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g0016 涅槃經會疏-隋-灌頂 (master)



南本大般涅槃經會疏卷第十六



大般涅槃經梵行品之三卷第十六


北凉 天竺三藏 曇無讖 譯


晉 沙門 慧嚴 慧觀
 謝靈運 重治


【梵行品之三


起卷是第二論義有問有答問為二一問同世間
二問異世不知。】


「迦葉菩薩言如佛世尊為舍利弗說世間知者我亦
得如。


世間不知我亦悉知其義云何。」


【答為二先正答次結初答為三初明異世間二明
同世間三非世非出世。】


「善男子一切世間不知不見不覺佛性若有知見覺
[016-0570a]
佛性者不名世間名為菩薩世間之人亦復不知不
見不覺十二部經十二因緣四倒四諦三十七品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般涅槃若知見覺者不名世
間當名菩薩善男子是名世間不知見覺。」


【異故即世間不知不知十二部經。】


「云何世間所知見覺所謂梵天自在天八臂天性時
微塵法及非法是造化主世界終始斷常二見說言
初禪至非非想名為涅槃善男子是名世間所知見
覺。」


【或同者世間橫計微塵等生計世界有邊為終無
邊為無終皆墮斷常舊云無始無終有兩解一云
無始無明全無始終二云無始無明有始有終無
有一始在此無始之初者故知有始而復終於佛
果此之兩解同於此中橫計斷常十一空中明無
始空為破此始亦破此終。


於如是事下第三明非世出世。】


「菩薩摩訶薩於如是事亦知見覺菩薩如是知見覺
巳若言不知不見不覺是為虗妄虗妄之法則為是
罪以是罪故墮於地獄善男子若男若女若沙門若
婆羅門說言無道菩提涅槃當知是輩名一闡提魔
之眷屬名為謗法如是謗法名謗諸佛。」


【若菩薩知謗言不知即是謗人言無菩提即是謗
法。


次結如文。】
[016-0570b]


「如是之人不名世間不名非世間。」


【爾時迦葉下第四說偈結歎他云初半行歎大慈
次一行半歎大悲後兩偈結歎今謂初半行如前
次半行歎大悲次世醫者一行半歎大喜喜之所
離故言不發喜之所得故言甘露眾生既服下半
行是歎大捨次一行結歎如文。】


爾時迦葉聞是事巳即以偈頌而讚歎佛。


「 大慈憫眾生
 故令我歸依
 善拔眾毒箭
 故稱大醫王
 世醫所療治
 雖差還復生
 如來所治者
 畢竟不復發
 世尊甘露藥
 以施諸眾生
 眾生既服巳
 不死亦不生
 如來今為我
 演說大涅槃
 眾生聞祕藏
 即得不生滅」



【說是偈下是第三明戒為梵行開善云前明深梵
行此明淺梵行是義不然以戒為本故能化他就
文為三一持戒二護法三六念以持戒故能護法
以護法故能修念次第相成法爾故也持戒為二
初略明持戒次廣明得失初文有問答問為二初
領旨後正難。】


「迦葉菩薩說是偈巳即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一切
世間不知見覺菩薩悉能知見覺者。」


【難中為兩先難同世。】


「若使菩薩是世間者不得說言世間不知不見不覺
[016-0570c]
而是菩薩能知見覺。」


【若世間不知見覺菩薩亦應不知見覺。


次難異世。】


「若非世間有何異相。」


【佛答有二先開兩章次釋兩章。】


「佛言善男子言菩薩者亦是世間亦非世間不知見
覺者名為世間知見覺者不名世間。」


【汝言有何異下釋兩章門先明不異即釋同章。】


「汝言有何異者我今當說善男子若男若女若有初
聞是涅槃經即生敬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則名為世間菩薩一切世間不知見覺如是菩薩
亦同世間不知見覺。」


【有同有異不一向同如文。


菩薩聞是下第二釋異章門又二先明聞經故得
三法次明三法相資。】


「菩薩聞是涅槃經巳知有世間不知見覺應是菩薩
所知見覺知是事巳即自思惟我當云何方便修習
得知見覺覆復念言唯當深心修持淨戒善男子菩
[016-0571a]
薩爾時以是因緣於未來世在在生處戒常清淨善
男子菩薩摩訶薩以戒淨故在在生處常無憍慢邪
見疑網終不說言如來畢竟入於涅槃是名菩薩修
持淨戒戒既清淨次修禪定以修定故在在生處正
念不忘所謂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十二部經諸佛世
尊常樂我淨一切菩薩安住方等大涅槃經悉見佛
性如是等事憶而不忘因修定故得十一空是名菩
薩修清淨定戒定巳備次修淨慧以修慧故初不繫
著身中有我我中有身是身是我非身非我是名菩
薩修習淨慧。」


【初文具明三法皆戒為本。


以修慧下第二明三法相資文略故但言二初明
慧資戒。】


「以修慧故所受持戒牢固不動善男子譬如須彌不
為四風之所傾動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為四倒
之所傾動善男子菩薩爾時自知見覺所受持戒無
有傾動是名菩薩所知見覺非世間也。」


【二明戒資慧。】


「善男子菩薩見所持戒牢固不動心無悔恨無悔恨
故心得歡喜得歡喜故心得悅樂得悅樂故心則安
隱心安隱故得無動定得無動定故得實知見得實
知見故厭離生死厭離生死故便得解脫得解脫故
明見佛性是名菩薩所知見覺非世間也善男子是
名世間不知見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
[016-0571b]


【迦葉復言語下第二廣辨得失有問有答。】


「迦葉復言云何菩薩修持淨戒心無悔恨乃至明了
見於佛性。」


【答又二先舉不淨持戒不能相資次明淨戒正答
問初文又二初明不淨次無相資。】


「佛言善男子世間戒者不名清淨何以故世間戒者
為於有故性不定故非畢竟故不能廣為一切眾生
以是義故名為不淨。」


【有四不淨一為有如難陀云云二性不定或時能
持或不能持三非畢竟不能從始至終永永長持
四不為眾生無廣大意自局在巳不兼利他。】


「以不淨故有悔恨心以悔恨故心無歡喜無歡喜故
則無悅樂無悅樂故則無安隱無安隱故無不動定
無不動定故無實知見無實知見故則無厭離無厭
離故則無解脫無解脫故不見佛性不見佛性故終
不能得大般涅槃是名世間戒不清淨菩薩摩訶薩
下第二明於淨戒正答其問亦二先明淨戒次明相
資。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清淨戒者戒非戒故非為有故
定畢竟故為眾生故是名菩薩戒清淨也。」


【初淨中四淨對前四不淨戒非戒即對前無始終
戒非戒非是五戒律儀等乃以無戒無持為戒此
是畢竟淨戒。


於戒淨中下第二明相資之力又二初三法相資
[016-0571c]
次五法佐助相資中次第傳傳釋前諸句於中二
初因戒故釋不悔又有法譬合。】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淨戒中雖不欲生無悔恨心
無悔恨心自然而生。


善男子譬如有人執持明鏡不期見面面像自現亦
如農夫散種良田不期生芽而芽自生亦如然燈不
期滅闇而闇自滅。」


【譬有三譬。】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堅持淨戒無悔恨心自然而生
亦復如是。」


【次以淨戒故下次釋歡喜又二先明三相次明悅
樂初文為三初明持喜二明毀憂三雙明二義前
二各有法譬合。】


「以淨戒故心得歡喜。


善男子如端正人自見面貌心生歡喜。


持淨戒者亦復如是。


善男子破戒之人見戒不淨心不歡喜。


如形殘者自見面貌不生喜悅。
[016-0572a]


破戒之人亦復如是。」


【於第三雙明持犯中二先譬次合。】


「善男子譬如牧牛有二女人一持酪缾一持漿缾俱
共至城而欲賣之於路脚跌二缾俱破一則歡喜一
則愁惱。」


【初中牛譬經教女譬稟者酪缾譬破戒漿缾譬持
戒至城欲賣譬俱求當果以因貿果云云脚跌譬
命終二缾俱破譬身壞憂喜譬持毀漿缾者巳𤚼
得酥止餘漿汁所直不多不得亦閑譬持戒人巳
修得道只餘殘命命存亦善不存亦閑若也酪缾
全未𤚼酥失酪酥亡譬破戒人未得修道此命若
終其道亦失是故憂畏。


次持戒下合如文。】


「持戒破戒亦復如是持淨戒者心則歡喜。」


【次心歡喜故則便思惟下釋悅樂又二初正釋。】


「心歡喜故則便思惟諸佛如來於涅槃中說有能持
清淨戒者則得涅槃我今修習如是淨戒亦應得之
以是因緣心則悅樂。」


【後論義論義中先問後答。】


「迦葉復言喜之與樂有何差別。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不作惡時名為歡喜心淨持戒
名之為樂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觀於生死則名為喜
見大涅槃名之為樂下名為喜上名為樂離世共法
名之為喜得不共法名之為樂以戒淨故身體輕柔
[016-0572b]
口無麤過菩薩爾時若見若聞若嗅若甞若觸若知
悉無諸惡以無惡故心得安隱以安隱故則得靜定
得靜定故得實知見實知見故厭離生死厭生死故
則得解脫得解脫故得見佛性見佛性故得大涅槃
是名菩薩清淨持戒非世間戒。」


【答中有四重解釋後展轉深入成大涅槃皆由於
戒然五受根中則樂淺喜深禪定之中則喜淺樂
深各有所據今同禪支。


次明五法佐助中。】


「何以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所受淨戒五法佐助云
何為五一信二慚三愧四善知識五增敬戒離五蓋
故所見清淨離五見故心無疑網離五疑故一者疑
佛二者疑法三者疑僧四者疑戒五者疑不放逸菩
薩爾時即得五根所謂信念精進定慧得五根故得
五種涅槃謂色解脫乃至識解脫是名菩薩清淨持
戒非世間也善男子是名世間之所不知不見不覺
而是菩薩所知見覺。」


【言得五涅槃者即脫五陰涅槃非五脫五陰縛名
五涅槃。


善男子若我弟子下第二明護法護法即是護戒
護戒既牢即是持戒持戒不牢由無護心又二先
呵毀法次勸護法初呵毀又三一正呵破戒二呵
求有作業三呵是處非處然極猥人無過破戒一
無所用文云寧當不受不持不用毀戒而受讀之
[016-0572c]
問上文為僕趨令讀誦今文寧使不受不持兩言
相反者何耶答此各有意前明汲引百方令入今
誡人師令無瑕犯。】


「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演說大涅槃經有
破戒者有人呵責輕賤毀辱而作是言若佛祕藏大
涅槃經有威力者云何令汝毀所受戒若人受持是
涅槃經毀禁戒者當知是經為無威力若無威力雖
復讀誦為無利益緣是輕毀涅槃經故復令無量無
邊眾生墮於地獄受持是經而毀戒者則是眾生大
惡知識非我弟子是魔眷屬如是之人我亦不聽受
持是典寧使不受不持不修不以毀戒受持修習。」


【初呵毀中不出三業初是呵身次是呵心三是呵
口初文者若能持戒所有弟子亦斆是師自既不
正號令不嚴。


次當正身心下第二呵求有。】


「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演說涅槃經者當
正身心慎莫掉戲輕躁舉動身為掉戲心為輕動求
有之心名為輕動身造諸業名為掉戲若我弟子求
[016-0573a]
有造業不應受持是大乘典大涅槃經若有如是受
持經者人當輕訶而作是言若佛祕藏大涅槃經有
威力者云何令汝求有造業若持經者求有造業當
知是經為無威力若無威力雖復受持為無利益緣
是輕毀涅槃經故復令無量無邊眾生墮於地獄受
持是經求有造業則是眾生大惡知識非我弟子是
魔眷屬。」


【若求三有名為輕躁不求果報名為沈審望有修
因是則名為為有造業。


三莫非時說下第三呵。】


「復次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演說是涅槃
經莫非時說莫非國說莫不請說莫輕心說莫處處
說莫自歎說莫輕他說莫滅佛法說莫熾然世法說。


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是經非時而說乃至熾然世
法說者人當輕訶而作是言若佛祕藏大涅槃經有
威力者云何令汝非時而說乃至熾然世法而說若
持經者作如是說當知是經為無威力若無威力雖
復受持為無利益緣是輕毀涅槃經故令無量眾生
墮於地獄受持是經非時而說乃至熾然世法而說
則是眾生大惡知識非我弟子是魔眷屬。」


【離是處非處審能弘宣須離此等諸非法處莫不
請者然與不請之友相乖釋云事須適時今正須
請莫滅法說不持戒說不護法說是滅法說熾然
世法說者即是求有造業而說他解多以世典詩
[016-0573b]
書添足令他不信名熾然世法今亦不爾於所說
中增長苦集是熾世法。


善男子若欲受持下第二勸讚護法。】


「善男子若欲受持者說大涅槃者說佛性者說如來
祕藏者說大乘者說方等經者說聲聞乘者說辟支
佛乘者說解脫者見佛性者先當清淨其身以身淨
故則無訶責無訶責故令無量人於大涅槃生清淨
信信心生故恭敬是經若聞一偈一句一字及說法
者則便得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知是人則
是眾生真善知識非惡知識是我弟子非魔眷屬是
名菩薩非世間也善男子是名世間之所不知不見
不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


【他云先列十智次勸淨心今初言自他欲受持者
信故名受不忘為持即是自行口所說者謂化他
也涅槃宗體行教用果前說佛性為宗後說見性
為果兩途竝使三業清淨。


復次善男子下第三明六念大品中明十念八念
小乘亦有六念即是晨朝唱者一念何秊月日二
念戒臘秊月三念施食法四念三衣長應說淨五
念不別眾食六念有病應治皆各有意今此六念
為梵行者居於林野有懷恐怖令修六念前三念
他後三念自戒施是自因生天是自果戒是止善
施是行善天有近果遠果云云就文為二先唱數
列章。】
[016-0573c]


「復次善男子云何復名一切世間所不知見覺而是
菩薩所知見覺所謂六念處何等為六念佛念法念
僧念戒念施念天。」


【云何下解釋六念即為六章念佛章為二先念佛
果後念佛因念因是念往因念果是念現果因何
因得今果念果為四謂兩章兩釋初立十號眾德
兩章門次釋十號眾德兩章釋十號是釋名下義
釋眾德是釋體下義先列十號章門。】


「善男子云何念佛如來應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
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成論與阿含皆合無上士與調御丈夫為一號至
世尊十數方滿今經及釋論開無上士與調御為
兩至佛則十名巳足總結上德十號具足為世所
尊就別釋中不稱世尊但言婆伽婆此是佛之總
名將代世尊。


常不變易下二列眾德章門。】


「常不變易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大師子吼名大沙門
大婆羅門大淨畢竟到於彼岸無能勝者無見頂者
無有怖畏不驚不動獨一無侶無師自悟疾智大智
利智深智解脫智不共智廣普智畢竟智智寶成就
人中象王人中牛王人中龍王人中丈夫人中蓮華
分陀利華調御人師為大施主為大法師。」


【三以知法下釋眾德章。】


「以知法故名大法師以知義故名大法師以知時故
[016-0574a]
名大法師以知足故名大法師以知我故名大法師
知大眾故名大法師以知眾生種種性故名大法師
以知諸根利鈍中故名大法師說中道故名大法師。」


【前文皆略直釋最後大法師一事還以前七善為
釋知我能持戒能說大乘復知中道名大法師知
小乘偏道皆非法師。


云何名如來下第四釋十號。】


「云何名如來如過去諸佛所說不變云何不變過去
諸佛為度眾生說十二部經如來亦爾故名如來諸
佛世尊從六波羅蜜三十七品十一空來至大涅槃
如來亦爾是故號佛為如來也諸佛世尊為眾生故
隨宜方便開示三乘壽命無量不可稱計如來亦爾
是故號佛為如來也。」


【梵云多陀阿伽度舊但以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一
義以釋如來釋論四義釋如來謂如來如去如解
如說依三世佛學十二部經修十一空而得成佛
故名如來去離生死永免諸惡即是如去如如而
解如如而說亦是說我所解解我所說此中三復
次前後二復次是如說義中一是如來義如去在
善逝中如解在世間解中。】


「云何為應世間之法悉名為怨佛應害故故名為應
夫四魔者是菩薩怨諸佛如來為菩薩時能以智慧
破壞四魔是故名應復次應者名為遠離為菩薩時
應當遠離無量煩惱故名為應復次應者名樂過去
[016-0574b]
諸佛為菩薩時雖於無量阿僧祇劫為眾生故受諸
苦惱終無不樂而常樂之如來亦爾是故名應又復
應者一切人天應以種種香華瓔珞幢旛伎樂而供
養之故名為應。」


【云何為應梵云阿羅呵有三義謂殺賊不生應供
此中但云應不言供有五復次為兩前四以殺賊
為釋後一以應供為解前殺賊兼不生以破陰魔
故即是不生。


云何正徧知下是第三號又二初正釋次云何不
徧下反釋初文者。】


「云何正徧知正者名不顛倒徧知者於四顛倒無不
通達又復正者名為苦行徧知者知因苦行定有苦
果又復正者名世間中徧知者畢竟定知修習中道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復正者名為可數可量
可稱徧知者不可數不可量不可稱是故號佛為正
徧知善男子聲聞緣覺亦有徧知亦不徧知何以故
徧者名五陰十二入十八界聲聞緣覺亦得徧知是
名徧知。」


【梵云三藐三佛陀有五復次前四是佛能知四法
皆悉言徧故因苦行定得苦果者外道苦行後一
斥小。】


「云何不徧知善男子假使二乘於無量劫觀一色陰
不能盡知以是義故聲聞緣覺無有徧知。」


【云何明行足是第四號。】
[016-0574c]


「云何明行足明者名得無量善果行者名為脚足善
果者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脚足者名為戒慧乘
戒慧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名為明行足
又復明者名呪行者名吉足者名果善男子是名世
間義呪者名為解脫吉者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果者名為大般涅槃是故名為明行足又復明者
名光行者名業足者名果善男子是名世間義光者
名不放逸業者名六波羅蜜果者名為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又復明者名為三明一菩薩明二諸佛明
三無明明菩薩明者即是般若波羅蜜諸佛明者即
是佛眼無明明者即是畢竟空行者於無量劫為眾
生故修諸善業足者明見佛性以是義故名明行足。」


【梵云毗侈遮羅那有四復次前一就脚足釋後三
就滿足釋皆先舉世譬次用佛合明者名呪般若
是大明呪因呪得解即解脫也吉者菩提果名涅
槃因於菩提得涅槃故三明者菩薩明是因佛明
是果無明明三解一云無明是惑明是解用明解
斷無明故云無明明二云畢竟空境不當明與無
明而能生明及以無明故言無明明又一解前分
菩薩佛者作異解後舉無明明作不異解佛與菩
薩俱是無明明無明即明云云


云何善逝第五號。】


「云何善逝善者名高逝名不高善男子是名世間義
高者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高者即如來心
[016-0575a]
也善男子心若高者不名如來是故如來名為善逝
又復善者名為善知識逝者善知識果善男子是名
世間義善知識者即初發心果者名為大般涅槃如
來不捨最初發心得大涅槃是故如來名為善逝又
復善者名好逝者名有善男子是名世間義好者名
見佛性有者名大涅槃善男子涅槃之性實非有也
諸佛世尊因世間故說言是有善男子譬如世人實
無有子說言有子實無有道說言有道涅槃亦爾因
世間故說言是有諸佛世尊成大涅槃故名善逝。」


【梵名阿耨多羅亦言修伽陀亦言修伽度有三復
次最後復次有法譬合初中云善名高者辨於高
勝逝名不高者雖出生死而亦不捨就佛心為言
善知識者即是道品。


云何世間解第六號。】


「云何世間解世間者名為五陰解者名知諸佛世尊
善知五陰故名世間解又世間者名為五欲解名不
著不著五欲故名世間解又世間者東方無量阿僧
祇世界一切聲聞緣覺不知不見不解諸佛悉知悉
見悉解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是故號佛為
世間解又世間者一切凡夫解者知諸凡夫善惡因
果非是聲聞緣覺所知唯佛能知是故號佛為世間
解又世間者名曰蓮華解名不汙善男子是名世間
義蓮華者即是如來不汙者如來不為世間八法之
所汙染是故號佛為世間解又世間解者諸佛菩薩
[016-0575b]
名世間解何以故諸佛菩薩見世間故故名世間解。


善男子如因食得命名食為命諸佛菩薩亦復如是
見世間故故名世間解。」


【梵云路伽憊世間有三謂五陰眾生國土此中有
六復次即六世間一五陰二五欲三國土四眾生
五詺佛為世間六照世名世間。


云何無上士第七號。】


「云何無上士上士者名之為斷無所斷者名無上士
諸佛世尊無有煩惱故無所斷是故號佛為無上士
又上士者名為諍訟無上士者無有諍訟如來無諍
是故號佛為無上土又上士者名語可壞無上土者
語不可壞如來所言一切眾生所不能壞是故號佛
為無上士又上士者名為上座無上士者名無上座
三世諸佛更無過者是故號佛為無上士上者名新
士者名故諸佛世尊體大涅槃無新無故是故號佛
為無上士。」


【梵云富樓娑有五復次開斷惑不斷惑義文云體
大涅槃無新無故者過去諸佛巳成名故眾生是
當成名新無新無故即無巳當此任理之體達也
若為緣云有新故巳當也。


云何調御下第八號梵云曇藐波羅提先明丈夫
次明調御丈夫又二先明能調開二章門。】


「云何調御丈夫自既丈夫復調丈夫。」


【能調即如來所調即眾生。
[016-0575c]


後釋兩章如來實非下釋能調。】


「善男子如來者實非丈夫非不丈夫因調丈夫故故
名如來為丈夫也。」


【實非丈夫方便示為能調丈夫。


一切男女下釋所調丈夫。】


「善男子一切男女若具四法則名丈夫何等為四一
善知識二能聽法三思惟義四如說修行善男子若
男若女具是四法則名丈夫善男子若有男子無此
四法則不得名為丈夫也何以故身雖丈夫行同畜
生如來調伏若男若女是故號佛為調御丈夫。」


【具足四法乃名丈夫若無四法行同畜生大論亦
云人頭鹿鹿頭人云云。】


「復次善男子如御馬者凡有四種一者觸毛二者觸
皮三者觸肉四者觸骨隨其所觸稱御者意如來亦
爾以四種法調伏眾生一為說生便受佛語如觸其
毛隨御者意二說生老便受佛語如觸毛皮隨御者
意三者說生及以老病便受佛語如觸毛皮肉隨御
者意四者說生及老病死便受佛語如觸毛皮肉骨
隨御者意善男子御者調馬無有決定如來世尊調
伏眾生必定不虗是故號佛調御丈夫。」


【如御馬者以此四種釋法能調利鈍不同如快馬
見鞭鈍馬痛手利人說生鈍說老死如大論野干
云云


云何天人師第九號。】
[016-0576a]


「云何天人師師有二種一者善教二者惡教諸佛菩
薩常以善法教諸眾生何等善法謂身口意善諸佛
菩薩教諸眾生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當遠離身不善
業何以故以身惡業是可遠離得解脫故是故我以
此法教汝若此惡業不可遠離得解脫者終不教汝
令遠離也若諸眾生離惡業巳墮三惡者無有是處
以遠離故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大涅槃是故
諸佛菩薩常以此法教化眾生口意亦爾是故號佛
為無上師復次昔未得道今巳得之以所得道為眾
生說從本巳來未修梵行今巳修竟以巳所修為眾
生說自破無明復為眾生破壞無明自得淨目復為
眾生破除盲瞑令得淨眼自知二諦復為眾生演說
二諦既自解脫復為眾生說解脫法自度無邊生死
大海復令眾生皆悉得度自得無畏復教眾生令無
怖畏自既涅槃復為眾生演大涅槃是故號佛為無
上師天者名晝天上晝長夜短是故名天又復天者
名無愁惱常受快樂是故名天又復天者名為燈明
能破黑闇而為大明是故名天亦以能破惡業黑闇
得於善業而生天上是故名天又復天者名吉以吉
祥故得名為天又復天者名日日有光明故名日為
天以是義故名為天也人者名為能多恩義又復人
者身口柔耎又復人者名有憍慢又復人者能破憍
慢善男子諸佛雖為一切眾生無上大師而經中說
為天人師何以故善男子諸眾生中唯天與人能發
[016-0576b]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能修十善業道能得須陀
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號佛為天人師。」


【梵云舍多提婆魔㝹舍喃有十二復次初兩復次
釋師次五復次釋天竝用勝義釋天次四復次釋
人言憍慢者非惡憍慢欲立丈夫弘護三寶復能
破慢次一復次總釋天人師如文。


云何名佛釋第十號前釋名後歎德。】


「云何為佛佛者名覺既自覺悟復能覺他善男子譬
如有人覺知有賊賊無能為菩薩摩訶薩能覺一切
無量煩惱既覺了巳令諸煩惱無所能為是故名佛。」


【梵云佛陀耶亦云佛陀呬耶此翻覺者亦言覺悟
前緣覺者亦同此義故覺應是正如支佛翻為獨
覺不言獨教他人云自覺覺他復言他覺此太繁
矣。】


「以是覺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是故名佛。」


【婆伽婆下釋第十一或謂是世尊彼此之異何者
前列章云世尊釋章釋婆伽婆故知是也此恐不
爾世尊梵云路迦那他此稱世尊龍樹釋婆伽婆
為四一能破煩惱二有功德三巧分別四好名聲
今具四義初一復次釋破煩惱次一復次釋有功
德三一復次釋巧分別四一復次釋好名聲初是
釋破煩惱可見次又能成就下釋有功德成就善
法正是功德三又能善解下釋巧分別四有大名
[016-0576c]
聞下釋有聲名餘三復次屬釋功德當知婆伽婆
有無量功德功德據內世尊者為世所尊此即據
外今將婆伽婆代世尊非即名世尊文有二義前
七釋四義後一復次勸修。】


「婆伽婆者婆伽名破婆名煩惱能破煩惱故名婆伽
婆又能成就諸善法故又能善解諸法義故有大功
德無能勝故有大名聞徧十方故又能種種大惠施
故又於無量阿僧祇劫吐女根故。


善男子若男若女能如是念佛者若行若住若坐若
臥若晝若夜若明若闇常得不離見佛世尊。」


【善男子何故下是二念佛因欲明得果謂久修因
文為二前徵起次正釋。】


「善男子何故名為如來應正徧知乃至婆伽婆而有
如是無量功德大名稱耶。」


【釋中二先明六度四等為因。】


「善男子菩薩於昔無量阿僧祇劫恭敬父母和上諸
師上座長老於無量劫常為眾生而行布施堅持禁
戒修習忍辱勤行精進禪定智慧大慈大悲大喜大
捨是故今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金剛之身。」


【後明五十四心為因。】


「又復菩薩於昔無量阿僧祇劫修習進信念定慧根
於諸師長恭敬供養常為法利不為食利菩薩若持
十二部經若讀若誦常為眾生令得解脫安隱快樂
終不自為何以故菩薩常修出世間心及出家心無
[016-0577a]
為之心無諍訟心無垢穢心無繫縛心無取著心無
覆蓋心無無記心無生死心無疑網心無貪欲心無
瞋恚心無愚癡心無憍慢心無穢濁心無煩惱心無
苦心無量心廣大心虗空心無心無無心不調心不
護心無覆藏心無世間心常定心常修心常解脫心
無報心無願心善願心無語心柔耎心不住心自在
心無漏心第一義心不退心無常心正直心無諂曲
心淳善心無多少心無堅心無凡夫心無聲聞心無
緣覺心善知心界知心生界知心住界知心自在界
心是故今得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處常樂我淨
是故得稱如來乃至婆伽婆是名菩薩摩訶薩念佛。」


【於中云無為心者非謂常住謂無所為作無心無
無心雙捨此二非但無心亦無無心無無記心光
宅云常住佛果有二無記一知解無記二果報無
記即違今經修因之時尚無無記云何佛果猶有
無記無報心者不求果報不住心者無所住著無
常心者無所定執無多少心者不厚此薄彼界知
心者分別諸法各有界分生界知心者即生滅界
住界知心者知常住不滅界自在界心者於常無
常皆悉不生通達自在生界者知俗住界是知真
自在是知中。


云何念法下第二念。】


「云何菩薩摩訶薩念法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思惟諸
佛所可說法最妙最上因是法故能令眾生得現在
[016-0577b]
果唯此正法無有時節法眼所見非肉眼見然不可
以譬喻為比不生不出不住不滅不始不終無為無
數無舍者為作舍無歸作歸無明作明未至彼岸令
至彼岸為無香處作無礙香不可覩見不動不轉不
長不短永斷諸樂而安隱樂畢竟微妙非色斷色而
亦是色乃至非識斷識而亦是識非業斷業非結斷
結非物斷物而亦是物非界斷界而亦是界非有斷
有而亦是有非入斷入而亦是入非因斷因而亦是
因非果斷果而亦是果非虗非實斷一切實而亦是
實非生非滅永斷生滅而亦是滅非相非非相斷一
切相而亦是相非教非不教而亦是師非怖非安斷
一切怖而亦是安非忍非不忍永斷不忍而亦是忍
非止非不止斷一切止而亦是止一切法頂悉能永
斷一切煩惱清淨無相永脫諸相無量眾生畢竟住
處能滅一切生死熾火乃是諸佛所遊居處常不變
易是名菩薩念法。」


【舊云二先念別體法唯此正法下念一體法今不
爾文云最上最妙能令眾生得現在果若準藏通
能得現果而非上妙別是上妙而非現果動經無
量阿僧祗劫唯圓上妙能得現果當知是圓一體
之法。


云何念僧下即第三念。】


「云何念僧諸佛聖僧如法而住受正直法隨順修行
不可覩見不可捉持不可破壞無能嬈害不可思議
[016-0577c]
一切眾生良祐福田雖為福田無所受取清淨無穢
無漏無為廣普無邊其心調柔平等無二無有擾濁
常不變易是名念僧。」


【舊亦為二先明別體事和僧不可覩見下次明一
體理和僧今明不爾文云受正直法三教非直唯
有圓僧是正直法。


云何念戒是第四念。】


「云何念戒菩薩思惟有戒不破不漏不壞不雜雖無
形色而可護持雖無觸對善修方便可得具足無有
過咎諸佛菩薩之所讚歎是大方等大涅槃因善男
子譬如大地船舫瓔珞大姓大海灰汁舍宅刀劍橋
梁良醫妙藥阿伽陀藥如意寶珠脚足眼目父母陰
涼無能劫盜不可嬈害火不能焚水不能漂大山梯
隥諸佛菩薩妙寶勝幢若住是戒得須陀洹果我亦
有分然我不須何以故若我得是須陀洹果不能廣
度一切眾生若住是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
亦有分是我所欲何以故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當為眾生廣說妙法而作救護是名菩薩摩訶薩
念戒。」


【雖無形色而護持者或謂以為無作之戒自有三
釋一云僧祇部謂無無作色故自無無作無作亦
無色但有其心故言而可護持二薩婆多謂無作
是色即數人所用故自有無作而復有色色非質
礙而有無教假色故須護持三曇無德部成論所
[016-0578a]
用無作是非色非心如此等說竝是諍論乃是小
乘自論有無大乘之中都不明此故上文云有漏
之法凡有二種謂色非色非色法者心心數法色
法者地水火風何時云有無作色耶。


云何念施下第五念。】


「云何念施菩薩摩訶薩深觀此施乃是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因諸佛菩薩親近修習如是布施我亦如
是親近修習若不惠施不能莊嚴四部之眾施雖不
能畢竟斷結而能除破現在煩惱以施因緣常為十
方無量無邊恒河沙等世界眾生之所稱歎菩薩摩
訶薩施眾生食則施其命以是果報得佛之時常不
變易以施樂故成佛之時則得安樂菩薩施時如法
求財不侵彼施此是故成佛得清淨涅槃菩薩施時
令諸眾生不求而得是故成佛得自在我以施因緣
令他得力是故成佛獲得十力以施因緣令他得語
是故成佛得四無閡諸佛菩薩修習是施為涅槃因
我亦如是修習布施為涅槃因廣說如雜華中。」


【謂修善因言雜華者觀佛三昧海經云我於雜華
巳為普賢賢首等說此土無雜華經唯有華嚴或
謂別有雜華不來此土一云觀佛三昧云雜華者
是華嚴。


云何念天下即第六念。】


「云何念天有四天王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若有信
心得四天王處我亦有分若我多聞布施智慧得四
[016-0578b]
天王處乃至得非想非非想處我亦有分然非我欲
何以故四天王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皆是無常以
無常故生老病死以是義故非我所欲譬如幻化誑
於愚夫智慧之人所不惑著如幻化者即是四天王
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愚者即是一切凡夫我則不
同凡夫愚人我曾聞有第一義天謂諸佛菩薩常不
變易以常住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我為眾生精勤
志求第一義天何以故第一義天能令眾生除斷煩
惱猶如意樹若我有信乃至有慧則能得是第一義
天當為眾生廣分別說第一義天是名菩薩摩訶薩
念天善男子是名菩薩非世間也是為世間不知見
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


【或謂當果第一義天今謂不爾通念諸天直是念
天不云當果當果天與前佛果無異正是通念此
世天境隨義別立故名為天。


善男子下即大段第二歎經文為二初盡此卷歎
經生善後兩卷歎能滅惡初生善文為三一正歎
經二歎弘經人三歎興衰此三次第者良由五行
能顯於道復有亡身弘道之人人弘故興不弘故
衰初正歎經又二初如來歎次迦葉領。】


「善男子若我弟子謂受持讀誦書寫演說十二部經
及以受持讀誦書寫敷演解說大涅槃經等無差別
者是義不然何以故善男子大涅槃者即是一切諸
佛世尊甚深祕藏以是諸佛甚深祕藏是則為勝善
[016-0578c]
男子以是義故大涅槃經甚奇甚特不可思議。」


【初佛歎中云十二部經所不及者二解一云小乘
十二部二云大乘十二部亦不及涅槃大乘方等
當機故勝又涅槃之中有十二部十二部中未必
有涅槃是故勝也今明圓經勝歷別十二。


迦葉白佛下第二領解。】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亦知是大涅槃經甚奇甚
特不可思議佛法眾僧不可思議菩薩菩提大般涅
槃亦不可思議。」


【從世尊以何義故下第二歎弘教人文為三一問
二答三領問如文。】


「世尊以何義故復言菩薩不可思議。」


【次佛答歎菩薩有十三不可思議一能發心二受
生死苦三受地獄苦四旋還赴救五終不退轉六
度生死海七能稱量生死八能說常住九生死不
惱十在胎不亂十一於法不恡十二遠離十惡十
三忘於功用不思議者舊云人所不測是義不然
如人間事咸所不測豈可以此亂於聖賢今明三
諦相即不可以一二三思心行處滅亦不可作三
二一說言語道斷雖列十三實非是數名不可思
議。】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無有教者而能自發菩提之心
既發心巳勤修精進正使大火焚燒身首終不求救
捨念法心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常自思惟我於無量
[016-0579a]
阿僧祇劫或在地獄餓鬼畜生人中天上為諸結火
之所燒然初未曾得一決定法決定法者即是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我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
護惜身心與命我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使碎
身猶如微塵終不放捨勤精進也何以故勤精進心
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善男子如是菩薩未
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能如是不惜身命況復
見巳是故菩薩不可思議。」


【初不思議中云無有人教自能發心者緣真發心
則墮聲聞理須人教緣俗發心則墮分別須境教
之皆不得稱不可思議若緣中道三諦相即則非
真俗不從人境故言無人教者明了佛性故言自
發不雜名精入流名進地獄是舉生死果諸結是
舉生死因累劫為此因果所燒今了生死即是涅
槃又了諸結即是菩提非復二邊故名為一動寂
不壞故名決定燒身碎首無非正道內不捨道外
不求救此約三諦發心明不思議與止觀中發心
意同。


次第二不可思議。】


「又復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所見生死無量過患非
是聲聞緣覺所及雖知生死無量過患為眾生故於
中受苦不生厭離是故復名不可思議。」


【文云所見生死無量過患非諸聲聞緣覺所及不
生厭離者二乘但知分段少分而不知於變易過
[016-0579b]
患菩薩過之故言不及即俗真中故言不厭即中
真俗故言不離約照三諦智明不思議此與止觀
安心意同。】


「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雖在地獄受諸苦惱如三禪
樂是故復名不可思議。」


【第三不思議文云受地獄苦如三禪樂者其文甚
略亦應更言受三界苦如涅槃樂此約三諦上障
明不思議此與止觀通塞意同亦似大慈。】


「善男子譬如長者其家失火長者見巳從舍而出諸
子在後未脫火難長者爾時定知火害為諸子故旋
還赴救不顧其難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雖知生死
多諸過惡為眾生故處之不厭是故復名不可思議。」


【第四不可思議文云如長者救子宅譬中道故言
旋還燒譬於俗故言火起出譬於真故言出舍此
約三諦行明不思議此與止觀真正悲心意同。】


「善男子無量眾生發菩提心見生死中多諸過惡心
即退沒或為聲聞或為緣覺若有菩薩聞是經者終
不退失菩提之心而為聲聞辟支佛也如是菩薩雖
復未階初不動地而心堅固無有退沒是故復名不
可思議。」


【第五不可思議文云見諸眾生厭生死過退為二
乘菩薩不爾知生死常不見其過知涅槃近不退
取小此約三諦證明不可思議此與止觀道品意
同。】
[016-0579c]


「善男子若有唱言我能浮度大海之水如是之言可
思議不世尊如是之言或可思議或不可思議何以
故若人度者則不可思議阿脩羅度則可思議善男
子我亦不說阿脩羅也正說人耳世尊人中亦有可
思議者不可思議者世尊人有二種一者聖人二者
凡夫凡夫之人則不可思議賢聖之人則可思議善
男子我說凡夫不說聖人世尊若凡夫人實不可思
議善男子凡夫之人實不能度大海水也而是菩薩
實能度彼生死大海是故復名不可思議。」


【第六不可思議文云聖人神通譬體法智脩羅長
大譬次第智人無兩種而能得度譬圓教智非通
非次即圓智度此約三諦位明不可思議此與止
觀次位意同。】


「善男子若有人能以藕根絲懸須彌山可思議不不
也世尊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一念頃悉能稱量一
切生死是故復名不可思議。」


【第七不可思議文云藕絲懸山一念稱量生死者
即是稱量一中無量無量中一非一非無量是約
三諦法明不可思議此與止觀妙境意同。】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巳於無量阿僧祇劫常觀生死
無常無我無樂無淨而為眾生分別演說常樂我淨
雖如是說然非邪見是故復名不可思議。」


【第八不可思議文云無常樂我說常樂我者隨病
設藥逗會得所此約三諦教明不可思議此與止
[016-0580a]
觀中對治意同。】


「善男子如人入水水不能溺入大猛火火不能燒如
是之事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雖處生死
不為生死之所惱害是故復名不可思議。」


【第九不可思議文云不溺不燒者雖在生死不為
所害。】


「善男子人有三品謂上中下下品之人初入胎時作
是念言我今處廁眾穢歸處諸死屍間棘刺叢林大
黑闇中初出胎時復作是念我今出廁諸穢惡處乃
至出於大黑闇中中品之人作是念言我今入於眾
樹林果清淨河中房室舍宅出時亦爾上品之人作
是念言我昇殿堂在華林間乘馬乘象登上高山出
時亦爾菩薩摩訶薩初入胎時自知入胎住時知住
出時知出不起貪欲瞋恚之心而亦未得初住之地
是故復名不可思議。」


【第十不可思議文云在胎不亂者前是死不能滅
此是胎不能生此約三諦報明不可思議此與止
觀中安忍意同。】


「善男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不可以譬喻為比。


善男子心亦不可以方喻為比而皆可說菩薩摩訶
薩無有師咨受學之處而能得是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得是法巳心無慳吝常為眾生而演說之是故
得名不可思議。」


【第十一不可思議文云菩提與心皆不可說說之
[016-0580b]
無恡此約三諦說默明不可思議此與止觀中通
塞意同。】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身遠離非口有口遠離非身
有非身口而亦遠離身遠離者謂離殺盜淫是名身
遠離非口口遠離者謂離妄語兩舌惡口無義語是
名口遠離非身非身非口亦遠離者所謂遠離貪嫉
瞋恚邪見善男子是名非身非口而是遠離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不見一法是身是業及與離主而亦有
離是故復名不可思議口亦如是善男子從身離身
從口離口從慧遠離非身非口。」


【第十二不可思議文云從身離身等云云此約三
諦業明不可思議此與止觀中破法徧意同。】


「善男子實有此慧然不能令菩薩遠離何以故善男
子無有一法能壞能作有為法性異生異滅是故此
慧不能遠離善男子慧不能破火不能燒水不能爛
風不能動地不能持生不能生老不能老住不能住
壞不能壞貪不能貪瞋不能瞋癡不能癡以有為性
異生異滅故菩薩摩訶薩終不生念我以此慧破諸
煩惱而自說言我破煩惱雖作是說非是虗妄是故
復名不可思議。」


【第十三不可思議文云終不說言我破煩惱此約
三諦無能無所明不可思議此與止觀中離愛意
同此經明初心菩薩未入位時不可思議意與止
觀圓教菩薩十觀相應故用釋此文云慧不能破
[016-0580c]
火不能燒他云如是實法元用實慧是一心故故
不能破相續之法即是兩心前滅後起故能破惑
復伐於慧若斷惑巳無所攻伐故於實法而不能
斷然此中歎菩薩弘經何須假實但是推求慧不
可得故言慧不能破例如求貪癡不可得故故無
貪癡又生來生滅滅不能滅滅來滅生生不能生
又生若是常生不應滅滅若是滅滅不應滅諸法
例爾此中直歎一切諸法皆無所有智慧亦然不
存其相。


三迦葉下領如文。】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始知菩薩摩訶薩不可
思議佛法眾僧大涅槃經及受持者菩提涅槃不可
思議。」


【世尊無上佛法下第三歎興衰有四問答一釋尊
佛法二迦葉佛法三一切佛法四重結釋迦佛法
初問答問如文。】


「世尊無上佛法住當久近幾時而滅。」


【答中二先明修五行則興多犯戒則滅。】


「善男子若大涅槃經乃至有是五行所謂聖行梵行
天行病行嬰兒行若我弟子有能受持讀誦書寫演
說其義為諸眾生之所恭敬尊重讚歎種種供養當
知爾時佛法未滅。


善男子若大涅槃經具足流布當爾之時我諸弟子
多犯禁戒造作眾惡不能敬信如是經典以不信故
[016-0581a]
不能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其義不為眾人之所恭敬
乃至供養見受持者輕毀誹謗汝是六師非佛弟子
當知佛法將滅不久。」


【次迦葉復白下明迦葉佛法亦有問答初問又二
先領旨次問初文者。】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我親從佛受如是義迦葉
佛法住世七日然後滅盡。」


【賢劫經云迦葉佛法住世二十秊今言七日答七
日之時與佛在無異七日之後佛法訛替不如在
時二十秊者明住久近。


迦葉如來下第二問又二先難定有不。】


「世尊迦葉如來有是經不。」


【次雙難。】


「若其有者云何言滅若其無者云何說言大涅槃經
是諸如來祕密之藏。」


【佛答為二先泛明有滅不滅次正答所問初泛答
中又二先許次正泛答。】


「佛言善男子我上說言唯有文殊乃解是義今當重
說至心諦聽。」


【初中云文殊乃解者指本有今無偈欲明滅是不
滅不滅而滅。


次泛答中文相可見。】


「善男子諸佛世尊有二種法一者世法二者第一義
法世法可滅第一義法則不壞滅復有二種一者無
[016-0581b]
常無我無樂無淨二者常樂我淨無常無我無樂無
淨則有壞滅常樂我淨則無壞滅復有二種一者二
乘所持二者菩薩所持二乘所持則有壞滅菩薩所
持則無壞滅復有二種一者外二者內外法則有壞
滅內法者則無壞滅復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
有為之法則有壞滅無為之法無有壞滅復有二種
一者可得二不可得可得之法則有壞滅不可得法
無有壞滅復有二種一者共法二者不共共法壞滅
不共之法無有壞滅復有二種一者人中二者天中
人中壞滅天無壞滅復有二種一者十一部經二者
方等經十一部經則有壞滅方等經典無有壞滅善
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解說方等經典恭敬
供養尊重讚歎當知爾時佛法不滅。」


【次善男子汝向所問下第二正答所問於中又四
一明先佛有經二明不須演說三今佛對辨四法
實不滅此初明先佛有經。】


「善男子汝向所問迦葉如來有是經不者善男子大
涅槃經悉是一切諸佛祕藏何以故諸佛雖有十一
部經不說佛性不說如來常樂我淨諸佛世尊不畢
竟涅槃是故此經名為如來祕密之藏十一部經所
不說故故名為藏如人七寶不出外用名之為藏善
男子是人所以藏積此物為未來事故何等未來事
所謂穀貴賊來侵國值遇惡王為用贖命道路澁難
財難得時乃當出用善男子諸佛如來祕密之藏亦
[016-0581c]
復如是為未來世諸惡比丘畜不淨物為四眾說如
來畢竟入於涅槃讀誦世典不敬佛經如是等惡現
於世時如來為欲滅是諸惡令得遠離邪命利養如
來則為演說是經若是經典祕密之藏滅不現時當
知爾時佛法則滅善男子大涅槃經常不變易云何
難言迦葉佛時有是經不。」


【次善男子迦葉佛時下二明不須演說。】


「善男子迦葉佛時所有眾生貪欲微薄智慧滋多諸
菩薩摩訶薩等調柔易化有大威德總持不忘如大
象王世界清淨一切眾生悉知如來終不畢竟入於
涅槃常住不變雖有是典不須演說。」


【今世眾生下三今佛對辨。】


「善男子今世眾生多諸煩惱愚癡喜忘無有智慧多
諸疑網信根不立世界不淨一切眾生咸謂如來無
常遷變畢竟入於大般涅槃是故如來演說是典善
男子迦葉佛法實亦不滅何以故常不變故善男子
若有眾生我見無我無我見我常見無常無常見常
樂見無樂無樂見樂淨見不淨不淨見淨不滅見滅
滅見不滅罪見非罪非罪見罪輕罪見重重罪見輕
乘見非乘非乘見乘道見非道非道見道實是菩提
見非菩提實非菩提見是菩提苦見非苦集見非集
滅見非滅實見非實實是世諦見第一義諦第一義
諦見是世諦歸見非歸非歸見歸以真佛語名為魔
語實是魔語以為佛語如是之時諸佛乃說大涅槃
[016-0582a]
經。」


【寧說蟁𠿘下四明法實不滅。】


「善男子寧說蟁𠿘盡大海底不可說言如來法滅寧
言以索繫縛猛風不可說言如來法滅寧說口吹須
彌散壞不可說言如來法滅寧言佉陀羅火中生蓮
華不可說言如來法滅寧說阿伽陀藥而為毒樂不
可說言如來法滅寧說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不可說
言如來法滅寧說四大各捨巳性不可說言如來法
滅。」


【善男子若佛初出下第三通明一切佛法有六雙
對辨初解義不解義。】


「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巳未有
弟子解甚深義而佛世尊便涅槃者當知是法不久
住世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巳有諸弟子解甚深義佛雖涅槃當知是法久住
於世。」


【二有檀越無檀越。】


「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
有弟子解甚深義無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佛
便涅槃當知是法不久住世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巳有諸弟子解甚深義多
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佛雖涅槃當知佛法久
住於世。」


【三為利不為利。】
[016-0582b]


「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巳
有諸弟子解甚深義雖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
而諸弟子演說經法貪為利養不為涅槃佛復滅度
當知是法不久住世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巳有諸弟子解甚深義復有篤信
白衣檀越敬重佛法彼諸弟子凡所演說不貪利養
為求涅槃佛雖滅度當知是法久住於世。」


【四起諍不起諍。】


「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巳
雖有弟子解甚深義復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
而諸弟子多起諍訟互相是非佛復涅槃當知是法
不久住世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巳有諸弟子解甚深義復有篤信白衣檀越
敬重佛法彼諸弟子修和敬法不相是非互相尊重
佛雖涅槃當知是法久住不滅。」


【五說過不說過。】


「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巳
雖有弟子解甚深義復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
彼諸弟子為大涅槃而演說法互相恭敬不起諍訟
然畜一切不淨之物復自讚言我得須陀洹果乃至
阿羅漢果佛復涅槃當知是法不久住世復次善男
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巳有諸弟子
解甚深義復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彼諸弟子
為大涅槃演說經法善修和敬互相尊重不畜一切
[016-0582c]
不淨之物亦不自言得須陀洹乃至得阿羅漢彼佛
世尊雖復滅度當知是法久住於世。」


【六種種說不種種說。】


「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巳
有諸弟子乃至不畜不淨之物又不自言得須陀洹
乃至阿羅漢各執所見種種異說而作是言長老諸
佛所制四重之法乃至七滅諍法為眾生故或遮或
開十二部經亦復如是何以故佛知國土時節各異
眾生不同利鈍差別是故如來或遮或開有輕重說。


善男子譬如良醫為病服乳為病遮乳熱病聽服冷
病則遮如來亦爾觀諸眾生煩惱病根亦開亦遮長
老我親從佛聞如是義唯我知義汝不能知唯我解
律汝不能解我知諸經汝不能知彼佛復滅當知是
法不久住世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有諸弟子乃至不言我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
果亦不說言諸佛世尊為眾生故或遮或開長老我
親從佛聞如是義如是法如是律長老當依如來十
二部經此義若是我當受持若其非者我當棄捨彼
[016-0583a]
佛世尊雖復涅槃當知是法久住於世。」


【善男子我法滅時下第四重結釋迦佛法又三一
明將滅起諍二明拘睒彌國佛法遂滅三大眾悲
歎。】


「善男子我法滅時有聲聞弟子或說有神或說神空
或說有中陰或說無中陰或說有三世或說無三世
或說有三乘或說無三乘或言一切有或言一切無
或言眾生有始有終或言眾生無始無終或言十二
因緣是有為法或言因緣是無為法或言如來有病
苦行或言如來無病苦行或言如來不聽比丘食十
種肉何等為十人蛇象馬驢狗師子豬狐獼猴其餘
悉聽或言一切不聽或言比丘不作五事何等為五
不賣生口刀酒洛沙胡麻油其餘悉聽或言不聽入
五種家何等為五屠兒淫女酒家王宮旃陀羅舍餘
家悉聽或言不聽憍舍耶衣餘一切聽或言如來聽
諸比丘畜衣食臥具其價各直十萬兩金或言不聽
或言涅槃常樂我淨或言涅槃直是結盡更無別法
名為涅槃譬如織縷名之為衣衣既壞巳名為無衣
實無別法名為無衣也涅槃之體亦復如是善男子
當爾之時我諸弟子正說者少邪說者多受正法少
受邪法多受佛語少受魔語多。」


【初文如迦葉品明洛沙者河西云從波羅奢樹出
樹出時純蟲外國以染毛。


爾時拘睒彌下第二明佛法遂滅。】
[016-0583b]


「善男子爾時拘睒彌國有二弟子一阿羅漢二者破
戒破戒徒眾凡有五百羅漢徒眾其數一百破戒者
說如來畢竟入於涅槃我親從佛聞如是義如來所
制四重之法若持亦可犯亦無罪我今亦得阿羅漢
果四無閡智而阿羅漢亦犯如是四重之法四重之
法若是實罪阿羅漢者終不應犯如來在世制言堅
持臨涅槃時皆悉放捨阿羅漢比丘言長老汝不應
說如來畢竟入於涅槃我知如來常不變易如來在
世及涅槃後犯四重禁罪無差別若言羅漢犯四重
禁是義不然何以故須陀洹人尚不犯禁況阿羅漢
若長老言我是羅漢阿羅漢者終不生想我得羅漢
阿羅漢者唯說善法不說不善長老所說皆是非法
若有得見十二部經定知長老非阿羅漢善男子爾
時破戒比丘徒眾即共斷是阿羅漢命善男子是時
魔王因是二眾忿恚之心悉共害是六百比丘爾時
凡夫各共說言哀哉佛法於是滅盡而我正法實不
滅也爾時其國有十二萬諸大菩薩善持我法云何
當言我法滅耶當於爾時閻浮提內無一比丘為我
弟子爾時波旬悉以大火焚燒一切所有經典其中
或有遺餘在者諸婆羅門即共偷取處處釆拾安置
巳典以是義故諸小菩薩佛未出時率共信受婆羅
門語諸婆羅門雖作是說我有齋戒而諸外道真實
無也諸外道等雖復說言有樂我淨而實不解我樂
淨義直以佛法一字二字一句二句說言我典有如
[016-0583c]
是義。」


【因六百起諍相害致滅。


爾時拘尸下第三大眾悲歎又三初大眾悲歎次
迦葉慰撫三大眾悲止發心。】


「爾時拘尸城娑羅雙樹間無量無邊阿僧祇眾聞是
語巳悉共唱言世間虗空世間虗空。


迦葉菩薩告諸大眾汝等且莫憂悲啼哭世間不空
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法僧亦爾。


爾時大眾聞是語巳啼哭即止悉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心。」


【言聞滅即悲聞不滅即悲止達非滅非不滅即發
心故知非滅非不滅而滅而非滅大作利益。】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六」


日東 天台沙門本純 分會
南本大般涅槃經會疏卷第十六
[016-058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