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135 徐霞客遊記-明-徐宏祖 (master)


[010-1a]
欽定四庫全書
 徐霞客遊記卷十上
            明 徐宏祖 撰
  西南遊日記十七雲南/
三月二十一日雞再鳴促主者炊起而候飯天明乃行
雲氣猶勃勃也北向仍行溪西三里有亭橋跨溪上亭
已半圮水沸橋下甚急是為四十里橋橋東有數家倚
東崖下皆居停之店此地反為䝉化屬葢橋西為趙州
[010-1b]
其山之西為䝉化橋東亦為䝉化其山之東為太和犬
牙之錯如此至此始行溪東傍㸃蒼後麓行七里有數
十家倚東山而廬夾路成巷是為合江鋪至是始望西
北峽山横裂有山中披為隙其南者余所從來峽也其
北來者下江嘴所來漾濞峽也其西南下而去者二水
合流而下順寧之峽也峽形雖遥分而溪流之㑹合尚
深嵌西北峽中此鋪所見猶止南來一溪而已出鋪北
東山餘支垂而西突路北踰之遂併南來溪亦不可見
[010-2a]
葢餘支西盡之下即兩江㑹合處而路不由之也西北
行坡嶺者四里始兩有小流自東北兩峽出既而盤曲
西下一澗自東北峽來者差大有亭橋跨之亭已半圯
是為亨水橋葢蒼山西下之水此為最大亦西南合於
南北二水交㑹處然則合江之稱實三流不止漾水濞
水而已從橋西復西北踰一小嶺共一里始與漾水遇
其水自漾濞來經此即南與天生橋之水合破西南山
峽去經順寧泮山而下瀾滄江路溯其東北岸行五里
[010-2b]
有村居夾而成巷為金牛屯出北有小溪自東山出架
石梁其上側有石碑拭而讀之乃羅近溪所題石門詩
也題言石門近在橋左因矯首東望忽雲起迸坼露出
青芙蓉兩片插天拔地駢立對峙其内崇巒叠映雲影
出没令人神躍亟呼顧僕與負僧而二人已前遥追之
二里乃及方欲强其還而一僧旁伺問之即石門旁藥
師寺僧也言門上有玉皇閣又有二洞明敞可居欣然
願為居停主乃東向從小路導余五里抵山下過一村
[010-3a]
即藥師寺也遂停杖其中其僧名性嚴坐余小閣上摘
蠶豆為餉時猶上午予欲登山性嚴言玉皇閣躡峯而
上十餘里且有二洞之勝須明晨為竟日游今無及也
葢性嚴山中事未完既送余返寺遂復去且以匙鑰置
予側予時慕石門竒勝飡飯即扃其閣東南望石門
而趨皆荒翳斷塍竟不擇道也二里見大溪自石門出
溪北無路入乃下就溪中溪中多巨石多奔流亦無路
入惟望石門近在咫尺上下壁凑駢削萬仞相距不踰
[010-3b]
二丈其頂萬端如一其根止容一水葢本一山外屏直
從其脊一刀中剖而成者故既難為陸陟復无從溯溪
徘徊久之乃渡溪南反隨路西出久之得一徑東向復
從以入將及下復渡渡溪北縛溪中木架巨石以渡知
此道乃不乏行人甚喜過望益東逼門下叢篁覆道道
分為二一東躡坡磴一南下溪口乃先降而就溪則溪
水正從門中躍出有巨石當門扼流分為二道襲之而
下北則漫石騰空作珠簾狀而勢甚雄南則嵌槽搗隙
[010-4a]
為懸霤形而勢甚束皆髙二丈餘兩旁石皆逼削無能
上也乃復上就東岐躡磴已又分為二一北上躡坡一
南凌溪石乃先就溪凌石其石大若萬斛之舟髙汛溪
中其根四面俱湍波瀠激獨西北一徑懸磴而上下瞰
即珠簾所從躍出之處上眺則石門兩崖劈雲削翠髙
駢逼凑真竒觀也但門以内則石崩水涌路絶不通乃
復上就北岐躡磴始猶藤箐䝉茸既乃石崖聳突半
里路窮循崖南轉飛崖倒影上逼雙闕下臨絶壑即
[010-4b]
石門之根也雖猿扳鳥翥不能度而入矣久之從舊路
返藥師寺
二十二日晨起候飯性嚴束火負鐺摘豆裹米令僧僕
分攜乃從寺後東向登山二里轉而南向循山腰上二
里復隨峽轉東一里路分二岐一東上者為花椒菴石
洞道一南上者一里而踰石門之上此石門之北崖也
所登處已在門之内對瞰南崖崩削之狀門底轟沸
之形種種神往獨所踞崖端危險不能返觀猶覺未能
[010-5a]
兩盡也東眺門以内峽仍逼束水自東南嵌底而來其
正東有山一支巍然中懸恰對峽門而玉皇閣踞其上
尚不能遥望得之葢其内木石茸密非如外峯可以一
覽盡耳于是縁岡脊東上一里南與峽别折而東北上
半里坳間有頽垣遺構為玉峯寺廢址其後又有一廢
址曰極樂菴從其後復轉向東南上半里再與東峽遇
乃縁支峽東向行古木益深半里支峽東盡乃南度其
上復北轉共二里而得玉皇閣閣南向石門而遥東臨
[010-5b]
峽壁而逼初剏於朱史二道人今岌岌矣閣東有臺其
下有洞為二道靜修處時二僧及僕俱燃火覓泉將為
炊余不及覓洞先從閣援石獨上葢遥望峽後大山上
聳三峯者衆皆指為筆架峯謂即東南清碧溪後主峯
予前由四潭而上曽探其陽茲更欲一窮其隂以盡石
門澗水之源竟不暇招同行者而同行僧僕亦不能從
余遂賈勇直前二里山石既窮而土峯峻甚乃扳樹三
里山樹亦盡漸陟其頂層累而上登一頂復起一頂頂
[010-6a]
皆燒茅流土无復棘翳惟頂坳間時叢木一區棘翳隨
之予從嶺脊燒痕處行虎跡齒齒印沙土間連上數頂
始造其極則猶然外峯也始知蒼山前後共峯兩重東
峙者為正峯而形如筆架者最髙西環者南從筆架北
從三塔分支西來臂合而前凑為石門但其中俱奔崖
墜派不復開洋俱下盤夾箐水嵌其底木叢其上余從
峯頭東瞰筆架山之下有水懸澗底其聲沸騰其形夭
矯而上下俱為叢木遥罨不能得其全此即石門之
[010-6b]
源矣又從外嶺北行見其北又分支西下即漾濞驛北
之嶺西盡於漾濞橋者也時日色正午開霽特甚東面
内峯嶻嶪榆城即在東麓而間隔莫逾一以峯髙崖陡
扳躋既難一以山劃兩重中箐深陷降陟不易聞此山
北坳中有大堡白雲寺可躋内峯絶頂又南逾筆架乃
東下清碧溪大堡之路當即從分支西下之嶺循度脊
而上无此中塹之箐眺久之乃循舊跡下三里忽誤而
墜西北支路絶崖欹无從懸墜竟不知玉皇閣所倚之
[010-7a]
支在南在北也方徘徊間雨復乗之忽聞南箐中有呼
噪聲知玉皇閣在其下余亦漫呼之已遥相應而尚隔
一箐盤箐之上腋二里始得石崖于是扳隙墜空始无
流墜之恐而雨傾如注又一里而出玉皇閣之右炊飯
已寒重沸湯而飯之閣左少下有兩巨石合掌而成
一洞洞髙一丈下濶丈五而上合尖其深入約及數丈
而底甚平其石質粗礪洞形亦无曲折之致取其通明
而已洞前石崖上下危削古木倒盤霏煙攬翠俯掬轟
[010-7b]
流令人有杳然别天之想時雨已復霽由舊路轉北而
下一里而得花椒菴石洞洞亦巨石所覆其下半叠石
盤半庋空中空處浮出二三丈上下亦離丈餘而平皆
如砥惟北粘下盤之上而東西南三面俱虛簷如浮舫
今以碎石隨其簷而塞之祇留門西向而置佛於中其
前架樓三楹而反无壁若以窒洞者室樓則洞與樓兩
全其勝矣龕中器用俱備而寂無居人户亦設而不闗
余媿行脚不能留此為悵然而去乃西向平下一里即
[010-8a]
石門北頂北來之道向所由上者又北六里而返藥師
二十三日晨起為性嚴作玉皇閣募縁疏因出紙請書
余書而後朝食山雨忽作因停屐待之近午雨少殺
余換草履性嚴披毡送之出藥師殿門即北行二里
涉一枯澗其澗自東北山麓出下嵌甚深蒼山之後至
此又西一里矣既渡西北上西紆之坡一里踰其上始
見其西開一東西塢漾濞之水從其中東注之西向平
下共二里山南有數十家當大路是為漾濞驛别送僧
[010-8b]
溪行西北田塍間三里北界山環而稍南扼水直逼南
山下為磯頭村亦有數十家當磯之腋路南向盤之遂
躡磯嘴而西半里雨止路轉北復開南北塢于是依東
山西麓北行三里抵漾濞街居廬夾街有鐵鎖橋在街
北上流一里而木架長橋即當街跨下流皆渡漾濞
之水而木橋小路較近余乃就木橋東買蔬米即由此
渡其中始覺湯湯西向又有一峽自西來是為永平
道望大塢北去亦數里而分為二而永昌大道則從此
[010-9a]
而西始行塢中三里漸上又二里有數家夾道大坊跨
之曰秀嶺連雲言登嶺之始也是為白木鋪由是循南
坡西向上二里由坡間轉向南一里復轉向西于是迴
眺東之㸃蒼東北之鳳羽反愈近然所臨之峽則在南
更西躡坡迤邐而上又四里有寺東向當坡嘴中懸是
為捨茶寺就而飯由其後又西上路稍平其南臨東出
之澗猶故也又二里有村當嶺脊是為横嶺鋪鋪之西
遂西躡交坑中又上三里而透嶺坳之脊其坳夾隘如
[010-9b]
門透其西即有坑北墜又有坑西流路隨西流者下二
里路轉西南峽而水乃由北峽去始知由北流而東入
漾别上流者又南二里其峽中平而水忽分南北始知
其脉由此峽中自西而東度其上所踰夾隘乃既南而
北突之峯非南來之脊也葢由此而東下者為横嶺而
東盡於白木鋪由其南逶迤南去者東挾碧溪江西挾
勝備水而盡於兩水交㑹處是其脉亦不甚長也從峽
中南行半里轉西有小水東南墜峽來始成流西去又
[010-10a]
一里隨流南轉四里有水自東峽出其流始大而峽愈
逼南出隘已昏黒稍上坡共二里有一二家倚西坡上投
宿不得又南兩崖愈凑三里及之復渡溪東有數家倚
東崖下是太平鋪乃宿其敝樓
二十四日雞鳴具飯昧爽即行越澗傍西山而南其峽
仍逼五里遵西山之崖漸上五里盤其南突之嘴遂挾
北峯西行路轉於上溪轉於下又西十里有村倚北山
坡峽間廬舍最盛是為打牛坪相傳諸葛丞相過此值
[010-10b]
立春打牛以示民者也又遵北坡隨峽流西下十里有
山横截其西潄横截山之東麓太平鋪九渡河自東注
之有數家當其交㑹之夾是為勝備村此北來之水即
勝備江也盤村坡溯江而北半里乃陟亭橋渡江西崖
崖峭甚半里又隔江與勝備村對又南一里有小峽自
西來截之漸南上盤其東突之坡共七里又上而盤其
南突之嘴水從其下西轉南折而破峽去路從其上挾
北坡西下葢其西有峽自西坳下墜而來又有山從峽
[010-11a]
南挾之俱東當突嘴之下與勝備合而破其南峽突嘴
之路不能超峽而度其南挾之東垂故西折一里而下
循其西坳又東折一里而上盤其東垂半里轉而南又
有一小水自東垂南西峽來入乃捨其南去大流而溯
其西來小流循東垂南崖西向入一里有村踞小流之
北坡夾路成聚是為黄連堡始知此小流即雙橋河也
飯於其處山雨忽至稍待復行漸轉西北行岡上二里
其下峽直自北來乃下度峽中小橋而西從橋西即躡
[010-11b]
西坡而上二里稍平西向塢倚南峯復上坡二里西踰
岡脊南北俱有寺南峯當脊而起其巔頗聳有閣罩其
上以逺不及登從脊西遥望其南壑雜沓而下髙山无
與為匹者當遥通阿禄司新牛街之境也其西壑亦雜
沓而來其外逺山自北亘脊南去北支分而東向逶迤
與此屬南抱為壑頗寛豁而坡陀層伏不成平塢西山
亘脊之半有寺中懸縹緲雲嵐間即所謂萬松仙景也
于是從嶺頭盤旋西北二里轉過西下之峽由其北乃
[010-12a]
陟西來之脊其脊南北俱有峽路從其中共二里西向
稍下樹木深翳再下再過脊又八里有數十家倚北坡
夾道而廬是為白土鋪又西入峽七里漸上漸逼西山
山脊東垂南北墜壑甚深松翳愈密上下虧蔽有哨房
在坡間曰松坡民哨而无居人此處松株獨茂彌山蔽
谷更无他木聞其地茯苓甚/多鮮喫如山藥坡名以松宜也其脊葢自
西嶺分支東度觀音山者第不知南北之水何下耳于
是西上躡磴甚峻數十盤而登共五里有寺踞東懸之
[010-12b]
脊東向憑臨於松雲翠濤間是為萬松仙景寺後有閣
曰松梵朱按君泰禎所題登之東眺甚豁蒼山雪色與
松壑濤聲逺近交映也由其後再曲折上躋二里餘
登嶺頭又一里餘西過一脊以為絶頂矣頂脊南北分
墜之峽似猶東出者又西上一里躡南突之巔榜曰日
升天頂又西一里穿峽而入有數家散處峽窪間俱以
木皮為屋木枝為壁是為天頂鋪先是土人俱稱為天
井予以為在深壑中而不意反在萬山絶頂也問所謂
[010-13a]
井者亦竟无有嶺頭之廬以非常站所歇强之後可既
止風雨交作寒氣逼人且无從市米得麵為餅而啖之

二十五日昧爽起平明即行霧蔽山頂茫无可見西向
稍下一里山峯簇立成窪窪中有小路北去有小道南
流大道隨之南行峽中一里折而隨峽西下峽南已墜
壑盤空窈然西出矣西下三里有哨房當坡而西
向亦虚而无人其北又有一峽自東下與南峽㑹於
[010-13b]
坡前路盤坡而北渡坡北澗即隨北澗西下共四里過
梅花哨于是南北兩界山漸開循北山又西四里度西
垂之脊始全見其南北兩崖下墜之坑盤壑西出而西
有巨壑焉沿支西下又八里抵西麓有寺當路北渡峽
中小水從其西轉西北行田塍中二里有一塘積水東
坡下挾其西而北又三里抵永平縣之東街其處東西
兩界山相距八里北即其迴環之兠南為其夾門之峽
相距一十五里而銀龍江界其中當縣治東有橋跨其
[010-14a]
上其處即為市而无城其北有城堞畧具乃守禦所而
縣不在其中也銀龍橋之西又有橋名普濟橋橋下小
水東南入銀龍江大道由縣治西沿西山而南至石洞
村西西南入山余欲從石洞入湯泉當不沿西山而由
中塢葢温泉當塢而出也乃從銀龍橋市蔬米即從橋
東小路隨江而渡其下流由税司前西行過一小澮即
隨之南行塢中與大道之在西坡者相望而南也八里
則温泉當平疇之中前門後閣西廂為官房東廂則浴
[010-14b]
池在焉二方池各為一舍南客北女門有賣漿者不
比他池在荒野也乃就其前買豌豆炊飯予先酌而
入浴其湯不熱而温不停而流不深而淺可卧而浴
既浴而飯出眺由其西向入峽不二里即花橋大道由
其南向踰嶺為爐塘道余時聞有清淨寶臺山者
在爐塘之西西由花橋抵沙木河大道入其路迂南由
爐塘間道行其路捷余乃即從塢中南向行二里抵南
山之麓有水自西峽來東注而入銀龍江峽口即花橋
[010-15a]
之水也度橋而南半里有寺倚南山而北向曰清真寺
由其前東轉半里為後屯有小塢自南來又東截塢
半里踰橋上坡東南躋一里轉而東陟其嶺一里從嶺
上誤折而南二里踰山南下路絶二里由坑西轉又二
里復轉而北仍出後屯小塢乃復上東坡半里有峽直
東者為銅鑛厰道東向踰岡坳者為門檻爐塘道乃折
而從東南稍上踰岡半里東向隨峽而下者二里及峽
底則深峽自北而南銀龍江搗壑而隨之路隨其西岸
[010-15b]
南行谿崖間雷雨大作行雨中十里而雨止有小溪西
峽來架木橋渡之依南山東轉二里轉而南一里有數
家踞西山之半東向臨江是為門檻村下跨江之橋為
門檻橋宿於村家買米甚艱得半升以存米為粥留所
買者為明日飯
二十六日雞再鳴具飯平明隨江西岸行四里南至岔
路有溪自西峽來東與銀龍江合數十家下綰溪口乃
下涉其溪縁南山之北于是江東折於下路東折於上
[010-16a]
東向上者一里餘盤北突之坡而東于是江南折於下
路亦南折於上南折處又有峽自東來入正與東折之
江對或以為永平之界今僅止此其南折之峽已屬順
寧矣循江西嶺南向漸下四里稍折西南下縁江岸已
復南折二里出峽峽乃稍開始見田塍山行至是始有
稻畦江流其間直南去與瀾滄江合路縁南坡上一里
至嶺頭正隔江與東坡之廬對于是縁峽西入遂與江
别其峽自西脊東下循北崖平坡入之四里降度峽南
[010-16b]
循南崖懸躋而上乃西南盤折二里餘踰北突之岡循
南坡而西二里有坑北下横陟之又西二里乃凌其南
東度脊此脊之東水下爐塘而南從脊上即西南崇山
髙穹上聳圓頂者為寶臺山其北崖複突而平墜者為
登山間道其南垂紆繞而拖挾者為爐塘所依余初擬
從間道行至是屢詢樵牧皆言間道稍捷而多岐中无
行人莫可詢問不若從爐道稍迂而路闢以炭駝相
接不乏行人也其岐即從脊間分脊西近峽南下其中
[010-17a]
居廬甚殷是為舊爐塘由其北度峽上即間道也由其
東隨峽南下爐塘道也余乃南下坡一里至峽底半里
度小橋隨澗西岸南行其澗甚狹中止通水道一縷兩
旁時環畦如桮棬四里稍上陟西崖而下半里始有一
旁峽自西北來南涉之又沿西崖漸上五里盤西崖而
踰其南嘴乃見西峽甚深峽底爐煙板屋擾擾於内東
南嵌於峽口者下厰西北綴於峽坳者上厰也縁峽口
之外南向隨流下者往順寧之大道也予從嶺上西
[010-17b]
轉見左崖有竅卑口豎喉其墜深黒即挖礦之舊穴也
從其上西行二里越下厰抵上厰而坑又中間之分兩
岐來一自東北一自西北而爐舍踞其中所出皆紅銅/客商來販者
四/集肆多賣漿市肉者予以將登寶臺仍齋食於肆由西
峽溯流入一里居廬乃盡隨峽北轉峽甚深仄而止通
一水得无他迷然山雨傾注如納大麓不免淋漓三里
漸上又二里上愈峻見路有挑大根如三斗盎者以
杖貫其中執而問之曰芭蕉根也以餉猪峻上二里果
[010-18a]
見芭蕉蔽崖有掘而偃者即挖根處也其處樹箐深窅
山髙路僻幸有炭駝為指迷又上二里乃登其脊有路
自東北徑脊而來者乃隨脊向西南去從之行脊上
二里乃西南下見路左有峽西北出路遂分為兩岐
而所望寶臺圓頂似在西南隔峯乃誤下從峽西南一
里渡峽中支澗縁之西北轉一里盤北突之嘴復西南
入峽中溯澗二里路漸湮見澗北有燒山者遥呼而問
之始知為誤然不知山在何從路當何從惟聞隨水一
[010-18b]
語即奉為指南復東北還盤嘴處澗乃北轉遂縁坡北
向下二里有一岐自東南來合即前分岐西北之正道
也葢寶臺正西南所誤之峽其南即度脊之自東西突
者此寶臺東隅之來脉也而其路未開皆深崖峭壑為
燒炭之窟以供爐塘所用峽中之流從其西北向流繞
北崖而西出至西北隅始與竹瀝砦南來之路合故登
山之道必自西北向東南而其東不能竟達也循東崖
又北一里復隨澗西轉循北崖西行二里始望見南峽
[010-19a]
開有村聚倚南山之坡乃西下一里度澗橋縁其南崖
西上又一里而抵其村是為阿牯寨乃寶臺門戸也由
寨後南向登山三里至慧光寺其寺西向前臨一峽隔
峽又有山環之而北而終不見寶臺葢寶臺之頂髙穹
於此寺東南而其正寺又在臺頂之南尚當從西南峽
中盤入也時日猶下午僧固止遂留寺中
二十七日飯慧光寺即南上五里登其西度之坳此坳
乃寶臺之西支下而度此者其坳西餘支即北轉而環
[010-19b]
於慧光之前踰坳南見南山前轟與坳東横亘之頂排
闥兩重復成東西深峽南山髙與北頂並皆自東而西
夾重峽於中而下不見底距瀾滄於外而南為之塹葢
南山自爐塘西南轉而西向溯瀾滄北岸而西行為寶
臺南郛于是西距瀾滄之水東包沙木河流度江坡頂
而北盡於沙木河瀾滄處此南山外郛之形也寶臺自
爐塘西南亦轉而西向大脊中懸南面與南山對夾而
為寶臺西面與西度北轉之支對夾而為慧光此寶臺
[010-20a]
中踞之勢也其内水兩重皆西轉而北出其外大水逆
兠獨南流而東繞此諸流包絡之分也至是始得其真
面目其山如環鉤其水如交臂山脉自羅均為鉤之根
把博南丁當闗為鉤幹之中正外與鉤端相對而江坡
頂即鉤端將盡處寶臺乃鉤曲之轉折處也瀾滄江來
自雲龍州為右臂東南抱而循山之外麓抵山東垂盡
處而後去沙木河源從南從東峽為左臂西北抱而循
山之内塢抵山西垂盡處而後出兩水一往一來一内
[010-20b]
一外一順一逆環於山麓而山之南支又中界之自北
自南自東自西復自南而北為寶臺之䕶此又山水交
瀠之概也從坳南于是東轉下臨南峽上倚北崖東向
行山脊之南兩降兩上三里東至萬佛堂此即大寺之
前院也踞寶臺南突之端其門西向而堂殿俱南闢前
臨深峽之南則南山如屏髙穹如牆面其上多木蓮花
樹極髙大花開如蓮有黄白藍紫數色瓣凡十二片每
二月則未葉而花三月則花落而葉生矣絶頂有湧石
[010-21a]
塔髙二丈云自地涌出乃石筍也其南坳間又有
一陜西老僧結茅二十年其地當南山奥阻曾无
至者自萬佛堂望之平眺可達而下陟深峽上躋層崖
竟日而後能往返焉由萬佛堂後北上不半里即大寺
故址時川僧一葦同慧光寺翠峯來訪川僧了凡時了
凡從靜室中暫移萬佛前樓予同往晤之了凡因曳杖
前引循北崖東向行盤磴陟坡路極幽峭兩過小靜室
兩升降南下小峽深木古柯藤交竹密五里而得了凡
[010-21b]
靜室室南向與大殿基東西並列第此處東入已深其
前南山並夾如故而右砂層叠不比大比之西曠矣其
脉自直北圓穹之頂中垂而下至室前稍凹前復小起
員阜下臨深峽之北而室則正臨其凹處横結三楹幽
敞兩備此寶臺奥境也一葦與了凡以同鄉故欲住靜
山中了凡與之為禪語予旁㕘之覺凡公禪學宏貫而
心境未融葦公㕘悟精勤而宗㫖未徹然山窮水盡中
亦不易得也了凡命其徒具齋飯後雨大至下午乃行
[010-22a]
共十五里還宿慧光寺
二十八日平明飯而行三里北下至阿古寨由其西下
又二里越東來澗縁北山之南崖西北上一里盤其西
垂而北其下即阿古北二里越西突之坡仍循東坡西
北行六里墜懸坡而下一里及澗仍隨澗東岸北行望
見峽北有山横亘於前路直望之而趨五里有一二家
倚南山下其前始傍水為田又北二里直抵北山下其
前始傍水為田又北二里抵北山下有峽自東而西中
[010-22b]
有一水沿北山而西注此即舊爐塘西來之道阿古寨
之澗南來此與之合是為三岔溪舊爐塘指答者謂間
道捷而難詢正指此也于是其峽轉為東西夾水合而
西去路北涉之循北崖西行三里西降而出峽口其西
乃開南北大峽葢南自寶臺南峽來北下二里始為平
川水與路俱去險就夷北行溪東三里有村倚東山下
曰狗街子倚西山曰阿夷村東山乃博南大脊西盤西
山乃寶臺南山北轉者也其山平展而北又四里而沙
[010-23a]
木河驛之西坡自丁當闗西突於川之北與西界山凑
川中水自沙潭亦逼西山之麓而北路乃涉水縁西崖
之上行又三里北下及溪有橋跨溪其橋有亭上覆曰
鳳鳴橋飯於橋西隨西山大路北行三里盤西山北突
之嘴于是北塢稍闢田塍交布路盤嘴西行又一里為
灣子村數家倚南山北麓當北突之腋故曰灣子由其
西循峽南入一里峽窮復遵峽西之山曲折西向上躋
三里陟嶺脊踞嶺東望東界即博南山其外有崇峯另
[010-23b]
起横峙於五十里外者為瓦窑山乃永平北與雲龍州
分界昔王磐據而為亂處西望則重崖層峽而瀾滄之
流已嵌其底也由脊而東有菴横跨坳中題曰普濟菴
有僧施茶於此是即所謂江坡頂也蘭滄江自吐蕃嵯
和哥甸南流經麗江蘭州之西大理雲龍州之東至此
山下又東南經順寧雲州之東南下威逺車里為撾龍
江入交趾至海由嶺南行一里即曲折下其勢甚陡為
之字下者三里而及江岸即挨東崖下溯江北行又一
[010-24a]
里而至鐵鎖橋之東先臨流設闗鞏石為門内倚東崖
建武侯祠及税局橋之西鞏闗亦如之内倚西崖建樓
臺並祀剏樓者鞏闗俱在橋南其北皆崖石巉削无路
可援葢東西兩界山在橋北者皆夾石倒壓江面在橋
南者皆削土駢立江旁故取道俱南就土崖作之字上
下而橋則架於其北土石相接處其橋濶於北盤江上
鐵鎖焉而長則殺之橋下流皆渾濁但北盤有奔沸之形
淜湃之勢似淺此則渾然逝淵然寂其深莫測不可以
[010-24b]
其狹束而以北盤為共擬也北盤横經之練俱在板下
此則下既有承上復髙綳兩崖中架兩端之楹間至橋
中又斜墜而下綳之交絡如機之織綜之提焉五里至
平坡鋪時日色尚可行而負僧苦於前遂止
二十九日雞再鳴具飡平明行即曲折南上二里餘轉
而西其山復土盡而石于是滄江東南從大峽去路隨
小峽西向入西一里石崖矗夾有水自夾中墜先從左
崖棧木横空度即北向叠磴夾縫間或西或北曲折上
[010-25a]
躋甚峻兩崖夾石如劈中垂一霤水搗石而下磴倚壁
而上人若破壁捫天水若爭道躍顙兩不相遜者夾中
古木㕘霄虬枝懸磴水聲石色冷人心骨不復知有扳
石之苦亦不知為經行之道也上二里有菴夾道有道
者居之即所謂山達闗也由其後又西上路分為二一
渡水循南崖一直上循北崖共一里而合遂凌石峽上
余以為山脊矣其内猶然平峽水淙淙由峽中來至是
墜峽石東下其外甚峻其内甚平下墜如城四山迴合
[010-25b]
於其上底圓整如鏡得良疇數千畝村廬錯落雞犬桑
麻俱有靈氣不意危崖絶磴之上芙蓉蒂裏又現此
竒境也至是而知平窪中環山頂之水交注窪中惟山
達闗一線墜空為水口武陵桃源王官盤谷皆所不及
矣此為入滇第一勝以在路旁人反不覺也循窪東稍
南上為水寨鋪二里踰一東坡之脊過脊南東南二面
山皆下伏于是東望寶臺如蘭滄挾其南去南瞻蘭滄
西岸羣峯雜沓已下/闕
[010-26a]
 自此至四月初九共缺十日其時當在永昌府
 入叩閃人望名仲儼乙丑庶吉士與徐石城同
 年以年家故往叩之並晤其弟知愿名仲侗
 丙子解元
四月初十日閃知愿早令徐使來問夫而昨所定者竟
不至徐復趨南闗覓一夫至予飯已久矣乃以衣書等
物寄陶道上午出南門門外有小水自西而東弔橋跨
其上即太保山南峽所出者南行五里有巨石梁跨深
[010-26b]
溪上其下水斷而不成流想即沙河之水也又南半里
坡間樹色頗似吾鄉櫻株而不見火齊映樹一二家結
棚樹下油碧輿五六肩乃婦人之游於林間者不能近
辨其為何樹也又南半里有堤如城垣登其上則堤内
堰水成塘西浸山麓東築堰髙丈餘隨東堰西南行二
里堰盡山從堰西南環而下南轉行其前又二里有
數十家倚西山下山復環其南是為卧獅窩葢其西大
山將南盡支乃東轉其南為卧獅峯乃西南坳中山
[010-27a]
形再跌而下其上峯石崖盤突儼然一狡猊之首其下
峯頗長則卧形也余先望見大路在南坡之上初不知
小路之西折而當獅崖盤突間候土人而問初一人
曰此石花洞也再問一人曰此芭蕉洞也小路正從其
下過石花即其后來之名耳葢大路上南坡而小路西
折而由此予時欲從小路上而僕擔俱在後坐久之俟
其至從村南過小橋有碑稱卧佛橋過橋即西折從
小路上坡一里從坡坳間渡小水即仰見芭蕉洞在突
[010-27b]
崖之下葢突崖乃獅首而洞則當其卧臍之間涉澗西
上探洞洞門東向髙穹二丈正與筆架山遥對洞内丈
餘即西北折而下其洞下雖峻而路頗夷下三丈漸暗
聞秉炬入深里餘姑俟歸途攜炬以窮也出洞循崖西
上一里過突崖下峽透脊而西半里度一窪脊以内乃
中窪之峽水東挨突崖脊下搗其崖麓无穴以洩水沫
淤濁然前所渡芭蕉洞前小水即其透崖瀝峽而出
者水從上循嶺南轉一里踰南坡之脊始見脊南亦下
[010-28a]
墜成大窪而中无水予從小道循西大山南行嶺間五
里連踰二坡脊共二里降而下坡半里而得窪底鋪五
六家在坑峽間其峽雖中窪而中无滴水隨窪西下一
里直抵大山下復南行窪峽中二里又得東墜之脊一
里又南上坡盤坡南離立圓峯取道峯隙而南一里轉
峯腋始東南上盤而西南共里餘則南北兩支俱自
北大山之西分枝東繞中夾成峽甚深路踰北支從其
上西向入峽其南支則木叢其上箐墜其下雖甚深而
[010-28b]
不聞水聲西行二里乃西下箐中又一里有數家當箐
底是為冷水箐乃飯於鬻腐者家于是西南隨箐上
一里過一脊脊南始見羣山俱伏有逺山横其西
南路又踰岡西上一里登其南突之崖是為油革闗舊
址乃舊之設闗而𣙜税處今已无之其西即墜崖西下
甚峻下二里漸平又二里西峽漸開有僧新結樓倚北
山下施茶曰孔雀寺由寺西循山嘴南轉共一里踰嘴
而西乃西北盤其餘支三里而得一亭橋橋跨兩峽
[010-29a]
間下有小澗自北而南已中涸无滴橋西踰坡西北下
路旁多黄果即覆盆子也色黄酸甘可以解渴其西塢
大開塢西大山一横於西一横於南而蒲縹村當西大
山下其山南自南横大山又東自油革闗南下之支横
度為低脊而復起者其中水反自南而北抵羅岷而西
入潞江焉共西下二里乃得引水之塍其中俱已插秧
遍緑又西北二里過蒲縹之東村村之西有亭橋跨北
注之溪曰吳氏輿梁又西半里宿於蒲縹之西村其地
[010-29b]
米價頗賤二十文可飽三四人
十一日雞鳴起具飯昧爽行從村西即北向循西大山
行隨溪而北漸髙而陟崖共八里為石子哨有數家倚
西山之東北隅又北二里乃盤山西轉有峽自西而東
合於枯飄北注之峽溯之依南山之北西入二里下陟
南來峽口峽中所種俱紅花成畦今花已可採矣西一
里陟西來峽口其上不多水亦无幾有十餘家當峽而
居為落馬厰度峽北復依北山之南西入一里平上踰
[010-30a]
脊其脊自南而北度起為峽北之山而北盡於羅岷者
也踰脊西行峽中甚平路南漸有澗形依南崖西下路
行其北三里有數家倚北山而居有公館在焉為大
坂鋪從其西下一里有亭橋跨澗涉澗南依南山之北
西下二里有數家當南之峽為灣子橋有賣漿者連糟
而啜之即予地之酒釀也山至是環聳雜沓一澗自東
來者即大坂之水一澗自南峽來者墜峽倒崖勢甚
偪仄北下與東來之澗合而北去小木橋横架其上
[010-30b]
度橋即依西山之東北行東山至是亦有水從其北
峽西下三水合而北向破峽去東西兩崖夾成一線
俱摩雲夾日溪嵌於下䝉箐沸石路縁於上鏖壁遮崖
排石齒而北三里轉向西下石勢愈峻愈合西二里峽
曲而南澗亦隨峽而曲路亦隨澗而曲半里復西盤半
轉半里復西向縁崖行一里有碑倚南山之崖題曰古
盤蛇谷此險真冠滇南也碑南漸下峽亦漸開又西二
里乃北轉下坂復轉而西一里有木橋横澗而北乃度
[010-31a]
循北崖西行一里踰南突之脊于是西谷大開水盤南
壑路循北山又西平下三里北山西斷路乃隨坡南轉
二里餘則江流已從西北嵌脚下逼東山南峽之山轉
而南去矣乃南向下坡一里有二三家倚江岸而栖乃
就瀹水以飯時渡舟在江南岸待久之乃至登舟後舟
子還崖岸而飯久之不至下午始放渡而南土人言瘴
癘甚毒必飲酒乃渡夏秋不可行予正當夏孟亦但飯
而不酒坐舟中櫂流甚久亦烏覩所云瘴母哉渡南涯
[010-31b]
暴雨忽來見涯西有樹甚巨而鬱葱如盤急趨其下其
樹甚異本髙二丈大十圍有方石塔甃其間髙與幹等
幹跨而絡之西北則幹密而石不露東南臨江則幹跨
而石出幹與石連絡為一不可解矣亦窮崖一竒也已
大風作而雨散復西向平行上坡望西北穹峯峻極西
南駢崖東突其南崖有居廬當峯而踞即磨盤石也望
之西行十里逼西山雨陣復來已虹見東山盤蛇谷上
雨遂止從來言暴雨多瘴亦未見有異也稍折而南二
[010-32a]
里有村當山下曰八灣數家皆茅舍一人言此地熱不
可栖當上山乃凉從村西隨山南轉一里過一峽口循
峽西入南涉而踰一崖約一里遂從南崖西上其上甚
峻曲折盤崖八里而上凌峯頭即所謂磨盤石也百家
倚峯頭而居東臨絶壑下嵌甚深而其壑東南為大田
禾芃芃焉其夜倚峯而栖月色當空此即髙黎貢山之
東峯憶昔諸葛武侯王威寧驥之開疆方威逺之獨戰
身死往事如看鏡浮生獨倚岩余為之慨然者久之
[010-32b]
十二日雞再鳴飯昧爽即行其處雖當峻峯之上而居
廬甚盛有公館在村北潞江驛在其上山下東南成大
川已插秧盈緑潞江沿東山東南去遂由磨盤石西南
上仍峻甚二里踰其南峽之上其峽下嵌甚深自西東
向峽底无餘隙惟聞水聲潺潺在深箐中峽深山亦甚
峻藤木䝉蔽猿鼯晝號不絶峽北則路縁崖上隨峽西
進上去山頂不一二里縁峽平行西四里有石洞南臨
路崖深濶丈餘土人鑿石置山神碑於中又四里稍折
[010-33a]
而北上崖旋西西登臨峽之坡北峽之上至是始南垂
一坡而南峽之下則有峽自南山夾底而出與東出之
峽㑹成丁字而北向垂坡焉又西二里或陟山脊或縁
峯南又三里有數家當東行分脊間是為蒲滿哨葢山
脊至是分支東行又突起稍髙其北又墜峽北下由此
西望一尖峯當西復起其西北髙脊排穹始為南度大
脊所謂髙黎貢山土人譌為髙良工山䝉氏僭封為西
岳者也其山又稱為崑崙岡以其髙大而言然正崑崙
[010-33b]
南下正支則方言亦未為无謂也由蒲滿哨西下一里
西抵所望尖峯即躡級數轉而上兩旁削崖夾起中墜
成路路由夾崖中曲折上升兩岸髙木蟠空根糾垂崖
外其上竹樹茸密覆隂掛幙從其上行不復知在萬山
之頂但如唐人所咏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情與境
合也一里餘登其脊平行脊上又二里餘有數家倚北
脊是為分水闗村西有水沿北坡南下南轉西踰嶺脊
磚砌鞏門跨度脊上其闗甚古頂已中頽此即闗之分
[010-34a]
水者于是西下峽稍轉而南即西上穿峽踰脊共五
里度南横之脊有數家是為新安哨由哨南復西轉或
過山脊或蹈嶺夾屢上屢下十里為太平哨于是屢下
屢平始无上陟之脊五里為小歇厰五里為竹笆鋪自
過分水闗雨陣時至至竹笆鋪始晴數家夾道成衢有
賣鹿肉者予買而炙脯于是直下三里為茶菴又西下
五里及山麓坡間始盤塍為田其下即龍川江自北而
南水不及潞江三分之一而奔墜甚沸西崖削壁横江
[010-34b]
東則平坡環塍行塍間半里抵龍川江東岸溯江北行
又半里有鐵鎖橋架江上其製兩頭懸練中穿板如織
法一如蘭滄之鐵鎖橋而狹止得其半由橋西即躡級
南上半里為龍闗數十家當坡而居有税司以𣙜負販
者又西向平上四里宿於橄欖坡其坡自西山之脊東
向層突百家當坡而居夾路成街踞山之半其處米價
甚賤每二十文宿一宵飯兩飡又有夾包
十三日平明飯而行由坡西登嶺西北上八里稍北踰
[010-35a]
北峽西上二里從嶺上平行一里從嶺頭轉北三里乃
西南下峽中一里有四五家當峽而居為赤土鋪其村
東與橄欖坡夾而為坳村西有亭橋架小澗上其水自
南峽來搗北峽去橋名建安由橋西即南向上坡二里
西南登脊又轉而西一里有菴施茶當脊北向而踞為
甘露寺又西一里坡間水北向墜崖路越之西向下峽
峽中有水自北而南又與上水分南北流乃從峽底溯
水北入行峽底一里餘水分二道來皆細甚遂從西坡
[010-35b]
躡峻上一里北穿嶺夾半里透脊其脊自東北度西南
脊以北即墜峽西下路從峽端北轉而西有數家倚北
山之上為亂箭哨至是始飯於嶺哨而西向行稍下共
二里有塢自南而北細流注其中從北而西出馬邑河
又北上坡二里餘有二三家當山坡之南環堵圍南峽
之坳甚遥雜植果樹於中為板厰由其西二里又西下
半里峽坳有十餘家當坳而居為芹菜塘其前小水東
北流村廬不多而皆有杜鵑燦爛血艶奪目若以為家
[010-36a]
植者豈深山野人有此異趣若以為山土所宜何他岡
别隴杳然无遺也由村西復西上坡一里轉峽而平行
頂上三里乃出西嶺之端下望其塢甚深而中平如砥
良疇逺村交映其間其塢大而圓乃四面小山環圍而
成者不比他川之沿溪成峽而已西向峻下者五里循
峽東北折又折而西三里乃循東山北行其下稍平又
二里有村當東山之麓為坡脚村有賣漿者出酒甚㫖
以醋芹為案與同行崔姓者連啜二壺乃行西行平疇
[010-36b]
中一里有小水自南而北又西北二里有村田雷打田
其東亦有小溪自南而北是溪東田窪間土皆黒墳土
人芟其上層曝乾供㸑葢煤堅而深入土下此柔而浮
出土上而色則同也由村北又西三里有廬舍當坡塍
間曰土鍋村村皆燒土為鍋者于是其西廬舍聨絡一
里為東街又半里西交大街則十字為衢者也騰越州
城之南門即當大街之北城南居市甚盛城中所无而
此城又迤西所无乃税駕於大街東黔府官舍時適過
[010-37a]
午也
十四日早雨命顧僕覓潘秀才家投吳方生書上午雨
止潘來顧下午余往顧而潘出乃返作紀寓中薄暮同
行崔君挾過酌於市以竹寔為供竹寔大如松子肉圓/如蓮肉土人煮熟以
賣/既乃投壺命酌月上而返氷輪皎然
十五日晨往晤潘潘勸無出闗上午潘餽酒肴下午店
中老人亦來勸予无行先是予以阮玉灣書畀楊主人
托其覓同行者主人唯唯至暮以潘酒招之共酌兄弟
[010-37b]
俱勸余毋即行謂炎瘴正毒奈何以不貲輕擲也屈指
八月王君將復來且入内同之入闗最便余姑諾之是
夜月甚皎而邸舍不便憑眺竟鬱鬱卧
 
 
 
 
 徐霞客遊記卷十上
[010-38a]
欽定四庫全書
 徐霞客遊記卷十下
            明 徐宏祖 撰
  西南遊日記十八雲南/
十六日晨起候主人飯欲為尖山之行其山在州城西
北百里先是主人言其靈異慫惥予行故謀先及之乃
以竹箱衫毡寄楊主家挈輕囊與顧僕行從南門外循
城西行半里過新橋巨石梁也橋下水自北合三流襟
[010-38b]
城西而南過此南流去余既過橋四望山勢迴環先按
方而定之當城之正東而頂平者為球□山亂箭哨
之來道踰其南脊當城之正西而尖聳者為雷鼓山南
為龍光臺為緬箐道為水口西夾直北者為上干峩山
去城北二十里直南者為來鳳山州治之脈從之北度
又西突保禄閣為水口東夾城西南為水口束峽極緊
墜空而下為趺水崖城東南東北俱有迴塢而東北獨
伏有髙山穹其外城西北一峯獨聳髙出衆峯為巃
[010-39a]
嵸山直南為筆峯為寶峯為擂鼓而盡於龍光臺從此
西度南轉為猛蚌從此東度為上干峩低伏而東度南
起為赤土山亂箭嶺南下西轉為羅生山支分極北者
為球□峙州東而北盡於馬邑村支分由西而北者為
來鳳峙州南而西夾水口北與龍光對此州四面之山
也其水一東南出羅生山北流經雷打田至城東北一
東出亂箭哨北流西出馬邑村西南至城東北一出巃
嵸山滀為海子流為髙河南至城東北三水合為一是
[010-39b]
為大盈江由城西而南過二橋墜峽下搗其深十丈濶
三丈下為深潭破峽西南去經和尚屯又名大車江此
州四面之水也其北二日抵界頭與上江對其南一日
抵南甸與隴緬甸對其西一日半至古勇與茶山對其
東一日半至分水闗與永昌對八闗自其西北斜抵東
西四闗/東四闗遂分華夷之界此其四鄙之望也大盈江過
河上屯合緬箐之水南入南甸為小梁河經南牙山又
稱為南牙江西南入干崖雲籠山下名雲籠江沿至干
[010-40a]
崖北為安樂河折而西一百五十里為梹榔江至北蘇
蠻界注金沙江入於緬一曰合于太公城/此城乃緬甸界按緬甸金沙
江不注源流志但稱其濶五里然言孟養之界者東至
金沙江南至緬甸北至干崖則其江在干崖南緬甸北
孟養東矣又按芒市長官司西南有青石山志言金沙
江源出之而流入大盈江又言大車江自騰衝流經青
石山下當亦流經而非發軔若發軔豈能即此大耶又
按芒市西有麓川江源出峩昌蠻地流過緬地合大盈
[010-40b]
江南甸東南一百七十里有孟乃河源出龍川江而龍
川江在騰越東實出峩昌蠻地南流至緬太公城合大
盈江是麓川江與龍川江同出峩昌同流南甸南干崖
西同入緬地同合大盈然二地實无二水豈麓川即龍
川龍川即金沙一江而三名耶葢麓川又名隴川龍與
隴實相近必即其一无疑葢峩昌蠻之水流至騰越東
為龍川江至芒市西為麓川江以與麓川為界也其在
司境實出青石山下以其下流為金沙江遂指為金沙
[010-41a]
之源而非源於山下可知又至干崖西南緬甸之北大
盈江自北來合同而南流其勢始濶于是獨名金沙江
而至太公城孟養之界實當其南流之西故指以為界
非孟養之東又有一金沙南流干崖之西又有一金沙
出青石山西流亦非大盈江既金沙而入緬龍川江又
入緬而合大盈大盈所入之金沙即龍川下流龍川所
合之大盈即共名金沙者也分而岐之名愈紊㑹而貫
之脉自見矣此其二水所經也于是益知髙黎貢之脉
[010-41b]
南下芒市木邦而盡於海潞江之獨下海西可知矣按
志又有大車湖在州南甚廣中有山如瓊浪中一㸃青
今惟城北上干峩巃嵸山下有二海子城南並无瀦水
豈洪流盡揚塵耶過新橋行半里有岐西北行者為烏
沙尖山道有岐南下者為趺水河道余聞其勝甚乃南
趨出竹塢中一里涉一東流小澗南上坡折而東約半
里大石梁架大盈江上其橋東西跨新橋下流從橋南
上坡不半里其水從左峽中透空平墜而下崖深十餘
[010-42a]
丈三面環壁水分三派飛騰中濶丈五左駢崖齊涌者
濶四尺右嵌崖分趨者濶尺五葢中如簾左如布右如
柱勢極雄壯與安莊白水河齊觀但此崖更近而逼從
西崖繞南崖平對而立飛沫倒捲屑玉騰珠遥灑人衣
面白日間真如雨花雪片土人所稱久雨不晴者以此
但雨字當易旱為是用雨字則叠牀架屋矣其水下墜
深潭嵌流峽底因下蹈之有屋兩重在夾壑中乃王氏
水舂也復上西崖其南一峯髙聳憑空掛瀑為龍光臺
[010-42b]
上建闗帝殿迴盼久之復下西崖其崖甚狹東即瀑流
墜空西亦夾坑環屋俯視屋下坑底有流叠碓亦水舂
也而當環坡間其西即南下緬箐大道不知水所從出
細瞰之水從脚下透穴出南分為二一隨大道南注一
復入巨石下入夾坑之屋為舂迴眺崖北有峽一線深
下五六丈駢峙北來濶僅一尺而髙不啻三丈餘水從
其底透入前崖之腹而出其南計崖穴之上髙亦三丈
餘南至出水之穴上連三四丈不識其下透之穴與上
[010-43a]
駢之峽從何而成天巧人工兩疑不能至此矣從崖上
躡西峯一里有寺踞峯之東門東向為毘盧寺由其西
二里直抵擂鼓尖峯下見有路直躡峯西上而路有二
生指寶峯大道尚在北乃横陟田間半里得大道隨而
西上坡二里西抵擂鼓之北當西北從岐上而予誤從
西南一里躡峻一里漸轉南陟復向擂鼓行又一里心
知其誤遂西踰嶺脊則望見寶峯殿閣在西北嶺半與
此脊齊等而隔箐兩重其下甚深皆從西南嶺脊墜下
[010-43b]
計隨坡東下就大路復上與躡坡西上從峯脊轉下
其路相比不若上之得以兼陟其頂也遂西南上甚峻
一里直出擂鼓尖之西有路自尖南向來合同之西北
度脊脊北路分為二一西北沿峯去一東北扳嶺行一
里再踰頂陟脊其脊兩旁皆東西下乃飯於脊過北路
復分為二如前然東北者猶非寶峯路尚隔一箐也乃
復西北上頂一里躡其最髙處東俯州城東塢西俯峩
隴南塢皆近夾此脊下而峩隴之西又有髙峯一重自
[010-44a]
此而南夾峩隴之塢南出緬箐而與大盈之江合而南
去頂東南深樹密翳乃從西北下甚峻半里就夷又半
里路交十字一從南直北者俱行其脊一從東箐中上
横過西北者出山腰知寶峯之寺在箐翳矣乃折而東
下木葉覆叢條間甚峻而滑非扳枝足无粘陟一里轉
殿角之右則三清殿也前有虚亭三楹東攬一川之勝
而其下亭閣綴懸崖間隔箐迴坡咫尺縹緲殿西廡為
黄冠所栖予置行囊令顧僕守其處乃由亭前東下道
[010-44b]
分為二一從右下危坡一從左轉深箐余先隨箐下半
里右顧崖間一亭飛綴八角重楞髙倚懸崖之上乃㕘
戎吳君新建以祀純陽者由亭左再下縁箐半里南轉
仰見亭下之石一削千仞如蓮一瓣髙穹向空其南又
豎一瓣駢附之皆純石无纎紋惟交附處中垂一線濶
僅尺餘鑿級其中仰之真若天梯倒掛也北瓣之上大
書奠髙山大川五字吳㕘戎筆其下新搆一軒跨路貌
靈官於中南瓣側有尖突聳夾級為門其下則玉皇閣
[010-45a]
倚之環騰多土山獨是純石崖危穹夾箐之間覺耳目
頓異玉皇閣南亦懸箐无路靈官軒北又鑿崖為梯嵌
夾石間北下數丈有石坊當其前大書曰太極懸崖從
此北度東下之箐再上北坡共里餘則寶峯寺當峯而
踞髙與玉皇閣等而閣東向此寺南向寺東龍砂
最微固不若玉皇閣當環箐之中央得一山之正也
寺頗寥落有尼居之此昔之摩伽陀修道處他處皆
釋盛於道而此獨反之已復下箐中躡太極崖過北瓣
[010-45b]
下從一線之級上級峻甚幾不能留趾幸兩崖逼束手
撐之以登一上者八十級當純陽亭之南峽始曲折為
梯又三十餘級而抵虛亭間予擬眺月於此以擴未舒
之觀因拭卓作紀令顧奴汲水太極下箐東以㸑二黄
冠止之以飯飯余仍坐虚亭忽狂飈布雲迨暮而月
色全翳邵道謂虚亭風急邀余卧其榻
十七日余起見日麗山幽擬暫停憩其間以囊中存米
作粥令顧僕入州寓取貴州緑紗將鬻以供杖頭而此
[010-46a]
地離州僅八里奴去不返抵下午腹餒甚胡道飯余既
而奴至紗仍不攜來也
十八日録紀於虚亭先夜有虎從山下嚙㕘戎馬㕘戎
命軍士搜山覓虎四峯瞭眎者呐聲相應兩箐捜覓者
上下不一竟不得虎
二十一日飯後别邵道下純陽閣東經太極崖其處若
横北箐而上半里而達寶峯寺余以南箐懸峭昨所未
經乃從大路循玉皇閣下懸崖曲折下半里又度北箐
[010-46b]
之下峽從環岡大道復半里北上寶峯寺問道於尼尼
引出殿左峯頭指山下核桃園直北為尖山道西北登
嶺為打鷹山道聞打鷹山有北直僧新開其地頗異乃
先趨打鷹于是東北下坡一里抵坡北又北一里餘有
數家倚西山麓是為核桃園其西北有坳頗低乃寶峯
之從北度脊者有大道西向之有小溪東注踰之直北
一里餘乃西北登坡四里踰坡脊而西是名長坡又西
半里乃轉而北挾西峯而循其北仍西行脊上其脊北
[010-47a]
下即酒店嶺之東度為筆巃嵸者南下即野猪坡之南
出為鵝籠緬箐者葢俱從分支之脊行也西五里嶺
坳間路交十字乃西北横陟之當從北躡坡誤從西行
嶺之南二里遇樵者知為鬼甸道打鷹開寺處已在直
北雙峯下然此時已不見雙峯亦不見路影乃躡棘披
礫直上者三里露氣襲峯或合或開上又二里乃得亂
坪小峯環合之中多迴壑竹叢離布見有撐架數柱於
北峯之下者從壑中趨之仍无路柱左有蓬一龕僧寶
[010-47b]
藏迎入其中言開山縁起因與予遍覽形勢飯後霧稍開
余欲行寶藏固留止一宿予乃從其後山中垂處上其
山乃中起之泡也其後復下大山自後迴環之上起兩
峯而中凹遥望之狀如馬鞍故又名馬鞍山土人言其
上多鷹舊志名為集鷹山土音譌為打鷹云其山脉北
自冠子坪南聳從頂上分二岐一峙西南一峙東北二
峯之支如抱臂前環西南下者當壑右而伏過中復
起小阜而為中案南墜而下復起一峯為前案東北下
[010-48a]
者當壑左而復結為東窪之鑰兩峯凹處正其環窩處
前蹲一峯當窩中其脉復自東北峯降而中度宛如一
珠之在盤中其前復起兩小阜如二乳之列於胷其脈
即自中蹲之峯從左度右又從右前度而復起一阜於
中與雙乳又成鼎足前列為中峯近案即南與中案並
峙稍度而東又起一阜即北與東窪之鑰對夾故兩乳
之前左右俱有窪中凹中峯之后左右亦有峽中扃其
脉若甚平而一起一伏隠然可尋其兩峯之髙者左右
[010-48b]
皆環而止惟中之伏而起者一線前度其東為筆峯巃
嵸南為寶峯龍光者皆是脉也土人言三十年前其上
皆大木巨竹䝉蔽无隙中有龍潭四深莫能測足聲至
則涌波而起人莫敢近後有牧羊者一雷而震斃羊五
六百及牧者數人連日夜火大樹深篁燎无子遺而潭
亦成陸今山下有出水之穴俱從山根分逗云山頂之
石色赭赤而質輕浮狀如蜂房為浮沫結成者雖大至
合抱而兩指可攜然其質仍堅真刼灰之餘也寶藏
[010-49a]
架廬在中峯之下前臨兩乳日後有擴而大者後可累
峯而上前可跨乳為鐘鼓之樓云今諸窪雖中凹而不
受滴水東窪之上依石為窞有瀦水一方豈龍去而滄
桑倐易獨留此一勺以為開山之供者耶寳藏本北直
人自雞足寳臺來見尖山雖中懸而无重裹與其徒徑
空覓山至此遂龕坐蓬處者二年州人皆為感動爭負
木運竹先為結此一楹而尚未大就云徑空四川人薙
髪於甘露寺從師覓山師獨坐空山徑空募化山下為
[010-49b]
燃一指開剏此山俱異人也是晩宿龕中有一行脚僧
亦留為僧薙地者乃余鄉張涇橋人蕭姓號無/念名道明見之如
見故人焉
二十二日晨起宿霧淨盡寳藏先以㸃餉余與余周歴
峯前憑臨而南為南甸其外有横山前列則隴川後之
界也近嵌麓西為鬼甸其外有重峯西擁則古勇前南
下之支也下伏而東度為筆峯其外有髙嶺東穹則髙
黎貢後聳之脉也惟北向則本山後屏焉然昨已登巔
[010-50a]
北眺知東北之豁處為龍川所合西北之叢處為尖山
所懸而直北明光六厰之外皆野人之栖矣久之乃飯
而别寶藏命其徒徑空前導從東北行皆未開之徑也
始逾東環之臂即東北下雖无徑而頗坦三里有路
循嶺北西去往鬼甸道葢是山前後皆向鬼甸道也
于是交之仍東下甚峻一里又有路自東南來西北逾
嶺去此即州中趨冠子坪道葢冠子坪從北南度穹起
打鷹之頂自北望之不見雙峯如鞍祗覺層起如冠踰
[010-50b]
脊西下是為坪村所托有龍潭西涌乃鬼甸上流經鵝
籠而南下者也余交其路仍東北下行莽棘中一里餘
北向下傍西小峽漸有微徑徑右峽中亦有叢竹深籐
東轉再踰一峽一里乃北行環岡上岡之西大山始有
峽中盤岡之東始隨坡東下共二里抵麓則响水溝之
峽在其東矣有溪自西峽出北涉之隨西山北行西山
至是稍開有路西入之交其路而北一里稍下又有
小水從西塢出是為王家壩又北半里遂與南來大路
[010-51a]
合又北一里有村在西山下至是中塢始開其塢南從
酒店脊來北至此東西乃闢溪沿東麓北下村倚西山
東向而路出其中又北里許有岐東北往界頭余循西
山西北下度一小峽半里西轉其南谷為灣腰村其北
塢為左所屯塢中始有田疇下闢而路從南山西向行
一里有小水北流又西一里有結茅賣漿在南山下
于是巨松錯立髙影深隂午日俱碧又西二里為馬
站其北坡下頗有隔林之廬而當路左者止一家州
[010-51b]
來者皆飯焉其西始田塍環坡從田中西北行一里抵
北山下稍西復北一里踰其坳有墟場為馬站街房其
北山坡雜沓石齒髙下東岡與西山遂夾溪北注共三
里有山横於其前乃西隨之半里半透其坳其北則山
開而下盤環谷溪從西山透南峽來繞壑北去固知
透坳之山乃自南而西轉坳西一峯即西盡於溪者也
盤壑而西北一里遂循溪東岸行其西岡松檜稠密飯
於溪旁又北半里為丘坡其西則羣山中迸為峽有
[010-52a]
岐西入之為古勇道其東則谷口横拓南北之水俱由
之出焉乃北行田塍間二里屢踰其分流之水又北一
里為順江村西山至是中斷復起其特聳頗厲是為三
清山村多環石為垣連竹成隂者又北半里有水自西
峽來東向而注是為順江有木梁跨其上順江村之東
山塢東闢過橋復北上坡行竹徑中半里北下過乾
海子一里北上坡有虚茅在坡北為順江街子復西北
行坡坂間其坂西倚三清山東臨夾壑壑之東則江
[010-52b]
東山南下而横止焉從此三清西亘江東東屏又成南
北之塢行坂間三里北向稍下忽聞水聲則路東有溪
反自南而北至是乃轉東去想順江之分流而至者葢
江東山之西已有兩江自北而來此流何以反北耶流
既東路遂北盤東垂之坡二里是為雞茨坪踰坪北
下一里復得平疇有賣漿者當路右東北行田塍間
一里有江自西北注東南長木橋横跨之是為西江
東又有一江自東北注東南沿東山與西江並南行
[010-53a]
塢中是為東江既度西江橋遂北行江夾中一里而至
固棟宿於新街其地直東與瓦甸對直西與雲峯對直
北與熱水塘對直南與馬站對有新舊二街南為新北
為舊
二十三日命主人取園筍為晨供味與吾鄉同八九月/間有香
筍薫乾瓶貯/味有香氣北一里過舊街買飛松一梆於劉姓者家
飛松者一名狐實亦作梧實正如梧桐子而大倍之色
味亦如梧而殻薄易剥生密樹中一見輒伐樹乃可得
[010-53b]
遲則樹即存而子俱飛去成空株矣故曰飛松惟巔塘
闗外野人境有之野人時以茶蠟黒魚飛松四種入闗
易鹽布其人无衣與裳惟以布一幅束其隂上體以被
一方幃而裹之不復知有衿袖之屬也此野人即茶
山之夷昔亦内屬今非王化所及矣然謂之紅毛則不
然也又北二里横岡後亘望之若東西交屬於兩界崇
山不復知有兩江之嵌於兩旁也此岡即雅烏山南垂
盡處東西二江皆從其兩腋南出疑即挨河而土人疑
[010-54a]
為雅烏耳陟岡而北又二里岡左漸突而成峯岡右漸
嵌而為坑路漸踰坑傍峯而上于是坑兩旁皆峯復漸
成峽循峽西峯行二里陟其北坳遂挾西峯之北而西
向下二里路右有大栗樹一枝頗巨而火空其中路左
則西江自西壑盤曲東來破峽而東南去于是出固棟
西山之西北始下見盤壑西開江盤壑底而尖山兀
然立其西南矣又西下一里隨江北岸西行二里始有
村廬倚岡頭是為烏索其江反北向折而來路乃南下
[010-54b]
岡就之半里則長木橋横架江上反自西而東度之橋
東復有竹有廬從其側轉而西南則固棟西山與尖峯
後大山圍環其南而江曲其北者也又西半里有村連
竹甚盛半里從其村南西轉復行岡坂者二里岡頭巨
松錯落村廬倚之半里西向下涉一坑又西南一里連
過兩村又西向下涉一坑始及山麓遂西向上半里有
小水注坡坂間就而滌體時日色停午解衣浣濯久之
乃西南循小徑上一里轉而西始與東來路合時雷雨
[010-55a]
大至行草徑間一里稍西下涉一峽底于是巨木㕘
霄偉藤䝉塢遂極幽峭之勢盤峽嘴而西一里又涉
一峽底二峽皆在深木中有小水淙淙自北而南下注
西來之溪合而東行北出者也陟峽之西崖有巨石突
立崖右路由巨石之東北向上曲折躋樹䕃中髙崖滴
翠深木篩金始知雨霽日來隂晴弄影不碍凌空之屐
也上三里遂陟岡脊脊兩崖皆墜深涵碧聞水聲潺潺
在其底而不辨其底也脊夾不及七尺而當其中復有
[010-55b]
鋪木以度者葢脊兩旁皆土而中復有窞下陷故以
木填之行脊上一里北復稍下又歴一南墜之峽半里
乃西北上其上甚峻一里餘而飯稍夷轉南盤而北半
里復曲折上峻愈甚一里稍夷循峯崖而轉其腰始望
見尖峯在隔箐隴樹間而不知所循者亦一尖峯也
北半里抵其峯西腋稍西下度一脊遂西上上皆懸崖
削磴迴顧前所盤脊東峯亦一峯復聳山頭尖峭亦堪
尖山伯仲但尖山純石中懸而彼乃土峯前出耳兩峯
[010-56a]
之北復與西大山夾成深壑支條盤突箐樹䝉蔽如翠
濤沈霧深深在下而莫窮端倪惟聞猿聲千百唱和其
間而人莫至也崖頭就樹石鑿級為梯極似太華之蒼
龍脊兩旁皆危石而石脊中垂濶僅尺許若龍之垂尾
以度而級隨之但見層累不盡而亦不能竟其端倪也
梯凡三轉一里而至其頂東西長五丈南北濶半之中
葢玉皇閣前三楹奉白衣大士後三楹奉三教聖人頂
平者如是而止其向皆東臨前峯之尖南北夾閣為側
[010-56b]
樓半懸空中北祠真武下臨北峽而兩頭懸榻以待客
南祠山神下臨南峽而中敞為齋堂皆川僧法界所營
搆葢其上向雖有道而未開闢莫可栖托法界成之不
及五年今復欲闢山麓為下殿故往州未返余愛其幽
峻遂止東側樓守寺二僧一下山負米一供樵炊而已
二十四日晨起看天色上霽四山俱露其翠微而山下
甸中則平白氤氲如鋪絮又如潏波无分逺近皆若浮
翠无根嵌銀連叠不知其下復有坡淵村塍之異也至
[010-57a]
如山外之山甸外之甸稍逺輒為嵐翠所掩无能拈出
獨此時層層襯白一片内一片外搜根剔奥雖掩其下
愈疏其上乃呼山僧與之指質逺近諸山一一表出因
與懸南崖而下有崖前臨絶壑後倚峭壁中刓横罅下
平上覆恰如匡牀雖小而可憩可卧是名仙牀俯層峭
之下巉覆累累无可扳循僧指其下有仙僧洞須從梯
級下至第二層轉崖下墜乃可得之遂導而行其洞乃
大石叠綴所成亂崖顛磴欲墜未墜迸處為罅覆處為
[010-57b]
洞穿處為門門不一竅洞不一層中欠寛平外支幽險
若叠級架板亦可幽棲處也洞門東向腋中者為大入
而南穿一峽排空而下南出峽門其門南臨絶壑上夾
重崖有二木毬倒懸其前仰睇之其上垂藤自崖端懸
空下丈餘即結為癭如瓠匏之綴於蔓者癭之端綴旁
芽細枝上迎雨露茸出夭矯花葉不一狀亦有細子圓
綴枝間者即山僧亦不能名之但曰寄生或曰木胆一
絲下垂結體空中馭風吸露形似膽懸命隨空隨其取
[010-58a]
意亦不誣也余心識其異欲取之而髙懸數丈前即崩
崖直墜計无可得但其前有髙樹自崖隙上聳若得梯
横度樹間縁柯而上以長竹為殳可鉤藤而截取之余
乃識而行復隨導僧由梯級北下懸空之臺乃石脊一
枝下嵌北壑三面盤空矯若龍首條岡迴壑紆鬱其下
與仙洞各綴梯級之旁若左右垂珥洞倚南崖以幽峭
見竒臺踞北壑以凭臨為勝此峯前兩概也由峯後西
南越脊而下更多幽境近法界新開小路下至小甸十
[010-58b]
里其坡有熱水塘亦法界新開者是午返寺同顧僕取
斧縛竿負梯而往遂以前法升木取癭而崖髙峽墜木
杪難於著力久而後得之一癭圓若葫蘆倒垂上大下
小中環的頸一癭環若巨玦兩端圓凑而中空皆藤懸
於上而枝發於下如玦者輕而鬆如葫蘆者堅而重余
不兼收後行時止負堅者而走
二十五日予留二詩於山負木膽於肩從東大道下梯
級一里東度過凹遂東南循前峯之腰又半里東度脊
[010-59a]
頂于是俱深木夾道曲折峻下者二里涉一南盤峽復
東北上半里凌脊乃東行脊間左右皆夾壑甚深而重
木翳之又半里度脊間鋪木脊兩旁甚狹而中復墜空
故以木填而度之又東南半里復盤壑東北下二里至
巨石之左遂涉南下之溪半里復東踰一岡又半里再
涉一南下之溪東向稍上遂出箐東北行一里至下院
分岐之路仍從向來之小路一里至浴流之所又半里
越塢而得一村入問熱水塘道仍東北三里過烏索橋
[010-59b]
從橋西踰岡而北一里與大道合隨之西北循東山之
麓行六里有岡自東山直對西峯而下驅江流潄西峯
之麓而路亦因之與江遇已復踰岡北下北塢稍開有
小水交流西注蒸氣鬱然而起即熱水塘也半里抵塘
上有池而无屋雨霏霏撲人乃令顧僕守行囊於塘側
北半里上坡觀其街子已散而无他物望南岡有村廬
在坳脊間街子人指其上有川人李翁家可歇復南半
里迴覓之有閩人洪姓者向曽寓余鄉為導入同寓余
[010-60a]
乃出就塘畔招顧僕入出攜飡啖之而北探滇灘阿幸
之興不能自已見日色尚早而雨止乃留熱水待出時
浴并木膽寄李翁家菜園中仍西北行五里北上坡為
左所葢其分屯處也其處居廬甚盛又北八里直逼西
大山東北垂復與江遇回顧尖山與前峯並峙中坳如
馬鞍而左所之南復有峯之枝自西山突出横亘其北
故路必東北從烏索橋抵熱水又西北至此也此地正
當尖山之北其北則西大山漸伏中遜而西為滇灘過
[010-60b]
脉處東大山直亘而南分墜西竄下突小山横界於北
為松山坡坡之北即阿幸北進之脉其西北髙峯浮出
於横坡之上則阿幸滇灘之間又中界之一峯所謂土
𤓰山也行江東岸一里復折而東北一里抵東山腋下
山峯叢立處有兩三家倚東坡而栖是為松山從其前
又北一里上北山西亘之坡一里躡坡脊從脊間行二
里乃西北下半里有石屏西向立峯頭是為土主碑乃
神之所托也從石西隨坡下涉江西上乃滇灘闗道已
[010-61a]
茅塞不通惟茶山野人門從此出入負茶蠟紅藤飛
松黒魚與松山固棟諸土人交易鹽布中國亦間有出
者以多為所掠不甚往也其闗昔有守者以不能安居
多遁去不處今闗廢而田蕪寂為狐兎之穴矣其隘亦
紆坦不甚崇險去此三里已望而知之遂北下坡一道
從塢間溯江東岸北行為度道捷徑一道沿東坡北上
為托宿之所乃下半里渡東來小澗復上東坡北隨之
行二里有四五家倚東山而居即托宿之所也其主人
[010-61b]
王姓者夫婦俱伐木山中未歸余將西度橋望西山下
投宿聞其地江岸西廬乃土舍所托皆不納客納客者
惟東岸王店方躊躇間一鋤於田者乃王之隣謂其婦
亦入山不識可徐待之否余乃還待於其門久之婦歸
為汲水而炊
二十六日凌晨起飯西下行田間半里抵江岸溯江北
行有木橋跨江而西度之復溯江西岸北行一里北上
坡半里折而東盤其東突之嘴半里復轉而北從坡上
[010-62a]
行西循峯腰東瞰江流塢底至此遂束而為峽隔峽瞻
東山之崖崩石凌空巖巖上擁峽中之水北自阿幸厰
北姊妹山發源南下南趨烏索而為固棟西江者也東
西兩界山自姊妹山分支西下穹為滇灘東北峯而下
為土𤓰山東下穹為阿幸東山而南接雅烏東山之東
北為明光南為南香甸第此山峻隔路仄難踰故行者
避之北行西坡五里稍下有小澗自西而東涉之北上
于是屢陟東突之坡再渡東流之澗八里西坪稍開然
[010-62b]
北瞻姊妹反茫不可見又北二里盤西山之嘴始復見
姊妹山北倚而前壑之下爐煙氤氲厰廬在焉遂五里
而至厰厰皆茅舍有大爐小爐其礦為紫色巨塊如辰
砂之狀有一某姓者方將開爐見予而留飯其龕中言
其北姊妹山後即為野人出没之地荒漠无人居而此
中時為野人所擾每凌晨踰箐至雖不滿四五十人而
藥箭甚毒中之无不斃者其妻與子俱没於此現葬山
前姊妹山出斑竹北去此三十里可望而盡不必登明
[010-63a]
光踰峻而過東去此四十里然徑仄无行者恐箐深蔓
翳亦不可行乃遂出仍二十里下土𤓰山又一里過江
橋而東乃沿江南隨塢中捷徑二里抵西南坡下江潄
坡而南路稍東踰東峽來小澗其澗西注於江即前涉
土主碑坡北之流江之西亦有小澗自滇灘南來東注
於江其處乃正流之㑹也復南上坡半里至石屏土主
碑下與前來之道合又南越岡而下過松山及諸所二
十里而入熱水塘李老家時猶下午遍觀熱水所洩其
[010-63b]
出甚異葢塢中有小水自東峽中注而西者冷泉也小
水之左右泉孔隨地而出其大如管噴竅而上作鼓沸
狀滔滔有聲躍起水面者二三寸其熱如沸有數孔突
出一處者有石窞中斜噴者其熱尤甚土人就其下流
作一方池而露浴之余畏其熱不能下體僅踞池中石
上拂拭之而已此冷泉南坡之熱水也其北倚東坡之
下復有數處或出於砂孔或出於石窞其前亦作方池
而熱亦如之兩池相望而溢孔不啻百也
[010-64a]
二十七日晨起飯而行仍取木膽肩負之由岡東南下
峽一里復有煙氣鬱勃則熱水復溢塢中與冷水交流
而西出峽其塢皆東大山之環壑也由其南復上坡里
餘有坑自東山横截而西若塹界之者其下亦水流淙
淙隨坑東向上一里從坑墜處南渡其上葢其東未渡
處亦盤壑成坪有村倚東峯下路當其西南半里有岐
一南行坡上一東向村間余意向東者乃村中路遂循
東峯南行前望尖山甚近三里稍下見一塢横前其西
[010-64b]
下即烏索之旁村其南踰即雅烏之西坳矣乃悟此為
固棟道亟轉而東莽行坡坂間一里得南來大路乃知
此為固棟向南香甸道從之漸東北上一里稍平東向
半里復上坡平上者一里行峯頭稍轉而南半里即南
雅烏之脊也從其上可南眺巃嵸山而北來之嶺從其
北下墜為岰復起此坡東隨塢脊平行半里乃東北下
抵岰東則有路西自岰中來者乃熱水塘正道當從墜
坑東村之岐上今誤迂而南也于是又東下一里餘其
[010-65a]
下盤而為坪當北山之東山界頗開中无阡塍但豐草
芃芃東北一峯東突嶻嶪前標即石房洞山也其後乃
西北而屬於西山西山則自北而南如屏之列即自熱
水塘之東而南度雅塢者也循西山又北下半里有小
流東向而墜而路出其西北莫可問為何所已而遇
一人執而詢之其人曰雅烏山村也亟馳去後乃知此
為畏途行者俱不敢停趾而余貿貿焉自適也又北
一里再踰一東突之坡一里登其岰中始覺東江之形
[010-65b]
自其南破雅烏東峽而去而猶不見江也北向東轉而
下一里有峽自西北來即嶻嶪後西北之山與西界夾
而成者中有小水隨峽東出有小木橋渡其上過而東
遂循北山之麓始見南壑中東江盤曲向西南而破峽
路從其北東行一里有岐東南下塢中截流渡舟乃東
趨石洞之道有路東北挾嶻&KR1110之峯而轉乃北趨南香
甸道于是東北一里轉嶻嶪峯東遥眺其塢大開自北
而南東西分兩界夾之西山多東突之尖東山有亘屏
[010-66a]
之勢塢北豁然遥達塢東則江東北嶂矗峙當夾惟東
南一峽窈窕而入為陽橋石洞之徑西南一塢宛轉而
注為東江穿峽之所先是予望此嶻嶪之峯已覺其竒
及環其麓仰見其盤亘之崖層聳叠上既東轉北向忽
見層崖之上有洞東向欲一登而不見徑欲舍之又
不能竟去遂令顧僕停行李守木膽於路側余竟仰
扳而上其上甚削半里之後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扳草
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石亦不堅踐
[010-66b]
之輒隕扳之亦隕間得一少粘者綳足掛指如平帖於
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歴危
境无逾於此葢峭壁有之无此蘇土蘇土有之无此蘇
石久之先試得其兩手兩足四處不摧之石然后懸空
移一手隨懸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後懸空又移一手
足幸石不墜又手足无力欲自墜久之幸扳而上又横
帖而南過共半里乃抵其北崖稍循而下墜始南轉入
洞洞門穹然如半月上覆上多倒垂之乳而中不甚深
[010-67a]
五丈之内後壁環擁下裂小門批隙而入丈餘即止无
他竒也出洞仍循北崖西上難於横帖之陟即隨峽上
躋冀有路北迂而下久之不得半里踰坡之西復仰其
上崖髙穹有洞當其下洞門南向益竭蹶從之半里入
洞洞前有巨石當門門分為二先從其西者入門以内
輒隨巨石之後東轉其夾成曲房透其東其中又旋為
後室然亦丈餘而止不深入也旋從其東者出還眺巨
石之上與洞頂之覆者尚餘丈餘門之東又環一石對
[010-67b]
之其石中懸如臺若置梯躡之所攬更竒也出洞循崖
而北半里其下亦俱懸崖無路然皆草根綴遂坐而下
墜以雙足向前以兩手反而後揣草根畧逗其投空之
勢順之一里下乃及其麓與顧僕見若更生也日將過
午食攜飯於路隅即循西山北行三里而西山中遜又
一里有村倚西山塢中又半里遶村之前而北遂與江
遇葢江之西曲處也其村西山後抱東江前揖而南北
兩尖峯左右夾峙如旗鼓配合甚稱有小溪從後山流
[010-68a]
出傍村就水皆環塍為田是名喇哈寨亦山居之勝處
也溯江而北半里度小溪東注之橋復上坡二里東北
循北尖峯之東麓一里仰見尖峯之半有洞東向髙穹
其門甚峻上及峯頂如簷覆飛空乳垂於外檻横於内
而其下甚削似无陟境葢其路從北坡横陟也余時亦
以負荷未釋遂先趨厰又北一里渡一西來小澗有村
廬叢接於江之西岸而礦爐滿布之是為南香甸乃投
寓於李老家時甫過午也先是予止存青蚨三十文攜
[010-68b]
之袖中計不能為界頭返城之用然猶可糴米為一日
供迨石房洞扒山手足无主竟不知抛墮何所至是手
无一文乃以褶襪裙三事懸於寓外冀售其一以為行
資久之一人以二百文買紬裙去余欣然沽酒市肉令
顧僕烹於寓余亟索飯乗晩探尖峯之洞乃從村西溯
西來之溪半里涉其南從僰夷廬後迤邐南上坡一里
遂造洞下洞内架廬三層皆五楹額其上曰雲岩寺始
從其下層折而北升中層折而南升上層其中神像雜
[010-69a]
出然其前甚敞石乳自洞簷下垂於外長條短縷繽紛
飄颺或中透而空明或交垂而反捲其狀甚異復極其
北頂更穹盤而起乃因其勢上架一臺而臺之上又有
龕西迸復因其勢上架一閣又從臺北循崖依坡盤空
而升洞頂氤氲之氣收覽殆盡臺之北復迸一小龕南
向更因其勢而架梯通之前列以小坊題曰水月中供
白衣大士余從來嫌洞中置閣每掩洞勝惟此㸃綴
得宜不惟无碍而更覺靈通不意殊方反得此神搆也
[010-69b]
時洞中道人尚在厰未歸雲磴不封乳房无扃凭憩久
之恨不擕囊宿其内洞之南復有一門駢啟其上亦乳
垂而其内髙廣俱不及三之一扳其上級復透小穴西
入二丈後曲而南其中漸黒而有水中貯上有滴瀝聲
而下无旁泄竇亦神瀵洞中所酌惟此其中穴更深迥
但為水隔而黒不復涉而窮之乃下仍從北岩下循舊
路二里返寓啜酒而卧不覺陶然
二十八日晨起霧甚平明飯而為界頭之行其地在南
[010-70a]
香甸東南隔大山大江各一重由南香東北大厰踰山
則髙壑重叠路小而近由南香東南陽橋礦踰東嶺則
深峽平夷路大而遥時因霾黒小路莫行遂從土人趨
楊橋道且可并攬所云石洞從村東度江橋其橋東西
横架於東江之上覆亭數楹由橋東即隨江東岸循東
山南向行八里則有峽自東山出遂東轉而蹈之其峽
北即東山至此南盡南即東嶺之轉西西矗於南香甸
南為江東山北嶺者也開峽頗深而兩岸偪仄循北山
[010-70b]
東行望見峽内亂峯參差扼流躍穎亟趨之一里至
其下忽見北崖中迸夾峙如門路乃不溯澗東上竟北
轉入門葢門左之崖石脚直插澗底路難外瀠故入而
内繞耳由門以内仍東躡左崖之後一里踰亂峯之上
葢石峯三四逐隊分行與流相鏖獨存其骨耳循北峯
攬澗南亂峯又東一里路復北轉蹈北峯之隙北下半
里則峯北又開一峽自北而南與東來之峽㑹於北峯
東突之下同穿亂峯之隙而西所謂北峯者從大厰分
[010-71a]
支西南下即南香甸東突之峯余今所行路其循南垂
向東者也其東南垂亦至是而盡是山之西北有礦西
臨南香甸者曰朝陽洞是山之東南有礦東臨是峽者
曰陽橋陽橋之礦亦多挑運就煎煉於此則知南香乃
衆礦所聚也隨峽北望其内山迴壑闢有厰亦爐煙勃
勃是為石洞厰所云石洞者大厰之脉至是分環西下
者自南香東界而南至陽橋下從峽中又東度一峯突
為虎砂而包其内東下者亦南走而東環之至東嶺而
[010-71b]
西轉穹為江東山北境繞為龍砂而包其外其水自石
洞東南出合東嶺北下之水西注於亂峯與陽橋度峽
水合流西注東江是石洞者衆山層裹中之一壑也從
陽橋峽北望而見之峽中度脉而東雖无中界之脊而
水則兩分焉予時欲從峽趨石洞慮界頭前路難辨
不若隨同行者去遂捨石洞從東峽溯流入三里東南
上坡二里陟嶺巔是即所為陽橋東嶺矣踰嶺即南
下一里復陟峽而上從嶺上南行二里就其東南坡而
[010-72a]
下二里越東流之壑復稍上二里越其南坡再下有岐
下東大峽為同行者誤而南一里餘始知其誤乃莽陟
坡而東北一里遇西來道偕之東陟塍一里餘則龍川
東江之源滔滔南逝繫藤為橋於上以渡橋濶十四五
丈以藤三四枝髙絡於兩崖於樹杪中懸而反下編竹
於藤上畧可置足兩旁亦横竹為欄以夾之葢凡橋鞏
而中髙此橋反掛而中垂一舉足輒揺蕩不已必手揣
旁枝然後可移止可度人不可度馬也從橋東遵塍上
[010-72b]
始有村廬夾路二里復東上坡由坡脊東行其坡甚平
自東界雪山横垂而西下者行其上三里直抵東山下
是為界頭村其村倚東山而北夾廬成街而不見市集
詢之知以旱故今日移街於西北江坡之間北與橋頭
合街矣葢此地旱即移街乃習俗也令顧僕買米而炊
予又西北下抵街子視其擾擾而已不睹有竒貨也既
乃還飯於界頭其地已在龍川江之東當髙黎貢雪山
西麓山勢正當穹窿處髙黎貢俗名崑崙岡故又稱為
[010-73a]
髙崙山其發脉自崑崙南下至姊妹山西南行者滇灘
闗南髙山東南行者繞小田大塘東至馬面闗乃穹然
髙聳横架天半為雪山為山心為分水闗又南而抵芒
市始降而稍散其南北之髙穹者幾五百里云由芒市
達木邦下為平坡直達緬甸而盡於海則信為崑崙正
南之支也由界頭即從雪山西麓南行屢踰西突之坡
十五里遥望羅古城倚東山坡間有寺臨之又南二里
過磨石河又南二里越一山又踰一西突之岰又南二
[010-73b]
里過一小木橋又南一里南越一坡又循坡東轉二里
抵東南峽口有山自東大山南環而峙於門大路踰坡
而南上小徑就峽而西南乃就峽口出則前所過藤橋
江亦自塢北來遂循其東岸而南三里始有村倚江岸
乃傍村南行又一里宿瓦甸頻江東岸亦南北大塢也
村塍連絡東向大山即雪山漸南與山心相近矣
二十九日飯而平明臨江東岸行三里兩岸石峯交合
水流峽間人踰崖上江為崖所束奔流若線而中甚淵
[010-74a]
深但峽中多沸水之石激流盪波而漁者夾流置罾於
石影間攬揺曳翠无論得魚與魚之肥否固自勝也半
里越崖南下江亦出峽有石浮波面儼然一黿鼉隨水
出也又南二里過上莊有山西突中夾塢成田村倚突
峯之東江曲突峯之西而路循塢中踰脊而西南又一
里復與江遇兩崖復成峽石之突峽迎流與罾之夾流
曳翠亦復如前也一里江曲而西路從江之南亦曲而
西截江北之塢于是北望隔江南下之山至是中分其
[010-74b]
東支已盡横突而東即西峽之繞而下者其西支猶横
突西南即固棟兩江所合而南盤者兩支之中北遜成
塢而灰窑厰臨其上焉是厰亦六厰之一所出礦重於
他處昔封之而今復開則不及他處矣西一里復上一
北突小岡有竹環坡結廬其中者是為苦竹岡越而南
下共一里又越塢南上遂從坡上南行二里江隨西峯
之嘴曲而東始艤舟而渡其西岸隨西山南行一里坡
尾東掉路亦隨而東南踰之一里有一二家倚坡北向
[010-75a]
而居由其東更南上一里遂踰其東下之脊南行脊間
二里復稍下有小峽自西而東其峽甚逼中有小水搗
坑東出乃下半里稍西轉迎流行峽中有數家倚峽北
是為曲石而峽之西其内反闢而成塢亦有村廬倚之
則峽水之所從來也于是南截峽流又上坡行坡間二
里有村當路左亦曲石之村廬也又南三里乃隨坡西
轉始見坡南塢大開西行一里又南向峻下者一里及
塢底有橋跨江亦鐵鎖交絡而覆亭於上者是為曲石
[010-75b]
橋從江南岸上坡西向由峽上二里餘復南向陟嶺二
里登嶺頭有三四家當嶺而居是為酒店以賣漿得名
也飯而行循嶺東南向二里下稍西轉復南行坡上又
二里稍下陟一塢而上又南二里過陳揮使莊又南隨
峽中行二里有隴環前峽折而自西來有峽直南躡其
隴余乃隨衆從峽中西行半里漸西上又半里折而南
上又半里南登隴脊始踰東度之脉于是南望前壑大
開直南與羅生山相對其中成塢甚遥州城隠隠在三
[010-76a]
十里外東之球□亦可全見惟西之寳峯又西北之集
鷹皆為巃嵸南下之支所掩不得而見焉余先賈勇獨
上踞草而坐久之後行者至謂其地前有盜自東山峽
中來截路而刼促余並馳南下東望層峽重巒知有尋
幽之境而行者惟恐不去之速也下二里望見澄波滙
山麓余以為即上干峩清海子矣又峻下二里有村
廬當海子北岸竹徑扶疎層巒環其後澄潭映其前路
轉其東北隅有小水自峽間下注有賣漿之廬當其下
[010-76b]
入而少憩以所負木膽浸注峽泉間且問此海子即上
干峩澄鏡池否其人漫應之但謂海中有魚有泛舟而
捕者以時插秧止以供飡不遑出賣然憶志言下海子
魚可捕上海子魚不可捕豈其言今不驗耶循海東峻
麓行二里及海子南濵遇耕者再問之始知此乃下海
子上海子所云澄鏡池者尚在村東北重山之上由此
而上五里乃及之余不能從南二里越一澗有村連竹
甚深是為中干峩村由村南又南下三里其村竹廬交
[010-77a]
映更遥是為下干峩村至是東坡之下闢為深塢而溪
流南貫由是從村南稍西即轉南向隨坡上行一里漸
南下俯瞰塢中溪流已有刺小舟而浮者既而南行二
里有一二家倚坡灣而居與下干峩南北遥對從此東
向隨坡上半里乃躡坡之東嘴從其上南轉則東嘴之
下其崖甚峻數十家倚其麓而居竹樹䝉茸俯瞰若不
可得而窺也南半里稍西復轉而南半里崖下居廬
既盡忽見一大溪東向而横於前乃透崖而出石穴者
[010-77b]
崖峻無路下墜沿崖端南行半里稍下見有徑下沿坡
麓乃令顧僕守木膽於路隅余策杖墜麓循崖北轉
又半里投叢木中則其下石穴交流土人以石堤堰水
北注堤之上迴流成潭脱四/字  尺堤之下噴壑成溪
濶幾盈四五里泉之溢處俱從樹根石眼糾繆中出隂
森沁骨掬而飲之腑臟透徹悔不擕木胆來一投而浸
之既乃仍南沿崖麓半里至顧奴候處取木胆負而行
又南二里下坡指予東向踰梁三里抵東山下又有溪
[010-78a]
自東而西有梁北跨之是為迎鳳橋以其西有飛鳳山
也過橋遂直趨而南二里再南踰一梁梁下水如綫將絶
則黄坡泉之向北而西轉者又南一里又南踰一梁其水
亦將絶則飲馬河之向北而西轉者又南一里入騰
越北門行城中二里出南門城中無市肆不若南闗
外之喧填也抵寓已下午下闕/
 
 
[010-78b]
 
 
 
 
 
 
 
 徐霞客遊記卷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