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g0016 涅槃經會疏-隋-灌頂 (master)



No. 659-A


新刻涅槃會疏序


涅槃一經。實法王之顧命。慈父之遺囑。為臣為子。理
合循奉。其在上代也。講宣甚盛。名匠繼出。立為涅槃
宗。河西光宅等各有製述。及唐之中葉其宗寖微。而
諸師章疏亦追代湮沒。殆靡有孑遺。獨巋存于今
者。我章安大師之疏而巳。意其必深契佛意。為諸佛
護念耶。抑復八障五難磨而不磷。精誠之所貫。魔外
無能遏絕者歟。涅槃命脈賴係是一疏。不啻九鼎一
絲之懼。苟為雲仍者。宜應謁心致力愛重護持也。但
恨從來經疏各行。艱於照對。明萬曆中有僧圓澄始
分會。以便學者。其志則佳矣。然擅事筆削。攙以私語。
涇渭混淆。疑誤後進者不少。牧女添水。對面忤經。將
恐其福不補其失焉。守篤純公慨然有雪冤之志。遂
取藏中單疏。直會入經文。不敢增損一字。使人披雲
霧而見天日。不亦快乎。因號為涅槃新會疏。公沒後
大心緇流戮力鎸版弘通。頃者梓事告竣。乃齎一本
謁余求序。余撫卷嘆曰。嗚呼此亦諸佛護念精誠不
磨之使然耶。乃佛祖假手純公其人而襄事者非耶。
[001-0316c]
不然。其袪蔽反正。何如斯之速且著也。則純公之真
為忠臣孝子也。亦可以驗矣。我豈得不毗贊稱揚而
樂預順孫之列乎。遂序附之。


天明六年龍次丙午八月
前天台座主准三后一品親王公遵撰


新刻夾科大涅槃經會疏凡例




* 會刻之舉。務在使學者省參考之勞直見經旨矣。鑽搖既善。醍醐可獲焉。嚮有圓澄會疏。專貴貫通。苟要適時。而錯綜添削。損傷實多。且由首列兩祖之名諱。至令無識之徒。或有誤認此為真不。復閱全疏者其害豈小小哉。余深痛之。欲改會者久矣。頃日復遭諸賢勸獎。於是乎敢從事于斯也。其式不敢以巳意輒出入一字。庶乎以袪偽妄。歸於真正矣。
* 首題所標南本大般涅槃經會疏者。乃余之所置也。南本正是所釋。簡非未治會疏。即隨科分章。以疏會入經文也。
* 凡原本經三十六卷。疏一十五卷。今之會疏亦三十六卷成。葢調卷雖互有盈縮。初以疏從經卷次。所以無增減也。而疏題表軸。不敢失其處矣。
* 凡昂一字者經文。低一字者疏文也。而句之逗之。
[001-0317a] 傍施教讀。或閒圈發。以便幼學焉。
* 凡所會經文。一依宋刻。但文字舛差章句錯置等諸可疑者。讎對明本高麗本等。悉標格上。以充研詳或今所會之經。其字與疏之所牒異。而有他本與疏牒同者。則縱復無異義。亦標出之。以使識古今之異同也。
* 凡本邦流布疏本有其二版。一寬文中坊刻者。一則活字版也。其坊刻本雖稍有誤脫。大體勝於宋明本矣。今依之為體格。而其誤脫者。據宋明本。或比活版。參考補治。乃成一善本。且如第一卷。治者名之下剩一述字。宋明無之為正。乃依而刪之。第三十六卷末。從經教訖疏盡四十三字。彼具而此闕。則據而補之等。其他涉于兩可者。例標格上。以備考閱。
* 凡經疏原本字體正俗相半。今多改從正。而如經中棱嚴傎倒淫欲等。則故仍存其字焉。
* 凡疏之文。或前段文尾與行俱盡。無復餘地。連接次章科首。乍見難別。今以﹂斷之。令起盡宛然。
* 凡疏分科於前。而後有牒科釋者。又有直釋者。遠近脈絡。卒難照應。今悉造科系繫於句首。以俾不泣岐略。
* 凡疏中有空科無經文者。又有兩科節一文者。理必不應。虗張重施而有此者。葢當時既有異本。文之闕具不同。此亦得非後來寫脫乎。如高麗本。句
[001-0317b] 體頗婉。而又其字與疏所牒合者多矣。則章安所覽之經。今時儼在。亦不可知焉。然其經本孤山既不得見。今撿多本。竟無合者。且準三德指歸抄。屬虗科兩科而巳。
* 凡今之分章配科。大都準元刊科經。科經是峨眉正師與諸友所徵析。而武林度師重加讎訂。可謂精審焉。但細科之於疏。有不可分會者。又或未詳者。則亦不無疏也科也。交考裁度焉。
* 疏原本第十五卷末從繒縶纏體。去有一紙半餘文。乃是後分疏文。而宋明本所不載焉。此宜應會于後分經文。但其文殘缺。不可復料理也。其全疏搜求有秊。今尚未審存亡。如犢思乳焉。切望後賢竭心於此。全於如意珠也。
* 第六卷四依品疏云輕[怡-台+藂]。撿于字書未獲其字。今不敢私易。標異于格上。以待博瞻。然恐[火*藂]字之訛也。如經輕躁之字。亦作懆訓燥。燥[火*藂]音義稍近。則或亦可訓[火*藂]也。若爾豈本是輕[火*藂]。而誤作[怡-台+藂]邪。
* 孤山圓師治定疏科文凡十卷。關係經文。大有益于學者。若離於此。則指歸抄亦未得為全書。故今鏤梓共流通也。然圓澄有引指歸抄。而分科乃取正師。又正師科經之際。無一語之及此。想斯科文早逸于彼地耳。本邦濃之長瀧寺古藏幸傳宋刻者一本。伹疑誤頗多。既無異本可以考。却質之疏略加隱括。若至於後分疏科者。疏既不全。亦隨
[001-0317c] 關于參訂云爾。No. 659
南本大般涅槃經會疏卷第一


【涅槃經疏卷第一


頂法師 撰


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大般涅槃經序品第一卷第一


三 藏 曇無讖 譯梵


沙門慧嚴慧觀同謝靈運再治」


【序品


上代直唱消文釋意分節章段起小山瑤關內憑
等因茲成則此經文句盈縮非一有二三四五七
八梁武但制中前中後開善唯序正光宅足流通
[001-0318a]
靈味問有緣起答有餘勢河西五門婆藪七分興
皇八門雖蘭菊各美而經遮論開牧女添水遮也
派深析重開也今分為五又為七一列章二示文
處三釋名四生起五通別六引證七異解初列章
者一召請涅槃眾二開演涅槃施三示現涅槃行
四問答涅槃義五折攝涅槃用云云二示文處者
初從如是訖流血灑地是請從純陀訖大眾問是施
從現病訖德王是行從師子吼訖品是義從迦葉
訖經是用三釋名者道不孤運待時處伴今涅槃
時到而面門啟照隨類發聲駭悟感動會此拘尸
緣牽曰召招致曰請眾有權實實者可名權者宜
請五十二眾十方奔集咸為顯發大般涅槃故名
召請涅槃眾也佛於無量阿僧祇劫修習難得大
涅槃藏本無祕恡伹不盡能受所以初用毒塗後
以水洗前同末異伺機待時因純陀獻供施常色
力因比丘請住斥偽談真慇懃勸問迦葉承旨隨
問施與使無遺滯法雨充溢滿拘尸城故名開演
涅槃施也然祕藏淵嶷非行不到善巧方便示現
令前所以右脅而臥默無所說示現病行迦葉推
請乃跏趺融懌說三指一菩薩奉行五行十德是
故名為示涅槃行然涅槃義浩然無盡欲舉一蔽
諸若指鹹談海故專問佛性聯翩六重佛一一酬
名涅槃義然佛性之體非善非惡善惡雙用彌滿
無涯且囊括梗槩以略該廣用善則羅云被攝用
[001-0318b]
惡則善星堪收二子既然餘皆可例又體非邪正
邪正雙用用正則始攝陳如五人用邪則終收邪
徒十外初後既爾中亦例然名涅槃用四生起者
由眾有施由施行立由行見義證義有用亦是用
由於義義由於行行由於施施由眾集逆順相由
故成次第無始而始故有召請不終而終故有大
用惡盡邪亡善窮正息折攝既休畢竟寂滅入於
涅槃五通別者初中後說莫不對眾若無眾者唐
說授誰故通是眾別說眾集最在於初宜名召請
通論一言一事皆施眾生別對問緣因求而與其
文既廣其事亦明是故名為開演涅槃施通論訓
物莫非規矩悉通是行別論五行十德文多事顯
故名涅槃行也此經始終悉明佛性佛性則通無
處不辨別以一番問答純論佛性文多事顯名涅
槃義通論一部導利群萌如大地藥草為眾生用
我法亦爾是故名通別論攝惡攝邪文多意顯故
別明用六引證者先引多文次引一處初多文者
如聲光普告令疾至佛所為最後問豈非召耶又
師子吼云召請十方諸大菩薩集娑羅林大師子
吼純陀品云我今施汝常命色力德王品云汝今
欲盡大涅槃海值我多有能相惠施聖行品云菩
薩應當於大涅槃專心修習五種之行又云修大
涅槃得十功德師子吼中則以六句問於佛性以
何義故名為佛性如來具答佛性只是大涅槃義
[001-0318c]
迦棄品云慈心遊世間世間不出善惡邪正翻十
仙之邪攝一子之惡即涅槃用次引一處文者師
子吼云佛性者亦名首楞嚴三昧亦名般若波羅
蜜亦名金剛三昧亦名師子吼三昧亦名佛性然
佛性非一云何有五以五名之令解非五召請之
眾悉是如來同行知識若從德本乃皆住楞嚴若
從示現即五十二眾故以首楞嚴名證召請眾私
謂五十二眾者比丘等三眾菩薩為一從二恒至
千億恒增數眾有二十一同數眾有八無數眾一
中間眾有四六天為六梵眾一脩羅一魔天一大
自在天一四方四合五十二無上調御一切種智
周照機理纖芥無差開常顯性發掘覺藏以施時
會若從佛智應名般若若從設教名涅槃施當知
般若之名可以證涅槃施是名一行真正調直不可
傾動復能碎散煩惱結惑若從修習名之為行若
從譬喻喻於金剛當知金剛三昧可以證涅槃之
行義者名之所以故涅槃名下有佛性所以佛性
即是涅槃之義此義自在決定無畏若從能譬喻
師子吼若從所譬即佛性義當知師子吼名可證
涅槃之義體用相即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無
非佛性即體而用遊化世間攝惡攝邪皆歸正義
當知佛性之名可證涅槃之用今依經分章文善
有據非徒穿鑿七出異解者梁武中前中後約時
分經若以平旦中後可然黃昏夜半復齊何文居
[001-0319a]
士請僧經云凡說此歷一周為是何秊中前中後
今隨經分章則無此難開善為序正序即召請正
即四章光宅足流通只是用章少分靈味取問有緣
起答有餘勢既處處有問答應處處有餘勢若河
西以初兩卷為引接今昔有緣門此得實失權今
言召請具包權實以第三卷至大眾問為略廣門
此伹約文言多少今為開演涅槃施則兼於廣略
以五行為涅槃行門十功德為菩薩功德門行與
功德俱是因中今合為行章則不煩文以師子吼
盡經為不可思議中道佛性門混和難解今分義
用文則易明地師以第一卷為神通反示分此得
權失實今言召請即無所偏彼以第二卷為種性
破疑除執分第三卷至大眾問為正法實義分今
為一涅槃施則兼其二分彼以五行十功德為方
便修成分彼以師子吼為不放逸入證分前之修
成巳是入證證又入證可非煩重今為義章彼以
迦葉為慈悲住持分陳如為顯相分持惡向善顯
邪還正合為用章興皇初為引今昔有緣門此用
朗意二破疑除執門此用地人意三略廣門四行
門五位門六行中道門皆用朗意方便用門邪正
不二門與河西開合之殊名味不異。


第二別釋者召請章是經家所置舊呼為通序別
序三世道同故言通序教門機別故言別序又今
佛一期小大別圓悉安如是故言為通經經由藉
[001-0319b]
悉皆有異故名為別又諸經初皆安如是同是勸
信之辭於通序中或五或六由主處離合。】


「如是。」


【如是者所傳之理我聞者能傳之人一時者能傳
與所傳會機會理之時佛者稟承之主住者所聞
之地眾者親承之伴展轉相證勸信非虗欲使將
來順而不惑又小大諸經初皆勸信信大信小大
小應異若不異者則無小大共別圓殊如其有異
如何分別今略說之若言能傳所傳二事相似為
如能傳所傳無非曰是此信三藏意也若言解與
真合為如身灰智寂為是此信通教意也若言稱
機為如事逆理順為是此信別教意也若言魔界
即佛界為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為是此信圓教
意也如是既爾我聞等類之可解故龍樹云其信
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若信初三
是信方便諸權如是若信後一是信圓融一實如
是此通別序諸師皆用世所常聞不俟多說具如
法華疏中今此唯存約教一義他皆準彼今明通
序五句亦可序於五章如是序請我聞序施一時
序行住處序義同聞序用如是序涅槃眾者夫不
異曰如無非曰是若不得如是異則定異非則定
非達斯意者異則不異非則不非始從列眾蛣𧏙
巳還詭類殊形果報紛雜幢摩梵世葢覆大千巨
細相傾精麤映奪若以牛羊眼看則無非更互豈
[001-0319c]
得如是得如是者知法身大士住首楞嚴種種示
現悟異不異是故稱如知非不非所以言是當知
如是為召請眾作序明矣我聞序涅槃施者我昔
不聞而今得聞見八斛粳粮周徧大眾聞二施果
報等無差別新伊四德祕密佛性種種法味不聞
而聞故知我聞序涅槃施一時序涅槃行者一時
之行非次第行一時之證非前後證文云復有一
行是如來行非次第行於一念中即能具足現五
趣身即一時證當知一時序涅槃行住處序涅槃
義者處是歸身止息之所表佛性是宗極究竟之
地驅邪引惡向彼拘尸非枯非榮中間寂滅若他
若自到極而止當知住處序涅槃義同聞序涅槃
用者山林河海之神牛羊蠭螫之類為同聞眾即
知等教三子併作三田善惡俱收邪正悉度故同
聞眾是序涅槃用以將五序別屬當竟更說一序
各序五章夫眾不出八佛八佛與現佛不異名如
無非佛者故名為是二施無差故言如同入秘藏
故言是如來之行故言如一行徧攝故言是同一
佛性故言如義體不二故言是邪惡不二故言如
更無過者故言是當知如是通序五章我聞亦然
昔聞四眾非八佛今聞八佛即四眾我昔聞初後
優劣五果遷移我今聞二施無差等皆常樂我昔
聞江河回曲不徑到海今聞拘耶尼洲猶如直繩
我昔聞肉眼尚不見空況能見性今聞學大乘者
[001-0320a]
雖有肉眼名為佛眼佛眼見性了了分明我昔聞
善惡涇渭邪正異轍今聞低彌神龜同皆在水是
為我聞通序五章一時者一時奉聲光召請一
時集娑羅林一時顯如來密藏一時聞涅槃常施
一時聞頂戴奉行一時安秘密藏中入涅槃義一
時巳聞常住二字啟悟父母七世宗親及諸眾生
怨親善惡是為一時通序五章住處者聲光召請
同向佛住處也佛以佛所住處施與時眾從佛住
處起涅槃行見佛住處乃是見義以佛住處引攝
邪惡是為住處通序五章同皆聞見常住聲光為
如非餘方便之聞故是同聞最後問答常命色力
安無礙辯同聞拘耶直繩之行同聞西海秘藏之
義同聞邪惡有佛性用是為同聞眾通序五章復
次五序序於三點如是總序三點不縱不橫不竝
不別乃稱如是我聞序般若一時序解脫住處序
法身同聞序三點不虗復次五序序四德者如是
總序四德我聞序樂一時序淨住處序常同聞序
云云例以五序序經要義皆悉準此不復廣說
餘例思之。】


「我聞。」


【我聞者我我我無我無我我非我非無我聞聞聞
不聞不聞聞不聞非不聞三種我聞是昔所聞方
便之義非我非無我不聞非不聞圓論我聞者今
經正意。】
[001-0320b]


「一時。」


【一時者一是數方世間義耳空為一者即二乘義
真俗合一菩薩義也一一切一切一非一非一切
而一而一切後一者今經正意一時。】


「佛在拘尸那城力士生地阿夷羅䟦提河邊娑羅雙
樹間。」


【佛者三身四義後義在今準前可知住處者具存
應言拘尸那竭此無翻或翻為角城有三角華嚴
云角城南者即其城也或云蓑草城或云茅城此
城草覆因以名之或云仙人城昔仙人壽長崇其
人以人名名於住處亦以名名國故言拘尸國力
士生地者人中力士力敵千人凡三十萬共為羣黨
無所臣屬以法自持亦不暴亂即土人也故言生
地阿夷羅䟦提此翻金沙在城南闊二十丈或言
闊四十丈娑羅雙樹者此翻堅固一方二株四方
八株悉高五丈四枯四榮下根相連上枝相合相
合似連理榮枯似交讓其葉豐鬱華如車輪果大
如缾其甘如蜜色香味具因茲八樹通名一林以
為堅固只此一城有種種見若見土石者人所住
處世間之義若見是無常苦空興廢者二乘住處
若見是發菩提心處是值先世佛處願處修定等
處者是菩薩住處若見是四德圓滿究竟具足慈
憫示人寄城表常力士表我金河表淨樹間表樂
又一一事表四德者城不可壞表常豐有表樂傲
[001-0320c]
敵表我無難表淨力士無屬表常心安表樂力壯
表我色悅表淨河者恒流表常金沙表淨清涼表
樂吉福表我樹者下文云東雙表常南雙表樂西
雙表我北雙表淨又雙茂表常陰凉表我華以表
淨果以表樂若能總別識四德者即諸佛住處若
謂同聞是生死人凡夫所見謂是聖人二乘所見
謂登地巳去菩薩所見謂是九佛中之八佛即諸
佛所見若得此意下去句句作此消之。


就同聞眾又二初眾集次威儀。】


「爾時世尊與大比丘八十億百千人俱。」


【初文者私謂準一家意須以五十二眾以為同聞
是故同聞冠五十二今比丘當初故云同聞同聞
為五謂與歎類眾數今文少眾義合有之與者共
也釋論以七一釋共謂一處一時一戒一心一見
一道一解脫諸比丘與佛同此七一故言佛與若
三藏明義丈六佛與諸比丘同是拘尸處同在涅
槃時同律儀戒同禪定心同無漏見同涅槃道同
有餘脫七皆同佛是故言共若通教明義五同二
別何者體法智慧即色見空非色滅空此見不同
摩訶衍道不同隘路道不同也當知二別若別教
明義尊特身佛時處等七前兩比丘之所不見如
為盲人設燭何益無目者乎戒心見道解脫於前
兩比丘如為聾人奏樂何益無耳者乎此佛不與
前兩比丘共此中比丘尚不與前佛共況比丘耶
[001-0321a]
若圓明義佛之七一皆佛境界唯與圓菩薩共住
首楞嚴示比丘像者共尚不與前三佛共況比丘
耶今言共者皆是大權及開顯竟故也大者歎德
也釋論云摩訶者翻大多勝天王大人之所恭敬
故言大通四圍陀三藏故言多勝九十五種故言
勝此依三藏釋也賢聖之所恭敬故言大通達析
體法門故言多勝析法心慧兩種解脫故言勝此
依通教釋也學無學人之所恭敬故言大通達大
小法門故言多出過聲聞辟支佛上故言勝此依
別教釋也七種方便之所恭敬故言大通達權實
法門故言多於畢定眾而作上首故言勝此依圓
教釋也大權開顯如前比丘者氣類也以三義故
名為比丘不仰不下不方不維次第行乞清淨活
命故名乞士戒禁七支禪鏁心猿怖無常狼伏煩
惱脂是名破惡修此三法天魔煩毒慮其出境復
恐度人是故愁怖此三藏義體達諸法非仰非下
非方非維以資慧命知惡非惡亦無知者是名破
惡不得怖喜無怖喜者是名怖魔此釋通比丘義
從淺至深歷次第三諦求中道法喜是名乞食次
第破五住是名破惡以煩惱怖故業怖業怖故陰
怖陰怖故天魔怖是名怖魔此釋別比丘義一切
諸法中悉有安樂性名真乳糜以此自資安樂性
中純是佛法無惡可破名為破惡魔如佛如名為
怖魔此釋圓比丘義準諸經皆有眾字四人巳上
[001-0321b]
和合名眾釋論有破戒啞羊有羞真實四僧後之
二僧應百一羯磨前二不堪煗等是有羞四果是
真實即三藏眾乾慧性地是有羞八人巳上是真
實即通教眾三十心是有羞十地是真實此別教
眾十信是有羞四十一地是真實圓教眾餘二比
丘教教有之惡無差別故不別說有羞真實復有
四義一發起二影嚮三當機四結緣合而明之故
言眾云云八十億百千者數也或但數人或數人
法空或數法門或數實相云云


次前後圍繞者威儀也。】


「前後圍繞。」


【或以三業恭敬機動或以四門入空機動或以四
門入假機動或以四門入中機動。


從二月十五日下第二別序正是召請文為三初
明能召次明所召三結召初又為三一聲召二光
召三動召聲召有六一聲時表法二聲時臨機三
聲之本末四聲之橫豎正聲有感應六聲中歎告
初二月下聲時表法者。】


「二月十五日。」


【二月是仲春之時仲中也即表中道十五日是月
滿之時滿表圓常故以仲春滿月之日表於中道
圓明之法。


次臨涅槃時下聲時臨機。】


「臨涅槃時。」
[001-0321c]


【道機時熟不待不過臨赴之時下文云香山諸仙
拘尸力士純陀須䟦善根成熟故唱涅槃令其得
入秘密之藏法華云應以滅度而得度者示現滅
度而度脫之即此義也。


三以佛下聲本末者。】


「以佛神力出大音聲。」


【神力為本大聲為末從本垂迹皆悉令悟非本非
末又空慧為本種智為本實相為本云云


四其聲下聲之橫豎。】


「其聲徧滿乃至有頂。」


【徧滿是橫有頂是豎他解有頂但是梵世即尼吒
天無色無身不應聞聲故非有頂有人引仁王云
無色定力能變化作香華雲等以供養佛何以不
能變化作身此亦堪難今作三番橫豎一橫被六
道豎徹三界二橫被四生豎徹三乘三橫被十界
豎徹等覺故知不唯尼吒為有頂也若以三有之
頂即非想是又三有頂即無學是復有一頂即妙
覺是兩頂被召一頂被請此意既寬豈比梵世。


五隨其下聲之感應。】


「隨其類音普告眾生。」


【隨類則感不一普告則應無二以無二之聲應不
一之感葢不可思議。


六今日下聲之歎告又為二先歎後告歎令崇仰
告令悲戀初歎又二初雙歎兩德次雙結兩德初
[001-0322a]
先歎內德次歎外德初文者。】


「今日如來應供正徧知。」


【內德無量伹歎三號者欲明三事初歎如來者同
諸佛生其尊仰是為世父應供者是上福田能生
善業是為世主正徧知者能破疑滯生其智解是
為世師故下文云我等從今無主無親無所宗仰
云云


次外德者。】


「憐憫眾生覆護眾生等視眾生如羅睺羅。」


【外德無量伹舉四等者欲明本父君師本時誓願
皆具四等今當利益救苦與樂斯為要也憐是大
慈愍是大悲覆護是大喜等視是大捨。


次為作下結歎。】


「為作歸依為世間舍。」


【為二初為作歸依結三號次為世間舍結四等。


次從大覺下告也。】


「大覺世尊將欲涅槃一切眾生若有所疑今悉可問
為最後問。」


【告之言報初報令斷疑次報令興問大覺徧知能
斷前疑四等慈悲必聽後問後問則教道演暢獲
涅槃施斷疑則棄偽獲真新伊方顯大聲普告為
設教之序此義明矣前具歎三號今但報大覺大
覺正是徧知明師即主即父故不煩文復次如來
是初號大覺是後號歎初告後互舉一邊其意則
[001-0322b]
徧若依前分別應節節明四義得意自顯故不復
云。


次爾時下光召文為四一光時二所出處三光所
照四光利益初文者。】


「爾時世尊於晨朝時。」


【夫昏明交際旭旦之時表智明生惑闇消滅涅槃
力也為此緣宜故晨朝放。


次明光處者。】


「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明雜色青黃赤白頗梨碼碯。」


【面門口也口非六色而六色在口表佛性非六法
不離六法又青黃赤白是定色表隨自意頗梨瑪
碯是不定色隨物而變表隨他意又大涅槃海大
身眾生所居之處種種龜魚種種珍寶其明雜色
正應表此又濟六道淨六根故放六色。


三光徧照此下明所照。】


「光徧照此三千大千佛之世界乃至十方亦復如是。」


【三千乃至十方即是橫照若例聲中應有豎照而
不說者高廣互現。


四其中下光益他人至此判為新眾既有其中之
言何須云新又云三業等可知今文為二初蠲三
障。】


「其中所有六趣眾生遇斯光者罪垢煩惱一切消除。」


【六趣眾生是報障罪垢是業障煩惱障如文。


次是諸下三業戀慕生善。】
[001-0322c]


「是諸眾生見聞是巳心大憂惱同時舉聲悲號啼哭
嗚呼慈父痛哉苦哉舉手拍頭椎胸大叫其中或有
身體戰慄涕泣哽咽。」


【在文易見障除善生速得見佛指於光召序涅槃
行意在此也。


三爾時大地下地動召中。】


「爾時大地諸山大海皆悉震動。」


【有陸動水動水地相依是故俱動表無明愛見二
互相依將翻有緣癡愛故動地以表之復言震者
起涌動是其形震吼覺是其聲廣則六動十八動
云云然聲光動等或前或後或復一時感見不
同豈可定執。


從時諸眾生下次明所召文為二初總明所召謂
時諸眾生是也二時有下別明所召謂隨類別出
總召為四初抑苦二興請三釋請四釋苦初文
者。】


「時諸眾生共相謂言且各裁抑莫大愁苦。」


【聞師父滅何得不苦苦沒憂海自他無益故言裁
[001-0323a]
抑。


次當共下興請。】


「當共疾往詣拘尸城力士生處至如來所頭面禮敬
勸請如來莫般涅槃住世一劫若減一劫。」


【若抑苦而住亦復無益故須興請故言當往佛所
一劫減劫者若請大劫則妨後佛只是請於小劫
從人壽八萬四千漸短至十歲是一小劫。


三互相執手下是釋請文為三初發起請次正釋
請三結請。】


「互相執手。」


【言執手者只是更互悲悼起發之端。


次復作是言下正釋請意。】


「復作是言世間虗空眾生福盡不善諸業增長出
世。」


【夫如來者乘如故來世則有佛如來若去世則無
佛故言世間虗空欲請如來父也佛是應供供福
不窮若無應供善業則竭故言眾生福盡欲請應
供主也徧知之智遮惡示善徧知若去無人示導
故言不善增長欲請正徧知師也請意既爾宜急
詣佛不可停留。


三結請者速往。】


「仁等今當速往速往如來不久必入涅槃。」


【四復作是言下釋苦。】


「又作是言世間虗空世間虗空我等從今無有救護
[001-0323b]
無所宗仰貧窮孤露一旦遠離無上世尊設有疑惑
當復問誰。」


【夫慈悲覆世苦者拔之窮者樂之今慈悲雙去俱
嬰貧苦雙唱虗空無救無護無所宗仰此釋無主
苦貧窮孤露一旦遠離無上世尊釋無親苦設有
疑惑當復問誰釋無師苦如是展轉釋成愁苦之
意。


次從時有無量去是別召請文為二初召此土次
召他土此土為三先召閻浮眾次召中間眾三召
上界眾閻浮有三謂聲聞菩薩雜眾釋論明菩薩
行中道故居季孟間具足應如法華疏文有事有
云云他人先分二意一增數列二減數列於初
分道俗眾等今意如前初聲聞又二一僧二尼僧
又二初佛邊眾次外來眾問佛邊何用召答雖不
召來駭令後問又從多故亦得言召佛邊眾為三
一所召二奉召三順召。】


「時有無量諸大弟子尊者摩訶迦旃延尊者薄拘羅
尊者優波難陀如是等諸大比丘。」


【初云時有無量者上巳定數言無量者上列端首
此通徒屬故言無量大弟子者如弟如子尊讓兩
楹而目一事云云尊者者諸梵行人互相敬重稱
為尊者如阿含中諸比丘從今稱長者為大德少
者為長老美其德業故言長老云云迦旃延此翻
扇繩薄拘羅此云善容優波難陀此翻大喜或云
[001-0323c]
重喜其形端正父母字之為大喜在家為輪王捨
身為魔王佛預知將來事現十八變化汝能出家
當得如是父母聽之得三明六通故字為重喜。


次遇佛光者是奉召。】


「遇佛光者。」


【應言遇聲光地動略舉一兼二。


三其身戰掉去是順召。】


「其身戰掉乃至大動不能自持心濁迷悶發聲大叫
生如是等種種苦惱。」


【上文遇光蠲三障生三善今略障存善如文問羅
漢憂悲都盡何頓至此答此是殘習非正使也又
示楷模令物攀慕又別惑未除非通惑也憂悲者
是佛法界攝一切法下文有憂無憂悉是如來境
界約四教分別不復委言。


次爾時復有八十百千去召外來眾為二所召奉
召所召有四數類歎結初數可解。】


「爾時復有八十百千。」


【次比丘者類也釋如前。】
[001-0324a]


「諸比丘等。」


【三皆阿羅漢去先歎自行德。】


「皆阿羅漢心得自在所作巳辦離諸煩惱調伏諸根。」


【羅漢是無學之位心自在是俱解脫人即歎不生
德所作巳辦是歎無學智應供德離惱調根根亦
是賊遺教云此五根賊此歎殺賊德。


次如大龍王去歎化他德。】


「如大龍王有大威德成就空慧逮得巳利如栴檀林
栴檀圍繞如師子王師子圍繞。」


【既云有大威德無容自威知是利物為他所仰夫
象是陛中力大譬慧龍是水中力大譬定或只呼
象為龍象如帝釋婆羅寶象步虗而行瞬息之間
忽超萬里化其牙為三十二牙牙有七池池七蓮
華華七玉女女奉樂音適悅三十三天若取龍象
為喻者彌順化他栴檀譬以戒益物師子譬以慧
益物能以二法匠成於他還為淨眾之所圍遶。


四如是無量功德下結也。】


「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一切皆是佛之真子。」


【既言無量知結自他佛真子者迹為小乘真子本
是大乘真子以大乘真子結上自他功德云云


次奉召中三初光次聲後動初光召二初各於晨
朝去是奉光召。】


「各於晨朝日初出時離常住處方用楊枝遇佛光明。」


【朝是明初用楊枝者即表行初可表機動顯勝行
[001-0324b]
初遇佛光明。


次更相謂言下順光召。】


「更相謂言仁等宜速澡漱清淨作是言巳舉身毛豎
徧體血現如波羅奢華涕泣盈目生大苦惱。」


【望前亦無蠲三障之文而有三業善文更相謂言
是口業善舉身毛豎是身業善生大苦惱是意業
善波羅奢是樹名葉青華有三色日未照則黑日
照則赤赤脈皆現日沒則黃表未奉召三善不生
如黑奉召悲哀如赤無佛如黃云云


為欲利益去簡順召之意。】


「為欲利益安樂眾生成就大乘第一空行。」


【利益眾生簡非自行成就大乘簡非小道第一空
行簡非淺近此與佛之真子文會。


次從顯發如來去是奉聲召。】


「顯發如來方便密教為不斷絕種種說法。」


【亦二初大聲普告令最後問今奉此召顯發如來
方便密教開常問極最後教興次為不斷絕下順
聲召若順佛聲教則不斷說法。


三為諸眾生去奉地動召。】


「為諸眾生調伏因緣故疾至佛所稽首佛足繞百千
帀合掌恭敬却坐一面。」


【亦二初上山海震動翻邪見性今奉此召次調伏
因緣疾至佛所即順動召能召所召玄相領悟智
能知智此之謂矣云云
[001-0324c]


二列尼眾為兩初列眾次發迹列眾為二謂所奉
順所召有四名數位歎等。】


「爾時復有拘陀羅女善賢比丘尼優波難陀比丘尼
海意比丘尼。」


【列中列上首三人拘陀羅未見翻尼姨女通是二
方女人之稱別論者在俗為女受五戒等者為姨
出家者為尼伹律中亦呼阿姨阿姉以法為親作
此稱之。】


「與六十億比丘尼等。


一切亦是大阿羅漢。」


【位可知。】


「諸漏巳盡心得自在所作巳辦離諸煩惱調伏諸根
猶如大龍有大威德成就空慧。」


【歎中先歎自行如上次如大龍去歎化他德亦如
上。


次亦於晨朝時去是奉順三召如上說。】


「亦於晨朝日初出時舉身毛豎徧體血現如波羅奢
華涕泣盈目生大苦惱亦欲利益安樂眾生成就大
[001-0325a]
乘第一空行顯發如來方便密教為不斷絕種種說
法為諸眾生調伏因緣故疾至佛所稽首佛足繞百
千帀合掌恭敬却坐一面。」


【次比丘尼眾中去發迹為二初明迹本次釋成初
比丘尼迹也次皆是菩薩本也先指通位故云皆
是等次位階下別指高位菩薩語通未知高下所
以更釋本高迹廣。】


「比丘尼眾中復有諸比丘尼皆是菩薩人中之龍。」


【初云人中龍者只於世人中如龍此不多奇乃是
賢聖人中之龍。】


「位階十地安住不動為化眾生現受女身而常修習
四無量心得自在力能化作佛。」


【次位階十地者釋其本高現受女身者明其迹廣
迹何故廣四無量心故本何故高得自在定故尚
能作佛何以不能為九界像云云他分此文為兩
雙初本迹一雙後因果一雙因果難見云云


次列菩薩眾亦為二云云所召六謂數類位名歎
結初一恒河沙者數也。】


「爾時復有一恒河沙。」


【諸經多以恒河為量者有四義故一人多識之二
入者得福三於八河中大四是佛生處大聖同鄉
故多用之此乃四悉檀意。


次菩薩摩訶薩者類也。】


「菩薩摩訶薩。」
[001-0325b]


【此翻道心大道心釋論解菩薩十義一盡教化一
切眾生二盡供養一切諸佛三盡淨一切佛土四
盡持一切佛法五盡令一切佛種不斷六盡分別
一切佛土七盡知一切佛弟子眾八盡分別一切
眾生心九盡知斷一切眾生煩惱十盡知一切眾
生根如是十門為首復有無量阿僧祇門是故名
為菩薩大品佛自明摩訶薩義亦有十門一當於
無量生死中大莊嚴二當捨一切所有三當等心
於一切眾生四當以三乘度脫一切五當度一切
度一切巳忘其度功六當解一切諸法不生法相
七純以薩婆若心行於六度八當學智慧了達一
切法九當了達諸法一相十當了無量相是十門
為首名摩訶薩龍樹釋此十義一大莊嚴者不計
日月歲數百千萬億劫於生死中利益度脫一切
眾生二捨一切所有者一切貴賤若內若外無所
遺惜三一切眾生等心者憎愛厚薄怨親悉均四
三乘度脫者隨其堪忍皆使同到涅槃五忘其功
者不生彼我亦不見能度所度六知不生者一切
法皆不生七行六度者以清淨無雜心行六度回
向薩婆若八了達一切法者世間所作之事皆悉
了達九一相門者謂畢竟空也涅槃相離憶想分
別十無量門者一二三四諸增數法門此十門為
首復有無量法門是名摩訶薩義此中應明四種
菩薩如別記文中多歎圓菩薩德。
[001-0325c]


三人中之龍去明位。】


「人中之龍位階十地安住不動方便現身。」


【人中龍者出方便位位階十地者住真實位安住
不動者本際常寂方便現身者徧下地法界化益。


四其名曰下列名。】


「其名曰海德菩薩無盡意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
而為上首。」


【一恒河眾但列二人海德者如大集中海慧菩薩
亦如下文大涅槃海八不思議從此立名名為海
云云無盡意者大集中此菩薩自說其名舉八
十種法門明無盡意云云


五其心皆悉下歎德文為三先單歎上求次約四
弘兼下化三結上求下化。】


「其心皆悉敬重大乘安住大乘深解大乘愛樂大乘
守護大乘。」


【初文敬重者此約理論如下文云諸佛所師所謂
法也大品云佛初成道觀誰可敬無過般若我當
敬重即其義也安住者此約證論下文云一切眾
生及以諸佛悉皆安住秘密藏中即其義也深解
者此約智論下文云能生菩薩深廣智慧如函大
葢大井深綆長即其義也愛樂者約事行論如下
文云雪山八字不以為難日割三兩未曾稱苦即
其義也守護者此約教論如下文中仙預行誅覺
德破陣即其義也諸菩薩上求心大至此如海略
[001-0326a]
舉五義以示其相。


次從善能隨順去歎下化德初總歎四弘次別歎。】


「善能隨順一切世間。」


【菩薩巳階十地安住不動不證涅槃寧入生死憶
本誓願隨順世間以大悲隨順起兩弘誓以大慈
隨順起兩弘誓即總歎意也。


次作是誓言去別歎。】


「作是誓言諸未度者當令得度巳於過去無數劫中
修持淨戒善持所行解未解者紹三寶種使不斷絕
於未來世當轉法輪。」


【未度者度別歎初誓巳於過去持戒戒是罪垢對
治以對治故垢縛得脫故言解未解者別歎第二
誓紹三寶種者是法門無量別歎第三誓若言刻
檀鑄寶書修多羅剃頭染衣此但事中相從三寶
不絕若發菩提心名佛寶體解大道名法寶事理
和融名僧寶此即理性三寶不絕小般若云經卷
所在即有佛及尊重弟子下文云若知常住當知
此家即為有佛以此而推三寶不絕即是無量法
門於未來世去是無上佛道誓願成別歎第四誓
三以大莊嚴去是總結四弘。】


「以大莊嚴而自莊嚴。」


【亦是雙結上求下化故言大莊嚴若作別結第四
誓者未來作佛相好嚴身十力無畏以莊嚴心名
大莊嚴大品多用六度三十七品以為莊嚴小般
[001-0326b]
若中以無莊嚴而為莊嚴下文以六度福德十地
智慧為二莊嚴。


六成就下結又二先總次別。】


「成就如是無量功德等觀眾生如視一子。」


【初總結上求下化福德智慧次等觀眾生如視一
子下即是別結下化四弘也。


次亦於晨朝去是奉光召。】


「亦於晨朝日初出時遇佛光明。」


【次舉身毛豎去是順光召。】


「舉身毛豎徧體血現如波羅奢華涕泣盈目生大苦
惱亦為利益安樂眾生成就大乘第一空行。」


【存身意略口善及三障等。


顯發去奉順聲召。】


「顯發如來方便密教為不斷絕種種說法。」


【為諸眾生去奉順地動召。】


「為諸眾生調伏因緣故疾至佛所稽首佛足繞百千
帀合掌恭敬却住一面。」


【釋如上云云


三二恒河沙下列雜眾為三初二十一眾增數次
八眾同數三一眾無數初二恒河文為三云云
所召中亦有數類名歎結。


初二恒數也。】


「爾時復有二恒河沙。」


【非世所知故以恒量之。
[001-0326c]


優婆塞下次類也。】


「諸優婆塞受持五戒威儀具足。」


【舍利弗毗曇云離欲男女正法華云清信士女大
哀經云勳士勳女或云善宿男女雖有多種通名
在家二眾若別說者形雖在俗元未婚娶常隨如
來為二眾者此是離欲二眾若曾婚娶今持五戒
永斷俗法則於佛法有功名曰勳士若俗法不虧
而持五戒復加八齋名善宿男女復次直三歸者
名無分優婆塞若一若二名少分若三若四名多
分若具持五名滿分經言具足即是滿分又具持
五戒近求人天即無分兼畏生死苦志求涅槃是
少分若為眾生是多分若知戒是法界攝一切專
為佛道是滿分威儀具足者有威儀恒與禮俱恒
與戒俱恒與無常俱恒與慈悲俱恒與實相俱恒
在首楞嚴定能種種示現徧十界像舉足下足皆
具佛法婬舍酒肆無非正道住佛威儀乃名具足
當知五戒與威儀有本有迹能於本不動普現眾
迹是名具足戒威儀問優婆塞義若此聲聞菩薩
[001-0327a]
佛復云何答義理必然未見名教或者不信今試
言之四善根是無分聲聞初果是少分二三果是
多分無學是滿分又此四分若於大乘俱是無分
若斷塵沙是少分若斷無明一兩品是多分若盡
無明是滿分故法華云我等今日真是聲聞以佛
道聲令一切聞即多分聲聞若乾慧性地是無分
菩薩若八人至六地斷惑與罹漢齊是少分七地
修方便道是多分八地道觀雙流是滿分又三十
心是無分初地二地是少分三地至九地是多分
十地是滿分又十信是無分十住是少分行向是
多分十地是滿分又通教十地別三十心是無分
別十地圓十住是少分圓十行十迴向是多分圓
十地是滿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而無見用即無
分佛初住初地能百界作佛即少分佛二住二地
巳上是多分佛妙覺是滿分佛以是義故一一法
門皆有權實本迹即此義也問蛣𧏙蝮蠆義復云
何答夫一善法即有四分例一惡法亦應如是未
見名教置而不論且就權者言之小菩薩所作是
無分蝮蠆初地初住所作是少分乃至十地十住
等所作是多分如來所作是滿分是故得有權實
之眾實召權請故稱召請。


其名曰下三列名。】


「其名曰威德無垢稱王優婆塞善德優婆塞等而為
上首。」
[001-0327b]


【伹列二人無垢稱王者或是維摩羅詰彈斥八千
訶詰五百即其人也善德者或是父舍設施會者
即其人也即二恒之上首。


深樂觀察下四歎德先歎後結歎有上求下化從
十三對治去是歎上求。】


「深樂觀察諸對治門所謂苦樂常無常淨不淨我無
我實不實歸依非歸依眾生非眾生恒非恒安非安
為無為斷不斷涅槃非涅槃增上非增上常樂觀察
如是等法對治之門亦欲樂聞無上大乘如所聞巳
能為他說善持淨戒渴仰大乘既自充足復能充足
餘渴仰者善能攝取無上智慧愛樂大乘守護大乘。」


【舊云以苦為藥治於樂病常無常等亦復如是今
明此乃初教非今經意舊又云此諸對治是六行
觀引下文云無常者即是生死常者即大涅槃無
我者聲聞緣覺我者如來法身苦者一切外道樂
者謂大涅槃不淨者有為諸法淨者佛菩薩所有
正法而復料簡此六行觀前來未說至第二卷方
乃說之於鳥喻中始明雙遊不應以此歎優婆塞
德此是經家取後大意向前而歎興皇竝云諸比
丘初來之時悉未是羅漢經家將後悟無學向前
歎之比丘不然俗眾豈爾當知佛同行人久達斯
觀所以歎耳又料簡一者藥病相主可是對治六
行雙遊豈是對治解云藥病相主病去藥存是偏
對治六行雙遊互為藥病病去藥亡是圓對治若
[001-0327c]
爾者佛同行人久通六觀歎則不疑餘實行者復
云何耶權引於實亦得有之如下文云稟前教者
以無常藥對治常病常病雖去復執無常聞常住
藥破無常病即是今教之所用下文三修以勝破
劣即此義也二者元不稟前教以大涅槃次第而
修先修無常治常次修常治無常破二十五有得
二十五三昧住大涅槃是為大涅槃海漸漸轉深
是則備有兩種對治云何推一是前教一是後教
說耶三者復有一行是如來行具足常無常亦常
亦無常非常非無常圓修六觀雙治常無常更互
藥病病去藥亡病治俱捨所以稱此為對治門若
論一行一切行如聖行明若論雙遊如鳥喻說諸
優婆塞具此德行前二猶淺後一則深文云深樂
觀察諸對治門即歎第三意也五十二眾根性不
同不出三種權者同實引向涅槃得入涅槃尚無
一種況復三耶則是真對治門義亦是顯發如來
方便密教意文中正歎權引於實若無實行權何
所引若無權者實無所軌既歎於權亦傍歎實云
何判在前後教耶若歷句分別應言味俗為苦沈
真為樂沈真為苦分別為樂常我淨等亦復如是
又沈空為苦大涅槃為樂沈空為樂大涅槃為苦
乃至增上非增上亦復如是問恒與常何異答不
從因緣為常始終不異為恒此等皆是二邊之病
互為藥病名之為門通入中道非藥非病亡邊亡
[001-0328a]
中樂聞者即前敬重大乘意也如海納流如空容
色能為他說者知智在說巧智解深亦兼下化齊
此是以理為大乘意也渴仰大乘者即上安住充
足餘渴仰者意兼下化善能攝取者即上深解愛
樂如上約事守護如上約教。


善能隨順即歎下化。】


「善能隨順一切世間度未度者解未解者紹三寶種
使不斷絕於未來世當轉法輪。」


【總別歎四弘誓願具如上說。


以大莊嚴者結歎文也如上說。】


「以大莊嚴而自莊嚴心常深味清淨戒行。」


【悉能下五結如文。】


「悉能成就如是功德於諸眾生生大悲心平等無二
如視一子。」


【次亦於晨朝下奉光召。】


「亦於晨朝日初出時。」


【但明奉召之時即是見聞覺三召。


為欲闍毗是順聲召。】


「為欲闍毗如來身故人人各取香木萬束栴檀沈水
牛頭栴檀天木香等是一一木文理及附皆有七寶
微妙光明譬如種種雜彩畵飾以佛力故有是妙色
青黃赤白為諸眾生之所樂見諸木皆以種種香塗
鬱金沈水及膠香等散以諸華而為莊嚴優鉢羅華
拘物頭華波頭摩華芬陀利華諸香木上懸五色旛
[001-0328b]
柔耎微妙猶如天衣憍奢耶衣芻摩繒綵是諸香木
載以寶車是諸寶車出種種光青黃赤白轅𨍮皆以
七寶廁填是一一車駕以駟馬是一一馬駿疾如風
一一車前建立五十七寶妙幢真金羅網彌覆其上
一一寶車復有五十微妙寶葢一一車上垂諸華鬘
優鉢羅華拘物頭華波頭摩華芬陀利華其華純以
真金為葉金剛為臺是華臺中多有黑蠭遊集其中
歡娛受樂又出妙音所謂無常苦空無我是音聲中
復說菩薩本所行道復有種種歌舞伎樂箏笛箜篌
簫瑟鼓吹是樂音中復出是言苦哉苦哉世間空虗
一一車前有優婆塞擎四寶案是諸案上有種種華
優鉢羅華拘物頭華波頭摩華芬陀利華鬱金諸香
及餘熏香微妙第一諸優婆塞為佛及僧辦諸食具
種種備足皆是栴檀沈水香薪八功德水之所成熟
其食甘美有六種味一苦二酢三甘四辛五鹹六淡
復有三德一者輕耎二者淨潔三者如法作如是等
種種莊嚴至力士生處娑羅雙樹間復以金砂徧布
其地以迦陵伽衣欽婆羅衣及繒綵衣而覆砂上周
帀徧滿十二由旬為佛及僧敷置七寶師子之座其
座高大如須彌山是諸座上皆有寶帳垂諸瓔珞諸
娑羅樹悉懸種種微妙旛葢種種好香用以塗樹種
種名華以散樹間。」


【何者上文顯發密教此云闍毗如何融會上出家
眾直言顯發此在家眾因事表理藉財通法闍毗
[001-0328c]
此言燒然辦香木者因然以顯不然寄滅以明不
滅顯非滅非不滅辦供獻食因食以明不食顯非
食非不食則方便得開密教獲顯是奉聲召香木
有種種莊嚴者因滅明不滅非不滅有種種妙法
食有三德六味寶葢寶座悉皆嚴好此表慈悲弘
濟理中亦具種種法門。


從諸優婆塞各作是念去是順動召。】


「諸優婆塞各作是念一切眾生若有所乏飲食衣服
頭目肢體隨其所須皆悉給與作是施時離欲瞋恚
穢濁毒心無餘思願求世福樂唯志無上清淨菩提。」


【上云為諸眾生調伏因緣此中明檀攝眾生令其
調伏意同也。


從是優婆塞等皆巳安住去是順光召。】


「是優婆塞等皆巳安住菩薩之道復作是念如來今
者受我食巳當入涅槃作是念巳身毛皆豎徧體血
現如波羅奢華涕泣盈目生大苦惱。」


【應蠲三障今但生三業之善竝如文。


次從各各齎持去是獻供亦成順召之文。】


「各各齎持供養之具載以寶車香木幢旛寶葢飲食
疾至佛所稽首佛足以其所持供養之具供養如來
繞百千帀舉聲號泣哀動天地椎胸大叫淚下如雨
復相謂言苦哉仁者世間虗空世間虗空便自舉身
投如來前而白佛言唯願如來哀受我等最後供養
世尊知時默然不受如是三請悉皆不許諸優婆塞
[001-0329a]
不果所願心懷悲惱默然而住猶如慈父唯有一子
卒病命終殯送還歸極大憂惱諸優婆塞悲泣懊惱
亦復如是以諸供具安置一處却在一面默然而坐。」


【次三恒河眾文為三云云所召為四謂數類名歎
初三恒是數。】


「爾時復有三恒河沙。」


【次優婆夷下是類如上釋。】


「諸優婆夷受持五戒威儀具足。」


【三壽德下列三人名。】


「其名曰壽德優婆夷德鬘優婆夷毗舍佉優婆夷等
八萬四千而為上首。」


【以壽為德即常等也有人言德鬘是勝鬘勝鬘是
王夫人類不應在此舍佉是三十二卵之母。


從悉能堪忍去是歎德歎文為兩一略歎上求下
化二廣歎上求下化。】


「悉能堪忍護持正法為度無量百千眾生故現女身。」


【初堪忍護持即略歎上求護者護正法之教如上
守護大乘持者持於正法事理如上敬重大乘乃
至愛樂大乘為度百千者弘誓緣由現為女身者
弘誓所作故指此為略歎之文。


次從呵責家法去廣歎上求下化還是廣於護持
之意於廣歎中三先上求次下化三雙結上求下
化初上求文為二初論事觀次結成功德事觀為
二初標事境次出五門。】
[001-0329b]


「訶責家法。」


【初呵責家法者即觀境也若只以箕帚婦禮為家
法者太局若三界輪回為家法者大奢今以五陰
為家法果報捲局籠檻繫閉凡愚之所保養賢聖
之所鄙棄故言呵責。】


「自觀巳身如四毒蛇是身常為無量諸蟲之所唼食
是身臭穢貪欲獄縛是身可惡猶如死狗是身不淨
九孔常流是身如城血肉筋骨皮裹其上手足以為
却敵樓櫓目為寮孔頭為殿堂心王處中如是身城
諸佛世尊之所棄捨凡夫愚人常所味著貪淫瞋恚
愚癡羅剎止住其中是身不堅猶如蘆葦伊蘭水沫
芭蕉之樹是身無常念念不住猶如雷光暴水幻𦦨
亦如畵水隨畵隨合是身易壞猶如河岸臨峻大樹
是身不久當為狐狼鴟梟鵰鷲烏鵲餓狗之所食啖
誰有智者當樂此身。」


【次自觀巳身下初是苦觀四大相害諸蟲復唼四
大互殘身為苦藪是身臭穢者是不淨觀即五種
不淨也貪欲獄縛者薄皮覆之謂之為淨纏著無
巳故名獄縛死狗者究竟不淨九孔常流者自相
不淨如城去是空觀泥木土石假緣虗立三毒惡
鬼立住其中外誑內諂是故名空是身不堅者是
無我觀是身無常者是無常觀麤細兩觀如文。


次從寧以牛迹去結其功德結其事觀合為七一
舉譬結事觀觀知此身過患彌廣。】
[001-0329c]


「寧以牛迹盛大海水不能具說是身無常不淨臭穢
寧丸大地使如棗等漸漸轉小猶葶藶子乃至微塵
不能具說是身過患是故當捨如棄涕睡。」


【次舉三三昧結其事觀道理深微。】


「以是因緣諸優婆夷以空無相無願之法常修其心。」


【因緣者事觀即是內外推求撿不可得故空空無
陰相亦無空相以無相故所以無作釋論云二乘
緣真觀三三昧菩薩緣實相觀三三昧云云


三舉大乘結其事觀與修多羅合。】


「深樂咨受大乘經典。」


【四舉能說結其上求不失下化。】


「聞巳亦能為他演說。」


【事觀即是教他之法。


五護持下舉護持結其事觀即是理觀不動本地。】


「護持本願。」


【六毀呰下舉其呵毀之事迹也即菩薩之本結其
事觀是願力所為。】


「毀訾女身甚可患厭性不堅牢。」
[001-0330a]


【七結其事觀即是正觀能壞生死。】


「心常修習如是正觀破壞生死無際輪轉渴仰大乘
既自充足復能充足餘渴仰者深樂大乘守護大乘
雖現女身實是菩薩。」


【在文可見云云此意咸是優婆塞章對治之門男
性剛直但論對治女性愛染故備五門五門因緣
緣於實相即事而理是妙對治於菩薩章中是深
樂大乘守護大乘與上同也雖現女身實是菩薩
是上安住大乘。


次從善能隨順去歎下化德如上釋云云。】


「善能隨順一切世間度未度者解未解者紹三寶種
使不斷絕於未來世當轉法輪。」


【三以大莊嚴去雙結上求下化也。】


「以大莊嚴而自莊嚴堅持禁戒皆悉成就如是功德
於諸眾生生大悲心平等無二如視一子。」


【釋如上云云


亦於晨朝者奉召也。】


「亦於晨朝日初出時。」


【各相謂言去是順召。】


「各相謂言今日宜應至雙樹間。」


【宜應者宜順召。


二獻供。】


「諸優婆夷所設供具倍勝於前持至佛所稽首佛足
繞百千帀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為佛及僧辦諸
[001-0330b]
供具唯願如來哀受我供如來默然而不許可諸優
婆夷不果所願心懷惆悵却住一面。」


【敬儀云云


次四恒河眾為二云云所召有數類歎名初四恒
數也。】


「爾時復有四恒河沙。」


【次毗舍離城等類也。】


「毗舍離城諸離車等男女大小妻子眷屬及閻浮提
諸王眷屬。」


【毗舍離翻為好道肇師翻廣嚴什師翻廣博皆是
國巷華整從此為名離車亦棃昌亦彌離楚夏不
同此云邊地主或云傳集國政觀師云其國義讓
五百長者遞為國主故言傳集國政罷政則出外
為邊地主云云諸王眷屬者是諸離車皆更互為
王即有皇枝外戚等還屬王類。


三為求法下歎德為二初歎後結歎為二初為求
法故一句明上求。】


「為求法故。」


【次三雙是下化一戒施。】


「善修戒行威儀具足摧伏異學壞正法者常相謂言
我等當以金銀倉庫為令甘露無盡正法深奧之藏
久住於世願令我等常得修學。」


【二約折攝。】


「若有誹謗佛正法者當斷其舌復作是願若有出家
[001-0330c]
毀禁戒者我當罷令還俗䇿使有能深樂護持正法
我當敬重如事父母若有眾僧能修正法我當隨喜
令得勢力。」


【三聽說。】


「常欲樂聞大乘經典聞巳亦能為人廣說。」


【如文文似下化而兼上求。


次從皆悉成就去結如文。】


「皆悉成就如是功德。」


【列名如文。】


「其名曰淨無垢藏離車子淨不放逸離車子恒水無
垢淨德離車子。」


【二如是等各相謂言去是順召。】


「如是等各相謂言仁等今可速往佛所。」


【若無奉召何得有順舉順知有奉順召但明順動
召餘可知。


次獻供。】


「所辦供養種種具足一一離車各嚴八萬四千大象
八萬四千駟馬寶車八萬四千明月寶珠天木栴檀
[001-0331a]
沈水薪束種種各有八萬四千一一象前有寶幢旛
葢其葢小者周帀縱廣滿一由旬旛最短者長三十
二由旬寶幢下者高百由旬持如是等供養之具往
至佛所稽首佛足繞百千帀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
者為佛及僧辦諸供具唯願如來哀受我供如來默
然而不許可諸離車等不果所願心懷愁惱以佛神
力去地七多羅樹於虗空中默然而住。」


【敬儀如文七多羅樹者正性剛高不居物下佛力
接之高七樹也或云只是隨宜耳。


次五恒大臣長者文為二所召順召所召有數類
歎名數類如文。】


「爾時復有五恒河沙。


大臣長者。」


【歎中有上求下化如文。】


「敬重大乘。


若有異學謗正法者是諸人等力能摧伏猶如雹雨
摧折草木。」


【列名云云。】


「其名曰日光長者護世長者如是之等而
為上首。」


【從所設供具去是順召。】


「所設供具五倍於前俱共持往詣雙樹間稽首佛足
繞百千帀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為佛及僧設諸
供具唯願哀憫受我等供如來默然而不受之諸長
[001-0331b]
者等不果所願心懷愁惱以佛神力去地七多羅樹
於虗空中默然而住。」


【設具中因食開常是順聲召詣雙樹間是順動召
心懷愁惱是順光召云云


次列舍離既言六倍勝前應是六恒但王數可數
但除阿闍一人餘者不須恒量故數不言耳文為
三所召奉召順召初所召中有類有名。】


「爾時復有毗舍離王及其夫人後宮眷屬閻浮提內
所有諸王除阿闍世并及城邑聚落人民。」


【類中簡闍王者此王在後。】


「其名曰月無垢王等。」


【列名如文。


嚴四兵去即是順召。】


「各嚴四兵欲往佛所是一一王各有一百八十萬億
人民眷屬是諸車兵駕以象馬象有六牙馬疾如風
莊嚴供具六倍於前諸寶葢中有極小者周帀縱廣
滿八由旬旛極短者十六由旬寶幢下者三十六由
旬。」


【是諸王等是歎德。】


「是諸王等安住正法惡賤邪法敬重大乘深樂大乘
憐憫眾生等如一子所持飲食香氣流布滿四由旬。」


【具有上求下化歎德而不次第者顯其無定。


次亦於晨朝是奉召。】


「亦於晨朝日初出時。」
[001-0331c]


【三持甘膳等是順召。】


「持是種種上妙甘膳詣雙樹間至如來所而白佛言
世尊我等為佛及比丘僧設是供具唯願如來哀憫
受我最後供養如來知時亦不許可是諸王等不果
所願心懷愁惱却住一面。」


【次七恒夫人眾上列當世夫人此列寡嬪淑等文
為二所召順召所召有數類名歎也。】


「爾時復有七恒河沙。


諸王夫人唯除阿闍世王夫人為度眾生現受女身
常觀身行以空無相無願之法熏修其心。」


【類中簡世王又出本是三三昧迹為女儀悉是權
類。】


「其名曰三界妙夫人愛德天人如是等諸王夫人列。」


【名如文。


悉皆安住歎德也。】


「皆悉安住於正法中修行禁戒威儀具足憐憫眾生
等如一子。」


【上求下化悉如文。


各相謂言者順召如文。】


「各相謂言今宜速往詣世尊所諸王天人所設供養
七倍於前香華寶幢繒綵旛葢上妙飲食寶葢小者
周帀縱廣十六由旬旛最短者三十六由旬寶幢下
者六十八由旬飲食香氣周徧流布滿八由旬持如
是等供養之具往知來所稽首佛足繞百千帀而白
[001-0332a]
佛言世尊我等為佛及比丘僧設是供具唯願如來
哀憫受我最後供養如來知時默然不受時諸夫人
不果所願心懷愁惱自拔頭髮椎胸大哭猶如慈母
新喪愛子却在一面默然而住。」


【次八恒天女眾文為三云云所召有數類名歎初
如文。】


「爾時復有八恒河沙。」


【次天女類也。】


「諸天女等。」


【此中多是三光巳上四埵巳下天女之類。


三列名如文。】


「其名曰廣目天女而為上首。」


【四作如是言下歎德文為三先歎報得天眼所見
次是諸下歎上求三善能下歎下化初如文。】


「作如是言汝等諸姉諦觀諦觀是諸人眾所設種種
上妙供具欲供如來及比丘僧我等亦當如是嚴設
微妙供具供養如來如來受巳當入涅槃諸姊諸佛
如來出世甚難最後供養亦復倍難若佛涅槃世間
虗空。


是諸天女愛樂大乘欲聞大乘聞巳亦能為人廣說
渴仰大乘既自充足復能充足餘渴仰者守護大乘
若有異學憎嫉大乘勢能摧滅如雹摧草護持戒行
威儀具足。」


【次歎上求中欲聞大乘是深解大乘威儀具足是
[001-0332b]
安住大乘餘如文。


三善能隨順下是下化釋如前。】


「善能隨順一切世間度未度者脫未脫者於未來世
當轉法輪紹三寶種使不斷絕修學大乘以大莊嚴
而自莊嚴成就如是無量功德等慈眾生如視一子。」


【亦於晨朝者是奉召。】


「亦於晨朝日初出時。」


【各取天木香者是順召如文云云。】


「各取種種天木香等倍於人間所有香木其木香氣
能滅人中種種臭穢白車白葢駕四白馬一一車上
皆張白帳其帳四邊懸諸金鈴種種香華寶幢旛葢
上妙甘膳種種伎樂敷師子座其座四足純紺瑠璃
於其座後各各皆有七寶倚牀一一座前復有金几
復以七寶而為燈樹種種寶珠以為燈明微妙天華
徧布其地是諸天女設是供巳心懷哀感涕淚交流
生大苦惱亦為利益安樂眾生成就大乘第一空行
顯發如來方便密教亦為不斷種種說法往詣佛所
稽首佛足繞百千帀而白佛言世尊唯願如來哀受
我等最後供養如來知時默然不受諸天女等不果
所願心懷憂惱却住一面默然而坐。」


【次九恒龍眾亦為三云云所召有數類名。】


「爾時復有九恒河沙。


諸龍王等住於四方。


其名曰和修吉龍王難陀龍王婆難陀龍王而為上
[001-0332c]
首。」


【奉召如文。】


「是諸龍王亦於晨朝日初出時。」


【設諸供具下是順召如文。】


「設諸供具倍於人天持至佛所稽首佛足繞百千帀
而白佛言唯願如來哀受我等最後供養如來知時
默然不受是諸龍王不果所願心懷愁惱却坐一面。」


【次十恒鬼神王眾文為二所召有數類名。】


「爾時復有十恒河沙等。


諸鬼神王。


毗沙門王而為上首。」


【此應是同名後列者是正四王。


仁等速詣是順召。】


「各相謂言仁等今者可速詣佛所設供具倍於諸龍
持往佛所稽首佛足繞百千帀而白佛言唯願如來
哀受我等最後供養如來知時默然不許是諸鬼王
不果所願心懷愁惱却坐一面。」


【供具如文。
[001-0333a]


次二十恒鳥王增數至千億恒沙鬼神至白溼王
但略列數語類出名而巳。】


「爾時復有二十恒河沙金翅鳥王降怨鳥王而為上
首。


復有三十恒河沙乾闥婆王那羅達王而為上首。


復有四十恒河沙緊那羅王善見王而為上首。


復有五十恒河沙摩睺羅伽王大善見王而為上首。


復有六十恒河沙阿脩羅王睒婆利王而為上首。


復有七十恒河沙陀那婆王無垢河水王䟦提達多
王等而為上首。


復有八十恒河沙等羅剎王可畏王而為上首捨離
惡心更不食人於怨憎中生慈悲心其形醜陋以佛
神力皆悉端正。


復有九十恒河沙樹林神王樂香王而為上首。


復有千恒河沙持呪王大幻持呪王而為上首。


復有一億恒河沙貪色鬼魅善見王而為上首。


復有百億恒河沙天諸淫女天藍婆女鬱婆尸女帝
路沾女毗舍佉女而為上首。


復有千億恒河沙地諸鬼王白溼王而為上首。」


【其中或有歎德皆可解是為增數前二十一眾竟
從復有十萬億恒河沙天子風神雨神是三眾同
數。】


「復有十萬億恒河沙等諸天子及諸天王四天王等。


復有十萬億恒河沙等四方風神吹諸樹上時非時
[001-0333b]
華散雙樹間。


復有十萬億恒河沙主雲雨神皆作是念如來涅槃
焚身之時我當注雨令火時滅眾中熱悶為作清涼。」


【復有二十恒沙象王至二十恒沙仙人凡五眾同
數。】


「復有二十恒河沙大香象王羅睺象王金色象王甘
味象王紺眼象王欲香象王等而為上首敬重大乘
愛樂大乘知佛不久當般涅槃各各拔取無量無邊
諸妙蓮華來至佛所頭面禮佛却住一面。


復有二十恒河沙等師子獸王師子吼王而為上首
施與一切眾生無畏持諸華果來至佛所稽首佛足
却住一面。


復有二十恒河沙等諸飛鳥王鳧鴈鴛鴦孔雀諸鳥
乾闥婆鳥迦蘭陀鳥鸜鵒鸚鵡俱翅羅鳥婆嘻伽鳥
迦陵頻伽鳥耆婆耆婆鳥如是等諸鳥持諸華果來
至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


復有二十恒河沙等水牛牛羊往至佛所出妙香乳
其乳流滿拘尸那城所有溝坑色香美味悉皆具足
成是事巳却住一面。


復有二十恒河沙等四天下中諸神仙人忍辱仙等
而為上首持諸華香及諸甘果來詣佛所稽首佛足
繞佛三帀而白佛言唯願世尊哀受我等最後供養
如來知時默然不許時諸仙人不果所願心懷愁惱
却坐一面。」
[001-0333c]


【同數文竟。


閻浮提中一切蠭王者是無數眾一。】


「閻浮提中一切蠭王妙音蠭王而為上首持種種華
來詣佛所稽首佛足繞佛一帀却住一面。」


【第二列中間眾閻浮提是一邊無量世界是一邊
其中間又為二一結前列後二悲近召遠。】


「爾時閻浮提中比丘比丘尼一切皆集唯除尊者摩
訶迦葉阿難二眾。」


【結前者結前三十四眾簡出二眾者有事有顯事
者迦葉入滅定定所持故不來阿難為魔所羂故
不來有所顯者迦葉為顯不捨細戒故迦葉最長
子方持佛法佛若臨滅應赦細戒告阿難言我滅
度後諸微細戒善持者善不能者捨迦葉後問何
等是微細戒阿難言不知即呵阿難云汝面受佛
旨今言不知可捨不可捨又為外道所譏師所制
戒滅後皆捨復不可捨迦葉若來寧得執正此事。


阿難為顯最後佛稱歎付囑顯神呪力阿難若來
則不顧問亦不稱歎亦復不使文殊持呪解羂二
[001-0334a]
眾不來其意顯此問佛令捨細戒迦葉不許師弟
相拒何也答不然佛為利根隨有利益迦葉為鈍
根還令如故故非違拒。


次列後為三初人天次山神三河海神初文者。】


「復有無量阿僧祇恒河沙等世界中間。」


【即是諸四天上下之人天也經言中間中間何所
不收文雖不云三天下及百億四天下義推應有
何者他方遠國尚復能來東弗西瞿何緣不至十
方尚來百億四天何意不來若推中間之言眾最
應多唯可意知不可文載云云


次及諸山神下。】


「及閻浮提所有諸山須彌山王而為上首其山莊嚴
叢林蓊蔚枝葉茂盛蔭蔽日光種種妙華周徧嚴飾
龍泉流水清淨香潔諸天龍神乾闥婆阿脩羅迦樓
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神仙呪術作倡妓樂如是等眾
彌滿其中是諸山神亦來詣佛稽首佛足却往一面。」


【他云山神山形此未必爾樹神示半身不作樹形
山神不必為山形也直是神道附山而巳先列眾
山次談其相後明詣佛。


海河神亦爾如文。】


「復有阿僧祇恒河沙等四大海神及諸河神有大威
德具大神足所設供養倍勝於前諸神身光伎樂燈
明悉蔽日月令不復現以占婆華散熙連河來至佛
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
[001-0334b]


【熙連者相傳云只䟦提是熙連今言不爾䟦提大
熙連小或言廣四丈或八丈在城北䟦提在城南
相去百里佛居其間涅槃為散華所及熈連未見
翻。


次其林變白下是悲近召遠巳集者悲未集者召
又為二先悲近次召遠初悲近者凡現三相。】


「爾時拘尸那城娑羅樹林其林變白猶如白鶴。」


【娑羅如前釋此林榮茂忽然變白猶如白鵠林中
有鵠當林變時與鵠無別此有所表榮若定榮不
應忽變枯若定枯不應如鵠枯既如鵠則枯非枯
榮既忽變則榮非榮非枯非榮中間涅槃者表不
生不滅而現生滅雙林一變隨類各解上達其本
下悲其迹中根在悲達之間現病品云下愚凡見
言必涅槃唯諸菩薩文殊師利等能知如來常住
不變即此義也。


次虗空堂閣綺飾分明者。】


「於虗空中自然而有七寶堂閣彫文刻鏤綺飾分明
周帀欄楯眾寶雜廁。」


【表佛身相天上天下最為第一今身緣巳謝無上
智慧不復居御下士所悲又堂本地架而今處空
則空中有堂而雕文刻鏤綺飾分明不動不墮妙
麗莊嚴表空中藏具足無減中士所尚又華堂嚴
整光悅利益是其有也高處虗空無人受用是其
無也若有無事訖當收此空有歸非空有此上士
[001-0334c]
所達下悲上達中士悲達季孟之間。


三堂下多有流泉浴池者。】


「堂下多有流泉浴池上妙蓮華彌滿其中猶如北方
鬱單越國亦如忉利歡喜之園爾時娑羅樹林中間
種種莊嚴甚可愛樂亦復如是是諸天人阿脩羅等
咸覩如來涅槃之相皆悉悲感愁憂不樂。」


【表佛身口赴下流出無量言教猶如浴池浴池有
二一能滌垢穢二除熱悶表於佛教能令客塵外
盡無明內除有妙蓮華者表遵佛教即是修因因
踰世果故引兩處為喻化緣將訖如堂高舉言教
流潤如清泉在池論其本體非去非留語其利益
故言去留文云咸覩如來涅槃之相者一往是下
士所見若具足論應有上達下悲具如前說此之
三相前後雖異而意同前前以大聲勸問問則祕
密教顯如今堂下清泉流出利益多人前面門放
光五色徧照除三障生三善令立行昇進如今高
堂逈出去下陵空綺飾分明種種莊挍前動地動
水表於翻倒見性今變林況鵠使不滯枯榮歸中
會極物之難悟再更抵掌悲近召遠相雖復異而
意同前但再令開曉。


從四天王下即是召遠若從前開文即是第三召
上界眾凡有五章初欲界天先明四王。】


「爾時四天王釋提桓因。」


【即是類也。
[001-0335a]


各相謂言者是奉召。】


「各相謂言汝等觀察諸天世人及阿脩羅大設供養
欲於最後供養如來我等亦當如是供養若我最後
得供養者檀波羅蜜則為成就滿足不難。」


【良由聞見聲光即以天眼觀他獻供。


而自營辦來至佛所即順召也。】


「爾時四天王所設供養倍勝於前持曼陀羅華摩訶
曼陀羅華迦枳樓伽華摩訶迦枳樓伽華曼殊沙華
摩訶曼殊沙華散多尼迦華摩訶散多尼迦華愛樂
華大愛樂華普賢華大普賢華時華大時華香城華
大香城華歡喜華大歡喜華發欲華大發欲華香醉
華大香醉華普香華大普香華天金葉華龍華波利
質多樹華拘毗羅樹華復持種種上妙甘膳來至佛
所稽首佛足是諸天人所有光明能覆日月令不復
現以是供具欲供養佛如來知時默然不受爾時諸
天不果所願愁憂苦惱却住一面。」


【釋天但有所召順召云云。】


「爾時釋提桓因及三十三天。


設諸供具亦倍勝前及所持華亦復如是香氣微妙
甚可愛樂持得勝堂并諸小堂來至佛所稽首佛足
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深樂愛護大乘唯願如來哀受
我食如來知時默然不受持諸釋天不果所願心懷
愁惱却住一面。


乃至第六天所設供養展轉勝前寶幢旛葢寶葢小
[001-0335b]
者覆四天下旛最短者周圍四海幢最下者至自在
天微風吹旛出妙音聲持上甘膳來詣佛所稽首佛
足白佛言世尊唯願如來哀受我等最後供養如來
知時默然不受是諸天等不果所願心懷愁惱却住
一面。」


【乃至第六天其間三天略不出之。】


「上至有頂其餘梵眾一切來集爾時大梵天王及餘
梵眾放身光明徧四天下欲界人天日月光明悉不
復現持諸寶幢繒綵旛葢旛極短者懸於梵宮至娑
羅樹間來詣佛所稽首佛足白佛言世尊唯願如來
哀受我等最後供養如來知時默然不受爾時諸梵
不果所願心懷愁惱却住一面。」


【上至有頂此應是色頂加列梵天如文料簡三頂
云云前論佛力應徹三種頂此中論供具只明色
云云


次列脩羅王。】


「爾時毗摩質多阿脩羅王與無量阿脩羅大眷屬俱
身諸光明勝於梵天持諸寶幢繒綵旛葢其葢小者
覆千世界上妙甘膳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而白佛言
唯願如來哀受我等最後供養如來知時默然不受
諸阿脩羅不果所願心懷愁惱却住一面。」


【舍脂父正報劣天依報相亞言光勝者此是大菩
薩光故可言勝。


次魔眾魔名殺者波旬名為惡中之惡住六天頂
[001-0335c]
為欲界主文為三一類數。】


「爾時欲界魔王波旬與其眷屬諸天采女無量無邊
阿僧祇眾。」


【二開恩赦下。】


「開地獄門施清淨水因而告曰汝等今者無所能為
唯當專念如來應供正徧知建立最後隨喜供養當
令汝等長夜獲安時魔波旬於地獄中悉除刀劒無
量苦毒熾然𦦨火注雨滅之以佛神力復發是心令
諸眷屬皆捨刀劒弓弩鎧仗矛矟長鉤金椎鉞斧鬭
輪罥索。」


【三辦供上獻。】


「所持供養倍勝一切人天所設其葢小者覆中千界。」


【上獻為兩一奉呪二奉供。】


「來至佛所稽首佛足而白佛言我等今者愛樂大乘
守護大乘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供養故為怖
畏故為誑他故為財利故為隨他故受是大乘或真
或偽我等爾時當為是人除滅怖畏說如是呪。


他枳 咤咤羅侘枳 廬呵𨽻 摩訶盧呵𨽻
 阿羅 遮羅 多羅 𦀟呵


是呪能令諸失心者怖畏者說法者不斷正法者為
伏外道故護巳身故護正法故護大乘故說如是呪
若有能持如是呪者無惡象怖若至曠野空澤險處
不生怖畏亦無水火師子虎狼盜賊王難世尊若有
能持如是呪者悉能除滅如是等怖世尊持是呪者
[001-0336a]
我當護之如龜藏六世尊我等今者不以諭諂說如
是事持是呪者我當至誠益其勢力。


唯願如來哀受我等最後供養。


爾時佛告魔波旬言我不受汝飲食供養我巳受汝
所說神呪為欲安樂一切眾生四部眾故佛說是巳
默然不受如是三請皆亦不受時魔波旬不果所願
心懷愁惱却住一面。」


【佛受呪不受供問魔既弊惡寧得好呪答此呪是
先佛之法偶爾得之譬如有人在國遇寶還奉國
王他解呪是鬼神名聞名不得為害如盜者伺財
財主知名覺喚其名盜則不行次云呪是鬼神王
名若喚主名主勸其黨亦不為害三云呪如霹靂
鬼神畏威不敢為害四云呪是密語如軍中號相
應即放不應則治鬼神亦爾順呪則護不順頭破
五云呪是佛敕無敢違者有人彈云呪是明呪大
明呪無等等呪若是鬼名等亦云何令人得悟道
果今解不爾若一向解不能契道應作法門解之
諸煩惱是鬼名無明是鬼王善能破惡猶如霹靂
即事而真是為密語第一義諦為佛所敕依此法
門必能得道又是通別四悉檀意前四別後一通
此解無妨。


次大自在天即摩醯首羅居色界頂主大千界十
地菩薩迹現其中若法華中列世界主梵王者此
意如何若言娑婆世界主者正是首羅若言尸棄
[001-0336b]
大梵等者更舉二禪等收三四禪梵王耳又云若
言為世界主者其實只領小千而巳經家美之故
言世界主私謂此是大千之中得為大千之主降
此不得文為二一與同類是所召。】


「爾時大自在天王與其眷屬無量無邊及諸天眾。」


【二獻供是順召如文。】


「所設供具悉覆梵釋護世四天王人天八部及非人
等所有供具梵釋所設猶如聚墨在珂貝邊悉不復
現寶葢小者能覆三千大千世界持如是等供養之
具來詣佛所稽首佛足繞無數帀白佛言世尊我等
所奉微末供具猶如蟁蚋供養於我亦如有人以一
掬水投於大海然一小燈助百千日春夏之月眾華
茂盛有持一華益於眾華以亭歷子益須彌山豈當
有益大海日明眾華須彌世尊我今所奉微末供具
亦復如是若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香華伎樂旛葢
供養如來尚不足言何以故如來為諸眾生常於地
獄餓鬼畜生諸惡趣中受諸苦惱是故世尊齊見哀
憫受我等供。」


【次爾時東方下召他土眾或云聲光不至彼彼佛
自遣令至此土若依前文光徧照此三千世界乃
至十方亦復如是豈非光召又彼佛遣文三召意
足香飯奉佛此光召也往彼禮敬此動召也請決
所疑聲召意也文為二初明一方次例三方東方
為三雙初彼佛說此佛此眾見彼眾次此間大眾
[001-0336c]
以不思議不見而見見彼無邊身無邊身以不思
議不來而來三復以彼供奉此佛此佛不受彼佛
之供如此三相還是經初三種之瑞彼佛說此此
眾見彼即是聲瑞此眾見彼彼眾來此即動地瑞
彼供獻此此佛不受即是光瑞初雙中初彼佛說
此佛文為四一明遠近。】


「爾時東方去此無量無數阿僧祇恒河沙微塵等世
界彼有佛土名意樂美音佛號虗空等如來應供正
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
佛世尊。」


【二彼佛說此。】


「爾時彼佛即告第一大弟子言善男子汝今宜往西
方娑婆世界彼土有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徧
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
世尊彼佛不久當般涅槃善男子汝可持此世界香
飯其飯香美食之安隱可以奉獻彼佛世尊世尊食
巳入般涅槃善男子并可禮敬請決所疑。」


【三發來。】
[001-0337a]


「爾時無邊身菩薩摩訶薩即受佛教從座而起稽首
佛足右繞三帀與無量阿僧祇大菩薩眾俱從彼國
發來至此娑婆世界。」


【四現瑞如文。】


「應時此間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六種震動。」


【次此眾見彼眾亦為四一驚怖。】


「於是眾中梵釋四王魔王波旬摩醯首羅如是大眾
見是地動舉身毛豎喉舌枯燥驚怖戰慄各欲四散
自見其身無復光明所有威德悉滅無餘。」


【二安慰。】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即從座起告諸大眾諸善男
子汝等勿懼汝等勿懼何以故東方去此無量無數
阿僧祇恒河沙微塵等世界有一世界名意樂美音
佛號虗空等如來應供正徧知十號具足彼有菩薩
名無邊身與無量菩薩欲來至此供養如來以彼菩
薩威德力故令汝身光悉不復現是故汝等應生歡
喜勿懷恐怖。」


【三見彼眾。】


「爾時大眾悉皆遙見彼佛大眾如明鏡中自觀巳身
時文殊師利復告大眾汝今所見彼佛大眾如見此
佛以佛神力復當如是得見九方無量諸佛。」


【四唱苦哉。】


「爾時大眾各相謂言苦哉苦哉世間虗空如來不久
當般涅槃。」
[001-0337b]


【大眾見佛應生歡喜何以唱苦聞彼佛說此佛應
當入於涅槃還是前聲瑞覺地動戰慄還是前地
動瑞見如鏡之光還是前光瑞聞見是巳彼佛為
此作涅槃相是故唱苦問此眾皆是佛同行人何
因驚怖答今論實者意不在權又十地位有上下
品上品所作下品不知佛力所作借神力昆蟲能
知不借神力則不能知此無邊身承佛神力而現
此瑞首羅驚怖復何所疑。


次第二雙初從大眾見無邊身一一毛孔明此菩
薩示不思議不見而見。】


「是時大眾一切悉見無邊身菩薩及其眷屬是菩薩
身一一毛孔各各出生一大蓮華一一蓮華各有七
萬八千城邑縱廣正等如毗舍離城牆壁諸塹七寶
雜廁多羅寶樹七重行列人民熾盛安隱豐樂閻浮
檀金以為却敵一一却敵各有種種七寶林樹華果
茂盛微風吹動出微妙音其聲和雅猶如天樂城中
人民聞是音聲即時得受上妙快樂是諸塹中妙水
盈滿清淨香潔如真瑠璃是諸水中有七寶船諸人
乘之遊戲澡浴共相娛樂快樂無極復有無量雜色
蓮華優鉢羅華拘物頭華波頭摩華芬陀利華其華
縱廣猶如車輪其塹岸上多有園林一一園中有五
泉池是諸池中復有諸華優鉢羅華拘物頭華波頭
摩華芬陀利華其華縱廣亦如車輪香氣芬馥甚可
愛樂其水清淨柔輭第一鳧鴈鴛鴦游戲其中其園
[001-0337c]
各有眾寶宮宅一一宮宅縱廣正等滿四由旬所有
牆壁四寶所成所謂金銀瑠璃頗棃真金窻牖周帀
欄楯玫瑰為地金沙布上是宮宅中多有七寶流泉
浴池一一池邊各有十八黃金梯陛閻浮檀金為芭
蕉樹如忉利天歡喜之園是一一城各有八萬四千
人王一一諸王各有無量夫人釆女共相娛樂歡喜
受樂其餘人民亦復如是各於住處共相娛樂是中
眾生不聞餘名純聞無上大乘之聲是諸華中一一
各有師子之座其座四足皆紺瑠璃柔耎素衣以布
座上其衣微妙出過三界一一座上有一王坐以大
乘法教化眾生或有眾生書持讀誦如說修行如是
流布大乘經典爾時無邊身菩薩安止如是無量眾
生放自身巳令捨世樂皆作是言苦哉苦哉世間虗
空如來不久當般涅槃。」


【明一毛道即是見小容七萬八千城莊嚴巨麗即
是見大然其身量同等虗空空非大小安可說盡
而復不妨從彼而來巨細相容毛孔不闊城亦不
小復聞歡娛受樂之聲復聞唱言苦哉之聲復聞
純說大乘之聲即是非苦非樂不相障礙菩薩所
以現此事者表於今佛入般涅槃亦不可思議。


次從爾時無邊身菩薩與無量菩薩是彼菩薩以
不可思議不來而來。】


「爾時無邊身菩薩與無量菩薩周帀圍繞示現如是
神通力巳持是種種無量供具及以上妙香美飲食
[001-0338a]
若有得聞是食香氣煩惱諸垢皆悉消滅以是菩薩
神通力故一切大眾悉皆得見如是變化無邊身菩
薩身大無邊量同虗空唯除諸佛餘無能見是菩薩
身其量邊際爾時無邊身菩薩及其眷屬所設供養
倍勝於前來至佛所。」


【次第三雙中初供佛。】


「稽首佛足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唯願哀憫受我等
供養。」


【次不受如文。】


「如來知時默然不受如是三請悉亦不受爾時無邊
身菩薩及其眷屬却住一面。」


【次例餘三方。】


「南西北方諸佛世界亦有無量無邊身菩薩所持供
養倍勝於前來至佛所乃至却住一面皆亦如是。」


【悉如文問身既無邊此土他土俱在毛端那忽從
彼以來於此是即彼邊而來此邊此間大眾見從
彼來即是此邊見於彼邊舊云少分無邊故有來
去此不應爾既言量同虗空虗空豈有少分多分
既言少分則不同空今明菩薩不思議色即邊無
邊無邊即邊非邊非無邊邊即無邊量同虗空無
邊即邊自彼之此此見彼來雖邊無邊非邊非無
邊而能邊無邊故稱不可思議若有定者非不思
議例如丈六梵不見頂非見非不見能見能不見
譬如帶鏡身邊身在鏡裏裏而非裏非裏而裏又
[001-0338b]
如日不下池水不上昇而影現水頑礙之色尚復
難思況不思議寧以情取。


從娑羅雙樹去大段第三結召請中二初結眾集
次結瑞相瑞本集眾眾既巳集瑞亦隨竟故須兩
結初結眾集又為三先明其處不可思議次明其
人不可思議三重明其處不可思議初文者。】


「爾時娑羅雙樹吉祥福地縱廣三十二由旬大眾充
滿間無空缺爾時四方無邊身菩薩及其眷屬所坐
之處或如錐頭針鋒微塵。」


【三十二由旬能容五十二眾長旛大葢人無妨礙
供具無傷又針鋒微塵容無邊身巳不可思議況
受四方十方微塵無邊身菩薩復有幾許眷屬供
具人無障礙具無損傷此是處不思議次人為三
初從十方如微下結他方眾集在針鋒及閻浮者
結此土眾集在雙樹。】


「十方如微塵等諸佛世界諸大菩薩悉來集會及閻
浮提一切大眾亦悉來集。」


【此是人不可思議。


二簡應集不集不應集而集。】


「唯除尊者摩訶迦葉阿難二眾阿闍世王及其眷屬
乃至毒蛇視能殺人蛣𧏙蝮蠆及十六種行惡業者
一切來集。」


【應集即迦葉等二眾不應集毒蟲惡人惡鬼等三
眾此明集不集俱不可思議。
[001-0338c]


三明眾集利益。】


「陀那婆神阿脩羅等悉捨惡念皆生慈心如父如母
如姉如妹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慈心相向亦復如是
除一闡提。」


【謂集不集眾等起慈心集不集處等皆嚴淨陀那
婆神者是集眾三千大千眾生是不集眾又簡除
慈不慈不慈者一闡提是不生慈心慈不慈者皆
不思議。


三從爾時三千世界以佛力故下重明處。】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以佛神力故地皆柔耎無有丘
墟土沙礫石荊棘毒草眾寶莊嚴猶如西方無量壽
佛極樂世界是時大眾悉見十方如微塵等諸佛世
界如於明鏡自觀巳身見諸佛土亦復如是。」


【三千是眾集處十方世界是不集處等皆嚴淨如
極樂土故言十方亦復如是以眾集故致此利益
不集處不集眾不發心尚不思議況復如來示生
示滅寧可思議此是結眾集竟。


次從如來面門下結瑞相竟。】


「爾時如來面門所出五色光明其光明曜覆諸大會
令彼身光悉不復現所應作巳還從口入。」


【從前至此總有九瑞共成三意但作一收所以然
者聲光及風皆從口出若收光入口風聲例然收
聲則息教疑者問誰此表師去收光明則息照三
障闇於道三業善不生此表主去收風則息神變
[001-0339a]
顛倒無由得轉此表親去。】


「時諸天人及諸會眾阿脩羅等見佛光明還從口入
皆大恐怖身毛為豎復作是言如來光明出巳還入
非無因緣必於十方所作巳辦將是最後涅槃之相
何其苦哉何其苦哉如何世尊一旦捨離四無量心
不受人天所奉供養聖慧日光從今永滅無上法船
於斯沈沒。」


【大眾見一解三見收聲入口知必失師是故嗚呼
而哭唱言不受人天供養此哭失田悲無法食見
收光入口知必失主是故哭言聖慧日光從今永
滅三障誰除三善誰發見收風入口知必失親是
故哭言法船沈沒誰破無明此岸度到涅槃彼岸
三種之哭哭主親師。】


「嗚呼痛哉世間大苦舉手椎胸悲號啼哭支節戰動
不能自持身諸毛孔流血灑地。」


【嗚呼是意慟號哭是口哀戰動是身苦三業悲戀
乃至於此。】


「大般涅槃經卷第一」


【涅槃經疏卷第一】


日東 天台沙門本鈍 分會


南本大般涅槃經會疏卷第一
[001-033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