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131 釋文紀-明-梅鼎祚 (master)


[004-1a]
欽定四庫全書
 釋文紀巻四
            明 梅鼎祚 輯
二/
 孫綽字興公太原中都/人廷尉卿領著作
  喩道論
或有疑至道者喩之曰夫六合遐邈庻類殷充千變萬
化渾然無端是以有方之識各期所見鱗介之物不達
[004-1b]
臯壤之事毛羽之族不識流浪之勢自得於窞井者則
恠遊溟之量翻翥於數仞者則疑沖天之力纏束世敎
之内肆觀周孔之跡謂至德窮於堯舜微言盡乎老易
焉復覩夫方外之妙趣寰中之𤣥照乎悲夫章甫之委
祼俗韶夏之棄鄙俚至真絶於漫習大道廢於曲士也
若窮迷而不遷者非辭喩之所感試明其㫖庶乎有悟
於其聞者焉
夫佛也者體道者也道也者導物者也應感順通無為
[004-2a]
而無不為者也無為故虛寂自然無不為故神化萬物
萬物之求卑高不同故馴致之術或精或麤悟上識則
舉其宗本不順者履殃放酒者罹刑婬為大罰盜者抵
罪三辟五刑犯則無赦此王者之常制宰牧之所司也
若聖王御世百司明達則向之罪人必見窮測無逃刑
之地矣使姦惡者不得容其私則國無違民而賢善之
流必見旌叙矣且君明臣公世清理治猶能令善惡得
所曲直不濫況神明所莅無遠近幽深聰明正直罰惡
[004-2b]
祐善者哉故毫釐之功錙銖之釁報應之期不可得而
差矣厯觀古今禍福之證皆有由縁載籍昭然豈可掩
哉何者陰謀之門子孫不昌三世之將道家明忌斯非
兵凶戰危積殺之所致邪若夫魏顆從治而致結草之
報子都守信而受驄驥之錫齊襄委罪故有墜車之禍
晉惠棄禮故有弊韓之困斯皆死者報生之驗也至於
宣孟愍翳桑之饑漂母哀淮陰之憊竝以一餐拯其懸
餒而趙䝉倒戈之祐母荷千金之賞斯一獲萬報不踰
[004-3a]
世故立德闇昧之中而慶彰萬物之上陰行陽曜自然
之勢譬猶灑粒於土壤而納百倍之収地穀無情於人
而自然之利至也
或難曰報應之事誠皆有徵則周孔之敎何不去殺而
少正卯刑二叔伏誅邪答曰客可謂達敎聲而不體敎
情者也謂聖人有殺心乎曰無也答曰子誠知其無心
於殺殺固百姓之心耳夫時移世異物有薄淳結繩之
前陶然太和暨於唐虞禮法始興爰逮三代刑網滋彰
[004-3b]
刀斧雖嚴而猶不懲至于君臣相滅父子相害呑噬之
甚過於豺虎聖人知人情之固於殺不可一朝而息故
漸抑以求厥中猶蝮蛇螫足斬之以全身癰疽附體決
之以救命亡一以存十亦輕重之所權故刑依秋冬所
以順時殺春蒐夏苗所以簡胎乳三驅之禮禽來則韜
弓聞聲覩生肉至則不食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其於蜫
蟲每加隱惻至於議獄緩死眚災肆赦刑疑從輕寧失
有罪流涕授鉞哀矜勿喜生育之恩篤矣仁愛之道盡
[004-4a]
矣所謂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德被而功不在我日用而
萬物不知舉兹以求足以悟其歸矣
或難曰周孔適時而敎佛欲頓去之將何以懲㬥止姦
統理羣生者哉答曰不然周孔即佛佛即周孔葢外内
名之耳故在皇為皇在王為王佛者梵語晉訓覺也覺
之為義悟物之謂猶孟軻以聖人為先覺其旨一也應
世軌物葢亦隨時周孔救極弊佛敎明其本耳共為首
尾其致不殊即如外聖有深淺之跡堯舜世夷故二后
[004-4b]
高讓湯武時難故兩君揮戈淵黙之與赫斯其跡則胡
越然其所以跡者何嘗有際哉故逆尋者每見其二順
通者無往不一
或難曰周孔之敎以孝為首孝德之至百行之本本立
道生通于神明故子之事親生則致其養沒則奉其祀
三千之責莫大無後體之父母不敢夷毁是以樂正傷
足終身含愧也而沙門之道委離所生棄親即疏刓剔
鬚髮殘其天貌生廢色養終絶血食骨肉之親等之行
[004-5a]
路背理傷情莫此之甚而云𢎞道敦仁廣濟羣生斯何
異斬刈根本而修枝榦而言不殞碩茂未之聞見皮之
不存毛將安附此大乖於世敎子將何以袪之答曰此
誠窮俗之所甚惑倒見之為大謬諮嗟而不能默已者
也夫父子一體惟命同之故母囓其指兒心懸駭者同
氣之感也其同無間矣故唯得其歡心孝之盡也父隆
則子貴子貴則父尊故孝之為貴貴能立身行道永光
厥親若匍匐懷袖日御三牲而不能令萬物尊巳舉世
[004-5b]
我賴以之養親其榮近矣夫緣督以為經守柔以為常
形名兩絶親我交忘養親之道也既已明其宗且復為
客言其次者夫忠孝名不並立頴叔違君書稱純孝石
碏戮子臣節乃全傳曰子之能仕父敎之忠策名委質
二乃辟也然則結纓公朝者子道廢矣何則見危授命
誓不顧親皆名注史筆事標敎首記注者豈復以不孝
為罪故諺曰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明其雖小違於此
而大順於彼矣且鯀放遐裔而禹不告退若令委堯命
[004-6a]
以尋父屈至公於私慼斯一介之小善非大者遠者矣
周之泰伯遠棄骨肉託跡殊域祝髪文身存亡不反而
論稱至德書著大賢誠以其忽南面之尊保沖虛之貴
三讓之功遠而毁傷之過微也故能大革夷俗流風垂
訓夷齊同餓首陽之上不恤孤竹之𦙍仲尼目之為仁
賢評當者寧復可言悖德乎梁之高行毁容守節宋之
伯姬順理忘生並名冠烈婦德範諸姬秉二婦之倫免
愚悖之譏耳率此以談在乎所守之輕重可知也昔佛
[004-6b]
為太子棄國學道欲全形以遁恐不免維縶故釋其鬚
髮變其章服既外示不及内修簡易於是捨華殿而即
曠林解龍衮以衣鹿裘遂垂條為字藉草為茵去櫛梳
之勞息湯沐之煩頓馳騖之轡塞欲動之門目遏𤣥黃
耳絶淫聲口忘甘苦意放休戚心去於累胷中抱一載
平營魄内思安般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遊志
三四出入十二門禪定拱默山停淵淡神若寒灰形猶
枯木端坐六年道成號佛三達六通正覺無上雅身丈
[004-7a]
六金色焜燿光遏日月聲恊八風相三十二好姿八十
形偉羣有神足無方於是遊步三界之表恣化無窮之
境廻天儛地飛山結流存亡倐忽神變緜邈意之所指
無往不通大範羣邪遷之正路衆魔小道靡不遵服于
斯時也天清地潤品物咸亨蠢蠕之生浸毓靈液枯槁
之類改瘁為榮還照本國廣敷法音父王感悟亦升道
場以此榮親何孝如之於是後進篤志之士被服𢎞訓
思齊高軌皆由父老不異所尚承歡心而後動耳若有
[004-7b]
昆弟之列者則服養不廢既得𢎞修大業而恩紀不替
且令逝沒者得福報以生天不復顧歆於世祀斯豈非
兼善大通之道乎夫東鄰宰牛西鄰禴祀殷美黍稷周
尚明德興喪之期於兹著矣佛有十二部經其四部專
以勸孝為事慇懃之旨可謂至矣而俗人不詳其源流
未涉其場肆便瞽言妄說輒生攻難以螢燭之見疑三
光之盛芸隙之滴怪淵海之量以誣罔為辨以果敢為
名可謂狎大人而侮天命者也𢎞明/集
[004-8a]
  喩道論支道林
支道林者識清體順而不對於物𤣥道沖濟與神情同
任此逺流之所以歸宗悠悠者所以未悟也
  喩道論于道邃邃燉煌人綽以邃比阮咸或曰咸/有累騎之譏邃有清泠之譽何得
  為匹孫綽曰雖迹有窪/隆高風一也喩道論云
近洛中有竺法行談者以方樂令江南有于道邃識者
以對勝流皆當時共所見聞非同志之私譽也並高/僧傳
  道賢論綽以天竺七僧方竹/林七賢為道賢論
[004-8b]
   竺法䕶匹山巨源竺曇摩羅刹此云法䕶先/月支人姓支詳支遁讚
䕶公德居物宗巨源位登論道二公風德高遠足為流
輩矣
   帛法祖匹嵇叔夜帛逺字法祖河内人晉惠時/化被關隴為秦州刺史張輔
    所害州人管/蕃讚之也
帛祖舋起於管蕃中散禍作於鍾會二賢並以俊邁之
氣昧其圖身之慮栖心事外輕世招患殆不異也
   竺道潛比劉伯倫潛見/後
[004-9a]
潛公道素淵重有遠大之量劉伶肆意放蕩以宇宙為
小雖高栖之業劉所不及而曠大之體同焉
   支遁方向子期
支遁向秀雅尚莊老二子異時風好𤣥同矣
   于法蘭比阮嗣宗蘭高陽人精/勤有風力
蘭公遺身高尚妙迹殆至人之流阮歩兵傲獨不羣亦
蘭之儔也
   竺法乘比王濬沖乗未詳何許人事竺法䕶後/到燉煌立寺延學大化西行
[004-9b]
法乘安豐少有機悟之鑒雖道俗殊操阡陌可以相准
  康僧會像讚
會公蕭瑟寔惟令質心無近累情有餘逸厲此幽夜振
彼尤黜超然遠詣卓矣高出
  支孝龍讚孝龍淮陽人高論適時/與阮瞻等呼為八達
小方易擬大器難像桓桓孝龍克邁高廣物競宗歸人
思效仰雲泉彌漫蘭風肹響傳作盤/桓誤
  康法朗讚朗中山人研尋/經論講法相係
[004-10a]
人亦有言瑜瑕弗藏朗公冏冏能韜其光敬終慎始研
覈微章何以取證冰堅履霜
  劉元真讚元真中州人早有才/解之譽竺道潛師之
索索虛衿翳翳閒沖誰其體之在我劉公談能雕飾照
足開矇懷抱之内豁爾每融
  于法威讚于法開弟子法/威清悟有樞辨
易曰翰白詩美蘋藻斑如在場芬若停潦于威明發介
然遐討有潔其名無愧懷抱
[004-10b]
  竺道壹讚壹見/後
馳辭說言因緣不虛惟兹壹公綽然有餘譬若春圃載
芬載敷條柯猗蔚枝幹森疎世説注馳騁遊說/言固不虛森作扶
  釋道安讚綽為名德沙門論目云釋道安/博物多才通經名理又為之讚
物有廣贍人固多宰淵淵釋安專能兼倍飛聲汧壟馳
名淮海形雖革化猶若常在並高/僧傳
  竺法汰讚汰見/後
凄風拂林鳴絃映壑爽爽法汰校德無怍事外蕭灑神
[004-11a]
内恢廓實從前起名隨後躍名德沙/門題目
  支愍度讚度見/後
支度彬彬好是㧞新俱稟昭見而能越人世重秀異咸
競爾珍孤桐嶧陽浮磬泗濵世說/注
 羅含字君章桂陽耒陽/人厯廷尉長沙相
  更生論
善哉向生之言曰天者何萬物之總名人者何天中之
一物因此以談今萬物有數而天地無窮然則無窮之
[004-11b]
變未始出於萬物萬物不更生則天地有終矣天地不
為有終則更生可知矣尋諸舊論亦云萬兆懸定羣生
代謝聖人作易巳備其極窮神知化窮理盡性茍神可
窮有形者不得無數是則人物有定數彼我有成分有
不可滅而為無彼不得化而為我聚散隱顯環轉於無
窮之塗賢愚壽夭還復其物自然貫次毫分不差與運
泯復不識不知遐哉邈乎其道㝠矣天地雖大渾而不
亂萬物雖衆區已别矣各自其本祖宗有序本支百世
[004-12a]
不失其舊又神之與質自然之偶也偶有離合死生之
變也質有聚散往復之勢也人物變化各有其往往有
本分故復有常物散雖混淆聚不可亂其往彌遠故其
復彌近又神質㝠期符契自合世皆悲合之必離而莫
慰離之必合皆知聚之必散而莫識散之必聚未之思
也豈遠乎若者凡今生之生為即昔生生之故事即故
事於體無所厝其意與巳㝠終不自覺孰云覺之哉今
談者徒知向我非今而不知今我故昔我耳達觀者所
[004-12b]
以齊死生亦云死生為寤寐誠哉是言
  孫盛與羅君章駮更生論書盛字安國太原/人厯秘書監
省更生論括囊變化窮尋聚散思理既佳又旨味辭致
亦快是好論也然吾意猶有同異以今萬物化為異形
者不可勝數應理不失但隱顯有年載然今萬化猶應
多少有還得形者無縁盡當須冥遠耳目不復開逐然
後乃復其本也吾謂形既粉散知亦如之紛錯混淆化
為異物他物各失其舊非復昔日此有情者所以悲歎
[004-13a]
若然則足下未可孤以自慰也
  答孫安國書
獲書文略旨辭理亦兼情雖欣清酬未喩乃懷區區不
已請尋前本本亦不謂物都不化但化者各自得其所
化頽者亦不失其舊體孰主陶是載混載判言然之至
分而不可亂也如此豈徒一更而已哉將與無窮而長
更矣終而復始其數厯然未能知今安能知更葢積悲
忘言諮求所通豈云唯慰聊以寄散而已矣並𢎞/明集
[004-13b]
 孫放字齊莊盛子/仕長沙相
  西寺銘序
長沙西寺層構傾頽謀欲建立時有童子持紙花插地
故寺東西相去十餘丈於是建刹正當花處初學/記
 康泓
  單道開讚燉煌人絶穀餌松昇平初渡江入羅/浮終勅置屍石室北間康泓為傳贊
蕭哉若人飄然絶塵外軌小乘内暢空身𤣥象暉曜高
歩是臻餐茹芝英流浪巖津高僧傳若蕭法/苑作肅 作善
[004-14a]
 袁宏字彥伯陳郡陽/夏人厯吏部郎
  單道開讚宏為南海太守登羅浮至石室曰法/師業行殊羣正當如蟬蛻耳廼為讚
物㒞招奇德不孤立遼遼幽人望巖凱入飄飄靈仙兹
焉遊集遺屣在林千載一襲高僧/傳
 桓𤣥字敬道譙國人襲父/溫封南郡公簒號楚
  與遠法師勸罷道書
夫至道緬邈佛理幽深豈是悠悠常徒所能習求沙門
去棄六親之情毁其形骸口絶滋味被褐帶索山棲朹
[004-14b]
石永乖世務百代之中庶或有一髣髴之間今世道士
雖外毁儀容而心過俗人所謂道俗之際可謂學歩邯
鄲匍匐而歸先聖有言未知生焉知死而令一生之中
困苦形神方求冥冥黄泉下福皆是管見未體大化迷
而知反去道不遠可不三思運不居人忽焉將老可復
追哉聊贈至言幸能納之
  釋慧遠答桓南郡書逺見/後
大道淵𤣥其理幽深銜此高旨實如來談然貧道出家
[004-15a]
便是方外之賓雖未踐古賢之德取其一往之志削除
飭好落名求實若使幽㝠有在故當不謝於俗人外似
不盡内若斷金可謂見形不及道哀哉哀哉帶索枕石
華而不實管見之人不足羨矣雖復養素山林與樹木
何異夫道在方寸假練形為真卞和號慟於荆山患人
不别故也昔聞其名今見其人故莊周悲慨人生天地
之間如白駒之過隙以此而尋孰得乆停豈可不為將
來作資言學歩邯鄲者新無功失其本質故使其人匍
[004-15b]
匐而歸百代之中有此一也豈混同以通之貧道巳乖
世務形權於流俗欲於其中化未化者雖復沐浴踞傲
奈疑結何一世之榮劇若電光聚則致離何足貪哉淺
見之徒其惑哉可謂下士聞道而大笑之真可謂迷而
不反也貧道形不出人才不應世是故毁其陋質被其
割截之服理未能心㝠𤣥化遠存大聖之制豈捨其本
懷而酬高誨貧道年與時頽所患未痊乃復曲埀光慰
感慶交至檀越信心幽當大法所寄豈有一傷毁其本
[004-16a]
也將非波旬試嬈之言辭拙寡聞力酬高命葢是不逆
之懷耳
  與僚屬沙汰僧衆敎𤣥輔政敎僚屬逺與𤣥/書因廣立條制𤣥從之
夫神道茫昧聖人之所不言然惟其制作所𢎞如將可
見佛所䝿無為慇懃在於絶欲而比者陵遲遂失斯道
京師競其奢淫榮觀紛於朝市天府以之傾匱名器為
之穢黷避役鍾於百里逋逃盈於寺廟乃至一縣數千
猥成屯落邑聚遊食之羣境積不羈之衆其所以傷治
[004-16b]
害政塵滓佛敎固已彼此俱弊實汚風軌矣便可嚴下
在此諸沙門有能伸述經誥暢說義理者或禁行修整
奉戒無窮恒為阿練若者或山居養志不營流俗者皆
足以宣寄大化亦所以示物以道𢎞訓作範幸兼内外
其有違於此者皆悉罷道所在領其戸籍嚴為之制速
申下之并列上也唯廬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簡之例
  慧遠與桓太尉論料簡沙門書
佛敎陵遲穢雜日久每一尋思憤慨盈懷常恐運出非
[004-17a]
意混然淪湑此所以夙宵歎懼忘寢與食者也見檀越
澄清諸道人敎實應其本心夫涇以渭分則清濁殊流
枉以直正則不仁自遠推此而言符命既行必二理斯
得然令飾僞取容者自絶於假通之路信道懷真者無
復負俗之嫌如此則道世交興三寳復隆於兹矣貧道
所以寄命江南欲託有道以存至業之隆替寔由乎人
植檀越當年則是貧道中興之運幽情所託巳㝠之在
昔是以前後書疏輒以憑寄為先每尋告慰眷懷不忘
[004-17b]
但恐年與時乖不盡檀越盛隆之化耳今故諮白數條
如别疏
經敎所開凡有三科一者禪思入微二者諷味遺典三
者興建福業三科誠異皆以律行為本檀越近制似大
同於此是所不疑或有興福之人内不毁禁而迹非阿
練若者或多誦經諷詠不絶而不能暢說義理者或年
已㝛長雖無三科可記而體性貞正不犯大非者凡如
此輩皆是所疑今尋檀越所遣之例不應問此而外物
[004-18a]
惶惑莫敢自寧故以别白夫形跡易察而真偽難辨自
非遠鑒得之信難若是都邑沙門經檀越視聽者固無
所疑若邊局遠司識不及遠則未達敎旨或因符命濫
及善人此最其深憂若所在執法之官意所未詳又時
無㝛望沙門可以求中得令送至大府以經髙鑒者則
於理為𢎞想檀越神慮巳得之於心直是貧道常近之
情故不能不及耳若有族姓子弟本非役門或世奉大
法或弱而天悟欲棄俗入道求作沙門推例尋意似不
[004-18b]
塞其清塗然要須諮定使洗心向味者無復自疑之情
昔外國諸王多參懷聖典亦有因時助𢎞大化扶危救
弊信有自來矣檀越每期情古人故復略敘所聞
  與八座桓謙等論沙門應致敬事書元興中𤣥為/太尉以震主
   之威欲令道人設拜於已因陳何庾舊事/謂理未盡故與八座等書八座桓謙等答
𤣥再拜白頓首八日垂至舊諸沙門皆不敬王者何庾
雖已論之而並率所見未是以理屈也庾意在尊主而
理據未盡何出於偏信遂淪名體夫佛之為化雖誕以
[004-19a]
茫浩推于視聽之外然以敬為本此出處不異葢所期
者殊非敬恭宜廢也老子同王侯於三大原其所重皆
在於資生通運豈獨以聖人在位而比稱二儀哉將以
天地之大德曰生通生理物存乎王者故尊其神器而
禮寔惟隆豈是虛相崇重義存君御而巳哉沙門之所
以生生資存亦日用於理命豈有受其德而遺其禮沾
其惠而廢其敬哉既理所不容亦情所不安一代之大
事宜共求其衷想復相與硏盡之比八日令得詳定也
[004-19b]
桓𤣥再拜頓首敬議推于視聽彦琮集作推乎視聽存/乎王者作存於王者故尊其神器
𢎞明集作敬尊其神/器君御一作𢎞御
  桓謙等答桓公論沙門不應致敬事書謙為𤣥/從兄
中軍將軍尚書令宜陽開國侯桓謙等惶恐死罪奉誨
使沙門致敬王者何庾雖論意未究盡此是大事宜使
允中實如雅論然佛法與老孔殊趣禮敎正乖人以髪
膚為重而髠削不疑出家棄親不以色養為孝土木形
骸絶欲止競不期一生要福萬劫世之所貴已皆落之
[004-20a]
禮敎所重意悉絶之資父事君天屬之至猶離其親愛
豈得致禮萬乘勢自應廢彌厯三代置其絶羈當以神
明無方亦不以涯檢視聽之外或别有理今便使其致
恭恐應革者多非惟拜起又王者奉法出於敬信其理
而變其儀復是情所未了即而容之乃是在宥之𢎞王
令以别答公難孔國張敞在彼想巳面諮所懷道寳諸
道人並足酬對高旨下官等不諳佛理率情以言愧不
足覽謙等惶恐死罪
[004-20b]
  與王中令論沙門應致敬事書并王令答/往復八道
沙門抗禮至尊正自是情所不安一代大事宜共論盡
之今與八座書向已送都今付此信君是宜任此理者
遲聞德音任𢎞明/集作在
  王謐答桓太尉書謐見/後
領軍將軍吏部尚書中書令武岡男王謐惶恐死罪奉
誨及道人抗禮至尊并見與八座書俱承高旨容音之
唱辭理兼至近者亦粗聞公道未獲究盡尋何庾二旨
[004-21a]
亦恨不悉以為二論漏於偏見無曉然厭心處真如雅
誨夫佛法之興出自天竺宗本幽遐難以言辯既涉乎
敎故可略而言耳意以為殊方異俗雖所安每乖至於
君御之理莫不必同今沙門雖意深於敬不以形屈為
禮迹充率土而趣超方内者矣是以外國之君若莫降
禮良以道在則貴不以人為輕重也尋大法宣流為日
諒乆年踰四百厯代有三雖風移政易而𢎞之不異豈
不以獨絶之化有用於陶漸清約之風無害於隆平者
[004-21b]
乎故王者拱已不悢悢於缺戶沙門保真不自疑於誕
世者也承以通生理物在乎王者考諸理歸實如嘉論
三復德音不能巳巳雖欲奉酬言將無寄猶以為功高
者不賞惠深者忘謝雖復一拜一起亦豈足答濟通之
德哉公眷眄未遺猥見逮問輒率陳愚管不致嫌於所
奉耳願不以人廢言臨白反側謐惶恐死罪有用𢎞明/作有日用
  難王中令
來示云沙門雖意深於敬而不以形屈為禮難曰沙門
[004-22a]
之敬豈皆略形存心懴悔禮拜亦篤於事爰暨之師逮
于上座與世人揖跪但為小異其制耳既不能忘形於
彼何為忽儀於此且師之為理以資悟為德君道通生
則理宜在本在三之義豈非情理之極哉
來示云外國之君莫不降禮良以道在則貴不以人為
輕重也難曰外國之君非所宜喩而佛敎之興亦其旨
可知豈不以六夷驕強非常敎所化故大設靈奇使其
畏服旣畏服之然後順軌此葢是本懼鬼神福報之事
[004-22b]
豈是宗𤣥妙之道邪道在則貴將異於雅旨豈得被其
法服便道在其中若以道在然後為貴孰如君言聖人
之道道之極也君臣之敬愈敦於禮如此則沙門不敬
豈得以道在為貴哉
來示云厯年四百厯代有三而𢎞之不異豈不以獨絶
之化有日用於陶漸清約之風無害於隆平者乎難曰
厯代不革非所以為證也曩者晉人略無奉佛沙門徒
衆皆是諸蕃且王者與之不接故可任其方俗不為之
[004-23a]
檢耳今主上奉佛親接法事事異於昔何可不使其禮
有准日用清約有助于敎皆如君言此葢是佛法之功
非沙門傲誕之所益也今篤以祇敬將無彌濃其助哉
來示云功高者不賞惠深者忘謝雖復一拜一起豈足
答通濟之恩難曰夫理至無酬誠如來示然情在罔極
則敬自從之此聖人之所以縁情制禮而各通其寄也
若以功深惠重必略其謝則釋迦之德為是深邪為是
淺邪若淺邪不宜以小道而亂大倫若深邪豈得彼肅
[004-23b]
其恭而此弛其敬哉
  王謐答桓太尉難
難曰沙門之敬豈皆略形存心懺悔禮拜亦篤於事哉
答曰夫沙門之道自以敬為主但津塗旣殊義無降屈
故雖天屬之重形體都盡也沙門所以推宗師長自相
崇敬者良以宗致既同則長幼成序資通有係則事與
心應原佛法雖曠而不遺小善一介之功報亦應之積
毫成山義斯著矣一介𢎞明/作一分誤
[004-24a]
難曰君道通生則理應在本在三之義豈非情理之極
哉答曰夫君道通生則理同造化夫陶鑄敷氣功則𢎞
矣而未有謝惠於所稟厝感於理本者何良以㝠本幽
絶非物象之所舉運通理妙豈粗迹之能酬是以夫子
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之謂也
難曰外國之君非所應喩佛敎之興亦其旨可知豈不
以六夷驕強非常敎所化故大設靈奇使其畏服答曰
夫神道設敎誠難以言辨意以為大設靈奇示以報應
[004-24b]
此最影響之實理佛敎之根要今若謂三世為虛誕罪
福為畏懼則釋迦之所明殆將無寄矣常以為周孔之
化救其甚弊故言迹盡乎一生而不開萬劫之塗然遠
探其旨亦往往可尋孝弟仁義明不謀而自同四時之
生殺則矜慈之心見又屢抑仲由之問亦似有深旨但
敎體既殊故此處常昧耳靜而求之殆將然乎殆將然
劫一作物/同一作周
難曰君臣之敬愈敦於禮如此則沙門不敬豈得以道
[004-25a]
在為䝿哉答曰重尋高論以為君道運通理同三大是
以前條巳粗言意以為君人之道竊同高旨至於君臣
之敬則理盡名敎今沙門既不臣王侯故敬與之廢耳
難曰厯代不革非所以為證也曩者晉人略無奉佛沙
門徒衆皆是諸蕃且王者與之不接故可任其方俗不
為之檢耳答曰前所以云厯有年代者正以容養之道
要當有以故耳非謂巳然之事無可改之理也此葢言
勢之所至非㦎然所據也諸蕃不接王者又如高唱前
[004-25b]
代之不論或在於此邪
難曰此葢是佛法之功非沙門傲誕之所益今篤以祇
敬將無彌濃其助哉答曰敬尋來論是不誣佛理也但
傲誕之迹有虧大化誠如來誨誠如來誨意謂沙門之
道可得稱異而非傲誕今若以千載之末淳風轉薄横
服之徒多非其人者敢不懷愧今但謂自理而默差可
遺人而言道耳前答云不以人為輕重微意在此矣
難曰若以功深惠重必略其謝則釋迦之德為是深邪
[004-26a]
為是淺耶若淺邪不宜以小道而亂大倫若深邪豈得
彼肅其功而此弛其敬哉答曰以為釋迦之道深則深
矣而瞻仰之徒彌篤其敬者此葢造道之倫必資行功
行功之美莫尚於此如斯乃積行之所因來世之關鍵
也且致敬師長功猶難抑況擬心宗極而可替其禮哉
故雖俯仰累劫而非謝惠之謂也
  重難王中令
省示猶復未釋所疑因來告復粗有其難夫情敬之理
[004-26b]
豈容有二皆是自内以及外耳既入於有情之境則不
可得無也若如來言王者同之造化未有謝惠於所稟
厝感於理本是為功𤣥理深莫此之大也則佛之為化
復何以過兹而來論云津塗既殊則義無降屈宗致既
同則長幼成序資通有係則事與心應若理在巳本德
深居極豈得云津塗之異而云降屈邪宗致為是何邪
若以學業為宗致者則學之所學故是發其自然之性
耳茍自然有在所由而稟則自然之本居可知矣資通
[004-27a]
之悟更是發瑩其末耳事與心應何得在此而不在彼
又云周孔之化救其甚弊故盡於一生而不開萬劫之
塗夫以神奇為化則其敎易行異於督以仁義盡於人
事也是以黄巾妖惑之徒皆赴者如雲若此為實理行
之又易聖人何縁捨所易之實道而為難行之末事哉
其不然也亦以明矣將以化敎殊俗理在權濟恢誕之
談其趣可知又云君臣之敬理盡名敎今沙門既不臣
王侯故敬與之廢何為其然夫敬之為理上紙言之詳
[004-27b]
矣君臣之敬皆是自然之所生理篤於情本豈是名敎
之事邪前論已云天地之大德曰生通生理物存乎王
者茍所通在斯何得非自然之所重哉又云造道之倫
必資功行積行之所因來世之關鍵也擬心宗極不可
替其敬雖俯仰累劫而非謝惠之謂請復就來旨而借
以為難如來告以敬為行首是就敬之重也功行者當
計其為功之勞耳何得直以珍仰釋迦而云莫尚於此
邪惠無所謝達者所不惑但理根深極情敬不可得無
[004-28a]
耳臣之敬君豈謝惠者邪是就𢎞明/作是敦
  王謐重答桓太尉
奉告并垂重難具承高旨此理微細至難厝言又一代
大事應時詳盡下官才非拔幽特乏研析且妙難精詣
益增茫惑但高旨既臻不敢默已輒復率其短見妄酬
來誨無以啓發容致祗用反側願復詢諸道人通才蠲
其不逮公云宗致為是何邪若以學業為宗致者則學
之所學故是發其自然之性耳茍自然有在所由而稟
[004-28b]
則自然之本居可知矣今以為宗致者是所趣之至道
學業者日用之筌蹄今將欲趣彼至極不得不假筌蹄
以自運耳故知所假之功未是其絶處也夫積學以之
極者必階麤以及妙魚獲而筌廢理斯見矣公以為神
奇之化易仁義之功難聖人何縁捨所易之實道而為
難行之末事哉其不然也亦以明矣意以為佛之為敎
與内聖永殊既云其殊理則無竝今論佛理故當依其
宗而立言也然後通塞之塗可得而詳矣前答所以云
[004-29a]
仁善之行不殺之旨其若似可同者故引以就此耳至
於發言抗論津徑所歸固難得而一矣然愚意所見乃
更以佛敎為難也何以言之今内聖所明以為出其言
善應若影響如其不善千里違之如此則善惡應於俄
頃禍福交於目前且為仁由已𢎞之則是而猶有棄正
而即邪背道而從欲者矣況佛敎喩一生於彈指期要
終于永劫語靈異之無位設報應於未兆取之能信不
亦難乎是以化暨中國悟之者尠故本起經云正言似
[004-29b]
反此之謂矣公云行功者當計其為功之勞何得直以
珍仰釋迦而云莫尚於此邪請試言曰以為佛道𢎞曠
事數彌繁可以練神成道非惟一事也至於在心無倦
於事能勞珍仰宗極便是行功之一耳前答所以云莫
尚於此者自謂擬心宗轍其理難尚非謂禮拜之事便
為無取也但旣在未盡之域不得不有心於希通雖一
介之輕微必終期之所須也公云君臣之敬皆是自然
之所生理篤於情本豈是名敎之事邪敬戢高論不容
[004-30a]
間然是以前答云君人之道竊同高旨者意在此也至
於君臣之敬事盡揖拜故以此為名敎耳非謂相與之
際盡於形迹也請復重伸以盡微意夫太上之世君臣
巳位自然情愛則義著化本于斯時也則形敬蔑聞君
道虛運故相忘之理㤗臣遇冥陶故事盡於知足因此
而推形敬不與心為影響殆將明矣及親譽既生兹禮
乃興豈非後聖之制作事與時應者乎此理虛邈良難
為辨如其未允請俟高亮
[004-30b]
  三與王中令書
來難手筆甚佳殊為斐然可以為釋疑處殊是未至也
遂相玫難未見其巳今復料要明在三之理以辨對輕
重則敬否之理可知想研微之功必在苦愈㭊耳八日
已及今與右僕射書便令施行敬事尊主之道使天下
莫不敬雖復佛道無以加其尊豈不盡善邪事雖巳行
無預所論宜究也想諸人或更有精㭊耳可以示仲文
謂殷/仲文
[004-31a]
  三難
比獲來示并諸人所論並未有以釋其所疑就而為難
殆以流遷今復重伸前意而委曲之想足有以頓白馬
之轡知辨制之有耳夫佛敎之所重全以神為䝿是故
師徒相宗莫二其倫凡神之明闇各有本分分之所資
稟之有本師之為功在於發悟譬猶荆璞而瑩拂之耳
若質非美玉琢磨何益是為美惡存乎自然深德在於
資始拂瑩之功實已末焉既懷玉在中又匠以成器非
[004-31b]
君道則無以伸遂此生而通其為道者也是為在三之
重而師為之末何以言之君道兼師而師不兼君敎以
𢎞之法以齊之君之道也豈不然乎豈可以在理之輕
而奪宜尊之敬三復其理愈所疑駭制作之旨將在彼
而不在此錯而用之其弊彌甚想復領其趣而遺其事
得之濠上耳
  王謐三答桓太尉
重虧嘉誨云佛之為敎以神為貴神之明闇各有本分
[004-32a]
師之為理在於發悟至於君道則可以伸遂此生通其
為道者也示為師無該通之美君有兼師之德𢎞崇主
之大禮析在三之深淺實如高論下官近所以脫言鄙
見至於往反者縁顧問旣萃不容有隱乃更成别辨一
理非但習常之惑也旣重研妙旨理實恢邈曠若發䝉
於是乎在承巳命庾恒施行其事至敬時定公私幸甚
下官瞻仰所悟義在擊節至於濠上之誨不敢當命也
實如高論𢎞/明有二句
[004-32b]
  與遠法師使述沙門不敬王者意書隆安六年𤣥/遺書慧遠言
   沙門當致敬/王者逺答書
沙門不敬王者既是情所不了於理又是所未諭一代
大事不可令其體不允近與八座書今示君君可述所
以不敬意也此便當行之於事一二令詳遣想君必有
以釋其所疑耳王領軍大有任此意近亦同游謝中書
面共諮之所據理殊未釋所疑也今郭江州取君答可
旨付之
[004-33a]
  慧遠答桓太尉書逺既答𤣥書復以朝士名賢徒/咸盡所懷而理蘊於情遂著沙
   門不敬王者論五篇書象/教皮編作逺答王謐 誤
詳省别告及八座書問沙門所以不敬王者意義在尊
主崇上遠存名體徴引老氏同王侯於三大以資生運
通之道故且重其神器若推其本以尋其源咸稟氣於
兩儀受形於父母則以生生通運之道為𢎞資存日用
之理為大故不宜受其德而遺其禮沾其惠而廢其敬
此檀越立意之所據貧道亦不異於高懷求之於佛敎
[004-33b]
以尋沙門之道理則不然何者佛經所明凡有二科一
者處俗𢎞敎二者出家修道處俗則奉上之禮尊親之
敬忠孝之義表於經文在三之訓彰於聖典斯與王制
同命有若符契此一條全是檀越所明理不容異也出
家則是方外之賓迹絶於物其為敎也達患累縁於有
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於稟化不順化以求宗求
宗不由於順化故不重運通之資息患不由於存身故
不貴厚生之益此理之與世乖道之與俗反者也是故
[004-34a]
凡在出家皆隱居以求其志變俗以達其道變俗服章
不得與世典同禮隱居則宜高尚其迹夫然故能拯溺
族於沈流拔幽根於重劫遠通三乘之津廣開人天之
路是故内乖天屬之重而不違其孝外闕奉主之恭而
不失其敬若斯人者自誓始於落簪立志成於暮歲如
令一夫全德則道洽六親澤流天下雖不處王侯之位
固巳協契皇極大庇生民矣如此豈坐受其德虛沾其
惠與夫尸祿之賢同其素餐者哉檀越頃者以有其服
[004-34b]
而無其人故澄清簡練容而不雜此命既宣皆人百其
誠遂之彌深非言所喩若復開出處之迹以𢎞方外之
道則虛襟者挹其遺風潄流者味其餘津矣若澄簡之
後猶不允情其中或真偽相冒涇渭未分則可以道廢
人固不應以人廢道以道廢人則宜去其服以人廢道
則宜存其禮禮存則制敎之旨可尋跡廢則遂志之歡
莫由何以明其然夫沙門服章法用雖非六代之典自
是道家之殊制俗表之名器名器相涉則事乖其本事
[004-35a]
乖其本則禮失其用是故愛夫禮者必不虧其名器得
之不可虧亦有自來矣夫遠遵古典者猶存告朔之餼
羊餼羊猶可以存禮豈況如來之法服邪推此而言雖
無其道必宜存其禮禮存則法可𢎞法可𢎞則道可尋
此古今所同不易之大法也又袈裟非朝宗之服鉢盂
非廊廟之器軍國異容戎華不雜剃髮毁形之人忽厠
諸夏之禮則是異類相涉之象亦竊所未安檀越奇韶
挺於弱年風流邁於季俗猶參時賢以求其中此而推
[004-35b]
之必不以人廢言貧道西埀之年假日月以待盡情之
所惜豈存一巳茍悋所執葢欲令三寳中興於命世之
運明德流芳於百代之下耳若一旦行此佛敎長淪如
來大法於兹泯滅天人感歎道俗革心矣貧道幽誠所
期復將安寄縁眷遇之隆故殫其所懷執筆悲懣不覺
涕泗横流矣
  重答遠法師書
知以方外遺形故不貴為生之益求宗不由順化故不
[004-36a]
重運通之資又云内乖天屬之重而不違其孝外闕奉
主之恭而不失其敬若如來言理本無重則無縁有致
孝之情事非資通不應復有致恭之義君親之情許其
未盡則情之所寄何為絶之夫累著在於心滯不由形
敬形敬葢是心之所用耳若乃在其本而縱以形敬此
復所未之喻又云佛敎兩𢎞亦有處俗之敎或澤流天
下道洽六親固以協贊皇極而不虛霑其德矣夫佛敎
存行各以事應因縁有本必至無差者也如此則為道
[004-36b]
者亦何能違之哉是故釋迦之道不能超白淨於津梁
雖未獲須陀故是同國人所蒙耳就如來言此自有道
深德之功固非今之所謂宜敎者所可擬議也來示未
能共求其理便大致慨然故是未之喩也想不惑留常
之滯而謬情理之用耳
  許沙門不致禮詔𤣥既簒位為楚下詔停沙/門致敬嗣之等因啓奉詔
門下佛法宏誕所不能了推其篤至之情故寧與其敬
耳今事既在巳茍所不了且當寧從其略諸人勿復使
[004-37a]
禮也便皆使聞知
  卞嗣之袁恪之答桓𤣥啓嗣之字敬祖濟陰寃句/人 恪之字元祖陳郡
   陽夏人見/袁氏譜
十二月三日侍中臣卞嗣之給事黄門侍中臣袁恪之
言詔書如右神道㝠昧聖詔幽遠陛下所𢎞者大爰逮
道人奉佛者耳率土之民莫非王臣而以向化法服便
抗禮萬乘之主愚情所未安拜起之禮豈虧其道尊卑
大倫不宜都廢若許其名敎之外闕其拜敬之儀者請
[004-37b]
一斷引見啓可紀識謹啓
  報卞嗣之袁恪之
何縁爾便宜奉詔大亨二年十二月四日門下通事令/史臣馬範 按𤣥討道子元顯大赦
改元大亨自署太尉是時未僭王稱楚至後永始元年/則簒為帝矣此四啓報非一時事當由輯者統敘爾
  再啓
侍中臣嗣之等啓事重被明詔崇沖挹之至履謙光之
道愚情眷眷竊有未安治道雖殊理至同歸尊君尊親
法敎不乖老子稱四大者其尊一也沙門所乘雖異跡
[004-38a]
不超世豈得不同乎天民陛下誠欲𢎞之於上然卑高
之禮經治之典愚謂宜俯順羣心永為來式請如前啓
謹啓經一作化𢎞明/請如前所啓
  再報
置之使自巳亦是兼愛九流各遂其道也
  三啓
侍中祭酒臣嗣之言重被詔如右陛下至德圓使吹萬
自巳九流各狥其美顯昧竝極其致靈澤幽流無思不
[004-38b]
懷羣方所以資通天人所以交暢臣聞佛敎以神慧為
本導達為功自斯巳還葢是斂粗之用耳神理緬邈求
之於自形而上者虔肅拜起無虧於持戒若行道不失
其為恭王法齊敬於率土道憲兼隆内外咸得矣臣前
受外任聽承疎短乃不知去春已有明論近在直被詔
便率其愚情不懼允合還此方見斯事屢經神筆宗致
悠邈理析微遠非臣駑鈍所能擊讚沙門禮巳行之前
代今大明既昇道化無外經國大倫不可有闕請如先
[004-39a]
所啓攝外施行謹啓
  三報
自有内外兼𢎞者何其於用前代理卿區區惜此更非
讚其道也
  四啓
侍中祭酒臣嗣之言重奉詔自有内外兼𢎞者聖旨淵
通道冠百王伏讀仰歎非愚淺所逮尊主祗法臣下之
節是以拳拳頻執所守明詔超邈遠略常均臣短暗不
[004-39b]
達追用愧悚輒奉詔付外宣攝遵承謹啓永始元年十/二月二十四
日上/元始 永始𢎞明集作元始誤𤣥僭位無/並𢎞明集沙門不應拜俗事叅校
 王謐字稚逺洽從/子厯司徒
  與慧遠書司徒王謐護軍王默等並欽遠風德遥/致師敬謐修書云逺答之人皆稱公善
   誘/
身年始四十而衰同耳順
  慧遠答王謐書尺牘作佛圖/澄答謐誤
古人不愛尺璧而重寸陰觀其所存似不在長年耳檀
[004-40a]
越既履順而游性乘佛理以御心因此而推復何羨於
遐齡耶聊想斯理乆已得之為復酬來信耳劉義慶世/説新語
 
 
 
 
 
 
[004-40b]
 
 
 
 
 
 
 
 釋文紀巻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