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g0019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宋-智圓 (master)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卷第三
錢唐沙門釋 智圓 述


釋純陀品



開破今昔等者始因純陀獻供開今五果俱常次因
比丘請住破昔三修無常開破雖殊而同顯常壽故
北本總題壽命於義則密既不分從人從事之別故
於文則疎。
[003-0343a]


謝氏下明南本開品也謝氏即靈運也謝姓也姓者
所以繫統百世使不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之所出
也故世本云言姓即在上言氏即在下。


從人等者分壽命獻供之文為純陀品純陀是人故
云從人分比丘涕泣請住之文為哀嘆品哀歎是事
故云從事文中合云題純陀哀歎品文略哀歎二字
耳文分人事故云則密隱壽命名故云則疎然壽命
一品謝公分之為四謂序品純陀哀歎長壽今明施
章故不言序品耳事具玄義經來緣起中。


今明下明今師分章文義俱密也。


梵漢兩文者北本但題壽命據元梵文南本是漢人
修治遂開四品問謝氏在宋何得云漢耶答佛法東
流始乎後漢不忘其本故云漢也俱明施常則壽義
彌顯而依南分品於文又順文義俱密則美在施章
前人謂純陀後事謂哀歎。


施常修者即破昔劣三修顯今勝三修也。


二恒即優婆塞眾也。


二時下唯優婆塞波旬無邊身有三請之言例知餘
眾皆三請也。


三因下因佛自受純陀供化身乃受大會供也。


五自下經云住世一劫等。


六騰下經云一切諸眾生悉生大苦惱以知佛世尊
今欲入涅槃。


七金下經云善哉純陀希有純陀等。
[003-0343b]


八大下經云南無純陀而為我等之所瞻仰。


九當下涅槃會中最初難佛五果無差之義故曰當
途。


十住下謂曾於迦葉佛時發願願於釋迦涅槃之日
我當最後而設供養。


何不前供等者既有十異之德應合最前辨供而後
獻佛何故於眾人之末先詣佛受而後始辨供耶。


三以下且約純陀迹說是淺行菩薩讓諸深行也。


四以下是工巧之子故云賤也。


六以下八斛四斗為少但是粳粮故麤幢摩梵世蓋
覆大千故云多妙。


七以下純陀粳粮是財波旬奉呪是法城傍即聚落
所居隱遁則山林養性遁徒損反周易云遁世無悶
問何下明受不受也問意者昔阿含巳來佛多默受
今眾奉供佛亦默然何故不受答中先通次別通則
今昔對明以成四悉別則獨約今經不受以明四悉
世人所默等者如以物獻尊若可意默然則受若不
可意默然則不受如來不壞世諦故有二默不同此
隔別世界義也向下三悉在文可見。


唐損空棄也。


無奇者無十讓十玅之德也。


緣弱者機緣微弱不能感佛受供既見不受必自追
責。


初若下謂佛若見初眾獻供便自發言云唯受純陀
供者則後眾不獻也由不發言故各謂如來不受他
[003-0343c]
供應受我供使其都集乃以化佛受之令生常善。


無勝治力者反顯純陀因施食以明法身之不食開
昔無常顯五果之皆常不食破食常破無常名勝對
治昔以小乘無常破外邪常名劣對治也。


食身即
無常身也。


為最後作瑞者為此會開常見性之先兆也須菩提
生時篋器皆空相者占之云吉因名空生復號善吉
此名亦是預為解空作瑞即類純陀預名玅義也。


儔類也。


妙義淵博者淵即豎深博即橫廣所證三德不縱不
橫故稱玅義豎窮如理橫周法界故曰淵博此理包
富安可言盡故今撮其宏綱略示十義其名雖略義
巳淵博何者一切諸法豈離因果及以自他舉茲四
法攝之巳盡況更至十妙義彌彰文略義廣斯之謂
矣故此十義前之四法自行因也德妙自行果也感
應神通說法化他能也福田利益化他所也若以六
即甄分則義妙在迷在理依境發智故曰解妙即名
字位智解導行故曰檀妙即觀行相似位也位妙只
是行之所階故此四妙悉在住前故名因也若至初
住分顯三德即分證真果故德妙是自行果也感等
五妙義如向說故此十妙與法華玄迹門義同名或
少別彼云境玅此云義妙彼稱三法此曰德妙彼則
感應雙舉此則單云感妙彼稱眷屬此云田妙名義
所以隨文更釋又此十妙分對因等次第雖爾若論
[003-0344a]
當分一一豎深所謂理具妙義乃至究竟所顯妙義
若解若檀至于德妙悉通六即思之可知故下正釋
義等諸妙俱就分真。


義妙下正釋十妙文中一一皆先示義次引經文。


三點等者正示純陀自心妙義三一互融。


佛及下明自心妙義遍彼生佛生佛互遍其義亦然
夫如是則凡聖理同內外體一三無差別斯之謂歟
此即純陀所觀之境故法華玄名為境妙。


解妙下解即是智即純陀能契之智即智慧莊嚴也
照窮下二句初明智境冥合故云照窮理性照謂能
照之智理性即所照之境次明能起大用故云動合
機宜然正論自行動合之言相帶來耳發心初住畢
竟妙覺一攝一切故無差別。


檀妙下即福德莊嚴肋智嚴本。


葢諸無學者豈但蓋覆小乘而巳是知相似見思自
落與無學位齊葢諸之言良有以也分真之位於義
可知。


德玅下由共內證故為佛所稱。


感妙下若約後五是化他能所應以純陀為能應時
眾為能感今且以純陀獨能感佛故以感義屬之既
能感佛受供即能開常益物故知純陀復是能應化
他之能其義無爽東方佛使即無邊身也。


物妙下香飯至玅而不受則顯飯非玅粳粮至麤而
即納則顯粮非麤。
[003-0344b]


說十三偈如經者即第十經云復見大眾悉發誓願
說十三偈也。


田妙下純陀獻供利及眾生故稱田妙稟益之徒悉
為眷屬故妙玄名眷屬妙也今田取所益邊故是化
他所義。


及餘下妙雖無量不出此十何者因果理同自他不
二唯一心性攝無不周。


左右之異者如人在物左謂物為右人在物右謂物
為左稱謂雖殊元是一物三德亦爾包含曰大融麤
曰妙三德一體其實不殊然大妙相對應有三雙謂
大破玅玅破大大修妙妙修大大即妙妙即大初即
圓融之大破前三教之妙圓融之妙破前三教之大
次謂捨前三教大妙修圓教大妙後謂圓融之大即
圓融之妙今當後義也。


則無餘章者此由前答中以五行等對施他方若如
此者則一經始終唯是施義何故分五章之別耶。


前明下即第一疏初通示七科中第五通別釋明五
章之義一一皆通終始也如明施云通論一言一事
皆施眾生等也。


生起中初躡前召眾生起初段常則下生起第二段
住則滯有故非圓極住與下生起第三段住則是有
無住是空滯空者以有破則以住為得無住為失滯
有者以空破則無住為得以住為失既互成得失於
是雙非二邊顯於中道故云且共置之也。
[003-0344c]


若置下生起第四段也初之二句斥前段之非生起
後段也既有為無為且共置之則棄二邊之非求中
道之是但成別義此是還非故云是亦無是。


故即下正示第四文意故佛即二邊之非明中道之
是故云即非是是。


故文下引經證義即純陀云雖知如來方便示現入
於涅槃而不能不懷憂惱既知方便示滅則了滅而
非滅即非是是義在此也。


即是而非者即常住之是是無常之非故非滅示滅
所以唱言不久涅槃催其奉供故下經佛告純陀汝
所奉施佛及大眾今正是時如來正爾當般涅槃第
二第三亦復如是。


是非俱非下明邊中兩忘入祕密藏故寂滅為樂邊
亡則事窮中亡則理盡又事窮則一期化訖理盡則
祕藏同歸。


故低等者下經云爾時純陀為眾生得度脫故低頭
飲淚而白佛言乃至尋與文殊從座而去供辦食具
良田事窮所以飲淚即此事窮密表理極此文為成
生起故以第一獻供但約明常第二請住但云常則
應住第三傍論但約雙破二邊第四催供方明中道
融攝若論文意一一悉顯三諦圓融故前分章四段
一一雙非如云開非常非無常等。


通別中云不可一向者以此四文各具通別非通非
別三意故故不可如分章生起一向明義也。
[003-0345a]


一別下此約四段經文各明一德是則初獻供是別
明於常二請住是別明於我三傍論是別明於淨四
催供是別明於樂在文可見。


若一向等者下欲明通故先斥別則成對治謂初文
以常治無常乃至第四以樂治苦耳。


二明下此約通論則四段之文各具四德如前分章
皆成三諦巳知段段皆具四德以一一諦皆常樂我
淨故也故知三四義不暫分文中初明獻供具四德
義。


常即是我者常則不變我則自在性無遷變即名自
在。


亦即樂淨者常無遷變之苦故樂常無二邊之
染故淨。


我即下明請住文具四德義。


淨樂亦爾者淨即傍論樂即催供二文各四義例可
知故云亦爾。


文云下且證初文具足四德初既具四餘三准然。


畢竟清淨者冥真會極故曰畢竟通別相亡故曰清
淨。


引中論者若待無常事說常住理則常理非理以有
待對故也待別說通亦復如是。


如是下結歸融即也前雖斥前通別明非通別復恐
行人執其三意優劣故須會歸心性則曉三意常融
夫如是則識佛證涅槃由凡理本具因果性等事理
俱常故下結云須識圓妙等也照了一心三無三相
[003-0345b]
故不可定三非次第豎入故不縱非一時俱具故不
橫竝別亦爾。


成前起後者成前序中三召起後哀歎三德於四段
經合後二文共成一意故得對當三召三德。


成前
中初明獻供成前聲召。


今果者果謂果敢亦剋定也。


為開雙非之教者開示中道即顯發密教也。


上面下明請住成前光召觀佛境界則三障惡滅三
德善生由請住故勸觀故知請住成前光召。


上地下明傍論催供二文成前動召初示傍論成前
動召。


咸歸佛所者上經云當共往詣拘尸那城力士生處
至如來所有為無為即是八倒翻倒顯理故云置之
欲求下明催供文也。


同如來所至到處者即成前動召咸歸佛所。


起後中以此四文對哀歎品祕藏三德也文中但以
後三直對三德。


教觀下即請住中文觀即能觀之智故即般若。


欲求下即傍論中文有為無為二邊俱置故是。


解脫寂滅下即催供中偈文此之寂滅是如來究竟
所到故即法身。


如此下結示也上即序中三召中謂此品四段下謂
哀歎三德今此四段既成上三召起下三德則知三
召敘下二品又了哀歎正顯前二三品義通名上中
[003-0345c]
下善也。


將作大匠則貴者漢書曰將作少府秦官掌理宮室
故云則貴也。


十五據端首等者和會三文也。


義自滿足者只此一行半經九讓在文讓法約義十
讓滿足豈假他文。


自調自淨者大論問曰何名二乘為自調自度自淨
而不回向答戒為自調禪為自淨慧為自度。


捨威儀者謂謙下卑謹不敢自尊即經明起座偏袒
合掌禮足是其事也故疏約四義解釋如云捨冠釰
等悉是謙下之義耳有以四義對四教不合文旨。


如波下將近佛所必先下車次脫履次解珮次除釰
後卸冠若不卸冠猶有王威禮非卑謹珮者禮云古
之君子必珮玉以比德於天竺則瓔珞也西域記云
國王大臣服玩良異華鬘寶冠以為首飾環釧瓔絡
而作身珮富商大賈唯釧而巳車音居興起行經上
卷云阿闍世王與弟耆婆共至佛所下車脫冠退蓋
步進詣佛王禮佛巳手捉佛足摩枚口鳴自稱國號
姓名曰摩竭王阿闍世問訊世尊此皆西方之禮也
餘雖下餘人即士庶之類也。


徒行者步行也論語云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徒行
也其御車乘馬將近佛所必先下車馬徒步而行次
解紳帶後除巾帽此則捨三種威儀也。


偏袒單縫者謂三衣直縫不却㓨也㓨音戚問十誦云
[003-0346a]
却㓨者是佛所許如法畜用直縫不得是世人衣何
故疏云單縫耶答如方等經中俗眾稟方等戒得畜
單縫三衣此亦入道威儀也句末既云規矩等則等
取比丘却㓨三衣也如法華第二明四眾等見舍利
弗受記心大歡喜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


天冠下亦如彼經云釋提桓因梵天王等亦以天玅
衣天冠等供養於佛斯等皆由聞法欲報大恩故比
丘忘犯捨衣天等不顧嚴飾天既悟道故名捨道威
儀也。


生法忍者忍有三種閑林邃谷惡人惡獸忍耐無瞋
即生忍自節守志即苦行忍為求佛道即第一義忍
後二合名法忍。


或可下約四教明捨威儀義。


捨俗等者藏通也。


捨事下別教也捨道俗事服入塵沙法門。


即俗下明圓即俗威儀是佛威儀俗尚即是道服可
知此乃即邊而中不見二相名捨身威儀也。


俗袒下左傳楚子圍鄭剋之鄭伯肉袒牽羊此則且
據此方謝過乃爾西土俗眾亦以袒為敬儀故西域
記明其服飾云男則燒腰絡腋橫巾右袒女乃襜衣
下垂遍肩總覆。


道袒下舍利弗問經云初聽偏袒者謂執事恭敬故
後聽通肩披衣示福田相故律中至佛前上座前方
偏袒也有經云通肩披衣五百世入䥫甲地獄此約
於勝巳前須偏袒也准此服覆肩衣者道行宜覆順
[003-0346b]
本緣故尊前宜袒表執事故制衣既袒聽衣亦然近
世行事尊前皆覆意乖恭敬事背本緣惟明律者改
之為貴。


袒右覆左者以右手執作便易故也此乃藏通偏袒
義也。


權袒下別教覆中道實如覆左顯俗諦權如袒右右
手便易如化道易行。


此釋下謂此謝過及三教義但可解釋法華巳前偏
圓不融之經耳若至今經雖施三教咸歸圓極故云
非今教意也。


今言下正約圓義以釋今經。


右膝下四悉明義皆約前三教耳。


日既右轉者白虎通云天左旋日月五星右行何日
月五星比天為陰故右行右行者猶臣對君也。


以行契理者以教偏行契真俗之理也。


此意下簡向四悉伹在三教遍于四味故曰通用。


若依下正明今義非無三悉從要從勝且語入理。


諸教諸味等者藏通二教真為實俗為權別圓二邊
為權中道為實以教約味則華嚴明兩種權實乃至
般若三種權實故云各有此二今經十界唯心權實
理等。


悲感下悲他獻供不蒙佛受。


感佛者以機扣佛願受我供。


他行下約他無四益是故悲也。
[003-0346c]


福德不生者福生則歡喜福既不生則無世界益也
供既下常善不開是無為人益也。


雙非不顯者中道不明由邊惡不破是無對治益也
佛若下最後檀成則同歸祕藏入理益也。


祈佛者祈告也。


不釋下頂是巳尊足是佛卑以尊接卑顯敬之極附
事釋也。


故諸下約所表開藏通極果即圓相似開別妙覺即
圓二行會果歸因義符禮足。


又是法寶者法門即法寶也。


即無供之眾者果地三寶不自辦供名無供眾純陀
等辦供獻佛名有供眾三寶是種福之田故云而作
福田若無無供之三寶供復供誰故云供無所供也
供若下雖有所供之人若不受我供者我之辦供亦
無因而獲供養也是故先請受我供也。


受我等者下即釋自他求度也分文約義故以哀字
屬上若常讀經應以哀受我等為句下去分文或有
此例讀經亦然。


欲憑下經文既云為度即是以三寶為舟航度生死
海至涅槃岸疏主分前段為三寶舟航良在此也。


無親是失法者解從法生如子從親生故親喻法。


無救失僧者師能訓誘以救愚蒙故無救是無師也
僧有教導拔濟之德故以師喻僧。


若無等者夫臣有忠誠葢護於主主既崩則忠無所
[003-0347a]
護子有孝心本歸於親親既喪則孝無所歸資有所
學唯趣於師師既死則學無所趣。


既不下釋貧窮飢困也文中三義各約機應對明故
皆以二句互釋初義中上句是應下句是機主護臣
則榮祿加焉臣護主則忠誡竭矣今聖主既崩故無
增道之榮證理之祿也下二義皆上句明機下句明
應。


求佛一體者前約三寶以對君等故向經云唯願世
尊及比丘僧等也今此伹云欲從如來如來即佛而
具君等三義故云即滿三益。


釋所求者若受我供三求乃遂也。


舊云等者古師謂天竺剎利等例如此方崔盧李鄭
四族姓也忝辱也今明是四種姓謂貴賤種別不同
此方四族也。


平民者即平常庶民簡非底下之屬底下者即庶民
中極賤也謂客作除糞擔死屍人也後之二姓古無
正翻故俱云未見翻也西域記云若夫族姓殊者有
四流焉一曰婆羅門淨行也守道居貞潔白其操二
曰剎帝利王種也舊曰剎利略也奕世君臨仁恕為志三曰
吠奢舊曰毗舍訛也商賈也𧵍遷有無逐利遠近四曰戊陀
舊曰首陀訛也農人也肆力疇壠勤身稼穡凡茲四姓清
濁殊流婚娶不通飛伏異路准西域記則客糞等雖
屬首陀然不得城中居住故不言也故彼文云屠釣
倡優魁膾除糞旌厥宅居斥之邑外也。
[003-0347b]


四生即胎卵濕化太近者六道四生止是藏通所化
今經圓常被乎十界故云收義不盡應知純陀貧窮
四姓譬九界機希入佛界故以九界束為四種菩薩
則收乎三教二乘則該乎藏通。


地獄等四者等取餓鬼畜生修羅也。


所以下總敘經意。


同一佛性者以彼彼互徧三無差別故也。


其味真正者即用如來性品中喻意下經云聞其香
氣則知其地當有是藥其藥真味停留在山猶如滿
月隨其流處有種種名乃至或醎或酢等也真味佛
性也眾名九界也。


煩惱覆蔽者本無煩惱元是佛性迷而不覺故云覆
蔽不同別理實有惑覆語別意圓宜在甄別輪回止
在六道受身通該九界以約三聖後心不退故語輪
回且在六道受身既云種種則法性之身亦在中矣
界隔等者界謂九界凡聖事殊故云界隔差別也界
是隔義故云界隔復以差別釋成隔義妙姓隨緣故
云混雜或酢等四以喻九界善惡大小以四對四故
云酢等更無別義。


亡家亡國者無主故亡國無親故亡家亦應無師故
亡訓文略耳。


一體等者即九界眾生自心所具一體三寶也心即
空是佛即中是法即假是僧由喪如來君父師故而
自心妙理從誰開發故云隱而不顯。
[003-0347c]


外則下對釋經文外既遠離相從三寶故使內心同
體不顯即是喪失善法也內外喪寶貧窮可知不能
達無常惡即常住善名為隔絕。


非巳本源者隨緣九界理具情迷不了自性即指九
界以喻他國。


下性下引如來性品證義也。


若觀下研詳去執。


譬四種人者一四趣惡二人天善三二乘小四菩薩
大也。


一人有四根性者純陀既以四姓合於巳身則知但
約一人之心隨緣變造九界也何者心隨惡緣則造
四趣心隨善緣則造人天隨小則造二乘隨大則造
菩薩斯乃九界全迷同體不顯貧窮四姓其義在茲
然心造只由理具若了理具同體方顯即佛界也。


一人既然多人亦爾者物機無量九界收盡九界眾
生各各造九與我心地其實無殊故云亦爾。


故於下即指合譬文中初云即我身是次云拯及無
量等也故於純陀一人作自他兩用合譬無妨也。


然此辯性者即明來意也經宗在此故須以三性
釋文以義尋文文與義會故云尋初至失三性也。


義說為無者約迷云無其實本有如人迷水謂冰無
水然冰即水合法可知。


正性下正約三性消前文也正性是境境能生智故
正性如親能生子緣是福德福能資慧如君能祿臣
[003-0348a]
了是智慧慧能破惑如師能救導。


偏除煩惱者二乘偏除見思菩薩偏除塵沙入空出
假名為少分中道妙解名無上善根天雨譬今教若
聞圓常則生妙解故以役力譬請佛顯了因性也。


通別兩請者前法說但云無親等通譬所失即是通
請譬說中各各作喻故名別請然雖通別有異竝是
約迷為請故不可以修性分文也云云


通許三因性也者此葢許一即三三一相即故名通
也。


惑者下難意者謂佛性義至師子吼品方談云何於
此用三性解經耶答中初依經總立一經所明意在
顯示眾生本有佛性故知佛性是經正主宗主也於
此初文若不開宗明義後段諸品無處承躡所處也
故此純陀正請之文是一經承躡之處故知疏主釋
義深符聖旨。


良以下歷示經旨初約上根開悟則知此文義具佛
性文中明請受二文意俱在性初釋純陀所請。


言一體佛者然三寶一體今約事儀正為佛滅附事
明理故云一體之佛耳請作主則欲顯緣性請作親
則欲顯正性請作師則欲顯了性此乃純陀之請意
在佛性也。


一體下次明佛正受文既云我當施汝常命色力安
無礙辯即此許施五果是許顯三性也身從親生故
顯正因之親能生法身常住色命力三色即非色為
[003-0348b]
色吾今此身即是法身命則無始無終而無斷絕力
則遍一切處作用無盡故此三果即是法身由顯正
性故也事主于祿得祿乃安此顯緣性而得解脫解
脫不動故曰常安師能訓導受訓獲辯此顯了性而
得般若內具智慧外有辯才。


令其下總結由佛為作主親師而施五常之教令眾
生自心三寶三性圓融顯發自謂自行他謂化他良
由自心具足自他方至果位自即益他。


內外者內謂自心外謂生佛自他約果上化用內外
約因中所觀是則五常既闡三性則明乃知如來與
純陀自他性等純陀與生佛內外理均等無差別斯
言不誣。


上根等者上根於此即悟佛性豈待委談云何難言
未明佛性耶。


為未下約中下根性須至下文廣說乃悟。


乃至迦葉者即迦葉品攝惡明闡提有性也師子吼
在迦葉品前今文隨便耳。


若初下結斥顯意。


懸示者離文先說故曰懸示又文外通明亦曰玄示
文選東京賦云睿哲玄覽註云玄通也故玄懸二字
互用無在。


經沙鹵郎古反謂硧苦角反薄之地也說文鹵西方醎
地也。


疏釋為二初舉緣因為求次正求了因緣是福德了
[003-0348c]
是智慧以福資慧顯於正因。


悉是緣因少分者圓修萬行正是緣因三教偏善攝
在其中故名少分又三教行人非無智慧體非圓照
俱屬緣因。


譬身口七者此謂禁防身口為出世之因也。


正求了因者緣是資助故是旁求慧為顯理顯理為
正故云正求。


如來是求主求親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
如實即法身之親來成即應身之主故如來一名兼
乎主親也法雨潤物是望師益於資。


如貧下如貧乏得主榮祿如孤窮得親養育如童蒙
得師訓誨此以君父師俱譬能顯三智故屬了因。


佛隨下對下文佛施五常即是顯發三性文中約所
顯之理以明三性也智理既三緣因福德助智顯理
亦應具三三三互融只是一法一既無一豈有三九
雖無三九三九宛然故若請若受智理互舉。


意或在者疏主謙也。


不合人天者但約身口合不約善果合故也。


定能資慧等者若約現文但云良田平正以譬智慧
而不言禪定疏主謂是良田方乃平正如禪定方有
智慧故以禪定合上良田善得經旨也。


雖少善緣等者此出純陀請意即指偏教三學名少
善緣不見佛性故云不能顯正即此純陀迹示偏行
以求圓因雖者與奪之詞與而言之且指偏行得為
[003-0349a]
圓教緣因奪之則不能顯發正因故須求請了因之
慧也。


了因言教者解從教生故指言教名為了因。


合上歷別等者既云無量眾生則是九界以九對四
意如前釋。


雙結所失中經無歸者即失師也與前無救義同。


矜凡陵反愍也。


佛是金輪等者佛若在家紹金輪位羅睺即是臣也
故云即羅睺主。


又是親師者是佛之子故從佛出家故此顯只舉羅
睺義包求三也。


我及下結例餘眾純陀既然時眾咸爾。


事三下禮云人生在三事之如一羅睺事師即如君
父。


佛然等者爾雅云俞答然也方言曰應聲也即是佛
許其所請。


諸大奉釋者謂三十二天宗奉於帝釋也。


又世下文皆舉法約喻而釋。


學無學等者等取支佛也。


二乘小智猶如星光佛智圓明譬如滿月此即於二
乘眾生世間為尊故言世尊灌頂經云魏魏堂堂如
星中月也。


四種者四教因人發心廣大猶如於海又四種是四
十真因位也佛果超出如山盤峙須彌以四寶合成
[003-0349b]
故云須彌寶山淨名云如須彌山映臨大海此顯於
菩薩眾生世間為尊也。


等喻者等取龍象喻也即序品歎聲聞德文。


喻戒定慧者以龍喻定檀林喻戒師子喻慧義如前
文以此三法匠成於他為世所尊故經云如栴檀林
栴檀圍燒如師子王師子圍繞也。


種智中初約應用釋八十神謂日月星等廣如下經
如來一身等者此乃令彼作種種所事解名一切種
智。


又不下約報智釋也大品云一相寂滅相種種行類
皆知名一切種智。


見相等者由內具種智外現相嚴是則智為相本故
知種智唯在報身又前約應用是化他此約報智是
自行。


釋調御中應受不受者如受純陀若不受大眾供皆
是順機調熟乘御眾生耳。


今經等者如下經文解十號也。


序五時者古人五時不取華嚴又以般若居方等前
謂一阿含二般若三方等四法華五涅槃。


七百僧祇者首楞嚴三昧經下卷云堅首菩薩問佛
壽幾何何時入滅佛告堅首東方去此三萬二千土
國名莊嚴佛號照明莊嚴自在王今現在說法如彼
佛所有壽量我壽亦爾又問彼壽幾何佛言汝自往
問彼自當答堅首承佛神力往問答言我壽七百阿
[003-0349c]
僧祇釋迦壽亦爾。


法華無量壽者即壽量品明過東方塵點之壽也。


如此下總斥。


偏摘者摘應法師云他狄反案摘亦
剔也謂挑剔也且一代教門俱談四句或常或無常
兩亦雙非隨機所好豈得偏旁挑摘採取諸經以為
無常涅槃為常而於諸經尚有常等三句攝義不周
名為偏取。


二途俱失者非但失諸經常義亦失涅槃無常義也
何者下歷舉諸經常義與涅槃對立如文。


一乘下引今經體同歷難文中先難法華次楞嚴後
般若。


一乘即佛性等者即下經文。


云何下正難且法華正談一乘而今經顯云一乘即
佛性故知一乘與佛性同體異名耳是則二經俱談
一乘俱是常住云何以涅槃一乘破法華一乘云法
華無常涅槃是常耶。


法身下舉楞嚴三身以三點對難也古師偏據七百
僧祇應身之義判為無常且彼經上卷委明三身與
今經伊字三點義合以今三點喻三德故解脫德即
應身般若德即報身法身德即法身其義既同云何
以今經法身德為常破楞嚴法身佛為無常耶。


佛師下今經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般若云般若為
諸佛母佛者覺也覺即是智智因境正如師導資智
從境生如母生子故性淨涅槃喻師實相般若喻母
[003-0350a]
其理本同安得以此破彼云無常耶。


故知下結過。


惑於方便者如來方便隨機於一實
理作種種名故於般若說為佛母楞嚴說為法佛乃
至涅槃名為佛性名雖種種理實無殊古師不曉故
云惑其方便也。


迷於部教者且方等部中以圓對三般若帶二法華
唯圓故知部內圓融與涅槃常住無別古人迷此遂
以此常為是斥彼無常為非不達部內圓理體同名
失正旨。


地人下謂此經明當現常以破無常義當今經以破
諸經故云義勢相似。


現常者如經云二十五有悉皆有我我即佛性此現
常也。


當常者如經云夫有心者皆當作佛未來當得常樂
等當常也興皇所解乃約雙非為今經正體常與無
常悉是方便不同舊師謂此教為常也文中先明無
常破常次明常破無常初中云病去藥盡者常執之
見既破無常之觀亦亡此約得悟之人於此即見雙
非中道也若不下其不悟者翻執無常如藥翻為病
此即捨常取斷見故云病即斷故云下引經中新醫
用乳喻也捨常著斷故云病重次明常破無常常是
破無常之方便故云亦是方便不同舊人以常為今
經體也無常執破故云病去常住觀亡故云藥盡即
悟非常非無常也。
[003-0350b]


若不下明執藥成病識兩下重更結悟指迷初是結
悟若不下指迷今明下今師破也初縱奪縱之則得
意見理奪之則逐語起見。


無所間然者謂達常無常即是中道無所間隔也論
語云禹吾無間然矣注云孔子推禹功德之盛美言
巳不能復間廁其間。


何者下正破。


彈常等者即興皇彈斥舊解以今教
為常亦只得方便意耳。


避空求空者二邊即中如空徧一切捨邊指中如避
空求空良由離邊無別中故離此虗空無別空故。


去空踰遠者既避既求焉識空徧以迷空故故云踰
遠。


般若下是知般若三智楞嚴三佛三一無差同名祕
密且順古義故皆先舉般若。


然此下示今明常初約喻稱嘆也初舉四義正嘆次
結非思說即此四義而成兩雙先約此教他經次約
因人果德初雙是約教次雙是約人斯教之。


喉衿者今經之興正明常住故純陀因滅奉供以明
不滅開宗示義即談五常如人之喉如衣之衿要可
知矣此是約此教嘆常也。


眾經之心首者四味大乘咸明常住如五藏之有心
猶六分之有首此約他經嘆常也。


群聖之窟宅者四十真因故云群聖咸住常理故云
窟宅釋名云宅擇也擇吉而居故云宅也位位顯常
[003-0350c]
全同擇吉此約因人嘆常也。


諸佛之法界者妙覺所證豈離三諦一空一切空以
為界假中例然故名法界三諦融即其體俱常此約
果德嘆也。


不可下結非思說如來果人說尚不盡云何凡下能
議能思。


若嶷下結前也。


嶷然常者興皇也嶷語棘反詩傳
云岐嶷者岐知意嶷識別也言能匍匐則歧歧然意
有所知也其貌嶷然有所別識亦言六七歲此名小
兒超出群類以為嶷然興皇所明雙非中道之常既
非二邊即同超出故云嶷然常也。


若當現常者地人也。


若破病常者舊師也。


既各
據一邊不約今經正意故總斥云豈會圓理。


今試
言之者生後也。


夫佛下正明今解也初世界中示法華所明大事因
緣即是今經常住初約感應義釋大事即能應以佛
證得此大事故還以此法而化眾生三無差別故云
常法包容自因至果三千理顯故云常立諸法此乃
果佛由三千理滿故能應也。


常機下約能感釋因緣義眾生由理具三千故能感
斯則生佛雖異三千竝常也。


常無下約境智釋常感應即生佛對論境智則且就
應辯二而不二一理泯同故云常無差別不二而二
境智俱常故云差別說常故引下文證成境智諸佛
[003-0351a]
即能觀智所師即三諦境。


師弟者師即境弟即智境能軌則於智如師訓導於
弟。


名世界常者感應不同境智差別即隔別義又能隨
機現應差別說常令物歎喜故是世界也。


我今下約為人文中引經皆是為生常住善也。


若欲下約對治中我是佛義等者謂覺了自在法身
常住涅槃安樂正法離邪染也然此即是三德總別
之名佛即般若正法即解脫法身可知三德圓具故
名涅槃下文般若亦非等即此意也。


為此因緣者為此會常住之機也。


無二二用者常理不二而隨緣二用差別即是以無
常破常常破無常等也第一義中直指用即是體故
無差別亦非相破所引二鳥亦取即遊而息故成人
理之益。


當知下結示斥執也間隔結世界寂絕結第一義出
生結為人對治如文自在下正斥古師偏執對治失
餘三義。


害諸經論者以皆隨順四悉而說豈可是一非諸而
為疣害耶。


又大下明常非當現初明隨順物機說有當現常是
理體實非當現故引偈文及淨名為證以斥地師。


又此下明常非嶷然初且引教總立。


次昔覆下即是釋出顯發密教義也初敘意略辯昔
[003-0351b]
以九界無常覆佛界常今開九界不出三千同歸佛
界故云無別今常等。


次我下徵經歷示開九界即佛界常住義也四重謗
法五逆闡提即四趣無常惡因必感無常惡果今了
心罪本空名為懺重唯達法界故除謗法順於實相
故盡逆罪佛性不變即滅闡提斯皆四惡結業即是
解脫解脫即常常即佛性因滅果亡唯一佛界二乘
界則兩教總明菩薩界則二教各辯俱約開顯在文
可見。


總而下有餘即三教不了義之說故九界是權無餘
即圓教了義之說故佛界是實今既開權顯實三教
即圓九即佛界故云顯發密教咸破無明皆顯三德
故云安置祕藏。


又此下約五性釋成正緣了三如常解釋。


境界者即指因果善惡之事名為境界此事即理故
名佛性正因則獨指因中之理緣因唯論善事與此
為異也果性即分證究竟智斷二德也。


若例下稱嘆結斥稱嘆中即指前開常辯性名為此
義謂若例開九皆常同顯佛性則九界假名之人五
陰實法偏小之教三乘之行斷伏諸位對治諸用咸
即佛性常住故云而不是常故知此常即是中道故
云何法不是非常非無常也此言何法即總上人法
教行位用也。


豈復下結示同是佛界更無九界差別善惡即六道
[003-0351c]
并三乘是九界也言語道斷故不可議心行處滅故
不可思竪深則徹如理橫廣則該法界廣故無邊深
故無底隨順四悉名建大義體元周徧故滿法界此
釋成橫廣也三諦相即故不可窮盡再言之者嘆美
之極也又是結上之詞謂建大義不可窮盡滿法界
不可窮盡也。


何得下結斥三家。


略對四家者三家是所對今家
是能對能所合論故言四耳。


梗槩者大略也。


次正下治者添釋故初云常者即以常字貫下五法
無始無終者果證之理理非因果故非始終。


以非色為色者常色是理此色即心非同質礙即真
善玅色。


用無窮者隨緣徧應如鏡現像此名常力。


安固不動者即用而體雖終日應變而未嘗離於法
身故云不動此名常安。


被機等者圓音一演異類等解言說性空文字解脫
乃名常辯。


命即意密者平等大慧即是意密以慧為命故意即
常命身口易解。


亦名下既將五果以對三密復以三密結成四德以
顯果德所證之理也大慧常照故意是常德法身寂
滅為樂自在徧應名我是故身密對此二德口輪說
法咸令離染故是淨德此並約事對當若論理體身
口即意三業不二四德本融。
[003-0352a]


若得下結示體徧既知五果即是三密四德而此三
四何所不收方知五果徧攝因果自他一切諸法。


釋初後等者初即寂場成道後即此會入滅經既釋
此初後則中間三味開常可知鹿苑唯密二味皆顯
此則一代五時俱明常住。


既舉等者教是能詮能詮既常則所詮行等悉皆是
常故云亦復如是常理如印印定諸法諸法即常故。


經云森羅及萬像一法之所印。


初後下結示常義。


法常者法即常理也若然與證
何別應知證即對智而談法即單約理說。


釋無差中初引佛答次泛舉經論三的示合文須知
楞嚴如空釋論實相此經常住名雖不同理體無別
耆少者耆老也禮云六十曰耆指使性同喻即耆少
喻六。


即觀行者謂觀行成就五品開明也若初心修觀即
名字位中也是故相似巳前名現常分證巳去名當
常眾生無始本有此常故屬過去然六即圓位徧在
諸經豈同地人指當現常唯在今教。


翻名釋義者阿之言無耨多羅言上三之言正藐之
言真三復名正菩提名道謂無上正真正道也義通
四教經意在圓。


法理具足者五時化訖是法具足俱安祕藏是理具
足臨滅受供名為最後。


汝聞等者聞法見身咸是常住依常住理行最後施
[003-0352b]
施即法界故云檀必具足。


總非者現見初劣後勝云何而言施無差別故云不
然。


冶城者案地理志本吳冶鑄之處因名焉王導作司
徒徙冶出石頭城西以地為西園故晉書成帝幸司
徒府遊觀西園即此處也梁太元十五年武帝為江
陵沙門法新於中立寺以冶城為名今言冶城即指
智秀法師也開善如第一卷初釋。


名目不同指在彼疏故注云云


五難下今師正分。


一有等者經從煩惱未盡巳去。


聖號即天中天是也。


四身謂雜食等。


五身謂無
煩惱等。


四具下眼謂五眼經明不具中略法天二眼故云乃
至若約從勝至劣列名者應云佛眼乃至天眼今云
慧眼者以佛眼見中法天二眼同在俗諦慧眼見真
以此為便具度眼中經云肉眼乃至慧眼者傳寫訛
也應云佛眼乃至慧眼故遠疏釋云具佛眼等彰其
解具就聖眼中從上向下故云具佛乃至慧眼天肉
不論巳上彼文


得五果等者後不受食無世間五果此約小乘所見
經中但云得命不云得常命者此以小初有漏五果
為難故非常果得命者只是世間報命安即五陰安
快辯即世智宣揚色力可知。


初既備舉等者以初例後福他可解故不煩文若例
[003-0352c]
作者應云亦未能令眾生具天中天餘並准此。


經消化呼瓜呼覇二反說文化變也。


芰角難解者芰奇寄反魏都賦云緣芰泛濤而浸潭
上七心反下以心反注云芰菱也今謂斜難似彼菱角也若以
小初難大初小後難大後此名並難非芰角若以小
初難大後小後難大初是斜難名芰角難也今純陀
五難悉是以小初而難大後故云芰角難解也然一
往雖難若解始終對大小二機各別者義甚易見故
疏主歷示大小之相引經約教區以別之。


緣有利鈍等者若約四教機緣分界內外則藏通是
界內利鈍別圓是界外利鈍則藏教名小三教是大
今順經文純陀正以三藏初成難圓教入滅故以利
屬圓機鈍唯藏機也大小亦爾。


若始下明大小之初受牧女乳糜是三藏初成相也
牧守也准婆沙論明從守牛之女受三斗六升乳糜
十力充滿者食巳斷結成道故得十力。


始坐華臺等即別圓成相今意在圓具如梵網所明。


華葉應佛者千華葉上即勝應身亦名大化身也
百億國中即劣應身亦名小化身即向明小機所見
受乳糜者是也。


乳糜永異者華臺佛但以光明入頂為食故不同
劣應食乳也。


若見下明大小之後。


檀耳羮者長阿含第三云佛至波波城闍頭園有長
[003-0353a]
者名周𨚗請佛及比丘僧別為佛煑栴檀耳羮以世
奇故獨奉於佛阿難白長者設供無福佛最後於其
舍入般涅槃佛言莫作是說長者今者獲大福利壽
命色力善名生多財寶死生天上云云


轝向雙林者轝以諸反輿服志云上古聖人觀轉蓬
以為輪輿又轝載即是於長者舍以車載往雙林此
皆藏機所見也。


若見下明今經滅相正是圓機所見。


例推下結例五雙成道入滅既大小永異則智斷等
五始終亦然故純陀執小難大以為發起向下如來
以始終俱大答釋。


搆差別之難者以大小不同而難於佛也。


涇渭皎然者知純陀執小難大故是差別如涇之濁
佛約大緣初後五果等無差別如渭之清作此申釋
經旨可見故曰皎然。


今更下別約經教以明難意以前但總言大小故更
約四教委明初引二經勝天王以證初成像法決疑
以證後滅各具四教在文可見。


對教主者既引二經明初後四見故更對四教果佛
以消今經。


凡法未離者樹王巳前結惑全在故無天中天之聖
號。


苦行下謂雪山六年一麻一麥形體羸瘦恐同自餓
外道故受乳糜故云外須雜食。
[003-0353b]


果縛等者三祇巳來未免生死今王宮身是醻昔煩
惱名為果縛此身若滅即入無餘此身是生死後邊
故云後邊身也。


未有通明等者以未斷惑是故未得三明六通既無
通明即無四眼無天眼可知無無漏通故無慧等三
眼若論菩薩先得五通則巳有天眼今約未得無漏
所發天眼其用亦劣如梵王天眼劣於陳如故全奪
之云無四眼故經□唯有肉眼也此三藏五義一一
對消經中五雙所執初成之義講者精詳宜令允合。


觀純下疏主結示經意也。


巳具亡三者則能施所施受者三事皆空也約當教
說七地入空具三明六通巳得慧眼天眼八地出假
巳得法眼未斷殘習故未得佛眼也。


示消揣食者揣音團賈誼鵬鳥賦云何足控揣即此
字也言示消者其實巳斷煩惱生死久盡為化眾生
扶習受報示食揣食入腹消化也。


純陀下結非難意以純陀但執藏初為難故也以藏
不斷惑違圓義顯故執為難通教即空五雙之義稍
同於圓故不以為難然又只是隨機以機宜執藏難
圓有四悉益故如法華中智積尚執別義難於龍女
而況通耶。


若別下以別教證道同圓故合明之以結成佛答五
雙顯無差之意也。


如佛所答等者此引法華壽量品佛答彌勒文義與
[003-0353c]
今佛答純陀云巳於無量阿僧祇劫等為連類也。


乃至者即略中間三雙但舉初後若具作者謂久具
聖號久具五身久具度眼皆云久者即久本初成也
以此經在法華顯本文後故。


示現初成等者應云後滅言後成者文悞從久遠之
本垂今日之迹示現寂場初成初受佛光雙林後滅
後受粳粮示現鹿苑初成初受乳糜俗舍後滅後受
檀耳大小初後悉是迹中示現。


豈可下結成答意劣見即藏機勝見即圓機。


等無差別者初後俱圓故無差別。


身有四五者前難中小則有四大有五者以大中
離出能喻金剛故知金剛總喻大四小中不舉能喻
故但四身若離出者應云非金剛身此則大小俱五
若俱從合說則大小俱四今小合大開故有四五是
知無煩惱非小煩惱之身法身非雜食以法身不假
段食故常非無常無邊非邊此則大小翻對唯四若
各離為五者應云金剛之身非小乘非金剛速朽之
身也故超答之者以五身中明常身故也。


從業緣等者身由業感業由煩惱從根本說名煩惱
身佛以大乘五身破小四身而經於小乘但引三身
者只由邊與無常義一故但言無後邊身則是無無
常身也。


汝舉下正示佛答文中次第以大五對破小四。


光明等者即向明別圓成道諸佛放光入華臺佛頂
[003-0354a]
也。


言此即是智慧者即用下文琉璃光菩薩欲來此眾
皆見光明以問文殊文殊乃約第一義諦而說故云
光明即智慧等也今用此文釋成華臺光明亦即第
一義諦良由光明是色色由心變色即是心故云即
是智慧智慧所照即是法身對破小乘雜食之身也
此言常住正指法身耳常身在下方明。


又光下是明無煩惱身對破煩惱之身。


若始下是明無邊。


四大下明常身對破無常身。


言猶如金剛者以金剛是總喻故於常身文下結之
大抵五身只是法身常住異名耳此則以大初五身
對破小初四身也經云法身即是上文無有食身相
對重舉耳。


大緣下舉因況果大機因人尚唯見佛五身何況如
來果人本地久成豈有四耶經云無有食身煩惱之
身總為一句以食身是煩惱果故相帶而來是知食
身自是法身所破此則同前純陀所難但是五身耳
有云六身非也況疏明云唯五無四何得妄說六身
而與前文數義乖錯。


大小下結示無差即是祕藏寂然實非大小隨機示
現為大為小故此大小即非大小事理相即遮照同
時文中先明雙非次明雙照若具約四五雙非合有
九句以小四中煩惱後邊無常三名與大五中無煩
惱等三名既相主對所以雙非但有六句。
[003-0354b]


能赴下隨機示現即理而事雙照大小而此事即理
雖終日施為法身常寂故云而於如來等也。


玄而復玄者前明隨機始終大小巳是玄玅況復大
小即理理事無差故是妙中之妙老子云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今雖用彼語勢而理義天隔答智斷中初
重敘前難。


納妃者納猶致也送往曰致謂聟不親迎去聲於女之
家也曲禮云納女於天子曰備百姓於國君曰備酒
漿於大夫曰備掃灑不言士者士卑當自親迎不得
致女也悉達是儲君故言納妃即納耶輸為妃生子
名羅云也。


棄國捐王者即當此土周昭王四十二年二月八日
夜踰迦毗羅城出家入伽耶山六年苦行而修佛道
故云棄國以在家當作金輪王所以出家即是捐弃
王位。


樹下坐草等者苦行既訖乃受牧女乳糜遂詣尼連
禪河澡洗乃感寶樹低枝菩薩攀枝上岸地悉傾搖
於是去苦行處不遠有畢鉢羅樹樹下有金剛座又
有吉祥童子施軟草菩薩受巳然後於彼座上用三
十四心斷盡煩惱應知起洗受食在樹下坐草之前
文中從便先舉樹下是故樹下坐草之時見思尚在
況復受食時也故云未斷一毫等。


通佛亦爾者以藏通佛果唯證偏真並未見於中道
佛性當知但云未見佛性則雙破藏通因果也問未
[003-0354c]
見佛性可爾通巳斷惑云何名煩惱身等耶答據無
明全在亦是煩惱等身也。


若華下明別圓見佛性也。


受佛職者華嚴第三十九云此菩薩得先所未得百
千三昧名為巳得受職之位入佛境界具足十力隨
在佛數如輪王太子受王職位也。


入金剛定者最後極品無明難破此定喻若金剛能
摧須彌也經云三昧者此云正定故金剛喻定即解
脫德是金剛身得三菩提即般若德是常身明見佛
性法身德是法身故云常身法身金剛之身而不對
無煩惱身無後邊身者以此二身只是從三德所離
得名故。


即名為智者以三德俱照故並屬智。


無四種等者以雜食等身全是無明無明破時即是
斷德故知四身名義不局藏教因人也。


經云此食消巳者即是蒙光受職破極品無明也。


又入下複疎各具前三直約三身通屬智德今明三
身各對所破即各具智斷二義以金剛身是總喻常
住故破無常身也若論敵對應云金剛破非金剛也
常破無常悉如前釋但以五身體一所破無殊故隨
便對破其義無在所以法身破煩惱常身破食身但
為各成智斷於所破中不言後邊者義同無常也。


是故下結示無差。


得名時異者華嚴始成即名金剛定三昧菩提見佛
[003-0355a]
性今經終滅而云法身常身金剛身也此則初成入
滅二時既異所以隨機立號不同而智斷義一也大
機所見其義既一豈得以小初為難也。


三從下初重敘前難。


人中天者如下經中有五種天一是世天大論名為
假號天謂世人王名為天子二者生天從四天王乃
至非想三者淨天從初果至支佛四者義天從初地
初住巳上分證玅義五第一義天謂諸佛見性窮極
佛於是五天中最為上天名天中天今三藏菩薩樹
王巳前但是世天故云是人中天也。


佛今下正釋今答四魔謂煩惱陰死天子也。


次引釋論證初成破四魔也。


得菩提道等者翻煩惱即菩提故。


得法下翻苦道即法身故破陰死二魔。


得不下翻結業即解脫故破天魔天魔是業主令人
行魔業故。


今經下明今經所說與釋論同。


破煩惱陰者陰是煩惱果因壞果滅也。


破死魔者死即無常故是常身所破。


豈非等者經論咸明大機所見初成破魔也。


今入下明今入滅亦破四魔。


無常等者只是開煩惱魔更為四倒共成七魔如止
觀魔事境說。


即無天魔者因果既滅故能外破天魔問華臺始成
[003-0355b]
既巳破魔今文涅槃更何所破答為化物機故言破
亦是名巳破為今破亦分得佛眼者即是華臺等覺
雖未究竟而巳分證。


今佛下明略答所以經文但云說十二部即檀度以
檀度有三謂施法施財施無畏餘度即五度既曉具
足六度例知具足五眼是故從略。


先廣下初成雖未廣說而久巳廣達今經復又廣說
故云廣顯通達顯即說也說雖廣略通達無殊故無
差別問華嚴豈非廣說耶答但對圓別尚隔二乘不
同今經重施八教咸歸常住故是略也。


釋有果無果中經二牧牛女者普曜經云如來苦行
周竟六年心自念言羸瘦如此往詣佛樹後世有譏
謂餓而得道吾寧𣊟柔軟食平復身體然後成道時
有長者女出嫁生男心大歡喜𤚼千頭牛展轉相飲
取其純乳作糜欲祀樹神遣婢灑掃見佛不識還啟
大家樹下有神端正姝好女聞歡喜欲取糜去糜跳
出釜丈餘不可取女甚怪之空中天曰有大菩薩巳
從座起汝本願力當先飯之乃成正覺等瑞應經略
同皆不云二女。


無乞無受者法性湛然不當乞受問經文但舉小初
示現受乳何故疏主約對大小二緣釋耶答由純陀
執小為難故佛偏舉小初而答故我實不食之語義
有兩重若約大機但見頂受光明不見受乳故云不
食若約如來自行即事而理受光亦非故云我實不
[003-0355c]
食故知疏主雙舉二緣所見以明即事而理是不食
義則深得佛旨向云玄而復玄信不誣矣。


生起中初是因請純陀順旨下是騰請佛受下是遮
請常法下是重請。


敘興皇解中初約機見去住文有四句初二句引佛
說次聞滅下二句明機緣隨語生解於聞滅字上有
又初二字者非不然應以又字為下句首謂初聞滅
乃至又聞常也。


夫如下約應無去住謂如來能應之身實無去住機
緣見有去住耳。


若爾下今師斥興皇所解雖云佛無去住機見去住
而不明機緣得益既不明四悉則但是能應去住於
時眾無所益也。


今明下約見去明四益。


三業戀慕者表生三德之善故屬為人。


如來尚去等者佛尚無常我等凡夫云何著常。


入祕藏者達去無去相即見三德猶如文殊。


且舉等者且舉純陀證一人而具四益其但三但二
例之可見文中悲感即世界歡喜是為人如來不般
則對治與文殊等即入理問歡喜是世界何故是為
人答各隨義便如淨名云或有怖畏或歡喜或生猒
離或斷疑疏文對四悉亦以歡喜作生善義釋也。


純陀不爾者純陀高位實無悲感等但是以權引實
令眾得四益耳。
[003-0356a]


率土者率循也詩云率土之賓莫非王臣。


十讓等者謂獻供居五十二眾之後獲益在五十二
眾之先以即蒙納受得五果故具茲先後唯是純陀
故云一人而巳。


願等三字者此指經文願滿足三字是嘆願也。


滿足貫上等者謂滿足二字雖在願科義貫上三謂
名利德皆滿足故云四俱足故。


前佛下釋願滿義謂過去迦葉佛時曾發供佛攝功
德願彼願今遂故言滿足科義雖以德字為一科讀
經應以德願滿足為一句。


六難者一人中難生二善利難得三佛世難值四信
心難生五經法難聞六後供難成文中次第消釋初
雙釋人中善利二難。


五衰相者顯宗論有二種五衰一大二小大者一衣
染塵埃二華鬘萎萃三兩腋汙出四臭氣入身五不
樂本座此五相現決定命終設遇強緣亦不能轉小
者一衣服嚴具絕可意聲二自身光明欻然不現三
於沐浴位水滴著身四本性囂馳今滯一境五眼本
凝寂今數瞤動此五相現非定命終遇勝善緣猶可
轉故今純陀生在人中為佛近事具持五戒名滿分
優婆塞。


經無上之利即是圓持理戒超過偏小故云無上廣
如釋優婆塞章中。


海底下釋第三佛世難值。


仰針下釋第四第五第
[003-0356b]
六三難如文。


華表輪王者具云優曇鉢羅此云靈瑞輪王將出三
千年前此華乃現。


能最下合法也則以辨供如華未來當得常果如輪
王將出乃大眾授純陀作佛之記故以曇華嘆之是
知疏主正示經文曇華是嘆純陀不同餘經以曇華
喻佛難值也故向經云希有純陀此中云如優曇華
世間希有既希有語同故知是嘆純陀也問大眾豈
能授純陀記耶答大眾驗因知果既見純陀獻供之
因知必克菩提玅果也如常不輕但見眾生有正因
性種尚記云汝等作佛況今純陀獻供是修德緣因
故大眾覩之讚嘆即是授記也。


口稱是口業者救我是口稱之辭也。


月是陰精者准南子云月者太陰之精。


麗天皎地者易云日月麗于天王弼注云麗著也孔
頴達云麗附也皎明也。


純陀下合法。


勝妙時即涅槃談常之時也純陀玅
利與此時契會如月得秋也。


釋嘆名中兼取略嘆中云解妙義即是嘆其所證一
體三寶也妙義是所覺之理故是法寶佛心是能覺
之智故屬佛寶父生於子如境發智境智和合故佛
子是僧寶。


亦是下類通諸法也名數雖異三德無殊具如上釋
受施中。
[003-0356c]


嘆其下仍以三名是嘆純陀得主親師分證之智如
究竟智故云心如佛心即是一地具一切地猶如智
臣解王之意故是得主因師生解故解妙義是得師
羅睺是佛生身之子純陀是佛法身之子生法雖殊
為子義等即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故如羅睺是得
親。


偈頌是請兼頌上嘆故嘆是重頌請是孤起。


而等梵王者佛初成道初禪梵王請佛說法純陀今
者請佛開常德同梵主第六天是他化自在梵世在
六欲之上故云巳超。


頌譽應言頌利譽字訛也謂既知純陀解知妙義心
如佛心故稽首推為請主為眾所歸名得大利如下
偈云釋梵來供亦是頌利耳。


要之以命者要謂要難謂純陀若不為我請佛則斷
我命此即要難義也論語曰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卒喪者上麤沒反下息浪反亡也失也。


略耳者經舉父母略言喪親耳若欲例作應云譬如
有人師傅卒喪君主卒喪等故注云云。


大喜於前者即向經云眾大歡喜踊躍同聲讚言等
也今純陀喜復在大眾後故云慶悅於後也。


復是一讓者此歡喜一讓還具前十前既獻供居諸
眾之後今歡喜亦在眾後損巳讓他有始有卒其唯
純陀乎。


初文下釋略騰眾嘆中先總別科分略騰三嘆四字
[003-0357a]
是總分初九下是別分騰嘆願文也應云初六行半
疏云九行者訛二行半。


作譬結者亦訛應云半行即經云猶如大海中盲龜
遇浮孔兩句也。


蠲除至所離者謂貪恚是集因三惡道是苦果因滅
果亡俱是所離經云貪恚等等取癡也依六卷經此
離泥黎地獄之苦今隱別彰通下云不墮畜生等亦
應通離三惡乃隱通彰別文之左右。


不懼等者值佛除癡故離畜生。


騰生信難下亦應指永滅等為所離文略耳生信種
善供養破慳故離餓鬼生信除疑故離修羅。


後供難者經初二句舉佛難值次明於佛所成檀最
難檀即法界二絕無差故云具足檀供為常因當克
常果故度生死。


騰聞法難者經有二行初一行嘆佛顯從佛聞法至
難故舉佛以簡餘人經世法是生死緣謂四違四順
八風是世法也利譽稱樂是順衰毀譏苦是違有頂
種是因生死流是果若以非想惑為有頂種分段為
生死流即藏通佛若以等覺無明為有頂種變易為
生死流別圓佛也次半行正明聞法難謂為人值佛
又得聞法是為難也經不言聞法者值佛必聞法故
次半行是作譬結也若據經文但是譬結值佛聞法
難耳據前分科即是總譬六難。


水同山色者毗曇俱舍竝云妙高四面各有一色東
[003-0357b]
黃金南琉璃西白銀北頗梨隨其方面水同山色眾
生入中盡同水色。


佛智等者具分應云前半行是實智後半行是權智
今但云半行是智度者舉前知後耳。


撥亂等者謂撥除煩惱寇亂反復佛性正道也春秋
傳曰撥亂世反諸正則莫近諸春秋文選撽蜀文云
皇帝神武聖哲撥亂反正注云撥除也言有聖智除
亂反正也。


無佛時亦有者謂人中難生善利難得經法難聞。


佛出乃有者謂佛世難值信心難發後供難成也。


名亦虗設者若無後供之德則純陀之稱有名無實
釋佛境中住即是存不住即亡此三諦即三德互隔
互入名佛境界。


故遮云不應者由佛境界去住不可思議故向遮云
不應請佛久住於世。


知有六種者謂純陀是分證知佛境界而不能究竟
知故為佛遮是則唯佛名聖餘位皆凡故五凡夫論
謂等覺為聖慧凡夫普賢亦是此義。


為下抑高者為住前之下抑分證之高。


三悉皆下者此四字是荊溪添釋向云為下未知下
位如何故指住前三悉益者悉名為下分證入理方
名第一義悉問住前三悉對位如何答名字是歡喜
益聞名識體故五品生善觀行善成故相似對治麤
垢惡破故。
[003-0357c]


舉二用者經但略舉無常義含常用若謂不爾前文
何故云五果竝常耶故知前文亦是略舉常用所以
然者前是純陀謂佛滅故奉供故佛用常治之今是
純陀請住故用無常治之只由機緣不達去住法界
故佛用治各別在文雖爾義必兩全又下偈文明有
二用故疏主於此科為二用遮請隨文點義渙然冰
釋故知疏主玅悟斯經文為三初隨機契理機緣見
佛隱顯有殊佛冥祕藏常契三德。


昔用下約今昔釋成五門觀即無常苦無我不淨寂
滅為實也權名他境界。


用常論五門者即常樂我常涅槃為五門也開權顯
實名自境界。


若用下結示遮請意。


經諸王得自在等者王雖自在豈免無常又無常死
相遷滅壽命其勢自在如彼人王故觀心論云死王
金翅鳥不久吞命根即同此意故向亦云命為死所
吞也。


經眾苦即五苦八苦也。


三界無常者由無常遷謝故苦耳。


經有道本性相等者謂三有六道因緣虗搆求其性
相一切皆空。


經可壞等者由可破壞故空。


無我觀者暹師云我以自在為義既為老病所侵煩
惱所纏驗知無我。
[003-0358a]


經是諸無有邊者指上恐怖諸過惡為是諸也過惡
不極故曰無邊。


經枙縛等者果體不淨癕瘡諸病桅縛其身。


根本無義利者種子不淨攬彼遺體無義無利。



應如下疏。


此彼之彼岸者生死為此涅槃為彼破有證空是度
此彼之彼岸也又以此彼為此中道為彼破邊證中
故云非彼非此之彼岸也語雖次第意實圓融。


釋佛境界中以三一相即還成三諦覆疎結束三一
無殊三諦一諦是空一諦三諦是假非一非三是中
道雙遮而一而三是中道雙照一空下只是釋成上
義耳。


如此乃名等者三諦互融生佛不二乃名諸佛境界
也。


所以下結遮請意中假即空故空非去住云何請住
空中即假故但有名字云何請住邊即中故中道平
等去住不二云何請住文略假義故云乃至菩薩境
界是別教法九行半偈既明五觀大旨歸空離欲一
偈既云善思惟故是假義我度一偈即是度至中道
彼岸故是中義。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卷第三
[003-035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