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138 御選古文淵鑒-清-聖祖玄燁 (master)


[057-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選古文淵鑒巻五十七目録
  宋
   李綱
    答詔問攻戰守備措置綏懷之方
    湖海集序
   汪藻
    為隆祐太后草詔
[057-1b]
   程俱
    與李樞密論事書
   羅從彦
    韋齋記
   鄭樵
    通志總序
   李燾
    湖北漕司乖崖堂記
[057-2a]
  王十朋
   上殿劄子
  楊萬里
   論神威疏
   論選法在吏不在官
  周必大
   賜奉國軍節度使同知大宗正事士銖上表再
    辭免加食邑食實封不允仍斷來章批答
[057-2b]
   賜威武軍節度使主管侍衞馬軍司公事李顯
    忠辭免加食邑食實封不允仍斷來章批答
   賜尚書右僕射虞允文上表再辭免轉左光禄
    大夫特封成國公加食邑食實封恩不允批
    答
   賜參知政事龔茂良上表再辭免進太上日厯
    特轉兩官依例加恩恩命不允仍斷來章批
    答
[057-3a]
   賜顯謨閣直學士左朝議大夫知潭州沈介乞
    守本官職致仕不允詔
   賜觀文殿大學士左光禄大夫知福州陳俊卿
    乞改除一在外宮觀遣差不允詔
   科舉詔
   幸學詔
   賜利州觀察使韓彦直辭免除鄂州駐劄御前
    諸軍都綂制恩命不允詔
[057-3b]
   賜觀文殿大學士左正議大夫知紹興軍府事
    蔣芾乞檢㑹前奏除一宮祠不允詔
   賜虞允文辭免特進左丞相兼樞密使進封華
    國公加食邑實封恩命不允詔
   賜草土劉珙允詔
   賜觀文殿學士大中大夫知建康軍府充江南
    東路安撫使兼行宮畱守劉珙乞差在外宮
    觀不允詔
[057-4a]
   賜少保觀文殿大學士充醴泉觀使侍讀永國
    公史浩乞休官不允詔
   賜奉國軍節度使殿前都指揮使王友直乞除
    一宮觀遣差不允詔
   賜朝散郎權尚書禮部侍郎兼侍講齊慶胄辭
    免除禮部侍郎恩命不允詔
[057-5a]
 欽定四庫全書
御選古文淵鑒巻五十七
   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教習庶吉士臣/乾學/等奉
㫖編注
  宋
   李綱字伯紀邵武人登政和二年進士第靖康元/年為尚書右丞充京城守禦使髙宗即位拜
    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尋罷復起/知洪潭州荆湖南路安撫大使卒
    答詔問攻戰守備措置綏懷之方紹興/五年
[057-5b]
 臣聞朝廷者根本也藩方者枝葉也根本固則枝葉繁
 朝廷者腹心也將士者爪牙也腹心壯則爪牙奮今遠
 而彊敵近而偽臣國家所仰以為捍蔽者在藩方所資
 以致攻討者在將士然根本腹心則在朝廷惟陛下正
 心以正朝廷百官使君子小人各得其分則是非眀賞
 罰當自然藩方協力將士用命雖彊敵不足畏逆臣不
 足憂此特在陛下方寸之間耳臣昧死條上六事一曰
 信任輔弼二曰公選人材三曰變革士風四曰愛惜日
[057-6a]
力五曰務盡人事六曰寅畏天威何謂信任輔弼夫興
衰撥亂之主必有同心同德之臣相與有為如元首股
肱之於一身父子兄弟之於一家乃能協濟今陛下選
於衆以圖任遂能捍禦大敵可謂得人矣然臣願陛下
待以至誠無事形跡乆任以責成功勿使小人得以間
之則君臣之羙垂於無窮矣何謂公選人才夫治天下
者必資於人才而創業中興之主所資尤多何則繼體
守文率由舊章得中庸之才亦足以共治至於艱難之
[057-6b]
際非得卓犖瓌偉之才則未易有濟是以大有為之主
必有不世出之才參贊翊佐以成大業然自昔抱不羣
之才者多為小人所忌嫉或中之以黯闇或指之為黨
與或誣之以大惡或擿之以細故而以道事君者不可
則止難於自進恥於自明雖負重謗遭深譴安於義命
不復自辨茍非至眀之主深察人之情偽安能辨其非
辜哉陛下臨御以来用人多矣世之所許以為端人正
士者往往閒廢於無用之地而陛下寢寐側席有乏材
[057-7a]
之歎盍少畱意而致察焉何謂變革士風夫用兵之與
士風似不相及而實相為表裏士風厚則議論正而是
非眀朝廷賞罰當功罪而人心服考之本朝嘉祐治平
以前可知巳數十年来奔競日進議論徇私邪説利口
足以惑人主之聽元祐大臣持正論如司馬光之流皆
社稷之臣也而羣枉嫉之指為姦黨顚倒是非政事大
壞馴致靖康之變靖康二年四月金人/以微欽二帝北去非偶然也竊觀
近年士風尤薄隨時好惡以取世資潝訿成風豈朝廷
[057-7b]
之福哉大抵朝廷設耳目及獻納論思之官固許之以
風聞至於大故必須覈實而後言使其無實則誣人之
罪服讒蒐慝得以中害善良皆非所以修政也何謂愛
惜日力夫創業中興如建大厦堂室奧序其規模可一
日而成鳩工聚材則積累非一日所致陛下臨御九年
於兹境土未復僭逆未誅仇敵未報尚稽中興之業者
誠以始不為之規摹而後不為之積累故也邊事粗定
之時朝廷所推行者不過簿書期會不切之細務至於
[057-8a]
攻討防守之䇿國之大計皆未嘗畱意夫天下無不可
為之事亦無不可為之時惟失其時則事之小者日益
大事之易者日益難矣何謂務盡人事夫天人之道其
實一致人之所為即天之所為也人事盡於前則天理
應於後此自然之符也故創業中興之主盡其在我而
巳其成功歸之於天今未嘗盡人事敵至而先自退屈
而欲責功於天其可乎臣願陛下詔二三大臣協心同
力盡人事以聽天命則恢復土宇翦屠鯨鯢迎還兩宮
[057-8b]
必有日矣何謂寅畏天威夫天之於王者猶父母之於
子愛之至則所以為之戒者亦至故人主之於天戒必
恐懼修省以致其寅畏之誠以年以来熒惑失次太白
晝見紹興元年四月/壬中太白畫見地震水溢或乆隂不雨或乆雨不
紹興三年七/月霖雨地震或當暑而寒乃正月之翔日有食之紹/興
五年春正月乙/巳朔日有食之此皆天意眷祐陛下丁寜反覆以致告
戒惟陛下推至誠之意正厥事以應之則變災而為祥矣
凡此六者皆中興之業所關而陛下所當先務者今朝
[057-9a]
廷人才不乏將士足用財用有餘足為中興之資陛下
春秋鼎盛欲大有為何施不可要在改前日之轍斷而
行之耳昔唐太宗謂魏徴為敢言徴謝曰陛下導臣使
言不然其敢批逆鱗哉今臣無魏徴之敢言然展盡底
藴亦思慮之極也惟陛下赦其愚直而取其拳拳之忠
疏奏賜/詔褒諭
   湖海集序
詩以風刺為主故曰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
[057-9b]
譎諌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三百六篇變風變雅
居其大半皆箴規戒誨羙刺傷閔哀思之言而其言則
多出於當時仁人不遇忠臣不得志賢士大夫欲誘掖
其君與夫傷讒思古咏吟情性止乎禮義有先王之澤
故曰詩可以羣可以怨小弁之怨所以篤親親之恩小/弁
幽王太子之傳所作所/以敘其哀痛之情也鴟鴞之貽所以眀君臣之義鴟/鴞
周公救亂也成王未知周公所/以攝位之意公乃為詩以貽王谷風之刺所以隆夫婦
朋友之情弼風谷風刺夫婦失道也/小雅谷風刺朋友道絶也使遭變遇閔而泊
[057-10a]
然無心於其間則父子君臣朋友夫婦之道或㡬乎息
王者跡熄而詩亡詩亡而後離騷作九歌九章之屬引
類比義雖近乎悱然愛君之誠篤而嫉惡之志深君子
許其忠焉漢唐間以詩鳴者多矣獨杜子羙得詩人比
興之旨雖困躓流離而不忘君故其詞章慨然有志士
仁人之大節非止模寫物象風容色澤而巳余舊喜賦
詩自靖康謫官以避謗輟不復作及建炎改元之秋丐
罷機政其冬謫居武昌眀年移澧浦又眀年移海外自
[057-10b]
江湖涉嶺海皆騷人放逐之鄉與魑魅荒絶非人所居
之地鬱悒亡聊則復賴詩以攄憂娱悲以自陶寫每登
臨山川嘯咏風月未嘗不作詩而嫠不恤緯之誠范獻/子引
人言曰嫠不恤其緯而/憂宗周之隕為將及焉間亦形於篇什遂成卷軸今䝉
恩北歸裒葺所作目為湖海集將以示諸季使知往返
萬里四年間所得蓋如此云庚戌清眀日梁谿病叟序
  汪藻字彦章饒州德興人中進士第髙宗時為翰/林學士詔令類出其手康王嗣位命太常卿
   汪藻草手/書告中外
[057-11a]
   為隆祐太后草詔哲宗后孟氏廢居瑶華宮元/符末詔后還内崇寜初再廢
    靖康中京城陷六宮有位號者皆北去后以/廢獨存張邦昌僭位尊為宋太后尋上尊號
    元祐皇后后聞康王在濟降詔播/告天下髙宗立尊為元祐太后
比以敵國興師都城失守祲纒宮闕既二帝之䝉塵誣
及宗祊謂三靈之改卜衆恐中原之無綂姑令舊弼以
臨朝雖義形於色而以死為辭然事迫於危而非權莫
濟内以拯黔首將亡之命外以紓鄰國見逼之威遂成
九廟之安坐免一城之酷乃以衰癃之質起於閒廢之
[057-11b]
中迎置宫闈進加位號舉欽聖巳還之典成靖康欲復
之心永言運數之屯坐視邦家之覆撫躬獨在流涕何
從緬懷藝祖之開基實自髙穹之眷命厯年二百人不
知兵傳序九君自太祖至欽/宗凡九君世無失德雖舉族有北轅
之釁金人以二帝及后妃太/子宗戚三千人北去而敷天同左祖之心太尉/周勃
入北軍令曰為呂氏右袒/為劉氏左袒軍中皆左祖乃眷賢王越居近服巳徇羣
臣之請俾膺神器之歸繇康邸之舊藩嗣宋朝之大綂
漢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興漢髙祖至平/帝凡十世獻公之子
[057-12a]
九人唯重耳之尚在晉語鄭叔詹曰同出九人唯/重耳在注云同出同父也兹乃
天意夫豈人謀尚期中外之協心同定安危之至計庶
臻小愒詩大雅民勞篇汔/可小愒愒息也同底丕平用敷告於多方共
深眀於吾意
  程俱字致道歙人舉進士厯官徽猷閣待制封新/安伯與汪藻對專内外制為南渡詞臣稱首
   與李樞密論事書
某竊以天下多事取人之路雖不可不廣然亦當使君
子小人各當其位不可以艱難多故而遂逆施倒植也
[057-12b]
何謂各當其位嘗使君子使人小人使於人君子治人
小人治於人則雖市井屠販之人鷄鳴狗盜之伎與夫
羣盜大猾雜處並進而無害也况今與漢髙祖時不同
漢髙祖起匹夫方與豪傑競逐爭天下所用將才策士
爾不如今立國有天下二百年所謂聖智之法適治之
具在主上紹業垂綂正當與賢能内維持紀綱外攘備
宼敵雖艱難之時不可失體綂也又况漢髙祖所取皆
實名將之才世亂無所用適在市井屠販中爾非取市
[057-13a]
井屠販之才而假以名位也至叔孫通所進羣盜亦皆
善戰而巳叔孫通進羣盜弟子疑之通曰漢王/方争天下故先言斬將搴旗之士不使之
經體贊治謀國牧人也蕭曹雖出刀筆吏亦賢相之才
也世亂無所用適在刀筆吏中爾觀其所立識大謀遠
又有公天下之心持身以恭謹佐治以清浄有後世名
相碩儒之所愧歎而莫及者不可一槩論也某竊憂當
國任事之賢急於事業廣於搜羅不䆒古人之所以而
操其所謂不遺市井屠販與夫使貪使過之説而思之
[057-13b]
不至取之不精也事業誠不可緩矣若使君子小人不
當其位則適足敗事而已蓋數十年來以凶狠犯上無
所顧忌者為敢為以刻薄貪躁夸誕不遜者為智諝諝/知
也陸機辨亡論謀/無遺諝○音胥以居家則持吏短長為姦利以致富
為吏則御下如束濕任喜怒以騁私者為才豪以伺顔
色於眉睫之間射權利角逐之會者為機警若此類者
雖小有才可以使於人而不可師表一方可以治於人
而不可承流宣化可使効一官營一事而不可使牧養
[057-14a]
小民又况過此任乎蓋使之當一州一州不安當一路
一路不安不惟不安又不服天下之人不安不服而求
事功之立豈可得也不然極其凶躁之心射利之術則
亦至於亂亡而巳矣天下赤子罹兵革離亂之餘若又
引此曹以臨其上使依勢倚法以肆其毒斯亦不仁之
甚矣譬如以莛為柱以狼牧羊有傾壓傷殘而巳蓋無
辜也此區區嫠不恤緯之心所以彊聒而深憂者也左/傳
嫠不恤其緯而憂宗周之隕為將/及焉嫠寡婦也緯杼所持絲也願眀公無忽淺鄙之
[057-14b]
思茍以為是一為眀主言之亦天下之幸也
  羅從彦字仲素豫章人受學於楊時李侗從受/學焉以特恩授惠州博羅縣主簿卒官
   韋齋記
宣和三年歳在癸卯之中秋朱喬年得尤溪尉朱松字/喬年熹
之父/也嘗治一室聚羣書宴坐寢休其間後知大學之淵
源異端之學無所入於其心自知卞急害道名其室曰
韋齋取古人佩韋之義泛觀古人有以物為戒者有以
人為戒者所謂佩韋以物為戒者也人之大患在於不
[057-15a]
知過知過而思自改於是有戒焉非賢者孰能之乎予
始以困揜未能遂志因作舫齋陸海中且思古人所以
進此道者必有由而然乆之乃喟然歎曰自孟軻氏沒
更厯漢唐寥寥千載迄無其人有能自樹立者不過注
心於外崇尚世儒之語而巳與之游孔氏之門入於堯
舜之道其必不能至矣夫中庸之書世之學者盡心以
知性躬行以盡性者也而其始則曰喜怒哀樂之未發
謂之中其終則曰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
[057-15b]
浩其天此言何謂也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故大學之道
在知所止而巳茍知所止則知學之先後不知所止則
於學無自而進矣漆雕開之學曰吾斯之未能信曾㸃
之學曰異乎三子者之撰顔淵之學曰回雖不敏請事
斯語矣而孔子悦開與㸃稱顔回以庶幾蓋許其進也
此予之所嘗自勉者也故以聖賢則莫學而非道以俗
學則莫學而非物喬年才髙而智眀其剛不屈於俗其
學也方進而未艾齋成之眀年使人来求記於余余辭
[057-16a]
以不能則非朋友之義欲蹈襲世儒之語則非吾心故
以其嘗所自勉者併書之使人知其在此而不在彼也
㦯曰韋齋之作終無益於學也邪曰古之人固有刻諸
盤杅銘諸几杖置金人以戒多言孔子入太廟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
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置欹器以戒自滿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
欹器焉乃注水焉/中則正滿則覆聖人皆有取焉茍善取之則韋齋之
作不無補也
  鄭樵字漁仲興化軍莆田人築草堂夾漈山閉門/誦習乆之乃游名山搜竒訪古專以討論著
[057-16b]
   述自負紹興間應召授右廸功郎力乞還山通/志成髙宗命繳進會病卒學者稱夾漈先生
   通志總序
百川異趣必會於海然後九州無浸淫之患萬國殊途
必通諸夏然後八荒無壅滯之憂會通之義大矣哉自
書契以来立言者雖多惟仲尼以天縱之聖故總詩書
禮樂而會於一手然後能同天下之文貫二帝三王而
通為一家然後能極古今之變是以其道光眀百世之
上百世之下不能及仲尼既沒百家諸子興焉各效論
[057-17a]
語以空言著書至於厯代實蹟無所紀繫迨漢建元元
封之後司馬氏父子出焉司馬氏世司典籍工於著作
故能上稽仲尼之意會詩書左傳國語世本戰國䇿楚
漢春秋之言通黄帝堯舜至於秦漢之世勒成一書分
為五體本紀紀年世家傳代表以正厯書以類事傳以
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
六經之後惟有此作故謂周公五百嵗而有孔子孔子
五百嵗而在斯乎是其所以自待者巳不淺然大著述
[057-17b]
者必深於博雅而盡見天下之書然後無遺恨當遷之
時挾書之律初除得書之路未廣亘三千年之史籍而
跼蹐於七八種書所可為遷恨者博不足也凡著書者
雖採前人之書必自成一家言左氏楚人也所見多矣
而其書盡楚人之辭公羊齊人也所聞多矣而其書皆
齊人之語今遷書全用舊文間以俚語良由採撫未備
筆削不遑故曰予不敢墮先人之言乃述故事整齊其
傳非所謂作也劉知幾亦譏其多聚舊記時挿雜言知/幾
[057-18a]
史通/之語所可為遷恨者雅不足也大抵開基之人不免草
創全屬繼志之士為之彌縫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
秋其實一也乘檮杌無善後之人故其書不行春秋得
仲尼挽之於前左氏推之於後故其書與日月並傳不
然則一巻事目安能行於世自春秋之後惟史記擅制
作之規模不幸班固非其人遂失會通之旨司馬氏之
門戸自此衰矣班固者浮華之士也全無學術專事剽
竊肅宗問以制禮作樂之事固對以在京諸儒必能知
[057-18b]
之倘臣鄰皆如此則顧問何取焉及諸儒各有所陳固
惟竊叔孫通十二篇之儀以塞白而已倘臣鄰皆如此
則奏議何取焉肅宗知其淺陋故語竇憲曰公愛班固
而忽崔駰駰字亭伯後/漢書有傳此葉公之好龍也固於當時巳
有定價如此人材將何著述史記一書功在十表十表/三代
世表十二諸侯年表六國年表秦楚之際月表漢興以/来諸侯年表髙祖功臣侯年表惠景間侯者年表建元
以来侯者年表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漢興以来將相名臣年表猶衣裳之有冠冕木
水之有本原班固不通旁行邪上以古今人物彊立差
[057-19a]
等且謂漢紹堯運自當繼堯非遷作史記厠於秦項此
則無稽之談也由其斷漢為書是致周秦不相因古今
成間隔自髙祖至武帝凡六世之前盡竊遷書不以為
慚自昭帝至平帝凡六世資於賈逵劉歆復不以為恥
况又有曹大家終篇則固之自為書也幾希往往出固
之胸中者古今人表耳他人無此謬也後世衆手修書
道傍築室掠人之文竊鐘掩耳皆固之作俑也固之事
業如此後来史家奔走班固之不暇何能測其淺深遷
[057-19b]
之於固如龍之與猪奈何諸史棄遷而用固劉知幾之
徒尊班而抑馬且善學司馬遷者莫如班彪彪續遷書
自孝武至於後漢欲令後人之續巳如已之續遷既無
衍文又無絶緒世世相承如出一手善乎其繼志也其
書不可得而見所可見者元成二帝贊耳皆於本紀之
外别記所聞可謂深入太史公之閫奥矣凡左氏之有
君子曰者皆經之新意史記之有太史公曰者皆史之
外事不為褒貶也間有及褒貶者褚先生之徒雜之耳
[057-20a]
褚少/孫且紀傳之中既載善惡足為鑒戒何必於紀傳之
後更加褒貶此乃諸生决科之文安可施於著述殆非
遷彪之意况謂為贊豈有貶辭後之史家或謂之論或
謂之序或謂之銓或謂之評隋志云陳壽三國志何常/侍論九巻徐爰評三卷王
濤序評/三巻皆效班固臣不得不劇論固也司馬談有其書
而司馬遷能成其父志班彪有其業而班固不能讀父
之書固為彪之子既不能保其身又不能傳其業又不
能教其子為人如此安在乎言為天下法范曄陳壽之
[057-20b]
徒繼踵率皆輕薄無行以速罪辜安在乎筆削而為
信史也孔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
所損益可知也此言相因也自班固以斷代為史無復相
因之義雖有仲尼之聖亦莫知其損益會通之道自此
失矣語其同也則紀而復紀一帝而有數紀傳而復傳
一人而有數傳天文者千古不易之象而世世作天文
志洪範五行者二家之書而世世序五行傳如此之類
豈勝繁文語其異也則前王不列於後王後事不接於
[057-21a]
前事郡縣各為區域而昧遷革之源禮樂自為更張遂
成殊俗之政如此之類豈勝斷綆曹魏指吳蜀為冦北
朝指東晉為僭南謂北為索虜北謂南為島夷齊史稱
梁軍為義軍謀人之國可以為義乎隋書稱唐兵為義
兵伐人之君可以為義乎房𤣥齡董史册故房彦謙
擅羙名彦謙𤣥齡之/父也仕隋虞世南預修書故虞荔虞寄有嘉
虞世南出繼叔陳/中書侍郎寄之後甚者桀犬吠堯吠非其主晉史黨
晉而不有魏凡忠於魏者目為叛臣王凌諸葛誕母丘
[057-21b]
儉之徒三人皆魏/之忠臣抱屈黄壤齊史黨齊而不有宋凡忠
於宋者目為逆黨袁粲劉秉沈攸之之徒三人皆宋/之忠臣
寃九原似此之類厯世有之傷風敗義莫大乎此遷法
既失固弊日深自東都至江左無一人能覺其非惟梁
武帝為此慨然乃命吳均作通史上自太初下終齊室
書未成而均卒吳均傳武帝召均使撰通史起三皇汔/齊代均草本紀世家巳畢唯列傳未成
卒/隋楊素又奏令陸從典續史記訖於隋書未成而免
官豈天之靳斯文而不傳與抑非其人而不祐之與自
[057-22a]
唐之後又莫覺其非凡秉史筆者皆準春秋專事褒貶
夫春秋以約文見義若無傳釋則善惡難明史册以詳
文該事善惡巳彰無待羙刺讀蕭曹之行事豈不知其
忠良見莽卓之所為豈不知其凶逆夫史者國之大典也
而當職之人不知畱意於憲章徒相尚於言語正猶當
家之婦不事饔飱專鼓唇舌縱然得勝豈能肥家此臣
之所深恥也江淹有言修史之難無出於志誠以志者
憲章之所繫非老於典故者不能為也不比紀傳紀則
[057-22b]
以年包事傳則以事繫人儒學之士皆能為之惟有志
難其次莫如表所以范曄陳壽之徒能為紀傳而不敢
作表志志之大原起於爾雅司馬遷曰書班固曰志蔡
邕曰意蔡邕作十意律厯意第一禮意第二樂意第三/郊祀意第四天文意第五車服意第六云云
華嶠曰典華嶠著後漢書改志為典晉書/云嶠撰十典未成子暢續之張勃曰錄張/勃
著吳/錄何法盛曰説法盛冇晉/中興書餘史並承班固謂之志皆
詳於浮言略於事實不足以盡爾雅之義臣今總天下
之大學術而條其綱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之憲
[057-23a]
章學者之能事盡於此矣其五略漢唐諸儒所得而聞
其十五略漢唐諸儒所不得而聞也生民之本在於姓
氏帝王之制各有區分男子稱氏所以别貴賤女子稱
姓所以别㛰姻不相紊濫秦并六國姓氏混而為一自
漢至唐厯世有其書而皆不能眀姓氏原此一家之學
倡於左氏因生賜姓胙土命氏又以字以諡以官以邑
命氏邑亦土也左氏所言惟兹五者臣今所推有三十
二類左氏不得而聞故作氏族略書契之本見於文字
[057-23b]
獨體為文合體為字文有子母主類為母從類為子凡
為字書者皆不識子母文字之本出於六書象形指事
文也會意諧聲轉注字也假借者文與字也原此一家
之學亦倡於左氏然止戈為武不識諧聲反正為乏又
昧象形左傳既不别其源後人何從别其流是致小學
一家皆成鹵莽經旨不眀穿鑿蠭起盡由於此臣於是
驅天下文字盡歸六書軍律既眀士乃用命故作六書
略天籟之本自成經緯縱有四聲以成經横有七音以
[057-24a]
成緯横有角徵商羽宮半宮半微七音/其見溪羣疑三十六字母是也皇頡制字深逹
此機江左四聲反沒其旨凡為韻書者皆有經無緯字
書眼學韻書耳學眼學以母為主耳學以子為主母主
形子主聲二家俱失所主今欲眀七音之本擴六合之
情然後能宣仲尼之教以及人面之俗使裔夷之俘皆
知禮義故作七音略天文之家在於圖象民事必本於
時時序必本於天為天文志者有義無象莫能知天臣
今取隋丹元子步天歌句中有圖言下成象靈臺所用
[057-24b]
可以仰觀不取甘石本經楚有甘公魏有石/申皆知天文之人惑人以妖
妄速人於罪累故作天文略地理之家在於封圻而封
圻之要在於山川禹貢九州皆以山川定其經略九州
有時而移山川千古不易是故禹貢之圖至今可别班
固地里主於郡國無所底止雖有其書不如無也後之
史氏正以方隅郡國併遷方隅顛錯皆因司馬遷無地
理書班固為之創始致此一家俱成謬學臣今凖禹貢
之書而理川源本開元十道圖以續今古故作地理略
[057-25a]
都邑之本金湯之業史氏不書黄圖難考漢冇三/輔黄圖臣上
稽三皇五帝之形勢遠探四夷八蠻之巢穴仍以梁汴
者四朝舊都為痛定之戒南陽者疑若可為中原之新
宅故作都邑略諡法一家國之大典史氏無其書奉常
失其旨周人以諱事神諡法之所由起也古之帝王存
亡皆用名自堯舜禹湯至於桀紂皆名也周公制禮不
忍名其先君武王受命之後乃追諡太王王季文王此
諡法所由立也本無其書後世偽作周公諡法欲以生
[057-25b]
前之善惡為死後之勸懲且周公之意既不忍稱其名
豈忍稱其惡如是則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不可行
乎周公矣此不道之言也幽厲桓靈之字本無凶義諡
法欲名其惡則引辭以遷就其意何為皇頡制字使字
與義合而周公作法使字與義離臣今所纂並以一字
見義削去引辭而除其曲説故作諡略祭器者古人飲
食之器也今之祭器出於禮圖徒務説義不思適用形
制既乖豈便歆享夫祭器尚象者古之道也器之大者
[057-26a]
莫如罍故取諸雲山其次莫如尊故取諸牛象其次莫
如彞故取諸鷄鳳最小者莫如爵故取諸雀其制皆象
其形鑿項及背以出内酒惟劉杳能知此義故引魯郡
地中所得齊子尾送女器有犧尊及齊景公冢中所得
牛尊象尊以為證其義甚眀世莫能用故作器服略樂
以詩為本詩以聲為用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
宗廟之音曰頌仲尼編詩為正樂也以風雅頌之歌為
燕享祭祀之樂工歌鹿鳴之三笙吹南陔之三歌間魚
[057-26b]
麗之三笙間崇丘之三唐會要云鹿鳴三奏南陔一/奏南有嘉魚四奏崇丘一奏
大合樂之道也古者絲竹有譜無辭所以六笙但存其
名序詩之人不知此理謂之有其義而亡其辭良由漢
立齊轅/公中/公韓/嬰毛/萇四家博士各以義言詩遂使聲
歌之道日微至後漢之末詩三百僅能鹿鳴騶虞伐檀
文王四篇之聲而巳太和末又失其三至於晉室鹿鳴
一篇又無傳自鹿鳴不傳後世不復聞詩然詩者人心
之樂也不以世之興衰而存亡繼風雅之作者樂府也
[057-27a]
史家不眀仲尼之意棄樂府不収乃取工伎之作以為
志臣舊作系聲樂府以集漢魏之辭正為此也今取篇
目以為次曰樂府正聲者所以眀風雅曰祀享正聲者
所以眀頌又以琴操眀絲竹以遺聲凖逸詩語曰韶盡
羙矣又盡善也武盡羙矣未盡善也此仲尼所以正舞
也韶即文舞武即武舞古樂甚希而文武二舞猶傳於
後世良有節而無辭不為異説家所惑故得全仲尼之
意五聲八音十二律者樂之制也故作樂略學術之茍
[057-27b]
且由源流之不分書籍之散亡由編次之無紀易雖一書
而有十六種學有傳學有注學有章句學有圖學有
數學有䜟緯學安得總言易類乎詩雖一書而有十
二種學有訓詁學有傳學有注學有圖學有譜學有
名物學安得總言詩類乎道家則有道書有道經有
科儀有符籙有吐納内丹有爐火外丹凡二十五種皆
道家而混為一家可乎醫方則有脈經有灸經有本草
有方書有炮炙有病源有婦人有小兒凡二十六種皆
[057-28a]
醫家而混為一家可乎故作藝文略册府之藏不患無
書校讐之司未聞其法欲三館無素餐之人太平興國/中崇文院
東廊為昭文館南廊為/集賢院西廊為史館四庫無蠧魚之簡甲乙丙丁四/庫分為經史
子集四庫書/本有正有副千章萬巻日見流通故作校讐略河出圖
天地有自然之象圖譜之學由此而興洛出書天地有
自然之文書籍之學由此而出圖成經書成緯一經一
緯錯綜而成文古之學者左圖右書不可偏廢劉氏作
七略收書不收圖班固即其書為藝文志自此以還圖
[057-28b]
譜日亡書籍日冗所以困後學而隳良材者皆由於此
何哉即圖而求易即書而求難舍易從難成功者少臣
乃立為二記一曰記有記今之所有者不可不聚二曰
記無記今之所無者不可不求故作圖譜略方册者古
人之言語欵識者古人之面貌方册所載經數千萬傳
欵識所勒猶存其舊蓋金石之功寒暑不變以兹稽古
庶不失真今藝文有志而金石無紀臣於採三皇五帝
之泉幣三王之鼎彝秦人石鼓漢魏豐碑上自蒼頡石
[057-29a]
室之文下逮唐人之書各列其人而名其地故作金石
略洪範五行傳者巫瞽之學也厯代史官皆本之以作
五行志天地之間災祥萬種人問禍福㝠不可知若之
何一蟲之妖一物之戾皆繩之以五行又若之何晉厲
公一視之遠成公十六年公㑹諸侯于周單襄公見/晉厲公視遠歩髙告公曰晉将有亂
單公一言之徐昭公十一年單子㑹于戚視下言徐叔/向曰單子其死乎為王官伯而命事於
會視不登帯言不過歩/貌不道容而言不昭矣而能關於五行之沴乎晉申生
一衣之偏晉獻公使申生出師公衣之偏衣佩之金玦/狐突曰衣以厖服遠其躬也佩以金玦弃其
[057-29b]
衷也罕夷曰厖竒無常/金玦不復君有心矣鄭子臧一冠之異鄭子臧好聚/鷸冠鄭文公
惡之使盜殺之劉/向以為近服妖也而能關於五行之沴乎董仲舒以隂
陽之學倡為此説本於春秋牽合附會厯世史官自愚
其心目俛首以受籠罩而欺天下臣故削去五行而作
災祥略語言之理易推名物之状難識農圃之人識田
野之物而不逹詩書之㫖儒生逹詩書之旨而不識田
野之物五方之名本殊萬物之形不一必廣覽動植洞
見幽潛通鳥獸之情状察草木之精神然後參之載籍
[057-30a]
眀其品彚故作昆蟲草木略凡十五略出臣胸臆不涉
漢唐諸儒議論禮略所以叙五禮職官略所以秩百官
選舉略言掄材之方刑法略言用刑之術食貨略言財
貨之源流凡兹五略雖本前人之典亦非諸史之文也
古者記事之史謂之志書大傳曰天子有問無以對責
之疑有志而不志責之丞是以宋鄭之史皆謂之志太
史公更志為記今謂之志本其舊也桓君山曰君山桓/譚字
太史公三代世表旁行邪上並效周譜古者紀年别繫
[057-30b]
之書謂之譜太史公改而為表今復表為譜率從舊也
然西周經幽王之亂紀載無傳故春秋編年以東周為
始自皇甫謐作帝王世紀及年厯上極三皇譙周陶𢎞
景之徒皆有其書學者疑之而以太史公編年為正故
其年始於共和周厲王出居于彘召公周公行政號曰/共和一曰周厲王之難諸侯請以共伯
和為天子共伯不聽即於王位十四年大旱屋焚卜于/太陽兆曰厲王為祟召公乃立宣王共伯復歸於國
然共和之名巳不可據况其年乎仲尼著書斷自唐虞
而紀年始于魯隱以西周之年無所考也今之所譜自
[057-31a]
春秋之前稱世謂之世譜春秋之後稱年謂之年譜太史
公紀年以六甲後之紀年者以六十甲或不用六十甲
而用嵗陽嵗隂之名嵗陽如甲日閼逢乙日㫋䝉之類/嵗隂如寅日攝提格卯日單閼之
類/今之所譜即太史公法既簡且眀循環無滯禮言臨
文不諱謂私諱不可施之於公也若廟諱則無所不避
自漢至唐史官皆避諱惟新唐書無所避臣今所修凖
舊史例間有不得而避者如諡法之類改易本字則其
義不行故亦凖唐書夫學術超詣本乎心識如人入海
[057-31b]
一入一深臣之二十略皆臣自有所得不用舊史之文
紀傳者編年紀事之實蹟自有成規不為智而增不為
愚而減故于紀傳即其舊文從而損益若紀有制詔之
辭傳有書疏之章入之正書則據實事寘之别錄則見
類例唐書五代史皆本朝大臣所修微臣所不敢議故
紀傳訖隋若禮樂政刑務存因革故引而至唐云嗚呼
酒醴之末自然澆漓學術之末自然淺近九流設教至
末皆弊然他教之弊微有典刑惟儒家一家去本太遠
[057-32a]
此理何由班固有言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
科射䇿勸以官禄訖於元始百有餘年傳業者寖盛枝
葉繁滋一經說至百餘萬言大師衆至千餘人盖禄利
之路然也且百年之間其患至此千載之後弊將若何
况禄利之路必由科目科目之設必由乎文辭三百篇
之詩盡在聲歌自置詩博士以來學者不聞一篇之詩
六十四卦之易該於象數自置易博士以來學者不見
一卦之易皇頡制字盡由六書漢立小學凡文學之家
[057-32b]
不見一字之宗伶倫制律盡本七音江左置聲韻凡音
律之家不達一音之㫖經既茍且史又荒唐如此流離
何時反本道之汚隆存乎時時之通塞存乎數儒學之
弊至此而極寒極則暑至否極則泰來此自然之道也
臣蒲栁之質無復餘齡葵藿之心惟期盛世謹序
  李燾字仁甫眉州丹稜人擢進士第恥讀王氏書/博極載籍以史自任倣資治通鑑例斷自建
   隆迄于靖康為編年一書名曰/長編官至敷文閣學士致仕
   湖北漕司乖崖堂記
[057-33a]
乖崖堂為忠定張公復之作也乖則違衆崖則不利物
此復之自贊其畫像云爾像故在成都仙游閣上或摹
寫置鄂之部刺史聽事後屋壁間迫隘囂塵與像弗稱
余既更諸爽塏并書所以作堂意揭示來者謹按復之
名詠鄄城人太平興國五年第進士宰崇陽有異政淳
化初由浚儀擢使荆湖北路閱三歲召拜樞密直學士
尋出守成都大中祥符八年卒於淮陽追諡忠定則皇
祐三年詔也復之姱節景行海内傾屬其居朝廷之日
[057-33b]
少處方面之日多不登相位君子歸譏於時寇平仲王
子明皆復之同年平仲寇準字/子明王旦字皆賢者平仲相真宗攘
却契丹天下至今受其賜景徳中契丹入寇圍瀛州羣/臣請幸楚蜀凖請真宗自將
禦之澶淵遂/成約而還而復之顧謂澶淵一擲我不能為使復之當
平仲之任其處之必有道矣玉清昭應宮之役子明不
能强諫奉天書行事每有愧色大中祥符四年王旦充/玉清昭應宫使七年為
天書使每有大禮輒奉天/書以行恒邑邑不樂焉復之獨抗疏乞斬丁謂以謝
天下子明病革真宗擬相復之則復之亡矣使復之無
[057-34a]
恙丁謂何敢肆其奸欺周懷政雷允恭亦安從始禍丁/謂
性憸邪為樞密使媒糵寇凖凖罷相遂代之内殿承制/周懷政謀殺丁謂等復相寇凖奉真宗為太上皇傳位
太子事泄被誅雷允恭以内殿崇班遷承制章獻后/臨政丁謂潛結允恭禁中事皆由允恭權傾中外
之嘗譏平仲不學無術或謂復之太過而平仲獨心服
寇凖被召出陜張詠適自成都罷還凖送之問曰何/以教凖詠曰霍光傳不可不讀歸取讀之至不學無
術笑曰張/公謂我矣末路低迴還秉鈞軸訖與禍㑹寇凖坐周/懷政事貶
復之學術寜不愧哉復之本不欲仕希夷子謂當拯民
於水火不宜輒自肥遯復之乃仕攘袂纓冠誠非得已
[057-34b]
凡所與交多方外佚人視弃冠冕猶棄敝屣耳其至大
至剛以直之氣一生未始少屈至今凛然也畫像服飾
悉如隠者是殆將乘星戴雲揮斥八極超無友而獨存
夫孰敢嚇以臭腐拘係之使從乎惟兹江山皆復之舊
所經行風期神㑹尚能為余一來舊史恨復之卞急躁
競此盖當時奴婢小人私謗竊議果不足信要當以宋
子京祁/趙閱道抃/韓穉圭琦/司馬君實光/所録為實
  王十朋字龜齡温州樂清人擢進士第一歴官太/子詹事以龍圖閣學士致仕十朋孝友在
[057-35a]
   朝能盡言歴郡著蹟/朱熹張栻雅敬之
   上殿劄子
臣聞國猶身也彊國與身者氣也醫者觀身之氣而知
其人之夀夭識者觀國之氣而知其世之興衰自古帝
王圖囘天下雖謀之以智辦之以才必以氣為之主然
後大業乃濟劉項之争雄也項自謂力拔山氣盖世非
也要之項之失天下也盖以力而劉之得天下也盖以
氣夫百戰百勝一不勝而自謂天亡者氣何在哉屢戰
[057-35b]
屢敗而不為之屈卒之易敗為勝轉弱為彊者氣也蜀
先主英姿大度有高帝風兵雖屢挫而終不為曹操屈
吳孫權聞周瑜之言拔刀碎案孫權聞瑜言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將吏敢復有
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遂成赤壁之雋功吳蜀之勢非魏敵也然
而能霸有一方鼎足而立者氣使之然也臣來自草茅
得之道路謂廟堂之上謀議之臣和守戰之議閧然未
决兹理固洞然易曉議者何不思之耶臣謂養今日之
氣莫如守伸今日之氣莫如戰挫今日之氣莫如和今
[057-36a]
我兵寡力弱國威未振固未能與之决雌雄於一戰以
伸天下之氣也正須養之使壯俟時而動宜於荆襄江
淮要害之地如人身之可以禦風寒者數處命大將屯
重兵以固守之縱未能得志於中原亦足以據長江之
險都帝王之宅保吳蜀萬里之故疆何故屈已買和蹈
前日之覆轍耶大抵天下之勢彊弱均而和則彼此受
其利晉與諸戎和我與契丹和是也彊弱不均而和則
彊者得其利弱者被其害六國與秦和契丹與女真和
[057-36b]
是也金以和議譎契丹而滅契丹矣又以和議譎中國
而困中國矣耿南仲主和議而致靖康之禍耿南仲為/東宮官十
年自謂首當柄用而吳敏李綱越次進位在已上心不/能平故每事異議力沮戰與吳开堅請割地以成和好
故朝廷戰守之備/皆罷致金師日逼秦檜主和議而弱國家之勢太上皇
知金之無厭而和之不可保也去歲下親征之詔紹興/三十
一年陳康伯請/下詔親征從之而天下二十年湮鬱之氣亦少舒矣雖
淮上之師不利而金之被毒亦甚紹興三十一年淮北/宣撫判官劉琦病求
解兵權畱姪汜以兵五百塞𤓰州知樞密院事葉義問/至𤓰州見琦病劇遂以李横權琦軍督兵渡江金人以
[057-37a]
重兵逼𤓰州汜敗僅以身免乙亥金人期以明日渡江/時參贊軍事虞允文以犒師至采石督舟師與戰敵舟
皆溺死者過半厥明金/人復來允文復大敗之陛下應天受命天下罔不歡欣
鼓舞咸謂真主既出恢復指日可期臣謂陛下宜親御
鞍馬如漢文帝慨然發憤欲親臨邊以征匈奴以作將
士之氣以圖進取之計况陛下之精誠可以動天陛下
之節儉可以豐財陛下之恩威可以作士氣江淮有重
臣以為長城劉琦既罷淮北宣撫乃以成閔李顯忠吳/拱為兩淮荆湖三路招討使十二月成閔
李顯忠收復/兩淮州郡川陜有良將以為掎角紹興三十一年以/吳璘為四川宣撫
[057-37b]
使王剛中同/處置軍使亦何患事之不濟耶不然宜因天設之險
以為&KR0008障與之守之可也茍或復用和議則軍民解體
雖茍一時之安而氣已為之索矣百萬之歲幣固有所
不惜也至尊之名分其可自貶損於嗣登大寶之初乎
諸將用命血戰新復數路其可復捐而與之乎紹興三/十二年
吳璘遣姚仲攻徳順踰四旬不克璘自將督師大敗敵/人凡八日而克又遣嚴忠取環州遂還河池姚仲等又
復蘭㑹熙鞏等州及永安軍十二月金以重兵來争新/復諸州璘力戰拒之㑹史浩言兵不可宿於外朝廷遂
欲棄/三路西北之民襁負來歸者不知其㡬又可復委之虎
[057-38a]
狼而使之甘心乎况講和之復舉天下惟彼之命是聽
無厭之求難塞之請當不止此陛下將何以應之乎臣
謂今日之計戰固未可輕和决不可議守以養氣俟時
而伸乘機而投而已
  楊萬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進士第官至寳謨/閣學士屢直言諌諍最後以忤韓侂胄卧
   家十五年聞侂胄/用兵憂憤成疾卒
   論神威疏
臣聞聖人之伸於天下也有神而其屈天下也有威威
[057-38b]
藏於神故其威不測神行於威故其神不狎然則孰為
威曰龍不可離於淵虎不可離於山人主不可離於柄
柄也者人主之山淵也歟上執其柄則神與威不在於
下下竊其柄則神與威不在於上觀柄之所在而治亂
見矣執柄以明用明以公而害明者偏也進退人才罷
行政事號令之出納賞罰之可否此非人主之柄歟是
柄一去則所謂人主者人主之名存而人主之實亡惟
天下之至明者能使是柄在已而不去夫何故天下之
[057-39a]
至明者其初天下未測其明也未測其明則其下必有
以嘗之否則欺之取天下之所是而雜之以非取天下
之所非而亂之以是以探其上而幸其惑是謂嘗嘗而
不動也嘗而動則易其真是者而誣之以為非蔽其真
非者而文之以為是是謂欺故古之明君居明以晦以
俟其所嘗而出晦以明以破其所欺彼狎吾之晦而嘗
者至矣嘗則繼之以欺然後吾之明一發焉則剖然出
於其所嘗之外而卓然不墮於其所欺之中夫安得不
[057-39b]
服則其柄宜誰歸故曰執柄以明齊威王有焉古之君
有百發而天下不服有一發而天下大服則公與私之
異也然則其曷為公不罰天下之所同賞而不賞天下
之所同罰顯詢而陰求衆問而獨決顯詢而陰求則姦
不召矣衆問而獨決則同者不欺而欺者不行矣於是
擇天下之善惡大且顯者而賞誅之則明一用而天下
不以為察故曰明用以公舜有焉古之君失其柄者皆
暗者也暗則失其柄固也而愈明者愈失之何哉明者
[057-40a]
多是而善疑此偏之所從生也明則不偏矣偏則不明
矣盖是者以明出於已為矜而以明出於人為媿疑者
以親暱為可信而以公卿大臣為可防以明出於人為
媿則舉朝不敢有言非不言也言而莫之入也以公卿
大臣為可防則舉朝不敢有為非不為也為而莫之行
也當是時天下之柄亦可謂不移於臣下而天子之勢
可謂尊矣而君子未敢賀也何則收於前而移於後防
其一而不防其一也公卿大臣不得以議之於公則親
[057-40b]
暱小人得以侵之於私天下之人但見今日行某事也
明日用某人也而不知其所從來也非謀之於左右也
非謀之於諸大夫也非謀之於國人也豈天子徧察天
下之事而盡識天下之人歟或曰此宦者之力也或曰
此外戚之力也或曰此宿昔倖臣之力也夫是三人者
天子以為親暱而可信也不知其乘吾信而逞其姦也
以為陰可以助已之明而外不知也不知其蔽已之明
以盗其柄也其初不疑其姦其終禍其國故曰害明者
[057-41a]
偏也漢之元成唐之徳順有焉春秋傳曰舍大臣而與
小臣謀楚莊曰無以嬖御士嫉莊士偏聽生姦獨任成
亂鄒陽所以言於梁鄒陽上書梁孝王曰/偏聽生姦獨任成亂兼聽則下情
通偏聽則下情壅魏徵所以言於唐魏徵對太宗曰君/能兼聽則姦人不
得壅蔽而/下情通矣少師亂隋隋之/奸臣子翬弑隠公子翬羽父也羽/父請弑桓公以求
太宰隠公曰吾將授之矣羽父/懼反譖隠公於桓公而請弑之禄産危漢呂禄/呂産朱异亡
梁武帝/之奸邪奈之何漢唐數主之不悟也今以主上之聖
明而躬攬天下之柄豈容有漢唐季世之事雖然漢成
[057-41b]
帝知惡石顯而不知王鳳即顯也成帝時/權臣唐憲宗知惡
王叔文而不知皇甫鎛即叔文也皇甫鎛憲/宗時小人非不知也
明於人而暗於已也臣願聖天子以古而察於今其無
是事乎可以自慶而塞其未至之門其有是事乎可以
大懼而拔其已植之根則堯舜之聖一武而至矣武猶/步也
豈若漢唐四君盡疎千萬人而獨信一二親暱小人也
哉為虺必蛇太公兵法引黄帝云為虺弗摧行將為蛇/國語申胥諫吳王曰為虺弗摧為蛇將若
何盖虺小/蛇大也履霜必冰臣不勝忠憤
[057-42a]
   論選法在吏不在官
臣聞選法之弊在於信吏而不信官信吏而不信官是
故吏部之權不在官而在吏三尺之法適足以為吏輩
取富之源而不足以為朝廷為官擇人之具所謂尚書
侍郎郎官者據按執筆閉目以書紙尾而已且夫吏之
犯法者必治而受賕者必不赦朝廷之意豈真信吏而
不信官者耶非朝廷之意也法也意則信官也法則未
嘗信官也非惟不信官也朝廷亦不自信也朝廷不自
[057-42b]
信則法之可否孰決之決之吏而已矣夫朝廷之立法
本以防吏之為姦而其用法也則取於吏而為決則是
吏之言勝於法而朝廷之權輕於吏也其言至於勝法
而其權至重於朝廷則吏部長貳安得而不奉吏之旨
哉長貳非曰奉吏也吾奉法也然而法不決於官而決
於吏非奉吏而何夫是之謂信吏而不信官盖世之家
主有以家政聽於子弟而其權卒歸於臧獲者彼其心
非疑子弟而信臧獲也盖子弟之於家政也務知其大
[057-43a]
而不務知其細臧獲則不然其大者不知也至其細者
則往往知之他日主人者偶舉其細以問焉於子弟子
弟未對也而臧獲者奮而前曰我知之於是有以中其
主人而取其信已其始信其細其終將不復疑其大矣
於是子弟為備位而臧獲為腹心今之吏部何以異此
法曰如是而可如是而不可士大夫之有求於吏部有
持牒而請曰我應夫法之所可而吏部之長貳亦曰可
宜其為可無疑也退而吏出寸紙以答之曰不可既曰
[057-43b]
不可矣宜其為不可無改也未幾而又出寸紙以告之
曰可且夫可不可者有一定之法而用可不可之法者
無一定之論何為其然也吏也士大夫之始至恃法之
所可亦恃吏部長貳之賢而不謁之吏故長吏面可之
退而問之吏吏曰法不可也長貳無以詰則亦曰然士
大夫於是不即之法不請之長貳而以市於吏吏曰可
也而勿亟也俟長貳之遺忘而畫取其諾昨奪而今與
朝然而夕不然長貳不知也朝廷不訶也吏部之權不
[057-44a]
歸之吏而誰歸夫其所以至此者其發也有端其積也
有漸而其成也植根固而流波漫矣然則曷為端其罪
在於忽大體謹小法而已矣吏者從其所謹者而中之
并與其所忽者而竊之此其為不可破也且朝廷何不
思之曰吾之銓選果止於謹小法而已則一吏執筆而
有餘也又焉用擇天下之賢者以為尚書侍郎也哉則
吾之所以任尚書侍郎者殆不止於謹小法而已是故
莫若略小法而責大體使夫小法之有所可否而無繫
[057-44b]
於大體之利害則吏部長貳得以出意而自決之要以
不失夫銓選之大體而不害夫法之大意天之春温而
秋凛也春豈無一日之寒而秋豈無一日之熱哉亦不
失四時之大體而已責大體而略小法則不決於吏而
吏之權漸輕吏權漸輕然後長貳之賢者得以有為而
選法之弊可以漸革也
  周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廬陵人第/進士官拜左丞相益國公
   賜奉國軍節度使同知大宗正事士銖上表再
[057-45a]
    辭免加食邑食實封不允仍斷來章批答明/州
    為奉/國軍
省表具之朕甚重爵賞不輕假人以卿糾合宗盟相予
肆祀既均帝澤乃益爰田爰田謂以田換易也左傳爰/田注分公田之稅應入公者
爰之於所/賞之衆古有執膰祭餘之肉曰膰左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
親同姓義無可避豈必再辭
   賜威武軍節度使主管侍衞馬軍司公事李顯
    忠辭免加食邑食實封不允仍斷來章批答
[057-45b]
    福州為威/武節度
朕以誠敬事天天以祉福遺朕思與文武之士同此慶
成之恩而卿典司羽林漢武帝初置羽林象/天有羽林星主車騎拱䕶鸞路
衆無譁敖周頌不吳不敖傳吳譁也/箋云不諠譁不敖慢也人服簡稽賦邑雖
多眡功為當再辭過矣其懋承之
   賜尚書右僕射虞允文上表再辭免轉左光禄
    大夫特封成國公加食邑食實封恩不允批
    答允文乾道五年拜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政事兼樞密使
[057-46a]
省表具之朕若稽帝舜期盡事親之道亦惟有若臯陶
之臣左右厥辟率作興事濟登孝治乃者制禮作樂交
舉典册慶成之日天人並應温温其和熙熙其春時乃
之功惟朕以懌胙封命秩疇不謂宜卿辭雖堅命弗惟
反且君猶元首臣猶股肱一體相須何適非均其尚喜
哉共此樂只
   賜㕘知政事龔茂良上表再辭免進太上日厯
    特轉兩官依例加恩恩命不允仍斷來章批
[057-46b]
    答龔茂良淳熙元年十一月/㕘知政事三年六月罷
省表具之朕觀堯典所記皆堯徳也孔子乃繫之虞書
非以鋪張揚厲至舜而後備歟當是時又有伯益諸臣
於七十載巽位之後舉乃聖乃神乃武乃文之德而申
述之至今堯言布於天下者舜君臣歸美之力也如朕
凉菲固不敢自比於重華而太上功烈夀嘏視放勲盖
有光焉然則成書千巻寶為大訓不在此時乎卿以貳
政之臣效伯益之贊疊陞階秩顯答儒猷公論謂然何
[057-47a]
引避之堅也所辭宜不允
   賜顯謨閣直學士左朝議大夫知潭州沈介乞
    守本官職致仕不允詔元符元年建閣藏神/宗御集名顯謨建中
    靖國元年詔以顯謨閣為熙明閣置學士直/學士待制尋復舊名崇寜三年圖熙豐功臣
    形於顯謨閣政/和六年置直閣
卿以剛毅之資通明之略鎮臨一道威望隱然當今謀
帥未有能越卿者也胡為引疾遂致為臣年至耶力不
足耶卿何詞之切去之果也夫卑濕重膇膇足腫下重/也○直類切
[057-47b]
江南之常獨長沙乎其思嗇精神宣底滯靖共介福何
恙不已爾庸既茂方且圖之所請宜不允
   賜觀文殿大學士左光禄大夫知福州陳俊卿
    乞改除一在外宮觀遣差不允詔俊卿相孝/宗以乾道
    二年罷為觀文殿/大學士知福州
朕待舊弼之禮甚厚擇帥守之任甚艱屬者以四千石
之重俾卿晝錦而歸豈特敬故保庸合周官八綂之馭
周禮太宰之職以八綂詔王馭萬民二曰敬故/三曰保庸注云敬故重故舊也保庸安有功者亦惟七
[057-48a]
閩父老子弟知吾以相臣為鄉郡之寵俊卿興化人知/福州故云鄉郡
庶㡬歆羨告語勉於為善則一道雖逺可不勞而治也
謂體此意往綏厥官引疾之章胡為遽上傳曰不使大
臣怨乎不以况我潛藩之故舊乎卿未可以家食也
   科舉詔
勅門下朕惟四術以造士三年而興賢崇化厲俗未有
或先於此者粤予凉菲寤寐髦雋郡國詔書凡五下矣
期無愧於前聞庶有補於當世此豈為虚文也哉興言
[057-48b]
大比今復其時乃飭攸司申諭朕意其各以賢能之書
來上朕將親策於庭使在吾選中皆足以明章治教振
宣事功豈惟予一人以寜時爾多士亦與有無窮之聞
故兹詔示想宜知悉
   幸學詔
勅昔我藝祖肇造帝室禮樂征伐猶未皇暇乃開基之
日首幸國學越二月又幸既宏先聖先師之宇復審象
而為之贊本源治道厥有深旨然則掃五季之陋削諸
[057-49a]
侯之僣垂萬世之綂不在斯文乎列聖相承遂為家法
太上中興開設學校乘輿臨幸儒術益光肆朕纂圖儲
精稽古憲章祖述夙夜不敢忘爰以仲春謁見先聖躬
釋菜之禮闡中庸之義臣工列侍多士濟濟洙泗遺風
儼然在目朕甚嘉之明時訓辭尚迪朕志夫孝於事親
忠於事君學之本也業精於勤行成於思學之序也聖
賢復起不易斯言子大夫其念哉當為君子之儒毋慕
人爵之得使予尊徳樂道之心著化民成俗之效行光
[057-49b]
於祖宗對於慈訓斯無負於樂育在汝等勉之而已故
兹詔示想宜知悉
   賜利州觀察使韓彦直辭免除鄂州駐劄御前
    諸軍都綂制恩命不允詔彦直世忠子孝宗/乾道七年授都統
    制/
唐之大雅曰惟西平有子惟我有臣此柳宗元所作平/淮夷雅之辭西平
謂西平郡王李晟/西平有子謂愬也將門擇將自昔然矣惟乃先正謂世/忠
著勲烈於王室世選爾勞庶其在兹矧卿智略聲猷見
[057-50a]
於總賦之日彦直為户部郎官主管左漕總領淮東軍/馬錢糧明年奏計四倍於昔拜司農少卿
就拜大將一軍何驚焉漢王將拜大將擇吉具禮人人/自以為得大將至拜乃韓信也
一軍/皆驚勉圖功名安用辭避
   賜觀文殿大學士左正議大夫知紹興軍府事
    蔣芾乞檢㑹前奏除一宮祠不允詔孝宗朝/芾以言
    邊事結上知不數年致相位孝宗欲大舉恢/復朝論不同㑹芾母卒密旨使芾決之芾言
    天時人事未至拂上意服闋/除觀文殿大學士知紹興府
卿去歲以來數移病告珍臺閒館朕非有靳於卿也顧
[057-50b]
㑹稽輔藩徒得君重凡可以損公上之須應州家之用
者請奏朝聞免符夕下卿既治之矣獨不能為朕少畱
惠此一方乎昔汲黯多病臥闥歲餘而東海大治漢書/黯為
東海太守多病臥閣内/不出歲餘東海大治卿之啓處視黯何如乃必欲還
郡韍耶所請宜不允
   賜虞允文辭免特進左丞相兼樞密使進封華
    國公加食邑食實封恩命不允詔
朕以凉菲尊臨王公士民之上嘗懼歲月逾邁志勤道
[057-51a]
逺故妙簡忠良光輔不逮以卿碩徳冠於當世淵謀合
乎古人參稽師虞付以國政内之安百姓外之撫四夷
上之調陰陽下之振法度朕既惟卿之聽卿亦惟力之
竭此固朝野所共悉朕心所加賴也官名肇正就陟上
台庶言允諧豈必辭遜且大勲未集徳化未成誠當今
之急務卿當力啓朕矣得不自任以天下之重紹乃辟
於三代之隆乎安分知止盖衆人之事丞相奚為及此
也所辭宜不允
[057-51b]
   賜草土劉珙允詔劉珙子羽長子子翬從子除/資政殿學士知荆南府湖北
    安撫使丁繼母憂起復同知樞密院事/荆襄安撫使珙累上奏懇辭詔聽終喪
勅劉珙省卿四上劄子辭免起復恩命乞檢㑹前奏抽
還中使徐偁事具悉朕詠詩之雅有常徳以立武事常/武
之/篇觀易之象除戎器以戒不虞萃卦/象用是起卿則奪情
之典初未為過而璽書屢下懇避滋確重以諗疾諒非
飾辭况夫暴秋陽事道路使卿或愆調䕶之節寜不惻
我心乎俛聽終喪朕固靡忘於眷注也所請宜允
[057-52a]
   賜觀文殿學士大中大夫知建康軍府充江南
    東路安撫使兼行宮畱守劉珙乞差在外宮
    觀不允詔淳熙二年珙知建康/軍復進觀文殿學士
昔君陳畢公咸懋厥徳尹釐東郊惟成暨康既已膺保
多福而彼二臣亦俱享永世無窮之聞著在簡册朕心
嚮焉今之秣陵周之洛邑也以卿閎才碩徳嘗踐股肱
之任故命居守庶㡬前人簡修進良别慝癉惡三載如
一顧憂以寛論年齒則未高語節宣則無爽寜容均佚
[057-52b]
咈我注懷益固爾休冀京師并䝉福也
   賜少保觀文殿大學士充醴泉觀使侍讀永國
    公史浩乞休官不允詔史浩隆興初為相以/與張浚論用兵不合
    出知紹興尋與祠淳熙初除少保觀文殿/大學士充醴泉觀使五年復為右丞相
惟我祖宗禮遇故老内祠經席便於咨詢而一時宗工
宿儒亦罔不心在王室至有請覲而願畱者上下之間
交致誠敬朕甚慕焉乃者起卿於故鄉待卿以優禮盖
術是道庶還舊章卿既以昔賢之心為心為朕肯來尚
[057-53a]
詢黄髪則罔所愆閱歲方新豈容遽去善養老者朕方
追西伯之風以為巳歸卿當法太公之義所請宜不允
   賜奉國軍節度使殿前都指揮使王友直乞除
    一宮觀遣差不允詔王友直諳兵法淳熙元/年授奉國軍節度使四
    年總殿步司尋進/殿前都指揮使
卿夙以公勤入衞王室雖周廬千列實賴訓齊然未有
出征遣戍之勞也大昕造朝日將出之時也/禮記大昕鼓徵山立俄頃
過此以往無非奉甘旨侍藥石之時何待奉祠始云將
[057-53b]
母况堅忠孝必獲助於幽明詔音屢頒豈不予聽所請
宜不允
   賜朝散郎權尚書禮部侍郎兼侍講齊慶胄辭
    免除禮部侍郎恩命不允詔
舜雖以三載考績三考陟明然伯夷典禮后稷典樂實
未嘗易所謂陟者殆進其位序加其爵服而已卿以瓌
姿委望通才奥學而朕簡擢累年於兹位臺屬亞奉常
佐宗伯凡郊廟之祭祀禮樂之情文或糾正其儀或討
[057-54a]
 論其事俾予一代制作不愧於古時惟汝嘉真拜貳卿
 庸宿其業服章著定寵渥俱隆師言允諧古誼亦協無
 煩多避往即欽承所辭宜不允
 
 
 
 
 
[057-54b]
 
 
 
 
 
 
御選古文淵鑒巻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