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g0019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宋-智圓 (master)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卷第八
錢塘沙門釋 智圓 述


邪正品



夫邪黨嫉正魔亂真道能惑始學人故宜辨其相從
所詮以立名也初且雙標故云邪者魔也正者聖也
下釋邪正既各開四義則四種之邪亦名四正義雖
通正正還是邪唯指圓頓人法非邪非正方名為正
故知總標邪至別教既以聖解正則正唯在圓。


邪惡者下次第釋四種邪義文中四段皆先示義次
[008-0435a]
引經證文列五法是邪惡一謗法二四重三五逆四
十惡五四趣。


言四趣等果者顯上謗重逆惡為因招感四趣之果
也文云至即謗法證上闡提謗法義若欲下證上四
重義即下經云若言佛說我諸比丘若欲行婬應捨
法服著俗衣裳也。


此等者等取五逆十惡也。


邪俗下三界通是有為故名邪俗文中凡列四法一
煩惱二業三陰四天魔煩惱業是因陰是果。


文云下證煩惱陰愛即下釋經對義也。


以有下證天
魔往昔下證業即下經云如來往昔實苦行者是魔
所說若云示同苦行為化眾生者是佛所說。


邪偏者二乘所證偏在空邊故曰邪偏。


邪漸者別教漸次入中故名邪漸。


棄捨二邊者十住棄俗行向棄真於初地位別求本
有中道。


三昧魔等者華嚴離世間品云菩薩有十種魔一者
陰魔生諸取故二者煩惱魔生雜染故三者業魔能
障礙故四者心魔起憍慢故五者死魔捨生處故六
者天魔自憍縱故七者善根魔恒執取故八者三昧
魔久躭味故九者善知識魔起著心故十者菩提法
智魔常不捨故既菩薩有此十魔即是邪義也。


邪論無所知者即下經云若言菩薩不能入於外道
邪論知其威儀也。
[008-0435b]


湯藥無所知即經云又亦不知和合諸藥以不知故
乃名如來也葢以別教破事顯理理性凝然不能具
法故於邪論諸藥及塗割等悉無所知以邪論等皆
是生死事故下經既判此等以為魔說故知歷別亦
在邪攝。


四邪既出於文者四邪巳引經證成今論四正翻邪
即是文與前同不須更引只由邪體亦通正義故今
疏主兩向釋之何者據闡提等體是邪惡而執正此
惡不出欲界故得名正以主執為正也餘三可例。


邪惡下約四邪四正結成四悉。


眾邪之根者以謗法等因四趣之果最居底下隔別
義強故屬世界邪俗既是二十五有則亦收四趣而
別在人天之善故曰清昇。


所到下初地名為到處證道同圓故是常住入理之
益正在此位。


從歷下釋伏難也應問既是第一義益何名邪漸故
此答云只由地前歷別而入故受邪名是則證道名
正教道名邪故前三邪及別地前悉是品題邪義登
地證道乃是正義三悉屬邪一悉屬正以判品題。


對破世間者以出世道滅對破世間苦集故屬對治。


方正是次第大乘者別人先空次假後中如方楞之
物不能圓轉故以方解正有本方下多乃名二字者
文悞。


能到實相者地前二觀是能到登地實相是所到以
[008-0435c]
由二觀得入中道實相故云能到前既俱受邪名不
可以邪而為入理故指證所到為第一義今得正號
故使能所相望通收地前俱名第一義也故云實相
即第一義也實相是地前所望望實而脩亦名入理
若結品題則三正屬邪方正屬正且約別教教權理
實及證道同圓故得是正若的論者三教九界悉名
為邪唯圓教佛界名正以判品題方為盡善故向列
四正畢究是邪但為邪法俱有正名如世外教邪法
孰不自謂真正是故疏主於邪示正此正猶邪意令
不惑偏權是邪之正明識圓頓非邪之正耳問云何
四邪四正是九界耶答邪惡執正是四趣邪俗善正
屬八天偏邪真正乃二乘邪漸方正獨菩薩四義既
在九界中一向屬邪如指掌唯圓佛界非邪正方應
經題正字義若觀十界唯一心此則名脩邪正觀。


通途下結示前文通途而明未的顯經題也。


今經下的顯經題。


四魔者所說二藏能持二人人法合四。


該前諸邪者以前四邪不出魔人法故。


佛經佛律下唯圓名佛餘教在九。


冠前下則今人法四正超出執等四正之上如冠平聲
去聲在一身之頂。


從此下結顯品題則正唯在圓邪収九界。


備有形聲兩偽者形約現身聲約說法。


經四魔者一魔經二魔律三持魔經人四持魔律人
[008-0436a]
內狹邪謀者化彼行人永沉生死如獵師懷殺害之
心也。


若言實生者經有三段初云由從天來故為世恭敬
又復去次云由昔苦行故今生成佛為天等敬後結
為魔說。


不生生者久巳成佛則是不生示有父母是生亦應
云本無苦行為化眾生示現苦行佛言存略良以迹
果不實迹因可知故不云也。


亦應例爾者例上生不生應以各行七步是魔說不
行七步是佛說。


今不下明與上反。


何者下釋意十方各行是佛聖德言不可信即是欲
隱。


經妻息者息謂子息。


經娉妻四勁反說文聘訪也爾雅聘問也。


經舍衛者義淨譯為名稱大城祇洹者具云祇陀洹
此云戰勝匿王太子也生時王與外國戰勝因以為
名須達捨園祇陀施樹共立精舍請佛居之。


經釜鍑方目甫救二反說文鍑如釜而口大三蒼鍑
小釜也。


經推步步亦推也。


外道夸毗者夸苦華反爾雅云夸毗體柔也郭璞注
云屈巳卑身以柔順人此謂外道聞佛有相不能執
正便云所事之天亦具於相此即以柔順人之義既
謂倍勝則非屈巳故知疏主用夸毗之言上取順人
[008-0436b]
義耳又先儒或謂夸毗是詐偽之辭乃與今意符同
故楊子法言云足言足容德之藻矣李軌注云足言
夸毗之辭足容戚施之面言皆藻飾之偽非篤實之
真或可字誤應云夸奢謂夸張其事謂天勝佛也爾
雅曰犯奢果毅勝也郭注云陵犯誇奢皆得勝也杜
元愷注左傳云莊公欲奢夸夫人故使宗婦同䞇俱。


又見佛下第二解業即是因謂相因相果合六十四
但欲均齊不云勝佛若據大論第九云韋陀經中治
病星宿法祠天法歌舞論議難問法如是等六十四
種世間伎藝淨飯王子廣學多聞若知此事不足為
難然今經中從治身呪術下似略列其相故總結云
六十四能。


經十八惑人呪術者應是惑人呪術有十八種但未
知名相暹記云十八惑人者從呪術至種種𦘕像是
十八相此謂一呪術二工巧乃至十七𦘕像也未可
依用。


經散香蘇誕反說文散雜也謂散雜碎香者也。


經憒丙公對反說文亂也丙女孝反猥也或作閙俗
字耳。


如即人云者即今也。


就經律作亂者執小謗大故名作亂亂即是邪知大
解小名治名正執小謗中經有二段初執小非大二
是人復言下學小捨大初中復二一執小律非大律
二執小經非大經律中五句一舉弗昔制惡法中者
所犯罪科名為惡法輕重者初篇初聚重二篇巳去
[008-0436c]
名輕而別舉偷蘭者以偷蘭是方便罪亦通輕重故
由能成於四重僧殘之罪故也故南山云偷蘭一聚
罪通正從體兼輕重也然蘭有二種謂方便獨頭如
初二篇遠近方便及獨頭正罪破僧盜四之類此名
重如第二篇遠方便及輕獨頭謂裸身用髮等此名
輕也既兼輕重故別舉之偷蘭遮善見翻大遮言障
善道後墮惡故也。


經其性皆重者以俱招惡道報故。


二我等律下牽小屬巳三我久忍下彰巳信受嫌他
不信四我當下執小捨大小乘戒法名為巳律大乘
戒法名為汝律五汝所有下推大為邪故言汝律是
魔所說。


執小經非大有三一明魔人執小非大有五句一舉
九部證無方等二舉如來無量小經證無方等三如
其有下推為魔說先推後釋四如是言下推他經有
說我經不說五我經律下委引佛說證是為非初段
竟未來之世下是第二佛訶顯過我又下第三明巳
說大成彼邪謬別有三句一佛自彰巳說過九部有
方等二若有人下明正取之得三若有說下明謗者
之失先明其謗後結得罪。


上來第一執小非大自下第二學小捨大如是經律
我當受持正明學小何以下釋知足少欲因中之道
斷除煩惱因中之滅智慧是果中之道涅槃是果中
之滅此前四種通名善法小乘經律以此為本名善
[008-0437a]
法因以善因故我今受持。


如是說下呵以顯過若有說言下次辨其正可解。


經多羅樹一斷更不重生如犯重人雖許懺淨於現
在身道果無分。


經除一闡提者謂現在無信故且除之而正因不滅
若能發心決定成佛。


經波羅夷僧祇義翻極惡。


僧殘者具云僧伽婆尸沙
婆沙云僧伽云眾。


婆尸沙者是殘若犯此罪垢纏行
人非全淨用有殘之罪由僧除滅故也。


二不定者託境以言通該六聚若論罪體生疑不信
是突吉羅三十九十一俱言墮者波逸提義翻墮十
誦云墮在燒煑覆障地獄故也四分僧有百二十種
分取三十因財事生犯貪慢心強制捨入僧故名尼
薩耆也餘之九十單悔別人若據罪體同一品懺經
云九十一如前疏釋。


四懺悔者即四波羅提提舍尼明了翻為各對應說
謂對人說所作罪也今經懺悔其義是同。


眾多學法者四分戒本云式叉迦羅尼義翻應當學
胡僧云守戒也此罪微細持之極難故隨學隨守以
立名亦云突吉羅此云惡作。


經犯突吉羅八百萬歲者若目連問經犯吉羅罪
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九百千歲
今云忉利天等南山云此謂數有大小即萬萬為億
之量也今經伹略明犯吉墮獄劫數若諸篇聚或可
[008-0437b]
且准目連問經故彼經云若二眾以無慚愧心輕慢
佛語犯吉罪如向說第二波羅提提舍尼如三十三
天壽命千歲於人間數三億六十千歲墮獄第三波
逸提者如夜摩天壽二千歲於人間數二十一億四
千歲第四偷蘭遮如兜率天壽四千歲於人間數五
十億六十千歲第五僧伽婆尸沙罪如不憍樂天壽
八千歲於人間數二百三十億四十千歲第六犯波
羅夷罪如他化自在天壽十六千歲於人間數九百
二十億六十千歲。


妄語下云云者於此時中有罪覆藏謂此妄語不招
當苦名不見後以不見故諸罪皆覆名無惡不造。


持戒是緣因下云云者應須以緣資了以了發正一
心三觀即是了因內觀不虧外戒無闕內外冥一正
助合行初住佛性見應無日豈單持事戒而得見乎
故下經云若人不聞如來甚深秘密藏者云何當知
有佛性耶此即了因也經文互顯三因必備。


經如其說有等者問有兩向一問大乘既說有性而
小乘九部不說此乃有而言無則是妄語邪見若然
者小乘之人云何不犯大乘十重耶以梵網戒妄語
在十重故二問大乘之人現是凡夫說有佛性云何
不犯小乘大妄耶下答中先答初意次答後意尋文
可見。


經煩惱覆故等者言別意圓全法性為無明且言覆
耳或可是別以今經兼帶故而四竝知常圓解無異。
[008-0437c]


經有王問者假說之言以上王嘆比丘比丘不受故
此還言王問。


經大致供養說文送詣曰致三蒼致到也。


經何況犯偷蘭遮者舉輕況重北遠云此中重罪通
名偷蘭不唯方便南山云盜佛物者正望佛邊無盜
罪由佛於物無我所心無惱害故伹得偷蘭以同非
人物攝故十誦盜天神像衣結偷蘭涅槃亦云造立
佛寺用珠華鬘供養不問輙取若知不知皆犯偷蘭
南山正指此文是蘭罪也不同遠釋又云若有守護
主者三寶物邊皆結重此則微同遠義。


經此大乘下翻上邪中五篇諸罪非是佛制明一切
罪皆是佛制先制盜次殺次酒次妄次婬如文。


科云夢覺者居効反。


經常翹一足下悉覺中收。


經比丘乞食等者教厭食食是婬因故前巳說五戒
而此更明婬者以人多喜犯故。


讚嘆得罪者得不應罪。


下文被服赤色者即是明闍
王放醉象緣中。


說制戒後者薩婆多云五大色者不成受善見云若
見著五大色衣比丘有智慧者當言此是遭賊失衣
比丘准此赤色不合受也。


大赤則遮者大赤即南方正色故今遮之下云被服
赤色即乾陀木蘭所染壞色似赤耳即善見云善來
比丘袈裟赤色鮮明也前云未制戒者此義恐非實
[008-0438a]
法師云具足應言摩訶楞伽羅此云大莊嚴具也。


四諦品



舊云下古師用勝鬘經無量四諦義以釋今品所以
然者古師皆謂勝鬘是偏方不定教不在五時次第
而明常住與涅槃同故用彼經以釋今品。


言伹說有量四諦等者勝鬘法身章云何等為說二
聖諦義謂說作聖諦義說無作聖諦義。


說作聖諦義者是說有量四聖諦何以故非因他能
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脩一切道是故有有
為生死無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餘及無餘。


說無作聖諦義者說無量四聖諦義何以故能以自
力知一切受苦斷一切受集證一切受滅脩一切受
滅道如是八聖諦如來說四聖諦如是四無作聖諦
義唯如來應正等覺事究竟非阿羅漢辟支佛事究
竟彼經既云無作唯如來究竟故疏云今緣常住至
佛心喜也。


亦名下出異名如向引經。


今問下今破古人既依勝鬘立義今師還用彼經明
二死義以破彼立無量非常住義不可用釋今品。


言出分段者彼經一乘章云有二種死何等為二謂
分段死不思議變易死分段死者謂虗偽眾生不思
議變易死者謂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意生身乃
至究竟無上菩提彼經凡二十五章章亦品也。


無量亦不出變易者以彼經二乘及大力菩薩等俱
[008-0438b]
在變易死中故故云亦不出等。


俱是有量者既彼無量不出變易若望今經生死即
涅槃永出二死則彼經乃是歷別有量之義故不出
變易今經方是圓融無量也。


是對大小兩緣者正判彼經是方等部大小相隔之
說既非開會圓常調御之心何足為喜。


又有下更約彼經名義反破人師令彼立有為無為
二俱不成。


那言下破有為義即彼經云世尊此四聖諦三是無
常一是常何以故三諦入有為相入有為相者是無
常無常者是虗妄法虗妄法者非諦非常非依是故
苦諦集諦道諦非第一義諦非常非依一苦滅諦離
有為相離有為相者是常常者非虗妄法非虗妄法
者是諦是常是依是故滅諦是第一義不思議此四
中經文顯云滅是無為何得云是有為四諦耶故云
若爾等也。


若無下破無為義。


那得猶有等者即經云變易生死謂大力菩薩等也
菩薩即是觀無量四諦之人既有生死正屬有為那
言無量是無為耶此蓋彼師不了勝鬘部中兼帶之
意故致今難。


解言下彼師重救也而伹救無為義。


不無三相者謂伹無分段捨身受身之有為而有方
便土中因移果易生住滅之三相也異與滅同故合
[008-0438c]
言三。


若爾下再斥既有變易三相則正是界外有為故云
實非無為為只是作故無作亦壞。


別為一緣者正為別教次第機緣故說菩薩至無上
菩提皆在變易故知彼經無量四諦非同今經圓融
之四故云義不相會問彼經於有量中三是有為一
是無為對何機耶答亦是別機三諦在地前故是有
為登地證滅故是無為亦是圓接通別義。


五時者即以五時為漸華嚴是頓在五時外如前記
說。


初時約事者即十二年有相教謂四阿含中所說實
有之法名為約事。


云云者應云集是和合相道是對治易奪相滅是滅
有還無相第二時即無相教謂般若第三時即褒貶
教謂方等第四時即同歸教謂法華文省第三故云
至第四時也。


五受下引淨名證苦諦如幻也意謂三時同明此義
無此四事者謂觀法本空無四名相。


藉四下由觀苦無逼迫集無和合道不二相滅無生
相而得會空從方便說故且云四。


如見下引小乘約事為例初果棄事入理尚唯一真
豈況大乘四時約理之諦。


從方便為名者由於上下八諦各起忍智斷盡見惑
而證一真故從方便言初果具八忍八智耳。
[008-0439a]


故四下總結四時雖約事約理有別而不談佛性同
是無常唯今經是第五時名常住教正談佛性佛是
覺義故佛即是智性即是諦具佛之性故云佛性以
智為諦義在此矣。


文云下引證而有真實者真實即智也。


佛心則喜者談常顯性稱懷故喜此師解義一往似
美而事理無歸若還至前難者恐他云約事約理是
有量約智是無量約智猶是變易生死故云巳如前
難。


若非下若謂約事是有量約理是無量約智是雙非
者依勝鬘經復是何諦以彼經伹明二種故云則無
別名等只由他人不曉今經四種四諦而却取勝鬘
解義故招斯難。


有同有異者同彼四中之一異則此無前三。


四種四諦者一生滅二無生三無量四無作次第對
四教也一實即無作四諦也。


其相下敘意中初句徵起次句總立謂心造十界全
體是心故凡聖因果無非實相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故云徧一切處。


能於下明悟之則成佛界。


四事明了等者謂一法身二真智三如來藏四三寶
即身智各三即是三諦藏寶亦然三諦相融名為實
相亦是陰入皆如無苦可捨煩惱即菩提無集可斷
邊邪皆中正無道可脩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此謂
[008-0439b]
明了實相也。


若不下明迷之成九界也。


倒而非諦者伹是陰入煩惱邊邪生死顛倒之事耳
即下經文於四諦中各有惑因惑果也。


實通一切者通餘九界也。


畜生地獄等者舉重況輕此二尚是況餘七界此即
達九界陰入皆如也。


於不淨等者下經云受不淨物由內具煩惱故外受
不淨遶九界惑即三觀智名不壞法。


於斷下明滅諦且約二乘界說販種斷滅尚具藏理
而況餘界豈不具耶。


明識下只於藏理三諦宛然空即佛寶假即僧寶中
即法寶。


諦非四數者心性妙理一尚無一豈有四數。


約四下從理造事事既有四達事即理故亦無四故
云約四了諦諦即理也。


覆相下昔被三覆今唯無作指三即一故云今開。


塗乳下昔三覆一如塗藥今開三即一如獲洗稱佛
本懷所以心喜。


伹有之殊者唯滅道二諦少不次第至文自見。


一即下於六段中惑是集惑果是苦解是道解果是
滅結解結惑只是結前四耳既四諦章各有六段則
知一諦具四諦義故云一即是四也。


四即是一者如苦中雖具四義只是顯成一苦諦也
[008-0439c]
集即苦因道即苦治滅即苦盡餘三例爾故云四即
是一。


名不思議者只緣四義互通名不思議又即理而事
名一即四即事而理名四即一理事相融名不思議
下明下聖行品文也即第十二初集諦文約四諦簡
云凡夫有苦無諦二乘有苦有苦諦菩薩解苦無苦
而有真諦下疏云真是真實故知即是次第不次第
二種真實此別圓對三藏簡。


注云云者今直明苦即凡夫者苦無諦也。


不解故苦即二乘也。


必墮等者由不解常故墮無為惡趣。


第三明解即別圓菩薩也。


經法見非法者迷佛法身謂是食身也。


非法見法者偏空涅槃非真實法而計為所證之法
明解者解即是因謂道諦解果即滅諦因謂三即果
謂分真。


巳訶聲聞者即指前多脩空是訶二乘也。


經於無量受苦者沉空取證故久受變易生死之
苦。


經疾能除滅者圓脩三觀於一生中有超登十地者
故云疾也。


經言無佛法僧者謂三寶無常即是言無同體也。


四倒品



況顯者舉喻比況也即引上哀嘆品中迴過還諸比
[008-0440a]
丘顯其倒惑。


羅籠自繞者如禽獸在羅網籠檻之內也。


見想取著者見謂見倒想倒二俱取著。


狂狷者論語云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想心計度
進退不常故云狂狷古鉉反。


分明見倒者邪推定執故曰分明。


偽藝無實邪常乳藥是舊醫偽藝也。


眾多者凡諸所談違理名相悉名為倒故云眾多。


而說倒諦者從解說諦從惑說倒。


執字亡旨者外人偷竊佛教執著四德名字亡失佛
性義旨不達非常非無常名不知方便此釋上執字
也以不了故德翻為倒名藥變成毒此釋上亡旨也
即起下正示四倒。


佛初下今佛出世說小無常破除邪執猶吐瀉令毒
氣盡倒即吐也。


病去下明二乘之人不解佛意不達中道而起四枯
之倒。


佛觀下今於此會正以真常以破無常故云治病意
令達非常非無常。


若後下明釋迦末法還為外人竊用執德成倒故云
為病後佛即彌勒也故使慈氏初興還說小法。


道亘前後者常等即前倒佛初出世破故無常等即
後倒佛臨涅槃破故。


即能解藥者既識四種是倒則知無倒是藥故云離
[008-0440b]
倒無諦猶如既知迷東謂西則解東非是西離所迷
西外無別東也。


緣宜下正示來意義雖兼通隨四悉機宜作病說故
有今品。


總論邪正者魔說是邪屬惑佛說是正屬解故邪正
品總論惑解下之二品只是派開前品總別相成文
義鈎鏁。


若伹下謂各解二品之別不知邪正之總也。


如偏下舉喻偏識人字不識入字如解諦不解倒偏
識入字不識人字如解倒不解諦單知杌人其例亦
爾。


非具足知者應云非具足識知文脫識字謂偏識者
非具足識人入二字偏知者非具足知人杌二形只
由明見人入二字相濫暗見人杌二形難分故今用
之以喻邪正。


即是正善善業者即前迦葉問辭也。


次第相成者由邪正之總成諦倒之別總別雙具成
如來性品故合八倒以為四倒對前四諦數義則便。


於佛生於樂想是釋出苦境文也然苦境似唯一
倒故經云生於苦想今疏取苦體文釋成具二故云
遂言是解等即下文云應說如來無常我則受樂也
故知出境雖單云苦執苦為解即成樂倒。


彼言者即經云我若說言等也是彼眾生自稱我也
謂說常有罪故為倒說無常者則證小果故經云我
[008-0440c]
則受樂故指無常為諦。


樂生苦想下云云者於佛常住樂果而生無常苦想
體中偏釋一想者偏釋無常也如經。


所不應脩下即解經中不脩空寂文也問前文云不
煞等為長壽因今何故說脩空為因答長壽之因必
具福慧前文據福此文據慧影略互明理須兼備。


言空慧者即一空一切空三觀俱空以無生門是觀
法之首故且言之假中二慧亦長壽因也。


一切倒心為邪者別教先枯次榮亦是倒心迦葉示
同別人故有次第邪見故地論明等覺入離見禪即
始終教道至于等覺尚有邪見。


如來性品



初約如來單釋文具四悉。


允同三世令物歡喜。


舉初標後意存生善初謂如來後即九號。


破異計者不二即中道故破二邊異計故屬對治。


如來與佛一體異名悟彼體同即第一義。


次對性字雙釋初文者佛與生異以異顯同故屬世
界。


意在於因者顯因人具果人之性故曰如來性意令
行人反識巳性發生理善故云意在於因即為人也
舉顯自隱者舉果上之顯名以目果證之本性即是
以顯破隱故屬對治。


性理含藏者佛界性也。


備種種性者即是佛界具九界性也。
[008-0441a]


善惡三乘者釋上種種謂三善三惡并三乘是九界
舉佛界勝性棄九界之劣性棄九界性入佛界性即
第一義也然四悉俱解品名而用義稍異初約生佛
則自他對論後三唯在自行生善則因果雙明對治
則以果事顯果理第一義唯約果理故知後三伹在
自行亦可云前一約生佛後三唯約佛。


又如下簡名通文中先明竪通六即俱名如來。


夫有心下謂理即名字觀行也。


四休下謂相似分真初依相似後三分真古翻菩薩
為開士。


十方下謂妙覺究竟。


就一下明通橫三身。


今文下顯今品所辨。


如來藏者於竪明則別在理即於橫明則具攝三身
以理性本具三身性故名如來藏又復應知藏有二
義一理藏二行藏一切法趣色等理藏也一作法趣
檀等行藏也理唯在性行則屬脩今品所辨理如來
藏也又准勝鬘經云有二種如來藏一空如來藏若
離若脫一切煩惱二不空如來藏過恒沙不離不脫
不異不思議佛法今品所明不空藏也。


悉皆有我者心性自他徧攝一切故立我名。


以我同故者萬法雖異一性無殊。


以如示人者今品正示眾生本有理性令生文字等
解故曰示人。
[008-0441b]


又言下別是一師解義也。


眾生心神者謂佛性只是心神異名。


六法謂五陰及神我也。


義皆下具破二解初明事理異如來自性是真理心
神六法是妄事次明是理故隱是事故顯後明是理
故常住是事故無常。


與如下結破只由佛性是真理而二師以妄事釋之
故不相關夫佛性六法不即不離古師既以即義解
釋故今師以離義破之。


非無一邊者得不即一邊義既無不離義故為今破
以此品題須全不即不離二義故也。


彼以下疏主引經正顯。


那得下一切之言豈不收惑一切有性惑豈離理。


私謂下治者徵經助釋也此由世人不信無情草木
有佛性故荊溪因便示義以儆迷徒。


何所不收者一切之言則收十界依正也。


涅槃下即經云安樂性也以涅槃是安樂法故既云
一切諸法有安樂性則何法不在涅槃中耶。


一切下一切之言既收依正故示依正即是涅槃涅
槃即佛性異名是知國土無情有佛性理矣良由十
界由心所造而依正之處當體即心心外無餘豈復
甄隔云何草木無佛性乎。


此即在外者未來當得故在身外。


此即在內者現今六法既即佛性故在身內。
[008-0441c]


惑覆梨耶者地論以第八梨耶識是真常淨識不立
第九所以梨耶即佛性理故向云地人云惑覆於理
也。


興皇下彼謂佛性超然故非內外。


偏據緣了者緣了脩成故云佛性在當。


復據下應是論人二義以釋佛性一云在當則據緣
了二云在當果也果性即菩提由了因而成也果果
性即涅槃由緣因而成也菩提果上復得涅槃果故
云果果。


如盲下各得尾牙不識全體。


四句下謂內外亦內外非內外四句也諸師解性但
在三句尚闕兩亦是一非諸不名平等則顯違如義
安稱釋題今明三因五性互融互攝既性具緣了又
全性成脩豈同與皇偏據正性既性由脩顯豈同地
人偏據本有既全脩是性舉果攝因豈同地人偏據
緣了及以當果今既融攝因果無差脩性一搔故云
平等永無四執故云清淨由內無執故外無諍不異
名如旨在斯也。


巧示者隨有四益作脩性內外等說令彼歡喜生善
執除悟道故名巧示此乃稱理而說即如是來。


常不變易者上解二字如即約理來即約事理事相
即性體俱常波水相收濕性寧改故名性也應知如
單是理來唯屬事性兼二義只事理體常故得云性
豈獨下結責諸師。
[008-0442a]


不得不有者古人意云藏以含藏為義空無所含故
須云有。


以有接下示有門四益文闕世界應云以有令喜。


接斷者為接引執空斷見之人令生理善故說藏性
是有破常者有即真常破於橫計邪常之惡。


以有令悟者悟故入理。


悟佛下說藏為有即是方便而證性時實非有也。


如人下引喻斥執方等陀羅尼第三云我於往昔作
一比丘時有居士設大施會我時貧窮故詣會所於
其中路見有大橋於其橋上有一智人我問彼言是
橋何人所作此木何林所生何人所斫何象所載為
是赤松白松如是設七千八百問巳爾時智人便語
我言咄癡沙門居士請汝但涉路去至於會所可得
悅意徒問此事於身無利咄癡沙門今且速去還當
語汝我時聞此便到會所食巳蕩盡財物無餘見巳
懊惱却到橋上見向智人智人問言汝為顦顇多不
吉耶答言我向徒問無益之言使我果不值飲食財
物智人語我夫沙門者於身無益理不應問於身益
者宜應須問云何為利謂不讚巳不毀他觀平等法
自既利巳復能利他是時九十億諸天聞說發菩提
心今以四門如橋會所如佛性於門起諍不能證入
如問橋失利。


其意若此者如前性非四門隨機說四。


若得下和通諸解得今四悉意巳則古解有歸不得
[008-0442b]
今意徒為諍論一言佛性須具六即諸釋雖殊不離
六位但宜聞理即故作本有說之宜聞中間四即故
作緣了說之宜聞究竟故作極果說之前四即無明
全在是亦隱分真究竟是亦顯二即在聖是亦外四
即在凡是亦內。


如經下引證不知是理即掘出是分真究竟義如下
釋。


只是一義者名字雖異義體是同皆是一念三諦之
異字耳。


若欲下明名義俱異而體是同。


理惑合論者惑即是妄理即是真故勝鬘云若於無
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於出生無量煩惱
藏法身亦無疑惑此即理惑俱得名藏故曰合論。


不可改變者此亦全不論惑而以理體常住不遷是
性義也即勝鬘云自性清淨心今云如來性佛性等
是也。


有師生起下古義無失故今用之文中後之四段皆
云若爾者是假設難詞。


前後兩病下前是常病後是無常病病在機緣故云
就眾生論塗毒喻說無常則隱覆佛性洗乳喻今常
教則開顯佛性故云就佛教論也。


六道區分者此是古義故云六道在今應言九界也。


昇謂三善沉謂三惡。


流乎醎酢者喻六道昇沉也。


誰能毀傷者言佛性不可殺也。


叵不可也。


钁居縛反。
[008-0442c]


如佛下舉例也。


興心逆罪者興起也如來金剛之身雖不可害設起
害佛之心則獲五逆之罪。


性不下眾生佛性雖不可毀設以妄心害妄陰者則
得殺罪例如興心害佛也。


劈音僻破也。


只由善業等者緣了二脩名為善業了因名字位緣
因觀行相似位見性即分真究竟又若深取則住前
悉名緣因分真名了因究竟為見性。


言性由善業者見性是果此性本具至果方見果由
因剋故云性由善業因則是始果則是終。


論人下引古釋善業義初明論人約妄事釋次明地
人約真理釋約妄事則非是圓因約真理則猶為惑
覆用解善業義俱不成。


假名行人者攬五陰實法而立眾生假名也意云有
假名人方能脩業故云能御善惡御謂乘御乘惡則
唯在生死乘善則得至涅槃故云御善至正覺也正
解善業故略御惡義上標云能御善惡者相帶而來
洮練心神則御善脩觀得成正覺即至果見性練字
從糸從金二體通用珠藂云煑絲令熟作練鎔金使
精作鍊。


中論下中論師難也。


亦不得是我者此約真我我即佛性既非佛性故亦
非我。


既其下正觀善業不成。
[008-0443a]


誰御善業者正由內具我性故依性起業既無性即
善惡不成。


又汝下又恐論人轉計謂有假名妄我能御善業既
是假名則非自在真我妄我御業唯至生死不了真
我豈成正覺故云假者至相害也。


地人下以地人謂惑覆理以解藏義故使釋業還指
所覆善用為善業也。


如土下土喻妄惑金喻體用金在土中土無能壞如
用在惑內惑不能壞也。


沮慈呂反意云迦葉所問善業正指此用沮壞下文
剩妄惑兩字或可分為下句之首。


若爾下今破此用既是理具之用全在惑內不能破
惑故云無用。


何能下且迦葉問言云何作善業作即造作正是事
用若猶在惑內豈能作善業乎。


今明下今師正解善業義也既憑經文故異諸說。


不可見者者即經云家人大小無有知者也伹凡夫
理具全未起脩故云是時不能等也地人用此解作
業故向為今破。


掘出下極果理顯如掘出巳果德既圓因行都廢故
云何須善業。


𦶮除下但破見思如除草穢此亦理即位收既非圓
因豈是善業。


異人下正示脩圓善業位也。
[008-0443b]


示子金藏是名字位聞名識體。


於舍掘之是相似分真觀陰破惑故斯三即是作善
業迦葉前問如來今答正在此位若止觀中以掘出
為分真得用是究竟今以掘出二字分解則掘收相
似分真出唯究竟止觀約分果邊故約真因以對出
義各隨義便如彼蘭菊。


苦約下約六即判出其義六位高下不出隱顯故次
以隱顯四句釋成六即隱謂理即顯謂究竟兩亦乃
是中間四即住前是亦隱未破無明故分真是亦顯
分證佛性故又名字觀行是亦隱相似分真是亦顯
故法華玄記十不二門云三千未顯驗體仍迷故相
似位成六根徧照仍迷是隱徧照即顯問前釋何云
分真究竟俱是亦顯耶答前但對古明義既無四句
故亦顯之言收乎二義今既正釋作業而成四句單
顯巳收極果故使亦顯止齊分真問文中何故無雙
非句耶答三句收位巳足若立此句應指理體所謂
事異故六有隱有顯理同故即非隱非顯也。


有則非有者依正既即佛性故二十五有當體亡泯
何得復名二十五有耶。


誰作善業者謂若定無佛性誰脩緣了二因也以由
從性發脩故。


不得說者由邪我病重故且施小化。


經煩惱所覆者別人却覆顯我圓人即覆是我。


譬文為四者前二伹在理即第三是圓機動第四正
[008-0443c]
解圓。


窘乏渠殞反窮也未曾發心故乏了未曾加行故乏
緣。


有能下理有能生解行之力也。


有正下正因佛性即五陰是譬如即此舍中有真金
藏。


此性下正因之性體具三千故曰包含自他互融三
無差別即廣愽義。


中論下伹聲聞者謂但空也菩薩亦然對出假菩薩
以說故二人俱受但空之名。


今明下約七方便以釋大小既體㭊觀殊故使二乘
且分兩教。


但空菩薩出假者此是通別菩薩通見地巳上別
十住位悉名但空通八地別十行巳上悉名出假三
藏菩薩攝在人天以不斷惑故。


皆不知者前三教人理具情迷如不知藏悉具五陰
咸號家人。


小道草穢者止破見思如除草穢。


緣不肯受者緣有大機不肯單受小化所以如來異
人出世先小後大終令出藏。


緣為化力等者大機發心利他為正自利為旁故四
弘之初即云眾生願度即是先人後云佛道誓成即
是後巳力能利他故云化力不肯及以化力皆云緣
者但是機中冥有此義事非彰灼故竝云緣。
[008-0444a]


經我家能知者七方便人迷妄五陰名為我家性
在我陰我尚不知況佛是他人豈知我性。


顯說中經掘出者堀謂分真出即究竟。


經心生歡喜者兩位證理得法喜樂達性本具不從
外來故云生奇特想荷佛開導故云尊仰是人問悟
通五即經文何故只喻二即耶答既云掘出理合先
示處所故前文云并可示我應知示處即收名等三
即。


經一切眾生等者即合前家人大小前喻狹唯在七
人今合乃廣該于九界一切之言何所不攝。


彼譬顯等者彼譬巳成劣脩故顯此譬冥有佛性故
隱。


上文貧女下取第四師義。


稟教生解者如諸外道偷竊昔佛常住之教妄計邪
常此亦義當稟教生解。


以解下但執常名不達常理故云解微由微故執執
則成邪。


覔無我下此取第四師義以醫譬機覔機即是道樹
初成三七思惟尋施方便也具如法華方便品偈。


設三種藥即鹿園說小也。


經因告女人者醫既譬機告女即是機緣扣佛故知
兒之與醫同喻於機伹以稟教如兒扣佛如醫故立
二喻。


真我非時者說時未至故。
[008-0444b]


前合三藥者即經云酥乳石蜜既亦云乳與此何異
耶此問也。


此亦下答前云乳者只是牛乳以喻無我今云乳者
乃是母乳即譬常我乳名雖同喻意永別。


邪常病息者即巳證小果。


我無我相違者常我之機將熟耻小自鄙如嫌毒氣
即小法與大機相違也。


經便遠捨去即喻鄙耻。


無我下治邪始在仙苑消息須至鶴林以經歷五時
破邪方盡今經六師翻邪十仙受道即其事也所治
邪常既巳消盡能治小藥故亦止息由消由息故真
我教興。


經洗乳者開小即大喻之如洗。


經是故不來者初聞略說執小不受。


重說者即廣說化意。


經漸漸還飲者此即信受奉行入住證理故云還飲
四十二位一一進入故云漸漸亦是從偏漸入於圓
漸故云漸漸。


二藥者初文是合無我藥。


次淨洗乳下合真我藥。


哀嘆亦爾者彼品亦不合病。


問隱下釋次文中說如來藏也初以因難果問意者
既許顯名法身隱名如來藏前文又云我者即是如
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則應悉有我
[008-0444c]
性與佛無別故云一切眾生有我性耶此即以理難
事也答中乃以理同事異為答理同故有佛性事異
故非果佛理同故有我義事異故非果德此則眾生
伹有迷中之理諸佛乃得悟中之事也。


何者下徵釋人別法通者人是事法是理法通則始
終理同即義無別故言凡夫有佛性有我義也人別
故凡聖事異六位差分故言眾生非果佛非我德也
次問下以昔難今初句定次昔既下二句難初句者
向言人別法通則法是人之所有所以六位位位咸
即故云法是人法此以今經圓義定之也次二句正
用今義以竝昔教且昔說三乘之人一例無常不明
六位常住人別則佛性之法復屬誰耶。


解云下答也。


屬法性者即理具法性昔既未說而
無常人悉皆理具此法即今理即所收也。


經不應生怖者不應執小畏憚圓乘。


經不得不有者汝昔自迷此性本有。


作十二難者皆是執事難理也。


始生終沒者佛性若常不應始生無知生巳老死據
此始終驗知無常。


經應無壞者約實徵相相別名壞若性是常常法不
異一切眾生應無種種差別壞相。


經若無壞下難破無壞成相差別。


或可十難下則大分為二也謂初難現用次難處所
云云者若欲應後答文則應束為兩段。
[008-0445a]


所言勝負敘前難意。


應無生滅者是初約果中第一雙差別勝負是第二
雙下有約因約果只是重顯前義故今伹敘二意有
本生滅下多次字文悞。


前譬下前以額珠沒膚譬失理起惑故云得而失後
以雪山藥味有人聞香譬反迷成悟故云失而得。


伹此下釋出初譬意初且問起且理即無始本迷未
得名等妙解那忽言得而失耶。


此是下答也。


應得不得者既具妙性應合得解而
彼自迷即是得而復失理具故得情迷故失。


得無下則是得非悟解證得伹得迷中之理故言還
得於失。


失無下失非忘其本解故云失無別失只是本迷故
云還失於得也約理具名得實非證得故云得無所
得約本迷名失實非失解故云失無所失後譬失而
得只是前迷後悟其義易明不勞徵釋故注云云。


譬眾生之用者理具降魔等用也。


知識下云云者天魔等有壞正之力故喻力士心遊
理外稱之曰餘此約妄事為力士前明眾生則以真
理為力士。


機緣感苦者文悞應云感召此是牒科即分科中云
根緣扣召也若准下合科云招苦則義或可通。


明失非失者即惑是理故失非失。


說法破惑者問前科分云聖應破惑此何云說法答
[008-0445b]
前約身輪故云聖應此約口輪故云說法互現其文
也。


如就覔者說無我教撿破邪常如醫問力士珠在何
所。


今明性理下疏主正解也。


經嗔盛喻起惑珠陷入體譬性沒陰內迷本有性故
曰不知。


何不下若現在陰即佛性者佛性雄猛一切眾生何
不自然現在破惑。


何不下若云脩道然後顯性則佛性在當現在不應
有性。


即是信受者今約二乘至此聞圓即入初住若約凡
夫信受即名字位。


譬中有二者一起惑二失理。


今唯合一者不合失理也以起惑必失理義可兼故
經善知識即圓人也。


併得下前十難俱難現用今明由起妄惑招感妄果
故使現在無常住用。


經非聖等者即外道說邪我引此例斥二乘。


若解真我等者以我及無我是大涅槃二種之用體
本相即既不識真我豈了真無我耶。


除惑信受者此約初住意如前說。


樂味者音落蒼頡篇樂喜也。


木筩徒東反三蒼云竹管或作筒說文徒棟反謂無
[008-0445c]
底簫也非今所用。


又譬十地了因者即第二解伹以木筩譬了因不將
譬教有本譬上脫又字。


了因剋正者以十地了因剋妙覺正因本有正因究
竟顯發在妙覺故。


譬眾生下山如陰身味如正性頓具三千故如滿月
譬有著下著心合薄福苦行禪慧合加功計斷計常
謂為真理而實非也故云求覔至不可得此約外道
解也。


亦譬下即是世人妄解佛性名為掘鑿而去道踰遠
故云欲覔等此約學佛法起見也未治本云亦譬種
種掘鑿十餘家解佛性義。


經以福因緣者譬佛以無著心而證此理也。


前云人無見者者即經云人無能見有本前字下多
次譬二字者文誤此合初失譬非次譬也。


合重明失中經文伹列五道而前譬云有六味者即
是開鬼出脩羅故六合之伹五則立譬從開合法就
合。


前有總別之責者初難別在何處次難徧在身中徧
在即總難也。


性家之身者事從理變即性是身故云性家之身既
即性而身亦即身是性故云無非佛性水既為波即
波是水可以比之正報既然依報准此依正不二寧
乖一心疏文從要且云陰身然又色陰該乎內外內
[008-0446a]
即巳身外謂國土一言五陰則義該依報豈有無情
而無佛性思之思之。


應無殺生之罪者既性不壞則應殺人無罪。


一云惡業者五陰是妄事事可殺壞故成惡業業
之與殺俱妄事故不應謂理性無損便無殺罪。


所言下徵此經文顯諸師失准前四師解義六法心
神是據即義當果梨耶是據離義須知正理不即不
離不即故至果乃顯不離故即陰是性諸師掘鑿故
竝違經。


只是五陰者以神我加五故成六法。


何容下正難經文既云性住陰中則性與陰異汝云
陰是佛性若消此文則成五陰在五陰內也。


眾生下攬陰成生故受次難且眾生有果佛之性故
云佛性若陰住陰內則是生有生性其義大乖心神
之說例應可見向言六法心神是據即義者一往許
之且云執即再研其旨即義全非何則夫言即者即
妄是真即事是理彼執妄事安稱即耶故知徒立佛
性之名全無佛性之實問一家立義性具三千既具
五陰世間豈非陰住陰內答具五陰性性即是理豈
同他人執妄事耶。


若有下今師難也若現陰中有當來果者既在現陰
即是現性故云復非當果。


何所繼屬者若云現陰中無當果者則當來之果是
誰所得現陰既無何云有性。
[008-0446b]


釋此乃便者惑覆於性即同性住陰中既指本有正
因為性復無當現之難故云乃便。


當前難者即迦葉作始生終沒難也。


若有下引前難文前云若有我者此順現文改為佛
性以我即佛性故。


不如諸師所解者不同六法心神之解也然豈伹不
即不如諸師不離豈如當果等說以牒經文正明不
離故且不斥諸師。


實理下佛性一如無所不徧其猶太虗孰云不住故
云豈應等。


特是下正示經文為彼宜聞云住陰中故云異說忘
言得意中外都融。


妨前後文者前後經文皆說佛性非內非外等若定
執此文住中之語則妨害諸文故知此中為緣異說
耳。


私謂此說終窮者荊溪判上實理言之巳下疏主所
談其義圓極故曰終窮。


又五下疏主且就現文更消其義五陰是眾生之身
云在陰中則是明有情有簡無情無據此釋經是別
教義經部重施故佛此說故知不可執此中別義妨
前後圓文故治者判云仍狹方便。


經一切論者遠法師云一切沙門婆羅門等名為論
者此皆求性之人所以舉之。


唯合不壞者今謂經文亦合可壞如文。
[008-0446c]


起於正道者由悟佛性名為正道以悟解心備脩諸
行是則解心是能作諸行是所作故云所作善業若
准經文甘毒二喻則兼明迷性而起惡業故以毒喻
之故他人釋義未為至當。


今觀下疏主正示前額珠等喻佛性理悟理則起行
故理是行緣緣以資助為義由理發行以理融行助
義在此故云伹為善業緣也今文明教解教則識理
識理則成善業執教則迷理迷理故成惡業故以甘
喻善以毒喻惡教雖是一解執自殊故經云方等經
者猶如甘露亦如毒藥也問執教既作惡業迷理豈
非惡緣何故云佛性伹為善業之緣耶答迷理即無
明是則無明自是惡業之緣非干理也故與言教不
類又復應知文雖明惡意在顯善故向科分云正明
佛性能起善業也。


次第相生下先於初科中取智人生起後二成乎善
業即猶如甘露也。


識一體三實者即教下所詮之理由解教故達理。


妙觀得成者由達理故起行只此解行名為善業六
即辨位思之可知。


愚者下次於初科取愚人生起後二以成惡業。


反此者謂由愚惑故逆一體三實妙觀不成能作惡
業也應知九界悉名惡業。


一云下文逸前譬二字稟大乘如服甘露或夭或壽
如有得有失得即依教起解故慧命長失即執教起
[008-0447a]
惑故慧命夭。


後譬下服毒如稟小乘生死如有得失此之得失伹
是小乘解惑耳。


二云下前單約稟教此又約教從師授大乘義趣同
前而小乘中生死意與前異。


作大解者知小是權此權即實名為大解如世學大
乘人從小乘師習學小義內心既達則境隨心轉小
法即大如服毒生小本害大如毒害命於小解大如
服而生。


守小下執小為極不發大解如服毒死。


三者下純約大乘以消二譬不同前師大小相對若
准長行云方等經者猶如甘露亦如毒藥則純以大
釋其義稍親。


又只下恐人難云若於得作甘露名者經云早夭豈
非是失若於失作毒藥名者經云毒生豈非是得故
今明二喻反覆相成則無此難。


有得有失者得則壽長失則命夭命夭即成毒藥故
向云於得者作甘露名也。


有生有死者生即喻得死以喻失服毒既生即成甘
露故向云於失者作毒藥名也。


反覆相成者即甘露喻中傷命成毒藥服毒喻中或
生成甘露也雖以反覆互通用消經文而失還是毒
得還是甘於義或通於名未允何者且如初喻自云
或有服甘露傷命而早夭不云服毒次喻云或有服
[008-0447b]
毒生不云服甘露故知古釋於名不允若依疏主以
消甘毒各有得失則名義俱便。


今明下今師釋於失得二文皆先標次釋俱名至毒
藥標失也。


名甘露即初譬中上半行名毒藥即後譬中下一句
保愛下釋義也傷毀慧命破壞法身。


於其下明得有二義初標云俱名等者名甘露即前
譬中下半名毒藥即後譬中上句。


入理下釋義也從名字至分真通有生善破惡義若
入分真即名智斷。


名善業教者詮善業之教名善業教即長行云方等
經也。


各有合譬者則指下合三行中各有合及譬也。


譬如下即是預釋下文聲聞及緣覺大乘為甘露義
也。


服鴆者左傳作酖杜征南曰酖鳥名其羽有毒以畫
酒飲之則死而能治癩病者以有解藥故本草云生
犀能解鴆毒。


譬學下合法學小乘觀合服鴆斷惑合病差即以見
思喻癩病也。


知是下合解藥既知小是權故能權即實而能即入
大乘經云大乘為甘露者斯之謂矣。


初約二乘下列三人名以三行經次第對之二乘則
收乎兩教菩薩則別圓分真眾生則正在六道凡夫
[008-0447c]
兼收通別出假。


似約善業者標示。


菩薩下次第釋出。


增進善業者即分證位增道損生也。


以作善業者以用也用小所證為大方便今開小入
大體空即中故云以作也。


便作善業者即生死假是佛性中即此生死便作善
業不同二乘巳破生死用真空即中而作善業也。


故舉下以今經三教俱知常住九界咸有佛性故舉
三人以明善業疏主謙巳未敢定判故云意或在此
從迦下對前辨異初對前教次對前品。


初教易知者初教即鹿苑舉邪為非顯正為是。


言歸正者歸以反還為義反邪師還事正師反邪法
還歸正法反邪侶還歸正侶三體各別故義易解三
種三寶如前記。


前長下對前品今品與長壽雖同明一體而隱顯自
他有別長壽明諸佛所證則是顯是他今文勸歸巳
身則是隱是自。


當成等者當果得成由今理具具故是隱。


顯於下前品明護法故舉他護他之法故此文為成
業故舉自自作善業故。


又免魔縛者達巳一體三寶周徧一切魔界即佛界
魔豈能縛。


各有所據者前歸他顯則據護法具戒今歸自隱則
據成業免縛所據雖爾應了隱顯不二三無差別方
[008-0448a]
曰真歸。


經善分別者勸令觀察也。


則是我之性者我心即具不須外求。


即是破惡等者世謂分段變易生死之惡故知出世
即是破惡即前服毒生義也。


二俱下即是於得中有甘毒二義以此證前明然可
了。


又知下經云知我即是能觀智故是佛寶我所是所
觀境此境可軌故是法寶遍一切處名為理和故是
僧寶故云是法僧二寶。


雖無下境智不二其體本一約義說示三寶宛然。


又佛覺下解經佛法三寶性一句也佛法二寶以對
能所義如前說僧名和合則約境智不二則與前異。


經如我所說偈等者通指或有服甘露巳下文皆是
說佛性教義也。


初併不受者謂別體一體俱不受也以我皆不知故
後併歸依者別體一體若隱若顯俱欲歸依以皆佛
說故。


佛皆不許者佛意唯令歸依自巳一體令成善業不
許歸他。


總云不知者三寶既有真偽今欲歸之而作善業伹
不知真歸之處故云不知也。


次無上等疏文從省具足應云次別不知無上者不
知歸佛不然則於下二句皆加別字如云別不知歸
[008-0448b]
僧等。


如四相說者如彼品說三跳義此歸佛即初跳也。


問法中經自在等者法能斷疑故得自在。


如前波闍者四相品云佛告波闍莫供養我當供養
僧若供養僧則得具足三歸汝隨我語則供佛為解
脫故即供法眾僧受者即供僧。


無預約自照者謂無自照智預知未來定當成也既
其不知不如歸他一體及別相故云次第約從他問
迦葉分真豈不知未來當成也答同凡作難故云無
預知耳。


懷子譬解者理境如胎智解如子以智照境如子托
胎以境發智如胎懷子妙覺果滿名為巳生。


徒自萬月者如不懷妊空經萬月終不生子若無真
解無成佛期從深從近故指十地真解既深去果復
近然近由遠至深因淺成故名字解生以解導行分
真流入任運至極若取分果則住前三即正是托胎
初住果成名巳生也此則正是初心近期之地而今
疏文且從極果。


合譬云眾生業亦然者六即通名眾生合未懷妊等
可知。


經假名優婆塞者即迦葉自指也三歸不成名下無
實故曰假名。


經不知真實義者三教權人不知圓教實義亦是分
真不知究竟既談化意故須推功極果也。
[008-0448c]


偈文迮者以五字為句若言及於便有六字故不安
及字也第四第七俱指釋迦若約賢劫千佛則俱留
孫居第一釋迦當第四也。


能覺佛性者分真照理名為能覺與妙覺理等故曰
義同所以同名為佛。


云云者六即理同俱得名佛今據迦葉設難故對分
真以明義同意該六即也若爾經云汝於諸菩薩豈
理即凡夫得稱菩薩耶答尚名理即佛何況菩薩耶
經云云何未發心而名為菩薩豈非理即菩薩乎。


婆藪此云天智論第四釋王舍城云往古世時此國
有王名婆藪心厭世法出家作仙人乃至為天祀故
應殺生噉肉此生在天祀中死故得生天上等從是
巳來乃至今日常用婆藪仙人王法於天祀中殺羊
當下刀時言婆藪仙人殺汝。


問昔下約初教立兩重竝難由明別相而生。


答中約
二門以申前難悉如文。


歸憑有在者憑即依也謂憑心靈覺憑心真教慿心
正侶也。


云云者外境引物發心宜應說有內患必須遣蕩故
須用空。


三種三寶者一昔別二自隱三他顯。


自隱時一體者經云常有大智性我性及佛性既云
我則知是自既云性則知是隱既云平等相則知是
一體也。
[008-0449a]


經佛所讚者即讚眾生理具之三。


經我亦趣善逝者趣亦歸義此言我欲歸佛顯一體
也善逝即十號之一。


經諸有所無有者文具二釋初以生死釋諸有正覺
出離釋無有次以現成佛果釋諸有即萬德悉備名
諸有也以無二十五有釋無有。


昔時為緣者經云聲聞凡夫之人即昔時機緣也。


昔時翻邪者有本昔下多依字文悞。


非但法僧者巳成即釋迦等果佛所顯佛性也。


只當具二者佛指迦葉未來佛果所顯名當成佛
性也故知經云於佛性中而兼自他二意。


性即下正釋具法僧義應云佛性即佛法單云性者
或闕或略此即分字解義也謂佛字即佛寶此謂妙
理有覺照義也性字即法寶此謂妙理有軌持義也
故云佛性即佛法也。


法佛不二者謂軌持故能覺照覺照故能軌持而此
二義和合不二即是僧寶。


身既具三者此指當成之顯故云身具也。


興皇四假即釋經隨順世間法也。


理緣下列四假名理緣者諦理也即當今家第一義
就緣者順機脩行即當為人對緣即當對治因緣即
當世界。


昔即下彼釋昔教別體即對緣也對外三邪以明三
正是故須依別體也四竝名緣悉是假立故名四假
[008-0449b]
亦曰四緣。


云云者以四悉對四緣如向記釋又興皇既以昔別
對邪明正是對緣則知今之同體合是理緣也。


欲令眾生敬我者我既敬禮諸佛眾生亦應敬我當
果。


意者下示令生敬我之意敬我當果必觀自身觀自
三寶名為生善。


今之須依者凡位所具名為隱時觀隱不巳自成
於顯正是初心入道之門故一向須依若約位者正
在住前若至初住則三寶分顯又於住前但在脩位
所以經明能說真法等然脩由性具其義可知。


自身佛寶者即名字等三所解所觀之理也此之三
位悉能化他故得眾生起塔廟想。


經於我以我等皆是佛出菩薩自稱之辭非佛自指
也。


問身下意問佛是果人云何住前因人得稱佛寶答
中云身中佛性者正指名觀似三身中之理。


言佛性者因人有果人之性故云佛性既具果性故
是佛寶雖非八相應佛而是三德法佛故云即是法
身。


能說此法者說此佛性之法以示人也。


能受持者我能受持即稟法之眾。


他尚下以他況自。


尚歸我身者即向經云亦令眾
生於我身中起塔廟想等也。
[008-0449c]


不敢為例者意謂三乘是權一乘是實而權實兩教
俱有三寶抑又無一寶之義故不敢以三寶例三乘
等也觀師例之其義雅合即以別相名體永異為三
同體名異體同為一故亦會三歸一以例乘義下經
云若有分別三歸者我當為作一歸依處豈非會三
歸一耶。


義說佛法僧異者謂於一法性理上義說三寶之殊
要其所歸終是一理。


引法華證者聲聞羅漢名同昔小義歸今大故云以
佛道聲普受供養以證三寶名同大小義別故注云
云。


為他作一體者即是以巳所證說示於他令他悟入
也。


皆云舉體者只一心性有此三義而不相違即和合
義也。


生盲凡夫者生下即盲故曰生盲以喻無始本迷習
小為機宜聞別相若聞同體謗大墮苦。


二乘得聖之人者巳證小理遭訶被加至于涅槃咸
會一實。


譬說中但譬同體大將譬了因者慧能治惑如將破
歒譬正者眾生與佛正因理同如太子與大王天性
元等譬緣者福能資慧如臣輔佐。


次約三寶配喻者太子是民主如法是佛師佛能破
魔故喻大將僧能輔佛故喻大臣大將建意下明一
[008-0450a]
各具三以顯互融建立也。


太子者漢制天子稱皇帝其嫡嗣稱皇太子諸候王
之嫡稱世子。


繼霸業者國語晉猶覇賈逵曰覇猶把也言把持諸
候之權也諸候把王事臣道也經本皆云覇王之業
或作帝王呂氏春秋曰帝者天下之所適也王者天
下之所歸往也。


餘王子依譬緣者萬善同成緣因如餘王子依也上
云諸兵依我其意亦爾。


經不應生下劣心者太子心不下劣則可紹王業如
不起小志方見同體。


如王前譬者即指經中如王二字結顯太子是紹
位之王明繼先業且云太子故疏釋云如先王也。


王子下即其餘王子亦是大臣也然大臣既譬緣因
而緣亦具三若例太子說三喻者應以正位居體勤
勞王家百官總巳以此三事用配三因經云大臣亦
爾斯之謂乎此則各開成九九只是三廣如前記合
中三事即三寶也。


示此梯隥者高下等級如梯如隥。


建決定意者如金剛刀之決斷也定取自巳隱時一
體思惟修習證果非遙若取別體則墮於徧小取他
佛一體則於巳何為若能反觀百慮一致故云不取
別體等稱嘆中只由隱顯性等因果理同是故迦葉
雙嘆二義。
[008-0450b]


經深利智慧者圓極故深排惑故利唯觀自巳如彼
剛刀。


第三圓觀者巳識巳身一體三寶若欲顯發要須
觀行故次前文而明圓觀。


入藏由觀者分真究竟悉名入藏若對初心亦有觀
行相似入義。


則無修因趣果善法者解經修行等二句也。


即非有無者非有故非我非苦非無故因果不忘。


行苦所逼者遷流不住名為行苦凡夫妄計為樂也
故論云如以一睫毛置掌而不覺若置眼精上為損
極不安凡夫如手掌不覺行苦睫。


亦常亦斷者文中三雙伹是斷常二句兼起計者即
成第三非此二句則成第四此四句見俱乖中道文
雖列二意必具四。


見修斷過等者或見自修過患或見他修過患問如
何見過耶答知撥無因果為非是見斷過而反更執
常知我住身中為非是見常過而反更執斷。


以求信也者信音申或單作申或作伸者俱非纂文
云吳人以步屈名桑闔古合反方言云尺蠖又名步屈。


未必全爾者謂未必皆是桑枝變作亦有種類生者。


桑根下引例謂蟬螢亦有種類豈皆根草變耶桑根
變蟬未詳所出王充論衡云蠐螬化為腹育腹育轉
為蟬禮記曰季夏之月腐草化為螢。


一云誤者應云修餘法我是則名曰如來秘密等。
[008-0450c]


經云常者是字誤耳疏主既云三雙六句應取此釋
謂一苦藥二無我我三無常常也。


常是通名者四德不遷不變通得名常。


我等是別者此常自在別得我稱此常無苦別得樂
稱此常離染別得淨稱。


佛果萬德者萬不出四既通得名常是故經文以常
替我此常即我也是則名常而義我故得對無我以
為一雙二釋各有其義故無去取。


即指下如來是人秘藏是法秘藏是總三寶是別三
寶即三德具足三德故名秘藏入此秘藏名正解脫
當知人法不二咸即常等。


只是真法者取下結文證義也即指四德三寶等以
為真法。


二邊為餘者下結既云遠離二邊則知中道之外悉
名餘也若爾何故經云修餘法樂等耶答此明即邊
而中故於餘法修樂我等是知結云遠離二邊者達
邊即中邊無邊相得遠離名。


疑為解津者津謂津濟解因疑濟故為解津下經云
若人於此生疑心者尚能摧破煩惱如須彌山。


中道易解者以正直捨方便故愚者亦解。


依文下經云遠離二邊即分明易解義也若爾中道
易解何故先施小乘答機生則難機熟故易昔生今
熟故今易昔難又是敦勸之意凡夫具惑名愚二乘
證真名智舉凡夫尚解以勉二乘又通指小乘亦名
[008-0451a]
凡愚開小入大而俱悟圓故曰不疑何況圓教名字
五品等智人耶又可指住前為凡登住去為智。


若依惑意者即向云疑為解津無疑故無解豈非倒
惑全全耶。


愚人分別者分別即妄計也。


六卷下義同初家。


有是無有等者謂有是無家之有無是有家之無指
無即有故云無上說有指有即無故云有上說無良
由有無二無二也如空中華華處空處豈二別耶。


次不二下二即有無不二即中向雖有無相即以示
中道猶是對待者無得中道名故今明若中若邊俱
不可得絕於對待以明中義。


他明下三無為如前記三聚謂色聚心聚非色非心
聚。


四大亦爾者以水地喻有以風火喻無諸病即四百
四病以一大不調則百一病起故四大共有四百四
病也水病即冷病火藥即熱藥火病即熱病水藥即
冷藥。


地風亦爾者謂地病以風藥治風病以地藥治也癕
腫癥癖是地大病應以風藥散之驚悸不安是風大
病應以地藥鎮之以通關竅消積滯者名風藥風以
動為性故以鎮心腑利筋骨者名地藥地以靜為性
故。


不善毉師者即凡師不鑒機緣專執巳義以化他也
法不稱機名為妄授。
[008-0451b]


初可見者經如來合良毉煩惱體相差別合四大偏
發而為除斷去合而消息之。


不應染著者執有起惑故名染著智人無執故云不
應。


責其遍身中者現用即覺知處所即根身愚者不
了責求佛性謂在根身。


身中下文闕二云二字。


有即表無者妙用之體即是真空假即空中其旨可
見。


定無乖理者以一切眾生本有佛性故言無者乖違
正理。


汝有智人等者謂不應執有云無是妄語也以雖有
理性而無事用灼然是無言無非妄現端謂放光動
地依正融通等事用也。


何以下以無事用為默然也。


二云下以無應對為默然意云汝根處既有佛性就
汝推尋撿責佛性何無應對耶。


經但求了如諸法真性者知四門體一因門見理名
了真性若識一家所宗依正唯心三諦融即者則諸
法真性何須遠求空有不二豈有諍論三諦即四門
義如前說。


三約下只應云三約無我恐多我字尋經可見。


皆解惑對辨者初約苦中但有於惑然云不知身有
樂性以不知對了知即是解也餘四文中皆有凡夫
[008-0451c]
智人即解惑相也准此九界名惑悉曰凡夫佛界是
解方曰智人六即辨位意亦可見然此五義皆是非
苦說苦乃至非幻言幻故須達苦而樂達幻常住方
名圓頓智人自餘三教咸稱惑者。


即動而寂者動即去來寂即常住。


總結是境智者既是雙結前二故具能觀所觀。


經約因緣明不二中皆云其性無二者只由實性隨
緣故成二法隨緣不變實性常同故明與無明乃至
白黑約事雖異其理一如。


圓人達了故名智者三教背實悉曰凡夫。


先舉無明者應云明無明文略明字并下二段共成
三雙。


舊解下二家釋經俱違佛旨北遠疏解初雙義云明
與無明列其二名明猶是行行中明勝對彼無明彰
二相顯故偏舉之。


第二約觀行者前明因緣是所觀境今明三脩是能
觀觀境觀俱圓咸契實性而經文雖單舉苦等而苦
必對樂乃至無我對我既待對成二情想堅執故云
凡夫謂二圓悟體同故云無二。


經如來秘藏亦是無常者北遠云聲聞之人於昔教
中聞說無常便謂生死乃至秘藏皆悉無常彼二乘
於昔教中雖不聞秘藏而言一切悉是無常言無甄
簡秘藏亦是一切之限故得說言秘藏無常予謂嵩
公學大而執佛性流動豈非謂秘藏無常耶。
[008-0452a]


結佛所嘆中經云我與無我性無有二者驗知前明
三修義並兼二此中亦應結苦樂常無常佛語影略。


經我今於是皆悉說巳者上來辨理能令眾生依
之成德故名一切功德成就經也此是嘆美之辭如
來藏中所有諸義於此經中具巳說竟名皆說巳。


不二法不二經者法是所詮理行經是能詮言教反
妄歸真要須行理故先勸持法然此行理非教不詮
次勸持經佛恐後昆得言忘理故先法後經。


燈炷喻者彼燈炷品中明前焰後焰俱不能焦炷亦
不離前後古人謂前後為二不離前後是明不二故
佛指之。


雖不的當者謂雖不的云我無我不二而明色心種
智一切俱空即是不二之義與此明不二之性更無
差別。


名無所得者還指般若蕩相是今所指不二義耳。


又二下指彼經所說根識皆空是不二義。


諸法皆爾者謂且舉根識義當三科中十八界空也
以例陰入乃至種智悉會空中即同今經明不二性
佛意難量諸解無失故無所破。


次例四味者即經云乃至醍醐也乃至二字則略酪
及二酥以乳例知故科為例四味也應知從酪出生
酥等亦具是非二義。


是章門者謂因緣假說則立酪從乳生即經云如是
酪性為從乳生也。
[008-0452b]


竝是非門者謂酪不自不他四性竝破故曰非門即
經云為從自生從他生耶立本為破故置二門。


經若從他生者舉其異說此名水等以之為他對破
可知。


經若自生者此舉異說謂計乳中先有酪性還生後
酪。


自生是一往等者自生是獨一之法則乳中本自有
酪非是從乳而生故云將誰似續今既見酪似於乳
復續後乳而生既似既續的非自生故知言自生者
是一往耳。


即應五味一時者若云乳中本有酪性為自生者亦
應巳有二酥及醍醐性則應五味一時俱有何故五
味次第相生耶。


不能自變下明假緣而生既乳甜酪酢為乳所奪故
不自變須假烹練因緣然後成酪。


論議難此者下迦葉正難如來乳中有酪性也然佛
巳破執今伹假說復恐愚者起執故下更難之。


結是因緣者牛是因水艸是緣乳有甘苦是所生法
變惡為善者即稟人天教也如提謂經。


稟大教者即通別稟小即藏教此經即圓教然前諸
部非無圓頓伹以兼等不名純出今經開顯偏小知
常故部內之圓昇出前教。


無聲聞人天之果者經明五色應對五乘而疏文存
略應以菩薩如白緣覺如黃聲聞如赤天如青人如
[008-0452c]
黑此約色之明暗以喻五果優劣然菩薩含三開之
成七今唯佛乘故無五果故云純得等也。


文義宛然者牛噉水艸及以甘苦悉屬理即牛食肥
膩即名等三即出醍醐即分果極果也意令點出六
即次位以申文義故注云云。


經穀艸色味之異者總結前文也穀艸不同喻偏
圓教異也。


經明無明業因緣者無明染緣則起九界相智明淨
緣則起佛界相即是染淨二相亦是迷悟二相。


經不二中下示無明即明更無異體也。


嫌淺近者謂變惡為善濫人天淺事不斷不得同小
乘近證故不取之乃以大乘緣了轉迷成悟以釋無
明變明。


伹舉一耳者伹以草乳倒竝具足應云酪中亦應有
乳。


以理解釋者以世間道理解釋也。


非以物攪字者撈攪應須從手作勞經文從酉作翏
亦是勞音說文曰醪汁滓酒也疏云非酒名者未詳
其旨翏力救反從酉作孝音教謂酒酵也釀酒用之
開轉斷義者開應作關字悞謂關涉二義斷即別義
轉即圓義。


如前釋無明變明也。


經無明與明即實性隨緣變造十界略如前記是知
法性之無明故云與諸結俱無明之法性故云與善
法俱善法即教行之緣也十界一心故無二相。
[008-0453a]


四象等者一鉢頭摩象二優鉢羅象三拘物頭象四
分陀利象即是聞雷生此等華因以為名。


經增長法身者即是歷位證入名為增長。


通譬一切眾生者一切之言不出九界六凡有肉天
二眼二乘慧眼菩薩法眼九界四眼全是無明不見
佛性喻之以盲。


而言百姓者白虎通曰姓生也人所稟天氣所以生
也姓所以有百何以為古者聖人吹律定姓以紀其
族人合五常而生聲有五音宮商角徵羽轉而相雜
五五二十五轉生四時故百而異也。


造詣者七到反就也。


初教一指者舊以十二年前名為初教伹說有相故
如一指次談無相故喻二指後明常住義當第三故
喻三指對忍不明寂滅忍者以寂滅在果故。


今明下總斥諸師反經違理。


一指下正示今義入真不見即是二乘界空假不見
屬菩薩界聖尚不見而況六凡三指少見正在佛界
既約圓義則有名字等見今就分真故舉地住以此
會聲聞皆證入故然經分文應以復以二指自為一
句即是對上而來故云復以經文從省仍略答釋三
指示之義屬下句。


金錍音卑斧也謂決膜之刀應法師云案荀揩誥幼
文字宜作篦音方奚反經文多作椑假借耳。


經無量菩薩猶未能見等者即前三教菩薩具行
[008-0453b]
六度即藏菩薩中略通人故云乃至也十住即別教
地前故三乘人俱未見性流轉分段變易生死同為
無我之所或亂。


經如是菩薩位階十地者住約能住地約所住更無
別體。


次九譬可尋者一往觀文似十乘義初決膜見指既
喻三諦即觀不思議境一念三千即空假中也。


次遠觀虗空鵝鴈者譬發弘誓也觀無明虗空識法
性鵝鴈此乃即惑成智即生是滅即二願上求上求
必下化此即發弘誓也。


髣髴敷往方物反謂見不審諦也。


三譬醉人涉遠路者無明全在如醉人人有二足如
寂照以寂照行契佛性理如以二足涉於遠道此即
巧安止觀也。


四譬曠野渴逼行求水者起惑著如渴人招生死如
行曠野知惑著為非如渴逼反觀一心遍破三惑令
達佛性如遍行求水三惑如藂樹三智如白鶴惑具
智故如樹有鶴夫鶴本居水如果智冥理今鶴在樹
則是因智在惑惑著心重如迷悶認妄為真如認樹
為水故云不能分別是樹是水策心正觀精進無懈
如諦觀不巳達了惑智如乃見鶴水此即破法遍也
五譬海中遠望大舶者生死如海法性如舶於法性
通而起塞著如作念為是樓櫓為是虗空。


久視乃生必定心者即是破塞令通此即識通塞也
[008-0453c]
大舶者音白埤蒼大船也大者長二十丈載六七百
人者是。


六譬王子懦弱者佛種中生如王子初心觀微如懦
弱於凡心中備修道品如通夜遊戲此譬道品調適
也懦三蒼奴課反懦亦弱也。


七譬臣吏還家者無明所覆如王事所拘觀煩惱心
即佛性理如逼夜還家正觀力微如夜暗無觀假修
事觀助顯妙理如假電明暫用事觀故云暫發牛能
引重如智能導行因助發智故云因見牛聚煩惑覆
理喻以雲舍即惑成智如生牛想此即對治助開也
八譬塵虫者持戒譬修觀行無明如塵法性如虫理
惑體同如塵虫難別以行歷位則有淺深此明知次
位也。


九譬陰闇遠見者即觀行位人於無明中觀法性理
如遠見小兒觀行去初住遙故云遠見牛鳥譬違情
境人譬順情境此約外違順也又牛形最大如無明
人形次牛如塵沙鳥形最小如見思此約內違順也
以安忍是觀行位安忍內外違順也。


雖見小兒者即違順破法性顯也。


十闇見𦘕像譬相似位中無法愛也無明猶在故云
夜闇去分真近不云遠見菩薩像如真解天像如似
解。


意謂是菩薩像者即於似解不生愛著進入分真也
然此十乘對三根性上根唯觀不思議境便達無相
[008-0454a]
眾相宛然即入初住或內外凡中根方至七下根乃
具十而經文皆云十住菩薩者即是修一一觀直入
分真故也佛以極果望之故皆云未明了等諸文或
引用證別義者經意兼含隨義而變問向經云乃至
十住猶未能見今諸譬中云少見等何耶答前云十
住乃指未聞圓經巳前即別教十住也今皆云見者
即聞圓法入圓初住故前經云如來說巳即便少見
然一家十觀是入道之要樞而與今文宛如符契故
須依此開解依彼而修是故止觀行門常宜措意後
人暗旨如何如何問止觀是法華行豈得依涅槃開
解而修法華行耶答法華涅槃味同部異解行無別
故義例明止觀文義唯歸二經一依法華顯實二依
涅槃顯常況復既開既會則一切諸經同成妙行四
種三昧該括眾經事儀少殊理觀無別庶幾來學宜
加用心問以此十譬對十乘者為稟承有自為臆度
而成答此乃荊溪意也故滿師記云此之十譬類例
其文與止觀十法成乘義同妙樂尊者約略言之猶
常進退滿暹二記各釋其義而未盡善今解或當擇
善從之。


四褒貶者即褒揚如來貶挫二乘也。


而有識者非空識二處之識而有細識。


而有想者非空識之有想非不用處之無想而有細
想此即小乘所說故經云隨順契經也。


理內凡夫者即圓教內外凡是分證聖家之凡故名
[008-0454b]
聖凡夫。


王子譬菩薩也如釋迦昔於大通佛時為十六王子
為彼眾生說圓乘法即是昔時感應相關如親友往
反也。


言取我在身者取著妄我也。


非是證見者謂當時稟法伹入名字五品唯是聞見
非相似證及分真證也若入相似則不流轉。


菩薩捨應者以機息故所以捨應於是眾生退名字
解貪著五塵流轉生死。


自號有我者妄計邪我也。


寱言牛世反通俗文云夢語謂之寱。


古本曰讇者應法師云案諸字書讇字與諂同佞言
也。


囈字者此即妄語曰囈也。


經摚觸紂庚反說文摚柱也纂文云摚觸也。


經我庫中無是刀者小乘真空庫中無邪我刀也。


五方便者四念處為一并四善根成五。


破彼我見者謂於真似位中破彼眾生邪我之見。


眾生對初果等者邪我眾生是所化如臣初果是能
化如君五眾即五陰也。


曾稟此法者即過去曾稟大乘真我之法也。


聞慧即名字思慧是五品修慧是六根。


竝不得思修者以過去聞大伹在名字位故大種冥
伏伹有邪解故言如𦍞羊角。


譬悲慘者能化小果不鑒大機愍彼邪見故云悲慘
[008-0454c]
未欲破此邪計者以機宜未堪故且息化。


前逃成佛者如釋迦於大通時息菩薩化今日機
熟還來成佛而度脫之是則前明聲聞施化竝指大
通之後今日之前兩楹中間也。


時數者數去聲猶云數日故云時數耳三四五竝曰
數也。


唯明無我等者佛出于世先於鹿園以小乘無我破
彼邪我然後彈斥洮汰今至涅槃還悟真我今文從
略且明無我向下合文乃具二意。


優鉢神黑者即外人計彼四性神我各珠致有貴
賤。


經云不見之相者不見小乘無我真空之理也向
云唯明無我即此文也。


有一好刀者真我無二故一無二邊惡故好能破煩
惱名刀。


合無我教中經我庫藏中無如是刀者即前譬云不
見我刀真實之相也。


伹有其義者如來化儀先小後大文明先小義具後
大。


可見下云云者前問非聖凡夫則起邪我今結云若
有凡夫則是聖凡夫能知真我也前疏釋問約兩凡
夫意在此也。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卷第八
[008-045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