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41 俱舍論頌疏記-唐-遁麟 (master)


俱舍頌疏記 論本第二十四
富春沙門 遁麟 述


言得能治彼無漏者謂得能治彼煩惱之無漏根也
先凡夫位中斷三四品後住初果未起勝果道雖有
初緣猶未成彼無漏根故言上上品能潤兩生者以
上品惑最強盛故潤多生也次品漸劣感生漸少此
同舊疏前解九品別配生數若舊後解九品未斷皆
潤七生然於其中強弱不等猶如九人大小不同力
有強弱共舉七石糓若斷一品餘八惑猶潤五生猶
如八人共舉五石糓餘喻應知然所受生若多若少
所有牽生之業在凡時造非聖位也故正理說不造
新牽引業以背生死向涅槃故。


言必無未斷一大品
結有死生者以趣果心強故斷一必斷三斷五必斷
六也准舊解斷一品二品五品許有退及出觀者亦
無生死。


言家家者以生非一家故曰家家。


言或二天
處者如切利夜摩等天處不同。


言或二州處者如在
東西州等准論許一天處或一州處受三二生婆娑
亦同故彼論云或一天處或二天處或三天處受一
二三生又云或一人家或二人家或三人家受一二
三生天家家天三人二等者此等是增減家家若准
婆娑亦有天二人二等生家家今詳若不等天家家
者人中得道天上涅槃從涅槃處為名若等生者天
中得道亦在天上涅槃從得道涅槃二義為名一切
家家並不論初得道生皆約得聖之後更受生說新
[024-0497b]
云言斷三四品受三二生是亦據極說此中非無減
三二生若斷三品經一生巳總斷餘結入涅槃者亦
是三生家家攝也二生家家其義同也。


言於第三生
斷煩惱盡者理實要斷上界煩惱方證圓寂。


言一來
人間而般涅槃者謂經生聖不更往餘界生故於此
界後生便般涅槃故論云過此巳後更無生故然此
章中明一來向果總有三類一家家二一來向三一
來果。


言義如前釋者如前家家釋也。


言越彼第九品惑等
流果者謂彼煩惱後念不續故名越等流及異熟地
者謂越彼惑所感異熟地也如離欲人不受欲界果
故以斷此惑有此勝能故雖一品惑能障得果不同
一來無此勝用故一品惑不能障果言一間者正理
論云間是隟異名謂彼位中猶有一隔容受一生故
未得涅槃有一間者名為一間上是釋一間義下是釋人得名也
即第三向者此一間若緣不具但名不還向也。


言欲界沒色界中有中般涅槃者正理云謂有一類
補特迦羅巳於生結得非擇滅起結不爾彼於欲界
遇煩惱緣之所逼惱便能自勉修斷餘結殊勝加行
加行未滿遇捨命緣遂致命終由起結力受色中有
厭多苦故乘前起道進斷餘結成阿羅漢得般涅槃
問何緣有學未離欲貪無中有中般涅槃者答欲界
中有依身微劣於多事業無堪能故住本有位於欲
界法尚難越度況中有中能越欲界。


二生般者正理
[024-0497c]
論云謂有一類補特迦羅由先具造順起生業及增
長故欲界沒巳受色界生由具勤修速進道故生巳
不久成阿羅漢盡其壽量方般涅槃約有餘依說為
生般非纔生巳便般無餘彼捨壽中無自在故。


此論
亦云此中所說般涅槃者謂有餘依新云論文於生
般後即作是釋不於中般後作是釋故知中有般涅
槃者得有餘巳即般無餘。


言此具勤修速進二道者
既纔生巳即般涅槃故知勤修兼能速進。


言有勤修
無速進者由有勤修故名有行由無速進道在生般
後久方得之。


言此勤修速進道俱無者謂無速進與
有行同無勤修故在有行後正理論云謂有一類先
於欲界中依不息三摩地力斷五下分結成不還果
後生色界經於多時還能進修前種類道成阿羅漢
名有行般無行般者與此相違。


言經部釋論主許者
論主評取經部為正。


無行利根者有速進道在先有
行鈍根無速進道應後不同有宗也又生般者得最
速進最上品道在無行前以此證知有行居後。


言上
流者前四雖生上界即於彼生處而般涅槃更不上
生無上行義故生般等不名上流又唯上生不下流
故名為上流異生之人雖有上流亦下流故不名上
流又前四種唯於此身定般涅槃故所以偏與般涅
槃名上流容有受多生者方般涅槃以不定故所以
不言般涅槃。


也言遇緣退失上三靜慮者謂若不退
失直生第四禪故要須退失上定專味初禪生初禪
[024-0498a]
巳方生第四名全超也言半超者問此中少受三生
多受十五如何言半超答此以不全名半非敵對之
半也。


言不生大梵王處者一義如章又論云一導師
故問所以不言除無想者何答准有宗不立無想天
故云不須除。


言遍沒者正理釋云由彼遍於四靜慮
地十六處所一一皆有下等愛味為感生緣從梵眾
天一一處所一生沒巳至色究竟方般涅槃故名遍
沒又論云無不還者於巳生處受第二生由彼於生
容求勝進非等劣故即由此故不還義滿必不還生
曾生處故尚不生本處況有生於下。


言樂定那含至
是色界攝者此雖後生無色以經色界生故是色界
上流那含攝不名無色那含也。


次言行無色有四者
是從欲界直生無色不經色界也。


言此總名為無色
那含者謂生般等四名目與前無異不更別立但總
名無色那含唯無中般與色有異。


言三火星喻所顯者謂如札火銕火小大星喻近中
遠別速非速等應知亦爾如前巳明問始從中般及
終上流皆約速等三道建立相望何異答三中各自
位中論速非速如九品生故互相望無雜亂失。


言順
起業者謂中有非生但名起也然此中般最速利故
其由下惑上根上流遲故由上惑下根生般處中根
惑並等。


上流分三具由惑根業者以上流者是順後
業從第三生巳去訖于多生總名順後以寬長故故
得由業殊中生二種並是一生不可於中分業差別。
[024-0498b]


言故此九不還此由惑根別者此由中生不由業故
所以結詞不得言業若論三種不還即皆具由惑業
根也然今頌中言業惑根有殊者約總相說。


論云若爾何故經說有七善士趣表既向所立有九
不還果何故經中唯說有七善趣。


言又七種皆往上
界不復還來者前就行善名為善趣此就上行故名
善趣不還唯向上不復還下故餘則還下故新云後
解為勝若唯行善名善士趣無學之人亦唯行善因
何不說今不立者謂阿羅漢無生義故。


言厭欲界生者以先了苦受欲界生其生短促尚難
可忍上界命長深厭不往故得那含巳由厭不上生
故言經生習根極淳熟者正理云以曾經生於自相
續蘊積聖道極堅窂故。


言第四定最堪能者謂諸樂行中最為殊勝及離八
灾患故先修第四後方修下。


言中間有漏前後無漏
者論云前二剎那似無間道第三剎那似解脫道解
云前二正斷障故如無間第三巳斷障故如解脫道
從無漏入有漏易從有漏入無漏難故立一無間一
解脫道。


言不還修由前三乃至除受生一者但是總
相說准論文應須分別故論云謂不還中諸利根者
為現法樂及生淨居諸鈍根者亦為遮退彼畏退故
如是雜修令味相應等持遠故諸阿羅漢若利根者
為現法樂若鈍根者亦為遮防起煩惱退。


第二品六乃至十五者此等皆是重起三心并前而
[024-0498c]
數重修漸勝以為上品也。


言如其次第感五淨居者
謂下品感無煩天乃至上極品感色究竟論云有餘
師言由信等五次第增上感五淨居此師意信增感初淨居慧增感
後淨居正理論云感五淨居為由業力為雜修力若是

業力雜修靜慮則為唐捐若雜修力與品類足所說
相違如彼論說雜修靜慮及由業故生淨居天乃至
此中決定俱由二力以隨闕一不生彼故。


言轉名為身證者即不還果具八解脫以身中有滅
盡定得似涅槃法故名身證問云何不名心證答以
無心故依身生故不名心證若論主釋謂從滅定起
得身寂靜極似涅槃如是證得身之寂靜及智現前
故名身證。


世尊言福田有二者正理云謂世尊告給
孤獨言長者當知福田有二也。


言五種那含者此等
諸聖理實離前四向果外更無別體但以名義有殊
故並列也。


言滅定有漏不是依因者謂非學無學之
所依也此說非因實亦非果論云彼說不還差別麤
相如是若細分折數成多千乃至總計五種積數合
成一萬二千九百六十廣如論說。


言至斷有頂八品為後者以從斷初定次斷第二定
乃至方斷有頂以第九品名金剛喻定故伹言至八
品也。


言猶如金剛摧一切者以此定堅銳喻同金剛
以非想第九品惑最微細故難可斷滅此定能斷明
知餘惑必能對治最為殊勝亦如大明能破細暗麤
必能破但以麤闇小明先破故唯破細非無破麤之
[024-0499a]
能問非想見惑於九地中亦是最細見道能斷應喻
金剛答彼九品惑可一品斷故知彼惑勢力微劣見
道既為劣惑對治故知非能破一切隨眠若有能破
見道起時何礙不破自餘煩惱故彼不得金剛喻名。


言能引此惑盡得俱行盡智令起者盡得謂第九品
擇滅上得盡智與此盡得俱時而起故名俱行金剛
喻定能引此二令至生相故名為起又解盡得俱行
盡智者意顯盡智與盡得俱今舉盡得取其盡智即
是定能引盡得俱行之盡智也後解為勝。


言盡智生
巳成無學果者謂智果現在方成無學非生相時即
成無學。


言無學者謂論云為得別果所應修學此無
有故得無學名即此唯應作他事故解云但為得利
根及諸功德有所應學然無為得別果所應學故名
無學說捨鈍果得利根果亦非別果也。


言應受人天
供養者謂結累都亡堪受供養又論云義准前來所
辨四向三果皆名有學為得漏盡常樂學故學要有
三謂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等又云學意未滿故如
行者暫息又云異生未見諦理故不名學又論云四
向四果名雖有八事唯有五謂住四果及初果向以
後三果向不離前果故。


言有頂地無上可欣者若爾何不依當地道斷答自
地煩惱所隨增故故論云若彼煩惱於此道隨增此
道必不能治彼煩惱若此道力能對治於彼惑則彼
惑於此道必不隨增故自地道不治自地如人被縛
[024-0499b]
不能自解。


言離八地染通由二道者有上可欣通有
漏道無漏可知。


言各引二離繫得者且有漏道以斷惑之時正能引
有漏得兼引無漏得以事業是同故無漏道亦爾。


言不能離下謂巳離故者謂欲界無道故依上未至
斷自餘無漏唯在根本非近分地離下染時方得上
地由此餘地並不治下。


言轉入異受難有入不入者謂若欣上心強即入若
欣心劣即不入又為靜慮者入為解脫者不入廣如
上辨。


言三行中隨起一行者正理云約容有說二道各三
剩非諸有情於離染位無間解脫皆具有三又婆娑
云問無間道中何行相後起解脫道何行相耶評曰
此事不定從麤行相無間道後容起靜等三種行相
為解脫道苦等亦爾以此六種有漏行相隨離染者
所樂起故准此上下三行非要敵對而起言非寂靜故說名為麤者
由大劬勞方能越故。


非美妙故說名為苦者由多煩
惱麤重能違害故。


非出離故說名為障者由此能礙
越自地譬如獄厚壁能障出離故。


言必起無生智者此須決定盡智後必起無生智後
方起正見終不更起盡智也正理論云此明無學故
唯說無漏智生不說生世俗智理實亦容生世俗智。


諸無漏道為沙門性者出沙門體懷此道者名沙門
者明人名沙門。


言勤勞息煩惱故者釋沙門名論云
[024-0499c]
如契經說以能勤勞息除種種惡不善法廣說乃至
故名沙門異生不能無異究竟趣涅槃故非真沙門
正理又云異生雖能斷無所有處染以諸過失尚有
餘故暫時靜息非究竟故非真沙門。


言此有八十九
種者此約廣數故論云契經說論此差別有四理實
就位有八十九等。


言起一類勝得者以得非一故言一類新云此說前
向果中所得無為至今果位總一果得得無為故非
是眾多無為同一得得。


言餘位不然者即八十九中
除此四位所餘諸位不具五因故不立果。


釋世道證二果中初約見道無漏得所持次約世道
引無漏得所持尋章可解。


經亦說名婆羅門者依世俗理則諸沙門異婆羅門
依勝義理則前所說真沙門性亦名婆羅門沙門云
勤息婆羅門云淨志皆遠煩惱故義同也新云淨行
與淨志一。


言世尊名梵志者論云佛亦名寂靜亦名
清涼正理云寂默靜慮蕭然名梵佛具此德故立梵
名既自覺悟為令他覺轉此授彼故名梵輪。


言似世
間輪者正理云謂聖王輪旋環不息見道亦爾無中
歇故如聖王輪行用速疾見道亦爾。


捨前諦取後諦
者謂捨苦等境取集等故此則顯示四聖諦必不俱
時。


降未伏鎮巳伏者如聖王輪降伏未伏鎮壓巳伏
見道亦爾。


言觀上苦巳觀下苦者准觀行次第先觀
下苦後觀上苦今此或隨言便總結云由此見道獨
[024-0500a]
名法輪。


言憍陳那者昔云憍陳如訛也此云火器是
姓阿若是名亦云初知以最初悟道故准四分律阿
之言無若云如由如陳如本謂初聞法最先領悟眾
中無比故曰無如慈恩為解憍陳那姓也。


言見道生
時巳轉法輪者意云既陳如初見道生時未起修道
即言巳轉法輪明知法輪唯在見道若不爾者不應
言巳此是苦聖諦顯見道乃至顯無學道者准此三
轉總名示相轉以言顯三道故又解此苦聖諦是示
相轉謂顯示苦諦相故。


此應遍知是勸相轉勸令知
苦故。


此巳遍知是引證轉謂此苦諦我巳遍知故汝
亦應知苦諦既然於集聖諦應言此集聖諦此應永
斷此巳永斷此滅聖諦此應作證此巳作證此道聖
諦此應修此巳修一一三轉合成十二章中唯約苦
諦廣明餘諦略指又章即以眼智明覺為四行相一
諦三轉有十二行若准四分律一一轉時發生通慧
明等六種功德即不得配為十二行也由是飾宗乃
取無常等之行相章兩解眼智明覺咸是婆沙中二
說前說約見道上下智忍配四德後泛約義明前唯
見道後通三道也。


言毗婆沙師所說如是者結歸有
宗唯是見道也。


言經部至非唯見道者且論主破有
宗云若爾三轉十二行相非唯見道如何可說唯於
見道立法輪名是故唯應即此三轉乃至名為法輪
可應正理論主取此師為正也言於他相續令解義者謂轉自
相續十二行法往他身中令他解義故名為轉巳上是經
[024-0500b]
部釋又論主自釋云或諸聖道皆是法輪於所化生身

中轉故於他相續見道生時巳至轉初故名巳轉准論
從經部巳下自有二釋謂餘師及論主餘師約教法論主通諸道今章中合為一也然此意者理實三道皆名
法輪唯言見道者見道是法輪初故從初立目不依餘二及言巳者謂巳至轉初故也巳上正理

論云憍陳如見道生時說名世尊轉法輪者意顯彼
等得轉法輪本由世尊故推在佛令所化者生尊重
故若不爾者則天神應說菩提樹下佛轉法輪不應
唱言世尊今在婆羅痆斯國轉無上法輪故轉授他
此中名轉。


言初三果人依欲界得者謂此等果唯依欲界依九
身得謂六欲天及三天下若第四果通依三界身謂
欲界九依色界十六依無色四總二十九依身證得
羅漢果。


言由上無見道者釋非上得第三果有二重
證初理次教此即理也謂離欲界染得第三果若次
第者必依欲身離欲界染得先果巳方得生上若超
越者必依見道得第三果見道必依欲界依身起故
第三果唯依欲界言色界無厭等者一者無厭苦二
者著勝樂故無見道。


自下教證言上界通色無色。


俱舍頌疏記
[024-050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