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g0016 涅槃經會疏-隋-灌頂 (master)



南本大般涅槃經會疏卷第三十四



大般涅槃經迦葉菩薩品之四卷第三十四


北涼 天竺三藏 曇無讖 譯


晉 沙門 慧嚴 慧觀
 謝靈運 重治


【迦葉品之四


起卷是第三單明生善兩番問答初為三一緣起
二正問三結問緣起中法譬合云云。】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一切眾生皆從煩惱而得果
[034-0808b]
報言煩惱者所謂惡也從惡煩惱所生煩惱亦名為
惡如是煩惱則有二種一因二果因惡故果惡果惡
故子惡。


如絍婆果其子苦故華果莖葉一切皆苦猶如毒樹
其子毒故果亦是毒。


因亦眾生果亦眾生因亦煩惱果亦煩惱煩惱因果
即是眾生眾生即是煩惱因果。」


【若從是義下二正問。】


「若從是義云何如來先喻雪山亦有毒草微妙藥王。」


【用煩惱為眾生眾生復是煩惱煩惱為眾生即是
因苦而無善眾生復是煩惱即是果苦不善若爾
俱不善云何而得生於善法何得復有妙藥王耶
若言下三結問。】


「若言煩惱即是眾生眾生即是煩惱云何而言眾生
身中有妙藥王。」


【佛答為三初歎問次合前譬三結能修之人即佛
性力初歎如文。】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無量眾生咸同此疑汝今能
為啟請求解我亦能斷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
汝分別解說。」


【雪山下次合前譬。】


「善男子雪山喻者即是眾生言毒草者即是煩惱妙
藥王者即淨梵行。」


【然前妙藥譬於佛性今云藥王即淨梵行在言少
[034-0808c]
異。


若有眾生下三結如文。】


「善男子若有眾生能修如是清淨梵行是名身中有
妙藥王。」


【迦葉白佛下第二問答正出所生之行。】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眾生有清淨梵行。」


【此更問前意何等眾生有清淨梵行。


佛答為二初總答所問次別答初總中先譬。】


「善男子猶如世間從子生果是果有能與子作因有
不能者有能作者是名果子若不能作唯得名果不
得名子。」


【次合。】


「一切眾生亦復如是皆有二種一者有煩惱果是煩
惱因二者有煩惱果非煩惱因是煩惱果非煩惱因
是則名為清淨梵行。」


【佛答意者眾生亦不盡具有此梵行如世果子其
巳是果但此果不必併生於子鳥食火燒水爛則
不能生不被三事即能生子眾生亦爾不能修者
[034-0809a]
是煩惱果而於果上復生惑因若修善者即但有
惑果無有惑因即是眾生身中有清淨梵行。


眾生觀受下第二別答明修觀解文為五一觀受
二觀想三觀欲四觀業五觀十二因緣此之五觀
但成兩科前四觀五陰後一觀因緣觀五陰中何
故不觀識色兩陰識初起時未別苦樂論人云識
得實法想得假名未能分別是故不觀色陰麤淺
故亦不觀三陰猛盛所以觀之於三陰中受想不
開行陰開二謂欲業是所以然者行陰過重是故
開之觀中一一例皆有四一觀受體二觀受因三
觀受果四明修道初觀受體。】


「善男子眾生觀受知是一切漏之近因所謂內外漏
受因緣故不能斷絕一切諸漏亦不能出三界牢獄
眾生因受著我我所生於心倒想倒見倒是故眾生
先當觀受如是受者為一切愛而作近因是故智者
欲斷愛者當先觀受善男子一切眾生十二因緣所
作善惡皆因受時是故我為阿難說言阿難一切眾
生所作善惡皆是受時是故智者先當觀受既觀受
巳。」


【夫受心者只是果報言近因者以受是五果之末
從於此處復起三因生諸煩惱名觸因緣言因緣
者觸名不定無別自體亦可說識為觸亦可說想
為觸此是次第因緣言無明觸即是煩惱前心言
明觸者即是無漏前心言非明無明觸者即是有
[034-0809b]
漏諸善前心。


復當更觀下第二觀受因。】


「復當更觀如是受者何因緣生若因緣生如是因緣
復從何生若無因生無因何故不生無受復觀是受
不因自在天生不因士夫生不因微塵生非時節生
不因想生不因性生不從自生不從他生非自他生
非無因生是受皆從緣合而生因緣者即是愛也是
和合中非有受非無受是故我當斷是和合斷和合
故則不生受善男子智者觀因巳。」


【前討受因無所從生後明從和合生。


次觀果報下即第三觀果。】


「次觀果報眾生因受受於地獄餓鬼畜生乃至三界
無量苦惱受因緣故受無常樂受因緣故斷於善根
受因緣故獲得解脫作是觀時不作受因云何名為
不作受因謂分別受何等受能作愛因何等愛能作
受因善男子眾生若能如是深觀愛因受因則便能
斷我及我所。」


【若人能作如是下第四修道。】


「善男子若人能作如是等觀則應分別愛之與受在
何處滅即見愛受有少滅處當知亦應有畢竟滅爾
時即於解脫生信生信心巳是解脫處何由而得知
從八正即便修習云何名為八正道耶是道觀受有
三種相一者苦二者樂三者不苦不樂如是三種俱
能增長身之與心何因緣故能增長耶觸因緣也是
[034-0809c]
觸三種一者無明觸二者明觸三者非明無明觸言
明觸者即八正道其餘二觸增長身心及三種受是
故我應斷二種觸因緣觸斷不生三受善男子如是
受者亦名為因亦名為果智者當觀亦因亦果云何
為因因受生愛名之為因云何名果因觸生故名之
為果是故此受亦因亦果智者如是觀是受巳次復
觀愛受果報故名之為愛智者觀愛復有二種一者
雜食二者無食雜食愛者因生老病死一切諸有無
食愛者斷生老病死一切諸有貪無漏道智者復當
作如是念我若生是雜食之愛則不能斷生老病死
我今雖貪無漏之道不斷受因則不能得無漏道果
是故應當先斷是觸觸既斷巳受則自滅受既滅巳
愛亦隨滅是名八正道善男子若有眾生能如是觀
雖有毒身其中亦有微妙藥王如雪山中雖有毒草
亦有妙藥善男子如是眾生雖從煩惱而得果報而
是果報更不復為煩惱作因是則名為清淨梵行。」


【文云觸有三種一無明觸者若行心作惡即識想
受三名無明觸行心起善即前三心名為明觸行
在無記非善非惡即前三心名非明無明觸又一
解如前文云明觸即八正道餘之二觸增長諸惡。


復次善男子下第二觀想例前為四此言想者非
謂想陰以行心中別有想倒又思惟中名想倒心
倒見諦之中名為見倒今乃總論不得名見通名
為想又云無色界為一切想者無色界中乃有不
[034-0810a]
用處非謂一切但前二是一切故以為名觀想體
中又二先正觀體。】


「復次善男子智者當觀受愛二事何因緣生知因想
生何以故眾生見色亦不生貪及觀受時亦不生貪
若於色中生顛倒想謂色即是常樂我淨受是常恒
無有變易因是倒想生貪瞋癡是故智者應當觀想
云何觀想當作是念一切眾生未得正道皆有倒想
云何倒想於非常中生於常想於非樂中生於樂想
於非淨中生於淨想於空法中生於我想於非男女
大小晝夜歲月衣服房舍臥具生於男女至臥具想
是想三種一者小二者大三者無邊小因緣故生於
小想大因緣故生於大想無量緣故生無量想復有
小想謂未入定復有大想謂巳入定復有無量想謂
十一切入復有小想所謂欲界一切想等復有大想
所謂色界一切想等復有無量想謂無色界一切想
等三想滅故受則自滅想受滅故名為解脫。」


【次問答云云。】


「迦葉菩薩言世尊滅一切法名為解脫如來云何說
想受滅名解脫耶。」


【初問中云滅受想名解脫者數人云得解脫者不
止滅此二心滅一切心乃得解脫今偏言二心者
過患多故受心修禪想修無色受心味禪想計無
色以為涅槃論家不爾緣世諦名想受緣真諦名
慧心世諦想心可滅得脫真諦慧心不可滅與數
[034-0810b]
大同故迦葉難云滅一切法名為解脫豈滅兩心
得解脫耶。】


「佛言善男子如來或時因眾生說聞者解法或時因
法說於眾生聞者亦解說於眾生云何名為因眾生
說聞者解法如我先為大迦葉說迦葉眾生滅時善
法則滅是名因眾生說聞者解法云何因法說於眾
生聞者亦解說於眾生如我先為阿難說言我亦不
說親近一切法亦復不說不親近一切法若法近巳
善法哀羸不善熾盛如是法者不應親近若法近巳
不善衰滅善法增長如是法者是應親近是名因法
說於眾生聞者亦解說於眾生善男子如來雖說想
受二滅則巳總說一切可斷智者既觀如是想巳。」


【佛答須滅一切方得解脫佛或時總說即攝一切
或時別說今說想受二滅即得解脫此則總論巳
說一切文中初云因眾生說聞者解法者即是因
緣於眾生說善惡等法聞即得解又云因法說眾
生眾生得解者先說善法須近惡法須捨眾生聞
此即能得解此兩意正酬前問。


次觀想因亦二先正觀因。】


「次觀想因是無量想因何而生知因觸生是觸二種
一者因煩惱觸二者因解脫觸因無明生名煩惱觸
因明生者名解脫觸因煩惱觸生於倒想因解脫觸
生不倒想觀想因巳次觀果報。」


【次兩番問答。】
[034-0810c]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以因此煩惱之想生於倒
想一切聖人實有倒想而無煩惱是義云何。


佛言善男子云何聖人而有倒想。


迦葉菩薩言世尊一切聖人牛作牛想亦說是牛馬
作馬想亦說是馬男女大小舍宅車乘去來亦爾是
名倒想。


善男子一切凡夫有二種想一者世流布想二者著
想一切聖人唯有世流布想無有著想一切凡夫惡
覺觀故於世流布生於著想一切聖人善覺觀故於
世流布不生著想是故凡夫名為倒想聖人雖知不
名倒想智者如是觀想因巳。」


【三觀果。】


「次觀果報是惡想果在於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中受
如我因斷惡覺觀故無明觸斷是故想斷因想斷故
果報亦斷。」


【四修道悉如文。】


「智者為斷如是想因修八正道善男子若有能作如
是等觀則得名為清淨梵行善男子是名眾生毒身
之中有妙藥王如雪山中雖有毒草亦有妙藥。」


【復次智者觀欲下第三觀欲即是煩惱門亦例有
四此初觀欲體。】


「復次善男子智者觀欲欲者即是色聲香味觸善男
子即是如來因中說果從此五事生於欲耳實非欲
也善男子愚癡之人貪求受之於是色中生顛倒想
[034-0811a]
乃至觸中亦生倒想。」


【正是內心今但舉外塵者能生心欲故名塵為欲
此即因中說果。


倒想因緣便生於受下第二觀欲因。】


「倒想因緣便生於受是故世間說因倒想生十種想
欲因緣故在於世間受惡果報以惡加於父母沙門
婆羅門等所不應作而故作之不惜身命是故智者
觀是惡想因緣故生欲心智者如是觀欲因巳。」


【次觀下三觀果報。】


「次觀果報是欲多有諸惡果報所謂地獄餓鬼畜生
人中天上是名觀果報若是惡想得除滅者終不生
於此欲心也無欲心故不受惡受無惡受故則無惡
果是故我應先斷惡想斷惡想巳如是等法自然而
滅。」


【是故下四修道。】


「是故智者為滅惡想修八正道是則名為清淨梵行
是名眾生毒身之中有妙藥王如雪山中雖有毒草
亦有妙藥。」


【復次智者下第四觀業亦為四先觀體。】


「復次善男子智者如是觀是欲巳次當觀業何以故
有智之人當作是念受想觸欲即是煩惱煩惱者能
作生業不作受業如是煩惱與業共行則有二種一
作生業二作受業是故智者當觀於業是業三種謂
身口意善男子身口二業亦名為業亦名業果意唯
[034-0811b]
名業不名為果以業因故則名為業善男子身口二
業名為外業意業名內是三種業共煩惱行故作二
種業一者生業二者受業善男子正業者即意業也
期業者謂身口業先發故名意業從意業生名身口
業是故意業是名為正智者觀業巳。」


【文云受想觸欲是煩惱者數論二解一云受想觸
欲心王起時數即隨起此中云受想者即是十通
心數中四數受即痛數既屬通心俱通善惡心數
起善即名為善心數起惡即名煩惱今據起惡言
之論云無王數異此中云受想四者即是四心但
無色陰觸即是識欲即行陰若行起善即名為善
若行起惡即名煩惱此中正明作惡義也又言能
作生業不作受業者二釋一云由此煩惱因緣不
絕故云生業而不能分別五蓋果報諸受差別故
不作受二云由此煩惱潤業得生故言能作生業
而不能招捨受二捨中容捨心既是煩惱云何能
潤生於受樂受正是樂心復不能潤此竝論潤業
生義與業共行則有二種者欲出業體此論業時
猶有於惑故言與業共行而業法不同故具為生
受二業又云身口二業亦名為業亦名果者其能
造作即名為業復暢口意即名為果意但是業無
自暢義故不名果又云正業是意以意正是業體
故也期業為身口業者以身口自然符會有若期
契故云期業也。】
[034-0811c]


「次觀業因業因者即無明觸因無明觸眾生求有求
有因緣即是愛也愛因緣故造作三種身口意業善
男子智者如是觀業因巳。」


【第三觀果報又二初正解四業次兩番問答料簡
初如文。】


「次觀果報果報有四一者黑黑果報二者白白果報
三者雜雜果報四者不黑不白不黑不白果報黑黑
果報者作業時垢果報亦垢白白果報者作業時淨
果報亦淨雜雜果報者作業時雜果報亦雜不白不
黑不白不黑果報者名無漏業。」


【初番問如文。】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先說無漏無有果報今云何
言不白不黑果報耶。


佛言善男子是義有二一者亦果亦報二者唯果非
報黑黑果報亦名為果亦名為報黑因生故得名為
果能作因故復名為報淨雜亦爾無漏果者因有漏
生故名為果不作他因不名為報是故名果不名為
報。」
[034-0812a]


【答中云無漏名果不名報者或時云果報不異此
中判別私謂無漏是習果故但云果不得云報。


次番問如文。】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是無漏業非是黑法何因緣
故不名為白。


善男子無有報故不名為白對治黑故故名為白我
今乃說受果報者名為黑白是無漏業不受報故不
名為白名為寂靜如是業者有定受報處如十惡法
定在地獄餓鬼畜生十善之業定在人天十不善法
有上中下上因緣故受地獄身中因緣故受畜生身
下因緣故受餓鬼身人業十善復有四種一者下二
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因緣故生鬱單越中因緣
故生弗婆提上因緣故生瞿陀尼上上因緣生閻浮
提。」


【答中云又言十不善法有上中下重苦入地獄輕
苦入餓鬼不重不輕在畜生十善有四報在四洲
閻浮秊命果報最劣下業之果而言上上者取其
修道行善邊勝。


四有智之人下修道。】


「有智之人作是觀巳即作是念我當云何斷是果報
復作是念是業因緣無明觸生我若斷除無明與觸
如是業果則滅不生是故智者為斷無明觸因緣故
修八正道是則名為清淨梵行善男子是名眾生毒
身之中有妙藥王如雪山中雖有毒草亦有妙藥。」
[034-0812b]


【復次智者觀業煩惱巳下第五是觀十二緣文亦
有四謂煩惱業有苦但今文準前受想等皆具四
門今文但云煩惱等私云十二緣中體因果報三
義具足能觀之智即是修道且依現文即是果報
以此文推煩惱得苦業亦得苦不應云煩惱不能
招報十地經分十二因緣為三道謂煩惱業苦無
明愛取是煩惱道行有是業道識等及老死是苦
道此中為四長出於有即指現在五果為有生死
為苦苦之與有此亦無定而上文明八苦不取識
名色但取老死故作此說然此四句若具存其相
一從煩惱生煩惱二從煩惱生業三從煩惱生有
四從煩惱生苦次更約業一從業生業二從業生
惑三從業生有四從業生苦後兩句亦爾即應十
六句今文但九句亦有經本說十二句者但九句
少十二句多準理應有十一句何者十二因緣次
第相生如因無明生行因行生識乃至因生生老
死老死不知更生何等若爾只十一句但出經者
安十二時意欲彰於十二因緣今此不足只是廣
略不同夫相生者有前生後後逆生前復有跨節
相生且作初句煩惱生煩惱無明是本即是煩惱
而生愛取煩惱生業即是無明生行煩惱生有者
即是無明生識等煩惱生苦即生老死第二句從
業生業者從行生有從業生煩惱者從行生無明
從業生有者行生識等從業生苦者即是行生生
[034-0812c]
老死第三句從有生有者識生六入等從有生煩
惱者即識生無明從有生業者識生行從有生苦
者即識生老死第四句從苦生苦是從生生老死
從苦生煩惱者從老死生無明從苦生業者即老
死生行有從苦生有者即識等五果文云內外愛
則有愛苦者經有二文一云愛苦二云受苦愛義
稍弱皆通言受者由此愛故則受於苦言愛苦者
經中多言恩愛為苦就觀因緣今亦準前四觀不
同體中為四一明因果相生二觀五道皆苦三觀
三界皆苦四觀八苦初又二初正辨相生後結十
二義。】


「復次善男子智者觀業觀煩惱巳次觀是二所得果
報是二果報即是苦也既知是苦則能捨離一切受
生智者復觀煩惱因緣生於煩惱業因緣故亦生煩
惱煩惱因緣復生於業業因緣生苦苦因緣故生於
煩惱煩惱因緣生有有因緣生苦有因緣生有有因
緣生業業因緣生煩惱煩惱因緣生苦苦因緣生苦。」


【相生九句竝相關如文。】


「善男子智者若能作如是觀當知是人能觀業苦何
以故如上所觀即是生死十二因緣若人能觀如是
生死十二因緣當知是人不造新業能壞故業。」


【有智之人觀地下第二觀五道苦。】


「善男子有智之人觀地獄苦觀一地獄乃至一百三
十六所一一地獄有種種苦皆是煩惱業因緣生觀
[034-0813a]
地獄巳次觀餓鬼畜生等苦作是觀巳復觀人天所
有諸苦如是眾苦皆從煩惱業因緣生善男子天上
雖無大苦惱事然其身體柔耎細滑見五相時極受
大苦如地獄苦等無差別。」


【就五道中具有十二因緣中煩惱等四地獄即是
苦煩惱即是煩惱業即是業體即是有例餘道亦
然。


智者深觀三界下第三觀三界皆苦。】


「善男子智者深觀三界諸苦皆從煩惱業因緣生善
男子譬如坏器則易破壞眾生受身亦復如是既受
身巳是眾苦器譬如大樹華果繁茂眾鳥能壞如多
乾草小火能焚眾生受身為苦所壞亦復如是。」


【然三界未必皆苦唯三途是苦人天至第三禪皆
樂第四禪是捨此旦一邊若依如來初成道時手
指上下三界皆苦。


智者若能下第四觀八苦。】


「善男子智者若能觀苦八種如聖行中當知是人能
繼眾苦。」


【智者深觀下第二觀苦因。】


「善男子智者深觀是八苦巳次觀苦因苦因者即愛
無明是愛無明則有二種一者求身二者求財求身
求財二俱是苦是故當知愛無明者即是苦因善男
子是愛無明則有二種一者內二者外內能作業外
能增長又復內能作業外作業果斷內愛巳業則得
[034-0813b]
斷斷外愛巳果則得斷內愛能生未來世苦外愛能
生現在世苦智者觀愛即是苦因既觀因巳。」


【文云苦因即愛無明者小乘中業煩惱為苦因大
乘中即愛有無明為苦因小乘愛為苦本無明為
傍是故文云愛為集諦皆用煩惱以為苦本文云
愛無明有內外者有二義且出愛內外者見外色
境生心想著名為外愛自心起染名為內愛見他
人身是外愛見自巳身是內愛無明者內心不了
名內無明不別外事即外無明。


文云愛因緣取取因緣愛者此如十二因緣順則
愛緣取逆則取緣愛此二義者還是取愛互相因
待如無明緣行行緣無明亦因亦果三觀果報。】


「次觀果報苦果報者即是取也愛果受取是取因緣
即內外愛則有愛苦善男子智者當觀愛因緣取取
因緣愛若我能斷愛取二事則不造業受於眾苦。」


【四智者下修道如文。】


「是故智者為斷受苦修八正道善男子若有人能如
是觀者是則名為清淨梵行是名眾生毒身之中有
妙藥王如雪山中雖有毒草亦有妙藥。」


【迦葉白佛云何下品中第二歎經大分為三一正
就教歎二就行歎三就佛歎初正歎教能生中道
佛性遂使闡提還生善根是故歎教依教而行此
行希有是故歎行佛是教主是故歎佛此即歎三
寶也初教中文有二番問答。】
[034-0813c]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清淨梵行。」


【初問意者云何梵行之緣此非正問梵行之體。】


「佛言善男子一切法是。」


【佛答一切法是此乃通答一切諸法皆能生行此
文意在涅槃滿教含一切法後義自顯。


第二番問答正是歎經。】


「迦葉菩薩言世尊一切法者義不決定何以故如來
或說是善不善或時說為四念處觀或說是十二入
或說是善知識或說是十二因緣或說是眾生或說
是正見邪見或說十二部經或說即是二諦如來今
乃說一切法為淨梵行悉是何等一切法耶。」


【問意者經能生行云何通言一切法是。


佛答二先歎後答。】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微妙大涅槃經乃是一
切法之寶藏。」


【答中意者只此涅槃是一切法又二先廣舉二十
五譬後善男子下結指涅槃歎此經也。】


「譬如大海是眾寶藏是涅槃經亦復如是即是一切
[034-0814a]
字義祕藏善男子如須彌山眾藥根本是經亦爾即
是菩薩戒之根本善男子譬如虗空是一切物之所住
處是經亦爾即是一切善法住處善男子譬如猛風
無能繫縛一切菩薩行是經者亦復如是不為一切
煩惱惡法之所繫縛善男子譬如金剛無能壞者是
經亦爾雖有外道惡邪之人不能破壞善男子如恒
河沙無能數者如是經義亦復如是無能數者善男
子是經典者為諸菩薩而作法幢如帝釋幢善男子
是經即是趣涅槃城之商主也如大導師引諸商人
趣向大海善男子是經能為諸菩薩等作法光明如
世日月能破諸闇善男子是經能為病苦眾生作大
良藥如香山中微妙藥王能治眾病善男子是經能
為一闡提杖猶如羸人因之得起善男子是經能為
一切惡人而作橋梁猶如世橋能度一切善男子是
經能為行五有者遇煩惱熱而作陰凉如世間蓋遮
覆暑熱善男子是經即是大無畏王能壞一切煩惱
惡魔如師子王降伏眾獸善男子是經即是大神呪
師能壞一切煩惱惡鬼如世呪師能去魍魎善男子
是經即是無上霜雹能壞一切生死果報如世雹雨
壞諸果實善男子是經能為壞戒目者作大良藥猶
如世間安闍陀藥善療眼痛善男子是經能住一切
善法如世間地能住眾物善男子是經即是毀戒眾
生之明鏡也如世間鏡見諸色像善男子是經能為
無慚愧者而作衣服如世衣裳障蔽形體善男子是
[034-0814b]
經能為貧善法者作大財寶如功德天利益貧者善
男子是經能為渴法眾生作甘露漿如八味水充足
渴者善男子是經能為煩惱之人而作法牀如世之
人遇安隱牀善男子是經能為初地菩薩至十住菩
薩而作瓔珞香華塗香粖香燒香清淨種性具足之
乘過於一切六波羅蜜是妙樂處如忉利天波利質
多羅樹善男子是經即是金剛利斧能伐一切煩惱
大樹即是利刀能割習氣即是勇健能摧魔怨即是
智火焚煩惱薪即因緣藏出辟支佛即是聞藏生聲
聞人即是一切諸天之眼即是一切人之正道即是
一切畜生依處即是餓鬼解脫之處即是地獄無上
之尊即是一切十方眾生無上之器即是十方過去
未來現世諸佛之父母也。」


【第二十五中云割習氣者輕品同斷今斷最輕無
明以習氣為言若三藏通教皆先斷正後斷習正
是界內正習若依別教先斷界內正習次斷界外
正次斷界外習依圓教界內外正習一時同斷今
文云斷習者即是歎圓教同斷之意非方便也。】


「善男子是故此經攝一切法。」


【如我先說下第二就行為歎為二初明道品次明
十想此有兩義一為行之要二皆是大行言行要
者菩薩應修六度四等為行之要何得以聲聞道
品十想為要此明道品取真解之位巳上十想取
方便之位此是似解正觀是入道宗寧非要耶又
[034-0814c]
以大涅槃心修則非二乘法言大行者欲攝眾善
無非大士之所行故初明道品於中為二初正明
道品體次明道品因緣初體又三一明真解為是
二明有漏則非三還結真是莊嚴解道品云三四
是外凡所觀二五是內凡能觀八七是真聖作觀
開善云不爾三十七品通內外凡三四二五竝是
內凡似解之觀八七皆是真聖觀之八正是見諦
七覺是思惟觀師彈莊嚴云大品明三十七品是
出世法云何三四是外凡彈開善云此文世第一
法非淨梵行三十七品是清淨梵行云何外凡而
能觀之天台明道品多種具在止觀道品文中莊
嚴據約位道品開善據通修道品皆是一途云云
就初明是有四第一明三十七品為梵行之宗。】


「如我先說此經雖攝一切諸法我說梵行即是三十
七助道之法。」


【若離如是下第二明離道品則不得果。】


「善男子若離如是三十七品終不能得聲聞正果乃
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不見佛性及佛性果。」


【以是因緣下第三結是。】


「以是因緣梵行即是三十七品。」


【何以故下第四釋是之意。】


「何以故三十七品性非顛倒能壞顛倒性非惡見能
壞惡見性非怖畏能壞怖畏性是淨行能令眾生畢
竟造作清淨梵行。」
[034-0815a]


【迦葉白佛有漏之法下第二明非有四番問答此
初番問中明有漏善非。】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有漏之法亦復能作無漏法
因如來何故不說有漏為淨梵行。」


【問意云有漏之善亦資生無漏何故不說以為梵
行。】


「善男子一切有漏即是顛倒是故有漏不得名為清
淨梵行。」


【佛答以其體是倒故是故不得言是倒者不明有
漏之善有常無常等倒但既是有漏則有執心不
能無得故名為倒。


迦葉白佛世第一法下第二問答。】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世第一法為是有漏為是無
漏耶。」


【問意欲舉世法為難故先定義宗。】


「佛言善男子是有漏也。」


【佛言有漏者佛答開善云五方便皆帶取相實是
有漏然又是相似無漏但未能斷漏不攝無漏之
果故言有漏然其體實不執故難文即云性非倒也。


世尊雖是有漏下第三問答。】


「世尊雖是有漏性非顛倒何故不名清淨梵行。」


【正難問意云雖復謂為有漏而能生解體非顛倒
既其若是何故非梵行。


佛答有二。】
[034-0815b]


「善男子世第一法無漏因故似於無漏向無漏故不
名顛倒。」


【此初言向無漏故不名倒者明此觀發無漏故不
名倒而自體有執。】


「善男子清淨梵行發心相續乃至畢竟世第一法唯
是一心是故不得名淨梵行。」


【次又言世第一法唯是一心者正取鄰於苦忍為
第一法則唯一剎那心今佛答意明我說梵行本
令眾生發心相續世法即唯一心是故不取。


迦葉白佛眾生五識下第四問答。】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眾生五識亦是有漏非是顛
倒復非一心何故不名清淨梵行。」


【問中舉五識為問文云眾生五識非是顛倒者諸
解不同有說識陰未有取相或言識心有相但輕
後三心而今問家云五識非倒者謂但一往得境
未分別三假參差之相故說非倒而復云非一心
者如眼見色即心心相續若爾者不得不為梵行。】


「善男子眾生五識雖非一念然是有漏復是顛倒增
諸漏故名為有漏體非真實著想故倒云何名為體
非真實著想故倒非男女中生男女想乃至舍宅車
乘缾衣亦復如是是名顛倒。」


【佛答云然是有漏復是顛倒故知識心巳有取相
又云體非真實著想故倒下文釋云生男女想乃
至舍宅缾衣等想者識心未得男女形心缾衣等
[034-0815c]
解此乃想心而有此文者欲明想時何故有執正
由前識心巳著色聲故生今想著舉果明因也。


善男子三十七品下第三結是也。】


「善男子三十七品性無顛倒是故得名清淨梵行。」


【善男子若有菩薩於三十七品下第二明道品因
緣即能知九義九義即是道品之用婆沙中明道
品有九性此則是性若論其體各有所據言九性
者一戒二定三慧四念五信六精進七喜八倚九
捨約道品中唯三是戒即正語業命八種是定四
如意為四定五定根六定力七定覺八正定九種
是慧四念處為四慧根慧力為六擇法覺為七正
見思惟為九四種是念念根念力正念念覺分兩
種是信信根信力八種是精進四正勤為四根力
為六正精進及精進覺分為八所餘各一此文有
五一列名二明體三釋義四約法五料簡此第一
列名。】


「善男子若有菩薩於三十七品知根知因知攝知增
知主知導知勝知實知畢竟者如是菩薩則得名為
[034-0816a]
清淨梵行。」


【然此九義即為三別初四是道品之因中三是道
品之體後二是道品之果言前四因者根是欲欲
發心求於菩提因是明無明善因是明惡因是無
明攝是收攝不令散失增是善思惟思惟作善所
以此四是因主是念導是定勝是慧既云念定慧
寧非是體實是解脫即少分畢竟即涅槃果此二
豈非是果。


迦葉白佛下第二明體先問次答。】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知根乃至知畢竟
耶。」


【答又二先讚問。】


「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菩薩發問為於二事一者為
自知故二者為他知故汝今巳知但為無量眾生未
解啟請是事是故我今重讚歎汝善哉善哉。」


【次正答。】


「善男子三十七品根本是欲因名明觸攝取名受增
名善思主名為念導名為定勝名智慧實名解脫畢
竟名為大般涅槃。」


【答中云因名明觸者即善知識之緣。


善男子善欲即是下第三釋九義即為九文此先
釋欲為根本又二先釋次料簡釋中二先答次譬。】


「善男子善欲即是初發道心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之根本也是故我說欲為根本。
[034-0816b]


善男子如世間說一切苦惱愛為根本一切疾病宿
食為本一切斷事鬬諍為本一切惡事虗妄為本。」


【次料簡中有兩番問答。】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先於此經中說一切善
法不放逸為本今乃說欲是義云何。


佛言善男子若言生因善欲是也若言了因不放逸
是如世間說一切果者子為其因或復有說子為生
因地為了因是義亦爾。


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來先於餘經中說三十七品佛
是根本是義云何。


善男子如來先說眾生初知三十七品佛是根本若
自證得欲為根本。」


【世尊云何明觸下第二釋觸。】


「世尊云何明觸名之為因善男子如來或時說明為
慧或說為信善男子信因緣故親近善友是名為觸
親近因緣得聞正法是名為觸因聞正法身口意淨
是名為觸因三業淨獲得正命是名為觸因正命故
得淨根戒因淨根戒樂寂靜處因樂寂靜能善思惟
因善思惟得如法住因如法住得三十七品能壞無
量諸惡煩惱是名為觸。」


【最有多句以觸無定然則隨有觸對之義皆得說
也文云因正命故得淨根戒前明正命巳是木叉
木叉云戒此中又未明定共道共何以知然下文
自云因淨根戒得樂寂靜始是得定能善思惟始
[034-0816c]
是得慧既未明定慧云何巳有道定戒耶而今得
木叉竟在道定前而說淨根戒者有二釋初云前
明正命是木叉戒正是堅持不犯此復明淨根者
更明此戒漸細乃能攝護五根不令起過故謂淨
根二云不言淨於五根但菩薩自有信等諸根戒
有能生之義即戒為根此戒既淨能生定慧等法
故謂淨根戒十住論優婆塞戒經竝有淨根之說
受名攝取下第三釋攝受。】


「善男子受名攝取眾生受時能作善惡是故名受為
攝取也善男子受因緣故生諸煩惱三十七品能破
壞之是故以受為攝取也。」


【前明觀受受是生煩惱之始攝取煩惱今明受生
道品故還謂受為攝取。


因善思惟下第四釋增謂因思惟故心解增進故
名為增其中先唱次釋。】


「因善思惟能破煩惱是故名增。


何以故勤修習故得如是等三十七品。」


【若觀能破下第五釋念有法譬合也。】
[034-0817a]


「若觀能破諸惡煩惱要賴專念是故以念為主。


如世間中一切四兵隨主將意。


三十七品亦復如是皆隨念主。」


【既入定巳下第六釋導。】


「既入定巳三十七品能善分別一切法相是故以定
為導。」


【謂定能導生於智故有導名。


是三十七品下第七釋勝有法譬合。】


「是三十七品分別法相智為最勝是故以慧為勝如
是智慧知煩惱巳智慧力故煩惱消滅。


如世間中四兵壞怨或一或二勇健者能。


三十七品亦復如是智慧力故能壞煩惱是故以慧
為勝。」


【意言慧能正斷故名為勝。


雖因修習下第八釋實先舉定伏非實。】


「善男子雖因修習三十七品獲得四禪神通安樂亦
不名實。」


【次正明智斷是實。】


「若壞煩惱證解脫時乃名為實。」


【是三十七品下第九釋畢竟其中二先明四沙門
果猶非畢竟。】


「是三十七品發心修道雖得世樂及出世樂四沙門
果及以解脫亦不得名為畢竟也。」


【後正明得大涅槃乃為究竟。】
[034-0817b]


「若能斷除三十七品所行之事是名涅槃是故我說
畢竟者即大涅槃。」


【而文言除斷三十七品所行之事謂得果之日因
中有為諸慧悉捨。


復次善愛念心下第四明約法又三一約法二約
人三就譬此初就法明。】


「復次善男子善愛念心即是欲也因善愛念親近善
友故名為觸是名為因因近善友故名為愛是名攝
取因近善友能善思惟故名為增因是四法能生長
道所謂欲念定智是則名為主導勝也因是三法得
二解脫除斷愛故得心解脫斷無明故慧得解脫是
名為實如是八法畢竟得果名為涅槃故名畢竟。」


【其中九法為三意前四是因中三是體後二是果。


復次欲者即發心下第二就人。】


「復次善男子欲者即是發心出家觸者即是白四羯
磨是名為因攝者即是受二種戒一者波羅提木叉
戒二者淨根戒是名為受是名攝取增者即是修習
四禪主者即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導者即是阿那
含果勝者即阿羅漢果實者即是辟支佛果畢竟者
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此中九法為二前四就因後五就果然因中通內
凡果地通學與無學。


復次欲名為識下第三就譬。】


「復次善男子欲名為識觸名六入攝名為受增名無
[034-0817c]
明主名名色導名為愛勝名為取實名為有畢竟名
生老病死。」


【此又三解一開善云此舉十二因緣是九法之境
道品緣此境也二者今之所用此是就譬明此九
法次第如十二緣相生此九法亦爾次第相生然
此十二緣有三事難解一不具足二識支重出三
不次第所以不具者正為存略而略行不略無明
者以無明是因緣根本所以識支重出者一正是
識支二謂觸為識所以不次第者正欲明因緣輪
轉無窮不定次第。


迦葉菩薩言根本因增下第五料簡先問次答。】


「迦葉菩薩言世尊根本因增如是三法云何有異。」


【答有五復次。】


「善男子所言根者即是初發因者即是相似不斷增
者即是滅相似巳能生相似復次善男子根即是作
因即是果增即可用善男子未來之世雖有果報以
未受故名之為因及其受時是名為增復次善男子
根即是求得即是因用即是增善男子是經中根即
[034-0818a]
是見道因即修道增即是無學道也復次善男子根
即正因因即方便因從是正因獲得果報名為增長。」


【初復次云根者初發可解因者即是相似即是初
後兩心相續不斷增者滅相似得相似者即滅前
相似心更復得後相似之心而但簡三法其中有
三道之說見道即見諦道修道即思惟道唯除羅
漢果無學即羅漢。


迦葉菩薩言如佛所說下第二就十想明行先問
次答。】


「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說畢竟者即是涅槃如是
涅槃云何可得。」


【答中有三初總標次解釋三總結此初總標十想。】


「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
夷能修十想當知是人能得涅槃。」


【次列。】


「云何為十一者無常想二者苦想三者無我想四者
厭離食想五者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六者死想七者
多過罪想八者離解脫想九者滅想十者無愛想善
男子菩薩摩訶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習
如是十種想者是人畢竟定得涅槃不隨他心自能
分別善不善等是名真實稱比丘義乃至得稱優婆
夷義。」


【然論其體實是慧也以想名說之初作觀時未能
明了想象其事後觀成時從方便立名亦名為想
[034-0818b]
若論其位則通淺深以其初習亦名十想大品中
亦有十想釋論云初習名九想成就名十想名數
其略與此是同但有兩異一者大品剩有不淨想
斷想二者大品無有多過罪想及無愛想其中離
惡想即離解脫想盡想即滅想但此十想為二前
六明觀行後四明出離就前六為二初三是正觀
謂苦無常無我後之三想相成而巳古來二解一
云別相主對以死想成無常不可樂想成苦厭離
食想成無我言食厭成無我者然世間人於食生
貪者只由計我欲美其色故佛知無我即不貪求
精好飲食故知厭食成無我想不可樂成苦想者
所以瑞應云三界皆苦何可樂者死想成無常者
此最易見以死故無常二通相成者只由食厭不
可樂死故無我亦只由食厭不可樂死故苦由食
厭不可樂死故無常後四想者多過罪想通厭世
間離解脫想與滅想為異者三解一云斷因盡為
離斷果盡為滅二云分知為離全滅為滅三云伏
惑為離斷除為滅無愛想者既離滅之後故心無
愛著文云稱比丘義可知故下云稱可沙門之相
迦葉言云何名為下第二解釋又三初別解六想
次總歎六想三略標四想此初先別解六想無常
為初先問次答。】


「迦葉菩薩言世尊云何名為菩薩乃至優婆夷等修
無常想。」
[034-0818c]


【答中六想自為六文初無常中二先標次釋。】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初發心二巳行道無常想者亦
復二種一麤二細。」


【釋中二先麤。】


「初心菩薩觀無常想時作是思惟世間之物凡有二
種一內二外如是內物無常變異我見生時小時大
時壯時老時死時是諸時節各各不同是故當知內
物無常復作是念我見眾生或有肥鮮具足色力去
來進止自在無閡或見病苦色力毀顇顏貌羸損不
得自在或見財富庫藏盈溢或見貧窮觸事斯乏或
見成就無量功德或見具足無量惡法是故定知內
法無常復觀外法子時芽時莖時葉時華時果時如
是諸時各各不同如是外法或有具足或不具足是
故當知一切外物定是無常既觀見法是無常巳復
觀聞法我聞諸天具足成就極妙快樂神通自在亦
有五相是故當知即是無常復聞劫初有諸眾生各
各具足上妙功德身光自照不假日月無常力故光
滅德損復聞昔有轉輪聖王統四天下成就七寶得
[034-0819a]
大自在而不能壞無常之相復觀大地往昔之時安
處布置無量眾生間無空處如車輪許具足生長一
切妙藥叢林樹木果實滋茂眾生薄福今此大地無
復勢力所生之物遂成虗耗是故當知內外之法一
切無常是則名為麤無常也既觀麤巳。」


【次細。】


「次觀細者云何名細菩薩摩訶薩觀於一切內外之
物乃至微塵在未來時巳是無常何以故具足成就
破壞相故若未來色非無常者不得言色有十時差
別云何為十一者膜時二者泡時三者疱時四者肉
團時五者肢時六者嬰孩時七者童子時八者少秊
時九者盛壯時十者衰老時菩薩觀膜若非無常不
應至泡乃至盛壯非無常者終不至老若是諸時非
念念滅終不漸長應當一時成長具足以是事故是
故當知定有念念微細無常復見有人諸根具足顏
色暐曄復見枯顇復作是念是人定有念念無常復
觀四大及四威儀復觀內外各二苦因饑渴寒熱復
觀是四若無念念微細無常亦不得說如是四苦若
有菩薩能作是念是名菩薩觀細無常如內外色心
法亦爾何以故行六處故行六處時或生喜心或生
瞋心或生愛心或生貪心展轉異生不得一種是故
當知一切色法及非色法悉是無常善男子菩薩若
能於一念中見一切法生滅無常是名菩薩具無常
想善男子智者修習無常想巳遠離常慢常倒想倒。」
[034-0819b]


【言二苦因者二解一云因內生內苦因外生外苦
二云出在文中饑渴為內寒熱為外言行六處者
即是六塵。


次修苦想下第二解苦想。】


「次修苦想何因緣故有如是苦深知是苦因於無常
因無常故受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因緣故名為無常
無常因緣故受內外苦饑渴寒熱鞭打罵辱如是等
苦皆因無常復次智者深觀此身即無常器是器即
苦以器苦故所受盛法亦復是苦。」


【云深觀此身即無常器者身中三苦八苦皆在身
內故言苦器文又言無常故苦者數人云無常刀
切故苦若無無常所逼則不苦論師云不爾苦必
無常無常未必有苦如一切草木亦無常而不苦
有情之類有苦必無常三聚為色與無記竝皆無
常而不苦唯心一事是苦。


從智者復觀下第三無我想可見。】


「善男子智者復觀生即是苦滅即是苦苦生滅故即
是無常非我我所修無我想智者復觀苦即無常無
常即苦若苦無常智者云何說言有我苦非是我無
常亦爾如是五陰亦苦無常眾生云何說言有我復
次觀一切法有異和合不從一和合生一切法亦非
一法是一切和合果一切和合皆無自性亦無一性
亦無異性亦無物性亦無自在諸法若有如是等相
智者云何說言有我復作是念一切法中無有一法
[034-0819c]
能為作者若使一法不能作者眾法和合亦不能作
一切諸法性終不能獨生獨滅和合故滅和合故生
是法生巳眾生倒想言是和合從和合生眾生想倒
無有真實云何而有真實我耶是故智者觀於無我
又復諦觀何因緣故眾生說我是我若有應一應多
我若一者云何而有剎利婆羅門毗舍首陀人天地
獄餓鬼畜生大小老壯是故知我非是一也我若多
者云何說言眾生我者是一是徧無有邊際若一若
多二俱無我知者如是觀無我巳。」


【次明食厭想又三初正明次論義三結成。】


「次復觀於厭離食想作是念言若一切法無常苦無
我云何為食起身口意三種惡業若有眾生為貪食
故起身口意三種惡業所得財物眾皆共之後受苦
果無共分者善男子智者復觀一切眾生為飲食故
身心受苦若從眾苦而得食者我當云何於是食中
而生貪著是故於食不生貪心復次智者當觀因於
飲食身得增長我今出家受戒修道為欲捨身今貪
此食云何當得捨此身耶如是觀巳雖復受食猶如
曠野食其子肉其心厭惡都不甘樂深觀揣食有如
是過次觀觸食如被剝牛為無量蟲之所啑食次觀
思食如大火聚識食猶如三百鑽矛智者如是觀四
食巳於食終不生貪樂想若猶生貪當觀不淨何以
故為離貪愛故於一切食善能分別不淨之想隨諸
不淨令與相似如是觀巳若得好食及以惡食受時
[034-0820a]
猶如塗癰創藥終不生於貪愛之心善男子智者若
能如是觀者是名成就厭離食想。」


【文中云四食揣觸思識揣者正是今時人飯食可
分段故觸食即是依報衣服臥具強輭諸觸思食
是業食識食只是意食。】


「迦葉菩薩言世尊智者觀食作不淨想為是實觀虗
解觀耶若是實觀所觀之食實非不淨若是虗解是
法云何名為善想佛言善男子如是想者亦是實觀
亦是虗解能壞貪食故名為實非蟲見蟲故名虗解。


善男子一切有漏皆名為虗亦能得實善男子若有
比丘發心乞食預作是念我當乞食願得好者莫得
麤惡願必多得莫令鮮少亦願速得莫令遲晚如是
比丘不名於食得厭離想所修善法日夜衰耗不善
之法漸當增長善男子若有比丘欲乞食時先當願
言令諸乞者悉得飽滿其施食者得無量福我若得
食為療毒身修習善法利益施主作是願時所修善
法日夜增長不善之法漸當消滅。


善男子若有比丘能如是修當知是人不空食於國
中信施。」


【次明不可樂想如文。】


「善男子智者具足如是四想能修世間不可樂想作
是念言一切世間無處不有生老病死而我此身無
處不生若世間中無有一處當得離於生老病死我
當云何樂於世間一切世間無有進得而不退失是
[034-0820b]
故世間定是無常若是無常云何智人而樂於世一
一眾生周徧經歷一切世間具受苦樂雖復得受梵
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還墮三惡道中雖
為四王乃至他化自在天身命終生於畜生道中或
為師子虎兕豺狼象馬牛驢次觀轉輪聖王統四天
下豪貴自在福盡貧困衣食不供智者深觀如是事
巳生於世間不可樂想智者復觀世間有法所謂舍
宅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香華瓔珞種種伎樂財物寶
貨如是等事皆為離苦如是等物體即是苦云何以
苦欲離於苦善男子智者如是觀巳於世間物不生
愛樂而作樂想善男子譬如有人身嬰重病雖有種
種音樂倡伎華香瓔珞終不於中生貪愛樂智者觀
巳亦復如是善男子智者深觀一切世間非歸依處
非解脫處非寂靜處非可愛處非彼岸處非是常樂
我淨之法若我貪樂如是世間我當云何得離是法
如人不樂處闇而求光明還復歸闇闇即出間明即
出世若我樂世增長黑闇遠離光明闇即無明光即
智明是智明因即是世間不可樂想一切貪結雖是
繫縛然我今者貪於智明不貪世間智者深觀如是
法巳具足世間不可樂想善男子有智之人巳修世
間不可樂想。」


【次明死想又二初明大期之死。】


「次修死想觀是壽命常為無量怨讎所繞念念損減
無有增長猶山暴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勢不久停
[034-0820c]
如囚趣市步步近死如牽牛羊詣於屠所。」


【後明念念死又二初問。】


「迦葉菩薩言世尊云何智者觀念念滅。」


【次答。】


「善男子譬如四人皆善射術聚在一處各射一方俱
作是念我等四箭俱發俱墮復有一人作是念言如
是四箭及其末墮我能一時以手接取善男子如是
之人可說疾不迦葉菩薩言如是世尊佛言善男子
地行鬼疾復速是人有飛行鬼復速地行四天王疾
復速飛行日月神天復速四王行堅疾天復速日月
眾生壽命復速堅疾善男子一息一眴眾生壽命四
百生滅智者若能觀命如是是名能觀念念滅也善
男子智者觀命繫屬死王我若能離如是死王則得
永斷無常壽命復次智者觀是壽命猶如河岸臨峻
大樹亦如有人作大逆罪及其受戮無憐憫者如師
子王大饑困時亦如毒蛇吸火風時猶如渴馬護惜
水時如大惡鬼瞋恚發時眾生死王亦復如是善男
子智者若能作如是觀是則名為修習死想善男子
智者復觀我今出家設得壽命七日七夜我當於中
精勤修道護持禁戒說法教化利益眾生是名智者
修於死想復以七日七夜為多若得六日五日四日
三日二日一日一時乃至出息入息之頃我若於中
精勤修道護持禁戒說法教化利益眾生是名智者
善修死想。」
[034-0821a]


【文云一息一眴四百生滅成論云一念六十生滅
問云何兩文不相應耶解有二意一云成論是小
乘明無常猶奢所以六十生滅經是大乘明無常
稍切故所以四百二云論云一念者此念短故但
六十經云息者息長故有四百。


智者具足下第二總歎六想。】


「智者具足如上六想即七想因何等為七一者常修
想二者樂修想三者無瞋想四者無妒想五者善願
想六者無慢想七者三昧自在想善男子若有比丘
具是七想是名沙門名婆羅門是名寂靜是名淨潔
是名解脫是名智者是名正見名到彼岸名大醫王
是大商主是名善解如來祕密亦知諸佛七種之語
名正見知斷七種語中所生疑網。」


【明從六想得於七想又云一常修想非觀常境但
常作此修故也樂修想作願樂之音亦是恒樂欲
修也。


若人具足如上六想下第三略標四想。】


「善男子若人具足如上六想當知是人能訶三界遠
離三界滅除三界於三界中不生愛著。」


【文云能訶三界即是過罪想遠離三界即離想滅
除三界即滅想不生愛著即無愛想。


是名智者下第三總結。】


「是名智者具足十想若有比丘具足十想則得稱可
沙門之相。」
[034-0821b]


【爾時迦葉下次偈歎中第三就佛為歎三十六行
偈大分為三初兩行總標次三十行正歎三四行
結歎。】


爾時迦葉菩薩即於佛前以偈讚佛。


「 憐憫世間大醫王
 身及智慧俱寂靜
 無我法中有真我
 是故敬禮無上尊
 發心畢竟二不別
 如是二心先心難
 自未得度先度他
 是故我禮初發心
 初發巳為人天師
 勝出聲聞及緣覺
 如是發心過三界
 是故得名最無上
 世救要求然後得
 如來無請而為歸
 佛隨世間如犢子
 是故得名大悲牛
 如來功德滿十方
 凡下無智不能讚
 我今讚歎慈悲心
 為報身口二種業
 世間常樂自利益
 如來終不為是事
 能斷眾生世果報
 是故我禮自他利
 世間逐親作益厚
 如來利益無怨親
 佛無是想如世人
 是故其心等無二
 世間說異作業異
 如來如說業無差
 凡所修行斷諸行
 是故得名為如來
 先巳了知煩惱過
 示現處之為眾生
 久於世間得解脫
 樂處生死慈悲故
 雖現天身及人身
 慈悲隨逐如犢子
 如來即是眾生母
 慈心即是小犢子
[034-0821c]
 自身受苦念眾生
 憫悲念時心不悔
 憐憫心盛不覺苦
 故我稽首拔苦者
 如來雖作無量福
 身口意業恒清淨
 常為眾生不為已
 是故我禮清淨業
 如來受苦不覺苦
 見眾受苦如已苦
 雖為眾生處地獄
 不生苦想及悔心
 一切眾生受異苦
 悉是如來一人苦
 覺巳其心轉堅固
 故能勤修無上道
 佛具一味大慈心
 憫念眾生如子想
 眾生不知佛能救
 故謗如來及法僧
 世間雖具眾煩惱
 亦有無量諸過惡
 如是眾結及罪過
 佛初發心巳能壞
 唯有諸佛能讚佛
 除佛無能讚歎者
 我今唯以一法讚
 所謂慈心遊世間
 如來是慈大法聚
 是慈亦能度眾生
 即是無上真解脫
 解脫即是大涅槃」



【靈味師云師子吼歎佛大慈此品歎佛大悲今謂
不爾文中自言佛具一味大慈心復云所謂慈心
救世間寧直大悲今謂應如靈味師子吼明佛性
即是大慈與樂此品明闡提生善即是大悲拔苦
別說若是雖明大慈非無大悲雖說大悲非無大
云云。】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四」


【涅槃經疏卷第十四】
[034-0822a]


日東 天台沙門本純 分會
南本大般涅槃經會疏卷第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