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94 雍錄-宋-程大昌 (master)


[007-1a]
欽定四庫全書
 雍錄巻七       宋 程大昌 撰
  郡縣
   新豐昭應/ 臨潼/
麗山在周爲麗戎國即藍田山也晉獻公伐戎得麗姬
入秦爲麗邑至漢爲新豐豐者高帝所生之邑也太上
皇思豐欲東歸高帝放寫豐邑剙爲此縣以樂之其枌
榆里社街衢棟宇一如其舊仍徙豐人以實之不論男
[007-1b]
女老幼既至各知屋室所奠雖鷄犬混放亦識其家焉
爲其自故豐而徙此故名新豐也唐爲慶山又爲昭/應本朝爲臨潼
新豐縣在府東五十里凡自長安東出而趨潼關路必
由此故項羽東入其軍即駐鴻門也鴻門在縣東十九
里而漢新豐城在縣東十八里也漢文帝指新豐示慎
夫人而曰此走邯鄲路也言東出而向邯鄲此其趨東
之始也
   蓮勺
[007-2a]
宣帝紀帝數上下諸陵常困於蓮勺鹵中如淳曰為人所
困辱也蓮勺縣有鹽池縱廣十餘里其鄉人名為鹵中蓮
音輦/灼師古曰如說是也鹵者鹹地也今在櫟陽縣東
其鄉人謂爲鹵鹽池也按此所言則漢蓮勺縣者唐之
下邽縣也元和志曰下邽東二十三里有蓮勺故城張
禹本河内人徙家蓮勺長安志曰當在下邽不當在蒲
城也
  地名
[007-2b]
   豳
邠州三水縣有古豳城不窋之孫公劉自慶州南入而
邑於此篤公劉之詩曰于豳斯館又曰豳居允荒是皆
公劉剙邑之文也史記謂公劉子慶節立國於豳此誤
也遷紀公劉度渭取財以建其邑即本詩之涉渭而取
厲鍛者矣則豳之荒始已屬公劉之世何待其子慶節
乃始建立也耶元和志既指邠州爲公劉所居又指寧
州爲公劉之邑則是本祖史記而不嘗參省詩語也邠
[007-3a]
州北境即寧之南境本同一州固可通言若質以唐制
則邠邑在邠州新平縣非慶州也邠在隋爲豳州至開
元例改古文以豳邠字同詔古豳字直書爲邠即漢扶
風之漆縣也
   洽陽莘/
詩大明曰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在洽之陽在渭之涘文
定厥祥親迎于渭造舟爲梁不顯其光又曰纘女維莘
長子維行漢志郃陽應邵曰在郃水之陽師古曰郃音
[007-3b]
合即大雅在洽之陽也元和志曰同州夏陽縣南有莘
城即古莘國文王妃太姒即此國之女也郃陽亦同州
屬縣也縣在郃水之陽郃水則水經之謂瀵水者也别
爲一𣲖東流注河不入于渭
   畢陌
孟子曰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岐周既爲一地則畢
郢之名設嘗兩出亦當同在一地矣書曰周公薨成王
葬於畢則單言葬畢不云畢郢也畢之爲地或云在渭
[007-4a]
之北或云在渭之南其主渭北者則漢劉向言文武周
公葬於畢而師古釋之曰在長安西北四十里也長安
西北四十里即咸陽矣故元和志曰咸陽縣治畢原也
此皆以畢爲在渭北者矣至其命爲渭南者皇覽曰文
武周公冢皆在京兆長安鎬聚東杜中又曰秦武王冢
在安陵縣西北畢陌中大冢是也人以爲周文王冢者
非也周文冢在杜中按杜中即杜縣之中也杜縣在鎬
之東於唐長安縣爲東南二十里此說而果不謬則畢
[007-4b]
又在渭南也予於是取此數說者而參求之長安有畢
陌咸陽又有畢原則原之爲地亘渭南北有之故古記
於畢皆著文武葬地者因畢名兩出而亦兩傳也此其
誤之所起也若以人情言之文都豐武都鎬豐鎬與杜
相屬則皇覽謂文王葬於渭南者其理順也文王既葬
渭南則周公葬畢必附文墓矣劉向傳臣瓚引汲郡古
文爲據曰畢西於豐三十里則地爲渭南甚明安陵有
大冢皇覽明指其爲秦文王墓安陵在/咸陽則渭北之文冢
[007-5a]
其不爲周文而爲秦文亦可據矣又唐令狐亘疏曰周
武葬於畢陌無丘隴之處則武王所葬確在畢陌又可
據矣若夫郢之一地尤難究的安陵有程地者伯休父
於此得姓焉或以孟子之畢郢爲安陵之畢程故人多
信之然其理不然也河南亦有上程聚葢伯休父族世
之在安陵者隨平王遷洛而聚居此地也則程自爲程
元不爲郢安得謂畢爲程耶設使程可名郢郢在渭北
不與渭南鎬聚相屬自無由兼稱畢郢也至於畢原也
[007-5b]
者語出左氏曰畢原酆郇文之昭也是文王四子分封
四國而爲四侯者也畢之與原既非一國則畢原之語
必因其地有原名畢故名之以爲畢原而夫原畢兩國
未必同在此地也通元和一志皆李吉甫爲之而周公
之墓亦遂兩出一云在萬年縣西南二十八里一云在
咸陽縣北十三里則是自相殊異可以見其不的矣予
故知其展轉生誤皆起於畢名之兩出也
   焦穫
[007-6a]
六月之詩曰玁狁匪茹整居焦穫侵鎬及方至于涇陽
孔疏曰涇陽涇水之北也長安志曰焦穫澤在涇陽縣
北亦名瓠同讀也爾雅十藪周有焦穫郭璞曰今扶風
縣瓠口也鄭國鑿涇水自仲山西邸瓠口是也涇陽即/池陽也
池陽南至豐鎬僅六七十里而玁狁居焉安整無畏則
其侵入已深而驕肆已甚矣且又旁侵鎬方以及涇陽
則雖六月而遂北伐何可緩也此之爲鎬别是一地非
鎬京之鎬詩之下文謂吉父來歸自鎬而曰我行永久
[007-6b]
此則外次於鎬而方得來歸之辭也若元在鎬京則固
不得謂我行永久矣况夫鎬也方也正爲京邑亦不容
玁狁侵及乎此也
   谷口
在雲陽縣西四十里鄭朴字子眞隱於此楊子曰谷口
鄭子眞耕於巖石之下而名震於京師即鄭白渠出山
之處
   杜郵
[007-7a]
在咸陽縣東二十里即秦之杜郵白起賜死於此
[007-8a]


[007-9a]
   覇水雜名一滋頭滻覇覇城覇芷陽覇覇上/覇 西 北 陵
覇水出商州上洛縣西北行至藍田縣境始出谷谷即
麗山之口亦名藍田山也本名滋水秦穆公改名爲覇
以章已之伯功水至萬年縣東二十里或云二十五里/或云三十里或
云在東南皆是也此/水源長占方面多也滻水始自左方來順水北向/而命其方是爲
合覇之地也水經曰新豐縣西五十里爲覇城城西十
里爲覇水水西二十里爲長安城其地里甚明也繫地
說事者止云覇水不復及滻葢覇已包滻故也此地最
[007-9b]
爲長安衝要凡自西東兩方而入出嶢潼兩關者路必
由之其繫事多故名稱尤雜予於是率其最而言之凡
覇城芷陽覇上覇頭覇西覇北覇陵縣相去皆不踰三
二十里地皆在白鹿原上以其覇水自原而來故皆繫
覇爲名也别而言之則覇上云者爲其正岸覇水也故
既名上覇亦名覇頭也漢書顔/注云覇城也者秦穆公之所
嘗城又名芷陽也郡國志曰秦襄公葬芷陽予求之史
記秦紀則惠文公四十一年固嘗即之以葬悼太子矣
[007-10a]
明年又葬宣太后矣而莊襄二王古皆不記葬處故疑
襄王不葬此地也以其悼宣兩墓在焉而漢世文帝覇
陵又適在此故世人誤取文帝之陵以名秦之覇城也
秦時未名此地爲陵也高帝入關之初駐軍於此史書
其地止名覇上不名覇陵則可驗矣
   覇水雜名二嶢關/戯水 蕢山/鴻門 軹道/覇門
髙帝入關之路自南陽鄧/州入武關商/州而叩嶢關踰蕢山
則藍田縣正爲來路已而自南徂北至覇上立屯故其
[007-10b]
屯在長安正東也秦王子嬰出降軹道者在長安城東
十三里也高帝軍至覇上則遂度覇水西向以趨咸陽
子嬰自咸陽迎降是從中渭橋度渭至長安東北而遇
漢軍故軹道爲降漢之地也子嬰已降高帝西入咸陽
欲遂止居之因樊噲諌乃始還軍覇上而閉關以絶山
東入雍之路項羽在河北聞之遂以黥布軰東上破關
而入屯軍於戯則自正東而來也戯水在新豐縣/東二十五里羽之
既至戯水也欲攻高帝項伯夜馳以告仍又夜馳以去
[007-11a]
高帝詰朝自徃會羽則羽時已踰戯而在鴻門矣鴻門
也者麗山之北十里而新豐之東十九里也地有阪横
亘大道而中鑿隧路以爲門徑故曰鴻門也其迹尚在
不知何世立此關隘也郭縁生從劉裕入長安記其所
聞名述征記縁生或云延生其語轉耳實一人也縁生
道聽塗說不及詳審乃曰高帝自覇門而至鴻門夫覇
門者長安城東面三門從東來第一門也即邵平種𤓰
之青門也黄/圖若自覇門至鴻門則項伯夜往夜來當爲
[007-11b]
百里而遥無是理也此之覇門也者當爲覇城縣門也
覇城縣文帝以後始名覇陵縣距新豐五十里新豐東
距鴻門十九里故項伯往返得在一夕之内也水經詳
辨郭生傳聞之誤以此也
   覇水雜名三白鹿原/南陵 臨厠/
覇水行乎白鹿原上其地髙可以逺眺故高帝資其形
勢而置軍此地至於文帝則生既樂之没亦葬焉皆一
地也文帝嘗臨厠而有感於北山之石邯鄲之路者面
[007-12a]
北以言也厠之爲義韋昭曰夾二水而臨其岸也二水/覇水
長水也時滻水/已入覇久矣慎夫人家邯鄲邯鄲河北也出關而趨
河北必自新豐故文帝指之以示夫人而曰此秦邯鄲
道也北山者渭北之山如九嵕之類皆是也故此所言
皆從覇上北望而言也文帝又嘗欲馳車下覇西峻阪
因袁盎致諫而止此之峻阪即白鹿原之西坡也文帝
意樂其地遂即覇上立陵以爲覇陵也陵後又置縣是
爲覇陵縣也秦之覇城固亦𨽻漢之覇陵縣境而漢陵
[007-12b]
在縣東南十里不與覇上芷陽同爲一地也薄后不祔
高陵而葬於文陵東南二十里亦仍覇陵之名故又加
南以别之是爲南覇陵也
   覇水雜名四白鹿原/
白鹿原者自南山分枝而下行乎藍田縣以及漢城之
東長安志曰原接南山西北入萬年界抵滻水其東西
可十五里南北可二十里也長安志曰覇水在萬年縣
東二十一里自藍田縣來合滻北入渭又曰文帝覇陵
[007-13a]
薄太后陵皆在白鹿原上予合此數說而求之則白鹿
原者南山之麓坡陁爲原自藍田縣東而北入萬年縣
者也滻水源低故行乎此原西北隅之外覇水所從來
者高故能中原爲道而行乎原上也文帝之與薄后二
陵皆在原上周宣時嘗有白鹿焉故原以爲名也或曰/平王
覇上覇城之類皆在此原之上詳見覇水/雜名下文帝臨厠則
在覇長兩水之間故曰臨厠也此白鹿原川途面勢之
詳也吕后袚覇上爲蒼犬所橶即東都門外覇水之上
[007-13b]
矣黄圖曰在長安也覇水有橋至王莽時灾莽文之曰
天以絶滅覇駮之橋黄圖謂跨水爲橋也長安志曰橋
隋開皇三年造至唐遂爲南北兩橋葢隋唐因舊而增
益之耳非剏也唐人語曰詩思在覇橋風雪中葢出都
而野此其始也故取以言詩也覇有亭亭有尉李廣爲
亭尉所呵正在此廣時屛居藍田南山下此亭即其獵
而旋歸之路也
   軹道
[007-14a]
軹道亭名也即秦王子嬰降沛公處在漢長安城東十
三里東都門外也長安東面三門此爲北來第一門也
自長安而出東都必由此門故西都之地而有門標以
東都也猶汴京東門名曹門而臨安餘杭門外有湖州
市也漢書曰有白蛾飛自東都門經軹道入内苑則東
都門名前漢已有之矣東都云者其殆仍周也耶
   少陵原
在長安縣南四十里漢宣帝陵在杜陵縣許后葬杜陵
[007-14b]
南園許后/傳師古曰即今謂小陵者也去杜陵十八里它
書皆作少陵杜甫家焉故自稱杜陵老亦曰少陵也
   渭城
漢世凡東出函潼必自覇陵始故贈行者於此折柳爲
别也李白詞曰年年柳色覇陵傷别也王維之詩曰渭
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盃酒西
出陽關無故人葢援覇橋折柳事而致之渭城也渭城
者咸陽縣之東境也唐世多事西域故行役之極乎西
[007-15a]
境者以出陽關爲言也既渡渭以及渭城則夫西北向
而趣玉門陽關者皆由此始故維詩隨地紀别而曰渭
城陽關其實用覇橋折柳故事也
   蝦蟇陵
在萬年縣南六里韋述西京記云本董仲舒墓李肇國
史補曰武帝幸宜春苑唐芙/蓉園每至此下馬時謂之下馬
陵歳遠訛爲蝦蟇陵也
   平舒
[007-15b]
平舒道中是山鬼預言祖龍死處地葢在華隂縣也其
言遺滈池君者指上林周武故都言之也十道志誤認
其語遂著滈池於華隂則失之矣凡地名訛誤所起皆
類此也
   上雍
司馬遷與任安書曰僕迫季冬從上上雍雍鳳翔府天
興縣也在漢爲右扶風雍縣也其曰上者自下升高之
辭也四面高曰雍又四望不見四方是之謂雍故漢事
[007-16a]
凡及幸雍悉云上雍也漢初未有南北郊惟雍縣有四
畤髙帝又立北畤詳見後/五畤故文帝十五年四月幸雍始
郊見五帝景武宣元皆循之又會秦之離宫多在雍鄠
之間故諸帝亦時時往幸也成帝建始中罷雍五畤始
祀天地於長安南北郊則前乎此者皆以雍畤爲郊丘
也則宜人主上雍者數也
  秦漢五畤
   西畤
[007-16b]
秦襄公始爲諸侯居西自以爲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祠
白帝畤者峙土爲髙也即壇也
   鄜畤
自襄公以後十四年文公東獵汧渭之間卜居之而吉夢
黄虵自天而下屬地其口止於鄜衍山坂/爲衍作鄜畤唐鄜
州義取諸此而鄜州之地不在此也
   上畤下畤
文公後二百十五年靈公於呉陽作上畤以祭黄帝作
[007-17a]
下畤以祭炎帝
   北畤
北畤漢高帝所立帝入關問秦故時上帝祀何帝也對
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帝曰吾聞天有五帝今四
何也已而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廼立黑帝祠
名曰北帝
   右五畤秦四/ 漢一/
漢世文景而下凡帝紀書幸雍祠五畤者皆此之五畤
[007-17b]
也别有四畤不在五畤之數
   武畤好畤
武畤好畤在雍縣旁之呉陽此二畤者不知何世所造
參求其地即靈公所立上畤下畤正在呉陽也靈公既
立上下兩畤則昔之武畤好畤不在五畤之數矣
   畦畤
獻公作祠白帝言其畤如畦畛也
   密畤
[007-18a]
宣公作在渭南祭青帝不在雍也
   泰畤
武紀元鼎五年幸雍祠五畤遂踰隴登崆峒而還十一
月辛已朔旦冬至立泰畤於甘泉天子親郊見之此之
泰畤即郊祀志所謂一壇三陔而五帝壇各以其方環
居其下者也亦匡衡所謂紫壇八觚五帝壇周環其下
者也按志武帝初立此壇以祠泰一其時未名泰畤也
既祠晝夜皆有神光遂采用太史談之說就立此壇以
[007-18b]
爲泰畤非更築也自有此之泰畤以後雍之五畤仍前
間祀不廢然而五畤非泰畤之比矣五畤則每畤各祠
一帝泰畤則立三陔以臨五帝其大小不侔矣故自宣
元之世有事泰畤尤勤也大駕八十一乗公卿奉引惟
甘泉泰畤用之他雖大祠如雍地五畤特用法駕耳則
又可以因禮物大小而别其祠之大小矣五畤各置一
百官/表使專其事每畤皆置饔官宰祝令丞則敬之之
甚矣凡其爲此者自成帝以前長安都城内外未有南
[007-19a]
北郊則此之爲畤即古圜丘也及成帝用匡衡說謂五
畤不在帝都義不應古遂盡罷廢之而祀天地於南郊
凡五畤㤗畤汾隂后土祠自此皆廢尋又變議或復或
廢互相詆斥然予以爲匡衡之説是也曰文武郊於豐鄗
成王郊於雒邑天隨王者所居而饗之也孝武居甘泉
故即之以祭今常幸長安郊乃反北之大隂甘泉在/長安北
古不應宜徙居長安此其說合古而協理可尚也
[007-20a]


[007-21a]
  說棘門/覇上 細柳/
漢文紀六年匈奴入上郡雲中以中大夫令免屯飛狐
在代/郡蘇意屯句注在鴈/門張武屯北地原州蕭關爲/北地要處周亞
夫次細柳劉禮次覇上徐厲次棘門以備胡葢飛狐句
注北地之三將軍禦胡者也故軍於三邊細柳棘門覇
上三將軍備胡者也故環列都城之三面也細柳倉名
也在長安之西渭水之北亞夫軍於此倉也黄圖十道
志所載皆同水經曰棘門在渭北秦闕門也覇上即覇
[007-21b]
水之上也以方鄉求之近城三將軍屯次其於備胡之
路皆有方面可言也棘門在渭水之北其路可以東北
向而趨鄜坊鄜坊又北則古雲中地與之隔河相當也
細柳在咸陽之西其路可以西北向而趨涇原涇原西
北即靈夏朔方矣若夫覇上也者東距潼關北望蒲關
又皆代郡太原冦可犯雍之路也其曰次者初行頓舍
之名若冦來稍迫則遂進前不容長屯此地也故予得
以知三將軍之爲備外而覇上棘門細柳之爲備内也
[007-22a]
元和志嘗采諸家說細柳者而折𠂻其宿矣曰萬年縣
東北三十里有細柳營相傳云亞夫屯軍處今按亞夫
屯在咸陽西南二十里又曰細柳原在長安縣西北十
三里非亞夫營也又曰細柳倉在咸陽縣西南十五里
漢舊倉也周亞夫次細柳即此是也張揖云在昆明池
南恐爲踈逺也凡志之此語正與十道志合的可據矣
而理又可推也昆明池之有細柳原也名雖與亞夫營
同然而昆明在長安都城之西渭水之南自古以供游
[007-22b]
燕未過便橋也此時方出師備胡無由次於渭南非要
之地也若夫棘門也者十道志以爲在青綺門外則明
誤矣青門者長安城之東門從南數來第一門也劉禮
既屯覇上則城之東面已有禮矣不應徐厲又次東面
也黄圖曰棘門在横門外横音/光横門者長安城北門渭
水之南也夫既使之備胡亦不應不度渭水而並城立
屯也故長安志曰棘門在咸陽縣東北十八里本秦之
闕門其說是也况班固所記在匈奴傳者則尤詳矣曰
[007-23a]
置三將軍軍長安西細柳渭北棘門覇上此其立文葢
三將軍軍長安之西者其地實爲細柳而其軍於渭北
者是爲棘門也細柳棘門著地而覇上不地者覇上據
要而名顯不必察察言也顔師古於此亦自誤讀遂以
軍長安細柳渭北爲句故幷其地而迷其方也此一役
也文帝屈已以信亞夫萬世髙之故予詳求其説使有
攷也
[007-24a]


[007-25a]
   單于朝渭上圖說
漢紀曰甘露三年正月行幸甘泉郊㤗畤匈奴呼韓邪
單于稽侯㹪來朝有司道單于先行就邸於長安上自
甘泉宿池陽宫登長平坂詔單于毋謁蠻夷君長王侯
迎者數萬人夾道陳上登渭橋咸稱萬歲單于就邸置
酒建章宫饗賜單于二月罷歸居於幕南光禄城郅支
單于由此遠遁匈奴傳曰呼韓邪單于欵五原塞願朝
三年正月至是朝甘泉宫賜禮畢使使者道單于先行
[007-25b]
宿長平上自甘泉宿池陽宫上登長平詔單于毋謁其
羣臣及諸蠻夷咸迎於渭橋下夾道陳上登渭橋稱萬

 右以紀傳參而求之則宣帝因幸甘泉郊㤗畤而呼
 韓邪單于以此年正月入五原塞朝甘泉宫朝已又
 受賜畢有司乃始先道單于望長安南行未逹長安
 間宣帝已自甘泉還都宿於池陽宫宿已迤邐望長
 安南行至長平坂此時單于之就邸者尚在道未逹
[007-26a]
 長安故遂於長平坂迎謁見帝雖不受單于拜見師/古
 曰不拜/見也而他蠻夷君長皆迎呼萬歲于渭橋之側也
 單于自此始徃長安就邸就邸已乃受燕饗于建章
 宫而罷還許之居於幕南不入幕也五原塞者在唐
 爲豐州也甘泉在長安北單于自豐州入塞由靈鹽
 路先逹甘泉故其朝遂在甘泉也如淳曰長平坂名
 也在池陽南上原之阪有長平觀去長安五十里師
 古曰涇水之南原即今所謂眭城坂也再以南北方
[007-26b]
 向第而求之則自甘泉而南爲池陽池陽南原之阪
 是爲長平阪阪上有長平觀在渭橋之北故宣帝登
 長平阪而單于迎謁於此及登渭橋而蠻夷君長皆
 稱萬歲也單于此朝雖在甘露年中而其摧挫震疊
 實屬武帝之世凡渭上此禮爲萬世中國生氣故詳
 辨而圖之
[007-27a]


[007-28a]
  說鄠杜/杜門 杜伯國/杜陵 秦杜縣/少陵 東原下下杜/宜春 苑
   曲江/秦川 芙蓉園/樂遊苑 樂遊原/樂遊廟
杜縣與五代都城謹相並附故古事著迹此地者多也
語謂城南韋杜去天尺五以其迫近帝都也今循杜縣
地望從西及東以次言之庶其有倫也縣境西抵鄠縣
東抵藍田故宣帝微時上下諸陵尤愛鄠杜之間杜即
杜縣也鄠即鄠縣也境之最西抵鎬鎬之東爲東杜自/鎬
觀杜則杜/在鎬東即彪池上流也彪池之北即鎬也皇覽曰文
[007-28b]
王周公皆葬于畢畢鎬東之杜縣也鎬池之東於唐爲
長安縣南杜在縣南/十五里則周杜伯國也秦武公滅杜以杜
國爲杜縣縣之東有原名爲東原宣帝以爲已陵故東
原之地遂爲杜陵縣也既有杜陵縣則名稱與杜縣相
混則遂改杜縣爲下杜以别之或言杜縣之東有杜原
而此之下杜在其下方故以杜名此全不審也凡世之
名地而分上下者以水之上游下流而言之也中國之
水萬折必東故東地常居西地之下流今杜縣正在杜
[007-29a]
陵之西而反爲杜原下流者南山凡水皆礙東地之高
而皆西向豐鎬以行故杜陵遂爲杜縣上流而杜縣反
名下杜也杜縣之北即漢都城之覆盎門矣故此門一
名杜門本是杜/縣地也杜門即青門也在漢都城爲東面南來
第一門即邵平種𤓰之地也宣帝既建杜陵又即縣南
四十里葬許后故其地又號少陵原也詳見少/陵下凡宜春
下苑皆少陵地也其地亦爲曲江曲江之北又爲樂遊
原及樂遊苑及漢宣帝樂遊廟也廟至唐世基迹尚存
[007-29b]
與唐之曲江芙蓉園芙蓉池皆相並也宇文愷爲隋營
大興城以京城東南地髙不便故於城之東南存一坊
穿芙蓉池以厭勝之杜甫樂遊園詩曰公子華筵地勢
髙秦川對酒平如掌秦川即樊川也坐中得見秦川則
可知其髙矣三秦/記凡此皆古事之在杜境而推方可圖
者也
   通化門滻坂/ 長樂坡/
唐都城外郭東面三門在最北者爲通化門德宗嘗御
[007-30a]
此門親迎御書章敬寺額裴度赴蔡州憲宗送度于此
李晟自東渭橋移壁光泰門以薄都城光㤗門在通化/門北小城之東
門/門東七里有長樂坡下臨滻水本名滻阪隋文帝惡
其名音與反同故改阪爲坡自其北可望漢長樂宫故
名長樂坡也
   輞谷
輞川在藍田縣西南二十里王維别墅在焉本宋之問
别圃也
[007-30b]
   陳濤斜
肅宗至德元年九月上在彭原房琯請萬人收兩京分
爲三軍南軍自宜壽入中軍自武功入北軍自奉天入
琯身爲先鋒十月次便橋中軍北軍先遇賊戰於陳濤
斜王師敗績癸卯琯以南軍戰又不利按陳濤斜在咸
陽也李晟自東渭橋移軍西上與李懷光會于咸陽陳
濤斜者是也未戰陳濤斜時琯已先至便橋據要既敗
又爲中人所促幷與南軍而敗者人事失之也
[007-31a]
   韋曲杜曲薛曲
薛繪宅在勝業坊兄弟子姪數十人同居一曲姻黨清
華冠冕茂盛人謂之薛曲呂圖韋曲在明德門外韋后
家在此葢皇子陂之西也所謂城南韋杜去天尺五者
也杜曲在啓夏門外向西即少陵原也杜甫詩曰杜曲
花光濃似酒
   坑儒谷
谷在昭應縣三百里衞宏曰秦既焚書患苦天下不從
[007-31b]
而諸生到者拜爲郎前後七百人乃密令種𤓰於麗山
坑谷中温處𤓰實成詔諸博士諸生說人人不同乃命
就視之爲伏機諸生方相難不决因發機從上塡之以
土皆壓終無聲唐先名此地閔儒卿天寳中改爲旌儒
廟廟在昭應則以衞宏之說爲信也按史記始皇紀盧
生及咸陽諸生竊議其失始皇聞之使御史案問而諸
生中七百餘人悉受坑於咸陽其地不在昭慶也昭慶
渭南也咸陽渭北也地望不同豈昭應谷中七百人者
[007-32a]
自爲一戮而咸陽四百六十人者别爲一戮耶然當以
秦紀爲正如議𤓰之說似太詭巧始皇剛暴自是其有
違已非今者直自阬之不待設詭也
   豹林谷
在長安縣近子午谷本朝种放隱此
 
 
 
[007-32b]
 
 
 
 
 
 
 
 雍録巻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