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042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清-自融 (master)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二



祖奇二首座



黃龍曰。道如山。愈升而愈高。如地。愈行而愈遠。學者
卑淺。盡其力而止耳。惟有志於道者。乃能窮其高遠。
其他孰與焉。悲夫眾生之見。以形影為高。以肝膽為
遠。遠則生疑。高則生慢。慢疑之疾。痼於胸次。所以與
道日劫相違。故大慈示現。始假之以名。終昭之以跡。
然名忘則形影之山非高。實跡則肝膽之地非遠。俾
血氣之屬。莫不一貫而歸之。且名跡又安可少哉。達
士則不然。若華亭白丁。日擾戛於烟波渚月之間。投
之者有夾山。至於城隅破院。一語之下識老僧。而終
嗣之者清涼也。又若貫首座單丁三十載。至今聞其
風。莫不高山在仰。嗚呼豈盡必萬指圍遶。始稱有志
於道。而後定向往哉。余輯傳。見有宗振首座者。出昭
覺之門。嘗書壁云。住在千峯最上層。年將耳順任騰
騰。免教名字落人齒。甘作今朝百拙僧。味其語句。葢
[002-0591c]
龍山大梅之儔也。惜後事莫考。不可得而傳。惟祖奇
二首座能窮山地之高遠耳。倘所謂有得於道者非
耶。傳曰。道祖首座者。成都人也。緇裘敝履。徤於遊操。
鄉音見圓悟。眾笑之。然悟愛其品堪任大法。乃以即
心是佛話。上下鞭䇿之。祖忽開悟。於是出語驚人。人
莫測也。一日圓悟白眾。以祖為堂中第一座。眾竊議
曰。老漢大有鄉情在。祖輒為眾入室。騁其石光電閃
之機。素稱強項魁杰者。皆為失色。尚餘二十許人。祖
驀擊案問曰。生死到來如何回避。左右無對。祖擲下
拂子。奄然脫去。眾大驚。亟聞圓悟。悟至召曰。祖首座。
祖張目視之。悟曰。抖擻精神。祖點首竟長往矣。


世奇首座。亦成都人。常隨佛眼和尚。其慈祥博厚。為
眾所仰。真參實請。不間寅昏。佛眼每嘆曰。若奇闍黎。
可謂晚季之精進幢子也。奇既得旨於佛眼。佛眼命
奇首眾於龍門。奇固辭曰。此非細事也。如金鍼剌眼。
毫髮有差。睛則破矣。願盡未來際生居學地。而自煅
煉佛眼。因以偈美之曰。有道只因頻退步。謙和原自
慣回光。不知巳在青雲上。猶更將身入眾藏。暮年學
者力請。不容辭。每與宿衲盤桓紏結處。一語釋之。佛
眼益為嘉嘆。一日集眾說偈曰。諸法空故我心空。我
心空故諸法同。諸法我心無別體。祗在而今一念中。
且道是那一念。良久震威一喝而終。自是之後。宇內
禪社。常追繹二首座之風。以率眾焉。


贊曰。建叢林立宗旨。獨掌委不浪鳴。自我本師能仁。
[002-0592a]
分座於多寶世尊之後。其激揚法化。為人天眼者。斑
斑較著焉。今觀祖奇二公。以去來自在三昧。克壯一
代宗猷。豈偶然哉。或以九峰侍者之機。而[曰/月]按之。所
謂夜郎王初具君臣不知漢大也。


護國此菴元禪師



此菴禪師者。東甌人也。出張氏。名景元。元以妙年謁
圓悟勤公於鍾阜。公即許元入侍。時悟公左右皆顯
名宿德。元與之抗。或議其少叢林。公不顧。然元不離
公榻下。洞徹玄旨。機發觸眾。有訴於公。公笑曰。我家
聱頭侍者。汝姑避之耳。自是眾憚其鋒。靖康改元。圓
悟歸蜀。元辭還淅。悟公曰。向去有人問。你作麼生。元
拊傍僧背。曰和尚問你。何不抵對。公大笑曰。我有些
子禪。被元聱頭一布袋盛將去也。叢林又共稱為元
布袋云。圓悟乃題小像而付元曰。平生只說聱頭禪。
撞著聱頭如鐵壁。脫卻羅籠截脚跟。大地撮來墨漆
黑。晚年轉復沒刁刀。奮金剛鎚碎窠窟。他時要識圓
悟面。一為渠儂併拈出。元既受囑。鏟彩埋光。不求聞
達。耿龍學守括蒼。因閱圓悟錄。得元之為人。時南明
虗席。遂遣使物色之。至台之報恩。獲於眾中。迫授南
明之命。眾尚咿唔。無信可意。有僧問曰。逢人則出。出
則不為人。意旨如何。元曰。八十翁翁嚼生鐵。進云。逢
人則不出。出則便為人。又作麼生。曰須彌頂上浪翻
空。報恩方丈古禪師。乃靈源高弟。深駭異之。即推崇
元。勉應其命。元受請日。古公先引座。舉白雲見楊歧。
[002-0592b]
歧舉茶陵悟道公案。請元批判。元乃陞座曰。諸禪德。
楊岐大笑。眼觀東南。意在西北。白雲悟去。聽事不真。
喚鐘作甕。檢點將來。和楊岐老漢。都在架子上。將錯
就錯。若是新南明則不然。我有明珠一顆。切忌當頭
錯過。雖然覿面相呈。也須一槌打破。舉拂子云。還會
麼。棊逢敵手難藏拙。詩到重吟始見工。於是海眾聞
風。奔集南明。南明開堂日。僧問。昔年三平道場。重興
是日。圓悟高提祖印。始自師傳。如何是臨濟宗。元曰。
殺人活人不眨眼。目前抽顧鑑。領略者還稀。如何是
雲門宗。元曰。頂門三眼耀乾坤。未舉先知。未言先見。
如何是溈仰宗。元曰。推不向前。約不退後。三界惟心。
萬法惟識。如何是法眼宗。元曰。箭鋒相值不相饒。建
化何妨行鳥道。回途復妙顯家風。如何是曹洞宗。元
曰。手執夜明符。幾箇知天曉。僧曰。向上還有路也無。
曰有。曰如何是向上路。元曰。黑漫漫地。僧便喝。元曰。
貪他一粒米。失卻半年糧。又問。天不能葢。地不能載。
是甚麼物。元曰。無孔鐵鎚。曰天人羣生䫫。皆承此恩
力也。元曰。莫妄想。又問。三世諸佛說不盡底。請師速
道。元曰。眨上眉毛。乃曰。威音王巳前。者隊漢錯七錯
八。威音王巳後。者隊漢落二落三。而今者隊漢坐立
儼然。且道是錯七錯八落二落三。還定當得出麼。舉
拂子云吽吽。又曰。埜干鳴。師子吼。張得眼。開得口。動
南星。蹉北斗。大家還知落處麼。金剛堦下蹲。神龜火
裡走。又歷應仰山連雲諸剎。晚遷天台護國寺。寺久
[002-0592c]
廢。元樂而新之。紹興丁丑。輒請西堂應菴禪師首眾。
以後事囑之。俄頃握右拳蛻去。年五十有三。坐三十
五夏。茶毗得五色舍利。齒舌右拳無少損。塔於寺東
劉阮洞前。松窓居士錢端禮聞訃。乃喟然曰。吾師何
獨行也。適平田簡堂禪師。并瑞巖國清二主人至。禮
與詳敘達旦。遂書語別之。置筆顧曰。先師握拳而去。
禮坐去好臥去好。簡堂哂曰。一去便了。理甚坐臥。禮
合爪曰。法兄當為祖道自愛。正坐斂目而逝。簡堂。名
行機。後住國清。或菴住焦山。而元公之道大弘焉。


或菴體禪師



或菴禪師。名師體。台州羅氏子也。師事此菴。兄事簡
堂。簡堂既得契證。因密言於此菴曰。體公他日十倍
於某。願和尚憐之。此菴默然。自是護國諸役。皆遣體
任之。體勇於謀道。雖百冗終歲。未見喜慍之色。忽徹
旨於此菴一喝之下。乃投頌曰。商量極處見題目。途
路窮邊入試場。拈起毫端風雨快。者回不作探花郎。
此菴密書片紙而付體曰。老壽開花。隹火結子。體乃
匿跡天台。居無定所。崖穴之士。率得法利。丞相錢公
象先。遂以天封招提。勉令應世。體宵遯去。錢公深為
太息。乾道初。遠公瞎堂住國清。因見體題圓通像贊
曰。不依本分。惱亂眾生。瞻之仰之。有眼如盲。長安風
月貫今昔。那箇男兒模壁行。驚喜曰。不謂此菴有此
兒耶。徧索之。得於江心寺。固於稠人中。請充第一座。
僧問體曰。一種沒絃琴。久居在曠野。不是不會彈。未
[002-0593a]
遇知音者。知音既遇。未審如何品弄。體曰。鐘作鐘鳴。
鼓作鼓響。叢林雜然稱善。瞎堂遷虎丘。體就省。道俗
聞體高風。力以覺報蘭若延之。覺報舊名老壽菴。體
忻然來就。以為此地符先師所讖。體初住老壽。衲子
難搆。瞎堂甞謂體曰。人之才器。自有大小。誠不可強。
故楮小者不可懷大。綆短者不可汲深。鴟鵂夜撮蝨。
察秋毫。晝出瞋目。不見丘山。葢分定也。於是體別展
機宜。以歸來學。室中常摩捋苕帚柄。問學者曰。依稀
苕帚柄。彷彿赤斑蛇。學者擬議。輒舞苕帚柄駈之。有
老衲請其旨。體曰。棒下無生忍。臨機不見爺。僧傳至
虎丘瞎堂曰。者箇山蠻杜抝子。放拍盲禪。治你那一
隊埜狐精。體聞說偈曰。山蠻杜抝得能憎。領眾匡徒
似不曾。越格倒拈苕帚柄。拍盲禪治埜狐僧。瞎堂知
之大笑而巳。晚移焦山。上堂舉臨濟四喝話。乃召眾
曰。者箇公案。天下老宿。拈掇甚多。第恐皆未盡善。焦
山不免四稜著地。與諸人分明註解。如何是金剛王
寶劍咄。如何是踞地獅子咄。如何是探竿影草咄。如
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咄。若也未會。拄杖子與焦山
吐露看。卓一下曰。笑裏有刀。又卓一下曰。毒蛇無眼。
又卓一下曰。忍俊不禁。又卓一下曰。出門是路。更有
一機舉話。長老也理會不得。又曰。道生一。無角鐵牛
眠少室。一生二。祖父開田說大義。二生三。梁間紫燕
語呢喃。三生萬物。男兒活計離窠窟。多處添少處減。
大虫怕喫生人膽。有若無。實若虗。爭掩驪龍明月珠。
[002-0593b]
是則是。祇如焦山坐斷諸方舌頭一句。作麼生道。肚
無偏癖病。不怕冷油虀。拍禪床下座。又雲水率以十
智同真。浩浩商量。體曰。朝暮三四。豈良狙哉。乃大書
於僧堂曰。陽春白雪非難和。藻鑑水壺豈足觀。一把
柳絲收不得。和烟搭在玉闌干。有居士。愛問諸禪曰。
夫婦相打。通兒子作證。且道證父即是證母即是。江
湖對者。不滿其意。體寄以語曰。小出大遇。居士從此
不問話。淳熈已亥八月示疾。召眾言別曰。先師結子
之讖。今其時矣。眾涕哀不巳。體揮其手。復彈指曰。鐵
樹開花。雄鷄生卵。七十二年。搖籃繩斷。遂趨寂。先一
日。手書并硯寄別侍郎曾公。逮曾公奔至。以偈慟曰。
翩翩隻履逐西風。一物渾無布袋中。留下陶泓將底
用。老夫無筆判虗空。


贊曰。千峯合嶽。嶽影自崇。萬籟靈秋。秋光自逈。葢理
之必然也。顧瞎堂索或菴於寂寞窮海之心。豈閒相
識哉。然或菴一出。天下英靈霍然左袒。揆厥所繇。聱
頭之禪峻矣。乃其後葉與瞎堂遠公齊鳴。豈非漢家
子弟盡隆準乎。


文殊道禪師



禪師名心道。眉州人也。生徐氏。性剛毅。矜氣節。施德
於人。使人不知。赴人之厄。如救巳溺。然厭世法。布衲
芒鞋。出入古招提。意趣純一。苦行頭陀也。以三十歲
出家。自恨其晚。習教參禪。寒暑衣不解帶。遂為佛鑑
懃禪師之長子。襄守慕其節操。請主天寧。解包之日。
[002-0593c]
一拂臨軒。龍象不啻子來。後遷常德之文殊寺。宋道
君皇帝。宣和初。尚方術。敕改僧為德士。天下禪林剎
竿易號。一時我諸老宿皆結舌而遯。惟道公與祖鏡
英禪師受詔。英仍住太梅。道仍住文殊。人譏之。道束
髮加冠。陞座曰。祖意西來事。今朝特地新。昔為比丘
相。今作老君形。鶴氅披銀褐。頭包蕉葉巾。林泉無事
客。兩度受君恩。所以道。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
且道即今是甚麼時節。毗盧遮那頂戴寶冠。為顯真
中有俗。文殊老叟身披鶴氅。且要俯順時宜。一人既
爾。眾人亦然。大家成立叢林。喜得羣仙聚會。共酌迷
仙酎。同唱步虗詞。或看靈寶度人經。或說長生不死
藥。琴彈月下。指端發太古之音。棊布軒前。妙著出神
仙之外。進一步便到大羅天上。退一步卻入九幽城
中。祇如不進不退一句。又作麼生道。直饒羽化三清
路。終是輪迴一幻身。英公則恣筆注老子。以進道君。
道君嘉悅。命頒道藏流行。乃賜英冠珮壇誥。人復譏
二公為佞。次年復僧。道公陞座曰。不挂田衣著羽衣。
老君形貌頗相宜。一年半內閒思想。大抵興衰各有
時。我佛如來預讖法之有難。教中明載。無不委知。較
量年代。正在於茲。體得其便。惑亂正宗。僧改俗形。佛
更名字。妄生邪解。刪削經文。鐃鈸停音。鉢盂添足。多
般矯詐。欺罔聖君。賴我皇帝陛下聖德聖明。不忘付
囑。不廢其教。特賜宸章。頒行天下。仍許僧尼重新披
剃。實謂寒灰再𦦨。枯木重榮。不離俗形而作僧形。不
[002-0594a]
出魔界而入佛界。重鳴法鼓。再整頹綱。迷仙酧變為
甘露瓊漿。步虗詞番作還鄉曲子。放下銀木簡。拈起
尼師壇。昨朝稽手擎拳。今日和南不審。秖改舊時相。
不改舊時人。敢問大眾。舊時人是一箇兩箇。良久曰。
秋風也解嫌狼藉。吹盡當年道教灰。英公獨不改服。
仍冠珮逍遙。山居大梅。人益譏之。道聞而嘆曰。大梅
老真不忝雲門之裔也。後果於南宋紹興間。擊鼓集
眾。捐冠珮象簡於地。乃露頂披伽黎。拈拄杖說妙法
竟。擲下拄杖。斂目而逝英嗣九峯韶。為雲門六世道居文殊既久。
時南北烽燹競發。宇內叢社率苟簡安眾而巳。道獨
不然。有以翰墨隨身。常嗔訶之。或問其故。道嘆曰。嗟
乎取捨情存。是非鬬亂。行未一尺。說便一丈。不足取
信於天下。使血氣之屬。偷心不息者。皆此輩也。而握
造化之柄。能辭其責乎。言訖潸然。建炎三年春。示眾
曰。正法眼藏瞎驢滅。臨濟何曾有是說。今古時人皆
妄傳。不信但看後三月。至閏三月。賊鍾相叛。其徒請
南避之。道叱曰。學道所以了生死。何避哉。賊至。道端
坐木榻。若不知。賊疑舉槊殘之。血皆白乳。賊眾大駭。
引蓆覆之。及靖火化。顏不少異。香烟如雲。門人慧方。
聞道嬰難。則隱於潭州。不肯應世。其繼文殊席者。乃
思業也。業世為屠宰。因戮猪忽徹心源。棄刀走文殊
呈偈曰。昨日夜叉心。今朝菩薩面。菩薩與夜叉。不隔
一條線。道公笑曰。你正殺猪時。見箇甚麼。業作鼓刀
勢。公頷之。
[002-0594b]


贊曰。戈矢播廣長之音。梟獍說殊勝之法。處違常順。
履險常安。道公得之矣。公詞華閎放。望葢天下。不許
參徒馳騁翰墨。葢亦三折股。而知醫者。乃云。學道所
以了生死。豈虗言哉。又與大梅脫印同文。所謂其利
斷金也。


宏智覺禪師



禪師名正覺。姓李氏。李氏為隰州善族。覺公生則肉
環特起於臂。葢其母孕時。夢感之徵也。七歲日誦數
千言。佛陀遜禪師見而大異。以法室祥麟記之。又四
載公果得度。年十八遊方。決誓而行。親友俱賢之。遂
依枯木成禪師於香山。香山多佳士。成獨器公。公受
嚴折不發。聞誦法華經有省。即陳所悟於成。成指臺
上香盒曰。裏面是甚麼物。對曰。是何心行。曰你悟處
又作麼生。公畵圓相呈之。又拋向後。成曰。弄泥團漢
有甚麼限。曰錯。成曰。別見人始得。公諾諾而去。造丹
霞。時丹霞淳禪師居焉。淳為芙蓉楷之子。揩嗣投子
青。青嗣太陽玄。玄公神觀奇偉。慎其付授。年至八十。
嘆無可繼者。乃以皮履直裰。寄浮山遠錄公。使為求
法器。兼讖以偈。偈曰。楊廣山頭草。憑君待價焞。異苗
翻茂處。深密固靈根。遠既任荷兩宗。居聖巖。出洞下
宗旨示青。青悉玅契。遠以大陽頂相皮履直裰。令青
續其宗系。故青為淳之祖。而淳為青原思下十二世
也。淳受公展訖。即問曰。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巳。對曰。
井底蝦蟆吞卻月。三更不借夜明簾。曰未在更道。公
[002-0594c]
擬議。淳以拂打曰。又道不借。公大悟其旨。便作禮。淳
曰。何不道取一句。對曰。某今日失錢遭罪。淳輾然曰。
未暇打得你。自此丹霞白椎日。非公莫敢發響。淳移
大洪。命公居七眾之首。四年又分同門真歇了之座
於圓通。六年出住泗州普照。歷舒州太平江州圓通
能仁真州長蘆。俱為禪衲區藪。而洞上之風大廓。有
問五位宗旨。公以頌示曰。正中偏。霽碧星河冷浸天。
夜半木童敲月戶。暗中驚破玉人眠。


偏中正。海雲依
約神仙頂。婦人鬂髮白垂絲。羞對秦臺寒照影。


正中
來。午夜長鯨蛻甲開。大背摩天振雲翼。翔遊鳥道䫫
難該。


兼中至。覿面不須相忌諱。風化無傷的意玄。光
中有路天然異。


兼中到。斗柄橫斜天未曉。鶴夢初醒
露葉寒。舊巢飛出雲松倒。


建炎初。又住天童。屋廬湫
隘。衲子結草樹居。常數千指。未幾所廢俱成。而宏勝
冠南國焉。有羽客。私進乾汞之術。公曰。我輩非不能
也。顧欲檀家有所植福耳。為汝騐之。以汞納口坐。踰
時吐白金於地。客駭謝而去。公之再住天童。適金人
陷明州。諸剎皆燬。及窺小白嶺。見谷積陰雲。疑有伏
甲。懼而退。時江聲絕渡。千二百眾俱安牀藉。知事憂
之。頃之嘉禾錢氏致穀千斛。歲雖艱。遠施無厭。贍眾
之餘。存活白衣老少數萬人。有詔移靈隱。未越月解
歸。公於天童計三十載。而名號所彰。萬方革面。上堂
曰。黃閣簾垂。誰傳家信。紫羅帳合。暗撒真珠。正恁麼
時。視聽有所不到。言詮有所不及。如何通得箇消息
[002-0595a]
去。夢回夜色依稀曉。笑指家風爛熳春。又曰。諸禪德。
吞盡三世佛底人。為甚麼開口不得。照破四天下底
人。為甚麼合眼不得。許多病痛。與你一時拈卻了也。
且作麼生得十成通暢去。還會麼。擘開華岳連天色。
放出黃河到海聲。僧問。清虗之理畢竟無身時如何。
曰文彩未痕初。消息難傳際。僧曰。一步密移玄路轉。
通身放下劫壺空。曰誕生就父時。合體無遺照。僧曰。
理既如是。事作麼生。曰歷歷纔回分化事。十方機應
又何妨。僧曰。恁麼則塵塵皆現本來身也。曰透一切
色。超一切聲。僧曰。如理如事又作麼生。曰路逢死蛇
莫打殺。無底籃子盛將歸。僧曰。入市能長嘯。歸家著
短衫。公曰。木人嶺上歌。石女溪邊舞。又僧問。如何是
向去底人。公曰。白雲投壑盡。青嶂倚空高。如何是向
來底人。公曰。滿頭白髮離巖谷。半夜穿雲入市廛。如
何是不來不去底人。公曰。石女喚回三界夢。木人坐
斷六門機。公提唱語句。湖海爭馨炙之。均以為因公
得見青楷二尊宿也。公雖年老。日常過午不食。縷絲
不衣。有巨賈獻奇製新錦。公堅卻之曰。為老僧一人。
勞千里信施。老僧不忍居也。必不巳。估直以供眾。是
以廉約成風。天下效之。紹興丁丑九月。出隊言別於
越帥趙公令詪。及諸檀信。次月七日還山。遂作書請
玅喜主我法門後事巳。而沐浴更衣。告眾曰。夢幻空
花。六十七年。白鳥烟沒。秋水連天。俄報玅喜至。公泊
然蛻去。玅喜為公剃髮。舍利隨指而下。龕留七日。顏
[002-0595b]
不少異。塔於東谷。謚曰宏智。塔曰玅光。


贊曰。觀覺公唱教。當乾坤鼎沸之秋。闢啟東南。縝言
密行。為湖海傾歸。玅喜尚左遜之。其餘欲並駕爭驅。
知其孰可也。嗟乎洞上宗風。微公孰慰浮山之望。而
足太陽之心哉。


真歇了禪師



真歇禪師。諱清了。蜀之左綿安昌雍氏子也。生有慧
根。眉目疎秀。神宇靜深。見佛則欣戀不捨。年十一。依
聖果寺俊僧受業。又七歲試法華經得度。具戒聽講。
玄解經論。以為言說終非究竟。出峽直抵沔漢。扣丹
霞子淳禪師。淳問。如何是空劫時自己。師擬對。淳掌
之。師契旨。翌日淳上堂曰。日照孤峰翠。月臨溪水寒。
祖師玄妙訣。莫向寸心安。師趨進曰。今日瞞某甲不
得也。曰。試舉看。師良久。淳曰。將謂你瞥地。師便出。輒
北遊五臺京汴。南抵儀真。謁長蘆祖照。一語契合。命
為侍者。踰載分座。照常以老疾擬閑退。夢人告曰。蜀
僧可代。照未決。蜀僧為誰。至宣和壬寅。照病篤。恍省
前讖。蜀僧即了首座也。廼囑經使陳公。請了繼席。長
蘆開法。以香酧丹霞淳。語曰。我於丹霞先師一掌下。
伎倆俱盡。覓箇開口處不可得。如今有恁麼快活不
徹底漢麼。若無。銜鐵負鞍。各自著便。於是洞宗大振。
禪流如歸。亦多照公遜席之力也。及照歿。師以父禮
行喪事。亦宜矣。師居七載。建炎二年戊申。南遊普陀。
以漚和機。引導海山。七百餘家皆棄網業。庚戌應天
[002-0595c]
台國清寺。尋受閩之雪峯。紹興五年丙寅。奉旨補明
州育王寺。育王院務曠販。不易承理。因遞代逋負幾
二十萬貫。咸為師憂。而師居未幾間。償舊逋負十有
八九矣。戊午詔遷蔣山。疾辭不赴。明年朝旨以溫之
龍翔興慶二院。合一禪林。詔師主之。僧集如雲。齋粥
不繼。朝以法田千畝賜之。又詔主雙徑。慈寧太后建
崇先寺居師。賜金襴銀絹法物。隆渥殊甚。師以為可
作歸休計。上堂。轉功就位。是向去底人。玉韞荊山貴。
轉位就功。是卻來底人。紅爐片雪春。功位俱轉。通身
不滯。撒手無依。石女夜登機。密室無人掃。正恁麼時。
絕氣息一句。作麼生相委。良久云。歸根風墮葉。照盡
月潭空。尋示疾。中使問候。師從容敘謝。乃呼首座曰。
吾行矣。跏趺瞑目而逝。時紹興二十二年壬申十月
朔日也。越世六十有二。坐四十五夏。凡七處說法。五
承紫泥之詔。得度弟子四百。嗣法者宗玨等三十餘
人。所編語錄二集若干卷。行世。其語曰。窮微喪本。體
妙失宗。一句截流。玄淵及盡。是以金針密處。不露光
芒。玉線通時。潛舒異彩。雖然如是。猶是交互雙明。且
道巧拙不到。作麼生相委。良久云。雲蘿秀處青陰合。
巖樹高低翠鎖深。師之語句精妙。約類如此。僧問。不
落風彩還許轉身也無。師曰。石女行處不同功。曰向
上事作麼生。師曰。妙在一漚前。豈容千聖眼。僧禮拜。
師曰。秪恐不恁麼。師一日入厨看煑麵次。忽桶疷脫。
眾皆失聲曰。可惜許。師曰。桶底脫自合歡喜。因甚煩
[002-0596a]
惱。曰和尚即得。師曰。灼然可惜許一桶麵。臨機勘辨。
約類如此。


贊曰。師初於丹霞掌下。洞徹根源。便乃遨遊南北衡
抗。時機不無離師太早之譏。殊未知真龍不借涓滴。
而能霖霈九天。豈與點額鈍鱗同日量論哉。況師夙
承弘願。以英偉之操。深明的旨。宜請假觀方。非分外
也。不期際長蘆推代之風雲。卒爾廣澤。宜矣。故曰。得
時而動。則功成百世。其師之謂乎。


南宋元明僧寶傳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