。別
峰同公流通教觀。契悟此書。刻之寶林丈室。俾予誌
其後。嗟夫。因指見月。見月而忘指。因經見性。見性而
忘經。經尚可忘。何況於疏。然文字不離於實相。演論
豈外於真如。依福勝以較量。示受持之方軌。二空圓
極。永超住相之愆。四眾奉行。同受成佛之記。


歐陽玄



玄。字元功。冀郡人。累遷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
制誥兼修國史。謚文公。甞曰。程子平生愛看佛書。但
不及朱子之博覽而究極其異同也。撰曇芳忠公塔
銘。略曰。至治辛酉。師住蔣山。泰定乙丑正月二十四
日梁王至建康。是夕寺菑。明日王詣寺問師曰。興復
若何。師曰賴有大檀越在。明年範銅作鐘。王以寶珠
施入冶罏。既成而寶珠瑩然在鐘欵。萬歲上又問師
曰。寺既毀矣。佛依何住。師曰。古佛過去。今佛再來。王
大喜。王甞自舉鉏剌地開基施財。囑師建梵宇。名曰
崇禧。一日問師曰。衲子所謂蔣薄粥者何也。師曰將
[016-0447b]
謂殿下忘却。又問曰。衲子所云三隻襪者何也。師曰。
國內山川俱踏遍。今朝親到梵王家。致和元年王入
登大寶。改元天曆。遣使函香至蔣山謝寶公兼勞師。
二年春遣使特授師大中大夫廣慈圜悟大禪師。住
持大崇禧萬壽。兼領蔣山太平興國禪寺。至正二年
行宣政院使納麟高公起師住徑山。五年特旨命師
住大龍翔集慶寺。六年三月退居廣慈庵。七月寺灾。
師惕然。念先皇厚恩而起。再主寺事。七年寺成。八年
示寂。闍維舍利無筭銘不錄


鄧文原



文源。字善之。巴西人。為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謚
康莊。撰石林鞏公塔銘曰。佛氏之道。非有非空。非垢
非淨。是正法宗。俗昧原本。囂昏蕩潏。不有津筏。曷拯
於溺。言為理筌。理得言忘。有泥言說。大道榛荒。惟石
林師。祇園之傑。一念昭容。萬法了徹。本無有法。為覺
群迷。出方便慧。作誨導師。南山繚屏。慧日其頂。自師
之亡。山空雲冷。師亦不亡。空無生滅。勒銘山阿。昭示
來哲。


張翥



翥。字仲舉。號蛻庵。封潞國公。有衡山二十三題之詩。
今止錄若干首。般若寺曰。般若南朝寺。思公第一傳。
拓開方丈地。坐斷再生禪。貝葉收經夾。曇華散法筵。
山靈應夜夜。來禮佛燈前。一坐岩曰。初地靈峰下。重
來為講經。神應合掌受。石亦點頭聽。雲鶴隨飛缽。湖
[016-0447c]
龍入淨瓶。至今華雨處。長照一燈青。二生塔曰。塔寺
前朝舊。山林宿業空。法身無幻壞。藏骨自神通。寶供
珊瑚碧。珠光舍利紅。無緣香一瓣。回向佛堂中。三生
藏曰。神僧涅槃處。那有去來今。尚記三生石。難磨萬
古心。地埋禪剎古。山掩岳祠深。長日閒鐘梵。蕭蕭楓
桂林。定心石曰。燕坐百念息。湛然方寸間。相無分彼
我。空巳判真頑。魑魅來相試。芻尼去不還。從人咲癡
衲。長日此看山。磚鏡亭曰。曹溪一祖後。衡岳世多賢。
分得燈相續。提將密印傳。法音風萬籟。禪性月中天。
珍重磨磚喻。微機要自詮。大慧塔曰。大慧談經地。林
園即給孤。鑿雲藏舍利。鞭石起浮圖。風鐸時喧寂。天
燈忽有無。沙門每來此。三遶作南謨。


楊維禎



維禎。字廉夫。越之諸暨人。泰定間以宏辭奧學登高
科。出令天台。累遷至江西提舉學校通五經。晚年寓
吳淞。築蓬臺玄閣於鶴城東門外。肆意文洒。傲兀於
九峰三泖間。甞著大悲菩薩像志曰。車溪廣福寺主
僧竺隱道師。得靈木三尺有六寸。於古張騫祠下。質
堅如石。色紺紫。文成金線。焚之馨如栢。師命刻工為
大悲菩薩千手眼像。介其友訓。求志於余。昔成都法
師敏行。以大栴檀作千手眼像。求文於東坡道人。道
人曰。其所以然。以一髮一毛為言曰。舉一髮而頭為
之動。拔一毛而身為之變。髮即毛爾。道人取喻過重。
又以世人一手一足一目一耳不能兼運。而菩薩應
[016-0448a]
之弗亂。則智人亦有五事俱用。伎人至有分面笑哭。
使菩薩分手為執。於執伎中。又分器動靜。勢有必不
可者。是伎人高佛法。則佛法豈為神也乎。今夫髮一
拔則頭為之痛。焚一髮則髮未甞痛。甲一搖則指為
之痛。剪一甲則甲未甞痛。何也。吾以質諸菩薩。菩薩
亦不能喻於我。則道人能應之說窮矣。師慧於文。如
古契嵩。必慧於道。吾敢申以問之。頌曰。禹不西流。稷
不冬黍。有能不能。物有定所。蜾呪而螟。𧏙抱而蟬。物
轉如此。佛胡不然。犀以望月。角含月華。象以聞雷。牙
生雷花。物感如此。我胡不爾。感物轉物。佛大弟子。


蘇大年



大年。字昌齡。號西磵居士。楊州人。甞撰仲芳倫公語
錄序。略曰。昔鷲嶺拈花。迦葉微笑。少林面壁。二祖安
心。莫非揭示頂𩕳上一著。所謂教外別傳者也。自曹
溪而下。枝分派別。或棒或喝。或擎叉或竪指。其機用
雖各不同。然而指示學者密契直源則一而巳。鳳臺
仲芳禪師倫公。早歲徧參知識。履踐穩密。證悟切當。
至於得坐披衣。為四海衲子之所崇仰。觀其提唱。識
見明白。使夫學者死盡偷心。從上佛祖之道不墜。其
於宗教豈曰小補哉。


佛法金湯編卷第十六天台釋如惺重校
[016-0448b]

No. 1628-F


重刻佛法金湯編後序


我師象先清和尚宴寂之餘。甞於是編重加仇閱。一
日出示惺曰。如來以正法眼藏付摩訶迦葉。以佛法
付國王大臣。意非弟子內紹。則慧命安寄。非王臣外
護。則教法凌夷。故漢明以來聖君賢臣不負所囑。所
以泰公有是編也。吾欲行之未逮。子盍圖之。萬曆戊
戌冬。予遊雲間。會陸宗伯.袁比部.俞僉憲及鄉進士
錢公.姜公議修
昭代金湯。以偹通考。因念先志所存。遂謀梓原編為
四方蒐遺嚆矢。或者疑曰。韓朱孳孳排斥。世耳熟焉。
今亦具載編中。何也。予曰。不然。竊聞五味相濟為和。
唐虞之道不廢。吁咈苟求其是則排斥訕詆乃發明
之深也。佛法巍巍。滿乾坤亘今古。愈久愈光。固知護
法者之力。烏知非呵法者之互為力耶。聖教序為金
城。佛骨表亦金城。護法論為湯池。無佛論亦湯池。韓
朱所以始非之。終必是之。陽左之。陰實右之。吾知其
不能迯於佛性外也。嗚呼。非三武孰知僧之不可滅。
非韓朱又孰知教之不可廢。至我明
太祖高皇帝。聖神天縱。弘廣佛乘。二百年來猗歟盛
矣。間有一二珍拾韓朱唾餘。漫相詆𧭡。何異日月出
矣而猶晦瞑莫辯。寧不長見咲于大方者乎。噫。泰公
[016-0448c]
心亦勤矣。進可擴明哲之幽襟。退可銷拘攣之口業。
潛神貝葉。枯木龍吟。始知古皇宣聖無二舌頭。毀不
加損。譽不加隆。昔靈山八萬開士誓願護持。世尊辭
云。吾有六萬恒河沙菩薩。於我滅後護持我法。若編
中聖君賢臣名儒碩彥。非沙眾之示現耶。非乘願力
為如來使耶。庚子夏月
佛降生日工竣。原十卷。今分十六卷。僭勒簡末用紀
歲月云爾。


天台山慈雲禪寺沙門如惺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