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a]
陜西通志
進表
吏部尚書署理陜西總督印務併辦軍需事件臣/
劉於義户部尚書總理陜西巡撫並一切軍需事
務臣/史貽直陜西巡撫臣/碩色等恭承
勅㫖纂修陜西通志今已成書共一百巻謹奉
表上
進者臣/於義等誠惶誠恐稽首頓首
[000-1b]
上言伏以誕敷文命遂成禹貢之篇肇啓姬宗爰有
職方之紀故楚之良史能讀八索九邱魯有聞人
頗采鄭書周語馬遷網羅百代乃作八書班固囊
括羣言初為十志周官外史之掌四方之志乗可
稽漢家太史之藏列郡之計書咸在秘府雖有兩
京之記而山川風土尚畧而不詳開元即有十道
之圖而文物聲明悉闕而不備盖厯代之方輿雜
録大都多私撰之書而百家之郡國圖經未盡奉
[000-2a]
明廷之勅是既無以備累朝之掌故并不足以定
一省之章程惟生際夫
昌期方躬逢乎
盛典欽惟
皇帝陛下
道冠百王
治隆千聖
至誠而臨寶祚乾健離明
[000-2b]
大徳以育羣生巽風兑澤
聖教光昭於四表日星雲物嘉祥史不勝書
天威震疊乎八埏烏弋黄皮絶域人知嚮化乃
頒明詔復沛
恩綸謂
本朝
列聖相承厚澤深仁已淪浹於遐邇而薄海羣黎徧徳風
謡物土須簡䇿以編摩爰
[000-3a]
命廷臣纂
大清一統之志因
勅大吏脩直省通志之書而臣/等忝任秦疆職司監輯
伏念雍州天府尤九州之上腴龍首神臯為萬方
之綱領歴井捫參之境被服於
皇化者百餘年襟梁跨益之墟沐浴於
聖恩者十三載山則終南太華胥效其靈水則清渭洪
河長流其澤龍興虎視實周秦之故都璇館瑶臺
[000-3b]
多漢唐之名蹟展也河山之固秦得百二焉誠哉
陸海之饒富居什六矣連衢甲第昔稱七相而五
公編籍丁黄今號三男而二女數千村烟火士食
舊徳而農服先疇十萬井提封荷鍤成雲而决渠
降雨莘莘爼豆荷
聖人之教育尚有辟雍鐘鼓之風濟濟冠裳䝉
天子之生成依然棫樸菁莪之盛涇汭之田上等而任
土作貢厥有球琳琅玕汧渭之馬成羣而物産孔
[000-4a]
多何止竹林檀柘彼都人物不徒以城南韋杜相
推列郡官師豈獨以京兆趙張稱最以至家敦仁
讓而比屋可封野盡干城而名将多出制度不無
沿革凡典禮之大悉凛於
王章風尚或有推移雖藝術之微一遵乎
天憲此皆
皇恩之髙厚實浩蕩於五郡十州所以方志之詳明遂
燦著乎宏綱鉅目臣/等未能數典罔識闕疑恭承
[000-4b]
寶訓之煌煌敬以冠諸緗素伏讀
聖謨之秩秩跽而授之雕鐫蒐討圖編足以識大而識
小校讐亥豕庶乎徵獻而徵文擬之三輔黄圖規
模差備律以長安宋志凡例加嚴比及三年每撫
寅衷而兢惕釐為百巻謹呈
乙夜以覽觀伏願
玉燭常調
金甌永奠
[000-5a]
鴻藻經天而緯地
御撰日新
元符邁五而登三
皇圖天煥則東鶼西鰈萬年同軌而同倫北燮南諧九
譯來王而來享矣謹按星野一巻建置四巻疆域
二巻山川六巻城池公署各一巻關梁封爵各二
巻職官四巻貢賦三巻學校一巻祠祀二巻選舉
四巻兵防二巻驛傳一巻屯運水利各二巻鹽法
[000-5b]
茶馬各一巻物産二巻風俗一巻祥異二巻帝系
二巻名宦五巻人物十五巻陵墓古蹟經籍各二
巻紀事七巻徳音二巻藝文十三巻拾遺三巻刋
刻告成臣/等曷任瞻
天仰
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
表隨
進以
[000-6a]
聞
雍正十三年二月初一日
吏部尚書署理陜西總督印務併辦軍需事件臣/劉於義
經筵講官戸部尚書總理陜西巡撫並一切軍需事務加四級臣/史貽直
陜 西 巡 撫臣/碩 色
謹上表
[000-7a]
陜西通志
凡例
一秦省為歴代都㑹地居上㳺西京之盛莫可殫述
比來承流宣化拱衞
神京休養生息百年於兹五府十州極豐亨樂利之象
通志一書正以鼔吹休明揚扢鴻業也使專尚簡
貴則典章制度未免紀載疎略何以昭示不朽兹
於上下古今蒐羅考訂分為三十二𩔖列為百巻
[000-7b]
未敢云取多用𢎞或不至因陋就簡
一陜志為秦地紀載之書而於
朝廷六典制度靡不殫究吏之職官户之貢賦鹽錢
禮之學校祠祀選舉兵之兵防驛逓工之城池闗
梁水利皆有闗於政事者也然非符檄考覈巻案
徵信不敢濫登庶幾有禆於留心經濟者爾
一事闗制度典章為直省通行遵奉者已經詳載
大清㑹典非秦志所宜專書如
[000-8a]
訓飭士子文月吉講讀鄉飲賔興祀典樂章
表箋以及律例改定條欵俱不敢載
一往古事迹尤為居今所必稽但慮世逺言湮傳聞
異同於是廣捜四庫摭拾舊聞務求徵信所有採
錄原書每條登注尋覽者因流遡源可以知所自
矣古書日就散佚或今本所無而昔賢所引如謝/承後漢書晉陽秋之類尚仍故名酈注雖逸者
亦稱水經/注是也
一舊志成於康熙初年前撫臣賈漢復之手賈嘗撫
[000-8b]
豫再撫秦其所撰兩省通志
朝議取為他省程式但
國家當奕葉重光之後深仁厚澤浹洽區宇其間政
化多隨時隨地以為因革損益在
㑹典已經再修今日之執簡而書者何敢從略而馬
谿田馮仲好舊志均有可取故補葺較多於刪削
焉
一分𩔖無義叙次無倫著述家所弗取此志原本史
[000-9a]
裁折衷諸說離為三十二𩔖首星野言地必本於
言天也王者繼天出治度地居民必先分疆畫野
故次之以建置建置定而疆域分於是封山濬川
築城鑿池治事之廨宇立焉險阨之闗梁設焉皆
建置中所有事也立國以治民封建在先郡縣在
後故封爵職官次之有土斯有財咸則三壤所以
成賦厚生必正徳敬敷五教所以明倫故貢賦學
校次之事神以治隂求賢以治陽幽明之别也故
[000-9b]
祠祀選舉又次之安内以文徳攘外以武功兵防
其要也置郵興屯皆武備所當修舉者也故兵防
之後次以驛傳屯運屯運以裕盖藏溝洫以備旱
潦水利者農政所資也一曰食二曰貨鹽錢茶馬
物産皆民生所以利用者也皇極之建必乂以三
徳稽疑之用必驗於庶徵俯察五方之風氣仰觀
五行之休咎天人之際相為感應者也故受之以
風俗又受之以祥異從來人存政舉都此土而主
[000-10a]
治者帝王蒞此土而佐治者牧伯沐浴教化鍾毓
靈秀産於此土之賢皆可傳述者也乃人亡事往
抔土依然世逺年湮遺踪宛在故帝系名宦人物
之後又受之以陵墓古蹟至於古今名山石室之
藏人雖往而言不朽也歴代治亂得失之林事雖
逺而功可遡也故受之以經籍又受之以紀事鴻
文典冊仁政尤先徳音所以昭
本朝之盛藝文所以揚歴代之休也其餘碎金雜俎
[000-10b]
諸𩔖所不及志者亦俱收並採雖稗野巵言在所
不棄故受之以拾遺終焉
一分𩔖三十有二多師前人規格其中有附者取其
相近如形勝之/於疆域有合者取其相因如闗隘與津梁/屯田與漕運
有併者取其相屬如人物中包忠節孝義流寓釋/道方技列女數種盖彼亦人物
中人無庸另/為區别也如經籍表作述之功紀事垂古今之
鍳徳音宣
朝廷之徳特為増類以備叅攷
[000-11a]
一各𩔖之中條件甚多叙次龎雜無由醒目故史志
中自漢以下咸析小目如經籍則分經史子集禮/儀則分吉凶軍賔嘉是也
今名宦人物藝文經籍選舉風俗物産古蹟拾遺
各以其所包者析之而仍標目於下以便流覽
一各𩔖中有因時起例與通體㣲異者即於本類下
注明或有考究異同訂證舛錯闕疑傳疑之處俱
於本條下加按字以别於原書之本注
一龍門首闢史法創為年表之例縱横指畫事理包
[000-11b]
舉後有作者靡不效之兹於建置封爵亦倣其例
庶幅廣袤世系相承上下數千載歴歴如在目
前
一古地理書多為圖經魏書直謂之地形志則可知
畫沙聚米非繪事弗明也兹於各𩔖若山川水利
古蹟兵防驛逓作圖歸於本𩔖而於建置疆域尤
加詳焉盖古來沿革不一不獨郡邑名稱屢更即
城郭關河逺近疎密逈不相侔繪圖以補表之所
[000-12a]
不逮則前代一覽無餘再合以
本朝疆域尤瞭如指掌矣
一疆域繪圖限於尺幅不能詳備今照
皇輿圖首列通省總圖祗載府州縣及名山大川其次
作五府十州圖載山川闗驛鎮營道路又次二州
七十三縣各作一圖有城池泉渠祠宇橋渡古蹟
陵墓鎮店鋪逓分界悉列焉其地形之方員斜銳
長短凹凸如其本形離之各成方幅界不踰域合
[000-12b]
之即成總圖間不容髪雖或山川阻深塗徑迂折
而大槩已較然矣
一凡山川廨宇闗梁祠廟河渠陵墓古蹟必以今州
縣治為凖而首掲其所在之方向里數然後援引
故實發明訂正庶幾眉目朗如故雖有近代之書
可徑列經史之前不嫌倒置又慮所引之書各代
州郡建治不同於今因而方向里數與今逈别故
又於建置中作列朝地圖考覽者從此互訂則牴
[000-13a]
牾適相符合矣
一山川等𩔖固當先標其所在之方向里數而有不
可以方向里數計者如山則有巔有麓洞峪深入
甚逺坡逕聨接則又甚近是里數不可定也川則
有曲流有環遶出山或在西南流衍或在東北方
向亦不能定也故考之志冊間有不符至於疆域
之四至八到廣袤里數更難畫一盖郡邑地形百
出方員欹鋭凹凸鈎環加以髙山深谷四面八隅
[000-13b]
不能咸備而分界之處多在通達之衢未必適當
其方位且舊志所載道里有自治起者有自城起
者有以隣界止者有以隣治止者参差不齊故不
獨里數不侔而方向亦多錯出不知營城邑設官
守當以治為凖分壤地辨封疆當以界為止今疆
域一𩔖先載治距所𨽻之里數次載四正四隅分
界里數若以兩界各至治若干里合算則隣邑至
治之里數已寓於中矣嘗見元和志式有至某界
[000-14a]
正東㣲南㣲北之說甚為得解今所標者雖不能
作章亥履勘而或治或界偏左偏右必折衷至確
乃敢登載其形有不齊者倣照元和志式庶幾詳
備云
一職官選舉題名舊志祗詳於明代今蒐輯羣書及
金石刻各依官制科分増錄以備稽考其或有創
設特遣之官官制所無及無科目可考者槩附一
代之末
[000-14b]
一舊例各類叙次多分府州但如人物一種古書紀
載有泛稱秦入者既未便强屬何郡而古今地名
沿革不一未必盡如今之分界又方技隱逸釋道
諸𩔖中多有異域他省之人更難附屬是以按代
編次而同時者則略以地叙云
一名宦人物列傳採錄各史原文一字不敢妄増如
原文内有地名在前人名居後或世系里居不詳
於本傳而别見他傳者俱用小字旁注以别原文
[000-15a]
一史家之體彰癉並行誌則隱惡揚善亦忠厚之意
也然而好惡之公不容偏廢使前愆烱鑒常懸心
目未必不收懲創之益故於列傳用歐陽史例别
為雜傳以外之而拾遺中更標徵應鑒戒二目以
寓儆惕之義焉
一秦中自周秦漢唐建國於此凡宫廷事宜俱闗天
下之大非專屬畿輔也故自周官周禮下至漢唐
朝官不入職官名宦館庠遊學不入流寓禁軍不
[000-15b]
入兵制至若宫苑遺墟久成古蹟銀潢戚畹分封
畿甸又不得泛視為公家言而槩置弗錄也
一紀事一𩔖仿照綱目編年大書巡狩㑹盟征伐諸
大政以存統御之權餘分閏位莫不包舉然如彼
此戰争闗乎疆宇則從其重者專載一朝之下如/蜀
魏南北朝/宋金元若僭據秦土仍以正統為㫁故自秦漢
以降凡僭竊之制度如莽之改官不入官制改邑/不入沿革苻秦石趙之臣不
列題名不入名/宦人物之類不書其分統者不用此例
[000-16a]
一歴代名篇佳什争鳴藝苑美不勝收兹惟取其有
闗於斯土之政事文章人心風俗者嚴其程格以
定去存至於投贈諛詞並當擯斥或所言止於一
鄉一邑者亦自有州縣誌在兹弗槩及
一藝文以有闗通省及連數郡邑者始登其他可資
各類考訂者則皆節採要語入各𩔖中如遊覽入
山川慿弔入古蹟陵墓營建入學校祠祀公署著
作入經籍奏議入貢賦鹽錢兵防驛逓盖典制重
[000-16b]
於翰墨也
一古人陳迹稗官紀載極繁凡有闗於人情風土嗜
好歌謠可以廣見聞資法戒者固為採風所不廢
至於畸行遺言談天說鬼原始要終歴代傳述為
兹土之故實亦必博採以助談叢其他侮慢鄙䙝
有妨風化者雖係斯土槩不濫登
一
御製徳音官制錢糓兵屯建置有闗典章者理宜尊崇
[000-17a]
本朝而以歴代附考於後若祥異紀事人物藝文拾
遺諸𩔖則仍以古今世次順叙㣲有不同
一省志向例俱分郡邑但有界限劃然必應分者如/城
池闗梁學校祠祀/水利陵墓之類有統屬聫貫必應合者如星野/之言天
文封爵之論世次職官選舉之題名兵防鹽法之/制度紀事徳音祥異之編年帝系之紀傳經籍藝
文之分/類是也有綴旒於冕宜先合而後分者如建置疆/域貢賦屯
運以省總冠前而/以郡邑額分之有若網繫綱應分𩔖而不分地
者如物産人物風/俗拾遺之類有一經一緯分合兼用者如山/川之
[000-17b]
名山大川各自/繪圖撰考是也各隨其宜不能强同
一誌宜詳密而省誌亦宜得體如里甲街市坊表之
臚列下僚之題名掾史之額設存留之細數廨舍
之間架渠堰之受水人物中鄉曲之善士祠宇中
羅列之姓名槩不濫收以侵郡縣志之詳備也
一地誌以地為經以代為緯地所不屬則徑闕之如
三國之吳六朝之陳與北齊宋時之遼諸類中槩
不及之雖其時招集人民僑治他郡而襲故名者
[000-18a]
封爵建置悉為辨正
一興漢二屬地接荆梁前代分𨽻他州郡星野兼入
翼軫但所躔之度甚㣲徵應自在全蜀全楚兹不
具錄至古刺史郡守治不在境内而屬邑在境内
如𢎞農武都者職官題名未敢槩登而於名宦則
仍書之盖當日勢分所臨既及其地而惠澤所流
亦不可冺固善善欲長之義也
一陜甘昔合今分新設府州亦係舊時營堡故於疆
[000-18b]
域里數賦役額數皆不襲用舊説而以今冊為凖
其職官中統轄之大僚如總督駐西安學政駐三
原均入陜志提督駐固原入甘志至前代之鹽學
藩臬糧驛各道俱駐省城兼治全陜及但有叅政
副使等銜而不能强分者悉入陜志
一漢有五原九原唐有安北都䕶宋有天徳軍金元
有豐雲二州咸入版章明世中衰棄河套地如甌
脱延綏遂為邊境我
[000-19a]
朝聲教誕被屬國降王願為保塞
祖宗撫綏荒服仍令駐牧套中今車書一統梯航所至㒺
不奉圖入告况近在塞垣之下乎凡套中山川城
砦古蹟俱得附榆葭各州縣以𩔖而見云
一陜省幅極廣如𢎞農跨陜豫之郊興元控雍梁
之野以至綏葭昔為趙地鳯興向屬武都其間山
川人物舊志尚多混淆或因一時失檢分晰未清
或因志在誇多獵取傅㑹遂至以訛襲訛遺誤後
[000-19b]
來今於河南湖廣山西四川甘省分界各州縣山
川必究其脈絡人物必詳其世系古蹟必核其時
地合者收之不必舊志之所有不合者去之不必
舊志之所無也
[000-20a]
陜西通志
職名
監修
︵字位過密 無法显示︶ 臣/查郎阿
吏部尚書署理陜西總督印務幷辦理軍需事件臣/劉於義
︵字位過密 無法显示︶臣/史貽直
工部左侍郎世襲拖沙喇哈番加四級前署理陜西巡撫印務臣/馬爾泰
巡撫陜西等處地方贊理軍務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紀錄一次臣/碩 色
[000-20b]
提督陜西學政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臣/王蘭生
提調
臣/楊 馝
陜西西安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一級又加三級臣/程仁圻
陜西西安等處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紀錄二次臣/何師儉
編輯
︵字位過密 無法显示︶ 臣/沈青崖
採訪
[000-21a]
署理陜西西安等處布政使司督理糧儲道臣/偉 璱
陜西布政使司分守潼商道僉事臣/張正瑗
陜西按察使司分巡榆葭道副使臣/王 凝
陜西按察使司分巡延綏鄜道叅議臣/朱一鳯
陜西按察使司分巡漢興道副使臣/姚培和
原 任 西 安 府 知 府臣/王紹文
西 安 府 知 府臣/烏靈阿
延 安 府 知 府臣/徐洹瀛
[000-21b]
鳯 翔 府 知 府臣/馮慶長
漢 中 府 知 府臣/朱閑聖
榆 林 府 知 府臣/王大士
興 安 州 知 州臣/鮑遐齡
商 州 知 州臣/王如玖
同 州 知 州臣/董權文
華 州 知 州臣/王徳地
耀 州 知 州臣/朱紹峒
[000-22a]
乾 州 知 州臣/王以觀
署 邠 州 知 州臣/李肖筠
鄜 州 知 州臣/李如沆
署 綏 徳 州 知 州臣/董朝鼎
署 葭 州 知 州臣/程材傳
分編
西 安 府 咸 陽 縣 知 縣臣/馮運棟
西 安 府 署 渭南 縣 知 縣臣/梁成武
[000-22b]
延 安 府 署 宜 川縣 知 縣臣/劉國泰
鳯 翔 府 寶 雞 縣 知 縣臣/錢 界
鳯 翔 府 署 郿 縣 知 縣臣/喬履信
漢 中 府 署 城 固縣 知 縣臣/王邦光
興 安 州 署 白 河縣 知 縣臣/唐效堯
同 州 署 蒲 城 縣 知 縣臣/沈 華
耀 州 署 同 官 縣 知 縣臣/楊 繹
邠 州 署 三 水 縣 知 縣臣/文 魁
[000-23a]
學 習 進 士臣/李之蘭
學 習 進 士臣/冷 崇
學 習 進 士臣/古 灃
訂正
綏 徳州 署 清 澗 縣 知 縣臣/王起鵬
舉 人臣/胡 淦
監 生臣/申存寅
監 生臣/楊煜曽
[000-23b]
廩 生臣/支 期
分校
西 安 府 富 平 縣 教 諭臣/白 塘
鳯 翔 府 麟 逰 縣 教 諭臣/馬國鎮
舉 人 揀 選 知 縣臣/李清佐
舉 人 揀 選 知 縣臣/崔 昭
廩 生臣/劉紹攽
廩 生臣/解含章
[000-24a]
繕錄
舉 人臣/單 潔
監 生臣/張國棟
生 員臣/李允寛
生 員臣/王 秦
生 員臣/趙佩琇
生 員臣/王家隲
生 員臣/上官一
[000-24b]
収掌
西 安 府 署 照 磨 所照 磨臣/張元龍
西 安 府 長 安 縣 縣 丞臣/羅之晉
校刋
西 安 府 咸 寧 縣 知 縣臣/陳齊賢
西安 府 署 長 安 縣 知 縣臣/王 端
繪圖
布 衣臣/張 謙
[000-25a]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一
陜西通志目錄 地理𩔖三都會郡縣之/屬
巻一
星野
巻二
建置一圖/ 表/
巻三
建置二考/
[000-25b]
巻四
建置三考/
巻五
建置四考/
巻六
疆域一圖/
巻七
疆域二考/ 形勝附/
[000-26a]
巻八
山川一圖/ 考/
巻九
山川二西安/
巻十
山川三延安/ 鳯翔/
巻十一
山川四漢中/ 榆林/
[000-26b]
巻十二
山川五興安/ 商/ 同/
巻十三
山川六華/ 耀/ 乾/ 邠/ 鄜/ 綏/ 葭邊外/
巻十四
城池
巻十五
公署
[000-27a]
巻十六
闗梁一
巻十七
闗梁二
巻十八
封爵一上古至北魏/
巻十九
封爵二北周至明/
[000-27b]
巻二十
職官一漢至隋/
巻二十一
職官二唐/ 五代/ 宋/
巻二十二
職官三金/ 元/ 明/
巻二十三
職官四
[000-28a]
本朝文職/ 武職/
巻二十四
貢賦一
本朝民地丁/
巻二十五
貢賦二
本朝民地丁/ 更名地丁/ 課程/
巻二十六
[000-28b]
貢賦三歴代田賦/ 户役/ 課程/ 經費/
巻二十七
學校
巻二十八
祠祀一寺觀附/
巻二十九
祠祀二寺觀附/
巻三十
[000-29a]
選舉一徵薦/ 諸科/ 進士/
巻三十一
選舉二舉人上/
巻三十二
選舉三舉人下/ 貢生/ 館學生/
巻三十三
選舉四武科/ 将材/ 封䕃/ 掾吏/
巻三十四
[000-29b]
兵防一
本朝兵制/
巻三十五
兵防二歴代兵制/ 軍儲/ 塞垣/ 邊防/
巻三十六
驛傳
巻三十七
屯運一
[000-30a]
本朝屯地屯丁/ 倉庾/ 轉運事例/
巻三十八
屯運二歴代屯田/ 漕運/
巻三十九
水利一圖/ 考/
巻四十
水利二考/
巻四十一
[000-30b]
鹽法錢法附/
巻四十二
茶馬
巻四十三
物産一榖屬/ 疏屬/ 藥屬/ 貨屬/
巻四十四
物産二草屬/介屬 木屬/豸屬 禽屬/ 獸屬/ 鱗屬/
巻四十五
[000-31a]
風俗習尚/ 時令/ 禮儀/ 方言/ 化導/
巻四十六
祥異一
巻四十七
祥異二
巻四十八
帝系一皇帝/ 后妃/ 太子/
巻四十九
[000-31b]
帝系二諸王/ 公主/ 外戚/ 宦官/
巻五十
名宦一節鎮上/
巻五十一
名宦二節鎮下/
巻五十二
名宦三勅使/ 監司/ 牧守/
巻五十三
[000-32a]
名宦四令長/
巻五十四
名宦五僚佐/ 将弁/
巻五十五
人物一聖賢/ 名臣/
巻五十六
人物二廉能上/
巻五十七
[000-32b]
人物三亷能下/
巻五十八
人物四勇畧上/
巻五十九
人物五勇畧下/
巻六十
人物六直諫/
巻六十一
[000-33a]
人物七忠節/
巻六十二
人物八孝義/
巻六十三
人物九儒林/ 文學/
巻六十四
人物十隱逸/ 流寓/ 方伎/ 雜傳/
巻六十五
[000-33b]
人物十一釋道/ 人瑞/
巻六十六
人物十二列女一/
巻六十七
人物十三列女二/
巻六十八
人物十四列女三/
巻六十九
[000-34a]
人物十五列女四/
巻七十
陵墓一
巻七十一
陵墓二
巻七十二
古蹟一宫闕/ 壇廟/
巻七十三
[000-34b]
古蹟二府第/ 園池/ 藪澤/ 郊坰/
巻七十四
經籍一經/ 史/
巻七十五
經籍二子/ 集/
巻七十六
紀事一唐虞至漢/
巻七十七
[000-35a]
紀事二後漢/ 魏/
巻七十八
紀事三晉至魏/
巻七十九
紀事四周至唐/
巻八十
紀事五唐/
巻八十一
[000-35b]
紀事六五代/ 宋/
巻八十二
紀事七金/ 元/ 明/
巻八十三
徳音一
巻八十四
徳音二
巻八十五
[000-36a]
藝文一
御製/ 詔誥/
巻八十六
藝文二奏疏/
巻八十七
藝文三表/ 狀/ 議/ 策/ 檄/ 露布/
巻八十八
藝文四賦上/
[000-36b]
巻八十九
藝文五賦下/
巻九十
藝文六頌/ 贊/ 箴/ 銘/
巻九十一
藝文七碑/ 記上/
巻九十二
藝文八記下/
[000-37a]
巻九十三
藝文九序/ 傳/ 書啟/
巻九十四
藝文十論說/雜文 辨考/ 題跋/ 祝祭/ 弔誄/
巻九十五
藝文十一樂府/ 古詩/
巻九十六
藝文十二律詩/
[000-37b]
巻九十七
藝文十三排律/ 絶句/ 詩餘/
巻九十八
拾遺一博古/ 風雅/ 閒適/ 語林/
巻九十九
拾遺二軼事/ 㣲應/ 訂訛/ 瑣碎/
巻一百
拾遺三權竒/ 滑稽/ 神異/ 鍳戒/
[000-38a]
後序
臣/等謹案陜西通志一百巻
國朝署理陜西總督吏部尚書劉於義等監修
陜西舊通志為康熈中巡撫賈漢復所修當
時頗稱其簡當而閱時既乆因革損益頗不
相同雍正七年
勅各省大吏纂輯通志陜西督撫以其事屬之糧儲
道沈青崖青崖因據漢復舊本恭以明代馬
[000-38b]
馮二家之書斟酌增刪釐成百卷分為三十
二𩔖雍正十二年於義等始表上之陜西省
治本漢唐舊都故紀載較多如三輔黄圖長
安志皆前人所稱善本而卷帙既繁異同亦
夥至其𨽻轄支郡若綏葭鳳興之𩔖則又地
近邉隅志乘荒略不免沿習傳訛是編訂古
証今詳略悉當視他志之撦撏附㑹者較為
勝之書中間有案語以叅考同異亦均典核
[000-39a]
可取云乾隆四十六年三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臣/陸 費 墀