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異禪師廣錄卷第三十二
住博山法孫 弘瀚 彚編
首座法孫 弘裕 同集
序二
重刻圓覺經序
夫緣生無性。生佛之迹本虗。無性緣生。聖凡之形宛
爾。隨業感而報分優劣。逐境浪而識變精粗。如來大
光明藏。是眾生淨覺之本源。眾生最清淨心。是諸佛
[032-0365c]
本起之因地。當知無明無體。皆是空花。實際非塵。妄
念輪轉。究竟圓滿。體常寂以遍十方。平等道成。心恒
通而含剎土。不妨以幻修幻。肯信居塵出塵。開總持
之門。絕去來之相。登涅槃之岸。忘得失之心。虗空何
更生花。真金不重為鑛。貪欲斷而生死斷。愛渴除而
理障除。非植二乘。頓超五性。無取無證。眼不自是眼。
非智非愚。心不自生心。植眾德本。成就道源。悟圓覺
以淨覺心。取靜行而澄行證。客塵永滅。妙體方週。聞
在剎那。悟通曠劫。二十五種輪觀。隨順繇人。百千萬
種法門。樞機在我。執四相而生顛倒。二妄相依。了六
情以契圓明。一心匪礙。作止任滅。仗知識以銷融。憍
慢愛憎。觀眾生而同體。期限成純淨之樂。懺悔斷結
習之根。悉備上機。頓圓種智。是為十二分經清淨眼
目。三千七百祖師密傳之要領也。茲因顧居士發心
重刊。使一切眾生。入文殊智海普賢行門。履圓覺妙
場。坐華嚴法界。激予序引。予不敢以宗乘中較其優
劣。大抵就斯經。旁通箇消息耳。
重刻蓮宗寶鑑序
優曇大師。徹證禪宗。專心淨土。自利早圓。悲臻未悟。
將念佛一門。集成十卷。顯諸佛轉未轉之機輪。闢眾
生信不信之障礙。其引據確。其總攝周。其設教融。其
指歸捷。可謂大有功于後學者也。慨末法我相自高。
邊見分執。貶淨土為小乘。指念佛為權行。甚者向人
涎唾下。覔尖新語句。蘊在八識田中。以為究竟極則。
[032-0366a]
及乎到頭。一毫無用。是之謂棄楚璧而寶燕石。反鑑
而索照也。其亦不辯甚矣。夫我釋迦文佛。不妄語者。
不異語者。彌陀經云。一心不亂。專持名號乃至七日。
即得往生。法華經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墖廟中。一稱
南無佛。皆共成佛道。此其披心瀝膽。徹底為人。此言
不信。誰為可信。此言可信。又何疑于淨土念佛之門
乎。要而言之。七日不亂。為何等心。入墖廟稱南無佛
之時。又何等心。能者得之。禪道如是而巳。若是真師
子兒。哮吼一聲。百獸腦裂。說淨土亦得。說禪亦得。說
淨土即禪。禪即淨土亦得。雙是亦得。雙非亦得。終日
念未甞念。終日生未甞生。終日無念不妨說念。終日
無生不妨說生。圓陀如摩尼珠。求其住足處。了不可
得。何禪何淨土。而乃二之。然雖如是。更有一句彌陀。
未曾道著。欲盡情吐露。柰舌根短也。噫。掣電之機。留
待哲者。
建州弘釋錄序
余作驅烏旹。甞遊閩中。知建州為理學淵藪。後閱傳
燈諸書。又知建州為禪學淵藪。每見建州僧。必詢其
鄉之先正。然往往不能對。因為悒悒久之。丁巳春。吾
弟永覺師。初棄儒入釋。從壽昌先師。學枯禪。因與道
其鄉之先正。甚悉皆。粹若珙璧。逸若鳳鸞。多余所未
及知者。余喜甚。指其胸曰。此是一部僧史記。師曰。吾
將志而傳之。無何先師沒。師來博山。同居者五載。余
間索其舊諾。師曰。俟識鼻孔後為之。後歸閩隱山。未
[032-0366b]
通消息。戊辰春。余自鼓山還博山。道經建州。師迎於
開元寺。余一見而識之曰。今可志建州僧也。師笑而
不答。余乃問曰。壽昌墖掃也未。師曰。掃即不廢。祇是
不許人知。余曰。汝偷掃去也。師曰。和尚又作麼生。余
曰。掃即不廢。祇是不曾動著。師曰。和尚似不曾掃。遂
相笑而別。至己巳冬。以書來博山。則建州僧志成。寄
以相示。且徵序焉。余閱其所集。凡分之為四科。首曰
達本。重明宗也。次曰顯化。彰[示*曷]應也。三曰崇德。錄眾
行也。四曰輔教。備金湯也。合之命名曰弘釋。崇法化
也。其識正。其論確。其採訪博。其分界嚴。非良史也耶。
昔者道宣。作僧史於唐。弗長於文。且不知有別傳之
事。齊達磨一宗。於枯寂之輩。識何闇也。贊寧作僧史
於宋。學富而才疎。且列黃蘗於感通。列嵓頭於遺身。
列永明於興福。至於雲門。僧中傑也。反舍之而弗列。
則其謬為尤甚。覺範繼贊而有述。高華秀朗。登作者
之壇。然止傳禪宗諸彥。可以稱全史乎。今師所志。雖
僅僅一州。而宣寧讓其雅當。覺範推其完備。逈然獨
出。前無作者。即此可以窺師之一班矣。矧千載之上。
藉師而傳之。千載之下。藉師而知之。是師之功。固在
千載之上下也。建州稱弘釋者。非師而誰歟。余故樂
觀厥成。不辭而為之序。抑又聞師撰述甚富。盡當殺
青以傳。若然。則天下後世。有大造焉。非獨一建州也。
余請。拭目以俟之。
送老父還鄉序
佛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得解。眾生以隨類說法。亦
以隨類得解。不肖憶出家時。順流抵石城。聞瓦官寺
有法華講席。心甚慕之。逢一親知。逼令歸去。時以權
語得脫。三月後。更逢一人。遽相謂曰。汝父有變。拱木
將成。不肖追念罔極。撫躃大慟。幾至殞絕。復省前法
華云。八子皆師玅光。又見淨藏淨眼。化父出家。此出
世之孝。非世孝可比。因矢志出家。如箭離絃。無返迴
勢矣。迄今三十餘載。未通鄉信。天啟四年五月。永豐
少尹汪君。知不肖同里來訪。不肖自出家時。諱其姓
氏。慮恐牽動世情。茂才楊淳之。汪君同行友也。詢叩
不巳。不肖偈示之曰。欲知家住處。陋巷世情幽。過水
知吾姓。尋城識故坵。旋身依社稷。開眼見春秋。舊日
閒遊慣。金雞墩上頭。初憶叔父或在。冀尚一見發彼
勝心。淳之持偈歸問。則先叔巳殂於不肖出家之次
年。而老父反康善無恙。前之親友。徒以謾語相詒耳。
老父一聞不肖住博山。不遠千里。操舟而來。時一見
面。恍如夢中。悲喜交集。意謂再生也。不肖王父以上。
皆未能望五。老父今七十有三。尚矍鑠善飯。以脩短
較之。豈非再生乎。何意垂老得奉慈顏。屬有天幸。非
思所及。因思彼親友。善說法要。即不肖導引師也。茲
因老父思歸。計不能終養。暌離之罪。擢髮莫數。敬述
生緣。以誌始末。云爾。
八關戒序
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巳。真是諸佛子。
[032-0367a]
此菩薩戒。非八關戒也。然戒有大小。體非異同。戒有
廣略。理無分析。戒有斷續。性絕開遮。自非利生大士。
不無犯于塵勞。有力行人。何難行于頃刻。躋緣生之
道岸。一日之齋。通累劫之津梁。一日之戒。謾言𤨏細。
具得全功。不論短長。頓同全戒。譬如飲海一滴。味同
全海。又如一滴投海。同海全波。須知。戒淺功深。因微
果徹。興聖人之方便。悲開詣實之權。標大士之指歸。
喜見從權之實。清山主撮其簡要。吳太史覈其攸同。
收圓行于一時。植殊因于永劫。不揀貴賤。勿論智愚。
但辦堅實心腸。定入華嚴藏海。
生生社戒殺放生序
語云。護生須是殺。殺盡始安居。此勇猛丈夫。決定志
也。良以。眾生恣無明窟。養爛壞身。祇解殺他。不知自
殺。五魔熾盛。六賊戕害。四蛇毒攻。二鼠交嚙。從劫至
劫。殺吾慧命。劫吾法財。可謂。大冤家大怨敵。而且親
之愛之。從而結之。殺一切眾生。噉其肉血。恣養四大。
一氣不來。盡成灰壤。因有限身。造無窮罪。根性陿劣。
迷極不返。三途報至。誰當代受。若能返炤。是大不然。
當披堅固鎧。仗金剛劒。斬魔賊于五蘊葢林中。逐蛇
鼠于無陰陽地上。廣法身之慈恕。起同體之大悲。見
一切眾生。如一子想。無彼我相。以無緣慈。化無相眾
生。此雲棲老人。深達法相也。湛上座興悲運慈。悉倣
雲棲軌則而桐之。諸上善人互相鼓導。生社繇此而
興。殺業繇此而斷。豈但戒殺。而且放生。豈但救眾生
[032-0367b]
命。實乃續諸佛慧命。廣一切眾生慧命也。何以故。以
同體故。其無功之功。無德之德。所謂以殺為生。吾不
得以筆舌名之也。
報恩品序
聞夫。苦海無邊。慈恩匪一。情想局于限量。識性迷于
無知。限量則灼有親疎。無知則妄分彼我。輪迴于生
死。三途之業報何窮。旅泊于人天。九有之昇沉不息。
改頭換面。多生父母結盜賊之冤。戴角披毛。歷劫宗
親償兒女之債。大師興慈悲念。說四難報之法施。長
者現衰邁年。誨一惡性之逆子。胸前而寢。膝上而遊。
真情普矣。男為慈父。女為悲母。親愛彌乎。以世界為
殿堂。以人民為根本。 國主之深恩莫報。以神通為
利樂。以度行為修因。諸佛之慈德無休。捨幻化財。植
人天福。身命頓超。棄有漏軀。絕堅固想。傳心為最。解
法義。而流通法義。還他三界智人。知深恩而報答深
恩。須是九濤居士。不辭饒舌。願入斯乘。
壽趙湛虗居士七袠序
曩予讀淨名經云。塵勞之儔。為如來種。又云。高原陸
地不生蓮花。卑濕污泥。乃生此花。則知佛法非專談
真如。獨說無生。以醉人於忘情泯識之鄉。使跛驢心
智。自困於灰稿也。葢佛示出家。以明真諦非有為。破
凡夫著家。使出三界二十五有之籠罩也。淨明示現
居家。以明世諦非無為。破二乘越俗。使不淪於斷空
寂滅之坑塹也。既曰示現。各有儀則。豈彼釋迦無能
[032-0367c]
逃位皇宮。淨名好事嗜痂毗耶耶。觀彼曼殊叩室。競
談不二之時。而維摩僅置一空牀。除諸他有。則此老
雖示有家。而風味澹然。宛爾一禿居士耳。佛則示居
華藏。法軌森嚴。不壞世間。而熾談實相。正顯真俗非
殊。淨穢何異。誰謂世法分疆裂界。徒與虗空畫痕爪
也。余初至董巖時。即與趙湛虗公。為法喜交。公之翁
號豫齋居士。高才碩德。為建谿第一流人物。且深通
佛法。以楞嚴為室廬。以宗乘作茶飯。故公篤信斯道。
於此二法亦具有昌獨之好。且世世佩為庭訓。冀子
若孫輩。咸方舟並駕。遊於法海覺苑也。道貌和衷。氣
味如春。風釀品物。善行若飴。德聲遐布。且能即塵勞
為佛事。踞欲界作禪牀。其眎董巖叢席。如急巳家政。
然凡院務職事有缺典者。莫不悉心調理。多方周贍。
今董巖千指麟萃英髦鳳翔。人咸目為薝蔔之藪。皆
公弘護力也。若爾即謂淨名再來。示現有家。亦可矣。
以孝友為儀刑。以詩禮為章服。故其令胤傳芳。森森
然如璚枝遶砌。玉樹欹風。公雖未展垂天之翼。以薦
珍於廟廊。吾知公天性合道。固以浮雲軒冕然而積
厚。流光造物。亦不能更蘄於來哲。公何以此自多為
哉。吾意。公之觀身心世界。水中漚花也。家緣眷屬。一
戲劇場也。壽相延促。塵劫抹點也。其襟度曠邈。心量
高明。且欲摶捖大千。不啻倒擲舄履。令撲地作笑弄
聲耳。今春秋揆度正欲不踰矩之辰。余忝方外道誼。
不能獻度索之桃。斟椒花之醞。聊裁短偈。以當優曇
[032-0368a]
一枝。為公期頤之祝。偈曰。有美人兮履道素。慧光燦
然渾不露。饑餐渴飲更奚為。語必追隨嘿同處。拄杖
撩天那復高。滄溟倒跨石為橋。丈六金身作莖草。大
千頫視掌中桃。世波盡道蕩人性。魚龍返以水為命。
逆洄順遡得其情。業流灣環風送艇。芥城劫石許多
秋。歷覧須臾一瞬周。有問只今遐算事。眉毛剔起笑
夷猶。
壽黃心鏡居士五袠序
夫脩行者。於相不住壽者相。百年等空華。如理得常
住。若執於百年壽命。祇得百年。悉被明暗二境遷變。
非得常住法也。傅大士云。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
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云萬象主者。即常住法。金
藏雲起而非成。毗嵐風吹而非壞。劫火洞然。我土樂
隱。纔達此理。悟不由師。稱此理而曰壽。非劫運也。稱
此理而曰命。非生滅也。稱此理而曰常。非斷續也。稱
此理而曰住。非去來也。其劫運生滅斷續去來。悉鏡
中花相。於實際理地。求其纖毫實迹。了不可得。於不
可得中。聖功獨照。曰壽曰命。曰常曰住。皆賸語也。余
以此壽居士曰。無量壽。無上壽。無等壽。無等等壽。磨
塵點墨。不足以較其優劣也。偈曰。識得金剛不壞身。
眼中童子面前人。謾言桃實三千載。賸有靈枝劫外
春。
引
題顧醒翁居士園菴齋亭引
昔維摩居士。居毗耶城。播揚大教。今醒老居士。居石
頭城。護持大法。古之世界。今之世界。古之天地。今之
天地。古之日月。今之日月。古之人物。今之人物。維摩
即醒老。醒老即維摩。闡揚正法。光顯末運。無二無別。
故以醒老之菴。扁之曰金粟。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百
城重蠒。而醒老不離跬步。默究斯道。故以閣曰南詢。
以娑婆窺淨土十萬億剎。悉以蓮為標的。居士現前
寶池沸湧。菡萏開敷。故以亭曰樂邦。居士世族名家。
望隆朝野。英賢疊出。科第蟬綿。故以館曰甲秀。居士
焚香晏坐。注意禪那。履列祖芳塵。啟今人慧鑑。故以
堂曰鏡心。居士襟懷豁達。塵境不侵。故以齋曰澹然。
居士百務紛紜。心空澄湛。故以齋曰純一。林泉掩映。
竹樹交清。故以亭曰挹翠。斯園也。銷塵坌之萬緣。融
古今之一致。入金粟菴。談不二語。登南詢閣。悟菩提
心。憩樂邦亭。注西方境。讀甲秀館。生夢筆華。坐鏡心
堂。翻竺乾案。範模純一。心地澹然。挹翠色于深林。噉
竹香于嘉樹。居士幽致之樂。禪悅之趣。逈出尋常萬
萬。揮筆及此。爽心怡神。不啻置身園中。想居士時覧
斯語。貧衲雖隔千里。未必不朝夕左右也。
䟦
正觀禪人剌血書華嚴諸經䟦
夫大法難逢。真乘罕遇。千燈供佛。酧半偈以何辭。四
句潤心。捨全身而不恡。況破塵至寶。法界全經。大士
因門。如來果海。塞滿龍宮之藏。具在一塵。播揚鷲嶺
[032-0368c]
之奇。縱橫萬象。自非曠劫植菩提之因地。安能手捧
目觀。偶此勝緣哉。正觀禪人。夙熏種智。修假多方。出
娑竭之湧泉。繡貫花之妙品。加利刃不見當機之痛。
流鮮血無慚捐體之施。書報恩金剛華嚴。共計一百
有餘卷。以弘寶筏。庶渡迷津。蔓衍不二之雄文。舌根
流出。騰躍難思之義海。筆底翻來。反觀法帙得成。肌
膚無損。勝妙廣博。幻質何乖。得浮世之便宜。履法門
之徑路。妙緣斯在。道岸非遙。
記
惟德禪人血書經記
教中云。施者有四。謂財法身命。較之則財法尚易。而
身命為難。身尚易而命猶難。故我釋迦大師。諦觀大
地。無微塵許不是捨身命處。今之人。身外之財尚堅
守。無纖毫解脫。況身命乎。吾徒道容者。剌血寫五大
部。送博山。與藏經同處。使展閱者。知有不惜身命而
重大法。人各效之。解脫法門。不待重宣其意。而功德
美行。可與輪藏并峙而無盡。不亦善乎。仍發心寫華
嚴三品。日為課誦。作如意寶。返魂藥。渡海囊。余因焚
香述偈以記之。云爾。
稽首無上法。甚深脩多羅。受持疾成佛。故不惜身命。
剝皮可為紙。析骨當為筆。剌血以為墨。何況於舌根。
譬如破獘囊。而盛無價寶。祇欲貴寶故。何惜囊破壞。
又如淤泥中。而生妙蓮花。見者皆愛樂。終不惜泥土
此身等土囊。能生無上法。昔人捨全身。為求四句偈。
[032-0369a]
惟損一根故。成此若干卷。是大得便宜。是名真解脫。
是破此慳囊。是成諸佛智。願法界眾生。同遊華藏海。
廣行眾善行。皆共成佛道。
文
念佛文為棲霞一門禪人說
夫淨土者。乃一切眾生。究竟安身立命處也。念佛者。
乃一切眾生。第一背塵合覺門也。寂光真淨。惟是佛
居。從此垂作實報淨。方便淨。及同居淨。以接引彼菩
薩人。二乘人。及凡夫人。既從實以施權。則無權而非
實。既隨義以立名。應顧名而得義。惟淨土之致不明。
故念佛之理亦昧。但謂自性即是彌陀。而不知彌陀
不外自性。但謂無念乃為真念。而不知淨念即是無
念。是以究極於一心不亂。則諸佛心內眾生。時時成
道。托修於執持名號。則眾生心內諸佛。念念證真。念
惟是佛。如百川朝宗大海。佛全在念。如瑠璃內含寶
月。不惟感應道交。亦且自他不二。但令諦信不疑。決
定無諸岐曲也。余幼慕禪宗。得入壽昌之室。謬承記
莂。三十餘年。寥寥海內有唱莫和。刁刀魚魯。轉見參
差。方知祖師西來事出非常。有大利者。必有大害。功
高易進。無如淨土一門。念佛得度今正是時之語。非
欺我也。一門禪友。結蓮社於棲霞禪室。攝念佛人。同
歸淨土。可謂。末世津梁。人天標榜。乞余一言。以作警
䇿。余嘗謂。一切行者。須信自心有成佛種子。信如來
有接引大願。信有淨土可生。信有彌陀可見。將一句
[032-0369b]
佛號。驀直念去。念到一念不生。則凡心即是佛心。更
何生死不了。真可謂。直捷穩當者矣。勢至圓通。文殊
三昧。誰有智者。而肯捨置弗修習哉。
放生文為報恩自觀以之二禪人說
五濁惡世。缺陷眾生。舉足動步。無不是業。招因帶果。
無不是苦。而殺生一事。則猶業中之業。苦中之苦也。
止惡行善。莫急於戒殺。轉毒為慈。莫善於放生。故五
戒十戒。具足三聚。莫不以此為初基。果位聖人。因中
大士。履真上賢。出假菩薩。莫不以此為首務。初果鋤
地。而蟲離四寸。道共戒也。聲聞入定。而刀杖變花。定
共戒也。菩薩以自在力。現三塗為淨土。慈成力也。如
來以佛眼。觀大地眾生。同成正覺。悲無礙也。好生之
德。普涵於九界。放生之功。直圓於佛果。而世人每易
視之者。良由同體之理不明故也。葢性為生理。識為
生基。生機蘊於意地。生緣熾於六情。遍觀三界。無非
受生之場。備閱六道。咸稟妄生之氣。達無性者。方了
緣生。悟無生者。乃能護物。以無緣慈。運同體悲。能會
萬物為自已。故拔苦與樂。根於心現於事。不期然而
自然也。若未明斯致。形跡為礙。物我成敵。在彼既有
必償之果。在我仍造必報之因。因果相詶。循環無際。
苦口良藥。如水投石。則奈之何。然奔濤狂瀾。勿忘中
流之砥。移山抒海。弗替初心之誠。難行能行。亦在當
人之自奮耳。苟能斷殺業。除殺法。離滅殺因。忘殺機
於根塵識界。盎生理於依正自他。則菩提涅槃。便可
[032-0369c]
向放生一事中薦取。豈世間功德所能彷彿哉。自觀
以之二禪者。率諸善友。創此社於報恩大剎。予為申
明其義。以告同仁。俾能放所放咸契無生緣生之理。
庶地獄可以頓空。佛性可以頓了。謂放生社。即寂滅
場可也。
無異禪師廣錄卷第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