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o0023 評鑑闡要-清-高宗弘曆 (master)


[005-1a]
欽定四庫全書
評鑑闡要卷五
 唐
 髙祖
  太子建成約楊文幹欲害秦王世民事露帝許立
   世民為太子目
髙祖無卓識泥古而立建成即當有以處世民及至文
幹通謀事發已許廢建成而立世民矣顧乃外惑佞臣
[005-1b]
内牽嬖妾濡忍釀禍誰執其咎哉
  司馬光論太宗始欲俟建成先發為羣下所逼遂
   至推刃同氣注
司馬光以太宗欲俟其先發然後應之為猶愈是不知
太宗此言姑為漫聴漫應之意耳然使建成嗣位則唐
室不乆而亡當與隋同轍太宗立而延唐家三百年之
基此評古者所以亟為太宗諱也至元武門之失徳雖
具炙轂之辯又安能為之諱哉
[005-2a]
  太子世民責魏徴離間兄弟徴對以先太子早從
   徴言必無今日之禍目
魏徴之對正如陳琳之對操所謂矢在弦上不得不發
雖云各忠其主然豈得謂之善處人骨月之間者哉
 太宗
  帝嘗與長孫后議賞罰后辭目
長孫后讀書循理恭順節儉固足為賢而辭議政一節
識見卓越視漢明徳尤逺過之然以太宗英明豈不知
[005-2b]
牝鷄之意何必與后議賞罰哉
  有上書言去佞臣者請陽怒試之帝言君自為詐
   何以責下注
鑑誠懸而物來畢照初不必豫存妍媸之見而萬象自
無遁形人君臨下亦猶是也太宗不肯設詐待人比之
濁其源而求流清實至當不易之論然未乆而密使賂
人致有裴矩之諫不宜矛盾若此豈紀載者失實耶
  帝與蕭瑀論弓材邪正目
[005-3a]
太宗因弓工辯論弓材悟及政理深得絜矩之道夫天
下情變萬狀豈能一一曲盡其致或狃於所習而忽不
加察者蓋不少矣向閱養正圖曽採其事題諸屏扆于
引伸觸類之義盖深有取焉
  上命簡出宫女前後三千餘人目
太宗即位已放宫女三千矣今又放三千果爾其淹留
永巷者又復何限白居易詩怨女三千放出宫乃詞臣
揄揚溢美之言唐史不知其失實而書之此不足以美
[005-3b]
太宗而適足以誣太宗耳何可為訓
  上自臂佳鷂望見魏徴來匿懷中注
太宗懷鷂事帝紀及魏徴傳皆無之司馬光輯通鑑蓋
襍採李延夀劉煒張文業諸家之説適足啟後世之疑
夫徴固敢言者果有其事何不犯顔直諫而故為此譎
術且徴奏事故乆誰則見之詭諫于君前後言于退食
徴亦必不出此至太宗雖喜延接羣臣亦自有堂亷之
分徴豈能突如其來即自臂佳鷂何難預付侍臣而必
[005-4a]
倉卒納之懷中類三家村塾弟子憚師伎倆皆理之所
必無嘗作文辯正之盡信書不如無書讀史者不可不
具卓識
  長樂公主將出降敕有司資送倍永嘉長公主目
漢明封諸皇子皆令半楚淮陽向曽著論若太宗資送
公主乃欲倍長公主較漢明之矯枉過正實為不及逺

  帝念文徳后築層觀望昭陵魏徴詭言臣以為獻
[005-4b]
   陵目
苑中作觀登而望之必非一日之事徴早宜進諫即秘
不使徴知其引登使視之時亦當正諫乃謬為不見而
有獻陵昭陵之譏使太宗何以為人豈純臣而宜出
此哉
  以荆王元景等為諸州刺史世襲綱
唐室之衰由方鎮跋扈不馴得自専世襲故耳太宗令
元景等世襲刺史雖行之踰年旋即停罷然已有以開
[005-5a]
其端矣
  上命刊定氏族志専以今朝品秩為髙下注
當塗以九品衡人致士大夫矜其地望遂有上品無寒
門下品無勢族之譏自晉及隋相沿不變太宗舉漢初
英賢立論足以針砭膏肓且姓譜既頒使天下知衰世
舊門不敢與興朝勲閥相抗而天潢為氏族弁冕亦猶
周家之薛不先滕書法不以為然失之吹求矣
  帝與侍臣論創業守成注
[005-5b]
岑文本論創業守成難易當時率無軒輊向嘗著論正
之兹不復綴
  上謂尉遲敬徳人言卿反敬徳解衣投地出其瘢
   痍又辭尚主目并注
敬徳初降時唐室創業未就朝秦暮楚或未可知而敬
徳不動屈突通等進言而太宗不疑豈有海宇混一大
業已定以身經百戰之人而忽萌反側之念者使太宗
果懷疑忌雖撫視瘢痍又安能遽爾氷釋是蓋傳聞異
[005-6a]
辭至謂辭謝尚主則是借宋𢎞以傅㑹其事不待辯而
知其妄矣
  髙昌王麴文泰謂唐去我七千里且有沙磧安能
   致大軍目
髙昌恃其阻逺猶襲匈奴失一羊走千狼之説唐兵奮
勇罙入即見犁庭可知事在人為故非地險之所能限
也且彼所謂熱風寒風之沙磧不過戈壁耳今則郵傳
遄行且有靈泉之應可知如刀如燒之言仍出于畏怯
[005-6b]
者流紀載失實之口耳
  詔太子用庫物有司勿為限制目
君人者制節謹度雖自用亦必有程無容過濫何況太
子周官世子不㑹之説蓋即諸侯不計多寡之義而後
世乃曲解傅㑹以逞其欲傳曰教以義方勿納于邪厥
後承乾不終豈非太宗貽謀不能慎始之咎耶
  党仁𢎞坐贓當死上將宥之因欲席藁南郊以謝
   目
[005-7a]
坐贓法所不宥原功而減死為流凖以周官八議未為
大失何至席藳南郊其事實非稱情太宗好名之念於
此益彰
  太子承乾多不法魏王泰有奪嫡之志上廢承乾
   并貶泰目
承乾之廢雖不盡由泰之搆䜛然其覬覦蓋非一日至
云殺愛子以傳晉王冀以要寵則肺肝如揭矣太宗以
兩棄處之可謂得當然承乾輩之䦧牆與建成元吉如
[005-7b]
出一轍幸未至元武門之甚耳天道好還吁可畏哉
  李世勣有疾上自剪鬚和藥注
剪鬚和藥事屬不經即云優䘏功臣亦自有道何至毁
髪膚以佐刀圭設他日復有類是者安得如許鬚髯療
疾乎事出李勣本傳或由太宗欲倚勣為顧託因設詞
以結其心而其家遂紀之誌狀史官不察摭拾成編白
居易七徳舞辭復從而艷稱之後世因据為盛事其説
無足深信即有之亦非情理之正吾所不取
[005-8a]
  上疑太子柔弱欲立吳王恪以長孫無忌固争乃
   止注
太宗英明能知人豈反不能知己子既不審定於前乃
欲屢易於後且此何事而與其臣謀之所謂一無足取
卒致髙宗立而有武則天之禍唐室㡬至於亡無知者
或以無忌為能安嫡而不知其實為唐室之罪魁甥舅
之庇猶其過之小者耳
  上欲觀起居注褚遂良不可劉洎因言有不善天
[005-8b]
   下亦皆記之目
居室出言應違決於千里之外鶴鳴聲聞理固不爽太
宗亟亟欲觀起居注其於易義固未津逮即遂良秘不
與觀又何如劉洎一言之中綮要乎世愈降而風愈薄
不虞之譽者有之求全之毁者有之人君亦惟以實心
行實政可耳安能嘵嘵日與天下之人辯論是非哉
  骨利幹晝長夜短日沒後煑羊胛適熟日已復出
   目
[005-9a]
今西域安集延拔達克山諸部去中國皆萬有餘里嘗
遣人測量晷度雖北至極長時亦止出寅入戌較内地
所差不過分刻間至其西皆回部連延以訖于海不通
中國亦不知其㡬萬里然日自沒於海中亦非日入處
也蓋日本無出入周天而行譬之居數仭牆下者朝向
東望謂日出於牆其東設有百丈之山將謂日出於山
是豈有一定哉寰海載地故人視之以為日出日入皆
由於海海尚非實而況於地乎骨利幹為鐵勒别部鐵
[005-9b]
勒拒長安不及萬里骨利幹縱逺當不至倍蓰安有自
昏及旦纔熟一羊胛之理且瀚海在北而其使謂近日
出處揆之暘谷經途亦風馬牛不相及盖是時未有親
履其地者惟據伻來夸誕之詞筆之史册耳事不徴實
無足傳信
  上營玉華宫務為儉約然費已巨億計目
寢殿覆瓦餘皆茅茨而所費已巨億計則所費更於何處
耶不論理之有無但務辭之竒警比比是矣
[005-10a]
  帝欲李世勣為太子用先貶為疊州都督目
太宗之待臣下未嘗不任權術厥後陛下家事一言致
貽宗社之禍究之權術有何益乎
 髙宗
  潞王賢召王勃為修撰勃戲為檄周王鬭雞文上
   怒斥勃目
髙宗之斥王勃似矣然於鬭雞作檄知為交搆之漸而
大酺分朋角戲自導以争䦧之端明於此而闇於彼非
[005-10b]
蔽而何然此猶其失徳之小者耳
  帝與上官儀謀廢武后左右奔告后后遽自訴因
   誣奏殺儀目
密䇿廢后此何等事豈有左右之奔告尚不能禁而可
圖成者髙宗羞縮受制庸懦不夫至此又豈特失臣之
譏所能罄其惡哉
  帝耕耤田命易耒耜琱飾及耕九推乃止目
耤田之禮朱紘黛耜自昔已然安得盡仿田間樸陋至
[005-11a]
五推九推以下禮别等差即劭農率先亦自有所限制
豈宜以天子而下行卿大夫之事若由此遞加則三公
將起而終畝庶人胼胝日亦不給髙宗之失徳多矣務
此虛名豈能救其實罪哉
  上責侍臣不進賢李安期請推至誠待人上深然
   之注
當政出房帷老臣誅竄之時而以進賢責侍臣可謂不
揣其本觀其納安期推誠之説未㡬輒復罷之是尚有
[005-11b]
延攬實意乎然髙宗朝似此君臣之間正色讜論史載
頗多此皆祖太宗與房魏輩議論故套無實際而尚虛
聲安能掩其失徳哉
  盧承慶考督運失米官因其容色自若由中下遞
   改注中上目
監運損糧當有定考乃以容色之間屢為改注直舞文
骩法耳此蓋踵六朝惡習而不知其蠧政之甚曉政體
者所不取也
[005-12a]
  遣使分道賑給劉思立言參迎煩擾宜且委州縣
   目
賑恤固有司之事然牧令未必皆賢保無有吏胥中飽
民不霑實惠者遣使分道督察則人知忌憚而弊可潛
消若云參迎妨廢豈州縣之下鄉即不致妨廢乎
  裴行儉討突厥於糧車伏壯士誘虜躍出擊之及
   下營後遽移髙岡水果大至諸將驚服注
行儉於當時固為諸將巨擘然三百乘乘各五壯士當
[005-12b]
為一千五百人虜以為糧車驅去當必紛紛散行前後
不齊且此驅行之際虜豈不覺必待取糧而後千五百
人者齊自車中躍出奮擊是誰為之期㑹記載者欲竒
其説而不自覺其必無是理致人疑笑矣又下營當避
溪壑水潦必至之處行圍亦然有何竒特而致諸將之
驚服行儉且自以為神益足鄙耳
 中宗
  帝因裴炎不肯官后父怒言我以天下與韋元貞
[005-13a]
   何不可炎白太后廢帝目
武氏窺竊神器已非一朝廢立之謀固不俟中宗失言
而後定然中宗嗣位日淺他務未遑亟亟欲官后父且
輕視以天下與人為怒時泄憤語其父子昏闇如出一
轍而受制房帷之病亦見端於此矣
  武氏改國號以唐為周目
武氏之罪實浮於吕氏葢武氏革命而吕氏未革命也
為當世之臣者不能為徐敬業之討賊則惟有棄冠服
[005-13b]
而逃耳如狄仁傑一再相彼盡心乃事而後世反以復
唐之功歸之是皆託於明哲保身寛柔以教之論而未
終讀夫子至死不變之語是非倒置莫甚于此余故表
而正之
  周以武攸寧為納言狄仁傑同平章事綱
綱目及纂要於是年已特書周以矣乃於丁酉冬書以
而不書周此或係筆誤劉友益謬以為表其為唐夫狄
仁傑安得謂之忠於唐其説已著於右設云以武攸寧
[005-14a]
為納言狄仁傑同平章事為無以字則是承上行文尚
不知而可與言書法乎夫始以為同平章事書周而後
以為同平章事之不書周又何足表其為唐哉
  王慶之等上表請立武承嗣岑長倩異議坐誅慶
   之尋亦因事杖死目
武氏此時已悍然無所顧忌獨於皇嗣一節良心未盡
澌滅猶徘徊觀望然長倩等忤諸武意言出禍隨已足
見武氏意矣慶之欲逢惡而適以逢怒天網恢恢於此
[005-14b]
亦可見矣
  時擢用甚濫舉人沈全交為眯目聖神皇之謠武
   氏不罪注
武氏不罪流言刑賞獨攬特更姓改物之始用權術以
駕馭天下耳胡寅乃謂此明主所為宜其運動四海英
賢無不俯首豈正論哉
  狄仁傑為來俊臣告反下獄引服武氏召問對言
   不承則死於拷掠因得貶目
[005-15a]
仁傑不承則死於拷掠之對明是貪生論者以為留其
身以復唐祚然終仁傑之世唐祚何嘗復哉雖云善善
欲長未免阿其所好
  婁師徳教其弟以唾面不拭自乾宜笑受之目
髙而不危滿而不溢處榮寵者自有正道笑而受唾豈
以直報怨之義師徳之言鄙極矣
  武氏出梨花示宰相杜景儉以隂陽不時引咎拜
   謝目
[005-15b]
景儉不以秋月梨花為瑞雖似優於阿諛者然是時女
主臨朝隂陽倒置此即吕后時桃李秋華之轍景儉靦
顔為相尚何燮理之足云乃以草木榮落非時引咎自
責顯附於方正之操而隂售其固寵之術此與模棱者
流相去無㡬胡寅責其淺言以盜小名為無足稱尚未
盡窺其底裏而為色莊所愚耳
  周安平王武攸緒棄官隠嵩山綱
武氏革命當時守正不屈者惟李安静超然逺引者惟
[005-16a]
武攸緒餘人貪榮競進甘受牢籠然每爵命甫及戮辱
隨之附邪背正者究何益哉
  周以狄仁傑同平章事綱
以狄仁傑同平章事之説己著於前兹特書周以正綱
目之誤劉友益之失且後即書周以狄仁傑兼納言不
益可見乎
  周狄仁傑從容勸武氏召還廬陵王目
姑姪母子之喻李昭徳前已陳之矣綱目於仁傑津津
[005-16b]
言之且以薦張柬之為復唐張本然柬之被薦時年㡬
八十使不及相而死事當奈何
  周狄仁傑為婁師徳所薦而不知歎其盛徳目
仁傑歎師徳盛徳足見恩怨分明未忘芥蒂盖當時有
名者莫如仁傑不惟師徳稱賢即後世讀書無識者孰
不以仁傑為賢乎余少時亦有仁傑非感知己之深乃
服其韜晦且以復唐自任之論今以武氏始終奪唐祚
及仁傑不能匡復觀之未免失言所謂為學之道當日
[005-17a]
知其所不足亦猶薈説之意也夫
  周同平章事狄仁傑卒綱
論己著前兹不複綴故易綱目書法以為為人臣而事
二姓者戒
  以張柬之同平章事綱
張柬之終有復唐之功雖云乘武氏之疾然此正宜用
善善之意矣故從綱目書法
  武三思矯武氏遺制慰諭魏元忠元忠感咽涕泗
[005-17b]
   目
元忠素負重望頗能不為利害動心乃自嶺表召還頓
改前轍捧制感咽時名節掃地盖不待酸棗尉責以十
失已知其無能為矣行百里者半九十里晚節可不慎

  流敬暉桓彦範張柬之袁恕己崔元暐等尋為武
   三思所殺綱
流敬暉等者中宗也故畧易綱目書法
[005-18a]
 睿宗
  李景伯言都督權重宜遣御史以時廵察已而竟
   罷都督設按察使目
自古有治人無治法李景伯等所云御史秩卑望重可
以廵察奸宄秩卑則無實權望重是取虛聲明代撫按
相持動輒僨事非其明騐乎
 元宗
  時窮治太平公主黨陸象先密為申理未嘗自言
[005-18b]
   注
象先於窮治私黨時從中密贊外人豈能與聞既未自
言則其申理之事何由得傳於後紀載家阿其所好自
相矛盾大率如此
  姚崇先設十事注
姚崇以十事堅上意史書皆為艷稱今就其事覈之曰
不幸邉功而薛訥王晙何以屢致敗衂曰宦豎不與政
事而髙力士楊思朂何以寵任不衰且崇於元宗之不
[005-19a]
 應懼而趨出賴髙力士為之周旋更私出道上語崇心
 乃安則崇之所要與元宗之所謂能行者果安在而崇
 豈真能不結内侍者哉
   姚元之避開元尊號復名崇目
 崇之改名真所謂不通經義夫開元乃年號非諱名可
 比且尊號有嗣世遞加者勢必至無名可取又豈直韓
 愈二名嫌名之譏足以盡之
   太史奏太陽應虧不虧姚崇表賀目
[005-19b]
 日月交食原可推算而知特以改其常修徳修刑可耳
 若夫應虧不虧必因步測者之不精乃以為瑞而賀之
 可笑可鄙莫甚於此
   焚珠玉錦繡于殿前綱
 劉友益謂特書予之未為切當明皇非真能斲雕為樸
 者不過博崇儉美名以飾觀聽耳
皇祖御批譏其矯激太甚觀未㡬復遣使求珍翠竒寶前
 後判然不侔誠不能掩其情偽矣
[005-20a]
  以武氏鼎銘頒告中外綱
武后竊唐室天下者也宜為元宗之仇讐乃以其鼎銘
為受命之符姚崇方以為瑞而表賀賢相固當如是耶
  姚崇無居第注
姚崇三為宰相居官亦不若懷慎之清素二子又頗受
賂遺何至竟無居第考張説為崇作神道碑有云池臺
琴筑優游暮齒猶得謂之無居第耶通鑑多引舊書如
此條故不如新書之得實
[005-20b]
  吐蕃公主求詩禮春秋于休烈言資之書愈生變
   詐裴光庭等言宜使漸陶聲教目
欲假禮義以為漸陶與慮資權畧而生變詐書生迂濶
之論直不值一噱且求書者乃唐之公主非吐蕃也彼
吐蕃即欲生變詐亦何藉於觀漢書哉記載者不特不
達事機亦且昧於文義矣
  上種麥苑中親往芟之目
耕耤已足勸農而必傴僂自芟斯過甚矣且帝既云此
[005-21a]
所以薦宗廟云云則當嵗以為常不見其繼此而行也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致逺恐泥盖謂此耳
  上欲立太子意未決髙力士言推長而立遂定目
立嫡何事賴宦官一言以定欲不致幸蜀之變靈武之
逼得乎
  詔饑饉開倉委州縣及採訪使給訖奏聞目
已饑饉待奏報而後開倉民其奚救其必於饑饉之前
即奏聞即命有司開倉庶乎民得稍濟耳若如元宗之
[005-21b]
制先發後聞是惟亷正如汲黯軰或可便宜行事茍非
其人將見民未蘓而墨吏先飽其壑終於民無少救盖
元宗違道干譽之舉不可為訓也
  上慕好生之名令應絞斬者皆重杖流嶺南目
赦有罪正以殺無罪故王通謂無赦之國其刑必平元
宗於瑤琚之死不貸其子裴李之誅不宥其臣羅鉗吉
網流毒天下豈真寛仁之主顧欲除斬絞以博好生之
名是亦顛倒之甚者矣
[005-22a]
  崔昌言不當以魏周隋子孫為二王後因命求殷
   周漢後為三恪目
元魏周隋去唐未逺䘏録其後不失厚道崔昌乃以閏
位貶之傅㑹五運嬗代之曲説遐求殷周漢後為三恪
妄孰甚焉
  次于馬嵬楊國忠為禁軍所殺貴妃楊氏賜死綱
綱目書楊國忠及貴妃伏誅説者謂二人之罪宜誅書
法所以正名定罪殊不知是時衆叛親離威柄不出元
[005-22b]
宗且元宗亦無誅之之意安得謂之伏法惟據事直書
則罪名既著而元禮嗾衆刧君之惡亦自彰杜甫一生
忠懇獨於北征詩褒美元禮太過不可為訓且彼時元
宗顛沛流離楊氏又安能更為人患哉若謂宜誅則當
於禄山未叛楊氏方盛之時捨身固争方可謂之忠臣
元禮所為正韓愈所謂又下石焉者在朋友尚不可而
況君臣乎若元禮者直亂臣賊子其去禄山盖一間耳
  太子即位于靈武綱
[005-23a]
馬嵬之命肅宗固再三辭遜矣兹靈武之自行即位出
於何典且靈武距劍南為時不過兩月不聞馳一介奏
告故范祖禹直斥為乗危叛父持議嚴且正矣
  張良娣産子三日起縫戰士衣及每寢常居上前
   注
良娣新産為戰士縫衣猶婦人固寵取憐常態至欲居
前禦冦竟自託於馮婕妤之當熊肅宗為巧言所惑不
明甚矣先為小忠小信以成其大不忠不信婦寺類然
[005-23b]
他日竊柄宫闈㡬蹈武韋前轍皆此一念階之禍也
  制以太子充天下兵馬元帥綱
是時元宗未傳位太子豈得以太子即位靈武尊為上
皇而即書為上皇哉故正書法至八月上皇使人齎册
寳如靈武後始如綱目書上皇然太子既已自行即位
故書上而不書帝以别之而於元宗則仍書帝八月後
元宗書上皇肅宗方書帝
 肅宗
[005-24a]
  李泌辭行軍長史帝言非敢相臣目
不敢相臣語雖出孟子然非堯舜臯夔之正道
  房琯效古法用車戰敗於陳濤斜目
車戰或宜於古而實不宜於今房琯用之取敗燎原隻
輪不返自當繩以䘮師之律泌何以復為營救耶
  上委信李輔國與張良娣相表裏譖殺建寧王倓
   目
孟子稱徳慧術智存乎疢疾肅宗為太子受困楊李疢
[005-24b]
疾已甚宜其操心慮患矣乃即位以後宦妾交煽甘蹈
前車既不能保其子且不能安其父豈所謂下愚不移
者乎
  房琯罷綱
琯之得罪皆其自取徒以與杜甫交藉其羶薌世遂有
以琯為寃者可謂阿其所好而失正道矣
  廣平王復西京固止僕固懷恩追賊及拜葉䕶馬
   前請止俘掠目并注
[005-25a]
時賊衆潰竄之餘乘勢悉銳而進安守忠等何難就縛
廣平狃於小勝急圖休息其識乃出懷恩之下至調停
回紇俘掠一節無識者以為美談不知以儲貳之貴屈
體葉䕶馬前復成何體制況其時西京初復萬衆具瞻
即正義直辭喻以功成重賚足償前約而人民土地不
得妄有殘擾葉䕶亦難置喙何至搖尾乞憐若此蓋其
遇事畏葸中於錮疾者甚深觀其即位以後之設施足
見庸懦無為且并非刻意輕身冀博蚩氓感泣而已也
[005-25b]
  命郭子儀等九節度討安慶緒不置元帥但以宦
   官魚朝恩為觀軍容使目
易言師貞丈人吉列鎮在軍無帥何以敵愾肅宗即以
郭李元勲難相統攝何難使子儀光弼分道進取乃專
委宦者反居二人之上輿尸失律理固不爽九節度相
州之潰又誰咎耶
  上召郭子儀還朔方士卒請留子儀紿之而去李
   光弼遂馳入東都代領其軍目
[005-26a]
李郭雖並為中興名將輸忠王室然朔方受代之際使
子儀光弼易地而居恐光弼不能如子儀之畧無芥蒂
矣二人優劣當以此定之
 
 
 
 
 
[005-26b]
 
 
 
 
 
 
 
評鑑闡要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