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j0041 緯略-宋-高似孫 (master)


[008-1a]
欽定四庫全書
 緯略卷八       宋 髙似孫 撰
  通爾雅
漢武帝得䑕終軍知之曰厥號曰鼮其文如豹詔何以
知之對曰名見爾雅帝嘉之賜帛爾雅之業遂盛郭璞/爾雅
注何承/天纂文 世祖大會靈臺得䑕熒熒光澤帝異之問羣
臣莫知對竇攸對曰鼠名鼨詔何以知之對曰名出爾
雅詔秘書審計如其言上喜賜帛諸侯子弟從之受爾
[008-1b]
三輔/決録 漢侍中劉秀表曰宣帝時使人發盤石于上
郡石室中有反縛一人時臣秀父向為諫議大夫謂此
貳負臣也詔問何以知之對曰出山海經其曰貳負之
臣曰危與貳負殺窫窳帝乃梏之疏屬之山桎其右足
反縛其手上大驚一時多奇之 又孝武帝時有獻異
鳥者不知何以食之東方朔見之能言其名又言所當
食問朔何以知之曰山海經所出也此與通爾雅者如
合一揆矣
[008-2a]
  水事
淮南子曰九疑之南山事少而水事多水事二字妙甚
郄昂蚌鷸相持賦曰水濱父老以漁弋為事此句全學
南史所云㳂潮居民以鵝鴨為業也晁無咎䟦王右丞
捕魚圖有曰晩道吳江如此漁者業亷而事佚用事字
更好皮日休詩序曰各補茶事十數條林和靖詩亦曾
用茶事二字茶事尤精絶
  孔硯
[008-2b]
唐王嵩㠋孔子石硯賦曰旁積垂露中含偃波八字奇
特常人筆力不可到 李賀青花紫石硯歌圓毫促㸃
聲清新孔硯寛頑何足云迺以為寛頑何也 劉禹錫
硯詩闕里廟中空舊物開方竈下豈天然亦不以為然
也 宋景文公摘粹曰河東舜廟中有大硯一方尋尺
刻文曰帝鴻氏之硯魯廟中有孔聖修六經硯方一尺
三寸中心已穿穴蜀犍為人得揚雄草𤣥硯如今制去
其圭角汾水王通廟中有通隋時續六經所磨硯伍緝
[008-3a]
之從征記曰魯國孔廟中石硯一枚甚古朴孔子平生
時物也庾肩吾謝銅筆格啓曰煙磨青石已踐孔子之
壇當是青石也
  笏
王子充笏賦曰殊相逸發奇文秀起此八字全如晉人
傳及世説中言句 蔣防鎮圭賦曰雲虹發色氷雪成
姿上一句甚佳下一句恐玉非氷雪之潔耳然尸子曰
玉者色不如雪澤不如雨
[008-3b]
 東方朔有相笏經袁天綱又有相笏經郭先相笏經
 陳混掌相笏經古相手板經六卷
  熬波出素
張融作海賦文詞詭激獨與衆異以示鎮東將軍顧愷
之愷之曰卿此賦實髙𤣥虚但恨不道鹽耳融即求筆
注曰漉沙構白熬波出素積雪中春飛霜暑路晉/書此十
六字直可在𤣥虚之表 王誕字茂世晉孝武帝崩從
叔尚書令珣為哀冊出本示誕誕曰猶少叙節物一句
[008-4a]
誕便擥筆接其秋冬代變云霜䌓廣除風迴髙殿珣嘆
美而用之古人服善有如此者今世無此矣然融賦出
於自筆珣䇿乃誕益之尤為可服東坡詩栁絮才髙不
道鹽直用融語三字也 管子周禮注曰煮水世本曰
宿沙作煮鹽廣志亦曰煮鹽鹽鐵論曰煮海魯連子曰
煮沙益州記嶺表録異皆用煎字融賦直曰熬波出人
意表宋景文詩濯錦萬梭催貢篚熬鹽千井算牢盆乃
用熬字景文雪詩鹽波熬巨浸縞頃界中田用鹽波甚
[008-4b]

  春秋列國文章
讀左氏傳甚愛鄭楚文章自典謨誓命以下無有而戰
國䇿楚漢春秋太史公取以約史者未可及也因悟為
命禆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
産潤色之其重複精詳至再至三如此文章安得不好
  文筆遲速
武帝春秋二十九得皇太子枚皋與司馬相如作皇太
[008-5a]
子生賦皋為文疾受詔輙成相如善為文而遲故所作
見漢/書 顔延年與謝靈運俱以詞采齊名而遲速懸
絶文帝嘗敕各撰樂府北征篇延年受詔輙成靈運久
之乃就宋/書 葛稚川以為長卿製作雖遲而首尾温麗
枚皋雖敏而時有累句故知急行無善迹矣揚子雲又
謂軍旅之際戎馬之間飛書走檄必用枚皋廊廟之下
朝廷之中髙文典䇿非相如不可
  太𤣥法言
[008-5b]
桓譚新論曰子雲新造法言太𤣥也人貴所聞賤所見
故輕易之若遇上好事必以太𤣥次五經也王充論衡
曰揚子雲作太𤣥法言張伯松不肯一觀以與並肩若
生于周世則為金匱也二子之論如一葛稚川曰充所
著論衡北方未有得之者蔡伯喈嘗到江東得之嘆其
文髙度越諸子嗚呼世安得復見伯喈者乎稚川又曰
盧生問云蔡伯喈張平子才足著書正恐年逺㫖深世
人不解故不著也余曰若如來言子雲亦不應作太𤣥
[008-6a]
經也然穎容春秋例曰著作之事前有司馬遷揚雄後
有鄭衆班固近即馬融鄭𤣥遷史記不識畢公為文王
之子而言與周同姓揚雄法言不識六十四卦而云所
從來逺矣嗚呼難哉
  幼文言
班固九歳作頌賦東觀/漢記 曹植十歳屬文文選人/名録 阮
籍八歳庾闡九歳屬文魏氏/春秋 劉孝綽七歳屬文南/史
丘遲八歳屬文庾肩吾何遜八歳賦詩陸從典八歳作
[008-6b]
梁/書
  葛洪論史記
西京雜記曰司馬遷發憤作史記一百三十篇先達稱
為良史之才其以伯夷居列傳之首以為善而無報也
次為項羽本紀以據髙位者非闗有徳也及其叙屈原
賈誼辭㫖抑揚悲而不傷亦一代之偉才然觀太史公
之言曰夫詩書隠約者欲遂其志之思故述往事思來
者嗟乎知遷之志洪其庶幾乎
[008-7a]
  玉蟾蜍
廣川王發晉靈公塜甚瓌壯器物皆朽不可别唯玉蟾
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如新王取以盛水滴硯常
衮詩綴簾金翡翠賜硯玉蟾蜍 劉禹錫詩玉蠩吐水
霞光浄綵翰揺風絳錦鮮 胡文恭詩㸃筆乍驚蟾滴
闕文/五字漿寒 夏英公詩玉蟾分滴漬圓池 宋景文
公詩獨憶王筠齋壁詠玉蠩飛溜入霞箋盖用此 吳
融硯賦曰玉蟾一滳松煙四上上句四字妙甚用玉滴
[008-7b]

  蘭賦
仲子陵幽蘭賦曰芬華外揚真正内積和氣所資精英
自得此十六字超出筆墨蹊徑吳筠竹賦曰契道合靈
表貞示節用道字貞字亦不在蘭賦下
  錬石補天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於是女
媧氏錬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出淮/南子 蒼
[008-8a]
天西北小闕庖犧見之惡不悦冶鑄五色石合為一乃
以補之出異/苑 歸美山山石紅丹赫若采繪峩峩秀上
切霄隣景名曰女媧石大風雨後天澄氣静聞絃管聲王/韶
之南/康記 劉孝威曲水詩序曰女媧補石重華棄金唐人
錬石補天賦曰天何言哉有闕則補持五石而是用俾
四時而能取成乎圓象故資可轉之功定彼乾儀盖俟
至堅之主所以裨覆幬仰周普磨礱入鍜成功豈濫于
宋人緝綴為勞至徳何慙于山甫司空圖詩女媧只解
[008-8b]
補青天不解煎膠黏日月崔桐詩補天留粉石縮地入
青山韓愈詩玉盌不磨著泥土青山孔出白石補李賀
詩女媧錬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屏風隔坐
鄭𢎞為太尉時舉第五倫為司空班次在下每正朔朝
見𢎞曲躬自卑上問知其故遂聽置雲母屏風分隔其
漢/書 景帝時紀陟父亮為尚書令陟為中書令每朝
會詔以御屏風分隔其座張勃/呉録 唐人試進士嘗以隔
[008-9a]
座雲母屏風為題 梁劉孝威謝敕賚畫屏風啓曰紀
亮所隔唯珍雲母武秋所顧止貴琉璃豈若寫帝臺之
基拂崑山之碧畫巧吳筆素踰魏賜馮商莫能賦李尤
誰敢銘此乃用紀氏故事也
  十種琉璃
大秦國出青白黑黄赤緑紺縹紅紫十種琉璃魏/略又有
五色玻璃紅色者最貴𤣥中/記程氏繁露引魏書有天竺
國人至京自言能鑄石為五色琉璃於是採石鑄之所
[008-9b]
謂琉璃者謂其如玉也若以石鑄之曾何足珍按廣雅
曰琉璃珠也韻集曰琉璃火齊珠也則知琉璃為玉物
也晉潘尼琉璃碗賦曰濟流沙之絶險越䓤嶺之峻危
於是逰西極望大蒙厯鍾山闚燭龍覲王母訪仙童取
琉璃之攸華詔曠世之良工纂𤣥儀以取象准三辰以
定容光映日曜圓盛月盈纎瑕罔麗飛塵靡停灼爍旁
燭表裏相形凝霜不足方其潔澄水不能喻其清剛過
金石勁勵瓊玉磨之不磷湼之不濁如潘尼所賦的非
[008-10a]
以石鑄之者矣
  碧
古人賦中最好用碧字 張衡南都賦曰緑碧紫英青
雘丹縹左思吳都賦曰紫貝流黄縹碧素玉又蜀都賦
曰青珠黄環碧砮芒消李邕石賦曰苔蘚剥落雨露淋
漓氷碧藻曜繪畫紛披用氷碧二字尤佳廣志曰碧有
縹碧有緑碧出越巂説文曰碧石之美者矯世論曰碧
似玉唯猗頓能别之
[008-10b]
  木難
曹植樂府詩曰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廣志曰木難
珠黄色生東夷南越志曰木難金翅鳥口結沫所成碧
色珠也大秦土人珍之崔豹古今注以木難為莫難
  水仙賦
余二十年前作水仙賦自恨筆力欠奇偉五年前楊仲
囦自蕭山致水仙花一二百本極盛乃以兩古銅洗藝
之學洛神賦體再作後水仙花賦頗愜人意近讀金樓
[008-11a]
子云劉子𤣥好學有文才為水仙花賦時人以為不減
洛神賦余固不敢望知幾萬分一亦知名人製作自有
意會古人也楊仲囦今/名囦道
  畫二踈
晉王彪之詩序曰余求致仕詔累不聽因扇上有二踈
畫作詩一首以述其美王彪之詩不可見東坡有二踈
圖賛則二踈故事後人每以為圖然隋朝畫品有髙貴
鄉公所畫祖二踈圖今當不復有此矣舊讀顧况詩有
[008-11b]
云踈家父子錯挂冠梁鴻夫妻虚適越殊不可曉當有
激云爾
  順下風
齊孔稚圭𤣥館碑曰赤松家石室之下神農行弟子之
敬廣成居崆峒之上軒帝稟順風之禮葢用莊子黄帝
聞廣成子在崆峒之山故徃見之廣成子南首而卧黄
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焉稚圭下語瓌壯
如此越王請于范子稱曰寡人用夫子之計幸得成矣
[008-12a]
寡人聞夫子之于隂陽進退之理預知未形來聽下風
越絶/書聽下風聽於下風也
  不喜俗人
嵇康與山巨源絶交書曰不喜俗人而嘗與之共事或
賓客盈坐鳴聲聒耳囂塵臭處千變百技在人目前阮
修性簡不修人事絶不喜見俗人誤相報遇輙便捨去
臧榮緒/晉書晉人風尚髙曠往往如此不止嵇阮而已
  削藁
[008-12b]
漢孔光典樞機十餘年時有所言輙削草藁 周就素
重慎周密上封事輙削去草藁 後漢樊𢎞謙柔畏慎
所上便宜及陳得失輙手自寫毁草藁 皇甫嵩畏慎
前後上表陳其補益者百餘事皆手書毁藁 魏陳羣
前後密諫得失每上封輙削草 魏任嘏每納忠諫輙
手書壊本 北齊封隆文首參經略奇謀異算密以啓
聞上書削草藁 宋謝𢎞微每有獻朁及論時事必手
書焚草
[008-13a]
  罰酒
梁孝王逰忘憂之館集諸逰士使各為賦枚乗為栁賦
路喬如為鶴賦公孫詭為文鹿賦鄒陽為酒賦公孫乗
為月賦羊勝作屏風賦韓安國作風賦不成鄒陽代之
罰酒三升餘各賜絹五匹出西京/雜記 帝幸辟雍會命羣
臣賦詩侍中和逌尚書陳騫等作詩稽留有司奏免官
誥曰吾以闇昧愛好文雅廣延詩賦以知得失而乃爾
紛紜良用反側其和逌等各罰酒魏/志 石崇元康六年
[008-13b]
從京出為征虜將軍有别廬在南縣界澗谷中時征西
大將軍王詡當還長安與衆賢共送往澗中晝夜逰宴
遂各賦詩不能者罰酒邑令潘豹散騎常侍劉邃南郡
太守石嶲各罰酒三勝金谷園/詩序觀此三事則蘭亭修褉
賦詩不成者罰酒非止此也
  楷書
晉中經簿曰有緗素書白縑楷書黄紙楷書白絹行書
二尺竹牒楷書白練絹楷書廣内置楷書吏自晉始唐
[008-14a]
𤣥宗始以𨽻楷書易古文尚書今儒不識古文自唐開
元始宋景文公嘗言蘇頲撰朝覲壇頌曰有乩虞氏館
閣校讐官于乩字之右㸃曰疑不知有楊備者得古文
尚書釋文知乩字為古稽字此開元以𨽻楷書易古文
之失也
  孔子因史作春秋
阮籍孔子誄曰養徒三千升堂七十潜神演思因史作
因史作書/四字甚佳
[008-14b]
  &KR2715
楚明光者楚王大夫也昭王得&KR2715氏璧欲以貢于趙王
于是遣明光奉璧之趙&KR2715古和字琴/操今善琴者傳卞和
操有其聲而亡其辭惟存一句可認云卞和三獻人不
識以余觀之非當時操也蔡邕記卞和楚野人嘗居山
耕種因得玉璞以獻于懐王王以為欺謾斬其足和作
操曰悠悠沂水經荆山兮精氣鬱決谷巖巖兮中有神
寶灼灼明兮穴山採玉難為功兮
[008-15a]
  雲夢
尚書曰雲夢土作又本朝太宗得古本尚書作雲土夢
作乂詔改禹貢從古本按孔安國注云雲夢之澤在江
南是不然也左傳曰吳入郢楚子渉睢濟江入于雲中
王寢盗攻之以戈撃王王奔鄖楚子自郢西走渉睢則
當出於江南其後渉江入于雲中遂奔鄖鄖今之安州
渉江而後至雲入雲然後至鄖則雲在江北也又曰鄭
伯如楚子産相楚子享之既享子産乃具田備王以田
[008-15b]
江南之夢杜預注曰楚之雲夢跨江南北曰江南之夢
則雲在江北明矣
 元豐中有郭思者能言漢沔間地理亦以為江南為
 夢江北為雲予以左傳騐之思之説信然江南即今
 之公安石首建寧等縣江北則玉沙監利景陵等縣
 迺水之所委其地最下江南二浙水出稍髙方土而
 夢已作乂矣此古本之為允也以上皆筆談所記余
 按寰宇記曰雲夢澤半在江南半在江北其水中平
[008-16a]
 土立半出寰宇記本樂史所撰史太宗時人則沈郭
 未嘗見寰宇記也然沈辨未得其詳且周禮荆州云
 其澤藪曰雲夢鄭康成注曰雲夢在華容禹貢云雲
 土夢作乂昭三年左傳楚子與鄭伯田于江南之夢
 又定四年楚子渉睢濟江入于雲中杜預云南郡枝
 江縣西一作/南有雲夢城江夏安陸縣東南亦有夢城
 或曰南郡華容縣東南有巴丘湖江南之夢也雲夢
 一澤而每處有名者司馬相如子虚賦云雲夢者方
[008-16b]
 九百里則此澤跨江南北亦可獨稱雲稱夢耶酈道
 元水經謂自江陵東界為雲夢北界為雲夢之藪亦
 不明指一處不可専以夢在江南雲在江北
  𤣥圖
張衡𤣥圖曰𤣥者包含道徳搆掩乾坤槖籥元氣稟受
無原又曰𤣥者無形之類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與
先其言冥眇契理如此殊少傳斯圖也
  太素
[008-17a]
易乾鑿度曰太素質之始也雄含物魂號曰太素雌雄/俱行
故能含物魂而生物也/獨言雄主于陽故也 帝王世紀曰形變有質謂之
太素太素之前幽清寂寞不可為象惟虚惟無盖道之
根自道既建由無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謂之龎洪
盖道之幹既育萬物成體于是剛柔始分清濁始位天
成于外而體陽故圓以動盖道之質 禮斗威儀曰二
十九萬一千八百六十歳而反太素冥莖乃道之根也
 張衡靈憲注曰太素之前幽清𤣥静寂寞冥黙不可
[008-17b]
為象厥中惟靈如是永久焉斯為㝠莖揚雄覈靈賦曰/太易之始太初
之先馮馮沈沈不/可奮摶與此同意由無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體
同色坤屯不分坤屯音/渾沌 陳思王髑髏説曰昔太素氏
不仁勞我以體苦我以生今也幸變而之死是反吾之
真也 阮籍通老論曰焉得松喬頥神太素逍遥區外
登我年祚陸機詩澄神𤣥漠流棲心太素域弭節欣髙
視俟我大夢覺顧公直答陸機曰恢恢太素物物初基
在昔哲人觀衆濟時
[008-18a]
  天圓地方内景/外景
單居離問曾子曰天圓而地方誠有之乎曾子曰天之
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之謂圓下首之謂方如
識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參嘗聞之夫子曰
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曰幽圓曰明明者吐氣是故外
景幽者含氣是故内景廣雅曰天圓廣南北二億三萬
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歩東西短減四歩周六億十萬七
百里二十五歩從地至天一億一萬六千七百八十一
[008-18b]
里半下地至厚與天髙等
  天九野
吕氏春秋曰天有九野何謂九野中央曰鈞天東方曰
蒼天尚書考靈曜曰舉/天廣雅曰上天東北方曰變天北方曰𤣥天西
北方曰幽天西方曰顥天尚書考靈曜廣/雅皆曰成天西南方曰朱
天南方曰炎天尚書考靈/曜曰赤天東南方曰陽天 淮南子亦
曰天有九野春秋内事曰天有十二分次日月之所纏
也所謂十二分次者即分野也前人多與分野並言少
[008-19a]
言天分 翟楚賢碧落賦曰五石難補九野環舒星辰
麗之而照曜日月憑之而居諸盖用九野事也
  天宇
梁元帝纂要曰天地四方曰六合四方上下謂之宇往
古來今謂之宙 顔延年詩太微凝帝宇瑶光正神縣
用此宇字 劉允濟天賦曰粲黄道以開域闢紫宫而
為宇 徐彦伯南郊賦曰告紫宙之成功定皇天之寶
位 王勃七夕賦曰霜凝碧宙水瑩丹霄用字皆新奇
[008-19b]
  渾天記
賀道養渾天記曰昔記天體者有三渾儀莫知其始書
曰璇璣玉衡以齊七政盖渾儀體也二曰宣夜夏殷之
法也三曰周髀周髀所造非周家術也近世復有四術
一曰方天興于王充二曰軒天起于姚信三曰穹天由
於虞喜皆以臆斷浮説不足觀也惟渾天之事徴驗不
疑此論精確
  漢渾儀土圭
[008-20a]
義熙起居注曰十四年相國表曰間者平長安獲張衡
所作渾儀土圭厯代寶器謹遣奉送歸之天府宋顔延
之請立渾天儀表曰張衡創物蔡邕造論戎夏相襲世
重其術臣昔奉使入闗值大軍旋斾渾儀在路肆觀奇
秘絶代異寶旋及王府考諸前志誠應夙聞尚書璇璣
玉衡以齊七政崔瑗所謂數術窮天地制作侔造化經
志所云圖憲所本故體度不渝精測尚矣則七晷運變
無匪康時九代真觀不絶司厯臣夙懐末意懼于非任
[008-20b]
今忝惟職統敢昧死以聞
  月節
范子計然曰月行疾二十九日三十日間一與日合取
日之度以為月節月節二字他/書未之見也
  天雞
𤣥中記曰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名曰桃都枝相去
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
随之物類相感志曰大荒東極至鬼府山臂焦山脚巨
[008-21a]
洋海中昇載海日盖扶桑山有玉雞玉雞鳴則金雞鳴
金雞鳴則石鷄鳴石雞鳴則天下之雞鳴潮水應之
温庭筠詩漏轉霞髙滄海低頗梨枕上聞天雞用天雞
也 陳陶詩朝天半夜聞玉雞星斗離離礙龍翼用玉
雞也 李白詩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雲占
左氏傳曰哀公六年有雲如衆赤鳥夾日以飛楚子使
問太史太史曰其當王身乎若禜之可移於令尹司馬
[008-21b]
也王曰除心腹之疾而置諸股肱何益終不禜京房易
飛候曰黑雲如羣羊奔如飛鳥五日必雨兵書曰有雲
如丹蛇随星後大戰殺將又曰雲如雌雉或如雄雞臨
城其城必降吳範占候秘訣曰有青雲如雉兎臨城營
軍敗走地鏡圖曰齊氣之見為牛雲氣占曰趙雲如牛
北夷之氣如牛蔡邕獨斷曰夏至日南方有赤雲如馬
者離氣也春秋元命苞曰堯母索扶升髙丘有雲如彪
感已生皋陶以上所言鳥獸之形皆所以占雲也按兵
[008-22a]
書又曰韓雲如布趙雲如牛楚雲如日宋雲如車魯雲
如馬衛雲如犬周雲如輪秦雲如美人魏雲如䑕齊雲
如絳衣越雲如龍頭蜀雲如囷吕氏春秋則曰水雲如
魚鱗山雲如草莽旱雲如煙雨雲如波魏子曰北夷之
氣象羣羊南夷之氣象船山海之氣象樓臺宫闕都邑
之氣象林木正此之謂
  天賦
混成發粹劉允濟/天賦養空栖無翟楚賢/碧落賦名也者純陽之精
[008-22b]
形也者太無之精天行/健賦陽乃天之徳隂乃地之符剛乃
天之義柔乃地之樞陸肱乾坤/為天地賦天之道也存乎至輕范/榮
三無/私賦以上數語皆極其妙
  裁成風雨
劉允濟天賦曰驅馭隂陽裁成風雨用裁成於風雨之
上方册中無此文章也
  相雨
黄子發相雨書曰四方有濯魚雲疾者立雨濯魚雲遲
[008-23a]
者少雨難至江漢雲疾者即日雨
 黄子發相雨書又曰常以戊申日候日欲入時日上/有冠雲不問大小視四方黑者大雨青者小雨候日
 始出日正中有雲覆日而四方有雲黒者大雨青者/小雨四方有雲如羊如猪雨立至四方北斗中有雲
 後五日大雨四方北斗中無雲惟河中有雲三枚相/連狀如浴猪狶三日大雨以丙丁之辰四方無雲唯
 漢中有者六十日風雨有常以六甲之日平旦清明/東向望日始出時日上 雲大小貫日中青者以甲
 乙雨赤者丙丁雨白者庚辛雨黒者壬癸雨黄者戊/己雨六甲日四方雲皆合者即雨以天方雨時視雲
 有五色黒赤並見者即雹黄白雜見風多雨少青黒/雜者雨随之必滂沛流潦 京房易飛候曰凡候雨
 以朔弦望雲漢四塞者皆當雨東風此日當雨有黒/雲氣如覆船于日下當雨有黒雲氣如羊彘當暴雨
[008-23b]
 有異雲如水牛不出三日大雨有黒雲如羣羊奔如/飛鳥五日必雨有雲如浮船皆為雨北斗獨有雲不
 出五日大雨四望見青白雲名曰天塞之雲雨徴也/有蒼黒雲細如杼軸蔽日月五日必雨雲如兩人提
 鼓持桴皆為暴雨夫/占雨之法盡録於此
  雲扶日
洛書曰蒼帝起青雲扶日赤帝起赤雲扶日黄帝起黄
雲扶日白帝起白雲扶日 權徳輿詩更有觀臺稱賀
處黄雲扶日瑞昇平 宋景文公詩雲路舊扶黄道日
霞觴深映六符天用此事又有所謂黄人捧日出道書
[008-24a]
晏元獻公詩青帝囘風初習習黄人捧日故遲遲
  陽闗三疊
陽闗三疊今歌者每句再疊而已若通一首又是四疊
皆非是每句三唱以應三疊則叢然無復節奏有文勛
者得古本陽闗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疊迺知唐本
三疊如此 樂天詩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闗第四
聲自注云勸君更進一杯酒以此驗之若一句再疊則
此句為第五聲今為第四則第一句不疊審矣
[008-24b]
  樂石
嶧山碑曰刻此樂石人多不曉顔師古謂以泗濱磬石
作碑者也封氏聞/見記 爾雅曰魯國鄒縣有嶧山純石相
積連屬成山史記曰始皇二十八年上鄒嶧山立石刻
秦功徳鄒山記曰山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三里髙秀獨
出積石相臨殆無壤土石間多孔穴洞達相通俗謂之
嶧孔太平/廣記其石玲瓏秀潤宜于孤桐可中琴瑟疑嶧山
之石自可磬音不但泗濱之石也此碑後魏太武帝登
[008-25a]
山使人排倒之邑人疲于供命聚薪其下焚之由是殘
缺不堪模搨
 
 
 
 
 
 
[008-25b]
 
 
 
 
 
 
 
 緯略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