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0 三吳水考-明-張內蘊 (master)


[008-1a]
欽定四庫全書
 三吳水考卷八
           明張内藴周大韶撰
 水議考小序/
  天下之事明者議之亦明者用之議於有衆㫁於
  一人斯事無遺䇿而動無諐尤鹽鐵之論漢庭公
  卿卒屈於文學是故事貴議也況夫水政古今殊
  軌逺近異宜沿革利病了不可執神而明之存乎
[008-1b]
  其人是惡可無議也大人碩士謀謨廟廊芻蕘父
  老商確田野茍有裨於水政採而用之胥碩畫也
  雖有嘉言棄而弗録則虚雖有神智愎而自用則
  舛夫謀定而後戰與夫不謀而戰者其成敗之相
  距豈有筭哉

   范仲淹上宰臣書
姑蘇四郊畧平窊而為湖者十之二三西南之澤尤大
[008-2a]
 謂之太湖納數郡之水湖東一𣲖洩入於海謂之松
 江積雨之時湖溢而江壅横没諸邑雖北壓楊子江
 而東抵巨浸河渠至多湮塞已久莫能分其勢矣惟
 松江退落漫流始下或一歳大水久而未耗來年暑
 雨復為沴焉人必薦饑可不經畫今疏導者不惟使
 東南入於松江又使東北入於楊子入於海也其利
 在此夫水之為物蓄而停之何為而不害決而流之
 何為而不利或曰江水已髙不納此流某謂不然江
[008-2b]
 海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耳豈獨不下於此耶
 江流若髙則必滔滔旁來豈復姑蘇之有乎矧今開
 畎之處下流不息亦明騐矣或曰日有潮來水安得
 下某謂不然大江長淮無不潮也來之時刻少而退
 之時刻多故大江長淮會天下之水能必歸於海也
 或曰沙因潮至數年復塞豈人力之可支某謂不然
 新導之河必設諸閘常時扄之以禦來潮沙不能塞
 也每春理其閘外工減數倍矣旱歳亦扄之可救熯
[008-3a]
 涸之災澇歳則啓之可疏積水之患或謂開畎之役
 重勞民力某謂不然東南之田所植惟稻大水一至
 秋無他望災沴之後必有疾疫其羸憊十不救一謂
 之天災實由饑耳如能使民以時導達溝瀆保其稼
 穡俾百姓不飢而死曷為其勞哉民勤而生不猶愈
 於惰而死乎或曰力役之際大費軍食某謂不然姑
 蘇歳納苗米三十四萬斛官司之糴又不下數百萬
 斛去秋蠲放者三十萬官司之糴無復有焉如豐穰
[008-3b]
 之歳春役萬人日食三升一月而罷用米九千石耳
 荒歉之歳日以五升召民為役因而賑濟一月而罷
 用米萬五千石耳量此之出較彼之入孰謂費軍食
 哉或謂陂澤之田動成𣺌瀰導川而無益也某謂不
 然吳中之田非水不植減之使淺則可播種非必決
 而涸之然後為功也昨開五河洩去積水今歳平和
 秋望七八積而未去者猶有一二未能播種復請増
 理數道以分其流使不停壅縱遇大水其去必速而
[008-4a]
 無來歳之患矣又松江一曲號曰盤龍父老傳云出
 水尤利如總數道而開之災必大減蘇秀間有秋之
 半利已大矣畎澮之事職在郡縣不時開導刺史督
 縣令之職也今之世有所興作横議先至非朝廷主
 之則無功而有毁守土之臣恐無建事之意矣蘇常
 湖秀膏腴千里國之倉庾也浙漕之任及數郡之守
 宜擇精心盡力之吏不可以尋常資格而授恐功利
 不至重為朝廷之憂且失東南之利也
[008-4b]
   朱長文治水篇
地傾東南而吳之為境居東南最卑處故宜多水昔禹
 之治水也因其勢之可決者疏而為三江因其勢之
 必聚者瀦而為五湖乃底於定微禹其能不魚乎觀
 昔之智亦勤矣故以塘行水以涇約水以塍禦水以
 埭儲水遇淫潦可洩以去逢旱歳可引以灌故吳人
 遂其生焉前代經營之迹多不見矣至唐元和中開
 常熟塘古碣僅存頗穪灌溉之利錢氏時嘗置都水
[008-5a]
 營田使以主水事募卒為都號曰撩淺蓋當是時方
 欲富境禦敵必以是為先務國朝天禧天聖間吳中
 水災於是命發運使張綸同郡守經度於崑山常熟
 各開衆浦以導積水嘉祐中范文正公來治此州適
 當歉歳深究利病不茍興作公以為松江不能獨洩
 震澤諸湖之水雖北壓楊子江東抵巨海河渠至多
 湮塞已久不能分其勢今當疏導諸邑之水東南入
 於松江東北入於楊子與海也有盤龍滙者介於華
[008-5b]
 亭崑山之間步其徑纔十里而洄泬迂緩逾四十里
 江流為之阻遏盛夏大雨則氾溢旁齧淪稼穡壊室
 廬殆無寧歳范公嘗經度之未遑興作寳元中太史
 葉公清臣漕按本路遂建議釃為新渠道直流速其
 患遂弭厥後轉運使沈立之又開崑山之顧浦頗為
 深濬嘉祐間吳中薦饑朝廷擇選守將經制其事蔡
 秦州抗自校理典是郡嘗請行縣按水親度其利是
 時轉運使王純臣建議請令蘇湖常秀修作田塍位
[008-6a]
 位相接以禦風濤令縣教誘植利之戸自作塍㟁定
 邑吏勸課為殿最當時推行焉及李兵部復圭為運
 使韓殿省正彦宰崑山於是復修至和塘使之完厚
 民得因依立塍堨以免水患而韓君又開松江之白
 鶴滙如盤龍之法皆為民利熙寧元年六月有詔興
 修水利二年十一月頒農田水利約束三年廣東安
 撫司機宜文字崑山郟亶上言蘇州水利大槩以為
 環湖地低故常多水沿海地髙故常多旱治田為先
[008-6b]
 決水為後欲取所謂水田者畧循古法也七里為一
 縱浦十里為一横塘因出土以為堤又取所謂髙田
 者一切設堰瀦水以灌溉之則髙田不涸而水田亦
 減流注之勢度用二十萬工水治髙田旱治下澤要
 以三年而蘇之田畢治矣其後士人傅肱欲決松江
 之千墩金城諸滙又欲開無錫之五㵼堰以洩太湖
 而入於北江導海鹽之蘆瀝浦以分吳淞江而入於
 海於崑山常熟二縣深闢諸浦遇東南風則水北下
[008-7a]
 於楊子遇西北風則水南下於松江庶可紓患夫治
 水者當濬其下流下流既通則上流可導也
   郟亶水利書
天下之利莫大於水田水田之美無過於蘇州然自唐
 末以來經營至今未見其利者其失有六一曰蘇州
 東枕海北接江東開崑山之張浦茜涇七鴉三塘而
 導諸海北開常熟之許浦白茆二浦而導諸江不知
 此五處去水皆百餘里近三四十里地形頗髙髙者
[008-7b]
 七八尺水盛時決之或入江海水稍退則向之欲東
 導於海者反西流欲北導於江者反南下故自景祐
 以來屢開之而卒無效也二曰蘇之壓水以其無隄
 防也故崑山常熟吳江皆峻其隄設官置兵以巡治
 之是不知塘雖設而水行隄之兩旁何益乎治田故
 徒有通往來禦風濤之小功而無衛民田去水害之
 大效三曰書云三江既入震澤底定今淞江在其南
 可決水而同歸於海崑山之夏駕新洋小虞大虞朱
[008-8a]
 塘新瀆平樂戴墟等十餘浦是也夫諸浦雖有決水
 之道未能使水之必洩於江也何則水方汗漫與江
 俱平雖大決之隄防不立適足以通潮勢之衝急増
 風波之洶怒耳四曰蘇州之水自常州來古者設望
 亭堰所以禦常之水使入太湖不為蘇害謂望亭堰
 不當廢也蘇聚數郡之水而常居其一常之數路望
 亭居其一豈一望亭之水能為蘇之患耶望亭堰廢
 則常被其利蘇未必有害存之則蘇未必利常先被
[008-8b]
 害矣故治蘇州之水不在望亭堰之廢否也五曰蘇
 水所以不洩者以淞江盤曲而決水遲也古之曲其
 江所以激之使深也激之既久其曲愈甚故漕使葉
 内翰開盤龍滙沈諫議開顧浦謂淞江之曲若今槎
 浦及金竈子諸浦皆可決也是說僅為得之但蘇之
 水與江齊平決江之曲足以使江之水疾趨於海未
 能使田之水必趨於江也六曰蘇本江海陂湖之地
 謂之澤國自當漫然容納數州之水不當盡為田也
[008-9a]
 國初之稅纔十七八萬石今乃至三十四五萬石此
 障陂湖為田之過也是說最為疎闊國初逃民未復
 今盡為編戸稅所以昔少而今多也假使變湖為田
 増十七八萬為三十四五萬乃國之利何過之有且
 今蘇州除太湖外有常熟昆承二湖崑山陽城湖長
 洲沙湖是四湖自有定名而其闊亦不過十餘里其
 餘若崑山之斜塘大泗黄瀆夷亭髙墟巴城雉城武
 城䕫家江家栢家鰻鯏諸瀼及常熟之市宅碧宅五
[008-9b]
 衢練塘諸村長洲之長蕩黄天蕩之𩔖皆積水不耕
 之田也水深不過五尺淺者可二三尺其間尚有古
 㟁隠見水中俗謂之老㟁或有古之民家堦甃之遺
 址在焉其地或以城或以家或以宅為名嘗求其契
 券以騐皆全稅之地也是古之良田而今廢之耳已
 上六說者皆執一偏之論而未能通其理也必欲治
 之當去六失行六得曰辨地形髙下之殊求古人蓄
 洩之跡治田有先後之宜興役順貧富之便取浩博
[008-10a]
 之大利舎姑息之小恩一何謂地形髙下之殊曰蘇
 州五縣號為水田其實崑山之東接於海之岡隴東
 西僅百里南北僅三百里其地東髙而西下向所謂
 東導於海而水反西流者是也常熟之北接於江之
 漲沙南北七八十里東西僅二百里其地皆北髙而
 南下向所謂欲北導於江而水反南下者是也是二
 處皆謂之髙田而崑山岡身之西抵於常州之境僅
 一百五十里常熟之南抵於湖秀之境僅二百里其
[008-10b]
 地低下皆謂之水田髙田者常欲水今水乃流而不
 蓄故常患旱也惟若景祐嘉祐中則一大熟爾水田
 者常患水今西南既有太湖數州之水而東北又有
 崑山常熟二縣岡身之流故常患水也惟若康定至
 和中則一大熟耳但水田多而髙田少水田近於城
 郭人所見而稅復重髙田逺於城郭人所不見而稅
 復輕議者惟知治水而不知治旱也二何謂古人蓄
 洩之跡曰今崑山之東地名太倉俗號岡身岡身之
[008-11a]
 東有塘西徹淞江北過常熟謂之横瀝又有小塘或
 二里三里貫横瀝而東西流者多謂之門若所謂錢
 岡門張岡門沙堰門吳岡顧廟岡丁岡李岡等門及
 斗門之𩔖是也夫南北其塘則謂之横瀝東西其塘
 則謂之岡門堰門斗門是古者堰水於岡身之東灌
 溉髙田而又為岡門者恐水之或壅則決之而横瀝
 所以分其流也故岡身之東其田尚有丘畝經界溝
 洫之跡焉是皆古今之良田因岡門壊不能蓄水而
[008-11b]
 為旱田耳岡門之壊豈非五代之季民各從其行舟
 之便而廢之耶此治髙田之遺跡也若夫水田之遺
 跡即今崑山之南向所謂夏駕小虞等浦者皆決於
 淞江之道也其浦之舊跡闊者二十餘丈狹者十餘
 丈有横塘以貫其中而碁布之是古者既為縱浦以
 通於江又為横塘以分其勢使水行於外田成於内
 有圩田之象焉故水雖大而不能為田之害必歸於
 江海而後已以是推之則一州之田可知矣故蘇州
[008-12a]
 五門舊皆有堰今俗呼城下為堰下而齊門猶有舊
 堰之稱是則隄防既完則水無所瀦容設堰者恐其
 暴而流入於城也至和二年前蘇州吕侍郎開崑山
 塘得古閘於夷亭之側是古者水不亂行之明騐也
 及夫隄防既壊水亂行於田間而有所瀦容故蘇州
 得以廢其堰而夷亭亦無所用其閘也為民者因利
 其浦之闊攘其旁以為田又利其行舟安舟之便決
 其隄以為涇今崑山諸浦之間有半里或一里二里
[008-12b]
 而為小涇命之為某家浜者皆破古隄為之也浦日
 以壊故水道湮而流遲涇日以多故田隄壊而不固
 日隳月壊遂蕩然而為陂湖矣此古人之跡也今秀
 州濱海之地皆有堰以蓄水而海鹽一縣有堰近百
 餘所湖州皆築隄於水中以固田而兩塘之㟁至髙
 一丈有餘此其遺法也獨蘇州壊之耳三何謂治田
 有先後之宜曰地勢之髙下既如彼古人之遺跡又
 如此今欲先取崑山之東常熟之北凡所謂髙田者
[008-13a]
 一切設堰瀦水以灌溉之又濬其所謂經界溝洫使
 水周流於其間以浸潤之立岡門以防其壅則髙田
 常無枯旱之患而水田亦減數百里流注之勢然後
 取今之凡謂水田者除四湖外一切罷去其某家浜
 某家涇之𩔖循古今遺跡或五里七里而為一縱浦
 又七里或十里而為一横塘因塘浦之土以為隄㟁
 使塘浦濶深而隄㟁髙厚塘浦濶深則水通流而不
 能為田之害也隄㟁髙厚則田自固水可擁而必趨
[008-13b]
 於江也然後擇江之曲者若所謂槎浦金竈子浦而
 決之使水必趨於海又究五堰之遺址而復之使水
 不入於城是雖有大水不能為蘇州之患也如此則
 髙低皆利而無水旱之憂然後倣錢氏遺法收圍田
 之利養撩淺之卒更休迭役以濬其髙田之溝洫與
 水田之塘浦則百世之利也四何謂興役順貧富之
 便曰蘇州五縣之民自五等以上至一等不下五萬
 戸可約古制而戸借七日則歳約百萬夫矣又自三
[008-14a]
 等以上至一等不下五千戸可量其財而取之則足
 以供萬夫之食與其費矣夫借七日之力故不勞量
 取財於富者故不虐以不勞不虐之役五年而治之
 何田之不可興也五何謂取浩博之大利蘇州之地
 四至餘三百里若以開方之法約之尚可方二百餘
 里為田六同有畸三分去一以為溝池城郭陂湖山
 林其餘不下四同之地為三十六萬夫之田又以上
 中下不易再易而去其半當有十八萬夫之田常出
[008-14b]
 租稅也國朝之法一夫之田為四十畝出米四石則
 十八萬夫之田可出米七十二萬石矣今蘇州止有
 三十四五萬石借使全熟常失三四十萬石之租又
 況水旱蠲除者歳常不下十萬石甚者或蠲除三十
 餘萬石是遺利不少矣今或得髙低皆利而水旱無
 憂則三四十萬之稅可増也六何謂舍姑息之小惠
 曰是議之興或者必曰向者蘇州或治一浦或調一
 縣而役一月則民且怨矣今欲盡十州之境役五縣
[008-15a]
 之民五年而治之其工力蓋百倍於向時是役未興
 而數千百萬之民已呶呶矣非養民之道也曰向者
 之興役也多興於大水方盛之際是時公私匱乏疾
 癘間作故民勞且怨也今於平歳無事之時借力以
 成利何勞怨之有傳曰使民以時又曰以佚道使民
 雖勞無怨又曰恱以使民民忘其勞雖至治之世未
 嘗不役民以使之也惟近世不求所以養之之道使
 躋於富庶但務其姑息之末使至於飢餓而不能相
[008-15b]
 生然後從而賙之故上乏而下益困有可以除數百
 年未去之患興數百里無窮之利使公私皆獲其益
 豈可區區計國家五歳之勞惜百姓七日之力耶
 一論古人治髙低田之法昔禹之時震澤為患東有
 堽阜以隔截其流禹乃鑿㫁堽阜疏為三江東入於
 海而震澤始定震澤雖定環湖之地尚有二百餘里
 可以為田而地皆卑下猶在江水之下與江湖相連
 民既不能耕植而水面又復平濶足以容受震澤下
[008-16a]
 流使水勢散漫而三江不能疾趨於海其沿海之地
 亦有數百里可以為田而地皆髙仰反在江水之上
 與江湖相逺民既不能取水以灌溉而地勢又多西
 流不得蓄聚春夏之雨澤以浸潤其地是環湖之地
 常有水患而沿海之地常有旱災也古人遂因其地
 勢之髙下井之而為田環湖卑下之地則於江之南北
 為縱浦以通於江又於浦之東西為横塘以分其勢
 而碁布之有圩田之象焉其塘浦濶者三十餘丈狹
[008-16b]
 者不下二十餘丈深者二三丈淺者不下一丈且蘇
 州除太湖之外江之南北别無水源而古人使塘浦
 深濶若此者蓋欲取土以為隄㟁髙厚足以禦其湍
 悍之流故塘浦因而濶深水亦因之而流耳非專為
 濶其塘浦以決積水也故古者隄㟁髙者須及二丈
 低者亦不下一丈五尺借令大水之年江湖之水髙
 於田五七尺而隄㟁尚出於塘浦之外三五尺至一
 丈故雖大水不能入於民田也民田既不容水則塘
[008-17a]
 浦之水自髙於江而江之水亦髙於海不須決洩而
 水自湍流矣故三江常濬而水田常熟其堽阜之地
 亦因江水稍髙得以畎引以灌溉此古人濬三江治
 低田之法也至於沿海髙仰之地近江者既因江流
 稍髙可以畎引近海者又有早晚兩潮可以灌溉故
 於沿海之地及江之南北或五里七里而為一縱浦
 又七里或十里而為一横塘港之濶狹與低田同而
 其深往往過之且堽身之地髙於積水之處四五尺
[008-17b]
 至七八尺逺於積水之處四五十里至百餘里固非
 決水之道也然古人為塘浦深濶若此者蓋欲畎引
 江海之水周流於堽阜之地雖大旱之歳亦可畎引
 以灌田而大水之歳積水或從此而流洩耳非專為
 濶深其塘浦以決低田之積水也至於地勢西流之
 處又設堽門㪷門以瀦蓄之是雖大旱之歳堽阜之
 地皆可耕以為田此古人治髙田蓄雨澤之法也故
 低田常無水患髙田常無旱災而數百里之内常獲
[008-18a]
 豐熟此古人治髙田低田之法也
 二論後世廢髙低田之法古人治田髙下既皆有方
 是時也田各有圩圩必有長每一年或二年率逐圩
 之人修築隄防濬治浦港故低田之隄防常固旱田
 之港浦常通也至錢氏有國尚有撩淺指揮之名此
 其遺法也年祀緜逺古法隳壊其水田之隄防或因
 田戸行舟及安舟之便而破其圩或因人戸請射下
 脚而廢其隄防或因官中開淘而減少丈尺或因田
[008-18b]
 主但收租課而不修隄防或因租戸利於易田而故
 致淹没吳人以一易再易之田謂之白塗田所收倍
 於常稔之田而所納米亦依舊數從輕故租戸樂於
 間年淹没或因決破古隄張捕魚蝦而漸致破損或
 因邊圩之人不肯出田與衆築㟁或因一圩雖完傍
 圩無力而連延隳壊或因貧富同圩而出力不齊或
 因公私相吝而因循不治故隄防盡壊而低田漫然
 復在江水之下也每春夏之交天雨未盈尺湖水未
[008-19a]
 漲二三尺而蘇州低田一抹盡為白水其間雖有隄
 㟁亦皆狹小沈在水底不能固田惟大旱之歳常潤
 杭秀之田及蘇州堽阜之地並皆枯旱其隄岸方始
 露見而蘇州水田幸一熟耳蓋由無隄防為禦水之
 先具也低田既容水故水與江平江與海平而海潮
 直至蘇州之東一二十里之地反與江湖民田之水
 相接故水不能湍流而三江不濬今二江已塞而一
 江又淺儻不完復隄㟁驅低田之水盡入於淞江而
[008-19b]
 使江流湍急恐數十年之後淞江愈塞震澤之患不
 止於蘇州而已也此低田不治之由也髙田之廢始
 由田法隳壊民不相率以治港浦既淺地勢既髙沿
 於海者則海潮不應沿於江者又因水田隄防隳壊
 水得瀦聚於民田之間而江水漸低故髙田復在江
 水之上至於西流之處又因人戸利於行舟之便壊
 其堽門而不能蓄水故髙田一望盡為旱地每至四
 五月春水未退低田尚未能施工堽阜之田已乾枯
[008-20a]
 矣惟大水之歳湖秀二州之低田渰没淨盡則堽阜
 之田幸一熟耳此蓋不濬浦港以畎引江海之水不
 復堽門以蓄聚春夏之雨澤也此髙田廢之之由也
 三論自來議者但知決水不知治田蓋治田者本也
 本當在先決水者末也末當在後今乃不治其本而
 決其末故自景祐以來上至朝廷之搢紳下至農田
 之匹夫謀議擘畫三四十年而蘇州之田百未治一
 二此治水之失也惟嘉祐中兩浙運使王純臣建議
[008-20b]
 謂蘇州民田一概白水至深處不過二尺以上當修
 作田塍使位位相接以禦風濤則自無水患若不修
 築塍㟁縱使決盡河水亦無所濟此說最為切當又
 縁當時建議之時正值兩浙連年治水無效不知大
 段擘畫令官中逐年調發夫力更互修治及不曽立
 定逐縣治田年額以辦不辦為賞罸之格而止令逐
 縣令佐槩例勸導逐位植利人戸一二十家自作塍
 㟁各髙五尺縁民間所鳩工力不多蓋不能齊整借
[008-21a]
 令多出工力則各家所收之利不償其所費之本兼
 當時都水監所立官員賞典不重故上下因循未曽
 併聚公私之力大段修治臣今欲乞檢會王安石所
 陳利害將臣下項擘畫修築堤㟁以固民田則蘇州
 水災可計日而取效也臣今究窮得古人治田之本
 委可施行若令臣先往兩浙相度不過計之於諸縣
 官吏考之諸鄉父老而已諸縣官吏乍來倐去固不
 若臣之生長鄉里世為農夫而備知利害也父老之
[008-21b]
 智未必過於范仲淹葉清臣范仲淹葉清臣尚不能
 窺見古人治田之跡父老安得而知望令臣畧到司
 農寺陳白委不至有誤朝廷候勅旨
 四論今來乞以治田為先決水為後田既先成水亦
 從而可決不過五年而蘇州之水患息矣然治田之
 法總而論之則瀚漫而難行析而論之則簡約而易
 治何也今蘇州水田之最合行修治處如前項所陳
 南北不過一百二十餘里東西不過一百里今若於
[008-22a]
 上項水田之内修古人之跡五里為一縱浦七里為
 一横塘不過為縱浦二十餘條每條長一百二十餘
 里横塘十七條每條長一百餘里共計四千餘里里用
 夫五千人約用二千餘萬夫故曰總而言之則瀚漫
 而難行也今且以二千萬夫開河四千里而言之分
 為五年每年用夫四百萬開河八百里蘇秀常湖四
 州之民不下四十萬三分去一以為髙田之民自治
 髙田外尚有二十七萬夫每夫一年顧借半月計得
[008-22b]
 四百餘萬夫可開河八百里却以上項四百餘萬分
 為十縣逐縣每年當夫四十萬開河八十里以四十
 萬夫分為六箇月計役六萬六千餘夫開河十三里
 有零以六萬六千夫分為三十日則逐縣每日役夫
 二千二百人開河一百三十二步將二千二百人又
 為兩頭項止役一千一百人開河六十六步雖縣有
 大小田有廣狹民有衆寡及逐日所開河溝所役夫
 數多少不同大率治田多者頭項多治田少者頭項
[008-23a]
 少雖千百項可以一頭項盡也臣故曰析而論之則
 簡約而易治也如此而治之五年之内蘇州與鄰州
 之水田殆亦盡矣塘浦既濬隄防既成則田之水必
 髙於江江之水亦髙於海然後擇江之曲者而決之
 及開盧瀝等浦皆有功也何則江水湍流故也江流
 既髙然後又究五堰之遺趾而復之使水不入於城
 矣是雖有大水不能為蘇州之患也此治水田之大
 畧也其旱田則乞用上項一分之夫濬治港浦以畎
[008-23b]
 引江海之水及設堽門以瀦春夏之雨澤則髙低皆
 治而水旱無虞矣
 五乞循古人之遺跡治田者臣昨來所乞蘇州水田
 一節罷去其某家浜之類五里七里為一縱浦七里
 十里為一横塘今具蘇州秀州及松江沿海水田旱
 田見存塘浦港瀝堽門之數凡臣所能記者總七項
 共二百六十五條并臣擘畫將來治田大約各附逐
 項之下謹具下項
[008-24a]
 一具水田塘浦之跡凡四項各一百三十二條一吳
 淞江南㟁自北平浦北㟁自徐公浦西至吳江口皆
 是水田約一百二十餘里南㟁有大浦二十七條北
 㟁有大浦二十八條是古者五里為一縱浦之跡也
 其横浦在淞江之南者臣不能記其名在淞江之北
 六七里間曰浪市横塘又下北六七里而為至和塘
 是七里而為一横塘之跡也淞江南大浦二十七條
 北平浦破江浦艾祁浦槐浦顧㑹浦養𧖟浦大盈浦
[008-24b]
 南澥浦梁紇浦石臼浦直浦分桑浦内薫浦趙屯浦
 石浦道褐浦千墩浦錐浦張潭浦陸直浦甫里浦浮
 髙浦塗頭浦順徳浦大姚浦破墩浦盞頭浦淞江北
 大浦二十八條徐公浦北澥浦瓦浦沈浦蔣浦三林
 浦周浦顧幕浦金城浦木𤓰浦蔡浦夏駕浦浜浦洛
 舎浦楊梨浦新洋浦陶仁浦小虞浦大虞浦馬仁浦
 浪市浦尤涇浦下里浦戴墟浦上顧浦青丘浦奉里
 浦任浦淞江北横塘二條浪市横塘至和塘以上淞
[008-25a]
 江塘浦五十七條並當淞江之上流皆是濶其塘浦
 髙其隄㟁以固田也乆不修治遂至隳壊每遇大水
 上項塘浦之㟁並沈在水底不能固田議者不知此
 塘浦原有大㟁以固田乃謂古人濬此大浦只欲洩
 水此不知治田之本也臣今擘畫並當濬治其浦修
 成隄㟁以禦水災不須逺治他處塘浦求決積水而
 田自成矣
 一至和塘自崑山西至蘇州計六十餘里今其南北
[008-25b]
 兩㟁各有大浦十二條是五里而為一縱浦之跡也
 其横塘南六七里而有浪市塘是也其北皆為風濤
 洗刷不見其跡臣前所謂至和塘徒有通往來禦風
 濤之小功而無衞民田去水患之大利者謂至和塘
 南北縱浦横塘皆廢故也謹具下項至和塘南大浦
 十二條小虞浦大虞浦尤涇浦新瀆浦平樂浦戴墟
 浦真義浦朱塘浦界浦鳯凰涇任浦蠡塘至和塘北
 大浦十二條小虞浦大虞浦尤涇浦髙墟浦雍里浦
[008-26a]
 諸昌浦界浦任浦上雉瀆下雉瀆蠡塘官瀆塘横塘
 在南者曰浪市塘已具淞江項内在北者皆廢也已
 上至和塘兩㟁塘浦二十四條在塘北者今猶有其
 名而或無其跡在塘南者雖存其跡而並皆狹小㫁
 續不能固田其間南㟁又有朱涇王村涇北㟁又有
 司馬涇季涇周涇小蕭涇歸涇吳涇清涇譚涇褚涇
 楊涇之類皆是民間自開私浜即臣所謂某家涇某
 家浜之類是也今並乞廢罷止擇其浦之大者闊開
[008-26b]
 其塘髙築其㟁南修起浪市横塘北則或五里十里
 為一横塘以固田自近以及逺則良田漸多白水漸
 狹風濤漸小矣
 一常熟塘自蘇州齊門北至常熟縣一百餘里東㟁
 有涇二十一條西㟁有涇十二條是亦七里十里而
 為一横塘之跡也但今並皆狹小非大段塘浦蓋古
 人之横塘隳壊而百姓侵占及擅開私浜相雜於其
 間即臣所謂某家浜之類是也謹具下項目今兩㟁
[008-27a]
 涇浜之名常熟塘東横涇二十一條闕墓涇楊涇米
 涇樊涇蠡涇南湖涇胡涇朱涇永昌涇茅涇薛涇界
 涇吳塔涇尚涇川涇黄土涇圃涇廟涇卞莊涇新橋
 涇黄母涇常熟塘西横涇十二條石師涇王婆涇髙
 姚涇蘇宅涇蠡涇皮涇廟涇永昌涇冶長涇潭涇莫
 門涇已上常熟塘兩㟁横涇三十三條蓋記其畧耳
 今但乞廢其小者擇其大者深開其塘髙修其㟁除
 西㟁自擘畫為圩外其東㟁合與至和塘北及常熟
[008-27b]
 縣南新修縱浦交加碁布以為圩自近以及逺則良
 田漸多白水漸狹風濤漸小矣
 一崑山之東至太倉堽身凡三十五里兩㟁各有塘
 七八條是五里而為一縱浦之跡也其横塘在塘之
 南六七里而為朱瀝塘張湖塘郭澤塘黄姑塘在塘
 之北為風濤洗刷與諸湖相連不見其跡謹具下項
 崑山塘南有塘浦七條次里浦新洋江任里浦夏駕
 浦下吳浦上吳浦太倉横瀝崑山塘北有塘浦七條
[008-28a]
 婁縣上塘婁縣下塘新洋江低里浦黄剪涇上吳塘
 下吳塘横塘四條朱瀝塘張湖塘郭澤塘黄姑塘已
 上塘瀝十八條除新洋江夏駕浦曽經開濬餘並未
 曽開濬今河底之土反髙於田中每遇天雨稍闕則
 便不通舟船天雨未盈尺而田盡淹没今並乞開濬
 以固田已具下項
 一具旱田塘浦之跡凡三項共一百二十三條
 一淞江南㟁自小淶浦北㟁自北陳浦東至海口並
[008-28b]
 是旱田約長一百餘里南有大浦一十八條北有大
 浦二十條是五里而為一縱浦之跡也其横浦之在
 江南者臣不記其名在江北者七八里而為鷄鳴塘
 練祁塘是七里而為一横塘之跡也謹具下項淞江
 南㟁有大浦一十八條小淶浦盤龍浦朱市浦松子
 浦野奴浦張整浦許浦魚浦上澳浦丁灣浦蘆子浦
 滬瀆浦釘鈎浦上海浦下海浦南及浦江苧浦爛泥
 浦淞江北㟁有大浦二十條北陳浦顧浦桑浦大黄
[008-29a]
 渡浦小黄渡浦章浦樊浦楊林浦上河浦下河浦仙
 天浦鎮浦新華浦秦公浦雙浦大塲浦唐章浦貴州
 浦商量灣横塘二條鷄鳴塘練祁塘已上塘浦四十
 條各是畎引江水以灌溉髙田因乆不濬治浦底既
 髙而江水又低故逐年常患旱也議者乃謂於此諸
 浦決洩蘇州崑山長洲及秀州之積水是未知古人
 設浦之意也今當令髙田之民治之以備旱災則髙
 田獲其利也
[008-29b]
 一太倉堽身之東至茜涇約四五十里凡東北大塘
 八條其横塘南自練祁塘北至許浦共一百二十餘
 條有堽門及塘浜約五十餘條臣能記其二十五條
 旱田而横塘多欲水之周流於其間灌溉之也今皆
 淺淤不能引水以灌謹具下項南北之塘八條太倉
 東横瀝半涇塘青堽横瀝五家堽横瀝鴨頭塘支涇
 楊墓子涇茜涇東西之塘及堽門等二十五條方秦
 塘錢門塘劉塘張堽門薛市門黄姑塘吉涇塘沙&KR2224
[008-30a]
 門太倉塘包涇古塘吳堽門顧堽門廟堽門岳瀝李
 堽門丁堽門湖川門黄涇杜漕塘雙鳯塘㪷門直塘
 支塘李墓塘以上堽門以東塘浜門瀝共三十三條
 南北者各長一百餘里接連大浦並當濬治以溉灌
 髙田東西者横貫三重堽身之田而西通諸湖若深
 濬之大者則置閘㪷門或置堰而下為水函遇大旱
 則可以車畎諸湖之水以灌田大水則可以通放湖
 水以固田而分減低田之水勢於平時則瀦聚春夏
[008-30b]
 之雨澤使堽身之水常髙於低田不須車畎而民田
 足用
 一沿海之地自淞江下口南連秀州界約一百餘里
 有大浦二十條臣今能記其七條自淞江下口北繞
 崑山常熟之境接江隂界約三百餘里有港浦六十
 餘條臣能記其四十餘條是五里為一縱浦之跡也
 其横塘在崑山則為八尺涇花浦涇在常熟則為福
 山東横塘福山西横塘謹具下項淞江口下南連秀
[008-31a]
 州界有大浦七條三林浦杜浦周浦大白浦䘏瀝浦
 戚漴浦羅公浦淞江口下北繞蘇州崑山常熟縣界
 至江隂縣界有港浦四十九條北及浦下田浦掘浦
 上夾浦下練祁浦桃源浦練祁浦顧涇浦六岳浦採
 桃浦川沙浦下張浦新漕浦茜涇浦楊林浦七鴉浦
 浪港浦北浦尹公浦甘草浦唐相浦陳涇浦錢涇浦
 湴湖浦吳泗浦鐺脚浦下六和浦黄岳浦沙營浦白
 茆浦金涇浦髙浦許浦塢溝浦千步涇耿涇浦新涇
[008-31b]
 浦崔浦水門浦鰻鯏浦吳涇髙涇西陽浦新涇陳浦
 張涇湖涇奚浦黄泗浦横塘四條八尺涇花浦涇福
 山東横塘福山西横塘以上沿海港浦共六十條皆
 是古人東取海潮北取楊子江水灌田各開入堽阜
 之地七里十里或十五里間作横塘一條通旁諸浦
 使水周流於髙阜之地以浸灌髙田非專欲決積水
 也其間雖有大浦五七條自積水之處直可通海然
 各逺三五十里至一百餘里地髙四五尺至七八尺
[008-32a]
 積水既被低田隄㟁隳壊一時漫流瀦聚於低下平
 濶之地雖開得上項大浦其積水不肯逺從髙處而
 流入於海惟大水之年決之則暫或東流耳今不拘
 大浦小浦並皆淺淤自當開濬東引海潮北引江水
 以灌田臣所擘畫治蘇州田至易曉也水田則做㟁
 防水以固田髙田則濬塘引水以灌田此衆人所共
 知也但自來治水者舎常而求異忽近而求逺而反
 謂做㟁固田濬塘引水之說為淺近而不肯留意遂
[008-32b]
 因循至此今欲知蘇州水田旱田不治之由觀此篇
 可見其大畧以上水田旱田塘浦之跡共七項總二
 百六十四條皆是古人因地之髙下而治田之法也
 其低田則深其塘浦髙其隄㟁以固田其髙田則深
 濬港浦畎引江海以灌田後之人不知古人固田灌
 田之意乃謂低田髙田之所以濶深其塘浦者皆欲
 決洩積水也更不計量其逺近相視其髙下一例擇
 其塘浦之尤大者十數條以決水其餘差小者更不
[008-33a]
 濬治及興工役動費國家三五十萬貫石而大塘大
 浦終不能洩水其塘浦之尤小者更不曽開濬也而
 議者猶謂此小塘小浦亦可洩水以致朝廷愈不見
 信而大小塘浦一例更不濬治積歳累年而水田之
 隄防盡壊使二三百里肥腴之地槩為白水髙田之
 港浦皆塞而使數百里沃衍潮田盡為荒蕪不毛之
 地深可痛惜臣竊思之上項塘浦既非天生亦非地
 出又非神化是皆人力所為也然自國朝統御以來
[008-33b]
 百餘年間除數十條大者間或濬治外其餘塘浦官
 中則不曽濬治今當不問髙低不拘大小亦不問可
 以決水與不可以決水但係古人遺跡而非私浜者
 一切併合公私之力更休迭役旋次修治低田則髙
 築隄㟁以防水髙田則深濬溝浦以灌田其堽身西
 流之處又設㪷門或堽門或堰閘以瀦水如此則髙
 低皆治而水旱無憂矣
   郟喬水利書
[008-34a]
浙西昔有營田司自唐至錢氏時有隄防堰閘之制旁
 分其支脈之流不使溢聚以為畎畝之患是以錢氏
 百年間歳多豐稔唯長興中一遭耳暨納土之後至
 於今日其患始劇蓋由端拱中轉運使喬維岳不究
 隄㟁堰閘之制與夫溝洫畎澮之利惟務便於轉漕
 舟楫一切毁之初則故道猶存尚可尋繹今則去古
 既乆莫知其利營田之局又謂閒司冗職既已罷廢
 則隄防之法流決之理無以考據水之利害無以興
[008-34b]
 除至乾興天禧之間朝廷專遣使者興修水利逺來
 之人不識三吳地勢髙下與夫水源來歴及前營田
 之利皆失舊聞受命而來恥於空還不過遽採愚農
 道路之言以目前之見為長乆之策指常熟崑山枕
 江之地為可導諸港而決之江開福山茜涇等十餘
 浦殊不知古人建立堤堰所以防太湖泛溢渰没腹
 内良田今若就東北諸港決水入江是導湖水經由
 腹内之田瀰漫盈溢然後入海所以浩𣺌之勢常逆
[008-35a]
 行而瀦於蘇之長洲常熟崑山常之宜興武進湖之
 烏程歸安秀之華亭嘉禾民田悉已被害然後方及
 北江東海之港浦又以水勢方出於港浦復為潮勢
 抑回所以皆聚於太湖四郡之境當潦歳積水而上
 源不絶瀰漫不可治也此足以騐開東北諸浦為謬
 論矣又況太湖蓋積十縣之水一自江南諸郡而下
 嶺阪重復間當其霖潦積貯溪澗奔湍迤邐而至長
 塘湖又潤州之金壇延陵丹徒諸邑皆有山源併㑹
[008-35b]
 於宜興以入太湖一自杭睦宣歙山源與夫天目等
 山衆流而下杭之臨安餘杭及湖之安吉武康長興
 以入太湖太湖即古所謂震澤也昔禹治水凡以三
 江決此一湖之水今則二江已絶惟吳淞一江存焉
 疏洩之道既隘於昔又為權豪侵占植以菰蒲蘆葦
 又於吳江之南築為石塘以障太湖東流之勢又於
 江之中流多置罾籪以遏水勢致吳江不能容來源
 之浩瀚日淤月澱下流淺狹迨元符初遽漲潮沙半
[008-36a]
 為平地積雨滋久十縣山源併溢太湖當蘇湖常秀
 之間陂渰浦港悉皆瀰漫四郡之民惴然有為魚之
 患凝望廣野千里一白少有風勢駕浪動輒數尺雖
 有中髙不易之地種已成實頃刻蕩盡此吳民畏風
 甚於畏雨也吳淞古江故道深廣可敵千浦向之積
 潦尚或壅滯議者但以開數十浦為策而不知臨江
 濱海地勢髙仰徒為無益臣今者所究治水之利必
 先於江寧治九陽江與銀林江等五堰體勢故跡決
[008-36b]
 於西江潤州治丹陽練湖相視大岡尋究函管水道
 決於北海常州治宜興滆湖沙子渰及江隂港浦入
 北海以望亭堰分屬蘇州絶常州輕廢之患如此則
 西北之水不入太湖為害矣又於蘇州治諸邑限水
 之制闢吳江之南石塘多置橋梁以決太湖㑹於青
 龍華亭而入海仍開濬吳淞江官司以鄰郡上戸熟
 田例較錢糧於農事之隙和雇工役以漸闢之其諸
 江湖風濤為害之處並築為石塘及於彭堰與諸湖
[008-37a]
 漾等處尋究昔有涇港自南經北以漸築為㟁隄所
 在陂渰築為水堰秀州治華亭海鹽港浦仍體究柘
 湖澱山湖等處向因民戸有田髙壤障遏水勢而疏
 決不可者並與開通達諸港浦杭州遷長河堰以宣
 歙杭睦等山源決於浙江如此則東南之水不入太
 湖為害矣此前所謂旁分其支脈之流不為腹内畎
 畝之患者此也水為東南患其來乆矣治之者大抵
 二說一則導青龍江開三十浦為說一則使植利戸
[008-37b]
 濬涇浜作圩㟁為說是二者各得其一偏未容俱是
 何以言之若止於導江開浦則必無近效若止於濬
 涇作圩則難以禦暴流要當合二者之說相為首尾
 乃盡其善但施行先後自有次第耳必不得已欲兩
 者兼行以規近效亦有其說若欲決蘇州湖州之水
 莫若先開崑山之茜涇浦使水東入於大海開崑山
 之新安浦使水南入於淞江開常熟之許浦梅李浦
 使水北入於楊子江復濬常州無錫之望亭堰俾蘇
[008-38a]
 州管轄謹其開閉以遏常潤之水則蘇州等水患可
 漸息而民田可治矣若欲決常州潤州之水則莫若
 決無錫之五瀉堰使水趨於楊子江則常州等水患
 可漸息而民田可治矣世之言水利者非不知此然
 開浦未久而淤泥尋塞決堰未多而良田被患何也
 蓋雖知置堰閘以防江潮而不知濬流以洩沙漲故
 有堽塞之患雖知卸堰水而不知築堤以障民田故
 有飄溺之虞且復一於開浦決堰而不知勸民作圩
[008-38b]
 㟁濬涇浜以治田是以不問有水無水之年蘇湖常
 秀之田不治十常五六臣故曰要當合二者之說相
 為首尾則可盡其善臣所乞開崑山常熟之茜涇等
 浦必置堰閘者且茜涇浦在蘇州之東南去海止二
 十里洩水甚徑其地浸髙比之蘇州及崑山地形不
 啻丈餘而往年開此浦者但為文具所開不過三四
 尺一二尺而已又止於其地靣為丈尺而不知以水
 靣為丈尺不問髙下而勻其淺深欲水之東注不可
[008-39a]
 得也水既不東注兼又浦口不置堰閘賺入潮沙無
 上流水勢可衝遂致湮塞臣故乞開茜涇等浦須置
 堰閘所以防潮之漲沙也聞范參政仲淹葉内翰清
 臣昔年開茜涇等浦亦皆有閘但無官司管轄而豪
 强耆保利於所得不時啓閉遂致廢壊鄉人往往能
 道其事若推究而行之則所開之浦可久而無弊臣
 所乞復常州無錫縣界望亭堰閘俾蘇州管轄者蓋
 以常潤之地比蘇州為差髙而蘇州之東勢接海㟁
[008-39b]
 之地亦髙蘇州界於兩髙之間故每遇大水西則為
 常潤之水所注東則為大海㟁道所障其水瀦蓄無縁
 通洩若不令蘇州管轄望亭堰閘則無復有防遏之
 理故臣先乞開茜涇等浦以決水有東流之便次乞
 謹守望亭堰閘俾水無西衝之憂既望亭之西自有
 五瀉堰可以決水徑入於北江若使常潤之水決下
 此堰則不惟少舒蘇州之水勢而常潤之水亦自可
 以就近順流而入於江矣臣所乞決常州無錫縣界
[008-40a]
 之五瀉堰使氷北入於楊子江者此堰決水其勢甚
 徑往者官吏非不施行然決堰未多而民田已没何
 也止知決堰而不知預築堰下民田之隄㟁以防水
 勢故也五瀉地形與民田相去幾及丈餘平居微雨
 水即溢堰而過已有浸溺之憂今直欲決去其堰使
 諸路之水舉自此而出又不増髙其民田圩㟁以為
 隄防則決堰未多而民田已没臣常論天下之水以
 十分率之自淮而北五分由九河入海書所謂同為
[008-40b]
 逆河入於海是也自淮而南五分由三江入海書所
 謂三江既入震澤底定是也而三江所決之水其源
 甚大由宣歙而來至於浙界合常潤諸州之水鍾於
 震澤震澤之大幾四萬頃導其水而入海止三江耳
 二江已不得見今止淞江又復淺淤不能通洩且百
 姓便於已私於淞江古河之傍多開溝港故上流汨
 出之水不能徑入於海支分𣲖别自三十餘浦北入
 吳郡界内即先臣比部水利奏中所謂向欲導諸江
[008-41a]
 者復從而南下矣雖於崑山常熟兩縣開導河浦修
 築圩㟁然上流不息諸水輻輳而來或風濤間作或
 洪雨繼至所開浦河必皆壅滯所築圩㟁必有衝蕩
 蓋沿江北㟁三十餘浦唯鹽鐵一塘可直㵼水北入
 楊子江其餘皆連接下江湖瀼合而為一非徒無益
 為害大矣今乞措置一面開導河浦即便相度淞江
 諸浦除鹽鐵塘及大浦開導置閘外其餘小河一切
 並為大堰或設水竇以防江水即吳淞江水徑入東
[008-41b]
 海而吳之河浦不為賊水所壅諸縣圩㟁亦免風波
 所破臣聞錢氏循漢唐法自吳江沿江而東至於海
 又沿海而北至於楊子江又沿江而西至常州江隂
 界一河一浦皆有堰閘所以賊水不入久無患害嘗
 考漢晉隋唐以來地理志今之平江乃古吳郡至隋
 平陳始置蘇州漢時封境甚濶隋開皇中始移於横
 山下塘貞觀中復徙於闔閭舊城而又湖州乃隋時
 仁壽中於蘇之烏程縣分置秀州乃五代晉時吳越
[008-42a]
 王以蘇之嘉興縣分置所謂錢塘毘陵在古皆吳之
 屬縣以地勢卑下沿江邊海有為隄㟁以防遏水勢
 如唐志所載秀州海鹽令李諤開古涇三百有一而
 又穪去縣西北六十里有漢塘太和中再開疑即臣
 今所謂開鹽鐵塘以洩吳淞江水者也又載杭州之
 餘杭令歸珧築甬道髙廣徑直百餘里以禦水患又
 載杭州鹽官縣亦有捍海塘堤二百十四里即知古
 人治平江之水不專於河而築隄以遏水亦兼行之
[008-42b]
 矣故為今之策莫若先究上源水勢而築吳淞江兩
 㟁塘堤不惟水不北入於蘇而南亦不入於秀兩州
 之田乃可墾治今之言治水者不知根源始謂欲去
 水患須開吳淞江殊不知開吳淞江而不築兩㟁隄
 塘則所導上源之水輻輳而來適為兩州之患蓋江
 水溢入南北港浦而不能徑趨於海故也儻效漢唐
 以來隄塘之法修築吳淞江㟁則去水之患已十九
 矣震澤之大統三萬六千餘頃而平江五縣積水幾
[008-43a]
 四萬頃然非若太湖之深廣瀰漫一區也分在五縣
 逺接民田亦有髙下之異淺深之殊非皆積水不可
 治也但與田相通極目無際所以風濤一作囘環四
 合無非全積之水亦有可治之田瀦㵼之餘其淺淤
 者皆可修治永為良田況五縣積水中所謂湖瀼陂
 渰若湖則有澱山湖練湖陽城湖巴城湖昆湖承湖
 尚湖石湖沙湖瀼則有大泗瀼斜塘瀼江家瀼百家
 瀼鰻鯏瀼蕩則有龍墩蕩任周蕩傀儡蕩白坊蕩黄
[008-43b]
 天蕩鴈蕩長蕩渰則有光福渰尹山渰施墟渰頳墩
 渰金涇渰明杜渰三十餘所雖水勢相接畧無限隔
 然其間深者不過三四尺淺者一二尺而已今乞措
 置深者如練湖大作隄防以匱其水復於隄防四傍
 設為㪷門水瀨即大水之年足以瀦蓄湖瀼之水使
 不與外水相通而水田之圩岸無衝激之患大旱之
 年可以決㪷門水瀨以浸灌民田而旱之溝洫有車
 畎之利其餘若斜塘瀼大泗瀼柏家瀼之類深不過
[008-44a]
 三四尺淺止一二尺而已本是民田皆可相視分勒
 人戸借貸錢糧修築圩㟁開導涇浜即前所謂湖瀼
 三十餘處往往可治者殆過半矣
   蘇軾進單鍔水利書狀
臣竊聞議者多謂吳中本江海太湖故地魚龍之宅而
 居民與水爭尺寸以故常被水患蓋理之當然不可
 復以人力疏治是殆不然臣到吳中二年雖為多雨
 亦未至過甚而蘇湖常三州皆大水害稼至十七八
[008-44b]
 今年雖為淫雨過常三州之水遂合為一太湖淞江
 與海𣺌然無辨者蓋因二年不退之水非今年積雨
 所能獨致也父老皆言此患所從來未逺不過四五
 十年耳而近歳特甚蓋人事不修之積非特天時之
 罪三吳之水瀦為太湖太湖之水溢為淞江以入海
 海水日兩潮潮濁江清潮水濁常欲淤塞江路而江
 水清駛隨輒滌去海口常通故吳中少水患昔蘇州
 以東官私船舫皆以篙行無陸挽者古人非不知為
[008-45a]
 挽路以淞江入海太湖之咽喉不敢鯁塞故也自慶
 厯以來淞江始大築挽路建長橋植千柱水中宜不
 甚礙而夏秋漲水時橋上水常髙尺餘況數十里積
 石壅土築為挽路乎自長橋挽路之成公私漕運便
 之日葺不已而淞江始艱噎不快軟緩而無力則海
 之泥沙隨潮而上日積不已故海口埋沒而吳中多
 水患近日議者但欲發民濬治海口而不知江水艱
 噎雖暫通快不過歳餘泥沙復積水患如故今欲治
[008-45b]
 其本長橋挽路固不可去惟有鑿挽路於舊橋外别
 為千橋谼各二丈千橋之積為二千丈水道淞江宜
 加迅駛然後官私出力以濬海口海口既濬而江水
 有力則泥沙不復積水患可以少衰臣之所聞大畧
 如此而未得其詳舊聞常州宜興縣進士單鍔有水
 學故召問之出著吳中水利書一卷且口陳其曲折
 則臣言止得十二三耳臣與知水者考論其書疑可
 施用謹繕冩一本繳連進上伏望聖慈深念兩浙之
[008-46a]
 富國用所恃歳漕都下米百五十萬石其他財賦供
 餽不可悉數而十年九潦公私凋敝深可愍惜乞下
 臣言與鍔書委本路監司躬親按行或差强幹知水
 官吏考實其言圖上利害臣不勝區區
   單鍔吳中水利書
竊觀三州之水為患滋久較舊賦之入常減其五六以
 日月指之則水為害於三州逾五十年矣所謂三州
 者蘇常湖也朝廷屢責監司監司每督州縣又間出
[008-46b]
 使者尋按舊跡使講明利害之原然而西州之官求
 東州之利目未嘗歴見地形之髙下耳未嘗講聞湍
 流之所從來州縣憚其經營百姓厭其出力鈞曰水
 之患天數也按行者駕輕舟於汪洋之波視之茫然
 猶擿埴索途以為不可治也間有忠於國志於民深
 求而力究之然有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末而不
 知其本詳於此而畧於彼故有曰三州之水咸注之
 震澤震澤之水東入於淞江由淞江以至於海自慶
[008-47a]
 厯以來吳江築長堤横截江流由是震澤之水常溢
 而不洩以至壅灌三州之田此知其一偏者也或又
 曰宜興而西溧陽縣之上有五堰者古所以節宣歙
 金陵九陽江之水或遇五六月山水暴漲則皆入於
 宜興之荆溪由荆溪而入震澤蓋上三州之水東灌
 蘇湖常也此又知其一偏者耳或又曰宜興之有百
 瀆古之所以洩荆溪之水東入於震澤也今已湮塞
 而所存者四十九條疏此百瀆則宜興之水自然無
[008-47b]
 患此亦知其一偏者也三者之論未嘗參究得之既
 不詳攻之則易破以鍔視其迹自西五堰東至吳江
 㟁猶人之一身也五堰則首也荆溪則咽喉也百瀆
 則心也震澤則腹也旁通太湖衆瀆則脈絡衆竅也
 吳江則足也今廢五堰之固而宣歙池九陽江之水
 不入蕪湖反東注震澤下又有吳江㟁之阻而震澤
 之水積而不洩是猶有人焉桎其手縛其足塞其衆
 竅以水沃其口沃而不已腹滿而氣絶視者恬然猶
[008-48a]
 不謂之已死今不治吳江㟁不疏諸瀆以洩震澤之
 水是猶沃水於人不去其手桎不解其足縛不除其
 竅塞恬然安視而已誠何心哉然而百瀆非不可治
 五堰非不可復吳江㟁非不可去蓋治之有先後且
 未築吳江㟁以前五堰其廢已久然而三州之田尚
 十年之間熟有五六五堰猶未為大患自吳江築㟁
 以後十年之間熟無一二欲具騐之閱三州歳賦所
 入之數則可見矣且以宜興百瀆言之古者所以洩
[008-48b]
 西來衆水入震澤而終歸於海蓋震澤吐納衆水今
 納而不吐鍔竊視熙寧八年時雖大旱然連百瀆之
 田皆魚遊鱉處之地低汙之甚也其田去百瀆無多
 逺而田之苗是時亦皆旱死何哉蓋百瀆及旁穿小
 港歴年不濬遇旱皆為泥沙湮塞與平地無異矣雖
 去震澤甚邇民力難以私舉時官又無留意疏導者
 苗卒歸於槁死自熙寧八年迄今十四載其田即未
 有可耕之日歳歳霪潦民益憔悴昔嘉祐中邑尉阮
[008-49a]
 洪深明宜興之利方是時吳中水洪屢上書監司乞
 開通百瀆監司允其請遂鳩工於食利之民疏導四
 十九條是年大熟此百瀆之騐歳之水旱皆不可不
 開也宜興所利非止百瀆而已東則有蠡河横亘荆
 溪東北透湛瀆東南接罨畫溪昔范蠡鑿宜興之西
 蠡運河皆以昔賢名呼其蠡河遇大旱則淺澱中旱
 則通流又有孟涇洩滆湖之水入震澤其他瀆溝澱
 塞其名不可縷舉夫吳江㟁界於吳淞江震澤之間
[008-49b]
 㟁東則江㟁西則震澤江之東則大海也百川莫不
 趨海自西五堰之上衆川由荆溪入震澤注於江由
 江歸於海地傾東南其勢然也自慶厯二年欲便糧
 運遂築此隄横截江流五六十里遂致震澤之水常
 溢而不洩浸灌三州之田每至五六月之間湍流迅
 急之時視之則吳江㟁東之水常低於㟁西之水不
 下一二尺此隄㟁阻水之跡自可見也又覩㟁東江
 尾與海相接之處茭蘆叢生泥沙漲塞而又江㟁之
[008-50a]
 東自築㟁以來沙漲成村昔為湍流奔湧之地今為
 民居民田桑棗塲圃吳江縣由是歳増舊賦不少雖
 然増一邑之賦反損三州之賦不知幾百倍耶夫江
 尾昔無茭蘆壅障流水今何致此蓋未築㟁之前源
 流東下迅急築㟁之後水勢遲緩無以滌蕩泥沙以
 至増積而茭蘆生茭蘆生則水道狹水道狹則流洩
 不快雖欲震澤之水不積其可得耶今欲洩震澤之
 水莫若先開江尾茭蘆之地遷沙村之民運其所漲
[008-50b]
 之泥然後以吳江㟁鑿其土為木橋千所以通糧運
 每橋用耐水土木棒二條各長二丈除首尾占閣外
 可得二丈餘谼道每一里計三百六十步一里為橋
 十所計除占閣外可開水靣三十三丈每三十歩一
 橋也一千條橋共開水靣二千丈計一十一里四十
 步也隨橋谼開茭蘆為港走水仍於下流開白蜆安
 亭二江使太湖水由華亭青龍入海則二州水患必
 大衰減常州運河之北偏乃江隂也其地勢自河而
[008-51a]
 漸低上自丹陽下至無錫運河之北偏古有洩水入
 江瀆一十四條曰孟瀆曰黄汀堰瀆曰東涵港曰北
 戚墅港曰五瀉堰港曰梨落港曰蔣瀆曰歐瀆曰魏
 瀆涇曰支子港曰蠡瀆曰牌碑作涇皆以古人名或
 以姓稱之昔皆以洩衆水入運河立㪷門又北洩下
 江隂入江今名存而實亡今存者無幾二浙之糧船
 不過五百石運河止可常存五六尺之水足可以勝
 五百石之舟以其十四處立為石碶㪷門每瀆於㟁
[008-51b]
 北先築隄㟁則制水入江若無隄防則水氾溢而不
 制將見灌浸江隂之民田民居矣昔熙寧中有提舉
 沈披者輒去五瀉堰走運河之水北下江中遂害江
 隂之民田為百姓所訟即罷提舉亦嘗被罪始欲以
 為利而適足以害之此未達古人之智以致敗事也
 竊見近日錢塘進士余默兩進三州水利徒能備陳
 功力瑣細之事殊不知本末惟有言得常州運河晉
 陵至無錫一十四處置㪷門洩水北下江隂大江雖
[008-52a]
 三尺童子亦知如此可以為利然余默雖能言㪷門
 一事合鍔鄙策奈何無法度以制入江之水行之則
 又豈止為一沈披耶又覩主簿張寔進狀言吳江㟁
 為阻水之患涇函不通其言然則然矣雖言吳江㟁
 而不言措置水利之術蓋古之所創涇函在運河之
 下用長梓木為之中用銅輪刀水衝之則草可刈也
 置在運河底下暗走水入江今常州有東西二函地
 名者乃此也昔治平中提刑元積中開運河嘗開見
[008-52b]
 函管但見函管之中皆沙泥以謂功力甚大非可易
 復遂已今先開鑿江湖海故道湮塞之處洩得積水
 他日治函管則可若未能開故道而先治函管是知
 末而不知本也切見常州運河之北偏皆江隂低下
 之田常患積水難耕植今河上為㪷門河下築隄防
 以管水入江百姓由是縁此河隄可作田圍此洩水
 利田之兩端也宜興縣西有夾苧干瀆在金壇宜興
 武進三縣之界東至滆湖及武進縣界西南至宜興
[008-53a]
 北至金壇通接長塘湖西接五堰茅山薛歩山水直
 入宜興之荆溪其夾苧干瀆蓋古之人亦所以洩長
 塘湖東至滆湖之水入大吳瀆塘口瀆白魚灣高梅
 瀆四瀆及白鶴溪而北入常州之運河由運河而入
 一十四條之港北入大江今一十四條之港皆名存
 而實亡累有知利便者獻議朝廷欲依古開通北入
 運河以注大江自滆湖長塘湖兩首各開三分之二
 為彼田戸皆豪民不知利便惟恐開鑿已田隂搆吏
[008-53b]
 胥皆柅而不行元豐之間金壇令曽長官奏請乞開
 朝廷又降指揮委江東及兩浙兩路監司相度及近
 縣官員相視又為豪民計搆不行儻開夾苧干瀆通
 流則西來他州入震澤之水可以殺其勢深利於三
 州之田也熙寧八年歳久大旱切觀震澤水退數里
 清泉鄉湖乾數里而其地皆有昔日丘墓街井枯木
 之根在數里之間信知昔為民田今為太湖也太湖
 即震澤也以是推之太湖寛廣愈於昔時昔云有三
[008-54a]
 萬六千頃自築吳江㟁及諸港瀆湮塞積水不洩又
 不知其愈廣幾多頃也鍔又嘗見低下之田昔人爭
 售之今人爭棄之蓋積年之水十無一熟積空頭之
 稅或遇頻年不收則飢餓丐殍鬻妻子以償主租或
 置其田捨其廬而逋至於酒坊處在水鄉沽賣不行
 以致敗闕者比年尤甚皆縁水傷下田不收故也鍔
 又嘗遊下鄉切見陂渰之間亦名丘墓皆為魚鱉之
 宅且古之葬者不即髙山則於平原陸野之間豈即
[008-54b]
 水穴以危亡魄耶嘗得唐埋銘於水穴之中今猶存
 焉信夫昔為髙原今為汙澤今之水不洩如古也昨
 熙寧間檢正張鍔命屬吏殿丞劉慤相視蘇秀二州
 海口諸浦瀆為沙泥壅塞將欲疏鑿以決流水慤相
 視囘申以謂若開海口諸浦則東風駕海水倒注反
 灌民田鍔謂慤曰地傾東南百川歸海古人開諸海
 浦所以通百川也若反灌民田古人何為置諸浦耶
 百川東流則有常西流則有時因東風雖致西流風
[008-55a]
 息則其流亦復歸於海其勢然也凡江湖諸浦港勢
 亦一同慤雖信其如此然猶有說蓋以昔視諸浦無
 倒注之患而今乃有之蓋昔無吳江㟁之阻諸浦雖
 暫有泥沙之壅然百川湍流浩急泥沙自然滌蕩隨
 流以下今吳江㟁阻絶百川湍流緩慢則其勢難以
 滌蕩沙泥設使今日開之明日復合又聞秀州青龍
 鎮入海諸浦古有七十二滙蓋古之人以為七十二
 滙曲折宛轉者蓋有深意以謂水隨地勢東傾入海
[008-55b]
 雖曲折宛轉無害東流也若遇東風駕起海潮洶湧
 倒注則於曲折之間有所迴激而泥沙不深入也後
 人不明古人之意而一皆直之故或遇東風海潮倒
 注則泥沙隨流直上不復有阻凡臨江湖海諸港浦
 勢皆如此所謂今日開之明日復合者此也今海浦
 昔日曲折宛轉之勢不可不復也夫利害掛於眉睫
 之間而人有所不知今欲洩三州之水先開江尾去
 其泥沙茭蘆遷沙上之民次疏吳江㟁為千橋次置
[008-56a]
 常州運河一十四處㪷門石碶隄防管水入江次開
 導臨江湖海諸縣一切港瀆及開通茜涇水既洩矣
 誘民以築田圍郟亶嘗欲就深水中疊成圍㟁夫水
 行於地中未能洩積水而先成田圍以狹水道當春
 夏湍流浩急之時則水當湧行於田圍之上非止壊
 田圍且渰没廬舎矣此不知之甚也欲乞朝廷指揮
 下兩浙轉運司擇智力了幹官員分布諸縣則不越
 數月其工可畢所有創橋疏通河港置㪷門利便制
[008-56b]
 度不在規規而言也今所畫三州江湖溪海圖一本
 但可觀其大畧港瀆之名亦布其一二且欲見其詳
 莫若下蘇常湖諸縣各畫溪港河溝圖一本各言某
 河某瀆通某縣某處俟其悉上合而為一圖則纎悉
 若視於指掌之間也鍔又覩秀州青龍鎮有安亭江
 一條自吳江東至青龍由青龍洩水入海昔因監司
 相視恐走透商稅遂塞此一江其江通華亭及青龍
 夫籠截商稅利國能有幾耶堰塞湍流其害實大又
[008-57a]
 況措置商稅不為難事竊聞近日華亭青龍人戸相
 率陳狀情願出錢乞開安亭江見有狀在本縣官吏
 未與施行近又訪得宜興西滆湖有二瀆一名白魚
 灣一名大吳瀆洩滆湖之水入運河由運河入一十
 四處㪷門下江其二瀆在塘口瀆之南又有一瀆名
 髙梅瀆亦洩滆湖之水入運河由運河入㪷門在吳
 瀆之南近又聞知蘇州王覿奏請開海口諸浦鍔竊
 謂海口諸浦不可開今開之不逾日或遇東風則泥
[008-57b]
 沙又合矣嘗觀考工記曰善溝者水漱之善防者水
 淫之蓋謂上水湍流迅急則自然下水泥沙齧去矣
 今若俟開江尾及疏吳江㟁為橋與海口諸浦同時
 興工則自然上流東下齧去諸浦沙泥矣凡欲疏通
 必自下而上先治下則上之水無不流若先治上則
 水皆趨下漫滅下道而不可施工力其理勢然也故
 今治三州之水必先自江尾海口諸浦疏鑿吳江㟁
 及置常州一十四處之㪷門築隄制水入江比與吳
[008-58a]
 江兩處分洩積水最為先務也然鍔觀合開三州諸
 溝瀆不必全藉官錢蓋三州之民憔悴已久人人樂
 開故半可以資食利戸之力也今畧舉其一二若開
 江尾疏吳江㟁為橋遷吳江㟁東一村之民開地復
 為昔日之江置一十四處之㪷門并築一十四條堤
 㟁制水入江開夾苧千瀆白鶴溪白魚灣大吳瀆塘
 口瀆宜興東蠡河已上非官錢不可開也若宜興之
 横塘石瀆蘇州之海口諸浦安亭江江隂之李干港
[008-58b]
 春申港夏港黄田港利港宜興之塘頭瀆及諸縣凡
 有自古洩水諸溝港浜瀆盡可資食利戸之力也莫
 若先下三州及諸縣抄録諸道江湖海一切諸港瀆
 溝浜自古有名者及供上丈尺之力費或係官錢或
 係食利私力期之以施工日月同日開鑿同日疏放
 若或放水有先後則上水奔湧東下衝損在下開未
 畢溝港以故須同日決放也或者有謂昔人創望亭
 吕城奔牛三堰蓋謂丹陽下至無錫蘇州地形東傾
[008-59a]
 古人創三堰所以慮運河之水東下不制是以創堰
 以節之以通漕運自熙寧治平間廢去望亭吕城二
 堰然亦不妨綱運何耶鍔曰昔之太湖及西來衆水
 無吳江㟁之阻又一切通江湖海故道未嘗湮塞故
 運河之水常慮走洩入於江湖之間是以置堰以節
 之今自慶厯以來置築吳江㟁及諸港浦一切湮塞
 是以三州之水常溢而不洩二堰尤宜先復不復則
 運河將見涸而糧運不可行此灼然之利害也又若
[008-59b]
 宜興創市橋去西津堰蓋嘉祐中邑尉阮洪上言監
 司就長橋東市邑中創一橋使運河南通荆溪初開
 鑿市街乃見昔日橋柱尚存泥中咸謂古為橋於此
 也又運河之西口有古西津堰今已廢去久矣且古
 之廢橋置堰以防走透運河之水今也置橋廢堰以
 通荆溪則溪水常倒注入運河之内今之與古何利
 害之相反耶鍔又謂古無吳江㟁衆水不積運河髙
 於荆溪是以塞橋置堰以防洩運河之水也今因吳
[008-60a]
 江㟁之阻衆水積而常溢倒注運河之内是以創橋
 廢堰見利而不見害也今若治吳江㟁洩衆水則運
 河之水再防走洩當於北門之外創一堰可也其利
 害蓋如此也或曰竊觀諸縣髙原陸野之鄉皆有塘
 圩或三百畝或五百畝為一圩蓋古之人停蓄水以
 灌溉民田以今視之其塘之外皆水塘之中未嘗蓄
 水又未嘗植苗徒牧養牛羊蓄放鳬鴈而已塘之所
 創有何益耶鍔曰塘之為塘是猶堰之為堰也昔日
[008-60b]
 置塘蓄水以防旱歳今自三州之水乆溢而不洩則
 置而為無用之地若決吳江㟁洩三州之水則塘亦
 不可不開以蓄諸水猶堰之不可不復也此亦灼然
 之利害也茍堰與塘為無益則古人奚為之耶蓋古
 之賢人君子大智經營莫不除害興利出於人之未
 到後人之淺謀管見不達古人之大智顛倒穿鑿徒
 見其害而莫見其利也若吳江㟁止知欲便糧道而
 不知遏三州之水以為便又若廢青龍安亭江徒知
[008-61a]
 不漏商旅之稅又不知反狹水道以遏百川今之人
 所以異古人者凡如此也鍔竊觀無錫縣城内運河
 之南偏有小橋由橋而南下則有小瀆瀆南透梁溪
 瀆有小堰名曰單將軍堰自橋至梁溪其瀆不越百
 步堰雖有亦不渡船筏梁溪即接太湖昔所以為此
 堰者恐洩運河之水昔熙寧八年是歳大旱運河皆
 旱涸不通舟楫是時鍔自武林過無錫因見將軍堰
 既不渡船筏而開是瀆者古人豈無意乎因語與邑
[008-61b]
 宰焦千之曰今運河不通舟楫竊覩將軍堰接運河
 去梁溪無百步之逺古人置此堰瀆意欲取梁溪之水
 以灌運河千之始則以鍔言為狂終則然之遂率民
 車四十二管車梁溪之水以灌運河五日河水通流
 舟楫往來信夫古人經營利害凡一溝瀆皆有微意
 而今人昧之也嘗見蘇州之茜涇昔范仲淹命工開
 導以洩積水以入海當時諫官不知蘇州患在積水
 不洩咸上疏言仲淹走洩姑蘇之水蓋不知其利而
[008-62a]
 反以為害今茜涇自仲淹之後未復開鑿亦久湮塞
 鍔存心三州水利凡三十年矣每覩一溝一瀆未嘗
 不明古人之微意其間曲折宛轉皆非徒然也鍔今
 日之議未始増廣一溝一瀆其言與圖符合非觀地
 之勢明水之性則無以見古人之意今并圖以獻惟
 執事者上之朝廷則庶幾三州憔悴之民有望於今
 日也
   兩浙提舉趙霖治水利害狀
[008-62b]
其畧云浙西六州之水注於太湖流入淞江接青龍江
 東入於海平江地勢與太湖淞江水靣相平而瀕海
 之地特髙於他處謂之堽身東西與北三靣勢若盤
 盂積水南入注乎其中所以沿海環江鑿開港浦者
 藉此以疏積中之水也今瀕海之田皆作堰壩以隔
 海潮裹水使不得流外沙日積此崑山諸浦湮塞之
 由也堽身之民每缺雨則悉為堰壩以止流水臨江
 之民每遇潮至則於深浦開鑿小港以供已用或為
[008-63a]
 堰㫁以留餘潮此常熟諸浦湮塞之由也法當置閘
 限水内外隨潮啓閉而太湖淞江之水與積水為一
 沈没民田者一遇風作則髙浪萬頃愈洩愈來為之
 計者莫若順其性而導其流大築圩㟁髙圍民田如
 此則積水日削衆浦日耗矣大抵開治港浦置閘啓
 閉築圩裹田三者缺一不可其開浦篇曰古人大小
 縱横設為港浦詢究古跡得其大者三十六浦區為
 三等上等工大而利溥在所當先中等工費可減上
[008-63b]
 等三之二下等間於上中之間自大浦分𣲖工料之
 數而第損焉其置閘篇曰古者港浦盡於地勢髙處
 淤澱若一旦開通未易施力今於三十六浦中尋究
 古曽置閘者四浦惟慶安福山兩閘尚存蓋開浦莫
 急於置閘置閘莫利於近外置閘而又近外有五利
 焉江海之潮上則閉潮退即啓外水無自以入裏水
 日得以出一也外水不入則泥沙不淤閘内港浦常
 得疏通二也瀕海之地每苦鹹潮置閘啓閉内地盡
[008-64a]
 宜稼穡三也置閘近外歳事修治不逺易為工力四
 也港浦深濶貨船木栰得以住泊官司稅課以助歳
 計五也又有二說崑山浦通東海沙濃而潮鹹當先
 置閘而後開浦一也閘之側各開月河小舟不阻二
 也其築圩篇曰平江之賦多出低鄉當時田圩未壊
 水有限隔今田圩既廢水通為一遇東南風則太湖
 與淞江并崑山積水盡奔常熟西北風則常熟之水
 東赴者亦然況平江之地低於諸州惟髙大圩㟁方
[008-64b]
 能與諸州地形相等耳至和常熟二塘為風浪衝擊
 塘㟁漫滅皆積水所致昔人築圩裹田非謂得以播
 殖也將恃此以殺水勢耳今若開浦置閘先自南鄉
 大築圩㟁圍裹低田使位位相接以禦風濤以狹水
 源治之上也修塘以限東西往來之水治之次也凡
 田盡築使水無所容治之終也今積水之中有力人
 戸間能作塍㟁圍裹低田禾稼無虞蓋積水本不深
 而圩㟁皆可築此治積水之策但民無力為之官司
[008-65a]
 借貸錢穀集植利之衆督以必成或十畝二十畝地
 之中棄一畝取土為㟁所取之田令衆戸均價償其
 貸借錢穀官為置籍責以三年六限隨稅輸還此治
 積水之法
   黄震論泄水書
所在水利皆源髙而流下故泄之易惟本郡西南受荆
 溪以上江東數郡水既髙若建瓴東北自崑山之太
 倉連亘常熟其勢又亢若仰盂水亦反流而趨内四
[008-65b]
 靣皆源獨其中受水之流水反蓄而不洩故近郭之
 田雖茫為一壑而濱海之田則枯涸自如特近郭之
 地舟楫所經人所共見濱海之地耳目不及人所不
 知耳然古人隨地形而為之計則亦曲盡其妙第廢
 壊已久有非一旦可復古人於宜興以西金陵管下
 設為五堰使西水不入荆溪而由分水銀林二堰入
 伍子胥伐楚之運河以入大江東北則於崑山常熟
 以東之横塘設堽門㪷門閉髙地之水以自溉髙地
[008-66a]
 之田使水不得反流而趨内然此特措置四境之髙
 仰如此若中間地卑水聚不能以時入海則又設為
 塘浦焉蓋吳地中間不特太湖三萬六千頃長洲有
 沙湖尹山湖常熟有昆承湖崑山有陽城湖他如斜
 塘等諸瀼黄天等蕩市宅等諸村皆蓄水深處脈絡
 無不與太湖貫通水面濶逺止藉吳淞一江通注入
 海去水不速而所藉者又在塘浦浦者導諸處之水
 皆自趨吳淞江以入海塘者防水不得入民田必使
[008-66b]
 由浦以入於江塘浦元計一百三十二條浦之濶率
 三二十丈塘之髙率二丈大要使浦髙於江江髙於
 海水駕行髙處而吳中可以無水災古人之為此夫
 豈一日一人之力而無存者嘗考李氏有江南五堰
 以西之運河尚通錢氏有兩浙其治塘浦尚有撩淺
 指揮之號彼固非真能上緝古人之功而偏方小國
 封疆不廣猶農之有籬落下田歳歳保治惟謹國朝
 幅員萬里觀聽不接南渡生聚益繁各便已私上焉
[008-67a]
 之五堰既以不便木簰往來而壊江東數郡水盡入
 太湖矣下焉之堽門㪷門又為側近勤耕而壊崑山
 常熟二縣髙原之水反入内地矣中焉之塘浦則或
 因行舟及安舟之便而破其圩或因人戸請射下脚
 而廢其堤或因耕墾増闢而攘斥其舊來之浦凡今
 所謂某家浜某家涇者皆古塘浦舊地於是蕩無堤
 障水勢散漫與江之入海處適平退潮之減未幾長
 潮之増已至小汛之隨去未盡大汛之擁囘反多往
[008-67b]
 復洄洑水去遲緩而一雨即成久浸矣古人合江浙
 數郡之規模而成之慮及萬世後人求一已田宅之
 利便而壊之見止一時隳壊既久則復之甚難自景
 祐以來歳歳講求迄無成功蓋但知洩水而海口既
 髙水非塘浦不可洩故東坡嘗請去吳江石塘王覿
 嘗奏開海口諸浦朝廷皆疑不敢行范文正公守吳
 嘗開茜涇亦止一時一方之利而劉慤按行直謂開
 海口則反有風濤駕入之憂惟熙寧初郟亶力請於
[008-68a]
 朝嘗起六郡三十四縣之人以修塘浦吏民喧訴擊
 墜幞頭卒鳴鐃散衆而止政和六年御筆修平江諸
 浦三十六閘差趙霖措置通設六十四萬餘工宣和
 初再措置支見錢四十一萬貫有奇卒又勾收人吏
 送獄根磨而止今浦閘盡廢尤甚前日而海沙壅漲
 又前日之所無地之髙下非人力可移沙之壅漲非
 人力可遏惟復古人之塘浦駕水歸海可冀成功然
 所費當幾錢所役當幾人大豐州縣既無此事力荒
[008-68b]
 歳餓殍又無此人力縱有之又當歴幾時幾日而成
 乃欲其救目前之急此洩水一說未可倉卒議也若
 止從人戸就近泄放則彼此皆水雖欲以鄰田為壑
 不可得矣議者多謂圍田増多水無歸㝛然亦只見
 得近來之弊古者治水有方之時汙下皆成良田其
 後隄防既壊之後平陸亦成川澤熙寧八年旱太湖
 露丘墓街井今瀼蕩等處尚有古㟁𨼆見水中以此
 知近來圍田不過因旱歳水減將舊來平地被水處
[008-69a]
 間行築□耳就使圍田盡去水之未能速入海自若
 也何能遽益於事況圍田未易去者乎為今救急省
 事之策惟有告諭田主多發夫工就塍㟁漸露處次
 第修築各於水中自為隄障即車水出隄障之外而
 耕種之此事昨已施行更望熟議再賜指授
   兩浙轉運副使趙子潚相視導水方畧狀
其畧曰浙西諸州平江最為低下而湖常等州水皆歸
 於太湖自太湖以導於淞江自淞江以注於海是太
[008-69b]
 湖者數州之水所瀦而淞江又太湖之所洩也然以
 數州瀦水巨浸而獨洩於一淞江宜其勢有所不逮
 是以昔人於常熟之北開二十四浦疏而導之楊子
 江又於崑山之東開一十二浦分而納之海兩邑大
 浦凡三十有六而民間私下涇港又不可勝數皆所
 以決壅滯而防氾濫也後因潮汐往來泥沙積淤舊
 置開江之卒尋亦廢去此太湖所以湮塞而民田漂
 没之由也天禧天聖間運使張綸於常熟崑山各開
[008-70a]
 諸浦以導積水景祐間郡守范仲淹親至海浦開浚
 五河以疏導諸邑之水使東南入於淞江東北入於
 楊子與海今相視合開𦂳切去處常熟縣梅里塘白
 茆塘崔浦福山浦黄泗浦崑山縣新洋江小虞浦顧
 浦郭澤塘總計役夫三百三十七萬四千六百工錢
 三十三萬七千四百貫米一十一萬一千五百石有
 奇崑山四浦工力不多止用本縣食利戸開浚常熟
 五浦工力浩瀚係與吳長等縣利害相及欲於三縣
[008-70b]
 募人充當縁平江積水今經兩月未退已妨種麥若
 不於農隙之際支給錢米僱夫開治恐來歳春雨積
 水愈甚虧失常賦不便望指揮施行詔從之
   兩浙運判陳彌作相度水利狀
其畧曰常熟之浦二十有四皆北入於江崑山之浦十
 有二皆東入於海蓋以太湖居其上流昔人患淞江
 之不能勝而使衆水徑得其歸者也諸澤之興始於
 天禧成於景祐逮政和間稍已湮廢嘗命趙霖濬之
[008-71a]
 僅能復常熟崑山二三浦而罷竊考周官有稻人掌
 稼下地之法所以瀦水則今之塘湖是也所以㵼水
 則今之諸浦是也今諸邑之間曰湖曰瀼以累百數
 而並江瀕海小川故道往往淤滯不特所謂三十六
 浦而已瀦之過多而㵼之過少重以今歳淫雨氾濫
 横溢非常年比識者皆知開浦之利不但今日特以
 工費甚廣不敢輕議今若併舉大役竊慮歉歳民無
 餘力官無羨儲反至勞擾輒擇其宜先治者凡十浦
[008-71b]
 而其緩急又半之興工之日仍乞以緩急為先後

   都水少監任仁發開江議
某伏讀書云三江既入震澤底定三江乃婁江東江吳淞
 江也震澤乃太湖也太湖納百川之水而注之江三
 江洩太湖之水而入於海水有所歸復有所洩則震
 盪者平定尚何淫潦之足憂哉二江已塞僅有吳淞
 一江今下流河沙滙淺塞若及早開浚工費省而易
[008-72a]
 為力數年之後愈久愈湮工費倍而難為功所當預
 為之圖也以節用愛人之道論之然錢糧固當吝民
 力固當惜於利民之事而用之何吝惜之有或以勞
 民之說藉口為難行我以佚道使之勞而無怨若早
 不開浚則日塞月湮或遇霖淫之雨水潦之災滔天
 難遏不特田為江湖而民亦為魚鱉矣實為急務不
 可緩也今之言水利者謂水性就下導而使之通流
 而已河港陂塘狹者廣之髙者下之塞者濬之瀰漫
[008-72b]
 者防隄之人皆能言之也殊不知治水之法須識潮
 水之背順地形之髙低沙泥之聚散隘口之緩急尋
 源泝流各得其當合開者開之合閉者閉之合隄防
 者隄防之庶不徒勞民力虚費錢糧水不傷禾民享
 無窮之利豈非國家之利乎昔自唐至宋陳令公丞
 相裴度范文正公葉内翰朱晦庵蘇東坡歐陽文忠
 公等皆陳言修濬或吝於浩費而不行或惑於浮議
 而弗講或始行而中輟或營修不得治水之法因循
[008-73a]
 歳月少見實效歸附以來江河淮海缺官管治愈見
 湮塞二十餘年之間水利大壊以致蘇湖常秀之良
 田多棄為荒蕪之地深可痛惜區區管見惟以開江
 圍㟁置閘為第一義也
   任仁發水利問荅
議者曰吳淞江前時深通今日何為而塞豈非如海變
 桑田之說非人力所可為者歟荅曰東坡有言若要
 吳淞江不塞吳江一縣之民可盡徙於他處上源寛
[008-73b]
 濶清水力盛沙泥自不能積何致有湮塞之患哉歸
 附後將太湖東㟁出水去處或釘柵或作堰或築狹
 為橋及沿湖港汊又慮私鹽船往來多行塞㫁所以
 清水日弱渾潮日盛沙泥日積而吳淞江日就淤塞
 正與東坡所見合若曰如海變桑田一付之天則聖
 人手足胼胝盡力溝洫皆虚言也聖人豈欺我哉所
 當盡人力而為可也議者曰錢氏有國百餘年止長
 興間一次水災亡宋南渡百五十餘年止景定間一
[008-74a]
 二次水災今或一二年三四年水災頻仍其故何也
 荅曰錢氏有國亡宋南渡全藉蘇湖常秀數郡所產
 以為國計當時盡心經理髙田低田各有制水之法
 其間水利當興水害當除合役軍民不問繁難合用
 錢糧不吝浩大必然為之又使名卿重臣專董其事
 豪富上戸簧言不能亂其耳珍貨不能動其心又復
 七里為一縱浦十里為一横塘田連阡陌位位相接
 悉為膏腴之產以故二三百年之間水災罕見國朝
[008-74b]
 四海一統又居位者未知風土所宜視浙西水利與
 諸處無異任地之髙下任天之水旱所以一二年間
 水災頻仍也議者曰蘇州地勢低下與江水平故曰
 平江古稱澤國其地不可作田今欲圍築亦逆土之
 性耳荅曰晉宋以降倉廪所積悉仰給於浙西之水
 田故曰蘇湖熟天下足若謂地勢低下不可作田此
 誠無稽之論何以言也浙西之地低於天下而蘇湖
 又低於浙西澱山湖又低於蘇湖彼中富戸每歳種
[008-75a]
 植菱蘆編釘樁蓧圍築埂㟁豈非逆土之性何為今
 日盡成膏腴之田此明效大騐不可掩也既是澱山
 最低之處尚可經理為田却說已成之田不可作田
 何其愚也議者曰水旱天時非人力所可勝自來討
 究浙西治水之法終無寸成荅曰浙西水利明白易
 曉何謂無成大抵治之之法有三濬河港必深濶築
 圍㟁必髙厚置閘竇必欲其衆多設遇水旱就三者
 而乗除之自然不能為害儻人力不盡而一切歸數
[008-75b]
 於天寧有豐年耶東坡亦言浙西水旱乃人事不修
 之積正此謂也昔范文正公親開海浦議者沮之公
 力排浮議疏濬積潦數年大稔民受其賜載之方冊
 昭然可考謂之無成可乎議者曰河渠圍㟁閘竇三
 者俱備則水旱可無民食可足誠為久逺之計朝廷
 何為而廢之荅曰范文正公宋之名臣盡心於水利
 嘗謂濬河修圍置閘三者如鼎足缺一不可三者備
 矣水旱豈足憂哉國家收附江南三十餘年浙西河
[008-76a]
 港圍㟁閘竇無官整治遂致廢壊一遇水旱小則小
 害大則大害是以年年有荒蕪不可種之田深可痛
 惜今朝廷廢而不治者蓋募夫供役取辦於富戸部
 夫督役責成於有司二者皆非其所樂所以猾吏豪
 民搆扇必欲沮壊而後已朝廷未見日後之利但厭
 目前之擾是以成事則難壊事則易東坡亦云官吏
 憚於經營百姓畏於出力所以累行而終輟不能成
 久逺之利也議者曰行都水監既是有益衙門何衆
[008-76b]
 口一詞皆謂無益而朝議罷之荅曰民可使由之不
 可使知之事之利害久而始明彼小民無知但見工
 役之繁豪民肆姦又吝供輸之費所以百般阻撓但
 謂無益以敗乃事殊不知浙西有數等之水拯治方
 畧皆不相同非立專司豈能成功使水監衙門真為
 無益古之有國者亦費而不置乆矣何為周漢唐宋
 之世未嘗一日不用心盡力經營水利之事列之史
 傳代有其人諺曰水利通民力鬆斯言信矣若浙西
[008-77a]
 低下之地不須水監即今中原髙阜之處安用水監
 河道司為哉然則髙阜之處水監既不可缺而低下
 之處乃謂不必置何不智之甚也數年之後河港淺
 塞水害滋甚有憂民忠國者出必復興修水利之事
 彼横議者豈得終沮之哉議者曰水利固不可不修
 然今隴西漢唐二渠止是責於有司修浚民更不擾
 浙西水利何不亦責之有司荅曰隴西二渠長流水
 也濬成深渠水自下流治之無難浙西水性不一整
[008-77b]
 治方法亦殊豈可以漢唐二渠例視之哉宋賢如范
 文正公蘇文忠公王荆公朱文公皆命世大儒經綸
 天下之大才尚各建策設官置卒專力經營必有所
 見若令有司兼管何往而不敗事哉
   都水庸田司集江湖水利議
其畧云震澤受吳中數郡之水西南湖州諸溪西北宣
 州諸溪並下太湖蓋諸山峙於太湖之西地形髙阜
 兼南北東三處江海之㟁亦髙而太湖之四外皆髙
[008-78a]
 水積其中常若盤盂之盈滿非藉江湖深利何以通
 洩設有雨潦則氾濫四溢環湖低田其能免淹没乎
 范文正公謂太湖天開澤國衆流所聚而江海之涯
 地勢皆髙若欲導泄積水在乎時時㸃檢太湖東㟁
 北㟁通江諸河道水洞不致諸物閉塞可也蓋環湖
 皆蘇湖常秀之良田病於低窪利在泄潦兼沿江傍
 海諸髙田亦仗湖流奔注衝散潮沙使江湖深利乃
 可引潮灌溉由是言之凡太湖出水口子宜常通不
[008-78b]
 宜畧塞也諸小湖在太湖迤東及北者有昆湖承湖
 陽城湖尚湖沙湖陳湖尹山湖蠡湖薛澱湖又名澱
 山湖并諸水泖瀼渰蕩皆能接泄太湖水注江達海
 數内澱山湖關係吳淞江注泄至為切要論其古迹
 周圍二百里此湖水自大盈趙屯二浦以㵼吳淞江
 既近且便較之諸湖惟澱山湖之東㟁北㟁與渾潮
 相接最近若上源所注不急則潮沙由此以注湖内
 漸成淤澱富豪之家由淤澱而圍成田地里步不多
[008-79a]
 其來久矣由是湖之瀦水益狹又與二浦漸逺而所
 洩不能快便若非就湖内圍田上多開河道及時時
 修浚二浦并浚近浦諸溝洫接濟通洩衝滌渾潮則
 此湖淤澱恐不止於是也吳江長堤又名挽路石塘
 按宜興前輩單鍔云昔慶厯二年因風濤多敗漕舟
 遂接續築為長堤横截五六十里雖時有橋梁而流
 勢不快江海浦港復多沙漲又按東坡蘇公云淞江
 沿數十里積石壅土築為挽路建長橋植千柱於水
[008-79b]
 中漲水之時橋上水常髙尺餘江水不快則海之泥
 沙隨潮日積而吳中多水患又按崑山郟亶云吳江
 築為石塘以障東流之勢是致下流淺狹遽漲潮沙
 半為平地如長堤如挽路如石塘皆同此處正是太
 湖東㟁泄水下吳淞江入海第一要處古賢交口立
 論以曉人者乃至於三必是此處不當閉塞凡先來
 於堤間多置木橋多鑿水洞上則通行下則泄水者
 蓋欲仗其急流奔注江湖衝滌泥沙免致水患然猶
[008-80a]
 慮橋柱之阻水今人多不知此意或便於行路則壩
 塞河口或惰於巡防則密置樁橛此又不止於橋柱
 之阻水也矧以茭菱魚籪等物障遏妨害農功必得
 官司於此處榜示告戒使之咸知利害可也吳江長
 橋長洲寳帶橋曽議鑿堍添橋寛展水道皆合浚治
 崑山塘北納陽城湖南吐吳淞江常熟塘接泄太湖
 水勢入昆承等湖注江達海兩傍河道各有七十餘
 條多有壩塞之處合去壩塞使之通流大盈浦南接
[008-80b]
 澱山湖自白鶴滙以達吳淞江浦濶三十餘丈趙屯
 浦南接澱山湖北達吳淞江浦濶五十餘丈此二浦
 注泄湖水最為切要常宜深濶通利近年以來漸至
 淤塞又太湖東至松江有白鶴滙者宋嘉祐崇寧宣
 和間三次開浚又有顧浦滙盤龍滙千墩金城諸滙
 推原其故皆由上源閉塞湖流遲緩潮沙積聚而成
 今有河沙滙者漲塞江心阻水尤甚及有新華觜分
 莊觜嚴家觜暴漲為害俱合鑿開蓋觜即滙之異名
[008-81a]
 也
   都水庸田使麻合馬治水方畧
參詳浙西田土多藉太湖之水灌溉所利甚大若河港
 閉塞不能通泄湖水稍遇大雨便至氾溢淹没田禾
 為害不輕其吳淞江原受太湖澱山湖諸處湖泖上
 源急流衝散潮沙自古可敵千浦浙西之水來既有
 源去亦有委是以不成水患近年以來因上源吳江
 一帶橋谼塘㟁樁釘壩塞流水艱澁又因沿江水面
[008-81b]
 并左右澱山湖泖等處權豪種植蘆葦圍裹為田并
 邉近江湖河港隘口沙灘滋生茭蘆阻節上源太湖
 水勢以致湖水無力不能渲滌潮沙遂將東江沙泥
 塞滿江邉雖有江洪水勢不能全復古道其水性潤
 下是故潮水就其地所順下而行此天地自然之理
 今太湖之水不流於江而北流入於至和等塘經由
 太倉出劉家等港注入大海并澱山湖之水望東南
 流於大曹港柘澤塘東西横泖泄於新涇并上海浦
[008-82a]
 注江達海今張桂榮何珍朱文祥所言吳淞江漸成
 痼疾頗難救療擬將吳江一帶石塘橋谼水洞一百
 三十餘處每處展闊作一丈使太湖水勢泄流快便
 將太湖東南澱山湖迤東湮塞河道東西横泖等濬
 疏深濶以泄澱山湖長泖等水及將平江路崑山嘉
 定州湮塞河道亦行開挑分泄太湖水勢注入劉家
 港泄於大海又將各處江湖河港樁壩并圍裹成田
 魚籪茭蘆葑稗阻水去處盡行除禁不得阻遏水利
[008-82b]
 仍令近民於港口築疊土壩安置透水大槽名曰水
 竇潮來閉竇阻遏渾沙潮退起竇泄放湖水欲得江
 道漸有通利之望
   都水書吏吳執中順導水勢議
考今浙西即古揚州之域厥土惟塗泥厥田惟下下得
 水之利雖博而被水之害亦大宋有郟亶者嘗論天
 下之水以十分為率自淮而北五分由九河入海大
 江而南五分由三江入海書所謂三江既入震澤底
[008-83a]
 定是也而三江所決之水其源甚大由江東宣歙而
 來加以天目大山險潭并西南諸山東江之水鍾於
 震澤即今太湖也其湖綿亘三州六縣周圍六百餘
 里靣濶三萬六千餘頃導其水而入海止三江耳二
 江已不得見汪洋浩蕩之勢止泄於吳淞之一江當
 時已有泥淤不通之論大抵浙西水澤之藪外髙内
 低勢若盤盂但遇霖淫水輒氾溢欲使洩於江海其
 江海日有二潮抑遏湖水渾流倒注來速去遲日積
[008-83b]
 月増漸生淤澱致使太湖之水急不能洩遇潦則低
 田有渰没之患遇旱則髙田有乾涸之虞是豈水之
 性哉勢則然耳所以導之有方則害可轉而為利治
 之無術則利必轉而為害古之智者蓋未嘗不深察
 乎此而盡力乎溝洫之政也國家收附江南之初年
 穀屢登不聞水患所司因循失於經理積而至於至
 元二十四年二十七年二十九年六年之間三遭大
 水所在膏腴悉成巨浸百姓闕食賣子鬻妻者不可
[008-84a]
 勝計官糧更有何望至元三十一年中書省奏准大
 興工役開挑太湖練湖澱山等湖并通江達海河港
 又加修築圍㟁自此歳獲豐收官糧民食咸得其濟
 所在官司理宜將已開河道時常拯治庶得不廢前
 功無奈牧民之官畧不顧問復被海水日夜二潮將
 已開大盈等浦漲塞殆盡吳淞江面淤澱愈増幸而
 數年之間雨水調匀不覩其患倘值往年霖潦為害
 非輕近䝉朝廷設立都水庸田使司專一總督其事
[008-84b]
 敦本防災可為良䇿爰自設立以來毎年勸率百姓
 修築田圍拯治河道粗有成效然而數年之間事功
 齟齬猶未全成識者固已憂之適值上年春夏之交
 霖雨頻作平江淞江痛被水災溝壑滿盈積而不洩
 所在田圍多被損壊雖曰天災流行亦人力未盡之
 騐也今都水庸田司已行革去修濬之責歸於有司
 訪問節目吳淞江舊云可敵千浦今則東自河沙滙
 西至道褐浦六七十里之間兩㟁漲沙將與㟁平其
[008-85a]
 中僅存江洪濶不過二三十步深不過三二尺湖水
 所至比之舊時萬不及一雖汪洋之勢見於上海新
 涇太倉劉家港通達入海豈能盡洩浙西諸郡之水
 畧舉其由今吳江塘㟁乃太湖咽喉之地昔人曽以
 挽路不便有宜建千橋之說今積石壅土數十餘里
 雖下有水洞百餘能洩幾何況又有東長橋西長橋
 寳帶等橋植數千柱於水中及㟁之東向於江口則
 有富豪之侵占於江尾則有茭蘆之閉塞其患又豈
[008-85b]
 止隄㟁之為梗也又松江有湖名曰澱山周圍幾二
 百里其源亦自吳江分𣲖由急水港鍾為此湖復自
 大曹港出大盈趙屯等浦入吳淞江達海中有塔寺
 昔居湖心此湖淤澱其寺已在湖㟁之上今則湖㟁
 又復開拓於六七里之外矣蓋由此湖東向與海潮
 相接積淤成塗漸為富豪圍占致使二百餘里湖靣
 大半為田太盈等浦接洩江海最為快便去處皆湮
 為平陸至元三十一年欽奉開挑之時其上項湖田
[008-86a]
 固嘗官為收定界畔明白富豪嗜利巧計瞞官仍復
 隠漏今則澱山之圍田愈廣太湖之流勢愈遲每五
 六月水湧之時吳江石塘東向之水較低於塘西之
 水數寸可以為驗無怪乎東西之潮沙日盛於一日
 平江松江之圍田常困於渰没其患蓋由乎此以今
 浙西八郡之地錢糧如此其大生靈如此其衆誠不
 可不為之慮也又鎮江府丹陽縣有練湖一處亦被
 權豪於湖靣髙阜處圍褁成田侵奪衆利以此參詳
[008-86b]
 浙西水鄉農事為重河道田圍必常修理二事可以
 兼行而不可以偏廢今除修圍築㟁之一節有司已
 有定式澱山練湖亦有原定界畔擬合嚴切申明常
 加拯治外太湖一水乃浙西諸水之上源萬頃汪洋
 必須疏洩上年霖雨平江松江已受其敝若更因循
 不治復遇霖潦則泛溢之患抑又甚焉為今之計若
 欲浙西水勢通流免被水患必開吳淞之故道復澱
 山之舊規庶乎可以有濟然吳淞古江已被潮沙湮
[008-87a]
 漲役重工多似非人力可及其澱山舊湖多為豪戸
 圍褁成田恐亦未易除毁即目太湖之水迂迴宛轉
 多由上海新涇太倉劉家港等處流注於海合無因
 其就下之性順其必趨之勢於上海太倉等處相視
 可開河港挑浚通流仍踏視吳淞古江應有舊來出
 水支港可以容易出海去處盡行疏浚務使支脈貫
 通出洩順便開挑之際就令有司於己開河港之上
 訪求古跡安置閘座依時啓閉以抑潮沙或乞照依
[008-87b]
 腹裏㑹通河并新開通惠河撥戸差軍體例設立撩
 淺人夫專一看守修理以防向後復淤之患官民幸
 甚
   周文英水利書
    此書議論中亦有是處但言淞江淤淺非人/力可勝不知太湖之水所賴以宣洩注海者
    全在江道流通如諉之天數謂非人力可勝/則不通之論也姑以前人所收仍存其議以
    備參/考
江浙錢糧數倍各省取辦之本多出農田蘇湖常秀四
[008-88a]
 路田土髙下不等田之得糧十分為率低田七分髙
 田三分故謂天下之利莫大於水田水田之美無過
 於浙右五代之末吳越錢王獨居東南専享此利經
 營修治頗為周詳國家之資實基於此宋范文正公
 嘗論於朝曰江南圩田每一圩方數十里中有河渠
 外有門閘旱則開閘引江水之利潦則閉閘拒江水
 之害旱潦不及為農美利云云見奏疏/此范公夙昔
 之論也謹按三州太湖三萬六千頃西北有荆溪宣
[008-88b]
 歙蕪湖宜興溧陽溧水江東數郡之水西南有天目
 富陽分水湖州杭州諸山諸溪分注之水宗㑹瀦聚
 於湖由震澤吳江長橋東入淞江青龍江而入海古
 制通洩水勢自有源委故溧陽之江有五堰以節宣
 歙金陵九陽江之水宜興之下有百瀆以疏荆溪所
 受諸水皆源也而久不治江隂而東置運河一十四
 瀆泄東水以入江宜興而西置夾苧干與塘口大吳
 等瀆泄西水以入運河皆委也亦久不治震澤固吐
[008-89a]
 納衆水者也源之不治既無以殺其來之勢委之不
 治又無以導其去之方是納而不吐也水如之何不
 為患也吳江長橋舊址㫁續通長四十里南北相亘
 並以木橋立柱通徹湖水入江每有西風西北風湍
 決太湖水過橋下源源混混不舎晝夜由江入海以
 此三江水源勢大日夜衝洗渾潮沙泥隨水東流不
 能停積曩時非不能運石築隄若今日之固蓋自古
 沿革因地之險故作此數十里之橋以泄太湖都㑹
[008-89b]
 之水衝激三江之潮淤也今則以長橋舊址累石成
 堤比之昔日雖為堅固便於徒行而橋道窄狹不能
 通徹湖水前都水監又於石堤下作小洞門一百五
 處出水然水勢既分又且淺澁不能通泄太湖奔衝
 之水塘㟁之東又有占種菱荷陂塘障礙以致上流
 細緩難以衝激每日隨潮沙泥日積月累淤塞三江
 致令水勢支分𣲖折轉於東北迤邐流入崑山塘等
 處由太倉劉家港一二處港浦入海靜思以太湖蓄
[008-90a]
 聚數郡山溪晝夜奔注都㑹之水求泄於一二浦溆
 而入海則浙西數郡之田每遇潦歲惡得而不為水
 廢也考之禹貢三江既入震澤底定故泄具區之水亦
 由江而入海然而猶慮潮沙淤塞江之南北為縱浦
 五十餘條以通於江浦之東西為横塘以分其勢棊
 布於江之左右每日潮之入江得兩旁縱浦以分其
 來勢潮退入海得兩旁横浦衝其淤泥不致停積水
 勢順流未嘗氾濫歸附之初田無巨浸歳有豐穰至
[008-90b]
 元二十四年之後因太湖水源有阻江水勢緩潮泥
 積漸淤淺又以江口河沙滙觜至趙屯浦相連七十
 餘里地勢塗漲日漸髙平此所謂海變桑田也即非
 人力可勝前都水監開挑新漲江靣置閘節水此欲
 以人力勝天終非經乆利益良法何者古今之地勢
 不同天人之氣運莫勝豈可以今之地勢而執行古
 之法豈可以區區人力而勝天也且如見置閘三處
 本意潮來則拒江水之入潮退則放江水決潮殊不
[008-91a]
 知江水之源築塞水勢細緩内水外水髙低無幾閘
 之相去地勢不逺決放之水不長既澁且緩又烏能
 衝激潮沙而不積於江也施之常年初無損益設遇
 潦歳覬其傾泄江湖巨浸則見其不能此所謂徐行
 拯溺緩步救焚也而欲亟復古制建置沿海堽身堽
 門㪷門旱歳瀦水潦則放水再行開挑吳淞江青龍
 江以泄水則非惟事大體重動衆勞民抑且地勢不
 齊人力不能勝天恐不集事文英嘗究思至元十四
[008-91b]
 年間海舟巨艦每自吳淞江青龍江取道直抵平江
 城東葑門灣泊商販海運船戸黄千戸等於葑門墅
 里涇置立修造海船場塢往來無阻此時江水通流
 滔滔入海故太湖數郡之水有所通洩雖遇天雨霖
 霪不致積潦害田海者百川之宗水有所歸則不氾
 濫善觀水者必識其源流可也又嘗經行太倉劉家
 港吳淞江之左右登髙眺逺隨流尋源為今之計莫
 若因水勢之所趨順其性而疏導之則易於成效劉
[008-92a]
 家港南有一大港名曰南石橋港近年天然深濶直
 通劉家港見有船戸楊千戸范千戸等三五千料海
 船於此灣泊正係太倉嘉定南北之間於中正過堽
 身西南通横塘郭澤張涇以至夏駕浦奣子港入吳
 淞江水深處相去三五十里中間通連小港即目水
 淺間有迂迴窄狹若使疏浚深濶可行數百料海船
 直抵葑門則太湖泄水一大路也又有鹽鐵塘一帶
 南北相貫跨涉崑山嘉定常熟三州從東北通連杜
[008-92b]
 漕横塘白茆浦塘茜涇入海西接芝塘直塘昆承湖
 華蕩練塘所瀦常州界運河諸處之水及婁門官瀆
 陽城湖所接太湖之水為芝塘橋門窄狹多有權豪
 僧寺田莊强霸富戸將自己田圩得便河港填塞障
 遏通流水路及吳淞江通連横塘諸處涇港淺淤盤
 折若能開濶濬深亦太湖洩水之一大路也自吳淞
 江下口北遶崑山常熟抵江隂界約三百餘里有港
 浦六十餘條在崑山則為八尺涇花浦涇在常熟則
[008-93a]
 為福山東横塘有港四十九條北及浦下田浦掘浦
 上夾浦練祁桃源顧涇六岳採桃穿沙下張新漕茜
 涇楊林七鴉浪港北浦尹公甘草塘相陳涇淺涇湴
 涇吳泗鐺脚下六和黄浜沙營白茆金涇髙浦許浦
 塢溝千步耿涇新涇崔浦水門鰻鯏吳涇西陽新涇
 髙涇陳浦張涇胡涇奚浦黄泗諸港浦皆係西南泄
 水入海之大路也文英今棄吳淞江東南塗漲之地
 姑置勿論而専意於江之東北劉家港即古婁江三
[008-93b]
 江既入此其一也謂之入者入於海也近年潮汛東
 朝水深港濶每歳數百萬糧艘宗㑹於此三吳東北
 泄水之尾閭斯所謂順天之時隨地之宜因民之所
 利而利之者也更有東南淞江不漲可通諸浦及東
 北沿海一帶如所謂耿涇福山東西横塘吳泗許浦
 等處可以通海江浦正古制泄水之要津農田之大
 本亦須從宜開浚疏通以泄水勢入海有歸則浙西
 數郡可無積水遺患縱遇潦水亦不致巨浸惟開浚
[008-94a]
 之法付之有司例將有田之家差夫動擾猶為未便
 蓋浙西富戸年來消耗實不稱名乞從省府差委諳
 曉地理水利官員詣沿海各處追究相視舊通江浦
 合該挑浚港浦具數計工深濶定式畫圖貼說擬議
 中間或都水監分官前來或選省府能官於浙西富
 戸内勸率百千家斟酌逺近功績巨細照捨糧賑濟
 飢民例優以官禄擬定功績品級令其開浚迄其成
 功考其等第如工役輕省者酌量優叙工力浩繁功
[008-94b]
 績重大者優以一官激勸勉勵庶幾勞而無怨擾不
 及衆假如凶年勸令富戸捐糧賑濟不過救一處一
 歳之災尚優以官推此恩例成此東南之利則可弭
 浙西數郡乆逺之災寧不偉歟外有吳江石隄亦須
 相視逺近將見有橋門添濶浚深及將一切富强填
 築水路照依舊址開挑疏通決放水源由吳淞江深
 處入夏駕浦及新浚港浦入海似此經治之後更須
 都水監差官按行嚴督各州縣每歲疏濬隄防則使
[008-95a]
 水利經久不廢或委行省官一員提調水政庶得専
 司守職敦篤事嚴免得有司樂歳則玩視以為常程
 設遇潦歳則手足無措敗事傷農詩所謂徹桑土於
 未雨者此也水利有成則樂歳相仍國家之海運無
 虧生民免罹昏墊國富民安誠非小補
  按文英此書考察地宜熟悉形便節源疏委多可
  采行獨以吳淞江湮塞歸之天數顧欲别從間道
  開濬并入婁江不無少偏蓋震澤浩瀚無涯之水
[008-95b]
  非一婁江所能盡洩而夏駕新洋通利卒遺永世
  之痼疾則皆此說誤之也李尚書顔郎中辯之當
  矣詳見奏疏及水議内

   經理新洋江議
郎中顔如環議開吳淞江其畧云吳淞江一帶流至新
 洋江口夏駕浦口二處交㑹二處因通婁江潮水倒
 入江内淀積泥沙又因地勢卑近遂引江水順趨北
[008-96a]
 下併入婁江以致吳淞江易成淤淺累經開濬不久
 復塞或謂此江出海一百餘里累濬累塞而此二處
 相去婁江不過三十里因而疏濬深濶使此江中水
 并入婁江出海似為便易不知此江乃三江之一與
 婁江各自通洩當夫旱乾固可合而為一及至水溢
 則婁江自洩所受之水方且不暇又安能併吳淞之
 水而皆洩乎故昔人有言使二江可併為一則神禹
 先併之矣何必又有三江此誠不易之論然而先年
[008-96b]
 累次修濬皆以此江之水可併婁江為便惟於新洋
 夏駕修濬樂簡易而畏煩難以致二處淤塞不通而
 棄此為可不必用即今雖已開濬深濶應該設法區
 處以為經久之計本職詢訪耆民咸謂當於新洋夏
 駕口各置一閘冬春常閉夏秋淫澇開之以分洩水
 勢或旱乾開之以通引灌溉庶幾江流常通旱澇有
 備又看得夏駕口濶一十六丈深止四五尺潮勢亦
 緩造閘無難其新洋口濶四十丈深一丈五尺潮勢
[008-97a]
 頗大難以作堰但事體重大及費用錢糧數多必須
 委官勘議停當方可施行
   史鑑水利議
其畧曰吳江之地土疏水緩左江右湖故水之為患也
 特甚太湖東南巨浸即禹貢之震澤也其西北納荆
 溪宣歙蕪湖宜興溧陽溧水數郡之水西南合天目
 富陽分水湖州杭州諸山諸溪奔注之水瀦聚於湖
 汪洋浩瀚不可涯涘而松江承其下流松江即禹貢
[008-97b]
 所云三江既入之一水也逶迤曲折洄流旋洑逆行
 二百餘里始入海而吳江據江湖之㑹屹然中流每
 遇霖雨積旬潦水漲溢𣺌然無際或風濤大作吞齧
 衝擊其害又甚於雨東風則江水西浸西風則湖水
 東浸俄頃頓盡人力莫施故瀕湖之人謂之賊水者
 此也議者徒欲開一渠濬一涇置一牐以為治之之
 方是皆徇偏一之見而無救患之益也何則吳江水
 多田少溪渠與江湖相連水皆周流無不通者特有
[008-98a]
 大與小急與緩之異耳假令南置一閘而北流者自
 若東開一渠而西溢者如故固不當與諸縣治法同
 也竊以為今日措置之方其要有四一曰築隄見治/
 田考/二曰審分洩吳江之地當太湖東南其在南者
 分衆流以入湖吳漊港東宋家港朱家港蠡思港直
 瀆港黄沙港韭溪是也居其東者引湖水以入江𤓰
 涇港七里橋柳胥港虹橋長橋三江橋三山橋定海
 橋萬頃橋仙槎橋甘泉橋白龍橋是也又自縣治至
[008-98b]
 平望四十里間亦係分洩湖水之所今為石塘雖便
 往來前輩嘗言其有害水道故鑿竇以通水流近年
 傾圯俗吏鄙夫不知大計輒因而築之又湖水之渾
 滓易為停積沿湖之人多種茭蒲歲久成田咸登糧
 額遂致水道日微又𤓰涇港長橋正當太湖東流入
 江要道至為深濶而𤓰涇港居民慮賊所侵輒夤縁
 巡捕官為之築堰長橋又為豪家湮塞規為田宅為
 患極大今則入湖者氾濫不流矣入江者洄流而西
[008-99a]
 浸矣日滋月長其害將尤甚於今日也伏乞一槩疏
 濬不許踵襲前迹三曰務車救見治田考/四曰専委
 任永樂間凡興建水利皆責成糧長而官為節度之
 蓋糧長任在賦稅其用心必専近年添設塘長又立
 耆老復革去塘長而立圖長又有屬官義官之委紛
 紛多制十羊九牧乞令糧長管其都圩長管其圩縣
 之佐貳分管巡視幸甚
   金藻三江水學
[008-99b]
七郡之有三江譬猶網之有綱裘之有領江之支河𣲖
 港網之條目也湖潭泖渰裘之襟袖也有襟袖而無
 領則挈之而不順矣有條目而無綱則舉之而不張
 矣是故開一瀆治一浦不過條目之大者耳如網之
 無綱何修一湖理一泖不過襟袖之廣者耳如裘之
 無領何昔者東江既塞而澱湖之水無所泄人以為
 千墩浦等處可引澱湖之水殊不知此處雖通但能
 利此一方之水道耳而澱湖之水乃屬東江終不可
[008-100a]
 合入於淞江可合則神禹合之矣何必又有東江此
 則脩條目而忘其綱脩襟袖而忘其領者也淞江既
 湮而太湖之水無所泄人以為劉家河可泄太湖之
 水殊不知此河雖通但能復此婁江之半節耳其南
 來之半節所謂新洋江與夫夏駕浦反被其横衝淞
 江之腰腹而為害莫除此則舉其一而遺其二安於
 小成而不務久逺者也或又以為浦者導諸處之水
 皆自趨江以入海殊不知山水下於太湖湖水分於
[008-100b]
 三江江水入於大海初無與於浦也然浦可有而不
 可無者如古井田之有溝澮也水漫則泄浦水以入
 江水涸則引江水以入浦此乃古人之水利非若後
 人反藉其導湖水以趨江也此則綱領之不正者也
 若其溝洫既深浦瀆既通然後尋東江之舊跡以正
 東南之綱領而澱湖所受急水港白蜆江以來之水
 皆得達於東南以入海則黄浦之勢可分而松江可
 通矣又開婁江迤邐西南至崑山塘沙湖望婁門而
[008-101a]
 達胥塘逕接太湖之口所謂寳帶橋者添置石竇則
 新洋夏駕之潮勢可殺而不使横衝淞江則東北之
 綱領正矣然後開淞江之淤塞以正東西之綱領則
 黄浦之勢又可分而蹌口既通吳江石竇増多而淞
 江之泉源可以迅滌而無害矣 又云太湖在七郡
 之中四逺漸髙勢如盤盂有五六百里之迴環受七
 十二溪之澗水天目諸山峙其西源之所出也楊子
 大江亘其北而東與南皆大海也委之所歸也故禹
[008-101b]
 通三江順其形勢不得不然耳彼浦瀆河港千流萬
 𣲖皆承其源分其委以灌溉田疇者也譬則太湖一
 鼎也三江三足也缺一足則鼎覆矣又譬則七郡一
 身也天目諸山其首也七十二溪喉也三十六浦溝
 洫畎澮血脈也堤㟁筋絡田土膚肉也禾稼鬚髪也
 百姓蟣蝨也其入海去處尾閭也今則腸胃不通尾
 閭否塞筋絡㫁續血脈臃腫膚肉浮脹鬚髪脫落如
 大瘋如久蠱如常漏氣息奄奄待時日耳其蟣蝨將
[008-102a]
 安附哉急於醫治者以為湖口湮塞請去石塘蓋湖
 口閉之則久瀦固不可開之則久泄尤不可久泄則
 虚旱必無所資久瀦則盈潦必有所害大抵後人治
 水畏水之意常多愛水之意常少是以泄水之法近
 於詳瀦水之法過於畧夫江河流水也湖泖止水也
 凡止水以瀦為體而可泄者是其用凡流水以泄為
 體而可瀦者亦其用也互為體用與時消息在乎人
 與閘耳又有以為黄浦即古東江而黄浦通淞江通
[008-102b]
 矣為此說者蓋未知江浦之子母縱横水勢之大小
 順逆也蓋淞江乃東西之水其勢大而横譬則母也
 黄浦乃南北之水其勢小而縱譬則子也太湖之定
 位在西大海之定位在東必藉東西之江以泄之則
 為順而駛若藉南北之水以泄之則為逆而緩蓋淞
 江之塞西由吳江石竇之少中由新洋江之横衝東
 由黄浦奪權之盛而蹌口所以不通況黄浦不獨北
 為淞江之害而南又為東江之害蓋其中段南北勢
[008-103a]
 者此是黄浦其至北而横奪淞江迤邐東北達於范
 家浜以入海者又名上海浦也愚按江有入海之名
 浦無上海之理而今皆反之者此蓋江變為浦之明
 騐也其至南而折於西以接横潦涇者又名華涇塘
 也華涇塘東去有閘港此皆東江之東段也但欠深
 廣而東入於海耳大泖西北有爛路港澱湖西去有
 急水港白蜆江此皆東江之西段也但東南與朱涇
 斜塘等處欠通利耳三江既通則太湖東之形勢順
[008-103b]
 矣然後尋曹涇入海之閘河金山衛入海之閘河海
 鹽縣入海之閘河以泄嘉禾秀水塘等處以來湖杭
 之水而謂之南條者則太湖南之形勢順矣脩溧陽
 之五堰以節九陽江之水脩宜興之百瀆以疏荆溪
 所受之水則太湖西之形勢順矣疏江隂夏港等河
 常熟白茆等浦復常州運河斗門一十四處走泄夾
 苧干等瀆築隄管水入江而謂之北條者則太湖北
 之形勢順矣其髙鄉皆置斗門以時引蓄不使其反
[008-104a]
 而趨内則髙低之形勢又順矣所謂探本源者天下
 萬事有利有害莫不皆有本源也利於民者則當厚
 其本深其源害於民者則當拔其本塞其源也況水
 之利害財貨之有無生民之休戚國家之安危係焉
 尤當深探其本而窮究其源者也愚見𢎞治四年淫
 雨瀰月遂成巨浸田禾腐爛糧稅無徴𢎞治五年雨
 勢益張湖泖相連風濤洶湧室廬飄蕩流離困苦莫
 此為甚上厪皇上之憂屢下寛恤之詔兩年稅糧或
[008-104b]
 減或蠲不啻百萬迨及六年乖氣流行疫癘交作七
 郡生靈暴骨川原不知幾萬𢎞治七年宿水連春夏
 雨過時菜麥禾苗極目沈淪飢民外竄絶野蕭條此
 等災害雖曰氣運之常亦人事不脩之故今欲救其
 已然之災固不若因之以救未然之災也除一二年
 之害又不若因之以除千百年之害也救已然之災
 焦頭爛額是也救未然之災曲突徙薪是也除一二
 年之害倉廪府庫是也除千百年之害江湖田野是
[008-105a]
 也江湖脩治然後田野開闢田野開闢然後百穀豐
 登倉廪盈溢府庫充足盜賊可息詞訟可簡教化可
 興禮樂可作和氣薫蒸嘉祥呈露上下各安其分神
 人各止其所尚何災害之足憂哉荀卿曰田野者財
 之本也倉廪者財之末也事業者貨之源也府庫者
 貨之流也孟子曰無政事則財用不足程子曰三事
 内也謹而明之六府外也時而治之朱子曰順五行
 脩五事生財之本也蔡子曰六府者財用之所自出
[008-105b]
 也治水君子脩而至於肅乂哲謀聖則脩矣治而至
 於時雨時𤾉時燠時寒時風則順矣五事脩矣五行
 順矣然後相克而生百穀生穀而成六府六府而資
 三事合六與三而成九功九功叙九叙歌此禮樂所
 由興也是故脩隄防以救澇土克水也脩江湖以救
 旱水克火也脩爐冶以為耜火克金也脩斧斤以為
 耒金克木也脩耘耨以生穀木克土也此六府所以
 孔脩也六府孔脩本五行之相克五行相克本五行
[008-106a]
 之相生五行相生本乎天而養乎人五行相克因乎
 人而合乎天本乎天者有非人力所能也因乎人者
 其可諉諸天乎然五行之序不同而所同者水為先
 也是天下之萬物無有先於水者也先於水者兩儀
 也兩儀之所先太極也譬則太極祖也兩儀父母也
 五行五子也水宗子也長子也欲幹父母之蠱固在
 乎子而宗子長子尤其所當先者也然則五行以子
 為先猶五事以貌為先也治水君子恭敬以脩其貌
[008-106b]
 咨訪以脩其言巡省以脩其視採擇以脩其聽沈潛
 以脩其思以合五行以成六府以為三事之所資以
 為九功之所叙以慰萬民之所望以副聖天子之所
 託庶幾端本澄源而君子所當留心者歟
   金藻三江水學或問上
或問三江既入震澤底定此禹貢揚州治水之法子既
 掲之以為一篇之綱領當矣而又引九川滌源九澤
 既陂何也曰三江流水滌源流水之所以入也震澤
[008-107a]
 止水也既陂止水之所以定也使禹貢無此二句總
 結於後將謂三江既入震澤自然定矣自漢以來治
 經者多忽此惟蔡氏得紫陽夫子之𫝊故其言曰九
 州之川濬滌泉源而無壅遏九州之澤已有陂障而
 無潰決治水君子篤信而深思之則諸澤陂障自有
 不可得而已者曰三時治水一冬休養與論語使民
 以時孟子不違農時不同何也㫁不可泥至冬乃役
 之說以陷民於死亡也蓋至冬乃役如上入執宫功
[008-107b]
 之類非若水利乃野外工役不可以冬月為之也詩
 云蟋蟀在堂役車其休又曰塞向墐戸入此室處又
 曰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書於仲春曰平秩東作
 於仲冬曰厥民隩蓋三時勤苦一時休養今古之通
 誼也曰近日開河亦是冬月如何亦成曰幸得一冬
 晴煖所以不見甚傷然終不可為法蓋嘉定人夫亦
 多死者曰開河必動大衆如何保得不死曰程子開
 河他人管者多死程子管者不死一人只是處置得
[008-108a]
 宜耳曰役夫衆多如之何可以全其生也曰冬月不
 役是求生之一路也老弱不用是求生之一路也衣
 食温飽是求生之一路也痛革暴虐是求生之一路
 也有疾即與之藥而發囘是求生之一路也船舎近
 便足蔽風雨是求生之一路也如此求生而猶不免
 於死是誠當死者也然亦不可不為之祭埋而厚恤
 其家也曰常年治水不亦勞乎曰春秋常事不書凡
 用民力無不書者所以重民力也合義不合義必書
[008-108b]
 得時不得時必書惟脩泮宫不書立閟宫不書脩阡
 陌不書濬溝洫不書二百四十二年無一筆豈皆不
 用民力於疆畎哉誠以四事如飲食然不可一日而
 闕者也聖人之教萬世至矣曰春秋有浚洙之文何
 也曰洙魯北水名莊公畏齊來伐故浚以防之非為
 農民興水利也
   三江水學或問下
明日客復來曰九川滌源九澤既陂言九州之川澤也
[008-109a]
 子之引之却是専言揚州可乎野人曰既言九州則
 揚州在其中矣客曰不用耆塘可也又用糧里可乎
 野人曰糧里舊所置也耆塘今所増也不足而増可
 也既足而増可乎所謂十羊九牧者也客曰上擇其
 人則雖用耆塘亦不害野人曰與其上得人而下不
 得人孰與其上下皆得人乎客曰府縣下鄉省得無
 擾民如柳子之論乎野人曰先之勞之聖人之言也
 勸課農桑守令之責也星言夙駕說於桑田公侯之
[008-109b]
 事也循行國邑周視原野司空之職也何有聽民自
 為而坐食者乎柳子之論為擾民者發之過也客曰
 隨其田旁自脩溝岸不若計其田畆鈞其工程為善
 蓋田有長倚涇者有横出涇者有不出涇者用子之
 法則長倚涇者用工太多横出涇者用工太少不出
 涇者無工可為豈得為鈞乎野人曰舊時鄙見亦如
 此然鈞則鈞矣終是甲治乙田乙脩丙岸非惟不肯
 盡心抑且無慿賞罸思十年始遇有識乃上海陸宗
[008-110a]
 愷却與華亭曹憲副定菴之意正同蓋不出涇之田
 潦則不得洩旱則不能溉糞則難於入斂則難於出
 凡有此田者多是貧難下戸當優恤者也若其横出
 涇者與長倚者旱則易於溉潦則易於泄糞則便於
 入斂則便於出有此田者多是殷實有力者也故定
 為此法允愜輿情使貧乏者既得以安生而有力者
 又無計以偷閒堅固濬滌者既得以䝉賞而淤淺踈
 脆者又無計以逃罪愚所謂一尺一步皆有歸著一
[008-110b]
 賞一罰皆得其當者誠非臆度之言也客曰低鄉無
 土如何脩岸野人曰此則須用載土撈泥且如商賈
 從長沙販米經年累月涉歴風濤只是欲得米故不
 辭艱苦今在平河載土近處撈泥得一船即是一船
 之米得萬船即是萬船之米但寄之於田歳歳取之
 無窮也人患不載不撈耳客曰天下本無事庸人自
 擾之野人曰四年渰没萬姓漂流尚謂之無事乎且
 愚見不過遵祖宗之法守聖賢之規脩隄防濬溝洫
[008-111a]
 滌川原而已何擾之有客曰探本源只當云探水之
 本源如何說到五事上野人曰三江之水原自太湖
 太湖之水原自諸山諸山之水原自天雨天雨原自
 地氣地氣原自人心人心善則五事脩五事脩則五
 行順五行順則五氣和五氣和則五休徴應反此則
 五咎徴應矣故曰天未始不為人人未始不為天也
 
 
[008-111b]
 
 
 
 
 
 
 
 三吳水考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