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123 沖虛至德真經四解--高守元 (master)


[013-001a]
沖虛至德眞經四解卷之十三德二
   湯間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際
 隅谷者虞淵也日所入
渴欲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
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鄧
林鄧林彌廣數千里焉
 山海經云夸父死棄其杖而爲鄧林
 盧曰夫人一至以祈道則去有以契眞若
 將恃能以求勝則歩影而不及及其契眞
[013-001b]
 也則形盡平焉及其追末也則喪生以見
 跡跡之著也鄧林所以生眞之契也丘隴
 所以平也
 政和變化推遷莫知其極鄭人之爲秋栢
 夸父之生鄧林其有機緘而不得已者耶
 范曰傳稱夸父死棄其杖而爲鄧林此所
 謂夸父是也逐日於隅谷之際赴飲於河
 渭之間卒焉北走大澤未至而死豈非以
 太自累而不量其力者耶
大禹曰六合之間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經
[013-002a]
之以星辰紀之以四時要之大歲神靈所生
其物異形或夭或壽唯聖人能通其道
 聖人順天地之道因萬物之性任其所適
 通其逆順使羣異各得其方壽夭咸得盡
 其分也
 政和日月有明故曰照星辰成列故曰經
 四時有序故曰紀太歲總焉故曰要神靈
 所生言天地之所生蓋天神而地靈也其
 物異形或夭或壽聖人遊乎萬物之所終
 始而通物之所造故曰唯聖人能通其道
[013-002b]
夏革曰然則亦有不待神靈而生不待陰陽
而形不待日月而明
 夫生者自生形者自形明者自明忽然自
 爾固無所因假也
不待殺戮而夭不待將迎而壽
 自夭者不由禍害自壽者不由接養
不待五穀而食不待繒纊而衣不待舟車
而行其道自然
 自然者都無所假也
非聖人之所通也
[013-003a]
 聖人不違自然而萬物自運豈樂通物哉
 自此章以上皆夏革所告殷湯也
 盧曰夫形動之物各有所宜聖人能順其
 生以通其道也然則神識至靈更無所待
 非羣有之所資育蓋獨運之自然豈聖人
 所能通哉
 政和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豈物物而
 通之哉其無待而然者耶烏識所以然任
 其自然付之自爾蓋樂通物非聖人也
 范曰大禹所言則止於有極盡之間夏革
[013-003b]
 所言則造乎無極盡之外故或曰唯聖人
 能通其道或曰非聖人所通槩而論之若
 物之外若物之内鳥睹其所以異哉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塗謬之一國
 游絶垠之外者非用心之所遠故寄言迷
 謬耳
濱北海之北不知距齊州幾千萬里距至/也
國名曰終北
 盧曰終北者言其極幽極微玄默之地
不知際畔之所齊限無風雨霜露不生鳥獸
[013-004a]
蟲魚草木之類四方悉平周以喬陟山之重/壟也
 盧曰玄默之境無有際畔風雨鳥獸羣動
 所不至也其中坦然至平而已矣喬陟者
 形器之礙
當國之中有山山名壺領狀若甔音/擔音/槌
有口狀若貪環名曰滋穴有水湧出名曰神
瀵山頂之泉曰瀵臭過蘭椒味過醪醴
 盧曰山中喻心水爲慧用蓋神所瀵出者
一源分爲四埒注於山下山上水/流曰埒經營一國
無不悉徧
[013-004b]
 盧曰通乎四支遍乎百體以周形器
土氣和亡札厲人性婉而從物不競不爭柔
心而弱骨不驕不忌長幼儕居不君不臣男
女雜游不媒不聘縁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氣
温適不織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
阜亡數有喜樂亡衰老哀苦
 盧曰百骸九竅應事而用不爭不競不相
 矜誇含陰含陽隨運而用其道至柔不衣
 不食衰老所不逐夭壽所不拘上士勤之
 則至其國矣
[013-005a]
其俗好聲相携而迭謡終日不輟音饑惓則
飮神瀵力志和平過則醉經旬乃醒沐浴神
瀵膚色脂澤香氣經旬乃歇
 盧曰人以氣爲生故曰好聲也出入之息
 故云不輟飲食眞慧無雜思故云醉也覺
 慮起又沐其中故云澤香
 政和謬之一國以明非聖人之所通也不
 知際畔之所齊限則六合之内有不可窮
 者也易曰陰陽不測之謂神在天之時無
 風雨霜露在地之氣無鳥獸草木其民飲
[013-005b]
 神瀵而沐浴焉則能巳饑惓而澤膚色可
 以養生可以盡年謂之神瀵是其所以爲
 不可測也
周穆王北游過其國三年忘歸旣反周室慕
其國𢠵然自失不進酒肉不召嬪御者數月
乃復
 盧曰周穆王亦曾至其國矣不能常止其
 地故云乃復焉
 范曰姒氏治水土其跡之所及者遠而殊
 陬異域有非足跡之所可至者故寄言迷
[013-006a]
 謬也濱北海之北不知距齊州幾千萬里
 其去人也遠矣其國名曰終北則造乎歸
 根復命之地不知際畔之所齊限則游乎
 廣漠無極之野無風雨霜露則陰陽之氣
 有所不交不生鳥獸蟲魚草木則散殊之
 類有所不育四方悉平則夷而未嘗陂也
 周以喬陟則高而不可踰也國之中有山
 山之頂有口有水湧出名曰神瀵則傳所
 謂大出尾下者是已一源分爲四埒注於
 山下則傳所謂山下有水者是已經營一
[013-006b]
 國無不悉遍則言其周流汎應而善利萬
 物也夫然故土無札傷物無疵癘婉而從
 者無競爭之心柔而靜者無驕忌之行不
 君不臣無長幼之序不媒不娉無男女之
 别縁水而居不待五穀而食土氣温適不
 待繒纊而衣躋仁壽之域無夭傷之苦飲
 神瀵而力志和平則䟽瀹心智蓋若飲之
 以和浴神瀵而膚色脂澤則滌除塵垢蓋
 若洗之以善周穆王北游過其國三年忘
 歸旣反周室慕其國𢠵然自失數月乃復
[013-007a]
 是又造道未至者如此
管仲勉齊桓公因游遼口俱之其國幾剋舉
 盧曰管仲能說其處也故云游遼口欲往
 而不能得至故曰幾剋舉也
隰朋諫曰君舍齊國之廣人民之衆山川之
觀殖物之阜禮義之盛章服之美妖靡盈庭
忠良滿朝肆咤則徒卒百萬肆疑/作叱視撝則諸
侯從命視疑/作指亦奚羨於彼而棄齊國之社稷
從戎夷之國乎此仲父之耄奈何從之
 盧曰夫俗之君子心所言者正在於人民
[013-007b]
 禮義章服聲色是尊貴稱情也
桓公乃止以隰朋之言告管仲仲曰此固非
朋之所及也
 朋之知極於齊國豈知彼國之巨偉故管
 仲孩之也
臣恐彼國之不可知之也齊國之富奚戀隰
朋之言奚顧
 此國自不可得生耳豈以朋之言故止也
 盧曰隰朋之所及者不達於此耳夷吾云
 以我之所聞但恐不得如所傳耳故云恐
[013-008a]
 不可知之也所審如所傳說往而能到者
 則世俗聲色富貴何足戀禮義忠良何足
 顧哉
 政和道惡乎往而不存故在無者亦道也
 在有者亦道也解心釋形則蔽無廢有勞
 形休心則徇有棄無聖人之於道一有一
 無徼妙並觀乃無不可然則戀國之富者
 固不足以知道而舍夫種種之民慕夫不
 可測之國者亦豈足以得道哉穆王之意
 管仲隰朋之言皆未爲得也
[013-008b]
 范曰隰朋之爲人也上忘而下不畔愧不
 若黃帝而哀不已若者其於國有不聞其
 於家有不見仲父固嘗以是爲可以屬國
 哉然其智適可以治齊而已故終北之游
 遂以爲非而諌之是篇所論若大禹則深
 造乎道者若穆王則涯而反者若桓公是
 直望道而未之見者耳
南國之人被髮而裸力/果北國之人鞨巾而裘
中國之人冠冕而裳九土所資或農或商或
田或漁如冬裘夏葛水舟陸車默而得之性
[013-009a]
而成之
 夫方土所資自然而能故吴越之用舟燕
 朔之乗馬得之於水陸之宜不假學於賢
 智愼到曰治水者茨防决塞雖在夷貊相
 似如一學之於水不學之於禹也
 政和南方之氣熱故被髪而祼與書島夷
 卉服之義同也北方之氣寒故鞨巾而裘
 與書島夷皮服之事同也中國謂之夏則
 文明盛大故冠冕而裳治辯而禮具九土
 所資農商田漁冬裘夏葛一人之身百工
[013-009b]
 之所爲備然皆默而得之性而成之特異
 宜而已
 范曰南國之被髮北國之鞨巾中國之冠
 冕習俗之不同也九土所資或農或商或
 田或漁智能之不同也冬裘夏葛服各異
 宜水舟陸車器各異用蓋有自然而不可
 易者孰知其所以然哉默而得之性而成
 之而已
越之東有輒休又/休之國其長子生則鮮而食
之謂之宜弟其大父死負其大母而棄之曰
[013-010a]
鬼妻不可與同居處楚之南有炎人之國其
親戚死㱙其肉而棄之然後埋其骨乃成爲
孝子秦之西有儀渠又/康之國者其親戚死聚
柴積而焚之燻則煙上謂之登遐然後成爲
孝子此上以爲政下以爲俗而未足爲異也
 此事亦見墨子
 盧曰夫衆是則爲當衆習則爲常故至當
 至常人所不辯彼習俗者衆矣寧知其至
 理哉
 政和越之東楚之南秦之西上無禮下無
[013-010b]
 學然且行以爲政習以爲俗此亂倫者也
 不足爲教
 范曰越之東楚之南秦之西皆遐陬異域
 不能相通故上之爲政下之爲俗有不可
 比而同者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我
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
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
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爲遠者小而
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凉凉及其日
[013-011a]
中如探湯此不爲近者熱而遠者凉乎孔子
不能决也兩小兒笑曰孰謂汝多知乎
 所謂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二童子致
 笑未必不逹此㫖或互相起予也
 盧曰聖人之生所貴眀道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獨善者養道以全眞兼濟
 者設教以利物若進非全道退非利生一
 曲之辯聖人所以未嘗說也夫不决者非
 不知也世人但以問無不知爲多聖人以
 辯之無益而不辯若有理無理一皆辯之
[013-011b]
 則聖人無益之勞實亦多矣然則二童之
 爭也事亦可明何者日之初升光未遠人
 居光外見其大焉日之旣中光備萬物人
 居光内見其質焉亦如遠望燭光更見其
 大近窺則焰乃更以小焉物理則然辯之
 何益
 范曰日出於東方而入於西極以體圓則
 未離乎形以圍一則未離乎數一墮於形
 數之域則或遠或近固得而測度然則孔
 子不能决者豈眞弗能决哉是直存而不
[013-012a]
 論耳
均天下之至理也
 物物事事皆平皆均則理無不至也
連於形物亦然
 連屬也屬於器物者亦須平焉
均髪均縣輕重而髪絶髮不均也
 髪甚微脆而至不絶者至均故也今所以
 絶者猶輕重相傾有不均處也
均也其絶也
 若其均也寧有絶理
[013-012b]
莫絶言不/絶也人以爲不然凡人不/達理也自有知其然
者也
 會自有知此理爲然者墨子亦有此說
 盧曰夫理之至者天下無不均不待均之
 然後均也有形之物亦然當理則自均矣
 猶如以髪懸重雖微不絶絶者不均均則
 不絶世人以爲不是不知理之必然也
 政和一陰一陽之謂道仁者見之謂之仁
 智者見之謂之智赫赫乎日月之光羣目
 所見各有不同故以形見之則以爲遠者
[013-013a]
 小而近者大以氣見之則以爲近者熱而
 遠者凉而所以爲日固不可以遠近期也
 范曰髪引千鈞勢至等也義與此合
詹何
 詹何楚人以善釣聞於國
以獨繭絲爲綸芒鍼爲鉤荆篠爲竿剖粒爲
餌引盈車之魚
 家語曰鯤魚其大盈車
於百仞之淵汩流之中綸不絶鉤不伸竿不

[013-013b]
 夫飾芳餌挂微鉤下沈青泥上乗驚波因
 水勢而施舍頡頏委縱與之沈浮及其施
 絶故生而獲也
楚王聞而異之召問其故詹何曰臣聞先大
夫之言蒲且子之弋也
 蒲且子古善弋射者
弱弓纖繳乗風振之連雙鵲於青雲之際用
心專動乎均也臣因其事放而學釣五年始
盡其道當臣之臨河持竿心無雜慮唯魚之
念投綸沈鉤乎無輕重物莫能亂魚見臣之
[013-014a]
鉤餌猶沈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
彊以輕致重也大王治國誠能若此則天下
可運於一握將亦奚事哉楚王曰善
 善其此諭者以諷其用治國矣
 盧曰夫聖人之理俗也必審萬物之情而
 設教化以運之則百姓日用而不知靡然
 無不應亦猶弱弓纖繳乗風而振之輕鉤
 微餌因波而運之則不得不爲我所制也
 道者之養生全眞含生靡然以向化則理
 天下者亦由兹道焉
[013-014b]
 政和刑名而降大則制小彊則制弱道以
 懦弱爲表以小而妙之爲玄此物所以不
 得遯而皆存也百仞之淵其深可測青雲
 之際其高可及而道則覆載之者也與道
 同體則守小樸而萬物自賔以細綸而引
 盈車之魚以弱弓而連雙鶬於青雲之際
 其喻在此聖人之治天下如斯而已
 范曰楚王聞詹何之釣而知所以治國黃
 帝問童子之牧而知所以爲天下其理一
 也
[013-015a]
魯公扈趙齊嬰二人有疾同請扃鵲求治扁
鵲治之旣同愈謂公扈齊嬰曰汝曩之所疾
自外而干府藏者固藥石之所己今有偕生
之疾與體偕長今爲汝攻之何如二人曰願
先聞其驗扁鵲謂公扈曰汝志彊而氣弱故
足於謀而寡於斷
 志謂心智氣謂質性智多故多慮性弱故
 少决也
齊嬰志弱而氣彊故少於慮而傷於專
 智少而任性則果敢而自用
[013-015b]
若换汝之心則均於善矣扁鵲遂飲二人毒
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藥
旣悟如初二人辭歸於是公扈反齊嬰之室
而有其妻子妻子弗識齊嬰亦反公扈之室
而有其妻子妻子亦弗識
 二子易心乗其本識故各反其家各非故
 形故妻子不識也
二室因相與訟求辯於扁鵲扃鵲辯其所由
訟乃已
 此言恢誕乃書記少有然魏世華佗能刳
[013-016a]
 腸易胸湔洗五藏天下理自有不可思議
 者信亦不可以臆斷故宜存而不論也
 盧曰夫形體者無知之物也神識者有知
 之主也守乎本則眞全而合道滯乎質則
 失性而徇情俗人徒見形之有憎愛不知
 神之爲主宰也今言易其心而各有妻子
 者明心爲情主形實無知耳所以道者貴
 乎養神也
 政和形失其平爲疾性失其平亦爲疾治
 形之疾藥石攻之治性之疾則有道術存
[013-016b]
 焉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志主謀慮氣
 主果斷一失其平强弱相反故志强而氣
 弱者足於謀而寡於斷志弱而氣强者少
 於慮而傷於專心者五官之主也易其心
 使强弱適乎是以無疾妙物之謂神投以
 藥妙物深矣聖人以神道妙天下舉平與
 陂通而爲一何以異於是
 范曰孟子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
 無暴其氣志者心之所之也氣者志之所
 役也一有或偏則性失其平而爲疾矣故
[013-017a]
 志譬則帥也氣譬則衆也志强而氣弱雖
 有帥而莫爲之用其失也疑而不决志弱
 而氣强則雖有衆而莫爲之至其失也果
 而自用儻不爲之發藥又烏足以化其心
 易其慮而庶幾其有瘳乎嘗觀魏世華佗
 有刳腸易胄濯洗五藏之術則是篇所言
 亦無足怪
瓠巴鼓琴而鳥舞魚躍
 瓠巴古之善鼓琴人也
鄭師文聞之
[013-017b]
 師文鄭國樂師
棄家從師襄游
 師襄亦古之善琴人也從其游學
柱指鈞弦三年不成章
 安指調弦三年不能成曲
師襄曰子可以歸矣嫌其/難教師文舍其琴歎曰
文非弦之不能鈞非章之不能成文所存者
不在弦所志者不在聲
 遺弦聲然後能盡弦聲之用也
内不得於心外不應於器故不敢發手而動
[013-018a]

 心手器三者互應不相違失而後和音發
 矣
 盧曰人知以形習聲不知辯聲運形者神
 也若心不應器雖成而不精若極聲之能
 盡形之妙理須神契而心自得也
且小假之以觀其後無幾何復見師襄師襄
曰子之琴何如師文曰得之矣請嘗試之
 盧曰得於心應乎器然後習其聲以通乎
 神矣
[013-018b]
於是當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吕
 商金音屬秋南吕八月律
凉風忽至草木成實
 得秋氣故成熟
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夾鐘
 角木音屬春夾鐘二月律
温風徐迴草木發榮
 得春氣故榮華
當夏而叩羽弦以召黄鐘
 水音屬冬黄鐘十一月律
[013-019a]
霜雪交下川池暴沍
 得冬氣故凝陰水凍
及冬而叩徵弦以激蕤賔
 徵火音屬夏蕤賔五月律
陽光熾烈堅冰立散
 得夏氣故消釋此一時彈琴無縁頓變四
 節蓋舉一時之驗則三時可知且欲並言
 其所感之妙耳
將終命官而總四弦則景風翔慶雲浮甘露
降醴泉湧至和/所致師襄乃撫心高蹈曰微矣子
[013-019b]
之彈也雖師曠之清角
 師曠爲晋平公奏清角一奏之時有白雲
 從西北起再奏之大風至而雨隨之三奏
 之裂帷幕破狙豆飛廊瓦左右皆奔走平
 公恐伏晋國大旱赤地三年平公得聲者
 或吉或凶也
鄒衍之吹律
 北方有地美而寒不生五穀鄒子吹律煖
 之意而禾黍滋也
 亡以加之彼將挾琴執管而從子之後耳
[013-020a]
 盧曰成性所行動然而應陰陽之數四時
 之序水火且不能焚溺況風雨寒燠之氣
 哉故易曰先天而天弗違況於人乎況於
 鬼神乎此之謂也謂之聲律而變者不因
 四時也
 政和夫至樂者調理四時大和萬物而四
 時迭起萬物循生至其妙也二類相合兩
 者交通或謂之死或謂之生或謂之實或
 謂之榮行留散徙不主常聲故以聲感氣
 隨感而應亦理之必至者耳春叩商弦以
[013-020b]
 召南吕而秋氣應之秋叩角弦以激夾鐘
 而春氣應之夏叩羽弦以召黄鐘而冬氣
 應之冬叩徵弦以激蕤賔而夏氣應之則
 樂之感有至於易四時之序而奪造化之
 機者其妙若此至於總而調之則交通而
 成和是以景風翔慶雲浮甘露降醴泉湧
 蓋通天下一氣耳聲合於氣其應也自然
 而已鳥舞魚躍乃其餘事
 范曰琴者君子常御之樂其制詳而義深
 其聲妙而功大始乎防心以自禁終乃出
[013-021a]
 器以入覺故聲作於跬步之間而感應乎
 大清之上昔者黃帝鼓清角之琴以大合
 鬼神而鳳凰蔽日堯鼓琴而天神格舜歌
 南風而天下化又豈直瓠巴之鳥舞魚躍
 而已哉然琴之制絲託於木其音乃發蓋
 火得木而有聲神因形而應世殆有不測
 之妙存乎其間苟拘拘然溺於形器之近
 蔽於聲音之末烏能樂得其道哉師文之
 學始也柱指而鈞弦終也舍琴而興歎所
 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聲可謂得乎此
[013-021b]
 矣夫然故叩弦召律四氣變移及命宫而
 總四弦景風翔慶雲浮甘露降醴泉湧其
 聲和而致祥若是彼師曠之清角奏之而
 風雨應鄒衍之律煖之而禾黍滋詎能進
 此哉是宜師襄子爲之撫心而高蹈也
薛譚學謳於秦青二人薛秦國/之善歌者未窮青之技
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郊衢撫節
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
身不敢言歸秦青顧謂其友曰昔韓娥韓國/善謳
者/也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旣去而餘
[013-022a]
音繞梁欐三日不絶左右以其人弗去過逆
旅逆旅人辱之韓娥因曼聲哀哭曼聲猶/長引也
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遽而追之
娥還復爲曼聲長歌一里長幼喜躍抃舞弗
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賂發之發猶/遣也故雍
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效娥之遺聲
 六國時有雍門子名周善琴又善哭以哭
 于孟常君
 盧曰夫六根所用皆能獲通通則妙應無
 方非獨心識而已故魯公扈章直言心用
[013-022b]
 瓠巴以下乃從聲通焉
 政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則其岀音之勁
 餘韻之遠而已曼聲歌哭一里老幼或喜
 或悲則動蕩人之精神變易人之思慮此
 其謳歌之造乎妙者也
 范曰秦青之撫節振林木而遏行雲韓娥
 之曼聲變一里之老幼誠動於中而感應
 於外不得不然又況夫誠己而發有耶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
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
[013-023a]
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
鐘子期必得之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逢暴
雨止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爲霖雨
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
趣伯牙乃舍琴而歎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
志想象猶吾心也
 言心闇合與己無異
吾於可逃聲哉
 發音鐘子期已得其心則無處藏其聲也
 盧曰夫聲之所成因而感之心之所起聲
[013-023b]
 則隨之所以五根皆通盡爲識心所傳善
 於聽者謦咳猶知之況復聲成於文安可
 不辯耶
 政和在心爲志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感
 於物而後動則心之所之可得而審矣然
 聽止於耳則知聲而不知音聽合於心則
 審音以知其意此子期聽所以造乎微也
 范曰道不可聞聞而非也則無聲之表固
 有聽之弗及者伯牙之所鼓子期之所聽
 未離乎形聲之間高山流水每奏而輒窮
[013-024a]
 其趣復何聲之可逃哉




沖虚至德眞經四解卷之十三






[013-02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