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d0112 道鄉集-宋-鄒浩 (master)


[040-1a]
欽定四庫全書
 道鄉集巻四十     宋 鄒浩 撰
  行狀
   故朝請郎張公行狀
公諱次元字希一其先廣陵人自天章公歸老于常州
遂為常州武進人六世祖昇仕唐為滁州清流縣令生
約為金吾衛長史生訓即公髙祖也仕楊行宻為黄州
刺史有智勇與其等軰三十六人號淝上英雄曽祖璆
[040-1b]
仕南唐為校書郎祖佖擢進士第一為右内史學士金
陵既平從後主歸本朝太祖聞其清節授右賛善大夫
知榮州太宗時數言治要多見聽用考昷之以直道自
奮仁宗深器之嘗待制天章閣隐然為一時名臣生二
子公其季也皇祐二年用天章公奏為太廟齋郎再奏
守將作監主簿至和二年簽書江隂軍判官事年尚少
守將易之初不為沮事枉必争如道理而後已富民孫
氏縁守將數燕其池亭浸有所謁公察其端毎遇燕集
[040-2a]
力以疾辭自是孫氏嚴憚不敢逞而守將益知公非碌
碌貴公子也尊禮之嘉祐三年轉太常寺奉禮郎知常
州武進縣毎歲輸納甫期吏必豫率私財探邑官之欲
而置其所湏以隂中之然後肆行誅求公先諭以不可
乃為禁令且峻懲其犯者迄公去所輸無慮數十萬而
民間卒無一錢入吏手讙然為俚謡傳於世白鶴溪導
滆湖溉民田甚廣歲久湮塞公力濬之大姓有冒其地
者飛語撼揺竟不動初流亟還綿百餘里無復旱暵至
[040-2b]
今賴焉目為奉禮河轉大理評事丁天章公憂服除遇
神宗即位轉衛尉寺丞監楚州糧料院熙寧三年轉大
理寺丞用淮南轉運使陳安石薦知通州静海縣兼監
都鹽倉歲適大旱苖且槁死惟漕河衍溢而法不可決
慨然身任其責決以便民郡果操法按治章甫上今翰
林學士蔣公之竒方領漕事聞而止之且以書勞公曰
真古良吏用心海瀕瘠鹵民窘寒饑類以鬻塩為生毎
捕至庭下不忍遽寘于法誨而遣之約毋犯徃徃懐公
[040-3a]
之恩轉就他業而冒法者益少轉太子中舍同提舉淮
南東路市易事元豐元年賜緋衣銀魚轉殿中丞以官
制換奉議郎市易法行奉承之人多不喻上意於是選
置使者分董諸路而大丞相王文公雅知公才首被除
擢使既稱㫖留久其任凡五年轉承議郎通判太平州
未行丁譙郡太夫人憂服除遇今上即位轉朝奉郎資
仕事直知信陽軍時河朔水災洺州尤甚遂改知洺州
朝廷方務賑䘏公條約三十餘事以輔導之吏絶巧謾
[040-3b]
民受實惠按察使朱光庭嘉其所為深得仁聖惻隐之
意推示諸郡使矜式焉漳河距城纔五里遥堤髙峻下
視城中方漲溢時一失固禦則衝注無前蕩為陂澤公
毎至歲初飭屬縣謹不虞苟可以致力者無不為也一
夕河暴決水怒至齧堤舉城號救亟出慰之曰吾已有
備矣無患即率兵夫廵䕶堤上冒盛暑忘寢食如是三
日而水退人争鼓舞歌之地居臨界素多賊盜其魁桀
者咸有號名曹聚讐劫人逸不獲及公賞罰明信人樂
[040-4a]
用命不日就擒初雞澤境内最為淵藪耕蠶歲入悉輦
致邑中民以為苦至是犬卧不警遂不為避盜計俗祀
崔府君尤敬亦或乗之濟其詭謀一日方退食遽聞百
餘人擁一黠者直入據黄堂曰我府君也來為太守福
公命左右縛於庭狀立見悉誅之其俗遂革代還知蘄
州改信陽軍轉朝散郎信陽逾百年進士無顯者首興
學校延致望士於其講日親主豆觴而學者感孚術業
自勸且立生祠著公德焉長社李氏子訟其弟本黄氏
[040-4b]
不當弟挽女兄為證女亦黄氏也助之力故獄屢蠻而
聽者咸取決焉自慶厯至元祐李訟不已後以屬公公
顧其弟貌言不類兄且詰其女所以證者女指親在時
獻神狀語取狀視之則紙弊而墨鮮又有桑枝痕折之
曰豈非染紙為弊色以桑枝暴於日中乎女矍然無以
應即具首伏數十年間聽者幾人至公立談決之人皆
神以為異代還以先塋在清流求知滁州轉朝請郎未
行改虢州又改除江淮荆浙福建廣南路提㸃坑冶鑄
[040-5a]
錢事坑冶散布九路多在山谷險絶中使者罕到弊久
益深公不以為憚躬自按之朞年徧五路以其所見條
利害四十有三事請于朝書可行者三十有五至睦州
感疾猶欲東去浸劇乃還杭州至則革矣然而經畫鼓
鑄諄諄在口家人勉公姑少休毅然曰食君之祿而尸
素可乎比卒無一語及私事實紹聖四年三月二十六
日也享年六十有七積勲至上䕶軍娶魯氏贈扶風縣
君㕘知政事肅簡公宗道之孫尚書駕部郎中有功之
[040-5b]
女譙郡太夫人之猶子繼室嚴氏封華陽縣君直秘閣
頴之孫衡州軍事判官孟堅之女子男八人基宣德郎
以文學政事稱於時堅域垣坦坰壎壑皆舉進士有賢
聲女三人長適進士方希純早卒次適承奉郎吕切問
次適郊社齋郎崔頌孫男五人鐸鉉錞錫鑾女八人公
天資孝友遇事剛明斬斬不可奪天章公既老未嘗去
左右雖勉之使仕非數舍近不廢問安不徃也太夫人
[婺-矛+牙]居二十年承顔養志惟恐不逮如一日女兄歸都官
[040-6a]
員外郎蔡天球惟一女女弟歸著作郎石約惟一子寛
民尚幼皆䘮其夫取以歸俾無愁歎終其身又擇名士
以歸其女今朝進郎通判廬州凌浩則其壻也擇師友
以成寛民其後中進士第元祐初將變役法詔郡邑言
利害公建以為先朝行免役乆矣民安之願毋變當路
或擿公曰此非廟堂意亟改奏公曰臣事君當勿欺所
見如是曷可改也使淮東時布衣史敏功持錢千萬懋
遷多乾沒公繩之或以告曰敏功乃丞相王禹玉親黨
[040-6b]
也奈何不縱公曰吾職在奉法忍廢法以奉權貴乎已
而遣都提舉司勾當官吕震按公職事一無所得比公
還朝當陞郡守遂沮不行送吏部為通判人人為公不
平而公恬然無怨色郡吏稍不自强必面折之然卒歸
於恕或不幸大故如洺州臨洺監鎮滁陽林師忠信陽
軍司理㕘軍河南宋瑜則力為主其後事且計其鄉逺
邇以資助其歸㣲至食飲亦具風稜峭厲若不可屈折
一聞人之善則靡然向慕尤於山陽先生徐公積傾心
[040-7a]
焉先生亦偉公趣操愛敬之毎形于詩讀書成誦該洽
尤悉本朝事常慕籝金不如一經與多財損智益過之
説用以誨子孫甚嚴而祿廪之餘一以周艱阨施宗族
於其亡也衣衾猶有不備者自逺祖以來皆𦵏清流凡
無後者至其終日必即其處用浮屠法追享之今遂循
以為式嗚呼公以天章公直道終始為朝野推重常懼
奉承失墜貽識者之譏今以其生平大節觀之雖年位
弗充不極其志亦可謂無媿乎前人矣諸孤廹於吉卜
[040-7b]
既以其年六月二十七日己酉𦵏於清流縣昌城鄉安
仁村之原尚念幽刻未就將以求銘於世之顯人則相
與泣血而屬狀於某某愚不肖視公盖外曾祖行也蚤
辱知憐恩德隆厚顧雖銜哀在廬死亡無日不敢辭命
於是迹其實而次序之以告云
   故登州防禦推官華君行狀
君華氏諱峙舊名申甫元祐初避髙魯王諱改焉字元
翰世為常州武進人君天資豪爽初就外傅誦書日記
[040-8a]
數千言年十四課試六論詞㫖如成人既長西遊必與
名士為友㑹熙寧初罷制舉專以經術取士君不逺數
千里謁王文公于金陵公稱異之授以經義退歸不復
茹葷杜門自飭如是三年而學成遂登九年進士第調
髙州雷白縣尉未赴任今户部侍郎吕公提舉中都市
易務辟為監門未幾免歸丁父憂至元豐八年神宗山
陵今翰林學士承㫖蔡公為頓遞使辟君管城縣頓事
事已調環州通逺寨主簿方待次外䑓選權奉天縣奉
[040-8b]
天故乾州為陜右劇邑前令類以不職去君至擿姦吏
之已甚者繩其一二而民以服他郡邑雖逺數百里至
有請君以聽其訟者甫留七月邑以大治部使者奏終
其任㑹親嫌并罷通逺又法當逺仕久之調端州四㑹
縣尉明年部使者奏移廣州錄事㕘軍廣州蕃漢錯居
獄訟紛糾率由譯者變亂其言以致失實君察見弊端
毎有所治必先窮竟譯者自是人無寃聲囚方在繋日
躬視其飲食沐浴之事使悉如所欲一旦遇赦出囚于
[040-9a]
州門之外其膚髪充澤殆非囹圄中人也見者感歎秩
滿調登州防禦推官知衢州西安縣事以疾卒于都城
實紹聖五年三月十有七日也享年五十娶周氏子男
八人寔宇宙皆舉進士以學行知名而宇卒矣餘尚幼
女七人長適進士周咸早卒許以第三女繼其室次適
進士王臨四適進士王履餘未行孫男二人女一人君
懐慷慨喜功名纔出仕即遇神宗厲精治道之日拔用
人才不以次序又一時知已在顯途力挽致君且有以
[040-9b]
舘閣薦者然君免歸矣及元豐末西鄙用兵單騎走寨
上究觀形勝得邊防措置十二事以獻未報而神宗棄
天下三十年間負其志氣落落不合卒窮以死其命也
夫君為學不泥章句為文辯博俊偉平居凛凛若無所
屈一聞人善則靡然歸之茍不可意雖在勢者面折不
避也其孤卜以元符元年八月一日𦵏君于武進縣懐
德北鄉蕭塔村之原念所以發揚潜美非得當世大賢
君子知君之深者一言以信之則無以垂示無窮於是
[040-10a]
屬某狀其行以告謹狀
  傳
   馮貫道傳
貫道夀春人舉進士不偶棄去遊京師居相國寺東錄
事巷以訓童子為業二十餘年如一日其容舒而野其
言簡而直其與人交淡而久自朝廷公卿以至閭巷之
人徃徃知其所為而厚其禮貫道持一意接之未嘗毫
末加損於其間元祐末門下侍郎蘇轍罷政斥外平昔
[040-10b]
翕翕走其門者皆諱悔弗顧惟貫道朝夕徃見且受其
所寓錢及京師凡出納之事越七年蘇門下自嶺表歸
許昌貫道即日訪焉還其向所受者視其錢封識如故
時蘇公復欲以事煩之笑而不答紹聖中太府卿賈種
民董領茶事人争趨之求為邸肆雖甚懇切而莫之許
獨念貫道貧諭使為求者出名可以端居不預而月獲
錢十許千貫道初不應賈猶强之不已乃謝曰我訓童
子逾三十年矣口不輟聲手不定筆窮日之力以脩吾
[040-11a]
職至勤苦也月得錢不過數千曽何足以寛衣食計然
受之而宜用之而安久之而無他虞今一旦坐獲厚利
非不優佚第恐憂患有自意外竊發者雖欲如前日寧
處其可得乎此執事之髙義而我之所深畏者也何敢
當貫道尤精五行數以人生年月日時配十干十二支
推之若貴若賤若禍若福如離婁近目而分黑白如師
曠逼耳而聽鼓鍾如羿持弓矢審固射五尺之鵠於數
十步之内以故車馬常滿門貫道頽然其間如阮千里
[040-11b]
之琴無人而不為彈也於其吉者則曰當為善以承其
吉於其凶者則曰當為善以避其凶間有召之者雖勢
力回丘山氣燄變寒暑非其所好不徃不䘏也其所為
盖如此余嘗見漢書稱嚴君平終身自保非其服弗服
非其食弗食毎依蓍龜為人言利害各因勢道之以善
李疆為益州牧致禮與相見卒不敢言以為從事又見
揚子雲稱君平不作茍見不治茍得久幽而不改其操
雖隨和何以加諸未嘗不掩巻太息想見其人今也與
[040-12a]
貫道遊十五年而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其聞
君平之風而悦之者乎何其不以已絶物不以物易已
一至於此耶雖居輦轂之下康莊之要紛華盛麗之所
其亦隐矣可不謂賢哉貫道有幾子力教以學皆於六
經成誦而通其義貫道隐德之報不在其身必在其子
固可期而待也貫道名堯夫今年若干
 
 
[040-12b]
 
 
 
 
 
 
 
 道鄉集巻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