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g0016 涅槃經會疏-隋-灌頂 (master)


南本大般涅槃經會疏卷第十一



「大般涅槃經聖行品第十九卷第十一


北凉 天竺三藏 曇無讖 譯


晉 沙門 慧嚴 慧觀
 謝靈運 重治」


【聖行品上


次第釋名枝本說不說次第者河西明前略廣門
說涅槃果五行修涅槃因十德聚功獎勸行因舊
云五行辨因十德明果開善云五行明有行十德
明空行義皆不然河西以望果行因文乃承躡義
不相干何者前明圓極之果五行是梯橙之因方
圓非類於義不允若舊以五行是因不應言佛之
所行故名聖行若十德是果復不應言菩薩修行
大涅槃經得十事功德又且五行非圓因十德非
極果不成次第開善五行是有是亦不然聖行是
開空法道梵行修十一空住平等地天行是第一
義理嬰兒行不來不去病行是如來密語豈可偏
據有行義耶言十功德是空義者是亦不然十是
數法昔所不得不聞不知今得聞知以聞一句半
句見少佛性何獨偏據為空行邪今明次第者上
因食論不食廣明大般涅槃施竟今因病說不病
病有三種一不可治二應須治三不用治不可不
用皆不須方一須用方治治又為兩一者次第二
[011-0499c]
不次第服此方法名為修行修故有證證十功德
功德是不病不病故體顯體顯則見性見性故徧
法界用攝惡攝邪攝惡邪竟付囑焚身分布舍利
若取斯義善成次第次釋名者文云聖者諸佛菩
薩之所行故故名聖行此含兩意菩薩所行即次
第行諸佛所行即非次第乃是復有一行是如來
行通解聖行其義未顯今當別釋何者聖名為正
菩薩所行前淺後深真不知俗俗不知中偏而非
正但通稱聖行未為別意若復有一行是如來行
一行一切行一智一切智故知圓行名正名聖故
上文云是大乘經名為佛乘如是佛乘最勝最上
圓根性人行於佛乘修如來行法華云佛子行道
巳來世成正覺即此義也經文有兩通釋別釋人
多從通不識別意今從別釋名故名聖行梵行者
梵者淨也涉有同塵塵不能染就功能立名天行
者就諦理立名嬰兒行者就譬喻立名病行者就
所治立名如來行者就圓人立名通稱行者不住
名行自證不著令他不住故稱為行文列五行一
行而聖行在初從初立名故稱聖行品枝本者有
人言病是根本從病開四是義不然彼見病行其
文在前而言是本此是讀文何關推義何者病同
他惡乃是枝末云何以末而為本耶文云菩薩住
於大般涅槃專心修習五種之行則涅槃為本言
涅槃者即是天行緣於涅槃自修名聖行緣於涅
[011-0500a]
槃化他名梵行涅槃理顯乘理自進名天行乘理
化物同善名嬰兒行同惡名病行豈不以天行為
本而棄本從末有師言五行通是病行引文云是
五種人有病行處唯佛無病是義不然五人有病
修於聖行以治自病何能病行唯佛無病能作病
行若五行次第從淺至深則病行居後若論一行
即是五行則一病行備於五行迦葉推佛佛因無
病即是聖行推果無病即是天行大悲熏心即是
梵行如彼小兒即嬰兒行及常患者即是病行一
即具五名為圓行是如來行餘之四行亦復如是
若判通別亦以天行為通餘行則別雖作此釋不
可一向云云有師言五行為因一行為果是義不
然俱稱為行云何偏判有師言五行別一行總一
五五一束散之異其理乃爾其行不然諸佛境界
非是二乘菩薩所知上能束散於下下不能卷舒
於上云云此品列五行名說三不說二何者天行
是眾行眾聖之本其意可見故遙指雜華私謂以
雜華中自始之末偏圓菩薩事理行願因果義足
不可卒備不如指經以令因指往尋覩彼廣文不
逾一理初住巳上天之行故故名天行行即天故
故名天行為天修行故名天行因天行進故名天
行遠指於天故名天行有通有別思之可知病行
前巳現說道後自彰故不說二但說於三私云既
不說二還成現品未有若爾應云結前起後病無
[011-0500b]
病相結前說常酬迦葉請說行因果起後不然則
云說四不說一也就文為三初雙標五一次雙釋
五一後單結五行標中先標次第行為四一標人
謂菩薩。】


「爾時佛告迦葉菩薩善男子菩薩摩訶薩。」


【二標所緣法謂大涅槃。】


「應當於是大般涅槃經專心思惟五種之行。」


【三列名即次第五行。】


「何等為五一者聖行二者梵行三者天行四者嬰兒
行五者病行。」


【四結勸謂治之即差不治不差是故勸也。】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常當修習是五種行。」


【標不次第行為三一標行名謂復有一行。】


「復有一行。」


【二標不次第人謂如來也。】


「是如來行。」


【以如來因行即因人也。


三標不次第法謂大乘大涅槃經。】


「所謂大乘大涅槃經。」


【大乘即圓因涅槃即圓果即因而果具足無缺是
為一行一切行不結勸者是人必差是故不勸問
五一兩行俱緣涅槃是義云何答同緣涅槃立行
有異一緣涅槃次第立行從淺至深一緣涅槃即
以涅槃為行於一一行無非涅槃而有偏圓他不
[011-0500c]
見此而作因果束散之說謬濫多矣。


從迦葉云何菩薩下第二雙釋文為三謂聖梵嬰
初聖行為二初雙釋次不次行次歎經初釋五一
中初釋聖行為三一雙釋戒行二雙釋定行三雙
釋慧行初釋戒為三初雙釋戒行次雙釋戒果三
雙釋行名初釋戒行中二先釋次第次釋不次第
初釋次第戒行為二一建心二立行建心為二一
遇人緣二遇法緣初人緣者。】


「迦葉云何菩薩摩訶薩所修聖行菩薩摩訶薩若從
聲聞若從如來得聞如是大涅槃經聞巳生信信巳
應作如是思惟諸佛世尊有無上道有大正法大眾
正行。」


【若從聲聞是遇瞻病者若遇如來是遇良醫聞大
涅槃是遇良藥聞巳生信建心欣厭求無上道是
般若有大正法是法身正行是解脫諸佛是佛寶
無上道是法寶大眾是僧寶此中非無法緣從多
立名名遇人緣即建心也。


次法緣者。】
[011-0501a]


「復有方等大乘經典我今當為愛樂貪求大乘經故
捨離所愛妻子眷屬所居舍宅金銀珍寶微妙瓔珞
香華妓樂奴婢給使男女大小象馬車乘牛羊雞犬
豬豕之屬復作是念居家逼迫猶如牢獄一切煩惱
由之而生出家閑曠猶如虗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長
若在家居不得盡壽淨修梵行我今應當剃除鬚髮
出家學道復作是念我今定當出家修學無上正真
菩提之道菩薩如是欲出家時天魔波旬生大苦惱
言是菩薩復當與我興大戰爭善男子如是菩薩云
何當復與人戰爭。」


【復有方等即是從經卷中聞於三德及三寶等愛
樂貪求即是起欣捨離所愛即是起厭得法為緣
則能建心是為可治既遇因緣欣厭分明動魔愁
慮。


從是時菩薩即至僧坊去是第二立行文為二一
受戒二持戒受文為二一處師二受如文。】


「是時菩薩即至僧坊若見如來及佛弟子威儀具足
諸根寂靜其心柔和清淨寂滅。


即至其所而求出家剃除鬚髮服三法衣。」


【從既出家巳是第二持戒文為二謂法譬。】


「既出家巳奉持禁戒威儀不缺進止安庠無所觸犯
乃至小罪心生怖畏護戒之心猶如金剛。」


【譬中有二先譬次合。】


「善男子譬如有人帶持浮囊欲度大海爾時海中有
[011-0501b]
一羅剎即從此人乞索浮囊其人聞巳即作是念我
今若與必定沒死答言羅剎汝寧殺我浮囊叵得羅
剎復言汝若不能全與我者見慧其半是人猶故不
肎與之羅剎復言汝若不能慧我半者幸願與我三
分之一是人不肎羅剎復言若不能者施我手許是
人不肎羅剎復言汝今若復不能與我如手許者我
今饑窮眾苦所逼願當濟我如微塵許是人復言汝
今所索誠復不多然我今日方當度海不知前途近
遠云何若與汝者氣當漸出大海之難何由得過脫
能中路沒水而死。」


【初譬為五謂四重僧殘偷蘭波逸提吉羅。】


「善男子菩薩護持禁戒亦復如是如彼度人護惜浮
囊菩薩如是守護戒時常有煩惱諸惡羅剎語菩薩
言汝當信我終不相欺但破四禁護持餘戒以是因
緣令汝安隱得入涅槃菩薩爾時應作是言我今寧
持如是禁戒墮阿鼻獄終不毀犯而生天上煩惱羅
剎復作是言汝若不能破四禁者可破僧殘以是因
緣令汝安隱得入涅槃菩薩亦應不隨其語羅剎復
言汝若不能犯僧殘者亦可故犯偷蘭遮罪以是因
緣令汝安隱得入涅槃菩薩爾時亦復不隨羅剎復
言汝若不能犯偷蘭遮可犯捨墮以是因緣可得安
隱入於涅槃菩薩爾時亦復不隨羅剎復言汝若不
能犯捨墮者可破波夜提以是因緣令汝安穩得入
涅槃菩薩爾時亦復不隨羅剎復言汝若不能犯波
[011-0501c]
夜提者幸可毀破突吉羅戒以是因緣可得安隱入
於涅槃菩薩爾時心自念言我今若犯突吉羅罪不
發露者則不能度生死彼岸而得涅槃菩薩摩訶薩
於是微小諸戒律中護持堅固心如金剛菩薩摩訶
薩持四重禁及突吉羅敬重堅固等無差別。」


【合文有六第三篇三十九十開作兩合云云或可
捨墮經宿懺提對首懺為此開二羅剎有二解一
云譬外惡知識二云譬內顛倒心具如止觀第四
持戒清淨中。


從菩薩若能下二明不次第戒文為四一具枝本
二具事理三具輕重四具誓願。】


「菩薩若能如是堅持則為具足五支諸戒所謂具足
菩薩根本業清淨戒前後眷屬餘清淨戒非諸惡覺
覺清淨戒護持正念念清淨戒迴向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戒。」


【初根本者即是性重前後眷屬者是方便後起此
二屬律儀戒非諸惡覺是防意地定共戒也護持
正法念清淨戒即道共戒是二屬攝善法戒迴向
大乘即攝眾生戒性重為本流出諸戒。


次從迦葉復有二種戒去是具事理戒。】


「迦葉是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戒一者受世教戒二
者得正法戒菩薩若得正法戒者終不為惡受世戒
者白四羯磨然後乃得。」


【前之枝本皆屬事攝凡人能行正法戒者與理相
[011-0502a]
應聖人能持。


三復二種去是具輕重戒。】


「復次善男子有二種戒一者性重戒二者息世譏嫌
戒性重戒者謂四禁也息世譏嫌戒者不作販賣輕
稱小斗欺誑於人因他形勢取人財物害心繫縛破
壞成功然明而臥田宅種植家業坐肆不畜象馬車
乘牛羊駝驢鷄犬獼猴孔雀鸚鵡共命及拘枳羅豺
狼虎豹貓貍豬豕及餘惡獸童男童女大男大女奴
婢僮僕金銀瑠璃頗黎真珠硨磲碼碯珊瑚璧玉珂
貝諸寶赤銅白鑞鍮石盂器氍毹毾㲪扚執茸衣一
切穀米大小麥豆黍粟稻麻生熟食具常受一食未
曾再食若行乞食及僧中食常知止足不受別請不
食肉不飲酒五辛葷物悉不食之是故其身無有臭
穢常為諸天一切世人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趣足而
食終不長受所受衣服纔足覆身進止常與三衣鉢
俱終不捨離如鳥二翼不畜根子莖子節子接子子
子不畜庫藏若金若銀飲食厨庫衣裳服飾高廣大
牀象牙金牀雜色編織悉不坐臥不畜一切細耎諸
席不坐一切象薦馬薦不以細耎上妙衣裳用敷牀
臥其止息牀不置二枕亦不受畜妙好丹枕安簧木
枕終不觀視象鬬馬鬬車鬬兵鬬若男若女牛羊雞
雉鸚鵡等鬬亦不故往觀視軍陣亦不故聽吹貝鼓
角琴瑟箏笛箜篌歌叫妓樂之聲除供養佛樗蒲圍
棋波羅塞戲師子象鬬彈棋六簙柏毱擲石投壺牽
[011-0502b]
道八道行成一切戲笑悉不觀作終不占相手足面
目不以爪鏡蓍草楊枝鉢盂髑髏而作卜筮亦不仰
觀虗空星宿除欲解睡不作王家往反使命以此語
彼以彼語此終不諛諂邪命自活亦不宣說王臣盜
賊鬬爭飲食國土饑饉恐怖豐樂安隱之事善男子
是名菩薩摩訶薩息世譏嫌戒善男子菩薩摩訶薩
堅持如是遮制之戒與性重戒等無差別。」


【前之事理皆名為重息世譏嫌去名之為輕菩薩
具持等無差別疐子者舊云接音博梨柿之類觀
師云此是蔕音漢廣成侯名此又禮記云為士破
瓜疐之直除疐而巳意明諸子不得畜之安黃木
枕者二解一云其中空如鼓簧二云其木有文狀
如黃華波羅塞者梁武云是雙陸此起近代牽道
是夾食八道行成是塞戲。


四從善男子菩薩願下是具誓願制心為誓要期
為願文為二先自願次願他初自誓有十二初一
誓內不起破戒心。】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受持如是諸禁戒巳作是願言
寧以此身投於熾然猛火深阬終不毀犯過去未來
現在諸佛所制禁戒與剎利婆羅門居士等女而行
不淨。」


【次有六誓不受外施。】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願寧以熱鐵周帀
纏身終不敢以破戒之身而受信心檀越衣服復次
[011-0502c]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願寧以此口吞熱鐵丸
終不敢以毀戒之口而食信心檀越飲食復次善男
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願寧臥此身大熱鐵上終不
敢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牀臥敷具復次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復作是願寧以此身受三百矛終不敢
以毀戒之身而受信心檀越醫藥復次善男子菩薩
摩訶薩復作是願寧以此身投熱鐵鑊終不敢以破
戒之身受信心檀越房舍屋宅復次善男子菩薩摩
訶薩復作是願寧以鐵椎打碎此身從頭至足令如
微塵不以破戒之身受諸剎利婆羅門居士恭敬禮
拜。」


【三有五誓不為內根外塵所破。】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願寧以熱鐵挑其
兩目不以染心視他好色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
復作是願寧以鐵錐周徧刺耳不以染心聽好音聲。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願寧以利刀割去
其鼻不以染心貪嗅諸香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
復作是願寧以利刀割裂其舌不以染心貪著美味。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願寧以利斧斬破
其身不以染心貪著諸觸何以故以是因緣能令行
者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迦葉是名菩薩摩訶薩護持
禁戒。」


【從菩薩護持下次願與他共。】


「菩薩摩訶薩護持如是諸禁戒巳悉以施與一切眾
[011-0503a]
生以是因緣願令眾生護持禁戒得清淨戒善戒不
缺戒不析戒大乘戒不退戒隨順戒畢竟戒具足成
就波羅蜜戒。」


【文有十種護持一種則通清淨戒與善法戒攝善
法攝不缺不析兩屬遮禁邊律儀攝離過邊善法
攝後五取其廣運無闕皆屬攝眾生也不退者酒
肆王宮不令戒退隨順者與理相應畢竟者一切
周足波羅蜜者彼此窮底一持戒心具足一切諸
戒是名一戒一切戒戒為法界攝一切法即圓戒
行。


次從菩薩修治下第二雙明戒果若論報因應招
報果近感人天勝報若論習因招於習果遠感常
住法身今不近不遠以不動地為果者舊有三釋
一云十地中第八是不動地二云初地真解成就
名不動地三云約地經明尸羅配二地此言不動
者即是二地今明不爾前雙明次第不次第行如
上分別今合論其果必取證道證道同處言同處
者即是初地若單就次第三學明果則入理名住
住即不動十住是戒果住生功德名為行行以自
在為義十行是定果地能生載無所畏地即是慧
果此次第意若就圓明戒果者初住是也文意不
單宜須合辨正是初地證道處同以明戒果於雙
義便至解釋中其義自顯釋文為四標譬釋結初
標如文。】
[011-0503b]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持如是清淨戒時即得住於
初不動地云何名為不動地菩薩住是不動地中不
動不墮不退不散。


善男子譬如須彌山隨藍猛風不能令動墮落退散。」


【次譬中云不動等者常故不動樂故不墮我故不
退淨故不散云云問釋論云八風不動隨藍風至
碎如腐草此復云何今取尋常隨藍不動論取劫
盡。


三菩薩下釋中三番初番約三諦。】


「菩薩摩訶薩住是地中亦復如是不為色聲香味所
動不墮地獄畜生餓鬼不退聲聞辟支佛地不為異
見邪風所散而作邪命。」


【若言色聲香味者俗諦中善果若言地獄等者是
俗諦中惡果聲聞支佛者是真諦中人異見邪風
者是真諦中法生死善惡涅槃人法皆不能動不
墮不退不散即顯中道戒果之地常樂我淨。


次番約三障以顯三身。】


「復次善男子又不動者不為貪欲恚癡所動又不墮
者不墮四重又不退者不退戒還家又不散者不為
違逆大乘經者之所散壞。」


【三毒是煩惱障四重謗法是業障退戒還家是報
障報障去法身顯業障去應身顯煩惱障去報身
顯若至初地三身現前三障皆除。


第三番約四德。】
[011-0503c]


「復次菩薩摩訶薩亦復不為諸煩惱魔之所傾動不
為陰魔所墮乃至坐於道場菩提樹下雖有天魔不
能令其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復不為死魔所
散。」


【煩惱魔不動即淨德不為陰魔所墮即樂德不為
天魔所退即我德不為死魔所散即常德初地具
足常樂我淨為戒果者於兩義便。


四善男子下是結戒聖行。】


「善男子是名菩薩修習聖行。」


【善男子云何名聖行下是第三雙釋聖行名文為
三一標二釋三結。】


「善男子云何名為聖行。」


【釋中為三一舉偏圓兩人彌顯雙釋。】


「聖行者佛及菩薩之所行故故名聖行。」


【二別舉定慧二法以成於戒。】


「以何等故名佛菩薩為聖人耶如是等人有聖法故
常觀諸法性空寂故以是義故故名聖人有聖戒故
故名聖人有聖定慧故故名聖人。」


【三總舉七財七覺法釋聖人。】


「有七聖財所謂信戒慚愧多聞智慧捨離故故名聖
人有七聖覺故故名聖人。」


【聖人行聖法聖法成聖人故名聖行若證道同者
宜取初地戒定慧人七財七覺以釋聖行名。


第三結如文。】
[011-0504a]


「以是義故復名聖行。」


【復次善男子第二明定聖行文為二初明次第定
二明圓定初文二先明行次明果開善釋定行作
四念處觀諸師皆隨之此義不然凡有二謬違經
妨義違經者文云作此觀巳得四念處四念處巳
住堪忍地若定聖行是四念處亦應次之入堪忍
地若未得是堪忍地者何得是四念處耶妨義者
今明定行用四念處慧者下明慧行應用八定亦
應戒行即是定行此失不小云云此中開十六特
勝八背捨九想等法門既非根本皆有觀慧能知
無常無我我是眾惡之本故偏明之諸師見作無
我之觀謂是念處實非念處初文為兩一特勝二
背捨初特勝為二初明修次明證。】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聖行者觀察是身從頭至
足。」


【初言修者觀察是身從頭至足。


次言證又二初正證相次菩薩下明此證法與解
俱發。】


「其中唯有髮毛爪齒不淨垢穢皮肉筋骨脾腎心肺
肝膽腸胃生熟二臟大小便利涕唾目淚肪膏腦膜
骨髓膿血腦胲諸脈。」


【初文云其中唯有髮毛爪齒三十六物證此特勝
發開身倉備見巳身內外中間各有十二合三十
云云腦者在上胲者在是總舉上下河西及招
[011-0504b]
提竝云是桃核腦中有骨如桃梅核扁鵲方云是
指三毛處名胲其中有胲。


次從菩薩專念去是特勝定中與解俱發不生味
著。】


「菩薩如是專念觀時誰有是我我為屬誰住在何處
誰屬於我復作是念骨是我耶離骨是乎。」


【此中文略但推無我具論備須苦空無常。


二從除去皮肉去是八背捨觀文為二一明修二
明證。】


「菩薩爾時除去皮肉。」


【初云修者謂除却皮肉正是修相。


次唯觀白骨下證相亦二初正是證相。】


「唯觀白骨。」


【次復作是念下證相之解無有味著即得斷除一
切色欲更增其證。】


「復作是念骨色相異所謂青黃白色鴿色如是骨相
亦復非我何以故我者亦非青黃白色及以鴿色菩
薩繫心作是觀時即得斷除一切色欲復作是念如
是骨者從因緣生依因足骨以拄踝骨依因踝骨以
拄[跳-兆+專]骨依因髆骨以拄膝骨依因膝骨以拄䏶骨依
因䏶骨以拄臗骨依因臗骨以拄腰骨依因腰骨以
拄脊骨依因脊骨以拄肋骨復因脊骨上拄項骨依
因項骨以拄頷骨依因頷骨以拄牙齒上有髑髏復
因項骨以拄肩骨依因肩骨以拄臂骨依因臂骨以
[011-0504c]
拄腕骨依因腕骨以拄掌骨依因掌骨以拄指骨菩
薩摩訶薩如是觀時身所有骨一切分離得是觀巳
即斷三欲一形貌欲二姿態欲三細觸欲菩薩摩訶
薩觀青骨時見此大地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悉皆青
相如青色觀黃白鴿色亦復如是菩薩摩訶薩作是
觀時眉間即出青黃赤白鴿等色光菩薩於是一一
諸光明中見有佛像見巳即問如此身者不淨因緣
和合共成云何而得坐起行住屈伸俯仰視瞬喘息
悲泣喜笑此中無主誰使之爾作是問巳光中諸佛
忽然不現復作是念或識是我故使諸佛不為我說
復觀此識次第生滅猶如流水亦復非我復作是念
若識非我出息入息或能是我復作是念此出入息
直是風性而是風性乃是四大四大之中何者是我
地性非我水火風性亦復非我復作是念此身一切
悉無有我唯有心風因緣和合示現種種所作事業
譬如呪力幻術所作亦如箜篌隨意出聲是故此身
如是不淨假眾因緣和合共成當於何處而生貪欲
若彼罵辱復於何處而生瞋恚如我此身三十六物
[011-0505a]
不淨臭穢何處當有受罵辱者若聞其罵即便思惟
以何音聲而見罵耶一一音聲不能見罵若一不能
眾多亦爾以是義故不應生瞋若他來打亦應思惟
如是打者從何而生復作是念因手刀杖及以我身
故得名打我今何緣橫瞋於他乃是我身自招此咎
以我受是五陰身故譬如因的則有箭中我身亦爾
有身有打我若不忍心則散亂心若散亂則失正念
若失正念則不能觀善不善義若不能觀善不善義
則行惡法惡法因緣則墮地獄畜生餓鬼。」


【下去更四重云復作是念者只是更緣證起觀初
云除三欲者復是證相此似九想之證而不見修
文是修背捨而證九想亦有其義次觀青骨時見
此大地去復似勝處觀觀青骨時是修相見此大
地去是證相從菩薩作是觀時復是修背捨相眉
間即出青黃等光復是證相見巳即問去緣證作
於內觀外觀若被罵辱至誰受罵者即結內觀若
聞其罵去即是外觀從我若不忍去是結觀慧所
以善識遮障長養定心不起惡法之因則無地獄
之果。


從菩薩爾時去是第二明定果此中明俱解脫人
所修定慧雙修故言作是觀巳得四念處念處能
斷結入位位即堪忍地文有標有釋。】


「菩薩爾時作是觀巳得四念處得四念處巳則得住
於堪忍地中。
[011-0505b]


菩薩摩訶薩住是地巳則能堪忍貪欲恚癡亦能堪
忍寒熱饑渴蟁蝱𧎮蝨暴風惡觸種種疾疫惡口罵
詈撾打楚撻身心苦惱一切能忍是故名為住堪忍
地。」


【舊云第五地禪波羅蜜滿是堪忍地今明不爾若
各就別圓別論定果巳如前釋若別圓合論還是
初地忍貪欲至饑渴是法忍忍蟁蝱至楚撻是生
忍身心苦惱是總結。


迦葉白佛下第二明圓定行他云是料簡破戒應
在戒行後而在此說者解為三一云出經者誤二
云欲會兩地令無異體前名不動此云堪忍只是
一地三云直爾持戒未能見機不得行殺定能見
機可為毀戒事此義不然此中正是明圓定意問
此文云未入不動地時得破戒不云何乃言是圓
定耶答若非圓戒何得即毀而持既持毀自在例
定亦然即散而靜不起圓定而行於殺仍是圓定
戒既可解即戒而定不復煩文是故指此名圓定
行問前明圓戒竟乃明戒果今明定果竟方明圓
定何也答前後不定彌顯圓定文為三番問答初
番略次番廣第三文殊述事。】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未得住不動地淨持戒
時頗有因緣得破戒不。


善男子菩薩未得住不動地有因緣故可得破戒。


迦葉言唯然世尊何者是耶。
[011-0505c]


佛告迦葉若有菩薩知以破戒因緣則能令人受持
愛樂大乘經典又能令其讀誦通利書寫經卷廣為
人說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如是故故
得破戒菩薩爾時應作是念我寧一劫若減一劫墮
阿鼻地獄受此罪報要令是人不退轉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迦葉以是因緣菩薩摩訶薩得毀淨戒。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薩攝取護
持如是之人令不退轉菩提之心為是毀戒若墮阿
鼻地獄無有是處。」


【事乖理順不應得惡果報問。


佛答如文。】


「爾時佛讚文殊師利善哉善哉如汝所說我念往昔
於閻浮提作大國王名曰仙豫愛念敬重大乘經典
其心純善無有麤惡嫉妬慳吝口常宣說愛語善語
身常攝護貧窮孤獨布施精進無有休廢時世無佛
聲聞緣覺我於爾時愛樂大乘方等經典十二秊中
事婆羅門供給所須過十二秊施安巳訖即作是言
師等今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婆羅門言大
王菩提之性是無所有大乘經典亦復如是大王云
何乃欲令人同於虗空善男子我於爾時心重大乘
聞婆羅門誹謗方等聞巳即時斷其命根善男子以
是因緣從是巳來不墮地獄善男子擁護攝持大乘
經典乃有如是無量勢力。」


【復次又有聖行者是第三明慧聖行文為二一明
[011-0506a]
慧行二明慧果就慧行文二一釋慧行二釋慧行
名初釋慧行又兩一釋次第慧二釋圓慧次第慧
為三一釋四諦慧二釋二諦慧三釋一實慧他云
此是開合之義畢竟空中說為一諦次開一為二
又開二為四亦得開四為一十六乃至無量若合
無量為十六合十六為四二一合一入空今明雖
束散開合而名義不同對緣悉異大有所關今一
往對三藏緣說四諦慧對通緣說二諦慧對別緣
說一實諦慧於對緣義顯次第義亦成云云舊或
以境為四諦或以智為四諦或苦集滅道皆是境
對境說智智即是諦境能發智令智無所有智能
照境了境本無境智相成故言四諦興皇云言聖
諦者只是佛性涅槃非境非智非漏非無漏非因
非果非世出世故名聖諦若依諸師各執一見解
文不當四諦義多那一向解今文列出三種四諦
若言苦者逼迫相者即有作四諦若言解苦無苦
而有真諦去則是無生四聖諦若從苦有無量相
去則是無量四聖諦此三種四諦悉是菩薩觀境
菩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者即是無作四諦慧能
所合論備有四種就初為三一略二廣三結略又
六初標列二釋名三釋用四釋體五釋制立六更
廣體初如文。】


「復次迦葉又有聖行所謂四聖諦苦集滅道。


迦葉苦者逼迫相集者能生長相滅者寂滅相道者
[011-0506b]
大乘相。」


【次釋名者以逼迫釋苦身是苦本眾苦所集故是
逼迫集能生長只是因能生果滅者寂滅相生死
盡也道名大乘因運向果若謂四諦是三藏義者
云何言道是大乘相若一往將對三藏者三藏菩
薩道最勝故亦名大乘。


三釋用者。】


「復次善男子苦者現相集者轉相滅者除相道者能
除相。」


【苦者現相是明其用苦是果報果報顯現集是因
相因相微隱故言轉相數人云見著見微從微至
著即是轉相世人苦者皆據現事不須相續故言
現相集是業力用必相續兩心轉變故言轉相滅
是除相者除於所除即除苦集道是能除。


復次苦有三相下四釋體。】


「復次善男子苦者有三相苦苦相行苦相壞苦相集
者二十五有滅者滅二十五有道者修戒定慧。」


【集是二十五有者數人云習續不斷名之為集論
人云招集為集此集能習續二十五有能招二十
五有果。


復次有漏下五明制立。】


「復次善男子有漏法者有二種有因有果無漏法者
亦有二種有因有果有漏果者是則名苦有漏因者
則名為集無漏果者則名為滅無漏因者則名為道。」
[011-0506c]


【約有漏無漏兩因果立此四諦。


復次八相下六更明四諦相即是廣體。】


「復次善男子八相名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
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能生如是八
苦法者是名為集無有如是八苦之處是名為滅十
力四無所畏三念處大悲是名為道。」


【言十力等為道者莊嚴云果地非道道乃是因而
言十力者因中分修十力無畏開善云道通因果
果地以菩提為道涅槃為滅更無異體義說為二
從善男子去是第二廣明四諦即為四章苦諦又
三一略八苦二廣八苦三會通初略者八苦自為
八章。】


「善男子生者出相所謂五種一者初出二者至終三
者增長四者出胎五者種類生。」


【初出者初託識支但有身根未具六根即初託胎
至終者盡於一期故言至終增長者六胞增長出
胎者生時也種類者出胎之後牙齒髮毛等差增
長。】
[011-0507a]


「何等為老老有二種一念念老二終身老復有二種
一增長老二滅壞老是名為老。」


【滅壞者有二解一云老時秊疾增長健相滅壞一
云從生至長是增長從長至老是滅壞。】


「云何為病病謂四大毒蛇互不調適亦有二種一者
身病二者心病身病有五一者因水二者因風三者
因熱四者雜病五者客病客病有四一者非分彊作
二者忘誤墮落三者刀杖瓦石四者鬼魅所著心病
亦有四種一者踊躍二者恐怖三者憂愁四者愚癡。


復次善男子身心之病凡有三種何等為三一者業
報二者不得遠離惡對三者時節代謝生如是等因
緣名字受分別病因緣者風等諸病名字者心悶肺
脹上氣𠻳逆心驚下痢受分別者頭痛目痛手足等
痛是名為病。」


【病苦應具四大但言三者地大轉動不如風火是
故略之雜病客病即攝地大。】


「何等為死死者捨所受身捨所受身亦有二種一命
盡死二外緣死命盡死者亦有三種一者命盡非是
福盡二者福盡非是命盡三者福命俱盡外緣死者
亦有三種一者非分自害死二者橫為他死三者俱
死又有三種死一放逸死二破戒死三壞命根死何
等名為放逸死若有誹謗大乘方等般若波羅蜜是
名放逸死何等名為破戒死毀犯去來現在諸佛所
制禁戒是名破戒死何等名為壞命根死捨五陰身
[011-0507b]
是名壞命根死如是名曰死為大苦。」


【死者福命有三句一云但失財物身命猶在是福
盡財物在而失命是命盡俱盡可解初句不是死
云云河西云命者本應千秊止得百秊福盡故
命亦隨亡故言福盡非命盡命盡非福盡者福業
本長猶應未盡但為命盡不復得住故言命盡非
福盡俱盡可解私謂有二義故互盡不同一由過
去二因互別二由費財殺害致福命現在互損不
同放逸破戒而命根斷者反此名不放逸持戒捨
命者直名壞命又解云此非捨命直是造罪便名
死屍無復善根慧命也謗法闡提名為放逸破四
重禁名為破戒。】


「何等名為愛別離苦所愛之物破壞離散所愛之物
破壞離散亦有二種一者人中五陰壞二者天中五
陰壞如是人天所受五陰分別校計有無量種是名
愛別離苦。


何等名為怨憎會苦所不愛者而共聚集所不愛者
而共聚集亦有三種所謂地獄餓鬼畜生如是三趣
分別校計有無量種如是則名怨憎會苦。


何等名為求不得苦求不得苦亦有二種一者所希
望處求不能得二者多用功力不得果報如是則名
求不得苦。


何等名為五盛陰苦五盛陰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
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是故名為五盛陰
[011-0507c]
苦。」


【五六七八如文夫八苦者前七有別體後一總七
無復別體今依經文以五陰盛是其別體善惡陰
盛即是苦體方便陰盛則非苦體云云


次迦葉生之根本下第二廣明八苦文自為八初
生苦為三一明生為苦本二明生死相關三明生
多過患。】


「迦葉生之根本凡有如是七種之苦老苦乃至五盛
陰苦迦葉夫衰老者非一切有佛及諸天一向定無
人中不定或有或無迦葉三界受身無不有生老不
必定是故一切生為根本。」


【初明生苦為七苦之本又簡出一苦六苦生亦是
本。


世間眾生下第二生死相關有法有譬法說中二
先明凡夫貪著。】


「迦葉世間眾生顛倒覆心貪著生相厭患老死。」


【次明菩薩厭離。】


「菩薩不爾觀於初生巳見過患。」
[011-0508a]


【譬中二先譬次合初譬中二先作厭離譬次作貪
著譬初文為四一生可欣二死可惡三生死相關
四明菩薩俱捨。】


「迦葉如有女人入於他舍是女端正顏貌美麗以好
瓔珞莊嚴其身主人見巳即便問言汝字何等繫屬
於誰女人答言我身即是功德大天主人問言汝所
至處為何所作女天答言我所至處能與種種金銀
瑠璃頗黎真珠珊瑚琥珀硨磲碼碯象馬車乘奴婢
僕使主人聞巳心生歡喜踊躍無量我今福德故令
汝來至我舍宅即便燒香散華供養恭敬禮拜。」


【初往復有六實無人問答但是生境與菩薩觀智
相研假為賓主耳女譬生果誑惑凡夫令生染愛
喻之如女菩薩之智觀生初起故言入舍端正美
麗為物欣好瓔珞者生果之處有多榮華主人譬
菩薩撿責女人答者譬生果對智。


次復於門外下第二明死可惡。】


「復於門外更見一女其形醜陋衣裳敝壞多諸垢膩
皮膚皴裂其色艾白見巳問言汝字何等繫屬於誰
女人答言我字黑闇復問何故名為黑闇女人答言
我所行處能令其家所有財寶一切衰耗主人聞巳
即持利刀作如是言汝若不去當斷汝命女人答言
汝甚愚癡無有智慧。」


【往復有六死在生後故言門外死果誑人故譬於
女醜陋者死境壞果使萬事鄙惡死生相違故言
[011-0508b]
皴裂血氣既盡故言艾白主人持刀有二解冶城
云精懃重厭譬之持刀招提以智慧為刀死若不
去修智斷之。


三主人問言下生死相關。】


「主人問言何故名我癡無智慧女人答言汝家中者
即是我姉我常與姉進止共俱汝若驅我亦當驅彼
主人還入問功德天外有一女云是汝妹實為是不
功德天言實是我妹我與此妹行住共俱未曾相離
隨所住處我常作好彼常作惡我作利益彼作衰損
若愛我者亦應愛彼若見恭敬亦應敬彼。」


【生在死前為姉死在生後為妹終不相離故言共
俱還入問天者菩薩撿生知與死俱。


主人即言下第四明菩薩俱捨文為三一俱捨。】


「主人即言若有如是好惡事者我皆不用各隨意去。」


【二俱去。】


「是時二女便共相將還其所止。」


【舊云金心巳還故言還其所止。


三菩薩喜慶。】


「爾時主人見其還去心生歡喜踊躍無量。」


【是時二女下第二為貪著作譬往復有四初明俱
趣凡夫。】


「是時二女復共相隨至一貧家。」


【凡夫乏善故言貧家。


貧人下第二凡夫貪愛。】
[011-0508c]


「貧人見巳心生歡喜即請之言從今巳往願汝二人
常住我家。」


【功德天言下第三生境撿讓凡心。】


「功德天言我等先以為他所驅汝復何緣俱請我住。」


【貧人答言下第四凡心應境。】


「貧人答言汝今念我我以汝故復當敬彼是故俱請
令住我家。」


【既其欣生所以受死。


迦葉菩薩下合譬先合菩薩厭。】


「迦葉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願生天以生當有老
病死故是以俱棄曾無受心。」


【後合凡夫貪。】


「凡夫愚人不知老病死等過患是故貪受生死二法。」


【復次迦葉如婆羅門下第三明生之過患凡五譬
初譬淺善又四。】


「復次迦葉如婆羅門幼穉童子為饑所逼見人糞中
有菴羅果即便取之。」


【婆羅門淨行譬菩薩初欲修般若畢竟淨道幼童
[011-0509a]
解行淺弱饑所逼者三途苦逼糞中果者苦無常
中有生天果。


有智人下二深行呵責。】


「有智見巳訶責之言汝婆羅門種姓清淨何故取是
糞中穢果。」


【童子聞巳下三淺行懷愧。】


「童子聞巳𧹞然有愧即答之言我實不食為欲洗淨
還棄捨之。」


【云非貪天樂為欲於中修道捨之。


智者語言下四菩薩勸捨。】


「智者語言汝大愚癡若還棄者本不應取。」


【善男子下合但合後兩不合前二。】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此生分不受不捨
如彼智者訶責童子。


凡夫之人欣生惡死如彼童子取果還棄。」


【復次下是第二譬。】


「復次迦葉譬如有人四衢道頭器盛滿食色香味具
而欲賣之有人遠來饑虗羸乏見其飯食色香味具
即指問言此是何物食主答言此是上食色香味具
若食此食得色得力能除饑渴得見諸天唯有一患
所謂命終是人聞巳即作是念我今不用色力見天
亦不用死即作是言食是食巳若命終者汝今何為
於此賣之食主答言有智之人終不肎買唯有愚人
不知是事多與我價貪而食之善男子菩薩摩訶薩
[011-0509b]
亦復如是不願生天得色得力見於諸天何以故以
其不免諸苦惱故凡夫愚癡隨有生處皆悉貪受以
其不見老病死故。」


【有人譬佛四衢譬四生初受身器譬經教盛滿飯
食譬佛說五戒十善招人天果言而賣者以此化
生遠來譬從惡道中來饑羸乏弊譬重苦問言者
實有此事不食主答言譬佛答唯有一毒不免無
常即死滅也更復重審若無常者如來何故令人
修之故言何以賣之佛還答言深智令捨愚淺凡
夫一往接之。


三四兩譬可見。】


「復次迦葉譬如毒樹根能殺人枝幹莖節皮葉華實
悉亦能殺善男子二十五有受生之處所受五陰亦
復如是一切能殺。


復次迦葉譬如糞穢多少俱臭善男子生亦如是設
受八萬下至十秊俱亦受苦。」


【譬如險岸下是第五譬生死果。】


「復次迦葉譬如險岸上有草覆於彼岸邊多有甘露
若有食者壽命千秊永除諸病安隱快樂凡夫愚人
貪其味故不知其下有大深坑即前欲取不覺脚跌
墮坑而死智者知巳捨離遠去善男子菩薩摩訶薩
亦復如是尚不欲受天上妙食況復人中凡夫之人
乃於地獄吞啖鐵丸況復人天上妙餚饌而能不食
迦葉以如是譬及餘無量無邊譬喻當知是生實為
[011-0509c]
大苦迦葉是名菩薩住於大乘大涅槃經觀於生苦。」


【上有草覆譬生死中有假名我及相續常多服甘
露譬虗妄樂深坑譬三途脚跌譬命根斷。


第二觀老第三觀病二文可解然生定在死前病
不必在老後今文先老後病者少時病者猶有望
差老時若病催死則疾如將崩更拆故在老後明
病。】


「迦葉云何菩薩於是大乘大涅槃經觀於老苦老者
能為𠻳逆上氣能壞勇力憶念進持盛秊快樂憍慢
貢高安隱自恣能作背瘻懈怠嬾惰為他所輕迦葉
譬如池水蓮華滿中開敷鮮榮甚可愛樂值天降雹
悉皆破壞善男子老亦如是悉能破壞盛壯好色復
次迦葉譬如國王有一智臣善知兵法有敵國王拒
逆不順王遣此臣往討伐之即便擒獲將來詣王老
亦如是擒獲壯色將付死王復次迦葉譬如折軸無
所復用老亦如是無所復用復次迦葉如大富家多
有財寶金銀瑠璃珊瑚琥珀硨磲碼碯有諸怨賊若
入其家即能劫奪悉令空盡善男子盛秊好色亦復
[011-0510a]
如是常為老賊之所劫奪復次迦葉譬如貧人貪著
上膳細耎衣裳雖復希望而不能得善男子老亦如
是雖有貪心欲受富樂五欲自恣而不能得復次迦
葉如陸地龜心常念水善男子人亦如是既為衰老
之所乾枯心常憶念壯時所受五欲之樂復次迦葉
猶如秋月所有蓮華皆為一切之所樂見及其萎黃
人所惡賤善男子盛秊壯色亦復如是悉為一切之
所愛樂及其老至眾所惡賤復次迦葉譬如甘蔗既
被壓巳滓無復味壯秊盛色亦復如是既被老壓無
三種味一出家味二讀誦味三坐禪味復次迦葉譬
如滿月夜多光明晝則不爾善男子人亦如是壯則
端嚴形貌瓌偉老則衰羸形神枯悴復次迦葉譬如
有王常以正法治國理民直實無曲慈憫好施時為
歒國之所破壞流離逃迸遠至他土他土人民見而
憫之咸作是言大王往日正法治國不枉萬姓如何
一旦流離至此善男子人亦如是既為哀老所壞敗
巳常讚壯時所行事業復次迦葉譬如燈炷唯賴膏
油膏油既盡勢不久停善男子人亦如是唯賴壯膏
壯膏既盡衰老之炷何得久停復次迦葉譬如枯河
不能利益人及非人飛鳥走獸善男子人亦如是為
老所枯不能利益一切作業復次迦葉譬如河岸臨
險之樹若遇暴風必當顛墜善男子人亦如是臨老
險岸死風既至勢不得住復次迦葉如車軸折不任
重載善男子老亦如是不能咨受一切善法復次迦
[011-0510b]
葉譬如嬰兒為人所輕善男子老亦如是常為一切
之所輕毀迦葉以是等譬及餘無量無邊譬喻當知
是老實為大苦迦葉是名菩薩修行大乘大涅槃經
觀於老苦。


迦葉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大乘大涅槃經觀於病
苦所謂病者能壞一切安隱樂事譬如雹雨傷壞穀
苗復次迦葉如人有怨心常憂愁而懷恐怖善男子
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常畏病苦心懷憂慼復次迦葉
譬如有人形貌端正為王夫人欲心所愛遣信逼呼
與共交通時王收得挑其一目截其一耳斷一手足
是人爾時形容改異人所惡賤善男子人亦如是先
雖端嚴耳目具足既為病苦所纏逼巳則為眾人之
所惡賤復次迦葉譬如芭蕉竹葦及騾有子則死善
男子人亦如是有病則死復次迦葉如轉輪王主兵
大臣常在前導王隨後行亦如魚王螘王螺王牛王
商主在前行時如是諸眾悉皆隨從無捨離者善男
子死轉輪王亦復如是常隨病臣不相捨離魚螘螺
牛商主病王亦復如是常為死眾之所隨逐迦葉病
因緣者所謂苦惱愁憂悲歎身心不安或為怨賊之
所逼害破壞浮囊發撤橋梁亦能劫奪正命根本復
能破壞盛壯好色力勢安樂除捨慙愧能為身心焦
熱熾然以是等譬及餘無量無邊譬喻當知病苦是
為大苦迦葉是名菩薩摩訶薩修行大乘大涅槃經
觀於病苦。」
[011-0510c]


【文釋病苦而云身心安隱者解有二一云只安隱
是病如大廋小廋父子分別十秊後得相見白日
相慶過夜即死此安隱是病。


第四觀死苦又二先正觀死次夫死者下傷痛初
文者。】


「迦葉云何菩薩修行大乘大涅槃經觀於死苦所謂
死者能燒滅故迦葉如火災起能燒一切唯除二禪
力不至故善男子死火亦爾能燒一切唯除菩薩住
於大乘大般涅槃勢不及故復次迦葉如水災起一
切漂沒唯除三禪力不至故善男子死水亦爾漂沒
一切唯除菩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復次迦葉如風
災起能吹一切悉令散滅唯除四禪力不至故善男
子死風亦爾悉能吹滅一切所有唯除菩薩住於大
乘大般涅槃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彼第四禪以何
因緣風不能吹水不能漂火不能燒佛告迦葉善男
子彼第四禪內外過患一切無故善男子初禪過患
內有覺觀外有火災二禪過患內有歡喜外有水災
三禪過患內有喘息外有風災善男子彼第四禪內
外過患一切悉無是故諸災不能及之善男子菩薩
摩訶薩亦復如是安住大乘大般涅槃內外過患一
切皆盡是故死王不能及之復次善男子如金翅鳥
能啖能消一切龍魚金銀等寶唯除金剛不能令消。


善男子死金翅鳥亦復如是能啖能消一切眾生唯
不能消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菩薩摩訶薩復次迦葉
[011-0511a]
譬如河岸所有草木大水暴長悉隨漂流入於大海
唯除揚柳以其耎故善男子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悉
皆隨流入于死海唯除菩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復
次迦葉如那羅延悉能摧伏一切力士唯除大風何
以故以無礙故善男子死那羅延亦復如是悉能摧
伏一切眾生唯除菩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何以故
以無礙故復次迦葉譬如有人於怨憎中詐現親善
常相追逐如影隨形伺求其便而欲殺之彼怨謹慎
堅牢自備故使是人不能得殺善男子死怨亦爾常
伺眾生而欲殺之唯不能殺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菩
薩摩訶薩何以故以是菩薩不放逸故復次迦葉譬
如卒降金剛暴雨悉壞藥木諸樹山林土沙瓦石金
銀瑠璃一切之物唯不能壞金剛真寶善男子金剛
死雨亦復如是悉能破壞一切眾生唯除金剛菩薩
住於大乘大般涅槃復次迦葉如金翅鳥能啖諸龍
唯不能啖受三歸者善男子死金翅鳥亦復如是能
啖一切無量眾生唯除菩薩住三定者何謂三定空
無相願復次迦葉如摩羅毒蛇凡有所螫雖有良呪
上妙好藥無如之何唯阿竭陀星呪能令除愈善男
子死毒所螫亦復如是一切醫方無如之何唯除菩
薩住於大乘大涅槃呪復次迦葉譬如有人為王所
瞋其人若能以耎善語貢上財寶便可得脫善男子
死王不爾雖以耎語錢財珍寶而貢上之亦不得脫。」


【何等是死苦若氣未絕由生非死若氣絕巳不復
[011-0511b]
覺苦若受地獄即是後身非關死苦此事難知例
如責滅為當未滅時是滅滅巳時是滅進退難定
似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云云今只取將絕未絕名
為死苦至論菩薩未全免死而言唯除菩薩住於
涅槃者三解初名佛為菩薩二云金心菩薩一轉
成佛三云初地菩薩雖未免生死志求涅槃不為
生死所亂今明初解是應菩薩此不會經次金心
一轉此正是死何故被除後解菩薩雖不為死所
亂而不免死何故被除被除者是圓教菩薩煩惱
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不可復滅生死非生死亦非
涅槃生死尚不能生死生死何能生死非生死如
此菩薩即是被除不為生死所害文云如金剛雨
能破一切此雨復能破金剛不若不能破利義不
成若其被破堅義不成云云死傷一切如金剛雨
唯有菩薩不為所傷後喻金剛當知金剛碎散不
能傷磐峙金剛則菩薩不為死所死摩羅毒蛇者
河西云黑蛇毒觸人衣即死餘人觸此衣亦死阿
竭多星者此星八月出若有人得此星呪者能消
其毒。


次夫死者下有十句傷痛最為可悲若離即成二
十句。】


「善男子夫死者於險難處無有資糧去處懸遠而無
伴侶晝夜常行不知邊際深邃幽闇無有燈明入無
門戶而有處所雖無痛處不可療治往無遮止到不
[011-0511c]
得脫無所破壞見者愁毒非是惡色而令人怖敷在
身邊不可覺知迦葉以是等譬及餘無量無邊譬喻
當知生死真為大苦迦葉是名菩薩修行大乘大涅
槃經觀於死苦。」


【於嶮難處病其苦最重無有資粮者謂乏善法去
處懸遠者其路無窮而無伴侶者孤魄獨逝無隨
去者於十二時常無休息晝夜常行無前無後故
無邊際如萬仞坑故言深䆳以內昏故而外不照
故無有燈明死為窮道眾路地塞故言入無門戶
又云死亦不從六根而入故無門戶必有來處故
言而有處所當時怳忽故言雖無痛處而良醫拱
手故言不可療治賢聖所不能制故言往無遮止
到不得脫初死儼然非是刑害故言無所破壞而
親友悲泣故言見者愁毒更非虎狼禽獸所噉故
言非是惡色無有不畏死者故言令人怖畏此即
陰身之後故言敷在身邊而不測其好惡故言不
自覺知若依此義命絕中陰是為死苦。


第五觀愛別離苦。】


迦葉云何菩薩住於大乘大涅槃經觀愛別離苦愛
別離苦能為一切眾苦根本如說。


「 因愛生憂
 因愛生畏
 若離貪愛
 何憂何畏」



愛因緣故則生憂苦以憂苦故則令眾生生於衰老
愛別離苦所謂命終善男子以別離故能生種種微
細諸苦今當為汝分別顯示善男子過去之世人壽
[011-0512a]
無量時世有王名曰善住其王爾時為童子身太子
治事及登王位各八萬四千歲時王頂上生一肉皰
其皰柔耎如兜羅綿細耎劫貝漸漸增長不以為患
足滿十月皰即開剖生一童子其形端正奇異少雙
色像分明人中第一父王歡喜字曰頂生時善住王
即以國事委付頂生棄捨宮殿妻子眷屬入山學道
滿八萬四千歲爾時頂生於十五日處在高樓沐浴
受齋即於東方有金輪寶其輪千輻轂輞具足不由
工匠自然成就而來應之頂生大王即作是念我昔
曾聞五通仙說若剎利王於十五日處在高樓沐浴
受齋若有金輪千輻不減轂輞具足不由工匠自然
成就而來應者當知是王即當得作轉輪聖帝復作
是念我今當試即以左手擎此輪寶右執香爐右膝
著地而發誓言是金輪寶若實不虗應如過去轉輪
聖王所行道法作是誓巳是金輪寶飛升虗空徧十
方巳還來住在頂生左手爾時頂生心生歡喜踊躍
無量復作是言我今定作轉輪聖王其後不久復有
象寶狀貌端嚴如白蓮華七支拄地頂生見巳復作
是念我昔曾聞五通仙說若轉輪王於十五日處在
高樓沐浴受齋若有象寶狀貌端嚴如白蓮華七支
拄地而來應者當知是王即是聖帝復作是念我今
當試即擎香爐右膝著地而發誓言是白象寶若實
不虗應如過去轉輪聖王所行道法作是誓巳是白
象寶從旦至夕周徧八方盡大海際還住本處爾時
[011-0512b]
頂生心大歡喜踊躍無量復作是言我今定是轉輪
聖王其後不久次有馬寶其色紺豔髦尾金色頂生
見巳復作是念我昔曾聞五通仙說若轉輪王於十
五日處在高樓沐浴受齋若有馬寶其色紺豔髦尾
金色而來應者當知是王即是聖帝復作是念我今
當試即執香爐右膝著地而發誓言是紺馬寶若實
不虗應如過去轉輪聖王所行道法作是誓巳是紺
馬寶從旦至夕周徧八方盡大海際還住本處爾時
頂生心大歡喜踊躍無量復作是言我今定是轉輪
聖王其後不久復有女寶形容端正微妙第一不長
不短不白不黑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口氣香潔如青
蓮華其目遠視見一由旬耳聞鼻嗅亦復如是其舌
廣大出能覆面形色細薄如赤銅葉心識聰哲有大
智慧於諸眾生常有耎語是女以手觸王衣時即知
王身安樂病患亦知王心所緣之處爾時頂生復作
是念若有女人能知王心即是女寶其後不久於王
宮內自然而有寶摩尼珠純青瑠璃大如車轂能於
闇中照一由旬若天降雨渧如車軸是珠勢力能作
大蓋覆一由旬遮此大雨不令下過爾時頂生復作
是念若轉輪王得是寶珠必是聖帝其後不久有主
藏臣自然而出多饒財寶巨富無量庫藏盈溢無所
乏少報得眼根力能徹見一切地中所有伏藏隨王
所念皆能辦之爾時頂生復欲試之即共乘船入於
大海告藏臣言我今欲得珍異之寶藏臣聞巳即以
[011-0512c]
兩手撓大海水時十指頭出十寶藏以奉聖王而白
王言大王所須隨意用之其餘在者當投大海爾時
頂生心大歡喜踊躍無量復作念言我今定是轉輪
聖王其後不久有主兵臣自然而出勇健猛略䇿謀
第一善知四兵若任鬬者則現聖王若不任者退不
令現未摧伏者能令摧伏巳摧伏者力能守護爾時
頂生復作是念若轉輪王得是兵寶當知定是轉輪
聖王爾時頂生轉輪聖帝告諸大臣汝等當知此閻
浮提安隱豐樂我今巳有七寶成就千子具足更何
所為諸臣答言唯然大王東弗婆提猶未歸德王今
應往爾時聖王即與七寶一切營從飛空而往東弗
婆提彼土人民歡喜歸化復告大臣我閻浮提及弗
婆提安隱豐樂人民熾盛悉來歸化七寶成就千子
具足復何所為諸臣答言唯然大王西瞿陀尼猶未
歸德爾時聖王復與七寶一切營從飛空而往西瞿
陀尼王既至彼彼土人民亦復歸伏復告大臣我閻
浮提及弗婆提此瞿陀尼安隱豐樂人民熾盛咸巳
歸化七寶成就千子具足復何所為諸臣答言唯然
大王北鬱單越猶未歸化爾時聖王復與七寶一切
營從飛空而往北鬱單越王既至彼彼土人民歡喜
歸德復告大臣我四天下安隱豐樂人民熾盛咸巳
歸德七寶成就千子具足更何所為諸臣答言唯然
聖王三十三天壽命極長安隱快樂彼天身形端嚴
無比所居宮殿牀榻臥具悉是七寶自恃天福未來
[011-0513a]
歸化今應往討令其摧伏爾時聖王復與七寶一切
營從飛騰虗空上忉利天見有一樹其色青綠聖王
見巳即問大臣此是何色大臣答言此是波利質多
羅樹忉利諸天夏三月時常於其下娛樂受樂又見
白色猶如白雲復問大臣彼是何色大臣答言是善
法堂忉利諸天常集其中論人天事於是天主釋提
桓因知頂生王巳來在外即出迎逆見巳執手升善
法堂分座而坐彼時二王形容相貌等無差別唯有
視眴為別異耳是時聖王即生念言我今寧可退彼
王位即住其中為天王不善男子爾時帝釋受持讀
誦大乘經典開示分別為他演說唯於深義未盡通
達以是讀誦受持分別為他廣說因緣力故有大威
德善男子是頂生王於此帝釋生惡心巳即便墮落
還閻浮提與所愛念人天離別生大苦惱復遇惡病
即便命終爾時帝釋迦葉佛是轉輪聖王則我身是。


善男子當知如是愛別離者極為大苦善男子菩薩
摩訶薩尚憶過去如是等輩愛別離苦何況菩薩住
於大乘大涅槃經而當不觀現在之世愛別離苦。


【從離緣生即是壞苦若論壞苦因中說果即指樂
受為體今亦如是即指恩愛是別離苦文中明捨
所愛身者若命斷時為死苦者巳屬前世今取離
所愛身及所愛親屬并依報等是愛別苦釋論云
離他人易離親屬難離親屬易離父母難離父母
易離巳身難離巳身易離巳心難頂生者是溼生
[011-0513b]
實論人在天邊猶如乞兒在於王側云何而言二
王相似然頂生是應故得類天若實報者是則不
及天王壽長故眴疎人王壽短故眴數金輪至重
餘不能昇王以德力應重則輕髦尾者古人讀此
為䰒尾不然短者單作毛長者髟下作類如呼多
技人為髦士取其德長劉孝標稱任昉為海內髦
傑即是此字昔魏王珠照十二車況頂生珠寧不
照一由旬此言大如車轂又經云衣帶中者在其
德力不在大小寶女者能生千子乃名寶女法顯
傳云王妃生肉如瓜有千㼑一㼑一子者是釋論
云劬嬪是寶女不孕二文既異如何會通此各為
時所重云云


第六觀怨憎會苦。】


「善男子云何菩薩修行大乘大涅槃經觀怨憎會苦。


善男子是菩薩摩訶薩觀於地獄畜生餓鬼人中天
上皆有如是怨憎會苦譬如人觀牢獄繫閉枷鎻杻
械以為大苦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觀於五道一切
受生悉是怨憎合會大苦復次善男子譬如有人常
畏怨家枷鎖杻械捨離父母妻子眷屬珍寶產業而
遠逃避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畏怖生死具
足修行六波羅蜜入於涅槃迦葉是名菩薩修行大
乘大般涅槃觀怨憎會苦。」


【既從合會緣生生即是苦前境逼心心領境逼憂
惱故苦故名怨憎會苦。
[011-0513c]


第七觀求不得苦。】


「善男子云何菩薩修行大乘大般涅槃觀求不得苦
求者一切盡求盡求者有二種一求善法二求不善
法善法未得苦惡法未離苦。」


【還約前愛離怨會於愛求會而離於怨求離而會
二求不遂即是求不得苦。


第八總結上七苦即是五盛陰苦。】


「是為略說五盛陰苦迦葉是名苦諦。」


【巳如前釋定有別體云云


爾時迦葉下第三會通苦諦者昔阿含等經皆言
三受中有樂受今言五陰皆苦都無樂義今昔義
乖開善分此中四番問答為四章觀師分為二後
三番子章只是作難今先問次答就初問為三一
總非二作五難三結初領旨仰非。】


「爾時迦葉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五盛
陰苦是義不然。」


【何以故下作難初第一與第四問同據樂緣第二
問別據樂體第三與第五問同據樂因初據樂緣
者。】


「何以故如佛往昔告釋摩男若色苦者一切眾生不
應求色色若有求者則不名苦。」


【佛昔於阿含告釋摩男云色若定苦不可求色色
若定樂不應厭色但今單難無樂不應求色若求
紅黃當知有樂今日何緣全言無樂。】
[011-0514a]


「如佛告諸比丘有三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如
佛先為諸比丘說若有人能修行善法則得受樂。


又如佛說於善道中六觸受樂眼見好色是則為樂
耳鼻舌身意思好法亦復如是。」


【今具舉六根對於六塵以為樂緣。


如佛說偈下是第五重據樂因與第三同舉樂因
而復異者前舉善為樂因只言世間之善今具舉
聲聞菩薩出世之善名為樂因就五偈為四初兩
偈明聲聞之善為樂因。】


「 如佛說偈
 持戒則為樂
 身不受眾苦
 睡眠得安隱
 寤則心歡喜
 若受衣食時
 誦習而經行
 獨處於山林
 如是為最樂」



【次一偈明菩薩之善為樂因。】


「 若能於眾生
 晝夜常修慈
 因是得常樂
 以不惱他故」



【三一偈重結小乘。】


「 少欲知足樂
 多聞分別樂
 無著阿羅漢
 亦名為受樂」



【四一偈重結大乘。】


「 菩薩摩訶薩
 畢竟到彼岸
 所作眾事辦
 是名為最樂」



【明菩薩畢竟不同佛畢竟乃是分畢竟。


世尊如諸經下三結非。】


「世尊如諸經中所說樂相其義如是如佛今說云何
[011-0514b]
當與此義相應。」


【諸經即指昔教如佛今說故指此教無樂唯苦。


佛告迦葉下第二如來答大分為二初歎其所問。】


「佛告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能咨問如來是義。」


【次善男子一切眾生下正答答又二初總答後別
答總答中二初答後論義初文者。】


「善男子一切眾生於下苦中橫生樂想是故我今所
說苦相與本不異。」


【昔隨他意以下苦為樂今隨自意故一切皆苦前
迦葉作五難相次而來世尊一答五難玄解今昔
兩說不復相違實非是樂謬情所計橫生樂想。


迦葉白佛下第二論義還難佛解下苦之義又為
兩初正難後領解就初為三一謬領難二顛倒難
三據事難謬難者。】


「迦葉菩薩白佛言如佛所說於下苦中生樂想者下
生下老下病下死下愛別離下求不得下怨憎會下
五盛陰如是等苦亦應有樂世尊下生者所謂三惡
趣中生者所謂人中上生者所謂天上。」


【佛意以輕為下苦難意以重為下苦故成謬領難
迦葉列八苦皆為三品下受三途中人上天若下
苦有樂者三途之中應有樂想。


若復有人下次倒難。】


「若復有人作如是問若於下樂生於苦想於中樂中
生無苦樂想於上樂中生於樂想當云何答。」
[011-0514c]


【若下苦生樂想者亦應下樂生於苦想何者下樂
且就世間歌姬舞女為上樂中容之歡為下樂於
此下樂應生苦想就其謬領作此謬竝。


世尊若下苦中下三據事難。】


「世尊若下苦中生樂想者未見有人當受千罰初一
下時巳生樂想若不生者云何說言於下苦中而生
樂想。」


【如人受千罰初受一鞭應生樂耶。


佛告下答又二初且然問後正答。】


「佛告迦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然其第三一罰之意明實於下苦而生樂想若得
免多罰於一罰甘受亦以為樂。


從以是義故下正答。】


「以是義故無有樂想何以故猶如彼人當受千罰受
一下巳即得脫者是人爾時便生樂想是故當知於
無樂中妄生樂想。」


【但答其第三據事難時前謬領倒難自然懸去我
實不云下是重苦下是輕苦汝何謬領故不答竝
[011-0515a]
亦不然其下樂而生苦想故不須答正答第三應
受千罰初得一下即聞放脫寧非下苦生樂想耶
如人應刑聞百鞭放亦是於下苦中而生樂想


次番領解先領後述。】


「迦葉言世尊彼人不以一下生於樂想以得脫故而
生樂想。」


【或謂此文是一難謂言此人不於一罰而生樂想
但於脫多生樂想耳此是得意領解不名為難。】


「迦葉是故我昔為釋摩男說五陰中樂實不虗也。」


【佛述言實不虗者隨情之說昔云有樂此是隨情
今言無者道理如然。


迦葉有三受三苦下第二別答五難但有三文第
一答前第二樂體之問第二答前第三第五樂因
兩問第三答第一第四樂緣之問此初答第二樂
體問者又三第一出兩教第二點三受第三結虗
實此初先出兩教。】


「迦葉有三受三苦三受者所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
受三苦者所謂苦苦行苦壞苦。」


【一三受教二三苦教可見。


善男子苦受下是第二點三受者。】


「善男子苦受者名無三苦所謂苦苦行苦壞苦餘二
受者所謂行苦壞苦。」


【但昔教亦點三受謂苦苦點苦受壞苦點樂受行
[011-0515b]
苦點捨受此乃小乘之教其義未極止是單點成
論人所用今此極教則複點此初苦受具三苦苦
苦者心緣苦境苦境逼心心境合舉故是苦苦樂
不長有蹔時而住樂緣既謝即是壞苦無常所侵
即是行苦餘二受各二苦或云各一苦故文云二
今解不然前既複點今云何單用壞苦點樂受用
行苦點捨受故知一受具二苦樂受亦具壞行兩
苦捨受亦具壞行二苦樂舉體可壞即壞苦而復
有無常所切復具行苦捨受亦二捨必離壞故是
壞苦而復未免無常是行苦但此二苦不須境逼
故無苦苦。


善男子以是因緣下第三結虗實又二一結昔說
妄樂。】


「善男子以是因緣生死之中實有樂受菩薩摩訶薩
以苦樂性不相捨離是故說言一切皆苦。」


【非實為凡夫言樂菩薩不爾皆苦文云生死之中
實有樂受下文復云生死之中實無有樂者皆是
隨情之所妄計梁三藏師計生死有樂無樂竝皆
諍論如前云云


善男子生死之中下二結今說實苦可尋。】


「善男子生死之中實無有樂但諸佛菩薩隨順世間
說言有樂。」


【迦葉白佛下第二答前第三第五據因之難又二
此初迦葉重牒問以求答。】
[011-0515c]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諸佛菩薩若隨俗說是虗妄
不如佛所說修行善者則受樂報持戒定樂身不受
苦乃至眾事巳辦是為最樂如是等經所說樂受是
虗妄不若是虗妄諸佛世尊久於無量百千萬億阿
僧祇劫修菩提道巳離妄語今作是說其義云何。」


【或謂別是新難今則不然還是牒前偈中世出世
善之問更飾其辭非別問也。】


「佛言善男子如上所說諸受樂偈即是菩提道之根
本亦能長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先於
經中說是樂相。」


【佛答意者我說善能感樂遠得菩提之樂不言生
死中樂初言菩提根本即是佛果生因又言長養
菩提即是佛果了因舊云一向不得有於生因今
謂有因緣亦得說之。


善男子譬如世間下第三答第一第四據樂緣問
又二先正答次舉解惑結正答又兩先明為樂緣
後明為苦緣緣既不定故無樂也。】


「善男子譬如世間所須資生能為樂因故名為樂所
[011-0516a]
謂女色耽湎飲酒上饌甘味渴時得水寒時遇火衣
服瓔珞象馬車乘奴婢僮僕金銀瑠璃珊瑚真珠倉
庫糓米如是等物世間所須能為樂因是名為樂。


善男子如是等物亦能生苦因於女人生男子苦憂
愁悲泣乃至斷命因酒甘味乃至倉庫亦能令人生
大憂惱以是義故一切皆苦無有樂相。」


【後出諸珍寶等竝皆是苦且舉一事如多畜寶初
謂是樂為之失命復是極苦。


善男子下第二舉解惑結又三初結菩薩解苦。】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是八苦解苦無苦。」


【次結二乘不解故隨情為說。】


「善男子一切聲聞辟支佛等不知樂因為如是人於
下苦中說有樂相。」


【三重舉菩薩結也。】


「唯有菩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乃能知是苦因樂因。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一」


日東 天台沙門本純 分會


南本大般涅槃經會疏卷第十一
[011-051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