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g0019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宋-智圓 (master)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卷第五
錢塘沙門釋 智圓 述


不結天目者天目例伊故經從略。


然佛下釋疑也應疑云如來久證三德何於臨滅方
云我今安住既云我今則是始得故今釋云佛常安
住三法而今言我今者蓋隨四悉機緣宜應示滅方
能悟道故託示滅以明安住故經自云為眾生故等
也其實常冥三德執云去來亦同那伽常在定無有
不定時也。


奪是所證者佛向斥我不得五難不離八難然今如
來所奪是我昔日所證既是所證未能即捨。


佛說下佛向勸我捨偽修真以新伊為喻也。


一偽一真者一等佛說何故昔偽今真。


了不思惟者以雖聞真伊不解其義故不能思惟應
知生滅即非生滅三諦互融去住絕待是安住義以
不達故便謂去此應身住彼三德內執不遣聞去故
悲謂佛定滅未解新伊緣斯二事皆悉憂愁。


上未下破古也上文佛既不說無常苦空故非述上
但是執昔所稟小教故言世尊快說等耳。


約教等者教行是能詮能趣理是所詮所趣。


壯之言快者壯大佛昔說小詮辨有歸也。


進趣中勝者無漏進趣勝有漏行故是知有漏之行
猶如諸跡無漏既勝故譬象跡。


想是初門者十想觀察俱屬智慧而於十中無常第
[005-0376c]
一故云是智初門所言十想者謂一無常想乃至第
十盡想文載法界次第舉初為言者顯經文舉初以
攝餘九。


從精下謂精修十想能斷見思故前三想為斷見諦
惑中四為斷思惟後三為修無學道者說是以壞法
羅漢修此十想能斷三界結使證無漏聖果故今小
眾執此斷德。


言亦斷邪見者以經文但明斷思故此釋耳語後斷
思知前必斷見惑。


經欲界言貪愛色無色但言愛者夫引取無厭即是
貪毒上二界煩惱既薄但受愛名即有部所謂輕貪
名愛也。


惑去智亡者智是能斷惑是所斷惑盡智息如病差
藥息故經云除一切乃至及無常想也。


應不入涅槃者若離無常應常在世既云入滅遷謝
何疑。


猶具諸惑者以煩惱是無常遷謝之法若不離無常
則猶具煩惱昔教何故說言能斷三界惑耶。


以非下結示也非不離則巳離無常斷除諸惑證於
有餘非離則冥理會真灰身入滅中適之理豈復過
此何故如來而斥是偽。


他解下斥古。


昔教為非者謂若離無常別有常者
應常住世則昔教容非若今不離無常還須入滅則
昔教為是今昔比對立難似然若觀經文乃約具惑
[005-0377a]
為不離無常耳且不以入滅為不離也故云難見。


嘆中經文初世尊下立喻顯義次世尊結嘆所執初
段中經文但以除艸以喻除惑除惑是斷德則但在
於行然行由教詮所趣必理故疏中明喻意法合泯齊。


言法有二能者謂秋耕方法非但艸死不生亦得秋
水浸漬使地肥沃是知經云除艸義兼地肥故以肥
能滋生如教能詮行故云肥即嘆教。


艸死嘆斷即是歎行而言肥嘆行者行字恐悞應云
嘆智以智斷俱屬行故前以肥喻教今更以肥喻智
故云又也農法可知是知秋耕一喻具嘆小三從秋
耕巳去是釋次世尊去結嘆文也。


注云云者秋耕助苗如教詮理象跡進趣如行詣真
無常嘆理蓋約所契若從能觀無常屬行又據經文
則秋耕象跡是喻無常是法今約從事入理義便故
分對教行理例如前三點等。


多作親譬者問准前疏文分五譏為三即初一譬譏
法親次兩譏主後兩譏師何故今云多作親譬耶答
譏師中初譬還是約親為喻如云偏以秘方教授其
子是則三意二涉其親故云多耳或恐文悞應云初
作親譬即五譏中第一譬也如云譬如國王生育諸
子形貌端正乃至然後棄之付旃陀羅問今撿未治
本亦作多字若是字悞荊谿合改答例如春秋古史
訛文杜鄭諸儒存而不改斯是禮也餘皆倣此。


佛斥非真者三皆被斥但親是子父天性乃同其義
[005-0377b]
且狹既被呵斥非是王子故不敢更作親譬餘二雖
亦被斥然主統萬姓師訓多人其義既寬故更舉喻
初一請主者以經舉帝王為喻故當請主。


後四請師者二以良呪師為喻三以調象良師為喻
四五皆以醫師為喻故四是請師。


未除一邊者但得空邊未能出假入中也。


經帝王者禮謚記法曰德象天地稱帝仁義所生稱
王白虎通云帝者諦也象可承也王者往也天下所
歸往也。


經獄囚者釋名云獄硧也硧人情偽也又謂之牢言
所在堅牢也。


赦如前釋。


經度諸眾生者二乘是空亂意眾生也既巳破見思
故但有界外無知無明兩惑耳無知約能迷立稱塵
沙約所迷彰名其體一也。


經皆令解脫即初住位第二文但云除無明鬼者從
根本而舉非謂聲聞巳破塵沙也。


今得安住者即是破無明入初住證三法也。


等法者等取法身也。


經譬如香象者象喻佛菩薩支佛羅漢本為思惑所
縛人喻惑境䩭鎻喻惑纏心名縛。


良師不制者謂為五欲眾魔不能惑亂。


䩭或作羇同居猗反革絡馬頭曰羇鎖應從金從貝
從小或從玉或從巢者非。


經自恣而去者謂向四人斷思出去此為學人致請
[005-0377c]
故以思惑未除為喻。


合中下解五十七煩惱凡有四釋初是今師二是數
論師三成論師四興皇初云有三者五十七是三種
煩惱也謂五蓋煩惱乃至十纏煩惱五謂貪嗔癡掉
悔睡眠十謂忿恚曰嗔隱藏自罪曰覆意識昏熟曰
睡五情暗冥曰眠嬉遊曰戲三業躁動曰掉屏處起
罪不自羞曰無慚露處為非不羞他曰無愧財法不
施曰慳他榮心惱曰嫉七謂見漏思漏根漏惡漏親
近漏受漏念漏。


見諦四思惟一者見道歷觀四諦而證真故四思惟
重慮緣真故一見修合論名為五行。


各有四者謂貪嗔癡慢。


各除一嗔者謂上界不行恚也。


七使者成論云一欲愛二恚三有愛四慢五無明六
見七疑亦是三毒及見也欲有是貪恚即是嗔無明
是癡慢亦癡攝此五屬鈍見疑屬利三界分別成九
十八此即有部所談數人明義也。


四諦為四十者雖不現行有種子在是故通取若但
取現行則集滅除三道除於二。


思惟下此是成宗明義則修道亦觀四諦不同有部
但緣一真故使修道惑有十六。


五門者謂無常苦空無我不淨三倒約五陰識心心
倒想受想倒行心見倒。


注云云雖兼引三家應以今師為正。
[005-0378a]


第四請中經病瘧等者無明細惑覆蔽法身如瘧發
遍體良醫喻佛得除者即諸菩薩聞圓入住頓破無
明如瘧病差。


我亦下顯巳未差以請佛住同體之見故曰邪命同
體之思喻以熱病雖遇如來無明未破故云病未除
愈未見佛性故云未得乃至常樂既未得常樂即未
除涅槃邊四枯倒也疏主科為未除一邊良有以也
問學人破思未盡何故以破無明為請耶答破無明
顯三德是其正意是故捨旁取正真約無明又前段
巳請破思無容再說自淺階深經意煥著。


第五醉人科為通為一切凡聖作請者凡聖之言不
出九界六凡三聖悉具無明故以醉喻若入地住即
是分果名為佛界故喻吐酒經中初譬先明九界迷
惑。


醉人者無明如酒起著如醉。


不自下顯醉過過有三種一喻起煩惱不了巳心三
德佛性名不自覺知不達即妄是真名不識親不曉
即真而妄名不識疎母女姉妹以喻四德以三佛性
一一皆具常樂我淨之德故二迷荒下喻由惑起業
迷荒意業不能識心達本故曰迷荒婬亂身業不能
觀身實相故曰婬亂言語放逸口業不了文字即解
脫故曰放逸九界咸爾三臥不淨中喻由其妄業感
九界苦六凡分段三聖有餘生死污穢悉名不淨次
時有去喻佛能治良師喻佛說圓授人名與藥令服
[005-0378b]
稟圓法立圓行名服巳入初住位頓破無明名為即
吐頓悟本具三德故云自憶翻前不自覺知也識知
真安親疎名之為識翻前不識親疎等也心懷慚愧
翻前迷荒意業深自剋責翻前言語放逸口業酒為
不善翻前婬亂身業則遠眾罪飜前臥不淨中對前
文小不次耳。


次世尊下合法也我亦如是合前人也。


往昔下至所醉合醉也情謂五根色謂五塵此根與
塵生惑之緣故說為酒依此生結惑亂巳心名情色
醉不自覺知不識親等略而不合貪嗜五欲合前不
識親疎。


非母母想乃至眾生想此即迷真四德執妄四倒合
母女姉妹迷荒等略而不合。


是故輪轉下合臥不淨。


如彼醉人者舉喻巳帖如來合前良師能治之喻請
佛說法。


今當施我法藥請同良師與藥服也。


令我下合服巳吐。


而我下彰巳不同醒悟之人謂未破無明也。


云何下微佛請住疏注云云意令細釋。


是疑教者問既初以教行理三為執何故次請但約
主師此中獨疑於教耶答主師必設教教必詮行理
文雖出沒意則俱三既疑於教自及行理初明無我
約五陰以凡夫攬五成身妄立主宰故。
[005-0378c]


芭蕉約行者行即起貪起嗔遷流不實妄計為我如
嘆芭蕉。


經我人等者於名色法中妄計有我我所之實名我
見妄計我是行人異於非行之人我生人道異於餘
道名人見於名色和合中妄計有我生名眾生見妄
計有我受一期果報壽有長短名壽者見妄計命根
連持不斷名命者見妄計我能養育於他亦計我為
父母養育名養育見妄計有五根能知五塵名知者
見妄計我眼能見諸色亦計我能起邪見我能起正
見名見者見妄計我有身力能有所作名作者見妄
計我當後身受罪福果報名受者見廣明則十六知
見也今略舉十然此諸見皆從五陰上起經於行陰
廣明四陰從略但云無我無主而巳以行心招累其
過既重故委說也。


經漿滓滓側士反色身無知尚如瓦石漿滓無用其
喻可知。


約三陰者受心領納想取相貌識妄分別作用既劣
如華無香問經合後喻亦云是身何故疏云約三陰
耶答攬五成身從總立稱。


引佛說者即昔教所談。


為疑教端者舉昔偏空無我疑今中道真我。


上有三意下設問也上有執請疑之三意何故獨讚
執中無我耶。


次無我下答也三意雖殊執者只是執其所證無我
[005-0379a]
之法因執無我請說真我今昔二教並佛所說何故
斥云無我是偽所以致疑故云是執疑等本故佛讚
之。


何故下約能讚以成四悉世間儀式法爾須讚令其
歡喜初以小乘破外道其諸比丘服用生善先與後
奪破小乘惡因執小劣以感圓勝悟解入理故云四
悉。


次佛下分科引證。


實義者義即是理故證破理修習屬行語即言教故
引修習顛倒證行此非實語證教。


接讚騰執者暹師解云接佛讚後便騰昔執謂佛實
讚佛意欲破且先讚耳。


乖善者謂佛作真常而說乖我無常之善此約比丘
所計巳法為勝但由佛說真常之名與邪常名相濫
故使比丘未達其義謬破於佛暹師解云此諸比丘
聞佛令修常樂却謂如來猶如醉人見日月轉下結
醉過云若有不修苦無常相乃至不名為聖即指修
常等不名為聖故下文佛以醉譬還之是汝自醉非
我醉也。


聞他下合聞語不曉自言下合自語不實。


語意實錄
即是其義經云未達良在於此。


他不流轉者彼謂不修無常等想則同醉人視物流
轉佛謂他人所證妙理本常而汝妄計無常亦何異
凡夫於無常中妄計邪常既是二邊竝名倒亂故金
[005-0379b]
剛錍云眾生自於佛依正中而生殊見苦樂升沉既
舉苦樂常等例然故經云於非轉處而生轉想豈非
比丘但得醉亂之語而不知義其猶醉聞他語不曉
其意。


自言善修等者汝自謂善既背中道其實是惡惡而
稱善何異醉人語無實錄。


亦是破其執無常等者向疏云醉有二過一倒亂二
乖善此即第二意也故云亦是謂執偏空無常之惡
而乖中道真常之善。


轉想下云云者汝以凡夫執邪常等為醉轉我亦謂
汝執無常等為醉轉以俱乖中道竝屬倒亂。


非其所是者常樂是佛所證故佛以為是而比丘反
非問比丘昔破邪常以修無常得名是否答於昔名
是於今則非且邊邪即中正生死即涅槃若棄邪常
別求寂滅其猶捨波覔水離器求金非其所是義在
斯也。


良由於醉者由無明故謂是為非。


是倒者過者汝妄情所計謂為無我真我本有遍一
切處云何而言有我想者憍慢貢高流轉生死耶比
丘上言若有不修苦無常想無我等想乃至多諸放
逸等今云慢高即是放逸故佛結過歸之。


無有實義者但有三修之名而無勝三之義汝向自
言我等善修如是諸想但如醉言實非善也。


十門者如釋序品優婆塞章十對治門。
[005-0379c]


六行者勝劣雙修也。


今但略對者經中勝劣各但標云三修而巳。


汝行八倒者比丘但有無常等四通言八耳又偏真
是變易生死之苦而妄計為涅槃之樂故云苦者計
樂分段生死即是三德涅槃而妄計為苦而求出離
故云樂者計苦常等例然是則二乘具足八倒。


經四顛倒法者即界內界外各有四也總結云四前
自列八正修即中道真常樂等此常即是非常非無
常之常耳。


初如文者問比丘正是四枯倒何故佛以四榮倒迴
之而言於苦法中而生樂想等耶答此據二乘所證
則是四榮就其所破則是四枯何者彼謂生死是苦
無常等故滅生死謂涅槃是安樂法等故證涅槃而
不知所證全是變易苦等此則妄執界外生死之苦
以為所證涅槃之樂何異凡夫謂分段苦以為樂等
故云汝諸比丘於苦法中而生樂想餘三可例若爾
菩薩出假應是四枯答不例菩薩出假於生死苦其
甘如薺正是四榮也是知不了三諦圓融安得免斯
八倒。


至理如空等者巳心妙性一切融通尚無於同何況
有異只由迷解有別故使倒德兩殊其猶水非清濁
而撓之則濁澄之乃清。


無明覆汝者小乘涅槃全是無明無明即苦妄計為
樂故唯四倒非是四德是故世間常等通攝二邊凡
[005-0380a]
夫則以生死為常二乘雖知生死無常而取著涅槃
復是常倒出世常等即是中道名既混濫故佛以世
出世簡之。


若救下示生起次文之意。


故知次文約字義簡者是佛釋二乘伏難也恐彼救
云同名常樂豈得斥我所證為倒我若是倒如來亦
倒故約字義以判倒德字謂名字二邊顛倒但有常
名既其遷變永無常義餘三准說其猶鼠玉名璞鼠
有璞名實無玉義名義俱有方是出世問二乘出世
何名世間答雖出分段還在變易故名世間。


義如下者即指第四舉勝修文也。


但有四倒三倒者向舉苦空四倒與常樂四倒作本
今舉三倒釋前兩種四倒所由由心想見遂執苦等
及以常等。


舊云下諸師異解凡有六釋初云三心無倒等者心
王分別故識心是倒則心想見三竝屬於識三是心
所隨心王轉故自體無倒又北遠云七識心體是心
倒妄取法相名想倒於所取相建立定實名見倒也
次云識心無倒者以識剏起但緣青等總相故不成
倒次想心想取境像故成想倒次受心領納前境則
成心倒次行心起貪等煩惱造作遷流故有見倒即
百論疏云心王了其總相心所了其別相也但了總
故故識無倒三云通別者通則四心各有三倒別則
分此四心主對不同在文可見四五二釋亦是通約
[005-0380b]
四心而成三倒又見下第六釋乃竪約凡聖以分三
倒則見倒是見惑心想是思惑也問經文正斥無學
云何無倒耶答無界內三倒而有界外三倒也疏文
且從界內配義耳。


今謂下結示佛意也。


妄謂心盡者雖是思心盡而無明心全在故云心實
不盡。


無漏下正示界外三倒義也一無漏心二空想三偏
見故云故成三倒由茲三倒妄執苦等故一倒具四
也此順現文以四枯結數故成十二所以經云世間
之人樂中見苦等若准前文如來亦以四榮迴之通
前則二十四倒以四榮亦由三倒而起故問下以榮
例枯為問也四榮之名既中邊通有四枯之名亦可
例同否故云出世亦然耶答意可了。


問有下四句分別初且約四雙徵問。


初約名義問者此問由前而生既許枯榮之名通界
內外且如經云世間法者有字無義等復云何約內
外分別耶。


云云者應以四句分別世間常樂有名無義以凡夫
皆妄計故出世無常有義無名以佛果必云常住故
約其方便必示無常出世常樂有名有義世間佛性
無名無義以小乘外教俱無佛性名義故。


世間下約三雙徵其四句一世出世二倒德三勝劣
以向有名無義四句只是約世出世而論世間即倒
[005-0380c]
出世即德德為勝修倒為劣修故展轉徵覈使各成
四句令義無壅故云並應四句分別。


言倒德非倒德者非倒即德非德即倒應云倒非倒
德非德文從便耳此之三雙下文自釋出故不注云
云。


又世下答釋也初釋世出世倒德非倒德四句文從
合說者以世等是處倒德是行行必依處既無別體
故約義理合明四句若就名字各開四句者一世二
出世三世即出世四出世即世此約世出世明四句
也一倒二德三倒即德四德即倒此約倒德明四句
也名雖有異義必無殊故使疏主從合而示。


言唯倒無德者世間常樂凡小執計是顛倒法非真
實德此初句也。


唯德無倒者出世常樂諸佛證悟唯真實德非顛倒
法此第二句也。


即倒不倒者此約理體而說亦是約開顯而談謂邊
邪皆中正故世間四倒即出世四德指波即水其理
灼然是則波是水之倒水是波之德故云世倒之德
此第三句也。


起方下此約地住巳上證四德巳隨機起應示凡示
小故云起用也。


是出世之德倒者巳證本理故云出世全真起應即
德是倒故云德倒有本德下倒字或作例字即屬下
句之首字悞耳若爾則使上文不成句義況下句不
[005-0381a]
安例字其文自成或可於例字上文闕倒字。


餘一下諸義者即生死涅槃煩惱菩提真妄縛脫凡
聖迷悟等竝可例此以為四句故云悉然。


舊云下約古釋以明勝劣四句也謂一劣二勝三亦
劣亦勝四非劣非勝句雖有四展轉相望但是勝劣
在文可見。


第四句云非偏圓者非偏則非無常之劣修非圓則
非常樂之勝修故知向云常樂蓋指中道非指出假
也。


今問下今師判屬三種止觀行人也初文斥古徒成
四句以分勝劣約法配人全無所以故云與誰分別
單勝下判屬也次第人即修漸止觀人也初出三界
則用劣修次止二邊入乎中道則用勝修自淺階深
收前兩句初則單劣後則單勝故屬次第行也文中
但云單勝者從勝舉耳。


雙勝修者即勝劣兼用故云雙勝即向云雙修者勝
也。


是不定者以宜劣則修劣宜勝則修勝用無前後故
屬不定止觀也即止觀云或止世界為第一義或止
第一義為世界等。


非偏非圓者謂初心即觀實相三諦互融即邊而中
故非偏即中而邊故非圓如此修者即圓頓止觀人
也。


注云云者如向消釋也其三行所以如釋序品優婆
[005-0381b]
塞記中具明。


經從以三倒故下是大科第二迴無常倒歸之也。


備有諸過者謂生死非但無我亦無常苦不淨乃至
有為非但不淨亦備餘三。


但偏下雖各備四過而生死無我過甚乃至有為不
淨過甚故使經文各約一過破之。


生死下我以自在為義縛著三界非自在故無我。


聲聞下常以不遷為義二乘但證偏空更須進入中
道進趣遷改故是無常外道修諸苦行欲捨生死之
苦而反更沉淪故無樂果有為惑業染汙法身故是
不淨。


偏舉下釋四勝也。


如經者即是我破無我等別別對義巳如經文。


今通下約德體圓通互融諸法也如來則舉佛寶以
收法僧法身則指一德以包餘二樂乃四德中一涅
槃乃是安樂之法既具其一必具其三無為是法界
異名界即三諦。


然此下總攬諸義以成妙境諸義即是三寶三點三
涅槃三法界如此四義只一心三法之異名即一而
三故不縱不一即三而一故不橫不異三一互融名
不思議生佛理等自他體同如是體達有字有義名
為勝修。


經毒身共住者四倒全在故名毒身佛若去世倒從
誰破梵行豈成故欲隨去。
[005-0381c]


非汝境界者機興則住機息則去是則去而常住住
而常去故非二乘所知。


不能知往來者汝既不知佛是不來而來寧得隨佛
不去而去。


巡行餘方者此方機盡他土機熟不謀而應故曰巡
行經遊巡即天子巡狩省方觀民也白虎通曰王者
所以巡狩者何巡者循也狩收為天下循行守收民
也五歲再𨳝天道大備故五歲一巡狩。


分科云初酬請次破偏行者破行即在醻請中此乃
荊溪虗科顯意耳或是文悞。


琉璃梵語也具云吠琉璃此云遠山寶然此二字本
不從玉即用水流別離字耳從玉者後人所加故文
選吳都賦云致遠流離與珂[王*戊]音邃注云流離珂邃皆
寶名自遠至也字並無玉。


非永失者反妄即是故非永失。


偏修之末者謂總別念是偏修之初無學羅漢為偏
修之末但證偏真名為未極。


一往下列四章初是改惡後三生善通是真修。


今教昔非者此謂二乘既聞此經常樂方知昔學
無常為非。


舊兩釋者此段前後指舊釋者皆是疏主因敘河西
之義對明常途所解故云舊釋若云河西自引舊釋
者且此經既飜河西最先造疏更無舊人可指又如
引莊嚴者且僧旻生乎梁初道朗出在晉末豈於百
[005-0382a]
年巳前預指莊嚴所解耶此皆疏主因便引之。


今皆下正指河西義為今也謂歡喜持出乃知非真
總為一句也今師即以乃知非真自為下句之始。


明真修者通指下三俱是真修也。


此聞下正示第二章也。


由佛性力者聞於今經詮示佛性遂悟巳身本有故
云令悟亦是由佛性理內熏之力復是由佛性教外
熏之力內外和合遂令開悟。


在水下正合喻義。


水澄下以澄清喻悟此恐約聞慧次信解即思慧慧
見即修慧。


而未得取者取即喻證若然者前二是修後一是證
以慧見是取得故即初地也問疏指後三通名真修
何故以三慧配釋及分修證耶答對劣是偽故勝是
真何妨通名真修別分三慧又大乘對小通曰真修
若約行淺深仍有真緣二修之異緣在地前真惟登
地真修則是分證緣修別得修名故分修證於義無
爽此皆符順他義作此消通。


處在生死者如晉譯華嚴云菩薩於生死最初發心
時一向求菩提堅固不可動此即初地也。


先合偏修等者講者應探取經文對當古義令無壅
滯。


是留心處者此段譬文正是如來破彼疑執顯示理
體以明勝修即是讀者行者留心發解之處故疏廣
[005-0382b]
引古釋對顯今義令爾曹曠懷故誡後輩無以煩重
為嫌也。


今釋下今師正解也文中先結示前章以生此段從
諸比丘去乃至外委大臣秉正法教是結示前章以
人酬義。


未除舊執者謂佛口雖說常既須入滅身還無常所
以請住以此觀之舊執未捨。


從乃指下正生起此段也所以先人次法者人能弘
道故先以人醻人若無法不堪依止故次以法醻即
指圓伊是人所弘法乃知迦葉是有法之人故云秉
正法等。


各各為緣者此讚後斥各為機緣迦葉大行始終無
異所以斥為無常者此乃寄高訓下令捨偏入圓。


亦名有方便譬等者有勝修方便則求得無則不得
躭湎者說文云躭樂也湎沉於酒也。


愛憎等者恚慢愛憎悉是鈍使等取利使也可愛果
即人天果報也放蕩即煩惱。


非先解後失者無始本迷非先悟而後迷也但以著
人天妄樂令圓解不生故以失寶為況。


通是迷途者以諸人通譬九界俱迷也。


別擬下約今佛意正破二乘別擬小乘三修也初教
即三藏。


證三為真者由修故證即無學也。


都從上來者既約六即明義故前失寶及求不得皆
[005-0382c]
為理即所收。


夫寶下約六即正釋即故凡亦必具六故聖唯在佛
是故始凡理具而不疑無趣取無怯終聖在佛而無
上慢以生自大此六即義起自一家深符圓旨永無
眾過暗禪者多增上慢文字者推功上人竝由不曉
六而復即。


非適今者適始也一念三千本自具足非始今有。


而眾下凡小迷倒日用不知初句即六道凡夫明前
失寶經文也。


拙觀下次明小乘聖人但見偏真不證中道如執瓦
石竟不得珠此約前求不得經文也。


即理寶珠者據九界悉是理即今就經意從正從難
且至二乘文雖若是義必九界乃至別人離邊求中
亦是拙觀。


以聞下明名字即是釋乃知非真一句經文也若約
二乘果人案位即入相似進入乃即到分真今約六
凡及小教初心次第入位聞名識體故云知字知義
是時下觀行即初修觀在名字中五品開發即此位
也。


依教觀理者以水喻教以珠喻理。


能詮下初句明教契於理次句明理應於教其若水
涵於珠珠清於水文字解脫觀照相應。


非上非下者珠在水底故非上猶如仰觀故非下。


以上比下者以天上之月比水下之珠也。
[005-0383a]


以一名人者即經云有一智人也一即心性妙理從
一生智故云一智境智和合故名為人是則一即法
身智即般若人即解脫此乃相似三德也。


人得其門者圓理虗通人悟其理故云得門遍一切
處無非門也亦與法華復有一門而復狹小義同但
彼以取之難契得狹小名今疏云一人即是證理之
人故云一人而不云智字者境智相冥其體一故。


道前圓修者真道之前故曰道前即相似位中三觀
圓觀不起法愛名方便力。


不昏教水者不滯能詮也。


不動心波者不起無明也此即安徐義。


與理相應者三德分顯故經云即便得珠。


此約下結示也問何故不明究竟即耶答分證究竟
高下雖殊得珠義一同是果故同證理故秘密藏初
開發故阿字門攝後位故所以經云得珠總收二即。


有方便勝修者謂由名字觀行而入相似勝修也。


求得寶珠者分證究竟人也理即在迷全無方便相
帶總舉言約六位耳。


合三修得失者即經云不應如是修習無常苦想不
淨想等此斥劣三為失故即提喻帖合。


如彼諸人等即以瓦石等三喻三修也又因劣修證
三無為即瓦石等今世行經本於苦字下有無我二
字者蓋後人謬添。


經汝等下此勸勝三修為得也故云常修常樂淨想
[005-0383b]
世行經本於常修下有我想二字亦是謬添自非一
家科為三修得失者胡以辨經文之訛偽哉問經訛
可爾何故疏文引經亦云常修我想常樂淨想耶答
後人傳寫不知所以依彼經訛輙加疏字若加二字
即是四修疏主科為三修便成乖謬親撿北遠疏牒
經亦只云處處常修常樂淨想耳。


後番得失者經云四法相貌悉是顛倒此言其失
也前三且除無我以無我是遣能觀故且除之今言
四者能所俱遣必須至四以破能觀至不可得乃證
無為故也四法不同故云相貌全是無明故云顛倒
經從欲得真實巳去明四修之得也劣修如失珠勝
修如得珠故云得失三四俱爾。


應用此意等者應以三四得失歷事而修俾出處語
默善惡凡聖不離巳心故云遍歷諸法三諦互融即
有兩種即邊故劣即中故勝故云皆有等也。


故文下按文為證三修既令處處四修豈不然耶故
按此一文通證二段以此二段通攬諸經故云豈獨
今經以諸經所談豈離常等是知四德是一法佛說
種種名故於諸經更立異字。


非止一境者總歷六塵遍巡六作或隨文託事或約
義附法以明二修故云觸處攝歸心境故云成觀方
見山家觸途成觀義有所憑誡令思之意在此也。


以今疏明義闕觀心者只由經文多論觀法或談所
破之惑或明所顯之理覽者聞者封滯詎生儻明事
[005-0383c]
相仍存觀解即如釋序解捨離家法釋純陀品偏袒
有肩乃至釋第二十六經世務法俱約觀心只由初
學者易生封滯故法行人輕事重理故其破偏行一
段乃是虗科意如前釋。


離我慢者經離我想是破見離憍慢是破思。


經是義云何者佛既昔勸修學何故今斥為非。


經善能諮問者有疑能問發解非遙是故嘆也下經
云若人生疑心者能破煩惱論語明君子九思疑思
問居其一焉。


王是也者王譬眾生內闇則惑覆妙性我威則妄起
我見如王無聖䇿徒縱暴威。


如受化下如昔身子目連俱受外化而亦各有弟子
譬外道者即富蘭邪第六師也。


亦欲下為字平聲欲得眾生強請作醫師也。


春秋下左傳也彼云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口不道
忠信之言為嚚疏引從省言不測者訛也內迷四德
故無真解外闕四辨故無巧說。


俸祿者俸與也所以奉百官也。


藥少則純用邪常
病多則三惑全在。


佛假說我者以我淨等名本出佛教以先佛法滅外
道竊用其名而生橫計謂即色是我離色是我等下
明劫掠群牛即其事也。


云云者下疏云婆羅門神白剎神黃毗舍神赤首陀
神黑今云青者恐字悞。
[005-0384a]


風繫動故喻嗔冷凝滯故喻癡熱焦渴故喻愛然此
三毒通界內外界內可知界外者淨名疏云取涅槃
即貪捨生死即嗔迷實諦是癡界內宜用無常藥治
故須斷乳界外宜用真常藥治故須服乳外人不達
純用邪常故云一切諸患悉令服乳。


何但下謂眾生豈邪常知四倒之藥邪亦自不知三
毒之病重。


明毉者西土內眾外道各有五明內五者一聲明二
醫方明三呪術明四工巧明五因明外五前四同最
後是符印明曉八術故曰明毉西土有毉未知其始
此方則始於黃帝也帝王世記曰黃帝使岐伯甞味
艸木典毉療疾周官云疾毉掌萬民之疾病物理論
曰夫毉者非仁愛不可託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
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毉必選姓名之
後其德能仁恕博愛其知能宣暢曲解能知天地神
祇之次能明性命吉凶之數處虗實之分定逆順之
節原疾病之輕重而量藥齊之多少貫微達幽不失
細小如此乃謂良醫。


治毒者謂治毒藥及毒虫所傷等。


治邪謂邪氣鬼病。


知星者西土醫師欲毉占星若是火星金星昴星閻
羅星濕星滿星病亦難治亦占日占時占使人等廣
如第十八卷梵行品所明。


云云者中道八正雙治二邊謂非生死故治界內四
倒非涅槃故治界外四倒即下文第十醫能一時治
[005-0384b]
也。


但增無損者故惑不除新惑更生。


恣行下釋上義也由起空見撥無因果謂得無礙無
惡不造故曰恣行此乃但增無損也古有北地禪師
謂婬欲為道蓋此類也。


善法下釋或時致死義也謂初薄得空解謂證無生
深欲既多空解亦失故云慧命亦死廣如止觀隨自
意及破法遍見境等所明新惑不生故不增故惑不
除故不損。


投巖下釋上義以苦為道望得涅槃不行惡法即不
增也。


不生下結惑全在即不損也。


斷結外道者即用忻猒心得上界定用世智斷結如
鬱頭藍之類此即能除故惑復不造新故唯損無增
差巳不發者得盡智無生智惑永不生故云不發不
同外人後失禪定復更起惑如雖暫差不免重發。


所治不遍者但破見思二惑全在故云不遍又但能
自度不善化佗故云不遍。


五者下兼學四門化佗益物名為兼遍非摩訶衍名
無巧術。


六者下即色是空不須折破名無痛惱觀法雖巧而
不能治必死二乘地人令生佛性。


七者下難愈病即無明惑二觀不能破故曰難愈期
心次第入地方破故非一時。
[005-0384c]


八者下圓伏無明麤垢自落故云一時未證中道名
不復本。


九者下初住巳去一破一切破無明分斷故能一時
巳證中道故亦復本其猶諸病頓差復本安康言中
心即以相似為初心故初住乃至等覺悉名中心。


復令過本者初住分顯始見本性既名復本故究竟
顯得過本名以在真因上故其猶非但復本安康抑
又色力過舊醫之良者豈勝言哉。


二鳥雙遊者以高下共俱喻聖凡一致。


諮受者左傳云訪問善道為諮。


反生貢高者如彼二仙便居師位以佛為資即貢高
也又如陳如品明六師白王等云云


羊車下瑞應經云太子及年七歲而索學書乘羊車
詣師門時去聖久書缺二字以問於師師不能達反
啟其志。


講武者講習也瑞應云至年十歲妙才益顯太子有
從伯仲之子二昆弟長名調達次曰難陀然而自嬌
常懷嫉意請戲後園的附鐵鼓俱挽強而射之太子
每發中的徹鼓二人不如以為鄙耻乃至調達挽象
撲之太子接象舉擲墻外使無惌傷。


脫冠遣馬者至年十四遊觀東南西門見病老死悲
念天下有此三苦憂不能食父王為增妓女以娛樂
之至年十七納瞿夷為妃後遊北門見沙門像即廻
車還齋思不食念道清淨不宜在家至年十九四月
[005-0385a]
八日夜即呼車匿徐令被馬天神捧舉踰出宮城到
王田樹下次前行見主五道大神次逢獵人乃脫身
寶衣貿鹿皮衣到前下馬遣車匿還即脫寶冠及著
身衣悉付車匿太子巳披鹿皮變服而去車匿牽馬
還宮事備瑞應上卷。


詣阿羅羅者中含第五十六羅摩經云佛在鹿母堂
告諸比丘我為童子時年始十九往阿羅羅迦摩羅
所問言依汝法行梵行可不答言無不可云何此法
自知證仙言我度識處得無所有處即往遠離處修
證得巳更住仙所述巳所得仙問汝巳證無所有處
耶我之所得汝亦得耶即共領眾又自念此法不趣
智慧不趣涅槃是故更往鬱陀羅羅摩子所云我欲
於汝法中學彼答無不可問曰自知證耶答曰我度
無所有處得非想定我久證得便修得之乃至領眾
等此即依附舊醫以為師範也。


經師範者謚法溫故知新曰師尊嚴能憚曰師範音
犯說文曰規摸曰範。


經卿今者卿之言慶也亦美善之稱耳故古之相謂
為卿如後周小道安誡門人九章皆云卿等出家後
世制斷君王命臣下之稱也。


釋四十八者先異解宗師者即僧宗法師也。


五十許年者三十成道八十入滅故云五十也。


前三時謂一有相教即阿含二無相教即般若三方
等抑揚教四法華同歸教五涅槃常住教華嚴是頓
[005-0385b]
五時是漸。


猶是外道弟子者以此身為太子時曾為阿羅羅等
弟子故以法華之前未顯遠本故。


所餘二年者意謂如來在世第四十九年方說法華
今家據菩提流支云佛成道後第四十二年說法華
即彼經云四十餘年也餘有二年故云餘年若剩八
年不應言餘宗師所釋既無憑准故疏主破云太漫
開善冶城皆約所表而開善依憑舊譯故但以四八
合法冶城據此現文故有四十八數。


依天下明今釋疏主之意若約事釋須準阿含若約
表法定依智者對古示義故指天台即破法徧中破
見假中有單四見複四見具足四見今約具足論之
故成四十八謂四見各四則成十六一一三假故四
十八所言三假者謂因成假相待假相續假止觀云
法塵對意根生一念心起即因成前念後念次第不
斷即相續待餘無心知有此心即相待上因成約外
塵內根相續但約內根相待竪待滅無之無又橫待
三無為之無。


少異頓異者初為提謂說人天教明三歸五戒飜邪
向正故云少異次為五人說三藏教明無常苦無我
不淨以破常等故云頓異。


提謂五戒者此准提謂經說若依瑞應亦只三歸如
瑞應下卷云佛定意七日不動不搖樹神念佛新得
道果坐定七日未有獻食者我當求人勸令飯佛時
[005-0385c]
適有五百賈人從山一面過車牛皆躓不行中有兩
大人一名提謂二名波利心生恐怖禱神請福神勸
賈人和[麩-夫+少]蜜上佛佛念古佛哀受人施法皆持鉢四
王遙知各上佛一鉢佛置左手中右手按之合成一
鉢令四際現佛受[麩-夫+少]蜜告諸賈人汝當歸命於佛歸
命於法方有比丘僧眾汝當預自歸即受教各三歸
故知今云五戒者依提謂經耳。


文鱗三歸者瑞應云佛起到文隣瞽龍無提水邊坐
定意七日光照水中龍目得開自識如前見三佛光
明目輙得見乃至化作年少道人稽首問佛等佛告
龍王汝當復自歸於佛自歸於法自歸於比丘僧即
受三歸於畜生中是龍為先見佛經本文隣字皆作
隣竝之隣恐是梵語疏作鱗介之鱗者字耳悞文隣
若是梵語故不可以文彩解義也。


即是神通者降魔時現神通也亦如瑞應輔行第一
備引此皆鹿苑前事故今經以少異喻之。


初教之機者即藏教機也即如瑞應明佛為文隣授
三歸竟即念眾生難度意欲默然梵天致請佛可天
意念誰可度者便度五人等。


根緣冥對者宿種小大之善與應相關也後機教即
通別圓也應歷五時以辨機發之相。


言巳有者謂鹿苑顯聞初教而巳冥有三教大機故
使方等轉藏成通般若冥得別益法華涅槃同歸一
實但在鹿苑大機且生小機巳熟。
[005-0386a]


又解下但約惑解故唯在初教。


我見生惑等者我見即身見以立主宰故所以邊邪
利鈍等惑悉隨身見而生以此潤業招感生死傷法
身損慧命故云妨害事多。


若聞下此明附佛法及佛法中起見者小教破我而
翻起我執謂我能觀無常等此則不稟勅令故服其
乳若消喻中故服斬首者罪由故犯雖小必刑即尚
書刑故無小也。


以惑下以見思惑障真空解盡其天年謂之壽終不
盡天年謂之橫死。


上中下悟者即初教三乘悟道也。


五門下葷辛汙穢故譬不淨苦味逼迫故無我醎味
改常故無常甜味可口如空無礙酢酸酷烈故苦。


眾生不解者即指二乘為眾生也故以癡人譬之五
陰如鹿真常如馬五陰遷變妄計為常如彼癡人謂
鹿是馬智人喻佛佛初成道說陰無常如言鹿不是
馬。


雖知下正喻二乘執無常也雖破邪常復執無常如
雖知鹿處無馬便執其無為馬殊不知自有真馬也
故責云何處等是知無馬之言且為破執無常之教
且為除倒豈有無便是馬空即極理耶。


故無馬下謂無為馬既是於病執空為證故成顛倒
起無下明起倒之境佛果巳證常義易明又佛果是
常別教亦說如云因雖無常而果是常故小乘執計
[005-0386b]
佛果以為無常其過顯著故云易見。


二謂下凡夫生死遷變宛然是以小乘執為無常今
云無常是病則義隱難見是知佛果理事俱常故病
易見生死唯理是常故病難見。


何者下徵釋生死即常以顯小執生死是事真常是
理事即理故無常即常波水空華喻意可曉理性本
常妄謂無常豈非病也。


王復得病者即是小機執無常等四以成枯病問向
舉鹿馬以喻執情今云生死無常即佛性常豈應鹿
便是馬耶荅有二意一者智不難喻如雪山喻象豈
求尾牙滿月譬面寧責眉目故不可以鹿馬事別以
難真妄體同二者強為消通加韓子曰衛嗣君云夫
馬似鹿者而題千金有百金馬而無一金之鹿者何
也馬為人用而鹿不為人用今謂馬形似鹿而此鹿
即馬可喻真理成妄而此妄即真鹿馬名殊體性本
一以此通難義或可然。


命者召也既云命醫理當遣使。


根緣扣佛者即前四段中初大眾請也。


困苦下正因雖在而執空為證故云欲死。


科云三譬三修病者即前科正起病文也前疏文虗
科而巳。


四醫下敘意分科一往下即四段第二如來答中略
談三點等。


二下即第三比丘疑執三下即第四破除
疑執文也。


四下即諸比丘於今得解也古本即北經
[005-0386c]
明昔權宜者由汝昔計邪常故權說無常而破汝執
猶云鹿不是馬豈無真馬耶。


還成上意者昔語若實今則欺誑今語若實昔則欺
誑。


誤我下常樂既是則外道何辜而昔如來誤我棄彼
經定為勝汝者佛既先解無常今乃解常故知不如
外道元自說常也。


為譬作譬者為舊醫譬作虫道譬也。


與正我名同者其猶周鄭二璞璞名雖同而玉鼠兩
異。


初即毒藥等者如世間乳善惡性別惡乳令人橫死
故名毒藥善乳資益身命故曰甘露。


果時多德者謂萬德悉備也。


諸法師者通指諸家同作此解。


無復真味者如食酒糟實無酒味。


斷常高下者斷見着空如高常見計有如下。


麥[麩-夫+弋]者[麩-夫+弋]夷軄反麥糠也。


特牛者[厂@既-旡-日+口*頁]野王云雄牛也又無偶也。


飲食調適者飲猗鴆反食音寺經本食或作餧於偽
反。


今明下今破也初句總非。


何者下示正義應辨中道真常以破二邊無常生死
邪常實無常也故所破無常收乎二邊。


何用下責古非。


矜巳者孔安國云自賢曰矜。
[005-0387a]


篾者說文云相輕易也即責前解云慢心為高也。


下濕者濕似入反爾雅釋地云下者曰濕字體從水
公羊傳曰下平曰隰字體從阝故二字竝通若古云
二乘為高凡夫在下義稍可然故無所破。


此以下但得以小破邪義耳既乖經意故今不用。


今釋下明今解也文中皆約中道對破二邊以釋經
文真常甘露之義住秘密藏則三諦俱寂二鳥雙遊
是三諦俱照。


經始知乳藥善惡好醜者即上根聞佛重說方知常
名雖同邪正天別也。


經悉是醫教者即上根告於中下謂我所傳悉是佛
說。


二云下謂如是無我四字猶屬前科從有因緣故去
方是合前譬中第四譬四德藥義故云合前真常之
教也。


合後又三者且依初家以如是無我四字合在後文
以分三段也。


經說諸法中真實有我者即同下經一切法中有安
樂性義也只由十界依正悉我自心三諦常融四德
無減故雖舉我理必該三。


釋長壽品



嚴觀所安者問前品疏云謝氏今何言嚴觀耶答三
人共治疏文互現耳。


不移亦善者謂呼為壽長品例如彼岸到壽長即長
[005-0387b]
壽但西方語倒也。


譯人左右者改命為長合稱壽長今逐語便而呼長
壽言語不同意義無別譬如人自左右物體無殊言
譯人者傳語筆受綴文證義潤色同稱譯人如唐法
藏法師但是證義而稱譯經沙門即其例也今嚴觀
二師既重修定則與證義潤色軄同故指為譯人也
當知下前品云當知如來即常住今謂常住即長壽
義是譯人所憑故改常住而云長壽也。


正言下良由四德究顯獲此長壽故知長壽是總四
德是別舉總攝別故稱長壽若言常壽但是一德攝
義不周。


今釋下正釋題目文具四悉俱約極理以明喜等在
文可見。


諸問答下以迦葉最初問云何得長壽而佛復最初
答之文聚此段故題長壽。


餘各隨便者雖長壽之義貫乎始末而各隨義更立
異名如答金剛不壞身即以金剛題品等。


初勸下懸敘勸意。


所以三勸者凡有三意一者佛
教法式事必至三如三遶三止三說等二者佛意殷
勤勸勉故至三告三者勸意不同故須三番。


上疑既盡者謂巳聞佛說新醫舊醫深領玄旨達了
真常疑執巳斷故默然無辭所言默者初勸文後既
無答辭則知是默。


一經二律者經詮理慧律詮德行雖有論藏還解此
[005-0387c]
二解律屬律宗經屬經。


不煞為因者以持不煞戒得長壽果律詮於戒故律
是經宗。


今按下引經諸字以證兼二今時經但云汝於戒律
或是經悞或取下文我今無智於諸戒律之語成此
文意是則戒名通三即収三藏律藏詮律儀戒經藏
詮定共戒論藏詮道共戒道即無漏慧也此即三學
義足。


又將下即指下文我巳修學一切諸法本性空寂也
文晦者晦暗也。


不專真俗者諸法是俗本性空寂是真。


具說如上者即指上釋於諸戒律具三學義也。


次釋下文中先標云三號皆不思議者以究竟三號
從理行教以彰具名故理等三互融遍入非下地心
思口說所及故皆不思議。


次如來下歷示三義也如來境界即極果所顯之理
理謂三德體非縱橫故曰深微十方三世皆從此理
來成正覺故曰允同。


辭上等者性即法身空即般若寂即解脫此即極果
所顯三理也。


所有下即楞嚴大定是究竟所成之行理既有三行
契於理故行亦三。


言說變底者謂圓教詮辨橫窮十界之邊竪徹三諦
之底故能示導佛界是道九界非道開權顯實非道
[005-0388a]
即道此即三德教也故三三成九九只是三故於次
文直約三諦以釋故使向之三號只是三諦異名俱
在究竟故使比丘雖入分真不能發問。


三結下謂無有究竟三智故不能問亦是小乘無圓
三智故不能問故下自舉老人為喻既不能問亦不
堪寄若爾何故向云上疑巳盡耶答疑執巳盡實入
分真但讓迦葉菩薩興問故且仍示小乘例如法華
中身子初周獲記至于龍女海出還示執藏為難等
其實內證巳是分真縱約分真亦不得問意如前釋
聲聞十二緣者問聲聞但觀四諦此何故云十二緣
耶答諦緣度三三乘通用而有兼正捨兼取正故別
三乘以正從兼故皆通具。


從過至現者不取未來二支也以未來未至故但約
十支支支互入而成十二故百二十。


過現滅故老死滅者此示但觀十支意也謂但滅過
現未來隨滅如根枯條死現因既滅來果必亡。


無明下此示過現十支各有十二滅相。


起居者居坐也。


不紹三寶者灰身入滅紹繼事乖
無幾者猶無多也。


適化下適往也務事也往化十方故曰多事。


乘如下即乘如實道起應即來成正覺。


漢書下馬遷史曰米至石萬錢馬一匹百金注云秦
以一溢為一金而重一斤漢以一斤為一金今云一
萬未詳所以恐斤萬二字易悞置引不同據疏主即
[005-0388b]
是以萬錢為一金故以解脫配之。


一句解脫眷屬者謂一一句中互具百句都成一
萬又展轉相望舉一句為首則有萬句以為眷屬也
百句義如下經疏。


若爾下明向三解約事配數雖成還時歸我其義不
允豈可像法之後釋迦重出耶人天及劫更無憑據
今明下約所表釋數義會歸其旨彌顯見思之惑三
乘同斷故名通惑塵沙無明別在菩薩故號別惑通
別惑盡近在初住遠在妙覺法身頓顯名感我歸。


即是歸我者教行趣理名為歸我如此釋義既順經
文復符心觀故云稍便。


次推功者謂諸菩薩有乘持之功堪任付囑。


經如自巳有者十方佛法不離自心故如巳有問上
哀嘆品云我今所有正法悉以付囑摩訶迦葉今何
故云及大迦葉悉皆無常不堪受寄耶答前對捨小
入大巳學新伊者故付迦葉今對小執未除者故言
無常意在敦逼令皆入圓迦葉上首尚不堪付况餘
小乘既懷鄙耻理當捨執權行發起故斯白佛且夫
迦葉法華巳入豈今無常。


無漏心等者澤州云不自高舉名無漏心不着吾我
名羅漢心。


忘我下以忘吾我故能推功菩薩也。


二緣下凡約三解一能不能二能問能答三久住利
生菩薩具此二緣不出三對。
[005-0388c]


悉出上文者即指前科合應寄經文次第有此三對
尋經可見。


通勸下明通勸來意文具四悉佛既普等及大眾主
伴不同即是世界益。


若得問人者若得發起之人則當機結緣普益生善
故屬為人。


又對下以普破偏即對治益。


先偏下雙非顯理即第一義。


象及兔者象喻菩薩兔喻比丘同用三勸如皆盡力
若爾下再徵答義若言佛無厚薄亦合機緣事同何
故菩薩有疑無辭不堪及無推讓與比丘異耶答中
兩意初約異則違問二又例下約同則順問初云皆
無者雖蒙三勸而三事俱無一無疑二無受寄三無
利他菩薩具三故云皆有文中次第示有三義故知
三勸則同疑等則異。


順問中無而意異者三義似同其意永異此則久解
故無疑彼則不能問故無疑此則自謙是退彼則不
堪受寄故退此則實能利物禮合推功彼則不能利
物須推菩薩此答雖同意還成異問向云菩薩有疑
今云無疑何耶答其實無疑為物假設云有疑耳。


問何下意問何故佛舉命辯歸戒三事為問端耶。


多有所關者命辯歸戒關涉一部撮其大略四意總
收以一部之文不出施等故佛勸問意在於斯又識
迦葉三十四問只是領佛三勸約義開張故三十四
[005-0389a]
五行十德若義若用悉由此三。


一如下初開施以施章凡有一十四品次第屬對命
等三義還是開演三德之教。


問命下長壽金剛是法身德問辯凡二品謂名字功
德及四相品也是開般若德也問歸戒開一十品謂
四依乃至大眾問即解脫德也文云善業楞嚴即解
脫異名。


建大義者即四依菩薩內住楞嚴外建大義於佛滅
後為眾依止此指四依品也。


乃至下餘之九品悉在歸戒善業義中。


月鳥等義者等取菩薩大眾問二品也。


二開行中問命開天行者暹師云依常命理而行於
行名天行也即梵行品末指雜華經也。


問辯開梵行者內則四等修心外則辯才益物。


開聖行者聖行即戒定慧又歸戒是人天小善故開
嬰兒所防即惡故開病行。


五行下行因德果因立果成故行章五品亦由三勸
三開義文中以問命等以對四德者如下師子吼品
所談佛性豈踰四德故此對之。


問命即常者長壽即常其義可解。


問辯即樂者多聞分別樂也。


間戒即淨者戒淨有智慧也。


問歸即我者歸乎三寶不為邪縛自在可知。


能問下能問即師子吼能答即如來福故能問慧故
[005-0389b]
能答亦各具二能問答命辯即慧莊嚴能問答歸戒
即福莊嚴。


四開用問歸攝邪者即陳如品中六師飜邪十仙歸
正皆由常辯開化也。


問戒攝惡者即迦葉品明殺螘子有罪殺闡提無罪
此防闡提之惡又明闡提惡有佛性即常命不斷故
云即用常命等。


通前不者意問此三問端既皆問後諸品還可義通
前三品不答中初明通哀歎品義即三修三德是也
歸戒即我修者歸同體則反二邊之邪持理戒則止
二邊之惡不為邊縛皆自在義此即通哀嘆中勝三
修也故不言淨。


又問下通哀嘆中三德義此即新伊之所喻三修三
德是前品之大旨故約此通以四德配三德者此亦
一往從便二往明義則此三德一一皆具常樂我淨
也又三德互融今雖別對義巳通具。


又問下次明通純陀品五常義也常語即常辯也既
通前二序品可知以通別二序還序命等。


又文下引下經佛讚迦葉之詞也良由佛開問端迦
葉領旨於命等三演成諸問義關始末能益群機故
為佛讚。


即通下總結示也。


問端即命辯歸戒籠罩諸品結括
一經名義雖殊問端收盡故諸名義只是三德字異
理同寧乖一念如來由果證故能開其端迦葉由分
[005-0389c]
顯故能問其義時眾由理具故能感其教高下雖殊
理性常一講者聽者無懷異求。


殊途同歸百慮一致籠括如斯故云若此。


注云云者意如向明。


菩薩通位等者四十真因通名菩薩童子之號別在
九住老幼發心通名菩薩童子之號別在幼稚。


論云下引涅槃論明其幼年也彼論云迦葉是十二
童子如來威神力加故能問即有下疏主約其幼年
以示四悉。


不可以人幼等者依法不依人也既重其法必重其
人重故歡喜。


三下幼能問佛老者不能折伏高心事在於此即破
惡義也。


四下感佛威加為對揚主顯性入理何莫由斯即第
一義也。


若依下判其別位高下也。


若類下如請觀音經列眾文殊亦稱重子文殊是等
覺人故云即十地頂。


經多羅聚落者暹記云此云蘆葦謂蘆葦村人也。


高宗者宗謂宗族淨行是四姓之首故曰高宗迦葉
此云飲光或龜氏。


甲族者如此方崔盧李鄭之家也周禮五家為比五
比為閭四閭為族是百室為一族也一族之間必有
豪強名家號族姓也甲謂甲乙丙丁十干之數甲居
[005-0390a]
其上。


決定眾者即分真位得念不退能決定說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也。


偏袒等如釋純陀中。


經令汝歡喜者即增道損生更入上位令得法喜也
又稱機益物故喜也。


高廣中先雙嘆主伴魏魏者高聳之稱經旃檀譬戒
師子譬慧二法具足位在分真名不壞眾此明主伴
道德竪高也疏云明其眾廣者人數至廣道德俱高
也是知此段正嘆竪高如來下法身堅固喻金剛。


經流離者妙色清淨喻流離也。


佛色大等者佛色境也智稱於境故云亦大佛即究
竟大眾即分真大此明主伴智慧橫廣也。


經從是眾會下次別嘆伴也。


經無量無邊嘆橫廣深妙嘆竪深橫竪具足名為功
德無二邊縛如象脫羇。


佛及下總結示即釋經文於如是等去文也。


巨細者巨謂主伴高廣細謂我如蚊蚋。


不言自絕者若論巨細懸殊則不敢發言而自棄絕
所問也。


今假下明請巨加細方敢發問所謂假藉高廣之主
以神通借我智高廣之伴以威德添我辯通名慧性
故能助智威則無畏故能添辯內智外辯乃能問耳
機辯者謂辯說出口如弩發機故易云言行君子之
[005-0390b]
樞機也。


兩存者謂後四行是餘勢故非問此則存於河西及
第二師解也又亦得是問後行義二章此則存第三
解也故前三師不出兩意謂是問非問也。


中寺安者即法安法師也餘師名如第一記初開問
數所以如下自明因起中太昌寺僧宗也。


靈根下即梁楊都靈根寺令正法師也靈根非靈味
從迦下即哀嘆中佛付迦葉文也。


何者下船師度人於彼岸知是初成捨生死則入涅
槃知是終滅中間法門即是餘諸問也。


應去應來應字通平去二聲來即始成去即入滅。


觀此下明今解也對破古師亦以三科明義此即初
分偈也偈前正問旁請因便請故旁後四正請旁問
牒前問故旁捨旁取正問請兩分約正明旁問請互
具故不同前三師齊分分文亦不同後一師兩存明
義以後師雖請中有問而自問行義兩章越次消文
不為雅當澤州慧遠乃分三十六問或四十二問而
云問有六別一總問如言云何得長壽等二求問如
言願佛開微密等三難問如言三乘若無性等四責
問如言如其斷疑網云何不定說等五讚問如言眾
生大依止等迦葉欲難將奪先與而為讚嘆是故雖
讚而得為問六謙問如言今欲問陰我無智等謙巳
不堪而起後說故名謙問此但通分為問而不知後
之四偈但是請答前問而巳於中求問即是今家問
[005-0390c]
中有請耳。


又開下明問數也文中先明二處開合。


合成兩問者上半一問下半一問。


開四者以佛答中既為四答故以此問約答而開云
何得三字是問能得之因長壽二字是問所得之果
第二句是問法身之果下二句是問法身之因因有
得果之能能名為力故云得大堅固力以問身壽各
開因果故成四問。


天魔下開成兩問者以此一偈有二云何故但初偈
及天魔偈二處開合不同故使諸師問數增減。


若直下正示數也直數云何為問不論義趣開合則
但三十二此如梁武。


若數合偈等者第四天魔偈但合為一初偈雖只一
云何作合偈數之而有兩問。


復以何因緣下自是一問也故云亦只等。


三十四者以開初偈兩問各有因果為四問故此如
河西。


請偈中三問者一問諸行二問安樂性三問諸陰。


足合偈者足子喻反添也。


請中三偈者不約所問義直數三行也此符梁武直
數云何故但數偈以足之耳此如中寺安所說問請
有四偈何故云三答以第四偈但是總結而巳故不
數之。


若數三十七者應云若請中三問三偈今但云三
[005-0391a]
偈者或闕或略以三問足問成三十七以偈足亦然
此同光宅所判開善作三十問此既無理故此不明。


各有下和會諸師今依下明今師依憑用義也。


因起中初破開善靈根也開善謂一一問皆從前二
品生靈根謂或有從前生或不從前生今但破從前
則二師同壞所以不破不從前生者以不從之說則
是臨時義同太昌在下當破。


聲聞未曾等者此約不經法華者說。


又是法華下種者如五千退席之比所以聞前二品
談常則生疑動執疑故則問且迦葉菩薩圓頓利根
於此曾前味味聞說故曰久聞聞必巳解何得疑問
又聲下只約聲聞聞前二品破除疑執巳悟圓常豈
有大乘利根此猶未解而方致問耶此乃舉劣況勝
以難二師。


救云下二師救也謂菩薩巳悟為機緣故假設疑問
若爾下破也既是假設豈是因聞二品有疑耶此乃
從前生義土崩瓦解。


又云下亦開善靈根明義也。


佛力下今破也二師生起有從尚皆被破靈根不從
前生任運成非太昌臨時其義更劣故竝無破故下
文結斥亦不斥其臨時故下斥云豈只近因兩品遠
由一化也。


又言下破興皇通論一化也。


始終者始王宮終雙樹也。


杭行猶各行也。
[005-0391b]


經問下示各行相今試明今釋也今論問意乃問法
華久遠本行菩薩道因。


常果者即本地初得常壽之果本果之因故曰常果
元本之因也。


佛答下即此品長行佛答初偈文也。


本若無常下正出迦葉疑問之意巳知果是常住而
反疑其因本即因也因若無常果亦合爾以果是因
家之果故。


本若是常等者若謂因果相稱今果既常本因亦常
者且常即妙理無遷因乃脩行遷動是故若云因常
者即不可脩也既迴惑其因故先致問。


非常非無常等者顯今因果是中道真常故竝舉雙
非也誓願即四弘功德智慧者功德即斷德亦是福
德。


問一化始終者此據今日始自寂場終乎鶴樹五時
設化也。


何者下徵釋應問云經但言云何於此經此經即是
涅槃若爾只是問終何關初耶故今釋後必對於初
後由初至故文中先舉無況有必具始終又以始終
例成三味中間即三味也既五時意足則一化義周
隨他等三語出在今經隨他意即藏通隨自意即圓
自他即別故三語即四教以此四教配入五時兼等
施等故云無量法門。


來世所施等者即滅後四依化物也。
[005-0391c]


國師下明其方便所現之身也國師道士之稱通於
道俗內外也國師在道可知所以通俗者禮學記曰
君之所不臣於臣者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太學之禮
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又禮曰父事三老
兄事五更王隱晉書云魏高貴卿公之入學也將崇
先典乃命王祥為三老侍中鄭小童為五更祥南面
几杖以師道自居帝北面乞言古者沙門亦稱道士
如習鑿齒呼道安為遠勝非常之道士也自後魏黃
衣寇謙之專以道士為號故釋子不稱焉。


儒林之宗宗尊也如王祥之類。


種種示現者十界垂形豈止人道。


若尋下約該收結斥也。


元元者元始也久遠初成之果巳是於始今迦葉復
問本果之始因即是始中之始故云元元。


果成巳來巳過塵點本因又倍上數論其劫數孰知
其極故曰不窮。


廣廣者現在五時巳得名廣論其一一時中對機施
教其實無量此乃廣中復廣又現在一方益物巳是
於廣況遍十方故故云廣廣。


未來益物番番不息故曰永永。


如是下奪興皇語以成今義如今所釋上極本因下
收來際乃是囊括古今大明覺道之義興皇但云始
自王宮終乎雙樹論始則尚未及於中間近成況該
遠本論終則尚未言於未來一番益物況復番番是
[005-0392a]
則囊括之語徒施大明之嘆虗設有名無實事在興
皇名實兩全義歸今釋故奪彼語以成今嘆。


豈近下結斥古師兩品斥開善靈根一化斥興皇遠
由尚謬近因可知。


今敘下結意斥古。


況諸下諸師即開善靈根太昌興皇也。


興皇下引興皇嘲諸師語以顯今義能嘲巳成所破
所嘲之者安得是乎。


不知兔角等者興皇自謂釋義得旨故斥諸師空諍
問數何益今經之義用也所言嘲者謂戲弄之言。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