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d0025 范文正集-宋-范仲淹 (master)


[009-1a]
范文正公集卷第九
             後學時兆文校正
             後學黄姬水校正
             後學李鳯翔校正
             十五世孫啓乂同校
             十六世孫惟元同校
    上時相議制舉書
天聖八年五月日其位某再拜上書于昭文相公閣下
某昨者伏蒙聖恩優賜差任蓋鈞造之際靡不獲所退
省踈拙且驚且懼況唐虞舊域風俗淳儉獄無積訟亭
鮮過客棲遲偃仰何以報國然甞試思之似有所𥙷敢
[009-1b]
不冐黷而言之夫善國者莫先育材育材之方莫先勸
學勸學之要莫尚宗經宗經則道大道大則才大才大
則功大蓋聖人法度之言存乎書安危之幾存乎易得
失之鑒存乎詩是非之辯存乎春秋天下之制存乎禮
萬物之情存乎樂故俊哲之人入乎六經則能服法度
之言察安危之幾陳得失之鑒析是非之辯明天下之
制盡萬物之情使斯人之徒輔成王道復何求哉至於
扣諸子獵群史所以觀異同質成敗非求道於斯也有
能理其書而不深其㫖者雖朴愚之心未可與適道然
必顧瞻禮義執守規矩不猶愈於學非而博者乎今文
庠不振師道乆缺爲學者不根乎經籍從政者罕議乎
教化故文章柔靡風俗巧僞選用之際常患才難某聞
[009-2a]
前代盛衰與文消息觀虞夏之純則可見王道之正觀
南朝之麗則知國風之衰惟聖人質文相救變而無窮
前代之季不能自救則有來者起而救之是故文章以
薄則爲君子之憂風俗其壞則爲來者之資今朝廷思
救其弊興復制科不獨振舉滯淹詢訪得失有以勸天
下之學育天下之才是將復小爲大抑薄歸厚之時也
斯文丕變在此一舉然恐朝廷命試之際謂所舉之士
皆能熟經籍之大義知王覇之要略則反屏而弗問或
將訪以不急之務雜以非聖之書辨二十八將之功勲
陳七十二賢之德行如此之類何所𥙷益蓋欲伺其所
未至誤其所常習不以教育爲意而以去留爲功若如
所量恐非朝廷勸學育才之道也何哉國家勸學育材
[009-2b]
必求爲我器用輔我風教設使皆明經籍之㫖並練王
霸之術問十得十亦朝廷敎育之本意也況文有精粗
理有優劣明試之下得失尚多何患去留之難乎今或
伺其所未至誤其所甞習則天下賢俊莫知所守將博
習非聖旁攻異端聖人之門無復啓發逮于後舉差之
益逺如此則制科之設足以誤多士之心不足以救斯
人之弊恭惟前聖之文之道昭昭乎爲神器於天下得之
者昌失之者亡後世聖人開學校設科等率賢俊以趨
之各使盡其心就其器將以共理于天下故書曰咸有
一德斯之謂矣願相府爲此一舉儻昌言于兩制如能
命試之際先之以六經次之以正史該之以方略濟之
以時務使天下賢俊翕然修經濟之業以教化爲心趨
[009-3a]
聖人之門成王佐之器十數年間異人傑士必穆穆于
王庭矣何患俊又不充風化不㒷乎救文之弊自相公
之造也當有吉甫輩頌君之德吾相之功登于金石永
于天地者矣四海幸甚千載幸甚干犯台嚴無任僣越
戰汗之至某再拜
    與歐靜書
七月十二日高平范某謹復書于伯起足下近滕從事
子京編李唐制誥之文成三十卷各於文首序其所以
而善惡昭焉足下命爲唐典以僕觀之似所未安典之
名其道甚大夫子刪書斷自唐虞巳下今之存者五十
九篇惟堯舜二篇爲典謂二帝之道可爲百代常行之
則其次夏商之書則有訓誥誓命之文皆隨事名篇無
[009-3b]
復爲典以其或非帝道則未足爲百代常行之典乃知
聖人筆削之際優劣存焉如詩有國風雅頌之别也李
唐之世三百年治亂相半如貞觀開元有覇王之略毎
下詔命多有警䇿失之者蓋亦有矣如則天中宗昬亂
之朝誅害宗室戮辱忠良制書之下欺天蔽民人到于
今冤之儻亦以典爲名躋于唐虞之列不亦助欺天之
醜乎是聖狂不分治亂一致百代之下尭舜何足尚桀
紂何足愧也僕不忍天下君子將切齒於子京乃請以
綂制之名易之而足下大爲不可貽書見尤僕謂制者
天子命令之文無他優劣庶幾不損大義爾足下謂冊
制之類有七何特以制名焉七者之名有則有矣然近
代以來曁于今朝王言之司謂之兩制是制之一名統
[009-4a]
諸詔命又有待制承制之官皆承奉王言之義也又令
詔誥宣勑聖旨之類違者皆得違制之坐亦足見制之
一名而統諸命令也故以統制爲名以明備載其文不
復優劣觀其文者使自求之而治亂之源在矣足下又
謂吕不韋輩著春秋賈誼之徒著書文中子著六經而
無譏其僣者非也蓋春秋以時記事而爲名也優劣不
在乎春秋二字而有凢例變例之文書者載言之名而
優劣不在乎書之一字而有典謨誓命之殊詩者言志
之名而優劣不在乎詩之一字而有國風雅頌之議諸
儒擬春秋詩書之名蓋不在乎優劣之地也未有亂典
謨訓誥國風雅頌之名者足下若以唐之制書咸可爲
典則唐人之詩咸可爲頌乎足下又謂唐有六典杜佑
[009-4b]
著通典以此二書爲證亦未也六典者唐之官局可爲
令式尊之爲典者亦唐人一時自髙爾又通典之書叙
六代㳂革禮樂制度復折中而論其可者以爲典要尚
庶幾乎矧二書之作非經聖人筆削又何足仰爲大範
哉足下博識之士當於六經之中專師聖人之意後之
諸儒異端伯起不足繁以自取或足下必以統制爲非
則請别爲其目典之爲名孰敢聞命某再拜
    與周騤推官書
六月十五日同年弟范某再拜奉書于周兄去年秋滕
子京集李唐制書得一千首歐伯起請目之曰唐典僕
始末閱其本而酌以重輕請避堯舜二典曰有唐統制
伯起以書見讓謂典爲是謂制爲非僕亦辨而言焉而
[009-5a]
伯起不釋今復貽書云中有冊文十五或因其舊名可
曰有唐冊制僕前書云必以統制爲非則請别爲之目
以典爲名孰敢聞命伯起謂典謨訓誥其來逺矣夫子
因其舊史優劣不存焉僕謂舊史之文亦不苟作聖人
筆削經史皆因其舊可者從而明之其不可者從而正
之未嘗無登降之意也是故言易則因先王之卦從而
讃之有聖人有后有君子之辭焉刋詩則因前人之作
從而次之有國風雅頌之倫焉修春秋則因舊史之文
從而明之有襃貶之例焉書亦史也從而序之豈獨因
其舊篇無優劣之意僕謂典謨訓誥之文或因其舊而
次之亦聖人之優劣也伯起謂夏有政典周有六典僕
謂政典者果夏書耶虞書耶夏或有之何不列之于書
[009-5b]
或見刪於聖人此又不足稱矣周之六典者周禮云天
官掌建邦之六典乃周之法度書于典冊非記言之例
也夫子刪書之際六典不預焉伯起又謂有漢典魏典
晉典梁典僕謂此四典者必文人苟作或佞之於前或
失之於後非其正史君子不取也自堯舜而後歷代之
史無以典爲名者何哉蓋尊避堯舜爲萬世之師使後
之明王有所稽仰豈丘明班馬之流咸不到伯起之心
邪伯起又謂元結有皇謨柳宗元有平淮夷雅元枊唐
人也而深於文不曰典而曰謨不曰頌而曰雅二君誠
不佞歟伯起非唐人也反爲佞乎以其冊制特謂之典
豈有優劣之心乎如有優劣之心則不當以錯綜治亂
之文躋于三代之上炳堯舜之光明如無優劣之心唐
[009-6a]
三百年冊制之文一旦易其名則何以哉進退無所據
而序引滋繁枝葉之云不復詳釋豈莠言亂正學非而
愽者乎將固有所激而極其理要乎周兄積學于書得
道于心覽聖人之㫖如日星之昭昭願質其疑使來者
不敢竊亂於斯文甚善甚善不宣某再拜
    與唐處士書
十二月日髙平范某謹再拜致書于處士唐君蓋聞聖
人之作琴也鼓天地之和而和天下琴之道大乎哉秦
作之後禮樂失馭于嗟乎琴散久矣後之傳者妙指美
聲巧以相尚喪其大矜其細人以藝觀焉皇宋文明之
運宜建大雅東宫故諭德崔公其人也得琴之道志於
斯樂於斯垂五十年清靜平和性與琴會著琴箋而自
[009-6b]
然之義在矣某甞遊於門下一日請曰琴何爲是公曰
清厲而靜和潤而逺某拜而退思而釋曰清厲而弗靜
其失也躁和潤而弗逺其失也佞弗躁弗佞然後君子
其中和之道歟一日又請曰今之能琴誰可與先生和
者曰唐處士可矣某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
且将師其一二屬逺仕千里未獲所存今復選于上京
崔公旣没琴不在於君乎君将憐其意授之一二使得
操堯舜之音逰羲黄之域其賜也豈不大哉又先王之
琴傳傳而無窮上聖之風存乎盛時其㫖也豈不逺矣
誠不敢助南薰之詩以爲天下富壽庻幾宣三樂之情
以美生平而可乎某狂愚之咎亦冀捨旃不宣某再拜
    荅趙元昊書
[009-7a]
正月日具位某謹脩誠意奉書于夏國大王伏以先大
王歸嚮朝廷心如金石我真宗皇帝命爲同姓待以骨
肉之親封爲夏王履此山河之大旌旗車服降天子一
等恩信隆厚始終如一齊桓晉文之盛無以過此朝聘
之使徃來如家牛馬駝羊之産金銀繒帛之貨交受其
利不可勝紀塞垣之下逾三十年有耕無戰禾黍雲合
甲胄塵委養生塟死各終天年使蕃漢之民爲堯舜之
俗此真宗皇帝之至化亦先大王之大功也自先大王
薨背今皇震悼累日嘻吁遣使行吊賻之禮以大王嗣
守其國爵命崇重一如先大王昨者大王以本國衆多
之情推立大位誠不獲讓理有未安而遣行人告于天
子又遣行人歸其旌節朝廷中外莫不驚憤請收行人
[009-7b]
戮於都市皇帝詔曰非不能以四海之力支其一方念
先帝歳寒之本意故夏王忠順之大功豈一朝之失而
驟絶之乃不殺而還假有本國諸蕃之長抗禮於大王
而能含容之若此乎省𥘉念終天子何負於大王哉二
年以來疆事紛起耕者廢耒織者廢杼邊界蕭然豈獨
漢民之勞弊耶使戰守之人日夜豺虎競爲吞噬死傷
相枕哭泣相聞仁人爲之流涕智士爲之扼腕天子遣
某經度西事而命之曰有征無戰不殺非辜王者之兵
也汝徃欽哉某拜手稽首敢不夙夜于懷至邊之日見
諸將帥多務小功不爲大略甚未副天子之意某與大
王雖未嘗髙會嚮者同事朝廷於天子則父母也於大
王則兄弟也豈有孝於父母而欲害于兄弟哉可不爲
[009-8a]
大王一二而陳之傳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
不成大王世居西土衣冠語言皆從本國之俗何獨名
稱與中朝天子侔擬名豈正而言豈順乎如衆情莫奪
亦有漢唐故事單于可汗皆本國極尊之稱具在方冊
某料大王必以契丹爲比故自謂可行且契丹自石晉
朝有援立之功時巳稱帝今大王世受天子建國封王
之恩如諸蕃中有叛朝廷者大王當爲覇主率諸侯以
伐之則世世有功王王不絕乃欲擬契丹之稱䆒其體
勢昭然不同徒使瘡痍萬民拒朝廷之禮傷天地之仁
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寳曰位何以守位曰
仁是以天地養萬物故其道不窮聖人養萬民故其位
不傾又傳曰國家以仁獲之以仁守之者百世昔在唐
[009-8b]
末天下恟恟群雄咆哮日㝷干戈血我生靈腥我天地
滅我禮樂絕我稼穡皇天震怒罰其不仁五代王侯覆
亡相續老氏曰樂殺人者不可如志於天下誠不誣矣
後唐顯宗祈于上天曰願早生聖人以救天下是年我
太祖皇帝應祈而生及歷試諸難中外忻戴不血一刃
受禪于周廣南江南荆湖西川有九江萬里之阻一舉
而下豈非應天順人之至乎由是罷諸侯之兵革五代
之暴垂八十年天下無禍亂之憂太宗皇帝聖文神武
表正萬邦吳越納疆井晉就縛真宗皇帝奉天體道清
淨無爲與契丹通好受先大王貢禮自兹四海熈然同
春今皇帝坐朝至晏從諫如流有忤雷霆雖死必赦故
四海之心望如父母此所謂以仁獲之以仁守之百世
[009-9a]
之朝也某料大王建議之初人有離間妄言邊城無備
士心不齊長驅而來所嚮必下今以強人猛馬奔衝漢
地二年于兹漢之兵民固有血戰而死者無一城一將
願歸大王者此可見聖宋仁及天下邦本不摇之驗也
與夫間者之說無乃異乎今天下久平人人泰然不習
戰鬪不熟紀律劉平之徒忠敢而進不顧衆寡自取其
困餘則或勝或負殺傷俱多大王國人必以獲劉平爲
賀昔鄭人侵蔡獲司馬公子爕鄭人皆喜惟子産曰小
國無文治而有武功禍莫大焉而後鄭國之禍皆如子
産之言今邊上訓練漸精恩威以立有功必賞敗事必
誅將帥而下大知紀律莫不各思奮力効命爭議進兵
如其不然何時可了今招討司統兵四十萬約五路入
[009-9b]
界著其律曰生降者賞殺降者斬獲精強者賞害老㓜
婦女者斬遇堅必戰遇險必奪可取則取可城則城縱
未能入賀蘭之居彼之兵民降者死者所失多矣是大
王自禍其民官軍之勢不獲而巳也某又念皇帝有征
無戰不殺非辜之訓夙夜于懐雖師帥之行君命有所
不受柰何鋒刃之交相傷必衆且蕃兵戰死非有罪也
忠於大王耳漢兵戰死非有罪也忠於天子耳使忠孝
之人肝腦塗地積累怨魄爲妖爲灾大王其可忽諸朝
廷以王者無外有生之民皆爲赤子何蕃漢之限哉何
勝負之言哉某與招討太尉夏公經略宻學韓公嘗議
其事莫若通問於大王計而决之重人命也其美利甚
衆大王如能以愛民爲意禮下朝廷復其王爵承先大
[009-10a]
王之志天下孰不稱其賢哉一也如衆多之情三讓不
獲前所謂漢唐故事如單于可汗之稱尚有可稽於本
國語言爲便復不失其尊大二也但臣貢上國存中外
之體不召天下之怨不速天下之兵使蕃漢邊人復見
康樂無死傷相枕哭泣相聞之醜三也又大王之國府
用或闕朝廷毎歳必有物帛之厚賜爲大王助四也又
從來入貢使人止稱蕃吏之職以避中朝之尊按漢諸
侯王相皆出真拜又吳越王錢氏有承制補官故事功
髙者受朝廷之命亦足隆大王之體五也昨有邊臣上
言乞招致蕃部首領某亦巳請罷大王吿諭諸蕃首領
不須去父母之邦但囘意中朝則太平之樂遐邇同之
六也國家以四海之廣豈無遺才有在大王之國者朝
[009-10b]
廷不戮其家安全如故宜善事主以報國士之知惟同
心嚮順自不失其富貴而宗族之人必更優恤七也又
馬牛駞羊之産金銀繒帛之貨有無交易各得其所八
也大王從之則上下同其美利生民之患幾乎息矣不
從則上下失其美利生民之患何時而息哉某今日之
言非獨利於大王蓋以奉君親之訓救生民之患合天
地之仁而巳乎惟大王擇焉不宣某再拜
    荅安撫王内翰書
某諮目上安撫内翰學士某處事踈略忤朝廷意旣去
職任而尚懐國家之憂如卞生獻璧不知其止足雖可
刖而壁猶自貴柰何有昬眩之疾舉止少力不堪王事
豈當預聞賢大夫之末議閤下此行采西北士庻之言
[009-11a]
欲下情之無壅又詢及猥陋某敢不罄其所見誠無取
焉昨者西戎僣中朝之號四海憤怒雖困天下義當討
伐今貴稱兀卒以避中朝取漢唐故事如單于可汗之
類此理頗順其餘須索尚有議論與奪或失此機㑹卒
無休兵之期如更有沮敗則用何道却行招納國威愈
屈爲禍轉深儻朝廷欲雪邊將之耻必加討伐苟得良
帥如漢之段紀明唐之李靖誠可行焉其下如今朝曹
瑋之材尚堪委以大事不然則重爲國家羞昔秦漢威
加四夷限長城勒燕山困弊中國終成大悔至如西晉
之衰羣胡亂華五代以來屢有侵侮累朝欲刷太耻終
無成功真宗皇帝取漢文之䇿結和通使休寜北陲爲
天下景福四十年矣今按史記律書有漢文之議言髙
[009-11b]
㫖逺可謂明主矣致天下和樂通于律吕故馬遷著于
八書有㫖哉其備邊之議雖復納好固不可懈也陜西
㳂邊二千里州軍城寨以兵勢分守皆不得巳賊毎全
軍而來此則以寡擊衆必將發竒謀出死力然後可禦
也不必大決勝負但觀釁而攻使來不厚獲去不全勝
縱邊患未息而無長驅之害亦足爲禦邊之策柰何將
佐之中少精方略或因門地巧於結託以取虗名或出
軍班昧於韜鈐以致敗事須鑒覆轍速於更張宜於㳂
邊及諸處使臣軍貟中搜訪智勇之人如資地至淺勲
勞未著即使權領職任令手下各有兵甲俟其有立即
時進擢庻可用之才早補將帥之乏如弓箭手殿侍姚
貴劉廷光軰可觀其効又涇原地平少險竒兵難用傷
[009-12a]
殘之後人心憂怯將來賊之入㓂恐多由此路須益兵
五萬大爲之防不然或有所不支乘虗而進關中一擾
衆必大潰天下有危事矣惟閤下以衆說叅取爲國家
圗之不宣某再拜
    上吕相公書
某啓仲秋漸涼伏惟相公台候萬福某奉命此行至重
至憂初欲道中上記以未到邊隅無可述者或有屑屑
之見奏牘具焉𥘉至長安見九江太尉首傳台旨頗言
開釋㝷來鄜延路廵按北視金明之役止數日復還延
安極邊之情指掌可見金明一邑舊寨三十六人馬數
萬一旦蕩去後來招安到蕃部三百來戶不足爲用又
塞門寨圍逼十旬諸將逗留無敢救者軍民數千一時
[009-12b]
覆没及廢承平南安長寜白草四寨棄爲虜境延安之
北東西僅四百里藩籬殆盡近修金明聊支一路將修
寛州以禦東北非多屯軍馬亦不能守必須建軍其利
害具於奏中所奏劄子方永興軍繫/署今有圗子先具呈上今延安兵馬二萬
六千患訓練未精將帥無謀問以數路賊來勢何策以
待皆不知所爲但言出兵而巳此不可不爲憂也或得
其人精練士卒山川險惡據以待㓂俟有斬獲乗勝深
入賊勢一破鳥散窮沙復舊漢疆宜有日矣如未克勝
賊勢不衰縱入討除豈肯逃散或天有風雨之變人在
山川之險糧盡路窮進退有患此宜愼重之秋也自延
州至金明四十里一河屈曲渉者十三度此言山川之
惡也或遇風雨不敵自困某今與延安當職議定約束
[009-13a]
急於訓練俟其精強可禦可伐亦令録奏乞朝廷特賜
威命則邊鄙可定廟堂無憂别路兵馬少處臨時制置
不必倣此又張龍圗吏道精強但親年八十寓於他郡
復言不練兵律延安重鎭數郡仰頼若不主戎政所失
則大叚待制西人所望明鎬亦細知邊事惟相府裁之
某惶恐再拜
    又
十一月四日具位某謹東望再拜上書于昭文僕射相
公閤下竊以文武之道一而文武之用異然則經天下
定禍亂同歸于治者也傳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
意將斯則將相之設文武之殊久矣後世多故中外不恬
二道相髙二權相軋至有大將軍而居三司之上蓋時
[009-13b]
不得巳也五代衰亂專上武力諸侯握兵外重内輕血
肉生靈王室如綴此武之弊也皇朝罷節侯署文吏以
大救其弊立太平之基旣而四夷咸賔忘戰日久内外
武帥無復以方略爲言惟文法錢榖之吏馳騁于郡國
以尅民進身爲事業不復有四方之志一旦戎狄叛常
爰及征討朝廷渴用將帥大患乏人此文之弊也前則
劉平䧟没范資政去官次則韓琦與某貳于元帥不能
成績以罪失職復以夏陳分處二道期于平定近以師
老罷去而更張之三委文帥一無武功得不爲和門之
笑且議耶今歸之四路復皆用儒彼謂相輔大臣朋獎
文吏他日四路之中一不任事則豈止於笑當尤而怒
之用儒無功勢必移于武帥彼或專而失謀又敗國事
[009-14a]
況急而用之必驕且怨重權厚賞不足猒其心外㓂未
平而萌内患此前代之可鑒故裴度淮西之行不落韓
洪都統蓋爲此也某不避近名之嫌有表陳讓願相公
與兩府大臣因而圗之如鄜延環慶二帥一路以文一
路以武涇原秦鳳二帥亦如之使諸將帥髙者得色下
者增氣如寡䇿略則擇俊乂爲之叅佐仍使鄜延環慶
二路如舊通其軍政涇原秦鳯亦如舊制則謀可相濟
兵可相援矣今王仲寳是環慶部署兼管鄜延兵馬許/懐德是鄜延部署兼管環慶兵馬涇原秦
鳯副都部署於今亦然惟新命都部署則未有處分/固不煩更改詔勑惟續降宣旨以兼之乃舊制也
文武叅用二路兼資均其事任同其休慼足以息今日
之謗議平他時之驕怨使文武之道恊和爲一何憂乎
邊患矣某復慮朝廷以逐路部署爲經略招討之貳謂
[009-14b]
之叅用則此使權雜伍于下不足爲重僅之虗設或以
文換武謂之叅用則前日換者人皆以儒視之或以新
帥難動則某願避此路以待武帥請主外計仍領安撫
舊名亦足救生民之困弊復可按邊陲之利病咸得聞
于朝廷不爲輕矣區區之意附記注梁學士逹于台聽
愁道涂雨雪之阻故復拜此不任懇切憂惶之至不宣
某再拜
    又
六月日具位范某謹齋沐上書于昭文僕射相公某近
者伏奉制命就除邠州觀察使祗膺睿渥且榮且憂三
上讓章未獲俞旨竊念某幼孤且賤始求五斗禄爲飬
親計怔忪進退懼不可得今朝廷以方靣之重受兹寵
[009-15a]
異爲某之福可謂大矣豈敢忽千鍾之重哉蓋聞福者
禍之所伏故循墻而走思以避之何則居諸將諸軍之
上責人死效而自以無功受國重賞於巳安乎其他利
害具在封奏復有大懼不敢聞于天聽而敢陳之於相
府今西北聳動在北爲大雖遣使脩好或可暫弭柰何
積年之謀一朝而發以數十萬之賄便能充無猒之心
息舉國之衆乎必先困我而終於用兵萬一某軰移帥
朔方居大使節度之下見利而舉則加以擅興之誅持
重而謀則誣以逗留之咎堅城深池之内自擁其精甲
救危赴難之際而授以羸兵利害不得言進退不得專
大敵在前重兵在後當此之時儒臣文吏何以措手足
於其間哉劉平之勇猶不克濟此相公之所鑒也是則
[009-15b]
繫國家之安危生民之性命某豈可不自量力而輙當
之逺慮近憂先聖之明訓何敢苟寵禄之福忘喪敗之
禍耶某謂朝廷用儒之要莫若異其品流隆其委注衆
皆望風稟畏以濟邊事比夫改爲武帥與之叅用功相
萬也某謂相公弼諧於内在天下安危之事不得而讓
也某軰奔走於外經畫百事亦不得而讓也某今日避
此命者豈偷安之人哉誠有所存爾爲國家先重其身
而安其心頼相公坐籌於内某軰竭力於外内外協一
奉安宗廟社稷以報君親以庇生靈豈小節之謂乎恭
惟相公與二府大臣同憂天下之時必能恕狂者之多
言采愚者之一得某胷中甚白無愧於日月無隱於廊
廟惟相公神明其照某豈得而昧之干冐台嚴卑情無
[009-16a]
任危切之至不宣某惶恐再拜
    上樞密尚書書
某啓云云伏惟樞密尚書台候起居萬福某奔走道塗
疲困巳甚加應答文移中夕不寐無暇撰脩謝啓伏増
惶懼某久在江外職業無可惟望廢退以遂麋鹿之趣
而朝廷過聽越次寄任拳拳負荷不能無憂今至延安
北入金明視城壘之役且欲深見邊事戎馬之後原野
蕭條金明北百里之間元有塞門栲栳二寨并李士彬
下蕃部寨三十六所悉巳蕩去盡没蕃境人不敢詣又
此間隨川取路夾以峻山暑雨之期湍走大石秋冬之
流屈曲如繞一舎之程渡涉十數山川之惡諸處鮮並
兵馬出入所宜愼重又將帥無謀不務訓練坐困糧道
[009-16b]
惟請益兵兵聚城中無舎可泊人馬暴露時苦寒凛庫
緡空虗不議營搆守禦之術寂寥無聞張龍圗言累陳
乞只願領郡求免軍馬之務諸將何禀焉某巳有奏章
乞别選人段待制西人所望無出右者明鎬亦知邊事
頗見疚心如僉議未諧即某不敢避儒生之算豈能决
成但一方之憂未有當者此夙夜切切不得巳也秋霖
弗止禾穗未收斯民之心在憂如割近分擘延安兵馬
作六將教習由鄜州之始其於利害奏牘具焉某卵翼
門下雖竭心力常懼貽知巳之羞此所以罄其短拙而
不知朝廷可否之意惟待罪而巳尚逺台座云云
    與省主葉内翰書
某頓首竊惟皇上念天下之計至大至重思得良大夫
[009-17a]
主之故窹寐閤下之賢復有此拜而人莫得間之憂國
者可不相慶然天下之計其難久矣自李唐中㣲天下
多事諸節度各聚州兵據征賦以自支故有尾大不掉
之釁起矣此非唐之本謀但四方縱橫撲滅不暇故因
其有功而分裂之蓋不得巳也皇朝開造天下特革其
弊重兵聚于京師至于諸節度之兵亦皆贍于度支誠
長世之䇿也然祖宗之初約天下之入以周其用則倍
有餘矣而八九十年間朝廷全盛用度日滋增兵頗廣
吏貟加冗府庫之灾土木之蠧夷狄之貪水旱之患又
先王食貨之政覇王之略變通之術不得行於君子而
常柅於群吏則天下之計宜其難矣某岀於孤平感遇
非淺亦嘗靣陳君天下之計而應和者寡故不得行及
[009-17b]
其居外固當不復爲言今閤下再領大計必欲盡心爲
國家逺圖是君子可行之時非羣吏之可柅也某欲筆
削于左右請公自行之則慮搢紳多言謂閤下力革前
數君子之爲以結上意又欲言于朝廷俟當閤下主議
之亦懼獲晚節躁言之謗以故遲遲而莫能發但媿致
身有餘報國無狀爾願閤下熟念天下長久之計考前
賢至當之論則必變而通之非俟某之云云也殘暑惟
自重爲禱不宣某上
    又
某啓近辱真誨荅以報之自信之心弗改于舊此金石
其誠對明神而無愧天下識者所以重道卿之髙正爲
此矣然國之安危存亡繫于其人正人安則王室隆正
[009-18a]
人危則天下憂故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
所以身安而國家可保豈特厚于巳耶漢李膺之徒黒
白太明而禁錮戮辱雖一身潔清千古不昧柰何邪正
相激速天下之禍漢室亦從而亡之僕以爲與國同憂
之人宜弗爲也如與國存亡則有視死於鴻毛者豈特
輕其巳耶今上睿聖至仁惟股肱協德則堯舜同功天
下爲壽前者數君子感遇激發而髙議直指不恤怨謗
及羣毁交作一一斥去雖自信於心未足爲耻使太上
用忠之意謂吾道無可信者此不爲重乎道卿能不鑒
此宜其與國同憂無專尚名節而忘邦家之大則天下
幸甚幸甚不宣某頓首
    上吕相公并呈中丞諮目知蘇州時
[009-18b]
某諮目再拜上僕射相公伏蒙囬賜鈞翰又訪以䟽導
積水之事何巖廊之上而意及畎畆是伊尹耻一物不
獲之心也天下幸甚某連蹇之人常欲省事及觀民患
不忍自安去年姑蘇之水踰秋不退計司議之於上窮
俗語之於下某爲民之長豈敢曲沮焉然初未甚曉惑
於羣說及按而視之䆒而思之則了然可照今得一二
以陳焉願垂鈞造審而勿倦則浮議自破斯民之福也
姑蘇四郊略平窊而爲湖者十之二三西南之澤尤大
謂之太湖納數郡之水湖東一派濬入于河謂之松江
積雨之時湖溢而江壅横没諸邑雖北壓楊子江而東
抵巨浸河渠至多堙塞巳久莫能分其勢矣惟松江退
落漫流始下或一歳大水久而未耗来年暑雨復爲沴
[009-19a]
焉人必荐饑可不經畫今䟽導者不惟使東南入于松
江又使西北入干楊子之與海也其利在此夫水之爲
物蓄而停之何爲而不害决而流之何爲而不利或曰
江水已髙不納此流某謂不然江海所以爲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豈獨不下於此邪江流或髙則必滔滔旁
來豈復姑蘇之有乎矧今開畎之處下流不息亦明驗
矣或曰日有潮來水安得下某謂不然大江長淮無不
潮也來之時刻少而退之時刻多故大江長淮會天下
之水畢能歸于海也或曰沙因潮至數年復塞豈人力
之可支某謂不然新導之河必設諸閘常時扄之禦其
來潮沙不能塞也每春理其閘外工減數倍矣旱歳亦
扄之駐水漑田可救熯涸之灾潦歳則啓之䟽積水之
[009-19b]
患或謂開畎之役重勞民力某謂不然東南之田所植
惟稻大水一至秋無他望災沴之後必有疾疫乗其羸
十不救一謂之天灾實由飢耳如能使民以時導逹溝
瀆保其稼穡俾百姓不飢而死曷爲其勞哉民勤而生
不亦愈於惰而死者乎或謂力役之際大費軍食某謂
不然姑蘇歳納苗米三十四萬斛官私之糴又不下數
百萬斛去秋蠲放者三十萬官私之糴無復有焉如豐
穰之歳春役萬人人食三升一月而罷用米九千石耳
荒歉之歳日以五升召民爲役因而賑濟一月而罷用
米萬五千石耳量此之出較彼之入孰爲費軍食哉或
謂陂澤之田動成渺瀰導川而無益也某謂不然吳中
之田非水不殖減之使淺則可播種非必决而涸之然
[009-20a]
患或謂開畎之役重勞民力某謂不然東南之田所植
惟稻大水一至秋無他望災沴之後必有疾疫乗其羸
十不救一謂之天灾實由飢耳如能使民以時導逹溝
瀆保其稼穡俾百姓不飢而死曷爲其勞哉民勤而生
不亦愈於惰而死者乎或謂力役之際大費軍食某謂
不然姑蘇歳納苗米三十四萬斛官私之糴又不下數
百萬斛去秋蠲放者三十萬官私之糴無復有焉如豐
穰之歳春役萬人人食三升一月而罷用米九千石耳
荒歉之歳日以五升召民爲役因而賑濟一月而罷用
米萬五千石耳量此之出較彼之入孰爲費軍食哉或
謂陂澤之田動成渺瀰導川而無益也某謂不然吳中
之田非水不殖減之使淺則可播種非必决而涸之然
[009-20b]
患或謂開畎之役重勞民力某謂不然東南之田所植
惟稻大水一至秋無他望災沴之後必有疾疫乗其羸
十不救一謂之天灾實由飢耳如能使民以時導逹溝
瀆保其稼穡俾百姓不飢而死曷爲其勞哉民勤而生
不亦愈於惰而死者乎或謂力役之際大費軍食某謂
不然姑蘇歳納苗米三十四萬斛官私之糴又不下數
百萬斛去秋蠲放者三十萬官私之糴無復有焉如豐
穰之歳春役萬人人食三升一月而罷用米九千石耳
荒歉之歳日以五升召民爲役因而賑濟一月而罷用
米萬五千石耳量此之出較彼之入孰爲費軍食哉或
謂陂澤之田動成渺瀰導川而無益也某謂不然吳中
之田非水不殖減之使淺則可播種非必决而涸之然
[009-21a]
後爲功也昨開五河洩去積水今歳平和秋望七八積
而未去者猶有二三未能播殖復請增理數道以分其
流使不停壅縱遇大水其去必速而無來歳之患矣又
松江一曲號曰盤龍港父老傳云出水尤利如緫數道
而開之灾必大減蘇秀間有秋之半利巳大矣畎澮之
事職在郡縣不時開導刺史縣令之職也然今之世有
所興作横議先至非朝廷主之則無功而有毁守土之
人恐無建事之意矣蘇常湖秀膏腴千里國之倉庾也
浙漕之任及數郡之守宜擇精心盡力之吏不可以㝷
常資格而授恐功利不至重爲朝廷之憂且失東南之
利也某巳具此聞于相府仰惟中丞有憂天下之心爲
亦留意於此焉干冐威重卑情不任惶懼之至
[009-21b]


范文正公集卷第九
[009-2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