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g0019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宋-智圓 (master)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卷第四
錢塘沙門釋 智圓 述


六難由佛者向佛遮請明六難四嘆由佛涅槃而得
此說非虗實如佛語。


謙謝從佛等者應改謝為者即云謙者從佛境界生
向下明謝乃從於用生經文即從世尊巳去也。


均者齊也謂與文殊位齊也。


喻智斷者龍是水中大喻定能斷惑象是陸行大故
喻智能照理。


淵泉者淵深也管子云水出於地而不流曰淵。


霄者文選吳都賦云披重霄而高狩注云霄近天之
薄雲謂拔住前淵泉之下處分證雲霄之上也。


謝無常用者由佛現無常令我獲益也。


如來未然者方言云𧬏吁然也郭璞注云皆應聲也。


𧬏呼爪反。


吁音于。


次譬下初解依法文偏譬於機次解引合文偏譬於
應。


夫聖下斥前兩解也。


聖言巧密者謂法中偏舉於機合中偏舉於應語雖
偏舉意則互明故茲一喻兼乎二意謂眾生戀佛佛
戀眾生機應不捨如飢無吐喻意通兼故云巧密。


無為是傍者獻供正是財施故以論議法施為傍也
旁正不同即世界義。


為傍故論者為傍人生善故論即為人。
[004-0358c]


問答權巧者文殊以無常呵請住純陀以常住難無
常即對治義如來境界即第一義。


勝負者輸者為嬴者擔負而去故以義墮為負莊子
云有力者負而趍之而昧者不覺。


彰其非理者常與無常互相拒抗不當正理故云非
理。


後當廣說者哀嘆品中廣說非常非無常舉佛廣說
雙非之是顯二人偏執為非也。


文殊古佛者悲華經云文殊現在北方歡喜世界作
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又如楞嚴經云過去無量阿
僧祇劫有佛號龍種上尊王亦文殊是。


約斯事理者託勝負事表三德理深而墮負表即空
而假淺而獲勝表即假而空非勝非負以表二邊即
中三諦即三德也。


料簡中三番初番簡有無者由經云有為無為且共
置之是則文殊是有純陀是無故今簡之。


文殊正法者即經云如是觀行具空三昧欲求正
法應如是學也此難文殊有為令成無為。


對有論無者任將文殊為有純陀為無只以純陀之
無對破文殊之有既是待對此無是有論云若法為
待成此法還成待今亦例爾若空對有成此空還成
有故云還應是有也。


那忽下結責也。


解云下答釋。


望大是有者藏通空理是界外變易生死故別圓即
[004-0359a]
以幻有幻有即空共為俗諦名複俗故云望大是有
對有論無者對複俗之有論中道之無也。


有者無無者若約待成雖名為有而此界外待成之
有還破界內當教之無故曰有者無無此約對破說
也或可者字誤應云有去無無謂所破之有既泯能
破之無亦絕故知待對既絕還得是無。


又復下次簡勝負純陀於六度中方圓檀度故云行
淺文殊古佛萬行巳滿故云則深云何淺者却勝深
者翻負答中適物等者謂適悅物機故文殊為砧純
陀為搥成熟眾生四悉之器示現勝負耳故云非定
勝負文殊古佛本無所負示受屈辱而於本證亦無
損減純陀淺行本無所勝現能彈呵而於本證亦無
增添。


又文下約是非互得初約今昔是當分明義昔教偏
乘以無常破常故以無常為是今經圓頓以常住破
無常故以無常為非次約四句是跨節明義是故昔
教有為無常今教無為常住悉是大涅槃雙照之用
也。


俱是者謂文殊依有門通理故似執昔然其所通即
非有非無中道之體純陀依無門亦然。


俱非者若執門迷理故二俱非以體非有無故各執
則傷體。


各辨下是兩亦句以有為之用顯雙非體約用為非
約體為是無為亦然故云各有等此則將前是非二
[004-0359b]
句相對而說故成第三。


即用下明第四即二邊用是中道體故文殊有為純
陀無為咸契祕藏是非都息往復一如若然者傍論
問答豈離三德三德只是一心若能反觀斯義非遠
故知四句顯示理盡幽玄。


今古不異者謂三世道齊從古來今其道不異故知
今古二字是釋來義不異二字是釋如義是故諸佛
皆具二身成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即
是分字以配真應對今所釋但總別之殊耳。


夫諸下明純陀責文殊意也但如來之稱唯是極聖
諸行之號局於凡夫故云生死賤名也。


群有即二十五有。


勞累即八萬塵勞累縛生死是
諸行義。


三見一聞者水泡事輪聚落是現見非想天壽是聞
說車輪譬苦者生死往來如輪運轉故是苦義。


即是非想者彼天壽命八萬大劫。


釋失辱中劣即諸行勝即尊號以內有四德之實外
彰天中之名故明失辱名實兼舉。


經爵祿封賞者含文嘉曰殷爵三等周爵五等各有
宜也王制曰王之制祿爵凡五等謂公侯伯子男此
周制也白虎通曰爵盡也各量其職盡其才也封賞
者封亦爵也國也王制曰公俟田方百里伯七十里
子男五十里。


技藝者周禮曰以六藝教國子一曰五禮二曰六樂
[004-0359c]
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眾生得佛下合譬。


雙勸說觀中三初標二舊云下懸談大意。


敘古中云丈夫譬者即第二遠行譬今家科為勸觀
也文中四家釋義大同小異舊以貧女生子譬從境
發解丈夫以衣纏身譬護正法謂不說如來是有為
也開善捨迷意同護法義少異耳。


冶城護解者由生故護慚愧還是捨迷義耳招提釋
中說佛無為還是護解覆佛有為義同護法歷觀經
文研此四家但得片意又前三從行招提約教雖此
解釋文義無從且向來巳訶說觀至此理須雙勸是
知既巳呵偏次則勸圓也所以疏主分貧女譬為勸
說丈夫譬為勸觀。


今以等者由內證無緣故外為他說說因慈生如子
因女生故云生子譬說。


丈夫譬剛者說是化他觀是自行化他由慈故以女
性柔弱表之自行由智智照無礙故以丈夫剛烈譬
之。


遠行譬觀者理即去究竟遙即遠行義如下六即明
觀也。


譬文下對斥諸師所立但取片意全無承躡今約雙
勸譬文顯現又承躡雙呵之文鉤鎻相連既得聖旨
豈任胸臆。


然對聖等者謂對寄文殊之上聖訓誡當機之下凡
[004-0360a]
令達中道常住非實呵勸文殊也。


寓寄也。


又勸下簡示下凡為當機眾者乃是名字巳上人也
博地謂理即都未聞名呵勸何益極聖謂究竟即玅
理圓極豈勞呵勸文殊本地即是斯位。


不上不下者非妙覺之上聖非理即之下凡乃是名
字發心巳上等覺未足巳還此為當機正須呵勸問
圓中分聖豈須呵勸耶答上地無明既在猶有無常
之執呵勸何妨故論云處處說破無明三昧也。


三初勸下隨文正解。


六慈者慈即三千妙理遍覆遍攝不著二邊名無緣
慈廣如經釋理同故即事異故六。


以譬下理慈即正因性無修得緣了故云無智無斷
此合性為一以悟斥迷故使理具且約正因。


無有居家等者五果只是三德三德不顯由無智斷
又法性即無明法性無住處亦是無有居家也法性
即三德總名耳。


無主無親者理雖本具無機可發不感佛應也主親
喻佛。


而有解說之義者此即性具緣了也解即了因說即
緣因由理本具故於修中能解能說。


乞匄古賴反蒼頡篇曰乞行求請也字體從人從亡
言人亡財物則行求匄也。


癡散所逼者無智故癡無定故散聞名識體知癡昏
之性本明散動之心本靜故欲求靜慧而修止觀也
[004-0360b]
靜即是止慧即是觀。


素[糸*系]等者淮南子曰墨翟見練絲而悲為其可以黃
可以黑今以機發如素絲聞教生解如易染名數即
諦觀之名一三之數四方曰方如中道四維曰隅如
二邊觀行未成故云薄知微達也。


止他下釋觀行中且約助道以明故云逆旅等而不
言陰即法界也然正助合行事理不二故止舍等言
是五品位始修十乘在名字中五品即據行成者說
逆旅者逆迎也旅客也即迎賓之所名為逆旅也陰
身無主故以喻之生如暮合死如朝散。


六入下更約十二入明義以陰入但是開合之異入
即內根塵即外境內外相涉俱得名入本無宰主如
空聚落凡夫妄計如貪夫不知聚空於中求物六塵
外侵六根被害故塵如賊愚故貪著如不避賊必為
所害如是觀察了知陰入由心所造當體即心心即
三諦廣如止觀陰境所說悲巳昔迷愍他未悟愍痛
之甚如被焚灼灼燒也。


齊此下結前三即內解外說俱未彰顯如子在胎中
理全未知未彰可見名字觀行雖解雖觀事用未顯
故十不二門云三千未顯驗體仍迷故相似位成六
根遍照也故前三即通屬未彰。


生清淨解者即三德佛性相似解發也。


慈說巳彰者慈即是境依境生解故解亦名慈法華
云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即慈彰也由內解明故
[004-0360c]
外能說法華云欲以一音遍滿三千界隨意即能至
者即說彰也本性如女解說如子解說從於理性而
生如女生子母義方顯須知慈是正因解即是了說
即是緣文義連環不逾三性。


通前下正示經文譬三障意也前之三即悉有三障
而經偏於相似位中說者良由至相似時巳破分段
同體之慈悉皆倚伏變易三鄣三鄣為難故強被伏
故弱三觀被難故弱破障故強故云更互。


故於下只為相似位中三障將破強弱相陵故經文
備作譬說其實三障通前三位也。


經寄生一子者法瑤曰解託陰生曰寄真而無二曰
一。


舍主等者報障只是五陰故以舍主譬之慈解同體
即境智一如初住實理名涅槃城。


名字慈後等者即指假名五品及十信位通為中路
以此三即在理即全迷初住分果之中間也。


遇惡下名字五品至第六信猶有界內業此業麤強
能牽分段故如風雨為害滋甚七信巳去有界外業
此業微弱但招變易故喻蚊䖟侵損葢寡又內業即
意地外業即身口界內界外悉備三業。


經螫者舒亦反說文云虫行毒也又呼各知列二反
暹師云案琰法師經音云螫別是一蟲名故先舉蚊
䖟蜂螫後以毒蟲二字結之也。


經由恒河者由因也因河而度也論語云誰人出不
[004-0361a]
由戶煩惱潤業故以河水喻之。


抱兒等者度河但喻煩惱而云於三障者以被驅中
路度河悉皆抱兒故約抱兒以明即障達理內既達
了外復化他說障即德三德融即一體無殊常與無
常縛脫明闇俱約二邊以顯三德咸皆中道初則報
即法身次則業即解脫後則惑即般若應知此之三
障兼界內外。


以相下明更互強弱也慈解既強麤垢自落分段障
破故云障不能障此即解強障弱。


漂疾等者漂芳妙反流急也分段雖破變易障強於
相似中易起法愛名為頂墮法愛煩惱障惑潤結業
牽生方便土中果報此名激奪。


體玅者反觀心源法愛即滅名為不屈故能捨相似
位進入初住故以俱沒表捨似位。


生梵天者以慈無量心是梵天因故以天表分真究
竟所顯天然之理也由相似三慈入于初住即慈念
功德生於梵天也。


通途下明經文通合四慈意也。


巳來者即名字五品六根三位也以未證理未能觀
機故自行化他唯尚圓融故須三慈等運三觀圓修
三諦圓說遮其偏一故云不應。


偏說非正護等者偏說如來同於有為諸行非住前
行人正護圓法也若正護者應當為他圓說三諦謂
有為無為非有非無三一相即名不偏說。
[004-0361b]


無慧眼者此慧眼即佛眼耳法華云願得如世尊慧
眼第一淨住前未證故經云未有慧眼故須三觀圓
修後方證得外既偏說則內無圓解此即不應偏解
也正理即三諦圓融偏說有為即乖三諦此則不應
偏運也以三慈即三諦故。


廣有所破者一一文皆對破三教屬偏非正護非慧
眼非正理得意廣說故注云云。


皆有偏圓者住前登住解證雖別三諦融即故圓雙
照二邊故偏。


前未見機理者化他則未見四機自行則未是真證
唯宜但許圓說不許偏說故云止偏即法華明安樂
行者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
也問何故爾耶答若本有小機強為說大則乖機成
惱大機巳發而為說小令失大益一等未能見機故
令但說於圓小雖未受亦為遠種抑又自行未能證
理故但圓說內資理觀故云未見機理等也既自責
愚癡則是無明全在也。


後見下即分真究竟破惑見理稱機設化說偏說圓
咸令獲益經文舉偏況圓故但舉偏正見即分證三
智也。


又正下重解此文亦成圓說是則三諦圓證名為正
見此之正見即中道無為故無為之名語似於偏其
義則圓從語從名且云偏說。


開偏如文者開謂開許且依初解以無為為偏說也。
[004-0361c]


示是見第一義者善分事理故對二悉。


經當言如來同於無為者此即純陀鑒機偏作無為
而說對破文殊有為之見而言偏意圓無為即法性
中道也有為即無常無為即常住由說常住為因故
得分證究竟菩提常果故以梵天喻之。


經不求解脫者以二邊即中故無二邊繫縛可離亦
無中道解脫可求如是觀者自至解脫。


是勸觀者前勸說是約教今勸觀是約行也六卷即
竺法護所翻名般泥洹經與今經廣略異耳今文雖
無丈夫之言既不云女人則知經云如人遠行是約
丈夫也。


理寂而照者空中即假三千宛然故云而照又理非
三一三一宛然故云而照。


始末兩間者始謂理即末謂究竟間謂四即故以中
路通譬四即。


疲極下名字行人聞圓起解知由煩惱勞累之因招
生死拘逼之果於是近善知識謙下自卑諮疑請益
發明自性也禮云請業則起請益則起孔頴達云業
謂篇卷益謂巳受業不明更請審之是尊師重道之
義也。


五欲妄染非三諦之巳性故以五欲為他理為惑蔽
故云所壓。


沈昏者觀行雖成三惑全在故云不醒即不二門云
三千未顯驗體仍迷也。


寤警也。
[004-0362a]


解惑相排者謂相似解無明惑互相排蕩也。


入海見平者大論云如欲見海不見樹木山林前相
知海不遠何以故大海處平無樹木前相故今以海
喻真因平相喻似解。


即猶未死者無明尚在故白法即似解。


照境不周者如別人十住但能照真不照假中十行
照俗亦然圓觀三諦無所不周如衣遍覆。


釋命終中先破他解他人謂行人爭法被他問難義
屈為死以合命終。


然被下今師破也然義墮之家豈可俱生梵天耶以
他師但以難屈合命終義而不顧生天之言故疏主
以此為破。


今言下今師正約從賢入聖釋義則命終生天之義
俱成。


三十二下明以天譬真位義即與下經所明三十三
天甘露臣主共服義同三十二臣即住行向開為三
十十地合一等覺為一故三十二一主即妙覺究竟
而言下既云王故知但譬玅覺三觀分真妙覺所離
即界外三惡乃小乘見修無學三趣也。


經安樂處者顯發三德妙理也。


經重勸中即斥文殊同彼外道及以破戒也。


經說同有為者是小乘義以大斥小同於邪外以妄
語故即是破戒妄語是惡因地獄是惡果。


但合命終者即經云應捨無知求於正智也謂捨
[004-0362b]
相似位無知求分真正智此無知即無明也。


他以等者他師以此文三十二相合上生忉利天也
謂三十二天同尊帝釋如三十二相共嚴佛身。


合主不合臣者以三十二相正在於佛故知約妙覺
合天主不約分真合三十二臣也。


若爾下經文既以三十二相合生忉利例應以八十
種好合前八十反作梵王等也。


無敵者以果人十八不與下地共故猶如金輪四洲
無敵此以不共義合不約十八數也此段雖無八十
種好及十八不共之名下文殊稱美中有故此探取
以成合譬義也。


兩勸者勸說勸觀也兩呵亦然正見即佛眼正知即
種智此皆住前相似眼智也以具眼智故能內護外
說則見知為因護說為緣以外為他說內資觀慧能
為分證常住因緣也。


前合譬者即指貧女譬也。


善覆等者相似位中圓觀三德名為善覆如衣覆身
也。


後譬者即指遠行譬也。


常受安樂者經文應從以是善心去今文從要牒文
耳。


一言呵勸者即前文殊一呵一勸也爾許猶若干也
即前雙呵說觀雙勸說觀各有法譬等也。


抵攘者誣訶也攘以手禦也揎袂出臂曰攘老子云
[004-0362c]
攘臂而仍之。


復以下謂純陀向執小教初成受乳無常五果以難
今經受供常住五果者但是為機設疑以為發起耳
妨於等者謂純陀恐彼執小初成之人違妨涅槃常
住之說乃假設疑難故使如來廣答二施無差以破
小初也是則旁為新眾正為未來言新眾者即是凡
夫不經諸味方於此會初證小果名為新眾若歷諸
味至今經者名為舊眾。


何以下明非舊所以。


一代者即始從鹿苑至于今
經謂鹿苑證小方等彈斥般若洮汰法華開會咸歸
一實彈指小善尚成佛因二乘所行寧非妙道故云
巳會毫善如斯舊眾來至今經但增道損生進入上
位豈執無常頓同鹿苑故知純陀設疑但為新眾。


正為下純陀正為滅後鈍根執小謗大之者故引法
華為證即經云若有實得羅漢不信此法無有是處
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此言滅後方得羅漢執權謗
實聽非上慢今純陀正為此人。


若不下反顯位高。


若不爾者者謂若言純陀不是
權行也。


豈有下徵文廣顯凡以三義驗之知是權行一為佛
受供力及時會二能難如來無差之義三能以文殊
深位傍論三義在文。


故知下結示也。


受勸者即經云俱亦當覆如來有為此即正受純陀
之勸同於純陀覆用顯體故云俱示等。
[004-0363a]


又汝下即釋經文有為無為且共置之也有為即無
為之用故云不能盡其用無為即有為之體故云不
能罄其極體用相即其猶波水故非言論所及絕而
置之忘言得意真識體也亦如淨名杜口方為真入
此即下文第一義意也。


指廣置略者既指哀嘆佛自廣說故我與汝略談體
用且可置之置略待廣廣略不同世界明矣。


非體非用者正體泯然絕乎待對體用相待豈契真
源故須置之方為入理更互是非送為藥病莫知孰
是宜共置之正為獻供以生物善置傍取正故云置
之四悉消文置義允合一家窮理其在茲乎。


經清淨給與者大論云為道故施清淨心生無諸結
使不求今世後世果報恭敬怜愍故是名淨施淨是
趣涅槃道之資粮。


古佛道法者毗羅三昧經瓶沙王問佛何故日中佛
食答云早起諸天食日中三世佛食日西畜生食日
暮鬼神食佛制斷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又如請觀
音疏明中食表證中道也。


文殊同他見者示同凡小所見也。


謂純陀行淺者時眾但覩其迹莫識其本佛破時情
令生深敬故且印其無為之說若論法體實非有無
亦悅一切者一念三千彼彼互遍故悅一人即遍一
切則與彌勒如得受記眾生如亦得受記義同也。


兩番關並者若定下出第一番義若不下出第二番
[004-0363b]
義。


成佛愛憎者悅可無為則愛純陀不印有為則憎文
殊此則文殊執事難理亦是執別難圓以別教理事
相隔故有悅不悅圓教理事俱融故自他互遍。


經則是倒想若執有悅可則是煩惱故云倒想煩惱
為因牽生死果故云則是生死須知悅可由心心本
自無悅可安寄如來顛倒永盡故無愛憎故經云無
有愛念之想。


普淨悅可者如來等觀三無差別凡聖一如自他泯
淨故云普淨其猶父子天性本同故經云等視如羅
睺也。


非我爾所知者爾汝也究竟所證非分真所知。


喻有無明者龜龍如分真水如無明也。


經黿鼉上魚袁反三蒼云似鼈而大下徒多反三蒼
云似蛟而大山海經云江水足鼉郭璞云似蚸蜴大
者長一丈有鱗采皮可以為鼓敘古解中開善以驢
不及駟喻下地不知上果金翅觀海喻上果能知下
地此但據喻准經合文俱是下不知上冶城所釋稍
同今解但後譬約境與今約惑為異耳靈味前據合
法後據譬喻分為二身初云如來微密深奧故云是
法身後云金翅見影故云應身若據合法既云如來
智慧應約報義為便三家解義偏局取文義既可見
不能委破故注云云問今家既以智斷釋文何故初
喻合云微密深奧後段合云如來智慧耶答微密是
[004-0363c]
智之所照以所顯能還是智義智慧是惑之能斷以
能顯所還是斷義法譬符合智斷義明。


高推佛境者即前純陀云我與仁者不能籌量如來
智慧也。


發者下即我於此事下經文也斯則文殊自發迹顯
本故云我非不達但欲試汝。


拂我等者謂純陀拂除我執有為之義佛身有為只
是涅槃無常之用尚非常用豈識雙非之體故知有
為非通方說故云一途也。


試我文悞應云因我試汝即文殊云因我執有為試
汝純陀也執乃假設故試非實故我前云有為無為
且共置之前置有為是拂自迹故云故言有為非有
為。


汝推未詳者推吐回反詳審詳也即向純陀云我與
仁者不能籌量如來智慧也純陀雖說無為既自推
未詳故知無為非無為此皆疏主追取前文以成文
殊拂迹之義是則有無雙捨本體方彰前文下約言
思雙遣以顯本體。


言語道斷者以不作有無而說故云共置也即前經
云有為無為且共置之也。


是佛境界者即純陀向云即是諸佛智慧境界。


非我所知者如向經云不能籌量如來智慧。


說觀皆寂者前純陀呵偏說觀勸圓說觀今文殊發
迹則言思道斷言盡故說寂思窮故觀寂圓法尚泯
[004-0364a]
豈況偏耶。


前來諸瑞者即第一卷中九瑞也。


文殊下敘意文殊同居因地故可彈呵佛果尊極聲
光自催師嚴道尊豈敢違拒故云不敢前却謂前拒
却退其命也會教故扶上合機故化下二人既皆由
佛力故知砧槌互扣成熟機緣是則發言放光語默
且殊印讚義等。


未諾故默者雖是光催猶是文殊發言故還未諾諾
奴各反應也。


止亂者應思法利悲啼無益亂心迷道非行人所宜
故先止亂次說觀門。


六譬空者芭蕉無堅熱𦦨不實水沫假聚幻物非真
變化虗設鬼城誑立以茲六譬顯法本空。


三譬無常者杯器易壞電光速滅畫水隨合體非常
住。


三譬不淨者死因可惡熟果濕爛段肉來蠅故喻不
淨。


兩譬無我者織不由經碓上須下皆不自在以喻無
我。


總結者以諸行之內有為之果悉皆空寂無常不淨
多諸過患而妄計常淨如雜毒食損害身命也。


何故下示文意此即佛以無住破其請住也。


本為開道者請佛住世意為眾生開示妙道況今機
緣宜當示滅佛尚無常而況凡品故能因滅而修五
[004-0364b]
門因門入道與佛在何異故云與住不殊等故引遺
教持戒例成修觀門今經顯性談常何故此中佛令
純陀修無常等五門耶答大般涅槃具足二用而對
治適時向來文殊執有為無常故純陀以無為常住
治之今純陀執常請住故佛以無常等治之又無常
約事常住約理事即理故無常即常理即事故常即
無常此仍理事待對而說若約絕待非常非無常而
此絕待即是心性在因在果理事俱融性具三千二
用具足九界無常佛界即常十界一心始終無改二
鳥雙遊於茲可識故此一經或談於常或說無常或
理或事去就有別玅性常融若了此旨豈迷異說講
者聽者彌須照懷問純陀謂佛入滅所以請住是見
無常何故云純陀執常耶答只據請佛常在世間則
屬常見故佛以無常五門而破其執若謂入滅是無
常者則如金光明中信相所疑及前文文殊呵勸故
使四佛純陀以常義而破也。


入滅為哀愍者欲令眾生因滅以悟道如法華醫師
譬故注云云二偈即雪山偈及四出偈也指後疏文
會釋故云當說。


長行中經一切行雜者即向經云當觀諸行猶雜毒
食也遠師云汝觀一切行雜勸其觀苦諸法無我勸
觀無我無常不住勸觀無常此身多有無量過患勸
觀不淨猶如水泡勸觀空。


釋須解中不滅而滅等者即解方便示現涅槃也謂
[004-0364c]
雖知真身不滅應身有滅隨順世間不能無悲請之
儀也滅而不滅即解覆自思惟等也覆音福謂雖知
即應而真滅即不滅亦隨順世間不能無慶悅之意
皆言雖知者雖是與奪之詞雖知二身一體而不免
悲悅之殊良由悲請慶悅俱佛境界耳。


知如來真實者知真故喜。


故舉二鳥等者以娑羅義翻為雙如娑羅樹非但唯
翻堅固亦云雙樹也二鳥雙遊並息用譬真應相融
故云權實不得相離也。


春陽是養子之時故譬眾生得道機熟適悅契會四
益無乖咸歸祕藏如集彼池阿之言無耨達云煩熱
此龍無火沙惡風金翅等三種煩熱常居此池因以
得名故譬三德涅槃自在周遍無生死業惑煩熱之
畏也。


二法即權實權實逗緣同歸祕藏如二鳥合集生子
不離此池。


經諸佛法爾者法爾猶自然也謂隨順機緣示生示
滅自然而然皆如幻相無可悲也。


亦是共行等者涅槃即應佛入滅是權非涅槃即法
身常住是實權實相冥名為共行譬如二鳥故下迦
葉問云云何共聖行娑羅迦隣提即此義也廣如鳥
喻品。


下地絕思者下地即指經中我等今者及聲聞緣覺
等也以究竟共行非分真及二乘下地思量故經云
[004-0365a]
實不能量如來涅槃及非涅槃也。


携反者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文殊催供傍論乃知與
我同志相携共辦也。


釋哀嘆品



荼毒者尚書云弗忍荼毒孔氏傳曰荼毒苦也。


廣而下約失四悉益以釋哀嘆一一皆引下經為證
內喪道法由外失蔭無內外益是失世界義也。


訛謬也即巳生善不增長也翳隱也即未生善不生
也現惡謂見思將惡謂塵沙無明。


應獲祕者祕謂三德之理也應入住證理而不得證
不失即獲失即不獲互其文耳故知四悉約位竪分
第一義唯在初住對治為人即相似位麤垢自落即
破惡六根清淨即生善五品觀行成就故歡喜即世
界也又麤垢落是對治觀行善生是為人聞名識體
是故歡喜今佛若滅四益全失但有理性而巳。


然四下結意也十異中從人故題純陀從事故題哀
嘆對俗謂工巧之子對道謂三修比丘。


無供者比丘非獻供眾也。


雙請者請受供及住世。


單請者但請住世也。


因人者上經云汝哀愍我等唯願速請佛久住於世
間利益無量眾即是因大眾所以純陀請此品諸比
丘率巳請住非因他人。


率從也。


略明佛性者以因獻食開常未明三點四德之義名
之為略。
[004-0365b]


論今教者且約佛及純陀皆論今教圓常之法。


具今昔者此品具明勝劣三修。


二人論等者前品文殊純陀俱是因位今品比丘因
位對佛果人。


動執生疑者因聞二施無差即執昔疑今興於五難
破執除疑者破劣修之執除勝修之疑。


聞法抑割即純陀聞說五門觀等抑止割捨悲戀之
情故前經云低頭飲淚而白佛言也。


備有通別者約通則十義俱通二品何者前品純陀
號哭即是哀嘆之事此品比丘能哀亦是於人前品
文殊是道此品天龍是俗前品道眾無供此品俗眾
有供前品正為受供請亦成單此品既有俗眾俗眾
則有供故請亦成雙前品獻供乃是率自今品哀嘆
既云聞是語巳身毛皆豎亦是因他前品法談五果
喻該六即乃成廣明此品但明三點却成略說前品
呵勸文殊旁斥昔教今品三點正在於今前品如來
印讚亦成對佛今品對佛亦成二人以佛亦人故前
品純陀上根巳自破除疑執此品下根聞說三點方
更動執生疑前品純陀亦因晨朝聞地動哀嘆此品
比丘亦因聞法抑割如下經云時諸天人等聞佛所
說止不啼哭即其事也此即十義彼此俱通今去通
就別且如前品正從人旁有事此品正從事旁約人
餘九例說是知捨旁取正十義自別故云今舉一邊
別彰其異也。
[004-0365c]


此品有七者謂請訓各三為六并結會是七。


祈請者爾雅祈叫也郭璞云祈祭也叫呼而請事。


以命要請者謂以巳命要難於佛佛若入滅我亦捨
命意令如來慜我不滅。


如來下明譏諷。


若不下明要請。


情無所措者措置也論語云民無所措手足矣。


故教有興廢者前有邪常病故無常教興真常教廢
證小果後有無常病故真常教興無常教廢。


施教早晚者早謂昔說無常晚謂今方說常。


紆迴下顯佛無差機之失只由汝機不一故紆迴如
來無量神德屈曲隨逐先小後大咸使入圓豈是佛
之差機耶。


早晚下結責。


如此下興皇結示也。


斯乃下今師斥破通談七意一往似美隨文釋義相
生未允。


問誰下問意者誰以神速動地為比丘哀請之緣也
答中二意初明因緣故動無有作者文中先離四執
法謂哀請因謂比丘緣即地動不在因故非自不在
緣故非他不在因緣即非共不離因緣非無因四執
既遣法體斯彰若論其事即是因緣和合而生故躡
前破無因句便成共生故云不離因緣等也所謂比
丘機發為因地動為緣悲戀哀請即所生法故此悲
戀既從因緣因緣虗假無有宰主故無作者者謂主
宰也。
[004-0366a]


雖無下謂雖云因緣性虗非他造作若以機對應明
乎道交則是佛及純陀內證三德妙用斯彰故能隨
機利益所以動地為緣生彼悲戀還入三德亦是安
置諸子祕密藏中所以將悲對喜及以雙非共顯三
德又地動由通通因定發以定對智故約說法智定
所契理體存焉展轉互明而成三德文中先明能應
次約能感應中復二謂主及伴主即牟尼化主伴謂
純陀文殊究竟分證益物可見知滅故悲滅即解脫
聞常故喜常即般若雙非二邊法身顯矣純陀文殊
為發起眾轉佛揚化共熟機緣故云亦是傍論復宗
蒙佛印讚知智在說故云智力機緣稟教還獲此智
故云開解入般若中地動表滅所以悲戀不滯於常
故入解脫。


第一義者即是定慧所契法身之體也。


大眾下明能感機即是理具三德開顯機熟故感地
動。


感對治者即是聞談常住以斥無常既破小執所以
歡喜悲哀則三業善生故感地動是為人力雙非即
理其旨易明此但對三悉者三法不同即是世界文
雖但三約義必四。


其義無量者五十二眾能引所引若應若機人人具
四無非三德故義無量是則感應因緣作斯地動不
作而作主宰斯成引淨名文以證四悉四事則前品
末佛舉境界方便等四以止純陀悲也純陀姓華氏
[004-0366b]
腷臆上符逼反意不泄也。


焉止梵宮者焉於乾反安也豈也。


無色四心者即受想行識。


六種及十八動等如釋序中記文。


一四天下等者謂閻浮動名小動四天下動名大動
小千動名大大動又一四天下為小動小千為大中
千為大大等。


經兜率者新云覩史陀此云知足。


八相者一昇天二下閻浮三生時四出家五降魔六
成佛七轉法輪八般涅槃。


應是地震等者例前光中有聲也。


初長行中經人非人者人即比丘等四眾俱人趣也
非人即天龍等非是人趣或謂非人是疑神即緊那
羅也此下偈雖同聲共說乃是比丘為其端首故下
佛答即云告諸比丘也。


調御師者調他心名調御師。


略舉三事者調御師喻喪師人仙喻喪主犢母喻喪
親困病謂病之甚也。


經眾生下合譬也初二句合困病上句明愛惑下句
明見惑界內外皆有愛見如病之困次二句合無醫
等遠離佛醫更隨邪教如食不便更增其病故云服
食邪毒藥醫王即醫師故譬喪師也。


喪主譬者國無君主既兵且荒老子云大軍之後必
有凶年故經云飢饉也爾雅五糓不熟曰飢菜蔬不
[004-0366c]
熟曰饉三譬皆注云云者主親師義廣在前釋此第
三譬有一偈半即是譬如長者子新喪於父母我等
於今日云何不愁惱如來見放捨猶如棄洟唾即初
半偈是譬次一偈是合故前分科云次七行一句廣
請三二行結請今世行經本我等於今日偈在結請
二偈後書則廣請但有六行一句結請却有三行恐
是傳寫訛舛若據遠師釋北本又與世行本符合若
然者應是疏主據本不同又恐謝氏巳曾修定故移
置前後後人不曉往往以北本對校擅自改易致使
經文與疏乖各。


上文還明眾生者上略請中既云如犢失其母貧
窮無救護今廣請竟還有救護之言但前譬此法有
殊耳故知此文是結成上義。


高圓明譬主者周易云日月麗于天是高也白虎通
云日之為言實也常滿有節此言其圓也又易云懸
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此言其明也譬主者感精符云
三綱之義日為君月為臣也高則巍巍在上喻法身
圓則無黨無偏喻般若明則光宅天下喻解脫萬物
得日光而生猶子從二親而生照了除闇如師發蒙
決疑。


而譬下商較經文論照了者即經云既能還自照等
合文明除闇者即經云能除我苦惱以除苦惱合滅
闇也是知如正言師益故云師義是本而高圓明及
生長萬物經既不說故屬傍兼。
[004-0367a]


山三義者以須彌出水八萬由旬入水亦爾四寶所
成映臨四海咸作寶色。


譬親益者水浸於山如子依親。


師德下釋出譬師益義即師有道德高遠如山四眾
弟子如海師宣玅慧之教照破弟子昏迷發生智慧
如水色同山是則山喻正亦在師意兼主親耳。


舊解下明諸家釋經文既能還自照句也。


光宅下意謂因時修行有反照智果滿智息故云無
有。


佛道同故者以佛佛道同故可借用。


今更下今師斥光宅初舉道同難汝既云佛果智息
又許道同此則佛佛皆無反照何得借諸佛智耶。


又並下舉二覺並況二覺備滿方得稱佛既無自覺
便同凡夫。


四失者謂無反照智是四失中一也梁世義學光宅
為最而立茲四義全乖正理故時人以樏隔等四喻
彼非相亦呼為四可笑也雲之高勝尚有所失況餘
人乎。


樏隔下列四失義所談二諦真在俗外如樏檠之相
隔。


牛糞下意謂娑婆土本不淨如淨名經中釋迦足指
案地此則神力變化方乃清淨猶如穢地以牛糞磨
拭方淨也西域風俗皆以雪山牛糞用潔其地以彼
牛純食香草故也。
[004-0367b]


指端下謂證妙覺巳既無反照之智如人之眼但見
指端不能反見巳面也。


無記下明如來知見出於善惡之外名曰白淨無記
次斥開善莊嚴此二師雖立反照智反觀種覺未審
復用何智照了反照智耶若言無者反照但觀種智
而不自照雖強立一重亦未殊光宅若言重重有反
照者則有無窮之咎。


佛無反照等者謂無別反照智只此佛果種智便能
自照故云只自有智等。


即害兩家者言無反照則害開善莊嚴言只自有智
能照則害光宅。


今明下示今釋一家明義三智圓融反照照他自在
無礙文中初明三一互融次一道下寄次第顯示一
即三是假三即一是空非三一是中雙遮而三一是
中雙照寄次第顯示也。


外破諸闇者空中即假三千宛然故以此假智遍照
諸法即能覺他以物機無量不出三千能應雖多不
出十界故。


能反自照者假中即空亡外照內即自覺也空假不
二心性無殊名為一切種智非內非自是遮一切智
非外非他是遮道種智。


若即下結破。


可難光宅者既即一而三則假智即
具空中光宅何得云但有種智而無反照智耶況種
智是假智反照是空智假尚即中豈不即空。
[004-0367c]


難開善者此三即一開善莊嚴何得於種智外云別
有反照耶。


難觀師者況即一而三三用差別即三而一一體無
殊三一互融不可思議觀師云佛無反照只自有智
智能反照此乃釋義暗昧全無指歸既云無反照又
云只自有智智能反照既自能照巳是有反照智豈
得云無耶此亦自語相違也若知三一互融其義方
顯即三而一則無反照即一而三自有反照此一心
三智是諸佛之本源大教之心膂文殊之所承龍樹
之所闡山家祖述心要在茲故曉此旨諸師自破經
云既能還自照又云亦滅一切闇其義易通。


巨有所妨者以諸聲聞來至法華悉巳入圓豈於此
會云付旃陀羅耶。


今則下今師但以二乘法合伎藝等則法喻允合故
云可見是則此諸二乘皆是不經法華會者問法華
五千退席合在涅槃得悟何得不經法華耶答退席
是未證謂證其實凡夫若住小果只於彼會而得入
住初教至餘惑者修戒定慧巳破四住是有始不教
圓頓令破無明是無終為無明障法身害慧命如付
魁膾令殺也。


經善學諸論者西域記云婆羅門學四吠陀論舊云毗陀
訛也一曰壽謂養生繕性二曰祠謂享祭祈禱三曰平

謂禮儀占卜兵法軍陣四曰術謂異能技數禁呪醫
方疏主以四論譬四魔數義俱當合中經云諸法即
[004-0368a]
是巳破四魔故云通達諸法也誓盡度生即本因之
時發四弘誓最初即云眾生無邊誓願度也。


機謝告終者機緣既盡故佛入滅。


夏曰下釋囹圄是三代獄名也囹力丁反圄魚呂反
廣雅云夏曰臺拘湯是也殷曰姜里姜音酉紂拘文王
是也周曰囹圄皆獄之別名風俗通亦同此說周禮
三王始有獄案急就章咎繇上音高下音遙舜時臣造獄後代
因之白虎通者後漢章帝諱𤇅於白虎殿會群儒論
五經同異所作也班固字孟堅奉詔纂其事奏御凡
十卷又劉熈釋名云囹者領也圄者禦也謂領囚徒
禁禦之也。


愆去乾反過也。


即密教者謂三德妙理佛若不說凡小莫知故法華
論云法華亦名祕密即此義也非是八教中祕密。


經夷塗平路也。


從佛口生等者此謂比丘稟三藏教名從口生證學
無學名得佛法分此伹借用法華經語義與彼殊不
以文害意也故三藏教三乘雖異所證無殊故使四
果證真名得法分即是形貌端正及伎藝通利義也
有本伎藝字下多者字非也。


學人下解付旃陀羅義學人即初二三果無學即四
果此約小乘當分以思惟習氣為旃陀羅。


若大下約大乘乃根本無明未破悉名付旃陀羅乃
至別圓地住巳前皆為無明毒害法身慧命也前譬
謂怖畏譬也。
[004-0368b]


威武者謚法曰強毅執政曰威克定禍亂曰武傳曰
止戈為武後譬即違本誓譬也。


通達下釋出初譬怖畏。


此論如為歒欺者以論喻歒既於論怖是被論欺。


初學下釋出後譬。


民無聊生者聊略也謂不暇略為生活也。


思習無明義如向說煩惑繫閇如彼牢獄。


百姓等者尚書湯誥云其爾萬方有罪在予一人孔
傳云自責化不至今以此詰詞例同法王誓願也既
云眾生誓度今眾生未免生死苦惱云何如來自入
涅槃是則眾生受苦過在於佛如百姓有罪在我天
子一人也。


內惜良方者文心雕龍云方者隅也醫藥攻病各有
所主專精一隅故藥石稱方。


攀類文殊者即前譬明佛偏教文殊而遺棄我等高
攀妙德以類於巳譏師有偏也。


而恥行險路者即後譬恥行諸有嶮路欲登圓頓正
道亦是以嶮道譏師也是知學人思惟未盡猶在分
段二十五有嶮道中行無學雖出分段尚在變易三
有中也。


初止外悲等者對下又以譬顯故此名初也。


凡夫下釋止外悲也。


八風等者得則四順故喜失則四違故憂道謂比丘
俗即天人道則昇進涅槃俗則沈墜生死碩大也既
[004-0368c]
其大異故止云莫如凡夫諸天人等愁憂啼哭也。


何者下徵釋止悲所以且如世間巳失樂事尚不可
以愁憂追還未得樂事亦不可以愁惱而獲豈如來
去住由汝愁憂耶故引下經以證無益。


若能下釋勸修□觀即是當勤精進繫心正念經文
也。


勤遮二惡者見思本起名巳生惡塵沙無明名未生
惡當勤修三觀遮此二惡。


勤生二善者二乘巳生真善勤加增長未生假中之
善令速發生。


惡是下明由有三惑之惡故有界內外憂喜之情故
云惡是憂喜之本也若破三惑之惡顯三德之善則
無界內界外憂喜之事故云善故無憂喜若遮惡生
善唯當反觀心源清淨常一觀道無間名勤精進苦
惱由心心即空中苦惱安在故云止其苦惱由有苦
惱則攀佛滅今觀心性生佛無差性體不遷誰云去
住故無攀緣何所為作如此觀察謂之正念。


即無念下更釋出正念義只是一切諸法不離一念
此念亦無名為正念。


若無下歷前三請以示感應性虗一念尚無機應寧
有從親主師至者何凡三雙六句初二兩雙並先應
後機後雙初機後應機應俱亡故云無朕朕直引反
謂兆朕也。


由是下釋經時諸天人至不啼哭也天人聞佛勸比
[004-0369a]
丘眾令修內觀豁然意解通入玅道名得正路。


次又以下即如有人喪其愛子去文也。


得善等者佛在得大乘善如愛子佛滅失大乘善名
喪子。


今聞近慧者即聞繫心正念也是知大乘正慧即心
而具近豈過此即捨分別攀緣之情故如殯迭巳訖。


互有二義者初偈云當開意則是勸觀次偈云自慰
則是止悲故云互有二用。


皆方便者示生示滅皆是權施化儀合爾而生滅即
無生滅何得見生則喜聞滅則悲。


鎮照等益山鎮於海日照於闇各喻主親師之三益
故云等益。


無目不流者喻無受道之機也。


若言有益者汝若言佛住世有益也。


開其問端者即若空不空等十五雙悉是問端必無
二是宜應問之。


若能下釋亦當為汝去經文也。


貶其不及者聲聞既不能問則何殊無目不流則是
貶其智力不及也。


止其祈請者若能問則說法後滅不能問則住亦無
益雖能與不能俱定入滅不須祈告請住也。


兼顯菩薩者如有目流□之人也故下迦葉能問於
佛。


酬其嘆請祈請者前祈請□舉日山為嘆也藥病是
[004-0369b]
約二諦藥真病俗。


乃至二不二者二是病不二是藥也。


空是生死者以生死虗妄體本空故。


兼開眾問者即開下三十四問也。


諸釋無咎者全取三師釋義則無咎若各執則有過
廣分別之下注云云者應約四教各有三門四門以
消經文則四教各具一十五雙也又以四教豎歷五
時則華嚴有二教十五雙乃至法華唯圓十五雙今
經重施三教十五即圓十五以此為今對鹿苑唯小
為昔。


三門四門者三門即沒兩亦以兩亦只是合前二門
故也問經文十五雙但是二義何故作三門四門釋
耶答兼用即成兩亦俱捨便是雙非故知既具空有
即具三四況開偏小咸皆入圓良由諸法唯心心即
三諦真諦即空門俗諦即有門中諦雙遮雙照即是
兩亦雙非若約當分明義則前二教雖明三四但歸
於空別教四門正歸於有以圓三諦攝無不周若合
三為二只是真俗空中二諦合為一真故附經文且
作二說暹師用澤州疏釋此十五雙者全背今家三
門四門義也須知今師明義諸雙始終只是二諦今
從難解者略消其名常即空門下疏云不為緣生故
常也無常即有門有為遷變故無常苦即有門經云
有身即苦生無身苦不生不苦即空門依即有門有
法可依故非依即空門經云稽首如空無所依去即
[004-0369c]
有門有生滅故不去即空門無去無來故有門則有
三寶可歸空門達寶如幻無寶可歸經云設有一法
過涅槃者我亦說如幻如化恒即空門下疏云不為
緣滅故恒非恒即有門有法為緣所滅故眾生是有
門非眾生是空門達眾生假名即空故實是有門有
五陰實法故不實是空門五陰即空故密是空門不
密是有門二是有門不二是空門是故諸義雖殊不
出空有二義三門四門巳如前說收攝文旨豈離自
心。


新伊字下有先歎者又二五字者後人妄加也。


先嘆次示者先歎即初二兩階次示即第三階先□
即四五兩階後與即六七八三階俱云階者即取階
級□第義。


醻五譏者前譏請有五番也。


復言下釋經汝等遇我不應空過也。


他取寶城等者即疏主因便敘他據此文明涅槃之
名不可翻義。


興皇者既以他義間斷故須重云興皇也。


非其因下約五六二階詶不等譏初是第五奪其因
非次示勸下第六顯真法性捨昔下約七八二階詶
無慈譏初是第七捨昔依今次說新下是第八正示
新伊巳上八階詶前五譏講者當以經文對疏釋出
義自可見。


今解中初斥破興皇八階凡有二失故總斥云不然
[004-0370a]
由具五難即離八難故云同是一意故今但以釋譬
結分文何以興皇分五難八難為兩階耶此一失也
又只斥中詶譏自足何煩八階共答五譏此二失也
故總結云是故不用。


復須示真者示真即獎勸也。


能得能離者能得五難能離八難釋中初對上辯異
即對上天眾歎純陀中有六難也。


離八下預示所離八難之名雖在結中即是此文五
難所離故預示之。


三途者四解脫經謂地獄為火途道此據八熱鬼為
刀途道畜為血途道應法師云三塗者意將此方三
塗山是九州之險以名地獄後人妄謂三塗為畜生
餓鬼地獄也應師所釋殊不知三途之義出在經文
也。


鬱丹越此云勝謂勝餘三州故亦云高上其意亦
然。


及邊地難者以佛唯生中國故。


得出家者即經云成就禁戒具足無缺是一難也以
律制根不具者不聽出家既云成就禁戒即離此難
羅漢巳得無漏正智即離世智邪推所言五難者佛
世難值人身難得合為一成就禁戒得羅漢果開為
二難故成五也以禁戒是因羅漢是果故譬中如求
金於沙甚難可得生死法中求是五事至極難得曇
華亦爾結中八難舉所離以結能離之五也八者三
[004-0370b]
途為三根不具為四世智辯聰為五佛前佛後為六
單越為七長壽天為八前三在下三趣次四在人後
一在天又成論云四輪摧八難一宿世善根輪摧前
四難二勤發正願輪摧世智三供養諸佛輪摧佛前
後四生中國輪摧單越長壽天。


不得不離者不得五難不離八難。


取意釋者即探取第三段酬怖畏經釋無始終義也
何者下徵釋不應以親認佛義也既其不識法身常
住非是法王之子何得認佛為親。


不識下既汝前自喻端正今喻既遇寶城而取偽物
四德涅槃即心而具而不識知翻取小法故非端正
無明自覆等者既迷法性自起無明則是汝自投魁
膾傷害法身豈是佛遣故云何須遣付。


非止一途者財法二施種種差別悉是難行故非一
途。


甘之如薺者詩云誰謂荼苦甘之如薺荼味苦薺味
甘也捐捨身命勤施財法凡夫以之為苦如來達苦
法界故云如薺此則總喻二施也。


無上下別示二施法施故有慧財施故有恩初明法
施云其門不小者斯則體內方便大乘之門也。


非我無慧者汝自不受大乘非我不惠施於汝也。


夫身下示財施財有內外內則身命外則妻子國城
在文可見。


但為下汝自放逸致使繫閇生死獄中非我無財施
[004-0370c]
之恩及汝也。


功德具足者圓戒定慧無所不收故云具足名此三
學以之為城釋名云城盛也盛受國都也。


墻壁者釋名墻障也所以自障蔽也壁辟也言辟禦
風寒也今明國城墻壁則禦敵防盜故喻戒學止惡
防非圓常之戒防止二邊故云嚴峻絕嶮也。


眾魔四魔也以群盜喻眾魔也。


壍者坑也繞城水也水性澄靜故以喻定首楞嚴定
橫該法界故無涯豎徹如理故無底。


睥睨或作俾倪上疋計反下五計反又字林作普米
吾禮反釋名云城上垣謂之睥睨言於孔中睥睨非
常事也或曰裨助城之高也或言女墻言其卑小比
於城若女子之於丈夫也或言堞取其重疊義也今
以慧鑒圓普不著二邊如睥睨於非常也。


鑒微識遠是實智博達今古即洞照三世是權智。


有怖有畏者比丘但證小果而為界外變易死魔等
怖畏也。


表裏皆實者向既以三學釋城應以戒防身口為表
定慧為裏又修德為表性德為裏皆常樂我淨故云
皆寶。


琳琅者尚書禹貢云厥貢惟球琳琅玕孔氏傳曰球
琳皆玉名琅玕石似珠現文既以琳琅環琦四事釋
表裏皆寶即應以此四喻四德也。


商人者白虎通云啇其遠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
[004-0371a]
故謂之啇也。


取者即啇人以喻小機自不受大非如來咎。


是不猒糞掃者內染小法外著袈裟即同貧子不猒
麤弊垢膩之衣故云糞掃也。


不欣瓔珞者即不欣舍那珍御之服也。


貧里小乘。


上味大法。


剃除鬚髮表小智除惑。


盤桓不進兒。


隘路者大品斥小乘猶隘路不容二
人竝行。


此以無欣無猒等者汝自不欣非我無慈汝自無猒
非我無悲。


此佛亦我等者明四德具足應云亦樂言亦我者文
悞此釋經中我字是四德之一以該餘三耳。


但識應化者但見丈六劣應身也。


非說法人者以小機所見劣身不能說大法也若圓
機見真應不二釋迦牟尼名毗盧遮那即能說大法
淨名下即斥須菩提文也。


眾數即僧此斥小乘既不見法報之佛又不聞圓頓
之法故不入三賢十聖之眾數也既不預大乘三寶
故斥彼小同於外道六師比斥雖然非全同邪外。


不識下總結汝等遇我一句是斥其不得五難也。


不得真果者但得小乘虗偽之果不得圓乘分證真
實之果也。


難亦不離者雖無界內八難而有界外八難也亦名
理八難謂見修無學為三惡道無為正位不能發心
[004-0371b]
名墮惡道乃至無學亦爾若入無餘永滅佛道豈非
三惡道難四北洲定壽難者四諦中滅諦對北方聲
聞證滅如彼定壽五長壽天者二乘名為淨天若入
無餘即歸第一義天豈可化也六佛前佛後者二乘
入觀見真出觀緣俗不見中理即佛前佛後七世智
辯聰者二乘未見中道發無漏慧是為世智辯聰八
聾盲瘖瘂者二乘之人無菩薩根雖得六通不見十
界之色如盲不聞十界之聲如聾不能以一音說法
隨類得解如啞此理八難名義出淨名疏記等。


即是下總結不應空過一句是奪其不離八難也文
云奪其不得者得字悞也道前謂等覺巳還即分真
相似觀行名字悉名道前也道後即玅覺究竟。


將後例前者經明道後既云無上則類例道前苦行
等亦是無上以因果雖殊俱超偏小故。


復有一行等者五行圓修不同次第故云一行此即
聖行品文然五行即三諦始從名字終乎等覺聖凡
雖異所觀何殊。


二鳥雙遊即鳥喻品文謂果證之後雙照常無常也
故是圓用若約果用初住分得今論極果的指玅覺
不見真法等者前佛約能證人故向云無上方便等
今法即約所證理故經云正法寶城以城是所居如
理是所證故。


云即真善玅色出生妙善者以圓戒定慧由理本具
故隨外熏發生三學此圓三學遍攝偏小故云一切
[004-0371c]
三學等若非一念百界安能遍括大小戒定慧耶徹
三諦故縱高遍法界故橫廣縱橫相即故云充溢彌
滿下心即小志上法即大乘。


經雖得出家等者雖是與奪之詞與之則於彼小乘
得名出家奪之則不慕大乘未破無明猶名在家此
則巳出分段家未出變易家也。


別約因果者以比丘之名因果各具三義因名破惡
怖魔乞士果名殺賊不生應供此因果三義次第主
對如因名破惡果名殺賊等今佛以大乘六義非之
故疏釋云汝之因果皆非真僧也。


袈裟者應法師云此云不正色諸草木中若皮若葉
若華等不成五味難以為食者則名袈裟此物染衣
其色濁赤故梵本五濁之濁亦名袈裟。


非破五住等者以小乘但破四住惡唯怖界內魔是
則袈裟雖染而未染大乘淨法。


非應供乞士者以經乞食之言則兼斥因果二義二
乘雖歷人天多處而為福田而非遍十法界普於其
中應受供養雖離四邪名為乞士而未免邪求涅槃
非殺賊不生者以經剃髮之言則兼斥果上二義以
小乘未殺無明賊未盡變易生故經云未為正法等
謂形雖除鬚髮而未破無明由未破惑則為變易生
死所遷故經結使之言兼於殺賊不生二義。


具於下法寶即法身德即一而三故具三點三德遍
攝故云藏一切法。
[004-0372a]


佛僧例然者經文雖略義必各具故曰例然是知佛
即般若法即法身僧即解脫既各具三則開之成九
九只是三三只是一一三融即開合適時。


初譬說祕藏中譬為三下大地譬法身山藥譬般若
為眾生用譬解脫。


初大下釋。此三譬一皆具三三九相即初明法身具
三。


普載者喻法身理遍也。


亦不生而生者理非智慧故曰不生而能發智故曰
而生生於藥草此明法身具般若也。


亦無用而用者理非應用而依理起用如地非作用
而人依地作用此明法身具解脫也。


藥草下明般若具三。


所生不離能生者所生藥草不離能生之地藥草堅
性全是地堅如所生智不離於境即智是境此明般
若具法身也。


亦即用者即所生藥為人治病之用譬由智契境
即智起用始智內照外宣圓法為機緣破惑之用此
明般若具解脫也。


雖復下明解脫具三然此三法機應共論法身般若
約能應說解脫一法就能感明以順經文喻意也。


雖復取用等者謂眾生雖用地藥治病然地藥實非
他物葢大地是我同業所招藥草仍由我福德所感
此喻機緣稟教得脫葢由巳性本與果佛法身體同
[004-0372b]
故喻業招大地此明解脫具法身也又由機發感佛
以般若力說法被我故喻福感藥草此明解脫具般
若也。


三種宛轉等者如向所明三各具三宛轉相即開之
成九合還是三三一一三融即不二故云不得相離
此順經文喻意且與機應對明應知機應各具三九
展轉無礙一一相融若曉生佛理同三諦性等隨意
轉作豈竢詳論。


種別下結祕密藏名文中分字釋義大地山藥眾生
三事不同故云種別不一。


具一切物者只是攬上一三三一互融無礙名一切
物包藏此物故得藏名。


三法身者即法報應報即般若應即解脫三身互融
俱立法稱。


大地三義者即上非但普載巳下文是般若解脫合
上亦然。


三般若謂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實相文字
即法身解脫異名。


三解脫謂真性實慧方便真性是法身實慧是般若
講者細對上文合釋令義無壅。


為眾生用者即經云而為眾生等也。


我今下皆言超合者以前喻則先大地次藥後用今
先合用故云超也據此應云追合大地亦言超者恐
文悞。
[004-0372c]


合用者以一切眾生即指初住人最初離無明縛故
合解脫用義。


諸子四部者以諸菩薩德堪紹繼故說為子四部即
二住巳上至等覺凡四十位十位為一部名四部則
是以在家出家四眾以表其位此既分分發生中智
故合藥草般若義也。


我亦下我即如來自指也。


合大地者以妙覺顯理究竟故合大地法身義也。


病若下約喻法雙結初結喻次安住下結法機應同
歸祕藏故曰安住湛然眾生得益也此合病愈眾生
既以得益故應用息用息則報法亦息故云般若功
亡法身用息此據應用由境智相冥而有故用應息
及于報法。


一切下顯位釋疑。


咸見佛性者以四十二位咸破
無明證佛性理此以證名見。


問眾下釋疑問中舉眾生佛者此約初住對妙覺問
其分證究竟所顯之理為是同否。


答六位分別者理同故即祕藏無別事異故六凡聖
差分若約理同則理即本迷尚云理入名等三即入
義亦然而況分證祕藏豈不同耶。


地人下地論明阿梨耶識是真常淨識不立第九故
指淨識為惑所覆名為祕藏若攝大乘論梨耶是無
記無明隨眠之識九識乃名淨識是知八九皆是隨
機若就非異義說唯至第八若就非一義說故強立
[004-0373a]
第九。


在眾生外者以論師所見謂迷悟碩異因果大殊故
指果佛在眾生外。


涅槃下初簡四計次明正義身內即正報身外即依
報。


非身內下是雙非。


非非內下是兩亦。


非非內者謂非不是內即亦內也非非外謂非不是
外即亦外也於四起計謂有佛者並非祕密。


眾生即是等者謂絕四之理眾生即具具此理故名
為祕密。


為此論破者地人計妄惑內成論計眾生外故彼二
解但是此論所破內外兩句論師雖復轉云亦內亦
外而亦未逃四計。


昔教下初總解名謂無下別示義無常覆常約理相
覆無相約行不了覆了約教即是圓頓理行教三為
偏小三覆實被權覆名為祕密。


如形下即下經文迦葉明昔教密義也。


今經下初約喻明今經顯露如月處空豈比形殘故
云不如昔教。


但以下正明今經雖云祕密其實顯露異名。


眾生不解者理雖即是日用不知名難解理名為祕
密不同昔教隱故名祕。


法界包含等者三諦法界具足三千三一相即名攝
一切互融互入故用不盡指此為藏不同昔教以偏
[004-0373b]
覆圓名為藏也。


舉涅下結示破人師如向所明。


破方便教者以今破昔亦如向文大風譬前舉論舉
經卷霧喻破人師昔教清漢喻祕藏正義揚大風則
昏霧收卷舉經論則非義破壞邪破正顯如清漢昞
然。


清漢者纂要云天河謂之天漢亦云雲漢星漢河漢
清漢等。


一往而言等者且約表對以配事理事謂教行二法
也二往而論三點天目是喻三德是法以喻顯法耳
以約依教立行行契於理次位義便故就一往分文
約言教者文字是言教故。


約修行者三目在天面修行約人身故。


約理者下經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即所證理名為
佛師故名三德即是約理。


又是佛印等者劉熈釋名印信也所以封物為驗也
許慎說文曰執政所持信也今以三德玅理喻之如
印教無理印則教虗偽行無理印則行邪倒若契三
德方可信用。


言說相應者教詮此理信教解理即名字人。


修習相應者修觀照境境智冥合名祕密行修此行
者即觀行相似人。


證得相應者即分真究竟證得三法。


故約下結示由教行理義旨該通故約此義以分經
[004-0373c]
也。


外國者且指巳所居地名為中華故名天竺以為外
國若論地分迦毗羅國方是中也如宋朝嚴觀二師
與太史何承天共論此土是邊是中觀乃引周公測
影之法以一尺二寸土圭用測日影京洛之地夏至
之日猶有餘陰天竺此日則無餘陰準此算法地上
寸影天上萬里據此以驗中邊可知。


舊伊可譬等者示舊伊縱橫義初示縱義。


云法身本有者謂百劫巳滿得王宮相好之身此名
法身本有。


般若修成者謂次於樹下三十四心名為種智般若。


入無餘等者謂八十入滅無餘在當故云方是解脫
既有前後上下之義譬之縱三點水此即小乘所用
生公釋此伊字義云般若居宗在上等全濫小乘。


又約下示橫義。


約身約智等者即相好身中樹下斷
結證智雖未全得二種解脫而巳破子縛故云分得
有餘解脫此則樹下初成一時具三故云橫一時有
而身智脫三體用各異故云三法各異等也此亦小
乘所用此文縱橫與止觀體相所明小義有同有異
縱義全同橫義則異故彼文云般若種智巳圓果縛
尚在解脫未具身猶雜食又帶無常一優二劣譬之
橫川走火此之小義悉是縱橫又諸大乘師說凡有
三家初云法身是正體有佛無佛本自有之非適今
也了因般若無累解脫此二當有隔生跨世彌亘淨
[004-0374a]
穢亦是縱義生公所解設異小乘還同此釋次云三
德無前後一體具足以體從義而有三異葢乃體橫
而義縱耳三云體義俱不殊而有隱顯之異俱不異
未免橫隱顯異未免縱欲釋新伊應須先了他人異
解方免舊伊縱橫等過乃至邪宗橫計等失故塗灰
外道亦計大自在天具足三德而云法身充滿法界
報身居自在天三目八臂即摩醯首羅是也化身隨
形六道況大小乘諸師釋義為是義故先出昔教以
驗諸師。


新伊下譬今教中釋此三點且順教義天目順行三
德順理巳如前說即照是般若亦即自在是解脫此
乃法身之處即具餘二故云名一為三亦應更云般
若即遍亦即自在解脫即遍亦即是照遍謂法身周
遍也文明法身具二餘可例知故且從略。


三無非縱者約三一互融以明離過即三是一故
無別體一則非橫即一而三非前有法身乃至非後
有解脫三德俱具故非縱。


一即細畫者更約互融以釋字義。


而三下結成不思議。


不可等者只由互融故不可
定作一說一思定作三說三思三即成烈火之橫一
即成點水之縱縱橫名義乃可思可議偏小之法
耳。


不可思議者下約雙非結歸祕藏祕藏即伊字所喻
也又總覽前義還成三諦三德而三而一是真即般
[004-0374b]
若德而一而三是俗解脫德非三非一是中法身德
展轉複疎不出三法如斯三法即我自心心外無境
一切咸爾。


此句下結示斥失此句者即指伊字喻文名為此句
一經眾義猶如枝條三德妙理喻以根本義咸符理
枝必依根故云是茲經之根本也。


廣立問答者迦葉三十六問豈有餘途只是廣顯三
德因問有答發生諸品所以序中序於三德從純陀
品至大眾問凡十六品明涅槃施純陀一品略明三
德長壽以去一十四品解釋三德從現病去凡有五
品明涅槃行修此三德師子吼品明涅槃義研覈三
德迦葉陳如二品明涅槃用即三德功能故云致二
十五品洋洋無盡也。


洋洋水流貌論語云洋洋乎盈耳哉。


若失下斥失也若失始終三德意者雖能隨文釋義
其猶逐葉忘根則解行二途指歸無處若了三德在
一心中則此經一部居于方寸況法華開顯十方三
世同說三軌三軌玅故故云妙法華嚴法界淨名解
脫不共般若與此三德一體無殊若識此意今文可
了十方佛法在一剎那如斯指歸功不徒棄寄語後
學彌須介懷若念念不忘則佛果非遠。


三目釋者下若約經即是以喻顯喻共譬三德今從
一往則是約行明祕藏也。


摩醯首羅即大自在也色界頂即色究竟天首羅為
[004-0374c]
彼天主大千世界共一四禪中千共一三禪小千共
一二禪故俱舍云四大洲日月蘇迷盧欲天梵世各
一千名一小千界梵世即初禪也故二禪統小千矣
首羅是四禪之主故統大千。


若並下並即是橫別只是縱三千即大千也。


三德亦爾下合法內心具德以合嚴主以內攝外三
無差別以合照世注云云者意在此矣。


約三德中若約經文即是前二喻喻合法今約從事
入理義便即是約理釋祕藏也。


果地下此約果上所顯之理若對初心行人以說則
教在名字行通五品六根理顯通分真究竟若約教
主以說則理唯極果故果地之言義意兼攝眾德即
萬德也諸法雖多此三攝盡故曰兼諸然則一家宗
承其唯三觀觀之所契即此三德故諸經論名相多
者當以義裁斷以略攝廣令順三德名相少者亦應
約義開對既知多少不出此三然後了三只我一念
夫如是則免同數寶豈類算沙。


法身下示法體還約三身三智三脫以明則九三互
攝展轉相融文中皆先示雙非次明雙照雙非即法
身德實相般若真性解脫雙照即二身二智二脫遮
照同時三一不二若先了此旨則至文易見。


法身德中初明雙非色即應身無色即報身此自受
用報也理非質礙故不可形相見理非觀照故不可
心想知。
[004-0375a]


雖非下即遮而照見知宛然法身之處應身常在則
有相好形令眾生見故云雖非色而色也。


充滿下示應身相下經文明八自在中初一多義也
故經云示一身以為多身身數大小如微塵充滿十
方如來身實非塵以自在故現塵塵身。


巨細相容等者即八自在中第二大小也故經云示
一塵身滿大千界也三者輕重以滿大千之身輕舉
飛空實無輕重四者色心如來一心安住不動所可
示化無量形類五者相六根互用六者得得一切法
如來之身亦無得想七者說演一偈經無量劫義亦
不盡八見如來遍滿一切處如虗空不可得見此八
中第六似報第八似法餘皆應義文中略舉一多小
大意該餘四此乃法身即解脫也。


雖非下不離法身而是報智故云亦可尋求謂亦可
以智慧觀察也。


能發下示尋求相。


言眾生者從因以說由因中以
三觀尋求故使玅理發生智慧則無明頓盡究竟成
佛也。


故曰下引勝髮證既云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則
知即境發智此乃法身即般若也即法身德四字是
總結既即一而三故於法身德中具足餘二。


次般若中非知即遮觀照非字即遮文字此顯實相
般若即是般若德中具法身也。


非知下釋成其義動慮分別即能觀觀境非觀智故
[004-0375b]
云不可。


言說者由有應身方能言說法非應用故亦不可。


紳者大帶也此方古者以善言書于几杖盤盂紳帶
之上使常見之而自誡也論語子張書諸紳即是其
事今以貝多黃卷類彼書紳。


亦非下雙照則可以觀智思文字說也。


不同灰滅者小乘灰身滅智入無餘者則一向無知
知即是智以滅智故今即境而智常寂常照故非不
知不同灰滅也。


不同偏空者小乘偏空離文字而有解脫今無說即
說故不同之。


極佛境界者三諦至極是佛境界由於三觀而得開
發。


凡聖並明者凡謂我心及眾生聖謂諸佛三千三諦
二互遍故曰並明此觀照般若也。


而半滿具足者無說而說稱彼群機世間即人天教
出世間即藏通上出世間即別上上出世間即圓文
略別教引淨名可知此文字般若也。


即般若德者雖具足三而觀照當其正體也。


解脫中初雙非即真性解脫即法身德也喧縛謂生
死寂脫謂涅槃惑性本無故五住不能繫四住是分
段因無明是變易因舉因收果也法身元寂故十智
不能虗十智者世智他心智苦集滅道智法智比智
盡智無生智世及他心照俗餘皆照真并如實智名
[004-0375c]
十一智今非空邊故但言十以如實智照中道故故
不論也此明解脫中具法身德也。


非脫下明雙照雖非偏空解脫而中道法身不思議
空解脫二邊生死空邊變易生死有邊分段生死也
如百下百句雖廣不出斯義此正是解脫德自體也
非縛而縛者雖常冥至極而稱物施為故雖非二邊
之縛而現二邊之縛為訥鈍邪癡是示為空邊縛小
乘不能說大故訥內無大智故鈍偏沈於空故邪無
明全在故癡約分真言之則內祕菩薩行外現是聲
聞也分真尚爾玅覺可知。


闡提外道者是示為有邊縛即經云又現邪見相也
故有下引證病行則示有二邊煩惱兒行則示為真
俗之善。


住首下只由住中道妙定故能示現二邊善惡善即
兒行惡即病行。


雖鄙必施者施平聲雖二邊鄙惡為調伏機緣必施
為被縛。


如醫下明雖示現繫縛而同塵不染如良醫不染於
病如蓮華不著於水故云無染無著此明解脫中具
般若德也問般若是智何故明示二邊縛耶答平等
大慧常鑒法界由慧鑒故施設二邊故是般若德也。


名解脫德者總結也雖具三法而以方便解脫當其
正體然此三德約其旁正分別雖爾應知三一互融
互攝故得一皆具三。
[004-0376a]


佛身下攝三業以身對身其義便故故法身攝於身
業欲知智在說故般若攝於口業斷惑離縛由於意
故故解脫攝於意業此亦約義對當如此若論理體
心色一如身口等意不三不一思之易明。


又大下收諸經般若五陰皆淨只是三德顯相以五
即三故迷而為五悟只是三色即法身受想行即解
脫識即般若此亦別對若論理體色即是心心空假
中從心所起一切諸法皆空假中諸法空假中即心
空假中也三諦即三德其旨可知五陰皆淨義在茲
也如來莊嚴只是三德所嚴法身能嚴二德六根清
淨即如法師功德品所明還是唯心三德相似發相
內凡尚爾究竟可知。


總諸下指廣也般若法華既不出三德故知一代其
旨咸然所以諸經不出三德。


包含總別者總唯三德別出群經攝別入總咸歸三
德故曰包含。


事理者名相事別三德理同指事即理如囊括結。


一中無量者無量即三舉一而三故云一中無量也
餘例可知。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卷第四
[004-037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