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161 佛法金湯編-明-心泰 (master)



佛法金湯編卷第十三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杜衍



衍。字世昌。越州山陰人。慶曆中拜相。時號清白宰相。
封祁國公。以張方平好佛。常咲恠之。有醫者朱生游
二公間。一日公呼生診脉。生謂使者曰。往白公言。看
楞嚴經未了。及至。揖坐謂曰。老夫以君踈通不意。近
亦闒茸。聖人微言無出孔孟。所謂楞嚴何等語耶。生
[013-0426b]
曰。公未讀此經。何知不及孔孟。因袖中出其卷。公觀
之不覺終軸。大驚曰。方平知之不以告我。即命駕見
之。方平曰。譬如失物忽巳得之。但當喜其得。不必悔
其晚也統紀


王古



古。字敏仲。東都人。三槐𧙖之曾孫也。古甞游黃龍翠
巖。與晦堂楊岐輩同為禪侶。又悟彌陀淨土法門。乃
作直指淨土決疑集三卷。又撰法寶錄十卷。以藏經
諸函隨其次第為之目錄。而釋其因緣。凡佛會之先
後。華譯之異同。皆於是著之通考


李遵勗



遵勗。字用和。探索宗要有年。聞慈照所舉因緣。頓明
大法。述偈曰。參禪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直趣無
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照結而印之。仁宗天聖中遵
勗廣傳燈錄三十卷。帝賜名天聖廣燈錄。御製序。遵
勗讚佛詩云。仲尼推大聖。老氏稱古皇。天上及天下。
應更無比量傳灯


呂惠卿



惠卿。字吉甫。福建人。號鐵船居士。仕至參政。於法界
觀研味巳久。後看李長者華嚴合論。心地豁然。說偈
曰。欲見文殊久。馳心向五臺。誰知黃卷上。指出玅光
普灯。惠卿因戍邊暇日遊五臺。至中臺。忽雲霧四合
暴風雷雨聲振林壑。斯須有物狀如蒼虬半出雲霧
間。惠卿駭甚。及稍霽。見一童子體黑被髮。以蒲自足
[013-0426c]
纏至肩。袒右膊。手執梵。夾問惠卿曰。卿何見而駭如
此。曰夙有障緣。遇茲惡境。童子曰。卿何求而至此。曰
願見大士。童子曰欲見何為。曰甞覧華嚴。欲望大士
發啟解心。庶幾箋釋流行。童子曰。諸佛玅意。簡易明
白。先德註意可解。如十地品釋文不過數紙。今時註
近百卷。破碎大道。惠卿曰。童子敢呵前輩乎。童子咲
曰。卿謬矣。此間一草一木無非文殊。惠卿即頓首。拜
起之間。童子現大士形。跨獅子。隱隱雲中不見。惠卿
悔過。期再見童子。忽現童子於香几上呵曰。胡為住
相貪著之甚耶。惠卿曰。正欲世人咸見大士示化之
真容耳。乃命畵工圖之。頃刻不見華嚴感應傳


陳師道



師道。字無巳。號後山居士。彭城人。少刻苦好學。元祐
中蘇軾孫覺傳堯俞薦於朝。授徐州教授。元符三年
詔治泰陵。登封令婁异請因餘力修少林道場。成曰
面壁蘭社。師道為記。略曰。孔氏之門。顏閔冉皆無傳。
仲弓之後有荀卿。曾參之後有孟軻。端木賜之後有
莊休。而荀孟莊之後無聞焉。李氏之傳關尹。尹之傳
復無聞焉。釋自能仁二十八世而為達磨。又六世而
為曹谿。至於今又十有五世矣。而儒老子之徒欲校
源委。誤矣后山集


李覯



覯。字泰伯。盱江人。皇祐二年范文正公表薦之。就門
除一官。復充太學說書。未幾而卒。甞著潛書。力於排
[013-0427a]
佛。明教嵩公携輔教編謁之。覯方留意讀佛經。乃悵
然曰。吾輩議論尚未及一卷心經。佛道豈易知耶。其
門下士黃漢傑者。以書詰之。覯答之。略曰。民之欲善。
盖其天性。古之儒者用於世。必有以教道之。民之耳
目口鼻心智百骸皆有所主。其異端何暇及哉。後之
儒者用於世。則無以教道之。民之耳目口鼻心智百
骸皆無所主。舍浮屠何適哉瑩中文集


陳瓘



瓘。字瑩中。號了翁。又號華嚴居士。南劍州沙縣人。甞
為司諫。謚忠肅公。立朝骨鯁。有古人風烈。甞謁靈源
清禪師。執聞見以求解會。師曰。執解何宗。何日偶諧。
離却心意識而參。絕却聖凡路而學。然後可也。公乃
開悟。寄師偈曰。書堂兀坐萬機休。日暖風柔草木幽。
誰識二千年遠事。如今只在眼睛頭。宣和初奏議曰。
儒與釋跡異而道同。不善用者用其跡。如梁之用齋
戒。漢之求神仙是也。善用者用其心。如我宋祖宗是
也。用其迹則泥。泥則可得而攻。用其心則通。通則無
得而議也。用老子之無為而斯民休息。用釋氏之饒
益而天下莫與爭。老氏曰智者不言。釋氏曰止止勿
說。孔氏曰默而識之。此祖宗之所躬行。而非有言之
士所能議哉資監。公撰三千有門頌曰。不思議假非偏
假。此假本具一切法。真空不空非但空。圓中圓滿非
伹中。是故四門之初門。即是不可思議假。凡夫心具
即佛具。取著不圓則不具。惟一具字顯今宗。入此宗
[013-0427b]
者甚希有光教志。公甞曰。佛法之要不在文字。而亦不
離於文字。不在多讀。只金剛經一卷足矣。此經要處
只九箇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九字。華言只
一覺字耳。中庸誠字即此字也。此經於一切有名有
相有覺有見皆掃為虗妄。其所建立者獨此九字。其
字一。其物一。是一以貫之之一。非一二三四之一也。
是不誠無物之物。非萬物散殊之物也。年過五十宜
當留意。勿復因循。此與日用事百不相妨。獨在心不
忘耳。但日讀一遍。讀之千遍。其旨自明。早知則早得
力也文憲通考


劉安世



安世。字器之。大名人。號元城。元祐中為中書舍人。甞
曰。孔子佛氏之言相為終始。孔子之言毋意毋必毋
固無我。佛之言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其言第若
出一人。但孔子以三綱五常為道。故色色空空之說
微開其端。令人自得耳。孔子之心佛心也。假若天下
無三綱五常則禍亂又作。人無噍類矣。豈佛之心乎。
故儒釋道其心皆一。門庭施設不同耳。又曰。古今大
儒著論毀佛法者。盖有說也。且彼尾重則此首輕。今
為儒佛弟子者。各主其教。猶鼎足也。令一足失。可乎。
則鼎必覆矣。彼世之小儒不知此理。見前輩或毀佛
教。亦從而詆之。以謂佛法皆無足取。非也。士大夫多
以禪為戲。此事乃佛究竟之法。豈可戲而為一笑之
資乎。此亦宜戒。所謂禪之一字。於六經中亦有此理。
[013-0427c]
佛易其名。達磨西來。此話大行。佛法到今果弊矣。只
認色相。若渠不來。佛法之滅久矣。又上根聰悟多喜
其說。故其說流通。某之南遷。雖平日於吾儒及老先
生得力。然亦不可謂於此事不得力。世事有大於生
死者乎。此事獨一味理會生死有箇見處。則貴賤禍
福輕矣。老先生極通曉。但不言耳。又曰。溫公著論詆
釋氏云。其玅不能出吾書。其誕吾不信也。某問如何
是玅。曰無我。千經萬論只辨一箇我字。又問。如何是
誕。曰其言天堂地獄不足信。曰佛之設此。俾人易惡
向善耳。且鄒衍謂天地之外如神州赤縣者八九。莊
子言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凡人耳目所不及。安
知其無。公曰。吾欲扶教耳鳴道集


查道



道。字湛然。徙居海陵。性至孝。鑿氷求鯉以養母。以文
行稱於時。擢賢良。仕至待制。守襄州日。聰禪師住石
門請道為撰僧堂記。略曰。自佛法廣被。達磨西來。具
信根者求證本源。衣不禦寒食不充腹。及正法漸漓。
人法替怠。百丈禪師乃營棟宇以安老病。邇來禪剎
競構宏壯。少年初學恣臥其間。殊不知化緣者勞形
苦骨。施財者徼福懺罪。明因果者如臥銕床。若當冤
敵。自非朝夕密密增長聖胎。其次親善知識者志求
解脫。可以暫容其形。龍神攸護。其或心汩盖纏。身利
溫㬉。不察無明。不知命縮。惟記語言。自謂究竟。紀盡
遷謝。墮彼惡趣。文夫猛利得不動心者哉。
[013-0428a]


黃庭堅



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謫涪州別駕。因號涪翁。後
謫黔州。寓開元寺。寺有摩圍泉。又號摩圍老人。元祐
中為太史。甞參黃龍心禪師求入道捷徑。師曰。只如
仲尼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太史尋常
如何理論。公擬對。師云不是不是。公迷悶不巳。一日
侍師山行。桂花盛開。師云聞桂花香麼。公曰聞。師曰
吾無隱乎爾。公遂有省。因訪黃龍死心新禪師。新問
云。死必死。學士死。彼此燒作灰堆。向什麼處相見。公
無語。新云。晦堂處參得底用未著在。後謫黔南。忽有
省。乃云。尋常被天下老和尚謾却多少。唯有死心道
人不肯。可謂真實相為。公在黔。止酒絕慾。讀大藏經
三年。常曰。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此之八風於四威儀
中未甞相離。雖古之元聖大智。有立於八風之外者
乎。非學道不知也。公有發願文。略曰。我從昔來。因癡
有愛。飲酒食肉。增長愛渴。入邪見林。不得解脫。今者
對佛。發大誓願。願從今日。盡未來世。不復淫欲。願從
今日。盡未來世。不復飲酒。願從今日。盡未來世。不復
食肉。願我以此。盡未來際。忍事誓願。根塵清淨。具足
十忍。不由他教。入一切智。隨順如來。於無盡眾生界
中現作佛事。十方洞徹。萬德莊嚴。於剎剎塵塵為我
求證。開我迷雲。稽首如空。等一痛切。公與胡少汲書
曰。公道學頗得力。治病之方當深求禪悅。照破生死
之根。則憂患淫怒無處安脚。疾既無根。枝葉不能為
[013-0428b]
害。投子聰師.海會演師道行高重。不愧古人。皆可親
近。若從文章之士。學妄言綺語。只增無明種子也。撰
荊南承天院記。略曰。儒者論一佛寺之費。盖中民百
家之產。實生民糓帛之蠧。雖予亦謂之然也。然天下
之善人少而惡人多。王者之刑賞以治其外。佛者之
禍福以治其內。則於世教豈小補哉。而儒者甞欲合
而軋之。是何理也。吉州慈恩寺仁壽塔記。略曰。隋文
皇帝方隱約時。有異人以舍利一掬遺之曰。以此福
蒼生。因忽不見。後周失御。隋文受命。仁壽改元。詔分
舍利三十。置浮圖於天下高爽之地。皆發光現瑞。二
年又以所餘舍利五十有三。分置五十三州。皆選有
德行僧調護。至其州卜吉地為浮圖。吉州發蒙寺其
一也傳灯并本集


晁說之



說之。字以道。濟北人。自號景遷。官至待制。甞撰仁王
般若經序。明智法師碑論。監明州鹽場日。常往南湖
訪明智。聞三千境觀之說。欣然願學。通其旨。晚年日
誦法華。自號天台教僧統紀。又從事禪學。故山谷有念
公坐癯禪。守心如縛虎之句。說之甞答趙子和書。略
曰。我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憫此眾生。乃同一願
力。於無量無邊法門之外建立此法門。釋迦賓之也。
彌陀主之也。釋迦生之也。彌陀家之也。釋迦於病藥
之也。彌陀使之終身不死也。釋迦之土猶逆旅也。彌
陀之土猶鄉間也。自西竺以望安樂國。與震旦之望
[013-0428c]
安樂國一也。


胡安國



安國。字康侯。謚文定。紹聖中對䇿。詞幾萬言。哲宗親
擢為第三。除太學錄。建炎中除徽猷閣待制。後以寶
文閣學士致仕。晚號草庵。久依上封才禪師。得言外
之旨。禪人舉斬猫兒話問公。公以偈答曰。手握乾坤
殺活機。縱橫施設在臨時。滿堂兔馬非龍象。大用堂
堂總不知。又寄上封有曰。祝融峰似杜城天。萬古江
山在目前。須信死心元不死。夜來秋月又同圓普灯


張商英



商英。字天覺。號無盡居士。童兒日記萬言。趙抃薦之。
召赴闕。袖草茆憂國書以進徽宗。大觀四年六月以
公入相。時久旱。是夕大雨。御書商霖二字賜之。初因
入僧寺見藏經嚴整。怫然曰。吾孔聖之教不如胡人
之書耶。夜坐長思憑紙閣筆。妻向氏曰。何不睡去。公
曰。吾正此著無佛論。向氏曰。既言無佛。何論之有。當
著有佛論可耳。公默而止。後詣同列。見佛龕前維摩
經。信手開視。有云。此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倐然會
心。因借歸細讀。向氏曰。讀此經始可著無佛論。公由
是深信佛道。初謁東林總禪師。遂蒙印可。公漕江西
見兜率悅禪師。相與夜談及宗門事。公曰。比看傳燈
尊宿機緣。惟疑德山托缽話。悅曰。若疑此話。其餘則
是心思意解。何曾至大安樂境界。公憤然。就榻屢起。
夜將五皷。不覺踢翻溺器。忽大有省發。即叩悅門謂
[013-0429a]
悅曰。巳捉得賊了也。悅曰贓在何處。公擬議。悅曰都
運且寢。翼旦。公乃述偈曰。皷寂鐘沉托鉢回。岩頭一
拶語如雷。果然只得三年活。莫是遭他授記來。公著
護法論。首云。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以仁義忠信
為道耶。則孔子固有仁義忠信矣。以長生久視為道
耶。則曰夕死可矣。是果求聞何道哉。豈非大覺慈尊
識心見性無上菩提之道也。不然則列子何以謂孔
子曰。丘聞西方有大聖人。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
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列子學孔子者也。
而遽述此說。信不誣矣。孔子聖人也。尚尊其道。而今
之學孔子者。未讀百千卷之書。先以排佛為急務者。
何也。


徐俯



俯。字師川。懷奇負氣。七歲能詩。為其舅黃山谷所知。
甞扣問靈源清禪師禪道。師答以書。略曰。古之達人
所以鑒世間如影響。了聖道如蘧廬者。無他。自徹心
源而巳云云。俯靖康初為尚書員外郎。與朝士同志
者掛鉢於天寧之擇木堂。力參圓悟。悟亦喜其見地
超邁。一日至書記寮指悟頂相曰。這老漢脚根猶未
點地在。悟[白-日+田/廾*頁]面曰。罋裡何曾走却鱉。俯曰且喜老漢
脚根點地。悟曰莫謗他好普灯。俯䟦護法論曰。無盡居
士護法之心可謂至矣。於三教中皆有勸戒。然苦口
者是良藥。逆耳者是忠言。其實指敺陽修之過者。余
知無他。亦罰一誡百之謂也。覧者宜悉焉。
[013-0429b]


蔣之奇



之奇。字頴叔。仁宗朝舉賢良方正科。試六論。官至翰
林學士同知樞密院事。甞作楞伽經序。略曰。之奇甞
苦楞伽經難讀。又難得善本。太子太保致政張公施
此經。而眉山蘇子瞻為書而刻之板。以為金山常住。
金山長老佛印大師了元持以見寄。之奇為之言曰。
佛之所說經總十二部。而其多至於五千卷。方其正
法流通之時。人有聞半偈得一句而悟入者。盖不可
為量數。至於像法末法之後。去聖既遠。人始溺於文
字。有入海筭沙之困。於一真體乃慢不省解。於是有
祖師出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以為教外別傳。於動
容發語之頃。而上根利器之人巳目擊而得之矣。之
奇過南都謁張公。親聞公說自三司使翰林學士出
守滁州。一日入瑯玡僧舍見一經函。發而視之。廼楞
伽經也。恍然覺其前生之所書。筆畫宛然。自以為宿
習之緣矣。人之以是一真不滅之性。而生死去來於
天地之間。其為世數。雖折天下之草木以為籌筯不
能筭之矣。然以淪於死生。神識疲耗不能復記。惟圓
明不昧之人知焉。有如張公以高文大冊再中制舉。
登侍從。秉鈞軸。出入朝廷逾四十年。風烈事業。播人
耳目。則其前身當為大善知識無足疑者。其能記憶
前世之事。豈不謂信然哉。


郭祥正



祥正。字功甫。官至殿中丞。所居有醉吟庵。功甫自當
[013-0429c]
塗絕江謁舒州白雲端禪師。師問曰牛淳乎。功甫曰
淳矣。師叱之。功甫拱手而立。師曰淳乎淳乎。南泉.大
溈無異此也。乃贈偈曰。牛來山中。水足草足。牛出山
去。東觸西觸。一日到黃梅東山請演禪師說法。乃於
法座前拈香云。此一瓣香爇向爐中。為光明雲遍滿
法界。供養我堂頭師兄禪師。伏願於此雲中方廣座
上。擘開面門放出先師頂相與諸人描貌。何以如此。
白雲岩畔舊相逢。昨日今朝事不同。夜靜水寒魚不
飡。一爐香散白蓮風資監并統紀


秦觀



觀。字少游。號太虗公。高郵人。元祐初東坡以賢良方
正薦於朝。除太學博士。官至國子編修。東坡又甞薦
於安石王公。安石曰。君奇秦君。口之而不置。我得其
文。手之而不釋。觀門世事佛。聞端獅子道風。一日端
至高郵。觀請就廣慧寺升座。端以手自指云。天上無
雙月。人間只一僧。一堂風冷淡。千古意分明。觀肯之
僧傳。有五百羅漢圖記。寶林.龍井等記文具淮海集


林逋



逋。字君復。梅聖俞為逋撰詩序。略曰。天聖中。聞寧海
西湖之上有林君。嶄嶄有聲。若高峰瀑泉。望之可愛。
即之逾清。挹之甘潔而不厭也。君咸平景德間會天
子修封禪。未及詔聘。終老不及施用於時。及其歿矣。
謚曰和靖先生。甞作詩送慈雲懺主。謁金陵王安石
曰。高牙熊軾隱鈴齋。棠樹陰濃長綠苔。丞相望尊賓
[013-0430a]
謁少。清言應待道人來。天竺孱顏暫掩扉。講香浮穗
上行衣。白𤠔聲裡生公石。莫遣移文怨晚歸。酬天竺
慈雲大師詩曰。林表飛來色。猶慙久卜隣。㳂回一水
路。夢想五天人。謝絕空園草。沉冥滿几塵。暮雲如有
得。寧謝寄聲頻本集


尹洙



洙。字師魯。深於春秋。慶曆初遷起居舍人。貶均州監
稅而卒。其孫尹和靖也。初師魯疾革。而范資政命朱
炎夜往候之。師魯謂炎曰。吾死生如何。炎曰脈不可
也。師魯曰。吾亦自知。因說素學佛於法昭禪師。吾今
資此也。及其夕三鼓。屏人隱几而終。其神不亂輔教編


包拯



拯。字希仁。慶曆中為御史中丞。後拜樞密。謚孝肅。天
性嚴厲。未甞有笑容。人謂包公笑比黃河清。公為京
兆尹。民有自陳以白金百兩寄我者亡矣。今還其家。
其子不受。望公召其子還之。公嘆異。即召其子語之。
其子辭曰。先父存日無白金私寄他室。二人相讓久
之。公乃以金付在城寺院。修冥福以薦幽爽本傳


江公望



公望。字民表。釣臺人。徽宗朝除左司諫。蔬食清修。述
菩提文.念佛方便文以勸道俗。有子早亡。託夢舅氏
曰。為稟吾父。乞就天寧寺看寶積經。庶歸生善處。吾
父修行功業巳成。冥府有金字碑云。嚴州江公望身
居言責。志慕苦空。躬事熏修。心無愛染。動靜不忘。於
[013-0430b]
佛法言談罔失於宗風。名預脫於幽關。身必歸於淨
土。宣和末知廣德軍。一旦無病面西而化。公望甞曰。
利根之人。念念不生。心心無所。六根杳寂。諸識消落。
法法全真。門門絕待。瞥爾遂成真如實觀。初機後學
唯除賓客寒溫時。大小便利時。可暫停念。如或未免
葷茹。睡臥未至昏瞑。乃至營辦家事。種種作務。自不
用舍。亦自不相妨礙。心口念念聲聲稱誦聖號。更有
甚邪思惡慮敢萌於心。自然純一無雜。若能都攝六
根淨念相繼。不過旬月便成三昧。所謂是心作佛。是
心是佛。上根大器一念直超。平展之流善觀方便。


楊時



時。字中立。號龜山先生。明道門人。學有本源。為一世
儒宗。徽宗朝為國子祭酒。甞曰。微生高乞醯以與人。
孔子不以為直。維摩經云。直心是大道場。儒佛至此
實無二理。又曰。圓覺經云。作止任滅是四病。作即助
長。止即不芸。任滅即無事鳴道集。時與東林總禪師友
善。謂師曰。禪學雖高。却於儒學未有所得。師曰。儒學
緊要處也記得些子。且道君子無入而不自得。得個
甚麼。時默然。師又與時言十識。第八庵摩羅識。此言
白淨無垢。第九阿賴耶識。此言善惡種子。白淨無垢
即孟子之言性善。性善則可謂探其本也。言善惡混。
乃於善惡未萌處資監。時又問曰。孟子道性善是否。師
曰是。時又問性何以善言。師曰。本然之性不與惡對。
後朱子謂總老此語却是西山讀書記
[013-0430c]


游酢



酢。字定夫。與楊時同學於伊川之門。徽宗朝除監察
御史。甞謁開福寧禪師乞指心要。師曰。道不在說與
示也。說示者方便耳。須用就已知歸。外求有相佛。與
汝不相似也。酢默然。後致書於師曰。儒者執父子君
臣夫婦兄弟朋友各盡其分。罔有不合道者。釋氏謂
世間虗幻。要人反常反道。旨殊用異。而聲可入心可
通哉。師答曰。人溺情塵愛網。晝思夜度無一息之停。
須力與之決。願收其心之放。死生乃可出。若只括其
同異。盡分於父子數者之間。我習內熏。愛緣外染。於
道何能造合。能反厥常則心自通。道自合。不然。難以
口舌爭也資監


韓駒



駒。字子蒼。政和初除正字終徽猷閣待制。江西詩派
之一也。甞問道於草堂清禪師。致書云。近閱傳燈。言
通意料。頗合於心。但世緣萬緒。情習千端。未易消釋。
須有切要明心處。毋悋指教。清答云。欲究此事。善惡
二途皆勿萌於心。能障人智眼。文字亦不必多看。塞
自悟之門。子蒼得此指導。乃述意云。鐘鼎山林無二
致。閒中意趣靜中身。都將聞見歸虗照。養性存心不
問人。


呂正已



正已。顯謨閣學士。參長蘆且庵仁禪師。甞問師曰。衣
裏藏珠是甚麼人。師起抖擻曰一物也無。正已唯唯。
[013-0431a]
師贈偈曰。君今親切到長蘆。抖擻衣衫一物無。此去
逢人如有問。伹言風急浪花麤。正已投機偈云。針芥
相投夙有緣。千年孤立雪庭寒。禪人若問前程事。萬
里長安到不難。師可之資監


佛法金湯編卷第十三天台如惺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