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161 佛法金湯編-明-心泰 (master)



佛法金湯編卷第六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東魏



都洛陽。徙鄴。帝諱善見。謚孝靜。一主。十六年。


西魏


[006-0392c]


都長安。起文帝乙卯。盡恭帝丙子。凡三主。二十一
年。


文帝



帝諱寶炬。孝文之孫。京兆王愉之子。大統元年勑沙
門道臻為沙門大統。是年造般若寺。帝每運慈悲。常
行信捨。口誦法華。身持淨戒。起七覺殿為四禪室辨正


北齊



都鄴。起文宣帝庚午。盡幼主丁酉。凡六主。二十八
年。


文宣



帝諱洋。字子進。高姓。歡第二子。文襄母弟。天保元年
詔高僧法常入內講涅槃經。拜為國師國師始此。二年詔
僧稠入內敬受禪道。因從受菩薩戒法。稠留禁中四
十餘日。勑於鄴城建雲門寺以居之。又詔置昭玄十
統。以沙門法上為大統。置令史員五十餘人。所部僧
尼四百餘萬。咸稟風教。帝築壇具禮。尊為國師。布髮
於地。令上統踐之升座。后妃重臣皆受菩薩戒。六年
初梁武下勑捨道。道士陸修靜不勝其憤遂奔魏。及
文宣受東魏禪。尤崇佛教。靜忌之。請與釋子角法。靜
呪諸沙門衣鉢皆飛。宮殿梁柱皆震。靜乃誇曰。沙門
現一我當現二。今薄示微術。沙門退屈。帝顧謂大統
法上曰佛門豈無人哉。法上令末座曇顯挫之。顯以
稠禪師衣鉢置地。使呪不動。又以衣缽置梁上。亦不
[006-0393a]
動。靜等相顧失色。顯又翹一足而立曰。吾巳現一。卿
可現二。靜亦無對。群臣皆抃躍。詔曰。法門不二。真宗
在一。求之正路。寂泊為本。祭酒道者。麴蘖是味。清虗
焉在。胊脯斯甘。慈悲永隔。上異仁祠。下乖祭典。宜皆
禁絕。不復尊事高僧傳。七年帝以內藏梵經未譯。命三
藏那連耶舍於天平寺翻譯。帝躬禮梵文。謂群臣曰。
此三寶鴻基。禮宜偏敬。十年帝幸遼陽甘露寺。禪居
深觀。勑非軍國大事不得聞統記


武成



帝諱湛。歡第九子。改元太寧。以三臺宮為大興聖寺。
詔略曰。朕嗣膺寶祚。永為家祉。仰祗先志。尚竦玄門。
可以三臺宮為大興聖寺。河清二年詔慧藏法師於
太極殿講華嚴經。是年帝築壇於內。禮請上法師授
戒。布髮於地令上師踐而升座。復剏報德寺。勑師主
之。帝篤敬佛乘。創營寶塔。脫珍御服並入檀財。轉大
品經月盈數會。層臺別觀皆建伽藍。璧玉珠璣咸充
供具釋監.弘明集


後主



帝諱緯。字仁綱。武成長子。改元天統。隆化元年詔修
鄴都白馬寺佛圖澄所造塔。得舍利三顆。盛以寶瓶。
廣武王邕置水晶鉢行道祈請。舍利忽浮水面統記


顏之推



之推。武平中為黃門郎。仕至光祿大夫。舉家蔬食深
信佛教。有顏氏家訓行于世。其歸心篇曰。神仙之事
[006-0393b]
有金玉之費。頗為虗放。縱使得仙。終當有死。不能出
世。不勸汝曹學之。佛家三世之事信而有徵。家素歸
心。勿輕慢也。其間妙旨具於經論。不復於此贊述。但
懼汝曹猶未牢固。略重勸誘耳。其戒殺訓曰。儒家君
子。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高柴曾
晳未知內教皆能不殺。此皆仁者自然用心也。含生
之類莫不愛命。去殺之事必勉行之。原夫四塵五陰
剖析形有。六舟三駕運載群生。萬行俱空千門入善。
辨才智慧豈徒七經百氏之愽哉。明非堯舜周孔老
莊之所及也。內外兩教本為一體。漸極為異深淺不
同。內典初門設五種之禁。與外書五常符同。仁者不
殺之禁。義者不盜之禁。禮者不邪之禁。智者不酒之
禁。信者不妄之禁。歸周孔而背釋宗。何其迷也顏氏家訓


杜弼



弼。字輔玄。中山曲陽人。幼聰敏。家貧無書。寄郡學受
業。長於筆札。為時輩所推。魏孝明帝孝昌初除大學
博士。遷光州曲城令。為政清靜。入北齊。為神武高歡
奉使西魏。魏帝見之九龍殿曰。卿精學。聊有所問。經
中佛性法性為同為異。弼曰止是一理。又問曰。說者
妄皆言法性寬佛性狹如何。弼曰。在寬成寬。在狹成
狹。若論性體非狹非寬。帝曰。既言成寬成狹。何得非
狹非寬。弼曰。若言是寬則不能為狹。若定是狹亦不
能為寬。以非寬非狹故能寬能狹。所成雖異能成恒
一。帝稱善北史.本傳
[006-0393c]


陸法和



法和。隱居江陵百里洲。衣食居處一與戒行沙門同。
及侯景遣將任約擊湘東王於江陵。法和乃詣湘東
乞征。約召諸蠻弟子八百人在江津。湘東王遣胡僧
祐領千餘人同行。法和役神祠陰兵擊敗之。又甞至
襄陽城北大樹下。畫地方二尺。令弟子掘之。得一龜
長尺半。以杖扣之曰。汝欲出不能。巳數百歲。不逢我
者豈見天日乎。為授三歸戒。龜乃入草。梁元帝即湘東王
以法和為都督郢州剌史。封江乘縣公。甞大聚兵艦
欲襲襄陽入武關。元帝慮其為亂。使止之。法和曰。法
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釋梵天王坐處。豈規王位耶。
但於空手佛所與主上有香火因緣。見王應有報至。
故救援耳。法和初於百里洲造壽王寺。既架佛殿更
截梁柱曰。後四十許年佛法當遭雷雹。此寺幽僻可
以免難。及魏平荊州。宮室焚盡。總管欲拆壽王佛殿。
嫌其材短乃停。後周武滅佛法。此寺隔在陳境。故不
及難。天保六年春。清江王嶽進軍臨江。法和舉州入
北齊。文宣帝以法和為大都督十州諸軍事太尉公。
詣闕通名不稱官爵。但云荊山居士。文宣賜法和錢
百萬。物萬段。甲第一區。田一百頃。奴婢二百人。法和
所得奴婢盡免之曰。各隨緣。去錢帛散施。一時便盡。
所賜宅營佛寺。自居一傍。與凡人無異。一旦無疾而
告弟子死期至。時燒香禮拜坐繩床而終。文宣開棺
視之。空棺而巳北史
[006-0394a]


魏收



收。字伯起。鉅鹿人。河清中拜右僕射。撰魏書佛老志。
略曰。生生之類。三世神識常不滅也。凡為善惡必有
報應。漸積勝業陶冶粗鄙。經無數形澡鍊神明。乃至
無生而得佛道。其始脩心則依佛法僧。謂之三歸。若
君子之三畏也。又有五戒。去殺盜婬妄言飲酒。大意
與仁義禮智信同。又說六道受生。六度進行。及佛身
真應不生不滅。舍利塔廟教法流廣之義。最為深密
佛老志


後周



都長安。起閔帝丁丑。盡靜帝庚子。凡五主。二十四
年。  宇文泰。字黑獺。代郡武川人。相西魏為大
師。甞供百法師尋討經論講摩訶衍。命沙門曇顯
依大乘經撰菩薩藏眾經要內典錄。泰造追遠.陟屺.
大乘.魏國.安定.中興.天寶.壽山.梵雲.大福田等寺。
度僧一千辨正錄。泰追謚文帝。


閔帝



帝諱覺。字陀羅尼。文帝第三子。受西魏禪。元年勑僧
實禪師為周國三藏。詔以舍利藏蒲州常念寺。舍利
光明自瓶而出。乃建浮圖以表祥異。帝獵於檀山。遙
指山上問群臣有所見乎。掌書記盧光獨曰見一沙
門。帝曰是矣。即解圍而還。乃令光於見處造浮圖。掘
基一丈。得錫杖瓦鉢統紀


明帝


[006-0394b]


帝。諱毓。小名統萬突。文帝長子。改元武成。帝建寺詔
略曰。孝感通神。瞻天罔極。莫不布金而構祗桓。流銀
而成寶殿。方知鹿苑可期。鶴林無遠。可令太師晉國
公總監大陟岵.陟屺二寺弘明集。帝為先皇織盧舍那
像并二菩薩。各高二丈六尺。檀像十二軀。及金剛獅
子等辨正錄


武帝



帝諱邕。字禰羅突。文帝弟四子。保定三年詔曰。歲在
昭陽三陽春孟。龍集天井龍集者。東方蒼龍為歲首也。天井。歲在申。當令所司
奉造一切經藏。始乎生滅之教。訖於泥洹之說統記。建
德元年詔禪師僧瑋至京。親稟戒誨。勑后妃公卿咸
受十善。勑住京城天保寺。帝奉佛。造寺建塔度僧。寫
經千餘部。後為道士張賓之惑。遂有毀教之詔方志


宣帝



帝諱斌。字乾伯。武帝長子。大成元年先是沙門道林
以學業進見。與武帝議論二十日。酬酢七十番。武帝
不能屈。遂許以復教。會武帝殂。至是道林中請尤力。
帝許之。遂下詔曰。先帝惑於異論。以釋道為無益。故
廢而不行。然大教所繫。詎宜罷黜。於是興復二教統紀


靖帝



帝諱衍。後改名闡。宣帝長子。大象元年詔天下復釋
道二教。復立佛像。丞相楊堅與陟[阿-可+古]寺僧智藏.靈幹
等再落髮。度僧二百二十人統紀



[006-0394c]


都長安。起高祖辛丑。盡恭帝丁丑。凡三主。三十七
年。


高祖



帝諱堅。姓楊。弘農華陰人。漢太尉震十四代孫。初有
神尼曰智仙。來自河東。謂皇妣曰。此兒甚異。不可於
俗間處之。尼躬自撫養。及長謂帝曰。像教將滅。一切
鬼神皆西向。汝後當大貴。佛法暫廢。賴汝而興。及周
武廢教。尼隱帝家。未幾而逝。至是為天子。大興佛法
隋紀。開皇元年三月詔於五岳之下各置僧寺一所三寶
。二年沙門曇延謁見。勸帝興復佛法。乃下詔曰。周

朝廢寺咸與修營。境內之人任聽出家。仍令計口出
錢建立經像。由是民間佛經多於六藝之籍通鑑。三年
詔以京城形勝之地安置伽藍。有僧行處皆許立寺
辨正錄。四年帝勑律師靈藏曰。弟子是俗人天子。律師
是道人天子。有欲離俗者任師度之。由是度僧至數
萬。帝大悅曰。律師化人為善。弟子禁人為惡。意則一
本傳。五年勑曰。佛以正法付囑國王。朕是人尊。受佛
付囑。自今以後每月常請二七僧於大興善寺讀一
切經文釋監。十三年十二月八日大隋皇帝佛弟子楊
堅敬白十方三寶。周代亂常。侮滅聖跡。塔寺毀廢。經
像淪亡。致愚者無以導昏迷。智者無以尋聖靈。朕往
籍三寶因緣。今膺昌運。作民父母思拯黎元。其廢像
遺經悉令雕撰。周室毀像殘經慢僧破寺。如此重罪
悉為懺悔開皇紀。仁壽元年六月初帝微時遇梵僧。以
[006-0395a]
舍利一裹授之曰。檀越他日為普天慈父。此大覺遺
靈與汝供養。及帝即位甞與法師曇遷置舍利掌中
數之。或少或多不定。遷曰。諸佛法身過於數量。非世
所測。帝始作七寶箱貯之。至是忽憶其事。於是以岐.
雍.泰.華.嵩.衡等三十州各建舍利塔。詔曰。仰惟正覺。
大慈大悲。救護眾生。津梁庶品。歸依三寶。重興聖教。
思與四海共修福業。永作善因同登妙果。其以沙門
三十人諳解法相堪宣道者。各將侍者二人散官一
人。薰陸香百二十斤。分送舍利往三十州建塔。期以
十月十五日午時同入塔。後三十州表奏皆有瑞應。
二年正月復勑秦.陜.恒.杭等五十三州建塔。期以四
月八日午時同入塔。並如前式。各有感驗弘明集王邵記。帝
在位二十四年。造寺建塔寫藏經。造金銀檀佛像。度
僧設會。不可稱計釋教錄


煬帝



帝諱廣。高祖第二子。開皇元年為晉王總鎮揚州。時
天台顗禪師憩錫廬山。十一年。王迎師至鎮。為設千
僧會。師授王以菩薩戒品。因謂王曰。大王紆遵聖禁。
宜名總持。王曰。大師傳佛法燈。宜稱智者。久之復還
廬山。十五年。師於天台石城而寂焉。王於乙丑即位。
改元大業。建寺造像設會度僧各若干智者傳


薛道衡



道衡。字玄卿。河東汾陰人。高祖受禪。除內史舍人。煬
帝嗣位。轉潘州剌史。開皇十一年曇延亡。文帝輟朝。
[006-0395b]
勑王公巳下往臨道衡。為祭文。略曰。聖皇啟運。像教
再興。卓爾緇衣鬱為稱首。屈宸極之重。申師資之儀。
三寶由之弘護。二諦藉以宣揚。以誘人為善之德。為
助國行仁之方。足以追踪澄什超邁安遠。豈謂法柱
忽傾。慈舟遽覆。匪直悲躔四眾。固亦酸感一人辨正錄


李士謙



士謙。字士約。趙郡人。髫齓失父。事母以孝聞。伯父瑒
每稱之曰。此兒吾家之顏子也。年十二。魏廣平王贊
辟開府參軍。事隋有天下。畢志不仕。未甞飲酒食肉。
口無殺害之言。善談玄理。甞有一客在座。不信佛家
報應之說。士謙諭之曰。積善餘慶。積惡餘殃。高門待
封。掃墓望喪。豈非休咎之應耶。佛經曰。轉輪五道。無
復窮巳。此則賈誼所言千變萬化未始有極。忽然為
人之謂也。佛道未東而賢者巳知其然矣。至若鯀為
奴來切。三足鱉。杜宇為鶗鴂。褒君為龍。牛哀為虎。君子為
鵠。小人為𤠔。彭生為豕。如意為犬。黃母為[元/?]。宣武為
鱉。鄧艾為牛。徐伯為魚。鈴下為烏。書生為蛇。羊祐前
身李氏之子。此非佛家變受異形之謂耶。客曰。邢子
才云。豈有松栢後身化為樗櫟。僕以為然。士謙曰。此
不類之談也。變化皆由心造。木豈有心乎。客又問三
教優劣。士謙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客亦不能
難而止隋書


費長房



長房。成都人。先為沙門。周武沙汰反俗。隋興。入預譯
[006-0395c]
經。開皇十七年為翻經學士。進開皇三寶錄十五卷
弘明集


王通



通。字仲淹。洛陽龍門人。大業十三年有疾。聞煬帝被
害。泫然而興曰。生民厭亂久矣。其或者將啟堯舜之
運。吾不與焉命也。通卒於家。門人謚曰文中子。弟子
薛收等編集其言。名中說。其周公篇曰。詩書盛而秦
世滅。非仲尼之罪也。虗玄長而晉室亂。非老莊之罪
也。齋戒修而梁國亡。非釋迦之罪也。或問佛。文中子
曰。聖人也。其教何如。曰西方之教也。中國則泥。文中
子讀讜議曰。二教於是乎一矣。或問長生神仙之道。
文中子曰。仁義不修。孝弟不立。奚為長生文中子。文中
子之弟名績。著書。號東臯子。


辛彥之



彥之。狄道人。博涉經史。與牛弘同志好學。後入關。遂
家京兆。周文帝見而器之。拜中書侍郎。隋高祖受禪。
除太常少卿。為潞州剌史。建浮屠十五層。州人張元
暴卒復甦云。神遊天上。見一堂極崇麗。天人曰。辛剌
史有大功德。作此堂以待之隋書


揚素



素。字處道。奇䇿高文。為一時之傑。累官上柱國。封越
國公。尊重佛法。造光明寺。又於華嶽造思覺寺。素甞
行道觀。見壁間畵像。問道士曰此何圖也。道士曰老
子化胡成佛圖。素曰。承聞老子化胡。胡人不受。老子
[006-0396a]
變身作佛。胡人方受。是則佛能化胡。道不能化。何言
老子化胡乎。老子安用化胡為佛。何不化胡為道。道
流不能對統紀


佛法金湯編卷第六天台釋如惺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