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g0019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宋-智圓 (master)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卷第二十
錢塘沙門釋 智圓 述


陳如品之二



愛是現在那忽言故者彼自立難也。


乃強下恐被他難故有此釋。
[020-0615c]


由行得愛者此愛即行巳屬過去非現在愛義不符
文名為強解。


無明愛為新者此取始託胎時𨳝生無明及現在愛
既俱今世所起故竝屬新此直據煩惱道說也而經
云故者乃約業道望之則惑能𨳝業既在業前乃名
為故。


取有為故者直約業道能招苦果則因故果新而經
云新者乃以煩惱望之業是後起所以名新此師解
義極成迂曲然又不顧取是煩惱而謬判為業故招
今破。


那忽為新者忽應作不蓋字誤也此責古人汝若據
煩惱無明愛為新且取亦煩惱何得為故故云那不
為所。


無明愛新下此竝破也無明愛取竝三煩惱二既為
新取支那忽屬業為故耶此乃以惑為業抑新為故
反違巳說何謬如之故云最為不可。


取從無明愛起者應云取有文逸有字。


即是枝末者無明愛是根本即故取有乃枝末是新
無前諸失者無上二師失也初師有以現為過失次
師有以惑為業失。


與觀師同者今家用觀師義也。


經云取有名新者此二皆現在因故云新也問愛亦
現因既以未來望現得名故者取有何故不爾答愛
是現惑之始取是現惑之終乃以始惑別受故名有
[020-0616a]
是現因之末新義自顯此新故義并前古師共有四
解今師之美無得而稱今更私加一釋以顯經意多
含言無明屬故其義可知愛雖現惑若望取有既在
前起故亦屬故取有望愛悉名為新所以但舉惑業
以明新故者此二為因能招苦果因滅果亡故約此
二。


經儒雅者儒仁也雅正也。


經而來諮啟者左傳曰訪問於善為咨。


乃開問端者即經云隨所疑問吾當答之。


經三種即三毒十種即十惡三毒是惑十惡是業問
十惡中意三豈非惑耶答與身口指應者屬業但在
意地屬惑一切有即二十五有也。


少分得度者那含欲惑方盡分證涅槃故云少分。


優婆塞經明必四月者四分亦同律云有裸形外道
名布薩與身子論義結舌歎云[豆*寸]小者尚爾況堂堂
者乎至䟦難陀所而求出家後問其義而不能答即
生念言沙門釋子愚闇無知即便休道比丘白佛佛
言若有異學來投出家四月共住。


只是一時者佛法立三時謂春夏冬則一時有四月
也。


根性不同等者謂根利之人不必四月。


或言止觀等者奢摩他此云止或云定毗婆舍那此
云觀或云慧。


麻襦杯度者並東晉時人而無名字但見常著麻襦
[020-0616b]
及能乘杯度水世人因以立号事跡如梁傳襦者說
文襦短衣也。


但分文在人者經文節段非佛親分既屬人情理宣
擇善故依觀師分為四段。


弘廣問終者弘廣是下經第九外道古師皆謂與此
納衣立義相關故徵下對辨。


問始是問流來等者此用攝大乘師七種生死義以
配此文言七種者一流來二反出三分段四方便五
因緣六有後七無後流來是迷真之始反出是背妄
之初而云問終是問反出者謂涅槃之始是生死之
終也。


佛常默然者如前所引十四難皆不答也。


復何處來者如前疏文破識窟義。


知答不去者以佛答文不去前難故知前問不難流
來所以如來隨問解釋若問流來佛定不答。


納衣下正示所問義也初立義徵文。


解此下二師異解。


於生陰前起愛者謂見地獄反更生愛正在中陰故
云生陰前也。


有身有惑皆約中有亦起愛心者亦起纔起也。


即便得身者謂於中有身上起愛而得生陰之身。


身前煩惱在後者於中有身起生陰愛故。


於死陰後起愛潤生者此不論中有之身但約於死
後起惑而受生陰故經云反更生愛即生其中也。
[020-0616c]


此下牒佛等者經從何以故去。


若煩惱在先全未有身等者此外道據眾生有始以
難既元未有身此時煩惱從誰而起故下荊溪云諸
大乘經云無始者不獨身不獨煩惱若一在前一則
有始故知古人云問流來者非不一途伹失始領無
量世中作善不善等義故為今師所破應知此經正
難佛說因緣潤生傍執外宗有始為難。


若煩惱復因煩惱者若云未有身時有煩惱不從身
生還從煩惱而起後起煩惱因先煩惱而有若然者
煩惱不得為先以身前煩惱復更因前煩惱而有如
是展轉相因至于無窮則身前煩惱不得為最先也
總結三義者即經云先後一時也一惑先身後二身
先惑後三身惑一時。


如此土嚴具者鬘等類如此方冠弁鞶帶嚴身之具
也。


工匠揆木者揆度也左傳曰山有木工則度之。


經車輿與諸反說文車輿也。


誰之刻畫者蚶形誰刻蛤文誰𦘕引此助證自性之
說經中但言龜等不云蚶蛤然此外道與此方蒙莊
所計其義頗齊故莊子云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
而黑又曰雨為雲乎雲為雨乎孰降施是皆其自然
也。


經釣餌服虔云釣魚曰餌。


性是其宗者自性義是其宗計故。
[020-0617a]


佛逐破等者以此外道伹計五大為常諸法悉是無
常而云俱無因緣故招並破。


不應祠祀者爾雅春祭曰祠註云祠之言食禮曰禱
祠祭祀供給鬼神。


縱則應定者經云當知諸法各有定性即是縱也。


經若有下縱而復難也。


甘蔗只合常守自性何故作漿作蜜等驗知皆從因
緣生也。


經酒時不飲者謂漿蜜經停變成酒也飲則犯提。


後為苦酒者苦酒醋也謂酒變為醋飲之無罪。


別難中即無者雙難中但難先後別難伹難一時不
具三意故云即無。


結難中有之者即經云先後一時義皆不可即具三
意也。


次正答三難者文誤應云次答正難。


相對而來等者此明外道正難煩惱在先難身在先
者相對傍難故云非其本意。


還成我義者明佛不曾說身在先若云在先是汝自
立還為我破則成我所立煩惱為身因之義也。


除彼所計之一時者非外人定計因中有果果中有
因之一時也。


若是下彼明一時乃是邪計故云此則不可。


此是前後之一時者雖煩惱為因以身為果則因前
果後而煩惱與身一時而有故云前後而一時。
[020-0617b]


亦是下雖一時有要因煩惱而得有身則似因前果
後故知約理則一時就事則前後次文自顯故註云
云。


緣成由果者中論第一觀因緣品云緣成由於果以
果復緣先故名未有果何名為緣故論偈云果先於
緣中有無俱不可先無誰能緣先有何用緣此即總
破一切因緣也今經明一時前後以山因果彼破此
立其義不同故云此別有意。


不獨云身不獨煩惱者以眾生無始故則煩惱及身
俱無始也此則實教所談。


今經下以機緣宜聞權說意令對治破惑故說煩惱
為先。


仍帶理說者理無前後事有前後故云雖也。


故知實理等者實不稱機却成餘法。


實而下約實理明之則因果唯心孰分前後豈伹過
去現在亦然並由理具三千故使同歸不二。


何以故下徵釋無前後義也。


因果無二者因果之事豈離十如界界十如同在一
念一念無別豈有兩殊故云無二。


色心體一者若因若果不出色心色由心造當體即
心色即是心色外無法心即是色心外無法故云體
一。


三道無乖者苦道即法身煩惱道即般若業道即
解脫若道即果二道是因百界三道咸即三德不縱
[020-0617c]
不橫剎那理等故云一念無乖。


五陰理等者色解脫乃至識解脫百界五陰咸即
解脫此五解脫五一互融一念無乖故云剎那理等
舉要言之一念三千攝無不徧因果同時何須致惑。


貴在下結示經意實理本無前後只由外道執無因
果故明前因後果以破其執邪執既破了一實性同
太虗空豈有前因後果之殊亦無內惑外身之別故
云空無前後內外誰施。


三十下總顯一經咸同此性當知卷卷品品名相雖
異要其所歸不出三德故使攬別成總以立首題故
云三十六軸唯從涅槃從順也唯順所詮三德以立
涅槃之稱。


五十二下三十六軸即能詮之教五十二眾即稟教
之人教詮人證豈出斯理上云涅槃此云佛性名字
兩異理體一同三滅三因即是三德納衣了解成當
機人守株尚迷乃結緣眾。


兩段者即初一時二前後共有二行文也一時則正
明實理前後則兼帶權說執破權亡一理彌頻釋疑
之要豈虗言哉。


舊說下意謂須約眾生之始乃得因果同時自餘但
是因前果後。


用業得身必由煩惱者既由煩惱潤業復由煩惱潤
生潤業故牽果潤生故受身故云必由也故於文中
列出二種言潤業者由煩惱故造作三業如因水潤
[020-0618a]
牙乃能滋長故曰潤業煩惱潤生者即初託胎時於
母起愛於父起嗔乘此煩惱遂受識名色等報故曰
潤生煩惱此惑正在生陰之初也。


身果為奢者潤過去業感現在報潤現在業感來世
報隔生賖遠則非同時。


今之下即經云要因煩惱而得有身者正明潤生煩
惱如前疏云惡因緣元見地獄時反生愛等即此類
也。


若依下引諸師明起潤生煩惱之處數人及靈味皆
約生陰之初起潤生惑則得因果一時之義其餘諸
師並約死陰起惑以潤來生非一時義今所不用。


伹今依後解者依靈味解也故下結云微採靈味之
說。


得言下示今義也凡引三文初引迦葉品次引十地
經後引漸俻經皆證潤生煩惱與識同時即是因果
一時義也文中先引文次潤生下釋義初引文中愛
無明等者由於父母有憎愛心故所以託胎故云得
住壽命。


有漏有取心即是識也熱惱種子即潤生惑也由中
陰識心起惑故使現識託胎故云生熱惱種子及有
漏種子也。


潤生下釋十地及漸俻義也。


之異者異應作惑字誤也謂潤生之惑雖在現識前
起而正由中陰妄識是有漏故所以起惑令現識託
[020-0618b]
胎故云是潤生至結之也。


是為下結顯二經明由識起惑令識託胎故云有漏
有取心生熱惱種子也。


巳有下即顯三經所明皆是生陰之初有染汙識即
結果報豈非身惑一時有耶故云即是至之義也有
本作三義者字誤也。


微採靈味之說者結示前文稍依靈味彼前至亦不
可牒前納衣難問。


今答一時而有此義者雖因果同時而有因前果後
之義豈同外道自性之計故云殊堪反於邪難。


實有相因之義者相因即前後也。


還明一切法實有因緣者此即佛法明正因緣。


直云下即是外人邪因緣此乃佛反破之汝既不許
我說正因緣汝亦不應說邪因緣也。


三師外道者即迦毗羅僧佉勒沙婆如前說。


彼家者諸外道也。


現在一世相生者外人但計二十五諦從性生大等
有主有依以為因緣不云從過去業力因緣為此義
故與佛因緣異也。


主諦依諦者梵云陀羅驃此云主諦求那此云依諦
色是火家求那者即展轉相望以為主依也如五大
為主五根為依由根取塵則五根為主五塵為依故
云色是火家求那也。


云云者謂風大造鼻水大造舌地大造身主依亦然
[020-0618c]
主則是因依則是緣故一世相生有因緣義。


破五大性者彼執地性堅乃至空性無礙體性自爾
非因緣成五大既爾一切亦然以成自性之義今佛
以五大隨緣不守自性以破邪執。


是彼家地者外道計酥臘等是地大也故佛約此破
自性之執。


或時為水等者遇火則融為水冷時則凝為地。


舉為五大者佛廣破地火二大二大既無自性餘三
可例。


不言三大等者即釋經是五大性即是因緣義也若
無因緣汝何不說三大四大既須定說五大豈非因
緣。


經如世人等者舉事類責汝將五大類一切法者何
異世人說出家之人持戒精進便謂旃陀羅亦精進
持戒也。


此中兩雙者此用成論中外道義以消此文。


香相品者成論第五香相品初問曰多摩羅䟦等眾
香合故其香異本為即此等眾香更生異香否答曰
因香和合更生異香如青黃色雜更生綠色有以種
種業因緣故生種種香又衛世師人謂白𨭛鈆鍚金
銀銅等皆是火物而是中有香故知非唯地有故云
說香為地。


從後雙者下全是彼論第三四大相品文。


不隨寒緣是地者汝謂本是水故所以不云是地豈
[020-0619a]
非有因緣耶。


此是芰角難者謂菱角斜難也以風之初動難水之
後凍以此初難彼後名芰角也。


若例難者即橫並齊難謂以此初難彼初以此後難
彼後名例難只為經文義通兩句故此從容釋之。


應有物不動尚不為風者不字誤應作名字如物不
動則不名風何故不流者猶得名水此橫例以難。


而今下作芰角釋義甚符經文。


水本下只是以風之初動難水之後凍耳。


又解下約例並尋文可見。


凍時名凍者但云凍水不云是地也。


善惡覺觀即生貪嗔者應云即生貪嗔解脫疏闕文。


經外因緣故則能增長者外能助內故內有善覺縱
對惡境亦皆增長解脫也如內修忍辱外逢逼惱內
忍轉增猪揩金山喻意可識內有惡覺縱值三寶善
境亦只增惡以毀謗不信故。


果報參差者應知或時根具是後報貧窮是生報貧
窮是後報根具是生報今雖殘缺後或根具今雖貧
窮後或富貴此乃順經三報以釋謂因或並具但受
報參差故有根具貧窮等異若約修因有偏以說者
富貴由行布施根具由不嗔害因中多施而嗔害故
果上根缺而饒富餘皆例爾。


二種無法者前計虗空兔角二法也。


棄通從別者隨機授法大小適宜徧乎一代故曰通
[020-0619b]
五時次第前小後大故曰別。


初起下示一期用法次第文中且指小初故云初起
道樹也。


多用因緣破性者如為提謂說五戒等即人天因名
正因緣以破外道自性之執。


次用無常者自執雖破仍滯人天生死故說無常令
他出離此皆鹿苑時也。


用體破析者方等雖四教並談意在轉藏成通故。


用分別破析體者般若意在轉通成別故。


中道破二者法華一實廢三教故廢析體是破空邊
廢分別是破有邊。


圓常破偏漸者涅槃談圓常破三教之偏漸也圓常
即中道偏漸即二邊名異義同法華涅槃所以同味
徧乎經論者以五時經各有其論菩薩造論通經各
依本部申義。


今大下示今經隨機不定若依次第則今經但合談
圓常破偏漸既有外計還用初教因緣以破之故云
葢隨其病等此乃今經重施之意也。


初後既然者後教既用初藥例知初教亦用圓常但
此顯彼密耳。


中間亦爾者謂方等般若唯除法華以法華唯是一
圓仍無秘密故也。


於一切下明五時化物隨四悉機或顯或密常用四
教。
[020-0619c]


而次第宛然者約一分先小後大之機則不失五時
次第但諸味中有新入者故須互用。


更須懸作等者此段雖無前後巳有故須於此准義
懸作如哀歎品中比丘說劣三修即是以無常析空
破正因緣如諸品中說如幻如化等即是以體破析
說次第五行菩薩法門即是以分別破體析復有一
行名如來行即是以圓常破偏漸諸如此例覽經思
義皆可意得不暇煩文。


內道正教正義者即人天教正因緣義。


小乘賢聖等者即柝法也教謂三藏教行謂柝色行
位即七賢七聖理即偏真涅槃。


大乘下即體法及分別也以通別二教俱名大故教
行等約二教說之。


包括下舉況謂展轉相破或依五時次第而施或於
諸味隨病互用尚至破別何況破外故云況復執性
外道邪。


一一須作者以十仙俱是外道新入如來悉用初教
正因緣義破之諸段疏文悉合具敘不定次第二意
但避煩文而於此中備述以例前七後二皆悉同然。


復次應知雖用偏小而皆會圓則與前四味其旨永
異。


其本有四念者謂常無常曲直也。


佛亦作四句者彼但默念淺事謂乞食等佛乃顯答
深法謂涅槃等以淺形深欲令捨邪入正故也。
[020-0620a]


與其名同者謂常等四名。


而意則異者我謂乞食為常佛以涅槃為常即意異
也。


佛方為說者說彼邪執之意也。


乃跨節者彼念世間民事佛答大乘深理故名跨節
所表之理者謂外道所立常無常曲直之名密表佛
法四義故佛因彼邪名示以正義此亦開邪示正之
方軌也後世化物可以為規。


函關下柱者方言云關東謂之鍵關西謂之𨷲函柱
二字並誤說文𨷲關下牡也牡亡後反牡所以封固
關令不可開也。


至理中眾生無盡者以本具十界之性始終無減是
以在凡不滅性善故四聖不減在聖不滅性惡故六
凡不減凡聖常十生豈盡乎。


私謂准文恐且約事者荊溪依准經文言眾生無盡
者正是約事謂眾生無邊度不可盡非約理具也不
敢頓違疏義故云恐且然亦不違以事無量者必由
理無盡故所以疏主捨事從理置文示意若爾則章
安荊溪兩義相濟。


舊用下復是章安之語非私謂也。


須䟦自佷者俍戾不順佛化也。


經世尊知巳者如來巳知阿難為魔所亂將欲發起
付囑是以故問陳如問天魔何以伹亂阿難答阿難
是其傳法藏人恐佛付法令傳末代所以亂之。
[020-0620b]


應是對[改-己+易]者尚書說命云說拜稽首對揚天子之休
命孔傳曰對答也答受美命而稱揚之。


欲折阿難高心者恐阿難自忖是佛親侍過一切人
故須此折。


經入定見如來心在阿難者佛力所加故目連下位
能知佛心。


經如師子等者無畏如師子自在如龍威猛如火亦
是表佛三品究竟也師子殺獸如戒防非龍能潛水
如佛在定火能破暗如慧斷惑如來內證三品外有
三德我之內外穢弱豈任為侍。


經具足煩惱不生欲心者阿難是初果人欲惑全
在故問或云阿難巳證三果雖具上界煩惱而欲惑
巳盡何故歎其不生欲心答慧解脫人遇好境多退
為初果以至捨戒還家今阿難不退正可稱歎。


脫有本有舍浮者謂毗字誤為有字也七佛名義如
前記。


各有重任者以慈悲化物為重任也。


奪故不堪者以彼元是小乘故。


與故言堪者今巳開小入大故。


此是從弟者即堂弟也。


但欲論近者以親近故則凡有所說人必信受故隱
從名伹云吾弟猶巳母弟也。


既非外道者破第一解。


又非通說者破第二解於三解中第二義長。
[020-0620c]


文少不來者梵本未至也至唐麟德中後分適來而
有遺教一品即其文也。


以解阿難者阿難為魔罥繫以呪解之。


梵音兼義者謂內有持慧外具辨才故名兼義。


斷辛等者通俗眾故故斷辛等。


名婆嵐彌者惑恐古本經婆字上有名字或恐字誤。


此本携字者然作携音者字應作𡸔纂文云姓也與
嵐字不同而下云山字有邪正等未詳所據此中字
義恐是後人擅添非疏主親出荊溪從舊故且存之
讀音為嵐者力含咸應法師云案諸字部無如此字
惟應璩詩云嵐山寒折骨作此字。


說文云夏德也者或作憂德並字誤應作厚繒切韻
註釋分明知此字誤然此字音並是梵語何須訓釋
然因示其音略指其義亦應無妨廣明呪義如前疏
記。


新金明者即指真諦所翻七卷為新經也。


思之可見者久本始證亦有肉身故本中亦假呪護
故云本迹何殊又雖巳久證而無明未盡可指無明
為狼虎畏等然今疏文不取此釋伹約應迹以解故
下疏云就應身為論此當示畏。


故人多釋下先示難次而有下示義。


皆依前釋者作應迹釋也。


但古來下追示呪義。


但三寶名種種不同者諸陀羅尼雖種種密語不同
[020-0621a]
三寶攝盡葢密詮一體三寶也。


魔竭大魚者大論第七云五百賈客入海採寶值須
摩竭魚王開口舡去甚疾船師問樓上人何所見邪
答言見三日及大白山水流奔趣如入大坑船師云
三日者一是實日二是魚目白山是魚齒水奔是入
魚口我曹了矣時船中各稱所事都無徵驗中有優
婆塞語眾人言吾等當共稱佛名字佛為無上救苦
厄者眾人一心共稱南無佛是魚先世曾受五戒得
宿命智聞佛名字即自悔責魚便合口眾人命存。


鸚鵡生天者賢愚經云須達長者敬信佛法一切所
須悉皆供給時諸比丘日日往來說法教誨須達家
內有二鸚鵡一名律提二名賖律提稟性黠慧能知
人語諸比丘往來每先告家內聞知整理敷具後時。


阿難往到其家見鳥聰黠愛之在心而語之言欲教
汝法二鳥歡喜授四諦法偈言豆佉三牟提耶
尼樓陀末伽其家門前有樹二鳥聞法歡悅樹
上次第上下七反誦習其暮宿樹為狸所食緣此善
心即生四王天阿難明日遂到其舍聞二鸚鵡為狸
所殺還白佛言須達家內有二鸚鵡昨教誦四諦法
其夜命終不審識神生於阿折佛告阿難緣汝授法
生四王天乃至第六天七反生天無有中夭阿難又
問六天壽盡當生何處佛言下閻浮提出家成辟支
佛一名曇摩二修曇摩。


真境無名等者理本無名因名會理故依一理立種
[020-0621b]
種名。


大品下彼經第九大明品云復次憍尸迦是善男子
善女人聞是深般若波羅蜜受持親近讀誦正憶念
不離薩婆若心若以毒藥燻若以蠱道若以火坑若
以深水若欲刀殺等皆不能傷何以故般若波羅蜜
是大明呪是無上呪此即一心三智之般若尚能徧
蕩三惑二死之毒何況世間之毒而能傷耶照理不
虗名曰大明更無加過故稱無上。


一數二隨等者以彼經說三呪其第三者名六字章
句而於呪後廣說六道六根六玅乃知前呪只是密
說三種六法故名六字然六道是所破生死六根是
所破煩惱以經明六根與六塵相應各起三毒故六
玅是能破之行今文略舉行義以攝餘二安痒數息
從一至十名數門攝心在緣隨息出入名隨門不念
數隨凝寂其心名止門於定心中以慧分別名觀門
反觀觀心境觀俱寂名還門不起諸垢心如本淨名
淨門玅是涅槃之理六是能入之門能所合標名六
玅門廣如別說。


鬼神王名者稱其王名部落敬主不能為害今此神
呪乃是密談三德則應徧有五能如阿伽陀藥徧療
眾病若不爾者豈魔眾暫聞而能發菩提心耶。


彼既得非想定等者即釋背上起義也得非想定而
計為涅槃即是非果計果名為見取自恃所證輕他
得下定者故知此慢從見取背上起也以外人但伏
[020-0621c]
思惑見惑全在故。


昔非想地等者指須䟦舊習故云昔也非想地自有
慢心非前散心之慢故云猶有慢在。


而彼得下定者即是他人得下八地定也。


我心殊多者謂我巳得非想故輕慢於他。


但無現在因緣者以不知眾生雖有過去壽業要賴
現在飲食因緣及現作苦樂因現受苦樂報等但云
過業以感現果所以成邪。


現在無因等者經云本業既盡即現在無因也眾苦
盡滅即未來無果也。


其人邪見撥無者謂蘭那撥三世因果亦不許過業
感今現果故云不說業行。


正謂無定之報者謂不定果也。


經若以斷業因緣不得解脫者斥彼顯過也以造
業由心必斷惑心乃得解脫。


多作六行等者謂猒下苦麤障忻上止玅離亦曰勝
玅出。


作八行觀者亦名八聖種觀然此八觀有總有別總
者總以八觀觀彼四陰和合不實別者以無常等治
四陰理無常觀識若觀於受空觀於想無我觀行以
癕瘡等治四陰事謂觀受如癕觀想如瘡觀行如毒
觀識如箭若止觀中引用即云受如病想如癕行如
瘡識如㓨又觀空處如病識處如癕無所有處如瘡
非想處如㓨其名雖異其治大同以有此八心易生
[020-0622a]
猒疾能捨離修習無漏問四禪但以苦麤障三而為
方便空等四處何須用八答空處定細不說八過過
患難識凡夫亦有依六行者不及聖種之速疾。


今此須䟦等者此之經文即外道修八觀之顯據也
但例等者若例佛教應須具八而今但七闕無我故
以外道下釋闕無我之意然又佛教八觀但破無色
今外用之通於色界。


涅槃無想者真實涅槃實無想心汝今妄計非想以
為涅槃是故存於細想後墮無間。


受是惡身者從地獄出受飛狸身此乃如來懸記其
事。


經況其餘者況劣藍弗外道也。


歸伏文為三者後分未來故只三段今有後分乃有
第四須䟦出家也。


想是智名等者智即能觀三觀境即所觀三諦三諦
分顯則斷分段變易兩種三有故經云能斷一切諸
有也。


經一切法無自相等用衍門四句推撿令入畢竟實
相空理也。


此空遣於俗有者以畢竟空蕩二死有。


三乘異觀者乃是今家析法三乘耳。


三乘同觀者即衍門體法三乘也故引大品三獸度
河為例。


同觀中道者以今經同了圓常故同觀中道則是行
[020-0622b]
漸解圓若以圓位收之則聲聞菩提當七信位支佛
菩提當八信位菩薩菩提是初住巳上雖同觀中道
而隨根利鈍證入淺深此與前四智觀因緣不得相
類前四偏圓解脫以成四教今三則行漸解圓同歸
一實是知前四今三不無所以。


如法華經損生者即分別品中一生至八世界微塵
一一配位以說而今經有發二乘心者以重施故然
雖發小心與前三味不同今此乃是解圓行漸伹寄
二乘法中修行云發聲聞等心耳亦可作大乘聲聞
釋之即法華云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也。


須䟦悟道者北凉梵本未足故此得道之文方有九
字今後分既來此之九字合在後卷出家文後安之
開善下開善哀幸也謂如來最後度須䟦一人而便
入滅故云自斯至哀傷也。


然皆下其餘雖未得度而幸聞法結緣故佛滅後四
依傳法得聖道者其人甚眾斯皆此會下種結緣之
人也。


今經下今師勸勉涅槃五分其文巳周所闕其餘伹
是用章少分而巳故云經教滿足故誡後人逢斯至
典唯宜勉力自行他化雖曰未證必謂之近。


脫復下其有不遇斯典不達圓常則三惑浩然二死
重積方將沒溺苦海如何可出故云沒苦如何。


居士下引經證闕據彼經所談知此猶闕三品然
今後分乃有四品遺教還源二品則當囑累茶毗廓
[020-0622c]
潤二品則當燒身起塔之文尚未至此抑又今後分
四品與此所指三品數既不等前却亦殊將非譯人
隨情安置故有不同或恐天竺梵文由來自異例如
仲尼之教出自此方尚有齊論魯論開章各別況彼
佛滅時賖結集兩異傳來梵天豈得皆同凡諸經翻
譯前後不同者皆如此例也嗚呼章安祖師未逢後
分顧我眇劣而覩全文隨力讚揚幸莫大矣。


陳如品末



此後分經者案譯經圖紀云沙門若那䟦陀羅唐言
智賢南海波凌國人麟德年中益府城都沙門會寧
故遊天竺觀禮聖跡汎舶西遊路經波凌國遂共智
賢譯大般涅槃茶毗分一部二卷寄經達交州會寧
方之天竺後儀鳳年初交州都督梁難敵遣使附經
入京三年戊寅大慈恩寺僧靈會於東宮啟請施行
此經批文云婆羅門師者即智賢三藏以四姓中婆
羅門取為清貴故天竺通稱婆羅門國其僧亦曰婆
羅門僧出西域記古來講者遂以此分二卷續前大
部為三十七三十八也此文猶是第五用章初陳如
半品即歸伏中第四須䟦出家也。


甚深玅法者聞上佛說無想之法乃是實智實境境
智名別其體元同境智相冥三一互攝故云甚深玅
法也。


而得法眼即初果初聖果現證中初經家敘事法性
智水下經家歎德初三句正歎智斷初二句歎智德
[020-0623a]
中先歎境能發智如源出水則是法性之源出智慧
水故云法性智水次句歎智能照境如水從源出還
溢於源如智從境發還照於境故云灌注心源後一
句歎斷德即是境智冥合能斷三惑二死之縛故云
無復縛著。


漏盡下結歎智斷漏盡結斷德意解結智德二德具
故名阿羅漢行漸解圓意如前示。


蒙如來恩者佛令阿難召我殷勤教誨令我捨邪故
云恩也。


世尊下歎佛悲智之德由大智故自出生死故云智
慧大海由大悲故令我捨邪故云慈愍無量。


行苦遷逼者以苦依身在未免遷逼。


坏器毒身者四大無堅如坏易壞身如虵篋故曰毒
身。


無歸無依無趣者以佛喻君父師佛今既滅則臣無
主可歸子無父可依資無師可趣上略標無主下具
釋三義若具標者應云無主無父無師也。


八種聲者一極好二柔耎三和適四尊慧五不女六
不誤七深遠八不竭。


徧緣境界等者緣六塵境起三種惑謂於好色起貪
惡色起恚中庸起癡聲等皆然以惑潤業能感生死
名造生死業。


法應如是者欲令眾生修善斷惡故方便示滅也。


如來涅槃甚深等者以滅即不滅不滅即滅亦即非
[020-0623b]
滅非不滅故重言甚深所以如來示滅上達其本下
悲其迹中根處悲達之間二乘皆在下悲之限現病
品云下愚凡見言必涅槃唯諸菩薩文殊師利等能
知如來常住不變。


即噓長歎者噓吹也歎平聲無緣者耻躬不逮所以
長歎。


唱言下有機者能見賢思齊所以稱善。


疏云亦應生起四品者須䟦既得道入滅則如來化
事巳周故以教法遺囑時眾故有遺教品既囑累巳
畢則聖心無慮宣入秘藏故次有還源品既巳還源
須焚應質故次有茶毗品火葬既訖靈骨猶存故散
及人天令供養獲益故有廓潤品。


遺教品



此下四品即第五用章中次明化周掩迹用也疏云
亦可稱為第六意如前記然此四品總成一對初品
即聲益以遺教利物故後三即形益皆遺身利物故
釋品題者急就章云遺者有餘也法華玄義云教者
聖人被下之言也遺餘言教付囑群機故云遺教品
問此與遺教經同異耶答不同彼小此大故法華玄
義明遺教經結阿含部是小乘也問馬鳴遺教論何
故判為大乘耶答馬鳴據小中之大判為大乘即三
藏教中聲聞為小乘支佛為中乘菩薩為大乘也而
此大乘猶是小教故知馬鳴天台其義無爽得四教
意必無乖諍應知遺教經中不談常辨性驗是初教
[020-0623c]
耳。


爾時佛告至我大涅槃是標大涅槃難思法體勸令
護持我於下釋其難得以勸修習利益自他。


今巳顯說者自法華前以權覆實不名顯說來至法
華及以今經彰灼開權同入秘藏故云今巳顯說。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者亦如法華開權顯實引五佛
化同所以十方三世諸佛一一皆為令眾生至一切
種智今亦如是皆同諸佛住大涅槃。


言周圓者生滅一如聖凡互具故曰周圓。


放捨身命者放捨應迹遺軀也此滅即不滅亦即非
滅非不滅故名涅槃。


諸佛摩頂者若依經修習則法身如來以權實不二
之手摩我一心三諦之頂不起二邊之著名不失正
念若能如是諸佛法體常現其前示入外道法中是
外學也諸佛化邪皆先同後異故先在外。


如乾草葉者須䟦於外道眾中為最上首一化便歸
猶如乾草投大火𦦨況餘劣者耶。


入諸境界者不出六師故云受行邪法。


喑咽者上於金反切韻啼無聲也下嗚結反。


六群者難陀䟦難陀二人善閑算數陰陽說法而性
多嗔迦留陀夷闡陀二人深曲財道善解毗曇而性
多癡馬師滿宿二人善閑音樂戲笑而性多嗔迦留
陀夷是婆羅門種餘並王種此六常為群黨故號六
群。
[020-0624a]


唯然者禮曰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鄭玄曰
應辭唯恭於諾。


今經明車匿與大論文異意同彼云惡口車匿依梵
壇法治若其心耎伏教那陀迦旃延經即得入道此
文異也今云漸當調伏即用梵壇法令觀十二因緣
方得入道彼舉能詮教此示所詮行此但言調伏彼
出調伏之法即意同也梵壇謂默擯。


觀十二因緣者達三道即三德也。


尸波羅蜜者達止作法界也。


依四念處者圓四念處即是用十乘觀觀於陰境名
依念處嚴心而住若無十乘何以至道。


犯盜佛物罪者南山云盜佛物者正望佛邊無盜罪
由佛於物無我所心無惱害故但得偷蘭以同非人
物攝十誦盜天神像衣結偷蘭涅槃亦云造立佛寺
用珠華鬘供養不問輙取若知不知皆犯偷蘭若有
守護主者三寶物邊皆結重罪無守護主望斷施主
福邊結罪。


疏云後一結難者謂滅後供芥子許舍利尚與現在
供佛無異況供其多故不應以優劣差別為難也。


其轉輪王以少福德下是歎輪王也。


於世間法巳作霜雹者世間苦集因果如禾苗聖道
對治喻以霜雹。


其轉輪王雖未解脫者文中不云次羅漢者以未斷
煩惱故。
[020-0624b]


皆紹王位者以於城中茶毗故受是福悉當為王既
各為王必相討伐則民受其苦一不可也。


亦令一切下若於城中茶毗則福但厚於此城而薄
於諸國遂令如來利益不等二不可也。


阿難下但可城外福及四方。


言討伐者禮記叛者君討鄭注曰討誅伐也左傳有
鐘皷曰伐。


阿羅塔成以四層者下三果次第降殺。


疏云四佛止請半身者四應作下即預指下文四字
誤也。


疏云許少者天帝是佛檀越得佛一牙有殊餘眾但
對半身故稱許少。


修多羅亦云修妬路義翻為線取貫穿攝持義故毗
那耶亦云毗奈耶亦云毗尼此翻為律摩達磨亦阿
毗達磨亦阿毗曇此翻無比法謂無漏之法慧為最
勝故即是論藏詮慧學也。


愁毒者毒苦也。


疏云前滅身益者前二段皆明滅後利益故此一文
放光現相益時眾故入第三禪。


難生是中者三禪最難得生故。


大涅槃光者由內證涅槃故外有大用又令眾生蒙
光所照咸悟涅槃故曰涅槃光也例如思益云又如
來光名曰能捨佛以此光能破眾生慳貪之心能令
行施等又臨涅槃時所放之光名涅槃光總成三釋
各有意趣思之。
[020-0624c]


還源品



二期化畢故曰應盡入秘密藏故曰還源即是攝應
身之指歸法身之本也然法身常徧豈始還源神化
無方寧論應盡特是機緣宜聞示滅故此施為。


從初禪出入第二禪等者但是巳離初禪未入第二
故名為出非是出散心中也從三禪出等例爾准摩
耶經此即無間三昧亦名練禪即九次第定此乃如
來以大涅槃心達禪法界尚非別教次第況同兩教
二乘。


次間入出者此即薰禪亦名師子奮迅三昧猶如師
子奮諸塵上謂奮迅入出為熟靜散心故。


順入者其入九定從初禪以至滅定逆者從滅定起
復入非想如是次第復至初禪如是逆順皆經入一
散心。


三超入出者此入修禪即超越三昧從初禪起巳入
非想悲想起入滅定滅定起入二禪二禪起入滅定
上界皆須滅定為主下則漸漸滅入三四空識不用
處非想至悲想巳還入滅定此即順入也逆者從滅
定起入初禪初禪起入非想非想起入初禪此即初
禪為主則上漸漸滅至二種巳還入初禪復有逆順
相對交過者從滅定起入初禪初禪起入非想非想
起入二禪二禪起入不用處不用處起入三禪三禪
起入識處識處起入四禪四禪起入空處空處起更
入四禪四禪起入識處識處起入三禪三禪起入無
[020-0625a]
所有無所有起入二禪三禪起入非想非想起入初
禪初禪起還入滅定入既有三出亦具三皆經散心
為異也此依摩耶經略出其相然今經語略大體則
同應如彼廣。


三段說法初云甚深般若次云摩訶般若後云佛眼
者前二約智後一約斷堅窮三諦故曰甚深橫周法
界故曰摩訶既即智而斷故佛眼亦應具甚深摩訶
二義是知三智圓明五眼具足從勝而說即種智佛
眼徧照十界若依若正當體空中。


於七寶床右脇而臥者左陰表實智右陽表權智床
表寂光即權智化用巳周究竟安住寂光之土故右
脇而臥也。


頭枕北方等者東集南苦西道北滅頭北足南表證
滅離苦向西背東表修道斷集然此乃表如來所證
究竟無作四諦四而不四所謂陰入皆如無苦可捨
煩惱即菩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
即涅槃無滅可證欲令眾生同悟此理故枕北方等
以表示之而此諦理雙非八倒故在八樹之間。


即時慘然變白等者於集眾時林巳變白如序品中
云其林變白猶如白鶴而今又言變者前謂悲近召
遠一期變白遠眾既至其樹還青故今既滅其樹永
變而四方雙樹兩兩對合垂覆寶床表涅槃八用同
冥一體用即兩亦體即雙非然四枯四榮咸皆變白
即表榮非榮枯非枯。
[020-0625b]


中間涅槃者表不生不滅而現生滅問前列眾中梵
王帝釋悉皆在會何故今始飛下耶答前為請住献
供故來巳聞談常辨性卒度須䟦故歸本宮今聞佛
滅是故重至。


普飲者飲去聲下文同眾劫即多劫也。


茶毗品



機感在生茶毗約佛覩佛神異誠由機感機應合辨
以立品名又示生示滅說法現通無非機感今捨通
從別別指茶毗茶毗或云闍維亦耶旬此云火葬。


疏云初更為三者後二段乃是懸科無別經文次出
棺現相即下正茶毗中恩深現足三入棺潛形即下
化訖掩足也。


不能勝者勝平聲。


疏云餘城亦爾者十六城等皆爾也。


餘時者亦爾者七日之中日日皆如是也。


餘迹亦爾者百億閻浮悉同此相也。


其地乃是處者明三世諸佛化道悉同益物事等
皆於此處而闍維之。


疏云非今人天火也者以徧照世界故非常火。


儵爾心驚者儵爾即忽爾也。


擬示六親者父子夫婦兄弟為六親。


唯有迦葉獨自聞之者迦葉於佛滅後住持佛法為
此等人因是不令捨雜碎戒迦葉獨聞良在於此餘
不令聞恐染惡故是知餘皆不聞為生善迦葉獨聞
[020-0625c]
為破惡復持舊氎著新氎上而不除舊者使凡聖普
受其福故不除之。


心胸中火者以同體慈火焚權迹軀利樂眾生故下
偈云自於心中出慈火也。


廓潤品



所遺靈骨名曰聖軀福霑群品故云廓潤廓猶廣也
一牙舍利此云靈骨即所遺骨分通名舍利世人既
爇唯尋碎粟而棄餘骨一何謬乎應知粟體大骨聖
凡俱有但熏修優劣故堅壞不同神用有別非但以
碎粟為奇也。


千張火全不燒除外一雙者中間皆燒表如來常
行中道故。


金壜者徒含反甒屬。


雉毛纛者徒倒反爾雅纛翳也郭璞注云今之羽葆
幢舞者所以自蔽翳。


抄掠俱去聲奪取也。


慨悼者謂糠慨悲悼也。


疏云或是簡無緣如文所說者即八王不知佛滅俱
不獲舍利而還也。


其文未盡者謂今經無分舍利之文則梵本來尚未
盡。


釋為始者即迦毗羅王是釋種也波肩王當第八故
云終訖。


應是先巳請者言私謂者准日本目錄云後分疏或
云後分科是荊溪所撰何故又稱私謂耶答和會付
[020-0626a]
法藏云是先請者此實無文說是先請但荊溪約義
通之是故亦稱私謂。


應是下謂傳中八王與此八王不同也謂此明八王
不知佛滅非先請人付法藏傳明分舍利為三分天
海人人中一分復分八國一拘尸國諸末羅眾二波
波國諸末梨眾三遮羅國諸䟦離眾四摩伽陀國拘
利民眾五毗提國諸婆羅門眾六迦維羅國諸釋種
眾七毗舍離國諸離車眾八摩竭國阿闍世王眾各
云我當於彼求舍利分各嚴四兵即勑香姓婆羅門
汝持我名問訊俱尸諸末羅眾起居輕利遊步強耶
吾於諸賢每相宗敬隣國敦義曾無諍言我聞如來
於君國中而入涅槃唯無上尊實我所天故從遠來
請求骨分冀還本國起塔供養香姓受教白諸末羅
誠如君言佛此滅度國內人民自當供養遠勞諸君
求舍利分終不可得時諸國王即集諸臣若不見與
四兵現在當以力取時拘尸國即集諸臣共以偈答
如來遺形不敢相許彼言舉兵吾斯亦有是時香姓
喻眾人曰諸賢長者受佛教勑口誦法言心服仁化
豈諍舍利共相殺害舍利現在但當分取眾咸稱善
尋復語言誰能分者眾舉香姓仁智均平可分舍利
即分舍利以為八分瓶塔第九灰塔第十五存時髮
天持上天起塔供養明星出時分舍利訖有餘灰者
畢鉢村人白眾人言乞地餘灰起塔供養皆云與之
諸國各於本處起塔供養。
[020-0626b]


若從下約所表釋當知行人若能達三諦唯心修無
作八正觀行巳上位位進入則是常分如來法身舍
利是則遺教遺形何須遠覔故一家釋義唯開五章
眾即證性之人施即詮性之教行即能觀之觀義即
所觀之理理顯有用折惡攝邪化周掩迹結括五章
不離三德施即解脫行即般若義即法身即一而三
咸具三德即三而一各守本章眾則自證三德用乃
三德化他五章既即三德三德即我一心心性徧融
生佛齊貫三無差別其斯謂歟如此了知方名開解
若欲修行必依十乘委明十乘在乎止觀故知摩訶
止觀通為一切圓頓大乘經教之行門也四種三昧
何經不攝十乘十境何教不用教行相濟方有所歸
自非一家未聞斯說幸哉鄙末偶此極唱輙以宵燭
增暉耀靈辭既不文義亦無取唯願一切諸佛涅槃
真法三乘聖賢攝我以慈悲加我以福慧往還五道
周旋十方常闡斯經以導含識同歸秘藏共了圓伊
虗空有窮我願無盡。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卷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