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g0016 涅槃經會疏-隋-灌頂 (master)



南本大般涅槃經會疏卷第三十二


大般涅槃經迦葉菩薩品之二卷第三十二


北凉天竺三藏 曇無讖 譯


晉 沙門 慧嚴 慧觀
 謝靈運 重治


【迦葉品之二


起卷酬其第三結問如來善知根性何故作不定
說使其諍論文為二初歎理深次簡疑執初歎又
二初明不定之說是佛境界。】


「善男子如是諍訟是佛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故是理深非佛故作不定相違之說令其諍論由
其不達所以執諍。


若人於是下次誡勸又二先勸生疑次誡勿執聞
不定說而生疑者必牽於解是故有勸若聞不定
執之為是必成惑本是故有誡。】


「若人於是生疑心者猶能摧壞無量煩惱如須彌山。」


【初文者夫疑是解津復是惑本若十使中疑者是
見疑此疑非解津不能破惑如須彌山者一云煩
惱高廣如須彌之隆闊疑能破之又云煩惱磐固
如須彌之安峙疑能拔之故以為喻。】


「若於是中生決定者是名執著。」
[032-0772b]


【迦葉白佛下二簡疑執為二前兩番問執後四番
問疑前兩番各有問答如文。】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執著。


佛言善男子如是之人若從他聞若自尋經若他故
教於所著事不能放捨是名執著。


迦葉復言世尊如是執著為是善耶是不善乎。


善男子如是執著不名為善何以故不能摧壞諸疑
網故。


迦葉復言世尊如是人者本自不疑云何說言不壞
疑網。」


【後問意者未見涅槃那忽疑之為有為無。】


「善男子夫不疑者即是疑也。」


【佛答生死名苦涅槃非苦其必因苦以疑非苦定
有非苦能斷苦耶。


第二番舉現事問疑。】


「世尊若有人謂須陀洹人不墮三惡是人亦當名著
名疑。」


【若見苦疑非苦者人見初果應疑墮苦。


佛答中四初責。】


「善男子是可名定不得名疑。」


【斯乃定義不合疑之我唯定說此果不墮未當說
墮亦如言佛定一切智何得於定生不定疑。


次何以故下出疑心相以顯不疑。】


「何以故善男子譬如有人先見人樹後時夜行遙見
[032-0772c]
杭根便生疑想人耶樹耶善男子如人先見比丘梵
志後時於路遙見比丘即生疑想是沙門耶是梵志
乎善男子如人先見牛與水牛後遙見牛便生疑想
彼是牛耶是水牛乎。」


【中有三譬竝云先見後疑。


三一切眾生先見二物下結定疑執。】


「善男子一切眾生先見二物後便生疑。」


【四何以故下釋出疑由。】


「何以故心不了故我亦不說須陀洹人有墮三惡不
墮三惡是人何故生於疑心。」


【次第三番問有二先問涅槃次問濁水。】


「迦葉言世尊如佛所說要先見巳然後疑者有人未
見二種物時亦復生疑何等是耶所謂涅槃。


世尊譬如有人路遇濁水然未曾見而亦生疑如是
水者深耶淺耶是人未見云何生疑。」


【如此事理竝未曾見而亦生疑何必先見後生疑
耶。】


「善男子夫涅槃者即是斷苦非涅槃者即是苦也一
[032-0773a]
切眾生見有二種見苦非苦苦非苦者即是饑渴寒
熱瞋喜病瘦安隱老壯生死繫縛解脫恩愛別離怨
憎聚會眾生見巳即便生疑當有畢竟遠離如是苦
惱事不是故眾生於涅槃中而生疑也。」


【佛答亦先想度涅槃生死生死是所治涅槃是能
治故使比度能治為有為無。


汝意若謂下答後濁水又二先牒問非之。】


「汝意若謂是人先來未見濁水云何疑者是義不然。」


【次何以故下正答。】


「何以故是人先於餘處見巳是故於此未曾到處而
復生疑。」


【將餘先見有深有淺以疑此中深之與淺。


次第四番問答如文。】


「世尊是人先見深淺處時巳不生疑於今何故而復
生疑。


佛言善男子本未行故所以生疑是故我言不了故
疑。」


【迦葉白佛下大段第三明斷善之見又三一更出
其人二明起見三能斷善根。】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疑即是著著即是
疑為是誰耶善男子斷善根者迦葉言世尊何等人
輩能斷善根善男子若有聰明黠慧利根能善分別
遠離善友不聽正法不善思惟不如法住如是之人
能斷善根。」
[032-0773b]


【前巳出善星今更出者將明起見故更舉人。


離是四事下第二出其起見文為四一有六復次
明無施業二六復次明無父母三三復次明無因
果四九復次明無聖人夫福從緣生施受緣合自
能生福如種良田天雨地水因緣具足則能生芽
豈容施貧還得貧報貧是劣果施得勝報不應種
穀而變為稗田瘠收少置而不論私謂若施貧得
貧應下種於地冬收水土若起見斷善斷善起見
者多在閻浮三洲嬬弱諸天著樂地獄苦重皆無
剛決故少此心。】


「離是四事心自思惟無有施物何以故施者即是捨
於財物若施有報當知施主常應貧窮何以故子果
相似故是故說言無因無果若如是說無因無果是
則名為斷善根也復作是念施主受者及以財物三
事無常無有停住若無停住云何說言此是施主受
者財物若無受者云何得果以是義故無因無果若
如是說無因無果當知是人能斷善根復作是念施
者施時有五事施受者受巳或時作善或作不善而
是施主亦復不得善不善果如世間法從子生果果
還作子因即施主果即受者而是受者不能以此善
不善法令施主得以是義故無因無果若如是說無
因無果當知是人能斷善根復作是念無有施物何
以故施物無記若是無記云何而得善果報耶無善
惡果即是無記財若無記當知則無善惡果報是故
[032-0773c]
無施無因無果若如是說無因無果當知是人能斷
善根復作是念施者即意若是意者無見無對非是
色法若非是色云何可施是故無施無因無果若如
是說無因無果當知是人能斷善根復作是念施主
若為佛像天像命過父母而行施者則無受者若無
受者應無果報若無果報是為無因若無因者是為
無果若如是說無因無果當知是人能斷善根。」


【初六復次中先一復次以子果相似以明無因第
二復次能施所受財物皆無第三復次施與前人
前人得物作善作惡作惡既其不資施主善亦不
資若有施主施其利刀令殺前人此惡寧不資於
施主第四復次施既施物物既無記焉得善果第
五復次作不可見推施由意意不可見施豈可見
見但見於善惡之果第六復次無作無受若為過
去亡者修福何處有人而受此福。


無父無母下第二六復次明無父母如文。】


「復作是念無父無母若言父母是眾生因生眾生者
理應常生無有斷絕何以故因常有故然不常生是
故當知無有父母復作是念無父無母何以故若眾
生身因父母有一人應具男女二根然無具者當知
眾生非因父母復作是念非因父母而生眾生何以
故眼見眾生不似父母謂身色心威儀進止是故父
母非眾生因復作是念一切世間有四種無一者未
生名無如泥團時未有缾用二者滅巳名無如缾壞
[032-0774a]
巳是名為無三者各異互無如牛中無馬馬中無牛
四者畢竟名無如兔角龜毛眾生父母亦復如是同
此四無若言父母眾生因者父母死時子不必死是
故父母非眾生因復作是念若言父母眾生因者應
因父母常生眾生然而復有化生溼生是故當知非
因父母生眾生也復作是念自有眾生非因父母而
得生長譬如孔雀聞雷震聲而便得身又如青雀飲
雄雀淚而便得身如命命鳥見雄者舞即便得身作
是念時如其不遇善知識者當知是人能斷善根。」


【第三三復次明無因果。】


「復作是念一切世間無善惡果何以故有諸眾生具
十善法樂行慧施勤修功德是人亦復疾病集身中
秊夭喪財物損失多諸憂苦有行十惡慳貪嫉妬懶
惰懈怠不修諸善身安無病終保秊壽多饒財寶無
諸愁苦是故當知無善惡果復作是念我亦曾聞諸
聖人說有人修善命終墮三惡道有人行惡命終生
人天中是故當知無善惡果復作是念一切聖人有
二種說或說殺生得善果報或說殺生得惡果報是
故當知聖說不定聖若不定我云何定是故當知無
善惡果。」


【第二文中云行善死生三惡行惡者死生天人解
云皆由臨終一念善惡而墮而昇餘未償者終不
敗亡以現生後三世分別理則可思餘悉可見。


第四九復次悉如文。】
[032-0774b]


「復作是念一切世間無有聖人何以故若言聖人應
得正道一切眾生具煩惱時修正道者當知是人正
道煩惱一時俱有若一時有當知正道不能破結若
無煩惱而修道者如是正道為何所作是故具煩惱
者道不能壞不具煩惱道則無用是故當知一切世
間無有聖人。


復作是念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是
十二因緣一切眾生等共有之八聖道者其性平等
亦應如是一人得時一切應得一人修時應一切苦
滅何以故煩惱等故而今不得是故當知無有正道。


復作是念聖人皆有同凡夫法所謂飲食行住坐臥
睡眠喜笑饑渴寒熱憂愁恐怖若同凡夫如是事者
當知聖人不得聖道若得聖道應當永斷如是等事
如是等事如其不斷當知無道復作是念聖人有身
受五欲樂亦復罵辱撾打於人嫉妬憍慢受於苦樂
作善惡業是因緣故知無聖人若有道者應斷是事
是事不斷當知無道復作是念多憐憫者名為聖人
何因緣故名為聖人道因緣故名為聖人若道性憐
憫便應憫念一切眾生不待修巳然後方得如其無
憫何故聖人因得聖道能憐憫耶是故當知世無聖
道復作是念一切四大不從因生眾生等有是四大
性不觀眾生是邊應到彼不應到若有聖道性應如
是然今不爾是故當知世無聖人復作是念若諸聖
人有一涅槃當知是則無有聖人何以故不可得故
常住之法理不可得不可取捨若諸聖人涅槃多者
[032-0774c]
是則無常何以故可數法故涅槃若一一人得時一
切應得涅槃若多是則有邊云何名常若有說言涅
槃體一解脫是多如葢是一牙舌是多是義不然何
以故一一所得非一切得亦有邊故是應無常若無
常者云何得名為涅槃耶涅槃若無誰為聖人是故
當知無有聖人復作是念聖人之道非因緣得若聖
人道非因緣得何故一切不作聖人若一切人非聖
人者當知是則無有聖人及以聖道復作是念聖說
正見有二因緣一者從他聞法二者內自思惟是二
因緣若從緣生所從生者復從緣生如是展轉有無
窮過若是二事不從緣生一切眾生何故不得。」


【作是觀時下第三能斷善根又為二初明斷善。】


「作是觀時能斷善根善男子若有眾生深見如是無
因無果是人能斷信等五根。」


【次料簡利鈍。】


「善男子斷善根者非是下劣愚鈍之人亦非天中及
三惡道破僧亦爾。」


【悉如文問闡提者昔有智慧習因應有習果何以
斷善答但有世智無出世智以世智慧斷出世善
亦能斷於清昇善根世間此例其實不少昔徐僕
射理人甚善為上虞令犯事不閑答問如天柱瑜
極解深義不曉世語此上智人闇於世事而是闡
提雖有世智何必能知出世之法云云


迦葉白佛下是大段中第二明生善文為三初雙
[032-0775a]
明中道生善二單明中道三單明生善初有五番
問答亦可為三初一番明生善時節次一番明不
斷佛性三三番因性生善初番問如文。】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是之人何時當能還生善
根。」


【佛答中二先明時節次明生善初文者。】


「佛言善男子是人二時還生善根初入地獄出地獄
時。」


【利人初入鈍者後出道理應有中根之人在中生
善在獄受苦無暇能生是故不說。


善有三種下更對生善而論斷善但斷現善不斷
過未由有此善令善得生又三先唱三世次釋三
結。】


「善男子善有三種過去現在未來。


若過去者其性自滅因雖滅盡果報未熟。」


【釋中二過去之善善巳隱伏不可得斷因雖滅盡
果未熟者未來未起復不可斷。


三是故不名下雙結又二初明過未世不可斷次
明現善可斷初文者。】


「是故不名斷過去果。」


【過未二世皆不可斷過去即結過去不斷又言果
字即結未來不斷。


次斷三世下正明斷三世因者正斷現在善因。】


「斷三世因故名為斷。」
[032-0775b]


【現善因滅即無當善當善不起義說為斷既無現
未過去亦息義說為斷即是具斷三世之善習因
既盡亦不能牽三世習果。


第二番問答明佛性不斷問為二初問佛性是三
世不次問佛性是可斷不初先領旨次定宗後結
難。】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斷三世因名斷善根。」


【於定宗中有四問即是通別三世。】


「斷善根人即有佛性如是佛性為是過去為是現在。」


【為是未來為徧三世。


結難但難別三世義。】


「若過去者云何名常佛性亦常是故當知非過去也。」


【初難云若過去者佛性若常即非過去云何乃言
過去斷耶。】


「若未來者云何名常何故佛說一切眾生必定當得
若必定得云何言斷。」


【若未來者即有兩難一難令非未來二難令在未
來佛性既常常非未來若非未來者未來皆當得
三菩提豈非未來。】


「若現在者復云何常何故復言必定可見。」


【現在亦兩難初難令非現在以其常故二難令是
現在何者性既可見寧非現在。


如來亦說下第二問可斷不可斷又二先舉六事
次方正問。】
[032-0775c]


「如來亦說佛性有六一常二真三實四善五淨六可
見。」


【初之六事為問緣起六義二解一云是了因二謂
正因望下法性即是九地佛性故其數相應。


若斷善根下第二正問中三問初問闡提若有佛
性不應斷善。】


「若斷善根有佛性者則不得名斷善根也。」


【此從六事中第四佛性是善生。


若無佛性下第二問若斷佛性云何說言一切悉
有。】


「若無佛性云何復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此從六中第六可見生既一切可見云何斷耶。


若言佛性下第三問懸取答意難。】


「若言佛性亦有亦斷云何如來復說是常。」


【若謂往時等有後自被斷者則亦有亦斷云何言
常此從六中第一常生。


佛答為二初唱四章門次解釋。】


「佛言善男子如來世尊為眾生故有四種答一者定
[032-0776a]
答二者分別答三者隨問答四者置答。」


【釋中先解三門仍重釋分別後方釋置釋前三答
即為三文。】


「善男子云何定答若問惡業得善果耶不善果乎是
應定答得不善果善亦如是若問如來一切智不是
應定答是一切智若問佛法是清淨不是應定答必
定清淨若問如來弟子如法住不是應定答有如法
住是名定答。


云何分別答如我所說四真諦法云何為四苦集滅
道何謂苦諦有八苦故名曰苦諦云何集諦五陰因
故名為集諦云何滅諦貪欲瞋癡畢竟盡故名為滅
諦云何道諦三十七助道法名為道諦是名分別答。


云何隨問答如我所說一切法無常復有問言如來
世尊為何法故說於無常答言如來為有為法故說
無常無我亦爾如我所說一切法燒他又問言如來
世尊為何法故說一切燒答言如來為貪瞋癡說一
切燒。」


【就重釋分別答正用遣問所以重釋前答後問後
答前問初答後問有四一從如來十力下舉佛性
七事。】


「善男子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三念處首楞
嚴等八萬億諸三昧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五智印
等三萬五千諸三昧門金剛定等四千二百諸三昧
門方便三昧無量無邊如是等法是佛佛性如是佛
[032-0776b]
性則有七事一常二我三樂四淨五真六實七善是
名分別答。」


【次舉後身六事。】


「善男子後身菩薩佛性有六一常二淨三真四實五
善六少見是名分別答。」


【若七若六皆是答之緣由。


如汝先問下三正牒問。】


「如汝先問斷善根人有佛性者。」


【其問有三今牒初問。


亦有如來下正答。】


「亦有如來佛性亦有後身佛性是二佛性障未來故
得名為無畢定得故得名為有是名分別答。」


【初明雖有而無後明雖無而有即通答前三。


如來佛性非過去下第二追答前三世問前問佛
性是常則非三世佛今答之先分別如來九八五
住等佛性不同然斷善人悉皆有此七種六種等
性未來當得故不得言非三世法當相即非三世
所攝而未來得復云未來文為五一如來及後身
佛性二九住佛性三八住至六住佛性四五住至
初住佛性五結其所問初又四一如來性則非三
世。】


「如來佛性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


【二後身性則有三世。】


「後身佛性現在未來少可見故得名現在未具見故
[032-0776c]
名為未來。」


【現在少見未來全見。


三重明如來因是三世果有是非。】


「如來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佛性因故亦是
過去現在未來果則不爾有是三世有非三世。」


【若善五陰猶是三世若菩提果則非三世。


四重明後身皆是三世可見。】


「後身菩薩佛性因故亦是過去現在未來果亦如是
是名分別答。」


【九住下第二九住。】


「九住菩薩佛性六種一常二善三真四實五淨六可
見佛性因故亦是過去現在未來果亦如是是名分
別答。」


【六事但言可見與前為異。


八住下第三明八住至六住。】


「八住菩薩下至六住佛性五事一真二實三淨四善
五可見佛性因故亦是過去現在未來果亦如是是
名分別答。」
[032-0777a]


【但有五事不與常名。


五住下第四明五住至初住。】


「五住菩薩下至初住佛性五事一真二實三淨四可
見五善不善。」


【但有五事言善不善異前後身六事言少見者其
位既高能得少見隨分見性故言少見九地至初
地其位既下未能見性當應得見故言可見五地
至初地言善不善者善有修不修義修得是善不
修不善竝云亦應有真不真解云真實是佛性體
不有而巳有即真實只為此真所以有於善不善
異舊解六地般若現前有時失念失念不善不失
是善問後身與九地同有六事六事之中同有常
之一事八地至初地同有五事何故無常一事人
解云後身竝高九地位下故長有常仍未遣難故
更竝五地至初地位下同有無常一事後身望佛
亦應無常有人答云佛隨自意語不可強分別難
亦未去問後身有常淨何意無我樂答菩薩常具
二慧化物故言常境智俱明故言淨真是對偽實
是待虗無惡名善分見故少無八自在是故無我
有報身在是故無樂今謂此解非圓後當別釋。


是五種六種下五結酬前問。】


「善男子是五種佛性六種佛性七種佛性斷善根人
必當得故故得言有是名分別答。」


【若有說言下釋置答先正釋。】
[032-0777b]


「若有說言斷善根者定有佛性定無佛性是名置答。」


【後明問答。】


「迦葉菩薩言世尊我聞不答乃名置答如來今者何
因緣答而名置答。


善男子我亦不說置而不答乃說置答善男子如是
置答復有二種一者遮止二者莫著以是義故得名
置答。」


【置答有二置而不答是置答反質答之亦是置答
私云以置為答名為置答。


迦葉白佛下是第三明因於佛性而生善者為三
番問答初明因果性次正明因性生善三釋疑。】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云何名因亦是過
去現在未來果亦過去現在未來非是過去現在未
來。」


【初番問意言如來果性非三世攝可是佛性因中
因果是三世者何名佛性。


佛答為二先正答次結性為惑隱初為三一分別
因果二性有是三世有非三世次出因果性體三
引證初又二初明因果章門次則解釋。】


「佛言善男子五陰二種一者因二者果。」


【初章門中所言五陰有果因者五陰之中惑業為
因善陰是果因中二乘即是三世若大菩提則非
三世前文云如來未得菩提時因性即是過去未
來果性不爾有是過未有非過未今至此中方始
[032-0777c]
解釋。】


「是因五陰是過去現在未來是果五陰亦是過去現
在未來亦非過去現在未來。」


【次釋因者一切無明煩惱結業惡五陰者因佛性
也從於無明煩惱等生善五陰者即是果性惡法
五陰一向因性善五陰者即通因果因即三世果
非三世前文云果果性亦三世亦非三世有人解
云應身果性是三世法身果性非三世。


善男子一切無明下第二出因果體為二初出因
體次出果體初文者。】


「善男子一切無明煩惱等結悉是佛性何以故佛性
因故。」


【欲明中道性即諸法若約煩惱即名為因。


從無明行下第二出果體又二初明善陰果性通
因即是四果十地之果即是三世。】


「從無明行及諸煩惱得善五陰是名佛性。」


【次明陰果唯在於果即非三世。】


「從善五陰乃至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32-0778a]


【是故我於經中下第三引證又二初證因有法譬
合。】


「是故我於經中先說眾生佛性。


如雜血乳。


血者即是無明行等一切煩惱乳者即是善五陰也。」


【是故我說下二證果亦有法譬合。】


「是故我說從諸煩惱及善五陰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


如眾生身皆從精血而得成就。


佛性亦爾須陀洹人斯陀含人斷少煩惱佛性如乳
阿那含人佛性如酪阿羅漢人猶如生酥從辟支佛
至十住菩薩猶如熟酥如來佛性猶如醍醐。」


【就果中備有因中之果及菩提果。


現在煩惱下第二結性為惑隱還明中道而被惑
覆又為三法譬合。】


「善男子現在煩惱為作障故令諸眾生不得覩見如。


香山中有忍辱草非一切牛皆能得食。


佛性亦爾是名分別答。」


【迦葉白佛五種六種下第二番正明因性生善先
問次答問中先牒前七六五佛性。】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五種六種七種佛性若未來
有者。


云何說言斷善根人有佛性耶。」


【次正問中意既在未來云何言有而能生善。
[032-0778b]


佛答為三一雙譬二雙合三雙結初又二先舉過
去業故現受樂報。】


「佛言善男子如諸眾生有過去業因是業故眾生現
在得受果報。」


【次舉未來業未生故終不生果。】


「有未來業以未生故終不生果。」


【有現在煩惱下二雙合又二初一句合前過去業
現在樂果。】


「有現在煩惱。」


【即合現在以煩惱故能令斷善必由過去今言現
在煩惱者本是過去今來現在。


次若無煩惱下合第二譬未來業未生終不生果。】


「若無煩惱一切眾生應當了了現見佛性。」


【即合未來佛性因緣故能生善根。


是故斷善根人下三雙結如文。】


「是故斷善根人以現在世煩惱因緣能斷善根未來
佛性力因緣故還生善根。」


【迦葉言未來云何下第三番釋疑疑云未來未有
云何生善。】


「迦葉言世尊未來云何能生善根。」


【佛答又二先譬次合。】


「善男子猶如燈日雖復未生亦能破闇未來之生能
生眾生。」


【初文舉燈日譬若鏗然固執燈日未出不能破闇
[032-0778c]
若因緣假名燈日未生亦能破闇。


次佛性亦爾下合眾生皆有未來之善能生佛性。】


「未來佛性亦復如是是名分別答。」


【迦葉白佛若言五陰下第二單明中道為成生善
眾生若無中道之理何能生善由有佛性依持建
立文為三一明非內非外中道二非有非無中道
三約諸法廣明中道亦得言前兩正明中道體後
一廣明中道用初文兩番問答初番如文。】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言五陰是佛性者云何說
言眾生佛性非內非外。


佛言善男子何因緣故如是失意我先不說眾生佛
性是中道耶。」


【次番先迦葉自申非是我意專為利物。】


「迦葉言世尊我實不失意直以眾生於此中道不能
解故故發斯問。」


【佛答有六復次一就解惑明中二約內外道明中
三就果內外明中四就內外因緣明中五就內外
行明中六就身內外明中六中為二初一略明大
[032-0779a]
意故約解惑後五廣此非內非外初略明又三一
標是中道二釋三結此初標。】


「善男子眾生不解即是中道或時有解或有不解。」


【善男子我為眾生下第二釋。】


「善男子我為眾生得開解故說言佛性非內非外何
以故凡夫眾生或言佛性住五陰中如器中有果或
言離陰而有猶如虗空是故如來說於中道眾生佛
性非內六入非外六入內外合故名為中道。」


【總明為物非內者非內六根非外者非外六塵但
後五別為破兩執。


是故如來下第三結。】


「是故如來宣說佛性即是中道非內非外故名中道
是名分別答。」


【私謂此之一經大分五章皆稱涅槃涅槃只是佛
性即三而一即正因性即一而三即三德性今明
眾生有佛性者備此二義章安至此稱為中道豈
有無真俗之中名佛性耶是故佛性中道佛性咸
徧故上下文多處論徧所以至此云非內非外言
雙非者不唯雙非復應雙是故下諸文云亦內亦
外若無雙是云何言徧故文斥云凡夫眾生或言
佛性在五陰中如器中果及如虗空世言佛性唯
有情者如器果耳尚未能計猶如虗空安能曉了
非內非外況經文自釋根塵合故乃名中道根塵
合者豈非體一豈非相即豈非性徧豈同器果今
[032-0779b]
問牆壁為是根耶為是塵耶為二合耶為雙非耶
若雙非者亦非五陰何但牆壁哀哉世人苦哉講
者請細將六門以括一部願以一部統收一期釋
迦以望十方三世理無二是事弗毫差所失不輕
故懃懃耳。


復次下第二廣明中道有五復次皆明非內非外
於中二初一復次先出二執。】


「復次善男子云何名為非內非外善男子或言佛性
即是外道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於無量劫在外道中
斷諸煩惱調伏其心教化眾生然後乃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是以佛性即是外道或言佛性即是內
道何以故菩薩雖於無量劫中修習外道若離內道
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以佛性即是內
道是故如來遮此二邊說言佛性非內非外亦名內
外是名中道名分別答。」


【次四復次正結中道。】


「復次善男子或言佛性即是如來金剛之身三十二
相八十種好何以故不虗誑故或言佛性即是十力
四無所畏大慈大悲及三念處首楞嚴等一切三昧
何以故因是三昧生金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故
是故如來遮此二邊說言佛性非內非外亦名內外
是名中道。


復次善男子或有說言佛性即是內善思惟何以故
離善思惟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
[032-0779c]
佛性即是內善思惟或有說言佛性即是從他聞法
何以故從他聞法則能內善思惟若不聞法則無思
惟是以佛性即是從他聞法是故如來遮此二邊說
言佛性非內非外亦名內外是名中道。


復次善男子復有說言佛性是外謂檀波羅蜜從檀
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以說言檀波羅
蜜即是佛性或有說言佛性是內謂五波羅蜜何以
故離是五事當知則無佛性因果是以說言五波羅
蜜即是佛性是故如來遮此二邊說言佛性非內非
外亦內亦外是名中道。


復次善男子或有說言佛性在內譬如力士額上寶
珠何以故常樂我淨如寶珠故是以說言佛性在內
或有說言佛性在外如貧寶藏何以故方便見故佛
性亦爾在眾生外以方便故而得見之是故如來遮
此二邊說言佛性非內非外亦內亦外是名中道。」


【善男子眾生佛性非有非無下第二文二一明宗
二廣破執初明宗又三先明非有非無次明亦有
亦無三結非有非無初又三先唱兩非。】
[032-0780a]


「善男子眾生佛性非有非無。」


【次釋兩非。】


「所以者何佛性雖有非如虗空何以故世間虗空雖
以無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見佛性可見是故雖有非
如虗空佛性雖無不同兔角何以故龜毛兔角雖以
無量善巧方便不可得生佛性可生是故雖無不同
兔角。」


【三結兩非。】


「是故佛性非有非無。」


【次亦有亦無文為三雙唱雙釋雙結唱釋如文。】


「亦有亦無。


云何名有一切悉有是諸眾生不斷不滅猶如燈𦦨
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名有云何名無
一切眾生現在未有一切佛法常樂我淨是故名無。」


【有無下結。】


「有無合故即是中道。」


【是故佛說下三結兩非如文。】


「是故佛說眾生佛性非有非無。」


【善男子若有人問下二廣破乖中之執多寄譬文
文為三初種子譬破次乳酪譬破三舉鹽鹹譬破
初種子中三譬合結。】


「善男子若有人問是種子中有果無果耶應定答言
亦有亦無何以故離子之外不能生果是故名有子
未出芽是故名無以是義故亦有亦無所以者何時
[032-0780b]
節有異其體是一。」


【私謂合文為二先示次釋。】


「眾生佛性亦復如是若言眾生中別有佛性是義不
然。」


【初示中言眾生別有佛性是義不然。】


「何以故眾生即佛性佛性即眾生直以時異有淨不
淨。」


【次釋云眾生即性性即眾生既非內外又亦內外
內外不二亦可云色即佛性佛性即色故前第二。


復次以相好為外力無畏等為內若色等無相好
亦無下三復次準此可知。】


「善男子若有問言是子能生果不是果能生子不應
定答言亦生不生。」


【次乳酪譬中二先正作乳譬次更為乳作生識譬
初又三先正定中道次破偏執三結就性理初正
定中先問次答。】


「世尊如世人說乳中有酪是義云何。」


【答中為三初定。】


「善男子若有說言乳中有酪是名執著若言無酪是
名虗妄。」


【二結假說亦有亦無。】


「離是二事應定說言亦有亦無。」


【三釋。】


「何故名有從乳生酪因即是乳果即是酪是名為有
[032-0780c]
云何名無色味各異服用不同熱病服乳下病服酪
乳生冷病酪生熱病。」


【善男子下二破偏執亦應雙破有無今但破有文
為三初作因果同時互出難次明因中有果例竝
難三明果中有因例竝難。】


「善男子若言乳中有酪性者乳即是酪酪即是乳其
性是一何因緣故乳在先出酪不先生若有因緣一
切世人何故不說若無因緣何故酪不先出若酪不
先出誰作次第乳酪生酥熟酥醍醐是故知酪先無
今有若先無今有是無常法。」


【初明乳酪既其同時亦應酥醍醐等一時而出以
同時故是故更責若不時出誰作次第。


善男子若有下第二因中有果難又二先作例竝
次難不例初例竝者。】


「善男子若有說言乳有酪性能生於酪水無酪性故
不生酪是義不然何以故水草亦有乳酪之性所以
者何因於水草則出乳酪若言乳中定有酪性水草
無者是名虗妄。」
[032-0781a]


【乳是酪因而能出酪水草乳因亦應生乳云云


次何以故下不例。】


「何以故心不等故故名虗妄。」


【善男子若言乳中下第三果中有因例竝難言例
竝者乳為酪因酪為乳果乳為酪因因中有果者
酪為乳果果應有因其中又二先正難。】


「善男子若言乳中定有酪者酪中亦應定有乳性何
因緣故乳中出酪酪不出乳。」


【次結難於中二先結本無。】


「若無因緣當知是酪本無今有。」


【次結非有非無。】


「是故智者應言乳中非有酪性非無酪性。」


【善男子是故如來下第三結性理又二先結離偏。】


「善男子是故如來於是經中說如是言一切眾生定
有佛性是名為著若無佛性是名虗妄。」


【後結中道。】


「智者應說眾生佛性亦有亦無。」


【次善男子四事和合下二舉生識譬為譬作譬又
二先正舉生識譬。】


「善男子四事和合生於眼識何等為四眼色明欲是
眼識性非眼非色非明非欲從和合故便得出生如
是眼識本無今有巳有還無是故當知無有本性。」


【次乳中酪性下還以乳酪合譬又二初正合次破
執。】
[032-0781b]


「乳中酪性亦復如是。」


【破執又一先牒執次正破。】


「若有說言水無酪性故不出酪是故乳中定有酪性。」


【破中二先兩章門次釋章門初異因異果是初章
門。】


「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諸法異因異果。」


【次非一因生一切果非一切果從一因生是第二
章門。】


「亦非一因生一切果非一切果從一因生。」


【如是四事下二釋兩章門先釋後章。】


「善男子如是四事生於眼識不可復說從此四事應
生耳識善男子離於方便乳中得酪酪出生酥不得
如是要須方便善男子智者不可見離方便從乳得
酪謂得生酥亦應如是離方便得。」


【然眼識者但生眼識即不能生耳鼻等識豈是一
因生一切果乳能生酪亦復如是必待眾緣眾緣
生者即是無常門。


次是故我於下追釋前異因異果章門。】


「善男子是故我於是經中說因生故法有因滅故法
無。」


【因生故計有因滅故計無有滅不滅即異因異果。


善男子如鹽下第三舉鹽鹹破又二初正舉譬次
更破執。】


「善男子如鹽性鹹能令非鹹使鹹若非鹹物先有鹹
[032-0781c]
性世人何故更求鹽耶若先無者當知先無今有以
餘緣故而得鹹也。」


【破執為二先牒執後破執初牒中凡牒二執一牒
鹽中有鹹執。】


「若言一切不鹹之物皆有鹹性微故不知由此微性
鹽能令鹹若本無性雖復有鹽不能令鹹。」


【二牒種子中有四大執。】


「譬如種子自有四大緣外四大而得增長芽莖枝葉。」


【次鹽性亦爾下正破二執又二先破不鹹中有鹹
次破四大初破又二先非。】


「鹽性亦爾者是義不然。」


【次何以故下正破又二先責難次例餘物。】


「何以故不鹹之物先有鹹性者鹽亦應有微不鹹性
是鹽若有如是二性何因緣故離不鹹物不可獨用
是故知鹽本無二性。」


【責難意者若鹽置不鹹而鹹者當知即無本性本
來無鹹而今鹹者豈非本無次竝之將一升鹽置
多水中失本鹹性而水中又無鹹性既兩處皆無
[032-0782a]
何有鹹性。


次例一切皆爾。】


「如鹽一切不鹹之物亦復如是。」


【若言外四大下二破四大即破其後執亦二先破
後例云云。】


「若言外四大種力能增長內四大者是義不然何以
故次第說故不從方便。


乳中得酪生酥乃至一切諸法皆不如是非方便得
四大亦復如是若說從外四大增內四大不見從內
四大增外四大如尸利沙果先無形質見昂星時果
則出生足長五寸如是果實不因於外四大而增。」


【如我所說十二部下第三約諸法廣明中道亦云
明用為三一依理起教用二明修因趣果用三習
解除惑用初教用中又二先標次釋。】


「善男子如我所說十二部經或隨自意說或隨他意
說或隨自他意說。」


【釋中又二初通明三語次別明自意語初又兩一
就昔教明三語次就今教明三語初昔教中具解
三語為三文。】


「云何名為隨自意說如五百比丘問舍利弗大德佛
說身因何者是耶舍利弗言諸大德汝等亦各得正
解脫自應識之何緣方作如是問耶有比丘言大德
我未獲得正解脫時意謂無明即是身因作是觀時
得阿羅漢果復有說言大德我未獲得正解脫時謂
[032-0782b]
愛無明即是身因作是觀時得阿羅漢果或復說言
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飲食五欲即是身因。


爾時五百比丘各各自說巳所解巳共往佛所稽首
佛足右繞三帀禮拜畢巳却坐一面各以如上巳所
解義向佛說之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是諸人誰是
正說誰不正說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一一比丘無
非正說舍利弗言世尊佛意云何佛言舍利弗我為
欲界眾生說言父母即是身因如是等經名隨自意
說。」


【初隨自者如諸比丘各說身因佛亦自說即隨自
意語。】


「云何名為隨他意說如把吒羅長者來至我所作如
是言瞿曇汝知幻不若知幻者即大幻人若不知者
非一切智我言長者知幻之人名幻人耶長者言善
哉善哉知幻之人即是幻人佛言長者舍衛國內波
斯匿王有旃陀羅名曰氣歔汝知不耶長者答言瞿
曇我久知之佛言汝久知者可得即是旃陀羅不長
者言瞿曇我雖知是旃陀羅然我此身非旃陀羅佛
言長者汝得是義知旃陀羅非旃陀羅我今何故不
得知幻而非幻耶長者我實知幻知幻人知幻果報
知幻技術我知殺知殺人知殺果報知殺解脫乃至
知邪見知邪見人知邪見果報知邪見解脫長者若
說非幻之人名為幻人非邪見人說邪見人得無量
罪長者言瞿曇如汝所說我得大罪我今所有悉以
[032-0782c]
相上幸莫令彼波斯匿王知我此事佛言長者是罪
因緣不必失財乃當因是墮三惡道是時長者聞惡
道名心生恐怖白佛言聖人我今失意獲得大罪聖
人今者是一切智應當了知獲得解脫我當云何得
脫地獄餓鬼畜生爾時我為說四真諦長者聞巳得
須陀洹果心生慚愧向佛懺悔我本愚癡佛非幻人
而言是幻我從今日歸依三寶佛言善哉善哉長者
是名隨他意說。」


【如長者稱幻佛隨其說幻即隨他意語。】


「云何名為隨自他說如我所說如一切世間智者說
有我亦說有智者說無我亦說無世間智人說五欲
樂有無常苦無我可斷我亦說有世間智人說五欲
樂有常我淨無有是處我亦如是說無是處是名隨
自他意說。」


【隨自他意可知云云


善男子如我下二就今教明三語文亦自三如文。】


「善男子如我所說十住菩薩少見佛性是名隨他意
說何故名少見十住菩薩得首楞嚴等三昧三千法
[032-0783a]
門是故了了自知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見
一切眾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我說十
住菩薩少分見佛性。


善男子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是名隨自意
說一切眾生不斷不滅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是名隨自意說。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煩惱覆故不能得見我說如是
汝說亦爾是名隨自他意說。」


【善男子如來或時下次別明隨自意為三初廣略
隨自意次明七種隨自意三明有無隨自意初文
者。】


「善男子如來或時為一法故說無量法如經中說一
切梵行因善知識一切梵行因雖無量說善知識則
巳攝盡如我所說一切惡行邪見為因一切惡行因
雖無量若說邪見則巳攝盡或說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信心為因是菩提因雖復無量若說信心則巳
攝盡善男子如來雖說無量諸法以為佛性然不離
於陰入界也。」


【就一法即略就無量法即廣。


故七種又二先列次釋。】


「善男子如來說法為眾生故有七種語一者因語二
者果語三者因果語四者喻語五者不應說語六者
世流布語七者如意語。」


【釋中自為七文初因中說果者。】
[032-0783b]


「云何名因語現在因中說未來果如我所說善男子
汝見眾生樂殺乃至樂行邪見當知是人即地獄人。


善男子若有眾生不樂殺生乃至邪見當觀是人即
是天人是名因語。」


【行善見天人行惡見地獄是也。


次果中說因者。】


「云何果語現在果中說過去因如經中說善男子如
汝所見貧窮眾生顏貌醜陋不得自在當知是人定
有破戒妒心瞋心無慚愧心若見眾生多財巨富諸
根完具威德自在當知是人定有戒施精勤慚愧無
有妒瞋是名果語。」


【見貧知慳見富知施是也。


餘五如文。】


「云何因果語如經中說善男子眾生現在六入觸因
是名過去業果如來亦說名之為業是業因緣得未
來果是名因果語。


云何喻語如說師子王者即喻我身大象王大龍王
波利質多羅樹七寶聚大海須彌山大地大雨船師
導師調御丈夫力士牛王婆羅門沙門大城多羅樹
如是喻經名為喻語。


云何不應語我經中說天地可合河不入海如為波
斯匿王說四方山來如為鹿子母優婆夷說若娑羅
樹能受八戒則得受於人天之樂寧說十住菩薩有
退轉心不說如來有二種語寧說須陀洹人墮三惡
[032-0783c]
道不說十住有退轉心是名不應語。


云何世流布語如佛所說男女大小去來坐臥車乘
房舍缾衣眾生常樂我淨軍林城邑幻化合散是名
世流布語。


云何如意語如我訶責毀禁之人令彼自責護持禁
戒如我讚歎須陀洹人令諸凡夫生於善心讚歎菩
薩為令眾生發菩提心說三惡道所有苦惱為令修
習諸善法故說一切燒唯為一切有為法故無我亦
爾說諸眾生悉有佛性為令一切不放逸故是名如
意語。」


【三如來復有下明有無隨自意為三一正明有無
二明眾生不解三作四句分別就有無又二初就
如來佛性有無二明闡提佛性有無初明如來又
二初明有無次類例釋初又二初明無所有次明
有所無初文者。】


「善男子如來復有隨自意語如來佛性則有二種一
者有二者無有者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四
無所畏三念處大慈大悲首楞嚴等無量三昧金剛
[032-0784a]
等無量三昧方便等無量三昧五智等無量三昧是
名為有。」


【十力無畏等竝是無而有。


次明有所無者。】


「無者所謂如來過去諸善不善無記業因果報煩惱
五陰十二因緣是名為無。」


【不善無記一切煩惱等竝是昔有今無。


次如有無善不善下舉二十二雙法雙類前二事。】


「善男子如有無善不善有漏無漏世間非世間聖非
聖有為無為實不實寂靜非寂靜諍非諍界非界煩
惱非煩惱取非取受記非受記有非有三世非三世
時非時常無常我無我樂無樂淨無淨色受想行識
非色受想行識內入非內入外入非外入十二因緣
非十二因緣是名如來佛性有無。」


【有漏無漏者有漏類有所無無漏類無所有世間
類有所無非世間類無所有下去皆爾。


次一闡提佛性下是明闡提佛性有無。】


「乃至一闡提佛性有無亦復如是。」


【皆悉反上如來有無如來有善闡提即無如來無
惡闡提即有云云


我雖說下次明眾生不解如來是語又二初正出
不解次引昔證初文有二初不解。】


「善男子我雖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眾生不解佛
如是等隨自意語。」
[032-0784b]


【次舉深況淺。】


「善男子如是語者後身菩薩尚不能解況於二乘其
餘菩薩。」


【深行菩薩尚自不了況復淺人。


次我往一時下引證。】


「善男子我往一時在耆闍崛山與彌勒菩薩共論世
諦舍利弗等五百聲聞於是事中都不識知何況出
世第一義諦。」


【佛說世諦聲聞不解者二解一云世諦種別事闊
業行因果深隱故難解二云應身為世諦故二乘
不了問佛於何處說世諦五百不解一云華嚴中
說五百聾啞二云外國經多度此者少云云天台
大師解此別有所關云云


或有佛性下第三四句分別此為二先正約四句
次勸分別。】


「善男子或有佛性一闡提有善根人無或有佛性善
根人有一闡提無或有佛性二人俱有或有佛性二
人俱無。」


【舊解者闡提人有有於惡邪境界性善根人有有
萬善了因亦名緣因二人俱有併有正性或眾生
性俱無者無果果性河西云闡提有有惡五陰不
善性善根人有有善五陰善性二人俱有者俱有
無記五陰性俱無者俱無妙絕涅槃果性此與舊
語異意同興皇釋此從一句至七句一句只是中
[032-0784c]
道二句是如來闡提佛性若有若無三句是三種
語佛自語闡提有性他語闡提無性自他語亦有
亦無四句是此中四句七句是七眾生前二人是
惡後五人是善復作三種釋一總就諸義二就理
內外三單就理內通就諸義者理非善惡而有善
惡二用善根人有有善用闡提人有有惡用俱有
者各有一邊俱無者各無一邊次就理內外者佛
性本非得無得約緣故有得無得理外闡提是有
得理內是無得善根人有無得之性闡提有有得
之性俱有俱無如上說次單約理內闡提即是善
星善根人即是羅云此是順逆二化闡提有逆化
不善之性善根人有順化善法之性俱有俱無如
上說謂此為能解難解之說今明欲依此文作四
句者闡提人有但有於沒善根人有但有於出二
人俱有俱在恒河二人俱無俱不到岸欲思作者
亦應無量略出如此云云又約三諦者闡提人有
者世諦惡因善根人有者出世善因二人俱有俱
有世諦果報之身二人俱無俱無中道因果。
[032-0785a]


次我諸下勸分別如文。】


「善男子我諸弟子若解如是四句義者不應難言一
闡提人定有佛性定無佛性若言眾生悉有佛性是
名如來隨自意語如來如是隨自意語眾生云何一
向作解。」


【如恒河中下第二修因趣果用亦是約譬明中道
有譬合結譬說二先總次別。】


「善男子如恒河中有七眾生。


一者常沒二者暫出還沒三者出巳則住四者出巳
徧觀四方五者徧觀巳行六者行巳復住七者水陸
俱行常沒者所謂大魚受大惡業身重處深是故常
沒暫出還沒者如是大魚受惡業故身重處淺暫見
光明因光故暫出重故還沒出巳則住者謂坻彌魚
身處淺水樂見光明故出巳住徧觀四方者所謂䱜
魚為求食故徧觀四方是故觀方觀巳行者謂是䱜
魚遙見餘物謂是可食疾行趣之故觀巳行行巳復
住者是魚趣巳既得可食即便停住故行巳復住水
陸俱行者即是龜也。」


【舉七眾生不同而佛性是一。


如是微妙下合譬具合前品以河譬生死今以河
譬涅槃初合總如文。】


「善男子如是微妙大涅槃河其中亦有七種眾生從
初常沒乃至第七或入或出。」


【次常沒者下合別譬合初常沒闡提為四初合背
[032-0785b]
善。】


「常沒者有人聞是大涅槃經如來常住無有變易常
樂我淨終不畢竟入於涅槃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
闡提人謗方等經作五逆罪犯四重禁必當得成菩
提之道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等必
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聞是語巳生不信心
即作是念。」


【次作是念下合其向惡。】


「作是念巳便作是念是涅槃典即外道書非是佛經
是人爾時遠離善友不聞正法雖時得聞不能思惟
雖復思惟不思惟善。」


【三如惡法住下合住惡。】


「不思惟善故如惡法住惡法住者即有六種一者惡
二者無善三者汙法四者增有五者惱熱六受惡果
是名為沒何故名沒無善心故常行惡故不修對治
故是名為沒惡者聖人訶責故心生怖畏故善人遠
離故不益眾生故是名為惡無善者能生無量惡果
報故常為無明所纏繞故樂與惡人為等侶故無有
修善諸方便故其心顛倒常錯謬故是名無善汙法
者常汙身口故汙淨眾生故增不善業故遠離善法
故是名汙法增有者如上三人所行之法能增地獄
畜生餓鬼不能修習解脫之法身口意業不厭諸有
是名增有惱熱者是人具行如上四事能令身心二
事煩惱遠離寂靜則名為熱受地獄報故名為熱燒
[032-0785c]
諸眾生故名為熱燒諸善法故名為熱善男子信心
清涼是人不具是故名熱受惡業者是人具足行上
五事死墮地獄餓鬼畜生善男子有三惡事復名惡
果一者煩惱惡二者業惡三者報惡是名受惡果報。」


【四是人具足下合是斷善人。】


「善男子是人具足如上六事能斷善根作五逆罪能
犯四重能謗三寶用眾僧物能作種種非法之事是
因緣故沈沒在於阿鼻地獄所受身形廣縱八萬四
千由延是人身口意業重故不能得出何以故其心
不能生善法故雖有無量諸佛出世不聞不見故名
常沒如恒河中大魚。」


【我雖復說下合第二暫出還沒人亦四初起行背
理即是為有修善次何故名沒下是第二釋出沒
義是人雖信下第三明行不具足出還沒下第四
別出其人。】


善男子我雖復說一闡提等名為常沒復有常沒非
一闡提何者是耶如人為有修施戒善是名常沒善
男子有四善事獲得惡果何等為四一者為勝他故
[032-0786a]
讀誦經典二者為利養故受持禁戒三者為他屬故
而行布施四者為於非想非非想處故繫念思惟是
四善事得惡果報若人修集如是四事是名沒巳還
出出巳還沒。


何故名沒樂三有故何故名出以見明故明者即是
聞戒施定何故還沒增長邪見生憍慢故是故我於
經中說偈。


「 若有眾生樂諸有
 為有造作善惡業
 是人迷失涅槃道
 是名暫出還復沒
 行於黑闇生死海
 雖得解脫離煩惱
 是人還受惡果報
 是名暫出還復沒」



善男子如彼大魚因見光故暫得出水其身重故還
復沈沒如上二人亦復如是善男子或復有人樂著
三有是名為沒得聞如是大涅槃經生於信心是名
為出何因緣故名之為出聞是經巳遠離惡法修習
善法是名為出。


【就行不具足又二初正出其人次五事下結示初
五事者一信不具二戒不足三聞四施五慧信可
見。】


「是人雖信亦不具足何因緣故信不具足是人雖信
大般涅槃常樂我淨言如來身無常無我無樂無淨
如來則有二種涅槃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有為涅槃
無常樂我淨無為涅槃有常樂我淨雖信佛性是眾
生有不必一切皆悉有之是故名為信不具足善男
[032-0786b]
子信有二種一者信二者求如是之人雖復有信不
能推求是故名為信不具足信復有二一從聞生二
從思生是人信心從聞而生不從思生是故名為信
不具足復有二種一信有道二信得者是人信心唯
信有道都不信有得道之人是故名為信不具足復
有二種一者信正二者信邪言有因果有佛法僧是
名信正言無因果三寶性異信諸邪語富蘭那等是
名信邪是人雖信佛法僧寶不信三寶同一性相雖
信因果不信得者是故名為信不具足。


是人成就不具足信所受禁戒亦不具足何因緣故
名不具足因不具故所得禁戒亦不具足復何因緣
名不具足戒有二種一威儀戒二從戒戒是人雖具
威儀等戒不具從戒戒是故名為戒不具足復有二
種一者作戒二者無作戒是人雖具作戒不具無作
戒是故名為戒不具足復有二種一從身口得於正
命二從身口不得正命是人雖從身口不得正命是
故名為戒不具足復有二種一者求戒二者捨戒是
人雖具求有之戒不得捨戒是故名為戒不具足復
有二種一者隨有二者隨道是人雖具隨有之戒不
具隨道是故名為戒不具足復有二種一者善戒二
者惡戒身口意善是名善戒牛戒狗戒是名惡戒是
人深信是二種戒俱有善果是故名為戒不具足。」


【第二戒中言威儀戒者內無實德外揚廉儉欲人
恭敬從戒戒者內外相稱不為人事但求實利而
[032-0786c]
持戒者謂從戒戒也求有戒者求三有也捨戒者
捨三有也。】


「是人不具信戒二事所修多聞亦不具足云何名為
聞不具足如來所說十二部經唯信六部不信六部
是故名為聞不具足雖復受持是六部經不能讀誦
為他解說無所利益是故名為聞不具足又復受是
六部經巳為論議故為勝他故為利養故為諸有故
持讀誦說是故名為聞不具足善男子我於經中說
聞具足云何具足若有比丘身口意善先能供養和
上諸師有德之人是諸師等於是人所生愛念心以
是因緣教授經法是人至心受持誦習持誦習巳獲
得智慧得智慧巳能善思惟如法而住善思惟巳則
得正義得正義巳身心寂靜身心寂巳則生喜心喜
心因緣心則得定因得定故得正知見正知見巳於
諸有中心生厭悔悔諸有故能得解脫是人無有如
是等事是故名為聞不具足。」


【第三聞中云信六部不信六部者河西云修多羅
祗夜毗伽羅優陀那伊帝曰多伽優婆提舍此六
顯現易解故信餘六深隱難解故不信復有人言
但於十二中信六不信六餘者可見。】


「是人不具如是三事施亦不具施有二種一者財施
二者法施是人雖復行於財施為求有故雖行法施
亦不具足何以故祕不盡說畏他勝故是故名為施
不具足財法二施各有二種一者聖二者非聖聖者
[032-0787a]
施巳不求果報非聖施巳求於果報聖者法施為增
長法非聖法施為增諸有如是之人為增財故而行
財施為增有故而行法施是故名為施不具足復次
是人受六部經見受法者而供給之不受法者則不
供給是故名為施不具足。


是人不具如上四事所修智慧亦不具足智慧之性
性能分別是人不能分別如來是常無常如來於此
涅槃經中說言如來即是解脫解脫即是如來如來
即是涅槃涅槃即是解脫於是義中不能分別梵行
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慈悲喜捨慈悲喜捨即是解脫
解脫即是涅槃涅槃即是慈悲喜捨於是義中不能
分別是故名為智不具足復次不能分別佛性即是
如來如來即是一切不共之法不共之法即是解脫
解脫即是涅槃涅槃即是不共之法於是義中不能
分別是故名為智不具足復次不能分別四諦苦集
滅道不能分別四真諦故不知聖行不知聖行故不
知如來不知如來故不知解脫不知解脫故不知涅
槃是故名為智不具足。」


【是人不具下第二結。】


「是人不具如是五事有二種一增善法二增惡法云
何名為增長惡法是人不見巳不具足自言具足而
生著心於同行中自謂為勝是故親近同巳惡友即
親近巳復得更聞不具足法聞巳心喜其心染著起
於憍慢多行放逸因放逸故親近在家亦樂聞說在
[032-0787b]
家之事遠離清淨出家之法以是因緣增長惡法增
惡法故身口意等起不淨業三業不淨故增長地獄
畜生餓鬼是名暫出還沒。


暫出還沒者我佛法中其誰是耶謂提婆達多瞿迦
離比丘剜手比丘善星比丘坻舍比丘滿宿比丘慈
地比丘尼曠野比丘尼方比丘尼慢比丘尼淨潔長
者求有優婆塞舍勒釋種象長者名稱優婆夷光明
優婆夷難陀優婆夷軍優婆夷鈴優婆夷如是等人
名為暫出還沒譬如大魚見明故出身重故沒。」


【第二之人下第三合得住之人準理應言第三那
云是第二人耶解云此第二人習行應得作第三
人故言第二師子品通五方便二十心皆是得住
今此中但據初得位且據小乘即前二方便念處
燸法若作七方便即前四方便從頂法忍法巳上
至初果便屬觀方人若據大乘則通三十心為觀
方人登地巳上屬到彼岸文為四一本起二出其
人三明得住四辨行法前三在此卷末今第一明
本起。】


「第二之人深自知見行不具足不具足故求近善友
近善友故樂咨未聞聞巳樂受受巳樂善思惟善思
惟巳能如法住如法住故增長善法增善法故終不
復沒是名為住。」


【因前第二為今第三或改為第三者非。


我佛法中下第二出其人。】
[032-0787c]


「我佛法中其誰是耶謂舍利弗大目楗連阿若憍陳
如等五比丘耶舍等五比丘阿㝹樓陀童子迦葉摩
訶迦葉十力迦葉瘦瞿曇彌比丘尼波羅華比丘尼
勝比丘尼實義比丘尼意比丘尼䟦陀比丘尼淨比
丘尼不退轉比丘尼頻婆娑羅王郁伽長者須達多
長者釋摩男貧須達多鼠狼長者子名稱長者具足
長者師子將軍優波離長者刁長者無畏優婆夷善
住優婆夷愛法優婆夷勇健優婆夷天得優婆夷善
生優婆夷具身優婆夷牛得優婆夷曠野優婆夷摩
訶斯那優婆夷如是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得名為住。」


【應出似解之人而今身子目連竝是真解者舊有
二義一云此第三人位通上至羅漢所以通舉其
人二者取其昔初是似解人修得入真今仍本似
位所以列之。


云何為住下第三明得住。】


云何為住常樂覩見善光明故以是因緣若佛出世
若不出世如是等人終不造惡是名為住如坁彌魚
樂見光明不沈不沒如是等眾亦復如是是故我於
經中說偈。


「 若人善能分別義
 至心求於沙門果
 若能訶責一切有
 是人名為如法住
 若能供養無量佛
 則能無量世修道
 若受世樂不放逸
 是人名為如法住
[032-0788a]
 親近善友聽正法
 內善思惟如法住
 樂見光明修習道
 獲得解脫安隱住」



【問涅槃河中四人同得涅槃羅漢支佛菩薩佛生
死河中唯佛一人是第七人餘三未度有人解云
涅槃河中三乘同得涅槃所以皆是第七人生死
河中四果未免生死河故故不得度也羅漢後雖
無生而猶有此生在故是不度所以得涅槃未必
免生死度生死巳必得涅槃云云今評此解解語
似去其理未明今更問涅槃河中四人同得涅槃
者四人同見佛性不彼若答云同見性者此殊不
見理若答不同見者亦不同得涅槃那忽前文同
為第七既同第七有見性不見性者故知涅槃有
異生死不同今觀經意生死河者互於變易唯佛
得度餘悉河中涅槃河者專在分段通於四人即
小乘七人故釋論云阿羅漢地名為佛地又迦葉
共佛同解脫牀即是其義通別互舉適悅時宜不
可定執。】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二」


【大涅槃經疏卷第十三】


日東 天台沙門本純 分會


南本大般涅槃經會疏卷第三十二
[032-078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