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g0019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宋-智圓 (master)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卷第十三
錢塘沙門釋 智圓 述


梵行品三



初明異世間下世間不知十二部等菩薩能知故異
二明下世人橫計而菩薩知彼所解故云同。


三非下謂涅槃等體不當世與出世故謗此人法獲
罪至重於此預知至文易見。


經世間之人即指九界。


經十二因緣等者不思議因緣三道即三德四倒通
界內外無作四諦無作道品圓頓菩提涅槃二果。


經當名菩薩者即正指分真菩薩以此明空平等果
故意同前說。


經梵天等者涉公云梵天初禪主自在天四禪主八
臂天護世主性者即數論計冥初性也時者謂計時
生萬物微塵者即順世外道說細微塵生麤果色法
及非法是勝論師計善惡行生苦樂受各計所執為
萬物因名造化主世終始即邊見初禪等為涅槃是
見取此是世間所知見覺謬執為正。


舊云下因明古人解無明義全同此文邪執。


無有一始知有始者謂無明本有既無一物在此
無明之先故無明最在其初即當有始至果既破即
是有終。


此之斷常者作無始終釋者墮於常計有始有終
者墮於斷。
[013-0526a]


喜之所離者謂見彼離苦故喜也。


喜之所得者謂見彼得樂故喜也。


嘆大捨者眾生雖巳究竟離苦得樂而我不求恩報
故是捨心經云不死不生即明眾生得常住樂以顯
如來大捨之心。


開善下意謂前七善四心是深今持戒在初心故淺
是義下今斥謂戒亦非淺也。


以戒為本者由持淨戒發生定慧故能化他又下經
云以修慧故所受持戒牢固不動是知持戒通於深
位非淺梵行。


釋同章者即是名字位人也。


有同有異者圓信成就故與世異即經云初聞是涅
槃經巳下文是煩惱全在觀行未立故與世同即經
云一切世間不知巳下文是。


釋異章者即觀行相似分真位人也。


聞經得三法者即是依經修戒定慧即觀行相似位
也故經云因修定故得十一空正是從五品入六根
麤垢自落與空相應故與世異亦是分真證中道空
二邊文略但言二者不言定也。


慧資戒等者此之二文正明分真人也既出二死故
二文皆云非世間及云明見佛性也異義可知。


經所持戒牢固不動者即初住中道道共戒也。


如難陀下云云者難陀為求生天五欲樂故持戒是
為有造業也緣起如法華疏弟子章及止觀呵五欲
[013-0526b]
中。


三非下且約事釋亦應達止作法界方名畢竟故下
疏釋戒非戒義正對此文亦是互現。


四淨對前四不淨者翻前不淨成淨故云對也今第
一翻前第三非畢竟今第二翻前第一為有今第三
翻前第二不定第四為眾生如文。


非是下釋經非戒二字謂今明圓融之戒非是人天
小乘執著之心所持五十及篇聚等戒故云戒非戒
乃以下釋經戒字也。


無戒無持者戒即所持戒持謂能持心達能所唯心
心本自空孰云能所如是體達名圓持戒故云為戒
故知經云戒非戒者上戒字是顯圓下非戒是斥小
次第傳傳釋前句者謂初釋無悔恨次釋歡喜後釋
悅樂如答迦葉問也。


以因貿果下云云者以因貿果如酪易錢。


五受根者謂苦樂憂喜捨也此既先樂後喜故云樂
淺喜深。


禪定之中等者如初禪五支覺觀喜樂一心此既喜
前樂後故知喜淺樂深。


今同禪枝者以經明先喜後樂故。


經心得安隱下由戒發定得實知見即因定發慧由
茲三法故解脫二種生死分見三德佛性。


五法佐助者信慚等五是能佐前三法是所佐五蓋
見疑是佐之所離五根是佐之所得。
[013-0526c]


涅槃非五者釋妨也應問云涅槃是一法云何言五
故答云脫五陰縛等即初住分真涅槃經中五葢五
見等皆須深釋以符初住。


極猥者猥惡也。


一無所用者尚失人天善果何能革凡成聖問上文
下即第十三卷聖行品若憍慢者為作僕使隨順其
意令其歡喜然後以此經而教導之此乃不簡前人
持毀但令受持故與今反答意者前明所化故不簡
今約人師故須持故知前之能化亦應持此之所化
亦不簡文雖互現義必兼通。


不出三業者次第對三科可見。


號令不嚴者論語曰身不正雖令不從楊子曰鼓舞
萬物者雷風乎鼓舞萬民者號令乎。


不求果報者不求三有生死果報也然既唯求大涅
槃果則求九界果報悉名為有造業況三有之名義
通界外求有由心故屬意業。


經莫非時說者機緣信樂之時方堪說也。


事須適時者若利根重法之人則不須待請若鈍根
輕法之人事須待請鈍根重法利根輕法斟酌隨時
先列十智者謂若欲受持至見佛性者凡有十事悉
是智人所為次勸淨心即先當清淨巳去文是。


今初下今師以前段為自他後段為三業清淨文具
自他而但言十智文具三業而但云淨心故知古義
非也故初段十句中初句自行後九化他以皆云說
故。
[013-0527a]


涅槃下示九句義也涅槃總名餘八即宗等謂說佛
性是宗此約尊極名宗非宗用之宗也祕藏是體佛
性祕藏總別之異別名三性總具名藏故知宗體名
異理一說大乘是行說方等是教說聲聞至解脫是
用說二乘是即實而權用說佛及解脫是即權而實
用見佛性即初住分果也故知說佛性是涅槃之宗
祕藏是涅槃之體大乘是涅槃之行方等是涅槃之
教聲聞乘等是涅槃之用見性是涅槃之果故知宗
等不出涅槃故知涅槃一名貫下宗等。


兩途等者即上自他二途並使三業清淨豈同古人
但云淨心而巳經云先當淨身業無呵責即口業生
清淨信即意業文含自他尋之可了。


八念者於六更加七念阿那八念死如法界次第。


十念者如阿含佛告比丘當修十法便成神通去眾
亂想到于涅槃一念佛乃至第七念休息八念安般
九念身非常十念死。


小乘亦有六念者准律鈔第二念知食處第三念知
受持時夏臘而文中念戒臘居第二施食法居第三
者乃是鈔宗四分此依十誦致有參差雖云元魏法
聰者講四分自唐巳前其道未純故行事者或准他
部今據說行略依律鈔明其相狀則疏自可見鈔云
第一念知日月應言今朝白月一日至十五日以純
大故不云大小若黑月有大小故須分之此謂識布
薩遠近出家日月法式如此若據律文為俗士問令
[013-0527b]
使識知若入聚落先知日月數法准此方不論黑白
若答俗人唯得通相云正月小今是某日此則道俗
通知為允二念知食處於中有三若全不受請者云
我今自食巳食有言食僧常食有言我常乞食若受
請者云我今自食無請處又云我今食僧食無請處
又云我今乞食無請處若有請者有背不背應云今
有請處念自去若背者謂迦提月病及施衣等緣今有某緣得背
若無緣一日有眾多請者應對人云今日有多請自受一請餘者施
與長老在某處應覔五眾捨之若無人時心念捨我某甲今朝檀越
施我正食迴施比丘某甲檀越於我不計我得自恣
三說此念法謂獨住蘭若遠行長病飢時依親里住五種十誦開之第三知受戒夏
臘云我於某年中月日某時一尺木若干影時受具
戒我今無夏後若有者隨夏言之第四知衣鉢有無
受淨等應云我三衣鉢具有長巳說淨後隨有無衣鉢藥等隨有
者念說淨第五念同別食云我今依眾食必有別眾九緣隨開云我

今有某緣應別眾食六念康羸云我無病堪行道有病
念療治之


疏云皆各有意者巳如向引鈔文釋也故知古者行
事著述各依律部不同故有小異如止觀持戒清淨
明十受云邊方依第五律師受戒而今時明律者皆
謂文悞合云五人若見十誦十受之文方委止觀騰
寫彼義乃是五人中一人須是第五律師可從此人
受戒餘但足數而巳言第五律師者一誦戒至三十
二至九十三誦比丘戒本四誦二部戒本第五廣誦
[013-0527c]
二部律。


今此下述今文義意。


六通言念者念即內心存憶之異名專心存憶六念
功德故名六念。


天有近遠果者生天華報名近第一義天果報名遠
先列十號者然一切法皆有通別兩號佛亦如是釋
迦彌勒等是別名如來等十是通名化相須分故立
別名實德齊同故立通稱道德無量依德施名名亦
無邊今據一門且論十種。


經十力等者十力降天魔四無畏伏外道決定說名
師子吼息無明惡名沙門眾行淨名婆羅門滅三障
名大淨三德究顯名畢竟到岸破八魔名無勝超賢
聖名無見頂離五怖名無怖畏生死不能驚毀譽不
能動無與等故名獨一無侶達自心故名無師自悟
一念知一切法名疾智橫達法界名大智無境不照
名利智豎窮如理名深智自在離縛名解脫智高出
餘人名不共智平等利物名普廣智究竟圓極名畢
竟智總具諸智名智寶成就荷負眾生故喻象牛興
慈雲注法雨故喻龍四魔不能屈故名丈夫出離二
乘清水凡夫淤泥故喻蓮華聖中最上喻分陀利能
調眾生名調御以法惠人名施主法師次文自釋。


前文皆略者謂十力等名佛皆不釋。


七善為釋者五名全同但以第五自知為知我以第
七知尊卑為知種種性即十界性也次云知根只是
[013-0528a]
尊卑說中道只是知法二義重出耳。


經利鈍中故者利即上根鈍即下根不利不鈍是中
根也。


釋論四義者謂如來義中復有餘三義也來約智去
約斷解約自行說約化他。


依三下釋義也當以智斷自他配釋則坦然明白。


如如而解等者猶云依理而解依理而說也上如猶
云依也下如猶云理也此約自他對釋解是自行說
是化他。


亦是下純約化他能所以釋。


說我所解者即是如解而說此約化他能。


解我所說者即是如說而解此約機緣解佛所說此
約化他所。


中一是如來義者即經云諸佛世尊從六波羅下去
至大涅槃也。


經無復次之語恐是疏文隨便以此經節段多言復
次故餘皆倣此。


以破陰魔等者應云破陰死二魔即經云破壞四魔
也破煩惱是因滅即殺賊義破陰死是果亡即不生
義。


經觀一色陰不能盡知者以不達百界之色若因若
果故梵云毗侈尺氏反。


而能生明及以無明者謂空理唯一而悟成智明迷
成無明葢真如隨緣也。
[013-0528b]


佛與菩薩下謂佛則究竟達無明即明菩薩分達無
明即明故知無明明句總前兩句也。


就佛心為言者以無緣慈常入生死化眾生故伽憊
蒲界反。


世間有三下三種世間名出大論六種名義出在今
經然六種雖廣義不出三五陰眾生國土三名全同
五欲即別立因法名世間也此即三種世間之因即
八界中如是性相至因緣也五陰等三別約果報若
依大論總收因果。


五諸佛者即經云蓮華也別喻佛界三種世間而輔
行注云蓮華是二乘者恐誤。


六照世者即經云諸佛菩薩見世間故此約佛菩薩
能照之智以說此佛界兼收菩薩故知六種於彼三
中別明二聖及開因法故成六也五陰等三統乎八
界。


開斷惑不斷惑者等覺尚有一品可斷名上士唯佛
無斷名無上士。


具足四法乃名丈夫者雖有前三若不修行亦非丈
夫也孟子云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
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
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今亦爾
居法界之廣居立法界之正位行法界之大道得機
緣與眾生由之不得機緣獨行其道涅槃不能淫生
死不能移四魔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也。
[013-0528c]


鹿頭人下云云者大論云昔波羅奈王入山遊獵見
二鹿群數各五百各有一主一是釋迦菩薩一是調
達鹿主見王煞其群黨起大悲心直至王前跪白王
言王以小事一時令鹿受於死苦若以供膳當差次
送王善其言於是二主各差次送次當調達群中有
一母鹿白其主言我死分當而我懷子子非死次屈
垂料理使生者不濫死者得次王怒之曰誰不惜命
次來但去母思惟言我王無慈橫見嗔怒即至菩薩
鹿王所具以事白菩薩王言唯我當代即自送身到
其王門眾人見之怪其自來以事白王王亦怪之王
問群鹿盡耶而忽自來鹿王白言大王仁慈人無犯
者但有滋茂無有盡時伹彼鹿母歸告於我我愍之
故若非分差是亦不可若縱而不救無異木石是身
不久必不免死慈救苦厄其德無量若人無慈與虎
狼何別王聞是語即從座起而說偈言我實是畜獸
名曰人頭鹿汝雖是畜生名曰鹿頭人以理而為人
不以形為人。


野干者大論十三云譬如野干在林樹間依諸師子
及虎狼等求其餘肉以自存活時間空闕夜半踰城
深入人舍求肉不得避走睡息不覺竟夜惶怖無計
始欲起行慮不自免住懼無濟便詐死在地眾人來
見有一人言須野干耳即便截去野干自念截耳雖
痛伹令在次一人來言須其尾復自念言截尾小事
次一人言須野干牙野干自念取者轉多儻取我頭
[013-0529a]
則無活路即從地起奮力絕勇間關歷涉徑得自濟
行者之心求脫苦難亦復如是生不修如失耳老不
修如失尾病不修如失牙豈更至死則如失頭。


經唯天與人能發等者餘超非無其事少故黑人白
厭不名白人。


此翻覺者者覺音角者即是人謂覺了之人名為覺
者詩云有覺德行覺大也又明也曉也直也今亦如
是十號具足種智圓明三惑頓盡大夜斯曉二死永
除無復迴曲。


亦言覺寤者覺音教即佛地論云開覺有情如睡夢
覺也既梵言佛陀含斯二義此方覺字復通二音故
使人師取音釋義。


如支佛下以此為例欲取角音。


餘三復次屬釋功德者謂能惠施及吐女根并前第
四有大功德等三文也。


經上座長老如釋序中記。


五十四心者一一皆約佛心無九界心方是佛因。


無所為作者不作九界因也。


雙捨此二者常住中道也。


知解無記者玄義引光宅云常住佛果有兩種無記
一知解無記如棊書射馭闡提亦有故非是善佛果
亦有故非是惡即是無記性也二果報無記者如生
死苦無常報既非是惡止是無記涅槃地常樂我淨
亦非是善直是無記前疏巳破此中再舉顯彼違經
[013-0529b]
不求果報者三因開發任運契極不求九界之果報
經無語心者若知如來常不說法是名多聞。


無所定執者三諦互融故無定執無常即無定也。


經諸佛所可說法者能詮教法也圓頓無過故云最
上最玅依教修行得初住果故云因是乃至得現在
果。


得現果而非上妙者以藏通於一生中現得四果不
達中道故非上妙。


別是下以初地分果於地前經歷塵劫修行斷滅九
界方乃得之故於父母生身終無現得之者圓人一
生可超十地現得初住斷不疑也故知古謂別體屈
抑經文又經中諸句皆先舉法體次出功能如云非
色斷色非色法體也能令眾生斷色功能也然而即
事而理實無可斷故云而亦是色餘句例爾經中具
約三科以示法相。


經諸佛聖僧如法而住者雖具舉三寶但成念僧何
者諸佛說法僧能稟法依法而住名分真僧。


唯有圓僧是正直者藏通著空別教次第悉邪曲故
經廣普無邊者以遍應法界令入佛道名良福田。


經有戒不破等者明菩薩只於小乘篇聚以大涅槃
心修一一無非法界法性即成菩薩律儀故云不破
不漏等。


或謂下他謂無形色等言是明小乘無作故使各引
一宗以明其義。
[013-0529c]


自無無作者猶云本無無作也。


亦無無色者次無字下欠作字應云亦無無作色謂
僧祇但以心為戒體指心誓不為惡即名受戒不同
多德二宗各立無作故云自無無作既唯在心亦不
同多宗而云無作是色故云亦無無作色意謂經云
雖無形色而可護持正是僧祇約誓心為無形色也
色非質礙者簡異可見有對色然亦非不可見有對
色但是不可見無對色也。


無教假色者無教即無表也菩薩戒疏云若毗曇義
戒是色聚無作假色亦言無教非對眼色既是色法
故須護持故破戒則無作謝也。


成論所用者成論宗於曇無德義故成論無作品云
是非色非心聚然無作戒義略如前記廣如今家梵
網疏出體中止觀方便初及南山戒疏律鈔緣集篇
等所明近世二家別出戒體章文甚委悉學者宜覽
擇善從之。


如此下斥小。


都不明此者不說別有無作也問小乘何故明無作
耶答梵網疏云小乘引接小根恐其輕慢因果權言
重心能別生一法無作牽報善法欲行惡法欲止行
一則有兩力豈可不慎方便假說適會一時耳故云
大乘都不明此若准大乘但以心為體法皷經云心
無邊故戒亦無邊又瓔珞經云一切聖凡戒盡以心
為體心無盡故戒亦無盡或言教為戒體或云真諦
為戒體或言願為戒體無別無作是知大乘亦有說
[013-0530a]
色聚是戒體者。


故上下引證謂五陰名教通大小乘伹有一色四心
也總成二法四大是色四大之外更別無色法故云
何時云有無作色耶是知經云雖無形色正指於心
而可護持不妄要制然大乘師亦有說大乘有無作
者備載梵網疏中總而言之若大若小說有說無咸
順機緣令得四益失斯意者執之成諍。


經大地等者能生眾善喻之大地度生死流故如舡
舫莊嚴法身如瓔珞離九界卑賤如大姓含納萬德
如大海除煩惱垢如灰汁初心依託如舍宅斷截惡
法如刀劒超越生死如橋梁善治惑病如良醫所服
必差如妙藥遍治諸惡喻阿伽陀藥出生佛果喻如
意寶珠從凡入聖如脚足能見聖道如眼目生養定
慧如父母除生死熱惱如陰凉戒寶在身誰能劫盜
餘句可知。


經住須陀洹我亦有分者寄小蘇息以助大乘。


經諸佛菩薩親近修習者諸佛昔修習菩薩今修習
經而能除破現在煩惱者破現在慳貪之心也若究
竟斷結唯在智度。


或謂當果等者他人謂此念天正是念自巳當來佛
果名第一義天。


今謂下今釋乃是行人通念三界諸天雖是信心等
果而皆無常非我所欲故云直是念天。


當果天等者此破他釋若謂念天是第一義當果者
[013-0530b]
何殊念佛故云與前佛果無異若爾不應重出。


正是下此是釋伏難也應難云若謂念天非當果者
何故經云我曾聞有第一義天等耶故答云正是通
念世天之境無常故隨天義別立第一義天是常住
法故知當果非文正意以念當果巳屬在念佛中故
二云不及涅槃者他人意謂涅槃巳前諸部大乘
皆未扶律談常不稱滅後機緣故云亦不及也。


大乘下明勝之所以由此經中開權顯實扶律談常
稱最後機故勝諸教。


又涅槃下謂涅槃經中具十二部竝是圓常諸大乘
教有十二部而非圓常故知涅槃為勝此並他義也。


今謂下今師且橫約四教以圓勝別用消經文則義
通諸味以乳及二酥俱談圓故復應更約五味簡之
則今經開顯之圓勝前兼帶圓也方顯今經超出眾
典。


如人間事咸不測等者人間吉凶晴雨等皆不可測
豈可以此便同三賢十聖菩薩所證不思議理耶。


今明下正明圓教賢聖所證不思議也只是三諦互
融耳。


理須人教者以依佛四諦聲教而見真故得聲聞名
故云人教。


須境教者由依俗境發道種智境發於智義當教也
此二發心巳簡三教。


若緣中下明圓圓融三諦本自有之所有慧心不由
[013-0530c]
他悟既不因外境不由他人故云無教明了佛性義
通四即今在住前故下文云此經明初心菩薩未入
位時不可思議故知不可約分真釋。


發心意同者生死諸結此二是下化境涅槃菩提此
二是上求境故與發心意同。


即俗真中等者即百界俗是真是中故不厭於自行
即中真理是百界之俗故不離於化他。


安心意者以三智安三諦智即是觀觀必有止故云
同也。


通塞意同三界生死是塞三德涅槃是通如涅槃樂
於塞得通也。


亦似大慈者即如三禪樂同發心中與樂義也。


故言旋還者自外還家如中雙照赴救者滅二邊惑也。


此約三諦行者依諦起行自他俱拔二邊之苦故與
悲心意同。


生死常涅槃近者達生死即涅槃故常即涅槃是生
死是故云近也。


約三諦證者既不退沒即相似證三諦故得位行不
退如經云未階初不動地故知未得分證念不退也
與道品同者由修道品故得入證。


聖人神通譬體法者通教聖位體色證空如以通力
度則不難。


修羅下歷劫修行次第破九如修羅本長度之應易
人無兩種者經舉凡夫之人也無聖人神通無修羅
[013-0531a]
長大故無兩種以喻圓人始從名字圓觀三諦理事
不二如人度海既在凡心故非聖證既在當念不同
歷劫。


次位意者應約名字度生死海乃至分證度生死海
即是判次位也。


一中無量真即俗故百界宛然無量中一俗即真故
一念頗得非一非無量顯中道故心性不動又即中
而邊故云一中無量即邊而中故云無量中一非中
非邊故云非一非無量亦是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即
非三非一如是三重並成三諦一念具足如絲懸山
一切生死豈逾百界。


三諦教者無常等四二邊教也常樂等四中道教也
以無常對破邪常助開常住涅槃三脫之門故與對
治意同。


此約三諦報者以入五品位故獲斯華報所以在胎
不惱不亂。


安忍意同者內有觀法故外無惱亂此即內外安忍
也。


通塞意同者菩提約悟是通心則約迷是塞經云得
是法巳心無慳恡即於塞得通也。


三諦業者即是三業與三諦相應故離十惡十惡遍
破故與破法遍同。


經及與離主謂能離主宰之心也。


經是故此慧不能遠離者於能觀慧若起計著是故
[013-0531b]
不能遠離生死。


經終不生念我以此慧等者達了三惑全是法性所
觀既泯能觀亦無故於似證之法不生愛著故云與
離愛同。


初心菩薩者名字位正觀不思議乃云次位安忍在
觀行無愛在相似故云初心止觀十乘唯在住前故
云未入位時等然准經文約略對當義趣相應故以
十觀釋也。


文云下他人以假實二觀以消其文。


如是實法等者他見經明四大即屬色陰陰即實法
相續下釋異生異滅去文也經云終不生念我以此
慧破諸煩惱等不起我心即假名空也。


即是兩心等者此釋前段異生異滅句是故此慧不
能遠離也。


前滅後起者前雖起觀滅惑而起後能觀之著也故
經云不能遠離。


復伐於慧者代攻治也既破於惑復治於慧則能所
俱空。


若斷惑巳等者若謂我能破惑則於觀起著觀翻成
惑如將翻成賊故破能觀亦名斷惑能所俱破故云
無所攻伐。


故於下此明向云實慧是一心也他人意云如經文
所列修行次第假既破巳則達五陰唯一法性更無
兩心故經結云終不生念等此皆他師解義也。
[013-0531c]


又生來下釋經異生異滅義也故知經云異生異滅
還是結上慧不能破乃至生不能生等只由滅巳還
生故滅非滅故云生來生滅等只由生而復滅故生
非生故云滅來滅生等此則法無定性以顯本空以
例能觀之慧亦不可得故云智慧亦然。


滅是不滅者本無今有也不滅而滅者本有今無也
是則約事則應身有滅法身不滅約理則法應體一
非滅非不滅即三世有法無有是處也故舉文殊解
前偈義即於生滅無所疑矣。


泛答者泛約多番通途而答未的答迦葉佛時是經
有無也。


經外法者能詮教也內法者所詮理也。


經天無壞滅者十聖之天以分證常故無壞滅人即
三賢。


今佛對辨者對前迦葉出淨土故不說我今出穢土
故說也。


經四大各捨巳性者寧說火捨熱性而冷等。


經未有弟子解甚深等者謂但稟小乘未聞開會如
多寶佛但說四時不說法華涅槃而便滅度又如須
扇多佛朝成正覺暮入涅槃此皆弟子未解深義而
佛入滅也然六重經文展轉深細當知後後難於前
前謂雖有解義無檀越不得雖有檀越為利不得雖
不為利起諍不得雖不起諍說過不得雖不說過作
種種說不得種種說者謂空引異說不能融會既迷
[013-0532a]
佛旨於道無益是非鋒起是法滅相。


經或說有神等者如犢子部說有神我自餘諸部說
無神我。


或說有中陰等者薩婆多部有中陰大眾部說無中
陰。


或說有三世等者薩婆多部說有三世一說部說無
三世。


或說一切有等者薩婆多部說一切有一說部說一
切無。


或言眾生有始等者化地部說有始有終經部師說
無始無終。


或言十二因緣是有為等者大眾部化地部說是無
為自餘部說是有為。


或言如來有病苦行等者薩婆多部說有病六年苦
行大眾部說無。


或言如來下比丘十種者如四相品初說。


或言一切不聽者化地部說一切不聽。


而滅而非滅者示生示滅皆為拔與引偏入圓作大
利益齊此明淨淨文巳盡非淨非不淨文寄在淨淨
文中雙非釋者是。


梵行品四



提那犯重者如律明須提那與本二行婬因制初篇
今以闍王調達為例則知彼亦權人。


名為客品者梁武意謂既是梵行只應明清淨生善
[013-0532b]
之法既談重逆與梵相乖乃是他品文寄安梵行中
耳故云客品。


具十惡因者身但行殺則唯七八惡具舉云十。


經不見未來者不信來報也。


惡緣者外助為緣即調達等助王為惡也。


經妓樂不御者御進也。


或言是應等者此之二解立名不同而應之與用其
義無別遍法界應無所不為故現造逆今師許此二
解故云皆是聖人權謀等但他不明應用之意而今
明之故云開逆方便等開謂施開蓋言世王權施造
逆引彼實行今知此經滅罪之功大也。


經明六臣皆是滅惡遠緣故科為惡人為緣也然六
臣所說與佛法有同者亦有計業所為其言雖同要
云煞父無罪無報等。


經無辜爾雅辜罪也古胡反。


經富蘭那等者什曰迦葉母姓富蘭那母字也計一
切法猶如虗空不生不滅肇云其人計一切法斷滅
如空無有君臣父子忠孝之道。


經下業者下劣心作業為下業增上心造即為上業
經末伽梨等者什曰末伽梨字也俱賖梨母也計眾
生罪福無有因緣肇云其計眾生苦樂不由因緣自
然而爾。


經仁惻廣雅惻悲也。


經刪闍夜等者什曰刪闍夜字也毗羅胝母也計要
經生死彌歷劫數然後任運自盡苦際肇曰其計道
[013-0532c]
不須求如縷丸轉於高山之上縷盡則止何假須求
今經云眾生苦樂由前世因現在無因未來無果與
彼不同。


經𣐎樹北本作[髟/瓦]口昆反廣雅[髟/瓦]截也。


經阿耆多等者什曰阿耆多翅舍字也欽婆羅麤衣
也非因計因著麤皮拔髮烟薰鼻等以諸苦行而為
其道肇曰今身苦行後身常樂。


經迦羅鳩䭾等者什曰外道字也其人應物起見若
人問有其即答有無等皆然肇曰迦旃延姓餘是字
計諸法亦有亦無。


經深穽慈性反三蒼穽穿地為壍所以張禽獸也。


經若內若外者計恒河水能滅身觀二病也。


經不觀口過者以王口勑令殺父故。


經尼乾若提子等者尼乾是字若提母名計罪福苦
樂盡由前世要必當償與今不同此計無修無道經
八萬劫自然得脫也此之六師皆悉躶形自稱一切
智人所計不出因中有果因中無果等而經明六師
所執與什肇或有不同者恐是六臣改轉師義。


此翻固活者以藥治病堅固彼身活彼命也。


菴羅女之子者奈女即世王姨母固活即世王庶兄
緣起見奈女經等。


先帝巳崩者糓梁傳曰高曰崩厚曰崩尊曰崩天子
之崩以尊也其崩之何也以其在民上。


非謂東宮等者經明先帝既崩寶位未定故太子憂
[013-0533a]
戚不得安眠非謂父王未崩太子在東宮時不得安
眠也言東宮者東方朔神異經曰東方東明山有宮
青石為牆題曰天地長男之宮因名太子所居為東
宮亦曰青宮春宮皆准神異經也。


經在弶渠向反字書曰施罥於道謂之弶其形似弓
或作摾者俗字也。


以下望上者下三文皆具五例此合爾。


然耆下明此文伹四文意。


不無小異者懺悔約心發露約口故云小異。


懺是下示小異相然梵語懺磨此云悔過今分字解
義故作異釋若合字釋者悔愆即是謝過應言梵語
懺磨此云悔𠍴亦曰謝過是知光明疏六番釋懺悔
者其意亦爾他人不曉便謂天台不知華梵且十六
觀疏中彰灼翻名豈五品菩薩迷斯小事。


經覆藏者漏者謂漏落三塗也經迦摩羅此云癩病
魯扈抵突者不慚則內無羞耻不愧則不發露向人
止觀音云魯扈即遲鈍無知之貌也。


初示良毉經文二意初嘆自德大慈下嘆利他初又
二初嘆身德次具十力下嘆智德利他又二初嘆利
他心次隨善下嘆利他行行中具身口二行如犢逐
母歎佛身行次嘆口業初知時者善達機緣應病授
藥等實語者離虗妄語也淨語者離不淨語玅語者
離麤惡語義語者離無義語法語者離非法語一語
者言無二也又實語淨語明無妄語妙語明無惡口
[013-0533b]
義語法語明無綺語語能益人名為義語語能稱法
故曰法語一語明無兩舌。


經諸菩薩僧者偏小知常通名菩薩。


有無即二諦者此不思議真俗也。


是煩惱涅槃者有為是煩惱無為是涅槃。


即四諦者無作四也苦集是有漏因果道滅是無漏
因果故云四諦。


亦是苦集者煩惱即集諦果謂苦諦善法即道諦果
即滅諦。


十一種色者謂五根五塵及無表色。


非色非非色者他人謂是十四不相應行中得得一
行也。


十四種色者謂五相五塵及四大。


即無作者無作處是不相行也而成論明不相應行
凡十七種此當無作一行也。


即是兩捨者謂捨色捨心即是中理此之下今師斥。


只是俗諦者觀師只云兩捨是中道無體以所捨色
心但是俗諦是知能捨唯是偏空豈成法性中道耶
以此消釋抑挫圓經。


今明下出今義二諦三諦開合之殊若二諦者有無
二法同名為俗中理名真三諦則開俗出真中道名
中故成三也非色是破生死之有非非色是破涅槃
之空。


是從假入空者入空是自行破生死故。
[013-0533c]


是從空出假者出假是化他益眾生故。


即是中道者妙理湛然無二邊之作受也。


諸文例然者皆應以三諦釋之也。


不厚昔薄今者今謂闍王也。


經御臣者御車之臣也。


經憍尸迦等者佛且從末而答。


經因疑生者以天主本疑於命故云實如佛教。


經大目連者舉資以顯師。


經大王畜生見佛者此舉下類以況於人。


經云大王世尊未得阿耨菩提者此舉因行以顯果
德阿之言無耨多羅云上三藐者此云正次三者此
云等菩提此云覺即無上正等覺也覺有二義一正
覺即正觀中道二等覺即等照二邊三諦俱照皆至
極無過故云無上也。


經有曠野鬼者此顯佛慈普度。


經如來弟子尚有如是等者此舉資以況於師。


經而殺其父殺或作弑同尸至反左傳曰自虐其君
曰弑周易云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朝一夕其所由來
漸也釋名云下弑上曰弑弑伺也伺間而後得施便
也。


經邠坻鄙旻直飢反正云阿那他擯茶陀阿那他此
云無依亦名孤獨擯茶陀此云團施言此長者好施
貧獨因以名焉本名須達多。


經判合普旦反周禮媒氏掌萬民之判鄭玄曰判半
[013-0534a]
也得偶而合曰判喪服云夫妻判合是也。


經大秦國者十二遊經云閻浮提中有十六大國八
萬四千城有八國王四天子東有晉天子人民熾盛
南有天竺國天子土地多名象西有大秦國天子土
地饒金璧玉西北月支天子土地多好馬。


經鄙悼者鄙耻傷悼也。


經甲冑除救反說文冑兜䥐也。


經名間間無樂故者上居莧反間隔也古下閑反間
中也。


梵行品之五。


唯王謂滅者王在法華雖預列眾然障未除機未動
故於彼會未悟圓常而於今日尚謂實滅雖是權行
且依實釋方顯今經。


六番者中四番皆云又復第六番即善男子巳去尋
經可見。


此文自說無為者謂不作眾生故曰無為眾生故以
佛果釋之。


理內眾生者此約地前內外凡也。


然非下今師釋也。


經亦不定者正以經釋不定破彼眾師作定淺深之
解也然據經文義似不定准今圓位高下有歸是知
有為即住前無為即登住又名字巳上悉名無為以
知祕密藏雖有煩惱如無煩惱故。


為一切者通收善惡。
[013-0534b]


為五逆者別指惡人此雖不同同歸理即未發心則
是理即巳發心則或在假名不見性則通住前不生
則別指分證一等解闍王名而或聖或凡或迷或悟
者正明權實難知高下莫測密語之義美在其中。


他云下明他人總許前三家義也意謂既是密語何
妨有為無為三解不同。


今謂下反破前義夫密之為義高下難量豈可定作
八地初地等深淺遠近釋耶故知他人以密義救前
三家今疏主還以密義破前三家淺深既非則救者
亦破四家同壞今義唯明。


經八法者謂八風也王未發心前常為八法所汙殺
父當四違貪國當四順。


經是光無根者根以能生為義中道法界無能生所
生故云無根。


經非熱非冷者王身蒸熱蒙光所照則得清涼事益
雖然論其理體不當冷熱。


經非常非滅下諸句皆約中道釋之。


經實不可說者光即法界無可說覩也。


并外凡者十信是外凡位上云六住則是內凡然下
六住自有兩釋若約今宗別位十信未斷見思故稱
病者。


三云下若望今宗只是通位此云外凡即指乾慧。


或進或退者進取於別退取於通望今四教收義不
盡。
[013-0534c]


今取下正釋也七方便即人天二乘三教菩薩若在
當教各自謂實今論佛意意令悟圓雖說偏乘悉作
入圓之方便故云圓家七方便也。


注云云者七人未悟圓伊佛皆慈念其或於人天中
及三教凡位造五逆罪翻墮三塗故於此人悲心最
切以喻病子其義皎如。


六住下雖有二解望今並是別位真解即別地似解
六心即別六住六住是內凡巳破思惑終不為逆或
是通位。


六番如文者初開敷鮮明譬發心次能令一切行路
之人譬修行此即發心修行為一雙次智斷一雙漸
增譬智德損減譬斷德三滅惡生善為一雙除貪惱
是滅惡為甘露味是生善。


滅其心罪者從此向下一一問答皆是耆婆顯如來
冥應益物之相又一一問答皆將闡提以竝闍王令
王節節勝於闡提以由王具五德及能發心故且闡
提無善佛尚矜怜王具五德佛寧棄捨故宜速往以
治心病。


有重惡者撥無因果故。


斷現未善者由現是惡故無未善若改惡等則非闡
提故知闡提無現未善。


過去少善等者由昔五戒感此人身。


捨一取一者謂捨有執無等約單複具絕言等展轉
說之。
[013-0535a]


高觀者去聲觀亦樓也釋名曰觀者於上觀望也。


山譬者山能生草木如戒能生眾義。


樹木譬者樹依山有如定由戒生。


案此三乘耳者故知象喻圓乘即同法華大白牛
也馬牛羊喻三教三乘即法華羊鹿牛也若約力勢
則牛喻菩薩馬喻支佛羊喻聲聞而馬在上者隨語
便耳若約貴賤則馬喻菩薩牛喻支佛故馬居前偏
圓對論四乘義足經文顯喻冥合法華相承云三人
情之昧。


計我四種不同者此外道推計姓既貴賤四別故其
神我有四色不同亦猶此方俗書所明魂清魄濁之
類也我見即身見也執有我身方起諸使故知身見
為諸見本。


於無樂下見取即非果計果無想有頂實非涅槃安
樂之處而彼謬計以為涅槃故云無樂無勝等邪見
謂執劣為勝自執巳法謂我道真遂使出世善根悉
皆吞噉邊見謂計我是斷是常今喻執斷故言墮落
以斷見過重故偏喻之戒取謂非因計因實非涅槃
之因而謬計為因也。


狗戒下依狗為戒謂得生天信此居初如頭枕狗。


私謂下此之五利全計陰身以起見故故九種陰中
名汙穢五陰故以臥糞為喻。


樹葉為衣者雖著此衣不免裸露故譬無慚。


惡法自運者其車既壞仍是驢駕體既破弊復非平
[013-0535b]
正既惡且邪喻意在此。


正南下三解中初後順此方釋義中一順西土釋義
南是離地者周易離卦明兩作離字皆此作單作离
者後代曲分。


失善起惡者南離屬火北坎屬水火猛喻惡水柔喻
善。


北方是上者西土君父東向故北是上方委如前記。


冥機冥扣者宿有善根今不覺知故曰冥機藉茲宿
善以感聖應故曰冥扣。


初觀察者皆冥觀冥許。


十四諦出華嚴經者彼經第三十六云佛子此第五
地菩薩摩訶薩如實知此是苦聖諦此是苦集聖諦
此是苦滅聖諦此是苦道聖諦善知俗諦善知第一
義諦善知相諦善知差別諦善知成立諦善知事諦
善知生諦善知盡無生諦善知入道知諦善知一切
菩薩地次第成就諦乃至善知如來智成就諦此菩
薩隨眾生心樂令歡喜故知俗諦通達一實相故知
第一義諦覺法自相故知相諦了諸法分位差別故
知差別諦善分別蘊界處故知成立諦覺身心苦惱
故知事諦覺諸趣生相續故知生諦一切熱惱畢竟
滅故知盡無生智諦出生無二故知入道智諦正覺
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相續成就乃至
如來智成就諦以信解智力知非以究竟智力故以
闡提人無信解力撥無此善名斷善根。
[013-0535c]


過去善根者以福德本有故喻過去善根。


感應道交者亦冥有此義。


獨一無侶者謂佛雖欲應闡提無機出世之善無人
可受故稱獨一。


經往至病所者闡提雖無三世善根以無緣慈而冥
應之細察機緣故云往至。


後觀過去者現既無善過去無始復有善不。


譬五根者五根無善如骨等皆病。


欲將慢等者貪欲性卑憍慢高舉方起於慢復起欲
心故使慢心不得高舉將去聲禦也。


譬斷常二見以大小便利以譬斷常二見相破如不
通。


譬三業者亦譬無善。


經問瞻病者闡提以惡為機名瞻病人。


意志云何者為過去有善根可發為都無耶。


根緣對者謂根緣所對皆無其善。


七漏者謂見思根惡親近受念也。


經然不定言當死者未來時寬應有發義故云不定
非佛教所制者善機未發任起斷常及三業惡故云
非制。


經如是二語者一聞伽離入獄二聞剎多見佛罪除
雖聞二語意猶未審。


經為無定定者了知無定名決定心故云無定定也
除其不定為定者罪性若定不能除之由罪性不定
佛有能除之智定能除之故云為定。
[013-0536a]


經八種聲者梵摩喻經云一最好聲二易了聲三調
和聲四柔軟聲五不誤聲六不女聲七尊慧聲無戰
怯故八深遠聲如雷震故然今雖不別列與彼所出
聲同是故引之。


經常當繫心等者此二十事令凡夫託事觀察折伏
其心達事見理正助合行方成妙觀。


無道前智慧等者無觀行相似定慧也此以分真為
道中妙覺為道後。


經難得遠離者分段八難似位方遠變易八難分真
乃離。


經無有一法者於出世法中未霑少分是故未能遮
止二十五有生死因果。


經度五逆津者未能造立六度之法橋度五逆之長
津此語正歸王身。


經生死無際者若入初住分得其邊。


空有為一雙者經不作業不得果者由法性本空故
即淨名無我無造無受者也。


無有我作等者此明有因有果即淨名善惡之業不
敗亡也。


因果一雙經上句是善因果下句是惡因果。


經因無明生死者猶如一手覆之與仰俱不離手生
死亦小俱不離癡。


兩句佛性者即第五六二句。


業道下云云束前二十事不出三道而此三道本是
[013-0536b]
三德。


第二廣說者前之事觀文義並略故使世王執情尚
在故更廣說無生理觀以遣以蕩令悟佛性。


普賢觀下初二句推業起處一切業即九界業也皆
由無明心起故云從妄想生次一句破業觀法端坐
者示其身儀念實相即明其觀境坐於四儀中勝故
且舉之應知端坐既念餘三亦然使造次顛沛出處
語默心懸妙理無所間然如是修行何罪不滅念即
能觀之三觀實相即所觀之三諦實相者何即妄想
是故觀妄念即真三德三千宛爾空中泯然十乘圓
運名念實相故此一句乃止觀之宏綱祕藏之要術
音隧故玅勝定經云但能直心坐禪即是第一懺悔直
心只是念實相也眾罪下二句喻觀成罪滅若達下
結示經意也故禪門云一切萬法悉屬於心心性尚
空何況萬法若無萬法誰是罪業若不得罪不得不
罪觀罪無生破一切罪根本性空性清淨故是知佛
示闍王無有決定者旨在茲焉問既是圓觀何故經
云性相無常答無常即常豈同小法故楞伽云一切
法不生我說剎那義初生即有滅不為愚者說是知
體彼生滅無常即是圓頓不生之理達斯旨者唯在
佛界智人非七方便愚者所解故不為說。


經色與非色性無和合者非色即四陰也色性質礙
心性虗通性既相反故無和合。


混高下之心等者曲推無罪以蕩執情不應分別殺
[013-0536c]
父定重然此皆為執情不去悔箭入心既妨正觀聖
果難階故佛廣談無罪以示本空若論善惡不亡會
遇須受嗚呼濫學大乘語人設見此文豈量奧旨往
往執為心要無惡不造謂達無生且達無生者善尚
不為豈縱作惡當知此輩八熱之獄不待召而至三
惡之塗不由步而到自謂達道一何謬哉往者不可
諫來者猶可追寄語來學審而思之。


經正坐此人坐慈臥反案坐罪也謂相緣罪也鹽鐵
論曰親戚相坐是也。


經況王不爾者世王口不云煞但令削足故。


經亦得善果惡果者由昔殺仙故今被殺由昔供屍
今得初果。


縱橫非法者恣任為惡也。


經我弟子犯戒者以由狂故犯本無心故故不結
罪。


實命重死者寶亦重也尚書序云歷代寶之以為大
訓有改作保傅之保者非。


若就施食者如有經云如人持食欲上如來路逢餓
狗而便施之與供養佛其福無別此由畜心佛心法
身平等故云同緣實相等。


破其滯邊失理者以業體非有非無而王偏滯於有
故佛破之。


舉涅槃為譬者問曰殺父義淺涅槃義深云何以深
而況淺乎答是中以易況難就涅槃法明非有無理
[013-0537a]
在易知就殺辨之相在難識故今舉彼易知涅槃以
況殺也。


經涅槃非有非無涅槃之體離相非有具德非無又
復於迷非有於解非無而亦是有以可證故此明用
也。


三番合中於初文中又應分二初句是總從有慚下
三番是別雖非有無而亦是有是其總也非有非無
論其業體而亦是有彰其業能能有果故慚愧下是
別此初番就事義中慚愧之人則是非有能除滅故
無慚愧者則為非無不能滅故此論業體受果報者
名之為有彰其業能能得果故次番就破有入空空
見非有能滅除故有見非無不能滅故此明業體有
有見者亦名有等彰其業能能得果故於中初舉何
以下釋有有見者得果報故正解有義於有見有名
有有見也無有見者則無果報舉無顯有後番就破
空顯實常見之人則為非有能斷滅故證見常理名
曰常見證常之時見法本寂無罪可起所以能滅無
常見者則為非無不能滅故取著空義名無常見不
能見實永除妄想令罪息滅所以非無此論業體。


常常見者不得無下彰其業能能得報故於中初舉
何以下釋於常法性計為定常名常常見執取之心
悉是煩惱能助殺業得惡報故名有惡果。


是故下結。


空空見者亦有惡報故前宣說無常見者則為非無
[013-0537b]
今據細論麤類可知是故偏言常常見者有惡果矣。


以是義下總結前三番也。


大王夫眾下明有殺罪生王愧心令王作其慚愧非
有也巳上三番經文疏雖無釋當須細辨。


勸作常樂等觀者以圓破偏名之為殺此即殺無明
癡愛父母也。


王發心者此是發自行心入初住位故下經中王語
耆婆我今捨無常身而得常身也。


重發心者即發化他心也故云使我常在地獄等。


實語下釋經口密是離四過文雖有三義則兼四應
知實軟義三唯在圓教虗麤綺三通指三教軟語中
初兩句經明隱實施權故云為眾故說麤次兩句明
開權顯實故云皆歸第一義是則四時三教悉曰麤
言醍醐圓融方名教語實義二語例說可見。


即五悔意者經文少不次第若准餘經應先懺二勸
三喜四向五願既皆名悔莫非治罪應無次第則如
今文若依餘經存次第者不無生起謂若舊罪不除
徒施勸請既勸請巳覩相聞教依教修行若嫉妬不除
自善微劣尚不喜他何能迴向四法具足以願導之
若論破罪者應知懺悔破三業遮性等罪勸請破謗
法罪昔聞諸法而生誹謗今請佛說令一切聞是故
能翻謗法之罪隨喜破嫉妬罪昔對境生嫉今隨喜
一切故得翻破昔嫉妬心迴向破諸有罪昔所作福
但順生死為諸有因不能自免豈能令他離於有因
[013-0537c]
今具二迴向自免免他是故迴向順涅槃門發願破
邪願即導前四令至所在故知闍王對佛陳辭明乎
五悔其有旨哉故文殊問經云晝夜六時勤行五悔
不假苦行能得菩提。


經三寶常存世者此請住世也。


經願以破一切等者眾生破魔我則隨喜。


願悉發始心者應指初住以為始心以始見佛性故
亦應通指住前。


經繫心思念等者即達諸佛法身與巳泯合三無差
別玅性湛然如是觀察名常思念。


終見佛性者文殊等覺惑盡非遙極果顯發故云了
了問何故獨指文殊不言餘聖答文殊是菩薩上首
故此會受佛付囑故與世王有因緣故直從佛性彰
名故諸菩薩不爾故不指焉文殊翻妙德謂三德佛
性不縱不橫故名為妙。


經莊嚴諸佛大眾者以發心菩薩誓化眾生故能增
添佛眾故曰莊嚴。


經毗婆尸此云勝觀當賢劫前九十一劫時出世闍
王發心既久未曾墮獄豈於今日頓為逆罪故知前
云未發心者迹也今云巳發即顯本也。


世王經者別有阿闍世王經一卷備明事跡。


猶入賓吒者以顯因果不亡但在聖位償之即是淨
佛國土富人還債理應不難故無痛苦雜華經即華
嚴經也釋論云不思議經。
[013-0538a]


嬰兒行品



嬰兒者蒼頡篇云男曰兒女言嬰今言嬰者通男女
也劉凞釋名曰嬰兒者𦚾前曰嬰接之嬰前而乳養
之也此喻果上之用現勝劣身說權實法悉名嬰兒
行也故下經明五種嬰兒義在此矣。


大即如來行者謂圓嬰兒也是故須約涅槃為體方
能起於大小兩用。


權智下破他師黃葉即人天嬰兒若以權智為體則
但能起於人天之用也。


兩行皆爾者謂皆明因果及以偏圓例知此品應具
此義故云此不應無問嬰兒既是果用何故作因釋
耶答果由因剋因修偏圓之行果獲大小之用今約
義兼通故收於因而正在果亦如聖梵正在於因而
亦通果若爾天行雖專在果理亦通因既指雜華義
准可見。


從初發心行道者此指名字為發心。


能化所化等者佛是能化證果四德上根是所化修
因四德故云皆行對彼偏小圓稱上根。


一究竟故不能語者還取第三不能來經文以成今
意。


隨他言音即是隨順機緣說偏說小談常無常然後
引權歸實故經云亦令因而得解。


經名物不一者小兒召物多好重呼故。


不語還具四德者前合不起等四敵對四德則不語
[013-0538b]
譬樂今不於語復有四德故云還具以此例前各應
具四佛語雖略准義合有乃是四一互融體無二故
得作此說故云餘三亦應如是。


婆和是小兒學語之聲也。


正取和字者和淺婆深以三藏菩薩對當教二乘得
名大乘既非無漏是故今文以婆對衍。


合文自釋者以經合云和者名無常故然據合文約
開偏入圓以說故云聞巳為常法等疏主且指所開
判屬六度。


舉六字者苦樂晝夜父母也。


是無憎愛者不憎夜愛晝也應以父母喻境智文略
不釋玄義云不知苦樂是泯憂喜不知晝夜是齊明
暗不知親疎是等憎愛不作大小是亡巨細。


合菩薩化他者以經云於諸眾生其心平等故。


初譬云不作大逆等者即解譬文不能造作大小諸
事也。


行於中道者離二邊中也。


譬妄常者楊樹常在故。


譬妄淨者謂是金故。


譬妄樂者牛馬可乘無徒行之苦故。


譬妄我者男
女是人人必有我故。


利使鈍使者緣滅諦下起惑也。


見道修道者皆分證滅故。


九品增修者即冤親中人各開三品也。


二是半惑者通菩薩但破界內煩惱界外煩惱全在
[013-0538c]
故云半惑惑既染汙故乖淨義。


伹是嬰兒者起想著故但是凡夫非是化用。


以行成故等者此則自淺階深從權入實故始與人
天小善終歸大般涅槃應知自爾巳前皆名啼哭故
啼哭之義不獨三塗。


得果下結責古人經文顯云得大涅槃而不知是果
如何如何者謂責古人明文若是如何不見也詩云
如何如何忘我實多。


亦呼為大涅槃者初地分得也若爾今云得大涅槃
亦是初地與前聖梵二果其位正等。


第三單結者即聖行品初大分三文也。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卷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