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41 俱舍論頌疏記-唐-遁麟 (master)



俱舍頌疏記 論本第十四
富春沙門 遁麟 述


能遮能滅惡戒相續者新云能遮未來惡戒不相續
起能滅巳起惡戒不得相續故故名律儀舊云別解
脫戒能遮惡戒相續定道戒能滅惡戒相續故名律
儀律謂法律儀謂儀式非律翻此俱非雙翻但言無
表者表不遍通所以不說。


言廛戒者廛謂廛雜如廛市等靜慮律儀繫屬色界
名為色廛戒別解脫律儀繫屬欲界名欲廛戒無漏
道生不繫屬三界苾芻者唐云乞士昔云比丘者訛
也苾芻尼者是女聲呼正學者梵云式叉摩那唐言
正學釋六法數言五戒上加不非時食者即不殺盜
邪行誑語飲酒為正五戒也新舊兩疏並為此釋今
詳此釋未為允當以六法中摩觸亦成犯故又且五
戒但制邪行豈可六法唯制邪行六法者一不摩觸
二不盜四錢巳下三不殺畜生四不小妄語五不飲
酒六不非時食故律云若犯婬應擯若染心與男子
身相觸壞本法應更受戒盜五錢應擯四錢巳下許
[014-0454a]
更學斷人命應擯斷畜生命許更學誑若自稱得通
人法應擯若小妄語許更學飲酒非時食同勤䇿者
梵名室羅摩拏路迦唐云勤策昔云沙彌者訛略也勤䇿女同昔云沙彌
尼尼是女聲呼亦訛略也梵云鄔婆素迦唐云近事業是男聲呼昔云優婆塞或云伊[卄/補]
塞皆訛也言近事者婆娑云何故名近事答親近修事諸

善法故謂彼身心狎習善法故名近事有餘師說親
近承事諸善士故復有說者親近承事諸佛法故鄔
婆斯迦唐言近事女斯是女聲呼舊云優婆夷或云
優婆斯者皆訛略也梵云鄔婆婆沙唐言近住如下當釋問何
故此八依別解脫建立不依靜慮無漏律儀建立耶
答此八種戒受心多少不同故戒緣差別分為八種
受學人差別定道律儀但得彼定七支頓得不由受
心戒緣差別分近事等然有四禪諸果差別義各不
同不可一例離勤䇿戒無別正學女等律儀者謂先
受十戒後受六法雖受得六法即同十戒中六故亦
勤䇿攝又解作正學時非更別得六法但重受教約
令持先受故此六法即是十戒中六法教說正學不
異勤䇿問所以近住獨不分男女別者何答以近住
時促故不分也不同前是盡形戒故言謂從他受者
准下文總有十種受具戒如下當辨若准四分有五
種受具法謂善來上法三歸八教羯磨等尼等四戒
者等取式叉沙彌尼近事女為四苾芻等三者除式
叉也近住本來不分故亦不合也問男女二眾多少
不同如何名異體一解云男女不同開遮有異隨緣
[014-0454b]
別故多少不同論其七支戒體皆等故言體一問僧
尼不同之戒形轉之時既有興謝豈非離得捨因緣
而有得捨無表體耶答亦據七支無有增減故言非
離得捨因緣有得捨等又解雖可過境興廢能防戒
體不隨生滅既酬本要期總斷惡意亦即發得與尼
不同無作戒善是以大僧根變即得是能防受體更
無生滅其猶器伏但可有用不用不可斷無器伏故
此亦爾其體各別具足頓生者准論文存其重發即
不殺戒總三度發也然此三種互不相違者前明三
種緣別成異此明不相違故受後不捨前也勿捨苾
芻戒便非近事等者反難答也婆娑問云若先不受
近事律儀便受動䇿律儀得律儀不有說不得以近
事律儀與此律儀為門為依為加行故有說不定若
不了知先受近事律儀後方受得勤䇿律儀信戒師
故受此律儀彼得律儀戒師得罪若彼解了先受近
事後受勤䇿是正法儀式伹憍慢故不欲受學近事
作如是言何用受此近事劣戒彼輕慢心雖受不得
如說不受近事律儀而受勤䇿如是不受勤䇿而受
苾芻律儀廣說亦爾。


六塗飾香鬘儛歌觀聽所以合為一者婆娑云二種
同於莊嚴處轉故二種合立一支又正理云為引怯
怖眾多學處在家有情顯易受持故於八戒合二為
一如佛為栗氏子略說學處有三七眠高廣床者謂
象牙等嚴好過量床也以能長憍慢故有言如父母
[014-0454c]
師等床恐非以不受戒時亦不合坐故如男子七歲
不登母床女人八歲不近父机譏嫌重故開為二者
即開前塗飾歌儛觀聽為二也出家根熟不怖多學
處故開為二復加受畜金銀者前八戒於在家當事
生業不可受一日夜戒即捨金銀等後時重畜出家
之人以乞自活不畜金銀等易反是盡形戒故兼廢
修道故制不得畜金銀等。


一能平治險業者正理云以清涼故名曰尸羅此中
尸羅是平治義故字相處作是釋云平治義中置尸
羅界戒能平治險業故得尸羅名險業惡戒也有云尸羅
唐言性善妙行者正理云或修此行得愛果故曰妙行豈
不無表亦名不作者以契經說無表律儀便名為不
造亦名不作故有此難答云經據不造惡名不作論
據思所造故復名為作各不相違又解無表是後作
果家因從果立名是前表思作因家果從因立稱名
作無失也能防身語名律儀者謂由此戒力防惡身
語依法儀式故名律儀第五名別解脫疏義可知正
理云或初所應修故名別解脫或彼初起最能超過
地獄險惡趣故名別解脫若准經說與此不同彼謂
涅樂名別解脫戒是正順解脫之本因受果稱得解
脫名依業暢義立業道名者由如於人遊履於道通
暢諸方業道亦爾思業遊履通暢義同名業道也正
理云亦得名為根本業道約防身語暢思業故解云第三
羯磨竟得戒之時暢本求思故唯初一念剎那無表名業道然六名中別解脫及

[014-0455a]
業道二名唯是初念尸羅等四名通初後念故頌云
俱得名尸羅妙行業律儀等。


始自苾芻終於近住此八眾有別解脫外道雖受戒
以求三有及無功能永脫諸惡故不名別解脫戒伹
名處中善如近村邑得村邑名者如世說言於此村
邑得田稻等得村邑名故近分地亦得解慮名得聖
謂學無學者准此從苦忍巳去俱得無漏道即得道
俱戒也戒從靜慮生者約生因說或依靜慮者約依
因說。


九無間者即上上等九品聖道以所斷惑有九品故
能斷之道亦分九品也能永斷惡戒者謂離欲時捨
欲諸惡戒惡戒是緣縛斷。


及能起惑者即起惡戒煩
惱起惡戒煩惱是自性斷故婆娑云四種律儀一別
解脫二靜慮三無漏四斷律儀謂於靜慮無漏二律
儀中名取少分離欲界染九無間道中隨轉戒立斷
律儀取所餘未至地者此言似倒應云取未至地所
餘道即未至地中有漏解脫等道是無間道之餘故
不斷惑非斷律儀者此有二類一未地解脫道不斷
惑二上地有漏道雖能斷惑非斷欲故並非斷律儀
也以斷律儀唯對治欲惑立無漏律儀四句第一句
者應言除未至定九無間道無漏律儀取未至地無
漏解脫道及上地諸無漏道以是無漏故是無漏律
儀非斷道故非斷律儀第二句者即未至定九無間
道有漏律儀以無間道故名斷律儀是有漏故非無
[014-0455b]
漏律儀第三句者依未至定九無間道無漏律儀是
無漏故是斷道故故成俱句第四句者除未至定九
無間道有漏無間道律儀取未至地有漏解脫道及
上地諸有漏道是有漏故非斷道故成俱非句。


身律儀善哉等者此偈是薩婆多中七佛略戒偈也。


合前二種正知正念者謂合此念慧為前經念律儀
及後經中根律儀合言顯非如次正知為意律儀正
念為根律儀故二律儀正念慧為體者慧能簡擇念
能憶持此二力強防護制意及與眼根不令於境起
諸過患故名律儀非無表色亦應具說眼等六根不
言耳等者略故。


正理云故契經說眼見色巳不喜不
憂恒安住捨正知正念如是乃至意了法巳不喜不
憂住正念等。


住別解脫無表者謂住別解脫補特伽羅等成別解
脫人未捨巳來定成現世不隨心色勢微劣故者謂
此戒非隨心轉非心一果勢微劣故即由此理亦不
能成前生中戒不同定共也若第二念恒成過未者
除苦忍外自餘聖者乃至未入無餘依前皆成過未
無漏戒也。


言非律儀非不律儀者謂善非律儀惡非不律儀亦
名為處中即除餘善惡也。


有覆無記表唯成現在總有三義一法力劣二性昧
鈍三從他起。


惡戒有五名者唯少善戒別解脫一名餘名如次皆
[014-0455c]
翻善戒立也善戒有六故此有五業道名唯目初念
者謂初暢思故名為業道與律儀同。


初兩句是第一句者謂頌中初兩句是四句中第一
卑句也。


言劣思造善造惡等者除七有依福及成業
道雖下劣思亦發無表餘皆唯表第二句謂經生聖
成過未無表者正理彈云豈不巳得靜慮異生今表
未生先生巳失亦成無表非表業耶何故頌中但標
於聖又非易生者理亦可然何故釋中標易生者俱
舍救云理亦應有據顯偏明或隨舉一餘略不說若
無色界成過未道俱無表者謂無色界無色故戒不
現行但起法前後得得過未戒也以無漏不墮界繫
故生上猶成有漏不然故不成就。


唯此六地有無漏道者四本靜慮有不在疑其未至
地厭欲心強能入無漏中間靜慮有無漏者謂餘有
情依彼能起無漏非梵王自能起無漏也上三近分
無無漏道如後當辨此中明戒不通無色靜慮之言
巳簡於後。


勤䇿等五種不從眾得者謂勤䇿勤䇿女
從二人得若近事等三從一人得俱非眾發並名別
人證此智時得具足戒者謂佛獨覺得盡智時得此
戒也憍陳如等五比丘者即憍陳那為一具足應言
阿若憍陳如阿之言無若之言如謂佛初轉法輪此人最初悟
道佛欲眾中無如憍陳如故名阿若故律云從是巳
來始名阿若憍陳如也二十力迦葉三馬勝四䟦提
五摩訶男然此五人並於先時給侍菩薩佛成道巳
[014-0456a]
追念先恩乃往鹿野苑中轉四諦法五人證道得具
足戒故曰見諦得戒廣如律說言善來者有二釋一
云謂此人輩深厭生死希求出家佛言善來即得具
足戒故曰善來善即求戒者心來謂如來言教二云
佛知此人願樂出家命之善來即發具戒此即善來
之言俱在如來言教正理云由本願力者即本求戒
心也佛威加故者即佛言命也耶舍此云名譽信受佛得
戒者謂世尊告迦葉言汝當發慚愧心徹於骨髓彼
在多子塔邊發誠誓言世尊是我大師修伽陀是我
大師如是二言便發具足然此得戒始終三名一名
教授即是初義二名身誓三名上法即自證眾會增
上之法今章言信受佛為大師是即當第二義蘇陀
夷此云善施增一阿含廣明其相謂佛於摩竭國波
沙山即命蘇陀夷言今問卿義諦聽善思對曰如是
世尊告曰有常色無常色為一義為若干答曰若干
非一義也解云有常色者謂如來常身非謂凡夫六根所取無常色者謂外色聲六根所引也
又問有漏無漏義為一若干答曰若干非一也有
漏謂生死無漏為涅槃如是多問彼皆具答稱可佛
心世尊讚曰摩竭國界快得善利今聽此沙彌僧中
受戒由聰明善巧酬答故別開此緣非酬答時即發
戒也大生主者舊云梵名摩訶鉢賴闍鉢底摩訶大
也鉢剌闍云生鉢底云主是大梵王千名中一稱也
昔云摩訶波闍婆提翻云大愛道者訛也今章中梵
名仍存昔號又云生主乃是今名兩說相違未詳就
[014-0456b]
是從梵王邊乞得者謂從梵天神邊乞得是佛姨母
欲求出家佛抒不許輙自剃髮倚立祇洹阿難見之
為其三請佛乃見許便宣八敬法與阿難阿難傳授
愛道愛道聞皆頂受便發戒品八法者一百歲尼應
禮敬初歲比丘二不得罵謗比丘三不得舉說比丘
過失四從大僧受戒五半月從大僧乞行摩那埵六
半月從僧求請教誡人七依僧安居八詣僧自恣此
亦名八尊重法亦名不可過亦名八敬名異義同此
尼端正者此尼本是婬女容㒵端正價直半國出家
受具恐往僧寺路有難緣故開遣使邊國僧少者本
緣靜善國僧少故致使憶可受戒三年不得大迦旃
延因傳五年白佛遂開邊方五人受戒故四分云東
方有國名曰木調南方有塔名靜善南方有山名師
梨仙人種山北方有國名柱自此之外並為邊國新
舊並云以和上不入眾數餘四成眾故須五人今詳
五人受戒蓋是始終須五非由和上在外須五人也
若言和上在外要須五人者十眾受戒如何解釋中
國十眾者以中國僧多求之易得故要十眾方得受
具少則不成多則無爽六十賢部者謂六十賢人共
為部集言遣阿難為說者准新舊疏咸言遣阿羅漢
為說三歸非阿難也謂此等人請欲受戒得至佛所
中路失信便令羅漢往說三歸如上所得至必定依
表業而發者以佛及五苾芻得戒不從表生故不依
表論主存之正理師不許此義然五比丘等先時加
[014-0456c]
行決定有表相續不斷至得果時從彼而發。


依經部或一晝夜或多晝夜者經中說言乃至半月
或一月等受近住皆得何故唯言一晝夜有部通云
此說重重受日夜戒滿半月等名半月等非謂一受
經半月等如無量壽經云日日如是受王八戒即是
日日受經半月等經部又云經說一晝夜者以所化
根難調依故且說一晝夜非謂越一晝夜戒不得生
巳生不違理故。


無對師故無一晝夜者若爾無對師故應無盡形故
答云雖不對師由起畢竟壞善意樂故得盡壽不律
儀雖起暫時壞善意樂不對師說故不得日夜不律
儀也然近住戒雖暫時壞惡意樂以對師受故得律
儀設有對師要期蹔受不律儀者必亦應得然無受
者故不立有又經部說如善律儀無別實物名為無
表此不律儀亦應非實即欲造惡不善意樂相續不
捨名不律儀由此後時善心雖起而名成就不律儀
者以不捨此阿世耶故。


若且有礙緣齋竟亦得受者准此若先無要期者齋
後受不得戒又准此義齋前總名晨旦婆娑云一晝
一夜不增減謂清旦時受至明清旦律儀便捨乃至
時分定故光暗往來易了故或蹲或跪者一膝至地
為蹲雙膝至地為跪江南謂屈膝立為長跪中國言
音譏跪若不下座至不得律儀者以憍慢心故病者
無憍慢心雖不下座亦得戒具支者正理論云具受
[014-0457a]
八戒支方成近住隨有所闕近住不成諸遠離支互
相屬故常嚴身具不必須離者如富貴人嚴身具雖
復精華不生憍逸故不須離若不如斯依法受者謂
不依上七法受不發戒也論云又若如斯晝夜受具
制屠獵姧盜有情近住律儀深成有用釋名有二義
並無評家正理又云近時而住故名近住言長養者
梵云布漉陀此云長養舊云布薩訛也即近住異名。


離塗飾等三名禁約支者謂塗飾香鬘高廣床座及
非時食三也所以立第一戒支者論云謂初離殺至
誑語能防性罪離貪嗔癡所起殺等諸惡業故第二
酒防失念者以飲酒時能令忘失應不應作諸事業
故遂犯尸羅後三防憍逸者論云以若受用種種香
鬘高廣床座習近歌儛心便憍舉尋即毀戒由遠彼
故心便離憍若有能持依時食者以能遮止恒時食
故便憶自受近住律儀能於世間深生厭離若非時
食二事俱無數食能令心縱逸故八中一故亦齋支
者如正見是道亦道支餘七是道支非道擇法覺支
三摩地是靜慮支亦爾論主破云不可正見支即正
見支又不可前與後為支故有餘師說離非時食名
為齋體餘有八種名齋支謂塗飾香鬘儛歌觀聽分
為二故太法師云是龍樹說此師意說既云齋戒故
以不非時食為體餘有八種說名齋支論主破云經
說離非時食巳便言此第八支明餘唯七也梵云鄔
婆波沙此云齋或名近住也。
[014-0457b]


近住餘亦有者應言餘謂未受近事以前問為唯近
事得受近住為餘亦有故准此即未受近事為餘章
言餘謂三歸義雖無違文乃不顯論主云諸有未受
近事律儀一晝夜中歸依三寶說三歸巳受近住戒
彼亦受得近住律儀異此則無除不知者婆娑問云
誰應受此近住律儀如是說者亦聖亦凡亦近事亦
非近事言或有不知者要受三歸者婆娑云有說不
得以受律儀名依三歸以三歸為門故亦得謂若不
知三歸律儀受之先後或復妄誤不受三歸但受律
儀而授者得罪若有憍慢不受三歸但受律儀必不
發戒。


大名經者真諦云大名是佛從第阿泥律駄親兄淨
飯王出家以國付之佛為說三歸法外國師者謂是
迦濕彌羅國外健駄羅國經部師也稱近事等言者
此引文略婆娑引經云如經說我某甲歸依佛法僧
願世尊憶持我是近事我從今日乃至命終捨生歸
淨既稱近事明知具五戒以是五戒方名近事故經
部云大名經中不說自稱近事時得戒理實近事須
具五支者論云若闕律儀得名近事苾芻勤䇿闕亦
應成彼既不成此亦應爾乃至由佛教力施設故經
部云若爾何緣不許由佛教力施設雖闕律儀而名
近事非苾芻等毗婆娑師不許此義。


或有羅漢成下品戒者此上下品不約位殊凡聖但
由心有勝劣故成三品由是羅漢却有下品准毗䟦
[014-0457c]
律云受者發心我今求道當救一切眾生眾生皆惜
壽命是下品心若言我為正心向道解眾生疑惑為
一切律梁自濟濟他名中品心若言我為正心向道
求泥洹故為趣三解脫門為成菩薩三聚淨戒故為
令佛法久住故名上品心然此是大乘恐不當此或
但勝劣不同為三品也。


不歸依佛身者佛有無記色身及有漏功德無漏功
德等此三種中唯有成佛無學法以色身等與未成
佛時等相似故無漏五蘊者准舊解云謂盡無生智
及彼隨行無漏五蘊准此即無漏色受想等為五蘊
也問歸依佛者為歸依一佛為歸依一切佛耶解云
理實應言歸依一切佛以諸佛道相無異故婆娑云
若歸依一切佛者如說我是勝觀弟子當云何通答
隨依彼佛出家見諦即說我為彼佛弟子此說依止
不說歸依又云佛依法生法勝於佛何故先說歸依
佛耶答佛為教主若佛不說法不顯現故先歸佛復
次如有病者先訪良醫次求妙藥後覓看病者佛如
良醫法如良藥僧如善巧看服藥人故說三歸依如
是次第歸依僧者理實通歸一切僧以諸僧道相無
異故然契經說當來有僧汝當歸依彼但顯示當來
現見僧寶解云如為價人受三歸法佛現歸僧即指
當來四分律云受三歸若歸一切僧者爾時亦有七
生預流不還何不歸依指當來僧令歸依邪故通云
當來五比丘等是現見僧寶七生預流非現見僧故
[014-0458a]
不相違也顯宗二十云僧有多種謂有情人聲聞福
田及聖僧等佛於此內非聲聞僧可是餘僧身然覺故
今所歸依者是聲聞僧中除異生聖僧除佛福田僧
中除異生兼佛准此論文福田僧通三聲聞兼凡聖
僧兼佛佛非聲聞僧而是福田僧攝也歸依法者此
論文略依婆娑云問歸依法者為歸依自相續諸蘊
滅為歸他相續諸蘊滅為歸依無情數諸蘊滅應作
是說歸依自他相續及無情數等一切蘊滅問他相
續等諸蘊滅於我無救護義如何歸依答彼雖於我
無救護義而彼於他有救護義救護相等故亦歸依
乃至自他所得滅無有異我於一切有漏五蘊得離
繫故一切滅於我皆有救護義依論主通依佛身者
論云若唯無學法即是佛者如何於佛所惡心出血
但損生身成無間罪毗婆娑師作如是釋言壞彼所
依彼隨壞故又論主云然尋本論不見有言唯無學
法即名為佛但言無學法能成於佛既不遮佛體亦
攝依身若異此者應佛與僧住世俗心非僧非佛又
應唯執成比丘戒即是比丘然如有欲供養比丘者
彼唯供養成苾芻尸羅能歸依語表為性者正理云
此中能歸依語表為體自立誓限為自性故若并眷
屬五蘊為體以能歸依所有言說由心等起非離於
心婆娑多說評家同此論歸依是救濟義者正理云
雖復亦有歸依佛法僧然彼不蒙現救濟者以彼違
越佛教理故如有依王而違王勑王不救濟此亦應
[014-0458b]
然此歸依非勝者不能脫三惡趣故非尊者不能脫
人天趣故勝尊翻此普於一切受律儀處為方便門
者謂以八眾受律儀必三歸為門也。


感惡趣故非非梵行者謂邪行感惡趣非梵行不感
也雖易多生亦不犯者謂聖人身成就無漏法於欲
邪行得不作律儀謂定不作欲邪行等非別有體如
世有人性不飲酒亦非有體若非梵行即不如是然
初二聖有自妻者約在家說。


得離邪行戒者正理云先娶妻妾後受律儀於自妻
等亦發得戒若異此者於自妻妾非處非時等應不
犯欲邪行戒後娶妻妾非毀犯前戒者雖先於此女
人上得離邪行律儀後娶為妻不成邪行故不犯戒
以本立誓唯言離邪行故。


於一切律儀制虗誑語者婆娑云有作是說離虗誑
語易可防護非離餘三俗處在家御僮僕等難可遠
離離間語等三復有說者作虗誑語業道重餘三少
輕故不立有餘師說唯虗誑語破僧故立學處餘三
不爾故不立也。


酒是遮罪者是對法師宗心於中無性罪相故及無
染心療病等飲故餘部難云若先知酒能醉亂而故
欲飲即是染心也又持律者言酒是性罪如彼尊者
鄔婆離言我當云何供給病者世尊告曰唯除性罪
餘隨所應皆可供給然有染疾釋種須酒世尊不開
故又經生聖人不飲酒故對法師通云然為病者聽
[014-0458c]
開遮罪後於異時遮飲酒者為防因此犯性罪故又
令失念故聖不聽飲酒餘如疏釋又論云如契經說
窣羅迷麗耶末陀放逸處依何義說謂醞食成酒名
為窣羅醞餘物所成酒名迷麗耶餘物謂[卄/補]桃等即前二酒
未熟及巳壞不能令醉不名末陀若令醉時名末陀
謂簡無用位重立此名也然以擯榔及稈子等亦能令醉為簡
彼故須說窣羅迷麗耶酒雖是遮罪而令放逸廣造
眾惡為令慇重遮斷故說放逸處言酒是放逸所依
處故。
俱舍頌疏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