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113 道德真經集義(二)--劉惟永 (master)


[013-001a]
道德眞經集義卷之十三讃二
    凝遠大師常德路玄妙觀/提點觀事劉惟永編集
    前朝奉大夫太府寺簿兼/樞密院編修丁易東校正
  上善若水章
 考異河上公作易性章趙實/庵作柔順利正義章
 唐明皇䟽前章明天地無私生成則長久
 此章明至人若行柔弱故無尤首標若水
 示三能之近道次云居地盡七善之利物
 結以不爭勸守柔以全勝也
 杜光庭曰夫水之爲德也柔弱平和居順
[013-001b]
 處下隨時壅决任器方圓流作泉源散爲
 霧露凡物失之則死得之則生擊之無傷
 執之無有所以不及於道者水有形而道
 無形也雖有形爲礙其於利物之德謙沖
 之用近於道矣老君舉水爲喻以勸修道
 之人欲令體七善三能修身理國兼以不
 銷之德故無尤過之事
 張沖應曰此性乃人既長所爲之性也人
 禀天地炁生本來未有不善自生而長爲
 情所亂則五欲動而性多不善矣故人所
[013-002a]
 以遺道陷身而不知反此章蓋勉夫人改
 易其長而所爲之性不致於縱則進於其
 道矣
其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
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考異而不爭一作又不爭處衆人一作居/衆人故幾於道一道下有矣宇政善
 治一作正又/作政善理
 河上公曰上善若水上善之人如水之性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在天爲霧露在地
[013-002b]
 爲泉源也處衆人之所惡衆人惡卑濕垢
 濁水獨靜流居之也故幾於道水性幾與
 道同居善地水性善喜於地草木之上即
 流而下有似於牝動而下人也心善淵水
 深空虚淵深清明與善仁萬物得水以生
 與虚不與盈也言善信水内影照形不失
 其情也政善治無有不洗清且平也事善
 能能方能圓曲直隨形動善時夏散冬凝
 應期而動不失天時夫唯不爭壅之則止
 决之則流聽從人也故無尤水性如是故
[013-003a]
 天下無有怨尤水者也
 王輔嗣曰上善若水至衆人之所惡人惡
 卑也故幾於道道無水有故曰幾也居善
 地至故無尤言水皆應於此道也
 唐明皇曰上善若水將明至人上善之功
 故舉水性幾道之喻也疏上善標人也若
 水者喻也至人虚懷於法無住忘善而善
 之上上善若水行如水之能具在下文皆
 含法喻也水善利至衆人之所惡疏水性
 甘深散灑一切被其潤澤蒙利則長故云
[013-003b]
 善利此一能也天下柔弱莫過於水平可
 取法清能鑒人乘流侑坎與之安順在人
 所引嘗不競爭此二能也惡居下流衆人
 恒趣水則就卑受濁處惡不辭此三能也
 故幾於道幾近也疏利物明其弘益不爭
 表其柔弱處惡示其含垢此水之三能唯
 聖人之一貫其行如此去道不遐故云近
 爾居善地上善之人處身柔弱亦如水之
 居下潤益一切地以卑用水好流下疏至
 人所居善能弘益如水在地利物則多又
[013-004a]
 地道用卑水好流下同至人之謙順幾道
 性之柔弱故云居善地心善淵用心深靜
 亦如水之泉渟也䟽至人之心善於安靜
 如水之性湛爾泉渟水靜則清明心閑則
 了悟泉深靜也故云心善淵與善仁施與
 合乎至仁亦如水之潤澤品物也疏至仁
 弘濟常以與人善施之功合乎仁行如水
 潤澤無心愛憎故云與善仁言善信發言
 信實亦如水之行險不失其信矣䟽上善
 之人言必眞實引化凡庶善信不欺如彼
[013-004b]
 泉流豈殊坎險故云言善信政善理從政
 善理亦如水之洗滌群物令其清淨也疏
 政正也至人於事動合無心正容悟物物
 因從正正則自理非善而何如彼水性洗
 滌群物令其清淨故云善理事善能於事
 善能因任亦如水之性方圓隨器不滯於
 物疏至人圓明於物無礙凡有運動在事
 皆通通則善能是明照了如彼水性决之
 爲川壅之爲地浮舟涵虚無所不爲是善
 能也動善時物感而應不失其時亦如水
[013-005a]
 之春泮冬凝矣疏至人之心喻彼虚谷方
 之鏡像物感斯應如彼水性春泮冬凝與
 時消息故云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上
 善之人虚心順物如彼水性壅止决流既
 不違逆於物故無尤過之地疏尤過也至
 人善行與物無傷虚心曲全未曾爭競波
 流頽靡委順若斯曾不違逆於物故無尤
 過之地矣
 杜光庭曰上善若水上善之士體道修心
 應變隨時縱横利物老君欲顯上善之德
[013-005b]
 以勸後學之人以水與道相鄰故舉水爲
 喻上善有善而忘其善如水之不矜其功
 水不矜功其功益大善不伐善其善益彰
 既大且彰爲善之上矣上惟南面之主下
 洎棲巖之人能如水焉必得道矣法喻者
 以水爲喻以道爲法以上士爲能行之人
 也水善利至衆人之所惡甘者水之味也
 深者水之體也水爲氣母王於北方以潤
 下爲德其色黑其性智其味鹹其數六北
 方者陽德之始陰氣之終也生數一與道
[013-006a]
 同也道亦爲一即無一之一水亦爲一即
 有一之一也無一之一爲道之體有一之
 一爲道之用則明水者道之用也一切物
 類皆資潤澤而得生成以能潤故而生萬
 物故處三能之首也柔弱者水之德也德
 經第四十一章云天下柔弱莫過於水重
 舉水德以勸守柔矣夫其水也居平則不
 流法以平恕爲本故可取法也水之不流
 靜能鑒物故曰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
 水以其清且靜也水性平也故值不平則
[013-006b]
 逝值坎澤則止東西南北隨引所行不與
 人爭無所不可校量衆德又云不及生物
 之功故次二能也人之性也徇常者衆謙
 順者寡好居上位惡處下流唯夫水也處
 下不爭居汙不辱比前之德前德爲勝故
 爲三能也故幾於道以前三能故近於道
 人君能宣弘益之德秉謙沖之心體含垢
 之行則天下太平矣理身者功務及物柔
 以制性處濁順俗委跡謙光則神仙可冀
 矣居善地此明處下樂卑爲安國存身之
[013-007a]
 道也天之清浮故用其高地以濁厚故安
 其下易曰天尊地卑卑高以陳又云地道
 卑而上行則水順下而處卑同至人之謙
 德矣心善淵此明澄靜清虚爲潔己洗心
 之術也臣心如水臣門如市斯之謂歟與
 善仁此明潤澤品物爲博施濟衆之行也
 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亦斯
 義矣言善信此明信實無欺爲眞常審諦
 之教也行險不失其信者周易坎卦曰習
 坎重險也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
[013-007b]
 也夫理國長民率身從道言必信實可以
 動天地感神明所以善惡之詞興於一室
 之中應乎千里之外此信之至也孔子云
 去食去兵而存乎信至哉言乎政善理此
 明眞正化物爲革凡成聖之法也正容悟
 物者莊子田子方篇子方名無擇侍坐於
 魏文侯文侯師子夏而友子方子方數稱
 溪工之道文侯以爲溪工子方之師也子
 方曰非也無擇之里人耳稱道數當故無
 擇稱之無擇之師東郭順子也其爲人也
[013-008a]
 眞人貌而天虚縁葆眞清而容物物無道
 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銷無擇何足以
 稱之此所謂物之失道東郭順子正其容
 儀心冥于道物睹自悟邪志盡銷亦可謂
 不言而化不化而行眞道也哉事善能此
 明因機任物爲變應圓通之用也水以方
 圓任器壅决隨時故能習海浮天且廣且
 大人君垂裳理物委任賢良用之不疑各
 得其職可以無爲而理臻乎泰寧矣動善
 時此明出處從時爲守道保生之戒泮散
[013-008b]
 
 也春布陽和層冰釋散冬有寒沍流水堅
 凝水之順時也理國之道理身之方舒卷
 任時因物之性則至理矣則保生矣夫唯
 不爭故無尤不爭之德德之先也凡人之
 性不能無爭爲爭之者其事衆也亂逆必
 爭暴慢必爭忿恚必爭奢泰必爭矜伐必
 爭勝尚必爭違擾必爭進取必爭勇怯必
 爭愛惡必爭專恣必爭寵嬖必爭王者有
 一於此則興師海内諸侯有一於此則兵
 交其國卿大夫有一於此賊亂其家士庶
[013-009a]
 人有一於此則害成於身皆起於無思慮
 愆禮法不畏懼不容忍爭乃興焉故爭城
 者殺人盈城爭地者殺人滿野必當察起
 爭之本塞爲爭之源無不理矣語曰君子
 無所爭又曰在醜不爭下經曰聖人之道
 爲而不爭不爭之德何過之有哉虚心者
 虚心無欲也曲全者曲己全人也波流者
 任性自適也頽靡者放曠無滯也波流者
 莊子應帝王篇云變化頽靡世事波流無
 往不同矣委順者委心順道也體兹上善
[013-009b]
 遵彼三能國泰長生之要也
 宋道君曰上善若水易曰一陰一陽之謂
 道繼之者善也莊子曰離道以善善名既
 立則道之體虧然天一生水離道未遠淵
 而虚靜而明是謂天下之至精故上善若
 水水善利至故幾於道融爲雨露萬彙以
 滋凝爲霜雪萬寳以成流爲江河聚爲沼
 沚泉深海大以汲以藏以裕生殖萬物皆
 往資焉而不匱以利物萬物孰善於此善
 利萬物萬物蒙其澤受其施而常處於柔
[013-010a]
 弱不爭之地納汙受垢不以自好累乎其
 心故於道爲近幾近也居善地行於地中
 流而不盈心善淵測之而益深窮之而益
 遠與善仁兼愛無私施而無擇言善信避
 礙而通諸海行險而不失其信政善治汙
 者潔之險者夷之順物自然無容心焉故
 無不治事善能因地而爲曲直因器而爲
 方圓趨變無常而常可以爲平無能者若
 是乎動善時陽釋之而泮陰凝之而冰决
 諸東方則東流决諸西方則西流動而不
[013-010b]
 括宜在隨時而已夫惟不爭故無尤聖人
 體道則治身爲長乆之存兼善則利物處
 不爭之地莊子曰有而爲之者其易邪易
 之者皥天不宜夫無爲而寡過者易有爲
 而無患者難既利物而有爲則其於無尤
 也難矣上善利物若水之性雖利物而不
 擇所利不與物爭而物莫能與之爭故無
 尤矣故曰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强者
 莫之能先
 王介甫曰上善若水善者可以繼道而未
[013-011a]
 足以盡道故上善之人若水矣水善利至
 故幾於道水之性善利萬物萬物因水而
 生然水之性至柔而弱故曰不爭衆人好
 高而惡卑而水處衆人之所惡也居善地
 居善地下也心善淵淵靜也與善仁施而
 不求報也言善信萬折必東也政善治至
 柔勝天下之至剛事善能適方則方適圓
 則圓動善時春則泮也冬則凝也
 蘇潁濱曰上善若水至故幾於道易曰一
 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013-011b]
 又曰天以一生水蓋道運而爲善猶氣運
 而生水也故曰上善若水二者皆自無而
 始成形故其理同道無所不在無所不利
 而水亦然然而既已麗於形則於道有間
 矣故曰幾於道矣然而可名之善未有若
 此者也故曰上善居善地至動善時避高
 趨下未嘗有所逆善地也空虚靜默深不
 可測善淵也利澤萬物施而不求報善仁
 也圓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信也
 洗滌群穢平准高下善治也遇物賦形而
[013-012a]
 不留於一善能也冬凝春泮涸溢不失節
 善時也夫唯不爭故無尤有善而不免於
 人非者以其爭也水唯不爭故兼七善而
 無尤
 吕吉甫曰上善若水一陰一陽之謂道繼
 之者善也謂之繼則已離道而非道之體
 矣上善者道之所謂善者也非天下皆知
 善之爲善也故若水焉水善利至故幾於
 道蓋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
 而上善亦然則未足以爲道幾於道矣居
[013-012b]
 善地江海所以爲百谷王者以其下之也
 故以居則善地心善淵鯢桓之審爲淵止
 水之審爲淵流水之審爲淵故以心則善
 淵與善仁言善信注然而不滿酌然而不
 竭故以與則善仁行險而不失其信故以
 言則善信政善治其派爲川谷其委爲瀆
 海足以政則善治事善能善治天下莫柔
 弱於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先故以事則
 善能動善時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
 後進夫唯不爭故無尤要之岀不爭而以
[013-013a]
 居地爲本故曰夫惟不爭則天下莫與之
 爭先
 王元澤曰上善若水水者五行之首方出
 空無而入實有者也離道未遠故其性最
 近道蓋離道則善名立上善若水物理自
 然水善利至故幾於道人有心心爲火火
 騰上而明故好爭惟志心體道能離物而
 無心勝物也居善地趨下而流心善淵深
 靜而平内明而晦政善治任理而不任情
 積柔而蒙重大事善能惟變所適故無不
[013-013b]
 能動善時决之則流壅之則止不先物動
 亦不失時夫惟不爭故無尤水體一而物
 莫能遏故能兼此諸善蓋有德於物而常
 下物是以有德使有心於爲德則不能成
 其德矣故篇終又言之
 劉仲平曰上善若水離無入有處惡不爭
 而與物爲利水之用於此爲近上善者有
 心體此而名已立故於水爲若而已矣與
 善仁至政善治然水之爲物未嘗有政也
 而曰言善信政善治何也方此因論善人
[013-014a]
 若水故以言政及於善人也動善時德性
 體乎水而盡乎在我之善者善者善也是
 以居善安其地心善存乎淵與善均其仁
 言善行其信事善施其能動善隨其時雜
 說動善時蓋因時而動動之善也而書亦
 曰慮善以動動惟厥時詩美南仲薄伐西
 戎而言喓喓草蟲趯趯阜螽者以其動而
 則應也自非因時而動敦能至於此乎
 劉巨濟曰上善若水易曰繼道者善莊子
 曰離道以善皆謂自道而降莫近於善故
[013-014b]
 也善不有其善爲上善如上德之善水善
 利至故幾於道道生一一生水則亦以水
 近道故也水以潤爲德之謂利善時之謂
 不爭就下之謂處惡善加於人而不伐猶
 之利物而不爭也自處以下猶之處衆人
 之所惡也道亦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所
 惡而水如之水如道則上善如水矣此所
 以近道也居善地善以處下爲居水以就
 下爲地在善得之水地故曰居善地心善
 淵善以安靜爲心水以深靜爲淵在善則
[013-015a]
 得水之淵故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善
 以教人爲與水以利物爲仁在善則得水
 之仁故曰與善仁善以不欺爲言水以行
 險不失於信在水則得水之信故曰言善
 信政善治善以正己物正爲政水以激揚
 清濁爲治在善則得水之治故曰政善治
 事善能善以和同爲事水以圓方而不滯爲
 能在善得水之能故曰事善能也動善時水
 以冬凝春泮爲時在善得水之時故曰動善
 時也夫惟不爭故無尤言上善當如水以不
[013-015b]
 爭爲善也以不爭爲利乃能兼此七者而爲
 天所祐人所助也何過之有乎前章言聖人
 後身外身之事而六善不爭故次之以六善
 劉驥曰上善若水至故無尤易曰繼道者
 善也莊子亦曰離道以善皆言自道以降
 莫近於善天一生水亦去道未遠故上善
 若水水善利萬物至柔弱而不爭處衆人
 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者自處以下也
 心善淵者以靜則明也與善仁者利物而
 不求報也言善信者行險而不失信也决
[013-016a]
 之則流雍之則止政善治也盈科而進萬
 折必東事善能也源泉混混不舍晝夜動
 善時也兼此七善而不與物爭故無尤此
 其所以幾於道唯道集虚而水就下自然
 無盈滿之累故次之以持而盈之
 趙實庵曰初舉喻二一柔順繼道上善若
 水前章言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明
 天地與聖人以私而成公也夫能以私而
 成公則善探天人之機無所往而不適焉
 兹上善也故次之曰上善若水夫仁善爲
[013-016b]
 元義善爲臧禮善爲嘉信善爲穀智善爲
 淑各有其善而未盡善也惟水之德通具
 七善所謂智周萬物故稱爲上善者歟善
 事事也事事則有備此其所以爲盡善也
 故上善若水御注引莊子曰離道以善善
 名立則道之體虧然天一生水離道未遠
 兹又見上善之義也二正指水德水善利
 至故幾於道前以善而譬水此正言水之
 善五行以金生水金所生處水繼體而前
 包是不離其母也然水生於坎坎位居子
[013-017a]
 黄宫育氣乃正位也所包之地乃應神在
 己也洪範以天一生水地二生火火自水
 生精一也神在於精神應次二三陽生於
 水水下而風上三陰生於風風上而水下
 陰陽合德交神應用雖曰一陰一陽一風
 一水而其所自天一爲元故水者上蒸而
 爲雲雲化而爲雨百物滋水而生水之利
 利天下也故曰水善利萬物又不爭又者
 一言不能盡其善故再言之也不爭者水
 之性柔也柔則順順則不逆於物則無所
[013-017b]
 不通孟子曰决諸東方則東流决諸西方
 則西流引之則達皆柔之所致也然水之
 性就下人之情好上好上者惡下惡下者
 衆人之情就下者處卑處卑者上善之德
 夫不能處卑則好爭好爭則先人先人則
 不能外身外身則能謙處是義猶牒前也
 故曰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幾近也御
 注曰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
 則知繼道者莫如善然道大故似不肖天
 下不敢臣微乎不可摶萬物無足擬惟水
[013-018a]
 之卑下乃能幾之次舉七德七一申合德
 居善地二水與土同包及其分也土靜而
 水動土性克水水泛濫則土爲之隄防土
 爰稼穡水灌漑則土以之成功初同一氣
 則兄弟也既分其胎則夫妻也蓋不克則
 不生一六合則水乃生成也故水於地而
 行則水之利在地也地卑也水下也水土
 同德不可以須臾離二者所以合德合德
 則反其本矣異夫道不同不相爲謀者矣
 故地平者平水土則知水之居善其地也
[013-018b]
 御注曰居於地中流而不盈二澄明爲體
 心善淵夫有性者有心無情者無心水無
 情也焉得有心經所以言心者以人之心
 而況之水也夫心者道也道生於心心寂
 法滅故淵乎其虚不可得而見及乎心動
 神生道散爲物烏能盡其用邪淵深也亦
 曰淵虚也心之虚故有善淵之理焉故測
 之而益深窮之而益遠莊子曰淵而虚靜
 而明其水之心乎夫不動則清莫撓則平
 眉鬚於是乎燭焉重濁在下清明在上衆
[013-019a]
 止於是乎止焉此皆善淵之義也三滋生
 爲德與善仁有心者與之不偏無心者施
 之則平水之不仁也而仁之至矣水無擇
 也而德之流行易曰坎有孚惟心亨以一
 陽居二陰之中苟不能進德修業以離乎
 險且何以見其至誠而不已方其在坎也
 一陽來復復其見天地之心天地之心本
 於生物復則止矣方復而止以向於生夫
 兼愛者聖人之心也不體乎道未免躄躄
 而爲仁量乎澤若焦豈若時雨降天之謂
[013-019b]
 乎所以博施濟衆堯舜其猶病諸若夫水
 之仁與道同德兼愛無私施而無擇也庸
 有不被乎故曰與善仁四中有所主言善
 信根荄者物之本也性命者道所生也本
 其所自來因其所常性其於理也有所不
 違矣夫五行以水主智土主信水何以信
 言邪觀乎復以七日來復氣傳中孚中孚
 信也坎居復卦得自中孚言主信也太玄
 以一陽乘一統萬物資形中水准中孚中
 陽氣潜明於黄宫信無不在乎中蓋先天
[013-020a]
 之靈者妙乎一氣肇萬緒之端者始乎智
 源信得智以不二於言智行信而不失於
 物智不主信在事也遲豫而悔生信非智
 行在性也則鬱勃而留滯所以藴中爲性
 形外爲事至言去言大信不約故首尾可
 信非庳虚無因而大受者也則知言者非
 信而行之則失其本矣易曰行險而不失
 其信謂是故也五循理而行政善治大道
 以理性爲主政事在文學之先自有天地
 以來君臨萬方者未有不窮理盡性而能
[013-020b]
 化民者也三皇以神化道五帝以仁同天
 而天下言治又孰知其本柔如水與物無
 迕而成其化彼有自立其德以亂大常者
 蓋不知治本豈免困吝歟夫水之性趨乎
 卑濕行乎地中萬折而注東避礙而通海
 此水之理也而政之本人情者如之以灌
 以漑動植待之以生以雨以露枯槁資之
 以潤此水之功也政之原民生者如之滌
 除穢汙而易之以潔受納衆汙而易之以
 清者水之德也政之善格民俗者如之隄
[013-021a]
 可以緒而江河不可犯防可以止而湍急
 不可禦者水之勢也政以柔道勝天下如
 之源泉混混其流浩浩愈汲而愈清彌出
 而彌新者水之本也政以日新化天下者
 如之水有是數者政皆兼而有之兹其爲
 善治明矣嗚呼莫非水也波波而非惡湛
 湛而非美雖浪而不失其爲良净之而非
 止作之而非起濤而不失其爲壽太上以
 謂上善若水取諸此矣而聖人體以爲治
 豈私智哉六隨器方圓事善能無爲而寡
[013-021b]
 過者易有爲而無患者難天下之事未有
 靜而不動者也方其動也而應之使適當
 莫匪聰明睿智者爲能斷焉水之性自天
 一發源涓流不息及乎盈科而後進放于
 四海觀其在二陰之中則能處險一陽居
 中則心亨雖陽而處陰雖陷而出險未離
 乎險流而不盈習而出之其用大矣然未
 嘗與物爭因地而爲曲直曲不爲枉而直
 不爲肆因器而爲方圓方不剸裁而圓無
 定體應萬物之變而不失其爲常適時之
[013-022a]
 用而不失乎信實無能也而無不能也上
 善之功尤見乎此七流結有常動善時天
 下之事君子觀之以爲進退在乎一出一
 處也出以其時則聖人作而萬物睹處以
 其道潜龍巽而憂悶違當出而處卷而懷
 之者失乎不仁當處而出勉而行之則失
 乎不智知進退之道不失其時動斯得也
 書曰慮善以動動惟厥時若夫水之動也
 陽釋之而泮陰凝之而冰在一體則内陽
 而外陰於春冬則有動而有靜故順以動
[013-022b]
 者應乎豫之時則善也明以動者應乎豐
 之時則善也險以動者應乎解之時則善
 也剛以動者應乎大壯之時則善也昔之
 人藏器於身則欲待時進德修業則欲及
 時修身慎行則欲俟時明於適來則欲安
 時晦入冥息則欲隨時以時之所運天且
 弗違至於善養生者則迫而後應能交合
 者則進退有時苟若在世而不知出處修
 眞而不識浮沉且何以達善時之義哉後
 結成二一總結柔順夫唯不爭水之性禀
[013-023a]
 乎柔弱水之德善乎不爭不爭之利見乎
 七事其治身也則不以剛勝人其處身也
 適足以柔自守若可犯也狎而侮之則溺
 若可汙也濁而辱之則忍侮者自溺濁而
 徐清終莫能勝其柔也豈可以水之勢就
 下而爲衆人之所惡曾不知居於下而用
 於上豈可以水之性柔弱而爲强者之所
 勝曾不知積於柔而用之則剛方其養也
 而涓涓及夫汹湧也而莫制不爭之道鮮
 能用之二無人道之患故無尤剛强凌弱
[013-023b]
 衆暴寡皆以强自取也至於柔道以順動
 人亦無疵焉
 邵若愚曰上善若水至故無尤衆人好爭
 老子以不爭爲上善喻若水謂水無心欲
 善利萬物而不爭是處衆人之所惡也以
 水之德故幾於道夫爭從心起無心則善
 爲不爭以無心爲法而能利於萬物是故
 居無心則善其地心無心則善其淵與無
 心則善其仁言無心則善其信政無心則
 善其治事無心則善其能動無心則善其
[013-024a]
 時夫唯無心善於不爭故無尤矣
 王志然曰上善若水至故無尤太極生兩
 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五行而五行之變
 化大矣在天爲五星在地爲五嶽在人謂
 之五常在身謂之五臟施諸色謂之五彩
 施諸樂謂之五音舌嗜之謂五味鼻嗅之
 謂五香各極其用謂之五材相生相殺更
 旺更廢而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
 惡而不辭功用難名故幾於道者唯水能
 然何也以其水之性能柔能剛能圓能方
[013-024b]
 能曲能直能短能長融爲川流凝爲冰霜
 聚爲江河散爲雲霧萬彙資之以生萬寳
 得之以成源泉混混資焉不匱天一始生
 離道未遠既標上善之名萬物芸芸孰善
 於此故曰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强者
 莫之能先其不爭善勝如此若夫行流散
 徙不擇地而安平中准而用納汙受垢滿
 而不溢此所謂居善地者也人莫鑑於流
 水而鑑於止水唯止能止衆止止則靜靜
 則明反本歸源太沖莫勝此其所謂心善
[013-025a]
 淵也兼愛無私智周莫及以仁爲恩不亦
 自小此其所謂與善仁者也正言若反淡
 乎無味不期而會不約而至此其所謂言
 善信者也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人含
 其智則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則天下不
 僻矣此其所謂政善治者也絶聖棄智大
 盜乃止絶巧棄利民利百倍隨時舉事事
 無不濟此其所謂事善能者也春泮冬凝
 時之使然因地爲利勢之使然壅之則止
 决之則流使民以時動合其宜此所謂動
[013-025b]
 善時者也居善必能安而處心善必能淵
 而靜與善必能仁而施言善必能信而立
 政善必能治而定事善必欲盡其能動善
 必欲隨其時此聖人所以體之行之以治
 天下國家憂則與民同其憂樂則與民同
 其樂無爲而寡欲者易有爲而無尤者難
 苟能兼善若水之利上善水之性澤及萬
 世而不知所以利之爲利與物無爭而物
 亦莫能與之爭故無尤矣
 黄茂材曰上善若水至故無尤水有上善
[013-026a]
 下善七利物不爭處衆人之所惡者上善
 也人能體此可幾於道其小善七居善地
 者潴而爲澤心善淵者靜可以鑒與善仁
 者濟物之功博也言善信者其流聲不息
 也政善治者可以濯垢汙也事善能者因
 器而爲方圓也動善時者冬凝春則泮也
 比七者能其上亦可以爲善人而未若不
 爭之爲上不爭故無尤
 程泰之曰上善若水至而不爭凡天下可
 以利人之事我得擅而爲之則與我配對
[013-026b]
 者必有所奪我之奪彼之失也彼我立而
 爭始於此矣水之德不求利人而亦不辭
 於爲利者也能烹能漑能濯能載時其可
 而始爲之故利出於此而害不移於彼無
 所爭也上善者善之又善者也處衆人至
 幾於道道之未動也爲無其既出而行乎
 萬有之上也爲虚虚之遇事而發見也爲
 不肯自滿而濡弱卑下也濡弱卑下也者
 固未爲道然能沖而用之不入於盈則是
 能致其虚而善向於無者也此其趨道爲
[013-027a]
 差近也夫天下亦有知謙弱之益者矣而
 私心未克驕夸好勝綦以上人則安肯屈
 折耐辱以行謙弱之道也惟水也善下而
 不爭納汙而不辭以方人事則凡渫辱可
 耻者皆能忍而容之故雖未得爲道而中
 虚無我正求道者之要路也居善地居者
 其所止聚之處也窪下之爲居則大國下
 流是也故曰善地心善淵未嘗不動而深
 靜停平者乃其心也與善仁施予所及莫
 非潤澤言善信人之於事有當言而不言
[013-027b]
 者有當大而少貶者有當淺而張之者皆
 非其當然而然者也水之停積者無聲而
 世以淵嘿命之則夫遇激而有聲者其言
 也大激則大鳴小激則小嗚每遇皆然是
 之謂信政善治政者正彼之不正者也一
 經滌濯外垢去本質見是其治也事善能
 中準之平内景之明其能之遇事而見者
 也動善時遇坎固止而盈科則不辭於進
 值寒則凝而凍解則亦遂順下而逝善當
 其可者也夫唯不爭故無尤應而不倡行
[013-028a]
 其所無事利雖及物而非奪之於人故所
 爲而莫或害之則上之七善不獨水之才
 力也己既不爭而人莫之尤則其上善亦
 易以遂也論八十一章其申言不爭之益
 者凡六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
 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是其一也欲
 上人而下之欲先人而後之以其不爭故
 天下莫能與之爭則其二也天道不爭而
 善勝三也聖人之道爲而不爭四也戰而
 不武勝而不與是謂不爭之德五也與此
[013-028b]
 之不爭無尤者凡六也夫其謂爭者非必
 至於鬥且戰也彼己四對兩不相下斯爲
 爭矣天之陰陽至神而無著也然常以冬
 夏二至而爭蓋己居其地者未退而方來
 待代者欲前此之謂爭故爭者對起而不
 退聽之謂也有得乎道者則不然矣知雄
 守雌是能爲而能不爲者也功能可以加
 人而付之無有智力足以蓋世而韜藏不
 用其所操藴常不肯爲天下先則安得有
 爭也哉蓋列子嘗言常勝常不勝之道矣
[013-029a]
 曰古之言强先不己若者至於若己而殆
 矣夫若己而殆是好勝而必遇其敵者也
 會必至於不勝也又曰言柔先出於己者
 亡所殆矣是不與之爭而彼自無所與爭
 也此其勝所以可必也用此理也推而極
 之則雖兩陳相加己戰而勝猶得謂之不
 爭也主柔以待須其可斃而後從而乘之
 則皆名爲不爭此所以爲常勝之道也雖
 然此之謂常勝者主我而言也利則進不
 利則姑自保己是重於獨善而輕於爲人
[013-029b]
 者也其在老語雖其深妙者亦常先存此
 身不殆之理乃肯出身而任事不然則否
 蓋古之爲是學者必已多矣故晨門之譏
 孔子曰是知其不可而爲之者歟荷蕢者
 亦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
 此二子者非無憂世之意而度天下莫與
 己合則舍之而聽其自然爾凡此類疑皆治
 道家語而不肯任事者也乃若孔子之規
 模則不然矣既聞荷蕢之語則自歎曰果
 哉末之難矣夫愛一身而忘天下此豈孔
[013-030a]
 子不能哉蓋重於救世寧有不可即而即
 之未有可即而不即者也此五就五去與
 夫七十二聘者皆能任天下於其身者也
 故夫老氏之見雖不失爲道而孔子之所
 忍也若揆之其身則重於爲己者禍辱决
 不能及也故削迹伐木老氏之所不遭也
 詹秋圃曰上善若水至故無尤易性章欲
 以吾性而易利物之水性故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然水利萬物而水溢
 水涸亦害物惟善處衆人之所惡則幾近
[013-030b]
 於道何則人善處身於平土而居心善淵
 深而靜與博施以仁立言善主以信善治
 本乎正善能辦乎事善動順乎時無非兼
 利物我而安便所以天下自無怨尤且人
 性本善上善何取於水此又不易之易而
 持以類求之耳
 張沖應曰上善若水至故無尤水之爲性
 卑下而柔順也探之而虚視之而明運之
 於天則爲雨爲露運之於地則爲江爲河
 動者以之而浮植者以之而生汙者以之
[013-031a]
 而潔剛者以之而柔萬物藉之以有成也
 是以萬物歸之咸被其澤而無此可入彼
 不可入之爭辯也衆人者謂世之衆人敦
 不歸尊而視卑恃持剛而侮柔殊不知夫
 水之所以卑下而柔順其中有妙用存焉
 此無物不爲水之所制也人生而長所爲
 之性有如水之性則爲上善之人矣故其
 妙幾微而日進於道凡見之所居則潤澤
 滂流而居善地矣運之於心則虚明沉深
 而心善淵矣交之於物則物因以成而與
[013-031b]
 善仁矣發之於言則眞實不妄而言善信
 矣用以正人則彼非此是自然明白而正
 善治矣用以處事則方圓曲直泛應而當
 而事善能矣晨昏晝夜升降消息不耗不
 爲動有其時矣七善既備默運於中惡性
 易而善性生斯不校於人亦無所尤於人
 則進於其道深矣斯曰夫唯不爭故無尤
 白玉蟾曰上善若水性猶水也水善不爲
 物所忤而已利萬物而不爭初何心哉處
 衆人之所惡於我何有故幾於道心亦如
[013-032a]
 此居善地無所擇也心善淵有所養也與
 善仁無分彼此言善信眞實正善治無往
 不正事善能無爲無所不爲動善時與時
 偕行夫唯不爭方寸不競故無尤亦不以
 爲福也
 廖粹然曰上善若水大道妙用如水之行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以柔弱故任人所爲
 處衆人之所惡百姓日用而不知是道體
 故幾於道可謂眞常居善地故能處平心
 善淵方寸澄澈常能清淨與善仁利濟一
[013-032b]
 切言善信謂能中正正善治常主公平事
 善能清淨道炁動善時行止有節夫唯不
 爭任人所使何嘗逆人故無尤終無怨憾
 人若如之故能成道也
 陳碧虚曰上善若水上善者標人也若水
 者舉喻也夫至人虚懷無欲應變隨時不
 逆諸縁處善忘善故曰上善夫水能方圓
 疑釋深淺浮沉順道涵虚咸有其理唯聖
 人兼而通之故曰若水且水藴三能之近
 道七善之利物謂下文也水善利萬物至
[013-033a]
 故幾於道此三能之近道也夫水性平靜
 散潤一切故天無水則陽旱地無水則塵
 飛利澤萬物故曰善利此一能也天下柔
 弱莫過於水去實歸虚背高趨下壅之則
 止决之則流聽從於人故曰不爭此二能
 也人之情惡處下流好居上位而水則就
 卑受濁處惡不亂令物潔白獨納汙辱故
 曰處衆人之所惡此三能也幾近也夫水
 利物則其仁廣大不爭則其德謙光處惡
 則其量忍垢舉水性之三能唯至人之一
[013-033b]
 貫德行如斯去道不遐故曰近爾又解曰
 水爲氣母王於北方其數六北方者陽德
 之始陰氣之終也生數一與道同也道亦
 謂之一道一者即無一之一也水一者即
 有一之一也無一之一爲道之體有一之
 一爲道之用明水者道之用也故曰幾於
 道也居善地至動善時至人所居善執謙
 下順物自然化及鄉黨如水在地善就卑
 下滋潤群物故曰居善地此一善也至人
 之心善保虚靜洞鑒幽微湛然通徹如水
[013-034a]
 淵澄波流九變不失明靜故曰心善淵此
 二善也至人若與善行仁慈惠及天下不
 懷親愛如水膏潤善能升降無不霑濟故
 曰與善仁此三善也至人之言善守誠信
 不與物期自然符契如水影物妍醜無差
 流滿輒移行險不失故曰言善信此四善
 也至人從政善治於民正容悟物物自順
 從如水清平善定高下滌蕩群物使無塵
 穢故曰政善治此五善也至人臨事善能
 任物隨器授職不失其材如水柔性善事
[013-034b]
 方圓能隨形器無用不成故曰事善能此
 六善也聖人動靜善觀其時出處應機能
 全其道如水之動善隨時變冬凝夏液不
 差其節故曰動善時此七善也夫唯不爭
 故無尤唯獨也此結上三能七善之辭也
 夫至人之所用心行事出處語默皆全于
 妙道合乎物宜而常守雌靜不與物爭物
 既不爭安有尤過之地又尤怨也言天下
 獨有不爭之人無所怨尤之者
 謝圖南曰上善若水至幾於道大學之道
[013-035a]
 在止於至善此曰上善其至者夫孟子曰
 性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經曰江海所以
 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則以水喻
 善皆取其能下者人惟能下所以衆善歸
 之水惟能下所以衆流歸之其趨一也水
 能滋利萬物而不爭其利利物而不自利
 者也衆人之所惡者卑汙窪下之地而水
 樂處之行乎自然無所决擇故可幾及於
 道此雖言水其實爲善人言之也居善地
 至故無尤高下不擇地故居善於地澄清
[013-035b]
 不可撓故心善於淵隨取隨足故與善於
 仁不平則鳴故言善於信可鑒妍醜故正
 善於治載沉載浮故事善於能流行不息
 故動善於時利若是其廣功若是其大而
 未嘗與物有爭焉又何尤怨之有此雖言
 水之善而實言人之善也善也水也無非
 道之所存也蓋嘗論之天一生水水爲五
 行之宗尊莫尊於水矣水行地中水爲萬
 物之利大莫大於水矣尊而不居其尊大
 而不有其大此所以爲善而不爭也所以
[013-036a]
 不爭而無尤也善人之爲善也友一鄉之
 善以爲未足友一國之善猶以爲未足友
 天下之善則可以爲上善矣而方宜善與
 人同若决江河善世不伐同流合汙不矜
 不伐而天下莫與之爭則人之善則水之
 善也水之善即道之善也道在吾身反而
 求之育德於蒙泉通氣於咸澤而收功於
 既濟未濟之水火終焉則善在吾身水在
 吾身吾善用之可與斯道同其乆矣不然
 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
[013-036b]
 林鬳齋曰上善若水至故無尤此章又以
 水喻無容心之意上善者至善也謂世間
 至善之理與水一同水之爲善能利萬物
 而何嘗自以爲能順流而不逆不爭也就
 卑就濕不以人之所惡爲惡也以此觀水
 則近於道矣幾者近也居善地言居之而
 安也心善淵言其定而靜也與善仁言其
 仁以及物也言善信言出口皆實理也政
 善治以之正國則必治也事善能以之處
 事則無不能也動善時隨所動而皆得其
[013-037a]
 時也此七句皆言有道之士其言如此而
 不自以爲能故於天下無所爭而亦無尤
 怨之者此即汝惟不爭天下莫與汝爭能
 解者多以此爲水之小善七故其多說牽
 强非老子之本㫖
 范應元曰上善若水至故幾於道幾近也
 水之爲物得天一之氣無定形而靡不通
 故潤萬物者莫潤乎水乃善利也遇方則
 方遇圓則圓何爭之有上善之人則微妙
 玄通常善利於人物而不爭故善亦如水
[013-037b]
 衆人好高而惡下水獨處之上善之人常
 謙下也有此之德故近於道易六十四卦
 惟謙卦有吉而無凶悔吝河上公曰上善
 之人如水之性故曰上善若水水者自然
 而始成形故其理同道無所不在無所不
 利而水亦然然而既已麗於形則於道有
 間矣故曰幾於道然而可名之善未有若
 此者也故曰上善居善地至故無尤居善
 地者可止則止心善淵者中常湛靜與善
 仁者稱物平施言善信者聲不妄發政善
[013-038a]
 治者德惟無私事善能者無所不通動善
 時者可行則行有是德而有是善夫惟不
 爭是以無過而全德盡善也
 薛庸齋曰上善若水至動善時上善之士
 性明而德清故若水也雨露滋養源泉灌
 漑利萬物也流濕潤下停汙止坎處衆人
 之所惡也水生天一道自無一故言其近
 也界而爲國之寳决而爲國之利善地也
 鑑於止水測之益深善淵也滋榮萬物爲
 而不恃善仁也百川學海而至於海善信
[013-038b]
 也穢汙以滌之高下以平之善治也在盤
 則方在盂則圓善能也冬則凝然春則融
 然善時也夫惟不爭故無尤天下柔弱莫
 過於水故不爭既不爭復何尤之有
 休休庵曰上善若水至故無尤道之至德
 謂之上善喻之若水水能利益萬物而不
 與物爭功無我也水能就下是謂處衆人
 之所惡水無心而有德故幾於道幾者近
 也抱道有至德者動靜一如居善地也量
 包無外心善淵也博施濟衆而不矜與善
[013-039a]
 仁也出語可法言善信也道德之化風行
 草偃政善治也無爲妙用不勞而辦事善
 能也非理不言非道不行動善時也種種
 任道物我無爭夫唯不爭故無過尤矣
 褚伯秀曰上善若水至故無尤人能利物
 不爭謙卑處下皆行之善者上善則善中
 之最積乆而成猶云上德上仁之類夫天
 一生水五行之首離無入有之始從氣化
 形之初有形若無不可持捉儲積既乆勢
 莫禦焉人之積小善而成上善理亦若此
[013-039b]
 水之善利不爭納汙藏垢世間何物得以
 及之衆人所惡者穢汙下濕水則逶迤曲
 就而不辭又於其中洗滌淘澄化爲清淨
 此所以爲善之上而近於道也居善地所
 處而安心善淵志存深靜與善仁施恩不
 吝言善信不與行違政善治庶務畢理事
 善能通乎適宜動善時應機而發槩叙上
 善利物條目或指爲水之七善牽强求合
 若然則經之宜云水若上善矣言有宗事
 有君觀者當求立言本意以衆善論之不
[013-040a]
 爭爲善之上所以成衆善也外而物無怨
 尤内而己無過咎入道之要莫先乎此
 牛妙傳曰上善若水至萬物而不爭夫善
 而又善故謂之上善云若水者謂天下之
 至善莫若水也且萬物之生皆從陰濕而
 生故云水善利萬物也夫水之性去留隨
 機不擇好惡器之大小方圓盛之俱得其
 㫖任天下取與未嘗相拒故云不爭也然
 則人之性善者亦猶水焉其能隨方逐圓
 辭高就下海涵川納不與世爭亦猶水之
[013-040b]
 性在天地間無往而不入矣處衆人之所
 惡故幾於道夫衆人之所惡者惡居下流
 且天下萬物之生皆沖而上之水之德不
 好居高惟能處下昔仲尼亟稱於水曰水
 哉水哉何取於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
 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
 是此其水之爲德也然則何謂幾於道耶
 夫幾者近也道者淵也蓋水之用在世間
 猶道之在天下無物而不被霑霈無往而
 不被潤澤故云幾於道也雖云水之性無
[013-041a]
 有不下然人之性亦無有不善孟子曰人
 性之善猶水之就下惡得而不幾於道哉
 居善地謂水之爲德其有七善居五行之
 首爲百谷之王不决之不行不盈科不進
 地稍峻則無回瀾既倒之說地稍高則有
 川流不息之義惟平穩處方停注故云居
 善地也心善淵心者謂水之中也如江海
 之中淵源浩渺攪之不濁澄之愈清其能
 容納百川靡所不載隨形見影鑑物無私
 故云心善淵也與善仁仁者生生不息之
[013-041b]
 謂也蓋水之德周流不息運化無窮泛地
 載形浮天浴日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其德
 可並天地生生不息之機故云與善仁也
 言善信言其水之爲德不約而信古人稱
 大信不約是也觀其爲用則有東海中去
 西海中來往來循環未嘗愆忒如尾閭泄
 水之運上流銀漢下至海隅一年一周靡
 有失於信也故云言善信也政善治夫水
 之爲德其能泛十洲於物外浮六合於寰
 中幾更變於桑田屢遷移於島嶼洪纖兼
[013-042a]
 納淨穢靡遺稱天下之至柔騁天下之至
 堅無有入於無間故云政善治也事善能
 謂水之爲用柔而能剛弱而能强霈澤群
 生霑濡九有周流天地貫穿堅剛轉陸爲
 沉鑽崖透石移高作下汰濁留清乾坤資
 運載之功動植荷潤渥之賜故云事善能
 也動善時蓋水之爲用無時不流無時不
 動古人稱流水不腐豈不善耶經稱天下
 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强莫之能勝其無
 以易之如海水之潮必待時而至如人水
[013-042b]
 火之濟亦待時而動也故云動善時也夫
 唯不爭故無尤夫唯語助尤悔吝也此言
 水之德不與物爭故無悔吝也昔子貢問
 君子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曰大水似
 乎德似道似勇似怯似正似察似志似善
 化水之德有若此者是故君子必觀焉由
 是之言何悔尤之有哉
 楊智仁曰上善若水至故無尤謂抱道君
 子其性若水善濟人民善利萬物撓之而
 不濁澄之而不清性能就下而傲上盛之
[013-043a]
 斗則方盛之盂則圓江河因斯而長五行
 因斯而立化書云水竇可以下溺者故幾
 於道能長養萬物居善地深而空明心善
 淵萬物得水而生與善仁影照其形不失
 其情言善信清且平順政善治能方能圓
 能曲能直事善能夏散冬凝動善時夫唯
 不爭其道淵深故無尤也孟子曰人性之
 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
 不下也
 喻清中曰上善若水至故無尤水曰潤下
[013-043b]
 處至卑至濕之地衆人之所惡也水無情
 之物也天下之至平者莫如水上善之人
 實似之上善者上德至善之人也按舊說
 水藴三能之近道七善之利物何謂三能
 水性平靜散潤一切天無水則亢旱地無
 水則枯竭利澤萬物故曰善利此一能也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舍實歸虚背高趨下
 壅之則止决之則流聽命於人故曰不爭
 此二能也凡人之情而惡居下流水則處
 卑就濕令物潔鮮自納汙穢故曰處衆人
[013-044a]
 之所惡此三能也幾近也天一生水一者
 道也道一者即無一之一水一者爲有一
 之一無一之一爲道之體有一之一爲道
 之用故曰幾於道何謂七善至人所居善
 執謙下順物自然化及鄉黨如水在地善
 就卑下滋潤群物故曰居善地此一善也
 至人之心洞鑒幽微湛然通徹如水淵澄
 不失明靜故曰心善淵此二善也至人施
 與慈惠及衆不間邇遐如水膏潤普霑群
 物無有限止故曰與善仁此三善也至人
[013-044b]
 之言誠慤不移與物符契如海潮應候晝
 夜盈虚不差時刻故曰言善信此四善也
 至人從政平心待物自然順從無有不治
 如水清平善定高下好醜自别物無遁形
 故曰政善治此五善也至人臨事善能任
 物隨器授職各當其材如水柔性方圓長
 短惟器是適無施不可故曰事善能此六
 善也至人動靜與世推移出處應機不滯
 於物如水之動隨時變遷冬凝夏液不爽
 其節故曰動善時此七善也凡物之不平
[013-045a]
 者取决於水而爭心息又何尤焉觀水有
 術可謂善於形容矣孔子觀於東流之水
 子貢問曰君子所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
 子曰以其不息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則卑
 下据邑必修其理此似義浩浩乎無屈止
 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溪而不懼此似
 勇至量必平此似其盛而不求漑此似正
 綽約微達此似察發源必東此似志以出
 以入萬物就以化此似善化也水之德若
 此故君子必觀焉古人有取於水良有以
[013-045b]
 也夫
 胥六虚曰上善若水至故幾於道言夫有
 道者謂之上善上善者謂其善無以加唯
 水可喻也故曰上善若水水之善利潤萬
 物而不爭舍高趨下而自若不爭者謂無
 大小高下之二天下之人出幽谷遷喬木
 乃其所喜舍其高趨於下乃其所惡水獨
 居之是故近於道故曰幾於道居善地至
 動善時水固幾於道聖人則之又推而擴
 之以明夫有道者之善略言有七居善地
[013-046a]
 謂有道之士平險方圓所遇皆適若水之
 居善地也鑒照萬象湛然不擾若水之心
 善淵也懷抱慈愛親疏平施若水之與善
 仁也至誠内修號令外發若水之言善信
 也操守公平賞罰善惡若水之政善治也
 利濟日用爲而不辭若水之事善能也否
 泰有數行藏無必若水之動善時也夫唯
 不爭故無尤尤罪過也夫唯有道之士若
 水之善也而不與物爭故天下亦無可責
 其過矣
[013-046b]
 柴元皋曰上善若水水德無以加水善利
 萬物而不爭澤潤而就下處衆人之所惡
 凡有穢惡皆從而潔之故幾於道去道幾
 微之間居善地止坎就下心善淵澄湛鑒
 照與善仁濟物利用言善信潮候及時政
 善治平則無聲事善能灌漑有功動善時
 春生秋涸夫惟不爭故無尤以善爲體以
 不爭爲用故每用無過
 蘇敬靜曰上善若水至故無尤矣此章老
 子之意只在不爭上善者世間第一最善
[013-047a]
 之理也譬之物莫如水萬物皆以得水而
 生是善利萬物而水何嘗爭言利邪人惡
 居下流惟水流濕處衆人所惡之地而不
 嫌人能如水有濟世潤澤之利而無好高
 慕遠之心則爲上善亦幾近於有道矣有
 道之士如之何能與水同爲善哉所居必
 就下如水濟物存心必淵靜如水渟涵所
 與必博施濟衆如水灌漑枯槁立信必務
 信實如水衝激必作聲爲治必有修理如
 水順流下處處事必任才能如水湍流迅
[013-047b]
 快動必善識時如水夏漲秋涸此七者皆
 如水之善矣而未如水之善也水之上善
 其在不爭言利乎夫惟不爭故亦無愆尤
 此即禹惟不矜天下莫與禹爭能禹惟不
 伐天下莫與禹爭功非天下之上善而何
 老氏之學莫切於不爭曰不尚賢使民不
 爭曰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曰是
 謂不爭之德曰天道不爭而善勝曰聖人
 之道爲而不爭與此不爭無尤者凡六心
 聲之發自不能掩凡渫辱可恥皆能忍而
[013-048a]
 容之是能爲而能不爲者也功能可以加
 人而付之無有智力足以蓋世而韜藏不
 用其所操藴常不肯爲天下先則安得有
 爭哉宜其爲上善也
 本一庵居士曰上善若水至故無尤無善
 之可名至矣有善之可名而若水之安行
 乎自然則善之上也夫能利萬物則有功
 有功則必爭有功而不爭難矣然且居衆
 人之所惡不以爲凂豈不又難乎曰幾於
 道者次於至道無名也居也心也與也言
[013-048b]
 也政也事也動也七者人事也善地者水
 之高下因地也善淵者水之靜深不撓也
 善仁者水之利澤無窮也善信者水之行
 止不欺也善治者水之洗滌無滯也善能
 者水之能流能勝也善時者水之時盈時
 涸也人之七事兼水之七善而又持之以
 水之不爭然後爲善若有七善而不能去
 一爭能無尤乎
 石潭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
 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
[013-049a]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
 不爭故無尤上善若水以水之善喻人之
 善也水善利萬物物得水而無不生也不
 爭者水雖有利於萬物而未嘗與物爲競
 也處衆人之所惡者水性潤下人則惡居
 下也惟其不爭而居人所惡之下故近於
 道人能居善地如水之能濟物心善淵如
 水之止而不波言善信如潮之應候不失
 其期政善治如水之鑒物高下妍醜無有
 遺形事善能如水之於器方圓曲直隨其
[013-049b]
 所適動善時如水之春盈秋涸不爽其節
 是皆各任其自然而與物無競者所以未
 嘗有一毫之愆尤也此章自居善地以下
 本謂人之上善與水相似若但於水求之
 則於所謂言所謂政不通矣上文水善利
 萬物而不爭故幾於道是言水之善也居
 善地等七善是以人之善如水之善者言
 也其大意則在於不爭而已


道德眞經集義卷之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