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f0050 果堂集-清-沈彤 (master)


[005-1a]
欽定四庫全書
 果堂集巻五
              吳江沈彤撰
  序
   古文尚書考序
辨東晉所出古文尚書之偽者自趙宋而來約有兩端
曰文從字順而易讀曰掇拾傳記而無遺前之説則所
云讀以今文者之刪添與傳者之私竄足以解之後之
[005-1b]
説則所云傳記之徴引自多古文者足以解之皆不得
謂挾持有故也吾友惠君定宇淹通經史於五經並宗
漢學著述多而可傳其古文尚書考二巻能據真古文
以辨後出者之偽大指言鄭康成所述二十四篇之目
見於唐正義者即漢藝文志之十六篇劉歆班固以為
孔安國所得古文無異詞自梅賾奏古文二十五篇列
諸國學孔穎達乃以二十四篇為張霸所造遂令梅書
雜古經而大行是謂偽其真而真其偽余惟班之藝文
[005-2a]
志即劉之七畧劉在成哀閒領校祕書班在顯宗時典
其職於所謂十六篇者皆親見其文而載之於書按正/義載
鄭氏云武成逸書建武之際/亡是班撰志時尚存十五篇十六而為二十四鄭析其
九共一篇為九耳若張霸所造乃百兩篇且當時即以
乖祕書見黜然則鄭之二十四篇非張霸偽書而為真
古文可決也鄭之二十四篇為真古文則梅之二十五
篇為偽古文亦可決也夫二十五篇之古文非不依於
義理顧後儒之作雖精醇不可以渾淆聖籍揚子文中
[005-2b]
子之擬經皆謂之僭况以偽亂真者故欲尊古經必辨
後出者之偽而欲辨後出者之偽必據其前之真者而
後可此定宇之書所由髙出於羣言邪得是而後出古
文之為偽雖素悦其理而信之者亦無以為之解而所
謂足以解者皆轉而為浮説矣太原閻百詩近儒之博
且精者著尚書古文疏證五巻先得定宇之指定宇書
不謀而與之合文詞未及其半而辨證益明條貫亦益
清云
[005-3a]
   尚書大傳考纂序
余自少治尚書於孔蔡傳義外旁及者十餘家既念尚
書之有傳自伏生尤見重於羣儒凡二千年之撰述多
所援引惜其本散亡而不得尚論焉執友烏程董君訥
夫有才子塈之亦以伏生所為大傳書最古而罕完乃
日隨所讀書考而纂之既成編訥夫因示余而屬題其
首余反覆周覽知大傳之為功於尚書實大也夫尚書
載二帝三王治天下之道以垂訓來哲固有百篇伏生
[005-3b]
所為傳乃特其四之一顧二帝三王治道之不見尚書
者往往載焉雖閒有駁雜傅㑹僅可資後學之參稽然
其論道經邦制度文為之損益果出於二帝三王而粹
且精者亦足為治天下者之所宗則大傳之為功於尚
書不既大乎然非有塈之之考纂其孰從而讀之而論
之而用之則考纂之為功於大傳亦豈小也哉抑大傳
乃條舉尚書事辭采他籍為之申證若韓詩外傳者流
經語與傳語本各並具今此書並具者誠多而不具傳
[005-4a]
語獨具其經不具經語獨具其傳或語雖並具而不倫
且重出者亦皆有之葢塈之考纂於羣儒撰述之中隨
其所采而采焉故其體非一也塈之性靜敏少承尊甫
學於經注異説能折其中纂此書輒審定於尊甫歴十
年乃成云
   周官禄田考序
官之命者必有禄禄必稱其爵而量給於公田是周官
法制之大端其等與數之相當在當時固彰彰可考也
[005-4b]
自司禄籍亡先後鄭注内史專取諸王制而本經之禄
秩以晦迨歐陽氏發官多田寡禄將不給之疑後之傅
㑹者且踵為誣謗即信周官者亦未得二者之等數而
此制幾無從復顯余嘗研求本經旁覽傳記得其端於
載師之都邑以為有義例可推確徴可佐凡内外官之
禄皆可得辨析整齊之而前人之繆妄皆可得而破之
㑹吾友徐君靈胎撰經濟策舉此相訪余為一陳梗槩
靈胎謂曷不著書以盡闡其制乃遂攄曩時所得為官
[005-5a]
爵數公田數禄田數三篇復為問答於每篇之後反覆
委蛇以明其所以定是數之故而總名曰周官禄田考
夫自宋以來之稽官有未及鄉遂屬吏者今乃并郊野
之吏而補之其稽田有不去山林川澤城郭等三之一
者今更通不易一易再易上中下之率而二夫當一夫
則官益多而田益寡宜禄之不給尤甚也然以縣都已
下數等之田食公卿大夫士數等之爵非獨相當且供
他法用而有餘是田禄與官爵之數在本經曷嘗抵捂
[005-5b]
乃晦蝕且二千年而莫之開闡何也凡定公田之數以
井數定禄之數以其等定爵之數以序官而定爵之等
以命數定禄之等以爵等亦以命數云
   修吳江縣志序
吳江於雍正三年析置震澤縣閲二十年當乾隆九年
季秋邑宰衡陽丁公與震澤宰陳公聘紳士數人纂輯
二縣志開館於松陵書院以翰林倪先生總其事而彤
為之副㑹倪先生有疾丁公遂命彤立綱目舉凡例篇
[005-6a]
定其體分纂稿脱則稽其異同得失整齊之務核且詳
彤遜謝不獲乃與諸君本舊志參羣籍凡事與人之可
資考鑒而屬今縣地者逺邇巨細無不書書無不謹而
丁公閲日至館㸃定焉十年夏丁公去官繼之者為河
内鄒公促其期粗具稿以呈明年春府志館索書留焉
鄒公尋去其冬石屏陳公來請其書於府明年二月謀
卒業付刋時倪先生已物故仍屬彤乃日増訂其闕謬
每易稿輒取裁於陳公至季冬而畢是書也非丁公無
[005-6b]
由作于始而非陳公則莫能成於後甚哉為書之不可
不得其人也始彤建議今縣與舊縣全半不同吳江志
於全縣時之事與人宜悉載既分乃列其屬今縣者倪
先生謂宜即割存之地總今昔之事與人載之而于震
澤置縣前考其地所有而追纂焉使兩志可離可合丁
公因語彤斷以地并斷以時者義周專以地斷者法徑
今將與震澤志相出入其從徑者故茲志於分縣前之
事與人自賦役官制外並即所存地修纂而不悉載書
[005-7a]
凡五十九巻十類九十七篇
   震澤縣志序
欒城陳公宰震澤之四年與吳江宰丁公聘紳士數人
纂縣志而彤副編修倪先生總其事館初設陳公集議
彤謂縣本分吳江以置凡所纂皆即從置縣時始庶無
宂複陳公曰纂縣志惟以地為斷子之言于土田丁賦
職官公署營汛之屬誠宜若其他事蹟人文苟在茲地
者雖極之數百年以上追纂而並載亦何嫌倪先生遂
[005-7b]
曰所纂備則可為法戒者多侯言是也且自昔志新縣
者盡然倣其例為之其可彤諾焉時倪先生方有疾彤
乃本吳江舊志為十綱七十八目發凡起例篇定其體
而諸君各執所長分纂之每脱稿則為之考其異同得
失整齊其文辭逺近鉅細無敢或苟與纂吳江志同稿
粗具就正於倪先生後決于陳公有未完善則更増訂
焉書凡三十九巻葢開館於乾隆九年仲冬畢事於十
一年季冬閲二年有餘而始克成是書以不負陳公之
[005-8a]
盛心也書既成因畧序其顛末至是書之用則陳公與
倪先生之序已詳不復述
   沈師閔韓文論述序
今天下之善論古文者吾得二人焉曰方公靈臯曰沈
君師閔二人者皆能上下乎周漢唐宋元明名世之文
較其利與病之大小淺深而辨析之而其為教也方公
舉左氏司馬氏之文以為文章之歸極而詳明其義法
師閔則舉韓文公之所作以為著作之軌範夫文公之
[005-8b]
文當時謂為包劉越嬴數百年而其風益古然品章條
貫多出正則視漢以前為易循與後之亂雜而散漫者
殊絶又無論矣有志乎古文者固宜以是為先務所以
師閔舉而為教也今以文公之文為之詳其義明其法
務盡乎文公營度之心而止葢方公為成學者設而師
閔與始學者謀志各有存故舉以為教則不能無異爾
方公負天下重望久為學者宗師閔名不出鄉邦信從
尚寡余輒敢相提而並論者實有以見其歸之同也若
[005-9a]
謂我為援為比夫豈知言者哉夫豈知言者哉雍正十
二年八月朔日彤題
   刻梅莊詩集序
梅莊陳先生與其兄西田先生康熈間並以才章著逺
近而詩尤有聲今年春先生之從曽孫芳林刻其曽祖
西田詩訖慨然曰曽叔祖多聞廣譽與曽祖罔不同而
身所遇殊子孫顯晦殊述作之存者惟詩又頗軼無幾
不及今併刊之則傳不傳又殊矣遂請余兄怡亭編為
[005-9b]
四巻復與其孫紫垣謀而刻焉怡亭梅莊外姪孫嘗校
録西田詩平生慎許可于芳林是舉稱其厚義不容口
余欲覺芳林而擴其善端因謂曰是未足以盡芳林怡
亭愕而究其説余曰欲不朽其曽祖而因及曽祖之弟
非推恩乎不專其事而與從叔父偕非錫類乎求校録
于能者而無改其初非知人不二心乎是舉也四德之
端皆有焉雖芳林亦不自知也苟知之而皆擴之其善
不更足稱乎芳林聽之憬然悟勃然興怡亭曰吾將以
[005-10a]
弟之善誘為斯刻之美談命次其語以弁其首梅莊詩
古體追晉宋今體逼唐閒亦闗涉風教並髣髴西田葢
二先生淵源所漸畧同乾隆十三年夏四月望後三日
松陵沈彤題
   席寶箴詩集序
余比者以所鋟周官禄田考寄正于虞山席舍人寶箴
舍人書來稱其精微許其不刊且示所為竹香詩集而
請序以徴二三十年來相知之雅余惟此二三十年間
[005-10b]
與舍人遊處者始在南陽既在京師與我邑之洄溪然
惟南陽為久而密方雍正之二三年南陽郡伯為長洲
未軒何公余為公教其二子而舍人以公壻特來所居
室前後相望晨夕相過從飲酒賦詩論文章間各道其
所志余志在通經術發古聖賢制作之奥義傳于後舍
人志在大用于時展其懐抱至於思親念舊忠愛悱惻
之意時時見于詞色則吾與舍人所同也其後舍人官
中翰余入都問學于方氏雖暇日相過從而無晨夕之
[005-11a]
與居三年余與舍人各歸故里舍人寄情詩古文余仍
從事于經傳舍人來洄溪聚可十日復晨夕晤言皆出
所作十二三相示舍人幸余志之克遂余則喜舍人之
有以自娛今余書稍稍刊行而舍人之詩亦編次成集
而可刋矣集中詩不主一家而情文並美其闗于倫紀
者儼若南陽時之所語也其自道出處與撫時感物之
什亦皆淒清慷慨如抗如墜而足以知其為人古所云
心之精微口不能言言之微𦕈書不能文者舍人固無
[005-11b]
慮此矣雖未克遂其初志而有不刊者存不亦足幸也
夫是為序
   族兄怡亭詩集序
詩之髙下在志之邪正而不徒以其辭故其人篤於君
親不遺於朋舊也者雖直抒已意不加藻采而其詩已
髙為其愛敬慕懐足以感人性而敦人綱也其人惑於
聲色溺於富貴也者雖雕繪工巧生氣奕奕然而其詩
終下為其哀以豔足以導欲而増悲也怡亭兄平生孝
[005-12a]
友剛直喜為詩恒學少陵今自集其稿為若干巻屬彤
序之彤受而卒業見其筆健辭達無哀豔之篇多思親
憶弟之作深歎其志之正品之髙而不同于流俗也吾
家自有明以來能詩者九十餘人其所為往往闗涉人
倫而半閑水西定菴宏所孝介諸公情尤肫摯兄外氏
三陳先生西田梅莊陶軒亦有厚人倫之什分見于集
中兄往年皆選鈔熟誦時時感興然則所由正其志以
髙其品者固本于性源于杜而親黨所漸之廣亦大有
[005-12b]
禆也使是集流傳有誦之熟者不又將興起其愛敬而
助成其詩之髙也歟
   沈維學四書義序
為文而求稱吾意不必夫人之好也然卒無人焉好之
則其文亦非其至何也探古聖賢人之義以代為古聖
賢人之言而無所閒于古聖賢人者吾為文之意也人
之聞之者曰迂曰難曰不利于時葢皆有焉第為之而
至亦必有謂為大好者義藴既精知者自契故王錢唐
[005-13a]
薛之作世之悦服者曽不乏人苟文出而咸莫之與雖
為之有本原要未必意之稱也我兄維學敏而好古于
聖經賢傳儒先之書篤志研窮洞悉閫奥而其為文不
一動心于科名之得失惟求其意純辭粹合乎王錢唐
薛之作而止非所謂能稱吾意者歟兄謂余粗知文事
以自存之稿俾余校勘余既卒業而歎焉夫王錢諸公
之作世固有知其能發古聖賢人之藴而好之者則兄
之文之得信且從于其人亦庶乎可必矣彼迂之難之
[005-13b]
而不利之者其足以重輕吾文乎哉
  後序
   周官禄田考後序
余著此書起乾隆七年之春其正文三篇甫畢而心疾
作疾已又他有脩纂至十三年季秋乃能為問答發明
之凡得五十條而書成友人顧君肇聲與徐君靈胎欲
推廣窮經致用之義請版行之余遜謝不敢當既復念
此書固專考周家之禄然其他均平天下之大經連類
[005-14a]
推闡者亦不少而凡法與數閒皆灼然美意之存矣苟
明其法數以得其意而即本其意以行其法數則雖時
異乎古而或潤澤之或變通之亦自可無所不宜然則
此書殆不無小補于治道而正可以質世之究心經濟
者乎遂以復于二君二君乃互勘而付諸梓人時十五
年冬也
 
 
[005-14b]
 
 
 
 
 
 
 
 果堂集巻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