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77 顯揚聖教論-唐-無著菩薩 (master)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二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淨義品第二之八


釋應知多種者。嗢柁南曰。


「 體釋文義法
 起義難次師
 說眾聽讚佛
 略廣學勝利」



論曰。體者。諸經體性略有二種。謂文及義。當
知文是所依。義是能依。如是二種總名所知
境界。


釋者。略有五種應知。一法。二等起。三義。四
釋難。五次第。


文者。略有六種。一名身。二句身。三字身。四
語。五相。六機請。


名身者。謂共了增語。此復略說有十二種。一
假名。二實名。三總名。四別名。五隨義名。六
戲論名。七易名。八難名。九顯名。十隱名。十
一略名。十二廣名。假名者。謂於內諸蘊。立我
有情命者等名。於外諸色。立瓶衣車乘等名。
實名者。謂於眼等色等立根義等名。總名者。
謂有情色受大種等名。別名者。謂佛友德友
青黃等名。隨義名者。謂質礙故名色。領納故
名受。能照能燒故名為日。如是等名。戲論名
者。如呼貧名富。如是等類不觀於義施設彼
名。易名者。謂共所知想。難名者。謂翻於彼。
顯名者。謂其義易曉。隱名者。謂其義難曉。如
達羅弭荼明呪。略名者。謂一字名。廣名者。
[012-0536a]
謂多字名。


句身者。謂依名字釋義滿足。此復六種。一不
滿句。二滿句。三所成句。四能成句。五序句。
六釋句。不滿句者。謂文不究竟義不究竟。更
加餘句方得成滿。如說諸惡者莫作。諸善者
奉行。善調伏自心。是諸佛聖教。若唯言諸惡
則於文未足。若復言諸惡者。又於義未足。若
具言諸惡者莫作。則二俱滿足。是即名為第
二滿句。所成句者。所謂前句待後句成。如說
諸行無常。有起盡法。生必滅故。彼寂為樂。此
中諸行無常是所成句。由有起盡法句之所
成立。能成句者。謂第二句以能成立第一句
故。序句者。如言善人。釋句者。如言謂趣正丈
夫。


字身者。謂若究竟若不究竟。名之與句二
種所依四十九字。


此中欲為名首名為句。首句必有名。若唯一
字則不成句。又若有字名所不攝。則唯字無
名。問何因緣故。建立名等三種身耶。答為領
增語觸所生受故。問名者何義。答目種種事。
令世共知故。又能令意作種種相故。又由語
言所傳述故。謂之為名。問句者何義。答攝受
於名。究竟顯了不現見義。故名為句。問文者
何義答顯發名句。故謂之文。


如薄伽梵說增語增語路。如是廣說。增語
者。謂一切眾類共所立名增語。路者。謂眾類
之欲能起彼故。詞者。謂彼相應語及與各別
彼彼方言。彼所依故名為彼路。施設者。謂分
析一法建立多種。彼所依處名為彼路。欲即
[012-0536b]
是詞無有別欲。此詞即是增語施設之路。彼
名身等略有六種依處。一法。二義。三補特伽
羅。四時。五數。六處所。彼廣分別。如聞所成
地。


語者當知略有八分。謂上首美妙等由彼
語言具足相應。乃至常委分資糧等德故能
說正法。上首語者。趣涅槃宮為先首故。美妙
語者。清美音故。顯了語者。文辭善故。易解
語者。巧辯說故。樂聞語者。引法義故。無依語
者。不依希望他信己故。不逆語者。言知量故。
無邊語者。善巧多故。是八種語當知略具三
德。一趣處德。謂初一種。二自體德。謂次二
種。三加行德。謂所餘種。相應者。謂名句文身
次第善安立故。又依四種道理共相應故。助
伴者。能成次第故。隨順者。解釋次第故。清亮
者。文句顯了清淨故。有用者。善入眾心故。相
稱者。如眾會故。應順者。稱法故。引義故。順
時故。常委分資糧者。常修委修故。名常委。彼
分者。謂正見等。資糧者。是彼資糧故。


相者。謂諸蘊相應。諸界相應。諸處相應。緣起
相應。處非處相應。念住相應。如是等相應言
說。或聲聞說。或菩薩說。或如來說。是名為
相。機請者。謂因機請問起於言說。此復根等
差別有二十七種補特伽羅。應知。此中由根
差別故分成二種。謂鈍根利根。行差別有七
種。謂貪行等。如聲聞地說。品類差別有二種。
謂在家出家。願差別有三種。謂聲聞獨覺菩
薩。可救不可救差別有二種。謂涅槃法不涅
槃法。方便差別有九種。謂已入正法。未入正
[012-0536c]
法。有障礙。無障礙。已熟。未熟。具縛。不具縛。
無縛種類差別有二種謂人及非人。


如是六文總攝為四。一所說。謂名身等及相
一分。二所為。謂機請攝二十七種補特伽羅。
三能說。謂語言。四說者。謂佛菩薩及與聲聞。
如是一切六種相貌總顯於文。若減一種義
不顯了。由能顯義是故名文。


義者略有十種。一地義。二相義。三作意義。四
處所義。五過患義。六勝利義。七所治義。八能
治義。九略義。十廣義。


地義者。略有五地。謂資糧地。方便地。見地。
修地。究竟地。又廣分別有十七地。謂五識身
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
無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
無心地。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聲
聞地。獨覺地。菩薩地。有餘依地。無餘依地。


相義者。當知五種。一自相。二共相。三假立
相。四因相。五果相。如是五相若廣分別如思
所成地。復有五相。一差別相。二瑜伽相。三轉
異相。四染污相。五清淨相。此五種相當知。如
前處處分別復有五相。一所詮相。二能詮相。
三此二相屬相。四執著相。五不執著相。所詮
相者。謂相等五法如五法藏說。能詮相者。謂
即於彼法依止名等。為詮諸法自體差別所
有言說。此亦能顯遍計所執自體。應知。此遍
計所執自體有多種名。所謂亦名遍分別所
計。亦名和合所成。亦名所增益相。亦名虛妄
所執。亦名言說所顯。亦名文字方便。亦名唯
有音聲。亦名無有體相。如是等類差別應知。
[012-0537a]
此二相屬相者。謂能詮所詮互相屬著。遍計
所執自體執所依止。執著相者。謂無始流轉
一切愚夫遍計所執自體執及此隨眠。不執
著相者。謂已見諦者如實了知。遍計所執相
及彼習氣解脫。正分別知。隨其所應分別。如
思所成地等。


作意義者。有七種作意。謂了相等。如前說。若
廣分別如聲聞地復有十智。謂苦智。集智。滅
智。道智。法智。種類智。他心智。世俗智。盡智。
無生智。若廣分別如聲聞地。復有六識身。所
謂眼識乃至意識。如前略釋。若廣分別如五
識身相應地及意地。復有九種遍知。謂欲繫
見苦集所斷斷初遍知。色無色繫見苦集所
斷斷二遍知。欲繫見滅所斷斷三遍知。色無
色繫見滅所斷斷四遍知。欲繫見道所斷斷
五遍知。色無色繫見道所斷斷六遍知。順下
分結斷七遍知色愛盡八遍知。無色愛盡九
遍知。若廣分別如三摩呬多地。又有三解脫
門。謂空無願無相。此亦如三摩呬多地廣說。
是中諸法應當觀察。幾種作意之所思惟。幾
智所知。幾識所識。幾種遍知之所遍知。幾解
脫門之所解脫。以如是等無量觀門。應觀諸
法。處所義者略有三種。一事依處。二時依處。
三補特伽羅依處。


事依處者。復有三種。一根本事依處。二得方
便事依處。三愍他事依處。根本事依處有六
種。一善趣。二惡趣。三退墮。四升進。五流轉。
六寂滅。得方便事依處者。有十二種。謂十二
種行。一欲行。二離行。三善行。四不善行。五
[012-0537b]
苦行。六非苦行。七順退分行。八順進分行。九
染污行。十清淨行。十一自義行。十二他義行。
愍他事依處者有五種。一令離欲。二示現。
三教導。四讚勵。五慶慰。


此中善趣者。謂人天。惡趣者。謂那洛迦等。
退墮者。復有二種。謂不方他及方他。不
方他者。所謂自然壽命退減。如壽命當知色
力安樂辨等亦爾。方他者。謂族姓退減。
自在增上退減。少枝屬言不肅弊惡慧。不能
證獲微妙廣大色香味觸。於諸勝妙所受用
具心不憙樂。如是等類名為退墮。翻此退墮
如其所應。即名昇進。流轉者。謂即此善趣惡
趣退墮昇進。寂滅者。謂有餘依無餘依寂滅
界。


欲行者。如十種欲所引中說。離行者。謂即於
彼所受用事。知無常已厭欲出家。受持禁戒
守護根門等。善行者。謂施戒修有漏善行。不
善行者。謂三種惡行。苦行者。謂露形無衣。如
是等乃至廣說。非苦行者。謂受用如法所得
資具。棄捨樂行遠離二邊。所謂受用欲樂行
邊及與受用自苦行邊。勤行中道依止於法。
求衣鉢等及正受用。順退分行者。謂若行能
障昇進分等。順進分行者。謂與上相違。染污
行者。如鸚鵡經說。略有三種。謂業雜染。煩
惱雜染。流轉雜染。當知此等有九根本句。謂
業雜染有三句。一貪二瞋三癡。煩惱雜染有
四句。謂四顛倒。流轉雜染有二句。謂無明及
有愛。所以者何。由三不善根生起種種業雜
染故。由四顛倒能發種種煩惱雜染故。由無
[012-0537c]
明門引生種種諸出家者流轉雜染故。由有
愛門引生種種諸在家者流轉雜染故。清淨
行者。略有三學五地。此三學等。當知亦有九
根本句。謂增上戒學增上心學所攝無貪無
瞋無癡在資糧地及方便地。增上慧學所攝
四無顛倒明及解脫在見地修地及究竟地。
自義行者。謂自利行如聲聞獨覺。彼雖或時
起利他行。然本期願為自利故亦名自義。他
義行者。謂利他行如佛菩薩。究竟利益無量
眾生。乃至廣說。


令離欲者。訶毀六種黑品諸行示現過患令
離愛欲。示現者。為令受學白品行故示現四
種真實道理。教導者。謂示現已得。信解者。令
於學處正受正行。由已於彼得自在故。而告
之曰。汝等今者於如是如是事。應正作應隨
學。讚勵者。謂彼有情若於所知所行所得中
心生退屈。爾時稱讚策發彼心。令於所知所
行所得中堪有勢力。慶慰者。謂彼有情於法
隨法勇猛正行。即應如實讚說令其欣喜。


復次令離欲。示現者。或有令離欲而不示現。
如教導他令其離欲。而謂彼曰。如某所言
不應作者。汝今必定不應復作。或怖彼言。汝
若作者我當解作或復求彼。汝若是我親愛
友者必不應作。或復示現不令離欲如處中
者。示現有情功德過失。而不遮彼令不造過。
或有亦示現亦離欲。如示彼過令其遠離教
導者。初未受學令其受學。讚勵者。學已未進
令其昇進。慶慰者。有五種勝利。一令彼於已
所證心得決定。二令餘於彼所證勝德起心
[012-0538a]
趣求。三令誹謗者心處中住。四令不信者心
生淨信。五令已信者倍復增長。若有慶慰他
人善事。當知是人造作增長能感悅意眾天
生業。若命終已。彼彼所生常聞悅意美妙音
聲無不悅意。


復次欲行或有能感善趣。如為欲故造後善
業。或有能感惡趣。如以非法攝受諸欲離行。
行若毀犯能感惡趣。若無毀犯能感善趣。及
作寂滅資糧善行。能感善趣及為寂滅資糧。
不善行能感惡趣苦行。由依邪見苦自身故
能感惡趣。非苦行能為寂滅資糧及感善趣。
順退分行能感退墮。順進分行能感昇進。染
污行能感流轉。清淨行能證寂滅。自義行唯
令自己感善趣引昇進證寂滅。他義行俱令
自他生善趣引昇進證寂滅。


如是三事根本事有六種。所謂善趣乃至涅
槃。得方便事有十二種謂十二行。悲愍他事
有五種。所謂五種悲愍眾生。此中由根本事
增上力故。依十二行如其所應令他離欲。乃
至慶慰時。


依處者。略有三種。一過去言依。二未來言依。
三現在言依。如經廣說。


補特伽羅依處者。謂鈍根等二十七種數取
趣應知。


如上所說。事時補特伽羅。佛薄伽梵。依此三
處流布聖教。故名依處。


過患義者。謂於應毀厭義而起毀厭。或法或
眾生。


勝利義者略而言之。於可稱讚義而起稱讚。
[012-0538b]
或法或眾生。


所治義者。略而言之。一切雜染行。


能治義者。謂一切清淨行。如貪是所治不淨
是能治。瞋是所治慈為能治。如是等盡當知
略義者。謂說諸法通種類義。


廣義者。謂說諸法別種類義。


復次說不了義經故。說了義經故。


復次略義有二種。一名略。二義略。廣義亦二
種。謂名廣。及義廣。如薄伽梵說。舍利子。我
能廣略宣說正法。然悟解者甚難可得。於彼
經中長行文廣義略伽他義廣文略。


為攝十義故說中間。嗢柁南曰。


「 諸地相作意
 依處德非德
 所對治能治
 略廣義應知」



復次如是略說佛教體性十種義已。諸說法
者。應依聖教尋求十種。若具不具既自求已。
應為他說。


如是建立文義體性已。諸說法者。應以五相
隨順解釋一切佛經。謂初應略說法要。次應
說等起。次應釋義。次應釋難。後應辯次第。法
者略有十二種。謂契經等十二分教。


契經者。謂縫綴義。多分長行直說攝諸法體。
應頌者。謂長行後諷頌及略舉所說不了義
經。


記別者。謂廣分別略所舉義及記命過弟子
生處。


諷頌者。謂以一句說。或二句說。或三四五
六句等說。


自說者謂不請而說。為令弟子得勝解故。為
[012-0538c]
令上品所化眾生安住勝理。自然而說名為
自說。如經言。世尊今者自然宣說。


因緣者。謂因請問說。如經言。世尊於一時
中因沒力伽羅子。為諸苾芻宣說法要。又依
別解脫增上道毘奈耶所有言說。謂依如是
如是因緣。依如是如是事。世尊說如是如是
語。是名因緣。


譬喻者。謂有譬喻經。由譬喻故隱義明了。本
事者。謂除本生宣說前際諸所有事。


本生者。謂宣說己身於過去世行菩薩行時
諸本生事。


方廣者。謂說菩薩道如說十地四菩薩行等。
及說如來百四十不共佛法。謂四一切種清
淨乃至一切種妙智。如菩薩地廣說。又法無
量故。義深廣故。時長遠故。謂極勇猛經三大
劫阿僧企耶方得成滿故名方廣。


希法者。謂佛及諸弟子說希奇法。如諸經中。
因希有事故起於言說。


論議者。謂諸經所攝摩怛履迦。且如諸了義
經皆名摩怛履迦。所謂如來自廣分別諸法
體相。又諸弟子已見聖迹。依自所證無倒顯
示諸法體相。亦名摩怛履迦。摩怛履迦亦名
阿毘達磨。猶如世間一切書算詩論。皆有本
母當知經中研究法相。所有言說亦復如是。
又如世間若無諸字本母字不顯了。如是十
二分教中若不建立諸法體相法不明了。若
建立已。諸法自相共相皆得顯現。又復能顯
無雜法相故。即此摩怛履迦名阿毘達磨。依
此摩怛履迦所餘解釋諸經義者亦名鄔波第
[012-0539a]
鑠。


等起者。略有三種。謂事時補特伽羅。依處別
故。如經中說。於如是時。為如是補特伽羅。依
如是行。令彼離欲乃至慶慰。


義者。略有二種。一總義。二別義。當知總義復
有四種。一引了義經。二分別事究竟。三行。四
果。行復二種。謂邪行正行。果亦二種。謂邪行
果正行果。當知別義亦有四種。一分別差別
名。二分別自體相。三訓釋名言。四義門差別。
訓釋名言復由五種方便。一由相。二由自體。
三由業。四由法。五由因果。義門差別亦有五
種。應知。一自體差別。二界差別。三時差別。
四位差別。五補特伽羅差別。自體差別者。謂
色自體有十色處差別。受自體有三受差別。
想自體有六想差別。行自體有三行差別。識
自體有六識差別。如是等類自體差別應知。
界差別者。謂欲界色界無色界。時差別者。謂
去來今。位差別者。當知差別二十五種。謂下
中上三位。苦樂不苦不樂三位。善不善無記
三位。聞思修三位。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三
位。內外二位。所取能取二位。所治能治二位。
現前不現前二位。及因果二位。補特伽羅差
別者。如前所說二十七種。應知。


釋難者。若自設難若他設難。皆應解釋。當知
設難略有五因。一為未了義得顯了故。如言
此文有何義耶。二語相違故如言。何故薄伽
梵前後說異。三理相違故。如有顯示與。四道
理相違之義四不定顯示故。如言何故薄伽
梵於一種義種種異門差別顯示。五究竟不
[012-0539b]
可見故。如言內我之體有何相貌而常恒不
變自性正住。如是等類。


於此五難。如其次第應當解釋。謂於不了義
難方便顯了於語相違難隨順會通。如於語
相違難隨順會通。如是於不定顯示難究竟
不可見難亦爾。於理相違難。或以黑教道理
而判決之。或復顯示四種道理。或顯因果相
應道理。謂此言顯果。或復顯因。又於問難應
設四記。決定記者。謂為如理問者無倒建立
諸法體相故。分別記者。謂為如理不如理問
者開示差別相故。反詰記者。謂為止息戲諍
論故。默置記者。有四種因。謂無體性故。乃至
彼相法爾故。如前已說。若廣分別如思所成
地。又如有問如來滅後為有為無等。此於世
俗諦及勝義諦理趣皆不可記。是故默置。以
約勝義無如來故。不可記別。若約世俗所依
能依。道理違故。及斷滅果非真實故。亦不
可記。如來滅後是有無等。


次第者。略有三種。一圓滿次第。二解釋次第。
三能成次第。為顯此三次第略引聖教。如世
尊言。我出家時盛美第一盛美最極盛美。此
言即顯盛美。圓滿次第。又復說言。曾處我父
淨飯王宮顏容端正。乃至廣說。此言即顯盛
美。解釋次第。又言。為何義故盛美出家。由見
老病死等法故。此言即顯能成次第。又復經
中略說諸法。如言三受苦樂不苦不樂。如是
等。此中唯顯圓滿次第。由所餘句圓滿此受。
故名圓滿。如受應知四聖諦中。先說初句。後
後次第隨順分析亦爾。能成次第有二種。或
[012-0539c]
以前句成立後句。或以後句成立前句。當知
解釋次第亦爾。


師者。謂成就十法。名說法師眾相圓滿。一善
於法義。謂於六種法十種義善能解了。二能
廣宣說。謂多聞聞持其聞積集。三具足無畏。
謂於剎帝利等勝大眾中宣說正法無有怯懼。
又因此故聲不嘶破腋不流汗念無忘失。四
言詞善巧。謂語工圓滿八分成就言詞具足
處眾說法。語工圓滿者。謂文句相應助伴等。
乃至廣說。八分成就者。謂上首美妙等。乃至
廣說。五善方便說。謂二十種善方便說如以
時殷重等相。六具足成就法隨法行。謂不唯
聽聞語言為極要如說行七威儀具足。謂說
正法時。手足不亂不搖頭動眉。口面支節無
有改變。進止去來端嚴庠序。八勇猛精勤。謂
常樂聽聞所未聞法。於已聞法轉令明淨。不
捨瑜伽不捨作意心不捨離內奢摩他。九無
有疲厭。謂為四眾廣宣妙法身心無倦。十具
足忍力。謂罵弄訶責終不反報。若被輕蔑不
生忿慼。乃至廣說。


說眾者。謂處於五眾宣八種言。何等為八。一
可憙樂言。二善開發言。三善釋難言。四善分
析言。五善順入言。六引餘證言。七勝辯才言。
八隨宗趣言。


五眾者。一在家眾。二出家眾。三清淨信眾。四
邪怨眾。五中平眾。


可憙樂言者。有五種相應知。一有證因。二有
譬喻。三語業具足。四文字句美。五言詞顯了。
善開發言者。開深隱義令顯現故。辯麁顯義
[012-0540a]
令深邃故。


善釋難言者。能善解釋五種難故。如前應知。
善分析言者。析一一法衣增一道理乃至十
種。或復過此善分別故。如依一法建立。二種
三種四念住等。乃至廣說。


善順入言者。唯善顯釋契經應頌等十二分
教終不引攝邪道異論。


引餘證言者。謂引餘經成立所說。


勝辯才言者。隨自所忍善分別義。


隨宗趣言者。謂依摩怛履迦分別顯示。或依
餘無倒說者所說言教如理解釋。


復次處在家眾。應依毀諸惡行稱讚善行現
前說法。令其止息及進修故。處出家眾。應依
增上戒等三學現前說法。令彼速疾修圓滿
故。處淨等眾。應依聖教廣大威德現前說法
如其次第令倍增長。令處中住。令生淨信
故。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