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j0188 儼山外集-明-陸深 (master)


[016-1a]
欽定四庫全書
 儼山外集卷十六
             明 陸深 撰
  續停驂録中
宋章楶知渭州請城葫蘆河川以偪夏朝廷許之遂合
 熈河秦鳯環慶鄜延四路之師陽繕他砦數十以示
 怯而隂具版築守戰之備築二砦于石門峡江口好
 水川之隂凡二旬有二日城成名曰平夏城靈平砦
[016-1b]
 章惇因請絶夏人嵗賜而命沿邊相繼築城于要害
 進拓境土凡五十餘里由是夏人遂衰按范文正公
 亦城大順禦戎之法此為上䇿予意今河套之地倣
 而為之宜無不可如遼東二十五衛之設當為永利
 若先城花馬池以次或可修舉也
石城滿四名俊人以滿四呼之其先元末有滿氏巴勒丹
 者雄長西陲國初款附太祖髙皇帝斥平凉固原荒
 地俾之耕牧入隸版圖以騎射獵逐為利號滿家營
[016-2a]
 生聚日蕃有衆數千人成化元年遂據石城以叛石
 城四面陡崖深溝極險固俊以火四火能為腹心馬
 冀南斗為股肱要格保格為爪牙滿能滿玉為羽翼
 先是掘地得行元帥府事銅印以是部署帳下而反
 勢甚猖獗命都御史項公忠馬公文升討平之馬自
 有記
地網吳璘作於天水長道二縣之間於平地鑿渠每渠
 八尺深丈餘連綿不斷如布網然以礙敵騎亦能制
[016-2b]
 勝湖州士人仰臣字思忠喜談兵嘗與余議以鐵作
 三矛鑽刺地如鍤散列以陷馬足予為名之曰土鑽
少林寺有達磨面壁庵壁上有達磨身影透入人有屢
 磨之不能去宋仁宗嘗作一贊云坤之上乾之下中
 間一寳難酬價十萬里來作證明面壁九年不説話
 如何贊如何畫一回提起一回怕此金丹之説不知
 仁宗御製耶抑代言也
蕭齊衡陽王鈞好學嘗細書五經置巾箱中謂之巾箱
[016-3a]
 五經宋博學宏辭科許士子持書入試故巾箱板行
 其書甚多巾箱盖始於六朝
道鄉先生鄒志完敘遷上表有云昬昬瘴霧信為提耳
 之師兀兀愁居因得致身之道古人所謂經患益能
 遭蹶得便者意盖如此雖然茍非踐此實境終為未
 能深知蘇東坡有表云嘗對便殿親聞徳音似蒙聖
 知不在人後而狂狷妄發上負恩私既有司皆以為
 可誅雖明主不得而獨赦一從吏議坐廢五年又云
[016-3b]
 受性剛褊賦命奇窮既獲罪於天又無助於下怨仇
 交積罪惡横生羣言或起於愛憎孤忠遂陷於疑似
 中雖無愧不敢自明向非人主獨賜保全則臣之㣲
 生豈有今日此語使他人聞之或未知其工也惟予
 讀之則有悲喜交集者矣古人謂不行萬里道不讀
 萬卷書看不得杜詩有以哉
洮河緑石出洮州衛上闗西與西番接境唐以來名人
 多採之以製硯宋失其地故士夫尤貴重之色有淺
[016-4a]
 深體有老嫩猿頭斑瓜皮黄蚤子紋者為佳雪花無
 景者不足貴今泯州亦産硯石似一類云
清明前三日謂之寒食節天下皆然其事出於介子推
 山西尤重王惲有詩云晉人熟食一月節店舍無烟
 竈厨冷
山西三闗比諸邊為弱一被寇患當事者皆甘心得罪
 勢不得不然也若蒙恬之累土為山植榆為塞因地
 形制險最為上䇿近有栽栁之法尤便易於榆按古
[016-4b]
 人之成法可用於三邊者若趙充國之屯田李牧用軍
 市之租日椎牛享士趙奢為將所得賞賜盡與軍吏
 魏尚守雲中出私養錢以享賔客軍吏皆要䇿也夫
 謂之賔客所該甚廣凡游説探諜之人皆是宋田錫
 亦謂厚賜將帥使之賞用足充供億若在今日能使
 將帥不尅減軍士抑亦可矣
唐武后崩將合𦵏乾陵給事中嚴善思建言尊者先葬
 則卑者不得入又曰合葬非古也漢世皇后别起陵
[016-5a]
 墓魏晉始合又曰葬得其所則神安而後嗣昌失其
 宜則神危而後嗣損又以漢祚長而魏晉短乃合葬
 之驗其言頗流於術家至謂使神有知無所不通若
 其無知合亦何益山川精氣上為列星乃為至論
沉香出林邑土人破斷之積以嵗年朽爛而心節獨在
 置水中則沉故曰沉香不沉者曰𣝕香乃是一種木
 耳
金鋼鑽可以刻玉其質類水晶而色微黄出西域土人
[016-5b]
 於鳥糞中得之生極髙峯巒鷹鷂之屬打食於上遂
 吞而復出其大者極難得一云生百丈水底盤石上
 如鍾乳扶南人没水取之竟日乃得二説未知孰是
 云畏羚羊角則同
火浣布出西域火鼠毛織之一云漲海中有燃火洲其
 上有樹生火中土人剝取其皮紡作布若垢汚投火
 中燒之復精潔余嘗得方寸作白色乃蕉麻之類疑
 後説近之又南海中有彀焚洲有獸名狤&KR2077狀如水
[016-6a]
 獺其頭身及他處了無毛惟從鼻上竟脊至尾廣寸
 許有毛青色長三四分土人捕得之投烈火中薪盡
 而此獸不傷見抱朴子豈火鼠類耶
吕申公晦叔當國時嘗籍記人才已用未用姓名事件
 當行已行條目謂之掌記聞之前輩云我朝楊文貞公
 士奇當國時亦有手摺子書知府已上名姓懐之袖
 中暇即展閲
李邕字泰和江都人仕至北海太守世稱李北海杜子
[016-6b]
 美所指李邕欣識面者即其人也其父名善注文選
 文選有五臣者吕延濟劉良張銑吕向李周翰并李
 善為六臣皆唐人也意當時奉㫖注釋故稱臣唐又
 有中散大夫李邕撰金谷園記者不知即一人否耶
予昨記後唐明宗與我太祖加耗以為仁政按周世宗
 顯徳中毎石與耗一斗此出之於官以資轉運非謂
 取之於民也胡致堂論之曰受挽而取耗未嘗為耗
 用直多取以實倉廩耳又謂不宜取而取者省耗是
[016-7a]
 也當與而未嘗與者漕耗是也其意善矣我太宗定
 鼎燕都轉漕江南較之汴宋其費宜倍今運軍給耗
 每石已至三斗餘而漕政疲弊盖有兩端京通交納
 監督者太多運官部領刻剝者至巧東坡知揚州上
 言謂祖宗以來通許綱運攬載物貨既免征税而脚
 錢又輕故物貨流通緣路雖失商税而京師坐獲富
 庶按此事想古所不禁若今日更有法以通融之亦
 漕運之一利也
[016-7b]
司馬温公救荒疏謂富室有蓄積者官給印厯聽其舉
 貸量出利息候豐熟日官為收索示以必信不可誑
 誘按此今日救荒之上䇿要在得人行之勝於官粥
 賑濟多矣
朱文公為浙東提舉時與丞相王季海書曰今上自執
 政下及庶僚内而侍從外而牧守皆可以交結附託
 而得明公不此之愛而顧愛此迪功文學承信校尉
 十數人之賞以為重惜名器之計愚亦不知其何説
[016-8a]
 也大抵朝廷愛民之心不如惜費之甚是以不肯為
 極力救民之事明公憂國之念不如愛身之切是以
 但務為阿諛順㫖之計此其自謀可謂盡矣然自旁
 觀論之則亦可謂不思之甚也吁可謂危言矣當時
 猶能容之季海殆未易及也
蘇黄門古史序曰古之帝王其必為善如火之必熱水
 之必寒其不為不善如騶虞之不殺竊脂之不穀晦
 翁極歎服之以為非子長所及東坡范文正公集序
[016-8b]
 亦曰其於仁義禮樂忠信孝弟盖如饑渇之於飲食
 如火之熱水之濕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其言如
 出一轍若其名理則當以水之濕為勝世有温泉湯
 泉寒固不足以盡水也
林竹溪論歐曽老蘇東坡所以絶出於唐以後者以其
 詞必已出不蹈襲前人而又自然也蹈襲者非剽竊
 言語但體製相類筆力相似皆是也斯言甚足以救
 今日之弊
[016-9a]
劉原父嘗謂歐九不甚讀書歐陽公亦謂原父文章未
 佳古人各以其短相箴規其長自見耳非後世相傾
 之謂嘗讀原父所行修書制詞可謂髙出一代相傳
 食頃草九制各得其體豈獨長於此耶
宋朝王氏文章之盛出於一時者臨川王安石介甫王
 安禮和甫王安國平甫介甫之子雱元澤侯官王囘
 深父王向子直王冏容季皆一家又有揚州王令逢
 原並稱大家又有王鞏定國王詵晉卿王無咎補之
[016-9b]
 稍後有王適子立蘇潁濱壻也
自古典籍廢興隋牛𢎞謂仲尼之後凡有五厄大約謂
 秦火為一厄王莽之亂為一厄漢末為一厄永嘉南
 渡為一厄周師入郢為一厄雖然經史具存與孔壁
 汲冢之復出見於劉向父子之所輯畧者為書凡三
 萬三千九十卷孔氏之舊盖未嘗亡也至隋嘉則殿
 乃有書三十七萬卷可謂富矣栁顧言等之所校定
 才七萬七千餘卷則是重復猥雜張其數耳七畧之
[016-10a]
 外所増才倍之而諸史羣撰具焉南朝盛時梁武之
 世公私典籍七萬餘卷尚有重本則傳世之書惟存
 舊數而已散亡之極猶不失萬卷唐世分為四庫開
 元著録者五萬三千九百一十五卷魏晉所増與釋
 老之編雜出其間亦不過三萬餘卷而唐之學者自
 為之書又二萬八千四百六十九卷自是日有所益
 矣安史亂後備加搜採而四庫之書復完黄巢之禍
 兩京蕩然宋建隆初三館有書萬二千餘卷自後削
[016-10b]
 平諸國盡收圖籍重以購募太平興國初六庫書籍
 正副本凡八萬卷固半實爾慶厯崇文總目之書三
 萬六百六十九卷校之七畧顧有不及參互乗除所
 亡益者何等書耶洪容齋謂御覽引用一千六百九
 十種書十亡八九而姚鉉所類文集亦多不存因以
 為歎然經史子集之舊宋亦未嘗闕焉宣和訪求一
 日之内三詔並下四方竒書由此間出見於著録者
 溢出二萬五千二百五十四卷以充館閣髙宗渡江
[016-11a]
 書籍散逸加意訪求淳熈間類次見書凡四萬四千
 四百八十六卷其數雖過於崇文而新籍兼之至于
 紹定之災而書復闕矣元氏亦有儲蓄至我朝文獻
 日新今秘閣所有者多宋元之舊間有手抄予初入
 館時見所蓄甚富若文苑英華大書尚有數部正徳
 間梁厚齋在内閣援用監生入官始以校正為名而
 官書乃大散逸于外矣為之浩歎因記歴代故實于
 左
[016-11b]
 蕭何入秦收圖籍
 漢興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
 景帝末年募求天下遺書藏之秘府
 魯共王壊孔子故宅得古文科斗尚書孝經論語等
 書
 武帝建藏書之䇿置寫書之官
 成帝使謁者陳農求天下遺書詔光禄大夫劉向等
 校定每一書畢向輒條其篇目據其指意録而奏之
[016-12a]
 光武中興日不暇給而入洛之書二千餘兩後於東
 觀及仁夀閣集新書校書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
 明帝大㑹諸儒於白虎觀考詳同異連月乃罷
 靈帝詔諸儒正定五經刋於石碑為古文篆𨽻三體
 書法樹之學門
 魏道武命郡縣大收書籍悉送平城
 隋文帝分遣使人搜討異本毎書一卷賞絹一疋校
 寫既定本即歸主
[016-12b]
 煬帝於東都觀文殿東西廂構屋貯書東屋蔵甲乙
 西屋蔵丙丁
 唐貞觀中魏徴虞世南顔師古繼為秘書監請購天
 下書選五品以上子孫工書者為書手繕寫蔵于内
 庫以宫人掌之
 𤣥宗幸東都議借民間異本𫝊録及還京師遷書東
 宫麗正殿置修書院於著作院嵗給紙墨筆材元載
 為相奏以千錢購書一卷又命拾遺苗發等使江淮
[016-13a]
 括訪
 後唐莊宗同光中募民獻書及三百卷授以試銜其
 選調之官每百卷減一選
 明宗長興中初令國子監校定九經雕印賣之
 後漢乾祐中禮部郎司徒調請開獻書之路凡儒學
 之士衣冠舊族有以三館亡書來上者計其卷帙賜
 之金帛數多者授秩
 周世宗鋭意求訪凡獻書者悉加優賜以誘致之民
[016-13b]
 間之書傳寫舛誤乃選常參官校讎刋正令於卷末
 著其名銜焉
 宋太祖乾徳四年下詔購募亡書三禮渉弼三傳彭
 幹學究朱載等皆詣闕獻書合千二百二十八卷詔
 分置書府弼等並賜以科名閏八月又詔史館凡吏
 民有以書籍來獻當視其篇目館中所無者收之獻
 書人送學士院試問吏理堪任職官者具以名聞
 太宗太平興國初搆崇文院以藏書院之東廊為昭
[016-14a]
 文書庫南廊為集賢書庫西廊分經史子集四庫為
 史館書庫謂之六庫九年又詔以館閣所闕書中外
 購募有以亡書來上及三百卷當議甄録酬奬餘第
 卷帙之數等級優賜不願送官者借本寫畢還之
 仁宗嘉祐中詔中外士庶並許上館閣闕書卷支絹
 一疋五百卷與文資官
 神宗熈寧中成都府進士郭友直及其子大亨獻書
 三千七百七十九卷得秘閣所無者五百三卷詔官
[016-14b]
 大亨為將作監主簿
 徽宗宣和中詔令郡縣諭㫖訪求秘書許士民以家
 藏書所在自陳不以卷帙多寡先具篇目申提舉秘
 書省以聞聽㫖遞進可備收録當優與支賜或有所
 閟未見之書有足觀采即命以官議加崇奬給還於
 是榮州助教張頥所進二百二十五卷李東一百六
 十卷皆係闕遺詔賜頥進士出身東補迪功郎又取
 到王闡張宿等家藏書以三館秘閣書目比對所無
[016-15a]
 者凡六百五十八部二千四百一十七卷悉善本比
 前後所進書數稍多詔闡補承務郎宿補迪功郎
 髙宗渡江獻書有賞故官家藏或命就録鬻者悉市
 之又令監司郡守各諭所部悉上送官多者優賞又
 復置補寫所令秘書省提舉掌求遺書定獻書賞格
 元世祖至元庚辰以許衡言遣使至杭州等處取在
 官書籍版刻至京師
 我太祖髙皇帝於至正丙午秋命求遺書
[016-15b]
 太宗文皇帝遷都北京勑翰林院凡南京文淵閣所
 貯古今一切書籍自一部至有百部以上各取一部
 送京
 牛𢎞購求遺書劉炫遂造偽書百餘卷題為連山易
 魯史記等録上送官取賞後事覺坐除名
 秦始皇三十四年燒詩書百家語
 按秦焚書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説者謂易
 以卜筮傳若醫藥惟素難最古其次本草雖稱黄帝
[016-16a]
 然皆漢人以後之書不知先秦所遺者今果何書耶
 
 
 
 
 
 
 
[016-16b]
 
 
 
 
 
 
 
 儼山外集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