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135 徐霞客遊記-明-徐宏祖 (master)


[008-1a]
欽定四庫全書
 徐霞客逰記卷八上
            明 徐宏祖 撰
  西南逰日記十三雲南/
戊寅十二月初一日在官莊茶房時顧行病已少瘥而
孱弱殊甚尚不能行欲候活佛寺僧心法來同向黒鹽
井迂路兩日往姚安府以此路差可行不必待街子也
初二日初三日初四日在茶房悟空日日化米以供食
[008-1b]
而顧行孱弱如故心法亦不至
初五日前上雷應諸蜀僧返諸僧待明日馬街隨街往
爐頭出大姚余仍欲隨之而病者不能霍然為之怏怏
馬街在西谿東坡上南去元謀縣二十五里北去黄𤓰
園三十五里東至雷應山箐口十里西至溪西坡五里
當大塢適中處東西抵山共徑十五里南抵山逾江共
徑一百三十里平塢之最遥者也其東南有聚廬曰
官莊為黔府莊田茶房即在馬街坡北
[008-2a]
元謀縣在馬頭山西七里馬街南二十五里其直南三
十五里為臘坪與廣通接界直北九十五里為金沙江
渡江北十五里為姜驛與黎溪接界直東六十里為墟
靈驛東嶺頭與和曲州接界直西四十里為西嶺與大
姚縣接界其地北遥與㑹川衛直對南遥與新化州直
對東遥與嵩明州直對西遥與大姚縣直對東界大山
即墟靈驛與雷應山也南自大麥地直北抵金沙江南
岸横亘二百里平障天半西界山層叠錯出亦皆自南
[008-2b]
而北縣治之支南自楚雄府定逺縣東來分支結為縣
治其餘支西繞者由縣西直北十五里西溪之口而止
是為第一層又一支南自定逺縣西分支來與縣西之
支同夾而北至西溪口東支已盡此支更夾之而北至
扁擔浪而止是為第二層又一支西自定逺西與姚安
府東界分支東來與扁擔浪之支同夾而北中界苴林
後水所謂西尖界嶺也又一支西自姚安府東北分支
東來與西尖界嶺同夾而北中界爐頭溪水即所謂爐
[008-3a]
頭西亂石崗也又一支定逺縣西北妙峰山分支東來
與亂石崗同夾而北中界河底之水即所謂舌獨木橋
西山也諸山皆束夾川流北出或合西溪或出苴榷而
下金沙故自縣以北其西界諸山一支既盡一支重出
若鱗次而北抵金沙焉其東界水皆小惟墟靈驛一支
較大南出馬頭山之南經縣治東而北與西溪合自是
以北溪東之村又倚東界山之麓甚多官莊之北十里
為環州馹又十里為能海閙村濵溪東岸即活佛所生/處離寺二十五里其村
[008-3b]
有木棉樹大合五六抱縣/境木棉樹最多此更為大又十五里為黄𤓰園溪西之
村倚西界之山麓亦甚多西坡下村與官莊對峙北十
五里為五富村又十里為苴寧村又北踰嶺二十里為
扁擔浪於是北夾西溪盡於金沙焉
西界諸山俱自定逺夾流分支東北而盡於金沙江其
西北又有大山方頂矗峙於北與金沙北岸蜀滇交㑹
之嶺駢擁天半從塢中北向遥望若二眉髙列於塢口
焉余初以為俱江北之山及抵金沙江上而後知江從二
[008-4a]
山之中自北而南環東山於其北界西山於其西始知
此方頂之山猶在金沙之南也其山一名方山象/形一名
畨山以/地因其音之相近而名之其地猶大姚縣屬在縣
東北一四十里苴𣙜之境東臨金沙江是此山又從西
北北勝州界環突東南界金沙於外抱三姚於中與此
西界迴合而對峙為門户者也
金沙巡司乃金江南曲之極處自此再東過白馬口普
渡河北口即從烏䝉山之西轉而北下烏䝉馬湖巡司
[008-4b]
之西其江自北來故雲南之西北界亦隨之而西北出
以抵北勝麗江焉
初六日早雲氣少翳諸蜀僧始欲逰街子俟下午渡溪
而宿明晨隨街子歸人同踰嶺既晨飡或有言宜即日
行者悟空以余行有伴辭不去而顧僕又以懨懨不能
速隨諸僧後雖行心為冲冲出茶房西一里半渡西溪
溪從此西曲從其南岸隨之又一里餘抵西山下溪折
而北又從其西厓傍山麓隨之又北一里餘有村當路
[008-5a]
北遂由其南西向入峽半里涉枯澗乃躡坡上其坡突
石皆金沙灼灼如雲母堆叠而黄映有光時日色漸開
躡其上如身在祥雲金粟中也一上二里踰其頂望其
西又闢一界有尖山獨聳路出其間乃望之而趨西向
漸下三里抵塢中有水自南峽中來至此繞塢東北去
其水不深而濶路北有數十家倚河東岸由其南渡河
而西其處木箕有髙一丈/餘者云兩三年不凋有枯澗自西來其中皆流沙
沒足其兩旁俱迴崖亘壁夾持而來底無滴水而沙間
[008-5b]
白質皚皚如嚴霜結沫非鹽而從地出疑雪而非天降
則硝之類也路當從澗底直入諸僧之前驅者誤從南
坡躡嶺上上一里見其路愈南而西尖在西知其誤乃
與僧西北望澗底扳崖下墜一里復循底西行見壁厓
上懸金丸累累如彈貫叢枝一墜數百扳視之即廣右
所見顛茄也志云枝中冇白漿毒甚土/人鍊為弩藥著物立斃行澗底二里其
底轉自西北來路乃從西南躡嶺一里半盤嶺頭西出
又一里半西南下坡其處開壑灣環而北渉壑底而西
[008-6a]
不見有水半里循西坑入見石峽中有水潺潺其峽甚
逼水亦甚㣲一里其峽有自南流而出者下就涉之其
流之側有窞如半匏仰東崖下涵水一盂不流不竭亦
瀦水之静而有常不與流俱汩者也涉細流西上踰坡
半里有植木為坊者上書黔府官莊坡西下半里有數
家在坡北其壑亦灣環而北中有田塍數十畦想即石
硤之上流得水如綫遂開此畦所謂黔府莊田是也時
諸僧未及攜飡令其徒北向夷家覓火余輩隨大路繞
[008-6b]
其南而西一里又有木坊在西坡書亦如前則其西界
也從此西下又涉一枯澗遂西上嶺其上甚峻僧乞火
至而不泉莫能為炊上嶺二里盤峽而西又半里轉而
南半里一坪北向環窪中亦无水余乃出所攜飯分啖
之隨坪稍南半里復西上其上愈峻二里登岡頭以為
踰嶺矣而不知其上乃東垂之脊也望西尖尚在其北
隔一深坑甚遙西尖又有南北二横山亘其兩頭又自
成一界焉從脊向西行其上二里半又南轉峽上循而
[008-7a]
環之又西北上再陟峻嶺二里登岡頭又以為踰嶺矣
而其上又東垂之脊也又從脊西向行于是脊兩旁皆
深墜成南北壑壑蟠空於下脊端突起於外西接横亘
之界樹叢石錯風影颯颯動人疑是畏途時肩担者以
陟峻難前顧僕以體弱不進余隨諸僧後屢求其少待
與俱每至一嶺輒坐待久之比至諸僧復前彼二人復
後余心惴惴既恐二人之久遲於後又恐諸僧之速去
於前屢前留之又後促之不勝惶廹愈覺其上不已也
[008-7b]
從脊行三里復從嶺西上一里遂陟横亘南山之北巔
其巔與中突之尖南北相對其巔有石叠垣横界是為
元謀東界大姚西界即武定姚安二府所分壤處也路
由其間登嶺之絶處則有盤石當頂于是從南横之巔
南向陟其脊東瞰元謀西瞰爐頭兩界俱從屐底分塢
焉南行脊上二里西向下二里路側漸墜成峽石坎累
累而尚无滴水歴石坡直下一里抵峽中峽西又有逥
岡兩重自東北而蟠向西南于是陟峽盤岡再踰坡兩
[008-8a]
重共七里乃西南下嶺一里始及其麓其塢乃南北大
開中有溪界之望見溪西有大聚落是為爐頭時諸僧
已飢且日暮急於問邸遂投東麓下草盧宿
初七日土人言自爐頭往獨木橋路止四十里不及官
莊來三之一余信之諸僧先飯而去余俟病僕同行是
早雲翳如昨西望爐頭大村行半里渡一北流溪又西
一里餘直抵西界山麓又有一溪頗大自南峽中來渡
之北上崖即爐頭大村也其溪環村之前轉而北去爐
[008-8b]
頭村聚頗盛皆瓦房樓居與元謀來諸村逈别其西復
有斜倚循其東麓西南溯流行三里踰一東突之坡乃
南下半里涉塢一里又南陟坡而上其坡自西而東突
與北坡南向環成中塢溪流北坡前田塍環錯於内陟
南坡一里見溪東又盤曲成田倚東山為塢由坡西南
行一里下坡溪自北而南乃横涉之登其西崖則見所
涉之北其溪復自北來有支流自北峽來者小水也從
崖西行已復踰溪之南岸溯溪上溪在其北峽有數家
[008-9a]
倚其南岡從其中西行二里北峽兩崖對竦石突如門
其北石崖半有流環其腰土人架木度流引之南崖沸
流懸度於上亦竒境也路循南崖之腰盤崖西下又半
里則其溪又自南而北南北俱削崖峙門東西又危坡
夾塹境竒道險渡溪又西上坡半里躡坡南復踰溪之
北崖溯溪上西二里一峯危突溪西溪身自其南環峽
而出支溪自其北塹壑而下有岐西渡支溪直躡西峰
者小路也自支溪之東崖陟坡循峽而北入者大道也
[008-9b]
從大道北上坡半里由坡峽平行一里隨峽折而北路
緣塹木叢路旁幽箐深崖令人有鳥道羊腸之想一里
餘峽漸從下而髙路稍由髙而下兩遇之遂西涉峽中
細流復從峽西躡峻西上即盤而北乃知是為中懸之
岡其西復有峽流自北來无所陟之峽即㑹於岡前緣
岡北上一里左右顧瞰其下皆峽而流貫其中斯岡又
貫二流之中始覺西尖之嶺峰隆泉縮不若此之隨地
逢源也從岡脊北向以漸上躋亦以漸轉西二里登岡
[008-10a]
之首望其岡猶自西峰東突而下者盖山脊自西南來
至此既穹南山一重即從其北峽中度而北再起中峰
又亘為此山一重即從其北嶺環支而東又亘為北山
一重恰如川字條支東南走而所上者是其中支也從
岡首又西向平行二里直抵其西中峰最髙之下乃循
其峰之東崖西南上一里半是為亂石岡遂凌其峰之
崖下瞰南崖之底即其中度處也峽中之水遂東西分
焉由嶺崖最髙處西轉而下逶迤曲折下四里復從岡
[008-10b]
上西北行忽見岡左右復成溪而夾之其溪流分大小
平行岡上二里即從其端下西渡大溪由河西上坡稍
轉而北半里從北峽轉西遂向西塢入於是溯西來大
溪之北循北山西行矣二里半有村在溪南倚南山之
坡北山亦至是南突路遂從所突峽中上乃踞峽石而
飯又一里盤其南崖從崖轉西又一里踰其西坳乃西
下坡半里抵坡之西麓其西復開成塢半里路循溪北
之山又有村倚溪南之麓與前倚溪南之坡者皆所謂
[008-11a]
夷村也西行三里一溪自南峽來路亦隨之南轉稍下
渡西來小水從南坡西上二里踰其岰而西北下一里
下至壑中其壑南向而大山環其北又有小水東南流
當亦下大溪者而大溪盤其東南峽中不見也渡小水
又西上一里透西岰出始見西塢大開大溪貫其中自
西而東抵所透岰南破其峽壁東去其峽逼束甚隘逥
顧不能見西下坡半里抵塢中遵溪北塢西行半里過
一小村又西一里忽塢塍間甃磚為衢半里遶大村之
[008-11b]
前又西半里抵村側新橋而止是為大舌甸村其塢夾
溪為田塢環而田甚闢其村倚山為衢村巨而家甚古
盖李氏之世居也村後一山横擁於北又一山三峰遞
下斜突於西南有小流自其峽中出由村西而南入大
溪架橋其上西踰之遂循斜突南峰下西南行二里抵
其西垂則大溪自其南直搗其麓乃踰堰東向其麓為
水所嚙石崖逼削幾無置足處歴堰之西上流停洄自
南而北路從其西轉而南入峽又行南峽一里餘則有
[008-12a]
石梁一鞏東西跨溪上是為獨木橋路從橋西直南上
坡其踰橋而東者乃往省大道是橋昔以獨木為之今
易以石有碑名之曰躡雲而人呼猶仍其舊焉橋側有
梅一株枝叢而榦甚古瓣細而花甚宻綠蒂朱蕾氷魂
粉眼恍見吾鄉故人不若滇省所見皆帶葉紅花盡失
其雪滿山中月明林下之意也乃折一枝少憩橋端仍
由其西上南坡隨坡西轉盖是溪又從西塢來至是北
轉而踰石堰是坡當其轉處其南又開東西大塢溪流
[008-12b]
貫之路溯溪之北崖循北山西行一里有聚落倚北山
下是為獨木橋村有寺當村之中門南向村無旅店有
北京僧接衆於中乃入宿
初八日晨起寒甚顧僕復病余亦苦於行止行一里遂
憩水井屯寺中
初九日出寺一里半過某家莊半里轉南半里倉屯橋
二里半洄峽口轉西五里王家橋有小水/北來五里孚衆橋
有西北西/南二小水西上山十里至脊轉南半里廟山營西下半
[008-13a]
里廟前打哨西下二里有岐轉北岰一里復西隨平峽
北二里又西下二里至峽底西平行一里半復於峽北
上一里轉北凹而西又北半里過一峽脊又北下半里
又北度一峽底又西上坡一里轉而北又一里轉而西
下一里至脊間又西二里餘乃下脊一里餘抵其北曰
小犵老橋始有田/有池又西四里抵西山下有村轉南一里
西過一小岰又半里西南過新壩屯又西半里過新壩
橋又西一里轉而南二里盤西山嘴轉而西北一里餘
[008-13b]
入大姚東門半里過縣前又西南去街歇
初十日早寒甚出北門半里經南門轉而西南上坡一
里有橋跨溪上曰南門橋志曰/承恩過橋南上坡一里登坡
倚西山南行三里其塢自南來有塔在塢東北山上乃
沿西山南下半里抵塢底又半里見有水貫塢中石梁
跨其上是名土橋即姚安水從西南峽中來向東北峽
去橋北為大姚橋南為定逺盖以是水為界也從橋南
上坡有村為定逺屯入峽漸上一里東轉半里上坡半
[008-14a]
里由坡南轉一里是為賴山哨於是南下一里抵東南
坡頭有岐南行者為姚安府路有海子在其東東行者
為赤草峰路踰坡東下一里為赤草峰北村由村轉南
溯溪行一里度橋而南半里隨赤草峰街子南行一里
乃東上山一里半踰嶺東南下其東又有塢自南而北
甚遙下坡半里由西山東麓南行二里村落傍溪左右
皆為犵老村此定逺/所屬又東一里半始傍西水岸南行半
里東渡小橋遂由東麓南行二里至鹿家村後遂東上
[008-14b]
山山半有岐路從岐入峽半里渡溪東北上一里至妙
峰山德雲寺寺門西向南望烟蘿後有夢菴亭後五
里碧峰菴
十一日待師未歸藏宗㫤慧大師/西方合論
十二日飯仍西下山二里南行二里隨塢西轉二里有
橋跨溪上曰梁橋度其北即犵老村盡處也其水自南
來入路從村西上嶺一里半踰岰西行嶺上半里有大
道從西南下誤從坡上直西半里乃改從岐西南行半
[008-15a]
里漸下轉南又一里乃南下半里抵峽中隨峽南去半
里有大路隨東峽來小水隨之西半里入南峽一里有
池在峽中又一里半峽分兩岐從西南者倚東嶺平上
一里南踰岰由岰轉而西始見西塢大開西南有海子
頗大其南有塔倚西山下即所謂白塔也乃西南下坡
二里有村在坡下曰破寺屯于是從岐直西小路一里
渡溪稍西南半里有一屯當溪中山繞其北其前有止
水由其西坡上南行一里是為海子北堤由堤西小路
[008-15b]
行半里抵西坡下是為海口村轉南隨西山東麓行名
息夷村海子三里海子西南盡有路直抵大山下半里
為髙土官家由其西南入峽中上坡一里半有神廟當
坡峽間又上半里活佛寺臨其後其西大山名龍鳳山
又名廣木山寺號龍華僧號寂空是日下午寂空留止
後軒東廂其後有深峽下懸峽外即危峰髙峙庭中藥
欄花砌甚幽牆外古梅一株甚盛下臨深箐外映重巒
是夜先訂寂空明晨欲早行求為早膳
[008-16a]
白塔尚在寺東南後支岡上岡東有白塔海子其南西
山下又有陽片海子其東又有子鳩海子府城南又有
大壩雙海子與息夷村共五海子
十三日昧爽飯已久待遂飯而下山二里仍出土官家
後遂轉南行一里過格香橋有小水自活佛寺後峽中
來者此峽正與白塔之岡中格而對峙又南二里有岡
自西界東突而出路盤其東垂則又一海子滙其東南
從海子北堤東向行半里隨堤南轉一里半抵海子東
[008-16b]
南盡處遂東南行四里有岡又自西而東突是謂龍岡
衛盤岡東皆大聚半里過聚東行一里復南二里曲度
乾底復南二里則西山一峰復突其南遂漸抵東山則
南北成兩界焉又南五里而入姚安府北門歇青蓮菴
青蓮碑記曰東烟蘿西金秀南青蛉北曲折
姚安府南隨峽上一百四十里鎮南州東踰大山一百
四十里定逺縣西踰小坡一百二十里北隨大塢下一
百二十里白鹽井
[008-17a]
姚安東西兩界皆大山夾抱郡城當其南西界最闢直
北二十里兩界以漸而束各有支中錯如門户焉中有
小水西自鎮南州界北來至郡北屢堰為湖下流透北
峽之門而出所謂青蛉川也
十四日飯於青蓮日色已髙循城南一里半為觀音寺
轉北過西門共一里抵舊西門二里半抵西麓是為古
寺山以有古寺在山之東半也即志所稱祥龜寺也二
里踰頂下其西環塢北口則羊片湖在焉西下一里半
[008-17b]
行塢中一里半有坊當塢中曰羊片屯西過半里轉南
半里又西南半里抵小山之麓從其南塢西入一里半
又西上一里半有岐焉西北者入山樵木所經西南盤
嶺者大道也盤嶺上一里半踰其頂為當波院而實無
寺宇乃南來之脊北度而東為古佛寺大山及大姚西
界諸山也于是西南下二里有小水南流隨之南入箐
又東一里半轉而西一里半峽始開稍北盤岰一里復
西南下坡三里峽中溪自南而北注有橋跨之度橋遂
[008-18a]
循西山南向溯水行二里飯於村家又南向行二里餘
其峽自西來轉水亦從之于是折而入是名觀音箐箐
中止容一水西溯之入二里有觀音堂其前堰水甚泓
澈其側石亦㟏岈又西三里乃南上山甚峻二里陟其
脊乃東南下一里抵峽中遂循坡西南下二里抵聚景
橋橋上有亭橋下水乃西來小流也過橋三里是為彌
興居集頗盛又南半里轉西一里餘有公館神廟在岡
上由其前西南半里轉而西于是連踰三坡下陟三峽
[008-18b]
共九重有村懸西坡上是為孫家灣宿
十五日昧爽飯而行霜寒殊甚南上坡溯小流入五里
盤一坡坡下有洞甚束其東北人家曰尾苴村稍西輒
南是為龍馬箐三里有哨當澗東坡上為龍馬哨有哨
無人山壑幽阻溪環石隘樹木深宻一路梅花幽香時
度又南一里隨峽轉西一里有一峽自南來甚深隘一
峽自西來仍循北山行西來峽上一里出峽乃成塢焉
西向平下一里有村當其西為大苴村西行二里扺
[008-19a]
西山下遂西上坡循西峽行二里下渡澗中小水即西
上嶺甚峻三里半踰嶺頭西行脊上或南峽上又臨北
峽再平再上三里餘則盤西嶺之東北轉二里踰其脊
此最髙處也東望烟蘿東界尖山在錢章闗者隠隠連
妙峰而西界南突之山亦見惟其北活佛寺大山反為
孫家灣後山所隔不可見又西二里當西突之處有人
守哨是為老虎闗哨稍西下半里行坡間一里半為打
金莊牌界又西一里半踰坡又西上一里半是為絶頂
[008-19b]
有公舘東南之峽至是始窮其脉自南天申堂後直北
分支而來東度老虎闗而北于是西向稍下半里度一
坡半里踰其巔從巔西行一里遂西望四十里外層山
一重西遶又髙峰一帶南環者皆大脊也其東有小脊
二重内隔外有逺峰二抹西浮不知為點蒼為雞足也
于是西下頗坦五里下至峽中為五里坡有水自南而
北小石梁跨之度而西盤西山南峽入一里又躡坡而
上一里凌其巔一里半稍下平行嶺上二里餘西向下
[008-20a]
有溪自西南來北向去石梁跨之是為普昌河西上坡
半里為巡司半里復上一山脊由脊西行四里乃下一
里而抵普淜
十六日由普淜西北行二里渡一水一里又渡一水乃
西上坡二里踰坡上一里脊上平行三里為金雞廟又
西二里為界坊乃姚州小雲界又西行嶺上五里至水
盆哨乃西北稍下即見南界水亦西流出鼻忩敞而下
元江矣乃隨北山臨南峽西行二里山坑南墜峽路隨
[008-20b]
西脊過有村當脊間是為水盆舖盖老龍自西南來從
此脊北度峙為一峰其東南又折而南為水盆舖惟中
央一線南流下元江云舖西北上有闗帝廟就而作紀
聴顧僕同行李先去久之乃隨大道西二里則嶺北山
下亦下墜成西向之峽于是循南峽之頂西徑峽北所
起尖山是為青山至是其西横拖而去于是循南峽之
頂西行二里忽見路北墜峽西去路由其峽南嶺脊行
於是與峽北之尖山又對夾分流西注雲南而北下金
[008-21a]
沙矣始知大脊自九鼎南下至洱海衛城青華洞度東
又聳而南為水目山其南又東轉為華山即雲南川南
兠之山也從天華東北轉數起而為沫滂東嶺又東過
公館而為水盆舖北聳為青山其形東突而西垂川中
故自打金莊嶺之僅為北尖峰而至此又横夾而西然
是山西北二支皆非大脊也大脊即從東南水盆哨過
脉遂東南迤邐於天申南又東至沙橋站分脊焉所過
水盆哨舖之南間相去不過二里忽度其脊南又度其
[008-21b]
脊北至由峽南嶺稍上稍下西南二里是為公舘當其
頂又西下西上再從嶺脊西行八里脊自西南來至此
稍突而北乃轉而北緣之二里又西南下始追及前行
行李於是遂出山之西崖見其西塢大開於是直下五
里及麓為沫滂舖西截塢八里有二石梁東西跨其下
皆涸而川水實由之北注又西二里過大水堰塘堰稍
北復西十里抵西山下為小雲南驛宿
十七日昧爽飯詢水目寺在其南遂由岐隨山之東麓
[008-22a]
南行盤入其西南塢中共五里有水自山後破峽南出
即洱海衛青海子之流也是為練塲村村在水西度橋
西即復沿山而南一里半為温泉其穴西向待浴婦經
兩時乃浴仍南沿西麓半里又盤其山之南塢入有溪
自塢東出即水目之流也始見水目山髙峙於西溯水
西入見其西又大開南北之塢横截其間五里抵西山
麓有村甚大曰冉家屯由其後西上山於是有溪流
夾村矣西上踰一嶺二里稍下涉一澗其澗自南而北
[008-22b]
溯之南上山間茶花盛開又二里餘為水目寺余誤從
其南大路幾踰嶺遇樵者轉而東北下半里入玉皇閣
又下觀倒影又下過普賢寺又下遇行李於靈光寺遂
置於寺中樓上慧/然乃西至舊寺訪無住方在上新建
住静處不值舊寺有井有大香樟有木犬有風井有塔
由其後上無影菴飯於妙忍老僧静室暮過觀音閣觀
淵公碑乃天開十六年楚州趙祐撰者
十八日住無住處午過徽僧戒月静室飯下午觀慧然
[008-23a]
新樓花卉
十九日早雨雪无住苦畱因就火僵卧上午雨雪倐開
再飯由山前東北下五里下山過一村北向二里踰一
坡又二里過一小海子其北崗上有數家曰酒藥村一
里越之乃陟塢循東山北行五里即青海子之西南涯
也遂與小雲南來之大道遇于是由青海子西涯西北
向行八里則南山再突而北瀕於海路或盤之或踰之
又五里為狗村舖坊名瑞禾舘名清華其處北向洱海
[008-23b]
衛城八里西向白崖城站四十里余從西路四里觀青
華洞洞北有路西過嶺此白崖道洞南有塢南過脊此
滅渡道予出洞循西山仍北行六里入衛城南門顧僕
亦至出西門宿
二十日飯而行猶寒甚而天復霽由西門北向循西山
行五里抵一村其北有水自西峽出遂隨之入一里餘
稍陟坡一里餘有村在澗西曰四平坡北轉五里渡溪
橋又北上三里為九鼎山寺又二里陟其巔飯下午從
[008-24a]
東北下三里過北溪橋仍合大路則循梁幕山西麓西
北溯流入五里梁王村北八里松子哨行半里溪西去
路北上半里踰嶺又東北下者五里則溪復自西來又
有一小溪自幕山北麓來與之合乃涉其交㑹處是為
雲賔之界又東二里為自北闗已暮又東二里半度澗
橋之北又東半里轉北一里半為山岡舖宿
二十一日平明行大塢中北向十里其西為賔居又北
五里有小水出田間又北三里有澗自西峽出隨之北
[008-24b]
二里為火頭基連西北渡二溪又北五里總府莊又北
三里賔川州在東坡上東倚大山西臨溪流然去溪尚
里許其濵溪東岸者曰大羅城令行李先去余草紀西
崖上望州北有岡自東界突而西其北又有岡自西界
突而東交錯於塢中為州下流之鑰溪至此始曲折瀠
之始得見其形焉又北三里半踰東突之岡則見有村
當其北麓是名紅帽村溪自東南瀠東突之岡西轉而
瀠於村之前其前又開大塢北去仍循西山北行五里
[008-25a]
漸轉而西於是岐分為二東北隨流遵大塢直去者由
牛井街通浪滄衛道西北從小塢踰嶺者由江果往雞
足道初由山岡北望以為東界大山之北嶺即雞足而
川中之水當西轉出瀾滄江至是始知賔川之流乃北
出金沙江所謂浪滄衛而非瀾滄江也其東界大山乃
自梁王山北轉夾賔川之東而北抵金沙非大脊也從
小塢西二里踰西界之脊始見雞足在西其髙與東界
並然東界尤屏亘與雷應同横穹半壁云從脊上南望
[008-25b]
其南五徳山横亘半天即前洱海衛所望九鼎西髙擁
之山其上有雪處也至是又東西横峙其東又聳幕山
所謂梁王山也二山中凹稍低即松子哨度脊而北處
也從嶺西行三里稍北下有溪自西而東注於賔川大
溪駕梁其上覆以亭是為江果村在溪北岸其流與火
頭基等時日甫下午前向東洞上三十五里中無托宿
遂止
二十二日昧爽由江果村飯溯溪北岸西行其溪自西
[008-26a]
峽中來乃出於雞山南支之外五福之北者洱海東山
之流也四里登嶺而北寒風刺骨幸旭日將出惟恐其
遲盤嶺而北一里半見嶺北又開東西塢有水從其中
自西而東注於賔川大溪即從牛井街出者此塢名牛
井有上下諸村其水自雞足峽中來所謂盆子孔之下
流也於是西向漸下一里半而抵塢中又西一里過塢
中村後有坊曰金牛溢井標勝也土人指溪北崗頭有/井在石穴間云是昔
年牛從井/出處也又西二里復踰岡陟峽盖其山皆自南突北
[008-26b]
瀕溪而止溪東流瀠之一開而為煉洞再開而為牛井
此其中突而界之者盤峽而上迤邐西北再平再上五
里越嶺而復得塢稍下一里半有坊在坡曰廣甸流芳
又一里半復過一村後此亦煉洞之最東南村也又北
二里有村夾道有公舘在村頭東北俯溪是為煉洞之
中村其北二里復上嶺二里越之而北有坊曰煉法龍
潭始知其地有蟄龍有煉師此煉洞所由名也又北二
里村聚髙懸中有水一池池西有亭覆井即所謂龍潭
[008-27a]
也深四五尺大亦如之不隘不涸前瀕於塘土人澣於
塘而汲於井此雞山外壑也登山者至是以為入山之
始焉其村有親迎者鼔吹填街余不顧而過遂西北登
嶺五里有菴當嶺是為茶菴又西北上一里半路分為
二一由嶺直西為海東道一循峽直北為雞山道遂北
循之稍下三里而問飯發筐中無有盖為居停所留也
又北下一里有溪自西南峽中出其峽迴合甚窅盖雞
足南峽之山所洩餘波也有橋亭跨兩崖間又北一里
[008-27b]
中壑稍開是為拈花寺寺東北向余餒甚入索飯於僧
隨寺北西轉三里踰岡之脊是為見佛臺由是西北下
一里又陟一北下之峽又西踰一北下之脊始見脊西
有塢北墜塢北始逼雞山之麓盖雞山西北突而東南
塢界其中至此塢轉東北峽路盤其東南支乃谷之綰
㑹處也西一里見有坊當道左跨南山側知其内有奥
異訊之牧者曰其上有白石崖須東南踰坡一里乃得
余乃令行李從大道先向雞山獨返步尋之曲折東南
[008-28a]
上果一里得危崖於松箐之間崖間有洞洞前有佛宇
門北向為僧鎖鑰而去不得入乃從其西踰窒徑之棘
以入徧逰洞閣中又扳其西崖探閣外之洞見其前可
以透植木而出乃從之下一里仍至大路又西北二里
下至塢中渡溪是為洗心橋雞山南峽之水西自桃花
箐南自盒子孔出者皆由此而東出峽東南由煉洞牛
井而合於賔川者也溪北雞山之麓有村頗盛北倚於
山是為沙址村此雞山之南麓也於是始廹雞山有上
[008-28b]
無下矣從村後西循山麓轉而北入峽中緣中條而上
一里大坊跨路為靈山一會坊乃按君宋所建者於是
岡兩旁皆澗水泠泠喬松落落北上盤岡二里有岐東
北者隨峽西北者踰嶺踰嶺者西峽上二里有瀑布隨
峽者東峽上二里有龍潭瀑之北即為大覺潭之北即
為悉檀余先皆不知之見東峽有龍潭坊遂從之盤磴
數十折而上覺深窅險峻然不見所謂龍潭也踰一板
橋見塢北有寺詢之知其内為悉檀前即龍潭今為壑
[008-29a]
矣時余期行李扵大覺遂西三里過西竺龍華而入宿
於大覺
二十三日飯於大覺即東過悉檀悉檀為雞山最東叢
林後倚九重崖前臨黒龍潭而前則廻龍兩層環之先
是省中諸君或稱息潭或稱雪潭至是而後知其皆非
也𢎞辨安仁二師迎飯於方丈即請移館余以大覺遍
周以足疾期晤於是欲少須之乃還過大覺西上一里
入寂光寺住持者留點此中諸大刹惟此七佛殿左右
[008-29b]
兩旁俱闢禪堂方丈與大覺悉檀並麗又稍西半里為
水月積行二菴皆其師遍周所遺也
二十四日入晤遍周方留欵而𢎞辨安仁來顧即懇移
寓遂同過其寺以静聞骨懸之寺中古梅間而入問仙
陀純白何在則方監建塔基在其上也先是余在唐大
來處遇二僧欣然以瘞骨事相訂及入山見兩山排闥
東為水口而獨無一塔為山中欠事至是知仙陀督塔
上而未知建於何所𢎞辨指其處正在迴龍環顧間與
[008-30a]
余意合飯後遂東南二里登塔基晤仙陀
二十五日自悉檀北上經无息无我二菴一里過大乘
菴有小水二派一自幻住東一自蘭陀東俱南向而㑹
於此為悉檀西派者也從二水之中躡坡上二里餘東
為幻住今為寧福寺西岡為蘭陀幻住東水即野愚師
静室東峽所下與九重崖為界者幻住西水即與艮一
蘭陀寺夾塢之水上自莘野静室發源於念佛堂而為
獅子林中峽之水也循東岡幻住傍北向一里而得静
[008-30b]
室即天香者時中無人入詢莘野廬小沙彌指在盤崖
杳靄間當危崖之西乃從其後躡崖上穿林轉磴俱在
深翠中盖其地無喬松惟雜木繽紛而叠路其間又一
景矣數十曲幾一里東躡崗即野愚廬西緣崖度峽即
莘野廬道于是西向傍崖横陟半里有一静室髙懸峽
中户扄莫入是為悉檀寺庫頭所結由其前西下蘭陀
寺躡其后而上又半里而得莘野静室時知莘野在尼
牟山而其父沈翁在室及至而其門亦扄知翁别有所
[008-31a]
過莫可問遂從其左上又得一静室主僧亦出有徒在
詢之則其師為蘭宗也又問沈翁何在曰在伊室問室
何扄曰偶出當亦不逺余亦還以省中所寄書畀之其
徒曰恐再下無覓處不若留此代致也從之又從左峽
過珠簾翠壁躡臺入一室則影空所棲者影空不在乃
從其左横轉而東一里入野愚静室所謂大静室也有
堂三楹横其前下臨絶壁其堂忩楞疎朗如浮坐雲端
可稱幽爽室中諸老宿具在野愚出迎余入詢則蘭宗
[008-31b]
影空及羅漢壁慧心諸静侣也是日野愚設供招諸静
侣遂留余飯飯後見余攜書篋因取篋中書各傳觀之
蘭宗獨津津不置盖曽雲㳺過吾地而潛心文教者既
乃取道由林中西向羅漢壁從念佛堂下過林翳不知
竟平行而西共一里半有龕在磐石上入問道從其西
南半里踰一突嘴即所謂望臺也此支下墜即結為大
覺寺者望臺之西山勢内遜下圍成峽而旃檀林之静
室倚之峽西又有脉一支自山尖前拖而下是為旃檀
[008-32a]
嶺即西與羅漢壁分界者是脉下墜即為中支而寂光
首傳寺倚之前度息隂軒東轉而盡於大士閣者也由
望臺平行而西又二里半而過此嶺嶺之西石崖漸出
髙擁於後乃折而北上半里得碧雲寺寺乃北京師諸
徒所建香火雜沓以慕師而來者衆也師所栖真武閣
尚在後崖懸嵌處乃從寺後取道宛轉上之半里入閣
㕘叩男女滿閣中而不見師余見閣東有臺頗幽獨探
之一老僧方濯足其上余心知為師也拱而待之師即
[008-32b]
躍而起把臂呼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且詮解之手持二
襪未穿且指其胸曰余為此中忙甚襪垢二十年未滌
方持襪示余而男婦聞湧至膜拜不休臺小莫容則分
畨迭換師與語言人人殊及念佛修果娓娓不竭時以
道逺余先辭出見崖石有路可躡復扳援其上轉而東
得一峽上緣有龕可坐梯險登之復下碧雲菴適慧心
在以返悉檀路遥留余住宿主寺者以無被難之盖其
地髙寒也余乃亟下南向二里過白雲寺已暮色欲合
[008-33a]
從其北傍中支腋行路漸平而濶二里過首傳寺暗中
不能物色又東南一里餘過寂光一里過大覺又東一
里過西竺與大道别行松林間茫不可見又二里過悉
檀前幾從龍潭外下回見燈影乃轉覓抵其門則十方
堂已早閉不肯啟叩左側門乃得入宿焉
二十六日晨起飯𢎞辨言今日䜿塔心為吉日可同往
一看幸定地一處即可為静聞入塔余喜甚𢎞辨引前
由籠潭東二里過龍砂内支其腋間一穴在塔基北半
[008-33b]
里其脉自塔基分派處中懸而下先有三塔皆本無髙
弟也最南一塔即仙陀純白之師師本嵩明籍仙陀純
白向亦中表皆師之甥後隨披剃又為師弟師歸西方
在本無之前本公為擇地於此而又自為之記余謂辨
公乞其南為静聞穴辨公請廣擇之又有本公塔在嶺
北惟所命余以其穴近仙陀之師為便議遂定静聞是
日入窆
二十七日此下冇/缺文余見前路漸翳而支間有跡可躡石
[008-34a]
而上遂北上扳陟之屢懸峻梯空從白石間作猴升一
里半則兩崖前突皆純石撐霄拔壑而起自下望之若
建標空中自上凌之復有一線連脊又如瓊臺中懸雙
闕並倚也後即為横脊大脊披叢莽而上有大道東西
横山脊即東自雞坪闗山西上而達於絶頂者因昔年
運磚造城絶頂開此以通驢馬余乃返從其東半里凌
重崖而上然其處上平下嵌俯瞰莫可見不若點頭峰
之突聳而出可以一覽全收也其脊兩旁皆古木深翳
[008-34b]
通道於中有開處下瞰山後其東北又峙山一圍如箕
南向所謂摩尼山也即此山餘脉所結者其西北横拖
之支所謂後趾也即南聳而起為絶頂者故絶頂自南
壑望之如展旂西立羅漢幾層之脊則如展旂東立自
此脊望之則如展旂南立後趾之脊則如展旂北立此
一山大勢也若桃花箐過脊又在絶頂西南峽中南起
為木香坪之嶺東亘為禾字孔之脊與南羅漢壁點頭
峰南北峙為兩界此在三距西南支之外乃對山而非
[008-35a]
雞足矣若南條老脊自木香而南走烏龍壩羅漢壁點
頭峰又其東出之支非老幹矣山後即為羅川地北至
南衙皆鄧川屬與賔川以此山脊為界故絶頂即屬鄧
川而曹溪華首猶𨽻賔川焉若東北之摩尼則北勝浪
滄之所轄此又以山之東麓雞坪山為界者也從脊直
北眺雪山一指䜿立天外若隠若現此在麗江境内尚
隔一鶴慶府於其中而雪山之東金沙江實透腋南注
但其處逼夾僅丈餘不可得而望也由脊南西行再降
[008-35b]
再起五里有路自南而上者此羅漢壁東旃檀嶺道也
交脊而北去者此循後趾北下鶴慶道也交脊而東北
下者此羅川道也隨脊而西者絶頂道也於是再上再
紆而北又二里餘而抵絶頂之下其北崖雪㾗皚皚不
知何日所積也又南上半里入其南門門外墜壑而下
者猢猻梯出洞佛殿道由北門出陟後脊轉而西南下
者束身峽出禮佛殿臺華首門㑹銅佛殿道而猢猻梯
在東南由脊上束身峽在西由霤中此登頂二險而從
[008-36a]
脊來者獨無之入門即迦葉殿此舊土主廟基也舊迦
葉殿在山半嵗丁丑張按君謂絶頂不可不奉迦葉遂
捐貲建此而移土主於殿左其前之天長閣則天啟七
年所建今易名多寳樓後又有善雨亭亦張按君所建
今貌其像於中後西川倪按君易名西脚蘧廬語意大
含譏諷殿亭四圍築城環之復四面架樓為門南曰雲
觀指雲南縣昔有彩雲之異也東曰日觀則㤗山日觀
之義北曰雪觀指麗江府雪山也西曰海觀則蒼山洱
[008-36b]
海所在也張君於萬山絶頂興此大役而沐府亦伺其
意移中和山銅殿運致之盖以和在省城東而銅乃西
方之屬能尅木故去彼移此有造流言以阻之者謂雞
山為麗府之脉麗江公亦姓木忌金將移師雞山今先
殺其首事僧矣余在黔聞之謂其說甚謬麗北雞南聞
雞之脉自麗來不聞自雞來姓與地各不相涉何尅之
有及至此而見銅殿具堆積迦葉殿中止無地以䜿尚
候沐府相度非有阻也但一城之内天長以後為河南
[008-37a]
僧所主前新建之迦葉殿又為陜西僧所主以張按君
同鄉故沐府亦以銅殿屬之今兩僧無道氣不免事事
㕘商非山門之福也余一入山即聞陜西河南二僧名
及抵絶頂將暮見陜西僧之叔在迦葉殿遂以行李置
之其姪明空尚在羅漢壁西來寺由殿側入天長閣盖
陜西僧以銅殿具支絶迦葉殿後正門毋令從中出入
也河南僧居多寳樓下畱余晩供觀其意殊憤憤於是
皆腹誹之還至土主廟中寒甚陜僧爇火供果為余談
[008-37b]
其姪明空前募銅殿事甚悉今現在西來可一顧也余
唯唯
二十八日晨起寒甚亟披衣從南樓觀日出已皎然上
昇矣晨飡後即錄碑文於天長善雨之間指僵有張憲
副二碑最長獨不及錄還飯迦葉殿仍從北門出門外
崗脊之上多賣漿瀹粉者脊之西皆削崖下覆豈即向
所謂捨身崖者耶北由脊上行者一里乃折而西下過
一敝閣乃南下束身峽巨石雙迸中澑成坑路由中下
[008-38a]
兩崖逼束而下墜甚峻宛轉峽中旁無餘地所謂束身
也下半里得小坪伏虎菴倚之菴南向從其前多賣香
草者其草生於山脊循捨身崖東南轉為曹溪華首之
道繞菴西轉盤絶壁之上是為禮佛臺太子過𤣥闗余
乃先過禮佛臺有亭在臺東亦中圮臺峙其前石叢起
中懸絶壑之上北瞰危崖倒挿於深壑中乃絶頂之北
盡處也其下即為桃花箐但突不能俯窺耳其東南壑
中則放光寺在焉其西隔塢相對者木香坪也是臺當
[008-38b]
絶頂西北隅懸絶處凌虚倒影若浮舟之駕壑為一山
勝處而亭既傾敝不容無慨臺之北崖壁倒懸磴道斬
絶而西崖之瞰壑中者萼瓣上迸若蒂斯啟遥向無路
乃棧木横崖端飛虬接翼於層巒之上遂分蒂而蹈如
入葯房中空外透欲分欲合穿其奥窟正當佛臺之下
乃外石之附内石而成者上連下迸裂透兩端側身而
進披隙而出復登南臺之上仍東過伏虎循岩跨壁盤
其壑頂仰視矗崖忽忽欲墮而孰知即向所振衣躡履
[008-39a]
於其上者耶東南傍崖者一里餘有室倚崖曰曹溪菴
以其側有水一泓在矗崖之下引流墜壑為衆派之源
有似宗門法脉也稍下路分為二正道東南循崖平去
小徑西下危坡余睇放光在西南壑便疑從此小徑是
西循之一里餘轉而北踰一嘴已盤禮佛臺之下其西
北乃桃花箐路而東南壑底終無下處乃從舊路返二
里出循崖正道過入功徳水於是崖路愈逼仄線底緣
嵌絶壁上仰眺祗覺崇崇隆隆而不見其頂下瞰祗覺
[008-39b]
窅窅㝠㝠而莫晰其根如懸一幅萬仞蒼崖圖而綴身
其間不辨身在何際也東一里崖勢上飛髙穹如簷覆
環其下如户閾形其内壁立如掩扉盖其石齒齒皆墮
而不盡墮之餘所謂華首門也其髙二十丈其上穹覆
者又不知幾幾盖即絶頂觀海門下危崖也門之下倚
壁為亭兩旁建小磚塔襄之即經所稱迦葉受衣入定
處待六十百千嵗以付彌勒者也天台王十岳士/性憲副
詩偈鐫壁間而倪按院大書石狀竒絶四字横鐫而朱
[008-40a]
丹之其效矉耶黥面耶在束身書石狀大竒在袈裟書
石狀又竒在兜率峽口書石狀始竒各換一字山靈何
罪而受此耶又半里矗崖東盡石脊下垂有寺倚其東
是為銅佛殿今扁其門曰傳燈寺盖即絶頂東突由猢
猻梯下墜為此再下即迦葉寺而為西南支發脉者寺
東向大路自下而來抵寺前分兩岐由其北峽登寺後
猢猻梯為絶頂前門道余昨從上所瞰者由寺前循崖
西轉過華首門上束身峽為絶頂後門道余茲下所從
[008-40b]
來者盖寺北為峽寺西為崖寺後猢猻梯由絶頂垂脊
而下乃崖之所東盡而峽之所南環者也寺北有石峰
突踞峽中有菴倚其上是為袈裟石余初不知其袈裟
石也望之有異遂不入銅佛殿而登此石至則菴僧迎
余坐石上石紋離披作兩叠㾗而上有員孔僧指其紋
為迦葉袈裟指其孔為迦葉卓錫之迹即無遺跡然其
處迴崖外繞墜壑中盤此石綴崖瞰壑固自竒也僧瀹
米花為獻甚潤枯腸余時欲下放光聖峰諸寺而不能
[008-41a]
忘情於猢猻梯遂循石右上半里升梯梯乃自然石級
有叠磴㾗可以啣趾而㾗間石芒齒齒著足甚艱脊左
瞰即華首矗崖之上右瞰即袈裟墜壑之端其齒齒之
石華首乃垂而下此梯乃錯而上者然質則同也上半
里數折而梯盡仍從峽上問去頂逈絶乃返步下梯由
銅佛殿北東下峽中一里横盤峽底有菴當其中所謂
兜率菴也已半傾其後即絶頂與漢壁分支前突處菴
前峽復深墜循菴横度由左崖下半里崖根有窪内嵌
[008-41b]
前有巨樹流䕃并鶴峋居士詩碑其前峽遂深蟠路從
其上又分為兩循右峽中西南下者為迦葉寺聖峰寺
両支大道循左崖下東向行者為西來寺碧雲寺羅漢
壁間道余時身隨西峽下而一步一回眺未嘗不神飛
羅漢壁間也下半里為仰髙亭在懸峽中因圮未入既
下又半里出峽為迦葉寺其門東向中亦髙敞此古迦
葉殿近因頂有新構遂稱此為寺云入謁尊者從其前
南向循峽而下其路峻而大兩丐者覆松為棚曲折夾
[008-42a]
道數十折一里餘而至㑹燈寺寺門南向入謁而出東
下半里有岐西去者放光寺道也然日晨不及行遂不
西向而東趨其路坦而大一里為聖峰寺寺東向踞分
支之上前有巨坊後有傑閣其勢甚雄拓閣祀玉皇今
皆以玉皇閣稱之從此北瞻西來寺髙綴層崖之上屏
霞亘壁飄𣺌天半其景甚異出寺東隨隴行二里過白
雲寺又從其右東行一里半過慧林菴則左右兩溪合
於前而隴盡遂渡其左峽東過大覺寺蔬園一里從息
[008-42b]
隂後踰中支之脊從千佛閣前觀街子街子者惟臘底
集山中為朝山之節昔在石鐘寺前今移此以近大覺
為諸寺之中也由街子東半里過西竺寺又二里餘入
悉檀具飡後知沈公莘野/乃翁來叩尚留待寺間急下樓而
沈公至各道傾慕之意時已暮寺中具池湯候浴遂與
四長老及沈公就浴池中池以磚甃長丈五濶入尺湯
深四尺炊從隔壁釡中竟日乃就浴者先從池外挽水
滌身然後入池坐水中浸一時復出池外擦而滌之再
[008-43a]
浸再擦浸時不一動恐垢落池中也余自三里盤浴後
入滇祗澡於温泉如此番之浴遇亦罕矣
 
 
 
 
 
 
[008-43b]
 
 
 
 
 
 
 
 徐霞客逰記卷八上
[008-44a]
欽定四庫全書
 徐霞客逰記卷八下
            明 徐宏祖 撰
  西南逰日記十四雲南/
二十九日飯於悉檀同沈公及體極之姪同㳺街子余
市鞋顧僕市帽遇大覺遍周亦岀㳺欲拉與俱余辭嵗
朝往祝盖以其届七旬也既午沈公先别去余食市麵
一甌一里餘從大乘菴上幻住一里入幻住見其額為
[008-44b]
福寧寺問道而出猶不知其為幻住寺也由其右過峽
西北行一里而入蘭陀寺寺南向由正殿入其東樓艮
一師出迎問殿前所卧石碑曰先師所撰迦葉事跡記
也昔䜿華首門亭中潘按君建絶頂觀風臺當事者曳
之頂將磨鐫新記艮一師聞而往止之得免以華首路
峻不得下因紆道置此余欲錄之其碑兩面鐫字而前
半篇在下艮一指壁間挂軸云此即其文從碑謄冩而
出者余因低懸其軸以案就錄之艮一供齋沈公亦至
[008-45a]
齋後余度文長不能竟令顧僕下取卧具令沈公先上
其廬當明日往叩也迨暮錄猶未竟顧僕以卧具至遂
卧蘭陀禪榻顧僕傳𢎞辨安仁語曰明日是除夕幸爾
主早返寺毋令人懸望也余聞之為悽然者久之
三十日早起盥櫛而莘野至相見甚慰同飯於蘭陀余
仍錄碑完而莘野已去遂由寺循脊北上其道較夷一
里轉而東一里出莘野廬前小静室又半里而入莘野
樓則沈公在而莘野未還沈公為具食莘野適至遂燕
[008-45b]
其樓父子復躬為執㸑煨芋煮蔬甚樂也莘野懇令顧
僕取卧具於蘭陀曰同是天涯何必以常住静室為分
余從之遂停寢其樓之北楹其樓東南向前瞰重壑左
右抱兩峰甚舒而稱樓前以杪松連皮為欄製樸而雅
樓忩疎楞潔静度除夕於萬峰深處此一宵勝人間千
百宵薄暮凭忩前瞰星辰燁燁下垂塢底火光逺近紛
挐皆朝山者徹夜熒然不絶與瑶池月下又一觀矣
己夘正月初一日在雞山獅子林莘野静室是早天氣
[008-46a]
澄澈旭日當前余平明起禮佛而飯乃上隠空蘭宗二
静室又過野愚静室野愚已下蘭宗處遂從上徑平行
而西入念佛堂是為白雲師禪棲之所獅林開剏首處
也先是有大力師者苦行清修與蘭宗先結静其下後
白雲結此廬與之同棲乃獅林最中亦最髙處其地初
無泉以地髙不能刳木以引二師積行神通忽一日白
雲從龕後龍脊中垂間攙石得泉其事甚異而莫之傳
余入龕見石脊中峙為崖崖左有穴一龕髙二尺深廣
[008-46b]
亦如之穴外石倒垂如簷泉從簷内循簷下注簷内穴
頂中空而水不從空處溢簷外崖石峭削而水不從削
處墜倒注於簷如貫珠垂玉穴底滙方池一函旁皆菖
蒲茸茸白雲折梅花浸其間清泠映人心目余扳崖得
之以為竒因詢此龍脊中垂非比兩腋何以泉從其隆
處破石而出白雲言昔年剜石得之至今不絶余益竒
之後遇蘭宗始徴其詳乃知天人供養之事佛無誑語
而昔之所稱卓錫虎跨於此得其徵矣龕前編栢為欄
[008-47a]
茸翠環繞若短屏迴合堦前綉墩草獨髙員如叠跏趺
其上蒲團錦茵皆不如也龕甚隘前結松棚方供佛禮
懴白雲迎余茶點且指余曰此西尚有二静室可娛乞
可延憩當瀹山蔬以待也余從之西過竹間見二僧坐
木根曝背一引余西入一室其室三楹乃新闢者前甃
石為臺勢甚開整佛龕花供皆極精嚴而不見静主詢
之曰白雲龕禮懴司鼔者是余謂此僧甚樸何以有此
乃從其側又上一龕額曰標月而門亦扄乃返過白雲
[008-47b]
而飯始知其西之精廬即悉檀體極師所結而司鼓僧
乃其守者飯後又從念佛堂東上躡二龕其一最髙幾
及嶺脊但其後純崖無路其前則旋崖層叠路宛轉循
之就崖成臺倚樹為磴山光懸繞真如躡鷲嶺而上也
龕前一突石當中亦環倚為臺其龕額曰雪屋為程還
號二㳺昆明/人有才藝而門亦扄盖皆白雲禮懴諸静侣也又
東稍下再入野愚静室猶未返因循其東扳東峽峽自
頂下墜若與九重崖為分塹者頂上危岩叠叠峽東亘
[008-48a]
岩一支南向而下即悉檀寺所倚之支也其東即九重
崖静室而隔此峰峽障不可見余昔自一衲登頂從其
東扳岩隙直上惟此未及經行乃扳險陟之路漸窮抵
峽中則東峰石壁峻絶峽下隤壑崩懸計其路尚在其
下甚深乃返從來徑過簾泉翠壁下再入蘭宗廬知蘭
宗與野愚俱在𤣥明精舎往從之𤣥明者寂光之裔孫
也其廬新結與蘭宗東西相望在念佛堂之下莘野山
樓之上余先屢過其旁翠條掩映俱不能覺從蘭宗之
[008-48b]
徒指點得之則小閣疎楞雲明雪朗致極清雅閣名雨/花為野
愚/筆諸静侣方坐嘯其中余至共為清談瀹茗日既昃野
愚軰乃上探白雲余乃下憩莘野樓薄暮蘭宗復來與
談山中諸蘭若緣起併古徳遺疏日暮不能竟
初二日飯於莘野即再過蘭宗欲竟所徵而蘭宗不在
愛𤣥明雨花閣精潔再過之仍瀹茗劇談遂扶笻西一
里過望臺嶺此嶺在獅林之西盖與栴檀為界者亦自
嶺脊南向而下即大覺寺所倚之岡也自獅林西陟其
[008-49a]
嶺即可望見絶頂西懸故以望名與其西一嶺又夾壑
為塢諸静室緣之層累而下是為栴檀嶺先是雞山静
室祗分三處中為獅子林西為羅漢壁東為九重崖而
是嶺在獅林漢壁之間下近於寂光故寂光諸裔遂開
建諸廬遂繼三而為四焉盖其諸廬在峽間東為望嶺
西為栴檀嶺此嶺又與羅漢壁為界者自嶺脊南向而
下即寂光寺所倚之支也是為中支盖羅漢壁之東迴
崖自嶺脊分隤南下既結寂光由其前又南度東轉為
[008-49b]
觀音閣息隂軒峙為瀑布東嶺于是又度脊而南為牟
尼菴又前突為中嶺若建標於中而大士閣倚其端龍
潭瀑布二水口交其下一山之脉絡皆以茲為綰轂云
踰望臺嶺西三里由諸廬上盤壑而西三里又盤嶺而
南而北轉一里北崖皆挿天盤雲如列霞綃而西皆所
謂羅漢壁也東自栴檀嶺西至仰髙亭峽倒挿於衆壑
之上當其東垂之摺者幻空師結廬處也真武閣倚壁
足其下曲徑縱横石級層叠師因分箐為籬點石為臺
[008-50a]
就閣而憩焉其下諸徒闢為叢林今名碧雲者也余前
已訪幻空返憶閣間有陳郡侯詩未錄因再過錄之師
復欵談甚久出果餉之榻間閣兩旁俱有静室旁通皆
其徒所棲而無路達西來寺路必仍下碧雲由山門西
盤崖坡又一里半北上半里抵壁足則陜西僧明空所
結菴也今名西來寺北京陜西河南三僧俱以地名今
京陜之名幾並重以余品之明空猶俗僧也其名之重
以張代巡鳳翮同鄉命其住持絶頂迦葉殿而沐府又
[008-50b]
以中和山銅殿移而畀之故聲譽赫然然在頂而與河
南僧不協在西來而惟知欵接朝山男婦其識見猶是
碧雲諸徒流等不可望幻空後塵也然其寺後倚絶壁
雲幙霞標屏擁天際巍峭大觀此為第一寺西有萬佛
閣石壁下有泉一方嵌崖倚壁深四五尺濶如之瀦水
中涵不盈不涸萬峰之上純石之間滙此一脉固竒但
不能如白雲龕之有感而出垂空而下為神異耳觀其
水色不甚澄澈寺中所飡俱遥引之西峽之上固知其
[008-51a]
益不如白雲也寺東有三空静室亦倚絶壁三空與明
空俱陜人為師兄弟然三空頗超脱有道氣留余飯其
廬已下午矣自西來寺東至此石壁尤竦峭寺旁崖迸
裂成洞其中崆峒僧悉以逰騎填駐其中不可攔入深
為悵恨又有峽自頂剖窪而下若雲門劍壁嵌隙於中
亦為偉觀僧取薪於頂俱自此隙投崖下留為捷徑不
能藉為勝概也既飯復自寺西循崖而去二里崖盡而
為峽即仰髙亭之上也先是余由絶頂經此下遂從大
[008-51b]
道入迦葉寺不及從旁岐東趨羅漢壁然自迦葉寺迴
眺崖端一徑如線㾗衆竇如雲蓋心甚異之故不憚其
晩以補所未竟然其上崖石雖飛嵌空懸皆如華首之
類無可深入者乃返從西來碧雲二寺前東過栴檀仍
入獅林至白雲龕下尋𤣥明精舎悮入其旁又得一龕
則翠月師之廬也前環疎竹右結松盖為亭亦蕭雅有
致乃少憩之遂還宿莘野樓已暮矣
初三日晨起飯荷行李將下悉檀蘭宗來邀欲竟山中
[008-52a]
未竟之㫖余乃過其廬為具盒具飡遍徵山中故迹既
午有念誠師造其廬亦欲邀過一飯蘭宗乃輟所炊同
余過念誠路經珠簾翠壁下復徙倚久之盖蘭宗所結
廬之東有石崖傍峽而起髙數十丈其下嵌壁而入水
自崖外飛懸垂空洒壁歴亂縱横皆如明珠貫索余因
排簾入嵌壁中外望蘭宗諸人如隔霧牽綃其前樹影
花枝俱飛魂逐魄極掩映之妙崖之西畔有綠苔上翳
若絢綵舖絨翠色欲滴此又化工之點染非石非嵐另
[008-52b]
成幻相者也崖旁山木合沓瓊枝瑶幹連幄成隂襍花
成綵蘭宗指一木曰此扁樹曾他見乎盖古木一株自
根横卧丈餘始直聳而起横卧處不員而扁若側石偃
路旁髙三尺而厚不及尺余初疑以為石也至是循視
其端乃信以為樹盖石借草為色木借石為形皆非故
質矣東半里飯於念誠廬别蘭宗南向下之字行半里
又入義軒廬義軒大覺之派新搆静於此乃獅林之東
南極處也其上為念誠廬最上為大静室即野愚所栖
[008-53a]
是為東支莘野樓為西南極處其上為𤣥明精舎最上
為體極所搆新廬是為西支而珠簾之崖當峽之中傍
峽者為蘭宗廬其上為隠空廬最上為念佛堂即白雲
師之廬也是為中支其間徑轉崖分綴一室即有一室
之妙其盤旋迴結各各成境正如巨蓮一朶瓣分千片
而片片自成一界各無欠缺也從義軒廬又南向之字
下一里餘過天香静室天香幻住菴僧也其年九十余
初上覓莘野廬首過此問道者又南一里過幻住菴其
[008-53b]
西即蘭陀寺也分隴對衡獅林之水界於左右而合於
其下焉又南下一里餘二水始合渡之即為大乘菴由
澗南東向循之半里水折而南復踰澗東南下一里過
無我無息二菴其下即為小龍潭五花菴已在悉檀寺
右廊之外而崗隴間隔復踰澗南過迎祥寺乃東向隨
澗行一里抵寺西虎砂即前暗中模索處也其支自蘭
陀南來至迎祥轉而東横亘於悉檀寺之前東接内突
龍砂兜黒龍潭於内為悉檀寺第一重案其内則障獅
[008-54a]
林之水東向龍潭其外則界栴檀之水合於龍潭下流
而脉遂止於此焉于是又北踰澗半里入悉檀寺與𢎞
辨諸上人相見若并州故鄉焉前同莘野乃翁由寺入
獅林時寺前杏花初放各折一枝攜之上既下則寺前
桃亦繽紛前之杏色愈淺而繁後之桃靨更新而艷五
日之間芳菲乃爾暏春色之來天地益感浮雲之變古
今也
初四日飯於悉檀即攜杖西過迎祥石鍾二寺共二里
[008-54b]
於石鍾西竺之前踰澗而南即前山所來大道也余前
自報恩寺後渡溪分道悞循龍潭溪而上不及過大士
閣出此而行李從北來顧僕言大士閣後有瀑甚竒從
此下不逺從之即踰脊脊甚狹而平脊南即瀑布所下
之峽脊北即石橋所下之澗脊西自息隂軒來過此南
突而為牟尼菴盡於大士閣者也脊南大路從東南循
嶺觀瀑亭倚之瀑布從西南透峽玉龍閣跨之由觀瀑
亭對崖瞰瀑布從玉龍閣下隤墜崖懸練深百餘丈直
[008-55a]
注峽底峽逼箐深俯視不能及其麓然踞亭俯仰絶頂
浮嵐中懸九天絶崖隤雪下嵌九地兼之霽色澄映花
光浮動覺此身非復人間天台石梁庶幾又向曇花亭
上來也時神飛玉龍閣遂不及南下問大士閣之勝於
是仍返脊南循峽端共一里陟瀑布之上登玉龍其閣
跨瀑布上流當兩山峽口乃西支與中支二大距凑拍
處水自羅漢華嚴來至此隤空下搗此一閣正如石梁
之横翠鵲橋之飛空惜無居人但覺杳然有花落水流
[008-55b]
之想樓為楊冷照師孔所題與觀瀑亭俱為蔣賔川爾
第所建有一碑卧樓板偃踞而錄之遂沿中支一里西
上息隂軒從其左北踰澗又北半里入大覺寺叩遍周
老師師為無心法嗣今年屆七袠齒徳兩髙為山中之
耆宿余前與之期以新旦往祝而獅林遲下又空手而
前殊覺怏怏師留飡於東軒軒中水由亭沼中射空而
上沼不大中置一石盆盆中植一錫管水自管倒騰空
中其髙將三丈玉㾗一縷自下上噴隨風飛洒散作空
[008-56a]
花前觀之甚竒即疑雖管植沼中必與沼水無涉况既
能倒射三丈何以不出三丈外此必别有一水其髙與
此並彼之下從此墜故此之上從此止其伏機當在沼
底非沼之所能為也至此問之果軒左有崖髙三丈餘
水從崖墜以錫管承之承處髙三丈故倒射而出亦如
之管從地中伏行數十丈始向沼心䜿起其管氣一絲
不旁洩故激發如此耳既飯錄碑於西軒軒中山茶甚
開余前已見之至是折一枝别遍周西半里過橋又北
[008-56b]
上坡一里入寂光寺寺住持先從遍周東軒同飡至此
未返余錄碑未竟暝色將合攜紙已罄乃返悉檀又從
大覺東一探龍華西竺二寺日暮不能詳也
初五日暫憩悉檀寺莘野乃翁沈君具柬邀余同悉檀
諸禪侣以初六日供齋獅林是日遂不出
初六日悉檀四長老飯後即約赴沈君齋沈君亦以獻
嵗週花甲余乃錄除夕下榻四詩為祝仍五里至天香
廬側又躡峻二里而登莘野樓則白雲翠月𤣥明諸侣
[008-57a]
皆在進飡後遂同四長老遍探林中諸静室宛轉翠㣲
間天氣明媚茶花鮮嬌雲闗翠隙無所不到先過隠空
為留盒茗過蘭宗野愚俱下山過𤣥明啜茗傳松實過
白雲啜茗傳茶實茶實大如芡實中冇白肉如榛分兩/片而長入口冇一陣凉味甚異即吾
地之茗實而此獨可食聞感通者/最佳不易得也聞冇油者棘口過體極静廬又預備
茶盒以待下午仍飯於莘野樓四長老强余騎從西垂
下二里過蘭陀寺西從其前東轉仍由幻住前下坡四
里歸悉檀
[008-57b]
初七日晨起大覺遍周令其徒折柬來招余將赴之適
艮一蘭宗至又有本寺復吾師自摩尼寺至野愚師又
至遂供齋本刹下午野愚蘭宗由塔盤往大士閣余赴
遍周之招小食後腹果甚遂乘間往寂光錄前所未竟
碑仍飯於大覺而還悉檀宿
初八日飯後四長老候往本無塔院盖先期以是日祭
掃也余從之由寺左龍潭東下一里又過一東腋水南
行半里則龍砂内支自東而西突與中支大士閣之峰
[008-58a]
夾持於悉檀之前其勢甚𦂳悉檀左右前後諸水俱由
此出路由嶺㘭南度余由𢎞辨莘野特西探其嶺隔峽
西眺中支南突至此而盡大士閣倚其下乃天然鎖鑰
為悉檀而設者也仍還由大路循東嶺而南半里為静
聞瘞骨處乃登拜之又南一里則龍砂外支又自東嶺
分突而西與西支傳衣之峰對亦夾持於悉檀之前其
勢甚雄大士閣東龍潭諸水閣西瀑布諸水悉由此而
出此嶺為一山之龍砂而在悉檀為尤近即雞足前三
[008-58b]
距中之東南支也其脉自絶頂東亘屏立空中為羅漢
壁獅子林點頭峰九重崖後脊中支由羅漢壁下垂而
止於大士閣東支由九重崖東南環為此嶺若臂之内
抱先分一層為内砂與中支大士閣對又紆此層為外
砂與西支傳衣後峰對其勢自東而西突其度脊少㘭
如馬鞍昔以馬鞍嶺名之余初入雞山抵大覺四顧山
勢重重迴合叢林静室處處中懸無不恰稱獨此處欠
一塔為山中缺䧟及至悉檀遥顧此峰尤竒以為焉得
[008-59a]
阿育王大現神通於八萬四千中分一靈光於此既晤
𢎞辨問仙陀何在曰在塔盤問塔盤何在則正指此山
也時尚未䜿塔心不能遥矚自後則瞻顧如對矣人謂
雞山前伸三距惟西支長而中東二支俱短非也中支
不短不能獨懸於中令外支環拱西支固長然其勢較
低盖虎砂正欲其低也若東支之所謂短者自其環抱
下墜處言之則短自其横脊後擁處言之則更長而崇
非西支之可並也盖西支繚繞而卑虎砂也而即以為
[008-59b]
前案東支夭矯而尊龍砂也而兼以為後屏皆天造地
設自然之竒擬議所不及者也塔盤當峰頭在馬鞍中
岰之西有大路在馬鞍之間則東南下雞坪闗者有岐
路在馬鞍之東則東北向本無塔院者時塔盤工作百
餘人而峰頭無水其東峰有水甚東以中岰不能西達
乃䜿木柱數排於岰中架橋其上以接之柱髙四丈餘
架木為溝横接松杪昔聞霄漢鵲橋以渡水也今反為
水渡抑更竒矣由岰東向循峰則雞山大脊之南盡處
[008-60a]
也其前復開大陽分支環抱又成一向可謂靈山面面
竒矣共二里登謁本無塔塔甚偉三塔並峙中奉本公
舎利左右則諸弟子普同二塔也左為塔院可憩可栖
諸静侣及三番僧皆助祭余則享餕焉時同祭者四長
老外則白雲復吾沈公及莘野諸後裔俱集若蘭宗艮
一則本公雁行故不至云祭後仙陀純白又攜祭品往
祭馬鞍嶺北三塔遂及静聞下午還過塔盤即仙陀謝
其祭静聞也
[008-60b]
初九日晨飡後余即攜杖西行三里過息隂軒軒在中
支之脊大覺寺之前案也為本無師静攝處額為僉憲
馮元成時/可所書其前有三岐從左渡澗趨大覺寂光從
右渡澗趨傳衣下接待從後直上則分渡右澗或由慧
林而上聖峰或陟西支而抵華嚴焉余乃先半里從右
渡轉而東上南嶺半里盤其東崖之上即瀑布之西峰
也於是循之南行東瞻中支之大士閣在其下東支之
塔盤嶺對其上平行三里乃東轉隨坡下一里則傳衣
[008-61a]
寺東向倚山之半其北先有止止菴嘿菴真語所建傳
衣大機禪師之友也又南為净雲徹雲直炳所建又南
有彌陀員通八角三菴皆連附於傳衣寺者而八角之
名最著以昔有八角亭今改剏矣八角開剏於嘉靖間
為吉空上人所建其南即為傳衣寺寺基開爽規模宏
拓前有大坊題曰竹林清隠乃直指毛堪蘇州毛/具茨也所命
頗不稱上又一直指大標所題古松詩止署曰白岳古
松當坊前本大三圍乃龍鱗非五鬛也山間巨松皆五
[008-61b]
鬛聳幹㕘天而老龍鱗頗無大者遂以糾拏見竒幹丈
五以上輒四面横枝而出枝大侔於幹其端又倒垂斜
攫尾大不掉幹幾分裂今築臺擁幹髙六七尺又植木
支其横枝僅免於裂亦幸矣由梯登臺四面横枝倒懸
於外或自中躍起或自巔垂颺其紛糾翔舞之態不一
而足與天台翥鳳其一類耶坊聫曰花為傳心開錦繡
松知䕶法作虬龍為王元翰聚洲筆門聫曰峰影遥看
雲盖結松濤静聽海潮生為羅汝坊近溪筆差可人意
[008-62a]
然羅聨濤潮二字連用不免叠床之病何不以聲字易
濤字乎寺昔為圓信菴嘉靖間李中谿元陽為大機禪
師宏剏成寺其徒印光孫法界戒律一如大機萬厯辛
丑元日燬於火法界復鼎建之視昔有加先是余過止
止菴一病僧留飯坐久之見其方淅米乃去飯於净雲
僧覺心遂入㕘寺中入其西蔵經閣閣前山茶樹小而
花甚盛為折兩枝而出乃東北下峽中一里有垣圍一
區濬山為池畜金魚於中結茅龕於上者亦傳衣僧也
[008-62b]
雲影山光以一泓印之不覺潭影空心又東北下半里
抵峽廬則瀑布之下流也去瀑布已一曲昔從瀑上瞰
不見其底今從峽底涉亦不見其瀑峽西有草廬菜畦
則猶傳衣之荒圃也峽中水至是如引絲反不如懸瀑
之勢巨矣渡澗東上坡一里至大道則大士閣之側也
閣倚中支南突之半其前有坊有樓歴級甚峻後為閣
飛甍叠棟上供大士左右各有樓其製亦敞乃萬厯丙
午直指沈公所建選老僧拙愚者居之是曰三摩寺余
[008-63a]
錄碑閣下忽一僧殷勤欵曲問之乃拙公之徒虚宇也
虚宇又為蘭宗之派今拙公没虚宇當事昨野愚蘭宗
宿此想先道余故虚宇一見惓惓且留宿余以日暮碑
長許之令顧僕返悉檀余下榻於西樓奥室
初十日晨起盥櫛而顧僕至言𢎞辨師遣僧往麗江已
行盖為余前茅者余乃候飯即從寺右大道北上二里
陟中支之脊有菴踞其上曰牟尼菴其前松影桃花恍
有異致菴後即觀瀑亭迴瞰瀑布真有觀不足之意仍
[008-63b]
溯中支二里過息隂軒從其後直西一里又南下渡澗
西行已在大覺寺蔬圃之南矣盖大覺蔬圃當中支之
後中支至是自北東轉其西有二流交㑹即瀑布之上
流也一自羅漢壁東南下一自華嚴東北流二水之交
中夾一支其上為慧林菴乃西南支東出之旁派聖峰
白雲寺所倚者也華嚴之路又從圃東渡其下流乃從
澗南溯之西上一里半漸踰支脊其南復有一澗與西
支東走之脊隔又從其澗北溯之西上一里餘見脊上
[008-64a]
有塚三四後有軒樓遺構與塚俱頽此脊乃西支餘派
直送而出無有環䕶宜其然也由塜西復下峽其峽復
有二在南者自西支法照寺南發源東下經華嚴寺北
至此而與北澗合在北者自西支法照寺北發源東下
經毘盧寺北至此而與南澗合二水之交中夾一支為
華嚴寺北向之案亦西南支東出之旁派毘盧祝國二
寺所倚者也涉北澗有二岐隨澗西行者為祝國毘盧
道由支端登脊而上溯南澗之北西行者為華嚴道余
[008-64b]
乃登脊瞰南澗行一里有亭橋横跨澗上乃華嚴藉為
下流之鑰也渡橋始為西南本支又西半里而得華嚴
寺寺當西南支之脊東北向九層崖而峙地逈向異又
山中一勝也盖雞山中東二支及絶頂諸刹皆東南二
向曾無北拱者惟此寺回看返照北大山諸林刹歴歴
倒湧亦覺改觀規模甚整與傳衣伯仲嘉靖間南都占
徳月堂開建其徒月輪以講演名萬厯初聖母賜藏後
遭回祿今雖重建紺宇依然而法範寂寥矣寺東有路
[008-65a]
東行山脊乃直達傳衣者由寺前峽上西行半里復有
亭橋横跨澗上即東橋上流也寺左右各有橋有亭山
中之所僅見過橋又陟其北向餘支躡崗半里旋崗脊
過盧寺寺前為祝國寺俱東南向踞崗寺北有澗東下
即前所涉之北澗也又由其南崖溯之西上一里半有
寺踞崗脊是為法照寺盖西南支自銅佛殿下南墜至
此東轉寺當轉摺處又東抽一支以為毘盧祝國之脉
而横亘於華嚴之前者也是為西南餘支之第一法照
[008-65b]
之北又分一崗相夾無住菴倚之即下為頹塚之支是
為西南餘支之第二屢有路直北踰崗度峽而横去皆
向聖峰㑹燈之大道者余欲析其分支之原遂從峽中
溯之而上於是南捨法照北遶無住之後峽路漸翳叢
箐横柯遂成幽閴然已漸逼絶頂之下矣時路無行人
隨一桃花箐村氓行一里北循峽中又一里北躡墜脊
又一里遂踰脊而行乃西見木香坪之前山外擁華首
門之絶頂髙懸桃花箐之過腋西環而此脊上自銅佛
[008-66a]
殿下抵法照寺轉而東去界此脊西一壑另成一境則
放光寺所倚也踰脊更西北盤壑上行又一里半而得
大路已直逼華首門下崖矣其路東自聖峰來西由放
光出桃花箐抵鄧川州為大道余西隨之半里而放光
寺在焉其寺南向後倚絶壁前臨盤壑以桃花箐為右
闗以西南首支為左䕶其地雖在三距之外而實當絶
之下發光鍾異良有以也余初自曹溪菴華首門下瞰
之見其寺沈沈直墜壑底以為光從窅間中上騰乃鼯
[008-66b]
栖虺伏之窟及至而猶然在萬壑盤拱之上而上眺華
首則一削萬仭横拓甚濶其間雖有翠紋煙縷若綉㾗
然疑無可披陟孰知其上乃西自曹溪菴東連銅佛殿
固自有凌雲之路横緣於華首之前也然當身歴華首
時止仰上崖之穹崇不覺下壁之峻拔至是而上下又
合為一幅其巍廓又何如也然則雞山雖不乏層崖如
華首羅漢九重諸處其境界固髙而雄傑之觀莫以踰
此矣寺前以大坊為門門下石金剛二座鏤刻甚異狰
[008-67a]
獰之狀恍與烟雲同活其内為前樓樓之前有巨石峙
於左髙丈五而大如之上擎下削搆亭於上蔣賔川題
曰四壁無然其北面正可仰瞻華首而獨為樓脊所障
四壁之中獨翳此絶勝一面不為無憾寺建於嘉靖間
陜西僧員惺所搆萬厯初燬而復興李元陽有碑範銅
而鐫之然鐫字不能無訛其後嗣歸空更建毘盧閣閣
成而神廟賜藏余錄銅碑殿中甚暗而腹亦餒時主僧
俱出止一小沙彌在余畀之青蚨乃藝竹為炬煮蔬為
[008-67b]
供既飯東遵大路一里踰垂支之脊又一里盤墜峽之
上得分岐焉一過峽直東者為聖峰路一躡嶺北上者
為㑹燈路始為登頂正道余乃北躡上嶺數曲而至㑹
燈寺寺南向昔為廓然師静室今其嗣創為寺由寺西
更轉而北上復數曲一里餘而過迦葉寺寺東向此古
迦葉殿也今張按君建迦葉殿/於絶頂因改此為寺由其前北向入峽其峽
乃西自絶頂東自羅漢壁兩崖相夾而成中垂磴道少
上有坊為羅李二先生㳺處羅為近溪先生汝芳李為/見羅先生材皆江西人同
[008-68a]
為司道/逰此又上有亭為仰髙亭中有碑為萬厯間按君周
懋相所立紀登山及景仰二先生意周亦江西人也余
前過此見亭中頹不及錄其文而去故此來先錄之風
撼兩崖間寒凛倍於他所文長字冗手屢為風所僵錄
竟日色西傾望其上兠率菴即前所從下而其東横緣
之路出羅漢壁者前又曾抵此而返頂頭未了之事非
可以餘晷盡也乃返步下仍過迦葉寺前見有岐東下
壑中其壑底一菴在聖峰北者必補處菴也乃取道峽
[008-68b]
中隨壑下盖緣脊下經㑹燈者為正道隨壑東下趨補
處者為間道下二里過補處菴亦稍荒落恐日暮不入
由其前渡峽澗南遂上坡過聖峰寺寺東向前有大坊
由坊外東行里餘崗脊甚狹南北俱深坑逼之度脊又
東里餘有寺新搆當坡之中垂是為白雲寺余欲窮此
支盡處遂東下行南澗之上二里則慧林菴踞坡盡處
緣菴前轉下北澗渡之始陟中支行北澗與南澗乃合
於路南其東即大覺蔬圃矣東半里過蔬圃北又東一
[008-69a]
里過息隂軒南又東一里過瀑布北遂去中支北涉西
竺寺澗而行中東二支盤壑中矣又二里薄暮入悉檀

十一日飯後覺左足拇指不良為皮鞋所窘也而復吾
亦訂余莫出姑停憩一日余從之𢎞辨安仁出其師所
著書見示𢎞辨更以紙帖墨刻相畀且言遍周師以青
蚨相贐余作柬謝之甫令顧僕持去而大覺僧復路遇
持來余姑納之笥上午赴復吾招出茶果皆異品有本
[008-69b]
山參以蜜炙為脯又有孩兒參頗具人形皆山中産又
有桂子又有海棠子皆所未見者大抵迤西果品吾地
所有者皆有惟栗差小而棗無肉松子胡桃花椒皆其
所出惟龍眼荔枝市中亦無菌之類雞葼之外有白生
香蕈白生生於木如半覃形不圓而薄脆而不堅黔中
謂之八担柴味不及此此間石蜜最佳白若凝脂視之
有肥膩之色而一種香氣甚異因過安仁齋中觀蘭蘭
品最多有所謂雪蘭花/白玉蘭花/綠最上虎頭蘭最大紅舌
[008-70a]
白舌以心中一㸃/如舌乃吐最易開其葉皆濶寸五分長二尺而
柔花一穗有二十餘朶長二尺五者花朶大二三寸瓣
濶共五六分此家蘭也其野生者一穗一花與吾地無
異而葉更細香亦清逺其地亦重牡丹悉檀無山茶而
多牡丹元宵前蕋已大如雞卵矣
十二日四長老期上九重崖赴一衲軒供一衲軒為木/公所建守僧
歳支寺中粟百石故/毎嵗首具供一次以雨不能行飯後坐齋頭抵午而
霽乃相拉上崖始由寺左半里上𢎞辨静室基旁又西
[008-70b]
半里過天柱静室旁又北躋一里半横陟峽箐始與一
西來路合遂東盤峽上半里其北又下墜一峽大路陟
峽而踰東北嶺乃北下後川向羅川之道小路扳脊西
北上乃九重崖之東道其路甚峻即余前所上者第此
時隂晴未定西南望木香坪一帶積雪峥嶸照耀山谷
使人心目融徹與前之麗日澄空又轉一光明法界矣
一里餘抵河南師静室路過其外問而知之雨色復來
余别衆静侣令先上一衲軒而獨往探之師為河南人
[008-71a]
至山即栖此廬而曾未旁出余前從九重崖登頂不知
而過其上後從獅林欲横過野愚東㸃頭峰下又不得
路躊躇至今恰得所懐比入廬見師人言其獨栖而見
其一室三侣人言其不語而見其條答有序人言其不
出而見其把臂入林亦非塊然者九重崖静室得師可
與獅林羅漢壁鼎足矣坐少定一衲僧來邀雨陣大至
既而雪霏師挽留稍霽乃别躡蹬半里有大道自西上
横陟之遂入一衲軒崔中静主大定拙明軰皆供飡絡
[008-71b]
繹迨暮不休雨雪時作四長老以騎送余自大道西下
其道從㸃頭峰下横盤脊峽時嵐霧在下深崖峭壑茫
不可辨二里與獅林道合已在幻住菴之後而與大覺
塔院隔峽相對矣至此始勝騎從幻住前下山又四里
而入悉檀篝燈作楊趙州書
十三日晨起飯即以楊趙州書畀顧僕令往致楊君余
追憶日記於東樓下午雲净天皎
十四日早寒以東樓背日余移硯於藏經閣前桃花下
[008-72a]
就暄為記上午妙宗師以雞葼茶果餉師亦檢藏其處
也是日晴霽如故迨晩余忽病𠻳
十五日余以𠻳故卧遲遲午方起日中雲集迨晩而翳
余欲索燈卧𢎞辨諸長老邀過西樓觀燈燈乃閩中紗
圍者佐以柑皮小燈或掛樹間或浮水面皆有熒熒明
星意樓下採青松毛鋪藉為茵席去桌趺坐前各設盒
果注茶為玩初清茶中鹽茶次蜜茶本堂諸静侣環坐
滿堂而外客與十方諸僧不與焉余因憶昔年三里龍
[008-72b]
燈一静一閙粤西滇南方之異也梵宇官衙寓之異也
惟佳節與旅魂無異為黯然而起則殿角明蟾忽破雲
露魂矣
十六日晨飡後復移硯就暄於藏經閣前桃花下日色
時翳下午返東樓𠻳猶未已抵暮復雲開得月
十七日作記東樓雨色時作
十八日濃雲宻布既而開霽抵暮顧僕返自趙州
十九日飯後晴霽殊甚遂移卧具由悉檀而東越大乘
[008-73a]
東澗一里上脊即迎祥寺從其南上寺後半里為石鐘
寺又後為員通極樂二菴極樂之右即西竺西竺之後
即龍華從龍華前西過大路已在西竺之上去石鐘又
一里矣龍華之北坡上即大覺寺龍華西臨澗又有一
寺前與石鐘同東南向從其後渡澗即彼岸橋下流即
息隂軒已為中支之脊矣從軒左北向上過觀音閣為
千佛寺其前即昔之街子正當中脊今為墟矣復北渡
澗從大覺側西北上寺僧流入謝之仍過澗橋上有屋
[008-73b]
額曰彼岸同登其水從望臺嶺東下界於寂光大覺之
間者顔龍華至此又一里矣過橋復躡中支上半里中
脊為水月菴脊之東腋為寂光脊之西腋為首傳僧净
方年九十矣留而未入由寺右盤一嘴東覷一菴桃花
嫣然松影歴亂趨之即積行菴也其菴在水月之西首
傳之北僧覺融留飯後乃從菴左東上轉而西北登脊
從中支脊上二里有静室當脊是曰烟霞室克心之徒
本和所居由其西分岐上羅漢壁由其東盤峽上栴檀
[008-74a]
嶺嶺從峽西中路北向作之字上一里得克心静室克
心者用周之徒昔住持寂光今新構此退休其地當垂
脊之左東向稍帶南又以西支外禾字孔大山為虎砂
以點頭峰為龍砂龍近而虎逺又與獅林之砂異其東
有中和静室亦其徒也為鬱荼所焚今中和往省矣克
心留余點茶稠叠久之别已下午遂從石上小徑峻極
令其徒偕上半里得西來大路隨之東上又半里陟栴
檀嶺脊向西南行經烟霞室漸轉東南為水月寂光由
[008-74b]
其前又西南一里盤一嘴有廬在嘴上余三過鑰門不
得入其下即白雲寺所托也又西半里再盤突嘴而上
即慧心静室慧心為幻空徒始從野愚處㑹之前曾過
悉檀來叩故入叩之方禪誦㑹燈菴其徒供茶而去後
即碧雲寺不入從其側又盤嘴兩重二里北上西來寺
西經印雪樓前又西循諸絶壁行一里為一真蘭若其
上覆石平飛又西半里崖盡而成峽其峽即峰頂與羅
漢壁夾峙而成者上自兜率宫下抵羅李二先生坊兩
[008-75a]
壁夾成中溜路當其中溜之半崖脚内嵌前聳巨木有
舊碑刻峋鶴詩乃題羅漢壁者中横一岐由其上陟溜
半里過𤣥廟又半里過兜率宫已暮而宫圯無居人又
上一里叩銅佛殿入而栖焉即所謂傳燈寺也前過時
朝山之履相錯余不及入茲寂然久之得一戸老僧啟
户宿
二十日晨起欲錄寺中古碑寒甚留寺下山錄遂置行
具寺中寺中地俱大/理石所鋪盖以登絶頂二道俱從寺而分還
[008-75b]
必從之也出寺將北由袈裟石上念猢猻梯前已躡之
登其崖端而下束身峽向雖從之下猶未及仰升茲不
若由南上北下庶交覽無偏乃從寺右循崖西行遂過
華首門而西崖石上下俱峭甚路緣其間止通一線下
瞰則放光寺正在其底上眺則峯頂之捨身崖即其端
而莫能竟也共西一里有岐懸崖側余以為下放光道
又念層崖間何能垂隙下少下有水出崖側樹根間刳
木盛之是為八功徳水刳木之外無餘地水即飛洒重
[008-76a]
崖細不能見也路盡仍上即前西來入大道處有草龕
倚崖間一河南僧習静其中就此也又西半里稍上又
半里為曹溪菴菴止三楹倚崖門扄無人其水較八功
徳稍大其後危崖稍前如玦余扳石直躋崖下東望左
崖前抱處忽離立成峰員若卓錐而北並崖頂若即若
離移步他轉即為崖頂所掩不可辨惟此處則可盡其
離裏之妙而惜乎舊曽累址今已成棘人莫能登盖雞
山無拔地之峰此一見真如閃影也又西半里餘過束
[008-76b]
身峽下轉而南過伏虎菴又南過禮佛菴共一里再登
禮臺臺南懸桃花箐過脉之上正與木香坪夾箐相對
西俯桃花箐東俯放光寺如在重淵之下余從臺端墜
石穴而入西透窟而出復有聳石攅隙成臺其下皆危
崖萬仭棧木以通即所謂太子過𤣥闗也過棧即臺後
禮佛龕昔由以入穴今由窟以出棧其憑眺雖同然前
則香客駢趾今則諸菴皆扄寂無一人皆身與灝靈同
其㳺衍而已棧西沿崖端北轉有路可循因披之而西
[008-77a]
遂過桃花箐之上共一里路窮乃樵徑也仍返過伏虎
菴由束身峽上峽勢逼束半里透其上是為文殊堂始
聞有老僧持誦聲路由其前躡脊乃余前東自頂來者
見其後有小徑亦躡脊西去余從之盖文殊堂脊處乃
脊之岰從東復聳而起者即絶頂之造而為城者也從
西復聳而起者桃花箐之度而首峙者也西一里叢木
䝉茸雪㾗連亘遂造其極盖其山自桃花箐北度即靈
空髙峙此其首也其脊北垂而下二十里而盡於大石
[008-77b]
頭所謂後距也其横亘而東者至文殊堂後少亘而東
伏又東而後起為絶頂又東而稍下遂為羅漢栴檀嶺
獅子林以後之脊又東而突為點頭峰環為九重崖之
脊皆迤邐如屏於是掉尾而南轉墜為塔基馬鞍嶺則
雞山之門户矣垂脊而東直下為雞坪闗則雞山之脛
足矣故山北之水北向而出於大石東山西之水其南
發於西洱海之北者由和光橋西發於河底橋者由南
北衙皆㑹於大石之下東環牟尼山之北與賔川之流
[008-78a]
共北下金沙大江焉始知南龍大脉自麗江之西界東
走為文筆峰是為劍川麗江界抵麗東南邱塘闗南轉
為朝霞洞是為劍川鶴慶界又直南而抵腰龍洞山是
為鶴慶鄧川州界又南過西山灣抵西洱海之北轉而
東是為鄧川太和界抵海東隅於是正支則遵海而南
為青山太和賔川州界又東南峙為烏龍壩山為趙州
小雲南界遂東度為九鼎又南抵於清華洞又東度而
達於水目焉分支由海東隅北峙為木香坪之山從桃
[008-78b]
花塢北度是為賔川鄧川界是雞足雖附於大支而猶
正脊也登此直北望雪山茫不可見惟西北有山一帶
自北而南者雪㾗皚皚即腰龍洞南北衙西倚之山也
其下麥畦浮翠直逼雞山之麓是為羅川若一琵琶蟠
地雖在三十里下而黛色欲襲人衣四顧他麓皆平楚
蒼蒼也西南洱海是日獨潏蕩如浮盃在掌盖前日見
雪山而不見海今見海而不見雪山所謂隂晴衆壑殊
出没之不可定如此此峰之西盡處也東還一里過文
[008-79a]
殊堂後脊於是脊南皆危崖凌空所謂捨身崖也愈東
愈甚余凌其端瞰之其下即束身峽東抵曹溪後東峰
向躋其下今臨其上東峰一片自崖底並立而上相距
丈餘而中有一脉連屬若拇指然可墜㘭上其巔也余
扳躡從之顧僕不能至時罡風横厲欲捲人擲向空中
余手粘足踞幸不為捨身者幾希矣又共一里入頂城
門實西門也入多寳樓河南僧不在其徒以菉豆粥芝
蔴鹽為餉余再錄善雨亭中未竟之碑下午其徒復引
[008-79b]
余觀其師退休静室其室在城北二里即前所登西峰
之北岰也路由文殊堂脊北向稍下循西行當北垂之
腋室三楹北向環拱亦稱盖雞山迴合之妙俱在南當
山北者僅有此亦幽峻之奥區也其左稍下有池二方
上下連滙水不多亦不竭頂城所供皆取給焉還抵城
北竟從城外趨南門不及入迦葉前殿由門前東向懸
石隙下一里有殿三楹東向額曰萬山拱勝而户亦扄
由其前下墜級甚峻將抵猢猻梯遇一人乃悉檀僧令
[008-80a]
來候余者以麗江有使來邀也遂同下共一里而至銅
佛殿余初擬宿此以候者至乃取行李五里過碧雲寺
前直下五里過白雲寺由寺北度一小澗又東五里過
首傳寺後時已昏黒又三里過寂光寺西候者腰間出
一石如栗擊火附艾拾枯枝燃之遵中支三里叩息隂
軒門出火炬為𨗳又一里餘踰瀑布東脊而北又三里
而至悉檀𢎞辨師引麗府通事見以生白公招柬來致
相與期遲一日行
[008-80b]
 
 
 
 
 
 
 
 徐霞客逰記卷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